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李白的边塞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李白;月亮;意泉
[作者简介]陈洪清,衡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教师,文学硕士,湖南衡阳421008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142-0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诗歌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月亮结下了不解的秦晋之缘。自先秦故人在《诗经・陈风・月出》中触景生情发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的咏叹始,历代文人墨客,目睹美妙月色,写下了浩如烟海的咏月诗篇。纵观中国文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写月写得最多的是李白,在他现存的千余首诗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亮;写月写得最好的也还是李白,他笔下的明月为盛唐诗坛增添了无尽的光彩。
李白与月,因缘甚深,深到简直有点生死相许。传说李白生于满月之夜,女儿叫月圆,儿子叫明月奴,李白之死也是因“醉入水中捉月”故。尽管后人考证这些传说不尽可信,但诚如有人指出的那样。“李白作为伟大的月光诗仙,却’是毋庸置疑的”。皓月千里,窗前庭院,山川溪谷、松林竹丛,湖畔江岸,诗人精心细品,想落天外。或悲或喜,亦哭亦笑;时吟啸抒怀,偶黯然神伤;法自然之天趣,得宇宙之空灵――月与李白构成了千载佳话,万世景观。月之与李白,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陆放翁,活脱脱诗人的化身!据粗略统计,在李白流传至今的千余首诗歌中,就有430多首提到了月。这些月亮,就时间而言,有晓月、落月、夜月、秋月等;就地点而言,有峨眉山月、长安月、金陵月、洞庭湖月等;就景物来说,有山月、湖月、云月、沙月、石上月等。至于一般人描述的圆月、半月、弯月等形态不一的月亮和明月、朗月、皎月、浩月等色彩各异的月亮则更不在话下。此外,还有苦月、寒月、冷月、孤月这些带有浓厚主观情感的与明镜、琼钩、白玉盘等称呼不同的月亮。月在李白笔下被构建成了广泛而多样的意象,这些意象,有儿童般的天真;有气盛之年的豪情;有耄耋老人的沧桑;又甚至显示了一种朴素温馨、近乎女性的柔情。仔细研读李白的咏月诗,粗略地把他笔下丰富的月亮内容抽象地概括为自然、情爱、边塞、时间四种意象。
一、月的自然意象
月首先就是作为一个自然的审美对象而被人们歌咏与吟唱的。她朦胧美丽、静谧皎洁。晶莹澄澈的月光世界是美丽纯洁的象征。从《诗经》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到“花容月貌”、“闭月羞花”,一直以来月都是以一种与太阳精神相对立的审美意象而存在,是女性和爱情的代言体,加上洁白玉兔、美丽嫦娥的传说,明月意象以其独特的灵性魅力为后世诗词开发了一个韵味清逸而又美妙绝伦的灵感源泉。李白一生遍历祖国名山大川,最热爱自然,他常常用山水等各种自然意象来塑造属于自己的独特境界。许多自然界的景物,前人曾不止一次地吟咏过,但在李白的笔下又有了新的创造,新的生命,成为新的形象。明月,是经过李白的再创造,才变得格外富有诗意。对那轮高悬苍空的明镜,诗人丰富的情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因而给后人留下了一轮作者对其热情赞美、真心喜爱的自然月亮形象:“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船下广陵去,月明征虏亭。山花如绣颊,江火似流莹”;“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绿水静素月,月明白鹭飞”;“天清江月白,心静海鸥知”;“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在这些诗句中,作者总把月亮放到自然大家园里加以描绘,处处赋予月温馨胎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使月亮与舟、山花、山峰、绿水、海鸥、石等结缘,相辅相成,灵气贯通,共同创造美的境界,展示着一个又一个蔚然大观的自然景致。这些自然月亮意象不管是清新的,还是豪迈奔腾的,都是作者自己丰富情感的寄托。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也反映了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充满了激情与追求。
二、月的情爱意象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一直以来,月就是人间各种情爱的最好寄托。“月上柳梢”的意境,“晓风残月”的低吟,“月照高楼”的孤寂――那一轮明月牵动了人间多少的情与爱!这里有缠绵悱恻的男女爱悦,有对家人的相思眷恋,有朋友间的殷殷祝福,更有高洁志士对社稷苍生的真切关怀……在月光的温抚下,任何人都还原出了人性的本真。李白同样是一个具有细腻情感的普通人,他虽然在诗中没有给后人留下关于他的动人爱情,但李白笔下的月亮却体现了一种极为高尚的情与爱――那就是对亲友的深切思念与对普通人民的关怀与同情!这从他笔下构建的情爱月意象中可窥见一斑:“谢客散青天月,山空碧水流”、“黄鹤西楼月,长江万里情”等诗句,写出了作者与朋友分别的无限大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等诗句,表达了作者这种对朋友的深深牵挂;“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等诗句,抒发了对朋友的的怀念之情;而“吴牛喘月时,拖船一何苦”、“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等诗句则凸现了诗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
三、月的边塞意象
古往今来,荒漠的边塞唯有明月是深受战争之劳与孤独之苦的战士们看到的永恒而又最有情感散发力的物象。因而,各种边塞诗的问世往往离不开明月意象的塑造。无论戍守边疆的征夫;英勇善斗的战士;还是苦待闺中的思妇,月都是他们的一种寄托与思念,千里与共,流照亲人。众所皆知,唐代是对外用兵十分频繁的一代。李白作为盛唐诗人,他笔下的明月一方面赋予了边塞诗博大阔远的意境,如《关山月》一诗: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邑,思妇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这首诗境界壮阔,展现了一幅容纳明月、天山、边邑、幽闺的边塞风光图,赋予了明月以盛唐的雄浑,体现的是一种游侠豪情,读之不禁使人心胸一震。
另一方面,李白也赋予了明月以情思绵绵的万种风情:“自马金羁辽海东,罗帏绣被卧春风。落月低轩窥烛尽,飞花入户笑床空”;“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萤飞秋窗满,月度藉闺迟”;“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风催寒梭响,月如霜闺悲”……这类诗歌在李白的写月诗中
为数不少。一个以飘逸风格著称的诗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以一个女子、战士的身份如此真切地描绘出人间最牵肠挂肚的思念,如果这个诗人他自己本身没有丰富的情感,没有对下层民众的关心,那么就不可能有这样情真意切的诗篇。
李白的边塞诗有的宏阔豪迈,有的幽怨缠绵,但隐穿其中的却总是一颗火热的心。他的内心是火热的,对纷纷世事的观照和对民间疾苦的关怀正是作者明月边塞意象的丰厚内涵。
四、月的时间意象
生命有限,月光永恒。古往今来,人们常以月伤感生命的短暂与岁月的流逝。太阳的光辉使人想到朝气蓬勃的生命,而出现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时候的月亮引起人们的则是对生命易逝时间难留的惆怅与伤感。不管一介平民还是帝王将相都摆脱不了生死循环的自然界限。那一轮苍茫明月,曾引发了无数文人对时间、生命、历史的深沉反思。情感丰富的李白同样如此。他笔下的月亮,探索宇宙人生,忆古怀史,显示了诗人深邃沉郁的一面。
《把酒问月》可谓是李白所塑造的时间月意象中最为典型的一首。诗人以笔下的月亮,抒写了自己对月亮的独特感受并以形象的语言出之,曾经引起了千秋万代无数文人的共鸣: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令月曾经照古人。令人古人若流水j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在这首诗中,诗人因明月而引发的对人生宇宙的哲理思考,并在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体悟中,直接抒发了自己的处世态度:“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是啊!既然人生苦短,韶光易逝,难以相伴永远的明月,就让月光长远照在自己当歌对酒及时行乐的金樽里面吧!这可说是诗人在对宇宙人生深沉思考之后的一种自我解脱。
《劳劳亭歌》同样也是借月亮时间意象以抒写自己的无限愁思: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我乘素舸同康乐,朗咏清川飞夜霜。昔闻牛渚吟五章,今来何谢袁家郎。苦竹寒声动秋月,独宿空帘归梦长。 诗人选择了秋月这个时间意象,把“悲哉秋之为气也”这种传统的悲秋主题加入月意象,甩“蔓草离离”“白杨悲风”“苦竹寒声”“独宿空帘”等一系列意象图景表现了作者像东流水一样不尽流淌的离情别绪。
一、政治诗
凡是反映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叙写民生疾苦的诗歌属于这一类。这当中有代广大人民群众发抒不平,抨击统治阶级的讽刺诗,如杜甫《石壕吏》、白居易《卖炭翁》等,也有借叙事抒情反映当时政治、社会情况而加以批判的叙事诗或抒情诗。如杜甫《羌村》、李白《行路难》等,特别珍贵的是劳动人民自己创作的那些反抗剥削和压迫的诗歌谣谚, 如《诗经》中的《伐檀》、《硕鼠》等。这一类诗歌教学,应当鼓励学生确立“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帮助学生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二、爱国诗
凡是诗中所反映的内容与国家兴亡密切相关的,我们称之为爱国诗。其中有歌颂民族英雄的,如屈原《国殇》,乐府民歌《木兰诗》,有歌唱国运强盛的,如岑参的《走马川行》,有抒发亡国之痛的,南宋的遗民诗大多属此,如谢翱《过杭州故宫》等。这类诗歌,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材料,教学这类诗歌可以让学生到网上查阅一些历史资料,加深对时代背景的了解,从而更有效地领会作者的爱国情操。
三、山水诗
魏晋时期社会的动乱,造成封建文人中隐逸之风大盛,这样,山水诗也就应运而生了。南朝谢灵运的诗作大都描写会稽、永嘉,庐山等地的风景名胜,文学史上把他看成山水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继他之后,谢、何逊、王维、孟浩然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山水诗的创作呈现出一派空前繁荣的景象。教学此类诗篇,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四、田园诗
在山水诗开始形成的同时,陶渊明创作了许多田园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反映了诗人不愿同流合污的节操。陶渊明之后的一些田园诗作者,有的讴歌田园生活的“静穆”、“平和”,掩盖了农村的矛盾斗争,有的则幻想回到单纯简朴的古代生活中去,表现出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当然,也有不少田园诗的作者写出了一些内容健康,语言清新的好作品,如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宋代诗人范成大的《田园四时杂兴》等。
五、边塞诗
边塞诗盛行于唐,它是唐代边塞生活的反映。它的主题包括民族矛盾和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社会问题与生活问题,也包含有对边塞风光的描绘。成就最高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文学史上称为“高岑”。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都是一般选本的必选之作。王维的《使至塞上》也是课标规定必背的篇目,这类课文的教学,必须讲清写作背景,说明守卫边疆的正义性。
六、咏史诗
歌咏历史人物的咏史诗始作于西晋诗人左思。原来晋自武帝即位以来,边患不绝,左思就借咏史表达了他要为国立功,“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的宏伟抱负。咏史诗或借史事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或借过去人物的活动来表示自己的行藏,或对史事进行评价阐明自己的政治社会观点,往往起着以古代人物或事件为借鉴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某些历史题材,不少作者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写,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艺术技巧,这就给后人进行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例如以王昭君为题材的诗作,杜甫有《咏怀古迹(其三)》,白居易有《王昭君》,王安石有《明妃曲》,欧阳修有《明妃曲和王介甫》等。
七、怀古诗
这是一类特殊的咏史诗,往往是先从地理引出史事,然后再抒发作者的感情。就题目而论,属于地理的范畴,就内容而言,与咏史诗相类,属于这一类的作品,有李白《越中览古》、杜甫《蜀相》,刘禹锡《金陵五题》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则属于“怀古词”和“怀古散曲”。这类诗篇或借古讽今,或托古言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诗作的深邃的内涵。
八、爱情诗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收有大量的爱情诗作,我们认为,广义的爱情诗除了包括男女互相倾慕的情歌外,还应该包括夫妻离别后互相赠答的“怀内”、“寄内”诗与“闺思”、“闺怨”诗,也应该包括刻画宫廷妇女受压迫生活,反映她们爱情上的悲剧的“宫怨”诗。需要指出的是,有不少诗人往往明写爱情生活,暗写政治遭遇,例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不少《无题》诗就是这样。于是,对于具体的一首爱情诗究竟有寄托无寄托往往引起注家无休止的争论。教学这类诗歌,应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美好的情操,但同时也应提醒同学们:“不要硬充其中的角色”。
九、咏物诗
吟咏描绘某些具体物件的诗歌称为咏物诗。咏物诗反映的内容相当广泛,大至日月山川,小至书画花鸟。清代俞琰选编的《咏物诗选》将咏物诗按天、地、人、物为纲分为三十个部类。从写作上看咏物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地,精雕细镂地去描绘某一物件,如唐代骆宾王的《鹅》;另一类是即物起兴,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感慨抱负,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六朝的庾信、沈约,唐朝的杜甫,宋朝的王安石、黄庭坚都写了不少咏物的佳作。另外,唐代以来,有一些咏物诗题写在图画之上,它又有一个特定的名称――“题画诗”。对于这一类诗歌,要指导学生学习观察事物的方法,并领会诗人常用的托物寓意的手法。
十、赠答诗
古人亲友临别之时或离别之后,往往吟诗赠答。诗中或叙惜别之情,或抒怀念之意,表现出对亲友的深厚情谊。古典诗歌中,这一类题材所占的比重相当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的《送友人》都被选为中学教材。此外,有一种怀念逝去的亲友的诗作,称为“悼亡诗”,也可附属于这一类。这类诗往往写得情真意切,必须指导学生反复吟咏,以体味作者的感情脉络。
十一、咏怀诗
这是一类自述身世遭际和怀抱的诗歌。三国时期曹魏的诗人阮籍是写作咏怀诗最有成就的作家,他作有《咏怀》八十余首,反映了他不愿与新起的司马氏政权合作的政治态度,感慨深刻,格调很高,为后代诗人所效法。当然,咏怀诗的思想内容相当繁杂,既有吟咏个人升沉、叹老嗟卑的,又有抒发关心民生、济世报国怀抱的。宋代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将个人遭遇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发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誓词,算得上是咏怀诗中的上乘之作。教学这类诗歌,应当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人格美,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作者人格的陶冶。
十二、生活诗
古人往往喜欢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入诗中,就像记日记一样。这些诗有些可以归入上面的十―类中,有些难以归属,姑称之为“生活诗”。这些诗当中,有的能反映出人与人之间的淳朴感情与生活的情趣。它们虽与重大主题无涉,却能牵动千百万读者的心灵。例如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孟郊的《游子吟》等,都是人们所传诵的佳作。教学这类诗歌,不必求之过深,硬要挖出深刻的人文内涵,只要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就可以了。
一、看题目
很多学生看到一首诗后,马上就对其诗句进行分析,而不去关注诗歌的题目,结果往往答非所问。其实,题目能告诉我们最直接的信息,是写作内容最直接的反应。像杨炯的《从军行》暗示我们这是一首边塞诗,李白的《越中览古》告诉我们这是一首怀古诗,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提醒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杜甫的《春夜喜雨》则在诗题中把这首诗的感情倾向表露无疑,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是在春天的夜里,由于下了一场雨而高兴。这样一分析,怎么还能把情感分析错呢?
二、看作者
一般考试出题时选取的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唐代边塞诗人的雄浑,李白的浪漫豪放,柳永、秦观的婉约,陈子昂、辛弃疾的悲慨,杜牧的俊爽,王维的冲淡,杜甫的沉郁,苏轼的豪放旷达,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很有好处。另外,诗人所处的朝代信息也很重要,朝代的不同,国立的差别,往往会影响诗人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把握整首诗的内涵和手法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看注释
诗歌后面的注释很关键,千万不能小看。有些注释虽然只有短短几个字,但却能为我们解答问题提供帮助。通过它可以窥探诗歌的写作背景,或者本诗的思想内容、主旨,或者本诗的意境,或者作者的情感及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不能马虎大意。
四、看诗眼
有时诗歌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切入点,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幽”字就点出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其隐者的身份。诗眼、词眼是诗词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维的《送别》:“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诗中“不得意”三个字,显然是有深意的。不仅交待友人归隐的原因,表现他失意不满的情绪;同时也从侧面表达诗人自己对现实愤懑不平的心情,这三个字是理解题旨的钥匙。
五、看语境
要理解诗歌语境,最重要的是要在脑海中能够浮现出作品所叙之事、所绘之景的画面,依据这些画面去设身处地体味作者处于其中将会有什么样的感情,从而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是明快、高亢、阴暗、低沉,还是几种感情交织在一起,这样就能够比较准确把握诗歌的深层含义了。
六、看关键词语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特别注意动词,尤其是具有双关喻意的动词,这些词语在古典诗歌中最能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及作者创作的意境;我们还要重点关注修饰词,大部分为形容词,这类词语是对动词、形容词起限制和规范作用的词语,词语的感情基调和表达范围往往决定于这类词语;我们更要关注一些在形式上具有明显特点的词语,这类特殊词语主要有起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的叠词,有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拟声词,有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的表示颜色的词语等。
七、注意题干
问题一定要看清楚明白,千万不能在自己还不甚明了的情况下迷迷糊糊去做题。命题者在设置鉴赏试题时往往带有一定的暗示性、指向性,如果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依据诗句本身来解读、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就有可能失之偏颇。
八、注意答题思路清晰
做鉴赏题时,先分析什么,后分析什么,以什么为中心去组织,要做到心中有数,有条不紊。拟写答案时,一般先总说本诗词叙述或描写的主要内容或主要景物,然后再分述具体组成。
九、注意语言表述
一、读懂诗歌的题目
我们读一首诗,首先看到的是诗歌的题目,而题目往往就是这首诗的核心,并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景物、事件等内容,阅读时将这些内容合情地代入,合理地联想,就容易读懂诗歌。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个题目,它点明了地点、人物,尤其是“送”这个字告诉我们这是一首送别诗,所以诗歌的感情基调可以大致理解为: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和留恋不舍之情,而下文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进一步验证了这种感情。再如《蝉》《咏梅》《孤桐》等题目,一般情况下这类以物为题目的诗歌作者意在托物言志或借物喻人,这就暗示我们要对该诗内容作深层理解,且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为象征、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等。2004年江苏省高考诗歌鉴赏题,选的是柳中庸的《征人怨》,题目中的“征人”一词表明这是一首边塞诗,“怨”字体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就像很多边塞诗一样,该诗通过描写边塞地区的风物景色来表现戍边将士艰苦的战地生活及内心的哀怨思家之情。像这样读懂了题目,抓准了字眼,也就理解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二、关注诗歌的作者
诗人创作诗歌往往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正所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而鉴赏作品时是和创作过程相反的,我们是先看作品的文辞,以文辞为媒介,深入到诗人的内心去追溯源头,这就要“知其人”(诗人的基本情况),“论其世”(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写作背景),然后才可以“见其心”(诗人写作的动机,想要表达的情感)。很多同学熟悉李清照的《声声慢》,但仅将词中所写的“愁”理解为独处的相思闲愁,这就是因为不了解她的人生经历,不知道她的作品前后时期的不同,才体会不到国破家亡之浓愁之深恨。再如王维的诗歌,在语言方面,清新自然,诗中有画;在内容方面,主要写山水田园生活,特别是清静优美的自然景物,画中有诗。2007年全国卷Ⅱ选用的是他的《新晴野望》,学生如果对王维的诗歌特点了然于心,赏析这首田园诗就容易多了。平时阅读诗歌时,有些同学不大关注作者,对于他是什么样的人,处于什么样的时代,处境如何更不去思考,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解的障碍。人们常说:屈原瑰丽奇异,陶渊明清静平和,曹操慷慨悲怆,杜甫沉郁顿挫,李白豪放飘逸,白居易通俗,苏辛豪放,李柳婉约……了解这些主要诗人的风格流派,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三、利用诗歌的注解
从高考诗歌鉴赏的试题来看,有些诗歌后面会加注释,为什么要加注释呢?有以下几种情况:①难懂的词语,不加注释,容易形成理解的障碍;②生僻的字,加注释便于识别;③典故标明出处或内涵,便于理解;④交作背景,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⑤对前人有争议的诗歌列出不同的理解,以供参考。凡是所加的注释,一定会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有帮助,教师要提醒学生一定不能放过,认真阅读,好好利用。2006年浙江卷高考试题选用的是无名氏的《叨叨令》,其中有“鹦鹉洲:此为渔父居处的代称”这样一处注释,“渔父”一词暗示学生这是一个脱离尘俗的人,一个隐逸之人,再结合“流水”“青山”“白云”等词所构建的“世外桃源”的环境,就能够体会到渔父超然物外的情怀和隐逸的情趣。再如2008年湖北高考试题选用的侯蒙的《临江仙》一词,直接提供了该词的写作背景,若不能认真阅读这段背景,就体会不出诗人的诙谐幽默和达观自信。因此,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引学生关注注释,利用注释,让其为己所用。
一、知人论诗以察诗情
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如三曹诗风的苍凉雄健;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辛弃疾词风的气势雄壮;姜夔词风的精心刻意、清妙秀远等等。我们应通过自己的鉴赏活动,加强对作家作品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出各个作家的风格。了解诗人的风格,有利于把握他们在诗中表达的思想。
二、日积月累 反复吟读
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诗歌是感性寓于理性。有的诗歌离我们年代已久远,要让我们去领会,谈何容易,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第一要领:反复吟咏诗歌。古人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当然,我们吟诗时,也并不是单纯的反复无目的的吟诵,我们要营造氛围,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比如学孟郊诗《游子吟》,通过反复吟咏,母亲为儿子密密缝合的细节就如电影镜头浮现在读者眼前,母亲害怕孩子迟迟不归的忧心也让我们感同身受。通过诵读让学生逐渐进入诗歌的意境,春风化雨般受到情操的陶冶,从而发挥古诗词所固有的怡情功能,彰显其文学魅力。
三、情景交融品析内容
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重点要理清景与景、景与人、景与情的关系。有时诗中所描写景物比较复杂,要分清景物间的主从、详略、先后、虚实、动静、点面等关系,分清景与情之间的并列、因果、互衬、交融或交叉等关系。按内容,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咏怀诗、咏史诗等。
(一)、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诗属于写景诗的范畴,侧重于歌咏自然景物中的山水田园。这类诗歌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即作者笔下的山水自然景物都融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或借景抒情,或情景交融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陶渊明、谢灵运、杨万里等。当然,李白、杜甫、苏轼等也有大量描写山水的佳作。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通过对山间清幽美景、山村淳朴民风、乡间勤劳百姓的描述,诗人勾勒了心中理想的社会境界,表达了对目前隐居生活的满意之情,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二)、咏物诗:咏物诗的特点是托物言志。鉴赏咏物诗,一定要注意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有些咏物诗的感情表达比较含蓄,更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用心体味。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咏石灰就是在歌咏自己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三)、边塞诗:盛唐时期的边塞诗,豪迈奔放、一往无前,代表人物如高适、岑参;而宋代的边塞诗更多地表现出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以及归家无望的哀伤,代表人物如范仲淹。边塞诗歌的特点在于从不同角度展现时代的风貌,鉴赏时首先把握时代的特征,然后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如岑参的《逢人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反映戍边将土思亲的心曲,事情虽小,情意却深。
(四)、咏怀诗:如果说写景诗是借景来抒情的话,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即事抒怀。作者往往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即为抒怀。鉴赏这类诗词,首先要了解作者写的是什么事,然后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叙写——这就是“即事”,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这就是“抒怀”,后两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这是进一步抒怀。
(五)、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瞬息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堪称咏史诗的典范,诗人站在浩浩古战场、滚滚长江边,抒发了对历史、人生的深沉感慨。时光不再,英雄易逝,而那潇洒儒雅、指挥若定的周郎,更激起诗人双鬓染霜而功业未就的伤己之情。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是著名的咏史怀古的篇章。
四、品味语言 运用语言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诗歌语言特点主要体现六个方面:
(一)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这种清新飘逸浪漫的语言风格以李白为代表。还有相当一部分田园山水诗也具有这样的特征。
(二)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赋体,骚体,词这几类往往具有绚丽的语言特色。
(四)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道破。
(五)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
(六)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七)注意评析诗人炼字炼句的作用。题眼、诗眼、体会寻常词语的蕴涵。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一闹字诗意全出:张先《天仙子》“云破月来风弄影”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五、意为心声 以象表意
诗歌的诗意美,往往是通过诗歌的意境创造出来的。所谓意境,就是作者的主观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包含着“意”(主观思想)和“象”(客观景物)两个方面,意境就是由这两方面自然而有机融合而成的。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作者的主观之意和客观之象融为一体的艺术形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载体。因此,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感知诗人的情感,进入诗歌的意境,领会诗歌的主旨。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在讲《雨霖铃》时,讲到“杨柳岸晓风残月”,扣住杨柳、晓风、残月几个意象,就很容易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将自己的离情别绪融入这几个意象中,渲染出一种凄清、伤感的艺术氛围。学习王维《山居秋暝》则要通过清泉、翠竹、明月、碧莲等意象让学生领会空山秋天恬静、清幽的意境美。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可以证明,坚强的意志可以改变人生,使人不惧怕人生的逆境,敢于与艰难困苦斗争,努力去争取光明的前景。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李益有一首《从军有苦乐行》,描写了戍边从军的艰苦生活,尽管边地阴风怒吼,天寒地冻,艰难困苦,但在诗的最后诗人劝勉征人:
寄言丈夫雄,苦乐身自当。
其实,人生的旅途也是要经历艰难曲折的。我们每个人也应该像远征的战士一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去坦然面对人生的苦与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意志对人的身心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缺乏意志或意志不坚强往往会使人陷于各种矛盾之中怨天尤人,甚至悲观厌世、轻生自杀。而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却可以增强克服消极情绪的控制力,保持身心健康,勇敢地面对困难与危机。因此,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坚强的意志和乐观的情绪可以战胜疾病,更可以使人强壮和长寿。
构成意志力的稳定因素在心理学上称为意志品质。主要的意志品质是独立性、坚定性、果断性和自制力。
唐代诗人中有一位独特的诗人刘得仁,他是皇帝的外甥,其诗歌在唐穆宗长庆年间就名扬长安,但他与其他公子王孙不一样,坚拒凭家族关系走后门去获取功名。他一生参加过三十次考试都未考中,心情自然苦闷,请看他写的《省试日上崔侍郎四首》(其二):
如病如痴二十秋,求名难得又难休。
回看骨肉须堪耻,一著麻衣便白头。
尽管如此,但他始终不改初衷。从这方面来讲,刘得仁确实称得上是一位有意志独立性的人。
坚定性,是指一个人坚信自己决定的正确性,充满必胜的信念,具有坚强的毅力,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和挫折都长时间坚持不懈,百折不回。
果断性,是指善于迅速地辨明是非,及时坚定地采取行动。果断是以有充分根据,经过周密思考所决定的,决不是轻率从事。
自制力,是指善于控制自己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能力。在意志行动中,情绪起着很大的作用。它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阻力。与实现目标不一致的欲望诱惑、厌倦、懈怠、恐惧等消极情绪都会干扰作出的决定,影响目标的实现。
晚唐诗人陆龟蒙有一首《别离》:
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
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
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
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但为了理想的实现,大丈夫像出征的战士杖剑壮别。为了不让蛇毒攻心甚至不惜斩断自己的手腕以保全性命去实现宏愿。既然怀抱这样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志向,眼前的离别又有什么值得叹息的呢。这首诗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位具有强烈自制力的壮士形象。
那么,应该怎样锻炼和提高自己的意志品质呢?
首先,要有明确可行的目标。人为了达到某种目标就要克服各种困难,意志行为就是有目标的行动。如果说目标是方向,那么意志就是实现目标的保证。
第二,从现在做起,持之以恒,逐渐培养起坚强的意志。
第三,养成自省的习惯,常找差距,切实改正。人贵有自知之明。要想锻炼意志,就要善于向那些意志坚强的人学习,用他们的行为和名言警句来鞭策自己,激励自己。“磨杵成针”的成语就来自李白的故事。传说李白小时候读书不专心,有一次遇到一位老妪正在不停地磨一根铁棒,李白觉得很奇怪就问她要做什么,老妪回答说,要将它磨成针。李白大受感动,从此以后发奋读书,终于成了唐代伟大的诗人。
另一位盛唐边塞诗人王昌龄写有一首《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首诗头两句描绘出一幅唐朝横亘数千里西北边陲的长卷,所提到的地方都是与强敌交战的重要地区。后两句由对环境的描写转为直接抒情,尽管战事艰苦激烈,但将士的意志磨练得更加坚强,不打败顽敌决不回还!
[关键词]《凉州词》;黄河;黄沙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62-02
王之涣的《凉州词》一直以来都被奉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但由于在传抄过程中的失误和歌妓演唱时的随意性,使得原诗首句出现了“黄河”与“黄沙”的分化。因此,这篇千古名篇也就成了唐代边塞诗中最有争议的诗篇,历来学者、文人对此都各抒己见。20世纪60年代,吴骞、林庚、王汝弼、叶景葵、稗山等人对此也进行了一些争论,但结果仍是不一而终。以吴骞、林庚等为代表的学者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河远上白云间”,而以王汝弼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此诗首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而今,流行的版本有计有功的《唐诗纪事》、张辉的《历代河西诗选》(未正式出版)等,仍沿用“黄沙直上白云间”,其他有关唐诗的诸多版本皆作“黄河远上白云间”。吴骞曾在《拜经楼诗话》中提出异议:
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计敏夫《唐诗记事》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此别本偶异耳。而吴修龄(字乔)据以为证,谓作“黄河远上”者为误,云:“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且可言直上白云去耶?然黄河自昔与云与天通。如太白“黄河之水天上来”。魏迟匡“明月飞出海,黄河流上天”,则远上白云间,亦何不可,正以其去凉州甚远,征人欲渡不得,故曰“远上白云间”,感见其造语之妙,若作“黄沙直上白云间”,真小儿语矣。
卜冬、林庚基本赞成和支持吴骞的论点,林先生认为,《凉州词》中的凉州并非指凉州城(凉州在汉时指陇城,即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三国以后移指武威,即今武威市),而是泛指汉唐时的陇右、河西一带的凉州辖区。其中某些区域本为黄河所经流,故诗中自可出现黄河。一片孤城系指某座位置在黄河边上、现在已经不复存在的城堡。玉门关则具体指初入凉州境内,不禁想到了整个凉州,是一个历史的泛写。所以,诗题中有凉州、诗句中有黄河和玉门关并没有什么矛盾。
王汝弼、稗山、叶景葵等人赞同吴乔的看法。王先生认为,唐人对凉州的基本概念只能是今天所谓河西走廊一带,而乐章上凉州则和西凉同一概念,在甘肃敦煌、酒泉一带,而不在武威,所以,吴乔说:“黄河去凉州千里,何得为景,并不算错。”一片孤城,即指玉门关而言,它位于敦煌西边,仍在凉州(西凉)境内,并不是黄河边上一座什么不知名的城堡,故诗中可以同时提到。至于黄河与玉门关,则相隔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里的景物来写,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所以,诗篇起句之“黄河远上”必为“黄沙直上”无疑。
上述两种观点,正如程千帆教授所言,论点相反,方法却是一致的,都企图通过对地理的考证来解决这一问题。他们的意见就具体问题说是相反的,就原则上说是一致的,都认为诗中存在着地名距离过远的情况是不合理的。因此,王先生在肯定孤城就是玉门关的前提下,坚决反对黄河出现在诗中。而林先生则是肯定黄河可以出现在诗中的前提下,把孤城说成是黄河边上一座不知名的城堡,今天无从考证,并将凉州区域从历史上最泛的地域辖区来解释。此外,程千帆教授还认为,黄河的“河”字并非误文,孤城即指玉门关,至于凉州具体指什么地方,系州治所在抑系全部辖区或仅西凉一带,如系州治县陇城,余及武威,那就很难说了。
那么到底是“黄河远上”还是“黄沙直上”,笔者认为,“黄沙直上白云间”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更符合原诗意境。
一、 孤城就是玉门关
孤城就是玉门关,这不仅符合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而且唐代不少边塞诗都曾提到玉门关,并多于孤城相连。如“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出塞》)。还可以说此句原语句应为“遥望孤城玉门关”,因平仄的需要而改变了语序。“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百草枯”(岑参《玉门关盖将军歌》),此句更加明显地说明了玉门关乃一座孤城。孤城即指玉门关也为大多数学者认可。
二、对吴骞论点的疑问
上文提到吴骞在《拜经楼诗话》中曾用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印证“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合理性,但问题在于李白在写《将进酒》时,曾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正值用世之才而不遇合,遂借酒抒情,写下了此篇。颍阳距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兴起。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壮阔景象,定非肉眼可以企及,作者是想落天外,“目道所学”语带夸张。而王之涣《凉州词》是作者于边塞所作,描写边塞之景,远离黄河且作者的思想感情并非是“黄河远上白云间”的欢快之感。
三、关于气候学的探讨
作为一名河西人,笔者也曾目睹过“黄沙直上”的情景,正如赵殿臣在给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作注时所提到的:“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沙而直上,亲见其景者始知直字之佳。”可见“黄沙直上”的美景是存在的,且“直”字最恰当不过。另外,我国著名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曾实地考察河西玉门关一带的气候,发现当地春天几乎每天中午都有风卷黄沙的景象。并且在《唐宋诗中不合物候之诗句》一文中明确指出,王之涣《凉州词》“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很符合凉州以西玉门关一带春天的气候情况。和王之涣同时代的王昌龄有一首《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此诗也是把玉门关跟黄沙联系起来。同时代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这首诗亦如此。唐时描写凉州玉门关一带的边塞诗中也多与黄沙相连,如“沙平连白雪,蓬卷入黄云”(王维《送张判官司赴河西》),“横笛杂繁笳,边风卷黄沙”(王维《送宇文三赴河西充军司马》),“青海戌头空有月,黄沙碛里本无春”(柳中庸《凉州曲》其一),“漠漠平沙际碧天,问人云此是居延”(胡曾《居延》),“平沙迷归路,眢井引前程”(司空图《阳关戍咏》)。
在唐开元时期,诗人对于安西玉门关一带的情形大都比较熟悉。他们知道玉门关一带几乎每天到日中都要刮风,黄沙直冲云霄,后来不知何时被更改,使诗句与河西走廊的物候出现了两不对头。
四、诗歌的意境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分析
《凉州词》中,诗人描述了玉门关一带春天的“黄沙直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情景,听到《折杨柳》的曲调,不禁想到边城的凄凉。“春风不度玉门关”,既写玉门关一带的空旷荒寒,又以春风吹不到此,喑喻唐朝政府的漠不关心,也暗示了朝廷恩泽不及边关,表达了一种对边关的叹息之情。如果此诗前句写成“黄河远上白云间”,不仅不能表达出作者的叹息之情,而且诗境中也出现了前后矛盾的地方,即首句写出了一种欢快明朗之调,而诗中后三句则写出了一种悲凉之情,这显然是矛盾的。
五、“河”字与“沙”字的误传
《凉州词》作为唐人绝句的经典之作,传唱和传抄的人自然很多,并且这些群体中并不都是文学大家,所以在传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错的现象。如《国秀集》三卷本上出现了“黄河直上白云间”的句子,很显然这是“沙”字错作了“河”字。九曲黄河怎能直上白云间呢?也正是因为九曲黄河不能直上白云间,也就有了后来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之句,因为李白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以致一错再错,并且“黄河远上白云间”唱出来更有一种“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气魄。因此,“黄沙”误作“黄河”极有可能。
六、 有关《凉州词》的曲调
《乐府诗集•近代曲辞》有《凉州歌》引《乐苑》曰:“《凉州歌》宫调曲开元中西凉都督郭知运进,按知运所进者乐曲也。”乐辞则取之当时诗人之作。由此看来,《凉州词》曲调必多为写凉州及西凉一带。
七、 地理位置
上文既然肯定了孤城就是玉门关,那么正如王汝弼先生所云,黄河去玉门关千里,把它们作为一个场景来写是不合适的。
据此,笔者认为王之涣《凉州词》第一句应为“黄沙直上白云间”,如此才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全诗首句写关外之景,但见回风卷着黄沙直冲云霄,眼前是高大雄伟的祁连山,玉门关在空旷茫茫戈壁显得更加孤单,这让诗人顿生一种荒凉之情。而此时与此等境界,这不仅符合全诗的意境和玉门关一带的春天的气候及唐时玉门关的地形地貌。同时,忽然听到羌笛吹《折杨柳》曲调,这不能不让诗人产生“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怨词,感叹朝廷的恩惠不及边关。全诗意境浑厚,感情真挚,浑然一体,令人折服。
[参考文献]
[1]程千帆.论唐人边塞诗中地方的方位、距离及其类似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3).
一闻美酒,香醉醉人头,梦见青瓦红墙檐子楼,一个手持琉璃盏,闻酒吟诗篇的中国人,俨然魏晋士大夫,朗朗夜空下,铛铛清磬幽,“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携美观月如玉,柔情万种。美酒芬芳琼浆液,凝脂玉指抿朱唇,酒入口,红云羞,旖旎在心头。
一口美酒入喉,醇厚舌间流,宛若金戈铁马,将士在阵头,黄彪骑,虎豹甲,银枪在手,“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共销万古愁”,但醉甘美液,不惧征途愁,“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胡姬琵琶急,远方铁骑刃海,挽弓脱马缰,一腔热血换美酒。
一杯美酒净爽味,此身无烦忧,仿佛山中溪流,甘冽清沁,点点斑竹飘竹叶,水绿叶青游,“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着一青衣小帽,泛独木小舟,舟上有炭炉,炉温一壶酒,抚琴按萧毕,一杯美酒饮,天下任遨游。
李、杜但饮美酒,笔头添锦绣。如果说,酒是诗人的魂,诗是不灭的酒香,诗发酒香,美酒有万千芬芳:陶渊明的“田园诗酒”,“子云性嗜酒,觞来为之尽”,闲适而恬淡,散发美酒之清芬;岑参的“边塞诗酒”,“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是大漠里悲壮的豪情与欢歌,恰如美酒之甘冽;李白的“浪漫诗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旷达与豪迈融于一炉,正如美酒的洒脱……
人生几何,对酒当歌,“酒不醉人人自醉,千杯饮尽刘伶愧。对月邀饮嫦娥伴,一江愁绪酒中会。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千百杯。醉卧桌头君莫笑,几人能解酒深味?”酒品见人品,酒意伴一生。古代士大夫、文人墨客对酒的眷恋仿佛恋人间相互眷恋,杯酒在手,至此一生,且乐一杯美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有诗便有酒,酒也能酿诗,酒入愁肠化为诗,杜甫的绝句“太白斗酒诗百篇”便是最好的注解。酒来成诗,俯拾皆是:“温酒浇枯肠,戢戢生小诗”,“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形册槁木因诗苦,眉锁愁山得酒开”,“酒肠无酒诗不流,一曲新词酒一杯”……美酒在手,吟诗饮美酒。
一、鲜明的个性,时代的强音
李白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具有洒脱不羁的气质、傲岸不屈的性格;又是一个热情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不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诗人,相反,他似乎什么都关心,很多生活他都体验过,他的诗歌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发出的时代的强音。他的诗歌部分是抒情诗,在这些诗中,诗人不是冷静地表现生活,而是侧重抒发强烈的、鲜明的独创性。他在批判政治黑暗时,愤怒地斥责“夷羊满中野,菉葹盈高门”(《古风》其五十一);在批判安史之乱时,他又沉痛地呼喊:“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赠江夏韦太守良宰》),表达了他强烈的愤怒。他在书写理想时总是十分自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行路难》其一);在表达追求自由的心情时更是十分狂放:“何时腾风云,搏击串所能?”(《赠新平沙年》)“大鹏一旦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上李邕》),都表现出一种豪放不羁、傲岸不屈的精神。
上述种种炽热感情的抒发,使李白诗歌具有一种强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表现出鲜明的傲岸不屈的个性特征,体现了李白诗歌“壮浪纵恣,摆去拘束”(元稹语)、以气夺人的特色。李白正因为如此,他的情感的宣泄,从不顾及理性的规范,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任凭激情随着笔端流淌。
二、丰富的想象,豪迈的情怀
李白诗歌还善于运用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来描写形象、抒发感情。他有时借助梦境仙界,捕捉超现实的意象,创造出美丽的理想世界,抒写自己鄙弃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借助梦境描写了天鸡高唱、海日升空、熊咆龙吟、霓衣风马等现实意象,渲染了仙界的瑰丽和美好,映衬了现实的污浊和黑暗,表现了崇高的理想。有的诗他借助神话传说驰骋想象,大胆夸张,贯以奔放的气势,描写雄伟神奇的山川形象,寄托自己开阔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概。
《蜀道难》就是这样的诗篇,这首诗一开头就融汇历史传说和远古神话于一炉,运用夸张手法,着力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雄放基调,接着突出描写蜀道的艰难险阻:“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破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诗中“六龙回日”的神话,黄鹤难飞的夸张,“扪参历井”的想象,多种手法跌互使用,融为一体,层层渲染山势高危,层层映衬蜀道艰险,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气势雄伟的蜀道山水图,寄托了诗人对壮丽河山的赞叹之情和对现实政治的某种隐忧。
运用大胆的夸张、新奇的比喻以及拟人的手法,也是李白抒写炽热感情所常见的艺术手法。有时既用夸张又用比喻,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其十五)、“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都是夸张、比喻的名句。有时他又把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结合起来,写自己强烈的心潮激荡:“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金乡送韦八之京》),把思念长安的心情表现得十分神奇别致而又形象贴切;“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寄东鲁二稚子》),思念子女的骨肉之情也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所寄》),愁心可寄,已是大胆的夸张,寄予明月,更是奇特的想象,对友人的思念便在诗中得到了最好的表达。
三、澎湃的激情,浪漫主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