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阳光乐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阅读教学;简化程序;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它是一个以“读书―感悟―表达”的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实现三个目标:一是提高语文素养;二是走进作者的心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三是激活读者的生命意识。语文教学改革历来重视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语文素质教育必然对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为推进课堂阅读教学素质化,我们认为现阶段中学语文阅读教学须有突破。
一、学生为主,万水之源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十分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实践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然而,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1)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2)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唤醒学生的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二、教师引导,点石成金
在阅读教学中,大胆地改革现有教法,处理好学生读书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突出表现在主动地读书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分析讲解。教学主导作用在于指引阅读方向,指导阅读方法,设计并组织多种方式的阅读训练,点拨、诱导,帮助克服阅读中的困难。
1.适时点拨促进个性化阅读
郭初阳的《愚公移山》被王荣生教授评价为“很富于冲击力的课。”郭初阳老师用一系列假设让学生重新解读了愚公的形象:有人认为愚公自私,不应该让子子孙孙都跟着他移山;有人认为愚公真的“愚”,搬家不是更容易解决问题;有人认为愚公没有发展的眼光,因为地球在不断进行造山运动;还有人认为愚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因为山最后是别人帮他搬掉的……这些都是在郭初阳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而且是极具个性化的解读。
郭老师的课,把长期以来教师或者学生甚至更多的读者想提而又不敢提的空白之处,都大胆地揭示了出来。但不仅仅到此为止,最后,郭老师通过“聪明的中国人为什么会对这样一个疯狂地老头津津乐道?”这样一个问题,把学生的解读引到:团结的力量,老人崇拜,孝顺老人等等,更重要的是,学生最后得出结论,愚公的精神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有效的引导让个性在共性的光环里熠熠生辉。这堂课上,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说发挥到了极致。尊重学生主体和尊重文本、实现个性化阅读三者之间不矛盾,而且是统一的。摒弃文本的整体性讲究个性阅读和抓住文本局部显个性阅读都会造成个性化阅读的弱化。因此,教师的引导作用在个性化阅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2.多元评价帮助个性化阅读
在个性化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感悟与体验,不能简单地用“对”与“错”来评判,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激励评价,激发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每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而且,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赞赏、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课文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坚定学习的自信心。如,对学生朗读的评价,不宜采用泛泛之语来评价,要根据学生的朗读水平评价,“读得有感情,把主人公的心情都表达出来了”,“语音准确,没漏字”。对学生回答问题的评价要采用鼓励、点拨、引导。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可采用“敢于积极发表意见,但思路要换一下”,“这个问题,你答对了一半,很好,老师相信你再想想,也能答对另一半”。教师的评价还要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主动参与学习,而在发言的质量上不提高的要求。这样,评价会让学生感到态度诚恳,评价中肯,产生主动学习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会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阅读教学仅以课本为单一的教学内容肯定是不够的,为了丰富学生的读书内容,我把图书室作为第二课堂,每周安排一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学生的语文课本。让学生之间的研讨和交流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为学生拓宽了视野,形成开放性的语文教学体系。
四、注重细节,日积月累
应引导学生把对生活的观察、体验与对语言的研究结合起来。不是单从语言文字去研究,而是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去研究表现生活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人物的神态,推测人物的内心,设想人物的语言,让作品的人物形象完全站立起来。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自由简单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探究潜能更好地被激发,把学生的地位凸显出来,走出繁杂艰深的程式化旧模式,让学生通过阅读、感知,去体会阅读的内容,去发现阅读对象即文本中的疑点、重点、难点问题,然后通过质疑、分析、讨论、交流探究,进而理清思路,让他们在阅读中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在阅读中获得新的信息,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五、张扬个性,绽放光彩
语文世界应该是人文的世界、情感的世界、审美的世界。我们忙于最精巧的教法设计,却忽略了最基本的东西――阅读,没有学生阅读的教学犹如无源之水。所以要让学生读出真实的感受,表达出真实的感受,让他们感受着、体验着、思考着……他们的思维是活跃的、无拘无束的,只要我们给他们提供适宜的条件,他们就会在课堂上绽放光彩。当教育已经进入一个高度关照人的生命发展时,作为融工具性和人文性为一体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获取,还要更多地发掘出文本固有的教育因素,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让我们共同在实践中去体验,让学生因“阅读”而张扬个性,生命因“阅读”而光辉灿烂,让我们的课堂因“阅读”而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高强.个性化阅读,怎一个“自主”了得[J].佳木斯教育学院报,2010.
给予我生命的父母亲;您是我至上的阳光,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恩情与教诲。在您的寿诞之际,敬祝您健康如意,幸福满怀!
妈妈,在您的寿诞之日,远在异国他乡的独生子敬上三个祝福:一祝您安宁健康;二祝您幸福快乐;三祝您多福多寿!………………………………………………………………
不懂事的时候,生日里我向您要这要那;长大了,我才懂得母爱的伟大。在您生日来临之际,我要送上一份礼物给您,那就是对您的爱,让这爱伴随您,直到永远。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作家冰心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把这段话写在这里,代表了我的心意。真心说一声:祝妈妈生日快乐!谢谢妈妈。………………………………………………………………
父亲的爱深沉而热烈,给了我勇敢、坚定的信念,在为您点燃生日蜡烛的时候,我真心希望父亲的生命之树常绿!
妈妈的生日是女儿难以表达情怀的日子,因为有了妈妈,世界才有了我。灿烂的阳光、温馨的生活,这一切源于我有妈妈。即使点燃所有的蜡烛,都无法表达我的爱。祝妈妈长寿! ………………………………
您的生命是一支没有休止符号的乐章,这乐章是在为儿女而弹奏。今天,您生命的乐章又继新曲,女儿由衷地希望这乐曲永远悠扬酣畅!
英国的大科学家培根说:有些老人很可爱,因为他们的作风优雅而美。妈妈就是这样一位可爱的老人,在您生日来临之际,儿女祝福您永远快乐,永远美丽!……………………………… 父母生日祝语
给予我生命的父母亲;您是我至上的阳光,我将永远铭记您的恩情与教诲。在您的寿诞之际,敬祝您健康如意,幸福满怀!
妈妈,在您的寿诞之日,远在异国他乡的独生子敬上三个祝福:一祝您安宁健康;二祝您幸福快乐;三祝您多福多寿!………………………………………………………………
不懂事的时候,生日里我向您要这要那;长大了,我才懂得母爱的伟大。在您生日来临之际,我要送上一份礼物给您,那就是对您的爱,让这爱伴随您,直到永远。
今天是母亲的生日。作家冰心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把这段话写在这里,代表了我的心意。真心说一声:祝妈妈生日快乐!谢谢妈妈。………………………………………………………………
父亲的爱深沉而热烈,给了我勇敢、坚定的信念,在为您点燃生日蜡烛的时候,我真心希望父亲的生命之树常绿!
妈妈的生日是女儿难以表达情怀的日子,因为有了妈妈,世界才有了我。灿烂的阳光、温馨的生活,这一切源于我有妈妈。即使点燃所有的蜡烛,都无法表达我的爱。祝妈妈长寿! ……………………………… ………………………………
关键词: 莫扎特 钢琴协奏曲 变奏曲
协奏曲这种体裁产生于意大利,开始多半是用小提琴作为独奏乐器同乐队进行“竞奏”,后来才出现古钢琴的协奏曲。最早的钢琴协奏曲开创者是巴赫,但在他的这类作品中,竞奏的原则还不是太明显,只有钢琴同乐队轮流演奏,并且独奏钢琴声部也没有足够的技巧性发挥。巴赫的两个儿子为钢琴协奏曲的发展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埃曼纽尔着重发展音乐的交响因素,并加强了戏剧性对比;赫里斯齐安则致力于改善钢琴独奏声部的技巧,强调钢琴的歌唱性,并且创造了所谓“如歌的快板”风格。
莫扎特对协奏曲创作有独特的见解,但他的钢琴协奏曲既有共同的特点,同时每一乐首协奏曲的内容又互不相似。他的音乐表现比较单纯而自然的感情,用他自己的话说,要直接“扣人心弦”。他的协奏曲亦是这样。除了少数的特殊情形外,他并不喜欢表现一些激烈的冲突,而戏剧性的感情较常用音乐素材出人意料的转换和对照表现满怀的喜悦,或者平静的叙述有时会被激越的热情所打断,兴高采烈的欢乐变成忧郁的沉思,急剧向前的进行转换为抒情的静观,等等。类似这样,在艺术上的反应速度之快,瞬间产生的意境之明确,以及急剧转换的形象之清晰,都是十八世纪即兴演奏艺术的精华所在。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有几十首,最早的协奏曲只是把老一辈作曲家的钢琴奏鸣曲改编成为独奏和乐队演奏的作品。他的钢琴协奏曲出版过的共有二十七首,其中有一首是为两架钢琴而写的,另一首则是为三架钢琴。他在1773年创作出第一首比较有独立意义的钢琴协奏曲,但是他的大部分协奏曲是在同萨尔斯堡大主教决裂后迁居维也纳时写成的,后来,在1788年和1791年才又写下了《第二十六协奏曲》和《第二十七协奏曲》。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保持传统的三乐章图式:第一乐章总是比较戏剧化,第二乐章常常是比较忧郁的浪漫曲,第三乐章是回旋曲,是各种生活舞蹈场面的出奇变换。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形式写成,其音乐的发展以三五个到七八个互有联系的不同形象的对置为基础。古典的钢琴协奏曲同小提琴协奏曲一样,它的第一乐章也有两个呈现部,第一个呈现部由乐队奏出,它的全部主题,包括第一主题之后常有的连接段和第二主题之后的小结尾在内,都保持在乐章的同一个基本的调性之中,这是它有别于交响曲的地方。第二个呈现部从独奏钢琴进入时开始,在古典协奏曲中这时独奏声部常同乐队结合在一起,它多半在曲调或节奏上变化反复前以呈示部的那个基本主体。第一乐章的发展部一般都比较紧凑,但是这里又是各种意想不到的主题变化、移调和表现技巧的广阔场所。再现部综合了乐章的所有主题,也保持在同一个基本调性之内,在再现部结束之前,有一段时间让独奏者发挥即兴演奏技巧,即华彩乐段。这样,第一乐章中乐队的全奏一般总有四次:一是组成第一个呈示部的一大段时间,二是进入发展部的过渡,三是在华彩乐段之前,四是用以结束整个乐章。
第二乐章主要采用歌曲体,借以充分发挥钢琴的“如歌”的特点,但其中有时不免留有那种“媚情”风格的痕迹。第三乐章是莫扎特发挥其辉煌即兴演奏技巧的广阔场所,其音乐的基本特征是活跃、急速而欢愉,有时这漫无节制的欢乐暂时会被田园诗或者忧郁的插段所打断,但这一时的偏离反而更衬托出原来那些戏谑和无所忧虑的形象的主导作用。
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虽然各有其特点,但由于作品内容的差异,其艺术价值也不等同,因此流传的程度和范围不一样。例如:《第二十钢琴协奏曲》、《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第二十四钢琴协奏曲》、《第二十六钢琴协奏曲》。
《第二十钢琴协奏曲》这首协奏曲是迄今最常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之一。贝多芬对这首作品的评价很高,曾亲自演奏它(除此之外,贝多芬没有演奏过别人的任何协奏曲),他和勃拉姆还分别为这首协奏曲写过华彩乐段。这首协奏曲内容丰富,形象深刻,形式宏伟,就其交响发展的规模来说,实际上并不比他的交响曲逊色。
莫扎特的音乐都有与其内容相适应的调性,他的钢琴协奏曲表现庄严有力的用C大调,辉煌的场面用D大调,清新和精力充沛的情绪用F大调,欢愉而刚劲的形象用G大调,抒情而明朗的诗篇用A大调,朴质感人的用降B大调,宏伟堂皇的气氛用降E大调,只有表现独特的戏剧性构思,他才用小调(d和c)。这首d小调的钢琴协奏曲深具戏剧性的激情,可以把它同莫扎特在创作这首协奏曲的前一年写成的《d小调幻想曲》和在这后三年产生的《g小调交响曲》都归入反映所谓“维持”精神一类的作品,视作“狂飙运动”的产物。
第一乐章从乐队呈现部第一主题开始,音乐立即布满着阴暗的情绪——这是有弦乐器组在低音区演奏的主题,小提琴和中提琴用切分节奏提供了如同战栗一般的不安背景,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则以滑音列的方式奏出威武的召唤。弦乐器组的这种戏剧性情绪,逐渐由法国号,然后是大管和双簧管参加表达。情绪逐渐高涨,最后在乐队全奏的连接段中出现的新主题,其感情之强烈颇近悲剧性的程度。同第一主题相对比,随后出现了木管乐器对答式咏唱的伤感动机。第一呈现部在突如其来的安谧气氛中结束——这个结尾段的音乐素材是第二呈现部的结尾段的先现,是歌曲性的抒情形象,略带忧郁的神态,含有生活音乐的音调特征,这个主题是整个作品的音调基础,这首协奏曲通过它而获得套曲结构的统一。乐章的发展部以两个主题的相互对置为基础——乐章开头所强调的那种惊惶不安的进行和钢琴独奏开始进入时的抒情乐句形成的对置工反复三次,戏剧性的发展也因调性的明显转换而加剧。在再现部中还是主题的轮番交替,只是钢琴独奏的那个抒情乐句给删掉了,而代之以更加热情而激动的华彩乐段。
第二乐章是一首“浪漫曲”,充满真诚恳挚的感情,莫扎特特别为这一乐章取这样的名字,这在十八世纪的器乐协奏曲中是不曾有过的,看来,他可能是为了强调这一乐章的抒情特性,用以同前后乐句构成对比,虽然在音调上它同前后乐章有联系。这一乐章由三个乐段组成,前后两段素材相同,音乐的进行温柔抑郁,但完全是安宁平静情绪的表达,有如在吉他轻微摆动的音型伴奏之下,在明朗的夏夜之中咏唱的一支小夜曲。但是在乐章中段又闯入前一乐章的那种惊惶不安的情调,隆隆作响的背景,管乐器紧张的音响效果,钢琴独奏的慌乱乐句,弦乐器组断然的惊心动魄的和弦——所有这些奇特色彩的运用,都反衬出前后两段音乐的恳挚及其旋律的气息之宽广和流畅。
最后乐章——回旋曲的基本主题又把音乐带回到激动不安的氛围中,这个主题先由钢琴奏出,再由乐队复奏,它不断地反复,从而得到了积极的交响发展。乐队全奏紧张地发展了这一主题,然后又回到钢琴的独奏,这是抒情的动机,同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的特征近似。
音乐又回到基本主题后,先在钢琴上然后在木管乐器上又出现了一个热情的f小调主题,这时钢琴声部的音型一直在戏剧化,当它突然进入时,又意外地出现了乐章的第四主题——像阳光焕发那样生机勃勃和欢快的F大调主题。接下来在华彩乐段之前可以看到乐章四个主题的依序反复,但是调性都有变化,即基本上都在d小调上。但是在华彩乐段后,莫扎特突然用光辉的D大调改变音乐的色彩,双簧管、大管和法国号极有魅力地共同奏出这无忧无虑的第四主题,钢琴也接着演奏它,长笛还用明亮的声音歌唱它。欢乐的情绪一直有增无减,钢琴的乐句扩充了更大的音域,管乐器的重音戏谑地穿来,到音乐接近结束时,完全是一片欢乐的情绪。
莫扎特的《第二十三钢琴协奏曲》同他的另外两首小调协奏曲《d小调第二十协奏曲》和《c小调第二十四协奏曲》,可以说是他的钢琴协奏曲中最出色的三首。这首协奏曲就其内容来说,同《d小调协奏曲》全然相反:在《d小调协奏曲》中,充满着激动人心的不安情绪,而在这首最抒情的协奏曲中,每一个乐章的音乐都是诚挚、温暖和热忱感情的表达。为了适应这首协奏曲总的构思的要求,第一乐章的两个主题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对置,而是十分相似。而且紧接在这两个抒情主题后出现的连接段和结尾段的曲调,也只是更加热情、更加强烈,依然没有产生对比或矛盾。钢琴独奏的特点是特别富于歌唱性,配器也是这样,充分利用了弦乐器组和木管乐器——特别是单簧管如歌的音响。
第一乐章第一主题从流畅安谧的叙述开始,第二主题最显著的特点是亲切而又热情。乐章的第二个呈现部同前一呈现部一样紧凑,并没有带来别的新内容。但是在发展部的开头,在一个短暂的休止后,弦乐器以其稍微压低的音响咏唱一个田园的新主题。这新主题的一些素材还曾转到木管乐器上,钢琴则用一些轻快的乐句为之装饰。在再现部中还由钢琴和单簧管及大管先后演奏这个主题,直到一个小过后,这一主题还为华彩乐段的呈现做好准备。结束这一乐章的小结尾音响温存,力度逐渐减弱。
第二乐章的音乐柔美安谧,但有点伤感,它的基本主题以意大利民间舞曲——西西里舞曲的节奏为基础。乐章用三段体形式写成,中间一段转入A大调,音响更为明亮,最后一段音乐的再现有所减缩。
第三乐章回旋曲,同前面两个乐章不一样,规模相当大。莫扎特以其成熟的创造才能和大量的旋律组成了这一乐章,它急速的发展尤其令人瞩目。这一乐章的音乐,充满了各种不同特性的形象和情节的变换,是作者的歌剧终场中所特有的。而且,这里一切都为明媚的阳光所照耀,满溢着蓬勃的活力。这回旋曲乐章的结构,类似奏鸣曲形式,也有三个大段落和一个小结尾,它的基本主题是欢乐情绪的充分表达,在它后出现的另一个主题,则是回旋曲主题的重要补充。
在这回旋曲主题每一次反复出现的过程中,共嵌入三次小调的插段,但由于这些穿插的乐句都很有活力,因此并不冲淡原来欢乐的情绪。在乐句中还有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曲调,也是欢乐情绪的表达,而且显得更无可遏制。由于它是在第一和第三段结束时呈现,因此带有结尾段的意味——开头它由钢琴奏出,法国号嘹亮的音响与弦乐器的拨弦为之陪衬,后来则转到木管乐器上。事实上,最后它成为一个真正的结尾段结束了这首美妙的协奏曲。莫扎特像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那样,用一系列骤然出现的节奏和调性,使听者惊叹不已。
莫扎特的创作,是十八世纪欧洲音乐文化各方面成就的光辉总结。他为德国民族歌剧奠定了基础,创造出一种现实主义音乐剧的新题材;他扩充并革新了乐器作品的内容,使交响曲和室内乐曲的形式格外严整。莫扎特在创作上以其不倦的努力和探寻,把十八世纪的音乐艺术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为后来音乐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条件——这就是莫扎特在音乐史上的功绩所在。
参考文献:
关键词: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8-0052-02
一、概述
(一)莫扎特生平
沃尔夫冈・阿玛多伊斯・莫扎特,于1756年1月7日出生于神圣罗马帝国时期的萨尔兹堡,于1791年12月5日在维也纳逝去,结束了他传奇而跌宕的音乐人生,年仅35岁。在莫扎特短暂的一生中为人类留下无数音乐瑰宝:22部歌剧,41部交响曲,27部钢琴协奏曲,6部小提琴协奏曲,还有大量的其它各种体裁的器乐与声乐――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是其中之一。
莫扎特是欧洲最伟大的古典主义音乐作曲家之一,他从幼时就表现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从6岁起莫扎特便在父亲的带领下与10岁的姐姐南内尔开始了长达10年的游历欧洲的音乐演出,他们所到之处――慕尼黑、法兰克福、波恩、维也纳、巴黎、伦敦、米兰、波隆那、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罗马、阿姆斯特丹等等许多地方,无不引起巨大的轰动。
在结束游历生活之后,回到故乡,16岁的莫扎特在萨尔斯堡的大主教的宫廷乐队里担任首席乐师。而由于他对音乐、对艺术的追求受到宗教方面的限制,使他不能够发挥他音乐天才,与此同时他与大主教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深化。四年后,也就是在他20岁的时候,他放弃首席乐师的地位,毅然去了当时的艺术天堂――维也纳,追求自己的音乐梦想,而在当时他也是首位为了梦想而放弃地位的音乐家。
莫扎特热爱他妻子、父母、音乐,在维也纳他用这种爱创作了大量惊世之作,在经济方面却拮据不堪,终于在他35年那年一个冬天的凌晨,这位音乐上的旷世奇才在音乐梦中永远离开了我们,葬在一个公墓里,后来他妻子连埋葬他的具置也没找到。
(二)莫扎特作品风格
莫扎特的音乐似乎总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魔力,这一方面源于他对音乐独特的天赋,另一方面也源于他对音乐、自然、情感的感受力。他的许多乐曲不但成为一直无能超越的经典,甚至在今天这个被高科技全面覆盖的时代,经研究表明对心灵有神奇的治愈功能。《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便是其中之一,十分亲切自然贴近心灵,舒缓悠然。
二、作品分析
(一)创作背景
莫扎特在少年欧洲巡回表演时结识了很多在当时很有影响力的圆号演奏家也因此喜欢上圆号。其中有一位是他父亲的朋友,一位当时在萨尔斯堡大主教宫廷乐队的法国号演奏家――罗伊特格布,莫扎特在他童年时期听过他的演出,便被他的才华所征服,随后他们成为忘年交,多年后在维也纳相遇,但此时罗伊特格布境遇不佳――莫扎特资助下经营一家奶酪店,但他一心仍在音乐上。莫扎特因而于1786年前后为他创作这组圆号协奏曲,他为朋友能够一展才华,在技巧、表现力上都倾尽全副心力,同时也将自己的才华发挥地淋漓尽致。
(二)作品简介
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是莫扎特的四首圆号协奏曲中的的第四首,这首乐曲阳光且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细细品味可以听出创作者将圆号的特具的音色把握地恰到好处,使诞生于巴洛克时期发展到古典音乐时期的以协奏曲为主的曲式发生了里程碑式的改变――将古典音乐时期盛行的奏鸣曲式与协奏曲式相结合而形成一种新的音乐风格,对其后的音乐发展影响非常深远。这种曲式结构也几乎成为其后所有古典、浪漫主义风格协奏曲的标准。
(三)对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具体乐章分析
第一乐章,是一个庄严的快板降E大调的4/4拍的乐章,与通常呈示部不同的是――创作者采用了双呈示部的奏鸣曲式,顾名思义――它有两个呈示部:第一个呈示部由全乐队合奏作为开场,是明亮而快乐的管弦乐,第一、第二小提琴一开始就降E大调,庄严而明朗,第一呈示部在高昂之中结束之后,SOLO圆号便从背景中出现进入第二呈示部;第二个呈示部则一直从演奏鸣曲主题持续到展开部演奏开始,极具表现力。第一乐章,一如德沃夏克对莫扎特评价――温暖的阳光,听者能从其中感受到莫扎特特有温暖的气息,明快而欢乐。
第二乐章则充满着浪漫气息,是一个3/4拍的如歌行板,谱的前面创作者特意标上了“浪漫曲”的字样,以降B大调上开始的,SOLO圆号首先奏出达十小节的主题,然后用弦乐、双簧管把这个悠长的旋律重复一遍。第二乐章采用了慢板回旋的曲式――五部的回旋曲式(ABACA),十小节降E大调持续音后,音乐同通常经典音乐一样如期进入了再现部,再现与呈示部几乎一致的音乐,创造出一种活泼、回归的氛围。第二乐章,旋律优美与圆号朦胧音色完美契合,如梦如幻,总会让人联想到唯美的欧洲田园式恬静烂漫的生活,让人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每三乐章,是一个活跃欢快的快板的6/8拍乐章,采用是的ABACA回旋曲的曲式,节奏轻快,同样的创作者在其上也标明了“回旋曲”的字样。这章乐曲大体应用号角式分解和弦一般的旋律以模仿欧洲17、18世纪的狩猎时圆号吹奏的场面,而圆号本是由狩猎用的号角演化而来的。此章后来由被改编重奏的形式,得以让其在音乐舞台上重放光彩,屹立不倒。
圆号在第一章呈现给人们以活跃而明亮的感觉,而第二乐章里,圆号则给人以舒缓优雅、柔和沉稳的感觉,浪漫的气息流溢其间,而进入第三乐章时,音乐忽然恢复了欢快,让人迅速从第二乐章的舒缓中跳跃出来,给人以极大的惊喜。
三、结语
本文通过对莫扎特降E大调第四圆号协奏曲的分析以及莫扎特本人的介绍,我们再一次走近位伟大不朽的音乐天才,圆号协奏曲并不是莫扎特最具影响力的作品,但在从这首曲目中让人们看到一个对莫扎特除对音乐痴迷的另一面,对朋友的至诚,他的音乐能给人以温暖、慰藉,这使得他的个人魅力在音乐的流传中表现给全人类,让人们听到他在音乐中灌注的对生活、自然的热爱。
参考文献:
[1]丹丹.莫扎特圆号协奏曲.音乐爱好者,2002年.
[2]刘伟.宝刀不老的圆号大师鲍曼.音乐爱好者,2010年.
[3]旧前田昭雄.莫扎特"大调第一圆号协奏曲解.韩吕学译.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86年51期,
[4]孙浩.莫扎特圆号协奏曲名版.音乐爱好者,1997年第05期,
[5]孙浩.莫扎特的圆号协奏曲.音响技术,2001年第6期,
[6]孙维庆.浅谈莫扎特圆号协奏曲的演奏风格.大津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第02期,
大家好!说句心里话,给演讲稿想个题目挺难的,因为,你得让别人一听就爱听呀!因此想了又想,叫“爱的奉献”“我选择,我无悔”“根的事业”,还是今年最时髦的台词“我骄傲”,最后定了,叫做“写给幼儿园教师的赞歌”。
大家都知道“夸父逐日”的故事吧,夸父为了追赶太阳,渴得喝干了黄河、渭水之水,最后渴死在半路上,他的手杖化为邓林。每次想起这个古老的神话,我都会有一种想要流泪的感觉,因为我想到了幼儿教师,我们不正是逐日的夸父吗?从金子般的年华,到日染桑榆,在幼教事业的高山流水中,留下一串串奋进的足迹,我们的理想追求、我们的心血汗水、我们的成功欢乐,都化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谱写着时代最动听的乐章。
第一乐章:爱的赞歌
马卡连柯曾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它总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工作当作乐趣来从事,它能使教师感受到每个孩子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考、关怀和担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和老师用爱和孩子架起了亲情般的桥梁。
第二乐章:无私奉献 爱岗敬业
人们把教师比喻成“园丁”。“蜡烛”“绿荫”“人梯”“铺路石”,歌颂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我们幼儿园里就有许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感人事迹,
第三乐章: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
长空浩大,百年奥运激情点燃了梦中的大地与山川
熊熊燃烧的圣火,照亮了五千年潮涨潮落的故园
阳光的极顶,长空变得愈加深邃而高远
极目故土:众鸟高飞
心情也展开了飞翔的羽翼
北京奥运,犹如历史长空中巍峨的星辰
浩瀚的苍穹,打开的长卷
滚烫的热土,挥洒的笔触
让北京奥运会,欢庆的乐章
汇聚成奔涌的狂澜……
二
极目远眺。热烈、辽阔的天空下
秋天 长卷如画:
2008年8月8日晚8时
在首都北京,奥运会、鸟巢
一个民族,千年不改的巍巍之志
和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瞬间点燃
十三亿华夏子孙,沸腾的激情
和恢宏的气势,比火焰更迅猛
激清在呼啸着上升,从壮阔的山川
澎湃的河流,到广袤的苍穹……
从鸟巢到水立方,从北到南,从西到东
幸福指数在加速向上攀升
壮阔的版图循着沸腾的火焰
迸发出雄浑的张力
一个时代的号角,犹如奔腾的骏马
飙升成横贯长空的蹄声
在律动的血脉里,纵横驰骋
听,一曲曲绕梁的乐章在此谱就
看,一首首宏阔的诗篇由此诞生
让激越的情感温润沧桑的大地
让纯美的钟声引领壮阔的征程
让万江奔涌,让一千条河流推动
一千个春天,推动一个生机勃发的时代
三
在阳光的极顶,众鸟高飞
长空浩大而深邃,在一粒粒金黄的阳光下
在一块块金灿灿的奖牌中
在运动健儿挥汗如雨的呐喊中
伴随着熊熊燃烧的奥运圣火
一个民族五千年的梦想和憧憬,一天天拔节
此刻,美好的事物穿行于万物之中
歌唱和梦想吐露着芬芳,盛开着香馨
季节在汗水中收获着喜悦和激情
现在,我要邀请更多的诗篇前来赞美
让诗篇过处,更多的秋天搬运着喜悦
搬运着颂词、热爱和歌唱
照耀,这浩瀚的苍穹,滚烫的热土……
四
收获的季节,快吹响进军的号角吧
快擂响震天的战鼓
让九曲黄河听到你的声音
让滚滚长江听到你的声音
让巍巍昆仑听到你的声音
让万里长城听到你的声音
十三亿龙的子孙,用撼天的巨响
抒发五千年的梦想,和激情
在这片收获希望也生长激情的土地上
让我们再一次吹响进军的号角
再一次擂响一个民族出征的震天战鼓
五
此刻,乘着北京奥运雄浑的号角
回到祖国欢乐的心脏
你看奥运赛场上,那些矫健的灵魂
多么像一张张展开双翼的翅膀
我知道,这饱含激情和力量的赤子
在五千年的岁月中,已蓄满了奋起的力量
等待着我们共同的诗篇
写下:祖国,河山……
北京奥运,一个民族的激情争相吐艳
浩瀚的天空多么明朗、清澈
欢笑在阳光下堆积
热烈、辽阔的天空下
一场词语的盛宴,一场浩大的庆典
从清晨草叶上的一滴露珠开始
在奔走,在呼唤,在聚集……
六
此刻,从鸟巢到水立方,从北到南,从西到东
阳光灿烂,欢歌如海
北京奥运:这辉煌的民族之声
这泼墨的国画,写意的山水
打开的长卷,挥洒的笔触……
祖国,我是不是你纯美而悦耳的乐章中
一个小小的、激越的音符
是不是你吐艳的花朵中,灼灼闪亮的
一粒 永不褪色的金
而更多龙的子孙,将紧握信念
沿着一种精神,向上攀登——
一个民族,安装好新世纪的引擎
它的速度,就是春天的速度
关键词:莫扎特;协奏曲;音响;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1-0117-02
引言:
在莫扎特一生的创作中,钢琴协奏曲是其所有器乐协奏曲中的精华。27首钢琴协奏曲在莫扎特音乐中有着极高的地位,这些作品既继承了巴洛克的优雅之美,又开启了古典时期钢琴协奏曲的创作先河。是莫扎特率先采用交响手法使钢琴独奏与乐队齐奏保持了精妙的平衡,并且把戏剧性的对比和歌唱性的技艺结合在一起,使钢琴与乐队之间既有对比又有配合,生动细腻又充满戏剧性。从某种意义上说,莫扎特是钢琴协奏曲的奠基人,他所完善、发展的钢琴协奏曲形式成为后人参照的典范。
笔者以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为例,结合世界四位著名钢琴大师的演奏音响,从演奏的角度分析这首作品,为人们呈现十八世纪钢琴音乐的艺术精华。
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K.488)创作于1786年,是莫扎特27首协奏曲中形式最完美的典范之一。深刻、丰富的内容,出神入化的手法,充分展示了莫扎特式的深情的歌唱旋律;完美、严谨、富于逻辑性的结构,绚丽、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深刻的内涵潜在于质朴、无瑕的旋律之中,使它的艺术达到了18世纪器乐创作的颠峰。
演奏《A大调钢琴协奏曲》时要使钢琴与乐队浑然成为一个整体。主奏钢琴应突出深层的心理刻画和鲜明的音乐个性。乐队协奏也有其自身的逻辑发展规律。二者共同完成塑造音乐形象,如血融于水,达到完整、统一、均衡的境地。
这首协奏曲第一乐章最主要的是旋律的歌唱性、音质的精美性、节奏的活泼性三者的结合。第二乐章的旋律有着较长的气息,是咏叹调式的歌唱性曲调。第三乐章音乐充满推动力,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气息。
这首协奏曲的乐队编制并不大,包括长笛(1支)、单簧管(2支)、大管(2支);圆号(2支)和弦乐组。
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已有的名版录音包括布伦德尔、哈斯姬尔、霍洛维茨、塞尔金、海布勒、佩莱西亚、内田光子、波利尼等著名钢琴家演奏的版本。可谓是各有千秋。
当然,我们很难说谁的演奏最接近莫扎特,而只能说谁的演奏最令我们觉得最接近我们理解的莫扎特。当然,我们理解的莫扎特还是因为我们听到了不同的演奏,听到了莫扎特不同的作品,得出了某种总体印象之后,再来以具体作品的具体演奏来印证或调整我们的理解。以下是莫扎特《A大调钢琴协奏曲》的音响版本比较。
第一版本:霍洛维茨(Horowitz)
该版本由朱利尼指挥斯卡拉大剧院乐团,钢琴大师霍洛维茨担任主奏。三个乐章的速度如下: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 10:17;第二乐章Adagio柔板 5:32;第三乐章Allegro assai极快板 7:50。
关于莫扎特的协奏曲,霍洛维茨曾说过,“A大调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在第一、第二乐章中流露出莫扎特最富诗意、最富感情的乐思。而最后乐章是其最出色的作品之一。”
霍洛维茨的演奏风格从不夸张,也不会那么奔放激越,没有什么多余的装饰,简洁明快,透着一股自信。他的莫扎特轻快亲切,比较像一个朋友,音乐流畅晓白,所以它呈现的这种古典有着非常优雅的美,符合我们理解的各种艺术综合起来的那种古典的美,形式与情感的一致。
他的第一乐章演奏得非常明朗,充满发自莫扎特当时心境的愉快、美妙和优雅。第二乐章呈现出一种沉思,一种抽象的深思,令人一时感到沉重,犹如天边有一阵黑压压的乌云来了,心情就沉重了,但渐渐随着乐队优雅的齐奏,云去天开,心境又渐渐明朗。霍洛维茨认为,演奏第二乐章时不要太严格按所标的速度弹奏。作者标明柔板的速度,而他是以行板的速度来演奏。因此,演奏时间为四个版本中最短的,仅用了5分32秒。与阿什肯纳齐演奏的7分30秒相距甚远。本人虽然喜欢他第二乐章的演奏,但是却觉得不只是在听莫扎特,而是霍洛维茨式的莫扎特。第三乐章的极快板,和他前两个乐章的速度比较起来,反而显得 有点儿慢了下来,这也许是霍洛维茨的一贯风格,他将这种急速处理得甚至有某种贵族式的优雅。
担任协奏的乐团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弦乐柔美,木管部分也清澈透明,而木管在莫扎特钢琴协奏曲中是与钢琴对话的重要角色。它的音色柔和而趋于女性化,有助于齐奏声部和独奏声部的和谐平衡。
未得第二版本:布兰德尔(Brendel)
该版本由马利纳指挥圣马丁乐团,钢琴家布兰德尔担任主奏。三个乐章的速度如下: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 10:32;第二乐章Adagio柔板 6:45;第三乐章Allegro assai极快板 7:58。
他演奏的莫扎特协奏曲有着极高的评价,可以认为是对莫扎特作品风格的把握恰倒好处的一个录音版本。莫扎特钢琴协奏曲别注重的主奏和协奏间的和谐平衡,在这里得到了较充分的体现。指挥马利纳除了确定了各乐章的速度外,又以他独特的个人视觉诠释各个乐句的细节,继而准确揭示出各乐章特征与色彩。再加上布兰德尔清亮明丽,意境深远的琴音配合,完全表达出原曲的精神所在。
布兰德尔将一乐章的音乐演奏得典雅透丽,如珍珠般一样玲珑剔透,又似阳光般热情温暖,洋溢着青春的生命力,极具欣赏价值。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二乐章布兰德尔演绎得十分优美。仿佛钢琴和乐队的完美对话。主题由钢琴单独唱出,仿佛一支忧郁而沉静的歌,弦乐及木管相应和,然后再由全体乐器共同来润饰。旋律本身的单纯无邪,与莫扎特编曲偏爱木管营造出来的温顺和缓,让听众得以放松。第三乐章又回到了第一乐章的情绪和气氛,活泼而轻快。布兰德尔的触键非常干净而富于弹性。
乐队的弦乐和管乐部分演奏得相当出色,完美地演绎了这部作品。由于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往往有一种室内乐的效果,作为小型乐团的圣马丁就比大型乐团更能体现这一特色,这也使这部作品多了一份优雅和精致。
第三版本:波利尼(Pollini)
该版本由伯姆指挥维也纳交响乐团,钢琴家波利尼担任主奏。三个乐章的速度如下: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 11:09;第二乐章Adagio柔板 7:10;第三乐章Allegro assai极快板8:01。
这个乐团的演奏音色非常开阔嘹亮,清净洗练,毫无杂质。波利尼没有将莫扎特演奏得多么典雅,而是很随性,这在他处理第二乐章的时候尤其如此。第二乐章的歌唱旋律首先由钢琴弹出,在几件管乐器的衬托下有了梦境般的甜美,宛如一首忧郁的摇篮曲。
相对于前两个版本的演奏,波利尼将这一乐章处理得较慢,起句似乎有一点心不在焉的惆怅,渐渐地,似乎回过神来,集中于此刻的心情,毫不掩饰地抬起愁眉,能够让人看到莫扎特的另一面,和第一乐章中那总是兴致高昂的迥然不同。笔者感觉莫扎特这样至纯至真的人,在欢快的时刻自然就应该忘记一切,而在一丝阴云略上心头的时候便毫不掩饰,所以演奏得就应更加单纯无邪。这个演奏的还有一个好处在于乐队始终保持一种兴致昂扬的状态,所以感觉莫扎特的核心特征一直在那儿,使得具体场合下的莫扎特(也就是这个演奏家的莫扎特)更加清晰。
这种处理方式个人色彩比较浓,因此也可能使得那些具有不同理解的人不会赞同。人们也许都会接受霍洛维茨的演奏。
第四版本:阿什肯纳齐(Ashkenazy)
该版本由肯特兹指挥英国伦敦爱乐乐团,钢琴家阿什肯纳齐担任主奏。三个乐章的速度如下:第一乐章Allegro快板 11:16;第二乐章Adagio柔板 7:30;第三乐章 Allegro assai极快板8:06。
这个版本总体说来,三个乐章演奏得均比前几个版本慢得多,从作者标记的速度上看,这首协奏曲似乎不应该被处理得如此慢。但从某种程度上,这也正好体现了这部作品极富有歌唱性的这一特点。阿什肯纳齐的演奏技巧精湛,触键细腻,可以说是平淡中见真情。总体感觉音乐性比较强,演奏者更注重音乐的抒情性,钢琴的音色圆润如珠, 旋律线很好的融入到了乐队中去, 但总觉得钢琴部分有些偏弱,内敛有余而活泼不足。这与古典主义时期演奏风格颇有相似之处。
未得他演奏的第一乐章触键清晰,均衡,钢琴与乐队之间既有对比又有配合,生动细腻又充满戏剧性。第二乐章像是一首浪漫多情的咏叹调,宁静、优雅、令人陶醉,音乐的分句如行云流水且富于动力性。第三乐章莫扎特的轻快幽雅,跃然纸上,风格把握极其到位。在这个版本中,编制不大,以弦乐见长的英国室内乐团,在肯特兹的指挥下,整个演奏呈现出特有的温暖与光辉,与莫扎特作品的风格十分契合。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演奏:霍洛维茨演奏的是他的音乐,布兰德尔演奏的是莫扎特的音乐,波利尼演奏的是他的莫扎特,阿什肯纳齐演奏的是一个古典作曲家的音乐。这也就是说,一个演奏家与演奏的音乐合一,一个演奏家与他演奏的人的音乐合一,一个演奏家与他演奏的人合一,一个演奏家试图回到那部作品的时代。
作为听者,我们认为,对于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可以有不同的处理和发挥,但始终不能少了两样东西:一是细腻,二是自然。 这才是最本色的莫扎特音乐。
二、结语
在诠释钢琴作品时,多听音响有助于演奏者对作品的理解。并从中受到启迪。莫扎特的协奏曲是他艺术作品中的瑰宝,值得多听,几个世纪以来,演奏家们都在极力挖掘莫扎特音乐中所表达的丰富内涵,只有对莫扎特钢琴协奏曲的音乐本身深入挖掘,对其音乐内涵加深体验,对每个音符包含的意义透彻感悟,才能真正实现对作品的理解和融会贯通。
总之,诠释是有意识的,而演奏确是本性的,成功的演奏必须把演奏者的个性与作曲家的个性融为一体,才能精确地呈现作品。
参考文献: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2]缪天瑞(主编).音乐百科词典[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3.
[4]廖叔同.西方音乐一千年[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5]李应华.西方音乐史略[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8.
[6]周薇.西方钢琴艺术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7]约瑟夫・马克利斯.西方音乐欣赏[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
[8]E.格林菲尔德,郑雪梅译.霍洛维兹谈莫扎特钢琴作品的演奏[J].钢琴艺术,1998(4).
关键词: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 曲式分析 二度创作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小提琴演奏者拔高过程中必拉的一个曲目。该曲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对演奏者水平也有很高的要求,特别是第一乐章三连音部分和华彩部分,第二乐章插部后出现的双音部分,第三乐章跳跃性的音符等部分。通过演奏和分析《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将是我多年学习的一次鉴定和总结,也将成为我提高演奏水平的基石。
一、第一乐章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热情的快板
奏鸣曲式 2/2拍子
【曲式分析图】
这一乐章的呈式部主部主题,写出那支耳熟能详的旋律,旋律由独奏小提琴奏出,声音仿佛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的,在G弦上演奏的三连音,在下行级进和上行跳进中易进易退,增加了旋律的紧张感,直到连续的八度琶音推至最高音,才缓解了这种强烈的感觉。此后,作曲家又在多处运用了三连音这种形式,使整个第一乐章宜静宜动,在明快的节奏中诠释作曲家的“纯粹”的律动,主题乐思非常突出。
过渡段:在整个乐队的协奏下,由双簧管引出优美飘扬的旋律,其中不断渐强的三连音与第一主题变奏后的三连音相互呼应,又与后面的第二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第二主题:在单簧管和长笛的伴奏下与持续的G音引出。
无论是听完还是奏完,一种幸福感都油然而生,极富艺术魅力,仿佛是作曲家对幸福过往的回忆,三个音虽是微弱的波弓,但在弓子的带动下引起的却是无限的遐想。
展开部与再现部之间在Cadenza ad libitum 的华彩乐段,自由得如一个个不断翻滚的浪花,推动着整个乐曲的进程。独奏小提琴的涟漪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听觉感受,在小提琴四根琴弦上不断地奏出,直到第一主题在乐队的全奏中奏出,全曲的也在此出现。随之而来,再现部在E大调出现的副部主题比呈示部的第二主题音区更高,情绪更加饱满,在E弦上奏出的音色也更加透亮,像一缕清风抚平了丝丝愁云。presto的结束部将全曲的情绪推向了,整个第一乐章在热情辉煌的气氛中结束。
门德尔松在第一乐章中部加入华彩乐段,是自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莫扎特确立了协奏曲的形式,并在第一乐章结束处加入华彩乐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乐段)后,浪漫主义时期的贝多芬将华彩乐段与乐队的协奏引入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同时实现了交响乐的发展,门德尔松则打破了传统的形式,在乐曲的处添加华彩乐段,无疑使独奏小提琴更富有表现力、感人的歌唱性和高y度的技巧性。
二、第二乐章
Andante行板 6/8拍子 带插部的复三部曲式
【曲式分析图】
A部主题深情舒缓,夹叙夹议,诗情画意地奏出主题旋律:仿佛是作曲家在回忆自己的幸福生活,是那么地恬静、舒坦,像是阳光照耀在平静的湖面,反射出粼粼的光彩……令人浮想联翩。
中间的插部由乐队奏出,旋律线似一瞬间变得密集,像是一个恶作剧一样,打断了联想的美好景象,引出独奏小提琴连续不断的和弦音:似乎是与A部主题的交谈和辩论,因为建立在不稳定的短促的音响之上和大连音线的帮助之下,插部之后出现的B部主题与A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似乎是作曲家内心的不断交流。
再现变化的A部更加简洁、凝练,在一番深邃的讨论中,作曲家的内心归于平静。再现A部,画龙点睛。平静而又温和,对于整体而言也是一种平稳的过渡。
三、第三乐章
Allegretto non troppo Allegro molto vivace
由不过分的小快板到活泼的快板
奏鸣曲式 4/4拍子
【曲式分析图】
引子:素材来源于第一乐章的主题和第二乐章的主题元素,引子在这里像一个纽带,一头连接着第二乐章舒心的旋律,另外一头联系着即将到来的活泼激动的音响,使呈示部主题的出现显得不那么突兀,像极了思维的缓冲,在情绪的处理上也更加有张力,仿佛是作曲家内心的独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呈示部:引出呈示部时的“对话”似乐队与独奏小提琴之间“问答式”的互动,尤其是独奏小提琴如落珠般清脆的、快速的上行音程,极具谐谑色彩,快速潇洒的主部第一主题跃然纸上,像小精灵们在跳舞一般,充满了蓬勃向上的感情,表现了作曲家幽默、机智、热情的性格。
展开部:气息宽广,雄厚有力,在与第一主题不同的抒情音调的基础上,和乐队交织出现,奏出轻快、激昂的第二主题。展开部与再现部之间有一段华丽的连顿弓,引人入胜:不仅炫技意味十足,在连续不断的下行音程中,好像要归于平静的音符又再次跳跃起来,这样的过渡,新颖性十足。
再现部:变化再现呈示部的第一主题,全曲前后呼应,再现部分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全曲在令人屏息的、快速的、连续不断的16分音符中进行,并以颤音开始的华丽的尾奏作结。音乐到此,全体协奏,独奏小提琴在激动的音符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气势恢宏。
在点滴的练习中体会作曲家的“一度创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在练习之前不断地理解作曲家的生平、时代背景和“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曲式结构和特点,这些都给真正的“二度创作”进行了铺垫。
张前先生说过:“音乐表演从它最基本的意义上说,是对音乐作品的表演,即使是即兴表演也是构思在前,表演在后。在音乐艺术的创造活动中,音乐创作即作曲是第一创作过程,称‘一度创作’,音乐表演是第二过程,所以称‘二度创作’。”通过对《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艺术结构进行分析和研究,结合音乐学的理论知识论述我对《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二度创作”的理解,以此来激发我的审美,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并使得在真正演奏小提琴时能够更好地诠释音乐内容。
冬,一个银装素裹的季节,一个令人想入非非的季节,提起冬,我就不由地想起了那令人舒畅而又朴实无华的交响会,欣赏它,就像欣赏着一部部乐曲,而雪花就是着曲中的音符,是它把北国之冬装饰得更加妖娆。当北国第一片雪花落地时,这部神圣的交响乐便拉开了帷幕。
序曲——第一场雪
今年的第一场雪姗姗来迟,但又显得分外妖娆。天,静静地,没有一丝风,雪娃娃每人撑起一把降落伞,飘飘忽忽地落下来,好象也被这雪景陶醉其中。房顶上,树梢上,地面上……全都留下了它们的身影。到处都是雪白的,白得发亮,看不到边际。
第一乐章——雪的游戏
看到这么美的雪景,没有一个人能呆得住了,大人带着孩子,孩子拉着大人,都欢天喜地地跑了出来,堆雪人,打雪仗,这恬静的雪此刻又变得活泼可爱起来了。暖融融的阳光下,留下了人们欢快的脚印;留下了“雪战”后的“残垣断壁”;留下了各式各样的雪娃娃在风中微笑。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构成了雪天又一部欢快的乐章。
第二乐章——雪的味道
中国历来享有“美食城”的誉称,中国北方的冬天,也有一种最受人喜爱的美食,尤其小朋友的钟爱,一个个山楂串成一串,外面裹上一层糖衣。人们形象地叫它“糖葫芦”。鲜红鲜红的山楂是酸的,晶莹剔透的糖衣是甜的,酸酸甜甜也正是音乐的味道。
尾声——春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