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国传统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利于适应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注重应用实践的室内设计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素养的培养。我国在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中过多的注重对西方设计理念、设计思潮的追捧,认为西化的、欧化的设计格调和方式能够符合社会人的审美需求。目前,我国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通常是以包豪斯体系作为基础的,设计案例以国际化风格的室内设计为主,强调一般性的空间造型和功能至上的原则。因此,多数学生的作品设计表现出时尚化、前卫化的倾向。这种教学的结果就是淡化了学生对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审美标准的意识,从而使设计理念和设计作品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缺乏中华韵味。为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理念,在室内设计教学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就显得极为重要与必要了。
2、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
2.1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灵感
古典文学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字传承,后人可以通过前人的记述来对古代文化有比较清晰的认识。因此,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文字中寻找创造的灵感,可以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更具有敏锐性。将从古典文学作品中寻找到的设计灵感同现代化的设计手法相结合来应用于室内设计中,可以使设计出的作品更具有民族文化气息。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对一处茶馆做室内设计,需要使作品充分展示出中国传统的韵味。由于要求比较宽泛,学生就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设计。我国的古典文化作品的意蕴比较浓厚,通过简单的文字记述就可以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或富丽堂皇或典雅或清新的画面,因此,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就具有很大的选择性。在上交的作品中来看,学生也大都实现了这一要求。有的学生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入手来创作,有的则从王维的《鸟鸣涧》入手来创作,而有的则是从戏剧入手等等。学生充分体会作品文字所描绘出的意境,并将自己体悟到的内容同现代化的空间设计手法相结合,从而使创作出的作品别具特色。
2.2从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设计入手教学
在教学中,除了要引导学生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来寻找灵感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多接触一些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成品作品入手,让学生从真实的设计中来获取经验,增加灵感。例如,一些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作品的展览馆一般会在设计上突出同中国文化融合的样例。学生在参观展览中一方面可以进一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还可以将展览馆的设计同当时当地的空间结构相结合,对已经完成的作品做出自己的评判。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展览馆当作自己的设计对象,可以做出什么样的设计,又同原来的设计相比有哪些更适合的地方。通过学生的实地参观和展览,以及不断地比较甚至再创作,学生就能够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认识。
3、小结
作为传统文化之一的书法艺术,与中国文化相表里,与中华民族精神成一体,是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结晶,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从最初的文字形成到书法艺术日臻完善,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体现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这凝聚着中国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几千年来在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当代社会教育中书法教学所受重视的程度,却令笔者产生了一种对书法艺术和传统文化断裂的危机感。
一、书法(写字)教学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古代社会是十分重视书法(写字)教学的,虽然有其如求仕、显名等的实用目的,但是,人们更重视书法本身的文化内涵,把它当作修身养性的法宝。据《礼记》等典籍记载,西周即设有"国学",教育内容为"礼、乐、射、御、书、数",所谓"六艺",书列其中。春秋时,孔子曰:"书以道事,诗以达意","书"、"诗"并重;汉时,学童习字之所曰:"书馆"、其师曰"书师";唐时,京都国子监设"六学","书学"列入其中,专门招收"八品以孙及庶人通其学者"、内设书学博士二人,学生三十人,"《石经》、《说文》、《学林》为专业,余学书亦兼习之。"即使入其他学校学习儒学的学生也须"习字",日纸一幅。贞观元年,书法大师虞世南、欧阳询等都在弘文馆授书法;唐宋以后,书法一直成为科举取士的重要标准之一。清代的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说:"书法不过一技之耳,然立品是第一关头,品高者,一点一画,自有清刚雅正之气……故以道德、事功、风节著者,代不乏人,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然而在现代社会,书法(写字)教学所受重视的程度不容乐观。尽管我们的母语教育历来都非常重视写字教学,把书写流畅、工整、漂亮,作为学生写字能力的基本要求。遗憾的是,在向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我们在享受新技术给我们带来高效率、便利化的时候,整个社会却步入了少纸、无纸的时代。随着敲击键盘的速度越来越快,而人们的字却越写越难看,更多的中小学生甚至大学生感到,写一手漂亮的汉字真不容易。我们看到,字写得不好看的小学生已占多数。高中生呢,一位每年都参与高考评卷的老师说,现在一些学生写字的水平实在令人感到可悲,快上大学了字写得还跟小学生一样,歪歪扭扭的,有的甚至没有小学生写得工整。而有的成年人更甚,已发展到握着笔写不出字来的程度。再看现在的大学生,用硬笔(暂不提毛笔)写字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我们知道,在大学中,书法课不是必修课,一些学校的文秘、建筑等专业都开设了这样的选修课程,学生们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自主选择,并且还能获得学分。但与其他选修课程相比,只有很少的学生选择了书法课,绝大部分学生都选择了音乐等其他课程。前不久,媒体报道了这样一则新闻:一位女士的打字速度非常快,却很少用笔写字,有一次需要她提笔写字的时候,那非常熟悉、一触键盘立马就会从屏幕上闪出来的汉字,她竟然不知道怎么写了。
针对目前的写字现状,笔者专门进行调研,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电脑的普及对书法(写字)教学产生了很大的的冲击。从以往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也不怕",到现在"鼠标在手,纵览天下",我们不得不承认,用电脑既方便又快捷,这是社会的进步。然而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学生过于依赖电脑打字,是导致写字教学效果普遍差的一个直接原因。一项调查显示,书写较差的学生中,超过七成的人认为可以用电脑打字替代手写。23.3%的学生甚至认为,电脑越来越普及,手写很麻烦,易出错,写字根本没必要。可见现代文化环境致使学生思想上对传统的书法(写字)艺术不够重视。
其次,学校对书法(写字)教学的态度。目前中小学校对写字课普遍不够重视。虽然根据教育部门的要求,学校每周开设一节写字课,但却常常被其他课程占用,或者干脆把写字课程并入语文课,放在可有可无的极次要的位置上。有的更甚,趁"减负"之机,干脆减掉写字课。但是我们要明确,教育部下发的"减负"通知,要求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不是把一些必不可少的科目减掉,例如早已少得可怜的写字教学比重降低到"零"。而一些幼儿园、学前班的老师为迎合家长对孩子进行超前教学,对执笔方法等写字习惯不加重视,听之任之,久而久之,养成了错误的习惯,导致以后难以纠正。另外,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小学在考核老师的工作业绩时,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作为主要依据,老师迫于分数的压力,常常将写字课占用,只强调分数,不顾书写。因此,一些学校写字教学成了可有可无的事。此外,迫于升学压力,家长愿意送孩子上英语学校、双语学校,肯给孩子在电脑和其它兴趣班上花钱,但独独对自已祖国的本土文化不屑一顾,似乎只有占了一点洋气,才显得高贵。这是造成当前书法(写字)教学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社会的需求影响传统的书法(写字)教学。社会对书法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小,导致了书法蜕变为精英文化。如前所述,电脑非常普及,就在上个世纪80年代连题匾榜书也被电脑代替了,书法人才几乎到了无用武之地的境地。人们只是为展览参赛才创作,正如文学界只有写诗的人才读诗一样。而我国古代则是书法的天堂,一手好字可鬻之,可入仕也,没有那时的环境,书法难以生存。虽然目前有好几所大学招书法人才,从专科到博士,但多数是与书法有关的师范、古籍、考古等方面的研究,真正书法人才的出现少之又少,就是毕业了,书法人才也没有多大的生存空间。这是造成当前书写现状的一个原因。
二、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1、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切入点,加强书法(写字)教学,传承祖国传统文化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离不开对民族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把握,离不开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树立与增强。
而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重在加强教育。作为教育之中的书法教育,在教学中大多以教习古今中外经典的诗词句,我们可以用书帖中"天下之本为国"、以国家之务为已任"、"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等内容来培育热爱祖国和民族精神;用"众心成城,众口砾金","同德同心,同心则同志"等歌颂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斗争,一起捍卫祖国大好河山内容来培育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用"忧劳可兴国,逸豫可亡身"、"勤则难朽,逸则易坏"、"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倡导"克勤为邦"、"业广惟勤"等蕴含中国人民高尚品格来培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等。在书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激情,正如著名书法家刘炳森所说:写字的意义超过写字本身,完全可以上升到对民族文化的感谢、认知上去。 2、树立正确的认知态度
根据新华社播发的 《重视键盘,别忽视了笔--教育部要在中小学进一步加强写字教育》精神,要求处于"电脑失写症"困扰着的广大中小学师生"手握鼠标,勿丢笔墨"。
香港书法协会会长黄柱河先生这样说道,中国书法艺术,得到了所有华人、甚至是外国人的欣赏和喜爱,很多书法团体,其人数之多,水平之高,成绩之大,经验之丰富,已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我们要虚心地向新加坡、日本、韩国、澳门、台湾等地的书法团体学习,共同推广书法艺术,让中国书法艺术之花开遍世界各地。由此可见,学好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本身就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
台湾曾在一段时期里非常重视英语学习,各中小学还另开设台湾语、客家语等不同语言课程,不少幼儿园更是全英语教学,而汉语教学却不被重视,加上电脑拼音打字等原因导致有的小学三年级学生还不会用汉字写自己或家长的名字,无论是平常作业,还是考试都习惯于用拼音注姓名、家庭地址等。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引起了台湾有关部门关注,他们强烈要求幼儿园不能设英语课程或进行双语教学,以免影响幼儿未来的人格发展,要求用汉语教学,更要加强书写(书法)教育,学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文化。
写字是种心智活动,书法又是一种艺术。一个人具有书写的技巧,就显得特别有文化艺术气质。新加坡的学者通过检测表明,学汉字的儿童比学外语的儿童的智商要高,汉字的学习和书写有其好处,字写得好,功课就会做得整齐、漂亮,人就特有自信。最显而易见的是:书写有度的人,人生就有法,而字写得乱七八糟的人,人生也多会乱七八糟,就是笔迹与心迹的相表里。
3、紧密联系素质教育,以"书"传"文"
书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的有机组合。书法教育的载体是书写,书写(书法)是一门艺术,是人的基本技能,因此说书法(写字)教学也属于艺术教育,而"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中心内容,同时也是德育的重要内容。"
教育按内容分,还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之分。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得到世界上发达国家的特殊重视,这也代表着世界教育一种趋势。1957年,苏联首次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引起美国朝进驻震动,学者们认为这是美国的艺术教育落后于苏联造成的恶果。由此而引发了美国的《零点项目》。《零点项目》研究的直接成果便是1994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把艺术教育增列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可以看出,书法(写字)教学身兼对学生的德育、美育两大重任,在素质教育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4、提倡"提笔就是练字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传统文化熏陶
关键词:传统文化 广告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J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3-0106-01
现代社会中,地域性民族文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弘扬民族文化对于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元素越来越被全世界认可,广告领域也应加强民族文化的应用,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中加大民族元素的比重。这样不仅可以弘扬、宣传民族文化,同时也能起到引入文化内涵的作用。将现代观念用传y文化有特色地表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广告设计风格。
一、广告设计中的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经过数千年的积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与风格。这些元素包含在意识形态以及政治、经济领域之中,是在一个时代的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经深入人心,并流传至今。广告的目的在于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其通过信息推广的方式让人们加强对某一方面事物的了解,在广告之中融入民族元素的事例自古有之。例如,北关夜市图中有的商家是以灯笼做广告,有的商家使用酒瓮作为招牌,有的商家则使用鱼肉吸引顾客。除此之外,我国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开始使用“酒旗”作为酒类商品广告。
传统文化对于广告设计的影响很大,在进行广告设计时应该注重的是文化融入而不是文化搬运。对民族元素的提炼与引入才是重点,而不是通过画面和声音的简单植入。简单来说,就是多用民族精神与思想,少用画面、色彩与音效。
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告中的民族文化可以有效地吸引民众眼球。通过不同的宣传媒体,广告已经可以流通到社会各个阶层的群体之中。民族文化本身在民众精神生活中就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高速信息流通的手段,能够使广告效应发挥到最大。
二、传统文化的影响
(一)水墨文化的应用
水墨文化是世界艺术文化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的水墨画作重意境而轻形式,用简洁的绘画形象表达深厚的绘画意境。中国水墨画在二十世纪初期受国外文化入侵的影响,导致其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这段时间是水墨文化在中国历史中最低潮的一段时间。而今天,水墨文化又显生机,很多艺术工作者都在致力于水墨文化的发展与改革,呈现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形式。例如央视曾经做过一个广告,其中使用了大量的水墨文化。广告用一幅画卷囊括了中国的发展进程,用现代科技来加强水墨文化的表现力,让人们在欣赏画面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特有的情怀,将中国人内敛谦和而又拼搏向上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使用水墨文化的形式,用简洁的画面展现出了磅礴大气而又悠远的意境,将中国水墨文化以及中国传统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个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强烈展现不仅宣传了中国,同时也向观众传递了其中的中国文化,是传统文化与广告结合的代表作。
(二)中国书法艺术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的书法传承具有多样性。从之前的篆体、宋体到后期的草书都有着独有的中国韵味,其中也散发着东方独有的韵味。书法可以被看成是一项艺术,所以在中国的艺术园林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现代广告设计中使用精湛的书法艺术构思,能给人以过目不忘、回味无穷的体验。现在很多广告用语中都有书法的体现,广告中的字体若使用书法能让人耳目一新。日常生活中很多广告用语也融入书法的元素,如衡水老白干和喜之郎果冻等。
(三)广告设计无法割舍传统文化情怀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与人们的生活思想息息相关,可以说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中,成为中国人的基因传承。主要表现分为思维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三大方面。现代的广告设计虽然要适应现代人的思想,但其中的传统文化部分不容忽视,很多现代广告甚至受到传统文化启发,具有自己的特色,其实这也是中国广告设计中独有的魅力所在。如,传统文化中的书法、剪纸等中国元素,不仅可以被看成是外在的图形因素,也可以将其看成是特点鲜明的中华民族特征体现。很多图形看似简单,但是里面浓厚的东方情调能更好地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智慧。可以说传统图形元素能更好地体现出民俗的外在文化理念,使用简单的图形进行表述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甚至能让人刻骨铭心。比如中国联通使用的中国结元素,就是利用中国传统的线条图形连接各个要点,使所有的结点都能连接在一起,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三、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一次又一次地绽放出绚烂的花朵。其已融入每一个国人的精神之中,深入骨髓难以动摇。传统文化的意义及其重要性对于中国文化产业来说不可替代,也无法替代。现代广告在设计策划的过程中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良好地应用,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吸引民众。同时,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参考文献:
[1]邱秀梅.浅谈现代设计与我国传统文化的协调发展[J].艺术教育,2013(6):14-15.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应用和结合
一、设计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符号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演化、再生。而文化的精髓也源远流长,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
(一)传统吉祥符号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达畅通。将这种吉祥寓意与现代信息时代的理念巧妙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巧妙而不牵强,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传达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
(二)神韵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随着具体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神韵传承中,设计师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再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球强之所以走向成功,源于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以及在对中国文化精髓如古钱币、水墨文化、书法、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的深刻理解,加之早年受到的现代设计的影响,使他的设计作品传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的设计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神形俱佳。
(三)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意境包含生活形象的客观反
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
的神韵。“境由心造”,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美和心理上的和谐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美表现在人的创作和审美体验当中。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与思维关系密切。人们崇尚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形与神的统一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这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表现自然美,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构图方式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构图方式上多有体现。中线是一个表现,中线指以一条中心线自上而下贯穿整张画面的构图方式。在中国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中线进行排版的作品大量可见,这与德国多运用上升的斜线进行排版的构图方式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这种构图折射出“万事求中”观念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称也是一个表现,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称”被公认为美的一种因素。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图案构成中以偶为美、两两相生的对称之美也是由来已久的,如年画、剪纸、风筝、脸谱等。
(二)表现方式
中规中矩的儒学与自由随意的道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两者对立补充,使得中国的设计思想有了完整的发展空间。正如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紫禁城与小桥流水、诗意盎然的江南园林能够和谐共生一样,道家清静无为的道德准则和封闭含蓄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重意境、自然含蓄的特点,其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的艺术表现方式,为本土化图形设计注入了独特的精髓。
1.传统水墨方面
当代平面设计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如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色调等,然而水墨画的随意笔触和虚实关系更为现代设计所普遍借鉴,它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商业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力量。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特质,如墨、绢、宣纸等决定了水墨画创作有一种不可逆性,笔蘸着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只有在充分放松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进行创作。
2.传统文字方面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字进行图形创意的平面设计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最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型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三)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一方面受统治阶级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用红、青、蓝等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朴素指的是现代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调子。简化色彩既可舒缓视觉疲劳,更能体现设计作品的典雅情调。浓艳主要指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为五色,即黑、白、赤、青、黄。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十分强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还是宫廷的建筑构件等,都常用五色对比。这种养目的色彩在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
放眼世界,现在已是网络时代,地球也已变成一个村,我们的设计作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非常的频繁和有效。只有立足当代,深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设计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曼娟.《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导入》[J].《内蒙古艺术》,2006.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平面设计应用和结合
一、设计方面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形式、符号在世代传承中不断演化、再生。而文化的精髓也源远流长,不断得到继承和升华。
(一)传统吉祥符号
中国传统吉祥符号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传承与发扬它,把其精神元素融人现代企业形象设计之中,必定会使企业形象设计更具文化性与社会性。中国几千年传统吉祥图案及纹样经逐步挖掘、变化和改造成为中国企业形象标志,有方胜、云纹、如意纹、回纹、水纹、太极八卦、中国结等。这些纹样内涵丰富、意义深远。中国联通的标志,就是由一种回环贯通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盘长”(即中国结)演变而来的。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之意。迂回往复的线条象征着现代通信网络,寓意信息社会中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井然有序,信达畅通。将这种吉祥寓意与现代信息时代的理念巧妙结合,使传统文化有了延续性,巧妙而不牵强,使我们的现代设计少了一些商业气,更多了一些文化气息和亲和力,在传达中达成了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设计作品与大众心理的对话。
(二)神韵的传承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深层次的是在于神韵、内涵的传承。中国有5000年的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哲学和审美情趣,这些文化随着具体事物通过视觉表现出来,如:国画、书法、易经、禅学、五行八卦等等。民间有剪纸、泥塑、木版年画等。在神韵传承中,设计师不直接引用符号而是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之后,再形成独特的设计方法,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香港著名设计师靳球强之所以走向成功,源于他有一流的设计意识和头脑,以及在对中国文化精髓如古钱币、水墨文化、书法、儒家文化、民间文化等的深刻理解,加之早年受到的现代设计的影响,使他的设计作品传达出厚重的文化底蕴。他的设计将传统和现代融会贯通,神形俱佳。
(三)中国传统审美
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中强调精神的追求和意境的表现。意境包含生活形象的客观反映和艺术家情感理想的主观创造两个方面。艺术家通过有形物质世界的表现来追求大千世界的神韵。“境由心造”,在绘画、雕塑、建筑等各个方面都能够体现出艺术家创作过程中所强调的意境美和心理上的和谐美。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意境的美表现在人的创作和审美体验当中。唐代的王昌龄在《诗格》中就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和意境。意境作为美学和心理学的范畴与思维关系密切。人们崇尚意境之美,李泽厚在《“意境”杂谈》中说:“意境”是“意”“情”“理”与“境”“形”“神”的统一,是客观景物与主观情趣的统一。形与神是创造意境的前提。形指可视的形象,意境的产生依赖于形象,对于形象之外的联想也要依据可视的形象来刺激。神指艺术精神的更高境界,艺术品的传神之写照能够更好地表现出意境之美。形与神的统一始终是艺术家追求的目标。中国绘画艺术尤其重视意境美的表现,这是由中国传统思维形式决定的。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表现自然美,表现人与天地万物的和谐,“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二、传统文化在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中的应用
(一)构图方式
中国人向来追求中、全、和。所谓“中”,即不偏不倚,恰到好处。儒学表现的正是这种中正平和的大家气度,它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儒家思想为古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的宗旨,阴阳五行思想为设计定下了具体的模式,如在建筑设计上强调等级体现,布局上富有层次感和对称性,在色彩上以黄色为至高无上等。这种注重系统规划的观念深入人心,在构图方式上多有体现。中线是一个表现,中线指以一条中心线自上而下贯穿整张画面的构图方式。在中国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中线进行排版的作品大量可见,这与德国多运用上升的斜线进行排版的构图方式形成别有意味的对照。这种构图折射出“万事求中”观念对设计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称也是一个表现,在西方古典美学中,“对称”被公认为美的一种因素。在中国民间美术的图案构成中以偶为美、两两相生的对称之美也是由来已久的,如年画、剪纸、风筝、脸谱等。
(二)表现方式
中规中矩的儒学与自由随意的道家导致了两种不同的中国古代工艺设计思想,两者对立补充,使得中国的设计思想有了完整的发展空间。正如等级森严、秩序井然的紫禁城与小桥流水、诗意盎然的江南园林能够和谐共生一样,道家清静无为的道德准则和封闭含蓄的文化特征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总体上重意境、自然含蓄的特点,其朦朦胧胧、藏而不露、隐含寓意的艺术表现方式,为本土化图形设计注入了独特的精髓。
1.传统水墨方面
当代平面设计从中国传统绘画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如工笔画的线条、版画的色调等,然而水墨画的随意笔触和虚实关系更为现代设计所普遍借鉴,它的不规则性和渗透性与商业设计的严谨性巧妙而又奇特地结合在一起,显示出一种非凡的视觉力量。毛笔是有生命力的,水与墨是有灵性的,中国水墨画的表现形式和工具材料特质,如墨、绢、宣纸等决定了水墨画创作有一种不可逆性,笔蘸着墨与纸接触,一笔下去,不容修改,只有在充分放松的自由状态下才能真正进行创作。
2.传统文字方面
在现代图形设计中,运用传统文字进行图形创意的平面设计十分常见,可以说是最具本土化特征的一种表现形式。汉字的独特魅力在于它象形的字型和巧妙的结构,汉字中蕴涵着视觉表现的无限可能。如清代吉祥文字“黄金万两”利用字体结构的相似重复,把四个字连成一个图形,是现代字体标志的成功范例。
(三)色彩表现
中国传统色彩一方面受统治阶级制约,如皇宫寺院用黄、红色调,王府官宦用红、青、蓝等色,民舍只能用黑、灰、白等色;另一方面则不受限制地在民间蓬勃发展,呈现出五彩缤纷的面貌。在当代平面设计作品中依旧能感受到色彩表现上的朴素与浓艳、大俗与大雅的独特个性。朴素指的是现代设计中随处可见的黑白对比和素调子。简化色彩既可舒缓视觉疲劳,更能体现设计作品的典雅情调。浓艳主要指色彩搭配的对比关系。我国传统艺术用色的基本准则为五色,即黑、白、赤、青、黄。这五种色彩并置,效果十分强烈,在我国传统艺术中,无论是民间美术中的年画,还是宫廷的建筑构件等,都常用五色对比。这种养目的色彩在传统食品的包装设计中最为常见。
放眼世界,现在已是网络时代,地球也已变成一个村,我们的设计作品通过各种现代化的手段广泛而迅速地传播,我们的文化交流也就显得非常的频繁和有效。只有立足当代,深挖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的设计之路才会越走越宽,才会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曼娟.《平面设计与传统文化的导入》[J].《内蒙古艺术》,2006.
关键词:游戏产业;传统文化;问题及启示
一、概述
(一)游戏产业已成为出版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家用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由单机游戏、网络游戏(又称网页游戏)、客户端游戏、移动游戏等构成的游戏出版产业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产业。2015年底,中国出版协会下属的中国音数协游戏工委(GPC)、伽马数据发了《2015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报告显示,中国游戏市场用户数量约达到5.34亿人,同比增长3.3%。近年来中国游戏市场规模也持续扩大,数据和现象均表明,游戏产业已成为出版产业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游戏产业成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手段
纵观游戏产业,无论是曾经风靡一时的单机游戏,还是互动最强的网页游戏,抑或是异军突起的移动游戏、客户端游戏,内容题材往往都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①。从目前市面上流行的游戏类型和题材来看,以角色扮演类游戏②和冒险游戏③为代表的游戏类型多从儒学经典、古籍资料、神话传说等中华传统典籍中获得创作灵感,借鉴结合传统建筑、传统服饰、传统音乐等元素对游戏形象进行设计包装,并将其演绎发挥,与游戏完美结合。
游戏借鉴中华传统文化已成为潮流趋势,跟风严重,难免造成质量参差不齐,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读和曲解。虽然学界对此现象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游戏已然成为推动文化传播的一股重要力量,游戏产业已然成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二、游戏出版产业在借鉴儒学和经典古籍时面临的问题
(一)同质化严重
从类型上来看,借鉴传统文化的游戏绝大多数为角色扮演类游戏,即时战略类游戏占一小部分,其他的动作、冒险、格斗、竞速等类型所占比例极其微小。从模式上来说,即便如经典的《仙剑奇侠传》与《傲世三国》也无法摆脱打怪升级、造兵混战等玩法。从背景上看,在与传统文化的结合点上市面上的游戏大都选择了著名的神话传说、武侠经典改编和历史演绎,这样选择的好处固然在于受众文化认同感高、宣传营销便利,也使背景成为了同质化最严重的部分。以《西游记》为题材的游戏为例,仅在大陆地区就有《QQ西游》、《梦幻西游》、《口袋西游》、《西游Q记》、《西游记online》等。
(二)内容结合浅薄
虽然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被普遍吸收于游戏之中,例如游戏中人物的服饰设计成古人衣冠,人物对白设计采用文言文,这本是有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的,但游戏制作者往往只注重于表象的表达而忽视了内涵。服饰空有古风而忽视了不同朝代间的区别,对白虽采用文言文但往往词不达意,虽是历史题材但却对历史大加戏说、演绎。这样的游戏虽然借鉴了传统文化元素,但却使之仅仅成为了吸引玩家的噱头,而失去了传承传统文化的意义。
(三)选题范围狭窄
与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游戏内容选题范围狭窄,神话传说题材大多选择汉族神话,例如《仙剑奇侠传》背景设定中的开天、女娲造人。武侠文化多为著名武侠小说、漫画改编,例如《金庸群侠传》改编自金庸创作的小说,《风云》改编自漫画《风云》。历史题材多选择中原文明的王朝更迭为背景,例如《傲世三国》等。
(四)开发商缺乏创新
在当前的华文游戏市场普遍存在着游戏发开商缺乏创新精神、一味追求游戏制作上的“短平快”(制作周期短,游戏内容平庸,资金流转快)的问题。由于游戏行业特别是网络游戏行业利润率高,大量厂商蜂拥进入游戏行业。这虽然使整个行业的规模迅速扩大了,但制作商大多抱着迅速圈钱的想法进入市场,对于细致的制作、运营一款优质的游戏缺乏耐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前文提到的同质化现象。在运营方面也往往粗放管理,一款好的题材的游戏会吸引其稳固的粉丝群体并构成玩家群体,而恶劣的运营会使这些宝贵的用户资源流失甚至使某一题材在玩家心中的评价普遍下降。
具体到借鉴传统文化的游戏来说,开发商、运营商的这些行为危害犹大,一方面使传统文化在游戏领域的传播受到了阻碍,更重要的是破坏了传统文化元素在玩家心目中的形象,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反作用。
三、两岸游戏出版借鉴传统文化的问题解决对策探析
(一)积极挖掘历史文化,避免一味同质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涵盖了包括汉族文化在内的诸多少数民族文化,在时间上横跨了从上古时期到近现代数千年的时间,然而目前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游戏所选择的题材却相当单一。笔者认为,在游戏背景的选择方面,除了已经被广泛采用的中原地区汉族文化中为大众所熟知的神话传说、著名历史事件外,还可以积极发掘我国少数民族中流传的神话传说、英雄传奇作为游戏的题材。例如藏族人民创作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历史悠久、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完整反映了藏文化的内核;其宏大的背景与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就很适合游戏改编、借鉴。打破游戏题材、背景局限于汉文化和著名的历史事件首先有利于改善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游戏题材同质化严重的现状,缓解玩家的审美疲劳;其次可以使玩家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有更完整的认识,避免玩家简单的把传统文化等同于汉文化。
(二)全方位、多角度结合传统文化,提高游戏内容质量
游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诸如人物、服饰、音乐等虽然都可以视为对传统文化的表达,但要做到通过游戏实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播,仅仅靠这些文化元素的堆砌是远远不够的。笔者认为,要想实现对传统文化真正有效的传播,要重视游戏文本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相结合。例如游戏要在剧情上反映武侠文化中的侠义精神、儒家文化中的忠勇、道家文化中的无为逍遥,在游戏的发展中令玩家体验到传统文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提升游戏体验的同时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来说,游戏制作商除了在游戏中结合传统文化外,还应积极引导玩家探索游戏背后的文化,进行普及传统文化的线下活动,这不仅有助于其游戏本身的推广,也增加了游戏的文化底蕴。
(三)提高开发商素质与眼光,促进游戏产业可持续发展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款游戏只有满足用户对于剧情、游戏性的体验才可能成功。简单的利用传统文化题材作为噱头确实可以在短时间内吸引用户,对已有的成功的游戏模式进行模仿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失败的风险,但这样做无法成就真正的经典更遑论传播传统文化。笔者认为,开发商在结合传统文化的游戏上应具备更加开放的视野和更大耐心。在游戏制作方面更加专注与内容、剧情的优化,杜绝游戏文本的粗制滥造,不能急于“赚快钱”而放松对品质的要求,这对于结合传统文化的游戏尤为关键。其次对于游戏的内容要勇于进行新的尝试,在游戏模式上不只仅限于角色扮演类与即时战略类,在游戏背景上不只仅限于武侠、历史。(作者单位:北京印刷学院)
注释:
① 电脑游戏从类型来看主要分成角色扮演游戏、动作游戏、冒险游戏、策略模拟类游戏、即时战略游戏、格斗游戏、射击类游戏和竞速类游戏等几大类。
② 角色扮演游戏,最终幻想由玩家扮演游戏中的一个或数个角色,有完整的故事情节的游戏。相对冒险类游戏,角色游戏更强调的是剧情发展和个人体验。
③ 冒险游戏,由玩家控制游戏人物进行虚拟冒险的游戏。与角色扮演游戏不同的是,冒险游戏的特色是故事情节往往是以完成一个任务或解开某些迷题的形式来展开的,而且在游戏过程中着意强调谜题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传统文化;地名;差异
1.地名――区域性名片
悠远的五千年华夏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都是举足轻重的一笔,而挥洒这一笔的,正是勤劳智慧的中华儿女。中华儿女的智慧结晶并不仅仅表现在一些宏观的概念上,一些具体的人情事物其实也被囊括其中,以最简单的地名文化而言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一个地方的地名,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更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被赋予了不同的作用,深度的解读地名,也是深入了解区域性传统文化的一个历史契机,因为地名已经越来约彰显出其区域性名片的作用了。
2.传统文化对于地名的影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都十分注重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在这期间,为民众所居住的地区命名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是被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的。
2.1南方地名多注重“迁移文化”
在闽南地区,特别是客家人相对较为集中的地区里,一些以“寨”命名的村庄是十分普遍的。就目前而言,人们对于寨的认识可能与村大致等同了,但是在明朝初年以前的时候,人们对于寨的认识还是往往停留在较为负面的称谓上的。这一点,从一些历史小说中,土匪的老窝大多都被称之为“寨”可以完全体现出来。那么为什么这种称呼能在闽南地区一直流传至今,而人们并不排斥呢,仔细研读下来,原因存在于两个方面:
其一,震慑作用。这些被称之为寨的地方,基本上都是客家人居住的地区,这些客家人本身就是“外来户”,相对于本乡本土的人而言其生存基础本身就略显不足,起一个较为“彪悍”的地名,首先可以填充一部分人略显不足的自信心。
其二,氏族标签。被牢牢地贴上了迁移人员的标签之后,人丁兴旺的与否就直接关系到在本地的发展前景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一些较大的氏族就完全掌控了寨中的话语权,由此将一些寨打上姓氏的标签也就不足为奇了。这样一来,寨中的人基本上被一个庞大的亲属关系网所笼罩,一旦寨中有突发状况发生的话,想不出手都难了,久而久之,这些大姓的宗族长老就是这些寨的绝对掌控者,有足够的能力与本地人进行抗衡。
在传统文化中,客家人的这种寨影响力是着实不小的,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尽管他们还是被赋予了“客”的身份,但是无论是哪一个角度上来说,都已经不能小觑这个本身是外迁但是已经完全融入于本地文化的人群了。而且这些客家人带来的农业、纺织、建筑等技术,也的确让南方地区的民众基础生活水平提升了不止一个档次。
2.2黄河地区多注重“农业文化”
黄河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农业生产重要地区,无论是历史上的哪一个朝代,都十分注重黄河地区以及周边辐射地区的稳定,因为只有确保了黄河地区的稳定,才能确保有充足的粮食作为稳固政权的基础。随着这种农业文化的兴盛和发展,“镇”这个概念也得以逐步的成熟起来。
所谓镇,就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以突出生产资源为主了,其中也涵盖了许多以过剩物资进行交换、交易的场所这样一个概念,当然了,其物质基础仍然是以农业资源为主导的。经过发展和壮大,一个以农业产品为主,农工商相结合的小型区域性资源密集区一旦成熟,那么其势力范围就要比一些发展的相对较为薄弱的村落比起来就强势的多了。
2.3东北地区做注重“军事文化”
要是说起东北地区的地名,其实就简单的多了,因为东北地区的特殊地形地貌,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环境中,根本不适合长期居住,即便是在现在,东北地区也是以地广人稀著称的。之所以东北地区的许多地方能够备受关注,其实是和其特殊的军事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的。
在东北的地名中,“屯”是最常见的,现代人可能因为一些影视作品的渲染认为这种称谓极为老土,但是殊不知这个定位在清朝的时候是极具特殊的军事作用的。作为屯来讲,就是说有着长期且稳固的驻军的,这些驻军的作用绝非是随意性的,而是要时刻面对外敌袭扰的。再加上满族人的“发源地”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在极为讲究氏族观念的满清皇族而言,在东北地区有这么多屯存在就太容易解释了。
3.地名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
由此可见,地名的区域性文化作用在一定范围内的影响力是很大的,这种影响力绝非是一个时间节点内达到的短期效果,是历史文化、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而形成的。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地名中原有的含义可能已经不再被世人所关注了,但是这些地名,作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一个特殊标志,还是值得我们去予以关注和重视的。在一些地方,处于突出所谓的“经济挂帅”的前提下,对本地的地名申报变更,特别是一些地方借着“新农村建设”的旗号申请更换地名,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十分的欠妥。
其一,地名文化记载的是一段特殊的历史。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好与坏,绝非是因为它的地名土不土,是要看区域性范围内的综合经济能力是否可以支撑可持续性发展来决定的。当然,类似于“思茅市”变更成“普洱市”的成功例子,应该是属于一个极为特殊的个例,并不是一个可复制的经验。在大多数的地方,一个地方的地名已经被生活在这里的人赋予了更为深厚的感情因素,在这里他们留下了绝非是一代人的历史,而这段历史中,被融入的也绝非是一个文化的切入点这么简单,如果单纯的靠改名字而抹杀掉这一段历史的话,反倒是有些违背初衷了。
其二,地名文化承载的是一段丰富的记忆。国人讲究“叶落归根”,许多远在世界各地的华侨来大陆寻根的时候,可能凭借的就是依稀记得的那个地名,可能这个地名小的连地图上都不曾被收录进去,但是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地名,却承载了多少人的记忆。在这一个小小的地名中,蕴含了太多的传统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以外的内容了,作为一个炎黄子孙,无论是哪个民族的、无论是哪个区域的,都不能忽视掉这个给世人带来“根”的希望的地名。
传统的既然流传下来,就足以证明其有强大的影响力,也足以证明我们的祖先聪慧的头脑,要远比某些西方国家的殖民者在面对一个陌生的地域的时候,简单的以一个“新”字来代替强太多了,更毋须说用数字来命名的街道了。也许这个地名现在看起来的确很“土”,土的可能真的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但是如果仔细的研读这个地名的话,很可能从中能够发掘出一段深刻的历史,也许在这段历史中,恰恰有我们祖辈的身影在其中,这就是传统文化独有的魅力,这也是传统文明独有的作用和价值。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一个小小的地名,就可以显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影响和作用,其本质是悠远的华夏文明五千年的结晶。作为现代人,既要站在全面的解读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认识地名,也要站在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角度上解读地名。因为被赋予了传统文化的地名,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个地域的象征,更多的历史内涵被融入其中了。 [科]
【参考文献】
[1]吴增伟,张胜茂.基于GIS的姓氏地名制图方法研究[J].测绘科学,2011(04).
关键词 大学生 传统文化 大学生涵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光辉灿烂,其融会了儒家、道家、佛家、法家等诸子百家文化思想的精髓,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精神价值。当代大学生肩负着社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倡导重塑大学生人格、加强人文素质培养的今天,如果舍弃了体现中国特色的本民族文化传统,就相当于舍弃了大学生涵养养成教育所赖以扎根的土壤。然而,现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情况不容乐观。有调查显示,目前,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度不高。大学里经常可以看到有学生在图书馆大声喧哗,考试作弊等不文明不道德行为。因此,有必要加强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涵养水平。
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产生距离的原因
(一)全球化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带来资本、技术、人才、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界流动与配置,伴随经济全球化,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来自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冲击着国人的眼球,也影响着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念,尤其是西方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习俗在大学生之间日益渗透。在此社会经济环境下,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较低也不足为奇。
(二)社会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较低。
著名作家冯骥才曾说:“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目前我们最大的问题是传统文化的文脉已断。这才是最可怕的,是导致传统文化备受冷落的根源所在。”在我国,经济发展长期被放在第一位,社会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在经济利益驱动下,人们更关心经济收入,而不是社会效益,技术创新型人才在社会上大热,反观掌握传统文化知识的人才,则因被认为是不能给社会带来实时效益而受到冷落和忽视。这就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同时,广播、电视、互联网络等新兴途径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也不够,反而是国外媒体,凭借其技术和资本优势,在这些新兴媒体上大放异彩,既进行文化渗透,又获取实利。
(三)现行教育模式的影响。
大学担负着培养社会精英的责任,是教授知识的场所而不是只传授职业技能的学校。但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有些高校片面以市场为指挥棒,以就业决定招生规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一些高校学科设置、教学内容过分注重实用性,表现出明显的功利取向和短期行为。在课程设置方面,英语、计算机等课程课时多,要求严,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和公共选修课较少,人文素质的课程一再缩减。另一方面,师资力量文化底蕴不够深厚。许多学校对青年教师的选拔往往重视专业素质和学术成就,相对忽视文化素养方面的要求。这就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对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的提高。
(四)大学生自身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存在问题。
“90后”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中心,被父母呵护备至,甚至被娇惯、溺爱,这就造成了“90后”大学生对家庭的依赖性大,自理能力和自力更生意识欠缺,任性、自私缺乏同情心。部分大学生个人品质状况令人担忧,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高分低能”、品行不端的大学生。在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一些目光短浅的大学生过于急功近利,选择的专业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而是根据自己出来能否当大官、赚大钱,这都造成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和热情程度以及掌握程度不高。
二、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涵养塑造的启发
(一)对国家——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这种爱国思想以忧患意识为基础,寄托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成为爱国主义的基本精神。《礼记》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贾谊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等,体现出古人强调国家、民族利益至上,表达了为国分忧、报效祖国的精神境界。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进一步抒发了有志之士为社会尽责,为天下人尽忠的献身精神。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资源,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历史重托,特别是在今天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针对当前部分大学生中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等问题,传统文化中这种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能促使大学生看清国家面临的挑战与危机,认清自己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真正有效地督促自身掌握好所学技能,胸怀大志,为国家效力。
(二)对他人——厚德载物的兼容精神。
《周易》上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即人们要像大地一样包容万物,兼容并蓄,以宽宏博怀对待世间的万事万物。儒家思想是传统文化的主导。“仁者爱人”,孔子言“仁”以“爱人”为核心,“爱人”,就是尊重人,就是承认人的尊严和价值,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在行为上,“温、良、恭、俭、让”,“ 恭、宽、信、敏、惠”;在具体方式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推己及人,表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尊重和关心。古人这种人际关系准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宽容、彼此尊重、团结友善、善待他人的精神,能够教育大学生走出小我,宽以待人,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矛盾与冲突,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
(三)对自身—— 自律自强的人格境界。
中国人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强调刚健自强,律己修身,追求崇高的人格精神。曾子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此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即上自天子,下至平民,一切都要以修养品行作为做人处事的根本。
同时,身心修养中又贯穿着自强不息精神的培养,《周易》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孔子认为,“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些都切实反映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自律自省、积极进取的道德修养方式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能够帮助大学生在自我意识的培养上,做到志存高远,确立自己的目标,积极主动的提升自己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不断超越,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三、高校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一)深化我国传统文化课程体系。
在高校,课程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借助课程平台,提高其系统性和科学性。一是要重视传统文化载入“两课”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两课”学科内容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结合,注重挖掘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现代因子,古为今用,进行新时期语境下的阐释,这既优化了教学结构,又加强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激发大学生对祖国历史和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其次,多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公共选修课程,譬如“古代诗词鉴赏”、 “传统民俗风尚”等,从文化品格、历史、语言文字、审美情趣等多角度展现中华文化的精髓,以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大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批判、激浊扬清,弘扬传统美德。
(二)提高教师的整体人文素质。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目前,部分高校过于重视教师的学术水平,而忽视了他们的人文素质。更有极个别教师,把学生当作接收器,忽视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不尊重学生,更不用提以自身人文情怀感染学生了。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该从培训教师入手,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与文化单位交流研讨、派出学习等形式,鼓励教师在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尤其是学习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不断更新知识,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学生良师益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提高治学、做事、待人、处世等方面的修养。
(三)加大传统文化的媒体宣传力度。
传统文化传播需要媒介,大众媒体作为新型途径,其作用日益凸显。高校中可以利用的传媒手段有很多,校园网、校广播台、校报、图书、学生社团刊物……这些媒介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并且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对学生有很强的影响力。高校应掌握舆论主动权,向学生宣传积极、正面的传统文化,尤其要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和现实性的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组织以传统文化教育为中心的校园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统筹规划、整体布局,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必要。一是举办中国文学与文化系列讲座,内容可以涉及历史知识、民俗风情、伦理道德等诸多领域,这既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又能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二是扶植学生社团工作,鼓励有特长有爱好的学生积极加入相关社团,在社团活动中锻炼、成长,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三是举办民俗艺术节、文化沙龙、演出等,吸引学生广泛参与,启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校园活动在青年学生中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营造注重国学教育的浓厚校园氛围。
(五)增加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位。高校可以依托所在城市的丰厚人文资源和文化古迹,进一步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遗址,体验民间工艺,学习地方戏曲,考察风俗习惯等。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外课堂,以直观生动的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存在和价值,增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和文化认同,对普及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陈丽影.试论传统道德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舟山学刊,2004(4).
关键词:传统文化;艺术意象;环境艺术设计
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新兴行业,涉及园林、建筑等多个领域。在设计中增添传统元素,彰显人文内涵成为当前该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传统文化具有的艺术意象,能够呈现出更具民族特色的环境艺术,以满足人们内心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加强对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一、引入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将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意象融入到环艺设计当中,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延续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且能够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二是突破了现代城市建筑的缺陷,通过营造简约的艺术意境给人们更多惬意的感觉。三是传统艺术意象的运用更加强调情感诉求,且基于对人们内心的解放,满足人们在都市快节奏生活下情绪释放的需求。将传统文化引入其中,更多的是设计师的情感表白,而人们在设计师创造的环境当中与其传统的意境产生共鸣,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二、具体应用
艺术意象作为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个性化特点,如果单纯从直观角度审视,其能够借助一些媒介,将情感或者生活理念传达出来,形成良好的艺术意象效果。具体来说,对于艺术意象在环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形象元素
艺术意象的应用是建立在多个符号组合基础之上,将其中的内涵表达出来。现代空间环境设计理念当中,需要采取针对性方式和方法将“意”更加全面的诠释出来,如图案与材质的组合,最终在立体空间内体现出美好的意境等。而“象”主要是透过“意”而渗透出来,二者相结合才是艺术美感的传达形式。在追求设计效果的同时,还可以借助手工等途径体现自然境界。如北京香山饭店,在具体设计中,引入我国园林概念,不仅能够提升饭店的趣味性,还能增添其民族特色。空间优化配置能够更具目的性的实现对环境的衬托,促使饭店在实现餐饮等功能的过程中,带给人们更多视觉、心灵上的体验,增强人们对该饭店的印象,最终将其打造成为赏心悦目的景点,充分发挥其附加值。对于其他设计来说,可以将园林建筑与民居融合到一起,减少二者之间的过渡带,进而达成整体的艺术效应,产生良好的互相衬托的效果。
(二)寓意元素
就文学领域而言,作家在创作中,会通过各种描述手段给读者展现意象境界,而文学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将文学概念与建筑学领域整合到一起,那么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对于“意”与“象”的追求与实践将会更好地展现现代空间领域的中国化特色。具体来说,意是建筑中的艺术内涵,象是通过在前者的基础上体现其内涵,二者互相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将二者融合到一起,才能够实现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如苏州园林中的“个园”的设计,由于部分设计师喜欢竹子,大量使用竹子布置园林。竹子在我国古典文化当中始终是君子的象征,具有深厚的民族情结。因此通过竹子的使用能够呈现出最佳艺术效果。
(三)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即整体一致性,所谓整体就是意与象二者不可分割,其不能够将世界再现,且难以简单地体现传统文化的基层a因此在设计中,需要充分了解和掌握意象,并在此过程中找到形,将其中的意更好地传达出来,最终让人们感受到其中的“神韵”。要想真正达到这一目标,单纯的模仿难以实现,更多的是需要将现代艺术与传统文化整合,将现代设计理念应用到传统事物之上,赋予其更强的表现力,促使它们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将民族特色完全的展现出来。如湖北电视台的台标“火凤凰”,具有深远的寓意。古代湖北为楚地,在时间推移中积累了深厚的楚文化,同时火凤凰的形象能够展现湖北历史文化内涵。楚人崇火、拜日等,湖北电视台将凤凰为形、用烈火板的桔红色搭配,创造了台标。不仅应用了传统造型的表现形式,且符合现代审美需求,将湖北的特色的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对于环艺设计的审美角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味模仿和效仿的设计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设计师需要不断挖掘传统文化的意象,促使创造的环境能够给予人们更多幸福的体验,赋予环境更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