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幼儿音乐游戏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丢手绢》参考模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大班教案《丢手绢》1
活动目标:
1.增强快速奔跑的能力,提高追逐中的应变技能。
2.加强平衡和协调能力,激发对体育游戏的兴趣。
3.体验人多力量大,同伴间应该相互合作的情感。
4.愿意参与体育游戏,体验在游戏中奔跑、追逐的乐趣。
活动准备:
场地、幼儿分两组围成圆圈、手帕两块。
游戏规则:
丢手绢时不能往后看
活动玩法:
玩时,众人围圈向内坐,选一人拿手绢在圈外绕行,边走边与众人一起唱:"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快点快点儿抓住他,快点快点抓住他!"行进中,悄悄将手绢丢于一人背后。如果此人发现应立即捡起手绢追逐丢手绢者。若追上,丢者需重丢;若追不上或丢者转一圈仍未被发现已将手绢丢下,则罚被丢者站在圈中唱一支歌或表演一个节目。然后,轮换再来。
活动反思:
以事物手绢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提问幼儿手绢可以用来做什么呢?接下来我播放音乐,让孩子们感受整首歌曲,孩子们很自然的就说出玩游戏,这样也很好了引入了主题《丢手绢》。在实际演唱中,还是发现有个别幼儿音准唱的不到位,经过指导幼儿都有改正。最后在幼儿熟悉歌曲的情况下,再让幼儿游戏。我先介绍规则再提问游戏时拿到手绢的小朋友要怎么去追丢手绢的人啊!小朋友异口同声的回答要快快捉住他。孩子熟悉规则后,我们的游戏就正式开始了,孩子们边唱边开心的游戏着。个个都是那么认真,快乐。音乐又是那么的容易掌握。
通过今天的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到,游戏即快乐,音乐教育即快乐教育。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音乐游戏是孩子游戏世界中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抒展舞姿、自我表演的快乐王国。音乐游戏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情感
如果让我从新上这节课的话,我想我会比这节课,上的更有进步。
大班教案《丢手绢》2
活动目标
1、初步引导幼儿感知音乐性质的变化,并愿意用动作表达感受。
2、培养幼儿的听辨能力和表现力。
3、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 欣赏进行曲,激发幼儿自由表现。
2、引导幼儿做出动作。
活动准备
准备一个音响、手绢
活动过程
一、 热身活动。
放音乐《找朋友》,让幼儿跟着音乐踏步走进活动室。
二、 引导幼儿感知音乐性质的变化。
1、 欣赏进行曲,激发幼儿自由表现
(1) 教师提问:现在让我们来听一段音乐,这段音乐听起你觉得怎么样? 幼儿答:找个好朋友
(2跟着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
小结:刚才我们跟着音乐学着找朋友,特别高兴。引导幼儿准备
三、 引导幼儿感知乐曲性质
1、 请幼儿再次欣赏音乐《找朋友》
1、 教师:你听到兴奋的音乐就好像找到了你们的好朋友。
2、 教师:你们真棒,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和音乐玩个丢手绢游戏吧。
四、 用游戏表现音乐性质的不同。
游戏规则:
1、手拉手围个大圆圈。
2、选出一名小朋友站在大圆圈的外面。
3、播放《找朋友》音乐,要求小朋友们跟着音乐的节拍跑动来,音乐一停止就把手绢放在一位小朋友的身边,音乐一响起游戏又重新开始。这样循环到结束。
五、 结束活动:
你们表演的真棒。现在我们排好队到活动室外和更多小朋友们玩吧
教学反思:
《丢手绢》是引导幼儿体验与同伴一起做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要想在集体中玩得高兴,大家必须遵守规则。
教学亮点 :
音乐游戏《丢手绢》这首歌曲主要是先听这首歌曲的旋律,让幼儿感受其节奏,学习歌词内容,理解歌曲大意。也可通过欣赏手绢来引起幼儿兴趣。
幼儿喜欢音乐,喜欢美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天生就乐与表现美,而这节课我就运用了孩子这一点,让他们在音乐声中充分的欣赏美,感受美和表现美。激发他们表现美的渴望,并从中培养幼儿共同创作互相交往的能力。
教学启示:
这节课的歌曲旋律很好听,充分体验幼儿那种愉快的心情,所有的幼儿都融入到整节课中,充分体现了音乐带给孩子们那种愉悦。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表情和动作把整首歌曲所要表达的情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段音乐欣赏让幼儿有自我表现美的空间,从而进一步培养幼儿感受音乐美的能力。
问题与分析:
幼儿在家中可以把学过的游戏表演给爸爸妈妈看。游戏中一定要注意引导,每位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通过今天的活动也让我更加了解到,游戏即快乐,音乐教育即快乐教育。孩子的世界是游戏的世界,音乐游戏是孩子游戏世界中一个充满欢笑、荡漾歌声、抒展舞姿、自我表演的快乐王国。音乐游戏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萌发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幼儿的情感。
大班教案《丢手绢》3
活动目标:
1、体验相互追逐的快乐。
2、学习游戏的玩法及规则。
3、能遵守规则玩游戏。
4、通过活动幼儿学会游戏,感受游戏的乐趣。
5、体验合作创编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会唱《丢手绢》歌。
2、不同颜色的手绢几条。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站好队形,幼儿按照地上画的`圆围成圆圈坐好。
2、引出游戏
(1)小朋友还记得那首丢手绢的歌吗?
(2)老师幼儿齐唱《丢手绢》。
3、介绍游戏玩法
(1)请一个小朋友拿着手绢围着自己的圈跑。
(2)当唱到“轻轻的放在小朋友的后面”时,拿手绢的那一个小朋友就把手绢悄悄的丢在另一个小朋友的身后,然后继续围着圈跑。
(3)当唱到“快点快点捉住他”时,捡到手绢的小朋友就应该马上去追刚才那个丢手绢的小朋友,要围着圈追。
(4)被追的小朋友跑到一个空位子旁就马上坐下,这样,追的小朋友就算没追到,所以,就该他再来丢手绢。
(5)如果追到了,就该被追到的小朋友再来丢手绢。
4、提出游戏规则
(1)不疯闹
(2)跑时不离开圈
(3)只准捡到手绢的那个小朋友起来追,其他的小朋友坐在位子上给他们加油。
(4)小朋友要自己围着自己的圈跑。
5、幼儿开展游戏,老师指导
(1)看幼儿有无遵守规则进行游戏。
(2)帮助还未理解游戏玩法的幼儿一起完成游戏。
6、放松活动:
在《丢手绢》音乐伴奏声中幼儿一起做放松活动,以缓解紧张疲劳的身体。
活动反思:
我们班孩子在这次体育游戏中还算比较乖,所以游戏进行的也比较好,孩子们也很快乐,都吵着要玩,上完课后我也很满意,回味着刚才上的课,游戏的过程中,有一些孩子往往
只把手绢丢给自己的好友,这就给课堂带来了不和谐的因素,造成孩子们之间的不团结,以后要注意多强调幼儿遵守游戏规则。
设计意图:
(一)生成性课程的内涵
生成性课程以互动沟通的教学情境为实践依托,在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元素,促使各元素交融、相互作用,推动其长效发展的前提下产生的。生成性课程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它与传统被动、机械、呆板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背道而驰,以学生思维发展、智慧提升等作为课堂组织线索,是动态化、创新化教育课堂的真实写照。国内外对生成性课程的研究由来已久,关于其内涵的研究也大同小异,即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基于幼儿的主体性地位,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妙趣横生的活动或游戏,实现与幼儿的长效对话,并灵活调整预设内容,实现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生成性。预设的幼儿教学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预设中的变化即为生成,这便是生成性课程。
(二)生成性课程的基本特征
生成型课程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复杂性。生成性课程更加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和课堂主体性、创作性,使幼儿成为课程资源的构成者与开发者,丰富与拓展了生成性课程资源。而教师也不再是教学内容的唯一呈现与评价者,课程教学中的所有动态信息,即生成性资源的生成有赖于教师、幼儿、环境等共同作用,这些资源有显性也有隐性、有预设也有非预设的,故较为复杂多变。2.情境性。生成性课程具有情境性特征,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强化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无论是在知识传播、情感表达以及思维发展上,都渗透着平等、自由的气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这种情境资源兼有具体和虚拟的特征,是重要的生成性课程资源。3.隐化性。生成性课程是伴随着幼儿教学过程自觉或不自觉出现的,故具有隐化性。
二、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的开发探讨
(一)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开发的原则
学前音乐教育在开发生成性课程时,应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发展性原则。即音乐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应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到幼儿的思维发展、认知能力、个性特点等,促使幼儿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二是个体性原则。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教师应注重增强幼儿对音乐的个体感受与体验,促使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动态音乐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知识。三是审美性原则。这要求教师所开发的音乐生成性课程迎合幼儿审美特点、审美趣味,能促使其审美情感、审美感知的养成,并推动其审美情操、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四是整合性原则。即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能实现与其它学科知识、能力与方法的融汇贯通,让幼儿在提升音乐素养的同时,灵活掌握多元化综合知识,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开发的途径
1.在学前音乐课堂互动中开发
学前音乐教学活动需要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积极、巧妙互动,在教师、幼儿、文本等多边的互动与交流中,音乐生成性课程资源便生成与发展起来。互动活动是以幼儿主体性地位的发挥为前提的,这是双方互动、沟通、理解的过程,幼儿与教师在地位、权利上是平等,互动氛围应该是和谐、自由、平等、民主的。音乐教师在引导幼儿进行多边互动时应把握好以下几点:(1)互动时间要充裕够用。要想在互动过程中生成或显性与隐性的课程资源,教师所给予幼儿的互动时间一定要充足够用,将课堂交给幼儿,促使幼儿自由交流合作,给予其更多参与、体验与实践机会,这样,教师只需稍加点拨,便能促进幼儿思维发展。(2)互动内容要深入全面。互动内容要引人入胜、趣味横生、深入全面。不能单纯为互动而互动,要以生动有价值的内容做引导。(3)互动方法要灵活多变。互动方法可以是小组竞赛、自由讨论、合作学习,也可以是以幼儿自我展示、体验、思考、探究的方式进行互动,以此激发幼儿兴趣。
2.在幼儿日常生活实践中生成
音乐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最终将服务于生活。在进行学前音乐课程资源开发时,教师要善于从幼儿提升生活经验与实践中捕捉与开发,以生活为突破口,打开幼儿通向世界、通向知识文本的思维之门,将幼儿日常生活经验转化为系统的新知识,激励其积极进行课堂问题探究,循序渐进地生成一堂动态性音乐课程。诚然,日常生活中的自然景观、人文风情、情感体验以及幼儿每天都在经历的日常生活活动等,都能促使良好学前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教师应从生活课程中捕捉生成性课程资源。捕捉儿童生活、儿童游戏、儿童活动中一切音乐与儿童发展相关的音乐元素,并利用这些生成性音乐资源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其欢乐地接受知识,愉悦地体验音乐课程的美妙。其次,教师应善于运用生活中的课程内容。将捕捉来的生活课程内容投入学前音乐课堂,并运用多媒体技术、合作探究方式等教学模式实现新的教学资源的生成与利用,打造动态、创新的音乐课堂。
3.在音乐教学情境中捕捉生成
音乐教育资源的生成与教学情境的构建密切相关,教师应善于利用音乐教学情境捕捉与重构课程资源。教师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来实现:(1)捕捉自然生成的课程信息。在学前音乐教学中,有些课程资源是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自然生成的,如在教师正确教学策略的引导下,幼儿顺势思维、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基于为幼儿发展服务的原则,合理、巧妙地掌控幼儿整个思维过程,避免其陷入思维窘境或出现方向性错误,确保生成资源的有效性。因此,应善于捕捉这类课程资源。(2)基于学生认知冲突捕捉生成性音乐课程资源。学前音乐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该过程充分体现了幼儿的课堂主体性地位,在此过程中,幼儿质疑、辩驳、争论现象时有发生,这说明其在学习中出现了认知的偏差与冲突。抓住此过程稍加点拨,促使幼儿析疑、探疑、解疑,最终突破困境,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很有必要。
三、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的开发实践策略
(一)明确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目标
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目标是伴随着音乐课堂实践教育活动而产生的,它是可控的。在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践中,要明确生成性课程目标,使其充分发挥音乐教学活动导向的功能。首先,生成性课程目标要定位为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音乐艺术的学习是漫长而艰辛的过程,在幼儿音乐教育中循序渐进的渗透音乐艺术教育,激活幼儿对音乐艺术的整体领悟与感知,提高幼儿音乐素养,为幼儿终身音乐学习奠定基础很重要。故生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实践应迎合音乐素质培养这一基本目标。其次,要将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作为重要的生成性课程目标。音乐教师应通过创设音乐情境、推动师生活动等途径,并辅之多种教学方法推动该生成性课程目标的实现。如在引进《过家家》《我最喜爱的地方》《梦幻曲》资源用于生成性课程教学实践时,应善于用多媒体为幼儿创设声情并茂的音乐学习情境,寓音乐教育于美好意境与幼儿的愉悦情怀中,积极诱导幼儿进行音乐学习与感知。
(二)善用多元化音乐课程资源活跃课堂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资源的教学实践方面,教师应善于捕捉和生成多元化的学前音乐教育课程资源,以此来活跃课堂,促使新的课程资源的生成。1.善从儿童歌曲中寻找生成性资源。善歌是儿童天性,教师要善于发现儿童歌曲中蕴含的生成性课程资源,可从学前歌谣与歌曲着手。这些歌谣与歌曲大都与儿童日常生活中美好夙愿、游戏、活动相关。如小班可引入与儿童游戏相关的《布娃娃摇篮曲》《彩色积木真漂亮》等歌曲;中班可引入与儿童美好夙愿相关的有《梦幻曲》《航天叔叔好榜样》等。2.从儿童音乐欣赏作品中取材。生成性课程实践中,对儿童音乐欣赏作品的选材要基于幼儿的年龄特征、生活体验、音乐认知与接受水平,在内容、曲式与风格选择上要做到谨小慎微,量力而行。3.对打击乐器的精妙选择。打击乐器是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中重要的资源,幼儿的打击乐器演奏活动要么伴随歌曲开展,要么纯粹打击。教师在生成性课堂实践中,要选择激发幼儿生成性与创作性的器乐,推动音乐教学的发展。
(三)做好学前音乐教育生成性课程评价
一、团队分组,开展“多层”研修
园本研修崇尚教师同伴互为资源,在群体互助中“做中研,研中做”,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教师个人或群体的成功经验,在团队研修中成长。如何发挥团队研究优势,形成良好的共同学习研讨氛围,促进实践教师每个个体的成长,我们将全园教师进行分层研修,开展了“研修三部曲”活动。
1.着眼教师个体,使研修组别层级化
为使课例研修落到实处,我们根据教学年限、教学能力、教学成果等方面将教师进行分层培训(如图1),分别为组、起航组、搏浪组、远航组、领航组五组,并确定每一组教师研修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2.着眼课堂本真,使研修重点具体化
“课例”是教师直面教学共同分享的“平台”,是教学理论和实践的中介。1研修小组成员以课例为载体,在教学行为的不断跟进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深刻反思的体验,相互学习,经验分享,提升音乐教学能力。因为音乐教学课例研修内容多,重点不同策略不同,教学的难易程度也不同。根据研修组别的教学经验我们制定了相应的研修目标和内容,明确研修课的主要模式,使课例研修更加具体、有针对性。
如,组的教师都是1-3年的新教师,他们研修的主要是歌唱活动,歌唱活动在所有音乐课型里是属于比价容易把握的教学,它的模式比较简单。同时,要求组教师能上好模仿课,上模仿课能让青年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少走弯路。我们将本园优秀音乐课例录像、网络上优秀音乐课例以及名人名家的优秀课例收集在资源共享库中,供青年教师搬课。通过他们细细地“品”,慢慢地“磨”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教学能力。又如,远航组的教师属于县教研新秀获奖教师,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就有别于其他组,他们研修的重点是集体舞教学。集体舞教学在幼儿园音乐教学中可以参考的范例较少,需要教师独立思考,逐步探索它的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因此,远航组教师的集体舞教学研修形式多为微格研修和专家引领的形式。
3.着眼纵深发展,使研修内容专题化
所谓专题研讨是指幼儿园根据当前教师存在的某种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问题或某个音乐课型等确定专题,这些专题有预案、有目标、有过程、有反思。每学期大教研和分层教研根据专题预案中的目标、内容、形式和实施要求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如:上学期研讨的专题为音乐欣赏,我们制定了全园的音乐欣赏大专题策划和各分层组的小专题策划。先在教研大组集中学习理论、邀请专家讲座、开展头脑风暴等活动,再由各分层组根据本组幼儿年龄特点进行一课多研等课例研讨,最后各组在全园作展示。这样大组学习、小组研讨、集中展示,使我们的音乐课例研修专题学习得以落实,不断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水平,促进其专业成长。
二、音乐分项,力显“多效”价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音乐教学能力不佳的教师来说,建构一套合理的、科学的、适宜的音乐教学各课型的教学模式,为他们的教学提供一个参考,是我们课例研修的一项主要内容,也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
1.收集多元教学素材,丰富音乐课程资源
本着促进幼儿健康发展的原则,我们尝试从多方位去发掘和拓展幼儿音乐活动的资源,有外国名曲、流行歌曲、民族乐曲、民间儿谣,也有本土渔文化的民谣等等。并将音乐经过分析、删减、剪接成为我们开展课例研讨的素材。如利用俄罗斯名曲开展的韵律活动《莎莎》,利用流行歌曲《甩葱歌》编排了韵律活动《葱小弟》,节选民族乐曲《欢沁》开展的集体舞《欢乐鼓》等等。同时收集了许卓娅、陈蓉、王秀萍等全国特级教师编写的优秀教案集,也汇编了我园的优秀课例,并将资源进行了分类、筛选,建立了多个课例资源库,有集体舞资源库、音乐游戏资源库、音乐欣赏资源库、奥尔夫音乐资源库等等。根据不同分层组研修重点要求每学期收集并研修四个教学活动,并在组内推广落实。
2.探索音乐教学模式,利于教师借鉴参考
对于同一个课例,不同教学经验的教师演绎的效果也有所差别,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往往能充分挖掘音乐的价值,使幼儿乐意学,并学有所获。这种经验被提炼成教学模式,就变成了可复制的经验,对于经验不足的教师来说,就有一个很好的参照。为此,我们借鉴、融合了传统音乐教学和和王秀萍的经验还原教学,并以这两大理论体系为支撑,以多元智能为依据,进行多元音乐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歌唱教学为例,我们依据歌唱材料的分类,对不同类型的歌曲进行分析、尝试、反思、创新,总结出各类歌唱教学课例的基本环节,提炼多元歌唱教学模式。
3.归纳音乐教学策略,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有效实施教学策略,吸引幼儿参与,把握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益,是非常重要的。在课题研讨初期,很多教师的教学秩序混乱,有的出现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形。分析其问题,主要在于教师不能有效的运用教学策略。
以集体舞教学为例,动作是整个集体舞的“血肉”,动作学习不仅能帮助幼儿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动作表达词汇,而且有助于儿童发展“模仿”、“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但是目前集体舞蹈教学中的动作学习过程却异象丛生,导致教学秩序混乱,更有甚者还出现了教学活动无法进行下去的现象。主要问题是:其一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学习能力不够熟悉,不能提供难易适中的动作模板;其二是教师对幼儿的动作学习缺少有效策略,大多数还停留在教师示范,幼儿一遍遍练习,在重复练习过程中缺少进一步的推进机制。为破解集体舞存在的理解乐曲、记忆动作、变换队形、人际合作、展现特色等诸多难题,我们积极开展策略研究,提炼出了任务意识策略、难易分级策略、经验还原策略和细节管理策略。
艺术对于人类的发展异常重要。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人类自我意识即是伴随艺术的起源而觉醒,“人类创作的第一件艺术品和人类制作的第一件工具,是同一的。”[1]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每一关键时刻,艺术都给人以希望和勇气。对于个体而言,艺术经验是丰富人生不可或缺的要素,艺术与人性中最深层的东西息息相通。一个没有艺术的民族和社会是不可想象的,而没有艺术的教育更是不健全的教育。尤其是学前教育,因其针对的对象是可塑性、模仿性最强的幼儿,是个体发展的最初阶段,在此阶段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创造力及情感的发展异常丰富而迅速,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良好的艺术审美教育对于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起到唤起、激发、感染的作用,更能够为其日后个性、人格、能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幼儿音乐、舞蹈活动可以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和韵律感,有效地发展儿童的听觉和肢体运动协调能力;而美术活动可以幼儿提供展示个人才能的空间,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视觉和双手操作能力等。为此,学前教育师资必须拥有较强的艺术教育能力。当然,因为学前教育的特殊性,在幼儿园课程中并没有像音乐、舞蹈、美术等单纯的艺术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活动是通过游戏的方式组织进行的,而在活动的构想、游戏的环境创设、组织、引导等方面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并对幼儿在艺术方面的兴趣和才能起到发现和激励的作用。但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学前教育师资的艺术教育能力有着众多的误解,如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作“多才多艺的美女”、将专业视为“艺术特长、理论够用”[2],将幼儿园教师视为“吹拉弹唱样样通”等,强化了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表现能力,而忽视了“教育”二字。在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后简称《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对于幼儿园教师专业要求从各方面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大家会发现在《标准》里虽然没有规定幼儿园师资必须具备哪些所谓的艺术能力,但从教育角度来看则多次提及幼教师资必须具备的艺术教育能力,如在“(七)通识性知识”第33条提及的“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特点与基本知识”(包括艺术教育领域),第34条提及的“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在这两个标准中针对艺术通识性知识作了一定的具体规定;还有“(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十)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等,因为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并没有吹、弹、唱、跳、画等这些专门的学科课程,大部分学前教育活动是以活动的方式进行的,而在游戏的环境创设、组织、引导等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绘画、手工、音乐等艺术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当然,《标准》更关注的是从教者的职业道德、职业理念,像“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理念是幼教师资必须具备的,而艺术能力只是教育能力的一个基础条件,艺术能力并不能等同于艺术教育能力。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却长期存在着把幼儿园教师的艺术素养等同于“吹拉弹唱跳”等技能的误区,忽视了艺术素养应该是一种深刻的思想、自由的精神、独立的人格以及正确的审美价值观,是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而这种认识的误区,在准幼儿教师的培训之时就已经开始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培养理念之中了。
二、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现状
1.课程设置重技能轻教育
伴随国家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日益关注,我国的学前教育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院校也越来越多,尤其是高师的学前教育专业因其高就业率在这几年俨然已经成为招生热点专业,备受考生的青睐。从培养层次上来看,有研究生层次、本科层次、专科层次、中专层次,还有一些短期培训机构不给学历,只给结业证书;从培养机构的性质来看,有师范类大学、综合类本科院校、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及部分高职院校和职业中专、早教机构等。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培养机构在培养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艺术教育方面,除了个别院校比较偏重理论知识而较忽略技能外(个别名牌院校,招生量相对较小,培养目标以研究为主),大部分学前师资培养机构比较偏重技能训练,满足于理论够用、技能突出的“特色教育”模式。之前,由于缺乏明确的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各级各类学前教育教育机构各自为政,无论是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培养方案都各不相同,从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质量的良莠不齐,尤其是有的培训机构包括个别幼儿园也利用这个机会,大量开办短期培训班,对于入学资格放宽至初中毕业(个别以牟利为主的培训机构甚至对入学资格没有任何要求),而培训时间则缩至一年乃至数月。而在课程设置上,完全忽视了教师培养的师范性和日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做出了大量不符合学前教育规律的错误举措,如课程较多地偏重于显性技能课程,像声乐、舞蹈、绘画等,而像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教育史、学前教育科研方法等隐性理论课程因为操作性不强、短时间内很难见出成效等原因而被大量消减甚至取消,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缺乏发展的后劲,偏离了真正幼儿教育的轨道。尤其令人感到担忧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在校准幼儿教师和在职幼儿教师,人文素养较低,文化修养较差,普遍缺乏科学素养,在幼儿园一线教学中难免误人子弟。这些毕业生很难符合《标准》里要求的理念和师德,却大量充实到幼儿教育的一线,造成了学前教育质量的低下,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对学前教育带来的长期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即使是一些办学时间较长、经验较丰富的正规高师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能够兼顾理论与技能的课时比例,但在技能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问题。比如在音乐课程的设置方面,将《声乐》、《键盘》、《舞蹈》等基础艺术技能课程作为必修课从学生一入学即开始学习,基本上持续到毕业,而《幼儿音乐教育》、《幼儿舞蹈创编》、《幼儿歌曲创作》等教育教法课程则只是象征性地在毕业前一学期开设选修课,而一旦“选修”就很可能不开设了。至于艺术理论方面的课程如《艺术教育》、《艺术史》、《美学》等在学前教育专业则基本上从来没有开设。这样的课程结构使艺术教育偏重于技能的掌握,而严重忽视了审美理论的学习。
2.任课教师重实用轻理论
学前教育专业是全科教育,这基本上已经成为共识,这就需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应该拥有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文学、音乐学、美术学等各学科门类背景的专任教师,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而且这些专任教师还必须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的观念和眼光,只能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全科”的学前教育师资。但这个要求大多数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都无法满足。综合类大学和高等师范类院校里的学前教育专业一般隶属于教育学院之下,规模相对较小,每年的招生量受各方面名额限制,学生人数不会太多,专任教师相对而言也不会太多,往往没有专门的艺术教师,只能从艺术类院系聘请;高职高专类院校一般由中等师范和幼儿师范升格而来,拥有一部分艺术教育师资,但相对而言师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学前教育专业在近几年高速发展,每生的招生量在几百乃至上千,限于设备和师资问题,艺术技能课也只能采用上合堂的方式进行;一般社会上的学前教育师资培训机构几乎所有的课程都是从邻近的各高校聘请年轻教师来担任,教师学历水平较高,但教学经验不足。由于各方面原因,现在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大部分任课教师在选择上课内容、教学模式、学生评价等方面普遍存在着重实用而轻理论的特点。比如说上声乐课,一般就是教师先领着唱几遍,再由学生反复练习,再纠正,再练习,像键盘、美术、舞蹈等课程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而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唱(弹、画、跳),怎么教给幼儿唱,幼儿唱歌时有什么特点等则完全没有涉及。由于这样的教学模式“成效”比较易见,仅仅几节课下来,学生就能学会唱好几首歌曲,在幼儿园招聘中往往能首先吸引住招聘者的耳朵,而且相对于理论教学来说学生也会感觉比较轻松,往往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得到大多数学生的认可。然而对照《标准》可以清楚地发现其中的谬误之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教一线的教师,而并非仅仅是会唱会跳的演艺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最终针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而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准幼教师资往往也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去教幼儿,导致拔苗助长,往往非但无法起到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作用,还会损害幼儿的审美兴趣。《标准》里强调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多地偏重于“教育理念”(理论),而各艺术课任课教师却偏重于“实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非常不适合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育。
3.准幼教师资重舞台轻实践
在每年的招生宣传中,学前教育培养院系(机构)都将学前教育专业的高就业率和技能特长进行大肆宣传: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多么的多才多艺,学生参加了哪些省部级的大型晚会,每次学校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皆有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参与,每次的运动会入场式节目展演中,学前教育专业都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等等。可以说很多准幼教师资之所以报考学前教育专业,便是奔着就业和发展技能特长来的。现今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青春年少的女孩,她们普遍爱美、也追求美,她们渴望被人所熟知,被人所了解,而学前教育专业为她们提供了很好的展示个人特长的舞台。在她们的眼中,所谓“专业课”就是音乐、舞蹈、键盘、美术之类,这些课她们往往上得都很认真,而像教育学、心理学、科学研究方法等理论课她们则认为是非专业课,上不上不要紧,只要临考试前突击一下就能及格,她们满足于“跟艺术院系比理论,跟普通院系比技能”的虚荣之中。笔者所在院系曾经有一个学生,平时表现非常不错,但在理论课期末考试的时候却无故旷考,老师同学怕她出什么事不停地给她打电话联系,结果她是去参加了一个什么演出节目。在这个学生看来,上舞台(不论是多大还是多小的舞台)是“大事”,而学习、考试则成了“小事”。“教不严,师之惰”,学生的这种观点,不得不说跟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关系。而与“重舞台”相对应的却是幼教准师资的“轻实践”。教育见习和教育实习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一个必经环节,但有不少学生对此却非常不重视,笔者在跟实习基地的老师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她们抱怨说见习和实习的学生非常不守时,经常迟到早退,有时还不打招呼就直接不去了。当然这跟教育见习和实习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学生对教育实践的忽视。学前教育准师资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传统认为吹、拉、弹、唱、舞、写、画的艺术技法的教育,作为教育,更需要熟悉艺术发展的历史,具有欣赏艺术的趣味和评价艺术的洞察力,这是一个开发智慧的复杂系统工程。而她们的舞台不应是吹拉弹唱的舞台,而应是幼教一线的讲台,在这个讲台上她们的艺术才能通过教育来展现才是真正的专业特长。
三、原因分析
1.办学定位不明确
在现今大部分高师学前教育院系中,由于学前教育全科培养的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科班出身的领导和专任教师往往只占很小一部分。因此在培养目标和办学定位方面往往没有从学前教育的一线教学需求出发,而大多考虑自己院系在学校整体发展中如何创特色、如何造品牌,而对于培养出的学生长期职业发展重视不足。在这样的办学理念下,重视技能培养便是大势所趋了,因为技能最容易出彩,最容易为人所了解。而在众多的培训机构(甚至部分幼儿园),伴随学前教育的大发展,一方面为了缓解幼教一线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为了能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都注重短、平、快的教学理念,希望在最短的时间内培训出最多的师资,这是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过于技能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学生对于专业技能的理解往往来源于培养机构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参照西方的办学定位,如英国各大学和师范院校虽然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各不相同,但总体上看,均日益强调提高学术性和发展师范性,以及两者的结合,凸显了幼儿教师职业的特殊专业要求。[4]再结合《标准》来看,我国现今大部分师资培养机构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的培养定位无法培养出拥有艺术欣赏和审美知识且具有高尚师德及先进教学理念的幼教师资。
2.专任教师与学前教育专业的脱节
现在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各大高校和培训机构的艺术教师师资往往都是艺术专业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员,他们艺术技能普遍突出,有着丰富的舞台表演经验和教育技巧,但由于他的专业局限以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不了解和对学前教育政策的忽略,过于偏重于艺术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前教育理念在艺术技能教学中的渗透,因此教出的学生技能突出,但学前教育技能欠缺。在幼儿园听课时,经常见到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深情、投入地边歌边舞,而下边的小朋友则完全没有组织起来,有打闹的、有吃零食的、有东张西望的……应该说幼儿园教师的艺术能力是非常突出的,但她却没有关注到幼儿的特点和需求,就像庄子寓言中那个大王,将人类视之为美味的肉和酒来喂一只野鸟,结果只能南辕北辙,教学效果并不好。在学前教育专业里,艺术技能只是教育的“工具”而并非“目的”。教师本身的艺术技能高低对儿童的各种能力的培养、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来说并不是主要因素,更重要的是应让准幼教师资掌握正确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与需求,并尝试与儿童进行共同的表演和创造,艺术教育应以儿童为出发点,而不是以技能、知识的展示为中心。以音乐类课程中的舞蹈创编这门课为例,必须增加课程中的理论教学部分,让学生明白舞蹈创编并不仅仅是一项表演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舞蹈的韵律和动作来塑造儿童身心,激发幼儿学习积极性的艺术。
3.社会对学前教育艺术技能的关注
虽然在学术理论界,已较少有人把弹、唱、跳、画等学科技能当作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并普遍认识到只有当各门学科技能与教育教学相结合时,才能称之为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5]但在社会上,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偏重于艺术表演能力的理解还积重难返。如江苏省教委把幼儿教师的职业技能分为“八会”(即会说、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会用)与“五能”(即观察、记录、分析幼儿活动的能力;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能力;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做好家长工作的能力;进行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6]山东省首届学前教育专业技能竞赛内容包括声乐演唱类、器乐演奏类、美术类、书法类等。[7]某地招聘考试对申请人面试采取弹奏、演唱、舞蹈、绘画、讲课相结合的办法,面试时间每人20分钟。[8]包括幼儿家长对于学前教育教师的艺术技能也是比较看重的。现在虽说不少大城市出现入托难的问题,但在中小城市尤其是农村里,幼儿园招生却存在着不少困难,为了更多地招收幼儿入园,不少幼儿园在开学初都举行各种类型和规模的公开课,而在公开课上,大多数教师都是能歌善舞的技能突出者,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最直接地吸引家长的眼球,也使家长对幼儿园教师的艺术技能更为关注。家长在幼儿上学之后往往会问幼儿每天都学到了什么,而学会唱一首歌、学会跳一支舞则往往会成为家长对幼儿园教师认可的一个重要条件。
四、对策研究
1.结合《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向教育能力倾斜
目前,在《标准》的对照下,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上可以发现诸多弊端,如艺术专业技能课程与艺术教育理论课程、教育类理论课程等比例不适合,像音乐、美术、舞蹈、键盘、手工等课程几乎占据过半的课时,过分注重对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将个人艺术修养转化为保教能力和幼儿管理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结构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对艺术表演手法较为熟悉,但对如何教育引导幼儿熟悉掌握特长技巧、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激发幼儿的兴趣爱好等方面,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必须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加以改进和转变,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应由课堂理论传授向指导教育实践锻炼方向转变。为此,建议相关教育部门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机构的准入制度,对于现有的短期培训机构明确其教学定位,规范其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必须保证相当课时的教育理论课程和艺术教育理论课,加强艺术教育理论课程的实践指导意义。而高等院校的学前教育院系,则需要对照教育部颁发的《标准》,认真学习领会其精神,“重视幼儿园教师职业特点,加强学前教育学科和专业建设。”在艺术教育方面明确艺术基本技能在学前教育专业技能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根据学前教育一线教学的需要,准确定位富有特色和针对性的培养目标,遵循理念与技能并重、理论与实践并重、艺术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培养出具有较高专业理论知识和师德水平,又具有较高艺术教育水平的实用型人才。适当减少单纯艺术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并增开艺术教育类课程如《幼儿音乐教育》、《幼儿美术教育》、《幼儿舞蹈创编》、《艺术教育》、《艺术史》、《美学》等,以增强准幼教师资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教育能力。
2.合理利用第二课堂,加强“一专”教学
“一专多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个技能特色,虽然说艺术技能不是艺术教育的必要前提,但掌握一门或多门艺术展示技能对于个人艺术修养的提升和艺术教育能力的融会贯通还是有很大帮助的。对于大学生来讲,课堂教学课时毕竟有限,而可支配的课余时间却非常多,但大部分课余时间被学生用来上网和逛街而白白浪费[9],不如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通过练习来增加艺术技能的掌握与熟练。为此,可以将原来课堂上大量的艺术技能课放到第二课堂里去,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自由参加像声乐、钢琴、二胡、手风琴、舞蹈、手工、简笔画、国画、书法、普通话等相关社团,同时由专任教师参与学生社团的组织和辅导工作,采取定时活动和分散活动相结合的灵活方式,每周指定一个固定时间社团内部展演并由教师集中指导和布置作业,在其余时间由学生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自由练习。这样既可以保证课堂上的理论学习,又能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发展一样或几样艺术技能特长,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能更进一步地促进准幼教师资的艺术审美能力和艺术教育能力的发展。
3.加强专任教师与幼教一线的沟通
艺术技能课专任教师虽然所学并非学前教育专业,但既然教育的对象是准幼儿园教师,那就必须要深入了解培养目标的需求,加强与幼教一线的交流与沟通,及时把握幼教一线对师资的要求,掌握幼儿心理特点及幼儿艺术教育规律,并不断完善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体系。专任教师在明确自己所教学科定位的同时,还要将该门课程与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有机联系起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课的培养目标是未来的幼儿园教师,而不是登台演出的歌唱家、舞蹈家、画家,通过艺术技能的学习是为了提升准幼教师资的艺术修养与审美教学能力,是为了日后幼儿园教学而服务的。在幼儿园教学中艺术技能也不是单独展现的,是融合在幼儿游戏和活动组织的过程中艺术的展现。同时教学也是一门艺术,因此艺术技能的教学更需要教学的艺术。艺术技能课专任教师通过课程的教授,还要渗透一定的学前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会审美、学会发现美和表现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标准》相依合,才能更好地为幼教一线服务。
4.规范见习和实习指导工作,增加学生与幼教一线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