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汽车空调实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推进,项目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也带来教学效果的明显改善。项目教学法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与工作任务的兼顾,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实现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对中职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来说,要侧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项目教学法在该专业教学中应用优势明显。文章主要探讨项目教学法在制冷课程中的应用。
一、制冷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组织实施
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项目教学法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学生设置合适的项目,提出相应的学习任务,并激发学生完成项目的兴趣。
(1)明确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冷课程是中职学校的基础课程之一,其以就业为导向,要求针对学生就业岗位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侧重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关注学生岗位能力的提升。就制冷专业来说,要培养制冷设备维修专员和生产线专员,因此,在课程目标设计中教师必须做到对工作岗位进行详细的描述。
(2)明确课程的项目设计。基于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相匹配的教学理念,教师选择制冷课程的项目设计时,可以选择制冷设备现有微电脑控制技术项目设计、制冷设备电气维修中常见故障及应对项目设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以典型空调、冰箱及汽车空调等为范例,要明确适合教学的学习型工作项目。在选择项目时,应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认知实际,每个项目要设置多个工作任务,要以实训设备为平台,让学生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模拟演练。
(3)明确课程教学方法。在制冷课程教学中,要以能力为本位,注重用工作任务驱动教学。要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实训过程中,教师要按照项目组织教学:教师布置任务学生了解并分析任务学生查阅资料并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师生分析方案学生完善方案学生开展项目学习项目完成进度分析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教学总结。这样循序渐进,有条不紊。
(4)项目学习的实施。结合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的要求,课程分别以冰箱、冷库、中央空调及汽车空调为例,选择其中的控制系统为任务项目,研制训练项目作为项目综合载体,组建成完整的教学体系。具体训练项目涉及冰箱电气与控制系统检修、冷库电气与控制系统检修、中央空调电气与控制系统检修、汽车空调电气与控制系统检修。课程80学时,学分5分。
(5)教学评价与教学总结。在评价环节,教师应该致力于改善应试教育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考核方法必须得当,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发展。在项目教学考核中,要关注学生实操能力的培养,将考核重点放在项目的训练上。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职业素质。要综合考虑各项技能得分,确保项目教学考核的全面性与合理性。
(6)项目化教学的信息反?。项目教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对项目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明确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成效。而学生则要在项目教学信息反馈中理解项目教学法的真正含义,在后期的课程学习中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更好地完成制冷实训课程的项目化学习与应用。
二、制冷课程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分析评价
项目教学法与中职制冷课程教学相结合,对于提高职校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项目教学法是近年来职业教育的一种新模式,它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强调在“学中做”和在“做中学”,选取工作项目来创设情境,以工作任务为依托,结合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提高专业水平。项目教学法以专项能力模块为教学单元,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整个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分析问题、自主解决问题。在运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引导学生借助实践深化对理论的认识,通过项目参与获得真实的学习体验。学生以项目为引导,在教师的鼓励下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实现动手能力与分析思考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7-0053-03
专业分析
(一)人才需求分析
行业现状与发展 汽车电子化、智能化是现代汽车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目前我国汽车电子在车辆中所占的价值比重也越来越接近25%-30%这个目前国际上的主流比例,豪华轿车甚至超过了50%。随着国内汽车的普及,汽车电子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汽车电子专业人才已被国家教育部定为第一批急需和紧缺人才。我国快速发展的汽车产业为汽车电子技术提供了广阔的舞台,2011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双超1 840万辆,市场规模超3万亿元,其汽车电子产品价值含量按25%~30%折算,汽车电子产品市场规模大约在1万亿元人民币左右。我国汽车电子产业已形成巨大经济规模效应,成为支持汽车工业发展的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支柱产业。
专业人才需求 汽车电子产品主要为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ABS、安全气囊、仪表、车载娱乐系统和汽车空调等,而从调查情况来看,大部分企业普遍认同现在市场上缺乏受过专业教育的技术人员,尤其是掌握汽车电子技术,能够对汽车电控系统进行检测维修的人才更是不可多得。而目前汽车电控系统的检测维修是企业的重点,企业急需这方面的人员。汽车维修企业对高级维修人员的需求更突出地表现为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员的需求。
(二)就业面向分析
就业领域 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与技术服务工作。
初始工作岗位 汽车机电维修工、快修工、设备检修管理、整车电器装配调试工等;相近工作岗位:配件销售及管理、汽车电子企业售后技术支持、汽车维修接待、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汽车用户消费汽车电子改装等。
可升迁的职业岗位 技术主管、车间主任、售后服务经理、技术总监、汽车电子产品测试工程师、维修企业技术培训等。
(三)职业能力分析
专业能力 (1)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2)具备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3)掌握汽车构造原理和具备对汽车进行技术评价的能力;(4)具有汽车结构拆装调整及电器拆装能力;(5)具有汽车电子电路图的识读分析能力;(6)具有汽车故障诊断与检测能力;(7)具有熟练使用汽车维修工具、检测仪器设备的能力;(8)具有一定的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的能力;(9)具有汽车驾驶能力。
方法能力 (1)具有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2)具有制定工作计划能力;(3)具有科技写作与表达能力(能够撰写技术报告、检测维修报告);(4)具有创新能力,独立学习能力;(5)具有评估总结工作结果能力;(6)具有一定的企业管理能力。
社会能力 (1)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正直诚实,爱岗敬业,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2)具有良好的人际交流和主动沟通能力;(3)具有强烈的责任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客户服务意识;(4)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强的自控能力,具有较强的社会、环境适应能力;(5)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修养;(6)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具有乐观、向上、宽容的态度,具备承受挫折、百折不挠的精神。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为汽车学科与电子技术学科的“交叉”专业,涉及汽车、电工、电子、电力等领域,知识范围广,学习难度大,如何改革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专业建设模式,有利于实现培养汽车电子技术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的热点,但面临行业标准不健全、关键技术保密、就业岗位不成熟等问题,如何突破技术壁垒,解决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实训条件建设等问题成为新兴专业建设的关键。
根据突出职业能力为核心,专业技能训练为主导的教学指导思想,结合专业技术应用及教育教学的特点,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实施“两方向,五结合、双线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两方向”是指汽车机电维修和新能源汽车维修两大方向,“五结合”是指学校与企业相结合、实训与就业岗位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训练相结合、实习与过程仿真模拟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双线培养”是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
与用人单位共同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并实施教学计划,构建专业、系办企业、校企合作企业于一体的“系企一体化”专业建设模式,“突出一个核心,依靠两种力量”,即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依托行业,融合企业;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及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三大建设;系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校内、外实训基地,共同建设“双师型”教师团队,共同开发专业领域内应用研究课题。
课程体系建设
(一)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原则 精简、够用、必需、适用。
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依据 教学内容和汽车电子技术职业岗位能力互相整合,体现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建设。在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中,根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重新安排课程模块,专业核心模块的教学内容和典型工作任务相结合。
设置程序 围绕企业订单要求,逆序设置,即专门技能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及专业支持课程职业素质课程,根据各层次课程的能力培养要求编排理论部分的内容。
(二)实践课程体系的设置
设置原则 多门课程之间按照特定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照应,使学生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更加理性地实践,产生创新性实践成果。
设置依据 高职课程必须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
运行 校内、校外课堂联动;实践环节遵循项目的方法,模块运作,逐层递进。学生顶岗实习到汽车修理企业了解从事电器与电控方面的维修技能,熟知电器与电控方面的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以获取汽车维修电工岗位所需要的技能、实践方面的经验;为实现学生毕业后的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体系设计过程
课程体系设计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和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本专业课程体系采取“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方法,按照由“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的步骤。实践专家与课程专家对工作岗位分析得到典型工作任务;针对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并描述了对应的学习领域;根据基于工作过程学习领域的性质与典型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设计对应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
将新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含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含专业方向限选课程、专业任选课程)、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等进行划分,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对应于培养目标中的专业核心能力部分。
(四)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逐步形成了文化基础课平台化专业课程领域化教学训练情境化岗位实训任务化,专业技能进阶培养,即“四化”的进阶组合型课程体系。
构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基于汽车机电维修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将学习领域划分为初级模块(包括汽车零部件识图、现代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维护、汽车传感器与检测技术、汽车机械基础、钳工实习、公共学习领域)、中级模块(包括汽车发动机构造与检修、汽车底盘构造与检修、汽车电路和电气系统检修、汽车舒适与安全系统检修、汽车专业英语、汽车单片机应用技术、汽车空调维修技术)、高级模块(车载网络系统检修、汽车发动机电控与底盘电控技术、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脑维修技术、汽车发动机综合实训、汽车底盘综合实训、汽车电路与电气综合实训)和拓展模块(新能源汽车电子技术、电机与电力拖动、汽车电子产品工艺、电子产品电路设计与仿真)。
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组建了经验丰富的团队来完成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实训实习校本教材的编写工作。在此基础上,还将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建设共享型专业教学网络资源库,把汽车电子技术专业网站打造为集专业示范平台、专业交流平台、网络教学平台、社会服务培训平台、在线实训与测试平台于一体的立体化、共享型、教学做考互动的专业教学资源库网络空间。重点加强课程网站、网络教学课件、网络仿真实训、实践录像片、网络在线自测题库等建设,同时还将完善相关的教学文件和课程标准,规范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实验实训基地建设
实验实训设备是高职学生动手能力培养的必备硬件,随着汽车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的更新换代加快。为了适应汽车行业的发展,学生应掌握最前沿的技术,所以学校要不断更新实验实训设备。在传统汽车电工电子、汽车电器、汽车电控、车载网络、单片机等实验室的基础上,以学院为主、企业参与,建设以混合动力汽车和纯电动汽车拆装、检测、维修、调试为核心任务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实验室;以企业为主,建设汽车电子技术产品设计、制作、检测、调试为一体的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顶岗实习是充分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及环境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与企业合作办学的形式,共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上工作岗位适应期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实现毕业即就业目标的重要途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需要对毕业实践环节进行科学的设计,并精心组织实施。建立顶岗实习生的专业管理流程,进一步完善监控与管理措施,实行学院、合作企业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双重监控与管理。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第一,借助校内实训实习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自主培训,制定轮训计划,提高教师队伍“双师”素质。
第二,经常开展校内及有同类专业的兄弟院校之间的教学观摩活动,全面推广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
第三,积极参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主办的各类师资培训。
第四,与企业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教师与企业员工活动,在培训、技术支持等方面互访互助,共同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服务,提高教师与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第五,依托国外培训项目,进一步提高、培养理论扎实、实践操作技能强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定期选派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到德国等汽车技术先进和职业教育发达的国家进修培训,提升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学术水平、专业建设和教育教学能力,将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应用技术带回来,引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
第六,聘请企业技术能手任兼职教师。分年度聘请一定数量的技术领先、综合素质较高的企业一线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形成素质优良、相对稳定的专兼教师队伍。
结语
“节能、环保、安全”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三大主题,车载电子产品的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从事汽车电器与电子设备所必备的专业知识和汽车电子技术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在汽车制造、汽车机电维修、汽车电子控制部件制造企业,从事汽车电子技术的检测、实验、维修、技术服务与汽车电子产品的辅设计研发工作,具有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黄鹏.论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的构建[J].当代教育论坛,2011(6):121-123.
[2]杨俊林.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J].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3]杜学森.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运作方式[J].教育与职业,2007(4):30-32.
[4]蒋水秀.高职高专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5):165-166.
[5]袁霞.基于工作过程的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探讨[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6):124-126.
[6]苏庆列.高职汽车电子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6):159-160.
[7]陆玉亭.高职汽车电子专业建设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9):6546-6547.
关键词 汽车性能检测;教学改革;岗位胜任力模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2-0127-02
1 引言
汽车性能检测课程是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对高职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总结和综合运用课程,也是学生在进入汽车维修工作相关岗位前的技能练手课程。然而该课程在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不能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生学习效果欠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降。为了使学生学习本课程时更好地进行实际工作岗位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实际的工作岗位能力训练,实现职业教育与企业岗位的无缝连接,本课程引入了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教学改革,通过教学项目设置、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机制的改革,使课程教学更接近企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能胜任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教学项目设置
胜任力是指和绩效指标存在因果关系的个人潜在特征,它能够可靠有效地将某一工作中表现优异者与表现一般者区分开来。胜任力模型是指为完成某项工作,达成某一绩效目标所具备的一系列不同胜任力要素的组合,包括不同的动机表现、个性与品质要求、自我形象与社会角色特征以及知识与技能水平。与传统基于工作项目的课程设置不同,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课程设置依照胜任力模型的要求,对学生承担特定职位所需的关键胜任力进行分析,确定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教学项目设置。
根据行业调查,汽车性能检测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应具备以下胜任力要素。
1)专业知识:掌握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能运用专业知识解决一般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问题。
2)工作技能:具备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常规检测维修工具的使用能力;能独立完成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能进行一般的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
3)综合能力:具备一定的搜集与运用相关资料的能力;能够准确描述与工作岗位相关的基本概念、技能方法等;有较强的团队合作意识,能对具体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人员与时间分配;有一定的工作成果并能对成果进行展示的能力。
4)价值观和态度: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端正的态度,能自信地表现自己的成果及与别人分享自己的经验。
通过以上胜任力要素分析,得到汽车维修服务企业核心能力和汽车维修岗位职业能力关系如表1所示。
结合生产实际,从该课程胜任力要素出发,通过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分析与分解、课程知识能力整合与工作岗位模拟,确定了该课程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项目设置。
1)汽车检测工具的使用与故障分析方法:通过对常用汽车检测工具的使用培训与汽车常见故障的诊断思路分析,进一步熟练掌握汽车常用检测工具的使用,加深对汽车检测诊断基本概念的理解,加强对汽车检测诊断基本原理的应用。
2)汽车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检测与故障诊断:通过发动机、底盘、电气系统典型故障模拟,要求学生能利用工具和基本诊断原理,快速、准确地检测与诊断发动机故障,并实施修复。在故障检测与诊断中要充分体现团队协作精神。
①发动机不能启动故障诊断与排除;
②发动机怠速不良故障诊断与排除;
③发动机加速不良故障诊断与排除;
④发动机异响故障诊断与排除;
⑤汽车ABS故障诊断与排除;
⑥汽车自动变速器不能升档故障诊断与排除;
⑦汽车行驶跑偏故障诊断与排除;
⑧汽车制动不良故障诊断与排除;
⑨汽车排放超标故障诊断与排除;
⑩汽车空调不制冷故障诊断与排除。
3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教学要打破原有的“讲听练”的实训教学模式,应结合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特征,结合胜任力要素,运用能积极提升岗位胜任力的教学方法。
1)模拟真实职业岗位环境。在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项目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与实践,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资源,营造良好的职业岗位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做与学。
3)模拟角色仿真表演。教师围绕某一具体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创立直观、真实的现场状况的教学环境和条件,模拟企业的操作现场,仿真企业实际运行过程,通过实施周密的过程控制以达到教学目的。该教学方法特别适用于难以安排实习任务的实践过程,利用仿真设施进行教学与操作训练,且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由模仿到逐步创新的路子。教师应“以学生为本”,担任好导演或场外指导的角色,而不总是当裁判员。在教学中,教学前期设置好真实故障并不能泄露,各组学生可以交换模拟不同的角色,如客户、接待、维修、配件、检验等岗位。
3)将讨论、示范、启发等教学方法用于学生完成某学习项目的计划和决策,使学生的主动性增强,集思广益,自主地、积极地参与学习并进行探索创新,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其自主学习。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
4)成果展示法。在小组完成某项工作任务后,小组推荐其中一个或几个成员把自己的作品在班级里进行展示,如检测过程、排除故障的思路及结果等。学生展示完毕,教师和学生要给予掌声鼓励,以激发他们的成就感。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对他们的展示进行适当的评价。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只要展示者能面对同学,就说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岗位胜任力要求了。
4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教学评价机制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汽车性能检测课程教学评价不仅要求学生得到较为理想的技能训练结果,而且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胜任力要素的考评,从而综合评价教学和学习成果。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汽车性能检测课程教学评价,可分为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两个方面共8个指标。
1)过程考核:在教学过程及操作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重点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操作技能、团队合作、身心素质等各方面考核。
2)结果考核:在成果展示阶段重点考核的内容,可以反映学生对项目实施的质量和效率,结论是否正确等。
汽车维修岗位胜任力考核指标如表2所示。
5 总结
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汽车性能检测课程教学改革,主要通过课程对应岗位分析,确定课程培养的胜任力要素,模拟生产实际岗位,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教学,使课程教学更接近企业生产实际,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能胜任企业工作岗位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心美,赵桂茹.基于岗位胜任力模型的高职课程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169-172.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汽车专业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9C-0031-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作为培养汽车维修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专门人才的汽车职业学校,应以汽修关键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手段,从生态学的视角,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汽车专业教学进行研究。
一、调研分析
设计了《中职汽车技能竞赛与教学生态的调查问卷》,先后结合面谈和通讯方式,走访了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江苏外企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麦特汽车服务有限公司、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南京林业大学交通学院、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多家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专家及技术主管,发放64份问卷,收回64份,了解汽车技能竞赛的赛项;选手的知识应用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变能力;竞赛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影响;企业对汽车专业教学的建议等。
(一)受调研者情况
在接受调研人员中,涉及机电项目:汽车维修基本技能,占48.6%;定期维护及四轮定位,占37.1%;空调维修,占65.7%。涉及非机电项目:涂装,占5.7%;钣金,占25.7%。竞赛项目包含团体赛和个人赛,其中汽车定期维护和车轮定位项目为团体赛,其余为个人赛。项目涵盖了汽车售后服务业的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两大类专业。
(二)赛项设置情况
2013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从原来的丰田卡罗拉车型调整为通用科鲁兹车型,因此维修规范在继续遵循国家标准GB/T18344―2001《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外,调整为《科鲁兹维修规程》。赛项设置合理,占60%;需要增加项目,包括个人全能项目,汽车性能检测,汽车配件与资料管理优化,车身附件拆装等,占28.6%;需要调整项目,如:去除不切合实际的赛项,尽量与世界技能大赛赛项设置接轨等,占8.5%。说明汽车技能竞赛赛项与实际生产有差距,职业技能竞赛不是为赛而赛,也不是简单的增减内容,而是需要综合考虑教学与实际的匹配度,此项问卷为汽车专业教学内容的设计提供了切入点。
(三)选手综合情况
1.成绩统计。竞赛评分包括理论测试和实际操作两部分,分别占总成绩的20%和80%。以2013年国赛的理论成绩为例,机电均分为77.18,及格率为79.86%;钣金均分为80.99,及格率为80.88%;涂装均分为82.8,及格率为88.73%。表明,选手的技术性基础知识欠缺,文化基础不实,人文素养不够。
实操成绩:机电团体均分为84.87,及格率为94.59%;机电维修均分为69.058,及格率为57.53%;机电空调均分为57.76,及格率为45.83%;钣金均分为75.05,及格率为85.29%;涂装均分为71.2,及格率为77.46%。表明,选手的实际操作技能不到位,设备工量具的使用不熟练,分析判断能力薄弱。
2.职业素质。对于选手职业素质方面的评价,普遍认为:应用所学知识进行工作过程的能力比较好,占57%;一般占28.6%;而非常好只占5.7%;不太好却占8.7%。解决问题过程与企业工作流程及组织形式的适应性比较好,占62.9%;一般占25.7%;而非常好只占8.6%;不太好也占2.8%。应对突发故障的态度和措施比较好,占31.4%;一般占51.4%;而非常好只占2.8%;不太好却占14.4%。获奖选手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比较满足占34%;基本满足占40%;而完全满足只占17%;不太满足也占9%。说明,选手的职业素质基本趋于中等水平,而且有一定比例的选手不能适应未来职业岗位要求。参加国赛的选手都是经过层层选拔,好中取优,而在竞赛中的表现也有缺憾,那么职业教育中普通学生更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因此,必须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改革汽车专业教学。
(四)专业教学情况
调研可知,汽车技能竞赛对于汽车专业教学的引领作用非常大,占45.7%;比较大占40%;一般性占14.3%;没有认为不起作用的回答。由职业技能竞赛分析汽车专业教学,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开设。结合汽车技能竞赛赛项,常规教学开设课程的必要性: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占91%;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占77%,汽车电气构造与维修占85.7%;汽车维护占77%;汽车故障诊断技术占91.4%;汽车钣金技术占74%;汽车涂装技术,占74%。汽车专业的课程设置倾向于机电技术,尤其是汽车故障诊断、发动机和电器,说明职业技能竞赛及汽车专业教学都要反映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也凸显汽车售后服务行业的职业特点。
2.学生要求。分析调研信息发现,企业要求中职汽修专业学生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占62.8%;实践技能占74.3%;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占42.9%;爱岗敬业态度占78.1%;合作交流能力占62.8%;危机处理能力占25.7%;岗位职业适应能力占71.4%。汽修行业企业最看重的是职业态度、品质和协作,其次才是实践技能和理论知识,并要求有创新精神和继续学习能力。因此,不管是技能竞赛还是专业教学,在设计、组织和实施中都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
3.教学建议。对于汽车专业教学的看法和建议,专家关注课堂讨论学习、实践环节控制以及现场组织操作三个方面。具体体现在以实际案例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开展小班化教学;以小组为单位,注重技术规范,操作规范,避免与企业实践脱节;注重过程细节、思路的培养,加强教学过程性评价;注重质量控制和计划总结,提高独立完成工作的能力;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使用真实汽车,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以光、电和机械变化展示内容,尽量使所有信息变化尽收眼底;教师要多接触维修企业,多参与维修实践。表明,汽车专业教学要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教、学、做合一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应用信息化技术和课程资源,融合技能竞赛,培养学生关键能力,同时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
二、融合基础
职业技能竞赛注重实际操作的职业性,即按照汽车维修企业职业岗位的实际需求设置项目,通过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实施操作技能与职业态度的考核,检验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质。要使职业技能竞赛融合汽车专业教学,首先要解决“一组理论、一种关系、一项目标和一个平台”。
(一)支撑理论
教学生态理论。运用生态学原理,思考教学中教师、学生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探索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规律,促进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1]基于教学生态理论,研究职业技能竞赛融合汽车专业教学,必然分析教学生态中学生、教师、课程及教学评价这几个要素。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教师创设与学习任务相关的情境,学生通过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在共享生态要素的基础上,主动探索并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个理论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及专业教学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技能与关键能力的关系
关键能力是从业者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和学会做人,适应职业变化的基本发展能力,包括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品质态度,学习新知识的自学能力,独立计划、决策和完成工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协调能力,承受一定心理压力的自我评价及控制能力等。[2]
从上述调研分析得知,毕业生的对口就业率低,毕业生不能胜任岗位要求,问题的实质是通过加大技能训练和技能竞赛,重视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忽视了学生的关键能力的培养。为此,必须协调好技能与关键能力的生态关系。
(三)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依据是专业调研,以此为据,兼顾职业技能竞赛既检验学生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用性和创新性,又检验生态系统中服务社会的切合度,分析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资格、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从而确定培养目标。
以本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为例,人才培养目标为:主要面向汽车售后服务企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和职业道德,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对应职业岗位必备的知识与技能,能够从事汽车机电维修、车身修复及品牌企业专门化工作,具备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胜任生产、服务、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等技术技能型人才。在培养目标中不仅有技能目标,而且有适应职业岗位的“行业通用能力”、面向机电维修和车身修复专业方向的“职业特定能力”与“跨行业职业能力”两大岗位关键能力目标,同时全程贯穿了人文关怀的素质要求。
(四)校企合作平台
汽车专业教学生态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社会环境和心理环境等因素及其关系相互作用、和谐共生形成的教学氛围,其中社会环境的最重要生态是企业,要实现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是校企合作。要借助职业技能竞赛中校企合作的热情,让学校与企业在人员、设备和技术上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让学生所学知识、技能和态度与企业职业岗位要求有机结合,科学素养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打造校企双方共赢的平台,促进教学生态可持续发展。
三、融合策略
(一)课程体系策略
基于竞赛项目与人才培养目标对技能和关键能力的共同要求,中职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应与竞赛项目相结合,同时考虑专业教学的普适性与技能竞赛的超越性相结合,兼顾企业专家对课程体系的看法,以国家汽车修理职业资格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构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专业技能课程和综合课程,专业技能课程中又分专业平台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
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的项目设计,采用了汽车修理三级(高级工)职业资格标准[3],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条件规定,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规格是职业资格四级(中级工),因此,为了满足全体学生中职阶段学习需要,发挥学生潜能,激励学生可持续发展,课程体系中以职业资格四级为基础,设置专业平台课程,将技能竞赛赛项融入相关课程,重新设计汽车发动机、电器和底盘构造与维修的课程内容,作为基础技能模块。对应技能竞赛项目,专门开设了专项技能模块,如机电类赛项汽车维修基本技能、汽车维护及空调维修项目,这个模块的培养目标以“行业通用能力”为主要取向。
课程体系中以职业资格三级为拓展,设置专业方向课程,以汽车故障诊断、电控系统检修及使用性能检测项目为开放性技能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之一“职业特定能力”。
综合课程中涉及的人文和素质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和价值观。涉及的专业类选修课程,属于专业方向以外但在同一专业群之内的一些课程,如汽车维修专业群中汽车保险与理赔、汽车维修企业管理等,目的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之二“跨行业职业能力”。
(二)课程资源策略
项目课程的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校企合作开发系列化的课程资源来支撑。课程资源是课程信息传递的载体,结合技能竞赛和教学实践,开发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和积极性的符合自主探究学习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够反映行业企业新技术和新工艺的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课程资源。
将中职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赛项中的发动机拆装项目融入到《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课程,这个项目要求按照维修手册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曲柄连杆机构的拆卸、检查和组装;按要求填写检测记录并根据测量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和确定维修方案;要求合理选择和规范使用工量具和仪器;测量方法和结果准确;作业项目齐全;作业流程合理;安全与文明作业。根据技能竞赛技术要求,汽车修理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工作项目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组织课程内容,开发项目化、立体化资源。
课题组主持的课程资源《汽车构造与拆装(发动机部分)》和《汽车构造与拆装(底盘部分)》经全国职业教育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课程资源《汽车维护》为教育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教材;《汽车空调检修》为正式出版教材;《车身电子测量与仿真实训系统》为全国信息化比赛二等奖仿真软件;《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涂装技术》《汽车钣金技术》三门课程资源库为无锡市精品课程资源库。
(三)教学评价策略
融合技能竞赛评价原则及行业企业职业标准,汽车专业教学评价以能力评价为重要指标,评价能力目标包含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能力,相应的观察点包括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情感态度。学生对照技术要求,自评和互评工作成果;针对完成工作任务的安全、质量、时间和6S要求是否达到最佳程度,个人在工作过程中的贡献度如何,学生提出个人改进建议。这样的评价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学生态回归“我要学”的教学中心,教学效果显著。
自课题立项以来,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省市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竞赛,学生获得国家级金牌4块;其中汽车维修基本技能赛项的全国冠军金杰同学,被评为“奠基未来・感动无锡”2014无锡教育年度人物。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专业技能“汽车二级维护”项目抽测中,学校被测学生除个别学生成绩良好外,均为优秀。通过综合考核及面试,入选宝马、通用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工的签约率分别为85%、91%。
(四)教学团队策略
要培养学生的技能和关键能力,必然由“双师型”教师来担任,技能竞赛的指导和项目课程的教学都提升了教师的双师素质。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教师不仅是指导者和组织者,还要是参与课程开发及技术创新的设计者,这样单凭教师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必须要向教学团队发展。
课题组以教师专业成长为切入点,以专业发展和课程建设为路径,以职业技能竞赛为抓手,以教学质量提高为目标,创建了无锡市首批职业院校名师工作室,无锡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校级教学新秀1人;市级教学新秀、能手、名师各 1人。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示范课1人,研究课2人。参加江苏省职业学校汽车技能竞赛,教师组金牌3人,银牌1人。“汽车维修专业群”被评为无锡市重点专业群。
参考文献:
[1]周美琴.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浅析[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