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西域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西域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西域文化论文

第1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英语文学被长期拒之门外。究其原因还是英语文学语言晦涩与同现代生活中使用语言相差太大造成的,因此,外语教育界也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重实用轻素质的问题。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学实际上是语言艺术的一个分类,是一种必要的理想的语言输入系统。文学语言是文学家们通过汲取大众化的语言经过筛选、加工与提炼完成的,因此并未脱离大众也没有发生所谓的异化。事实上,文学为语言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丰富与多样的语言资源,是现实生活的语言学习场景与文化知识宝典,了解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光是学习语言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语言学习的自然延伸,因此文学语言的输入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输入方式。一方面,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无法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在如今的大学课堂上,教师如果还是依照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授课,就不能充分地将学生不理解的内容传输给学生。填鸭式的授课模式必然无法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教师能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入英语文学的赏析就能够实现学生人文素养的沉淀。在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即便是教师对文学作品进行了分析,也大多还是从遣词造句技巧的角度来阅读与理解文学作品,很多教师的英语课还仅仅是将教学停留在句子的翻译与句子的成分分析上,并没有对相关的文化背景,协作创新技巧与遣词造句方式进行分析,如此一来,造成了很多大学的英语课堂必然是枯燥乏味的。另一方面,学校要关注英语教学的师资培养问题。教师在英语文学的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当下的高等院校中,绝大多数的中青年教师都拥有硕士以上的学位,但让这些教师得心应手的教授英语文学还是具有一定困难的。因为英语文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仅仅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考试技巧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在绝大多数院校中,中青年教师也很少有参加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这样一来也就大大的制约了中青年教师的发展。要想让中青年教师教好英语课,就要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素质,学校一方面应该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另一方也要尽可能大的加大投入,为教师创造进修学习的机会。

二、英语文学学习的重要性

首先,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在轻松的学习中获得好成绩。因此,在当前的教育形式下,教育者一定要打破传统英语教学记单词学语法的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不要让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文学是人类文化的高级体现,其语言工具能够形象的反映生活,抒感与表达思想。读者可以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元素与思维方式,这样学生内心深处的美感才能被有效的引发,并产生强烈的共鸣。具体到大学英语课堂上也是一样,学生会在文学作品的熏陶中体会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其次,赏析英语文学能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赏析英语文学作品,不光能够让学生了解到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与文化常识,且文本中的词义、意象、情感、意境、主题、思想与社会意义也都能够在赏析的过程中实现重新建构。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的过程中,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够运用英语文学技巧的机会,这样既能够让学生理解作品中的具体事实,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作品中抽象的概念。学生的理解,包含对字面意思的理解也包含对英语文学文化赏析作品更深层次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赏析英国文学,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的领会作者的态度,意图与某段某句中的逻辑关系,最终根据所分析出的结论对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必要的判断。这样不光能够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与锻炼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最终也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实践到所学到的语言知识。此外,赏析英语文学文化赏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大学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质的摇篮,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型的过程中,很多大学的英语教育还在过分强调学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很多教师引导学生考取这样那样的证书,结果让学生疏于思考。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首先要从乏味的说教中走出来。将人文教育有效的引入大学英语课堂。学生一定要阅读,赏析与评论一定量优秀的英语文学作品,才能掌握正确的语言使用方法,最终成章成为有情怀与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与此同时,在学生不断阅读英语文学的过程中,还能感悟历史与感悟人生,在潜移默化中完善整体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教师如何将英语文学文化赏析融入到学英语教学中

第2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牛津高中英语》涵盖的文化内涵丰富,中西文化内容贯穿于教材的每个单元。语言材料涉及中外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文化、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在学习和了解国外,尤其是在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英语教材作为英语课程资源的核心,应当引起教师的重视,高中英语教材紧跟课程标准,注重对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极大的拓宽学生的文化领域。同时教材能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学生,涉及到众多高中生所关心的热点话题。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8U1Project-Robertburnsandhispoetry时,通过赏析诗歌的重读,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独特的语言魅力。彭斯的这首诗歌“一朵火红的玫瑰”在创作时运用的是爱尔兰方言,其中部分单词的拼写和读音不同于现代英语,通过对其反映的内涵的品味、阅读节奏感强的韵律,让学生充分掌握诗歌的特点。又如在学习“Bodylanguage”时,要让学生知道肢体语言或身势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人们在语言不通的时候可以凭借各种肢体语言来进行交际。但身势语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为避免由于触碰其他国家的禁忌而导致的不愉快的交际来了解各国的身势语。还有“Schooldifferencesindifferentcountries”、“Thefastesttrainintheworld”、“Healthsystems”这类的话题都可以给教师提供渗透西方文化的机会,教师可以适时进行相关西方文化知识的普及,并且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对这些不同的文化有更为深入的了解。这类体现跨文化的课题,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化视野,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了解他国文化之后对自己国家的文化更为热爱。这是促进和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训练思维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为学生具备跨文化意识与交际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词汇、语法和阅读是高中英语学习的主要部分,教师可以通过这几个部分的教学进行分模块的文化渗透。词汇是文化内涵的长期积淀,许多惯用语、神话故事以及谚语都可以作为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载体。例如:“Heisanillboy”这句话中的“ill”在这里的意思并不是生病的意思,在英美文化中,这个词的做定语置于名词前意思坏的,不好的。语法可以说是英语的核心,语法的不同可能会导致表达方式上的不同,所以教师应该适当介绍语法的实际交际功能。例如,西方人在写信时往往会用“Iamwritingto”作为开头。可是中国人往往会先进行问候然后才开始进入主题。阅读理解往往是一般学生感到困难的部分,所以教师应该在这一部分进行文化的渗透,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加容易和准确。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文化知识内涵丰富的文章对学生进行阅读的训练,让学生在了解西方文化的基础之上进行阅读,这样会更加高效。

二、重视第二课堂构建,善用多媒体技术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内容相对来说要丰富一些,难度也会大一些,所以仅仅依靠课堂上的学习,学生对英语的学习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教师还应在努力创设浓烈的英语文化氛围的第二课堂的同时,重视构建第二课堂,激发学生体验西方文化氛围的自觉性,进而使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得到进一步的延展,为学生提供一个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舞台才可以使学生真正理解西方文化,正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作为辅助教学的多媒体技术是教学的工具,教师在构建第二课堂的过程中应该善用多媒体技术。外语教学需要大量的信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了解文化背景和常识,培养学生的主动捕捉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文化传播意识的培养。例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模块3的第三单元“Backtothepast”中reading“Lostcivilizations”这一主题有很多的信息可以挖掘。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在互联网上搜集背景信息如布达拉宫、泰姬陵等,了解相关历史习俗和文化。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一些经典的电影片段的播放,例如《HarryPotter》、《TheTitanic》等经典的电影,学生会从中了解西方文化的习俗、艺术以及行为规范,接触到一些语言交际的方法,有利于正确对待中西文化的差异,从而达到西方文化渗透的效果。

三、创设实际语言环境,分方面进行练习

学习一门语言的目的就在于运用,高中英语教师应该抓住机会创设实际的语言环境,营造文化感知的氛围,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体会文化的不同。这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学生语用的能力。课堂教学是宝贵的资源宝库,可以供学生进行尝试和探索。例如,可以在每天上课前5分钟介绍一个英语谚语、名言,分析其文化典故和所包含的内涵,或介绍一个节日的起源和庆祝方式,让学生去比较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欣 赏能力和消除由于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交际障碍很有帮助。也可以介绍一个典型的城市,让学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并与本地相对比,从而让学生处于西方文化的氛围中去感受,从而学会许多课堂上不曾涉及到的文化背景知识。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进行分方面的区别练习,中西文化的差异主要存在于价值观与社会标准、社会礼仪以及社会习俗、文化内涵这几个方面,教师可以依据以上几个方面来相应营造不同的语言环境供学生体验。首先是价值观与道德标准,西方人一般不会掩饰自己的自豪感,当有外国人夸奖你“YourEnglishisverynice”,而你却回答“No,myEnglishisverypoor”,这样的话容易被认为是十分虚伪的表现;其次是在社会礼仪上,若你用“Whereareyougoing?”这样的句子作为打招呼的方式很容易被认为是侵犯隐私的行为而招致讨厌,用“Howdoyoudo?”这样的句子打招呼会比较好;再次是在社会习俗方面,西方人认为白色是纯洁的象征,婚礼上传白色的婚纱,而中国的婚礼主要是大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最后,在文化内涵上,在中国龙被公认为象征着吉祥、神圣,而在西方国家,“dragon”则象征着邪恶,人们常用用“dragon”来形容那些凶暴的女人。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创设不同的语境,让学生分层次进行不同方面的针对性练习,这样学生的理解才会更加透彻,运用也会更加熟练。

四、结语

第3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创生和发展

我国幅员辽阔,由于山水阻隔,往来不便,古代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很大,自古就有“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之说,这在方言上表现得尤其明显。同一个县的方言往往有许多种,这种独特的文化环境使戏曲的创生和发展与地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戏曲创生之时的宋金之世,我国处于南北分治状态,加之戏曲创生于民间,因此,建立在各地方言和乐曲基础之上的戏曲,一开始就是以不同的地域文化为土壤的。元代文人周德清在其《中原音韵》中指出,南戏之创生与南方方言关系密切。徐渭《南词叙录》在论及南戏及北杂剧之创生时也指出:“永嘉杂剧兴,则又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即其技欤?……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

戏曲的发展也得力于地域文化。明代海盐、余姚、昆山、弋阳“四大声腔”――特别是昆腔传奇造成了继元杂剧之后的第二次辉煌,而昆腔传奇的发生发展与南方――特别是江浙的山川风物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地方化”一直是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戏曲的“全国化”通常以“地方化”为基础和途径的,没有“地方化”也就不会有“全国化”。目前仍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的许多地方戏也正是这样形成的。如昆腔原为南戏流播到昆山与当地的语言、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后来成为辐射到全国的“国剧”、“官腔”,形成了包容丰富的“昆腔腔系”,孔尚任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太行西北尽边声,亦有昆山乐部名”,可见其流播广远。昆山腔的“全国化”又是以“地方化”为基础的。例如,至今尚存的南昆、北昆、永昆和湘昆都是昆山腔流经这些地区,吸收当地地域文化而形成的昆腔支派。这些支派吸取了当地地域文化的养分,丰富了自己的表现手段,因而“声各小变,腔调略同”(王骥德《曲律》),以其同中有异的艺术魅力吸引着不同地域的广大观众。

地域文化的主导成分其实就是民间文化。正是这种地域特色鲜明的民间文化养育了古老的戏曲。戏曲与地域文化――亦即民间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世界戏剧史上是并不多见的。古希腊戏剧诞生在雅典城邦,雅典城邦范围很小,几乎不存在文化的地域性差异。古希腊戏剧是由当时的雅典政府和部分权贵、富人所主导的,主要服务于上流社会,因此,古希腊戏剧多描写国王和天神,对地域文化少有依赖,她从诞生到消亡根本就不存在地域特色和地方剧种问题。作为西方戏剧的源头,古希腊戏剧的“一体化”特色对后世的欧美戏剧有着深远影响。

古代印度幅员辽阔,有种族博物馆和语言博物馆之称,种族众多和语言复杂是古代印度社会的一大突出特点。印度现有一百多个民族和565个列表部落,有179种语言和544种方言。不同地域的文化差异很大是古代印度的一大特点,地域文化对印度文化――尤其是俗文化建构的影响当远远大于我国。然而,由于梵剧是属于古印度最高种姓婆罗门的艺术,主要服务于宫廷,其作者大多是宫廷文学侍从或皇室成员,主要采用婆罗门所使用的“雅语”――梵语,只有卑贱者和女性角色才使用“俗语”(亦即方言,主要由女性演唱的插曲――“达鲁瓦”也使用俗语)。梵语是贵族语言,普通民众不但不使用,而且是听不懂的。因此,梵剧与地域文化有关系,但远不像戏曲与地域文化那样密切。公元9世纪以后,印度的俗语戏剧兴起,梵剧就迅速衰落了。

古代戏曲以地域文化为土壤的生长条件和环境决定了她多样化的形态和风格。

地域文化与戏曲的形态和风格

地方剧种众多是戏曲的一大特色,祖国不同的山川风物养育了不同的地方戏,不同的地方戏满足不同地域观众的审美期待,正是这些有同有异的审美情趣铸成了戏曲大家族“和而不同”――一体化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品格。

祖国大家庭的众多地方戏都是华夏文化之树上的果实,因此,尽管成员众多,长幼有别,雅俗有差,但都具有“一体化”特征。古老的南戏和近百年才问世的地方戏、高原上的藏戏和海岛台湾的歌仔戏,都具有“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特点。但戏曲对于世界剧坛的主要贡献在于其形态、风格的多样性,而不在其“一体化”程度。“一体化”程度高是西方戏剧之长,地方剧种众多则是我国戏曲的独特之处。

宋元戏曲有南戏和北杂剧之分,明清以降,众多地方声腔逐渐成为剧坛一道亮丽的风景,“南腔北调”争奇斗艳。“古四方之音不同,而为声亦异,于是有秦声,有赵曲,有燕歌,有吴Q,有越唱,有楚调,有蜀音,有蔡讴……世之腔调,每三十年一变,由元迄今,不知经几变更矣……旧凡唱南调者,皆曰‘海盐’。今‘海盐’不振,而曰‘昆山’……数十年来,又有‘弋阳’、‘义乌’、‘青阳’、‘徽州’、‘乐平’诸腔之出。今则‘石台’、‘太平’梨园,几遍天下。”在地方戏普遍兴起的同时,由地方化到全国化又日渐成为戏曲发展的重要指向。

就古代戏曲而言,南戏、杂剧、传奇大体上都属于“曲牌联套体”,但这是三种不同形态的戏曲样式,在文本体制、音乐体制、角色体制和搬演体制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异。同属于杂剧的元杂剧和明清杂剧也有很大差别。元杂剧用北曲,而明清杂剧则既用北曲,也用南曲。元杂剧以一本四折一楔子为常格,但明清杂剧长的有十来折(有的也以“出”名之),短的仅一折。清代同治、光绪以降主导戏曲舞台的“花部”诸腔多采用“板式变化体”,其形态、风格又与“曲牌联套体”戏曲颇不相同。譬如,“曲牌联套体”的戏曲创作须“凛遵曲谱”、“恪守词韵”,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很高,而“板式变化体”戏曲的剧本创作则不再守“套有定牌,牌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的曲律,文本的程式化程度大为降低,但京剧等剧种的表演程式化程度越来越高,表演技艺也越来越繁难,同样是在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戏,有的植根于民间歌舞,故以歌舞为主要表现手段;有的则植根于民间说唱艺术,故以“说”和“做”为特色。在角色体制上,有的以生、旦为主,有的以旦、末为主,有的以净、丑为主;在伴奏乐器上,有的以“弦”为主,有的以“管”为主,有的不用弦管而用锣鼓和人声烘托。

剧种众多、地方特色鲜明也是现当代戏曲的一大特色。据统计,我国当代曾经拥有三百多个戏曲剧种,多数省份有多个地方戏剧种,地方戏已经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构成和资源,有许多地方戏堪称当地的“名片”,她集中体现了当地的人文精神和艺术智慧,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容。这种情况在当代世界戏剧史上是十分罕见的。

戏曲地方特色的形成,有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例如,宋元戏曲分为南、北二脉,与当时的政治格局和民族冲突是密切相关的。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于乡野、长于民间的戏曲与极富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关系密切。明代学人即已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王世贞曾指出:“大抵北主劲切雄丽,南主清峭柔远,虽本才情,务谐俚俗。譬之同一师承而顿、渐分教,俱为国臣而文、武异科。”“凡曲:北字多而调促,促处见筋;南字少而调缓,缓处见眼。北则辞情多而声情少,南则辞情少而声情多。北力在弦,南力在板。北宜和歌,南宜独奏。北气易粗,南气易弱。王骥德也说:“南、北二调,天若限之。北之沉雄,南之柔婉,可画地而知也。”张琦曰:“心感物而成声,声逐方而生变,音之所以分南北也。”南、北戏曲是两大剧种体系,其中包含着多个地方剧种,这些同属一个“体系”的不同剧种,在形态与风格上又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例如,同属于南方戏曲的越剧、婺剧就风格迥异,同属于北方戏曲的晋剧、秦腔又大不相同。

戏曲剧种纷纭不类,一体而万殊,正是由于“声逐方而生变”――八方殊风、九州异俗,与方言关系密切的地方声腔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换言之,地方戏争奇斗艳正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地域文化在戏曲舞台上的反映。民情风俗是不同戏曲声腔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它赋予戏曲以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难以替代的艺术魅力。

地域性与戏曲的艺术生命力

我国戏曲宝库中的任何一个剧种都是有其地域属性的,即使是全国性的大剧种也是如此。例如,昆曲的“出生地”是昆山,京剧的“出生地”是北京(北平)。因此,戏曲的地域性特征是其民族性的具体呈现,取消或抹杀了戏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否定了戏曲的民族性。戏曲的地域性也是其艺术个性的具体呈现,越是艺术表现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剧种,其地域性特征也就越鲜明。因此,戏曲的地域性又是其艺术魅力之源,取消了戏曲的地域性也就等于取消了剧种的艺术个性,等于扼杀了戏曲的艺术生命。

然而,有论者认为,戏曲的地域性是分散的小农经济的产物,自进入改革开放时期以来,古老的戏曲之所以表现出严重的不适,正是因为这种只能蛰伏于一隅的乡土艺术与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现代化“语境”格格不入。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当代社会需要的是“超越国界”的“都市戏剧”,而不是“行之不远”的“乡土戏剧”。这些论者以为,戏曲的出路在于:抛弃地域性和乡土气息,向西方的音乐剧“靠拢”,追步“都市情味”。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经济全球化、乡村城镇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确实对当代文化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而且使传统的艺术面临严峻的考验。当代戏曲发展应充分注意这一“当代语境”,充分利用文化交流的空前便利,大胆吸收一切可以为我所用的艺术资源,丰富戏曲的表现手段,建构具有现代品格和强大艺术感染力的符号体系,增强戏曲的辐射力,让古老的戏曲焕发青春,走向世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定要以抛弃戏曲的地域性特征和乡土情味为代价。

经济全球化与文化的多样性并不是矛盾的。恰恰相反,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的多样性反而显得越来越重要。因为在物质需求得到充分满足之后,人们对于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物质满足的是人们的生理需求,这种需求是大体相似的,而文化满足的是人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是个性化的,因而也是千差万别的。文化越是具有多样性,人们的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就越能得到充分的满足。经济全球化的目标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极大改善,更是人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文化的多样性就是一个重要前提。如果文化的多样性被取消,人们的个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合理的发展,而只能是日渐灭失,这岂不是开历史的倒车?

社会发展的都市化进程与审美上的乡土情味也未必就是水火不容的。恰恰相反,都市里的人更渴望乡村的恬静与淳朴,更需要在“乡下人”这面镜子前面去认识自己,寻找自信心和优越感。可见,“都市情味”与乡土气息并不是对立的,可以说,乡土气息也是“都市情味”的重要构成。这正是北宋都城的杂剧演出以取笑乡下人的段子“杂班”压轴,当今赵本山“土里土气”的小品十分火爆的真正原因。有理由相信:都市化程度越高,带有乡土气息的艺术品有可能越受青睐。这就像社会越是向前发展,旧时代的艺术创造反而因时光流逝而呈现出不可替代、难以重复的“古雅”之价值一样。

第4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巫,《说文》释巫即祝也,意为“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辞海》释巫为“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傩在古代典籍中也有许多记载。《诗·卫风·竹竿》载有“佩玉之傩”。《论语·乡党》载有“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礼记·月令》载“天子居宫室左个,乘玄辂,驾铁骊,载玄旌,衣黑衣,服玄玉,食粟与彘,其器闳以奄,命有司大难(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周礼·占梦》载有“事傩以占梦”。《周礼·夏》中载“事傩驱疫”。《吕氏春秋·季云》载:“天子居玄堂右个……命有司大傩旁磔。”高诱注:“大傩,逐尽阴气为阳导也,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后汉书·礼仪志》载:“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并详细记述了汉代宫廷大傩的恢宏场面和具体过程,以及方相舞等傩舞。这些记载或解释,把巫看作以舞降神的人,装神弄鬼替人祈祷为职业的人,把傩描述为祭祀和驱鬼逐疫的民间活动和宫庭活动,以及占梦活动等等。

上述解释是一种现象学的解释,没有将巫与傩放在人们的生存方式、活动方式中宏观地考虑。本文认为,巫和傩作为一种文化,是人们在神鬼观念支配下的一种生存方式、行为方式、活动方式,及其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具体地说,是在万物有灵观念、图腾观念、鬼神观念支配下的人们的一种活动方式及其成果。

巫文化是一种有神论文化,它是原始社会早期由无神论状态进入到有神论状态的主要表现,就其本质考察,它是旧石器时代中后期人们在万物有灵观念和图腾崇拜支配下的重要采集方式、渔猎方式及其成果。从支配人们活动的观念结构看,巫文化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后来的图腾崇拜,尤其是其中的鬼神观念。这种观念认为万物都是有神灵的,上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下至山川大地,湖泊海洋,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蛇虫蚂蚁……皆莫例外。这些神灵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和左右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进而形成敬畏鬼神、乞求鬼神等巫文化观念体系。

从活动方式看,在巫文化观念指导下的各种活动,事先要祭祀神灵,祈求神灵保佑活动顺利成功,并问卜以占吉凶。活动中要注意遵循各种禁忌,不触犯神灵,不得罪神灵;事后要酬谢神灵,并祈求神灵继续佑护自己。遇到灾疫时,就驱鬼逐疫。采集如此,渔猎如此,交往和日常生活也如此,这就是巫文化的劳作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进而沉淀为一种思维方式。

从活动结果看,人们在这种特征的劳作、交往、生活中,就创造出带有浓厚神灵崇拜特征的巫文化产品。在旧石器中晚期的考古发现中,有北京山顶洞人在尸体上撒赤铁矿粉末的遗迹,山西峙峪人在骨头上刻猎驼鸟、羚羊图的图腾,临澧竹马村人带有封闭式涵洞的高台式祭坛。祭坛的出现,表明了在旧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专事祭祀的巫文化活动。这些物质性的东西,渗透着当时人们思想上的神灵意识和图腾观念,是这些巫文化思想观念的物化表现。这些活动结果的物质性遗迹本身就是远古时代人们的巫文化精神产品。巫文化传承到农耕时代,就演变为傩文化。傩文化是巫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林河《中国巫傩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31页)。但它在劳作方式、神灵观念、祭祀对象、祭祀方式、祈求内容等方面,都出现了一系列明显的变化。

第一,形成的实践基础已由原始的采集、渔猎劳作逐渐过渡到农耕劳作。劳动对象已由原来的森林、河流、动植物等众多对象缩小为较小范围的土地和家圈禽兽等;劳动工具已由原旧石器逐渐演变为新石器和陶器,乃至金属工具;劳动条件由依赖于茂密的森林草原及众多的飞禽走兽和鱼类等水生动物,转换为依赖于风调雨顺、无灾无疫等;劳作方式由原始的集体采集、集体渔猎逐渐过渡到集体的种植、养殖等家耕劳作方式。劳动产品已由天然的植物果实、蚌螺鱼虾和弱小野兽,转变为粮食牲口等等。崭新的劳作方式必然形成崭新的神灵观念和价值观念等。

第二,支配人们的泛神观念发展为主神观念。在采集和渔猎时代,影响人们劳作与生活的因素宽泛而众多,由此形成泛神观念。在农耕条件下,影响人们生存繁衍的因素减少而相对集中,由此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主神观念。武陵山民奉盘瓠()、辛女或伏羲、女娲为祖神,在傩文化中则称之为傩公傩母,然后才是鸟神和太阳神、狗神和猪神、虎神,以及其他神祗。这是依其对于人类自身生存发展的地位作用而确定的。可见,神祗观念的变化实质上是人们关于外部事物价值观念的变化。

第三,神灵的崇拜方式出现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是崇拜对象集中为某些主神,形成以主神为轴心的傩神系统。二是崇拜程序化、问卜规范化、祭祀礼仪化和活动歌舞化,并逐渐出现了祭祀的组织机构、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即巫师(如方相氏),并形成广泛的民傩、乡傩、军傩、寺院傩和大规模的宫廷傩(官傩、国家傩、天子傩)。三是崇拜的内容逐渐系统化,形成与农耕劳作、交往、生活密切相关的系列教义,诸如傩神起源、创世说、一年四季的劳作内容等。四是崇拜的形式多样化。活动形式除了祭祀、祈祷之外,还有安坛、接龙谢士、还愿、打解、度关等。表现形式除了以面具扮演各种神祗外,还有符、咒、诀等形式,实现神鬼人之间的沟通,传达傩神之意。五是崇拜的目的也多样化了。除了驱鬼逐疫,去灾免难之外,还有请神、娱神、谢神,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等。这些变化使傩文化成为文化的观念体系和系统有序的操作过程,使之成为上至宫廷下至民间的普遍性的社会活动。这种活动集生产、生活、祭祀、娱乐、教育于一身,成为人们综合性的活动方式。

傩文化虽然同巫文化存在若干显著区别,但它作为巫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本质上同巫文化又是一致的。

第一,在崇信鬼神,并以巫师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关系,以巫师活动祭祀和祈求神灵、驱鬼逐疫等本质方面,傩文化对巫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是一致的。

第二,在神祗崇拜方面,傩文化继承了巫文化的多神崇拜观念。傩文化虽有崇拜的主神,但主神之下,却有许许多多的神祗,是以某神为主的泛神体系。其所崇拜的主神在不同的地域和民族中,又有所不同。加之两千多年来,儒、道、释等教诸神融入傩文化之中,使之信仰与崇拜的神祗较之于远古时代的巫文化更加宽泛。

第三,二者都具有神秘性。巫文化以祭祀鬼神、扮演鬼神、沟通鬼神、传达鬼神之意和驱鬼逐疫而显示其神秘性。傩文化不仅如此,还将这些活动程式化,形成一整套请神、祀神、娱神、谢神、送神等系列活动,并使之贯穿于人们的一切活动之中,加之以惊心动魄的傩技、傩戏等形式表现出来,更凸显其神秘性。

第四,原生野性的一致性。巫文化直接萌生于远古的原始社会,傩文化也早在五千年前的远古农耕时代、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傩文化直接继承了巫文化的原生野性。这种原生野性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直接体现从动物中脱颖出来的性。如以的形式祭神娱神等。二是傩事活动中对的粗俗表演和刻意渲染,对生殖器的高度崇拜等。三是在敬神的同时,也驱神咒神,戏嘘神灵,对神灵大不敬的原生反叛性等。

正因为傩文化对巫文化的继承性,本质上的一致性,人们往往将二者合称在一起,称之为巫傩文化,或将傩文化称为巫傩文化。

从上述关系可以看出,傩文化是高级的巫文化,是人们在傩神观念支配下的活动方式,是以敬奉傩神为主的多神论信仰的观念体系和操作系统,是人们在农耕生息过程中祀奉傩神的综合性活动。

【原文出处】怀化学院学报

【原刊期号】200403

【原刊页号】53~55

【分类号】G0

【分类名】文化研究

【复印期号】200502

第5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翻译 文化意识 文化与思维

1.引言

朱光潜先生认为,外国文学中的联想意义在翻译中最难处理。因为它在文学语境中有其特殊的含义,这种含义在词典中是查不到的,但对于文学来说却又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一国的风俗习惯和历史文化背景,否则在做翻译的时候就会有无法下手的感觉。(朱光潜,1996:184)。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

翻译之所以不那么容易,乃是因为语言反映文化,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受文化的制约。一旦语言进人交际,便存在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和表达问题。这就要求译者不但要有双语能力,而且要有双文化乃至多元文化的知识,特别是要对两种语言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及地域风貌特性等一系列互变因素均有一定的了解。正是以上这些互变因素,英汉民族的语言文化才体现出各自特有的民族色彩。

2.影响翻译的文化元素

2.1宗教

大家都知道,《圣经》在西方的文化生活中扮演着源头的角色。相关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美国人仍然信信仰宗教。而中国人则长期受到儒家学说的影响,即使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佛教,也是一种受到深刻世俗影响的多神论,这就不同于西方人大一统的一神论宗教观念。中国人信仰佛教·道教,在语言中就有“玉帝”、“佛祖’’等词语,而西方则人信仰基督教,所以就有“上帝”一词。汉语中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在英语中就有两种不同的译法,即“Manpropose,Heavendisposes”;或者是‘‘ManDropose,Goddisposes”。它们的差异就在于对“天”字的不同翻译。“天”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浓厚的佛教·道教色彩,而“God”则具有明显的基督教色彩。后者的归化变译法固然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但不利于“天”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文化内涵的传播。英语深受宗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成语中,如ItsinGodshands(听天由命)等。翻译中对于宗教知识的掌握是十分必要的。以汉语中的“临时抱佛脚”这个成语为例,如果简单地翻译成“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 hourofneed”就会让西方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在有需要时要抱佛主的脚呢?这样做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稍加处理的话,西方读者理解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了“toembraceBuddha’sfeetinone’shourofneed——seek help atthelastmoment”。(包惠南,2003:20)。

2.2文化心理

由于不同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不一样的,而且它们的历史和文化也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各个民族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在各具特色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这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历史文化的不同主要在一些历史典故以及许多忌讳和好恶的差异上得到体现。以数字“9”为例。这个数字在中国古代的意义很特别,因为它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意义:即九九归一,一统天下之义。而“4”这个数字由于和汉语中的“死”读音相近,所以很多人现在还是不喜欢这个数字,尤其是电话号码。相当多的人不愿意要以“4”为尾号的号码。至于“8”这个数字由于与发财的“发”谐音而深受一些人的热捧。而在西方人的意识里,4、8和9只是极普通的自然数符号,并不具备这些特殊的意义。众所周知,在西方人的眼里“’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意指运气不好。所以在西方座位没有13号,楼房没有l3层等等。但在中国,这个数字却没有这种特殊的意义。对这些非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文化内涵,译者只有在深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之后才能够准确把握。(包惠南,2003:9)。

只要谈到中国文化,人们总会自然而然的想到“龙”字。因为在封建初会里,中国古代的帝王总把自己描述成龙的化身,自封为“真龙天子”以达到奴役思想、驯服百姓、巩固政权、安邦治国的目的。而老百姓则把龙当作自己的神灵来加以崇拜,称自己是龙的传人,祈求这个神灵之兽的保佑。因而“龙”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精神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于是汉语中就有了很多由“龙”字组成的表示美好形象的词语。如望子成龙,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骧虎步,画龙点睛,龙子龙孙等美好形象。正因如此,中国的文化也就有了“龙的文化”的美誉。但在西方人看来,“龙”却是另外一种形象,即“alargeiferce fabulousanimal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a crested head andenoYITIOUSclaws,thatcanbreatheoutifre.”(一种体型庞大,长有双翼,顶有花纹,脚掌巨大的怪物)。所以把“望子成龙”翻译成“expectone’S childtobecomeadragon”,西方人见了不仅觉得奇怪,而且绝对不会让他们的孩子成为dragon的。因此,为了避免引起误解,我们可以把这个成语译为longtoseeone’schildsucceedinlife。

2.3思维方式

不同的地域、生理、心理以及文化差异会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别是文化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思维方式的差异。翻译工作者在进行英汉之间的翻译时,要越过东西方文化之间的障碍,准确的把握两种思维模式之间的差异。

擅长形象思维是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特点,他们习惯于把事物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西方人却长于逻辑思维,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线性的,把事物看成是由各个不同的部分组成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就处理哪个部分。中医和西医之间的差异就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中医强调整体上的辨证施治,而西医却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贾玉新,1997:98—100)。

第一,从语句的衔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形合法(hypotaxis),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或分句)连接起来;而汉语多用意合法(Darataxis),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是依赖连接词。

英语语法相当严密,注重形合,外形严谨.各个句子、语段或段落一般由一些功能词和某些特定的短语、分句进行连接。这些功能词和短语可以表示不同的功能或意念,如因果、比较、让步、条件、转折等。在主从复合句中,各个分句层次分明,从句必须由主从连词来引导。而在并列句中,并列的分句通常由一些标点符号来连接。我们都知道,汉语是重意合的,很多句子或分句之间不分主次关系,只是通过意义来进行衔接,连接词用得很少。试比较下列的句子:

It is SO COO1thatwe decide to go outfor awalk.天气凉爽,我们决定出去散步。

As water can lfoata ship,SO can it swallowtheshi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W herethereisawill,there isaway.有志者事竞成。(沈素萍等,2007:27—28)。

第二,整体思维和个体思维之间的差异。中国文化强调整体思维模式,从古到今都十分重视和谐与统一。“和为贵”就是这种思想的很好的体现。

因此,在汉语中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语,通常会被省略,也就是常说的无主句。但西方的文化却大不一样,它强调的是主体和客体的对立。在语言上的体现就是所谓的主谓两分。除了祈使句以外,每一个英语句子都要有主语,否则这个句子就是不完整的。因此,在进行英汉互译时,很多汉语句子需要我们根据具体的语境为它们添加主语。例如,眼看天就要下雨,又没有带雨伞,都很关着急,真不知该去哪里。

Itisraining;wedonothavenoumbrellawithUS.Weareallworried aboutit,becausewedonotknow wheretogoatthe moment.

我们可以看到,原句的描述没有一个词是可以做主语,但在这里,根据上下文的语境以及特定的环境,在译成英语的时候,分别添加了it和we作为不同分句的主语,这样就使当事者的心态与当时的环境很好的融为一体,完全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添加了主语以后,就符合英语的句子必须要有一个主语的要求,也,就符合欧美文化中的所谓主观和客观分离的思维模式。整个译语显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2.4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对各地的气候有着很大的影响,同时对当地人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词语的含义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例如汉语中的“东风”一词和英文中的“eastwind”一词,虽然从字面上来看是相对应的,但它们的内涵却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地形的特点是:西临高山,东面却是海洋,在中国人意识中,“东风”喻指“春天”,象征着“温暖”。但在英国,“东风”却是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在英国人的心中,是“寒冷”的标志。而“西风”却从大西洋吹来,和中国的“东风”有着同样的象征意义。因此,英国人更爱“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那首广为流传的Odetothe West Wind(《西风颂》)的最后千古的名句就表达了西风的美好含义:“O,wind,if Winter 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当然不作注释,中国的读者是不会理解的,甚至会造成误解。

再比如,老鼠在汉语中的形象是不太好的,像“硕鼠”之喻人尽皆知,更有“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之说”。但在西方的影视作品里却有许多可爱的老鼠形象,例如《猫和老鼠》里的Jen-y1_:2及《精灵鼠小弟》里的Stuard等,深受人们的喜爱。老鼠在中外文化中也有相通之处。例如,汉语中“胆小如鼠”,和西方文化中的"astimidasahare”的表达法则是相同的。(hare是兔子,西方人认为兔子胆小)。(李小园,2008)。

2.5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称谓、道谢、恭维、致歉、告别、打电话等方面习俗则是具有相应民族的特色。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会说这样的话:“你去哪儿?”、“做什么呢?”或“吃饭了吗?”等等。在中国文化里,这几句话并无含义,只不过是礼节性的、见面打招呼的一种方式。然而,西方人对这类问题很敏感。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纯属私事,别人是不能随便打听的。像这样的见面问候语,在西方应根据具体情况做相应的文化转换,改用英语中的习惯用语,诸如“Hi!”、“Good morning"或“How areyou?”

在称谓方面,不同语言里对一个概念的指称和适用范围也不尽相同。这也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如决定的。由于中国注重家族观念,体统的家庭很大,所以称比较发达以区分不同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像姐姐和妹妹、哥哥和弟弟之间的界限区分得很清楚。而在西方国家由于注重所谓的核心家庭,所以家庭成员较少,称谓词汇也就不够发达。英语中的sister和brother可以分别用来表示姐姐和妹妹以及哥哥和弟弟。所以很多中国人对这种称谓感到很不理解。在很多情况下,翻译这种文字的时候就需要加注以免引起误解。还有表示堂表亲属关系的词语中英文也是不一样的,都要求我们在时行中外交际时要小心从事,从而使交际得以顺延进行。(包惠南,2003:103—105)。

第6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中学化学教材蕴含着许多丰富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古代化学史上,我们的祖先取得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的发明和运用分别比欧洲早10个世纪和5-6个世纪,造纸术和火药是我国古代的重要的化学工艺,也是我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两者的发明和运用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冶炼和瓷器也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化学工艺,这些技术也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

在近、现代化学史上,我国的化学家也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特别是建国后,我国在化学工业上成果显著。例如:我国的化学家同生物学家合作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有生物活力的牛胰岛素。化学科学与化学工业上的成就保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中有关化学材料的部分。我国化学家在世界上首次合成了化学结构与天然物相同的核糖核酸,为人工合成生命物质迈出了新的一步。

一个人的自我意象一旦形成,就非常难于改变。积极的、成功的自我意象,对于人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动力。

二、在化学课中渗透国情教育

化学课的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它不像思想品德那样直接,它要通过“化学”的形式来进行。例如:国家的一些紧缺能源在化学中可将国家公布的有关统计数据的原因告诉学生,结合课本知识,拟编成习题,让学生进行化学思考、练习,使学生对能源危机有所了解,同时把我国的国土资源、矿产资源从世界部分国家进行比较,在进行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有关内容教学时,从水资源在我国也不丰富,算得上中度缺水国,而且各省市水分布还不均匀,也有不同程度的水污染现象,从多方面分析,让学习知道,水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从而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爱护水资源的好风尚。在学习H2、CO、CH4的化学性质时,结合化学与能源的关系,特别是“绿色能源”,分析H2作为氢能源的3大优点:原料来源广泛;发热量高;生成物是水无污染。CO作为能源的优点和弊端(CO有毒)对空气带来污染。CH4作为能源对我国广大农村的能源、环境卫生、农作物的肥料的解决都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我国能源紧缺的现状,对学生进行潜意识的要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国情教育。结合教育,介绍空气的发现史,分子原子的发现史,元素的发现史和物质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对待任何事物都必须有一个实事求是的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介绍著名化学家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艰辛故事,侯德榜的生平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习科学家们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敬业精神。介绍我国原子弹、氢弹的研制成功,人造卫星的成功发射和准确回收,以及我国“神舟”号火箭的载人技术的研制成功,无不凝结着科学家们共同努力奋斗的艰辛,学习科学家们团结协作、自力更生的精神。从小学会协作,学会自立。

加强化学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方面,化学有得天独厚的学科条件。化学教师应努力创造化学实验的机会,或演示或分组或布置家庭小实验,或演示下放分组或补充趣味实验。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验教学,教师都应严格实验规范操作,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品质。对于失败的或效果不明显的都应重做,以教师自身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三、环保知识渗透

人类面临着两大环境问题:一是生态平衡的破坏;二是因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而导致了洪水泛滥、大气污染、海河污染、地球升温等,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在化学教育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设计一些环保知识。比如,盲目的使用和不合理施用化肥,是我国农村出现的普遍现象,农村化肥的平均使用量为378kg/km2,已成为化学施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现象将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未被利用的养份通过流失、淋漓、反硝化、吸附和浸蚀等方式进入空气,使环境受到污染。所有推广合理的耕作制度,减少化肥的施用量,增加有机肥的比例等,都是减少农业污染有效措施。又如我国大气污染源主要来自能源的利用,过度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排放的气体有:SO2、CO2、NO2、CO等与潮湿的空气接触、就形成酸雨,而酸雨对农作物的影响相当不利,对金属材料和大理石雕塑等建筑材料有强烈的腐蚀作用。随着车辆的增多,汽车尾气中排放的气体NO2也随之增多,这将会造成“光化学烟雾污染”,所以改变能源结构,减少废气的排放量,增加废气处理设施将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不用一次性筷子,尽量少用塑料杯、塑料袋等减少白色污染。通过教学,既培养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又可以引导学生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自觉环保的好习惯。

四、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1.世界是物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结合教育使学生树立物质第一,意识第二的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我们生活的客观世界是物质的。大到日月星辰,小到分子、原子都是物质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存在的,是不可消灭的。

2.世界是运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而且是不断地运动着的。通过化学变化的现象及本质的认识,通过化学变化及其条件研究使学生认识到客观事物处于相对运动中,又是不断变化的。用客观、微观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树立学生运动的思想。

3.量变、质变;内因,外因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处于永恒变化中,而且变化是有条件的。只有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引起质的变化。而且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结合化学变化的条件研究,催化剂的对比实验教学,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学习;还可以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比较教育,由分子结构上一下氧原子的差异,致使他们性质大不相同。在传授化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对立、统一的观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矛盾的统一体。通过介绍物质的纯与不纯,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溶质溶剂的相对性,化合与分解,氧化与还原,如何防火灭火,污染与防止,开发与利用资源,培养学生相对与绝对的统一,辩证地思考问题。

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掘科学思想教育。结合教材,结合教学,寓科学思想教育于平时教学中,以达到育完美的人之目的。

第7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一)已经培养出大批的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

信息化素质已经成了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当下社会对所需人才的要求的基本素质。当下我国的很多高校都增加了与信息化相关的课程,并且在各个专业的学科教育过程中渗透了信息化教育的理念。目前的很多高校几乎都培养了一批传统专业与信息技术专业相结合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二)信息化资源建设由数量到质量上渐变

早在之前,高等院校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集中在资源的建设上,这些资源建设无非就是大量的购买各种数字化的软硬件资源。可是放眼当下,我们还是很乐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从资源建设中转移到建设资源管理平台以及资源的应用平台上面,已经转移到建设数字图书馆以及大学数字博物馆上面,而且这些网络资源体系也在逐渐完善。除了上述之外,我国的有些高校还建设了网络学院,网络学院的开设方便了远程授课,方便了学生辅导答疑。这些都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卓有成效。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初具规模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初具规模。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人们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增高,相关部门的重视使得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资金数量逐年增多,从而很快地我们国家就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各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已经从单机应用、基础软硬件建设发展到向数字化、一体化整合。高校校园网的覆盖范围以及出口带宽都在增加,高校运用教学的多媒体技术的种类与科目也在逐渐增多,此外对于多媒体的利用率与管理水平也较之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究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信息化技术是先进生产的典型代表,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帮助高校教师在教育领域内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提高课堂效率与质量,促进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先进方法的引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化素质,培养有利于当今信息时代的应用型复合人才,为高等教育教学服务。为此笔者探究了几点提升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与途径。

(一)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

构建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这个平台主要有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全球优秀公选课资源平台、精品课程申报以及建设平台、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等。这个数字化学习中心软件平台的优势主要有:第一利用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从而实现课程教学活动的智能化、信息化与网络化,在给学生提供海量学习资源的基础上,实现教学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其次利用平台建设的机会,让信息化手段监控教学实施各个环节。所谓的教学质量工程支撑平台是指在支持“质量工程”的基础上,革新高等教育教学的专业结构与专业认证、革新课程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程度,革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加强教师水平建设与教学管理制度多种需求,从而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与飞跃。利用先进的技术与高校内部的优秀资源优势,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高度共享,建立数据搜索引擎,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另外在该平台上分享全球优秀的公开课视频,积极地将全球其他学校的优秀视屏引入到我国内高校的信息化教育平台上,还可以丰富我们高校的公选课资源。精品课程的申报是针对教师说的,利用这一平台可以激发教师上课以及致力于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其余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诸如专业与课程建设平台、实验教学和实验管理平台、论文指导平台、课程实时录播系统、教学博客平台都其自身的优势,对服务于教学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有着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

(二)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移动通信技术的成熟。现在每一个大学生基本上都拥有一部以上的手机设备,因此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还可以利用手机为教学服务,其教学的普及程度根据学生拥有手机的数量我们就应该可以看到。尤其是在3G业务的商用之后,移动网、互联网以及电话网三者之间已经实现同步,这种融合的优势如果应用在高等教育上,其效果与影响力将大的惊人。所以笔者在此呼吁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构建校园移动学习终端服务平台体系,这样的话将会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在校园内获取数字化学习资源,丰富学生获取教学资源的方式与手段,实现高等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无形中形成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氛围,提高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

(三)四步推进措施

第8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一、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1、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

营造一个宽松的教学氛围,也就是创造一个自然、和谐、平等的教学环境。在这个环境里,不是单向交流,而是允许学生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这样就有利于消除上课过于拘谨的场面,有利于缩短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在这个氛围里,学生才会勇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苛求解决问题,他们的创新意识,就自然而然地得到培养和发挥。

2、激发学生的好奇观念

好奇是创造行为的开始,是学生探索心理的推动力,在创造性思维中具有触发催化的作用,从而成为学生行为的内在动力之一。爱因斯坦说过,他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事物感到好奇的时候,往往是创造性思维迸发的时候。在人类认识史上,正是个别人对事物或某种现象产生了好奇感、惊奇感,从而导致了重大的发明创造。瓦特对蒸汽冲动壶好奇发明了蒸汽机,巴甫洛夫对司空见惯的狗流唾液的现象感到好奇,通过探索,终于创造了高级神经活动心理学。如果没有这种好奇心理作用的推动,创造性思维也无从产生。

例如,学习"盐类水解"时,首先提出酸溶液pH<7,碱溶液pH>7,那么HaCl、NH4Cl、CH3COONa水溶液的pH是多少呢?也许学生马上会回答,但通过实验后,学生感到很诧异,为什么结论与自己不一样,为什么这些盐溶液会呈不同的酸碱性?于是促进了学生积极思维,探索新知。

3、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与结论太直接,也不能太难,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顺藤摸瓜,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

例如,在初中化学中有这样一种计算题: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铁多少吨?这类题对初三刚学化学计算的同学来说,确实难了一些,但如果我们把它拆成这样二个题目:1000吨含Fe2O370%的赤铁矿石中含Fe2O3多少吨?和这些Fe2O3中含Fe多少吨?这对于学生来说就相对比较容易了。

二、诱发动机,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在创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的、勤奋的、实事求是的、不屈不挠的敢于冒险的精神。这种精神不是天生的,是靠后天训练养成的。我们一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使创新成为一种习惯行为。二是要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有责任心且敢于冒险、敢于挑战的创新人格。

1、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感"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经长期研究,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终于制造"红三角"牌纯碱,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一时疏忽,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法国化学家巴拉尔发现了溴,使得化学大师李比希后悔不迭。当时,在巴拉尔之前,法国一家化工厂将一瓶液体送给李比希,请他分析液体的组成。李比希没有进行详细的分析,冒然断定瓶里的液体是氯化碘。当李比希听到巴拉尔发现溴的消息时,马上意识到他以前对那瓶液体的判断是不妥的,后经重新化验,证实其中确实是溴。本来李比希是可以早几年就发现溴的,但他的疏忽使他没能抓到这一机会。所以,做任何事,特别是科学研究,必须要严谨的工作作风。

3、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结果。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在制硝化甘油时,多次发生爆炸,他本人被炸伤,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从而获得成功,成了大发明家。所以,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可以有意识介绍这方面的知识,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在一切的创造发明活动中,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基础,而创新能力是核心。广博的科学知识、敏锐的观察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创新的实践能力等形成创新能力。创新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自我实现的创新能力。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是要有意识让学生联想。如讲到NH3、CH4实验室制法时,根据所用药品及反应条件让学生思考选择用以前学过的哪一套实验装置。二是鼓励学生猜想、幻想、异想天开。如讲到氮气的结构和性质时,假设N2不存在NN,N2变得活泼,世界将会变成怎样?对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要加以肯定,并加鼓励。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在教学中要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学会从不同的方向、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冲破"思维定势"的束缚。如AlCl3溶液滴入NaOH溶液中和NaO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SO4溶液中,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它首先与水反应,所以得不到金属铜,而是生成Cu(OH)2蓝色沉淀。

3、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第9篇:西域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语言文化英语教学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了解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是全面透彻地掌握语言的关键。通常,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字词句的意思,而是来自语言中的文化内涵。本文试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背景教育培养的重要性以及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文

化导入三个方面来探讨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背景教育的必要性。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文化影响语言,语言反映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制约和影响,反映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的存在。正如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语言学家萨不尔所言:“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因此外语教学应与其文化教学相结合,以理解语言的真正含义。但以往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缺乏在恰当的场合使用恰当的语言的能力,有时甚至运用本族文化的言语交际准则来套用外语,以至造成令人尴尬的场面,甚至闹出笑话。从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可以看出,在外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二、跨文化背景教育的重要性

笔者曾遇到以下三句话:

1、ThussomeSaigonobservesarewaitingfortheothershoetodropinParis—orperhapsinMoscow.

其中theothershoetodrop是带有典故色彩的英语短语todroptheothershoe的话用,意思是:采取人们预料会采取的连续行动(在公寓住宅中,住在楼上的动作重的人常常吵得楼下的人不能入睡,楼下的人在听到此人脱了一只鞋之后,神经衰落到要到等到他落下另一只鞋后才能入睡)。

2、Thereisreluctanceonhisparttobitethebullitandmadethehardchoice.

这句话的障碍是英语短语tobitethebullit.这一典故来源是在战地做手术时因缺乏麻药而“咬子弹”以镇痛。最先是美国总统约翰逊在谈到越战时使用了这一形象的表达方法,是“狠下决心的”的意思。

3、美国“纽约邮报”(NYP)的一段话:ThePressandthepublichavebeenconditionedbyWatergatetoexpectasmokinggun……atapedconversation,afullconfessionbyoneoftheconspiratorsorsomeotherdramaticevidence.

这段话中,Watergate是一典故,smokinggun是一个带有典故色彩的英语短语。Watergate原意是“水门建筑群”,此处指“水门事件”(在那里的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曾发生导致前总统尼克松辞职的窃听事件),Smokinggun的意思是“确凿的证据”(罪犯开枪后还在冒烟,最先的类似的用法见于福尔摩斯故事“TheChaplainstoodwithasmokingpistolinhishand”如果不了解这一短语的内涵很容易望文生义的理解为“冒烟的枪”。)

由此可见,阅读中的障碍不完全靠语言知识本身来解决,这是因为一个民族的作品总是跟这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分不开的,尤其是因英语作品中往往出现一些反映西方文化历史背景的典故,其中一些可以在词典中查到,但随着社会和语言的不断发展,新的词语和典故也会应运而生,这是英美熟悉而我们颇为陌生的。

在同英美人口头交往中要受到相应的文化规则的制约,什么时候对谁说什么话及怎么说都要涉及到文化背景知识。“成功的跨文化交际所需要的不仅仅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更要懂得遵守Hyme所说的“语言的使用规则”。在与外国人的接触中,讲本国语的人一般能容忍语音或句法错误,相反对于讲话规则的违反常常被认为是没有礼貌的。胡文仲的研究也证实了他本人的观点:在交际中,文化错误常常比语言错误更严重。如果没有文化方面的知识,如果不了解文化方面的可接受性和不可接受性,那么交际很可能会发生障碍甚至失败。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背景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三、英语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化导入的方法

文化背景知识的形成,并非只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我们要充分利用学习的各个环节,有意识有计划地从课内课外两个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主动导入

一个人“在习得语言的同时也习得了文化”,“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它所构筑的一整套文化世界;掌握一门外语,就意味着获得一种新的对世界的看法”。只有关注语言的人文性,才能对外语语言的本质有更丰富、完善、深刻的理解,也才能从外语教学方面来帮助培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他们的人格精神状态,以培养有国际理解意识和能适应国内外多种发展变化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笔者认为,作为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讲解而忽略了文化意识的培养。从而使学生对于英语语言的掌握仅仅是停留在语言的层面上,而应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利用与课文有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播文化信息。从英语实践课的角度来看,文化背景教育的重点在“词语文化”的教学上,其中包括词语文化的内涵,有文化内涵的英语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学典故等,还可以对语篇结构、文体特点,非语言交际等进行深入研究,只要我们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文化教学这一思想,并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这些材料,就完全可以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结合丰富的课外活动进行文化教学

仅凭有限的课堂的时间,很难达到从深层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我们应更多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出更多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西方英语文学作品、报刊杂志和时事评论等材料,从中吸取文化知识,增加文化素养,拓宽西方文化视野。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英语文化周,可以举办外国影视或音乐欣赏会。还可以结合一些西方重要的假日(如Christmas,ThanksgivingDay等)举办一些晚会和活动,让同学们去亲身了解不同国家的民情风俗。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同学们更多地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学习、生活、爱情、工作等方面的状况,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把语言学习活动贯穿到文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起到课堂达不到的更轻松真实,知识覆盖面广的效果,不仅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扩大同学们的视野,更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精选范文推荐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