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评价指标体系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129-2
毕业设计(论文)是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初步科学研究能力的重要手段。它在整个本科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是其它教学环节无法替代的。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好坏直接反映了高校的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教育评价是对教育活动满足社会与个体需要的程度作出判断的活动,是对教育活动现实的(已经取得的)或潜在的(还未取得,但有可能取得的)价值作出判断,以期达到教育价值增值的过程。”因此,为实现毕业论文(设计)管理工作为教育活动“价值增值”,必须加强毕业论文(设计)监控和管理,而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做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关键,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更是如此,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可行性
可行性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基础。一是时间上可行,能够协调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论文)在时间上的冲突;二是教学资源上可行,通过有力的组织、管理,避免不必要的浪费;三是操作上可行,监控标准明确、便于操作。
(二)教育理念先进性
先进教育理念是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是否有效合理的前提。一是可持续的人才发展观。强调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注重学生德、智、体、美等智力因素和情感、意识等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强学生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变化所必需的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既满足当时社会的需要,又保证其身心与社会、自然和谐、均衡、持久的发展;二是注重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如何,不仅受教学主体的影响,而且受到社会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选题的独立性要求――实践教学环节对选题内容的影响――实习阶段企业评价因素的影响――就业市场人才需求导向的影响。因此,在新的市场营销环境背景下,必须树立多元化的毕业设计教学质量的思想;三是以市场为导向。将毕业设计与就业市场密切结合,从而提高学生毕业设计的积极性,缩短学生与市场的适应期,有效解决学生就业供求脱节的局面。
(三)全员性
全员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关键。提高对各职能部门、指导教师以及学生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的关键。毕业设计(论文)不仅是学生与指导教师的任务与责任,而且要求各职能部门高度重视及有效的组织管理,指导教师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学生具有参与毕业设计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人人参与,人人有责。
(四)监控管理全程性
全过程监控管理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保证。有效的监控既能指导毕业设计工作,又为评价提供第一手资料,同时,保证毕业设计工作顺利进行。
(五)全面性
管理内容的全面性是实现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在毕业设计(论文)全面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对于整个毕业设计(论文)进程中各项内容进行全面管理,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选题、开题、论文的撰写和指导、检查、答辩、推优、总结、毕业设计(论文)材料的整理归档。
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新建本科院校普遍的做法是,分别从指导老师、评阅老师和答辩三方面构建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评价指标的选择;二是评价指标的分值。由于指导老师对学生的撰写过程比较清楚,所以,指导老师的初评应是对论文内容和写作过程的全面评价。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上,笔者参考了当前部分高校正在使用的毕业论文评分标准和细则,同时结合以往学者所作的研究,构建了6个一级评价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业务能力与水平、质量、规范化、创新;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业务能力与水平”和“质量”分值最大,占30分,其他指标的分值均为10分。具体而言,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导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30%。
(二)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由于评阅老师对写作过程并不清楚,只能从最终的论文稿来评价,即重点是对论文的学术规范和写作水平等方面进行评价。因此,在评价指标的设计上,与从指导老师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比,删除了“工作态度”这个一级指标,将“工作能力”提升至“方案的设计能力”,分值增加5分;将“业务能力与水平”具体到“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分值减少5分。从评阅老师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评阅教师评分占总评成绩的20%。
(三)从答辩角度构建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毕业论文答辩能进一步考查和验证毕业论文作者对所著论文论述到的论题的认识程度和当场论证论题的能力;进一步考察毕业论文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审查毕业论文是否学员自己独立完成等情况,因此在答辩这个环节,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及相应的二级评价指标。其中一级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报告内容、报告过程、创新、答辩;二级评价指标是一级评价指标的细化,把概括、抽象的一级评价指标细化成详细、具体的评价内容,便于实际操作。在确定指标分值时,其中一级评价指标“报告内容”和“答辩”分值最大,分别占40分、30分,“创新”和“报告过程”各占20分、10分。具体而言,从答辩角度构建的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答辩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三、结语
本文对新建本科院校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保障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有效机制,是高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由于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复杂性和可变性,因此,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各院校应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加强对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翟岜,王存鹏.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探索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
[2]陈玉现.教育评价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利,1999.
[3]楼盛华.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5):309―312.
[4]张红,易崇英.广告学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新余高专学报,2009.
关键词: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概述
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是税务机关运用一定的指标体系对税收管理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概括性的评价。评价时应本着系统的、战略的、权变的眼光,注重对指标的相互关系及其权重的确定,采取客观、公正、科学、全面的评价方法,快捷准确地将信息反馈给管理层,以供实施控制决策之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可以从效果和效率两方面进行。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
税收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促使纳税人依法纳税。税收管理绩效目标服从和服务于税收管理目标,通过实施绩效评价,引导和促进税务机关实现税收管理目标。因此,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目标应当是在税收遵从的前提下,为纳税人提供优质、高效的纳税服务,从而达到税收收益最大化和纳税满意度最大化。
(二)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实施前提
一是要有高质量的数据资源。实施有效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要求高度的税收信息化程度,管理数据资源高度集中,至少要到省一级,有专业的数据处理中心,对产生的数据资源实时进行校验、统计、筛选、分类、分析,有相应的保障数据质量和安全的制度和措施。二是对税收管理过程及结果进行标准化管理。要最终做出绩效评价的判断结果,除了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还必须有可行的评价标准对评价对象进行分析评判。评价标准是评价结果产生的基准和前提。
(三)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在高度信息化条件下,税收管理主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管理层面主要指省级以上税务机关和单纯具有内部管理职能、不直接面对纳税人的地市级税务机关,操作层面即为直接面向纳税人的地市级以下税务机关。在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下,税收管理主体就是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主体。
(四)税收管理绩效评价的范围
现代税收管理理论中的税收管理.主要是指税收的征收管理,只包括税收执法权的管理。税务机关绩效评价包括对税务行政管理权和税收执法权行使绩效的评价。本文主要是对税务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税收执法权的过程及其结果产生的绩效,即税收管理绩效进行评价分析。
二、构建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注意事项
(一)合理设定评价指标
指标设计在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指标既是税务人员工作行为的导向,又是评价税务人员工作业绩的标准。好的指标可以起到事前积极诱导和事后公正评价的作用,差的指标会使整个绩效评价体系失效甚至对整个税务系统造成危害。我们对税务人员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和评价的全部内容,必须涵盖税务人员7O~8O以上的工作,根据岗位职责确定指标。指标的设计要体现多元化,不仅要能综合反映税务人员的工作业绩,还要考核其工作态度、创新精神、知识水平、工作能力,是否能与他人交流与共享信息。各级税务机关也可以结合实际在此基础上自行设计指标体系。这就意味着指标的设计要坚持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对于两类指标组合权重的选择取决于被评价税务人员的岗位职责。不同的部门工作侧重点不同,有的是在于提高纳税人的满意程度,树立税务机关的良好形象,有的是在于实现税款的应收尽收、减少纳税人的税款漏征率。对量化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量化指标的权重大些,对定性指标要求高的税务部门,则定性指标的权重大些。
(二)注意事中沟通
若把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比做一台机器,沟通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就是剂,它能保证整个绩效评价体系良性运转。没有完善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也就没有税务部门的绩效评价体系。沟通存在于评价前、评价中、评价后三个阶段。在绩效评价实施前的指标设计阶段,税务部门的领导或评价者应把被评价人员纳入到指标的设计过程中。沟通一方面可以使绩效指标和标准成为每一个部门和税务人员均能理解的共同语言,从而对其行为产生事前诱导作用,消除排斥心理、引导接受并指导行为;另一方面也避免了指标的设计与实际相脱离,增强了指标的可操作性。对于绩效评价后的沟通,评价人员根据被评价税务人员的绩效评价结果,鼓励与组织目标一致的行为,同时对于不符合或偏离组织目标的行为予以引导,帮助找到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使其接受进一步的培训或改变工作态度。人们最常忽视的是评价过程中的沟通,然而在评价过程中及时进行沟通引导被评价税务人员的行为,可以防微杜渐,大大改善评价结果。在实际工作中,事中沟通也通常最有效。
(三)根据个体需要选择激励手段
绩效评价与绩效付酬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传统行为学理论分析,行为是由动机支配的,而动机是由需要所引起的。因此了解和把握人的需要特点,是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的基础。需要的层次性决定了激励手段的多样性,即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对于物质激励,可以通过对薪酬体制的设计而完成,在绩效评价体系中,税务人员的工资一公务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x工作难易系数。对于非物质激励,可以通过“情感激励”对税务人员个体工作给予认同、尊重、表扬,对其职位的提升、赋予信任和责任来实现。评价人员必须确定被评价税务人员目前所处的需求层次和特点,并依据其特点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激励结合方式。
(四)建立硬性约束机制
激励和约束是税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中的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只有二者之间实现整体协调,才能发挥绩效评价的功能。绩效评价体系内的约束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如果税务人员的评价结果较差或与整个系统的目标相悖,将遭受批评和惩罚,为此付出代价;另一方面对评价结果差的税务人员的处罚就是对其他税务人员的约束,或者说是反面激励,从反面达到激励约束相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绩效评价体系中,激励和约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们协同在一起发挥最优作用。
三、不同层面设计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探讨
(一)税收管理绩效评价技术的运用及其分析
1.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
平衡计分卡是一种综合绩效管理体系。它将组织经营任务的决策转化为四大部分的指标: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发展,将组织战略分为这四个方面的考察目标,每一考察目标分别设置几个独立的指标,多种指标组成了相互联系的一个系列指标体系。这些目标和指标既保持一致又相互加强,构成了有机的统一体,从而达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短期与长期、内部与外部、过去与未来之间的平衡。因此,利用平衡计分卡进行管理决策,能明确地看出它对整个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组织战略目标所带来的影响。在平衡计分卡中,财务方面是平衡计分卡的最终结果,财务指标的实现是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的结果。只有实现内部流程的效率性和一致性,即在时间、质量和价格方面满足客户,才能达到客户满意和客户忠诚。而内部流程的优化与否主要取决于企业员工的能力。
2.基于关键指标的绩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的类型主要有数量、质量、成本和时限。在确定关键绩效指标时,指标的设定要具体,切中目标、适度细化、能够权变;指标是可度量的,是数量化和行为化的,数据或信息要具有可获性;要具可实现性,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在适度的时限内可以实现;要有现实性,是可证明和观察的,不是假设或主观猜测;指标的设定要考虑时间,关注效率。
3.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
目标管理下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研究是以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为理论基础,把以工作为中心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激励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工作任务量化,层层分解。目标管理法是为了改善组织在竞争中软弱无力所实施的一项措施,通过权力下放和自我控制来提高组织的竞争力,它建立在充分信任和信息透明的基础上,更强调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四个操作步骤:设定绩效目标、确定目标达到的时间框架、实际绩效水平与绩效目标相比较、设定新的绩效目标。
(二)管理层面基于目标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基于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体系构建要求。
管理层面的工作要强调纳税人导向、结果导向。它需要为操作层面提供政策咨询、宣传培训、协调审批等服务,而这些工作始终要围绕顾客的需求进行。管理层面许多工作的最终结果要靠操作层面的执行来实现,为体现它的导向思想,有必要将其工作绩效与操作层面的主要执行结果挂起钩来。管理层面要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筛选来突出工作重点,调整衡量标准,要加大对主体业务和主要职能的评价力度。对过程的控制主要通过正确执行管理体系文件来实现,采取抽查的方式进行,将需要关注的重要过程筛选出来,每次只从其中抽取部分进行检查。
2.基于目标的绩效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管理层面的绩效评价根据“目标引导,面向流程”的指导思想,按照“质量方针一总体目标一具体质量指标”的思路,结合管理层面的主要职能,建立起基于目标的规范化、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
(1)政策和制度的有效性。主要体现为税收政策能够有效地保证税收职能的实现,有利于保证税收“应收尽收”的收人组织原则,有利于收人水平的调节和收人公平分配,有利于营造公平有序、诚信纳税、和谐的税收环境,有利于促进依法治税目标的顺利实现。评价该绩效目标的指标可以使用税收征收率这一指标进行评价。
(2)税收分析预测的准确性。受指令性税收计划的影响,政府部门一度强调用税收完成数来评价税收管理工作。要解决这样的问题,一是要树立制定科学税收计划的观念,实事求是地测算和上报建议计划以及影响收人的主要增减因素;二是运用科学的手段做好收人预测工作,对税收预测的效果主要引人税收收人预测准确率指标来评价,同时把查补税款总额作为税款预计水平的一个修正指标。
(3)税收数据质量和安全性。有效的税收监控是税收管理的基础,而它又是建立在有效的数据管理基础上。管理软件通过采取有效手段,对各类数据进行检验、审核、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和避免异常数据,清理垃圾数据、冗余数据,纠正错误信息,确保数据信息真实、准确、完整和实用。数据高度集中,对管理层面而言,维护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垃圾数据量、冗余数据量、数据利用程度、应急预案启动的次数、数据灾难发生的次数以及解决效果等方面设定评价指标。
(4)纳税评估的质量和效果。纳税评估的有效性评价应当包括评估对象确定的准确性、评估发现的问题户数、补缴税款、移交稽查户数以及纳税人真实申报率的提高等方面。
(5)执法监督的有效性和法律救济的处理能力。依法治税是衡量税收管理工作绩效的核心标准和实现税收各项职能的核心途径。管理层面通过执法监督和法律救济,可以通过执法检查、纳税人投诉、案件复查等方式进行,主要通过税务案件应诉维持率、复议案件维护率、税务案件审理准确率等指标来评价。
(6)提供服务的质量。无论纳税人将需求直接传递还是由操作层面传递给管理层面,管理层面都应当等同于与纳税人直接传递,进行及时、准确的处理。因此,顾客需求的有效处理率、处理及时性和准确性都应当成为关注的内容。
(三)操作层面基于平衡计分卡的税收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分析
1.财务的税收征收率指标选择。
税收管理战略目标主要是提高纳税人税收遵从程度,在财务角度主要体现为实现税收收益最大化,其“核心结果”指标主要体现为税收征收率的高低。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既定的税制模式下,税收管理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法定税收收人的实际征收量。因此,财务方面的指标主要体现为对税收管理水平的衡量和评价,具体包括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纳税申报质量以及税负水平四个方面的相应指标。核心结果指标则依据税收经济观,在征管能力一定的情况下,税收规模随经济的波动而波动。从理论上说,只要税务机关依法治税,对无知性税收不遵从的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对自私性不遵从的纳税人加强管理监控,就能够实现应收尽收。在评价是否实现有效地组织税收收人方面,用税收征收率进行评价。
2.征管过程驱动性指标选择。
(1)纳税人户籍管理水平。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户籍管理水平主要反映评价期该辖区内纳税人获得的全面性,以及纳税人各项基础信息是否真实、准确。主要由税务登记率、发票使用率、户均发票使用量、税控装置数据采集率等指标来评价。
(2)核定征收户管理质量。在日常税收征管中,加强对核定征收户的管理和评价,可以有效监控操作层面行使推定课税权的情况,降低风险,实现核定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率。主要由查账征收率、定额调整率、定额户转查账户比率、个体户平均税负、未达起征点率、停业复业率等指标来评价。
学术期刊质量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学术理论的发展。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科学评价,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技术和计量方法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学术期刊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研究表明,学术期刊质量的高低可以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现出来,各种指标的作用有一定的差别。学术期刊的管理者和编辑人员,可以借助这些指标分析期刊质量,并以此为指导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质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96(2013)05009004
学术期刊(以下简称期刊)质量关系到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对学术理论发展和社会实践具有重要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中,学术期刊发展分化明显。有人按照期刊的主管部门和主办单位的行政级别把期刊分为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和地市级期刊,但这种划分方法不仅不科学,还存在很多弊端。目前,有关部门和一些机构运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对期刊质量进行评价,根据有关评价指标,把期刊分为核心期刊与非核心期刊、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与非CSSCI来源期刊。提高期刊级别,向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发展就成为许多期刊努力的方向。期刊的分类是根据期刊质量评价指标确定的。那么,期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就成为许多期刊在提高质量时必须关注的方面。
一、期刊质量评价的方法
期刊评价是有关机构和部门通过一系列指标对期刊质量优劣进行的考量,从而促进期刊提高质量,科学发展。它的意义非常明显,通过期刊评价可以促进期刊的重组,引入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通过期刊评价,还可以了解期刊的学科分布情况,了解不同专业期刊的发展状况、学术水平、在本学科中的影响力,从而为期刊的宏观管理提供客观依据。
我国期刊评价活动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它由期刊编辑工作者和期刊管理人员对各种类型的期刊质量进行评价,主要对期刊的政治质量、学术质量和编辑质量进行评价。采取的方法主要有专家评估法、文献计量评估法和综合分析评价法,也有引文法、文摘法、科学计量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法等,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评价方法逐步向网络化和数量化发展,特别是数据库的统计评价功能日益完善和增强,为期刊评价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途径[1]。
1专家评估法
这种方法的具体做法是:首先从各部委、各省市所属期刊进行初评,按照期刊总量的百分比推荐参加总评。由专家、期刊主编及期刊管理人员组成评委,按各评委的专业和专长分成若干个专业评审组,分别对应各类期刊进行评比,采用“抽样审读、全面浏览、横向比较、量化打分、核实汇总”的评审方法,评出比较优秀的期刊。这个方法在第二届全国优秀期刊评选中被使用。
专家评估法可以分为定性评估和量化打分法。定性评估就是通过专家阅读一定量的期刊后,进行比较分析并评出各个期刊的优劣。专家的意见就成为评估的标准,主观性较强。目前在各类评估中这种方法已经很少使用。量化打分法就是把评估内容分为若干项指标,每项指标有几级评分标准,由专家审读一定量期刊后,针对每项评分标准进行对比打分,再综合打分情况得出评估结果。这种评估方法增强了对比分析的客观性,但是专家本身的水平和倾向性等主观因素依然影响着各指标权重分配与打分。专家评估法存在着一些无法克服的弊端。因此,这种方法在期刊的评估活动中逐步被更加科学的方法代替。
2文献计量评估法
目前主要的方法是布拉德福定律法、引文分析法、文摘统计法和利用率法等[2]。这些方法依靠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统计的对象是期刊的载文量或所载文献被引证量等数据。
(1)布拉德福定律法
它是依据布拉德福定律,将期刊按其登载的某学科论文数量的多少排列,然后将它们分成三个区域,使每个区域中有关某一学科的论文数量大致相等,使每个区域期刊数量呈1︰a︰a2的关系,则第一区域内的期刊就是该学科的核心期刊。其缺点是忽视了期刊质量。
(2)引文分析法
通过统计各种期刊上发表的一次文献被引用次数的多少,靠前被大量引用的期刊就是某学科的核心期刊。由于期刊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极好地测定了论文学术水平和期刊的价值,因此,引文分析法较好地反映了期刊刊载论文的质量。论文被引用的次数多,体现了它的学术水平较高,发挥了它的利用价值,客观上体现了论文的质量较高。
(3)文摘统计法
它是根据某种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的频率来确定核心期刊的一种方法。按照此方法,某种期刊被二次文献摘录的论文数量较多,就可以成为核心期刊。例如,目前被《新华文摘》、《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转载等,作为评价期刊质量的一个因素。由于在编制二次文献时,必须在大量的一次文献中进行筛选,只有质量较高者才作为报道和检索的对象。因此,文献统计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期刊刊载论文的质量。但是,受到可选对象选题范围和载文数量的影响,文摘统计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除了以上常用的计量评价方法外,一些机构和单位也用利用率法给期刊进行分类。它们利用读者对每种馆藏期刊的使用频次的高低,也就是利用率的高低,来确定本馆的核心期刊。因为读者对每种期刊的阅读、复制的情况很容易掌握,统计数据容易得到,因此,通过统计可以知道每种期刊的利用率,从而可以给每种期刊排出先后顺序,比较靠前的期刊就是本馆的核心期刊。
3综合分析评估法
综合分析评估法是运用层次分析法、相关分析法甚至模糊数学与灰色系统理论等方法对多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分析评估,从而确定期刊质量优劣的一种方法。在进行综合分析评估时,首先,要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明确各指标的量化依据和计算办法;其次,按学科进行分类,采集、统计各项指标数据;再次,建立综合评价模型,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计算得出定量评价结果;最后,征求专家意见进行个别调整。这种方法着重对期刊质量的评价,综合反映了科学研究工作者、专家和二次文献工作者和读者对期刊质量的评价。
二、期刊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我国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来自于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开展的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3]。1999年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根据科学技术部“关于建立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精神,首先确定主要评价指标,经过几年的实践,再不断补充、完善,逐步形成了稳定的、规范化、可操作实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3]。该体系有八项学术评价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平均引文率、地区分布数、基金资助论文比例、普莱斯指数和他被引率,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中国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期刊经营管理水平、期刊学术水平和期刊编辑水平三大子体系,其中期刊学术水平是评价期刊质量的关键,因而本文重点列示了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及指标含义。
在以上基本指标基础上,近年来还有一些指标被用来对期刊进行评价。如被引半衰期、自引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海外论文比例、学科扩散指标、学科影响指标、扩展H指数和文献选出率等。
2000年,结合中国科学院正在实施的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为了对现有期刊择优支持,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期刊编辑研究会联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课题组开展了“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体系。这个体系基本与上述体系相似。但又有完善和突破,主要是更加细化和科学化。该体系包括两个系列、两项水平、两个层次和19项评价指标。其中两个系列是静态评价指标系列(优秀期刊评比指标)和动态评价指标系列;两个水平是编辑出版水平和学术水平;两个层次是表明期刊整体质量的层次和体现学术质量在期刊评价总的位置的层次。19项指标中有6项表示编辑出版水平,有13项表示学术水平。
三、期刊评价指标与期刊质量的关系
期刊评价指标是根据影响期刊质量的因素进行的科学选择,反映了各因素与期刊质量的关系。在这些指标中,它们与期刊质量的关系有所不同。有些因素的作用大,有些因素的作用相对小[4]。《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扩展版)在其收录的期刊中,使用了期刊被引用指标和来源期刊指标。前者包括扩展总被引用频次、扩展影响因子、扩展即年指标、扩展他引率、扩展被引半衰期、扩展引用期刊数、扩展学科影响指标、扩展学科扩散指标和扩展H指数;后者包括来源文献量、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海外论文比例和基金论文比例。本文选取经济管理类部分期刊的指标进行对比,如表2所示。
参考桂文林等的实证分析[3],笔者认为各个指标与期刊质量的关系是:
在被引用指标中,扩展总被引用频次、扩展影响因子、扩展即年指标、扩展引用刊数、扩展被引半衰期、扩展学科影响指标、扩展学科扩散指标和扩展H指数与期刊质量显著地正相关。具体地说,扩展总被引频次越大,扩展影响因子越大,期刊质量将会越高,学术影响力和作用越大。扩展即年指标越大,扩展引用刊数越多,期刊越受到关注,因而质量也越高。扩展被引半衰期越长,扩展学科影响指标越高,学科扩散指标越大,期刊质量将会越高。而扩展他引率对期刊质量无明显影响。
在来源期刊指标中,与期刊质量显著正相关的指标有: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海外论文比例、基金论文比例。说明这些指标越高,期刊质量越高,影响力越大。文献选出率越高,平均引文率越高,表明论文更符合学术规范和有学术深度。平均作者数与期刊质量正相关,表明平均作者数越多,期刊质量将会越高。海外论文比例与期刊质量正相关,表明海外作者比例越高期刊质量越高。基金论文比例越大,表明论文中受基金资助的比例越高,由于基金项目的审核比较严格,因此论文的质量一般较好,期刊质量越高。与期刊质量关系不显著的指标是地区分布数,表明期刊质量高,地区分布数反而小。可能的原因是高质量的期刊的载文量不如普通期刊,导致地区分布范围小。与期刊质量显著负相关的指标是机构分布数。说明期刊质量越高,作者机构分布的范围越有限。其原因是高水平的科研机构极其有限,导致作者机构分布数较少。
四、结论和启示
期刊评价对提高期刊质量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期刊评价的方法经过了定性分析阶段,并向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发展,而且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日益提高。
在评价指标方面,被引用指标是期刊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来源期刊指标对期刊质量的影响相对较弱。被引用指标中,对期刊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有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学科影响指标和学科扩散指标。来源期刊指标中,对期刊质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是文献选出率、平均引文率、平均作者数、海外论文比例和基金论文比例。
以上分析表明,为提高学术期刊质量,应当重视被引用指标,通过提高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引用刊数和即年指标等,扩大期刊的影响,加强引用指标管理,提高期刊质量。在期刊编辑出版中,。同时,设法提高文献选出率和平均引文率,努力增加海外论文和基金论文比例。参考文献:
[1]游苏宁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的反思[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2,(1):63-64
[2]陈冠初对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评价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5,(6):802-804
[3]桂文林,韩兆洲,潘庆年基于逐步回归模型的期刊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情报杂志,2010,(3):76-78
[4]黄劲松期刊影响因子的偏差分析[J]编辑学报,2004,(1):77-78
[5]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展版)[R]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2
关键词:地图学与GIS专业;创新型实习模式;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015-04
近年来,随着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技术的日趋成熟,GIS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飞入寻常百姓家”,在社会各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同时,随着GIS应用的不断深入,网络、通讯、大数据等高新技术的不断融入,对开发能力和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的GIS专业人才需求也日益增加。但是目前国内在GIS专业教育,尤其是本科生教育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多数高校GIS专业虽属非师范专业,学科定位以理论型和学术型为主,但侧重理论教学[1],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不够。GIS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强调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技术性和应用性极强的学科[2],其中本科生的专业实习是将专业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的关键环节,是使学生“学有所获”、“习有所得”,从知识上、技能上、素质上实现质的飞跃,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阶段。传统毕业实习模式由于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实习基地及实习内容、经费等限制严重影响学生实习效果。基于此,本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型实习模式,基于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层次分析法,简称“AHP”)和DELPHI(Delphi Method,特尔斐法),建立一套科学系统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陕西师范大学地图学与GIS专业为研究对象,对其实习效果进行有效监控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实习各环节,从而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质、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为培养适应新时代专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探索路径,促进教育教学与市场接轨,为分配就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
一、GIS创新型实习模式
GIS创新型实习模式是以培养满足市场需求的各层次GIS专业人才为目标,以大学本科生专业实习为平台,将学生作为GIS产业生产者,参与生产过程,并在生产过程中完成专业实习任务。实习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实现专业实习、毕业论文、分配就业“三位一体,相互促进”的培养目标。
1.实现模型。实习类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型GIS实习可分为三类:即教育实习、生产实习和研发实习。教育实习以GIS课程教育与辅助教学为主要实习内容;生产实习以参与完成与GIS紧密相关的生产任务为主,涵盖GIS专业所涉及的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系统设计、编程、软件测试、数据采集与处理、销售及GIS新技术应用拓展等方面;研发实习以参与GIS方向研究课题为主。实习单位联系方式可分为自主联系、统一分配和实习单位指定三种。
实习基地:由教学单位与GIS相关企业协商作为校外固定实习基地,教学单位所在院校授予实习基地牌匾,构建长期合作机制。依据目前市场需求以及GIS专业特点,实习基地主要包括教学型、研发型和生产型三种类型。教学实习基地主要是各中学高中部、大中专院校地图学与GIS教学单位等;研发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与GIS相关的高校科研机构、行业专业科研院所等;生产型实习基地主要是与GIS紧密相关的生产单位、IT企业与软件开发公司等。目前,许多高校实习基地数量较少,类型单一,不能满足全方位、多层次、创新型GIS人才培养需要,高校实习单位应该积极主动联系更多与市场紧密接轨、发展前景广阔的实习基地,将实习内容扩展到3DGIS、3S(GIS、GPS、RS)集成、VR(虚拟现实)与GIS、WebGIS、大数据与GIS、网格化管理、云计算与GIS、GIS应用项目策划与包装、应用软件销售及等相关领域,力求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端GIS人才,引领GIS发展潮流。
实习方向:创新型GIS实习可分为开发类和应用类两个。开发类GIS实习注重学生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进行GIS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生产新产品,是课堂所学知识的延伸和扩充;应用类GIS实习则注重所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实现GIS技术推广和传播,并解决GIS实际应用中碰到的各类问题,为用户服务。
实习方式:教育实习以授课和辅助教学为主,听讲为辅的方式。学生在授课和辅助教学过程中既要将基础知识讲透,又要将GIS的空间分析、数据处理、双向查询等技术优势融入到地理课程教学之中,以实验的方式让学生动手操作GIS软件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程[3]。同时学生可总结实习经验,在毕业论文设计时选择GIS与地理教学相结合的研究内容;研发与生产实习采取参与基地GIS工程项目研发与生产为主,参观实习与后勤服务为辅的方式。实习内容选择实际工程需要解决而且经过实习生能够实现的内容,让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设计、编程,完成科研与生产任务。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将实习内容与毕业论文挂钩,将实习任务作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主要方向,也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更好地发挥专业实习的作用,实现“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
实习经费:它是专业实习得以正常进行的物质保障。主要包括包干经费、学生交通费、带队教师差旅费及实习单位综合管理费等,每年由学校财务主管部门根据参与实习人数确定。在实习过程中,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学习者,更要看作是GIS应用的技术服务人才和产品生产者,在生产实践中学习、检验所学知识,在学习中完成生产任务。实习单位可视学生任务完成情况给予一定补助,成果突出者给予奖励,以此来冲抵学生部分实习经费,减轻学校实习经费负担。通过实施经费的优化调配和实习奖励机制,即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与吃苦精神,又可通过实习环节,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快速接轨,协同创新,使学生毕业后更快投入工作之中。
实习评价:主要采用实习带队老师、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三方综合评价方式。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主要对实习任务进行评定验收,填写实习鉴定表;带队老师主要对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表现给予客观评价;实习学生主要是根据自我表现,进行自我诊断、自我评价和自我改进。同时,实习单位、带队老师还应注重实习内容的后续应用,适当加分。如果毕业论文以实习内容为主要研究方向,将专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撰写相结合,既能促进专业实习的高质量完成,也能保证毕业论文研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实际的结合度,提高毕业论文的应用价值。实习结束后,如果学生和实习单位双方都比较满意,可直接签订就业协议,学生直接上岗,既省去了岗前培训与实习阶段,又实现了学生、学校、实习单位三方共赢的实习目标。[4]
2.创新型实习模式流程。创新型实习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包括实习动员、熟悉实习单位和岗前培训等内容。专业实习既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也是学生创新创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平台。既要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又要把实习与就业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了解职业环境,提前做好职业规划,积极创业,创新发展。在实习前学生还应对实习单位有比较清楚的了解,如实习单位概况、实习内容、了解实习单位目前所使用的各类软硬件、收集相关资料、学习掌握各类GIS专业软件的使用和操作方法以及其他相关知识,为下一阶段做好准备;第二阶段为实习阶段,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学生进驻实习单位全面开展实习工作。本着就近实习原则,本阶段以校外走习方式为主,最后完成实习任务,递交实习报告;第三阶段为实习测评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学生实习效果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指导学生完成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择业等工作。
3.创新型实习模式优点。(1)对实习生进行职前培训,做好职业规划,避免实习的盲目性,强化学生创新创业。(2)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作为实习者动手参与科研或技术服务类项目、独立思考项目最佳解决方案,完成实习任务,既能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同时学生作为生产者参与生产过程,从而获得相应项目经费补助,抵消部分实习费用,减轻学校和学生的经济负担。(3)按照就业意向与实习单位双向选择,既能发挥学生积极性,又能为以后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实习作为熟悉学生,招聘员工的一种创新方式。(4)实习过程中采用双向监督,带队老师和实习单位共同督导,完善实习管理方式,确保实习质量。(5)实习可以按照实习单位需要灵活采用驻地实习,以便学生更好配合单位生产计划,保证实习顺利完成。(6)将毕业论文完成也作为实习的后续内容,两者相互补充,共同促进,拓展了实习的内容,提高了实习的效益。(7)实习成绩由实习生本人、带队老师、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共同参与确定,以确保实习成绩的客观准确性。
二、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5,6]。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评价的基础,评价的成效取决于指标体系的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建立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置要能反映出实习工作的内涵与规律,选定的指标要与实习成绩密切相关,能够反映学生实习成果,能够反映创新模式的特色。同时,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的数据可获得性和可定量化。各项指标数据要易于采集和相对真实可靠,能对实习工作进行科学、准确地度量。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遵循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本文主要应用AHP和DELPHI法,构建三级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次,分别是目标层、项目层和指标层。第一层是评价目标,即实习综合分值;第二层是项目层,主要从学生、老师和实习单位方面展开;第三层是指标层,即每一个项目所包含的可定量化计算的评价指标。评价指标的完善程度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3.权重值确定。指标赋予不同的权重,就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影响最终评价结果。权重赋值主观性越大,计算结果越不准确。因此,客观准确地进行权重确定是提高计算精度的前提和基础。确定权重的方法有多种,如AHP法、DELPHI法、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主成分分析法,简称“PCA”)等[7]。由于客观赋权法赋权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指标的重要程度,赋权结果与实际存在一定差距[8]。本文权重值的确定采用DELPHI法。
权重值的确定在参考影响实习成绩的各因素作用和合理确定分值的基础上,主要侧重老师和实习单位的评价结果,具体做法是:选取20名GIS专家、20名GIS相关专业专家、20名GIS专业教师、20名GIS相关专业教师等共80名打分人员对各项指标进行打分。对于打分结果,经过统计均值、极差、标准差及变异系数等,检验打分的离散程度和协调程度,并将统计结果反馈给打分人员;各打分人员参照反馈信息,进行第二轮打分,对第二轮打分结果进行分析检验,依次进行三轮的打分。经过三轮打分,打分人员意见趋向一致,权重赋值最终确定,且具有一定可靠性。具体权重赋值见表1。
4.评价体系框架。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及权重确定情况具体见表1。
5.综合分值。实习结束后,首先由实习生本人、带队老师、实习单位相关人员参照各项指标内涵结合实习生实习期间表现给出相应实习成绩,然后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创新型实习绩效进行评价[9]。为了便于计算,本文设定各项目层总分为100。其计算公式为:
F=■(■F■×w■) (1)
其中Fij为各指标分值,wi为各指标层权重,Fi为综合分值。
三、实习结果评价
根据前面所述的创新型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及实习综合分值计算方法,以陕西师范大学2006―2010级GIS非师范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实习评价指标内涵给出相应的成绩,再依据公式(1)进行加权计算,从而得到学生的实习综合分值。经统计,实习学生共85名,实习综合分值85分以上学生人数为30人,占总人数的35%;综合分值在60~85的学生人数为55人,占总人数的65%,综合分值低于60分学生人数为0。实习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独立完成论文、实习成果创新性和毕业论文结合度指标得分较低。因此,学校应进一步加大实习的创新性,着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经过抽样调查,学生对于实习成绩的满意度为99%,实习评价结果科学合理。
四、结语
为了进一步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扩大就业机会,构建创新型实习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实习评价指标体系,对实习效果进行科学有效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研究将对非师范类GIS专业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参考,促进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陈颖彪,潘安定,夏丽华.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程设置与现状分析[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3):147-149.
[2]邵全琴.中国的GIS教育与人才培养[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16(4):88C89.
[3]柯旭阳.GIS技术在高中学生信息素养培育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硕士),2005:25-26.
[4]杨洋,韦小英等.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实习模式探索[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S1):304.
[5]林增学,温卫宁.酒店管理专业实习基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5):80.
[6]孙纽云.基于卓越绩效准则的医院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8:43-44,50-51.
[7]左伟,王桥,王文杰,等.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模型分析[J].地理科学,2005,25(2):209-214.
[关键词] 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5 . 17. 040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5)17- 0076- 04
0 引 言
企业创新是指企业对产品、生产技术或管理方法的变革[1]。技术创新的理论观点早在1912年就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2],从20世纪30年代,学者们就已经开始对制造业技术创新展开研究[3]。相比之下,服务创新研究起步较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很多学者才开始关注并研究服务创新的问题。但是随着经济日益的知识密集化和经济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已经超越制造业,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4]。服务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差别化的根本源泉,服务创新还可以为技术创新的成功提供一定的保障[5],所以,无论是什么类型的企业都应高度重视服务创新。
虽然服务创新研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历史,但大多数的研究都是围绕企业如何进行服务创新、服务创新的特性是什么、创新与顾客的关系、服务创新有哪些过程和科技对创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6],服务创新绩效评价作为服务创新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成果却较少,尤其是国内的研究层次还没有达到国外的水平[7]。因此,为了对企业的服务创新绩效进行较好的测量,本文将构建一个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1 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内容和发展
学者对服务创新的定义不尽相同,本文引用Gadrey, Gallouj &Weinstein的观点,认为服务创新是针对特定的客户提供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提供有形的产品,它是人力资本、技术、组织和能力的集成,具有很强的异质性[8]。James A. Fitzsimmons和Mona J. Fitzsimmons 在《服务管理:运作、战略与信息技术》中把服务创新按新颖程度分为了根本创新和附加创新(如表1)[9]。
服务创新评价研究主要涉及以下5个方面:一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二是各个指标权重的确定,三是评价数据的收集,四是评价方法的选择,五是评价结果分析。其中,前2个方面直接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准确、合理,是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7]。评价指标的选择主要依据理论基础;每个指标的权重可以由实地调研、访谈等手段得来;收集的数据可以是自己调查得到的一手数据,也可以是从网上、报刊等统计得来的二手数据;指标必须是可测的,可以是定性的指标,也可以是定量的指标,对于定性的指标,一般采用量表打分形式获得数据;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有模糊数学评价、层次分析法等;评价结果的分析就是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收集的数据,通过数据处理和分析,对某个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进行界定。
在学术界刚开始关注、研究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技术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就已经相当成熟,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早期的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注重的是跟技术相关的维度,涉及的非技术创新维度很少,所以初期的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虽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能很好地反应企业真实的服务创新绩效。后来的研究对这方面的缺陷进行了改善,开始逐渐重视非技术形式创新的指标,在原来研究的基础上加入了越来越多的非技术创新指标。未来服务创新绩效评价发展趋势是要建立一个更为宽泛的服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包括技术创新指标,也要包括非技术创新指标,将两者整合到一起的方法将会越来越多地使用[4,6-7]。
2 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由多个指标构成,是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为了使指标体系科学化、规范化,在构建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2.1 系统性原则
“服务创新”是一个综合概念,选取的指标之间要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不仅要求从不同方面反映服务创新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还要求各个指标能够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指标体系的构建要具有层次性,自上而下,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深入,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确保一级指标从属于二级指标,并且能够反映二级指标的水平。各个评价指标应该具有典型代表性,不能过多,指标太多会让整个指标体系复杂,难以操作,而且绝对不能加入不相关的因素,也不能过少,否则不能综合反映服务创新水平,关键是要找出那些真正能够反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的指标加以运用。
2.2 科学评价的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及评价指标的选择必须以科学性为原则,能够客观、准确、全面地反映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可分为2个过程:一是选取评价指标;二是由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2个过程都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首先选取的评价指标必须是可测的,而且要避免指标信息遗漏、重复,最好评价数据容易获取且计算方法简明易懂;其次,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要具有科学性,换而言之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要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不能是简单的堆砌。
2.3 可比性原则
服务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要能够从多方面衡量企业服务创新水平。可比性原则要求同一层次上的指标要具有独立性,同一层次上的指标必须相互独立,不能相互交叉重复,否则相互之间不能比较。指标设置尽量符合统计制度的标准要求,方法统一、口径统一,计量单位规范。在构建指标体系时,要尽量采用国际或国内普遍认可的指标[10]。由于各行各业的发展水平和行业结构不尽相同,所以对于某些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加入一些特色指标。
2.4 简便可行的原则
各指标应该在保证可行的前提下,尽量简单明了、便于收集,能够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果具有基本同等代表性的指标,首先考虑选取数据收集方便、误差较小的指标。选择指标时也要考虑能否采取定量处理,以便进行数学计算和分析。
3 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现有的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都十分看重影响企业当前的服务创新绩效的因素,而忽略了那些对企业未来服务创新绩效有影响的因素。从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当企业有能力继续保持当前的良好服务创新水平时,我们才能说该企业的服务创新绩效较好,而不会是昙花一现。所以,本文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指标,通过测量企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投入,可以预估该企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的服务创新绩效的变化态势,能够更准确地对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进行评价。除此之外,本文构建的指标体系还包含了企业服务创新的直接产出、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指标,分别从顾客、公司2个角度,利用企业可见的和不可见的指标,通过直接和间接的方式综合分析、判断企业的服务创新绩效。
根据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结合前人的研究,本文在遵循上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2所示)。从服务创新的内容来看,服务创新可以分为2类:第一类是服务产品的创新,第二类是服务模式的创新。本文不对这2类服务创新进行区分,统称为服务产品创新。表中各项指标解释如下:
新(改进)服务产品数包括2个方面:一是属于根本创新的新型服务产品,与以前相比有重大改进,这类的服务产品数一般较少,开发难度较大;另一种是属于附加创新,在原有的服务产品上做了一些改进,或者是整合了以前的服务产品,虽然不是完全革新的产品,但是与原有的服务产品比,在某些方面上做了改进,比如减少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等。
专利申请数:在评审时间内企业申请的专利数。
科技论文数:在评审时间内企业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科技论文是在专业刊物上发表的,也可在学术会议及科技论坛上报告、交流,并力争通过开发使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文章,具有学术性、创新性和科学性的特点。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专利申请数和科技论文数是用来衡量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指标,本文引入这2个指标意在做个参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高超的技术水平和领先的服务水平通常是相辅相成的,服务的改进都需要采用新技术,就像国外学者Barras所讲的服务创新通常是由新技术诞生而引起的[6],所以本文加入了这2个参考指标。
主持或参与制定的新标准数:在评审时间内企业主持或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级、省部级行业新标准数。
因新(改进)服务增加的产品销售率:通过新(改进)的服务产品增加的产品销售额在总销售额中的比重。
因新(改进)服务增加的产品利润率:通过新(改进)的服务产品增加的产品利润在总利润中的比重。
因新(改进)服务成本降低额:通过新(改进)的服务产品减少的总成本。
顾客参与度:顾客参与包括服务生产和传递过程中的参与,如合作生产、顾客接触和服务定制等。顾客参与有利于企业从顾客那获得知识,而顾客的知识转移对服务创新绩效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11]。
顾客满意度:顾客满意度指顾客在消费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之后,所产生的满足状态等次,是一种心理状态。
顾客忠诚度:顾客忠诚度指顾客忠诚的程度,是一个量化概念。与顾客忠诚度的不同在于,顾客满意度是评量过去的交易中满足顾客原先期望的程度,而顾客忠诚度则是评量顾客再次购买以及参与企业举办活动的意愿。
新顾客的增加数:在评审时间内初次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的顾客数量。
服务水平在同行业的地位:是指将企业与同行业其他企业比较,服务水平的相对高低。
服务创新研发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评审时间内企业投入服务创新研发的成本(包括设备购买、研发人员薪资和从其他企业购买的服务创新技术成本等等)占企业总成本的比重。
服务创新研发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在评审时间内,企业从事与服务创新相关研究的所有人员占总员工的比重。
员工培训与学习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在评审时间内企业因为新(改进)的服务产品而培训员工的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
员工创新意识:考察企业的员工是否注重创新,有无创新意识。
该评价指标体系一共有4个二级指标,16个一级指标,可直接测量的一级指标有11个,不可直接测得的一级指标5个,分别是顾客参与度、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度、服务水平在同行业的地位和员工创新意识。对于不可直接测得的指标,用量表打分的方法进行评价。对于顾客忠诚度这个指标相对较复杂,一般可运用3个主要指标来衡量顾客忠诚度,这3个指标分别是:整体的顾客满意度(可分为很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很不满意);重复购买的概率(可分为70%以上,70%~30%、30%以下);推荐给他人的可能性(很大可能、有可能、不可能)。
指标的评价方法并不唯一,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法进行评价。但是指标的量纲、单位、数量级有所不同,所以要先统一单位,将每个指标都化为无量纲化,无数量级差别的标准分,然后对企业的服务创新绩效进行评价[12]。
4 结 语
虽然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但总体趋势是要建立一个更为全面,包含多类指标,能够更加全面反映企业服务创新水平的指标体系,而且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评价,可以有不同的指标体系或者不同的指标权重加以区分。当然,这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本文只是提出了一个简单、易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没有较好的针对性,更全面的服务创新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1]董晓芳. 企业创新、生命周期与聚集经济[J]. 经济学, 2014,13(2):767-792.
[2]邵云飞. 我国技术创新研究综述[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2,4(1):48-52.
[3]蔺雷.服务创新研究方法综述[J]. 科研管理, 2004,25(3):19-23.
[4]原小能.服务创新理论研究评述[J]. 经济问题探索,2009(11):162-167.
[5]常春喜. 服务创新是产品创新成功的保证[J].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7(1):18-20.
[6]张秋莉. 国内服务创新研究现状及其评述[J]. 商业经济与管理, 2005(7):19-23.
[7]申静. 服务创新评价研究的现状、特点与未来[J]. 情报科学,2012,30(2):315-320.
[8]J Gadrey,F Gallouj, O Weinstein. New Modes of Innovation:How Services Benefit Industr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ervice Industry Management,1995(3):4-16.
[9]James A Fitzsimmons,Mona J Fitzsimmons. 服务管理:运作、战略与信息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0]李立清.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经济学家,2007:45-50.
【关键词】 科技文献 评价体系 评价指标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科研评价发展的高峰时期,科研管理专家和经济学家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评价方法[1]。科研评价是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核心内容之一,是推动科技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科技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和保障[2]。而在科研评价中,科研产出始终作为科研评价的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出各个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在原有的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对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重新设计,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建立了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针对科研机构的科研评价指标体系。
1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
科技文献是基础性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表征一个国家、地区基础性研究实力的主要指标[3]。近二十年,一直被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作为评价科研能力水平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指标。科技文献产出评价体系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上:宏观上评价国家的科研创新水平,反映一个国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方面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水平;中观上评价科研机构的科研业绩,反映了科研机构的学术、科研水平及科研机构间的竞争力;微观上评价科研人员的科研能力,反映某个机构的团队或个人的学术地位和影响。
2 科技文献产出的要素
本文通过对科技文献的特点进行分析,找到各种要素以及要素间的语义关系。通过对这些要素的统计分析,可以展开计量分析、主题揭示、关联挖掘和综合评价,从而获取对科技文献产出相关要素更深入全面的认识。
2.1 科技论文产出的相关要素
从科技文献中可以获得题名、摘要、作者、作者机构(单位)、关键词、参考文献、分类号以及基金项目等相关要素。科技论文的相关要素如下:
(1)科技论文是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研究成果。科技论文(题名、作者、机构(单位)、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发表期刊或会议)。
(2)作者,科技文献的主要创作者,是科技文献产出的源头。作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单位、邮箱、研究兴趣)。
(3)期刊,科技文献产出的媒介和主要载体。期刊(名称、ISSN、主办单位、地址、邮箱、出版周期、是否核心、影响因子)。
(4)机构(单位),是科研人员联系形成科研团体的主要方式。机构(名称、地址、邮编)。
(5)基金,是资助基础科研工作的主要方式。基金(名称、编号、类别、起止时间、额度、主持人、依托单位)。
(6)关键词,作为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内容提纲挈领的体现,是科技文献产出的主要内容特征。
2.2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间的语义关系
要素与要素之间关系有三种:父子关系(等级)、相等关系(等同)和相关关系。相关关系根据紧密程度,又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直接相关是指直接定义了概念间的关系,没有经过任何其他的概念;间接相关是指某两个概念虽然没有直接定义关系,却通过其他概念产生了关联。
科技文献产出要素的间关系如下图1,其中的父子关系如文献与参考文献;相等关系如作者与项目参与人员;直接相关如作者与文献之间是撰写与被撰写的关系;间接关系如基金项目与文献之间通过作者产生关联。
3 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科技文献产出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围绕科技文献产出分别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设计评价体系。
3.1 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评估指标
科研机构是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在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等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基于文献计量的角度,通过文献发表数量、被引篇数及频次、专利数量以及合作论文数量等指标,对科研机构的成果(科技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科研机构的综合科研实力总体情况。
科研机构综合实力评估分别从产出力、影响力、创新力和合作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估,指标包括:
(1)科研机构生产力:反映科研机构科研产出能力。论文产出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2)科研机构影响力:反映科研机构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引文量(篇/次):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篇/次);篇均引用次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所篇均被引用次数;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SCI/EI收录的论文数量;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被核心期刊刊载的论文数量;(3)科研机构创新力:反映科研机构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专利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公开的专利数量;基金立项数: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立项数量;科技成果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科技成果数量;(4)科研机构合作力:反映科研机构与国际、国内交流的活跃程度;会议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会议论文数量;合作论文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其他机构合作的论文数量的比例。C=No/(No+Ns),式中C:合作率;No:合作论文总数;Ns:独立论文数。
3.2 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
科技文献的作者是推动学科发展的主体,对机构或学科的核心作者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核心作者群是具有较高的学术产出和学术影响力的作者集合,是学科发展和创新的主体。通过对作者的发文量、被引次数等多方面指标,采用文献计量、引文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综合以上指标用定量的方法对核心作者学术力进行综合评估。核心作者群学术力评估指标包括:
(1)发文方面。
作者论文产出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数量;
作者合作论文数量: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与他人合作创作的论文数量。
(2)引文方面。
总被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数量
自引次数:作者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自己引用自己文献的数量
3.3 学科发展评价指标
学科发展评价则在于客观科学地分析被评学科目前的发展基础、发展状况和态势,预测将来发展可能达到的程度,发现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促进学科发展的对策。开展学科发展评价,从而为制定学科发展战略以及进行学科建设和管理提供直接、有力的支撑。学科发展评价指标包括:(1)学科文献数量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的论文在各个学科分布数量;(2)学科文献数量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各个学科论文数量的增长趋势;(3)学科关键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的主要关键词以及关键词的出现次数;(4)学科题名及频次:该学科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题名以及题名的出现次数;(5)学科文献引文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该文献被引用的数量。
3.4 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分析指标
基金论文的生产能力是衡量这个学科科研实力和水平、科研组织能力及学科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而权威期刊刊载基金资助论文往往代表着该研究领域的新动向、新趋势、制高点。研究科学基金资助研究论文生产能力,对了解科研机构科学学发展动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金论文总数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表基金论文数量;
基金论文增长趋势: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增长趋势;
基金论文主题分布: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主题分布;
基金论文高频关键词: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的出现频次高的关键词;
基金论文被引用量:科研机构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基金论文被引用次数。
3.5 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分析指标
分析引文是研究科研人员使用信息的一种重要途径。根据科学文献的引文可以研究人员的信息需求特点。一般来说,附在论文末尾的被引用文献是科研人员所需要和利用的最有代表性的文献。因此,引文的特点可基本反映出用户利用正式渠道获得信息的主要特点。通过对科研人员所发表的论文的大量引文统计,可以获得与信息需求有关的许多指标,如引文数量、引文的文献类型、引文的语种分布、引文的时间分布、引文出处等。这样就可以从中挖掘出科研人员需求信息的特点。
引文数量:反应科研人员对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信息的利用能力;
引文国别:弄清与国际文献交流的数量和流向;
引文语种:分布反映科研人员对外文文献利用能力;
引文文献类型:有利于确定文献情报搜集的重点;
引文时间分布:吸收新信息和新成果的能力。
4 结语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在基于科技论文产出评价体系研究已经非常丰富,采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研究视角多种多样,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发现,我国对高校科研评价相对较多,对科研机构的评价比较匮乏,在科研评价的建设上还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指标体系。本课题在理论研究方面进一步完善了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从科研机构综合科研实力、核心作者学术力、学科发展、最新科研动向(领先研究领域),需求信息特点等五个方面,对科技文献产出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建立一个相对系统全面的科研机构的科技文献产出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刘作义,陈晓田.科学研究评价的性质、作用、方法及程序[J].科研管理,2002,23(2):33-40.
[2]中国社会科学院外事局辑.美国社会科学现状与发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370-393.
[3]HENK E.Moed,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EB/OL].http://lingue.unibo.it/evaluationin-thehumanities/Research Assessment in Social Science and Humanities.pdf.2010-10-15.
关键词: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0-02
随着研究生教育积极适应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需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创新能力是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指研究生在从事理论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利用已积累的知识和技能,经过科学的思维加工和再造,产生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的一种综合能力,即研究生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将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下,通过创新实践获得创新成果的能力[1]。科学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前提,对研究生教育改革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非常必要,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研究生创新素质的外在表现,关键是创新,核心是能力[2]。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依据。研究生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知识、创新环境、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等等多元目标准则,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应从这些目标准则上考虑评价指标的选取。本文按照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研究生人才培养要求,以系统性与层次性、科学性与实用性、定量与定性为原则,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层结构的思路,从创新知识、创新环境、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四方面构建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目标层
以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为评价终极目标,使其在数量上评价与测度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在质量上反映研究生培养质量。
(二)准则层
为了达到评价与测试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需构建反映目标层的准则层。该准则层旨在反映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知识、环境、实践、成果等因素的协调性。评价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准则层可由研究生的创新知识指标体系、创新环境指标体系、创新实践指标体系、创新成果指标体系构成。
(三)指标层
指标层是用来反映各准则层的具体内容,由各准则下的具体指标来体现。为体现评价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需选择一定的平均指标或相对指标来静态地反映研究生的创新能力。
二、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与实用性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应充分反映和体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内涵,从科学的角度系统而准确地把握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实质;指标体系能客观综合地反映创新知识、创新环境、创新实践、创新成果等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要求;同时,评价指标的内涵和外延要清楚,数据来源要准确且介于0-1之间,计算方法要科学实用,指数使各项指标容易计算出来,以便于操作和分级。
(二)定量为主、定性为辅的原则
评价指标总体上应以定量指标为主,因为只有采用定量指标,才能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进行量化评价。而对于一些难以定量化的指标(如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应采用定性分析,实行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可以避免单纯依靠定量方法所带来的缺陷,但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可通过心理学问卷调查表方式,确定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和创新意识应用度,这样的评价结果会更全面、科学。
(三)系统性与层次性的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全面地反映研究生创新能的各个方面,应具有层次高、涵盖广、系统性。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在不同层次上采用不同的指标,要有利于教育管理者在不同层次上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控。
三、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根据上述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与原则,本文构建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三层结构,以及创新知识、创新环境、创新实践、创新成果四个准则层,共21个评价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见表1。
(一)创新知识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知识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基础,可通过创新思维开拓度、创新意识应用度、前沿性课程设置比例、专业学位课成绩、学位论文成绩指标来反映。
(二)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环境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是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一个硬件条件,可通过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类型比例、举办专业学术会议比例、大量仪器设备比例、创新型导师比例、学校高水平期刊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三)创新实践评价指标体系
创新实践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可通过参与工程实践的比例、参与教学或社会实践的比例、参与导师科研项目比例、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比例、撰写文献综述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四)创新成果评价指标体系
创建成果是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具体表现,可通过获校级以上研究生创新基金比例、获学校“三小”项目比例、申请专利与授权学生比例、发表核心期刊论文比例、获校级以上优秀硕士论文比例、获校级科以上科技竞赛奖比例等指标来反映。
四、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方法
(一)评价方法与标准
首先,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指标的权重是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的数量表示。确定指标权重的常用方法有德尔菲法、熵值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AHP)法等[3]。
其次,选用评价的数学模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一项综合性指标,是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的的综合定量体现,是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加权平均。一般可用数学模型(1)对其进行定量评价[4]。
(1)
式中:为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指数,其值越大,说明研究生创新能力越高;为各指标实际值;为各指标层权重;为各准则层权重;i=1,…4;j=1,…5(6)。
再次,确定评价的标准。对研究生创新能力水平指数进行分级,以确定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本文按0.2为每级划分基础,将研究生创新能力分为五级标准(见表2)。
(二)实证应用
本文以南昌航空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2011届硕士研究生为例,对其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其中创新思维开拓度和创新意识应用度通过设置10个问题的心理学问卷调查表,从直觉思维、逻辑思维、灵活思维、联想思维、形象思维进行测度;研究生教育创新平台类型比例按学科平台、科研平台、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平台、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四类平台拥有比例计算;大型仪器设备比例按价值大于10万的仪器设备数占全部用于研究生教学科研的设备数的比例计算;创新型导师比例按从事国家级课题研究的导师计算;学校高水平期刊比例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种类数占全部本专业的期刊种数计算。
为确定准则层和指标层各项指标的权重,本文以问卷的形式,邀请本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对评价指标进行打分,再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权重,各准则层和指标层权重见表1。然后根据公式(1),计算得2011届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结果见表3。
从表3可知,我校环境科学与程专业2011届硕士研究生创新能力一般,其中创新成果成果得分较低。为了提高本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建设与培养。一是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注重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开拓、创新技法的挖掘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改革学位课程结构,拓宽知识面,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知识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加强创新型导师队伍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智力支撑和条件保障。三是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学术交流,提供工程实践的机会,在实际锻炼中磨练和拓展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四是积极支持并鼓励研究生开展创新基金项目的研究,以此为基础,并结合导师的科研项目,创造出更多的科研创新成果。
参考文献:
[1]田维波,张远英,张萍.基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学位评价体系及其改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6):46-50.
[2]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10-13.
论文摘 要:组织研究并构建知识员工胜任力模型,旨在为组织甄选到正确的知识员工,以增进知识员工与组织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工具的科学性与适用性是决定胜任力模型能否充分起到其预定作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为便于系统地了解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进展情况,本文主要从指标内容及指标权重配置两方面回顾了知识员工胜任力指标体系研究的成果,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尝试性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胜任力模型作为组织甄选优秀知识员工的最有效工具之一,最早由哈佛大学心理学家mccleiland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距今仅有30多年的历史。本世纪初期国内学者才逐渐把更多目光关注在知识员工胜任力理论与实证研究中,研究起步较晚。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胜任力模型维度层的研究较多,而对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工具的研究较少,导致组织在知识员工胜任力测评操作中有一定的困难。胜任力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关系着胜任力量化测评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对该问题研究的深度将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胜任力模型应用的效度。为便于深入了解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文中首先介绍了该领域评价指标内容研究的现状,并总结了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的特征,最后,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性提出几点对策建议。
1 胜任力评价指标内容的研究
1.1 指标研究现状
1.1.1 对知识员工胜任力影响因素的研究渐趋深入。有部分学者提出,组织文化是影响知识员工胜任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有学者对知识员工忠诚度、敬业度等胜任品质进行了探索研究,以期通过最佳的心理契约来增进知识员工与组织间更长久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例如有些组织在甄选知识员工时,要求候选人对组织文化、战略愿景等有高度的认同感,并在管理中构建了与之相应的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知识员工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创新性、不可替代性等特征,吴强等已提出知识员工价值=稀缺性×忠诚度。
1.1.2 心理学、统计学、品德测评量化等相关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对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与应用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由于胜任道德特质测评的量化是所有品德测评形式中重要而有效的一种形式,国内学者及管理者已开始重视通过模糊数学等量化方法构建胜任力(特别是胜任品德)测评指标体系,多元统计分析(如sas、spss)等现代数理统计分析技术的广泛运用也极大提高了胜任力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和效率。
1.2 存在的问题
1.2.1 胜任能力导向型评价指标体系仍是指标内容研究当中的主流。已有文献表明,目前国内更趋向于领导和职能型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这部分的与我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竞争环境及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有关,企业对员工胜任能力特质的关注更多,为企业快速发展赢得人才优势,对员工特别是知识员工提出了诸多胜任能力方面的要求。如国内学者将管理人员胜任力指标体系设置为战略管理能力、团队管理能力、自我意识、分析式思考、自我管理能力、关注细节和秩序等9项指标。从中发现有8项指标属于胜任能力型指标,涉及胜任道德的测评指标为1项,即自我意识。
1.2.2 胜任能力评价指标与胜任品德评价指标内容混合设置,属于能力维度的指标中有胜任品德指标,胜任品德维度的指标中有胜任能力指标。例如某公司将管理人员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个人内在能力指标(一级指标)设置成3个二级指标:个性品质、逻辑思维能力和改革创新能力。其中将个性品质细分成5项三级指标:诚信正直、自信心、成就动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诚信正直实属胜任品德指标,被列在个人内在能力指标的三级指标中。如此设置指标结构体系,会增加胜任力测评的难度,并影响考评者对考评结果的分析,如考评者往往难以区分判断某知识员工的不胜任,是因胜任能力欠缺还是因其不具备组织所要求的胜任品质。
2 胜任力评价指标权重研究的现状
2.1 权重研究现状
胜任力评价指标权重设置的科学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科学的权重结构,是确保指标体系科学适用性的必然要求。因此,合理化的设计权重尤为关键。总结发现,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可的确定权重的方法主要包括德尔菲法、多元统计分析法,同时由于在研究与实践中广泛运用了现代数理统计、模糊数学等量化方法,为科学设计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权重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由于人们对知识员工胜任品质等问题研究的深度还不够,权重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在上述某集团副总经理胜任力评价指标体系中,个人品质二级指标占总杈重的10%,其三级指标中涉及品质道德的指标(即诚信正直指标)权重占总权重的2%,即有助于规避知识员工败德行为的指标权重仅为2%。
关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2.2.1 胜任品德评价指标权重占总权重的比重偏小。如上所述,三级指标中与胜任道德品质相关的指标只有1项即诚信正直,权重为2%,胜任能力及其它指标的权重占到98%。也有学者在对项目经理胜任力评价指标地研究中,将职业道德指标权重设置为0.1。占总权重的10%,能力素质指标权重占总权重的80%。许多案例表明,这样设置杈重结构使得知识员工即使达到了组织所要求的胜任道德标准,其所谓的胜任道德也难以有效支撑这些更符合能力要求的知识员工潜能地发挥,这种比例结构,也部分地解释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员工特别是ceo机会主义行为泛滥的原因。
2.2.2 胜任品德评价指标权重与胜任能力评价指标权重在结构及加权计算等方面缺乏独立性。胜任品德指标的权重占总权重的很少比例且失去必要独立性,在此情况下,若进行综合加权或模糊主客观综合计算后,品德特质指标杈重对测评结果的影响会更小,并模糊了胜任力的测评结果,干扰对实质性问题的分析,从某种意义上讲,也为高能低德的知识员工敞开了入围之门。
3 改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知识员工胜任力评价指标内容及权重设置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四点对策建议,以期为有效解决指标体系设置中的不足带来启示。
3.1 针对知识员工高度自主性、稀缺性等特征,应基于企业文化、战略愿景等视角评价知识员工胜任力,重视胜任品德指标(如知识员工价值观、企业文化认同度、忠诚度、职业道德等)的研究与测评,通过构建科学高效的知识员工胜任力模型来提高企业在人才管理(特别是人才甄选)中的前馈控制能力,最终为企业甄选正确的知识员工提供必要保障。
3.2 科学适度增加与胜任品德相关的指标的权重。据对国内许,多案例的研究发现,将胜任品德指标权重设置为2%、10%,已影响到组织对知识员工胜任力测评的效度,ceo的败德行为便是其中之例。事实上合理地设计指标权重结构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如组织文化、组织性质、特定岗位需求等。
参考文献:
[1]朱平利,肖娥芳人力资源经理胜任素质考核的量化模型[j]_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4(7)
[关键词]搜索引擎 评价指标体系 特点 发展
[分类号]G354.4
1 引言
据CNNIC第21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目前2.1亿网民中,经常使用搜索引擎的人数高达72.4%,他们日常生活信息有70%以上是通过网络获得的。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互联网海量信息需要经过筛选进入人们的视野,从传播学角度讲,需要一个信息把关人的角色,将海量信息分类、汇总、准确地传输到需求者面前;从网络功能讲,没有任何互联网工具比搜索引擎更适合这个角色了。
有需求,自然就会产生市场。网络巨头纷纷把利润中心转向搜索引擎市场,除了google、baidu、yahoo!等专业搜索机构,甚至连sina、sohu等门户也开始介入搜索引擎领域,一时间,搜索引擎成为网络经营公司的重要产品。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分辨、选择搜索引擎的学术标准,充分了解分析这个指标体系,是我们研究搜索引擎的首要条件。
2 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本部分主要对国内外几个核心学者的评价体系进行对比分析,并且结合若干篇较新的论文中的评价指标,讨论它们之间的区别和继承性,并总结当前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重点与不足。
2.1 Lancaster评价指标体系
1973年,美国学者Lancaster和Fayen曾列出6项衡量信息检索系统的评价指标:覆盖范围、查全率、查准率、响应时间、用户负担和检索结果输出格式。这是传统书目联机检索的评价指标,显然,他们当时无法考察目前复杂网络检索甚至搜索引擎的检索情况,但已经从技术以及用户需求方面给后来者们建立了一个基本框架,奠定了从技术和用户角度出发的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发展方向,随后的许多评价体系都是按照这个脉络建立的。这个评价指标体系从检索源、检索效果、检索输出以及用户使用角度考虑了信息检索系统可能的评价点,并强调了检索输出格式的重要性,这与书目联机检索特点是分不开的。这套体系并未预料到若干年后网络条件下的检索源复杂度、检索技术多样性和用户要求,所提出的评价指标可以作为目前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评价指标。
2.2 Heting Chu、Marilyn Rosenthal评价指标体系
Heting Chu、Marilyn Rosenthal在对Alta Vista、Excite和LyCOS三个搜索引擎进行比较研究之后提出应该从标引、检索能力、检索效果、输出和用户负担方面评价搜索引擎。Alta Vista、Excite的特点使得研究者注意到了搜索引擎检索中标引水平和检索能力的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是同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随着搜索引擎检索能力的提高,其评价指标体系也开始逐步丰富扩展,直接针对核心新技术产生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
2.3 Bar-Ila评价指标体系
Bar-Ila提出应从数据库覆盖范围、查询响应时间、用户所需努力和检索效果来评估搜索引擎的性能。国外搜索引擎评价研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人性化”。因此,他们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在充分强调检索效率重要性的同时,常常把用户负担放在第一位。与Lancaster评价指标、体系相比,这个指标体系没有本质的增加,但是将查全率以及查准率作为检索效果进行描述,是搜索引擎评价指标系统化思想的一个体现。
2.4 曾民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997年,国内学者曾民族在综合国内外搜索引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6类评价指标:数据库规模和内容、索引方法、检索功能、检索结果、用户界面、查准率和响应时间。
这套评价指标,是在考察当时网络信息资源特点、网络查询工具、www查询引擎、网络自动检索技术和Internet搜索引擎实例,并总结已有国外搜索引擎评价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对当时研究领域与搜索相关的各项技术指标的整合,具有较高的理论覆盖度和理论价值。但是,因为目前没有搜索引擎可以做到集成最新索引、检索技术、用户服务,所以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只能作为一个综合备选库,而实际对某些搜索引擎进行评价时,可以从这个指标库当中抽取需要的指标进行组合。
需要注意的是,曾民族对传统检索效果部分没有统一指明,而是在第六点的其他部分点出查准率和响应时间,是由其对目前网络条件下信息资源特点的分析所得出的。曾教授认为:“信息源分散、无序、更迭、消亡无法预测。信息源的无政府状态迫使人们更改相关性判断的概念和标准。用户无法判断网上有多少信息同自己需求有关,查全率等检索评价标准需要重新定义。”建立在目前网络信息源巨量化、分散、无序、不可预知的基础上,资源总量已经无法确定,所以查全率也就不得而知。笔者认为,面对全网络的搜索引擎检索,查全率之说固然不现实,但许多专业领域搜索引擎评价中,查全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且实际的指标,鉴于曾教授对整个网络资源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不考虑查全率也无可厚非,但对于具体的搜索引擎实例,查全率理应成为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部分。
2.5 宛玲等提出的10种评价指标体系
宛玲等在《试析中文搜索引擎的评价标准》一文中,提出了10种中文搜索引擎的评价指标,分别是:收录信息范围、反馈的信息量及内容的准确性、反馈的查询结果错误率、报道与内容更新速度、检索性能、响应时间、检索界面友好性、精品推荐、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友情链接、系统性能、点击率、附加功能等。
这套指标除包含数据库规模、检索性能、检索效果、用户界面等类型指标之外,还强调了精品推荐、与其他搜索引擎的友情链接、系统性能等与用户使用相关的方面,这是国内搜索引擎评价指标研究的一个提高,在领悟国外强调“人性化”的基础上,将用户使用体验列为搜索引擎评价的重要内容。
随着web使用技术的提高,web用户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其对搜索引擎的使用已经不简单局限在技术要求上,“人性化”要求也越来越多,精品推荐、友情链接等服务内容也开始出现,将其作为搜索引擎评价指标来研究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就这篇论文的评价指标体系来说,似乎有过于强调用户体验的嫌疑,前几种评价指标没有进行很好的体系构建,过于松散和用户化。
2.6 韩圣龙关于查准率的改进
韩圣龙在《网络信息检索工具评价指标》一文讨论了网络信息环境下传统的信息检索评价指标体系遇到的困难,并在介绍“相关性范畴”和“命中记录查准率”概念后对查准率公式作了改进。查准率仍旧是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
的核心,查准率的提高直接反映出搜索引擎的性能,仍旧是当今学者研究的热点。
文章结尾部分补充了对输出格式的灵活性、数据更新频率、链接的可靠性和用户界面友好程度4个方面的展望,也充分说明了当前学者对用户体验指标重视程度的提高。
2.7 刘伟成关于元搜索引擎评价的研究
刘伟成在《元搜索引擎性能评价体系研究》一文中提出关于元搜索引擎一些主要性能的评价指标。由于元搜索引擎不同于单个搜索引擎的特点,关注搜索范围和结果显示是元搜索引擎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元搜索引擎缓解了web数据的增长对单个搜索引擎索引网络数据收集速度的影响,在覆盖率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评价元搜索引擎的搜索指标,覆盖范围必不可少。从使用角度讲,元搜索引擎的搜索功能和效果特点不是非常突出,检索控制与提问功能则是需要注意的。此外,检索结果的输出及用户界面是元搜索引擎评价的另外一个重点,对比单个搜索引擎来说,由于元搜索引擎没有非常强的核心技术,其用户体验评价变得重要起来。
3 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特点及发展
从以上7种评价指标体系的介绍不难看出,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是一个指标内容逐渐丰富、指标性质逐渐商业化的过程,见表1。
在众评价指标体系中,检索能力(查全率、查准率)、用户负担、检索结果都是作为核心指标出现的,是对搜索引擎基本功能的描述,代表了搜索引擎评价的最低要求。用户体验评价是近年来搜索引擎评价指标发展的一个特点,在搜索引擎功能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同时,能否使用户获得优良的使用体验,成为目前搜索引擎商业化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指标。
总体来说,我国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发展,建立在综合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并结合了我国搜索引擎的现状是综合并呈一定体系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沿用了国外评价指标发展重技术、重用户的特征,在体系建设具有全面、丰富的特点,形成了全面建设加专攻一面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显示了搜索引擎商业化发展对相关研究的影响。精品推荐、点击率、附加功能、链接可靠性等评价指标的出现,要求研究者们更需要注重用户体验层次上的商业效益。
就目前发展状况来看,评价指标体系已经较为成熟,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技术主导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多数是从检索性能和效果方面重点建立指标评价体系。对搜索引擎检索功能的评价文章颇多,对检索效果方面也有更为深入的研究,而且日渐成熟。查全率、查准率是技术评价的核心,如何能使搜索引擎全面、准确地反馈网络信息资源,将是长盛不衰的主题。
检索功能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内容越来越丰富。从布尔检索、关键词判断到概念检索、上下文关键词的评价,反映了搜索引擎技术日臻成熟,其评价指标也越来越全面。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搜索引擎的未来不得而知,所以检索功能评价指标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3.2 系统化研究
评价指标系统化、体系化是促进研究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搜索引擎的评价指标之间是存在联系的,是一个和谐、功能互补的整体,关注他们之间的联系要比关注评价点本身更有意义。
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主要遵循了从覆盖范围到技术核心,由检索结果到用户体验的信息传递流程。在某个小范围的指标族当中,也有着很强的体系关系,研究这些体系关系,对于原有指标的修改、新指标的提出乃至整个指标体系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3.3 重视用户体验
国外搜索引擎评价研究最主要的一个特点是强调“人性化”。在确定评价指标的过程中,充分强调检索效率重要性的同时,常常把用户负担放在第一位。
随着用户服务意识的提高,关注用户负担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需求,还需要增加用户体验。
3.4 品牌评价有待提高
笔者认为,在建立现阶段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同时,不妨引入“品牌”概念。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搜索引擎已经不单单是一项技术研究,更是一款有着广大用户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忠诚度”、“品牌美誉度”完全可以成为搜索引擎评价指标体系的借鉴,毕竟,衡量搜索引擎产品的好坏,用户的评价才最关键。
品牌对于一个网络产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品牌能够帮助搜索引擎吸引用户和保留用户,用户的使用和回馈又成为搜索引擎品牌积累的成本;其次,品牌效应能够使搜索引擎的地位得到提升,这已经不是搜索功能能够做到的了,一个好的搜索引擎的成长,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搜索功能,更需要强势的业界地位,良性的压力才能促进其发展;再次,品牌是搜索引擎产品覆盖率的象征,随着社会经济化、产业化的发展,品牌的效用会越来越突出,一个成功的、强势的品牌也将成为搜索引擎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
4 小结
技术、用户是计算机技术产品市场化始终需要面对的两个问题。搜索引擎的发展,是从用户需要开始的,经历了长时间的技术研究,并最终实现搜索引擎产品,得到市场推广,接着,由推广效果得到改进意见,进而优化产品,再推广。在这个过程中,搜索业界的学者开始对搜索引擎评价研究,目的是给搜索引擎的发展提供一套系统化、科学化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