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计算机应用基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应用基础

第1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关键词:电大;计算机;教学 

作者简介:刘勇,男,重庆市垫江县委党校高级讲师,44岁,84年参加工作,一直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撰写的论文《谈学生解数学题的心理特征》载入中华教师论文集并获一等奖,《在数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载入全国教师基础教育论文集并获国家级二等奖。撰写的《课堂教学在远程教育中的作用》在开放教育试点“两个模式”探索中获校级二等奖,多篇文章收入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开放教育试点与评论文集中。2000年编写了《方法.能力.创新》系列丛书(学习经典)《初中数学》5册,共8万字,并担任分册主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大发展,人们对信息的意识,对开发和使用信息资源的重视越来越加强。我从事电大《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的教学工作已10多年了,教材也发生了多次变化。虽然现在从小学到高中都在开设计算机课程,但是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计算机的操作还是不熟练。所以如何对电大专、本科层次的学生讲解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显得十分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值得思考:

一、让学生认识到电大教学中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的重要性

目前,电大的各类专业、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显然,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培养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我们应对本课程的教学背景有充分的了解并对本课程的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

1、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

电大是一所远程开放教育的成人高等院校,它采用了以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基础、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的新型的教育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就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求而设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电大学生必须掌握以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网络为核心的自主学习的手段,才能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目前,很多电大学生对计算机仍然比较陌生。即使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电大学生用起计算机来,也常常捉襟见肘,表现出基本技能的欠缺。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大学生现实状况的需要

由于电大是一所成人高校,学生的来源非常复杂,与普通高校的学生相比较素质偏低,所以电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非常有限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综合性、渗透性和变革性都很强的基础课,它综合了诸多现代科技领域的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能切实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为远程开放教育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克服学习计算机的几个误区

1、英语不好,所以计算机学不好。

经常听到一些成人朋友抱怨自己英语没学好,所以计算机自然也学不会,有的甚至因此不愿接触计算机。

2、年龄大,计算机就学得慢。

很多人不愿或惧怕学习计算机,认为计算机这东西小孩子学得快,成年人的记忆力差,手指不够灵活,学起来太困难。

成年人较强的理解能力及学习主动性,同样他们成为学习计算机的优势。因而,年龄不是学习计算机的障碍。

3、学计算机就是上网。

随着互联网逐渐普及,使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最快的速度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许多人一接触计算机,便马上开始学上网。如果问他了解计算机知识吗?他会很肯定地回答:“会!我每天都上网”。

4、事无巨细,面面俱到。

我们对于学习知识一直提倡的是:勤奋好学、善于钻研,学习不留死角,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有些朋友把这种精神用在了学习计算机知识上,结果却事倍功半。

三、优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情趣的培养。

1、重视计算机引言课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要求我们在计算机引言课中,要从计算机的产生、发展、最新动态和Internet网络的有关常识的介绍,国内外计算机技术的比较,同时结合本地区利用计算机进行经济管理、教育科研、通信、商贸等方面的应用,最大限度地让学生了解到计算机的重要作用,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是时代的需要,也是个人成才的需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上机操作能力,使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践操作极强的学科,应该说上机练习时间占70%,理论教学、演示30%。学生上机操作的过程是一个融阅读、理解思考和观察、验证于一体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不熄。 

四、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能力

1、组织协作学习,促进学生合作精神、自学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上第一节计算机课时,我没有急于展开教学,而是首先分组,将几个同学分为一组,并告诉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必须相互合作,共同进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开展小组竞赛的活动,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奇心,好胜心,并促进同学间的团结协作,只有合作愉快,才能获胜。同学间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困难,互相指正错误。共同进步,这样掌握知识又快又好。

2、充分用好“帮助”功能

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借助Windows程序中良好的帮助系统,当我们对某一功能不了解时可以随时按下F1键来打开帮助。如:Word 2000的“帮助”功能中隐藏着不少小窍门,如显示“日积月累”、快速获取帮助主题等等,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做个有心人,充分挖掘其功能,就可以使它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3、借助网上别人的学习经验

第2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办公自动化也越来越普及,计算机技术将成为每个人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技能。职业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实用人才。但是,目前很多职业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还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要求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考虑到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功能.本文就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改革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1 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1、过于讲求知识的系统性,不注重知识的模块化教学。 上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时,习惯于从计算机的起源、产生、发展,讲到它的作用意义,再讲到它的构造特点,尤其是讲它的编程语言和方法,一下子把学生带入到云里雾里的境界。让学生产生了对学好计算机的恐惧感。要知道我们教育对象是中职生,学习基础不扎实,学习兴趣不高。要因材施教,选取学生够用的、适用的、想学的、能学好的知识模块,如计算机基础模块中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Windows、文字图表处理Word、电子表格处理Excel、演示文稿PowerPoint小模块等。

 

2、课程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而课程内容的更新速度相对缓慢。一方面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相对稳定性,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和教材的更新周期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从而导致计算机的许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教学内容的陈旧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

 

3、教学模式陈旧。简单的照本宣科,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学生记,然后笔试或上机的考试。老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味。教学中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学生对学习越来越厌恶。其结果,只能是教师讲教师的课,学生开自己的小差。

 

4、教材落后陈旧,跟不上时代步伐。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是学生学习的载体,但目前大多数教材都与时代步伐严重脱节,教材内容陈旧落后,交替更新过缓,导致计算机基础的很多新技术、新知识不能很快出现在教科书上。此外,职业教育教材与中小学教材内容重复严重,完全体现不出职业学校计算机特色,导致学生厌学思想严重。最后,教材理论性知识过多,实践操作内容过少,导致学生上机无所事事,从而使教师上课陷入了尴尬境地。

 

5、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选择不当。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最根本的就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计算机课堂授课都停留在旧的教学模式水平上,填鸭式教学和教师的独自表演阻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主体地位体现不出来,从而导致学生只能照葫芦画瓢、而无法灵活处理实际问题的现象时有发生。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措施

 

在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中,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在某种情况下,实验教学要比理论教学更为重要,它可以培养学生两方面的能力:一是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二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要想对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改革,本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建立网络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平台。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我们体会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仅凭课堂是不够的,必须加强课后的教学延伸。将电子教案、各模块习题及答案、模拟试卷及答案、上机实验案例及素材、在线测试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试题等教学资源建立在网络上,供学生下载自主学习和练习。通过网络自主学习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兼顾了贫困、边远地区学生计算机水平较差的情况,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方法取决于教学任务,而教学任务又取决培养目标,中职学校培养的是“应用型”的中等技术人才,困此在中职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强调能力培养,并要在教学中渗透思想教育。“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的知识,而是学习者主动在内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教学不应“由外而内”的注入,而应是“由内而外”的主动吸收。

 

例如:我在Word章节的设计任务为“报刊设计操作”和“毕业自荐表制作”,内容涵盖Word里的文字设置、段落设置、图文混排、表格制作等知识点。上面这些任务都是学生现时比较感兴趣的内容,经过在学生中了解的情况,这些任务也是学生特别想学习的内容。

 

3、优化课程,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内容。由于教材的更新大部分都是跟不上新知识的出现,教师应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设计,将某些长时间都保持重要性的知识进行提取,对过时的或者已经有新知识对其补充过的知识,在讲课时应该提醒学生,让学生有这方面知识的补充。

 

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要提高知识的实用性,让学生学有所用,能够同专业紧密联系,以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可以适当地加大深度。

 

4、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是理论的升华。有的学生讲起计算机口若悬河,操作起来却是笨手笨脚;有的学生操作如行云流水,可问及基础知识,却是目瞪口呆。作为教师,理论和实践应一起抓。在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就应当让他去实践,检验自己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往往有眼高手低的感觉。在课上觉得什么都懂,可一上机就错误百出。

 

总之,计算机作为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其理论知识和专业性强。作为这门前沿学科的授课教师首先就应该转变观念,积极改革,从“以教师为主体、以课程为中心”过渡到“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不断地充实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建立起知识和能力个人结构;其次就应该结合计算机学科更新快、实践性强的特点,运用专业组教师的集体智慧,在教学中选择一套适合职业学校学生的教材;再次就应该全面掌握教材,筛选出教学的重点、难点,精心组织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教学软件,把理论和实训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寓于操作中,在操作中消化理论。通过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的综合素质最终得到提高,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真正目的。

第3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有些同学虽然能够听懂理论知识,但是到了实际操作时,却无从下手,毫无头绪。还有些同学虽然能够顺利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上机操作实习,但是如果将题目换一换,内容变一变,就不会做了,这样的学生并不能做到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二、反复练习重复的知识点

在当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有很多教师都习惯以自我为中心,过度的依赖于教材,让学生反复联系教材上的习题,这样就使得学生一直在重复地学习和复习相同的知识点。而有些学生,自认为将课本上的知识已经熟练的倒背如流,认为应对考试已经毫无问题了,也就不再去追求更高层次的习题练习。他们甚至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如此简单,根本没有设置该课程的必要,学习这门课完全是浪费时间,这样也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建议

(一)把考证知识应用到实例教学中比如说,我们在讲授EXCEL基本操作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任务,让学生利用EXCEL制作一个“国家助学金签领表”。教师可以首先讲解该表格主要应用到一些数字类型的格式,然后请同学们执行“格式”菜单下“单元格”命令,让同学们体验和复习一下数字选项卡中的常规、数值、货币、文本等数字类型,如在输入“身份证号”“序列号”时要运用“文本”格式,当输入金额时要运用“货币”格式。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探讨。将这些知识点以及各种方法都讲清楚之后,就让学生自己上台练习和演示操作,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熟能生巧。

(二)把问题带到课堂讨论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精简的语言将每个知识点都讲解清楚,还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鼓励学生积极的提问和思考,将问题引入课堂。当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疑问时,教师先不急于将答案说出来,留给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的时间,然后把问题带到课堂上去,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最终找出答案。教师在讲课时,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反应,要实时地清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随时调整授课行为。

(三)注重中职院校的师资培训教师是教学中最重要的资源,没有教师,何来教学?我们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要加强教师的职业素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的培训,以求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教师的专业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好坏,所以加强中职院校的师资培训至关重要。当然,教师自己也要实时的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

第4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1.1教学内容专业针对性不强我国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一般采取选择学与考评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产品飞速的更新换代,要求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也需要不断充实、更新。在我们的很多的学校一般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对于课程及教学会按照一个学生的平均水平来安排实施,根本没有考虑的学生的差异性,这样会造成计算机水平高的学生,感觉知识简单,学习起来没有意思,而计算机水平差的学生会感觉依然很费劲,很吃力,造成不协调的教学环境。因此,应该根据知识背景、专业要求、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教育教学方法才能更加符合教育的理念,满足学生个性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2课程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不协调随着社会专业化越来越明显,专业的分类也越来越细化,很多高校对专业方面的课程设置只增不减,而对于课程学习和应用的工具计算机基础方面的教学有所忽视,这样必然影响专业方面的学习,熟练的运用计算机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必定有很大的帮助这是不争的事实,另外各行业对于从业人员计算机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高校课程的设置应该与专业人才的培养相协调,而计算机应用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1.3实验条件发展相对滞后计算机应用属于实践强于理论的一门课程,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实验条件滞后势必会影响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质量,这样的问题普遍存在于各大高校,设备少,技术落后,对计算机教学的投入不够,这给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教学的先进性和实用性带来了较大的影响。

1.4各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课堂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高校通过合并,升本等方式,规模不断扩大,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与相应的设备并未随之改善,专业方面的教师数量不足,教学方面的设备跟不上学生数量的增加。教师教学任务越来越重,学生学习的压力也在增大,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辅助教学目的很难达到,教学效果得不到提高。

2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内容

2.1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思想

教学是相长的,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可以发现新的问题,能够更好的进行进行知识的补充,知道学生想什么,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使学生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讲解对新知识必定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传统的观念是教师讲,学生听,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思想,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二者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和谐统一。

2.2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改革

(1)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在明确培养目标的前提下,确定必要的知识单元,分层次将它们组成系列课程。将不同的知识单元有机地结合在一门课程中,可以改进教学效果,节省学时。优化课程内容、完善课程体系。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计算机文化基础,让学生掌握基本计算机应用知识,对计算机有一个具体的认识,对计算机的基本原理,网络原理和操作内容,以及对于以后工作生活方面的帮助,办公软件,多媒体工具等有一个熟练的掌握。计算机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基础。它主要是让同学更加深入地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学习为了应用开发所必须掌握的计算机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过开设多门公共选修课程,以及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一个坚实的基础。

(2)实行分级分类教学,对“非零起点”学生因材施教。新入学学生计算机基础良莠不齐,对于基础不同的学生应该进行个性化教育。入学之初应对学生计算机基础进行全面考核,根据计算机基础的好坏分出类别,因材施教。对于底子薄,基础差的同学应该加大教学的力度,改进教学方向,增加实践课堂的课时。成绩优良者,允许申请免修或参加课程提高班。根据学生具体的计算机能力确定免修和选修的课程。

(3)加强实践教学建设。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当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两者都要重视。特别是对于实践课程的安排。在实践教学硬件环境方面,应加大对计算机硬件设备的投入,更新计算机公共实验室的相关设备,为广大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加公共机房管理维护人员,扩大兼职管理人员数量,保障公共机房实验设备的完好率,同时保障公共实验室的全天开放。对于教学,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的辅导,开展网络课堂建设,使学生有充足的课外学习资源。增加课时,合理安排教学课程。

3总结

第5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能力;职业素养

1引言

新课改要求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中职学生毕业后大部分直接踏入社会,这些学生入学时整体素质较差,属于人们观念中的“差生”,如何在2至3年内把这些学生圆满地呈献给社会,是中职教育者不断追求的目标。笔者结合平时教学实践,探究如何依托现有的计算机应用课程资源,凸显课程本质,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2教学过程

2.1课前思考

“学校形象宣传”是马成荣老师主编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第二版中的内容,处于课程结尾阶段,通过前面几个学习领域的学习,绝大部分学生已经熟悉了项目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掌握项目实施的流程,因此,本项目教师完全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来独立完成,教师充当掌控者与引导者角色。14、15岁的学生大多好动,喜欢动手操作,愿意被成人化看待。笔者提前准备好“校庆通知单”,增强学生制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做事缺乏条理性与持续性。根据原来的分配,实行3人一个工作小组,方便交流,也易达成意见的统一,让学生养成有事大家商量的意识。笔者提前准备好了某公司的宣传策划,让学生利用网络等工具,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确定本组的策划方案。

2.2创设情境,引入任务

(1)播放学校录像片(通过播放学生熟悉的校园风景,吸引学生注意。)(2)出示学校通知(教师提前打印好,增强任务布置的真实性。)师:同学们来学校学习也半年多了,同学们对学校有多少了解?在校庆来临之际,学校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来宣传学校,我们应该怎么做?(恰当引入项目内容,成人化对待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制作的热情。让学生具有教师信任我,我能完成的信念。)

2.3策划制定、材料收集

教师引导学生上网查找相关信息,查找宣传片策划的编写,小组内讨论确定本组的宣传方向,制定宣传策划书。小组长分配小组成员的材料收集方向,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同学们在查阅资料、编写策划中培养了信息素养,提升能力,对今后的工作学习具有较大的作用和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项目的制作过程中,学生感觉不是在学习,而是在“工作”。在项目实施中教师只是给学生适当的建议而不是命令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权。

2.4小组讨论实施任务

本项目较大,课堂时间为4课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倦怠心理,把项目分为几个小任务来实施:“个人风采展”——“南京欣赏”——“技能比拼-模板设计”——“内容制作-创意竞赛”——“完美展示”。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本组宣传的侧重点(风景、学校发展历史或学校专业建设),组长分配任务,确定每个成员搜集的素材(图书资源、网络资源或图片资源等),素材收集完毕,在教师的帮助下实施任务。该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充分锻炼了学生头脑。

2.5作品评定

这个环节定为“找亮点”,学生作品收集上来后,参照教师给出的观察评价量化表,师生共同对作品进行评价,让学生以虚心的心态去发现他人的成功之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得到锻炼,开阔了学生的胸襟。

2.6作品解说

通过作品的展示解说,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怀,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抓住时机教育学生爱校、爱家、爱工作、爱社会。

2.7项目总结

这个环节进行学习心得介绍、交流。给学生留时间,让学生养成善思、善总结的学习习惯。

2.8教学反思

结合本案例,通过校园风景的展示、学校通知的下达激发了学生制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素材的收集引导,锻炼学生利用资源的能力,使学生具有使用资源、获取资源的意识;通过策划的指定,使学生初步具有职业人意识;通过课堂各个环节的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精神得到很好的锻炼。

3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新课程倡导以弘扬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一个人终身从事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过去,职业变更将伴随一个人的一生。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自学即自主学习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未来学家埃德加富尔在《社会存在》一书中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词“学差生”,感觉很是贴切地形容了现今部分的中职生,我们的学生最终走向社会,社会是个大课堂,有的学生到了社会以后适应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很难适应社会,这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在校的学习没学好,这个“学习”不是单单指学习成绩,而是“再学习”的能力。荀子在《劝学》中说:“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与物也。”自学也非关起门来自己学,而应充分利用一切有益于学习的条件。教师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具有使用资源、利用资源学习的意识。在制作“学校形象宣传”时,学生对收集资源感到无从下手,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动手去收集资源:教师分发学生任务书及策划,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本组的宣传方向。师: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宣传我们的学校呢?生:风景、专业介绍、学校发展。师:那我们需要哪些资源?如何获取这些资源呢?生:(1)图书、影片资源(了解学校的发展过程)(2)电脑网络资源(掌握宣传片的制作方向)(3)教师等人力资源(掌握学校的发展现状)可以通过手机、相机、DV等手段获取资源,培养学生充分利用资源获取资料的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不是通过一两堂课、一两个项目就能培养出来的,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细节:(1)学习中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那些自学、交流能力较差的同学,我们要用发现的眼光,及时发现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对其进行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使他们爱上自学。(2)适当融入学生群体,与学生进行交流,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成功协助学生解决问题,对那些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同学起到“加油、鼓劲”的作用,提高他们的“干劲”。(3)适当调整教学进度,适当放宽项目实施的时间,让那些能力较差的同学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和充足的操作时间。(4)利用成功的典范激励学生。自学是以学为主转为以思为主的学习过程,要给学生适当的思考空间。我们的学生离开学校后需要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使自学能力成了他们适应社会、走向成功的必要条件,从长远眼光来看,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一项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任务。

4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学校形象宣传”项目中,笔者设计的任务二是“设计大比拼”,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让学生具有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引导学生制作幻灯片母版,学生分小组,设计制作母版。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学生,对学生细微的新思想、新创造在班级内进行表彰,在课堂内营造了敢创新、勇于创新的学习风气。鼓励学生创新,要求教师眼睛要锐利,点评语言要恰到好处,不能过分夸大。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崭新途径。在“学校形象宣传”这个项目中,根据学生的特点笔者将此项目分解成若干个小任务:个人风采展示——项目引入——南京欣赏——设计大比拼——创意竞赛——动画探究,通过小模块的设计,缓解学生制作疲劳,活跃学生思维。课堂是师生情感交往的重要场所,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质疑、发表各种见解,形成师生间的能动交流。教师绝不能压抑而应引导和鼓励,在教学中,力求打破常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对疑难问题能提出较多的思路和见解。使学生养成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的创新思维,从而使创新水到渠成。

第6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关键词]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高职课程改革

1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共课存在的问题

1.1教学资源存在严重缺陷

大部分学校目前缺少优秀的教学资源及先进的教学手段,没有先进的持续更新的课程资源、精品在线资源库和先进的评估平台、先进的考核手段。教师一般只能使用演示教学法进行授课。单一的教学手段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2教学内容多而课时少

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只能在课堂上大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在课堂上听的多、练的少,被动接受多,主动探究少。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不利的。同时,学生在课后很难得到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学生急需可帮助他们课余学习的学习资源。

1.3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应该有别于医学类课程纯理论的教学

在医学院校,其教学思路普遍与医学教学思路相同,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对信息技术不感兴趣的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呈现出烦躁的情绪,导致有比较多的学生认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对其专业毫无用处,医学专业不应该开设计算机课程,只要开设医学专业课程即可的。较多的学生对学习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产生了厌学情绪。

1.4学生计算机能力水平层次不一

目前,大部分地区中、小学已经相应开设了计算机基础相关课程,目前高职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里面的部分内容,部分学生在中、小学时期已经学习过。在学生群体内对计算机课程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的认知,学过的学生对目前的计算机课程学习提不起再次学习的兴趣,但有些没学过的学生又存在着基础薄弱,难以跟上课程进度,相应地,也会产生厌学情绪。

1.5教师的能力跟不上目前新知识的发展潮流

计算机相关技术不断创新,但是高职院校教师的培训工作却无法同步跟进,教师们没有一个很好的交流和学习的平台,除了自学以外,没有其他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导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无法应对当前计算机的发展趋势,无法在教学中发挥主要的引导作用。

2课程改革目标及改革思路

2.1改革目标

高职高专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在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借助先进的持续更新的课程资源、教学软件、评估平台和仿真软件,对现在大学生计算机公共基础课进行改革,采取慕课(Mooc)和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面向学习过程且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升学习效果,更好地迎接“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2.2改革思路

2.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计算机技术更新速度很快,要想让学生能够获取最新的知识,教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学校应给教师提供培训深造的机会,通过学习和交流,增强教师的结合能力。

2.2.2重视教材改革

高职院校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及相应专业对常用应用计算机处理问题能力要求有所不同,编写教材讲义格外重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要编写校本教材,或者主编、参编公开出版社的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2.2.3完善教学资源

目前,我国大部分关于移动学习资源的研究都过多地关注了知识的碎片化,关注的是知识点的学习,而忽视了知识的前后连贯和知识体系。结合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点,将移动学习课程与移动学习资源研究融会贯通,通过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将一门课程以完整的“教”与“学”的形式展现出来,保持了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本研究将知识点和思维导图相结合,探索更有效的移动学习课程的制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丰富移动学习课程建设的理论,为移动学习课程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2.2.4改革教学方式

通过研究,有利于促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基于本研究设计和开发的微课,教师可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操作,有更大的空间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者可利用课程资源按需学习,满足了学习者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改革实施方案

3.1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

①在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习者对微课的了解、需求和使用情况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通过问卷方式调查学生以前学习计算机的情况。②改革教材,在充分了解学生能力水平的情况下,编写校本教材,且积极参编公开出版社的《医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

3.2改进教学方法

①通过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解决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课内容多、课时少以及学生学习不够透彻的问题。②利用思科公司提供的课程资源、教学软件、教学评估平台开展教学,探讨新型教学模式。③构建微课的设计模式,开发具体的微课实例。通过自主制作微课,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及微课制作水平。

3.3通过慕课(Mooc)及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解决当前教学存在问题

①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分析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以及学习者对微课的了解、需求和使用情况。对学生采取分层次教学的教学方式,杜绝学生因学习层次不一而产生厌学情绪。②通过慕课以及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解决目前医学类高职院校计算机公共课程课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学习不够透彻的问题。③研究慕课环境下的微课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通过对获奖微课分析研究,找出微课制作的原则和一般模式。④慕课环境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微课的设计与开发。充分利用互联网及图书馆资源,对现有的关于微课的研究资料进行梳理分类,对于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可参考借鉴,在研究中少走弯路。

3.4做好计算机课程的考核工作

处理好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在针对学生的考核上,有针对性地将考核内容尽量向等级考试考核内容对接,有目的地让学生将学习与考证结合起来。

4体会

4.1促进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制作微课会用到文本、图片、声音、视频和动画等多种媒体形式。这对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开展了医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带动了一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不断丰富和完善教学资源,提升教师信息素养,促进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

第7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修订说明中指出:“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应用性的课程,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是本课程的核心目标。因此在教学中要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这就迫切需新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来改变教学重心点,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技能和基础知识,让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更好地完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职学校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计算机应用技能、拓展其专业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长期以来,多数教师沿用传统的“教师边讲解、边演示,学生边听、边模仿”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意识,教学方式不适合学科课程特点,考核评价方式不尽合理,教学内容“一刀切”等问题,使得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缺乏足够的兴趣和重视。以致于在学期末的课程结束后,学生只会简单的操作,头脑中残存着孤立的知识片段,知识点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当然也就无法解决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出现问题找到别人做好的东西直接搬过来,打击了学习的积极性。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项重大工程。本人就实际教学结合现代教学理念来阐述一些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

    一、混合式教学法

    混合式教学是以提升学习效益为目的,在教与学活动中,将在线学习形式与面对面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利用教学媒体技术开展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教学目标。

    (一)利用网络交流软件,营建网络学习环境

    Blog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交流软件,它以网络为媒介,可以迅速地自己的收获和体验,及时有效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成为一种个性化的展示自我的综合平台。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即时通信软件,支持在线语音、视频和文字聊天,支持文件的共享,网络硬盘等,同时,可以与移动通讯终端等多种通讯方式相连,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及时沟通软件之一。由于绝大多数同学都有个人Blog和QQ账号,并经常通过这两种方式上网交流和沟通,因此,将Blog与QQ结合,充分利用Blog和QQ的各种功能,搭建异步学习和同步学习的学习环境,学习者之间既可以进行面对面地交流,也可以利用网络环境开展任务协作,不仅有助于学习者之间取长补短,分享收获和体验,相互竞争和鼓励,也有利于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教师设立教学资源专区,教学素材、大纲、课件、教案等均可在教师Blog内查阅。开设QQ群组,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通过QQ与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这也是教师和学生沟通,情感交流的最有效、最快捷的途径。

    (二)发挥网络教室优势,多媒体辅助教学共进

    在计算机专用教室里可以把知识传授与学生的上机操作同步进行。同时,充分利用QQ软件提供的文件共享功能,把所有的教学素材,如声音、动画、图像、视频等资料提前传送给学生。在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把理论内容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内容相结合。依据教学内容不同,通过Flash,PowerPoint等技术运用展示学习内容,以优化、深化课堂教学内容,丰富自主学习资源。同时,对于重点、难点问题,可以着重突出,多次强调,充分利用各种视音频资源,使学生在进入课堂之前熟悉教学内容,并可以在遇到难点问题时,反复观看视音频资源,自主解决问题。

    (三)教师布置主题任务,学生分组合作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给出几个需要大家完成的学习任务主题,以抛砖引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如:“青少年网络沉迷现象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网络搜索引擎特性的对比分析”、“主流IE浏览器特性的对比分析”等。此外,学生也可以通过头脑风暴、尝试定义问题等方法,确定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和研究任务。基于此,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进行分组,以6个人为1个组,共分8个组,每组推举1位组长来承担组织学习的任务,组长由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也可以由教师指定。随后,小组首先确定小组的任务、目标、详细的研究计划和时间安排;人员的分工,定期的会议时间,以及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等等。这样安排可以使学生能够以共同的兴趣爱好融入小组学习之中,有助于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在处理问题中遇到的困难。“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都觉得最好能把现实操作出现的问题引入课堂,将课堂模拟成问题公司,将来也就能面对就业、上岗。

    (一)呈现问题

    科学研究始于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能使学生思维活跃,甚至能够联想相关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对比分析当前任务目标,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积极地探索各种解决方案。比如提出具体的学习问题“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首先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只是简单分析解决问题的大体思路,而不要将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需要的知识储备交给学生,这些需要学生在下一阶段通过合作探究来完成。

    (二)组建小组

    小组是学习过程的基本单位,组建小组旨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创设一个和谐、严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与合作学习能力。在正式开始探索问题之前,学生需要组成学习小组,以便解决较为复杂的问题时可以在组内分工合作,发挥学生的不同特长、优势。例如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在组内负责设计实验,口才好的学生负责在班级范围内汇报学习成果,组织能力

    强的学生负责计时和协调,思路清晰的学生负责记录和整理大家在小组内汇报的材料等等。在中职以大班教学为主的情况下,分组的策略一般有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等等方式。而具体采用何种分组方式当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而灵活的调整。

    (三)制定解决问题计划

    根据给出的问题经过小组讨论研究,做出具体的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的具体步骤及完成的时间安排,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可。

    (四)解决问题计划的实施

    根据计划,小组同学明确分工,按照计划和步骤开展工作。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就能够获得成功,那么就只需一次执行即可;如果第一次行动方案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就需要对方案进行进一步修改,并进行第二次执行,依此类推,直至解决问题为止。在整个计划实施阶段,教师作为辅导者要参与到计划实施的各个环节之中,并在学生遇到普遍性问题时给予知识和技术的支持,即及时进行点拨、指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完成学习任务。

    这一过程不但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还要把所学的内容与将来的职业需要相结合,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培养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让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五)学习评价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一体,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不能仅凭一张试卷简单评定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本着新课改所提出的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样化的评价,评价中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重视知识以外的综合素质的发展,同时要突出评价的激励调控的功能,激发学生内在发展的动力问题解决后,小组上交成果,并进行组内自评,组间评价和教师评价。师生共同讨论项目中出现的问题及最佳的解决方法,找出优点及不足,为下一个知识内容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

    总之,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他们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行动学习教学设计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特定的理念与原则,才能更好的进行行动学习的教学实践,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2008.

    [2]黄丽莉.混合式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研究与实践[J].扬州大学学报,2008.

    [3]顾巍.行动学习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第8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TP3-4;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12-0000-01

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地位越来越高,小到随处可见的监控,大到导弹的拦截、卫星的发射等都少不了计算机的身影,正因为如此,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是对新一代的基本要求。于是各学校增设开展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随着教学的进行,一些弊端也在不断地显现出来,为了顺应时展,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以满足时代的要求。

一、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义

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能够系统地教授学生们有关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基础知识,方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计算机的方方面面,为后续的计算机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它能够间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们的知识探索能力,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再次,它能够扩大学生们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并为日常生活提供方便;最后其有助于促进小辈们与新技术的接触,拉近其与生活的距离,促进“人人都有个人电脑”计划的顺利实行。总之,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既是个人的需求,同时又是时代的要求。

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存在一些弊端,表现如下:

(一)学生个人能力各异,课程进度不好控制

由于地区差异或者家庭条件的不同,有些学生接触到计算机比较早,还有些学生根本就没见过计算机,更不用说接触计算机,正因为如此的差别,使得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呈现出不同的层次,有的学生学的快,而有的学生则跟不上进度,于是教师在课程进度的把握上就显得不精准。同时,学生基础能力的不同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不重视实践

很多学校还沿袭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学方法上不重视实践,使学生的实战能力得不到提高,无法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原有的作用,其影响力被大大打折。知识理论与实践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这一事实,既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又阻碍了计算机知识技能的普及速度。另外,实践的缺乏使得学生们只是空有理论知识,现实中却不能够熟练运用,在应用方面的效果相比于未开展此课程相差无几。

(三)教学内容与时展不同步

自从计算机面世以来,几乎每几年计算机就会被更新换代一次,如此快速的产品更新速度使得教材的内容显得有些滞后,因此二者的不同步使一些知识不能被大多数人所熟知。然而时展的脚步是不能被阻止的,我们能够做到的就只有不断地充实教学内容、关注计算机发展的动态以便大众与时代接轨,相应的就要采取一些教学改革措施并加以实行。

(四)教学形式单一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学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单一的教学方式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听课效率与学习兴趣,同时还会降低教师的上课热情。有些地区的学校由于条件艰苦、缺乏一流的教学设备,教师讲课只有一块黑板和几盒粉笔,还有些学校虽然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是教师一节课安排的课程信息量比较多,只有紧赶慢赶的继续讲,留给学生们消化已学知识的时间少之又少,这样虽然教授的知识量大,但是学生们并不能全部消化,等等诸如此类,如此单一的教学形式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初衷偏离,因此教学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对策

针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提出五项其教学改革的对策如下:

(一)分层次教学

分层次教学是针对学生能力各异的改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分专业教学,另一类则是按能力不同分班级教学。从本质上两者差别不大,均是采取因材施教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差或者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则会要求相对松一些,且从基础开始教学,一步步循序渐进,而基础好或者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一开始则会被授予一些相对深一些的课程,分层次教学较好的解决了能力差异的问题。

(二)搭建网络教育平台

网络教育平台的搭建有四方面的作用,一是将课程视频上传到平台上,以方便没听懂课程的同学查阅观看;二是方便老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交流;三是促进实践教学,注重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四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改革。总之,搭建网络教育平台百利而无一害。

(三)加强实践教学

改革必须摒弃应试教育的模式,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提升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充分发挥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意义。如今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实用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实践教学不仅有助于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更有利于实践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加强实践教学是适应时展的教学改革。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在改革时必须得到创新,应该更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例如,课堂上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尽力开发学生们的思维,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培养,从而既能减轻课堂容量,还不会减少知识量;加强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寻求最高效的教学方法等等,只有创新才能进步。

(五)合理地选取教材

教材的选取上应以主流产品的应用为主要方向,面对计算机快速的更新换代速度,教材的滞后现象无法消除,只能尽力避免。教材在选用前,应充分地考察市场,选取合适的教材进行教学,教材是不变的,但人的知识储量实在不断增长的,于是在主流教材的基础上不断充实补充新知识,才是最正确的策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一项随时展不断改革的学科,其根本任务是传播计算机应用知识,扩大大众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储量,然而其的不断发展决定了原有的教学观念会出现问题,于是不断地改革对策便会被用来查漏补缺,最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完美,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做出相应的贡献,实现其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吴亚林.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统计与咨询,2011(04).

第9篇:计算机应用基础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分层教学;改革优化

《计算机应用基础》在中职学校是学好计算机、电子、机电、数控、会计等专业的基础课程,那么,教学中应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才能让学生较好地掌握这门课程。

一、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精简教学内容

教师要积极研究教材教法,突出所学计算机知识的实用性。当前大部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在编写时,重点与实用性不突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以前,积极研究教材与教法,对教材上的内容进行适当精简,保留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相关的内容,增加一些教材上没有而学生又特别感兴趣的内容,对于教材上的其他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或选学。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在上机实践时要给学生相对比较宽松的题目,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对学生的上机操作结果要详细记录,分析发现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对操作薄弱的学生加以辅导。另外,要加大上机操作在考核中的分值,促进学生的实践。

三、分层教学,差别对待

根据中职生学习的起点不同,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分层教学,即对学生分层、对目标分层、对教学内容分层、对教学过程分层、对作业分层、对评价分层。随着所学习知识的从易到难,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也逐步深入,无论是先优秀还是后进生都可以在教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四、改革考试办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为了保证《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对本门学科的学习,必须对计算机的考试进行改革。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期末成绩进行分解,分平时上机作业成绩、月考成绩、笔试成绩、平时表现成绩等四部分考查。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以组织各类计算机操作的竞赛,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验交流。这种既有知识技能的考核又有竞技和交流的模式,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还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成就感、满足感。

我采用以上策略教学,教学效果较好。但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涉及诸多方面的因素,教学策略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使学生不再是纸上谈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杨爱红.职中生如何学好计算机应用基础.科技咨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