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学毕业生毕业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时间很快,已在xx麻醉科三个月,期间自己努力了,也进步了不少,学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的东西,我想这不仅是工作,更重要的是给了我一个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中国大学网范文之工作总结:实习医生试用期工作总结。现在的工作已经渐渐变得顺其自然了,这或许应该是一种庆幸,是让我值得留恋的一段经历。xx医院始终坚持"博瀚东海,爱心奉献"的宗旨和"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努力建设一家技术精品化、服务个性化、工作程序化、环境温馨化、医院品牌化的现代化医院,能在这样的一家医院学习进步,我感到很荣幸。实习期间我就特喜欢手术室的那种氛围,如今能够在麻醉科学习工作我很兴奋,激动。因为我是临床专业的,所以刚进麻醉科室对于麻醉专业知识恶补了一阵子,如今也养成了每晚花上一两小时补补理论知识。科室里每个前辈老师都能够谆谆教导我们,手把手的教会我们他们自己对于麻醉领域的独特见解与体会,经验毕竟是有些书本上所欠缺的,这让我们倍感弥足珍惜。在这里我真的很感激蒋优君老师,她不仅能当面指正我们的缺点与不足,而且对于麻醉专业知识她能够不厌其烦的给我们讲解,让我们懂得很多,学会很多,而且也避免了许多。徐元红、余云兰、户长龙还有张义几位老师,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对于工作的那份责任,我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
王新主任的一句话令我记忆深刻"麻醉这一行业要么不出事,一出就是大事,所以做事要慎而重之",这句话让我时刻谨记,我想这能让我在今后从事这已行业的路走的更远更长。遇到解决不了的我们会及时上报领导前辈,不逞强逞能,这不仅是对(转载自范文站,请保留此标记。)自己负责也是对病人,同事负责。我觉得做人起码要有一份责任心,更何况是在从事医务这一行业。麻醉医生又被称作手术室里的内科医生,不但要熟练各种麻醉操作技术,确保病人手术无痛、手术顺利进行,而且还要利用先进的仪器随时监测病人的生命功能,如发现由于手术、麻醉或病人的原有疾病产生威胁病人生命的问题,就采取各种治疗措施,维持病人生命功能的稳定,保证病人的安全。所以在这个岗位我们马虎不得,胆大心细,这才是干麻醉的必要前提,眼勤手快这恰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准绳。
短短的三个月我们不可能变得老练,不可能独当一面,在科室里呆了三个月,深深的认识自己的缺点以及不足之处,理论知识不够扎实,实践操作不够完善,从医是一辈子的事情,活到老学到老,是我们所要面对以及付诸行动的,只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造就一名合格的医务工作者,我们要学的还很多,要走的路也还很长。工作上我能够认真、细心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勤勉不懈,具有工作热情;性格开朗,乐于与他人沟通,有很强的团队协作能力;责任感强,能够很好的完成领导交付的工作,和同事之间能够通力合作,关系相处融洽而和睦。在xx医院上班的日子里,我渐渐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喜欢上了麻醉这份工作,想在这里慢慢成长成材,成为一名合格的正式xx医院里的职工,三个月的学习与工作,让我成长了很多,今后我会继续努力,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优良的作风,不断地完善自己,为了自己的明天,xx的明天作出一番成绩。
[关键词]德育答辩;医科院校;人才培养;价值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6-0023-03
多年来,中央高度重视并把德育作为学校办学育人的首要根本任务。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端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目前,多数学者肯定德育的功能。中国教育学会德育学术委员会理事长檀传宝教授从多方面论述了德育的教育功能,社会性功能以及个体性功能。他指出德育功能认识对德育实际的意义和影响不仅是一种理论分析,也是我国德育理论与实践的历史线索之一。德育答辩是高校德育的一种形式,其功能和意义也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和肯定。高博从道德认知的尝试与解读中探讨德育答辩的理论和意义,他认为“道德认知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的程序设计,高校德育答辩是道德认知新的尝试。它能够引导学生主动,有效系统地参与道德认知过程”。也有不少学者认为高校开展的德育工作以及整个德育体系缺少人性化、动态化和多元化,影响了评价结论的客观性、全面性、合理性和公正性,进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无论是其形式和内容,还是体系和定位都有待逐步完善,深入拓展。实践证明,德育答辩是实现高校德育评价体系改革的一个重要平台。
2003年,北京理工大学首次开展德育答辩,这次新的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者魏俊兴认为德育答辩是毕业生走向成熟的良方,是引导教育学生将被动接受教育转化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这种教书与育人同步运行的教育方式,不仅符合教书育人的主旨,且收到了良好效果。为了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全面考核,检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完善学生德育的评价体系,2013年云南中医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经过三年的实践,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我国医疗行业现状,存在医患关系持续恶化,究其原因,有医疗体制不健全、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医院过于功利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患者维权意识高等因素外,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较低。
医德作为一种职业道德,“是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以及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作为培养医药人才重要基地的医科院校,其培养的人才关乎人民生命健康。要提高医药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和做人操守,必须抓住其道德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即学校教育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讲,加强和改进医科院校德育工作,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云南中医学院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实践
为确保德育答辩教育效果,更好的提升德育水平,云南中医学院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了德育答辩具体实施细则,成立了由校党政领导牵头,学工部、团委、宣传部、思政部、教务处等部门组成的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全面负责毕业生的德育答辩工作,并投入专项工作经费为德育答辩的顺利开展提供资金保障,同时按照学院德育答辩的具体工作安排,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实施,分为宣传准备、撰写论文、审核评阅、现场答辩、总结整理五个阶段。
在宣传准备阶段,云南中医学院要求各学院结合实际制订周密、详尽、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并通过各种途经,向本科毕业生阐述德育答辩的目的、意义以及撰写答辩论文的基本要求及答辩方式。引导毕业生妥善处理好求职就业、毕业综合考试、实践技能考试、职业资格考试与德育答辩的关系,集中必要的时间精力做好德育答辩准备。落实好每名毕业生德育论文指导教师。
在撰写论文阶段,要求每位毕业生回顾大学历程,认真梳理生活、学习思想成长过程及对人生的感悟,全面总结成功的经验和挫折的教训,找准差距和不足,明确努力方向,撰写符合本人实际情况、个性化的德育总结答辩论文。
学生在撰写德育论文前,先与指导教师充分交换意见基础上,拟订德育总结的论文提纲,成稿后先在班级内部互评修改,再根据指导教师审阅意见反复修改完善,经指导教师审核签字通过后,按规定格式打印装订,经本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审核同意,方可提交答辩。
在现场答辩阶段,各二级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组织毕业生以班级为单位,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规程组织答辩,要求每位毕业生必须参加,并安排低年级学生代表现场观摩。毕业班级的答辩由“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委员会”指定评审小组具体负责,答辩评委应不少于3人,要求严格按照学校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进行评分,并指定专人负责记录。
现场答辩结束后,各学院综合每名毕业生平时成绩、论文成绩、答辩成绩,计算最终成绩,填写《云南中医学院毕业生德育答辩评审登记表》。按答辩人数5%的比例推荐“德育优秀论文”报学工部,同时在对撰写毕业生鉴定中使用好德育答辩评审意见。
整个德育答辩过程中,云南中医学院坚持德育与专业教育并重、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既注重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又切实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强化毕业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
通过三年的实践,云南中医学院在本科生中推行的德育答辩,应该说达到了预期目标。2013年、2014年、2015年全校分别有1288名、1415名、1445本科毕业生参加德育答辩,且全部都通过德育答辩,其中综合优秀的比例达到90%以上。从实施过程以及最后结果看,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从制度上确保了德育论文答辩的强力推行。事实也有力证明,德育答辩制度不仅较好地丰富完善了德育工作体系,而且还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效。
三、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成效和经验
通过三年来的实践证明,实行德育答辩对把德育落到实处、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一)德育答辩有效引导学生德育知行合一
高校德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通过确定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以及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将一定的思想理论、社会道德传递给受教育的青年一代,以促使大学生政治思想品德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使青年学生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的系统活动过程。”德育答辩是德育过程中的一个有机部分,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以及论文的撰写影响学生的思想,其过程的基本要素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和德育手段构成的。德育答辩其实质是通过制度设计,由学生完成建构内心道德境界、发展道德知识直至指导自身行为、激发道德情感的过程,使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动之以情,由外在的强制内化为内心信念及准则,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二)德育答辩有效把握人才培养薄弱环节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毕业之际,他们渴望理解与沟通,希望心灵得到关切,渴望困惑的问题得到明确的答案。德育答辩通过对大学生活的回顾,总结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其思想动态,是大学生心路历程的反应,能很好地呈现大学生内心世界与心灵成长的轨迹。高校德育工作的主题之一就是研究和回答学生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帮助他们解疑释惑,提高认识,其过程实际上是“德育对象在道德等方面的建构的过程,是环境与成长的统一,价值引导与个人价值建构的统一。”
通过德育答辩,教师能了解到个体成长中的困惑问题以及学生内心世界成长轨迹,从而更有针对性的引导激励学生走向至善。发展学生良好的思想观念是德育目标之一,同时还要改造学生已经形成的错误观念并建构学生内在的良好思想道德境界及行为习惯。德育答辩通过论文的撰写,德育指导教师一对一的引导,促使毕业生感情、意志、智力和能力得到完善。
德育答辩过程可以说是毕业生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无论对个体还是对学校、老师都具有显而易见的作用。就德育主体而言,开展德育答辩可以引导其回顾在校成长、成才历程,总结收获,找准缺失,增强学生主体自觉意识。就学校办学育人实践而言,通过德育答辩,可以全面深入地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人才培养和德育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
(三)通过德育答辨,充实毕业教育内容
德育答辩正值毕业生进入实习求职阶段,群体分化明显,班集体难以统一组织活动,毕业生处于松散状态,极易诱发事端。“德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建构”生活;德育不是建构“所有生活”,而是建构“道德生活”。德育不仅关注道德“生活内容”,而且关注“道德生活方式”。开展德育答辩,旨在激发“潜藏的自我意识,使毕业生更为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养成德性,而非脱离现实生活,在虚无缥缈的世界中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同时,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的各种不良情绪,引导毕业生珍惜时光,顺利度过大学的最后宝贵时光。
(四)通过德育答辨,促进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通过德育答辩系统工作,一是加强毕业生教育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又依据学生个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其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二是要求教师履行教书育人职责,发挥主导作用,从与学生充分交流思想,到指导论文选题、撰写审改,强化对学生成才的理性指导,有效弥合高校新校区显示存在的师生时空距离疏远的不足。三是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风。
(五)通过德育答辩,全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
云南中医学院对本科毕业生知识能力和学术水准的评判,已经有成熟完整的考查、考试、答辩制度,但对于其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的评判,尚未形成和建立一套系统性、痕迹化、规范化和总结性评价体系。通过开展德育答辩,为云南中医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创新、新生教育、全面衡量和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实证材料。
德育答辩是云南中医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一种新颖而积极的尝试,旨在加强毕业生教育与管理,既考核其思想道德素质如何,又依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强化学生对自身思想道德的内省和行为的自律。旨在增强毕业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密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疏导离校前学生中的不良情绪,增强毕业生的爱校情绪。旨在深入掌握学生成长轨迹,检验学生在校期间人才培养和德育工作的实施效果,总结得失,改进工作,进一步提高育人工作的实效性。旨在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的榜样示范作用,带动和鼓励在校学生学习成长,传承优良校风学习。它需要认知主体的参与,也需要制度化程序的设计,其形式与内容,体系与定位都需要逐步的完善,深入和拓展。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答辩制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7)07-0170-02
党的十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呈现德育教育具体化、有形化,这是摆在高校育人工作面前的命题,这就要求高校育人工作既要遵循教育规律,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又必须通过路径创新,在方法、内容、形式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云南中医学院将德育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从2013届本科毕业生起,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什么要在毕业生中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呢?基于云南中医学院对300多家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在选用毕业生时,录用原则排在前列的是“思想品德”。然而,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还有许多不足,存在教师难教,学生厌学,形式单一、方法简单、目标空泛等问题。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为创新德育评价形式提供了一个平台,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的形式,梳理、总结、汇报、提交大学以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完成情况,获得学分,原则上德育答辩不通过者不准予毕业。
一、德育答辩的基本概念
德育答辩制度是构建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重要载体。德育答辩是将“立德树人、以德为先、全面发展”的德育方针贯穿始终的主要体现,是毕业生通过梳理专业学习、身心成长、思想意识、价值取向、社会责任等方面的收获、得失及感悟,在总结中反思与成长,是对学校德育实施效果的全面检验,是毕业生德育评价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现实意义
(一)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实施“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有效创新
党的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践行立德树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具有建设性和探索性的意义。
(二)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实践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质量,学校规定每个毕业生都要有教师指导,每位教师指导的学生不超过8人,参与德育答辩工作的不仅有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还有校院领导、专业课教师、机关工作人员,从2013年至2016年,云南中医学院德育答辩指导教师已占全校教职工总数的45%,这样的全员参与,大大提高了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三)推行德育答辩制度是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具体体现
德育答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是实现德育教育有形化、可视化的具体体现,是加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方式。
德育答辩要求学生按照相关规定格式,将自己在大学期间所接受的专业学习、思想道德、身心成长等教育效果进行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形成德育论文,并以班级为单位用答辩的形式进行陈述,同时接受提问并作回答,由答辩评审委员会综合其平时表现,就其德育表现做出评价。毕业生通过德育答辩这个平台,可以多角度审视自我,总结成败得失,为走好新的人生征途、开创美好未来奠定基础。
三、德育答辩制度开展的基本做法和经验
(一)领导重视,保障到位
学校党政把开展毕业生德育答辩工作作为检验全校“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手段,专题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同时还制订了《德育答辩规程》、《德育答辩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成绩评分细则》等相关配套文件,为开展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校院两级在工作中,领导重视到位、思想认识到位、宣传动员到位、措施落实到位、协调配合到位。均成立“毕业生德育答辩指导委员会”,职责明确,责任到人,负责协调指导和具体工作。学校安排专项经费予以条件保障。
(二)精心组织,全员参与
整个答辩共分为宣传动员、论文撰写、交流答辩、总结整理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均明确提出时间节点要求,校领导多次到二级学院检查指导,了解工作进展情况,确保了答辩工作顺利进行。学校制定了德育论文开题报告提纲、德育论文撰写规范、德育答辩鉴定表、互评表等,为规范德育答辩工作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三)过程管理,严格要求。
1.严格遴选指导教师
德育论文指导教师按照专业论文基本要求,师生双向选择确定。教师与学生深入交换意见后确定题目,指导开题撰写,及时审读评阅。不少指导教师与学生多次面对面交谈,或在网络上保持密切交流,帮助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总结得失。
2.严把论文质量关
要求德育论文力求用准确精练的语言,通过自我总结、交流、答辩等互动过程,促使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进行全面的梳理与反思,总结经验与体会,分析成功与失败,剖析优点与不足,许多学生还为自己制定了短期或中长期的生涯规划和努力方向,进一步理解的人生意义和价值。为端正学风,明确要求论文务必本人原创,抄袭者一经发现按不合格处理。
3.强调正面引导
在论文答辩过程中明确规定对每名毕业生的德育总结陈述和答辩中存在的偏颇问题,专家必须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的基本要求,及时纠正,以理服人,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4.注重总结,典型示范
推荐“优秀德育论文”印刷成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作为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
(四)创新举措,成效显著
推行本科毕业生德育答辩制度,可真实检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力推进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构建,充实了毕业教育内容,对毕业生实现成才梦想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德育答辩制度的创新举措,引起主管部门、兄弟院校、社会舆论的良好反响。应邀出席学校德育答辩工作总结汇报会的省委高校工委领导在现场点评时指出,“德育答辩给同学们的人生留下了一个很深的记忆,给他们注入了人生放飞理想与希望的动力。通过这样一个答辩过程,开启同学们的心智,传承医术,锻造品德,同时也让我们得到一次人生境界的再提升,受益匪浅。更重要的是成为当前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有益探索,应积极倡导和推广”。新华网、凤凰网、云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及新华社云南分社分别报道了云南中医学院的德育答辩工作。
四、完善德育答辩制度的思考
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应重在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五年的学习生活中去,使其延伸至各年级的學生中,大学一年级进行德育论文选题开题、大二大三进行德育实践回顾、毕业班进行德育答辩。通过对低年级学生参与到德育答辩工作的调查得知,许多学生通过学长、学姐的感悟,清楚了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明白了该如何度过自己的青春年华,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对教师来说,学生在德育答辩过程中的自我剖析,是通过其他渠道很难了解到的,特别是为辅导员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工作平台,大一的选题开题、大二大三的实践回顾、毕业时德育答辩,能全方位的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凸显“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德育的有效性。首先必须融合入学教育、日常教育和毕业教育“首尾相连”的全程化,将德育答辩制度贯穿学生教育的始终,最终形成全过程德育教育常态化。其次,适应教育环境不断变化的新常态,积极探索推行德育答辩制度的理论和实践,进一步把德育答辩制度的推行作为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的重要手段。
推行德育答辩制度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也不是一个单一的设计,而是着眼于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整体构建,是“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小落细落实的重要举措。相信在各方院校的共同努力下,德育答辩制度会日臻完善,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独明,李景国.论德育答辩体系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01-102.
[2]张海燕,饶亚林.德育答辩——创新大学生德育评价的新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4,16:134-136.
[3]张立忠.德育答辩:构建大学生德育评价体系的重要平台,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11,4:59-61.
关键词: 管理类毕业生 实习 就业
毕业实习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渡性阶段。当今人才市场上许多用人单位都倾向于“具备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而毕业实习则能让学生在现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体会课本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增加实际工作经验,为毕业后的顺利就业增加筹码。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情况下,加强实习教学,提高人才质量已成为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管理类本科生毕业实习与就业现状
(一)毕业实习概况
温州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于2001年,开设了以管理学、基础医学概论、公共关系学等为代表的主干课程,主要培养从事医疗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的复合型人才,至今已有4届毕业生。作为以医学学科为重点,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等医学院校,结合本校管理类学生的培养目标,我们目前的实习单位主要是医院、卫生监督所、医药管理局等全省各级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在实习形式方面,我们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实习时间多安排在第三学年的下半学期和第四学年的上半学期;在实习管理方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确立实习小组长负责制,要求学生填写实习周志,在尊重学生自主管理的基础上不定期地进行实习情况检查;学生实习成绩则根据实习单位的鉴定意见、实习报告情况,以及学生在整个实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从本校前几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实习情况看,实习时间的安排较为科学合理,实习的管理也较为人性化,总体而言,温州医学院管理类学生的毕业实习工作是比较到位的。
(二)就业概况
近5届温州医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统计情况如下表所示: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与我们的培养目标相对应,本校管理类学生主要进入各医药卫生领域从事管理工作;其次是各类企业,其中包括一些从事医药制造和营销的企业,有的学生则直接参加自己家族企业的管理;再次,就业人数居多的是医疗卫生系统以外的事业型单位,比如各类学校(除留本校外)、文联等。随着国家一系列鼓励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贫困地区就业的政策出台,一些学生也选择了“村官”作为自己的事业。继续深造和考录为公务员的学生人数则每年较为稳定,保持在1―2名。同时,我们可以看到,选择自主创业的学生较稀少,大多数学生还是寻求较为“安稳”的事业型单位。在初次就业潮流中暂时未能落实工作的毕业生人数曾在2007年一度达到17%,而在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就业形势甚为冷峻的2008年则回落到3%左右,这其中的原因较为复杂,根据毕业班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的反馈情况,有大部分的原因在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和就业预期的调整。
二、管理类毕业生实习与就业中遇到的问题
从历届公管专业毕业生的情况看,他们在实习和就业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毕业生的心态上,他们有的未能体会到“管理”与“服务”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对“跑腿”、“打杂”的事情心生埋怨,而“重要的事情”又没有机会经手,形成了典型的“眼高手低”之势;二是在毕业生自身素质和能力方面,由于每届毕业生的状况不尽一致,这使得实习和用人单位对我院管理类学生的印象也有所差异。如果前一届毕业生表现出色,那么下一届的毕业生就会受到青睐,但如果前一届的学生表现很糟糕,那么该实习和就业单位就很难再接受下一届的毕业生;三是在实习单位方面,各定点的实习单位对毕业实习生的接纳程度和指导能力参差不齐,有些实习单位对实习生不够重视,缺乏必要的业务指导,而只是敷衍了事;四是在时间调配方面,学校方面按照“理论-实践-理论”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安排学生实习期结束后返校学习最后一部分理论课程,但毕业生由于面临着就业或继续深造等寻找毕业出路的问题,常常旷课,有的在实习过程中就和用人单位达成就业协议,提前“毕业”,这就造成了毕业生管理的一道难题;五是在社会竞争方面,实习与就业单位往往同时接收了不同院校的毕业生,也常将各院校学生进行对比,最后择优录用小部分毕业生,这使得毕业生之间竞争比较激烈,对毕业实习学生来说这既是动力又是压力;六是在毕业实习管理方面,学院与实习单位的沟通不够紧密,在现有的师资状况下又不可能派遣专职的实习指导老师,加上部分学生属于自行落实单位的分散实习,毕业生自主管理能力薄弱,这使得学院在毕业生实习的跟踪管理上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对管理类毕业生实习与就业协调管理的思考
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毕业实习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它不仅属于教学范畴,更是学生踏入社会、实现就业的基础步骤。受社会经济形势和大学扩招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因此,学院管理部门应统筹协调好实习和就业指导工作,使学校、学生、实习及用人单位多方面满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从思想教育入手,做好实习动员和就业准备工作。在毕业生进点实习前召开好实习动员大会,把实习的要求和目的清晰地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明白实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邀请有经验的带教老师和职业顾问给毕业生作实习和就业指导报告,编制实习与就业方面的指导手册,重点了解职场中的人际关系、工作伦理和工作规则等[1],帮助毕业生尽快做好角色转换,适应职场环境。
第二,以就业为导向,合理安排毕业实习。在实习时间的安排上,应尽量避免与毕业生求职高峰期重叠;在实习单位的安排上,学院事先要进行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意向调查,再可根据实习单位的要求和毕业生的意向合理安排实习单位。同时,学院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寻找用人单位,安排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会面,以实习方式进行“试用”,从而让毕业生的实习与就业充分结合,也有利于他们从“学习”到“工作”状态的过度和衔接。
第三,以生为本,科学管理。切实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综合素质培养的做法,大力加强实习教学环节,积极推动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教育,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应用知识,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在毕业生实习过程中坚持以生为本的思想理念,采取严格而又灵活的管理方式,对毕业生的特殊情况进行特殊处理,统筹协调好毕业生实习与就业的关系。
第四,加强与实习、就业单位的沟通和联系。安排教师到相关实习、用人单位进行调研,及时掌握实习生的动态,针对实习、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加强毕业生的管理水平。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给毕业生和实习、用人单位开辟更多反馈意见和建议的途径。在毕业生实习中期召开经验与感受交流大会,集中对前期实习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并探讨实习后期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3]。
第五,以就业为契机,加强毕业生创业意识。当前大学毕业生大多处在优良的成长环境中,普遍缺乏吃苦耐劳的意志和自强自立的创业精神,对此,我们除了在理论上宣扬大学生自主创业、勇于创新的口号外,更要运用现实的实习机会让学生依据专业或依托家庭进行创业实践,让学生在就业压力下磨练创业意志,提高创业能力。
总之,毕业实习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思维能力、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而就业工作则是为毕业生搭建桥梁,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努力抓好毕业实习环节,全面考查学生实习状况,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毕业生走上实际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4]。
参考文献:
[1]王星.大学生实习三道坎[J].北京教育(成功就业版),2008,(12):25.
[2]李岩、李志宏.强化实践环节考核,提升实习教学水平[J].中国高等教育,2007,(18):40.
[3]刘安宁.试论我国目前法学本科专业实习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11):95.
1.1医学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对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就业指导机构的投入及师资配备相对较少,缺乏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就业指导体制。虽然一些高职院校已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但是因为没有可借鉴的经验,仍处于摸索阶段,就业指导的针对性不强,就业指导课程大多没有指定的教学大纲,更谈不上集体备课,多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授课。医学类高职院校更是由于学生的学习量大,将就业指导课程象征性地安排在学生休息时间进行。学生不重视,学校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导致医学类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教育十分薄弱,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1.2影响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受金融风暴影响,当前整个市场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为降低成本不得不大量裁员,用工需求明显减少,这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明显加大。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压力除受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影响外,还与高校和学生自身因素有关。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采用“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但医学类高职院校不能全盘套用该模式,行业的特殊性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执业资格才能从事相关医学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的难度。然而,当前一些大型公立医院一味追求高学历,使得刚出校门的高职毕业生根本跨不进医院的“门槛”。从毕业生层面来看,很多农村学生想通过读书改变命运,所以即使乡镇卫生院有再多的就业机会,他们也不愿意回去;而与本科生、研究生相比,高职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又使其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不被用人单位看中。要使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就必须针对市场特征和经济形势,建立适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2建立适合医学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体系
2.1稳定专业思想,提升综合素质
很多医学类高职院校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不是很了解自己所选的专业,盲目填写了志愿。更有甚者,其志愿是由家长填报,导致入学时学生专业思想不稳定,学习没有目标。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让学生尽快了解自己所学专业,以及将来能从事哪方面工作,知晓该专业将要学习哪些课程,熟悉各门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作用,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定位,从内心接纳所学专业。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身上汇聚了这个时代年轻人的典型特点:以自我为中心、责任心不强、做事没有恒心、团队意识弱、心理承受能力差。尽管他们可以独立生活和学习,有着广泛的人际关系,为人处世还算和谐,言谈举止都还适当,但是需要加强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才能在就业竞争中突显优势。要在平时的教育中点滴渗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沟通能力、社交能力、团队精神等,把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就业指导的首要任务。
2.2引导就业观念,加大典型宣传力度
卫生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向是服务基层,但是由于学生实习单位大部分是三甲以上医院,很多人会因为优越的实习环境而偏离最初的就业轨道,他们从实习分配开始,就一心想去级别高、条件好的医院,想通过实习抢占先机,希望将来能够被留用,却不知三甲以上医院留用医学类高职毕业生的几率微乎其微;有很多学生认为一旦到基层就业就一辈子在基层工作,将来再无“出头之日”。面对这些观念,我们应当正确引导,使其树立“先就业再择业、先就业再发展”理念,鼓励学生先到适合自己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积累临床经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我提升,考取相关资格证后,再选择更好的单位。在进行就业观引导的同时,学校还要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一方面邀请一些基层就业的典型和创业成功的校友来校作报告,让他们以自己基层就业的经历和创业成功的经验来感染、指导学生,让学生能够正确定位、规划;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做社会调查,调查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同层次医院人才需求情况、当前医学类高职院校用人单位评价等,让学生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宏观认识,从需求上找出路,为就业做好准备。
2.3构建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
一个完善的就业指导体系首先必须具有高水平的就业指导队伍,要杜绝兼职和“双肩挑”的就业指导人员,从学校辅导员中选拔组建一支专业的就业指导队伍,依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全程贯穿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判断、评估,最终实现充分就业。就业指导体系要在第一时间向学生提供社会招聘信息,特别是医学类专业对口单位的招聘信息,尽可能多地了解用人单位情况,以便更全面地向学生介绍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同时,学校还要指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医学类专业的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做好求职前准备,包括个人自荐书、面试的谈话技巧、仪表和举止,使学生了解如何自荐,如何参加面试并给用人单位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为成功应聘奠定基础。此外,学校应及时向学生宣传国家出台的有利于医学类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政策,让学生对照条件,依据政策,尽早规划职业生涯。
3总结
1.1自卑心理
近年来,由于用人单位一味要求高学历、高技术的精英人才,将很多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拒之f-J#l",如我校培养的中医学专科毕业生在公立医院很少有就业机会,使得很多学生产生了一种定论:起点决定终点。他们觉得,从踏入学校大门的那一刻起,再怎么努力,前途总是灰暗的。加之受传统观念和学科本位意识的影响,专科生入学时普遍存在低人一等的想法。自卑心理使他们缺乏竞争勇气和信心,包括投简历、面试,都觉得自己不行,犹豫、退缩,信心不足,一旦遇到挫折和拒绝,更缺乏心理承受能力。
1.2依梭心理
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渠道很广,如校园招聘会、社会招聘会、自我推荐、实习获得就业机会、教师推荐等,但是据笔者调查,虽然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进行了相关指导,仍有部分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就业机会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参与到社会竞争中,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尤其是寄希望于家庭,让家人“托关系、走门路”帮自己找工作,甚至有些学生因对工作不满意而不去工作。这种依赖心理与竞争激烈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P-I。
1.3焦虑心理
部分学生毕业时,对未来的工作没有好好考虑,感到前途很迷茫,但又希望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所以产生一定的焦虑情绪p】。如有的学生担心简历不合格,有的学生担心面试通不过。如果这种情绪持续下去,会形成就业焦虑心理,影响正常生活和就业。
1.4逸避心理
有的学生面对就业压力,选择逃避,其中很多学生选择专升本的方式,而不去考虑专升本的难度以及本科毕业后的职业发展。我校中医学专业2010届共有毕业生600多人,其中300多人参加专升本考试,受招生计划限制,最后仅录取80人左右,大部分学生付出了努力,不但结果事与愿违,而且失去了重要的择业时机。
1.5期望值过高
部分专科生不能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正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目标,过于相信自己的优势,如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好,认为自己德才兼备,一心只想寻找高薪酬、条件好的单位,如喜欢到大医院、大型医药公司,不愿意到基层小医院、小型医药公司,结果屡屡受挫。有的学生对于工作后取得成就的速度有着过高的期待,而对自身能力及现实因素估计过少,由于现代社会竞争压力大,只有少部分人能在短时间内脱颖而出,这种现状与心理预期产生一定落差,稍遇挫折,即质疑从事工作的价值,于是频繁跳槽。如我校一位中药专业毕业生,总是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在半年内换了3家医药公司,同时就业的同学已成为业务主管,而他仍然是一名普通业务员。
2对策
2.1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
引导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明白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懂得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才是有价值的,要考虑职业对终身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树立阶段性就业观,让自己的职业生涯随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我校在对中医学专业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时,重点提醒学生将来的就业方向不仅仅在医院,还有很多与医学相关的就业岗位,而且从事这些工作更适合他们的现状,会让他们的职业生涯更成功。
2.2树立择业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类心理生活中最基本的内在品质之一,也是人持续发展的无价之宝。特别是专科生,择业时除了专业素养、综合能力外,自信心尤为重要。其实专科生有很多就业优势,如较强的动手能力,能较快适应岗位需求。我校在每年毕业生离校时举办“我自信,我成功”的讲座,教会学生求职应聘技巧;同时还邀请毕业后成功的学生介绍经验,使学生在激励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择业自信心。
2.3提高心理承受力
现代社会的竞争遵循优胜劣汰原则,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大学生择业难免遇到挫折,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不能期望求职一帆风顺,在面试或者求职失败时,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同时,还应学会对客观事物、挫折情境的正确认识,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学校在就业指导与心理个体咨询时应注意对承受压力能力较差学生的引导,通过教育帮助学生尽早认识其人格的缺陷及其影响因素,促使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提高心理承受力。
2.4建立全方位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就业政策、就业环境不了解,盲目就业,从而出现心理失衡。学校应在就业指导上多下功夫,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工作,了解职业。我校积极探索和努力完善毕业生服务体系,构建了“职业生涯规划—拓展就业渠道—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一就业指导一一对一帮扶援助机制一毕业后跟踪服务”全程化全方位立体式就业服务体系,有效地促进了毕业生就业。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于2008年起设为必修课,指导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就业指导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通过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构建“以就业为导向”专业教学模式,加强就业技能培养,规范就业指导工作事务,构建服务工作平台,让学生得到很好的就业指导,做好充分的择业准备。
【关键词】 护理 就业
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社会科学的重要课题。为深入了解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与心态,我们于2008年11月对我院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以利于今后就业工作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湖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护理学本科2006、2007、2008届毕业生339人,女336人,男3人,年龄最大26岁,最小22岁,平均23.5岁,学制为五年制。
1.2 方法 采用我院近三年公布、统计的毕业生就业情况资料。对所得数据采用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另外,对在武汉市就业的部分毕业生进行了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就业状况满意度、择业心态。
2 结果
护理毕业生就业情况见表1。护理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且呈现出以下特点:(1)参加工作的护生人数远远大于考研究生者;(2)就业主要集中在中等以上城市;(3)就业单位主要选择医院;(4)就业方向比较单一。通过访谈,我们感到毕业生普遍对能在临床从事护理工作感到满意,但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
3 护理毕业生就业特点的原因分析
3.1 护理人才需求量大 尽管近年来护理人才培养不断扩大,但是根据社会对护理的需求,护士数量仍严重不足。据统计,我国每万人拥有护士数为7.6人,这与发达国家如美国(71.4/万人)、日本(41.7/万人)相比差距很大。另外,为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和满足人们对健康多方面高层次需求,护理人员与医生在数量上的比例应达到2∶1或4∶1,而我国目前只达到1∶1左右。因此,为实现WTO“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目标,迫切需要大批高层次护理人员。本院近三届本科护生的高就业率也证明了这点。全国政协委员王智琼委员表示,我国目前护士总人数相对于13亿的总人口来说,这一数量还远远不够,我国护士仍然严重缺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护士与总人口的比例约为千分之五,而我国这一比例只有千分之一,以此计算,我国尚缺数百万名护士。整整一百万护士的巨大缺口,显然,医疗领域也同样出现了类似于“民工荒”的“护士荒”。有人认为“护士荒”缺口达百万是医改不成功的另一标志。表1 近三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一览表
3.2 卫生服务需求高 为了使卫生事业发展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本科层次护士充实到临床第一线的要求越来越迫切;随着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系统化整体护理工作的开展,对护理人才的知识、技能,职业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此用人单位在招聘新护士时优先录用本科学历层次的护理人员。
3.3 护生专业思想较稳定 本调查显示,大部分毕业生选择了临床护士这一职业,说明护生通过5年的学校学习、临床见习和实习,专业思想逐渐稳定。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了护理教师及其他职业(主要指国家公务员、企业管理人员),虽然这一部分毕业生占的比例很小,也说明护理毕业生正根据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在调整着自身的选择,但也不排除个别毕业生厌倦护理工作想改行的心态。
3.4 择业中向往城市心态 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深入人心,经济收入的高低也成为毕业生选择职业的重要因素。大多数毕业生最理想的工作单位位于地市级以上城市,只有少数毕业生愿意到乡镇农村。这种向往城市,不愿到农村基层的心态,与我国农村基层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现状背道而驰;这样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淡漠社会责任的倾向,增加了就业难度。很多县市级医院已有明确的用人意向,可我院学生却不愿签约也说明了这点。
3.5 提高学历层次受现实的制约 由于目前研究生公费名额相对较少,而大部分毕业生又来自农村,经济条件相对不好,加上护理本科层次毕业生不太多,就业形势好。另外,将近20年的寒窗苦读使学生们身心疲惫,考研需要大量的精力、财力和足够的耐力情况下,大部分护生选择毕业后工作而非考研究生。
4 建议
4.1 加大改革力度,为毕业生就业做好指导和服务
4.1.1 领导重视、政策支持是做好就业工作的保障 就业工作是护理高等教育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用人单位对护理本科教育培养工作的检验。学院应有相应的经费与政策支持,让各院系走出去、请进来,定期与各大医院护理部主任沟通,了解进人情况。每学期到医院了解学生实习、就业情况,听取用人、临床教学单位的意见和建议,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友谊与信任。
4.1.2 加大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加强学生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毕业实习阶段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毕业实习生往往从实习中了解自身职业的社会价值,感受职业的社会认同感,从而促进学生做出今后职业就业展望和择业,确定今后职业的奋斗方向。在毕业实习期间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会影响到护理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进一步加强毕业实习期间的就业指导,适时调整集中教育内容,突出就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探索适合就业工作需要的新方法、新途径,通过多途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转贴于
4.1.3 加快推进护理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护理观要求护士向服务对象提供包括生理、心理、社会、精神、文化等各方面的整体护理,护理场所从医院扩大到社会、家庭。为适应21世纪人人都享有卫生保健的需求,护理专业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更加优化。一方面,增加与护理专业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学科及公共卫生知识方面的内容;根据市场需求开设老年护理、社区预防保健护理、临终关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涉外护理等方面的专业课;护理教育应突出对学生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应大力加强。在访谈中,很多毕业生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待遇低和今后升迁感到茫然和无奈,这最终将影响护理人员专业思想的稳定,是学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问题,也是用人单位应特别重视的问题。
4.2 护理专业毕业生应努力完善自己
4.2.1 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 各级各类各层次都在扩大护理专业的招生,另外护理成人学历教育机构以及社会力量办学机构也在进行现有护理人员的学历提高和技能培训工作。因此,护理专业毕业生更应提高综合素质,包括提高心理素质、实践能力、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等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4.2.2 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就业主动性 社会形势的发展、就业环境的变化,要求护理专业毕业生必须更新就业观念,大胆地、主动地寻找能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位置。如正确认识就业形势,找准自己的定位。
4.2.3 调整就业定位,降低就业期望值 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都有期望值过高的倾向[2]。一方面,用人单位的期望值是按照利润最大化要求来选择人才,有片面追求高学历的倾向。而另一方面,毕业生就业定位不准,就业期望值过高,追求实现自我的最大化。护理专业毕业生比其他医学专业就业形势好,就使得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没有紧迫感,普遍把择业定位在大城市、大医院、经济效益好的单位,反
映出毕业生追求高薪、舒适、名气的心态,导致就业的期望值居高不下。毕业生及其家长对到基层或边远地区就业准备不足,这在今后日趋严重的就业形势下会错过很多就业机会。另外,湖北省的医学教育资源丰富,在近几年教育快速发展的态势中,护理学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竞争愈加激烈。我们必须对护理学专业的就业前景有正确的认识,认真思考,确立对策。在高等教育中,应对学生的定位、专业技能上给予引导和指导。
4.3 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和用人单位信息库 今后根据学生人数的增加和就业意向状况,加强非医疗单位就业信息库的建设,扩大就业渠道,满足不同毕业生的需要。同时要加强毕业生就业能力状况信息库的建设,使内容更加完善和具体,以提高就业推荐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出众的德国医学领域
德国从来不曾缺乏大名鼎鼎的医学家和出色的医院。以急救医学为例:2002年春,突尼斯度假岛屿杰尔巴岛上的一座犹太教堂成为恐怖袭击对象时,德国的亚琛大学医院,柏林Marzahn和Boberg区创伤医院位于负责抢救机构名单前列,重度烧伤的幸存者被空运到这些医院。仅这一例就能说明德国的创伤治疗世界一流。
德国不仅创伤治疗一流,在基础研究中也同样领先:德国的弗赖堡组织工程中心与法国和瑞士的伙伴协作,培育人工组织并将其用于移植。2000年,该中心首次在给一名病人植入了由自己细胞培育的耳朵。
德国心脏医院的先进几乎已经尽人皆知。心血管疾病在西方世界是头号死因。在该领域,首推位于柏林的德国心脏中心与位于巴特恩豪森,靠近汉诺威的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心脏中心。两者皆提供全套时兴的心脏医学,无论在心脏外科学中还是在心脏移植还是其他领域,都有着很深的造诣。德国的110家制药业在2001年获得的销售额达到了220亿欧元。其中向国外出口达到190亿元,尤其是出口到美国、瑞士和法国。
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医科教育
有了良好的医学基础和旺盛的市场需求,在德国的大学里攻读医学专业对于许多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机会。2002―2003年冬季学期有93230名大学生在德国的大学里攻读医学专业。其中有13200名新生攻读牙科,80030名攻读人类医学。大约10%的医科大学生来自国外。
德国高校新医科大学生有10%来自法国、波兰、美国、中国和其他国家。近些年来,德国大学生渐渐不喜欢选读医科,原因归咎于医科毕业生供过于求。而且医院的工作条件有时会很艰苦,比如值班长达36小时并不少见。这让许多高中毕业生望而生畏。据德国新闻杂志《明镜》的一项排名,在热门专业排行榜上,医科已从过去10年的第二位跌落到第四位。但是德国对于来自世界各地的新入学医科大学生的吸引力并没有减弱。
目前德国的许多大学都改变教学内容,增加专业项目,使其适应外国留学生对来德国攻读医科所产生的巨大兴趣,例如海德尔堡和艾尔朗根―纽伦堡等大学不久就能提供英语教学课程,在柏林医院已经开设了供外国留学生学习的英语外科班。众多大学还都设有速成专业。
医生的职责是关心人们的健康,这与劳动部门有关资料上对“医生”职业定义是一致的。不过在开始行医之前,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费用才能获得大学毕业。在德国34所拥有医学院的大学里规定医科专业法定学习年限为13个学期,分为临床前基础阶段和临床专业阶段。以前整个学习分为基础理论阶段和临床实践专业阶段:根据新出台的“医生开业许可条例”,自2003/2004年冬季学期起,这两个学习阶段将进一步紧密结合。从今年10月起,医科学习将包括长达48周所谓的“实习年”、急救培训、3个月病人护理义务期、4个月医院实习,最后进行医学考试。如果这一切学生都能过关的话,他们就能获得“医生开业许可”,即从事医生职业的许可。
德国的医学理论在世界上已经是一流的,而德国医学院会议定书主席格布哈特・冯・雅戈教授认为,德国的医学在实践方面还需要改进和扩大。因此从2003年10月1日起,提高实践技能的要求将贯彻在新出台的医生开业许可条例中,例如组织较小团队到病人治疗现场观摩,听新开的教学实习课。留学生对于德国大学重视实践的教学方式非常地认同与欣赏。克里斯蒂娜是德国夏奈尔大学医学院的一名学生,她是这样评价德国大学医学院的,她说:“在德国学习医学,最重要的课程既不是在大学,也不是在诊所。”什么能真正培养一名优秀的医生呢?路易斯的总结是:“必须牢记病人是处于一种特殊的境况,一个优秀的医生必须在感觉与医学知识之间保持平衡。”
申请德国医科大学需要的条件
中德两国政府于1999年已就相互承认学历的问题达成协议。德国高校已在2000年10月(即冬季学期)开始按调整后的新规定审核中国申请者的入学资格。按照新规定,中国内地学生申请德国大学直接入学的必备条件是:一、基础教育12年高中毕业;二、通过“全国统一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进入大学本科或3年制大专;三、根据不同情况修满1~4个学期,成绩合格;四、具有较好的外语基础知识和能力(通常为德语;国际课程为英语)。中国两年制大专生学历不符合申请德国高等学校的要求。中国的广播电视大学的学历通常不被德国大学所承认。除非获得了“学士”学位证书,才有可能以“同等学力”的资格申请。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条件均针对大学生而言。未考入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不具备申请大学(包括预科)的资格,其申请均会被拒绝。赴德留学规范而稳妥的途径还是应首先考入中国一所正规大学的本科,然后再提出申请为好。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正式批准、并列入名单的正规高等学校的学历均被德国的公立高等学校所承认。非正规大学或非正规高等教育的学历通常不被承认。凡是正规大学的在校生或者毕业生都可以申请德国的医科大学。
中国大学医科本科毕业生可以在德国大学插班学习。学校会根据有关规定对申请者曾学过的基础和专业课程以及学习成绩进行折算,以确定与德国相应的“同等学力”。迄今为止,中国重点大学毕业生至少可免除两个学年(4个学期),普通大学本科毕业生至少可免除一个学年(两个学期)。
此外,对于申请人来说,申请德国的医科能否成功,关键在于申请者在中国就读的学校性质、教学质量、个人的学习成绩和专业能力。来自教学质量好的大学成绩优良者成功率相对较高
【关键词】临床医学 研究生 培养 就业 调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71-02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高能力的医学教育人才的培养,是医学精英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高层次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亦逐年扩大,由此而带来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问题日益彰显,并成为各医学院校研究的重要课题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本文以广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2010届至2014届全体临床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医学研究生生源特点、就业状况等相关数据,总结临床医学研究生培养特点及就业现状,为深入创新研究生教育提供参考。
一、现状分析
(一)生源特点
1.招生规模。从表1数据可见,2010届至2014届招生人数分别为349、322、383、428、341人,每年研究生生源增幅控制在10%左右,未出现大幅度递增现象。
表1 2010届至2014届录取人数变化
年级 硕士 博士 录取总人数 较上一年增长比例
2010届 349 27 376
2011届 322 36 358 -4.8%
2012届 383 20 403 12.6%
2013届 428 28 456 13.1%
2014届 341 97 438 -3.9%
2.生源类型构成。从表2可见,2010届至2012届学术型研究生数量从241人逐年递增至290人,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数则控制在110人至130人之间。从2013届开始,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逐渐增加,与学术型研究生人数的比例由之前的大约2∶1上升至接近1∶1。
表2 2010届至2014届生源类型构成变化
年级 学术型研究生 专业学位研究生
2010届 241 135
2011届 246 112
2012届 290 113
2013届 246 210
2014届 215 223
3.研究生生源地域变化。从表3可以看出,2010届至2014届研究生中,来自广西区外的研究生人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录取人数从2010届的167人提高到2014届的210人,与区内生源的数量差距在逐渐缩小。
表3 2010届至2014届生源地域变化
年级 广西区内 广西区外 两者比例
2010届 209 167 1.25∶1.00
2011届 191 167 1.14∶1.00
2012届 203 200 1.01∶1.00
2013届 267 189 1.41∶1.00
2014届 228 210 1.08∶1.00
(二)就业状况
1.就业地区的分布性。从广西医科大学多年就业地区分布来看,区内单位是大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2010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选择区内就业的比例均高于区外,这与广西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主要生源来自区内,以及学生就业观念的改变及国家西部计划的实施,呈现出区内就业人数明显多于区外的现象。
表4 就业地区的分布性
年级 省内就业 省外就业 比例
2010届 236 140 1.68∶1
2011届 231 127 1.82∶1
2012届 240 163 1.47:1
2013届 274 182 1.51∶1
2014届 237 201 1.18∶1
2.就业城市的分布性。从表5数据上看,毕业后前往县级单位就业的依旧很少,2007届至2013届毕业生中仅有数名,而2010届与2014届则为零。绝大多数毕业研究生选择市以上单位就业,其中超过半数以上研究生选择在省会城市或直辖市单位就业。
表5 就业城市的分布性
年级 省会/直辖市城市 地市级城市 县级城市 比例
2010届 198 178 0 1.11∶1
2011届 190 165 3 1.15∶1
2012届 214 184 5 1.16∶1
2013届 233 217 6 1.07∶1
2014届 209 229 0 0.91∶1
注:省会/直辖市城市就业人数与地市级城市的比较
3.就业单位性质。根据表6数据显示,我校临床医学研究生毕业就业去向主要是医疗事业单位、高等学校以及继续深造三种。近五届毕业生至医疗单位就业率分别占到同届毕业生总人数的92.8%、93.6%、90.6%、93.9%、93.6%,提示研究生就业单位性质比例变化并不大,说明学生的就业观念变化不大。
表6 就业单位性质
年级 医疗单位就业 学校就业 深造(攻博或出国) 待业
2010届 349 18 9 0
2011届 335 18 3 2
2012届 365 5 11 22
2013届 428 6 7 15
2014届 410 10 8 10
二、结论
第一,招生规模增幅维持在合理范围,近年来博士生的招生名额在不断增加,硕士生的录取人数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规模内,但重心已转向吸引优质生源、提高教学及培养质量上来。生源类型构成由学术型为主逐渐转变为学术型和专业学位并重,由于国家鼓励增招专业学位研究生等政策实施、专业学位研究生毕业后受就业单位青睐并且就业前景好等因素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录取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并达到了国家建议的1∶1的比例。
第二,就业总体情况良好,且定位明确,逐步形成以具备一定科研能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专业医学人才为主体的培养模式,符合广西医科大学“医学人才精英教育”的理念。但仍需关注的是,临床医学研究生择业观念陈旧,就业期望值过高,从而导致就业结构性失衡,造成了部分同学宁愿选择大城市中的小医院就业也不愿意在县级医院就业的偏执就业观。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经济状况对毕业生择业的直接影响日益明显,多数人把经济收入放在择业考虑的第一位。这也与多年来临床医学专业的研究生相对于其他专业领域的研究生就业的方向性比较强,就业形势较好有密切关系。
三、建议
(一)扩大宣传,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
学校应扩大宣传,积极探索对外宣传的新模式,还应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学术杂志、交流机会等宣传自己,依据医学教育自身的特点,正确定位,将自己的特色专业和优势项目充分展现,增强学校对优秀研究生生源的吸引力,以多渠道提高研究生生源质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
(二)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随着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医学院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使医学人才的培养适应市场的需要。因此,医学院校需要根据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合理的培养过程。学术型研究生侧重培养其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及科学思维能力,即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和发现新知识的开拓创新能力等几个环节。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更侧重临床执业能力,即临床思维和临床技能,同时对社会交流技能、职业素质、预防观念、批判性思维和终生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学模式的选择及改革一定要围绕这些培养目标来进行改革,并且进一步提高毕业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三)加强医学研究生的思想教育,改进就业指导,完善研究生职业生涯规划
择业观不成熟和职业规划欠缺往往导致医学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战略规划失当、自我定位迷失进而影响就业。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就应对其进行职业规划、人生规划的科学引导,在不同阶段针对性地培养研究生的不同能力,加强就业规划、创业意识的培养,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同时改进研究生就业工作机制,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生就业应以专职机构为阵地,以课程教育为轴线,以专业咨询为动态监控,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完整贯穿到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引导毕业研究生择业时充分利用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就业信息、校友的人脉资源、借助企业讲座及座谈等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社会需求、就业环境等,主动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找准个人志愿与社会需求的结合点,逐步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观,尽快实现就业,帮助研究生调整自己的就业求职心态,正确进行自我定位,合理规划自己的医学职业生涯。
总之,医学研究生教育是全民健康事业的核心,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性医学人才的重要内容。因此医学研究生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的工作能力,真正成为能解决临床问题,一专多能的、具有创新性的复合性医学研究生作为目的。而医学院校达成这一培养目的可以从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加大科研项目经费投入、加大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培育重点学科、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管理水平、改善研究生实验条件和生活条件、提高研究生就业率等方面入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改善医学研究生生源质量及研究生就业压力等日益彰显的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曾爱平,冯泽永.医学生如何走出当前就业困境[J].医学教育探索,2010(3)
[2]查远莉,蒋秋静.生源质量与研究生招生宣传方式探索――基于武汉某高校2009硕生源及招生宣传的实证研究[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
[3]刘正新,吕兆丰.提高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7(1)
[4]李春根,廖毅敏,李建华,等.从就业指导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国研究生就业促进之路新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2)
【基金项目】广西2011年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资助项目(201110598RZ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