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土木工程;西部地区;专业认证;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陈爽(1981-),男,湖北宜昌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张毅(1977-),男,河北邯郸人,桂林理工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讲师。(广西 桂林 541004)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新世纪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2009B04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7-0025-02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工程技术行业的相关协会连同工程教育者对工程技术领域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质量加以控制,以保证工程技术行业的从业人员达到相应教育要求的过程。[1]

国外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起步较早,美国早在1932年便成立了工程及技术教育认证委员会,英国和加拿大等国也在20世纪60年代建立了相应机制,并且形成了国际通行的相互认证标准。我国目前仅有土木工程专业在1994年由建设部批准建立了教育评估委员会,开始实行认证制度,是我国工程学士学位专业中按照与国际通行的专门职业性专业认证接轨的制度(professional programmatic accreditation)进行认证的首例。[2]受其业务领导的6个专业是建筑学、土木工程、城市规划、工程管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均开展了专业认证工作。与此同时,我国在建筑行业推行的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等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制度也相当完善,处于各行业领先地位。工程教育认证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的结合在我国建筑类工程人才的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3]

我国广大的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正处于基础设施建设及城镇化建设的高峰时期,急需土木工程专业人才投入其中。如何使西部高校的土木工程教育与专业认证制度迅速接轨避免走弯路,如何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背景下使人才更好地适应西部、建设西部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研究内容。桂林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12年5月通过了住建部的专业教育评估,在土木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些经验。本文基于该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和日常教学的经验,就本科土木工程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思考提出几点看法。

一、土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与指标

2003年建设部土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及专业评估委员会适时地给出了大土木框架下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专业评估标准及其指标体系。[4]该标准从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质量三个方面制定了全面的指标,主要特点如下:

1.要求按照宽口径专业规格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生培养

土木工程专业细分为四个方向:建筑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桥梁工程、地下岩土与矿山工程。要求办学院校同时开设不少于其中两个方向的专业,除了应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和实践环节外,还要为各方向设置基础课程通用平台。这点是基础要求。

2.人才的基础知识把握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并重

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应具有鲜明的“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面广,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科技运用、推广、转换能力”的职业特点,这是核心要求。土木工程是一门对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要求学生能熟练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理论基础课,还要掌握土木工程制图、结构力学、材料力学等专业基础课;同时,土木工程还是一门对实践技能要求很高的专业,所以从工程制图实习、建筑结构设计实习、建筑认识实习等等到毕业实习,包括各种工程实验科目贯穿教育过程始终。

3.毕业生进入工程领域的准入程度高低是检验培养质量的最终标准

强调学生为日后的技术职业生涯在知识上进行准备;毕业生是否具备了从事工程活动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是否能适应工程实践的需要,是否能适应我国建筑行业推行的执业资格注册制度。

二、西部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目前普遍面临的问题

1.师资队伍与专业认证体系不配套

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在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诸多教学资源和要素中是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因为如果没有配套的教师队伍,哪怕课程体系再合理、实验室再先进,教育还是无法达成既定目标,或者是形成特色。比如,在专业认证背景下,学生毕业后就应该是具有高度实践能力的“一张文凭、多张证书”的准工程师,不难想象:如果专业教师中的注册执业工程师都没有或者很少,如果专业课教师都没有直接从事过生产实践,又如何指导学生适应毕业后将面对的设计、施工等工作?其后果是学生毕业后往往要从头学起。而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建筑市场上注册执业工程师本就稀缺,更何况教师的晋级只与论文、科研项目挂钩的高校中?

2.课程教学设置欠完备,实践环节与工程实际脱钩

据笔者了解,目前广西高校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几乎都是由三个方面组成,即: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而认证委员会的评估标准要求毕业生应具有团队精神,能适应学科的发展,可以独立编写科学报告等等。这些能力不是仅靠课程能够培养出来的,而是要依赖整个人才培养体系,特别是实践教学体系才能培养形成。另一方面,受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西部地区高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相当有限,导致了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环节针对性不强,与工程实际脱钩,效果不佳。

三、人才培养体系探讨

1.建立专业的教师队伍

显然,在专业认证的背景下,对从事土木工程教学的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要有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有从事实际工程的能力和经验;要求其不仅要提高职称,更要具有执业资格证书。要做到这点,首先学校或学院要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学院这个层面制定的政策其实对教师队伍的发展方向有很重要的影响。为了适应专业认证体系,政策上一定要给予相应的支持,比如:规定专业课教师一定要定期在第一线从事一定的工程实践,帮助企业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同时充实自身的工程经验;在引进教师的时候,除了考虑其教学和科研能力,也要考察其实际工程能力,刚毕业就走上教师岗位的新老师要安排其到工程第一线从事一段时间的设计或施工管理工作;鼓励教师参加执业资格注册考试,对于设计类、施工类课程原则上要求取得注册建筑师、结构工程师、岩土工程师、建造师资格的老师来承担,并在职称评定、工作量计算、津贴评定中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完善教师引进和进修机制,可以克服西部高校对人才吸引力不足的困难,迅速建立和认证制度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而教师在实际工程中学习或是复习参加考试也能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

2.建立配套的课程体系

课程的设置要以《基本规格》为指导[4],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个方面。理论课程――特别是专业课――可以针对某个特定工作岗位甚至是某一特定执业资格设置大的框架,比如“建筑施工管理”、“建筑设计”、“结构工程设计”、“岩土工程设计”等等。在大框架下再有针对性地设置各门课程,使学生在学校就适应未来的执业资格考试。

实践课程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尽早实现人才与生产企业接轨。首先,通过让学生在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实习或实践中得到的亲身体验。并结合我国土木工程专业认证的具体情况,密切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根据国家对各行业、各专业建设的要求,研究工程建设需要的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合理配置土木工程专业知识结构。其次,增设开放性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除了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外,还辅以各类课外活动对其进行补充,包括系列讲座、开放实验、科技活动等。例如,积极组织开展校级结构大赛活动,并在此基础上选拔优秀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结构大赛。通过这种活动激发了土木工程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其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3.构建鲜明的地方特色

人才培养对本地区行业形势不敏感是西部高校面临的普遍问题之一。从专业知识领域来看,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很少有和这些特色相结合的案例。拿岩土工程为例,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的土壤都不尽相同,西部地区(广西、云南、湘西)分布有大量的特殊性土壤(红粘土),其工程特性与其他土质差别很大。如何在工程中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如果能融入这些特色知识,一定能更好地为地区经济服务,同时也增强毕业生在本地区就业的竞争力。从人才流动的角度来讲,西部地区看似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大,但其实不然。相比报酬,人才往往更看重职业上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就让学生了解本地区的行业形势,了解其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也是大有可为,这对留住人才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韩晓燕,张彦通,王伟.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研究综述[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6):6-10.

[2]毕家驹.中国工程专业认证进入稳步发展阶段[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1):1-5.

第2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基于应用型本科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针对 BIM 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土木工程行业对BIM人才的迫切需求,分析独立院校BIM人才的培养方式。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情况,提出基于BIM的多课程联合教学建议,包括对现有课程BIM内容设置的建议、利用BIM优势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的建议等,以此提高学生对BIM技术的认知和应用能力,以便快速适应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关键词:BIM;独立院校;土木工程专业;多课程联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TU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6)06008506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信息技术被运用到土木工程行业当中,其对提升土木工程行业的整体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BIM技术的出现更是对整个土木工程行业带来了巨大的技术冲击。BIM技术的应用和发展逐渐在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普及。在我国,BIM技术的应用目前处于起步阶段,人们普遍开始关注BIM,更多的企事业单位开始积极探索使用BIM,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究竟什么是“BIM”?不少人误认为BIM就是一个软件,实际上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建筑模型,将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施工到竣工验收、投产使用并拆除等各个阶段的信息置于建筑模型中,模拟建筑物各个阶段的真实情况,并且能够随时更新,从而实现项目参与方的协同管理和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1]。

BIM技术要实现的功能和目的非常庞大和繁多,BIM的应用能提高整个土木工程行业的生产效率,并使工程成本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在项目的设计阶段、造价招投标阶段、施工管理阶段等不同阶段都对应有不同的BIM软件,需要通过这些软件的完美结合来实现BIM目标[2]。

一、 BIM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据调查显示,目前BIM在我国的应用状况并不理想,真正能够应用BIM的企业极少,有些地方企业甚至完全没有听说过BIM。在所调查的30家企业当中,接触BIM在两年以上的企业占15%,接触BIM在1~2年的企业占25%,接触BIM不超过1年的企业占35%,刚刚听说过BIM的企业占20%,还有5%的企业完全没有听说过BIM。因此,

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BIM未能得到广泛应用的原因。

(一)技术不够成熟

现阶段,国内BIM技术正处于起步阶段,在软件、规范标准方面都比较欠缺。BIM跨阶段应用难,各个阶段的BIM模型无法衔接、无法往下传递、无法集成,仍需要重复建模。虽然BIM技术在欧洲、新加坡、日本等发达国家已经使用了多年,已有比较成熟的技术规范和标准,但是由于国外的国情

有别于我国国情,国外软件中的许多参数并不能直接被我国使用。虽然我国也通过使用一些国外软件和国内软件进行对接,但国内软件和国外软件数据的兼容性和精确性并不理想。可见,上述问题都制约了我国BIM技术的发展,所以必须尽快研发出符合我国国情的BIM系列软件。

目前,广联达、鲁班、斯维尔等软件公司都在致力于BIM系列软件的研发与推广。软件众多、各界人士对BIM的看法不一,加之技术不够成熟,导致企业在选择BIM技术方面难以做出抉择,导致BIM应用无法普及。

(二)缺乏BIM人才

BIM需要大量的相关人才,如BIM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BIM标准研究方面的人才以及BIM专业应用方面所需要的人才。由于BIM人才的稀缺,有些企业为了招到人而放宽招聘条件,只要应聘人员懂BIM技术甚至可以放开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予以录用。随着BIM不断发展,BIM今后必然会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一个硬性指标,无论是BIM知识技能还是BIM软件的使用,都将成为企业选拔人才的重点考虑因素。因此,为了给学生就业创造更好的条件,为了给社会提供更多的BIM人才,在高校开展BIM相关的课程与培训势在必行。

(三) BIM人才培养难度大

BIM技术人员不仅要具备建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精通软件,包括设计类的软件、施工管理类的软件、造价管理类的软件、运营管理类的软件等,这些知识和软件的学习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尤其是对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企业人员,在忙碌的工作当中抽时间来学习显然难度更大,而且培训费用较高,学起来也不够系统。因此,在高校学生毕业之前实现针对BIM技术大规模、系统的教育和培训,无疑大大降低了BIM人才的培养难度。可见,高校培养BIM人才将会对BIM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独立学院土木工程专业BIM人才培养方式分析

由于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类型与目标不同,定位于BIM人才培养目标也不同,如一些研究型和综合型大学着重于BIM的研究和软件开发,并成立专门的BIM研究中心,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则着重于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3]。湖北工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属于应用型本科独立院校,应以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使学生掌握BIM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具体应用。由于BIM知识体系庞大而复杂,需要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工程项目从规划设计到投产使用并拆除的全寿命周期管理和各参建单位的协同管理,涉及到的BIM软件主要有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模型综合碰撞检查、工程算量、工程计价、施工管理等,它融合了土木工程专业大学4年不同的专业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系统掌握并应用BIM技术较为困难。针对这种情况,很多独立院校都开始积极探索BIM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方式。

(一)参加BIM大赛

近年来,广联达、鲁班、斯维尔等公司都致力于BIM系列软件的研发,为了推广各自的BIM软件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均开始举办各类BIM大赛,大赛制度也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参与到大赛中,BIM大赛的开展对各大高校BIM教学改革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不少高校BIM人才的培养都是从参加BIM大赛开始,然后发展到BIM教学改革。大赛以BIM系列软件为基础,由几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通过大赛,参赛学生了解并体验了BIM系列软件的应用,训练了BIM软件的多方协同应用能力。我校也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参加斯维尔、广联达等BIM大赛来学习BIM知识和BIM软件,通过参赛,学生对BIM的认识和应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受到参赛时间和软件的限制,大多数参赛学生主要负责自己模块软件的学习和应用,对其他模块并不了解,不利于系统学习和应用BIM;并且,受到参赛人员数量的限制,绝大多数同学都没有机会参加比赛,因此BIM知识和BIM软件的应用无法得到普及,不利于BIM人才的大规模培养。

(二)设置BIM方向的毕业设计

目前很多高校没有开设BIM相关课程,而仅仅在毕业设计环节中设置了一些BIM方向的选题,依靠学生个人兴趣进行题目的选择。但是由于学生在之前的课程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过BIM,缺乏BIM技术基础知识,所以具体操作起来难度较大,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自学相关的软件。虽然教师给予的指导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对BIM的认识和BIM技术的应用能力,但是单单通过毕业设计,很多学生接触到的BIM知识仍是片面的、不完整的,在BIM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方面的训练比较欠缺,不利于BIM人才的大规模培养。

(三)独立开设BIM课程

一些高校选择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独立开设一门BIM课程。独立开设一门BIM课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低年级的时候开设,系统地讲解BIM理念和BIM软件的应用,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的软件技能后,在高年级的专业课程中更好理解并应用BIM[4],但是这对于缺乏专业基础知识的低年级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学生也无法将BIM综合运用到具体工程中,对于BIM的认识只能停留于表面,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一种方式则是在学生完成所有专业课的学习之后,直接在大四开设一门独立的BIM软件应用课程,主要讲授BIM相关软件的应用,这相对于前面一种方式来说,学生已经具备了专业基础知识,更加容易理解。

很显然,无论在哪一阶段,独立开设一门BIM课程都是比较简单直接的BIM课程

设置方式,不需要考虑各专业课程教学之间的衔接和教师之间的协同工作。但是,对独立教授BIM课程的教师要求非常高,其需要全面掌握各专业课程形成的BIM知识体系和所有BIM软件的应用,需要具备与BIM课程相关的工程实践经验,如设计经验、工程造价管理经验、施工管理经验等,因此这类老师在很多高校极其缺乏。同时,无法为学生提供本门课程的教材,导致该课程无法得到开展。另外,这种独立开设BIM应用课程的模式,受到教学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只能保证学生掌握BIM相关软件的应用,而各专业课程之间缺乏联系,导致BIM知识与各专业课程知识无法深度融合,便学生对BIM知识和BIM技术缺乏深层次的理解。

(四)基于BIM的多课程联合教学

将BIM知识贯穿到现有的土木工程系列专业课程中,选择在现有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中增加对应的BIM知识和BIM软件的应用,形成多课程联合教学[5],是比较理想的教学形式,可以弥补上述三种BIM人才培养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此种方式不需要任课教师精通所有BIM的知识和BIM软件的应用,不同专业课程的任课教师只需要熟练掌握各自课程的BIM知识和BIM软件,对其他专业课程的BIM知识和BIM软件了解即可。不仅如此,教师在各自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利用BIM的可视化技术,提高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并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BIM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学习相辅相成,从而使学生对专业知识和BIM知识的理解、应用做到融会贯通。

很多高校都提到了将BIM知识体系进行分解,融合到大学四年的课程体系中,但是如何进行分解、将哪些BIM知识和BIM内容融入到哪些课程中、具体如何操作却都没有给出明确的方案。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三、对实施BIM多课程联合教学的建议

(一)现有课程BIM内容的设置

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中,能够纳入BIM内容的有土木工程概论、土木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与招投标、工程项目管理等,可以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机电设计、模型综合碰撞检查、工程算量、工程计价、施工管理等BIM知识和BIM软件分散到对应的专业课程中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完成对应的BIM课程设计。据调查,目前国内使用比较多的BIM软件有Revit、CAD、广联达系列软件,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可以依据我国BIM发展现状和现有的BIM软件来设置相应的BIM内容,各相关课程涉及到的BIM知识和BIM软件如表1所示。

(二)多课程BIM教学案例的选择

一直以来,各专业课程教师都是按照各自特定的课程内容进行教学案例的选择,这些教学案例都是相互独立的,仅限用于各专业课程内部的教学中,对整个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并没有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然而,BIM知识体系涉及到的专业课程较多,从设计、施工、造价到工程项目管理等专业知识是相互贯通、相互递进的,若各门课程都选择各自不同的案例,各任课教师基于各自的教材和案例进行教学,不能体现出BIM案例教学的渐进性和连贯性,不利于BIM理念的体现,学生所获得的BIM知识也是零散、不系统的。因此,各专业课程所涉及到的BIM知识应建立在同一个案例基础上,结合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典型案例贯穿到土木工程不同阶段的专业课程BIM教学中。

同时,教学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专业课程之间的衔接,案例应结合实际工程来进行选取,规模和难度要适中,可以对实际工程案例进行适当简化,方便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如果案例过于复杂,可能由于教学学时的限制,无法完成整个案例的讲解,学生接受起来也更加困难,从而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也不能过于简单,否则不利于学生对BIM知识进行更加系统的认知。

(三)各专业课程的衔接及教师的协同工作

为了达到大规模培养BIM人才的目标,各专业课程教师应当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现有的课程进行协商探讨,合理规划BIM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实现各专业课程之间BIM知识的合理衔接,从而保证学生学习BIM知识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由于各专业课程的BIM教学要基于同一个工程案例,所以在进行工程案例的选取时,各相关专业课教师务必要在案例的选取上达成一致意见,既要方便各课程的教学,又要方便前后课程之间的衔接。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过程中,首先由土木工程概论的任课教师完成BIM相关理论及软件的入门讲授,土木工程制图的任课教师完成基本制图规则和绘图软件的讲授。基于共同的教学案例,房屋建筑学的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带领学生利用Revit软件完成案例中建筑施工图的设计,在Revit完成的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建筑结构课程的任课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的设计。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阶段,授课教师利用前面课程已经完成的建筑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模型指导学生完成对应的施工组织方案的设计,包括利用软件完成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施工技术方案的确定、各施工阶段的三维现场的布置、模板脚手架的设计等,以便后续工程概预算课程能够利用前面房屋建筑学和建筑结构课程提供的三维模型以及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提供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进行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在编制造价文件的过程中,如果对建筑设计模型、结构设计模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存在疑问,应由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最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根据前面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和工程造价文件,带领学生利用BIM 5D软件完成该工程的成本、进度、质量等管理与控制。此阶段有学生对于前面的建筑设计模型、结构设计模型、施工组织设计方案以及造价文件存在疑问的,由相应的专业课程教师进行解答和指导。通过上述过程让学生完整地体会到BIM在项目的全寿命周期管理中应用的连续性,并掌握BIM技术在项目不同的建设阶段和不同专业之间的衔接应用手段。

(四)充分利用BIM优势提高专业课程教学效果

在传统的土木工程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设计、施工、造价还是项目管理等专业课程,教师往往都是通过图片、文字描述、板书等方式来向学生讲解知识的,提供的图纸往往也是用直线、曲线等表示出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由此可见,对于建筑的真实情况仅仅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很难呈现出来,尤其是空间结构比较复杂的情况下,缺乏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生学起来就更加困难,这样也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工程的施工建造过程,学生也并不能观察到实际、完整的建造过程,这些都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然而,将BIM技术与现有课程相结合进行教学,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BIM展现的优势对土木工程专业相关课程带来的教学效果如表2所示。

(五)加强BIM专业师资培养和教学设施的改进

在现有的专业课程中增加BIM内容,无疑给授课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学习BIM知识和BIM软件。同时,在进行BIM的多课程联合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BIM各专业知识体系之间的衔接,需要依赖不同专业课程教师之间的协作和配合,这给各专业课程教师的授课带来一定困难,教师不仅要精通本专业课程的BIM知识,对其他专业课程知识也要有所涉猎。因此,学校应给专业教师提供更多关于BIM知识的学习机会和交流平台,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参加国内外BIM师资培训和BIM学术交流会议,同时鼓励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获得更多的工程实践经验。

另外,BIM相关软件对计算机硬件配置的要求较高,学校实验室应加强计算机设备和BIM相关软件的投入,建设与BIM专业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不仅为学生提供好的BIM软件学习环境,教师也可以充分利用此条件进行BIM的学习和教学。

(六)增加综合应用BIM技术的实践环节

学生完成所有BIM相关课程的学习以及具备更系统的BIM知识后,增加综合应用BIM技术的实践环节,布置跨专业课程的BIM作业,如将设计与造价相结合、设计与施工管理相结合或设计、造价与施工管理相结合等,提高学生综合应用BIM知识的能力,同时也需要不同专业课程的老师进行联合指导。在毕业设计环节提供更多BIM方向的选题,使学生从建筑、结构设计、造价到施工管理所有环节系统、完整地使用BIM技术,增强学生应用BIM进行工程全过程管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其专业竞争力。

四、结语

实施基于BIM的多课程联合教学,将BIM知识和BIM技术纳入相关专业课程中,是培养BIM人才的重要方式,可以使BIM教学效果和专业课程教学效果得到同步提升。当然,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拥有的软硬件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础等情况来选择不同BIM人才培养方式并逐步完善,以满足整个土木工程行业对BIM人才的迫切需求。

参考文献:

[1]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 United States National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Standard,Version1[R].USA: 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2007.

[2]何关培.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4):110 -117.

[3]杨荣华,连宇新.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建设教育,2015(6):19-26.

第3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基础工程;工程案例;课程教学

基础工程是土木工程专业建筑工程方向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1],在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体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该课程不同于混凝土、钢结构等课程,涉及的理论和专业知识较多,与工程实践联系紧密,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目前,兰州交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基础工程课程有32学时,存在内容多、零散而课时少的矛盾突出。学校土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较少,在学习该课程之前,进行了生产施工实习,学生对建筑工程有了初步认识,但工程实践和应用能力严重不足,工程意识薄弱。针对课程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学生在学习中不容易掌握的重要内容和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国内外因地基基础引发事故案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加强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工程问题,善于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最终为工程单位输送更多的、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

一、教学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一)概念设计的重要性

作为建筑物载体的地基土具有三相性、碎散性(非连续介质)和天然变异性(非均匀性、各向异性、结构性、时空变异性)的特征,加之上部结构的多样性、岩土参数的不确定性,导致地基基础问题相当复杂且具有不确定性,因此,概念设计是确保地基基础安全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地基基础的概念设计就是将土力学的概念、结构力学概念、岩土性质的基本概念、地质演化的科学规律、地下水的影响、各种施工工艺的特点、各种结构体系的特点、基础与地基相互作用、当地经验、经济水平等影响因素综合应用于地基基础的设计之中。概念设计贯穿于基础地基设计的全过程。陕西西安大雁塔的建造体现了古人利用简单的概念解决复杂问题的智慧。例如:古人采用“堆土”的方式建塔,相对于现在的堆载预压地基处理方法,堆土的荷载和范围远大于塔重,土清除后,经过预压,地基的承载力和变形一般能满足要求。塔的基础采用半圆形式,类似于“不倒翁”的底座,具有一定自动纠偏的功能,体现了人类的智慧。雅典六个石柱的设计利用概念完善方案,将柱子的形状雕成亭亭玉立的少女。柱顶采用少女头顶花篮的做法,花篮既起到柱帽的作用,也实现了美化功能。柱子在截面小的部位即人体的颈部采用披肩发将荷载传递到躯干,既增加了美感又避免了刚度突变。柱下部通过少女着长裙且腿部弯曲使裙外撑,既增大了柱截面面积,又增加了稳定性。正是由于古人利用概念设计,将美学和力学概念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该建筑屹立千年而不倒。利用基本概念指导地基基础的具体计算,了解数学模型的适用条件,了解假设条件与实际工程的符合程度,了解计算方法的局限性和可能产生的偏差。利用基本概念和经验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计算结果的合理判断对工程的安全至关重要,比如建筑的沉降计算问题,影响沉降的因素非常多,有些因素如荷载、上部结构刚度可以较准确考虑。有些因素如地基刚度、土的性质考虑不太准确,有些因素如施工周期、施工工艺、施工顺序等不易考虑。计算结果的合理性和准确程度依赖于综合概念和经验,利用概念判断沉降分布形态、沉降差的大小是否合理,利用已有的工程经验判断计算数值的准确程度等。教师通过对大雁塔和古希腊石柱典型工程概念设计的详细讲述,引导学生领会基础工程设计的特点,不盲目相信计算,意识到准确的基本概念和丰富的工程经验对于基础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二)天然地基承载力的特点

地基土为大变形材料,当荷载增加时,随着地基变形的相应增加,地基土的密实度提高,当变形稳定后,地基土内摩擦角、粘聚力和重度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地基承载力也逐渐加大,很难界定出一个真正的“极限值”;另一方面,建筑物的使用有功能要求,常常是地基承载力还有潜力可挖,而变形已经达到或超过正常使用的限值,因此,地基设计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这一原则,即按变形控制设计[2]。地基承载力是可以提高的。对于混凝土或钢筋,每一强度等级都有确定的标准值和设计值,而地基土的承载力并非土的工程特性指标,各种指标相同的地基土,承载力可能差异很大。影响地基土承载力的因素很多,不仅与土质、土层埋藏顺序有关,而且与基础底面的形状、大小、埋深、荷载情况、上部结构对变形的适应程度、地下水位的升降和地区经验息息相关。地基承载力随埋深增加而增大,承载力可以进行深度修正。地基承载力随基底宽度增加,随土质的不同而不同。饱和软土,增大基底尺寸不可能提高地基的承载力,而对于砂土,内摩擦角不为零,增大基底宽度提高地基的承载力,此时,承载力可以进行宽度修正。通过课堂对比分析,使学生对地基承载力的概念有了透彻理解,为地基基础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三)地基基础方案的选择

地基基础方案对建筑工程的安全、造价和施工有决定性影响,地基基础方案的确定是一门复杂技术,需要全面分析、综合判断。首先,需了解场地周围的环境和场地的稳定性,因为场地一旦出现问题,对建筑物的破坏是毁灭性的。其次,需了解地基土的分布和工程性质,调研场地周围既有建筑和设备管线情况,调研当地类似工程资料,考虑地震因素如砂土液化造成的地基土整体失稳、软土地基的震陷等。最后,分析与基础工程密切相关的地下水情况、地下水位的变化,以及有地下结构物的建筑工程对地基基础安全造成的影响。地下水的腐蚀性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使地基土的强度受到破坏,形成土洞,致使地表塌陷,影响建筑场地的稳定;地下水中的承压水冲毁基坑,破坏地基,可能会给工程造成很大损失;在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致使地基土出现冻胀和融陷现象,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地基基础是整个上部结构的载体,是为上部结构服务的,地基基础的方案确定应考虑上部结构的形式、荷载特征和刚度特点等,考虑当地的施工状况,经过综合的经济对比,最终确定地基处理方法、变形关键控制点及基础形式,让学生懂得地基基础方案确定的重要性及复杂性,让学生意识到只有优秀的方案才有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

二、工程实例剖析

案例一意大利比萨斜塔建于1173年,当建至约29m时,因发生明显倾斜而停工。历经94年后复工,经6年时间完工,高达48m。1360年再度复工,历时10年于1370年竣工,共8层,塔高55m。目前,北侧沉降1m多,南侧下沉近3m,南北端沉降差1.80m,塔顶中心偏离中心线5.27m,倾斜5.50。该工程是典型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建筑物倾斜的实例。案例二加拿大特朗斯康谷仓,平面尺寸23.5m×59.4m,高31m,容积为36500m3,基础为钢筋混凝土筏基,厚0.6m,埋深3.6m,地基为厚达16m的软粘土层,1911年开工,1913年秋完工。当谷仓装谷子达87.7%额定容积时,发现谷仓下沉,24小时内,西段下沉8.8m,而东端上抬1.5m,倾斜近270,上部谷仓保持完整。案例三上海工业展览馆中央大厅为框架结构,采用箱形基础,基础埋深7.27m,两翼展览馆为条形基础,地基为高压缩性淤泥质粘土。展览馆于1954年开工,当年年底实测地基平均沉降量为60cm。1957年中央大厅四周的沉降量最大处达到146.55cm。授课时讨论了这三类地基的性质及导致这三种地基事故的原因和相应的处理方法。讲到比萨塔倾斜情况时,学生情绪高涨,提出了比萨塔为什么会倾斜,是否会继续下沉,如何处理等一系列问题。分析倾斜原因,地基持力层为粉砂,下面为粉土和粘土层,地基压缩层不均匀,造成倾斜。现在每年下沉1mm。处理措施:1838—1839年挖环形基坑卸载;1933—1935年基坑防水处理,基础环灌浆加固;1992年7月加固塔身,用压重法和取土法进行地基处理,对几种处理方法做了归纳。案例二的事故原因,地基实际承载力小于破坏时的基底压力,谷仓地基因超载发生强度破坏而滑动。处理方法:在谷仓下面增加70多个支撑基岩的混凝土墩,使用388个50t千斤顶以及支撑系统,将仓体逐渐纠正。案例三是由于软土的压缩性大导致。由于地基变形过大严重影响结构物的正常使用。经苏联专家及清华大学陈希哲教授、陈梁生教授的观察分析,认为裂缝修补后可以继续使用。1979年9月中央大厅的累计平均沉降量达160cm。1957—1979年22年间仅沉降20cm左右,说明沉降已趋于稳定。但由于地基严重下沉,室外散水倒坡,建筑物内外连接的水、电、暖管道破裂。此外,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调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讲到基础“架越”作用时,通过沼泽地(淤泥或淤泥质土),直接步行或铺一层草袋不太容易通过,而放一块厚木板就可迎刃而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再分析总结。通过上述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很自然地把地基问题归结为强度与变形两大问题。从实际工程出发,提出问题,采用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探索,让学生寻求答案,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掌握解决基础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逻辑思维方法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工程意识的培养

(一)提高教师的工程意识和专业素养

基础工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必须有工程实践经验,否则教学过程只能是照本宣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差,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学校土木工程学院教师还在以下几方面展开了尝试和努力。(1)青年教师参加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合作开展的“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通过半年英语语言能力、专业课程教学及课堂活动和专业教学研究等方面的培训学习,吸收多元文化,借鉴发达国家的最新科技成果,加强业务能力和语言能力,推进西部地区高教改革进程,提高西部地区教育与世界接轨的能力。(2)要求年轻的在读博士和刚毕业博士必须到实验室工作一年,参与实验室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3)在暑假期间,轮流选派青年教师到工程局的项目部进行实地训练,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4)学院建筑工程系50%的教师通过了全国一级注册结构工程师考试,通过复习全面熟悉国家、行业乃至地区相关规范,以便于在教学中融会贯通。取得资格证书的教师,一般为企业的技术顾问,在合作的同时也培养和提升了自身的实践能力。此外,年轻教师积极参与工程的勘察、设计和施工,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工程素养,逐渐形成了教育理念先进、专业知识扎实、工程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确保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国家关于“岩土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从业人员试题库中有关实践的部分内容,通过课堂分析和讲解,使枯燥的课程学起来不至于乏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

相对稳定的实习基地是落实实习内容和确保实习效果的基础,目前学校土木工程学院已经与全国部分铁路局、铁道第一勘测设计院、中铁集团部分工程局、甘肃省建筑工程总公司下属各公司、兰州中和房地产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中铁一院集团甘肃勘察院和学校设计院、监理公司等一大批企事业单位联合建立了校内外实习基地。此外,还鼓励学生在确保安全与完成实习任务的前提下,自行联系将要就业的单位进行生产实习。配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实施,与中铁二十一局、中铁西北研究院、兰州铁道设计院等单位签订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的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充实践基地。通过与教学实习基地密切配合,带领学生参观兰州各种有代表性的工程,如:市区高层住宅的基坑开挖和基坑支护,设置数米长的支护桩、预应力锚杆和土钉墙等;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土和灰土挤密桩消除地基土湿陷性的地基处理方法,让工地的项目经理在施工现场形成进行现场教学,介绍工程施工过程、施工中出现的问题和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对基坑工程形成感性认识。在实地参观各种浅基础形式后,搞清基础钢筋与上部结构的搭接方法,使学生对各种基础的适用条件、基本构造与配筋要求了然于胸。在桩基础教学中,通过参观打桩现场,了解桩的类型及特点、桩距、桩径、适用范围、打桩工序及桩身质量检测等。通过现场观摩,增加了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加深了学生对土木工程专业的理解。自2012年以来,学校每年设立开放性实验项目,学生参与踊跃,每组学生由一位教师带队指导,通过选题、查资料、制定试验方案、试验和计算分析等环节的实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基础工程教学过程中,根据讲课进度分别以“为墙下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设计”“柱下钢筋混凝土独立基础的设计”和“桩基础的设计”为题,给出设计框图,根据给定的地质条件,要求学生完成三种基础的设计。此外,对掌握情况比较好的学生可进一步要求学习PKPM、JCCAD等软件,对手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大作业的综合训练,加强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熟练掌握典型的浅基础和深基础整个设计过程和相应的构造要求,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再次温故而知新。在多年的基础工程教学中,通过对概念设计、地基承载力和地基基础方案选择几个关键问题的论述,让学生理清思路,掌握设计原则。通过工程案例的剖析,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基础工程的重要性,掌握分析和解决基础工程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规律。通过促使教师提高工程素养,确保在课内外、校内外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现代工程意识。通过体验、实训和综合训练等实践教学环节,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用人单位满意率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月香,顾欢达.建筑工程方向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90-93

第4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所谓的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其实都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时间在变化的。在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2010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中,地质、采矿、石油等传统艰苦专业,无论是“985”“211”高校还是普通高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均超95%,连续几年稳居本科各专业就业率榜首。尽管这两年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化,地质学相关专业就业率有所下降,但相比较于其他专业而言,仍然具有较强的优势,主要原因在于社会培养的地质专业毕业生人数较少,而社会需求量基本稳定,招收毕业生的单位主要是各个地质勘察院、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行业壁垒较强,外行人进不来,保证了毕业生就业率的相对稳定。

NO.2 地质学跨专业考研:跨出去的多,跨进来的少

地质学专业的特点可以用几个字简单概括:艰苦,人少,就业好。从高考录取就能看出来,很多学生到地质专业学习都是被调剂的,因为大家普遍认为地质专业太艰苦,如此一来,有人考研时就换了其他专业,还有一部分人感受到本科就业很容易而选择了工作,可是很少有别的专业考生愿意跨考进来。因此,跟热门专业相比,地质学专业考研,竞争并不激烈,难度不大,录取分数线也较低。

NO.3 数学不好的人,同样有捷径

高等数学,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对于数学不好的人来说,也有捷径可以选择。笔者在读本科的时候,就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不喜欢数学,但是又想读研究生,于是搜索了很多大学的硕士生招生简章,发现还真有几所高校不用考数学,比如南京大学的构造地质学专业,招生的时候只需要考思想政治理论、英语一和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两门专业课,这对他来说是个难得的机遇。就这样,机遇加努力,他从我们一个地方高校成功考上了南京大学这所名牌大学,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转身。所以,如果你惧怕高数,不妨学学这位聪明的同学,探寻一下人生的捷径。

NO.4 学校不出众,业内有名气

高考的时候,大家往往关注的是大学的排名,可是当你读了四年大学到了考研的时候,才发现专业和就业情况更为重要。名校也有就业很差的专业,相反,很多不出众的大学,却有着很出名的专业,地质学就是如此。因为专业较冷,外界知之甚少,但行业内部却十分认可,我国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地质院校――北京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武汉地质学院(现更名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长春地质学院(现已并入吉林大学)、成都地质学院(现更名为成都理工大学)、河北地质学院(现更名为石家庄经济学院),以及当年比较著名的几大煤炭院校――焦作工学院(后迁址并更名为中国矿业大学)、山西矿业学院(后与太原工业学院合并更名为太原理工大学)、山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山东科技大学)、焦作矿业学院(现更名为河南理工大学),还有几所石油院校――中国石油大学、西南石油大学、大庆石油学院(现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虽然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纷纷更名换姓,而且在全国大学总体排名中并不十分出众,但是其地质学相关专业却是非同一般,如今活跃在当前地质战线上的骨干绝大多数毕业于这些院校。

NO.5 海洋地质学――冷门的专业培养稀有人才

地质学本来就属于冷门专业,但是在地质学大类中还有一种更冷门的专业,那就是海洋地质学,它是一门地质学与海洋学交叉的边缘科学,主要研究海岸与海底的地形、海洋沉积物、洋底岩石、海底构造、大洋地质历史和海底矿产资源等,因为专业研究方向十分狭窄,培养单位也非常少,每年毕业的学生也是凤毛麟角,除了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几所沿海大学开设此专业以外,就只剩下山东青岛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和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位于福建厦门的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正是因为毕业生数量有限,每年全国毕业的该专业研究生只不过百十来人,其就业情况十分乐观专业,中石油、中海油等专门从事海洋石油勘探的单位十分青睐该专业的毕业生,这对于那些热爱海洋事业的同学们来说,是个极好的选择,从大家熟悉的大陆地质走向陌生的海洋地质,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往往更易于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NO.6 同是地质学,工作分类却迥然不同

在我国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里面,地质学属于学科大类,这其中主要包括两大部分:理学的地质学包括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地球化学专业、古生物与地层学专业、构造地质学专业和第四纪地质学专业共五个专业,工学的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包括矿产普查与勘探、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地质工程三个专业。

显然,理学偏向于理论研究,工学偏向于工程应用,但细分起来会更多。在没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情况下,硕士阶段的研究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你找工作的对口单位,但不一定毕业之后就会从事这项工作,这主要取决于你毕业之后所选择的单位的性质,有些单位是主要从事固体矿产资源勘探,有些单位从事石油勘探,有些单位是从事工程地质勘察,有些则是从事地质灾害防治,彼此差别巨大。笔者在读研期间学的就是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专业,其实就是地球物理勘探方向,但是由于工作单位主要从事地质灾害的防治工作,所以现在的工作就和当年的研究方向有了很大不同,在工作中就要学习很多新的知识。

NO.7 横向课题也很锻炼人

研究生,本意就是要从事一定的科研工作,掌握一定的科研技能,达到一定的科研水平。但是,在读研的时候,你不一定就能真的参与到科研当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硕士研究生队伍,可是纵向科研课题毕竟十分有限,涉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大部分学生会参与到导师的横向课题当中。

所谓的横向课题,通常是指各级政府及政府职能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委托研究的课题,能直接带来经济利益的课题,往往时间短、工作方法成熟,这也是很多学生称呼导师为“老板”的原因之一吧。表面上看,从事横向课题貌似研究不够深入,但实际上这样的工作更实用,一旦你毕业参加工作就会发现,原来工作中需要干的活在读研时候都已经干过了,比如说出野外采集岩石样品、野外地质填图、室内编制地质勘察报告等,短短几年的硕士生学习生活,已经将你打造成一个“熟练工”,这对于硕士毕业不想读博深造而直接参加工作的同学而言,更具有实际意义。

NO.8 野外踏勘仍是主要工作内容

“嫁女不嫁地质郎,一年四季到处忙。春夏秋冬不见面,回家一包烂衣裳。”这是地质工作者之间流传的一首自嘲逗趣的打油诗,由此也可见地质工作者们常年跋山涉水、风尘仆仆的辛苦。很多学地质的同学之所以愿意考研,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希望摆脱艰苦的野外工作环境,以为读研之后就可以在实验室里“享受幸福”,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不仅仅是硕士,哪怕是博士毕业,野外工作也是地质工作者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原来的地质三大件――“罗盘、锤子、放大镜”就是野外工作的常用工具,虽然现如今发展出了“GPS、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新三大件,这也是为了方便野外工作。仅以笔者从事的工作为例,在主要从事地质灾害防治研究的单位里,我们拥有很多知识渊博的博士和硕士,但是在从事每一项课题的研究当中,都必须首先走进野外实地踏勘,取得第一手资料,每个月出差几天甚至每年出差几个月,都是十分常见的事情,因此,希望通过考研而摆脱野外的艰苦工作环境,是徒劳的。

NO.9 女生极少

由于地质学相关专业需要经常出野外,不太适宜于女生工作,所以本科学习这个专业的女生就很少,等到毕业就业的时候,用人单位又很少愿意录用女生,所以造成的局面就是,本科学地质的女生在考研的时候纷纷更换专业,如此一来,读研时期的女生就凤毛麟角了。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少了女同学的陪伴,你的生活会略显枯燥。

NO.10 考注册岩土工程师很重要

第5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海陆空系――各领域大显神通

在交通运输类专业里,有一些专业因开设院校的不同,培养的人才将适用于不同的交通领域,有的是民航运输,有的是铁道公路,还有的是海洋船舶……虽然这些招生专业名称相同,但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领域却有着极大的差异。

【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一个培养具有统筹、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单位等从事交通运输组织、指挥、决策,交通运输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换句话说,交通运输的专业人才,就是要有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具有极强的交叉性,首先体现在学科性质上――既有一般工科特性,又有管理学科特性,还有系统工程学科特性。比如开设的专业课程既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城市轨道交通设备、交通工程学基础,又有运输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原理等。其次体现在人才培养上――该专业培养的人才是一种复合型人才,不仅掌握工程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能胜任交通运输部门的技术工作,而且具有系统工程师的素质,能在大型的规划设计中担当“总体”的角色。

由于交通的涵盖面极广,在不同的院校,交通运输专业的内涵有所差异。比如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由早期的铁道管理系发展而来,是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重要专业。该专业以铁路运输管理为主,同时覆盖了道路(含城市交通)、航空、水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具有大交通特色。从西南交通大学该专业毕业后,主要面向铁路运输和城市轨道交通就业。铁路运输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或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型工矿企业、教育院校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就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地铁公司、教育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交通运输专业却因为学校的学科特色,更倾向于天空,如学校在“交通运输”专业下,分别设有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运输管理、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适航技术与管理、机场运行控制与管理六个本科专业方向,每个专业方向都与航空有关。那不用多说,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的学子,就业领域与西南交通大学则大相径庭。

由于不同院校专业方向的不同,也导致了在不同院校学习的课程也有所不同。除了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主干课程相似外,西南交通大学该专业的课程主要围绕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及枢纽等展开,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该专业的课程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有所不同。因此建议对该专业感兴趣的考生,在了解该专业的基础上,还要到开设该专业的院校去查询该专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陆地系――飞奔在阳光大道

陆地交通是人类最早发现的运输方式,也是目前最常用的交通运输方式,那么与陆地交通运输相关的专业都有着什么特点呢?

【物流工程】

现在电子商务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当你的鼠标在淘宝、京东等电子商务网站轻轻一点,你所购买的物品不久后将由快递人员送到家门口。与对物品的流通进行设计与规划相关的专业就是物流工程专业。

物流工程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经济学、法学等的交叉学科。学习内容偏工程,主要有物流系统仿真、预测原理、电子通讯技术等技术性课程,以及物流设施设备、货物运输组织、物流中心规划与设计等的需要较高专业技术的规划设计课程,涉及物流规划的编程设计与运算。该专业需要学习者拥有良好的计算机能力以及制图等工程类基础知识,侧重于技术人员的培养,突出的是技术设计能力。

这个专业基础课主要包括现代物流学、系统工程、运筹学、数据库等常见的物流作业需要使用的技术和方法,以及采购与供应管理、供应链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生产运作管理、项目管理等侧重于企业内部物流流程方面的知识介绍以及方法,其中涉及专用的物流模型和软件(如FLExsIM),还有一些是如国际物流和物流系统规划等的从大环境出发为企业进行设计和规划的课程。

物流人才在全国来说非常缺稀,因此物流专业的就业面很广,生产、运输、仓储都有涉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有铁路局和大型重工企业,以及各汽车企业,后者往往是大多数毕业生偏爱的。还有许多近些年发展快速的专业物流企业、第三万物流企业等对于专业的物流人员的需求量也非常大,而这种企业的待遇相对更好,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也会更高。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

交通设备信息工程专业开设和我国高速铁路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而铁路正是陆路交通运载量最大的一种运输方式。本专业要求较系统地掌握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和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信号分析、测量与控制、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信息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有本专业所涉及到的信息系统与技术应用、设计和开发能力,同时要求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本专业最主要的特色是交通设备的测试、控制、信息系统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并重;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并重,掌握与本专业紧密相关的电、算、机、光等技术。

其专业设置的主要目的是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多学科交叉的高级技术人才,专业方向包括车辆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和精密仪器及机械等。主干学科由交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和仪器科学与技术组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机械设计基础、车辆构造及原理、计算机软件技术、信号分析与处理、控制工程、交通设备控制技术、电子测量技术与仪器、振动与噪声测控技术和交通设备动力分析等是必学的课程。

由于专业中设计多个方向的课程,载运的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有很多的选择,比如选择继续读研同学既可以选择学习本专业的三个方向,也可以选择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方向、电气系统及其自动化方向、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方向、计算机技术方向等。在就业中能适应多个岗位的要求,在许多行业都有本专业的学生,而并不是局限在铁路行业,比如交通运输领域(包括汽车、铁路、航空)的中外各生产和管理部门、电子电器研究和开发部门、测控和仪器仪表研制单位、计算机和网络通讯公司等,也可进入高校从事管理、科研和教学工作,因此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比较稳定。而对于希望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来说,专业的选择将有更大的空间,可以选择EE(Electronic

Engineering)、ME(Mechanical Engineering)、CS(Computer Science),甚至有学生申请成功MFE(Master of Financial Engineering)。

海洋系――欲乘风破浪

水是地球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地球表面积的70%左右都是被水域覆盖的,所以,要实现异地物与物的空间转移,不征服海洋可不行。

【航海技术】

说起航海技术专业,可能很多考生的第一印象就是“开轮船的”,这一习惯思维是由于该专业在我国就是从海洋船舶驾驶转设而来的,比如大连海事大学的航海技术专业的前身就是海洋船舶驾驶专业。但随着该专业的日趋发展成熟,该专业的要求也不仅仅限于海洋船舶的驾驶,还包括对船舶运输的管理、对航海等法规的了解等。

当然,该专业的基础还是技术,这些技术包括能操作海洋船舶驾驶,能设计航线,能识别和运用各种航图、导航仪器仪表和GMDSS通信设备。在此基础上,还要懂得船舶运输管理,组织船舶航行。同时,由于该专业毕业后,所工作的环境是公海和内海,因此还要了解航海和海商法等法规,以免错误操作而引起争端。

由于技术是基础,所以航海技术的专业课程首先就由船舶操纵、电工技术、航海力学、航海仪器、GMDSS设备及通信业务、船舶无线电技术基础等构成。为了对船舶的熟悉,还要学习船舶原理、船舶结构与设备等课程。另外,航海英语会话和阅读是奠定海外沟通的基础,航海气象学与海洋学是安全顺利航海的前提,船舶安全与管理船舶货运、远洋运输业务与海商法、航运经济与航运市场管理等是合法航行和经济价值最,大化航行的参考依据,这些课程也是必学的。

目前国内开设航海技术的院校并不多,一般可将其归为两类,第一类是依靠学校相关优势学科而开设的,如重庆交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另一类是结合学科及地域优势而开设的,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集美大学、烟台大学等所在地都是我国著名的港口。

考虑到航海技术就业领域的特殊性,目前招生批次大多位于提前批次,由于工作环境的特殊性,在体检方面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大连海事大学要求报考航海技术专业的考生身高1.65米以上、五官端正、无平足、无口吃、无色盲(弱)、双眼裸眼视力均在4.7及以上,且矫正视力均能达到4.9及以上的身体健康、学习英语的男生。其他院校的标准也并不多,以学校《招生章程》公布的信息为准。

【轮机工程】

如果说航海技术专业还能从名称上大概判断出专业是学什么的,那么轮机工程就往往会让初次接触的学生不知所以然,听起来仿佛很熟悉,但要说明白轮机工程是学什么的却只能摇摇头。

从学校的专业介绍中,轮机工程是培养具备机械原理和轮机系统等方面的知识,符合国际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公约(sTCW78/95)和我国海船船员适任标准的要求,基本具备A类船舶二管轮任职资格,并能在海洋运输各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修、监造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更简单地讲,轮机工程培养的学生就是管理船舶所有机电设备和动力装置的技术人员。

该专业在大多开设院校中都设有不同的专业方向,如大连海事大学轮机工程分为轮机管理和船机修造两个方向,前者主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有:工程流体力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工程热力学及传热学、轮机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轮机监控技术及应用、船舶电气设备及系统、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轮机维护与修理、船舶动力装置技术管理等。后者课程的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轮机工程材料、工程热力学与传热学、电路与电子技术、微机原理与应用、船舶柴油机、船舶辅机、轮机自动化、船机制造工艺、船机检修工艺、船舶检验、船舶动力装置设计、摩擦学、故障诊断技术等。重庆交通大学则设有轮机管理与船舶动力装置设计与制造两个方向,但两者的培养目标、主要课程和就业领域没有较大的差别。

轮机工程与航海技术是两个紧密联系的专业,因此一般开设了航海技术专业的院校,也开设有轮机工程专业。由于轮机工程专业毕业后所就业的领域与航海技术一样,因此在体检要求方面也与航海技术相似。

从该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基本上是不用愁的,但工作强度比较大,一般靠离码头需要加班(及时对轮船的情况进行检查、维护和修整),环球航行需要倒时差,如果遇到旧船,工作强度会更大。再者,机舱高温、高噪音。虽然有集控室,但平时保养仍需亲临一线。另外,航海还有其特殊性,譬如说,长期远洋不能经常和家人团聚。所以在选择时,考生要综合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和未来的就业领域再谨慎填报。

天空系――借我一双翱翔的翅膀

曾几何时,飞上蓝天是人们遥不可及的梦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航空运输的发展,坐飞机已经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载领人们翱翔蓝天的飞机操作员,就是飞行技术专业所培养的人才。

【飞行技术】

飞机技术简单地说就是培养飞行员的专业,也就是说培养会开飞机的人的专业。也许有许多人认为该专业只注意培养飞行技术,但事实上还会培养对飞机性能的了解。

飞行技术专业的学习由三大模块组成,其一是理论学习,主要包括陆空对话、民用机飞行原理、航空气象学、空中领航学、机组资源管理、航图、航行情报学、空中交通管制学等对飞机的了解,对飞行气象的了解和一些基础知识。在完成一到两年的理论学习后,就要上飞机进行飞行训练。飞行训练结束后,还要进行毕业设计才算整个学业的完成。一般来说,理论学习和毕业设计是在招生院校进行,飞行训练是由与招生院校联合培养的航空公司指定训练地点。

目前,想报考飞行技术专业,首先要在招生院校报名,再经过院校的体检、面试和背景调查,通过后才能填报志愿。同样,飞行技术专业毕业后的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因此对考生的体检要求特别严格,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就要求身高170~187厘米,任何一眼裸眼远视力(C字表)不低于O.5,且没有做过视力矫正手术的才具有报考资格。

第6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一、目前工程审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工程审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着教育过于书面化和机械化、授课方式互动不足、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实务工作要求等问题。开设的实务课程或者案例课程过于侧重以教科书为主导灌输审计的基础知识和审计的技术方法,教学过于程序化,从而导致学生缺乏对审计概念、审计知识的深入思考,更是缺乏实战动手能力。很多授课的老师也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务经验,这样的教学就很难适应审计实务工作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中,同样对于工程审计人才也是如此。如果一味的“闭门造车”,不及时跟踪社会动态趋势,课程设置、教材编制、教学要求几年、甚至十几年没变化,脱离了社会和市场的发展,培养出来的学生是跟不上市场的要求和变化的。因此,要培养合格且优秀的工程审计人才,必须克服和剔除这些教学弊端,适应市场变化,新确立工程审计人才的培养目标,改革工程审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二、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与途径

1.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审计特色

一般的院校都是将审计专业隶属于会计专业,而我校的工程审计方向是隶属于工程管理专业,但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又不同于一般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结构也有着较为鲜明的特点:即在工程技术、工程法律、工程经济和工程管理等四个方面传统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我校审计学科的优势强化了工程审计,更多地侧重于培养从事建设投资领域宏观控制和微观监督等方面的复合型审计人才。

2.依托校内外资源,夯实工程基础

学校整体强调的是大审计平台建设,作为工程审计来说还要强调夯实工程技术基础。但夯实工程技术基础不是就技术论技术,而应是作为审计监督者应该具备的技术基础;是适当的‘广开渠’,而不是过度的‘深挖井’。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上进行了科学合理地安排,工程审计所需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是能够让学生有效掌握的。因此,我们在加强工程技术类师资力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实物模型、现场参观、工地实习、模拟实训等实践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效果。另外,南京有多所颇具实力的工科院校,具有丰富的工程技术类学科资源,我们也通过适当地方式整合了这些资源。

3.打造和完善“复合型”教学体系

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为了培养复合型的工程审计人才,完善课程体系,体现以工程技术为基础、工程法律为依据、工程经济与管理为核心、工程审计为特色的知识结构,我们对传统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中一些偏于微观管理和细节技术的课程进行适当浓缩和归并,因为这类课程定位是服务于施工现场管理的,管理定位过强。同时有机地增加传统方案中缺少的工程审计、工程财务、工程评价等方面的课程,这类课程定位是服务于工程控制和监督的,强化监督定位。

4.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

在加强学生工程管理和工程审计方面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学习同时,考虑到本专业实践应用性较强,强化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培养也是非常关键的。为了实现这一培养目标,我们的一个关键举措就是:注重师资团队的专业结构互补性,强调师资个人的知识结构复合性(如‘双师型’队伍建设),目前本专业的骨干教师大多具备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工程师及内审师等执业资格。同时在全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特别强化学生的专业核心技能。结合课程的专业特点,具体强化五大核心技能培养: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和评估能力;工程概预算编制和审核能力;工程项目的规划和管理能力;计算机的专业应用能力;土木工程基本技能。特别强化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建筑CAD、工程审计电算化、概预算编制电算化、工程项目管理现代化)。

5.以实验室建设为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将实验教学与实训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实验教学、参观工地、设计模拟、实习与软件应用、网络课程等教学技术和方法的立体化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实践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如,在《建筑工程概论》这门课程中,我们安排了多次参观施工现场以增加感性认识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建设项目预算》课程中,我们采取了实地测量工程量和参加实务部门的预算编制等教学方法;在《建设单位会计》课程中,我们充分使用审计实验室,进行会计模拟;在《建设项目审计》课程中,模拟审计与案例教学相结合,达到了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良好效果。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必须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我们的主要做法有:

(1)强化实训:我们的改革目标是使实验与社会需要接轨,使今天所学即是明天所用。不仅仅局限于“实验”,更加注重“实训”,实验是课程教学的要求,而实训是今后实际工作的需要,对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科研开发能力,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实训比实验更重要。课堂教学与实训的双向互动,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

(2)从单一性、验证性实验向综合性、设计研发性实验转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7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 中职物业管理专业 《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 校本教材

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中职学生成为具有岗位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能够输送到行业企业上岗就业的中级技术人员。他们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成为多面手;不仅要熟练完成本职工作,而且要了解相关领域的工作。要培养这些职业能力,离不开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而有效的课堂教学也有赖于适用于专业特点的校本教材。我以培养物业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谈谈对开发《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一、物业管理行业就业岗位分析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已不再仅仅满足于“有屋住”,而是要住着舒适、住着方便、住着安全。但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在我国刚起步,物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亟待提升,需要培养一支专业化、实用型的物业经营管理队伍。房地产不但开发规模增大,智能化、生态化、人文社区化程度也大幅提高,配套服务项目增多、主题开发、综合利用等方面都对物业管理人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特别是物业管理是一个综合行业,涉及建筑学、土木工程学、建设管理、工程设备管理、房地产投资与金融管理等相关专业,所以要求物业管理从业人员必须是复合型人才。

我校开设的物业管理专业是国家级重点专业,在这多年的专业教育探索研究及与行业企业的密切联系中,确定中职物业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第一任职岗位为在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经营和市场管理工作。为进一步对职业岗位进行分析,在2011年年初由我校负责牵头完成的广东省物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写工作中,我们联系了多间校企合作的物业企业,经过调研论证,大致归纳了物业专业的就业岗位有: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物业前台接待员、文员、物业招商助理、房地销售员、房地产经纪等。因此,学生不仅要具备物业管理相关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相应的房地产基础知识,如熟悉房地产开发全过程及其各环节的有关业务等。

二、《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学的必要性

物业管理是房地产业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有部分学校在开设物业管理专业时认为其发展趋势已逐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房地产开发后期的服务性行业。所以在物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围绕“管理、服务、经营”的特点展开,摒弃了一些与物业管理关系不大的房地产前期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而事实上,经过这几年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两者之间的界限越发模糊了。特别是现时很多物业管理都实行前期介入及参与后期物业的营销、经营管理,这就对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相关房地产知识的要求。例如在参与房地产项目前期介入阶段,要识读房屋户型图,掌握房屋各种户型间隔、朝向、风格、装修、层高等基本知识。在日常物业管理中有可能涉及房屋租赁、买卖等交易,那么掌握适当的房地产中介业务知识和房屋交易流程就更有必要了。

物业管理在整个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的过程中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开发公司的前期介入、房屋销售租赁、物业经营活动等工作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培养学生相关岗位的迁移能力也是必需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这门入门课程,包括房地产专业教育、岗位设置介绍、房屋基本要素学习、房屋开发基础知识,其正是为打破学科界限、融合房地产知识这一特色而开设的。

三、目前选用的《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教材存在的问题

1.教材部分内容难度偏高。

现在我校物业专业所选用的是房地产开发与经营管理系列教材,教程内容主要围绕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资金筹措、用地取得、市场营销等方面,对于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对房地产市场状况、行业概况、房屋基础知识等方面都没有初步理解的情况下来学习这些内容,学生普遍难以消化了解,更不用说学会掌握运用知识了。例如对房地产项目的可行性分析,教材采用的是一些成本估算方法、技术经济评价方法及引用不确定性分析方法等,这些财务分析法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尚且有一定难度,更何况是对中职学生呢?

2.教材内容的设置对物业专业学生的岗位适用性有偏差。

学生在以后的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可能会运用的知识除了本专业相关知识外,还应掌握一定的房地产知识,如学会读懂房屋的平、立、剖面图纸、了解房地产的种类,知道房屋面积测算的分类、方法,还有诸如房屋产权的分类及产权登记流程,等等。但现有教材用较多的篇幅阐述房屋建设规划与勘查设计、房地产开发建设施工管理等内容。学生以后从事物业管理工作时,理论与实践有偏差。

3.课程评价方式单一、模式化。

传统的理论课程采用的课堂考核评价体系,考试仍以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考试方法简单,重在教室考试。在课程考核上,一般采用单一的笔试形式,考核内容仍依附教材,而且只考共性的、统一的知识技能。如讲到房地产项目资金筹措,考核学生掌握哪些开发资金来源、融资的方式、融资的步骤及审查内容等,学生往往就通过背诵记忆等方式来学习。这种教学评价考核机制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职业”特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特别是没有很好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很好的体现与张扬。同时,单一的考核形式不能充分突出物业管理专业中涉及的房地产知识特色,脱离了现实工作环境,没能与市场很好地接轨,不利于学生就业。

四、对改革《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的几点思考

很明显,完全采用现行的一些房地产开发经营的教材不切合实际,不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不能满足他们职业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充分合理地利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结合师资力量等综合因素,探索与开发适用于本专业的校本教材。我在物业管理专业多年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认为开发校本教材应以适应学生的实际发展要求为前提,在新的教材中不断淘汰不适用的内容,增加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内容。

1.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教材内容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

从目前选用的教材内容来看,教材没有充分考虑中职学生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学业基础的差异;没有考虑中职学生的需求及长处。结果所编教材面面俱到且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学不会也不愿学。针对这种情况,以及我校专业特点,我们首先要对这门课程进行重新开发编写校本教材,使教材符合岗位工作要求。从我校目前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培养和专业知识体系学习来看,《房地产基础知识》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比较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循序性发展。作为物业专业学生学习房地产知识的入门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时应考虑选择难度较低、能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教学模块。如教材开篇内容可先做专业教育,以及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分析、介绍。在讲到商品房介绍时,可结合目前最主流、最受认可的一些热门户型设计给学生讲解房屋的户型结构、朝向、层高、装修、建筑风格、物业类型等基础模块知识,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产生兴趣继而上升到对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

2.《房地产基础知识》校本教材应根据行业发展和市场需求选择更贴合专业学习特点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

《房地产基础知识》作为入门课程,本应教授房地产专业中有关开发、经营管理的基础知识。但对于物业管理专业学生来说,我们应该把握“以够用为主,以胜任为主”的原则,在编写教材中紧紧围绕学生在以后物业管理工作岗位上需要或涉及的相关知识内容。从目前本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来看,职业岗位群定位在物业管理及相关房地产企业操作层的第一线岗位,涉及如前期物业管理助理、物业管理员、前台接待、文员、物业招商管理员、房地产销售、房地产经纪等岗位。所以在校本教材内容编写上应选择实用性的“理论”知识,如商品房介绍,小区(写字楼、商场、工业厂房)楼宇配套设施介绍,建筑物用地性质、如何取得土地,开发建房的资金来源取得等内容。至于应用较少的如房地产开发项目可行性分析、评价;房地产建设规划、勘查设计;房屋开发建设工程施工管理等方面则可放至拓展性学习模块上,让学有余力。能力较强的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既解决学生为什么要学的疑惑,又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

3.教材课程内容结构安排应从学生实际生活感受为切入点,再由浅入深地扩展到房地产市场专业知识层面。

以往的课程教材,内容结构安排一般都是从行业发展历史、概况现状等入手,然后以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房屋过程为流程导向编排教程内容。但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来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往往集中在浅显性、趣味性、生活化的内容上。所以在编写这门教材上,我认为不妨把传统的学习内容顺序反过来,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职位岗位介绍、涉及相关的房地产专业知识入手,然后从房地产开发的成品——商品房的基本介绍,再到楼宇公建配套建设、建设用地取得、房地产开发资金筹集、开发企业介绍等环节,把房屋开发建设的过程从结果出发,再逐级往前推来安排教程内容。我们在编写教材时,应大胆改变教学内容的繁、难、不适合的现状,加入学生乐学、喜学的内容,使专业教学收到理想的效果。

4.采用模块化的考核方式能更客观地评价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效果。

第8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工科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能力

卓越工程师即中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拟用10年时间,培养百余万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奠定人力资源优势。通过该计划可以吸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使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最终达到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目的。

重庆交通大学作为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历来十分重视对人才的培养,为遵循高校办学规律,我校积极进行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方 案的制定是学校贯彻国家“卓越计划”教育方针和实现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实施方案。在这一背景下,我校交通工程专业按照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 计划”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人才和大批创新拔尖 人才,按以下方法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转变教育观念 表1:“交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框架

二、实行“3+1”的人才培养模式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采取与重庆市高速公路发展有限公司、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研究所等企业联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分为在校内学习和在企业 学习两部分,并组建应用型工程师培养模式创新班,学生规模按照每年30人采取“3+1”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累计3年在学校学习(含在校参加必要的科研和 工程训练),累计1年在企业学习及毕业设计。

三、增大选修课比重和知识结构体系,扩大专业领域,注重创新活动和实践训练

为增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和时间以及加强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几年学习,拥有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建设市场的基本素养,具备卓越工 程师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具有可持续学习的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则在人才培养计划中,规定必修课程基本要求,增大选修课比重和知识结构体系,扩大专业领 域,注重创新活动和实践训练。

四、课程体系设置模块化,教学内容科技、经济、人文和信息综合化

在大工程层面上培养人才,将理论教学课程划分为:公共课模块(包括人文基础模块和自学科学基础模块);学科技术基础模块;专业模块(包括交通 规划与管理方向和交通信息与控制方向);第二学位模块以及创新能力培养模块。这种课程模块化设置方案有利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统一组织公共基础和学科技术 基础教学,并使学生获得大工程的基础知识;有利于学生志趣的变动,使学生不必一入学就选择专业,而可在接触了学科技术基础课程学习后再选专业,甚至转系; 也有利于第二学位培养,学生可以在土木工程或管理工程等相关专业获得第二学位。

五、整合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

公共基础学科模块课程以“打好基础”为原则,学科基础和专业模块课程“以尽量扩宽”、“减少重复”进行优化整合,减少课程门数和学时,增大学生自学空间和时间。

六、加强创新能力培养

在课程体系模块中增设创新培养模块,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拓展项目由学生根据“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追求实效”的原则 自行安排,包括:各类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科与专业竞赛,到企事业单位做实习生、当公益活动自愿者、专题社会调查、校外(含国外)高校知识进修等等 (其最低学分要求和学分认定标准详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创新能力拓展课”的最低学分为8学分。创新能力培养从如下五个方面着手:

①各门课程都要激发创新思维,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

②培养创新思维转化为工程图纸和计算机图形能力;

③培养纸面图形变成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的能力;

④培养工程构件或整体模型转化为产品或实物的能力;

⑤培养在经营层、管理层、领导层中的创新工作能力。

另外,创新能力除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启发思维和创新意识培养外,要安排学生从低年级起就能接触工程实践和科研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竞 赛和创造性活动。养成勤思维,勤动手,敢于创新的习惯。建议学校建立创新实践工程训练中心,提供创新设计、施工,试验研究条件,制定创新作品评选、展览、 上报、评奖制度,制定创新成果奖励办法,激发学生创新积极性,培养拔尖人才。

七、注重实践与创新能力课程改革

实践环节:指必修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大型作业、社会调查、毕业设计(论文)、军训等。实践环节教学学分不低于40学分, 时间为40-45周,即累计不低于1年。实践教学环节学分的取得可以多渠道化。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取得相当于培养计划中课程、课程设计、实践与实习、实 验、毕业设计(论文)的成果,达到或超过相关环节的标准,都可以抵冲或认定相关学分。

实践教学课程的改革过程中应进一步密切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学生在第二课堂所做的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活动,效果明显,表现 突出者,经申请符合条件者可认定学分[3,4]。通过鼓励各专业与企业建立校-企人才培养联合体,保证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或培养落到实处。

八、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①“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形式要多样化,不要都采用单一的课堂上课方式,探索采取每学期集中理论教学、聘请校外知名专家作有关热点问题专题讲座或报告、观看资料片等方式进行教学。

②改革体育课教学方式。体育课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科学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目前进行分班教学,教学内容都一样的方式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学生 体质各不相同,爱好也各不一样,有人喜欢游泳,有人喜欢篮球、足球,人人各项运动全都要达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可探索按学生兴趣分班或自主组织爱好者协 会。例如足球协会、游泳协会……,学生课外自主安排锻炼、比赛等。学生体育考核可根据协会活动情况总结和教师面试确定。 ③改革外语教学,规定双语教学基本要求,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

开展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改革研究,注重学生听、说、写的基本能力训练,加强双语教学课程的设置研究,规定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组织优秀教师编写切实可行的双语教学课程,逐步扩大“双语”教学范围,使外语教学贯穿于大学教育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外语运用能力。

④推行开放实验室,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培养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加强实验设备投入和实验室建设工作,制定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实验室管理规章制度。把实验教学放在理论教学同等地位来抓,提高实验师资队伍,精 简实验室专职教师数量,探讨以课程教学老师为主、实验室专职老师为辅的实验教学模式。推行实验室全天候开放,实验室专职老师轮流值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 申请自主选定的实验,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实验率,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

⑤试行开设讨论班

定期开设一些专题讨论班,学生自由选择参加,讨论班可聘请校内外专家讲学,学生参加讨论,也可以由相关学术梯队(或教授)组织,立一个主题, 下分若干个小题目,参加讨论班的学生自己选一个小题目,在梯队成员指导下,自己搜集文献资料,做分析、写报告,然后轮流作报告,参加者相互讨论、提问题, 由报告人回答,学术梯队负责人(或教授)只起主持、引导和总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查找收集文献资料、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创新能力[5,6]。参加讨论班 学生可计算学分,教师计算工作量。

九、探索校企联合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第9篇:事业单位土木工程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效性;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4)04-0028-05

收稿日期:2014-03-2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高等教育生态环境质量与经济能级的匹配关系评价及预测研究”(4120112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强弱型省际教育产业集群形成的制度分析及提升路径研究(12YJC790051)”。

作者简介:姚韬(1980-),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经管学院讲师,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2013年6月,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华盛顿协议》是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认证的国际互认协议,旨在通过对工程教育本科专业进行标准化认证,达到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实现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目的。由于目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水平不高,工程型人才的国际通用性不足,我国应以加入《华盛顿协议》为契机,努力提升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水平。

一、《华盛顿协议》有关高等工程教育国际互认的规定

198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六国的民间工程团体签订了《华盛顿协议》。目前《华盛顿协议》在工程认证领域中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多国工程团体纷纷加入该协议,2005年日本作为第一个非英语国家签约《华盛顿协议》进一步提高了该协议的国际性。截至2013年,该协议签约的正式成员和预备成员增加到22个,其中包括15个正式成员和7个预备成员,逐渐成为国际上公认的专业化程度最高、权威性最高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互认协议。

《华盛顿协议》规定:“各缔约方要尽一切合理的努力,保证负责注册或批准职业工程师在本国或本地区从业的机构,承认本协议缔约组织所认证的工程专业的实质等效性”[1]。它有三层含义:(1)签约组织的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认证程序和认证结果具有可比性;(2)签约组织的专业认证体系,能够被《华盛顿协议》其它成员组织认可;(3)签约组织的工程专业合格毕业生符合注册工程师的基本质量标准,达到该协议对注册工程师的教育要求。可见,保持认证的工程专业有实质等效性的目的是通过标准化的制度来约束和监督各国工程教育认证的过程,最终实现各国高等工程教育平等交流和注册工程师的资格互认的目标。

目前我国只是《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按照该协议的规定只有正式成员的认证方案才具备实质等效性,才能享受注册工程师国际互认的权利。同时,预备成员也不会届满自动转化为正式会员,还需要达到以下条件:(1)在预备期内(2-4年),该预备成员要完成自我评估,并通过协议对认证体系的全面审核,自我评估和审核的要求、标准、程序和正式成员完全相同;(2)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式签约组织的提名和推荐,并出具关于该预备成员认证体系和毕业生素质的正式调查报告;(3)依据调查报告,在年度大会上进行审议,并获得全票通过。在成为《华盛顿协议》正式成员之后,协议会对该成员的认证方案进行六年一次的定期审查,如不合格则会被降格为临时成员。因此,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工作面临的任务仍然比较艰巨,目前最主要的任务是围绕上述条件,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整体水平。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回溯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启动工程教育评估考察和试点工作至今,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截至2012年底,我国共在14个工程教育领域中开展了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类总数的45%;共认证了406个工程教育专业点,占全国工程教育专业点数的1.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通用标准、补充标准、试点办法和认证现场考察要求等文本体系初步建立,为我国开展国际化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的成立为标志,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进入了全面实施阶段。回顾20多年来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评估和认证工作的发展历程,我们可将其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评估调研时期。1986年11月,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考察团对美国、加拿大的工程院校、工程企业和工程认证机构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和调研。这次访问是我国第一次以官方考察团的形式,较为系统地对国外高等工程教育评估的制度、程序、标准和政策等方面进行了学习和调研,考察团成员回国后还对国外工程教育、工程专业论证及评估制度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和研究,这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评估和认证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2]。

第二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评估时期。1992年,原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学专业评估制度,并于当年成立了“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委员会”,具体负责建筑学专业评估工作。在随后的几年中又陆续开展了对土木工程专业(1995年)、城市规划专业(1998年)、工程管理专业(1999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04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2005年)等5个本科专业开展了专业评估工作。

第三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时期。2006年5月,我国成立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正式开展高校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6年底,该专家委员会有关工作组共计在4个专业领域内完成了了8所高校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2007年初又新增了环境、水利、交通运输、轻工食品、地矿等5个专业领域和18所高等院校开始第二阶段的试点认证工作[2]。同年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对18个试点院校的专业认证结果进行了审议,并根据审议结果修订了08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手册》,同时决定成立“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监督与仲裁委员会”,具体负责对专业认证政策、程序和结果进行抽查和监督。

第四阶段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全面实施时期。2012年1月1日成立的“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协会”正式取代“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负责全面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2013年6月,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被《华盛顿协议》认可,并成为其预备会员[3]。这标志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始步入国际化轨道,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获得国际教育界和工程界的认可打开了通道。

毋庸讳言,虽然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经过学习、评估和认证试点等阶段的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并成为《华盛顿协议》的预备会员,但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开展的时间比较短、经验不足,仍然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1.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区分度不高。一般而言,高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立足点是通过评估来发现和分析高校的教学资源和学科优势,其根本目的是促进高校以人才培养为本,注重内涵发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立足点是通过认证来提高我国工程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根本目的是增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通用性,提升工程师培养的国际认可度。

2.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高校多样化生态不合。例如,一些认证专家对高等工程教育专业内涵的理解片面,忽视了对当今工程专业发展趋势的前瞻性把握,认证理念仍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狭窄的专业范畴内,对专业范围进行了十分严格的限定(由于新兴专业包含大量的跨专业交叉课程,严格限定专业范围会导致高校课堂教学和教学实践环节严重脱节);过于强调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的统一,忽视了不同工程教育专业的差异性和多样化;过于强调以定量指标作为认证的最终标准,误导各高校不顾自身情况盲目追求数量指标达标,导致高校工程专业培养模式趋同和高校办学特色的弱化。

3.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注册制度衔接不紧。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高等工程专业学历学位是取得职业资格证的学术资质,二者是相互衔接关系。事实上,加入《华盛顿协议》的很多国家一般是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紧密结合,即工程教育专业毕业生在获得毕业文凭或学士学位的同时,也会获得相应专业工程师等执业或注册资格。我国目前还缺乏相应的政策对两种体系进行统筹衔接,导致高校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定位比较模糊,职业资格注册制度的激励效应缺失,学生参与实践性训练的自觉性、内驱力不强。

三、完善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的政策建议

按照《华盛顿协议》,凡加入该协议的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签约组织必须有一套完整的评估和认证体系,并要求这些体系具有专业性、公正性和规范性。因此,如何正确引导全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方向,规范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各个环节,是我国有效履行《华盛顿协议》,实现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国际互认目标的必然要求。针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坚持以“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为核心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专认证包含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之中,是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的是为工程型人才进入特定专业进行从业预备教育提供质量保证,是对高等工程技术专业质量必须达到某一标准的合格性评价,其本质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一种方法和手段。例如,大量真实的第一手专业状态信息,是进行专业认证工作的基础和重要资料。专业状态信息库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验设备及条件、实验室开放状况、师资队伍建设及水平等反映专业办学状况的数据,这些数据都可以在建立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库时进行同步收集和整理。因此,要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效率,节约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成本,必须坚持以“五位一体”的评估制度为核心。

(二)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必须在质量和水平上与国际接轨,程序和标准上有中国特色

应当看到,《华盛顿协议》是世界各签约组织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学位和职业资格证的国际互认平台,其目标是通过工程教育认证,达到工程技术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的效果。然而《华盛顿协议》并没有要求各签约组织制定的专业认证标准和程序完全相同。因此,在保证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具有国际实质等效性的前提下,建议采用一些符合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实际情况的程序和标准。事实上,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能够有效地执行,其前提条件是必须成立一个公平、专业和规范的认证机构。这一认证机构应当负责的工作内容包括:认证方案的制订,认证工作的执行,认证结果的反馈和日常的组织协调工作。从国外负责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组织来看,一般都是非官方的中介机构,如美国工程与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英国工程理事会(ECUK)、日本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JABEE)等[5]。由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尚处于探索阶段,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规模大,工程类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制度涉及的体系复杂、单位众多,完全模仿西方国家采用非官方的中介机构进行认证,可能会导致工程专业认证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出现混乱。因而现阶段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机构还是应该在政府有关部门领导下进行管理。比如,可以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把原有的科学技术协会、行业认证协会和工程技术协会(学会)进行优化整合,以事业单位的组织形式成立专业认证机构,以保持原有机构的工作可持续性。待到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后,再转型为完全独立的市场化认证机构。

(三)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设定应力求既要全面科学又要简洁可行

我们认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在指标设定环节应考虑指标的全面性和代表性,防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信息出现遗漏,错误和虚假现象。同时,专业认证指标的设定也不宜过于繁琐复杂,因为繁琐的指标会导致相关数据获取困难、认证流程的可操作性差和投入产出比低等问题。目前,《华盛顿协议》签约国的工程教育认证有“抛弃以往繁复晦涩的指标和计算方法,转向使用简明计算方法和定义清晰指标,并加大定性指标比例”的新趋势。以日本的工程教育认证机构(JABEE)的认证新标准为例,该认证标准主要包括4大方面的6条标准,该标准的一级指标中仅有一项涉及定量的标准,即对课时量以及相关课程比例的规定,并没有对指标的数量和权重设置过多地关注,而是更加重视专业认证指标设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四)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以提高实践能力为导向,促进多方共同合作

从世界各国进行工程教育认证的经验来看,近年来工程教育认证的重点有从考核教育输入转向考核教育产出的趋势,也就是说倾向于采用能力导向的认证标准,更加关注教育的结果。《华盛顿协议》也提到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多领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健全的工程观念[4]。因此,我国在制定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时,应着重关注学生在已经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的同时,是否具备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在跨领域开展研究的能力,以及用人单位对高等工程教育本科毕业生的能力要求和聘用情况。这些指标都从产出的角度,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高校的角度上看,必须更加重视工程教育专业大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建立满足工程单位用人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高校可以按学生的比例配备工程专家,聘请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高级工程师担任名誉教授。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大学工科教师到企业挂职,建立激励大学教师到企业挂职的长效机制。高校还可以采用邀请各专业领域的工程专家到学校举办专题讲座、工程设计模拟大赛来增加工科专业学生实训实习的时间,在毕业设计环节上提高工业实践比重等办法来强化工科学生的工程观念。

从技术资格认定的角度上看,应当把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有机衔接起来,使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具有延续性。实际上,许多《华盛顿协议》签约组织都是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注册工程师认证的双向机构。这意味着从通过工程教育认证的学校毕业,同时就获得了注册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比如,按照德国有关规定,凡经自然工程学科领域高等教育学位认证机构(ASIIN)认证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在获得德国正式学士学位的同时,自动获得工程师执业资格。

从校企合作的角度上看,企业要主动加大对大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的扶植和支持。比如,企业可以与高校界合作建立实验室和博士后研究中心,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其日常工作人员的配备可由高校师生和企业界工作人员共同组成,其薪酬由企业发放,研究成果由企业和高校共享。这种方式既可以建立起大学与企业界的稳定联系,强化高校工程教育的实践训练,又可以增强企业的研究力量,给企业工程师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

(五)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应当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持续改进现有认证标准

工程教育专业的国际认证是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产物。因此,在促进高等工程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我国不仅要让自身制定的认证程序和认证标准符合国际惯例, 还应该与其他国家的工程教育界和学术团体积极交流,保持紧密联系。以欧盟为例,该组织在上世纪末实施的“伊拉斯谟斯计划”就是一项包含国际工程资格互认在内的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计划。该项计划的主要内容有:对欧盟各成员国之间高等院校工科教师学生进行联合培养,鼓励和资助他们到欧盟其他国家的工程院校教学和进修,参与国的多所大学共同颁发双硕士或多硕士学位,以提高学位认证的国际性;鼓励非成员国学生赴欧攻读这些顶尖工程硕士课程,并对教学质量高的课程进行拨款补贴;资助欧盟的大学生到欧洲以外的一流大学工程专业短期留学以达成认证全球化的目的。

当然,《华盛顿协议》设定的标准也会随着经济发展、教育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我国还应当加强对国际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发展趋势的研究,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标准和要求进行持续的改进,使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与《华盛顿协议》的其他签约成员认证水平始终保持一致。

总之,我国加入《华盛顿协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我们应当以此为契机,通过政府部门、教育机构和企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稳步推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我国高等教育界和工程界应当开阔视野,始终把握高等工程教育认证的前沿方向,吸取国际先进经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模式,不断提升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和水平,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国际化的工程型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玲,雷环.华盛顿协议签约成员的工程教育认证特点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2):88-89.

[2] 方峥.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国际化之路[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10):72-73.

[3] 吴启迪.稳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 提升工程教育国际竞争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9(2):18

[4] 都满昌.对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若干问题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35.

[5] 张彦通,韩晓燕.美、德两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的特色与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06(8):60-61.

Research on Higher Engineering Education Accreditation

――Based on the Washington Accord

YAO Tao WANG Hong SHE Yuan-guan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