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民币汇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加入SDR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向
综合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预计未来人民币汇率走向将有以下三个趋势。
(一)人民币汇率弹性有望继续增大
随着美国联准会加息预期越来越明显,中美货币政策之间的分化与利差收窄,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短期市场预期。
但世界主要各国进口国内商品的比例反而有所上升,这一方面表明,国内出口企业仍具有竞争力,暂无通过人民币贬值促进出口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间接说明此前人民币主要关注美元所带来的被动升值效应,引起了人民币与内部均衡价格的背离,是导致市场中人民币贬值情绪攀升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在美元升值趋势明显的国际背景下,保持人民币货币坚挺,应逐步淡化与美元的汇率波动,重点转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汇率定价模式。
2015年12月11日,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更关注于中国国内与世界各国贸易权重,赋予亚太主要市场货币权重相对更大,尤其以港币、澳币、新加坡元、卢布等货币权重差异最为明显。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单一货币存在一定的贬值倾向,但2014年以来,按照参考一篮子货币衡量的人民币汇率,相对全球主要货币整体反而呈现小幅升值,即使2015年8月11日汇改后,人民币汇率波动相对世界主要货币也贬值有限,在国际主要货币中仍属强势货币。
(二)人民币入SDR对人民币汇率的中长期影响
利率平价理论通常用于说明汇率的短期趋势,而长期趋势与两国的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化有关。因此,经济学中的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理论被经常用于两国汇率的长期趋势分析。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基本要点是,两国货币的汇率,从长期来说,取决于两国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之比。如果现实的汇率与购买力比价有差异,那么,购买力较高的货币未来要升值,反之亦然。
发达国家之间由于物价水平相当,所以汇率总体来说保持相对的均衡水平,不容易形成长期的上升或者下跌趋势。尽管在某段时间会有涨跌,主要体现国家间经济发展周期阶段性的差异,属于短期趋势2014年年中以来美元兑非美货币汇率的强势,就属于这种情况。在人们普遍预期美元加息以后,市场推高美元汇率指数,可是,当美元宣布加息,“靴子落地”以后,美元指数反而不见明显上升。这反映了市场的一般规律――“在利好谣传中买入,在利好实现时卖出”。
欠发达国家的货币汇率通常都被低估,越穷的国家货币被低估的比例越高,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的生活必需品及劳务费用比较低廉。从许多发达经济体走过的路可以看到,当一个经济体发展成为发达经济体的过程中,其货币通常都会升值。
如果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来考察中美货币汇率未来的走势,我们需要考察中美的物价水平差异。
说起中美两国的物价水平,多数人倾向于认为美国的物价比中国还便宜,因为在很多人的眼里,美国的东西比中国还要便宜,还有美国的房子更便宜。不过,美国的总体物价水平比中国高很多。理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美国比中国便宜的东西主要是奢侈品,而奢侈品价格涉及关税,以及跨国公司歧视性定价政策等非经济因素。随着中国越来越多地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以上因素会被逐步消除。比如,中国与很多发达国家进行双边贸易谈判,旨在未来逐步解除双方的税收壁垒,实现自由贸易,目前已经与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完成了相关的协议。目前在上海、广州、深圳和珠海实行的自贸实验区,就是政府为未来进一步对外开放做准备。另外,中国加大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歧视性定价的处罚,2015年4月,江苏省物价局对奔驰汽车处罚了3.5亿元,以惩罚其垄断性销售的违法行为。可以预见,未来奢侈品价格在国内外的价差将会逐步消除。
(2)尽管大多数其他有形的商品,确实美国未必比中国贵,即使贵可能也体现出质量上的差异。但是在绝大多数无形的服务项目,美国比中国贵得多,包括金融服务、物流、餐饮服务、理发、洗脚按摩等。美国GDP约有三分之二是来自于第三产业,相对来说,中国的第三产业还不到GDP总值的一半。由此,大家可以推断一下,中美之间物价水平之差距,主要在于服务项目价格上的重大差异。
从美国CIA的数据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均衡水平,来判断中美物价水平差异程度,有助于判断未来两国货币波动的目标。有很多专家都使用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类似的研究。美国中央情报局(CIA)每年都会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其对各个国家经济实力等方面的评估结果。其中一个指标就是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
2014年中国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的GDP是17.63万亿美元。结合按照市场汇率计算的数据10.36万亿美元,美国物价水平大约比中国高70%(17.63/10.36),按照这个比率计算,美元兑人民币的均衡汇率在3.6左右!购买力平价理论是一个很成熟的理论,但一般运用于观察长期的趋势。
上述的人民币购买力均衡汇率水平能否实现,取决于两大重要前提。
首先,中国的社会和政治需要保持相对稳定。如果一个国家政局不稳定,人们也可能为了安全而将资金撤离,投机性热钱流出,可能导致大幅贬值,该国货币汇率可能长期向下偏离购买力平价均衡水平。
其次,中国经济保持较高速度增长并进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期间,日元兑美元汇率从360日元/美元逐步上升到120日元/美元,已经让我们见到了一个国家快速增长与货币汇率之间的关系。不过,从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走过的路看,如果一国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其货币汇率也可以长期处于被低估水平。因此,从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趋势来说,未来确实存在很多不确定性。
长期来讲,人民币加入SDR后,国内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也面临着内外部权衡的重塑。随着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变得更为重要,国内央行独立的货币政策效果将受到削弱,国内经济增长问题则上升为全球经济发展问题。目前国内经济形势面临结构转型的压力,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化,未来会面临内部经济增长目标与外部人民币汇率稳定目标之间的政策权衡,正如20世纪80、90年代拉美国家和亚洲国家的货币当局所面临的选择。
二、人民币加入SDR对人民币汇率运行机制的影响
(一)人民币汇率形成制度改革回顾
一国货币的汇率,与其他任何商品的价格一样,都是由市场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流入本国的资金,需要买入本币,因此,体现为对本币的需求;流出的资金,需要卖出本币,体现为对本币的供给。一旦流入的资金多于流出的资金,本币就会升值,反之亦然。只有当流入和流出的资金达到相对的平衡,汇率才会保持稳定。资金的流入和流出,通常体现为国际收支平衡表上的两大项目的增减――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前者指与国际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有关的资金流动,后者则指与资本在境内外的交易活动有关的资金流动。
政府为了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或者处于维持汇率水平的目的实行外汇管制措施,对居民和非居民涉及外汇流入和流出的活动进行限制性管理,从而影响市场汇率的稳定。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逐步进行汇率改革。从1979年开始,逐步让人民币贬值,从大约1.5元/美元下降到1994年8.8元/美元,后来实行与美元挂钩的办法,长期稳定在8.27元/美元附近,同时,政府放开了经常项目下的外汇流动,继续保留资本项下的外汇管制,即对于目的为投资的资金流入或流出交易实行审批制度。由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都长期保持顺差状态,流入资金远大于流出。为了消化流入的资金,政府持续在市场买入美元,卖出本币,以维持汇率的稳定。而买入的美元则逐步堆积成了巨额的外汇储备。2005年7月,政府对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重大改革,允许汇率在中间价上下0.3%范围内波动,2007、2012和2014年又把范围扩大到0.5%、1%和2%。尽管更大的浮动区间释放了人民币升值的部分能量,但政府最近十年外汇储备仍然急剧增加,原因显然是政府仍然通过买入美元的办法,控制人民币升值的速度,以减缓对国内外向型企业的冲击。
2014年年初,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上升到6.02以后,近两年时间稳定在6.2附近窄幅徘徊,而外汇储备也基本停止增长,显示在这个位置上资金流进流出形成了相对的均衡。不过,这段时间由于美元加息预期的因素,人民币跟随美元对其他非美货币都保持强势,人民币指数从100点左右上涨了约25%。因此,近两年来,人民币在国际外汇市场上仍然是最强势的货币之一。
2015年第三季度以后,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明显、美元加息预期、人民币加入SDR等因素集中表现之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明显下跌,令人们怀疑,人民币长达十年的上涨趋势是否已经逆转。
(二)“蒙代尔三角”理论与人民币加入SDR后的汇率形成机制
蒙代尔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蒙代尔―弗莱明模型”(Mundell-Fleming Model),对开放经济下的is-lm模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蒙代尔三角”理论。这个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自由流动与汇率稳定这三个政策目标不可能同时达到。保罗・克鲁格曼又提出“三元悖论(The Impossible Trinity)”,进一步提出上述三个目标最多只能满足两个目标。
人民币加入SDR以后,必须逐步放开资本项目下的外汇管制,让资金在国内外自由流动。这可以说是中国为此需要支付的最大代价。中国加入WTO以后,政府逐步通过QFII、QDII和沪港通进行资本项目管制政策放松的实验,最近两年政府在这方面的改革步伐有加快的趋势,对于资本进出的审批也提高了更大的灵活性。尽管在2016年10月人民币正式加入SDR以前是否会完全放开资本项目下外汇管制还不确定,但资本项目下的开放几乎是大势所趋。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和汇率稳定目标几乎还是政府所掌控。但资本项目下外汇管制完全放开以后,中国的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根据“三元悖论”,上述两项目标――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汇率稳定,不能同时达到。
市场化之下,中国国内的资金市场与国外通过汇率联系在一起。根据利率平价(Interest Rate Parity),两国利差等于两国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之差,本国利率较高者,远期汇率较即期汇率有贴水。根据这一机制,本国利率上升的话,通常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引起本国货币即期汇率上升。而本国货币汇率上涨,将鼓励进口、抑制出口,可以舒缓本国的通胀压力。美国从2014年7月开始放出风声要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引起市场对于美元加息的预期,因此推动了美元兑非美货币汇率的上升,美元指数约从80点上升到100点,涨幅约25%。人民币尽管这段时间基本维持与美元的平稳汇率(外汇储备有一定的下降,很可能反映出有政府干预的成分),但美元真正加息的时候(人民币利率呈下跌趋势),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出现较明显的下跌。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利率平价理论的有效性。
汇率变动必然会影响到资本市场。2016年开年第一周汇率下跌,带动股市两次触动熔断机制,已经让大家明白汇率跟资本市场的紧密关系。在市场化的情况下,国际游资将会迅速从各个国家的市场之间流动。一旦一国资本市场出现较大的下跌,资金就可能撤离这一市场,导致汇率下跌;汇率出现下跌的趋势,进一步加强人们持有外币的兴趣,引发投资者进一步抛售当地的资产。
由于利率变动会影响到资金的流动并影响到汇率的波动,其他国家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影响到本国的汇率。不过,正如有论者对于克鲁格曼“三元悖论”的不同看法一样,不同规模的经济体的影响力和被影响力应该是不一样。是那些小型经济体,为了保持本国货币汇率稳定,不得不在货币政策上跟大型经济体保持一致。例如,在大型经济体(尤其是经济来往密切的国家)加息的情况下,那些经济体规模比较小的国家,将承担较大的压力。如果他们的经济周期跟主导大国一致的话,跟随同步加息没有问题,这样,可以让原来的汇率水平保持相对的平衡。不过,如果这些小经济体的经济周期处于较弱阶段,他们本来不具备加息的条件,甚至可能需要继续降息,这时候会很尴尬,跟进加息,可能没法刺激本国经济;如果不跟进加息甚至降息,本国货币将面临贬值,资金将流出,倒过来也会逼着本国利率上升,抑制经济好转。同样,如果本国经济出现过热的情况,需要加息,恰好大国的经济需要刺激而进行降低利率,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时,本国相对较高的利率将会吸引资金流入,推动本币升值,造成本国资金泛滥,这样会加重本国的通胀以及资产价格的泡沫化。可以说,在汇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小国的经济政策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大国的左右。
人民币汇率一直是市场讨论的热点。就短期而言,2016年6月底英国超预期公投退出欧盟之后,全球风险偏好下降,美元指数强势,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跌穿了6.6的市场心理关口,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继续贬值的担忧重燃。7月中旬以后,随着全球市场风险偏好企稳回升,美元指数趋弱,人民币对美元汇率逐渐稳定,贬值压力减轻。目前而言,有一派观点认为,受益于政策沟通透明度的提高和新汇率形成机制的可预见性,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当然,也有观点认为目前断定人民币度过最艰难时期言之尚早,因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还是有央行干预的成分在。其他观点认为人民币应该一次性贬值到位(比如20%或30%的贬值幅度),或者我国应该采取更加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防止短期资本频繁流动。本文从我国经济的中长期基本面和短期波动出发,主要就三个方面:人民币均衡汇率水平测算、短期资本流动(热钱)估算和影响因素、贸易顺差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简要阐述今后一个阶段人民币汇率可能的走势。根据我们的分析,不管从中长期的均衡汇率角度,还是短期的贸易顺差趋势以及热钱流动情况,人民币汇率都没有大幅贬值压力。不过,美联储加息预期、国内经济形势等一系列因素也将短期影响人民币汇率,因此,说人民币汇率已过最为困难的万重山,可能低估了未来的潜在风险。
从中长期的视角来看,中国经济基本面相对他国依然具有优势,人民币没必要大幅贬值。
两国汇率的中长期均衡水平主要取决于两国可贸易部门的相对生产率水平。判断人民币汇率在中长期到底有没有必要大幅贬值,首先就要测算人民币均衡汇率的水平。我们关于人民币均衡汇率测算显示:当期人民币汇率水平接近中长期均衡水平,没有大幅贬值的必要。一般而言,估算均衡汇率的工具主要分为两种,其中经常使用的是行为均衡汇率理论(Behavior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 BEER)。BEER模型主要是考虑短期的经济周期性因素和中长期的基本面因素,没有直接要求国内外均衡,简化了模型的结构,没有反映变量之间内在的经济关系,无法准确地体现国内外均衡对汇率的重要意义,因此得出的结果较为脆弱。即短期的经济波动都可能较为明显地影响测算得到的均衡汇率水平,因此估算结果并不稳健。
我们构建的基于新凯恩斯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从开放经济内外部均衡出发,研究了人民币均衡汇率和汇率失衡程度。在模型的构建过程中,还考虑了部分中国特色的制度安排,即加入了部分资本管制因素,人民币汇率不完全传导。DSGE系统考虑了多边均衡,从经济的基本面出发,所得出的均衡汇率水平较为稳健。
我们的DSGE模型显示,人民币汇率失衡程度在2005年汇改之后已经缩小,目前人民币汇率水平与均衡汇率水平相比非常接近,不宜过分夸大贬值压力。就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 REER) 而言,综合考虑国内外部门的相对基本面情况,当期人民币大约有5%左右的贬值空间,面临的贬值压力比较温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人民币已由最初的单边升值开始了越来越多的双向波动,出现了交替升值和贬值的现象。从国内外经济基本面来看,我国相对较快的GDP增速,相对较高的贸易部门劳动生产率,在过去和未来一个阶段不会发生改变,这也将支撑人民币均衡汇率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健的水平。随着2015年8月人民币中间汇率定价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区间、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等一系列制度安排,人民币汇率目前已经非常接近均衡,当前汇率变化很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是围绕均衡汇率的一种震荡波动。因此,人民币当前汇率并没有大幅贬值的压力,也没有必要采取一次性贬值20%~30%的策略。对于人民币中长期均衡汇率的测算,有助于保持短期政策的定力和稳健推进中长期汇率改革。
人民币贬值压力将暂时减轻
我们的短期资本流动监测模型显示,2016年下半年我国短期资本流出减缓,进一步降低了人民币贬值压力。短期资本流动是导致一定期间内资本账户失衡和国际金融冲击的重要渠道。我国属于大国经济体,短期的资本流动很难撼动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但也会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
第一,构造短期资本流动监测体系。首先,我们运用世界银行残差法(外汇占款-贸易盈余-FDI)对短期资本流动进行监测。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大量的热钱流动隐藏在经常账户的贸易往来中(比如说2015年以来内地对香港进口增速的离奇飙升),因此我们借鉴苏剑等的方法分离出虚假贸易部分。综合考虑世界银行残差法和隐藏在贸易部门的热钱规模,我们构建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月度监测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下半年以来,短期资本持续流出我国,尤其以2015年8月和2016年1月人民币汇率大幅波动时为最。在此之前,虽然短期资本流入流出变化频繁,但总体来说我国还是热钱的净流出地。短期资本持续流出,给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国内资本市场的稳定、基础货币的供给方式等都造成了困扰。
第二,构建预测短期资本流动的分析框架。按照我们的三因素模型,我们发现,我国短期资本流动主要受到人民币贬值预期(NDF市场)、中美利率差和中美基本面差异三个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预期目前已经较为平稳,中美之间的利差不会进一步收窄(美国下半年加息预期减弱),中美经济增速差异不会扩大(美国下半年经济并没有超预期的乐观,而我国可能较为平稳)。按照我们的三因素模型,综合汇率预期、中美利差、基本面差异在2016年三至四季度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热钱在2016年三至四季度流出中国的压力可能缓解。当然,如果相关部门加大资本管制力度,短期资本外流的压力可能进一步降低。根据我们的短期资本流动预测模型分析,2016年下半年资本外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民币贬值压力将缓解。
支持稳健的人民币汇率
按照国际经验,一国的贸易顺差短期内与汇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即贸易顺差经济体汇率一般都较为平稳或坚挺。比较而言,虽然1990年之后,日本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低迷,但日元一直保持平稳,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出现大幅度的贬值。我们发现,日元稳健的背后是日本长时间内保持着较为庞大的贸易顺差。然而,日本在2012年开始出现贸易逆差,日元随即出现了明显的贬值。
相比而言,中国对全球贸易总额占比在2015年底接近15%,超过了所谓的东亚地区12%的天花板(日本等经济体历史上最强盛时期占全球贸易份额接近12%),而且中国贸易顺差近几年持续扩大。虽然近期人民币汇率出现了略微贬值,但有坚实的贸易顺差支撑,不会出现较为明显的被动贬值压力。
对汇率的短期扰动也须高度重视
虽然从中长期均衡汇率、短期资本流动、贸易顺差等多个角度看,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不宜过度夸大,但考虑到短期汇率波动也将对国内资本市场和经济基本面造成重要影响,因此也必须对汇率的短期扰动高度重视。短期汇率的预测非常困难,因为汇率的短期决定因素不光是中长期的基本面,还有很多短期经济政策预期的变化,国内外非经济因素等。为何自2015年8月汇改以后,国内外总是有关于人民币贬值的担忧?近一段时间以来,笔者通过与海外和国内资本市场人士、学术界和政策研究机构沟通,认为可能有以下两个引起短期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的“隐”因素。
第一,国内、国外缺乏相互有效和深入的沟通。国内外机构之间的沟通不充分,国外夸大中国经济和金融风险,国内也不了解国外经济和金融市场的问题。国外学者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的看法普遍偏悲观,有质疑中国杠杆率能否持续的观点,有担忧中国房地产市场和银行体系坏账的观点,也有不信任中国经济增长数据的观点。凡此等等,都是因为国外经济学者和资本市场人士对我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经济结构和部门职能不熟悉,沟通不充分。此外,国内政策层面与居民和企业的沟通也并不充分,使得人民币短期汇率变化时,容易引起担忧。所幸的是,随着2015年下半年中国企业海外美元负债的集中偿还,居民购汇意愿的缓慢降温,目前国内的预期引导和政策沟通正在逐步改善。
关键词:汇率;走势;展望
中图分类号:F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4-00000-03
一、2014年人民币汇率走势
2005年7月21日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当时的8.2765到2014年10月27日的6.1446,单边升值25.76%。其中,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曾经出现过两次短暂的贬值,一次出现在2012年4月-8月;另一次出现在2014年1月-5月。
(一)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
2014年一开始,人民币汇率从年初的6.0990下跌到6月3日的6.1710。这个3.31%的单边贬值不仅改变了2005年7月汇改以来,市场对于人民币稳固的升值预期,同时走出了一波持续偏弱的行情。随后,从6月4日的6.1693到10月27日的6.1446,属于双向波动走势。截止2014年10月28日,2014年人民币贬值0.95%。
在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NDF)市场上(参见图1),2月14日以后的人民币远期汇率一改单边上涨走势,持续大幅贬值两个月。随后,人民币升值动能趋弱,凸显远期市场强烈的贬值预期。10月27日的人民币对美元一年期报价约为6.2385,反映市场预期一年后人民币中间价贬值超过1.5%。
图1 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NDF)
(二)2014年人民币对欧元、日元汇率走势
2014年,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先从1月2日的8.3937贬值到5月7日的8.5756,随后再升值到10月28日的7.7796。2014年全年(截至2014年10月27日)升值6.71%,振幅为11.62%。就日元汇率而言,2012年年底以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上台后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日元汇率持续贬值。2014年10月31日日本央行宣布,通过每年购买债券目标上调至80万亿日元(约7200亿美元)。随后,日元对美元下跌3%,创出2007年12月以来的低位。2014年,人民币对日元汇率从1月2日的5.7478升值到10月27日的5.6560,升值1.91%。
图2 2014年欧元、日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
由于美元、欧元、日元等在人民币一篮子货币汇率形成机制中作用重大,因此,人民币兑美元、欧元、日元汇率的变化,势必与我国外汇储备的实际规模密切相关。从图3可以看出,2014年9月末的外汇储备余额3.89万亿美元,比6月末的3.99万亿美元减少1055亿美元。而最新的央行数据显示,9月份的外汇占款比5月份减少805亿元。这是6月份小幅恢复增长后的再次下滑,7月下滑11.亿元。
外汇占款的下滑与外汇储备的减少相对应,反映出近几个月以来,在定向宽松政策之下,已经出现大批资金从金融和资本项目下外流,尤其是境内金融机构把资金以外币的形式在境外运作。另外, 2014年年初至今,美元指数上涨7.22%,欧元对美元下降8.08%、日元对美元下降3.40%,汇率折算变化引起外汇储备等的变化。
图3 2014年我国外汇占款与外汇储备的变化
二、2015年人民币汇率的基本走势
影响人民币汇率短期波动的因素繁多,主要包括国民收入、国际收支、货币供给、财政收支、通胀率、利率、心理预期等市场因素、政策与政治因素等。其中,决定性因素包括国际收支与外汇储备,通胀率与利率水平,美元与欧元汇率走势等。
(一)国际收支+外汇储备
从图4可以看出,2014年一季度我国的经常贸易顺差仅430亿元,较2013年四季度的1.13万亿元顺差规模出现大幅度下降(同时,较2013年同期下降2555亿元)。虽然2014年二季度的顺差规模回升到4953亿元,但与2013年同期的6143亿元相比,仍然减少了1190亿元。贸易顺差的减少直接影响到外汇占款的规模。
从经常贸易余额占GDP的比重看(这一指标最能够直接体现汇率变化对于经济的影响),2014年一季度的占比为0.34%,属于近三年来的最低点。其他两个历史最低点是1999年二季度的0.35%、2011年一季度的0. 1日,日本QQE深化),我国的外需回暖难以延续。另一方面是我国在政府政策托底的背景下,经济将出现的弱复苏(政府将主动下调经济目标至7%),因此,2015年我国的经常项目顺差将振荡减少,从而增加人民币继续贬值的压力(由于存款准备金仍在历史高位,所以,外汇占款减少首先是引发降准)。10%。
预计2015年,一方面是美国经济复苏存在不确定性+欧元区、日本经济面临再衰退+新兴国家和地区经济面临危机(10月3
图4 我国的经常贸易顺差及占GDP的比重(单位:亿元,%)
(二)通胀率+利率
表1是国内27家券商对于2014年四季度的最新预测值。CPI由三季度的2.0%下降到四季度的1.8%,GDP由三季度的7.3%上调到四季度的7.4%,维持2014年GDP为7.4%,CPI为2.2%的判断。预计2015年的CPI同比增长2.4%,整体物价涨幅温和。
2015年的PPI仍然呈现负增长的走势。因为2015年经济目标向下调整7%,工业品产能过剩的局面难以改观,稳增长对于PPI的改善较弱。因此, PPI同比的转正仍然需要一定时间。整体而言,2015年的通胀率高于2014年,但上涨压力非常有限。
表1 2014年四季度经济指标预测
预测指标 GDP CPI 工业 投资 零售 出口 进口 利率 汇率
三季度 7.3 2.0 8.0 14.4 11.8 13.0 0.9 3.00 6.15
四季度 7.4 1.8 8.2 15.2 11.8 9.8 4.5 3.00 6.13
这也就是说,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具体的三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压力、外汇储备的趋势性减少以及市场技术的调整。市场技术的调整又包括了对于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加息、加准的预期。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本报告认为,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继续下滑, 那么,2015年人民币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国央行降息,势必进一步压缩中美利差空间,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鉴于2015年美联储加息及美元强势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为主,仍然致力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如果美元回流的压力大,外汇储备减少太多,则存在降准的可能,但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如PSL、SLF等货币投放等)。
这也就是说,影响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国内具体的三重因素包括:我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压力、外汇储备的趋势性减少以及市场技术的调整。市场技术的调整又包括了对于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尤其是人民币加息、加准的预期。鉴于2015年我国经济增长前景的不确定性,本报告认为,只要2015年我国经济不出现重大风险性事件,即使经济继续下滑, 那么,2015年人民币加息的可能性不大。
如果我国央行降息,势必进一步压缩中美利差空间,引发大规模资金外流。鉴于2015年美联储加息及美元强势属于大概率事件,预计2015年我国货币政策以定向宽松为主,仍然致力于总量稳定和结构优化的目标。如果美元回流的压力大,外汇储备减少太多,则存在降准的可能,但是全面降息的可能性不大。2015年的货币政策可以继续通过其他更多的方式、手段来确保经济增长(如PSL、SLF等货币投放等)。
图5 我国物价指数的走势
图6中美经济周期不同导致利差扩大(SHIBOR-LIBOR)
(三)美元汇率+欧元汇率走势
仔细分析10月30日美联储的声明不难发现:美联储以前QE3的两大退出门槛已经有所改变,即美联储将6.5%的失业率目标改变为最大就业。鉴于9月份的失业率已经下降到5.9%,2015年美国就业市场的全面复苏趋势确立,中期通胀预期温和,因此, 2015年的美联储将笃定加息。这势必将加剧我国外汇占款趋势性的下行以及出口复苏的压力,同时对于人民币汇率产生重大压力,对于2015年我国的货币政策形成牵钳制。当然,有些问题还需要跟踪观察。如:2015年的美国是不是进入加息周期?2015年美国经济是不是将被日欧和新兴国家经济的疲软所拖累?
2015年,预计美国经济增长2.7%,欧元区GDP增长1.0%,即美强欧弱的格局。与强势复苏的美国相比,欧元区经济将具有三大明显特征:一是当期通缩、中期通胀预期压力大。二是失业率居高不下(7月份的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欧元区的平均失业率为24.5%、14%、12.6%和11.5%)。三是因经济衰退所衍生出的结构性矛盾。因此,2015年欧元区经济衰退不仅将拖累世界经济,预计中的2015年年初欧央行即将出台的宽松政策也将改变世界的资金格局,同时也直接影响到美元的涨跌。因为目前来看,即使2015年年初的欧央行不会推出如市场所预期的QE措施,但也会通过降息等手段释放流动性。欧央行的释放流动性或者出台QE在总量上压低欧元汇率,这无疑意味着趋势上的美元升值、欧元贬值。
图7 欧元区及德国的GDP增长
(四)政策引导+政府干预
仔细观察2014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图1),我们不难发现作为我国外汇市场最大的买方和卖方,央行分别在6月10日、7月8日、8月7日和9月5日大幅下调人民币中间价172点、183点、108点和187点。并且,2014年3月,国家外管局宣布汇率浮动空间由1%扩大至2%。如此操作的目的在于,主动引导市场对于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从而成功改变2014年以来人民币持续贬值的预期,以努力创造一个稳定的双向波动市场。
所以,综上所述,2005年至今的人民币汇率改革已经进入资本项目管制有序放开的过渡期。这意味着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是政府干预和市场预期互动的结果(政府干预指国家干预,也就是政府宏观调控)。比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时,虽然我国经济出现衰退,但由于及时出台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政策而维持了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
另外,根据最近几年央行的表态,央行一直表态强调人民币汇率已经基本处于平衡水平。就意味着2015年人民币缺乏大幅贬值的愿意,当然,也没有大幅升值的动力。2015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走势是:双向波动、高位振荡。2015年的人民币贬值并非趋势性贬值,人民币仍有适度升值空间。
最后,有关2014年、2015年人民币汇率走势的几点判断:
第一:2014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2(摩根士丹利预测值为6.14,摩根大通6.15,花旗6.12)。与2014年1月2日的6.0990相比,2014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小幅贬值。
第二:2015年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为6.10。
参考文献:
[1].中国将采取措施刺激消费英国.金融时报.
始于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逐渐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在次贷危机的冲击下,以美国为首的全球经济面临着陷入衰退的危险。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政府于2008年10月批准了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同时美联储于2008年12月将美元基准利率下调至0~0.25%,之后欧洲央行、英国、日本等西方主要国家纷纷降低利率,全球经济进入了低利率时代。与此同时,美国先后推出了两次大规模的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全球美元的泛滥导致了美元对其它货币的贬值,极大地冲击了现有的国际金融体系,也对中国拥有的、以美元为主的庞大外汇储备价值产生了严重贬值威胁。这场金融危机虽然将国际经济与金融调节的主导权由G7转向了G20,但在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讨论上,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再次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前国际市场上泛滥的美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潜在威胁被由于发达国际经济可能陷入衰退而被放在了次要位置。全球金融的动荡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前景的渺茫,对人民币汇率政策既提出了挑战也提供了新的机遇。2009年3月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央行官方网站发表题为“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即“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并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具有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而作为金砖四国的俄罗斯也几乎同时提出了引入SDR作为一种“超国家储备货币”(SupernationalReserveCurrency)。然而,发展中国家关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呼声并没有被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所采纳。与之相反,以美国及其欧洲盟友掌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提高特别提款权作为替代美元、欧元的超级储备货币持消极的态度。在当前美国等西方主要国家经济体量占主导地位的国际金融市场格局中,单靠中国、俄罗斯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力量肯定无法扭转现有的国际金融市场体系。
二、主要西方国家金融体系的脆弱平衡
1.美国过度扩张的货币政策、量化宽松政策、过度扩张的财政政策给美元的长期走势带来了较大贬值压力。而且伴随着美国债务的不断扩大(表1),美元违约风险加大,未来美元存在持续贬值的可能,以美元计价的国际主要大宗商品价格将上涨,可能形成新一轮的全球资产价格高涨,必将增加我国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作为美国第一大债权国,我国持有的巨额美国国债同样面临价值下降的风险。
2.由次贷危机延伸而爆发的欧洲债务危机为欧元抗衡美元的金融市场格局蒙上了阴影。由于欧元区仅仅统一了货币政策,而对财政政策方面只是进行了软约束,成员国的政治家们为了自己的选票不断突破道德风险,致使公共债务与GDP的比例不断攀高(图1),为欧元的前景蒙上了阴影。
3.作为第三大经济体的日本,其债务情况更加不容乐观。无论是债务总额与GDP之比、财政赤字与GDP之比,还是国债依存度,目前日本都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国家之一,且恶化程度和恶化速度远超预期。据EIU统计,截至到2011年底,日本公共债务是GDP的2.1倍,财政赤字占GDP的8.9%。尽管日本拥有超过一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和93%的国债都是国内金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持有,但其停滞不前的GDP和欧美经济面临衰退的阴影将会对日元汇率走势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
三、关于当前人民币汇率改革的建议
基于当前国际金融体系改革的不确定性和我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人民币汇率改革的目标,应当是指通过跨区域的国际合作或者国际化,实现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以减少交易成本和资本流动风险,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从而为我国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均衡基础,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般来说,一国货币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要能在国际范围内行使三种货币职能:计价单位、交易媒介和价值储备,这三种职能分别对应着国际货币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结算货币、投资货币和储备货币。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人民币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必须符合三个条件:一是货币必须自由流通;二是国内资本市场必须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和深度;三是中国内地的经常帐户应当维持一定逆差;据此,林毅夫认为,目前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与国际储备货币有相当的距离,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从我国近十年的贸易数据来看,中国与东亚经济体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经济联系,形成了较高的贸易依存关系,然而,由于本地复杂的政治因素及历史遗留问题,要想通过建立起像欧元区那样的统一货币短时间内还存在着巨大的阻力。从人民币汇率国际协调的角度,考虑到东亚区域内中国贸易总量占有绝对重要的比重,推动以人民币为主的区域化,在人民币区域化的基础上逐渐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是较为可行的路径选择。基于当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格局和与国际经济、金融市场的联系,笔者对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外部协调路径建议如下:
1.继续推动人民币互换业务,加快实现人民币的国际贸易结算功能。截止到2012年1月,中国已经与15个国际/地区签订了总计13162亿元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协定(见表2)。从地理分布和双边贸易来看,这些国家/地区重要集中于与中国贸易密切的东亚经济体。根据协议,互换对象国在进口中国商品时,可以从中央银行获取人民币直接用来支付。虽然从表中反映的数据来看,当前互换协议的金额还仅仅在互换对象国与中国的贸易总额中占有很少的一部份,如以韩国、香港与中国大陆2010年的贸易总额来看,如果以1美元=6.3人民币元的汇率计算,目前中韩、大陆香港的货币互换额都仅占双边贸易总额的28%左右,但如果真正将这个比例落实到双方的贸易结算中,将会大大推动人民币作为国际结算货币的职能。在具体跨境结算业务方面,中国政府在2007年的美国次贷危机后加快了推进步伐。2009年4月8日,国务院会议决定在上海市和广东省广州、深圳、珠海、东莞4城市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2009年7月6日,我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正式启动;2009年12月21日,我国央行了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31条。2010年6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就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指出,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境外地域由港澳、东盟地区扩展到所有国家和地区。除了推进双边传统商品的贸易结算外,笔者亦建议在中国进出口中具有垄断性的大宗商品中争取人民币的定价权,如可以尝试在稀土、大豆、铁矿石等商品中优先考虑用人民币来定价,同时可以探索与主要石油交易国如伊朗、委内瑞拉等国探索以人民币作为石油的定价货币,逐渐提高人民币的国际计价功能。除了在贸易方面推进人民币的国际计价功能外,在中国政府对外援助和贷款方面,也应该加强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基础,鼓励受援国和贷款国直接用人民币从中国进口商品。最近英国金融时报报道国家开发银行(ChinaDevelopmentBank)计划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签署协议,对这些国家以人民币发放贷款。这篇报道援引摩根斯坦利亚州首席经济学家HelenQiao的估计,目前大约不到13%的中国对亚洲贸易伙伴是用人民币结算的;而HSBC估计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会提升到50%以上。
2.深化金融市场改革,为国际人民币资产投资提供多元化渠道。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实现货币的自由兑换,持有货币需要有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否则就丧失了储备货币的吸引力。目前,虽然我国股票市值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但我国金融市场改革远远没有结束,国内资本市无论从监管的水平还是从从业人员的能力来看,都尚无法与香港、纽约等国际金融市场相比。这也是我国资本项目尚未开放的重要原因。资本项目管制的制约为人民币回流国内设置了障碍。目前,我国在推动人民币回流的问题上采取了渐进的做法,通过建立人民币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和人民币基金等方式,逐步形成人民币的回流渠道和投资渠道,但随着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的逐渐提升,这种小规模的开放方式不仅不能够提供连续性的通道,而且在吸纳容量上将会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3.寻求汇率的自主与稳定,降低汇率波动性。笔者认为,人民币离岸市场只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一个临时性安排,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国内市场将成为全球人民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人民币市场还没有完成统一之前,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监管亦会是一个重要课题。其中较为重要的是要防止离岸人民币市场的金融产品成为制约人民币汇率走势的指标。由于离岸市场规模的限制,国际资本对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预期将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国际金融机构开发与人民币汇率相关的产品,从而会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的风险。而人民币汇率的这种波动将反过来削弱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功能。在这方面,日元给了我们很好的教训。日本泡沫经济前后,国际资本对日元升值的追逐,导致了日元汇率的巨大波动。而日元汇率的快速升值,极大地打击了国际贸易的结算商采用日元作为结算货币的积极性;同时,日元贷款的利率虽然很低,但汇率的波动特别是其快速的升值,大大提高了贷款方偿付成本。所有这些造成的结果就是日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功能地位不断下降。目前,人民币也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既是国际化的动力,也是推动国际化的手段,需要从各方面加以权衡与协调。
胡奥会之后,美国财政部副部长布雷纳德指出,有细微的迹象表明,中国政府打算加快人民币升值步伐。布雷纳德在分析了和中国代表团访美过程中所说的每一句话后发现,中方这次在谈及汇率问题时,在措辞上有两大变化:(1)不再提及以前常说的“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2)中方在会谈中谈到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不能不佩服美国专家在说文解字上的功力了。要认识了解中国,这可是第一门入门课。
人民币汇率2011年怎么看?我基本上同意美国专家的分析与研判,但可以再补充几点或许更重要的理由。
第一,就像美国专家指出的,中国已注意到了人民币汇率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系。这一点,可以作如下展开:(1)过去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方式虽有很出色的增长表现,但也产生了这样那样的副作用,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必须转变;(2)转变的根本做法是要把外需导向调整为内需导向;(3)相关的调整手段,除了有体制改革、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之外,也必须包括汇率政策,简单地说,就是升值。
第二,就短期来看,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的最大挑战就是对付来势凶猛的通胀压力。
美国财长盖特纳最近说,从去年6月重新启动汇改以来,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上升3%,以年计就是6%。可是,由于中国通胀率高于美国(差距约4个百分点),故经物价调整后,人民币兑美元“实质”汇率已上升(年率)约一成左右。盖特纳不愧是出色的经济学家,若不以人废言,他的逻辑完全正确。盖特纳的用意应是在提醒北京,你即使控制得住名义汇率,但若因此物价上升,实质汇率也会照升,不如就放开对名义汇率的控制吧。
换一种表述方式,汇率升值有两种选择,不是“直接升值”就是“间接升值”,后者还要多付出一些物价膨胀的代价。我认为中国经济当局迟早会明白这个逻辑。
第三,再从战略角度来看,人民币加速国际化已成为中国新世纪的国家大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币汇率的持续较快升值,有利于推动此一进程。
除了这三点分别属于战术及战略方面的主要理由之外,中国决策当局长久以来所以采取相对谨慎保守的汇率改革政策,不能否认,是因为两点最主要的顾虑:一是担心热钱的涌入;二是担心重蹈日本当年的覆辙。但这两条担心,其实也还有进一步推敲论证的空间:
(一)关于热钱问题,目前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导致国际美元流动性严重过剩,四处乱窜,中国不是唯一有此困扰的国家,尽管中国一向对汇率采取了稳健调控的做法。
从另一角度来看,对付热钱涌入,靠控制汇率的升值幅度,恐怕还不如靠更大地放宽汇率波动的幅度更为有效。因此就防堵热钱这个顾虑而言,或许它本身就是一个没有太大意义的伪命题。
(三)、汇率水平该如何确定?人民币汇率低估了吗?我们知道汇率就是国与国之间的货币比价。要确定一个国家的均衡汇率水平,不仅要弄清楚决定均衡汇率的因素是什么,还要运用有效的测算来出均衡汇率。决定一国汇率水平的因素是复杂的,从长期来看,决定一个国家均衡汇率水平的根本因素是该国体制优化、生产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从中短期来看,该国实施的财政政策、国际收支、外汇储备、国内外利差、资产价格、投机资本流动以及公众预期、甚至上的博弈都会对汇率水平产生。我国自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经济快速增长,国际收支持续双顺差,外汇储备巨增,并且这种形势将会在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持续,人民币均衡汇率长期升值是不可避免的。人民币币值低估,名义汇率偏离实际均衡汇率,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国内外专家学者看法比较一致。但争论较多的是人民币币值低估的幅度到底是多少?人们用不同的方法测算的结果也大相径庭。院世界经济与政治所的张斌(2003)运用单方程协整均衡汇率模型对我国均衡汇率进行了测算,认为1994—2001年均衡汇率累计升值了20.6%,平均每年升值2.6%。
(四)、我国以促进出口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否应当转变?在过去20多年中,以出口导向和外商直接投资的战略,对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就业功不可没,但也给今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需要解决的。中国对外开放度为20%以上,外贸依存度达到50%以上,经济增长和就业已经越来越依赖出口。我们知道贸易的目的是通过参与国际分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社会福利水平。获得贸易顺差不应该是一个国家从事国际贸易的目的。通过低估人民币币值增加贸易顺差,但我国的贸易条件却恶化了。据经贸部的一份研究报告,1993—2000年中国整体贸易条件下降了13%。贸易条件越恶化,中国就必须出口越多的产品。而升值恐惧症,正是我国目前这种尴尬处境的反映。同时,人民币币值低估还会扭曲资源在贸易部门和非贸易部门之间的配置和抑制技术创新的动力,不利于企业长期保持竞争力,对我国经济长期持续发展不利。因此,通过低估人民币促进出口,不仅会减少社会福利,而且还会扭曲资源配置和抑制技术创新,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同时,我国每年吸引大量的直接投资,这样双顺差使我国外汇储备急剧增加,到2003年9月已达3839亿美元,外汇储备的风险也不断增加。我们知道吸引直接投资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弥补国内储蓄(资金)的不足;二是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对于我国来说,不存在国内储蓄不足的问题,我国居民存款已逾10万亿人民币。巨额储蓄无法转变成投资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存在着严重的金融压抑,金融无效率。我们可以通过金融深化,提高金融效率来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各地竟相吸引外资,把吸引外资的多少作为政绩,是极不正常的。有的为外资提供超国民待遇的优厚条件,与国内企业不平等竞争,已引起了不良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国外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向我国转移,严重污染了我国生态环境,对我国经济发展尽贡献为负。更令人担忧的是,中国吸引的直接投资存量约4000亿美元左右,按照10%的汇报率算,每年将有400亿美元的利润汇出。现在他们大多数都以再投资的形式留在国内,一旦他们将利润汇出,将对我国的金融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引发金融危机。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逐步放弃以出口导向和直接投资驱动的发展战略,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尽早实现向平衡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过渡。
(五)、增强国民防范汇率风险意识!笔者认为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时又恰恰被人们所忽视的问题。人民币升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大小,在某种意义上取决于人们防范汇率风险意识。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国在加入WTO前,全国人民都在喊“狼来了!”,但加入WTO一年多来,实际上“狼”并没有来。因为我们做好了对付“狼”的准备。而今年春天,当人们沐浴在明媚的春光之中时,SARS这只“猛虎”却搅乱中国,乃至世界的秩序,给人们身心造成严重伤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震荡,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冲击。本文来自范文中国网。为什么?因为SARS来得出其不意!同样,笔者认为只要我们提高防范汇率风险意识,做好防范汇率风险的准备,提高防范汇率风险能力,就可以大大减小人民币升值对经济的冲击。令人遗憾的是,据笔者调查了解,人们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非常薄弱!当问及人民币升值对该企业又什么影响时,一些企业领导竟说人民币不会升值,从未考虑过汇率波动的风险。这是非常危险的!我想这与我们舆论导向和强制结售汇制有关。我们舆论一直宣传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同时,在现行的强制结售汇制下,企业不拥有外汇,企业所得外汇直接按照固定得比例兑换给国家,自己从未经历过汇率波动得风险。那么人民币汇率真的一直不变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从人民币汇率的来看,汇率几次变动也是巨大的。即使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严格固定汇率制度下,汇率也允许有±1%的浮动。其实人民币现在只是对美元保持汇率不变,但对欧元、日元等其他货币每天不都在变动吗?即使人民币目前不升值,但是随着我国资本项目对外开放,人民币自由兑换和浮动是一种必然,汇率风险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因此,笔者再次呼吁:加强防范汇率风险意识和防范汇率风险技术,已是刻不容缓!首先,在舆论导向上,要宣传防范汇率风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要建立健全外汇交易市场,为人们提供规避汇率风险的场所和工具。最后,企业管理者应当增强防范汇率风险的意识,学会运用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的技术。如果大家能够作到有备无患,即使人民币有限升值,也不会对我国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人民币汇率再一次考验中华民族的智慧!我坚信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高度负责的民族,她一定会为人民币汇率求出一个最优均衡解,实现多方共赢,不断推动世界经济均衡向前发展!
主要:
[1]胡六祖:《人民币:重估抑或浮动?》,《财经》2003年2月20日总第77/78期。
[2]麦金农:《世界美元本位和东亚汇率困境》,《比较》,中信出版社2002。
[3]麦金农、施纳布尔:《中国是东亚地区的稳定力量还是通缩压力之源?兼论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比较》,2003年第7期。
[4]关志雄:《为什么人民币需要升值:中国才是真正得受益者》,《比较》,2003年第7期。
[5]张斌:《人民币均衡汇率——简约一般均衡下的单方程实证模型研究》,《世界经济统计研究》2003年第2期
[6]张斌、何帆:《人民币应该升值吗?》,《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月号。
[7]覃东海、何帆:《浅析人民币升值的外部压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金融研究中心工作论文NO.18,2003。
[8]李多佳:《人民币汇率近期观点综述》,《金融时报》,2003年8月11日。
[9]余永定:《消除人民币升值恐惧症,实现向经济平衡发展的过渡》,《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月号。
[10]张斌、何帆:《人民币升值的策略选择》,《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月号。
[11]王宇:《如何从钉住汇率制度中退出》,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9-10月号。
[12]MorrisGoldstein,"China''''sExchangeRateRegime",2003
[13]MorrisGoldstein,NicholasLardy,"Two-StageCurrencyReformForChina",2003
[14]MorrisGoldstein,NicholasLardy,"AModestProposalforChina''''sRenminbi",2003
对中国外向型经济增长模式来说,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均衡至关重要,这应作为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中的核心原则长期坚持实施。
各国经济发展的共同经验是,一国货币的名义汇率水平不可长期背离其真实的市场汇率水平,否则必然造成本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结构扭曲,长此下去必会生乱。
汇率过高和过低均不利
金融危机发生前,由于人民币事实上存在与美元挂钩并长期低估的问题,遂造成人民币资产价格低廉,并成为国际“热钱”追逐的重要目标,从而导致中国流动性过剩,出现严重的资产泡沫现象。
2008年9月金融海啸的突然爆发,才使美元收缩以求自保及避险,从而出现美元对欧元、英镑等主要国际货币急升20%以上,结果致使人民币尽释原来积累的升值压力,第一次出现了市场均衡汇率,即目前仍然维持的人民币汇率水平。
这种汇率均衡状况的意外出现,对中国十分有利,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个机遇,准确地把握好市场汇率的均衡点,切不可再度轻易丧失。
找准和把握好人民币的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应成为今后中国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的首选和前提。若人民币像过去那样估值过低,将来必然依旧吸引国际“热钱”涌入国内,给中国本已过多的外汇储备增加更大压力,并造成中国经济比例、结构关系的进一步失衡。
反过来,若人民币估值过高,便会形成外汇资金出逃的压力,类似1998年-2000年出现的情况,将造成流动性抽紧,给外贸出口、经济增长造成不必要的紧张局面。尤其在目前全球金融危机仍未见底的情况下,出现这种局面将更加危险。
当然,即使像目前这样人民币保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中国的外贸出口及经济增长依然较为困难。但这并不是均衡汇率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欧美等发达国家终极消费市场深度下滑所致,因此暂时并不能依靠压低人民币汇率来解决中国的出口下滑问题。这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的情况明显不同。因此,待发达国家消费市场重启并恢复正常,相信中国出口形势必然会随之好转。
适当脱离美元维稳
汇率是中性的,并不是万能的,不能把经济发展中的所有问题、困难统统归结为汇率并依靠其加以解决。那样不仅不能对症下药,反而可能酿成新的困局。
因此,面对目前中国外贸出口及经济增长出现的困难,要认识到其仍将会持续一段时间,需要以一颗平常心做好长期的思想准备,讲究耐力和持久性,切不可病急乱投医或急于求成。要相信,中国与欧美国家相比,在金融危机中已经取得有利地位,有足够的条件可以从容应对危机与挑战。
认识到保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对中国经济保持平衡增长的重要性还不够,真正操作到位确有难度。主要问题是,全球货币以美元为基准,而美元的波动又往往为其自身的利益所左右,时涨时落,因此跟起来十分困难。
比如,目前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美元在金融危机中意外大幅升值。下一步,随着美国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美元重新泛滥势在必行。一旦美元再次跌入贬值通道,人民币即会面临升值压力,那时摆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但是,即使中国仍然面临出口困难,即使经济增长的压力暂时不减,中国仍要敢于将人民币对美元大幅升值,以保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并适当脱离美元,更多地参照欧元等其他“一篮子”货币。其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中国的外汇储备应保持大体平衡,切不可出现前几年那种巨额增加的局面。
外贸出口的困难,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办法予以解决。但是,也要适度,因为出口退税实质上是对外国消费者的一种额外补贴,对中国是一种付出,因此并不是越高越好。而且退税率过高还会造成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扭曲,甚至为不法分子假出口、真骗税或者企业的出口套利活动创造条件,给整体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
总之,保持人民币市场均衡汇率水平并用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加以配合,可以作为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长期实行。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汇率制度;改革;对策。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汇率作为国际经济关系正常发展的重要纽带,已渗透到包括经济生活在内的一切领域,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人民币汇率越来越为国内外学者和企业界所关注。因此,正确分析与预测人民币汇率变动趋势,探讨汇率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对于政策制定与投资决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汇率是一国货币同另一国货币兑换的比率。如果把外国货币作为商品的话,那么汇率就是买卖外汇的价格,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因此也称为汇价。汇率制度又称汇率安排,指的一个国家或国际社会所确定、维持、调整与管理汇率的原则、方法、方式等系列规定。其内容包括:确定汇率的原则和依据,维持与调整汇率的办法,管理汇率的法令和政策,制定、维持和管理汇率的机构等。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形成由来已久。 1948年人民币发行伊始,由于通货膨胀严重,各地区物价水平的差异增大,中央统一规定由各地区管理人民币,并以天津口岸汇价为标准,公布各自的外汇牌价。 1953年国民经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国内金融物价保持基本稳定,直至1972年底,人民币汇率基本处于稳定阶段。 1973年起,人民币实行“钉住汇率制”政策,即钉住一篮子货币政策,致使汇率频繁调整。改革开放之前,由于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对外贸易由国家统一平衡,国内价格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人民币汇率是由官方制定的固定汇率,只有在外国货币升值或贬值幅度较大时才作相应的调整。因此,汇率与对外贸易的联系并不密切。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进入经济转轨!时期,1979年起,对外贸易体制改革,外汇经营权下放,使得汇率高估造成的出口亏损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拉开了人民币汇率体制改革的序幕[1]。
1979年,由于人民币汇率出现严重高估,长期以来的单一汇率制度已无法适应进出口贸易发展的要求,特别对我国的扩大出口极其不利。因此1981年到1984年,国家实行人民币内部结算价和官方汇率并存的双重汇率政策。 1979年8月国务院决定改革外贸体制,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出口生产企业和对外贸易单位把收入的外汇卖给国家,国家则按照一定的比例拨付。贸易内部结算价的采用,解决了外贸部门出口换汇成本过高以至于亏损的问题,我国的贸易收支明显好转,外汇储备也明显增加。从1985年1月1日起,取消内部结算价,贸易结算和非贸易外汇兑换采用官方汇率。根据当时国内物价的变化,我国政府多次大幅度调整官方汇率。由于单靠官方汇率难以解决外贸核算问题,并且企业难以承受大幅下调的人民币汇率对物价和国民经济所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从1988年3月起国家设立了外汇调剂中心,实行官方汇率和调剂市场汇率并存的“双轨制”,以放开调剂市场汇率,扩大外汇调剂量,增加留成外汇比例。但是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的并存,也带来了人民币两种对外价格和核算标准,不利于外汇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l994年初,国务院围绕“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建立以市场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和统一规范的外汇市场,逐步使人民币成为可兑换的货币”的外汇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推出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为综合的一揽子改革方案。汇率的形成改变了原先行政决定的做法,变成以市场供求状况为基础,发挥了市场机制对汇率的调节作用。
1994年1月1日起实行人民币官方汇率与外汇调剂价并轨,之后取消了外汇留成和上缴,实行外汇的银行结售汇制。并轨后的人民币汇率在运行机制上,在外商投资、对外贸易等相关方面都受到严峻考验。特别是在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东南亚各国及日本、韩国货币纷纷贬值的情况下,依靠国内通货紧缩和外汇储备充足的条件,人民币保持了相对稳定,银行间统一的外汇市场形成,并对亚洲的金融稳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人民币汇率的变动及其原因。
由国际贸易扩大而来的贸易、债权债务、国际收支、投资等不平衡现象,使一个国家币值的升贬面临着异常复杂的选择。汇率的变动,不仅面临国内的诸多问题,而且还受到来自外部的压力。欧美以及日本近几年来不断向我国施加影响和压力,希望人民币升值。自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行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就呈现出不断升值的趋势。 2006年5月15日,汇率中间价历史性地突破“8”的心理关口,达到1美元兑换7.998 2元人民币。 2008年4月10日,汇率中间价首度“破7”。 2011年9月27日上午,定在1美元兑换6.376元人民币,创下自汇改以来的新高。近几年来的数据显示人民币升值的速度正不断加快。自2010年6月我国央行增强汇率弹性至今,人民币又掀起了新一轮的升值。
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①国际收支状况。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经济交易的总和称为国际收支,它是决定汇率趋势的主导因素。一般情况下,本币贬值、外币升值是因为国际收支逆差,外汇供不应求;国际收支顺差则会引起本币升值、外币贬值。我国十多年来的国际收支都处于顺差位置,并呈现出逐年上升的势头。 ②国民收入的变动。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呈现较快增长趋势, 商品供给和扩大内需都是其增长的重要因素。商品供给增加,则货币的购买力得到加强,外汇汇率下跌,人民币升值;扩大内需,则外汇需求增加,外汇汇率上涨,人民币贬值。 ③利率。利率的波动会导致国内外资本流出流入进行套利活动,而资本的流出流入则会引起外汇市场的供求变化,从而对汇率产生巨大影响。一国利率提高、信用紧缩,该国货币就会升值;反之亦然。由于美联储连续下调联邦基金利率,由此形成我国和其他国家(地区)间利率水平的相对差异,使得中国在外资金回流和国外资金涌入,从而抬高了人民币汇率。 ④制度。在外汇管理上,我国目前仍采用人民币结售汇制度,限制了出口企业的外汇留存,抑制了出口企业的外汇需求,使得由供求形成的价格与实际价格相背离。由于我国只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兑换程度还有限制,而资本项目却未完全放开,这些制度性因素都抑制了外汇需求的增长。 ⑤升值预期较强。在全球经济萧条的环境下,美元汇价的大幅下跌使海外投机资本对人民币产生了一定的升值预期。一般情况下,这样的预期会导致大量的国际流动资本涌入该国,推动该国货币的升值。在人民币持续升值的趋势下,大量外资的正常或不正常流入,会进一步增加其升值的压力。 ⑥欧洲债务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导致全球经济的避险情绪加重,资金纷纷回流美元。纵观整体经济现状,中国自然成为一个能规避资金风险的重要目标市场。欧盟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在美国实行弱势美元的政策下,欧元需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出于对其自身利益的考虑,进而加入到对人民币升值施压的行列中来。同时,中国又是欧盟唯一的贸易逆差来源国,故欧盟试图通过迫使人民币升值来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局面。
3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两方面的。其积极影响表现在:①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随着我国重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大宗原材料和能源的紧缺程度大为增强,原材料和能源的价格亦不断上涨,出口成品的国际价格却大大降低。由于国际贸易条件的恶化,致使我国国内资源大量流失,出口商品经常被国外反倾销。通过人民币的升值可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避免中国变为一个贫困的贸易国。②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适当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而过量的外汇储备则是一种资源闲置,是国家财富的极大浪费。人民币的升值可以提高其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消化过剩的外汇储备,吸收海外资源,缓解国内资源瓶颈。 ③减少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频繁遇到的贸易反倾销诉讼和其他贸易争端均与我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有关,而且越发集中于人民币汇率定价过低之上,因此受到欧、美、日政治和利益集团的抨击,贸易纠纷越来越多,致使人民币升值与否成为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因素。 ④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人民币的汇率被低估,对于相关出口部门是利好,而对于国内其他服务业和制造业而言则以牺牲利益代价,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均衡配置贸易品部门和非贸易品部门之间的相关资源。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同时也具有不可小视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①降低产品国际竞争力而引发失业。在人民币加速升值、制造成本上升以及主要贸易伙伴经济走软的影响下,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失业率上升,引发经济、社会和政治等一系列问题。据海关统计,2011年一季度,我国进出口总值5 703.8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6%,其中出口3 059亿美元,增长21.4%,但是,低于去年同期6.4个百分点。中国出口下滑意味着中国政府可能面临经济过热和经济放缓的双重风险,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就业压力更为增强。 ②迎合投机资本的预期,制造资产泡沫。由于对人民币升值所带来的更大预期,一方面减少外商对1,另一方面会吸引更多的非直接投资的短期资本流入,扩大对地产、股市等的投资和投机,更有甚者,制造虚假繁荣和泡沫,误导经济趋向非理性化。 ③引发“热钱”对金融体系的冲击。由于我国金融市场不够完备,用来应对风险的金融工具较少,央行在灵活汇率下实施货币政策的经验和能力还有待增强,国内金融体系尚显脆弱,因而对汇率波动预期下大量“热钱”冲击的抗击力亟待提升。
4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对策。
除了制度结构性矛盾外,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在:①外汇市场的功能尚不完善。自2005年汇改以来,央行尽管出台了许多举措发展外汇市场,但到目前为止,其服务功能尚不完善,并与其他金融市场相隔离。我国外汇市场的半开放半封闭状态,使资本流动受到很大限制,外汇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供求关系未能真正体现市场自身的意志。对汇率的不确定性容易增强公众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及其短期行为,导致大规模的资本流入。 ②汇率形成机制存在不足。当前,中国外汇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是市场结构的封闭性与垄断性。其中,对大部分国有企业仍实行经常项目强制结汇,在这种交易体制下,银行的交易能力受到限制。 ③影响国内经济环境的稳定。在全球化背景下,资本项目逐步开放,交易成本逐步减少,便利了资金的流通,汇率已不仅仅是影响我国贸易收支的变量,它还成为影响宏观经济、国际收支平衡、国内物价水平以及就业状况的重要变量。综上,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需在以下方面进一步深化
1)缓解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压力表面上源于持续增长的贸易顺差,但究其根源却来自出口的快速增长、资本流入、外汇储备迅速增加等多个方面。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化程度不高,价格水平偏低,不同要素间比价关系的不合理是重要原因。要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有必要积极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美国是我国对外贸易中顺差最大的国家,通过调整对外贸易地理结构,我国可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在继续鼓励外资流入的同时,我国企业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进入他国市场。政府应采取相关措施适当控制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双管齐下,多措并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2)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
合理的市场汇率,源于外汇市场一定数量的交易主体、多元化的交易品种、多层次的市场结构和相当的交易规模。故需从强制结售汇制过渡到意愿结售汇制,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和大额交易;增加交易品种,增加外币与外币之间的交易,逐步开展远期外汇交易,扩大我国外汇市场的交易规模;建立健全市场化的交易方式,积极发展商业银行的“做市商制度”,活跃外汇市场;改进中央银行市场的调控方式,建立规范的干预模式,减少干预成本。
3)继续稳步推进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改革。
随着我国资本、商品进出口的增加,需要采取更为弹性的汇率制度,以自发调节国际收支,并保持利率政策的独立性。为此,首先应继续放宽企业和个人持汇、用汇限制,加快外汇市场发展,扩大外汇市场产品,提升国内市场对本币汇率的定价权,逐步实现本币汇率由政府控制向市场主导转变;第二,继续支持有实力、守信用和有竞争力的企业“走出去”,同时,不断扩大QDII(认可本地机构投资者机制)的规模,帮助投资者通过合规渠道投资境外资本市场;第三,完善对贸易外汇收结汇、个人外汇流动的监管政策,进一步提升外汇管理电子化水平,加强对贸易信贷等资金流入的管理;最后,逐步放宽人民币浮动区间,放宽结售汇限制,引导人民币朝最终可兑换货币发展。
4)采用综合手段处理汇率升值影响物价水平所产生的问题。
渐进式本币升值策略是目前国情下的最佳选择。政策上应确定与年汇率升值幅度相适应的通涨目标,既要避免物价上涨过快,又要避免物价低迷,采取综合手段将物价维持在合理的水平上,密切关注粮食等基础性商品价格,确保正常的市场供应;将进出口政策的调整与物价水平的调控结合起来;密切关注物价水平与房地产、股市等资产价格间此消彼涨和相互推动的关系,搞好物价与重要资产价格间的平衡;建立合理的收入增长机制,使个人年收入的增长与物价水平的变动相适应。
5)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大幅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的趋势。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美元独霸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弊 端以及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性。事实上,我国在2009年就已启动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在人民币国际化这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中,我国需以积极的态度谨慎应对,努力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做好应对挑战的准备。第二,积极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人民币在跨境贸易结算与支付中的试点工作,巩固并扩展与具有密切经贸往来的国家或地区货币互换协议成果,完善政策配套。第三,加快内部改革进程,降低政府对外汇市场的干预力度,建立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第四,深入研究美元、欧元、日元等货币国际化的实践历程,总结其发展演化的背景、原因、条件和影响,有鉴别地汲取其中有益于人民币国际化的经验和教训,积极稳健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参考文献
[1] 杨帆。 人民币汇率制度历史回顾[J].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4):59-64.
张辉。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进出口行业的影响[J]. 对外经贸实务,2006(2):7-10.
【关键词】 人民币汇率 国际化 利与弊 对策
一、人民币汇率国际化的背景
1、汇率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汇率的波动会导致本币的升值和贬值,而本币的升值会有利于旅游经济的开发等非贸易性的经济增长。与此同时,汇率的波动也会对本国的通胀或紧缩产生影响。这些都是切实关系到人民生活水平的问题,因此,对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迫在眉睫。
2、汇率对贸易的影响
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经济体,其贸易发展状况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而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一国货币贬值时,可以刺激出口,抑制进口,增加贸易外汇收入;反之,一国货币升值时,会抑制出口,减少贸易外汇收入。中国已经从2004年5月连续70个月贸易顺差,这一现象也随着人民币的升值造成的成本上升和外部市场恶化等因素在2011年3月中止。
由此可见,汇率的变动对贸易结构、贸易规模及贸易条件都有着很大的影响。中国的出口贸易额很大,但产品的附加值低,外资出口比例较高,这都是贸易结构上比较明显的问题。从贸易规模上来看,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出口贸易会受到阻碍,进口贸易会增加。随着中国越来越追求贸易的效益,而不是出口的数量,中国的贸易条件也会有所改善。2011年3月的贸易逆差就是在出口也较快增长的基础上出现的,并非是衰退性的。
汇率的波动对经济的影响显而易见,因此,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是很有必要的。
二、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提高我国的进口贸易规模
对国内消费者来说,人民币汇率的提高带给他们的最大感受就是:手中的人民币汇率好像“更经花”了,换一种说法也就是,花同样多的钱,可以办比以往更多的事。如果你要出国旅游或者留学,所花的钱好像比以前更少了;如果您想买进口的产品,比如说轿车、相机、冰箱等等,你会发现,好像它们的价格变得比以前更“便宜”了。人民币汇率上升,进口商品的成本将会以相同的幅度下降,从而也就降低了我国进口商品的成本和在进口环节支付的费用,自然进入中国市场后价格也就相应下降了,我们的老百姓也能得到更多的实惠。我国依靠进口较多的行业主要有石油、天然气、钢铁、航空、电力设备等,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将会大大降低大宗交易的进口成本,也会对相关行业的赢利状况有一定的改善,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建设可谓是非常有利的。
2、有利于我国贸易结构改善
长时间以来,中国依靠廉价劳动密集型产品的数量扩张实行出口导向战略,使出口结构长时间得不到优化,使中国在国际分工中一直扮演“世界打工仔”的角色。人民币汇率适当升值,有利于推动出口企业提高技术水平,改进商品层次,从而促进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改善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可能因为人民币汇率升值被挤出市场。从长远看,人民币汇率升值有助于我国外贸增长方式从原来的粗放型转向高质量和高效益的集约型,这会带来出口结构的改善,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加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
人民币汇率的提高意味着人民币汇率在世界经济中的价值更高了,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更高了,人民币汇率更值钱了,就可以花更少的钱买更多的更好的商品了。这一优势如果放在投资上,尤其是对外投资上,其效果将会更加明显。中国的企业家也开始可以依赖中国货币汇率的上升,在国际上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回报。人民币汇率升值正是中国企业正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一次难得的机遇。在未来,中国国内也将有更多的国际型大企业拔地而起。
三、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
人民币汇率升值提高了中国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中国的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企业就缺乏出口价格竞争优势,成本提高,不利于一些弱小的依靠规模扩张和廉价劳动力生存的企业扩大海外市场。
1、提高了企业生产成本
随着美元在全世界范围内及在我国的不断贬值、汇率的变动、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相对提高、土地价格不断上涨,导致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生产成本、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使我国企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主要生产原材料如钢材、铜、铁、玉米、大豆等等,从2009年初到2010年6月,涨幅额基本上都在20%以上,导致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的生产成本价格远高于出口产品的价格。企业的生产成本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由于我国出口企业大部分都是依靠低廉的价格取得竞争优势的,例如,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目前的毛利仅仅只有2%到5%之间,这也就表明,就算是人民币汇率微小的变动都会对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产生非常巨大的影响。由于近几年人民币汇率的快速升值,我国数以万计的中小企业每年都有超过2成面临倒闭的危险。
2、降低了出口企业利润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于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影响非常巨大,人民币汇率就好像秤上的秤砣一样,稍微变化都会引起称盘上的巨大变化。有调查发现,当人民币汇率每升值1%,我国外贸出口企业的利润将会大量的下滑。从图1中可以看出,每当人民币汇率升值1个百分点,我国棉纺织品出口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2%左右,毛纺织品企业的利润要下降8%左右,服装外贸企业的利润要下降13%左右。对于我国外贸企业多以低利润进行运作的情况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其打击非常之大。
以温州鞋业市场为例,根据温州鞋革行业协会的调查数据显示,汇率的变动每年最少要挤压掉外贸型鞋业企业5成以上的利润,很多温州鞋业老板都诉苦说,如果人民币汇率保持不变,那么一年利润最少百万,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导致了其利润直线下降,情况好的能够赚20―30万,情况不好的还要面临亏损甚至倒闭。
3、企业竞争压力增大
长期以来,中国大部分的中小企业都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管理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比较低,人民币兑换升值导致我国企业成本大幅度提高,使得我国这些依靠低价竞争赢得国际市场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发展愈加艰难,大部分中小企业面临关门倒闭的困难现象。人民币兑换升值,还使我国劳动力价格明显高于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亚洲的周边国家。
在对我国出口企业的调查中发现,由于人民币兑换升值加快,导致了企业成本增加,成本的增加导致了企业竞争力的下降。我国很多企业主都纷纷反映,以前出口到海外有着非常明显的成本优势、竞争优势,随着人民币兑换不断升值,以及印度、越南、巴西、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企业成本的降低,传统成本优势的丧失极大削弱了企业竞争力。
四、我国针对人民币汇率国际化带来消极影响的对策
1、优化和升级产业结构
我国外贸企业之所以受制于人民币汇率升值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出口企业依靠的是低价竞争,低价竞争也就意味着产品的低利润,产品没有技术含量,容易被人取代。这样使其在面对人民币汇率升值过程中无所适从,一方面由于提高价格将会导致客户流失,另一方面要是继续低价将会导致利润下滑。
2、多渠道、多方式降低企业成本
从我国出口企业来看,生产性企业所占比重比较高,由于原材料主要来自国内,其出口成本也就相对较低,自然应对市场和政策变化的能力也就比外贸流通企业强得多。面对人民币汇率上升所引起的利润的下降,这类企业可以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降低能耗,缩减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生产力水平等方面入手,来化解因政策调整所引起的成本增加。这就要求我们的企业要苦练内功、深挖潜力、不断创新,从原材料到产品的生产过程,严格控制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各种费用支出,在达到降低生产成本的同时,还应该通过技术革新来降低企业的制造成本,充分利用低廉的人力成本等优势,扩大出口,更好地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根。
3、走差异化和品牌化运作的道路
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形势下,中国企业面对的是与世界品牌竞争的大市场。中国大多数出口型中小企业本身缺少品牌意识,以及对品牌长远的规划,许多企业一直是通过靠低价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参与竞争,利润空间相对就很小。我国出口企业要增强产品的国际竞赛能力,提升出口利润,必须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民族品牌,完成从低价竞争优势转变为以质量和品牌等非价格竞争优势。因而,企业必须加大自主品牌的研发力度,创建出口产品的品牌优势,走国际品牌化运作之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国外频繁利用反倾销、特别保护等对中国企业进行的外部施压。
4、利用金融避险工具控制升值损失
在我国可通过对金融避险工具的宣传与推广,引导企业主动灵活地运用避险工具;组织形式多样的培训学习,加大对远期结售汇、外汇掉期、外汇期货等外汇衍生产品的宣传工作与推广力度;引导企业在现行汇率制度下根据自身发展状况,有选择性地采取避险操作。
五、结论
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外贸的影响问题在近些年一直被人们所关注,很多人都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会使得我国很多企业亏损甚至倒闭,我国的经济将走向衰退,而就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我国的确有很多竞争力不强的外贸企业倒闭了,但是这并没有影响那些有竞争力的企业借此机会大力发展变得更加强大,国家经济实力也越来越强。
【参考文献】
[1] 王健、黄健:以国际视野调整货币政策治理通货膨胀[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8(5).
[2] 崔莉、梁青:日本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9).
[3] 单飞:中日货币对美元升值的影响:比较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2008,22(12).
[4] 马文秀:日元升值下的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及对中国的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08(3).
[5] 逄锦彩、孙海梅:从日元升值透析当前我国人民币汇率升值及其影响[J].现代日本经济,2010(3).
[6] 张晓立:人民币汇率升值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
[7] 华晔迪:人民币汇率升值超2%或对出口带来负面影响[N].新华每日电讯,2010-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