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装置艺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互动装置艺术尚无确切定义,笔者将对文中所述互动装置艺术进行简要界定:互动装置一词源于英文词源“interactive installation”,其本意一是相互作用或能相互作用的设备;二是能进行人机对话的具有直接和连续的双向电子或通讯系统的硬件设备。装置艺术则是指在特定的环境中,艺术家将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选择、利用、改造、组合, 令其在展示空间内或展示对象前表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底蕴,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态。
基于此,笔者将互动装置艺术定义为建立在计算机的信息采集、处理、互动的基础上,以及在软硬件设备的辅助下,利用多种新材料、设置多种展示场景,进行信息的互动交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现状
互动装置艺术由装置艺术发展而来,从杜尚的作品泉到自行车轮,装置艺术从营造特定环境引导感官参与感知作品内蕴发展到利用机械手段实现直接简单的互动过程丰富欣赏者的艺术体验。互动装置艺术展现出科技的创造力与艺术创作的想象力,在材料应用平台上,创造出实现人和系统之间的互动的艺术品,在信息的循环交流与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完成对情感的表达、艺术理念的传达。
当前的互动装置艺术以虚拟场景、网络互动、随机生成为主要的表达手法,以物理交互媒体互动并存为主要的交互方式,并且更多地利用包括虚拟现实技术在内的数字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采用包括光热力声电在内的材料以及其他的新材料,丰富了交互方式与表现形态,装置展示系统中几何图形界面与交互系统融合,辅助完成艺术意蕴的传达。同时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日益增多,促使互动装置艺术呈现出极大的开放性,促使此类作品中的人机互动甚至人际互动变成可能。
二、互动装置艺术的发展瓶颈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与新材料的涌现为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带来了优越条件,新的互动装置艺术蓄势待发。然而,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仍面临许多发展瓶颈,笔者将在文中探讨两大问题:
首先是互动装置艺术的表达受制问题,即过度的浅层互动带来的互动装置艺术的艺术内蕴的表达扰乱。一是过度互动,过度互动往往伴随着技术及交互手段的滥用,这一类作品的创作者误将交互视为目的,过度重视形式而忽视了意蕴的挖掘与表达,更有甚者陷入技术崇拜,互动装置艺术沦为技术的展示平台。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互动装置艺术承载的使命是艺术情感的表达,艺术理念的传达。互动是传达得以深度发生的手段。其二是浅层互动,过度互动带来的对交互形式的过分关注往往会削减对作品中的艺术哲思的思考,停留于形式的感官愉悦中,观者往往被互动方式吸引,被视觉效果震撼,无暇亦无心思考作品的内蕴,这是对互动装置艺术内蕴表达的一种扰乱。
其次是互动装置艺术的传播受制问题。装置艺术作品自身的规模大、搬运难等特点与互动装置艺术艺术形式的广泛使用引起了大众对互动装置艺术与互动装置概念的混淆都对当前语境下的互动装置艺术的传播造成了制约。一是互动装置艺术作品自身的特点的制约,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构成包括了规模庞大的实体装置,对展示空间有要求,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欣赏渠道受限,只有在大型的展会上、展览上才得以体验,互动装置艺术的大范围传播成了难题。近年来国内国际上渐次建立了许多诸如德国的ZKM、荷兰的V2等的数字媒体艺术机构,且踊跃创办与参加各类的数字媒体艺术节,并积极展示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其传播范围依旧受限。二是互动装置艺术的形式被应用到舞台展示及更多的商业用途中,以新奇的形式,即时互动的方式,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观赏者无法厘清互动装置与互动装置艺术的关系,错把互动装置的形式误认为是互动装置艺术,甚而在接触到交互装置艺术作品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对交互形式的赞叹之中,无法真正领会作品中意趣。2012年诺基亚在纽约时代广场以互动装置作品的形式,给他们的 N 系列手机进行推广。该作品以时代广场的大屏幕为装置实体展示游戏中拍的照片和故事,游戏参与者通过200 个N80手机里的游戏软件进行参与。这样的商业宣传形式本无可厚非,但当这种商业宣传被冠以互动装置艺术的帽子,观众便会信以为真。这对于互动装置艺术的传播造成了不小的限制。
三、突破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瓶颈的解决之道
笔者将基于数字技术的现实语境以及互动装置艺术家近年来创作的多件作品,提出问题的解决之道。
要解决互动装置艺术的表达受制的问题,就要求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创作者平衡交互技术用与艺术内蕴的分量,基于艺术理念,寻求恰当的交互方式,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整个装置艺术作品的构建。装置艺术作品需要诸多观者的介入,此举便促使观者对作品进行理解、欣赏以及再创作。安・兰迪在他的文章中提及“‘美学’”――“这是一种越倒腾越凌乱的过程:物品的数量不断地无限增加。这类如同嘉年华般拥挤的装置作品”,这种“美学”很可能扰乱艺术作品意蕴表达,艺术家需要对作品的互动方式及引导互动的秩序进行预先的设定,防止观者对作品内蕴有错误或混乱的解读。
第二是互动装置艺术的传播受制问题,首先,互动装置艺术的自身特点难以改变,此道难通。2014年美国艺术家珍妮特・艾勒曼和亚伦・科宾创作的大型遥控互动装置作品《无数火花》,在温哥华会展中心外的天空上架起了一张高强度聚合纤维构成的网,游客们用手机APP与之相连,与这个空中飘浮的网“屏幕”进行互动,在这张网上投射出动态烟花和图案。非现场的观众也可以下载APP、设计图案并传送到这张巨网上,并通过反馈的影像来“分享”现场的气氛。这个装置成为“社交型”远程艺术的代表作品,《无数火花》虽然还过于稚嫩,却为互动装置艺术未来的发展指出一个方向。借助互联网将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展示与传播延伸到互联网上,甚至将作品设定为一个有意味的展示平台与交流平台,在满足作品观赏者的群体创作、自由创作的欲望的同时满足其分享需求以此激起情感上的共鸣,增大互动装置艺术作品传播的广度与深度。
四、结语
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互动装置艺术的现状,基于其表达受制与传播受制两大问题,笔者提出平衡技术与艺术的分量,采用恰切的交互方式,建立适当的引导并融合互联网技术的手段,以期为突破互动装置艺术发展的现实瓶颈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四达.互动装置艺术的交互模式研究[J]. 艺术与设计(理论),2011,08:146-148.
[2]高旭.电子互动装置艺术[D].中国美术学院,2010.
[3]马晓翔.新媒体装置艺术的观念与形式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
[4]邓博.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研究[D].江南大学,2008.
[5]刘航宇.科技与艺术的互动数字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审美体验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
[6]高明武.遥望黑马――对“物联网”在艺术品市场与互动装置艺术创作中的应用思考[J].齐鲁艺苑,2010(02):32-35.
[7]高明武.浅谈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技术构成与创作[J]. 齐鲁艺苑,2009(04):18-20+33.
[8]姜在新.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研究[J].美术大观,2006(11):146-147.
光是最抽象却最容易被人赋予具象意义的东西。除了普通的照明功能,它还常被当作驱赶邪恶的神圣力量。其中最浪漫的,莫过于罗密欧在朱丽叶阳台下的那一席关于光和东方的表白了。提到光在装置艺术中的色彩运用,就不得不说这个在视觉和听觉都给人感官享受的“彩虹走廊”。这个奇特美丽的走廊是美国建筑师和作曲家Christopher Janney为佛罗里达州迈阿密国际机场设计的一个光装置通道,和它名字一样妙的是,这个走廊不仅色彩斑斓,而且还配合有美妙的音乐,绝对让你一下飞机就陶醉于彩虹桥上。Christopher利用有夹层的彩色玻璃替代了原有的走廊外墙玻璃,在综合考虑了遮阳系数和热辐射后,对走廊空间进行了一种“蚀变和X-括号”的创作。这样一来,阳光照射过来后走廊和玻璃墙面就给人一种彩色玻璃块在互相追赶的光画面,结合听到的音乐,给乘客带来一种无可比拟的空间幻觉。
光还能通过高科技材料的诠释,给观者带来另一种空间体验。日本艺术家Makoto Tojiki就利用悬挂的LED灯,创作了一个个“发光的雕塑”——装置艺术无影系列。这个无影系列的灵感来自于光与影的相互羁绊,相互关联及可控性。他抓住光线与阴影的本质,制造出耐人寻味的稍纵即逝的“一瞬”。站立的等身高男人,像火焰一般燃烧着奔跑的马,笼子里的小鸟……Makoto Tojiki通过对LED材料的组合运用,把自己对光的理解和装置与空间的关系传达了出来。
特别是在国外,越来越多的设计师给自己新添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也开始将各种形式的装置艺术带进商业空间里,对诠释的主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从形态上,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为Hermes旗下品牌“上下”设计的北京店和上海店就很出色。设计师将室内每一堵墙和隔板都当做独立的艺术品在做空间展示,用织物等材料营造出纯净自然的购物氛围,既对顾客起到了引导作用,也将商品与空间的关系距离缩到最小。从形式上,坐落在香港铜锣湾白沙道的首家Lee旗舰店可谓创意十足。它不仅仅是销售每季新品的专属旗舰店,更是一所集艺术、互动、录像於一身的概念店。比利时的特邀团队SAQ及新媒体艺术家Henry Chu通力合作,在店铺内的放置互动装置作品《Cloned Shadow影·分身》,让顾客在投影机前做出不同的动作,并让投影机把动作记录下来,变成千万个延迟了的影子。Henry以玩影子为题,把互动性发挥得淋漓尽致,打造出了全新的Lee旗舰店形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3--02
1、装置艺术
1.1 什么是装置艺术
装置艺术,是指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费或未消费过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艺术性地有效选择、利用、改造、组合,以令其演绎出新的展示个体或群体丰富的精神文化意蕴的艺术形态。简单地讲,装置艺术,就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1.2装置艺术的特征
装置艺术是自由的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是艺术家根据展出场地空间设计和创作的艺术。装置艺术可以自由运用各种材料,用绘画、拼贴、建筑、雕塑、戏剧、影视等尽可能所使用的手段来表现,装置艺术必须以环境空间为载体,又能在特定的环境中创造新的环境,给观者营造感受空间,展现另外一个世界,通过观者亲身体验,引感共鸣,观众的体验和参与是不可缺少的。装置艺术是不断变化的艺术,根据艺术家的想法和欲望,一件艺术作品在不同场地不同的时间是会改变的。
1.3装置艺术的发展
1917年,马塞尔杜尚从一个小商品店里买来一个男用小便池,签上自己大名后便送入艺术馆展出,这件有些怪诞的作品《泉》便是装置艺术的源头。随后的几十年中,装置艺术经过不断的演进,国外的装置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中非常时髦的艺术,很多的绘画家、雕塑家不约而同地给自己新添加了“装置艺术家”的头衔。
2、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的影响
2.1 现代公共空间的涵义
公共空间也称作公共场所,狭义的是指提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外空间,所有人都有权进入的地方。它包括公园、广场、街道、体育场、居住户外场地等。广义上指的不仅仅只是地理上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走进空间的人们,以及展现在空间上的广泛参与交流互动。这些活动大体上包括群众自发的日常文化休闲活动,和自上而下的政治集会。
公共空间的主要特征是公共性、开放性、共享性。凡是人们居住和聚集的地方就要求有一定的公共空间。聚集性越强,对公共空间要求就越高,城市便具备这一特性,我们把它称为――城市公共空间。城市公共空间是由建筑物、道路、绿地、广场和地面环境设施等要素构成。现代公共空间是指由公共权力创建并持续提供所有公民使用和享受的空间、场所。是为人建造和服务的环境空间。随着人们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显著提高,现代公共空间――城市公园,街道,广场等不仅仅是城市的一个象征,更多的已成为市民休闲,强身,健体,交流,散步,沟通等场所。
2.2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两者的关系
装置艺术是从艺术形态学的角度阐述的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它常是为特定的室内或室外空间所做的艺术作品,不仅可以供人单独欣赏艺术作品本身,更是与所处空间环境的集合。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密不可分,公共空间提供装置艺术展出需要的场地,装置艺术又展现出当前的现代公共空间的文化、精神和艺术内涵。 装置艺术不但是一种硬质的设施景观也是一种软质的文化景观。在现代公共空间设计中,设计师们经常使用各种小品艺术形式,如雕塑,这些通常是来源于人们的生活、社会、历史等人们熟知的区域范围。装置艺术通过自身特有的形式、材料、色彩、质感来表达环境的主题思想,它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使它成为视觉的焦点。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相辅相成的。
将装置艺术融入现代公共空间,要有逻辑、有规律、符合规矩的进行。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装置艺术的设计是不能脱离前人和原有的人文环境去凭空构架,也不能简单地去重复过去。要与当前环境有一种相互兼容、匹配、协调的关系。要尊重当前城市历史的同时也要去创造历史,在更新文脉过程中去发展文脉。
2.3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的与人的互动关系
现代公共空间给装置艺术提供了开放场地,让装置艺术呈现在大众的面前,让艺术走进大众的生活,人们通过对装置艺术作品的真实体验更加了解装置艺术,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装置艺术在公共空间给人带来的快乐和感动。
在纽约时代广场,丹麦事务所BIG与Zumtobel合作,设计了一座发光的心形造型的灯箱装置艺术品。这组装置高达3米,使用400支透明的LED灯泡和亚克力管子组成,管子的半透明装置折射了时代广场周围的光线。有风吹过亚克力管子就会随着风摆动,在心形的周围形成包围着的光晕,当旁边的观众触碰心形装置时,在半空中的“心”就像在跳动一样,这些观众触碰的能量会转化成光能,中间的“心”便会跳动的更快,更加的明亮。使情人节当天在车水马龙的都市充满了爱意的氛围,因此也拉近的人们与现代公共空间的距离。
2.4装置艺术与现代公共空间的融合
装置艺术是公共环境艺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使整个公共空间设计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并在现代公共空间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具有融合性和公共性。这个叫做“Bourrasque”的装置作品,是英国照明设计师Paul Cocksedge在2011年法国里昂灯光节上展出的作品,整个装置是用导电材料制作而成的,就像黑夜中发光的纸片在空中飘落。此装置长25米,最高的纸片在15米以上,是由一种电击发光材料,通过加在两端的交流电压而产生的电场激发荧光物质发光的原理设的。200张A3大小的纸张,手工制作成型,然后用人眼几乎看不到的线悬吊在半空中。人们伸手几乎就能触摸到,发光的纸张在古老的建筑旁飘落着,使得这件装置作品很好地融合在身后的环境背景下,带给人一种神秘而浪漫的氛围。
3、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今后的发展
3.1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的局限性
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虽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装置艺术的后期维护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观众在感兴趣的同时可能会对艺术品造成不小心的损害,这样装置艺术就会被破坏。
装置艺术中有很多形式都是大量的重复排列,很容易造成资源的一种浪费,所以在展览完之后这些资源的处理也是我们所要关注的。
3.2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的现实意义
城市空间融入装置艺术的新鲜血液,多元化的到来,让人们感受更多的快乐,现代公共空间的装置艺术是一个公开的、开放型户外形态,它能够服务于大众、方便大众。拉近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使老百姓真正参与到城市空间的美化运动中,同时,开启了艺术家与公众进行交流的平台。艺术家通过城市的公共空间将作品呈现于公众面前,倾听大众的声音,在大众的质疑和评判中获得成长。
3.3装置艺术在现代公共空间今后的发展
装置艺术是一门开放的艺术形式,创作手段的多样性,材料选择丰富,在当前社会日趋注重生态环保,对原有资源的再利用的时态下,装置艺术便是现代公共空间设计表达自然生态的最有力的方式。
装置艺术在高科技上应用使表现形式并非物质化,具有开放的创作手段,比如电影、多媒体艺术、建筑、戏剧等等,都可以成为装置艺术创作的方式和手法。装置艺术高科技的运用使城市空间不断的革新和进步。
装置艺术在城市的发展中设计师们更加注重感情因素的投入,给人们带来美的感受同时引发对艺术作品的共鸣,才能够实现作品自身的艺术价值。在强调内涵和功能性的同时也推动了城市审美的进程。
【关键词】互动装置艺术 交互 新媒体 展示
互动装置这个词源于英文 Interactive Installation,意为相互作用或能相互作用的设备。互动装置艺术是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编辑、处理、交流、共享和影像采集技术,以及外挂的软硬件设备,并且利用综合材料安装设置好的展示场景为平台进行互动交流的艺术表现形式。互动装置艺术不仅是一个具有独特方法和实践的综合体,也是一种通过科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来展示科技的强大创造力和艺术的无限想象力的重要载体形式。①
一、云冈石窟 前世今生
云冈石窟是我国最大的石窟之一,与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石窟和麦积山石窟并称为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其价值无论是从佛教文化还是雕塑的美学角度来讲都是一种震慑,然而,由于千百年来的风雨侵蚀和周边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石窟整体结构日渐风化、石刻造像的纹理与线条日渐模糊。想要将几千年前的壮观宏伟存封住也是不切实际的,然而陈列馆中互动装置艺术的出现,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展示方式。“通过多媒体数字化技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北魏文化及云冈石窟的佛教艺术高峰。”云冈石窟研究院院长张焯说。
云冈陈列馆的主题名为“前世今生”,即用现代数字化手段将传统文明时尚再现,陈列馆入口的设计更是呼应了这一主题,各种数字、年代的影像投射在馆口的四周。走过这段馆口,像是穿越了时空隧道般令人兴奋和惊奇,大厅两侧有共140米长的巨型投影墙,用24部数字投影机同时作业。写意的镜头语言和超宽的镜头视野,佛像的璎珞、衣襟随风摆动,生动地展现了当年皇家贵族虔诚礼佛的盛大场面。踏在大厅的这条通往对面大佛影像的路上,像是通往一方神秘、庄严的净土,每踏过一步,脚下便会留下一斑星光足迹,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曾经在网上的视频分享里看到过美剧的幕后制作,有一些剧情场景由于不能实现现场拍摄,于是将人物放在鲜绿色的背景前,经过计算机数据计算,人物随即出现在正面对的设定的大屏幕场景里,再经过一定的后期处理,整个画面就变成了我们看起来很真实的镜头。这一技术同样出现在云冈陈列馆中,不同的是,美剧的场景变成了云冈石窟及周边环境的动态图像,当然背后依然有个鲜绿色的背景墙壁,它的作用就像是Photoshop里抠图人物背后的鲜明背景,让人物在快速点击魔棒工具后就独立出来的抠图界面。当游客走到大屏幕前,就会惊奇地发现自己仿佛已经置身在看似是几千年前的石窟周边,将游客与环境紧密连结。不断推进的画面,即使是静站在屏幕前,也会感觉到自己像是在沿途游览一般,连绵不断、引人入胜,引来了众多游客的惊叹和赞美。它使观众参与、交流甚至“融入”作品中,并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
二、活化历史 昔日重现
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互动装置艺术将人们带到一个充满多媒介融合和实时交互的空间里,使得人们可以广泛参与和多角度体验。其主要表现方式是使用者通过人体的各个感官与作品之间的直接互动、参与改变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义。它们以触摸、空间移动、发声等不同的方式来引发作品的转化。交互性即互动,是装置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根本特性,交互使得人们可以加入其中来欣赏作品,直接参与作品的完成,在交互的过程中,艺术审美的感觉、体验和思维等方面都会产生深刻变革。
正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镇馆之宝《清明上河图》那样,它将我们引入熙来攘往、诗意盎然的北宋时光,让我们觉得仿佛已经置身于繁华和谐的街道上,穿梭于车水马龙中……
将传统文化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出来,似乎可以解决古迹无法保存的问题,同时达到了时尚宣传的效果。与传统艺术作品相比,互动装置艺术使电子科技和影像艺术结合,使其成为了一种“近距离艺术”,其交互性从根本上改变了作者与观众的关系。观众不再只是被动地接受,相反,观众对作品的感受与体验才是最主要的,观众从原来纯粹的静态审美转变成为艺术作品的参与者。正是不同的观众有着不同的反应,才会使作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和效果,使互动装置艺术作品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和偶然性。
三、挑战传统 展望未来
如今,国外已有很多装置艺术展览馆,国内近些年的大小展馆里也频频出现互动装置艺术,协助展览信息的传达。相较于传统的艺术表达形式,互动装置艺术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空间转换成虚拟的数字空间,这种完全的开放性、互动性使得传统的艺术传播与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它给观众带来的轻松、便捷、坦诚的艺术交流形式,是传统传媒所无法比拟的。未来的交互装置将以更加自然、人性化的交互方式和更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将艺术创作融入科技化和全球文化的环境中,并成为未来新媒体艺术发展的主要方向,这是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
既然互动装置艺术相较于传统艺术形式有诸多优点,并可以将历史“活化”,将观者融入其中,是不是就意味着那些真迹将被完全取代?如果观者只需在展厅里就可以模拟现场,人们就大可不必长途奔波,但这样就会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去亲身感受真迹远比在虚拟的场景来得更加真实。再逼真,再酷炫的效果也只是一种表现形式,一种传播手段。这就好比让我们在纸质书和电子书中选择一样,并不是那么绝对的谁可以代替谁的问题。即使在若干年后宏伟壮丽的原作终会消失在人们眼中,但它们却依然屹立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不可取代。
注释:
①吕悦宁,谭坤.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吕悦宁,谭坤.多媒体产品艺术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曹倩.实验互动装置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3]王熙.链接公众——浅析互动装置艺术的互动性[J].新一代,2010(1).
[4]姜在新.互动装置艺术的创作方法的研究[J].电影评介,2007(5).
[5]姜在新.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研究 [J].美术大观,2006(11).
[6]刘丽.“生正逢时”的新媒体艺术[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8(l2).
“观念体现着信仰,信仰在艺术中实现,在不同时间文化环境下以不同形式媒介和语言表达‘智者’对人性社会的‘神性诉求’与表现。”
尽管我们今天距离1917年初的那个春天,已经十分遥远,尽管人们谈论艺术的主题已经从现代主义,漫步至后现代主义,尽管艺术的灵韵,仿佛已在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手中磨灭殆尽,但总有些信念,总有些目光似乎从未发生改变。而我们却无从论断,这是一件好事抑或是一件坏事。
当杜尚随意地在收银处撤下钱币,购置下他对于后世影响深远的小便池之后,达达主义的信念终于被这位杰出的艺术家用种更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而同时,一种较为崭新的艺术形式也以并不讨喜的面貌再次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以现成品为基本载体的装置艺术,从出生至今就一直在展现艺术自身的矛盾性。《泉》的出现无疑引发了许多有益的争论,对于艺术本质的嘲讽与艺术界限的触碰,都使得那个时代的艺术家、批评家再次陷入了沉思。注入观念的装置,在诉诸视觉表现的同时,也可以成为某种信念的表述工具。更无需提及现成品的使用对于后世现成品艺术的巨大影响。可以说,装置艺术的演进源自西方现代主义的整体发展,由自由的思想根基与形式主义的勇于探索铺平道路,所以尽管它饱受争议,但是最终还是得到了认可。而若论及装置艺术在中国的处境,就不可同日而语了。或许我们很难想象,直到2013年的冬天,我们才迎来首次装置艺术双年展。正如这次展览的名称“零界”一样,装置艺术在中国还是种“零界”的状态,带着它自身的无限可能性,再次走人人们的视野。
装置艺术本身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应感到十分陌生。只是人们对于这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冷漠,其原因或许要归结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众多艺术家采取的激进做法。那个时候的装置艺术大多与行为艺术绑定倾销给观看者,由此使观众产生的不良反应,不幸地波及到了人们对于“当代艺术”整体概念的看法。这点一直到今天似乎都没有发生改变,由此便造成了这种在西方已经被艺术家所熟稔的手法,在中国观众的视野里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婴儿的怪现状。然而这种奇怪的现象,细想之下,似乎也并不奇怪。宋庄距离大洋彼岸的纽约太过遥远,异域的艺术影响,并不能使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聚集地得益。宋庄的地理位置,仿佛某种暗喻,揭示着这种极具生命力的艺术形式在中国遭受的冷遇。它位于中心的边缘地带,且游离在人们的视野之外。作为本次装置艺术展的重要参与者,邓国源先生在谈及这个问题的时候,虽颇为无奈,但也道出了现实。年轻的观众对这种艺术形式缺乏较为完整的认识。年长的艺术家又疲于探讨艺术本质层面的问题,惰性地沉浸在传统艺术之中,而对于这种出现近一个世纪的艺术形式的忽视,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部分艺术创作者的思维上的保守。好在我们还是有批艺术家继续执著于“装置”这种信念。
这次展览采取了两个展馆同时开展的举措,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同时刻下的不同的作品。每位参展的艺术家,都带来了别具匠心的作品,它们大多带有完满的概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这些作品身上,我们不难看出艺术家执著的信念与勇于尝试的决心。在天津美术馆展出的《形而上的方式诞生I》,已经不是我们第次看到邓国源先生的系列作品了。它的前身,应该是2009年的《以形而上的方式诞生》系列。这一系列大抵都选择使用残缺的树干、试管、镜子等器物塑造而成。采取自然物的载体,加诸人工痕迹明显的试管穿插其间。在透明而密闭的空间中,宛若依然生长的绿色植物,令人不禁为其饱有的生命感而发出声轻叹。在这里我们可以放任自身揣测二,统观作品本身,我们能深切地体会到在工业社会背景之下,人与自然关系步八了另个极端。工业的进步一方面成为了社会助推器,另一方面也在局限着人们自身的发展,与此同时也将自然推向距离人们更遥远的地方。“形而上”的命名方式,似乎也在影射某种脆弱的生命理念。相较而言,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天津美术馆展出的作品,还是在北京当代艺术馆展出的作品,创作者最初的理念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延展。断裂的树干,以一个更为完整的实体出现。不同之处在于,这次的树干整体为金漆覆盖。与其说这是一棵枯树,不如说这是由金属塑造而出的木质形体,种人工化的自然,不过已足以乱真。树木底座的玻璃与镜面材质,似乎在提醒我们反观自身所处的环境,反观这种形而上的生长的信念。然而与这系列诗意化的表现方式形成对比的是,邓国源先生指出,这件作品最初的创作理念恰恰来自最为真切的现实生活。我们而今已无法想象,创作者是带着怎样的心情漫步在建设施工的新校区。但丢弃在路边的废弃木材,却在某点上打动了创作者。因此这件作品,无论从创作理念,还是从物质载体本身,都来自我们触手可及的世界。而当它陈列在博物馆时,却又使得源自于生活的事物离我们十分遥远(作为观众的我们,本不该将装置艺术推离我们的视线)。令人玩味的对比,使得创作行为本身也俨然成为件与实物休戚相关的艺术品。
人文性质颇强的另件作品,身处北京当代博物馆外围。由傅中望创作的《偏转南北轴线“9°”》,着实吸引人们的眼球。这件作品脱离了艺术馆的内部空间,而蔓延在展馆外围,实则将博物馆建筑本身融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通过红色的椅子,密切了地理概念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使我们更为直观地思考人在世界中的“位置”,以及当代艺术品的自身定位。除却其本身容易引起人们的误会(误以为这就是展馆的部分),这种跳脱框架之外的思考依旧是十分有趣的。与傅中望不同,另一位艺术家蔡锦则选择在自己的作品中继续延续自身的信念。驻足她的作品之前,也总会使得我们不可避免地沉思,我们在看待件艺术品时,艺术家的身份问题究竟对我们造成多大的干扰?毕竟作品和作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尽管两者不可割裂。但当我们看到位女性艺术家的作品时,却很难摆脱这种身份的符号。无论是北京现代博物馆展出的《鞋》,还是天津美术馆展出的《美人蕉》,都不难从中寻觅到蔡锦的“美人蕉”。这种隶属于她的符号样式,已逐渐成为她作品的人格化象征。这里的美人蕉,是否依日在暗喻女性艺术家的特殊身份,我们无从分辨。但毫无疑问,专属于她自身的形式语言,不论媒介和表现形式如何发生变化,这些带有象征和隐喻的形象,无不昭示着创作者对于中国女性艺术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尽管每位创作者的表现方式都各不相同,但我们却能在每一件作品中都感受到一种力量。因为作品是思想的承载,艺术是观念的媒介。我们确实需要来自观看者的宽容,但更需要的是来自创作者自身的支持与奋进。装置艺术这种不再崭新的艺术形式,还有待进一步为观者拓宽视野。我们需要用不变的信念,扭转人们尚未改变的目光,而不应该静默,直至看到头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才有所作为。由此可见“零界”本身的可贵,它无疑是近年来装置艺术在国内环境下最为有益与积极的次尝试。
注释:
①此处的引文摘自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秦风为“零界——2013年首届中国装置艺术双年展”宣传册撰写的卷首语。
(一)当代艺术简述
我们所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伴随着历史和科学的进步、信仰和思潮变迁不断地向前发展变化着。当代艺术不断进行新的艺术实践,探索新的领域,重建已有的形式,并伴随着当代正在发生的不断地进行变化。
1.动画装置艺术简述
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动画装置艺术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很明确的说法,但我们从动画装置作品在动画内容和材料上的改变,会发现这种新兴的动画装置形态悄无声息地改变着动画的观看方式和感受体验。动画装置是利用科技手段、数字媒介和日常生活各种材料搭建而成的场景,将传统的动画形象相混合的艺术形式。我们通过这种形式,将动画形象从荧幕中释放出来,拉近它与观众的距离。这样观众可以借助触觉、视觉、听觉来完成这个作品的体验。观者的日常生活的主观经验可以带入作品中,使我们脱离了过去仅仅在作品前安静观赏的模式,可使观者在作品里可观、可想、可玩。
2.当代艺术与动画装置的联系
早期动画与当代艺术的结合会从传统的视觉艺术中汲取灵感,1992年美国琼?格雷兹(JoanGratz)制作的奥斯卡奖动画片《蒙娜丽莎走下楼梯》(参见图1)――片名源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和杜尚的《下楼梯的裸女》――带领观者开启当代艺术的旅程。在作品中可以看到30多位世界名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可以看成是对传统绘画的影射和礼赞,《蒙娜丽莎走下楼梯》也是在用动画的艺术形式对经典艺术和当代艺术的进行解构和重组。
今天动画的更新发展,和灵活地运用数字技术、计算机程序等手段有很大关系,通过这些手段对图像、视频进行编辑处理和分析。但是,它自始至终都离不开我们的主观感知到的各种感觉――“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动画装置艺术介入观者的感知区域,是影响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不仅使动画形象活动在荧幕之外,也活动在现实的材质所搭建的场景之上,并使我们信以为真。从而将我们的各种感觉更深入的激发和唤起。
(二)动画产业中新技术手段的表现形式
装置艺术可以用科技手段来展示,当下早些年出现的人体运动捕捉技术已广泛运用到动画电影制作中,其具有里程碑式的一个案例是,2012年由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电影《阿凡达》全程运用动作捕捉技术完成,并且此技术在电影中进行了完美结合。在2016年国内上映的郭敬明导演的《爵迹》电影同样运用了人体动作捕捉技术。在二十世纪末兴起的虚拟现实技术,它能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多感官的虚拟环境,用户能够从虚拟环境中获得对客观世界的感性和理性的认识。
此外,还有一种全息投影技术不仅可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像,还可以使幻像与表演者产生互动,一起完成表演,产生令人震撼的演出效果。[5]美国基于互动体验的博物馆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全息投影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在博物馆中对参观者进行互动展览,以科学知识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展览内容和多方位参与的形式,激励广大公众亲身探索体验并实践,实现具有个性化的主动学习。
(三)装置艺术在大众群体中的印象
各种当代艺术展览中,不少参观者都会唏嘘面前作品的不可思议和怪异,纷纷对这些当代艺术中所展现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等表示费解。在2016年7月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群展|零食》,行为艺术家奥利维耶点?德萨嘉赞在《变相》的行为表演中,破坏了自己的面容,浑身盖满黏土和颜料,如同从“神圣面孔”到“肉体头颅”的转变。讲述了一个画家、雕塑家无法赋予其作品生命的失败故事,被着色黏土覆盖的画家在绝望的姿势中,变成了一尊活体雕塑,以此传达了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视活着却为一种寻常或平庸。当代艺术对于我们就像一个充满奇怪生物的奇幻王国,在那里我们能想象到的一切都能找到,反之亦然。我们需要放下固执的偏见,接受当代艺术带给我们的惊喜和震撼。
二、
(一)?踊?装置的现状
装置开始于1910年杜尚将一个现成品小便池签上自己的名字演变成一种装置艺术,并逐渐进入了当今艺术界的主流领域。动画装置艺术是数字的智能成像,计算机技术整合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鲜活力的艺术形式。作为一种新的手段在当代艺术中运用,它对原有的艺术进行了革新,对将来的艺术和生活带来新的不一样的多感官体验。
(二)当代艺术中装置的现状
装置艺术是作为雕塑艺术的延伸,从20世纪70年代起,当代艺术装置作为一种艺术观念形式,对艺术和生活采取了反讽刺的手法,指各种形式的装置艺术作品。[3]它在今天科技化的道路上迅猛发展,融合多样化的媒体艺术:集成、视像、照相、观念等。在2016年9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波普之上》展览中童昆鸟装置作品《从罗马尼亚到洛杉矶的路上》,是他迄今为止最大最复杂的一个大型装置作品,并给我们呈现了一种未来主义由机器管理的明日景象。
三、动画装置给当代艺术提供了可行性线索
(一)动画装置作品的场景式体验
1.多感官式体验
在当今的艺术审美过程中,动画装置已然不同于对传统艺术的欣赏,它已具有了亲历体验的审美新特征。新媒体艺术通过营造虚拟现实的场景与参与者互动,从而生发出一种多感官式的情景体验。2016年在上海世博会中华艺术宫展示的《清明上河图》,走近会发现它是一个会动的画面,市集上人们摩肩接踵,桥下流水波光粼粼,不断变换的画面在多媒体互动下再现了北宋繁荣的市井生活场景。
在2016年9月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举办的《波普之上》展览中,安妮卡?伊《12支通感蜡笔》(参见图2)作品中,利用扩散器释放出女性集合菌的气味及几乎难以察觉的高古轩画廊的气味,让观者置身于一个孤独的环境中,产生一种男权对于女权主义和女性影响力的持久恐惧。
定格动画作为动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在拍摄定格动画时运用的像木偶、沙子、毛线、玻璃等各种装置材料搬上了当代艺术的展览舞台,作为一种动画装置展示着装置艺术独有的艺术魅力。2016年9月在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举办的娜塔莉?杜尔伯格和汉斯?博格双人展《秘密花园》(参见图3)中,不仅展出了娜塔莉?杜尔伯格的定格动画影视作品,还有大规模的制作定格动画的装置材料。她使用粘土动画的艺术形式,将本能中常见的嫉妒、报复和贪婪进一步戏剧化,她的伴侣为其动画和装置创作带有催眠效应的配乐氛围。
2.虚拟现实和情感
装置艺术在当代艺术大环境下所营造出的,集结了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多元感官。给个体的生理或者心理上都带来极大的刺激和享受,会在虚拟的装置空间里置入一种个人情感的参与。[5]近年盛行的cosplay同样是将动漫中的角色和剧情置换到现实世界里,集合了多元的感官体验和享受。cosplay狭义的解释是模仿或者装扮虚拟世界总的人物角色,因此也被称为角色扮演。由此,“假扮某类人的人”是在网络上衍生出的新含义。
在2016年乌镇国际艺术展中,宋冬的大型装置作品《街广场》中,则利用实物和三面大镜子创造了不能通行的街道,但它是可以被个体使用和停留的自由空间。每个城市都似或是潜意识的相似。在2016年的此展览中,伊秀珍的装置作品《内省腔》选取了粉颜色的秋衣秋裤缝制的。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想找一个安静的角落,可以放轻松并且回归自我,而母亲的子宫就是最原始的归属。但是,作者也不想让你完全放松,当你在躺在里面的时候,根本躲不开别人的窥视。而周边大大小小的孔洞说不定就有观者的眼睛,令人吓一跳。
兰登国际创作的作品《雨屋》是一个融合奇幻和真实的独特空间,参观观众体验到一场不被淋湿的倾盆大雨。在屋内倾盆大雨持续不断,但屋中雨和屋外雨世完全不相同的,因为不管我们走到哪里,都不会被淋湿,好像是大雨在故意地躲着人一样。这个超大艺术装置为参观者营造了超现实的真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神秘氛围。
动画装置除了将传统的动漫剧场或电影中的道具、人物、场景还原到展览现场,也把多媒体媒介的特点融入到其中,这也是符合当代艺术发展的趋势。
总结
关键词:装置艺术;大学校园;以人为本;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14-02
装置艺术起源于欧洲,涉及绘画、雕塑、建筑、音乐、影像、文学等艺术领域,常利用不同类型的物体媒介通过概念实物化的艺术手段来传达其内涵,因而它也被众多当代艺术家所钟爱。它是对传统艺术的一种挑战,通过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表明人类表达思想观念的艺术方式是无界限的,是一种偏于实践性的艺术形式。景观装置艺术,是在景观环境设计中具有独特作用的艺术装置,它是景观设计中体现某一特定主题的要素,是装置艺术与景观作品的融合,是诠释景观环境的一个重要元素,是景观设计与人们思想交流的一个载体,有助提升整个景观环境的品质。
大学校园是育人的场所,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大学校园环境是实现教育目标的物质载体,也是大学精神的载体。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校园物质文化景观积淀着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的价值,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教育意义。学生不仅通过景观掌握一定群体的环境知觉,而且同时从景观中领会特定文化的空间设计,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那么,如何将装置艺术与自然环境紧密结合,如何将装置艺术融入到校园环境和当地文化中,这是本文要探讨的重点。
1 装置艺术的现状
装置艺术源自20世纪60年代,自始至终都与环境艺术设计紧密相联。在现代欧洲城市空间中的装置艺术作品比比皆是,大多充满现代气息,比较成功的案例有: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荷兰鹿特丹的schouwburgplein广场等。同时还有很多雕塑、景观小品等也多为人所称道,如:英国利物浦广场上的《利物浦发声》的反射扩音装置、伦敦肯辛顿公园的《颠倒世界》的C形不锈钢装置、伦敦的《彩虹公园》等。以上的案例都说明了装置艺术一直与空间环境紧密关系,将装置艺术置于环境之中,才能创造出适宜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装置艺术的地位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将装置艺术融合到作品中。与此同时,景观设计师也将装置艺术运用到景观环境设计中。随着高校的发展,为了满足大学生物质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环境景观的参与性越来越被设计师所关注,而装置艺术恰恰是景观的精神性、人文性的体现,装置艺术可以将校园景观体现的更直接、更具体、效果更佳明显。
2 校园装置艺术的重要性
装置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它可以自由使用各门类艺术手段使观者切身实地的参与到其中,其参与性与互动性是设计重点。
校园景观设计只有形式美和流行的风格是不够的,应具有特定的文化特色及氛围,很多校园景观做的很有形式的美感,看上去更像是城市景观或大型企业工厂,但没有校园识别性。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校园特有的文化内涵。校园景观主要服务于学生,是满足学生学习、生活、休闲等要求的具有公共性的场所,同时还兼有与生态、文化、美学及其各种与可持续发展的土地使用相一致的使用功能,使用人群――学生是校园景观的最大特点。首先,要以学生为主体。思考学生在校园中的行为路线和活动特点,从而设计合适的装置艺术景观来满足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等需要,协调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关系,提高审美。其次,要把地域文化作为装置艺术景观的发展方向。大学校园的建设少则几十年多则几百年,是一个长期的文化建设过程,其校园环境特色直接反应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特点,与地方文化向结合能够更有效的突出其特色,传承历史文化、凸显历史文化名城特色。
在校园的装置艺术景观塑造中,以学生为本、融入地域文化是今后的发展主要方向,以传统的文化轴线为传承能使校园保持更加持久的文化魅力。
3 蚌埠大学城校园装置艺术景观现状
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走访了蚌埠学院和蚌埠医学院2所地方高校,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蚌埠地区校园装置艺术景观的现状。
(1)蚌埠学院的装置艺术是最丰富的,也是最具有历史内涵的,大致可分为以下5个方面:一是休憩设施。校园中随处可见到座椅,很普通的装置艺术却也很实用,不仅可以休憩,也可以作为学习的一个小环境;在湖水景观旁有一个廊架,廊架旁种植攀爬类植物不仅使廊架美观度得到提升,并且可以让学生在炎炎夏日有一个可以休憩庇荫的地方。二是文化展示牌。在图书馆报告厅门口设置了一个报亭,也许实用性不是很强,但是很有历史沉淀感。当然,也可以作为学生获取外界知识的一个渠道。在校园的一些重要路口还设有一些路标指示牌,这些路标指示牌可以给初来学校的学生一些比较立体的指示,当把指示牌做的更有地方特色一点,会使之不仅有实用性也更具有美观性。三是自行车停车位及雨棚。学校里面有专门修建停放自行车的车位,一方面可以让自行车有序停放,另一方面也可以降低自行车被盗的几率。在学生宿舍门口为自行车修建的遮阳遮雨棚,很有人文性,让学生们感受到了学校的人文关怀。四是照明设施。作为校园随处可见的灯柱,是随着区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型灯柱,如图书馆前的具有淮河文化的灯柱,能够将淮河文化融入到校园装置艺术中会让其更有历史沉淀感。五是雕塑。校园中设置了一些石雕和不锈钢雕塑,有抽象的,有写实的,有的在很显眼的位置,有的需要仔细观察才会发现它的存在,几乎与环境融为了一体,让人有一种想去找寻发现它的冲动。
(2)相对于蚌埠学院来说,蚌埠医学院只有很少的校园装置艺术,并且不能突出它的作为医学院的一些校园特色,而且在植物景观上略显拥挤。蚌埠医学院的校园装置艺术不是很有特色,拿路灯来说,路灯的款式几乎都是一致的没有特殊性,而且在色调上以白色为主,时间久了以后会有一种陈旧感,不能给人以舒适的感觉。但是它有一个装置景观亮点是一个亲水平台,湖中有养鹅,并且有平台和水接触,这样有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感觉,很具有亲切性。
(3)蚌埠大学城当中蚌埠学院的装置艺术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特色,而且能够很好地和自然和人融为一体,不仅有景观的人文性,而且也有景观的艺术性。蚌埠学院的装置艺术也能够兼具美观性和实用性、人文性。相比较来说,蚌埠医学院的校园装置艺术稍加欠缺。一些装置艺术只有单纯的实用性而不能突出作为医学院的特色,使得该学校的定位也不是很明确。
4 总结
校园装置艺术景观可以没有国外的装置艺术那么超前的设计风格和造型,但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承担着学校历史、传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重任。因此,必须在注重功能的同时,充分考虑大学精神的营造。从学校整体大局考虑,既反映学校形象又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将文化融入装置艺术景观建设中,体现校园文化,传承地方历史,展现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2]王庆雨.大学校园环境建设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6.
[3]陈慧云.论城市公共空间的规划创意――以芝加哥千禧公园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2/01.
[4]陈子归.互动装置艺术在中国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发展思考[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14.
[5]简坡,戴珊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探析[J].南方建筑,2005/01.
[6]陈新生.欧洲城市公共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关键词:舞台空间;舞美装置;艺术效果
舞美设计是舞台表演的重要环节。舞台是对整个大千的反映,它呈现的小世界是一种生活和精神上的升华。舞台的“美”需要进行设计,需要舞美设计人员的精心筹划,所以对舞台空间和舞台设置的营造是很关键的一环,只有重视舞台艺术的表现,方能给人一种美的意蕴。
一.舞台空间的审美意蕴
(一)舞台空间的优劣
舞台空间相对于整个世界来说是个狭小的空间,但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却能演绎出整个大千世界。艺术家们制造了舞台这个空间,表演者可以在舞台上表演各种生活的情景和理想世界的情境,而现实世界是不具备这种可能。通过构建舞台空间,可以充分表现出日常生活中既有的片段以及人们理想中的片段,给人们带来真实的空间感。如果营造出来的舞台气氛有着浓厚的感染力,那么这将会把观众带入一个真实的世界,使他们身临其境,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形成演员和观众之间的无形的互动。
虽然舞台空间可以表现整个大千世界,但是由于其空间小、人员有限等原因,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首先舞台空间较狭小,演员在进行表演时要受到场地的限制,因此表演人员在彩排时要对其舞台内容进行删减,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舞台的表现力,没有把最充实的内容和形式展示给观众,这是一种表现的缺失;其次,舞台空间会产生距离感。观众和位置和演员的位置是面对面的,但他们之间大多相隔较远,这就形成了一种距离感。距离感拉远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距离,如果演员的演艺和舞台的意境没有达到很高的水平,那观众也不会切身地融入其中,反而会在心理上和演员产生隔阂,达不到理想的审美效果。
(二)舞台空间的艺术效果
1.现代技术的融合
现代的舞台空间除了沿用传统的表演形式之外,大多加入了现代性的元素,尤其是现代技术和造型艺术的融合,这种新的艺术形式把空间作为语言和媒介,在这个空间里不仅能够表现出演员的语言和动作,还能够传达出演员的心理活动。因此之所以一直强调对舞台艺术空间的处理,是因为它传达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情感变化,还有时间的流拥龋而不仅仅只是一幅简单的图画[1]。
2.舞台情景关系的处理
①透视规律的把握。
舞台的写实主要是通过模拟现实来表现的,这就要求场景中的一切道具、景片都必须给人一种真实感。掌握舞台的透视规律,将有益于舞台空间和意境的营造。就聚点透视来说,它可以很好地定位舞台中的某个事物,当视点改变时,透视类型也会随之改变,把透视原理运用到情景中,可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②虚实结合
营造舞台意境就要注重对舞台表现力的把握,要做到虚实结合,尽量发挥人们的想象,增强舞台的艺术效果。虚实结合,首先要可以把一些内容和情景省略掉,达到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即使表演者不说出来,但观众却能强烈得感受到某些东西是真实存在的,这就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引发共鸣。其次要把握好从实到虚的过度,这就要讲究色彩的渐变、近远景的合理安排,将舞台人物的性格和情景进行整合,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还要将灯光的处理和声音的控制纳入其中,营造出虚实相生的情景[2]。
3.空间设计符合情节安排
舞台空间的设计还要符合情节的具体安排,演员的演出是为了让观众在看懂听懂的同时,带给观众一种意犹未尽的兴致,或悲伤、或高兴、或幽默、或反思等,这些背后传达出的意味才是演员真正想要传达给观众的,好的演出效果可以让观众回味无穷,因此舞台空间还要按照情节内容的安排来进行设计,要对每一个细节合理斟酌,使其做到自然、融洽。
二.舞台装置的艺术效果
舞台装置是对设计图的再创作,从而将其变为现实可见的舞台布景。由于舞台的性状、大小和容纳量各不相同,所以舞台的装置方法也不尽相同。
(―)舞台的基本装置
舞台的装置主要包括硬件装置和软件装置。硬件装置包括假山、桥梁建筑等,软件装置包括大幕、侧幕等[3]。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舞台装置的不断改进,使艺术和技术实现了较完美的融合。
(二)舞台装置的艺术效果
舞台装置要依据导演的构思和剧本的情节进行合理安排,还要对舞台灯光、舞台景片等进行巧妙地处理,为人物的性格和舞台的气氛服务。可以根据不同场景的需要决定所选用的舞台材料绘画性的还是文字性的,有利于表现舞台的造型艺术,提高舞台的艺术感染力。同时利用现代的灯光和声音控制手段,可以更好得为舞台的设计服务,促进舞台设计的发展。
结语:
舞台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通过舞台设计,演员的表演效果可以和观众得到的审美效果相契合,其中舞台设计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舞台空间和舞台装置,舞台空间的设计可以采用现代技术并把握好透视规律,增大舞台空间的张力。而舞台装置则可以通过对舞台造型的把握,使其为舞台表现营造真实、恰到好处的气氛,增强舞台的艺术感染力,实现和观众的零距离沟通。
参考文献:
[1]樊柳超.舞台美术设计在主题公园中的运用[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
[2]范学智.浅谈灯光构成要素在舞台空间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4,(3):212-212.
【关键词】装置艺术 互动装置 大众欣赏 视觉艺术
全球化进程改变了视觉艺术的语言形态、创作模式和审美意识,促使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传播方式的产生。尤其当互动装置艺术这一全新艺术形式走进当代艺术舞台后,这一局限性问题更加凸显。
首先,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欣赏者的艺术水平提高,对现有的视觉艺术欣赏方式产生了不满。其次,现有的视觉艺术欣赏方式主要以面对公众单向性展示为基础,缺少互动参与的成分。欣赏者处于被动状态,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了欣赏者的自由。最后,互动装置艺术是现代艺术和社会的政治、工业科技和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产物,也符合科学与艺术的发展规律,不能再仅仅使用原有的欣赏标准对其进行评判。
一、现有视觉艺术欣赏方式的整合
艺术欣赏方式的整合就是把现有视觉艺术欣赏方式进行交叉、渗透、融合,进而形成具有兼容性的新的视觉艺术欣赏方法。
互动装置艺术欣赏方式有着现有视觉艺术欣赏方式不能企及的地方,一旦这种新的艺术欣赏样式具有大众化特征后,互动装置艺术与大众文化就会发生共振,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处理好精英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关系,使两者达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状态。当今审美的泛化与流行不仅波及日常生活的浅表层面,它同样渗透到更深的文化结构当中。“审美”更多不仅仅限于美与真,它更多地指向虚拟性和可变性,互动性就是虚拟性和可变性的一种表现。新的美学欣赏必须超越艺术本体论,形成一种生态美学的理论。现代艺术既不是沃尔夫冈・韦尔施的听觉艺术,也不是弗雷德理克・詹姆逊的视觉文化,同样也不是瓦尔特・本雅明倡导的触觉文化与视觉文化。现代艺术应该是一种融听觉文化、视觉文化、触觉文化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
随着信息文化和流行文化的发展,互动装置艺术家开始对图像视觉进行了重新思考,运用多种图像技术来探索新的模式和新的媒材。装置艺术家试图运用新的媒介、材料,发掘更多的人类新思维,新经验,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让人们体会一种新艺术带来惊奇的同时,也感受到美。
二、装置艺术与大众视觉的互动
现有视觉艺术形式不断发展,尤其是技术和多媒体展示的变革促使互动装置艺术更为普及。可以试想当互动装置艺术不再受审美习惯制约时,它将会成为一种更为普及的艺术形式,人们不会再用神秘的眼光去看待它。到那时,装置艺术审美会成为人们精神需要的一部分,其娱乐成分不再是茶余饭后的唯一谈资,整个社会将会进入对视觉艺术更高追求的阶段。
把互动装置艺术的特征(权威性特征逐渐减弱,欣赏手段多元化)与视觉艺术欣赏方式的特征(教化功能性增强,具有权威性、个性化、情感性,并受地域时间空间限制、欣赏手法单一)相对比,可看出装置艺术有着现有艺术欣赏方式不具备的优势,如权威性的减弱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使艺术欣赏向大众化方向发展,一旦这种艺术样式具有大众化特征后,互动装置艺术与大众文化就会发生共振,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环。而新技术的出现,如网络技术、软件技术、新媒体技术的广泛注入,促使装置艺术打破现有视觉欣赏手法的单一性,使其更加多元化。正是这种多元化,致使互动装置艺术在现有视觉艺术欣赏方式下的评价体系也会发生不小的变化――更加深厚的美学理念基础和哲学意味。这就需要产生适合互动装置艺术欣赏的视觉艺术欣赏方式与模式。
三、互动装置艺术带来的多元化体验
(一)新的审美体验途径
艺术多元化的欣赏手法释放了人们的情感,为新的艺术欣赏整合模式提供了前提。互动装置艺术其虚拟的特征,把人们从纷繁复杂、操劳繁忙的存在状态下解放出来,进入自由的生存状态。人们可以把自己设定成各种各样的角色,随意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寻找出自己想要表现的那部分,使人们的想象力、个性、情感得以释放。黑格尔曾把审美活动看做是一种灵魂的解放,摆脱一切压抑和限制的过程,并精辟地提出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互动装置艺术从审美的角度看使人的生命得到了自由,心灵得到了解放,视觉得到了满足,获得了一种沉醉的快意。互动装置艺术运用声、光技术和多元化的艺术手法,无疑给人们实现理想的境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视觉艺术欣赏进入更为完美的欣赏境界。
(二)新的视觉评价体系
随着互动装置艺术的不断成熟,其评价体系也会不断完善。体系的完善意味着参与现有视觉艺术欣赏的人群呈大众化趋势;人的癫狂非礼性的审美不再受人非议;处于弱势的边缘化人群之特殊倾向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由边缘逐渐向中心过渡。视觉艺术人群的大众化趋势使民间的、官方的、精英群体、市民群体,经典的、边缘的……各种在传统社会里壁垒分明的群体的欣赏角度逐渐融合。融合并不意味着个体的人的独特创新意识丢失,相反促使欣赏个体独特创新意识的建立,审美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