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各民族风俗习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各民族风俗习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 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 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

、民族风俗习惯概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宗教信仰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人“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主权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一) 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

  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

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

    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

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第2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1.1中华文化是一元性的封闭的大陆文化,中华民族早就已经形成了重亲情、重仁爱、重天伦之乐、重家庭的民族情感,这与我国的地理环境和几千年来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广告语就应充分运用亲切、温馨和浓郁的情感诉求,力争使广告语富有浓郁的感染力。广告语言中的情感设计是促成购买行为的核心要素,与此同时,广告语言的人情味浓厚也是广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南方黑芝麻糊”的电视广告,就是亲情诉求之作的经典。这则广告中并没有太多的表达感情的词汇,然而它的广告画面却将受众的思绪和情感带回到了他们的童年时代。开头和结尾仅有的广告语分别是:“小时候,一听见芝麻糊的叫卖声,我就再也坐不住了……。”和“一股浓香,一缕温暖,南方黑芝麻糊。”该广告画面朴实、温馨。卖糊母亲的微笑,买糊孩子天真的眼睛……形象地展示了普通百姓间温良、慈爱、乐善好施的美德和浓郁的人情味,让消费者沉浸在温馨的氛围里,从而体味到了人与人相亲相爱的感人情怀。又如,可口可乐的一则广告语:可口可乐,万家欢乐。广告商把“可口可乐”与“家”这个让人感觉温暖,幸福的地方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一看到“可口可乐”,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从而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1.2谦逊、恭让的道德准则谦逊、恭让是中华民族的最基本道德行为准则。如汉语中的谦词“奴、敝、在下”等和尊称“您、君、贵、尊、阁下”等就是这一准则的直接体现。广告是一种广而告之的强有力的宣传手段,其目的就是要刺激受众的购买欲望,最终实现受众的购买行为。如:聆听您的心声。我们的宗旨很简单。让您在旅行中得到企业家最想要的一切:最舒适的环境、最完善的设施和最精心的服务。(商务旅游)打开门,等着您的就是梦寐以求的家,无论您想要一座乡间宅邸,或者是一间摩天大楼的顶屋,翻开下面几页就可以看到世界上最美的住宅,供您挑选。(房地产)充足的阳光,清新的空气,一切为了您的子孙后代。(海滨度假地)毋庸置疑,这样的广告语让消费者感觉到广告的谦逊态度,进而便产生了对广告内容的信赖感和认同感。

2广告语言与民族风俗

自然环境、经济水平和民族发展历史的不同造就了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民族的共同心理,是该民族的标志。在生活中,一般来说,消费者较易接受顺应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广告语言形式。因而消费者的风俗习惯是广告创作者在广告语言创作时必须考虑的一个关键因素。如中国人喜欢请客送礼,喜欢在喜庆的日子穿戴红色衣物,把红色视为吉祥之色;而红色在西方人眼中则没有吉祥之意。又如,中国民间都有趋吉利、讨口彩的风俗习惯,因而许多广告创作者便抓住了消费者的这一心理特点,创作出了许多这类内容的广告。如湖南旺旺食品公司在推销旺旺食品时就创作出了这样一句广告语:“人旺、福旺、财旺、运道旺,旺旺。”这句广告语很好地迎合了消费者的心理。在中国,每逢喜庆节日,如传统的新春佳节,人们都会舞龙等以此来欢庆这个阖家欢乐的节日,因为龙在中国人眼中是一种吉祥的象征,而且中国人很自豪地称自己为龙的传人。而在西方人眼中,龙却是一种邪恶的象征,就更不要说龙会给家庭带来欢乐了。

3结语

第3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嫁妆是女方的父母赠予女方的,是女方的个人财产,不应予以分割。

依照我国不少地方的民间传统风俗习惯,女方娘家陪送的嫁妆,是结婚时女方的父母给予女方的,应认定是女方父母对自己子女的单独赠与,而不是赠与夫妻双方的,是女方的婚前财产或属于女方所有的个人财产,而不属夫妻双方共有的财产。

婚姻关系依法确立,夫妻在此后即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一般情况下都应归夫妻共同所有。但是,依照我国不少地方的民间传统风俗习惯,女方娘家陪送的嫁妆,应被视为女方的婚前财产或属于女方所有的个人财产,而不属赠与给结婚的夫妻双方共有的财产。

嫁妆:嫁妆是女子出嫁时,从娘家带到丈夫家去的聘礼、衣被、家具及其他用品等陪嫁物品,各地、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其所送的嫁妆也会不同。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对于少数名族来说,他们的汉语基础较差,学习和理解能力差一点,而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等民族的学生汉语水平较高,学习成绩较高。他们因为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的差异,彼此产生嫉妒和偏见,从而疏远了关系。以上是少数民族特招生在普通高校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特殊性。这些特征潜移默化地使他们成为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保留着自己的民族习惯,不能完全彼此融为一体。从多民族地区班级管理实际情况出发,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相结合,探讨一种通俗的、可操作性较强的多民族班级管理方法。

二、民族融合是处在第一要位

要正面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民族意识。各民族的意识都有积极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根据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积极健康的民族意识很有必要。因此,我们尊重他们的语言文字和,要熟悉他们的风俗习惯,了解各民族的现状、历史和特点,引导他们建立良好的思想观念。要反对民族歧视,引导学生不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开展各项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活动,让各民族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树立起互相信任、互相尊重的意识,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利用各项爱国活动,结合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问题和政治地位敏感的特点,感染他们热爱祖国,激励他们为中国发展努力奋斗。

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认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它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我们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但是我国宗教政策尊重和保护正当的自由,绝对不是保护封建迷信和毒害人的自由。所以,中职少数民族学生班级管理中,要正确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宗教观,让学生看清和披着宗教外衣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界线,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四、给学生以自由适当加以引导

因为各民族生活习惯、的不同,分歧比较多,平时管理时多给他们一些自由,很多事情在班里都可以通过民主讨论,让他们自己拿主意,这样才能让他们从心底里信服,比较容易接受班务决定事情。在给学生自由的同时,对同学们该肯定的就肯定,并给予适当的表扬和奖励;该否定的就否定,并给予适当的批评和教育,在全班形成一种能够扶持正气、伸张正义、制止宗教思想、阻止不道德现象的集体舆论。让学生明白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把矛盾遏制在萌芽之中。

五、多活动

第5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 少数民族预科;管理;原则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从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为民族地区培养合格大学生而设立的高等教育特殊形式。其目的是帮助文化基础较薄弱的边疆少数民族学生在这一阶段弥补不足,拓宽视野,尽快成为优秀的、合格的大学生,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促进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1]为了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这一目标,要管理好民族预科的学生,实现民族预科教育的培养目标,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方向性原则

方向性原则是民族预科班主任工作的首要原则,是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导向,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正确的思想引导

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与预科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等方面息息相关,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否正确影响着民族预科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于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特别重要。

基于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应以“四项基本原则”和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思想。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并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增强他们的国家意识,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为他们将来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思想基石。

2、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2]民族预科班级的学生来自多个少数民族,且各少数民族的学生人数不均,多的有几十人,少的只有几人甚至一人。这样复杂的生源结构更需要班主任在管理工作中坚持各民族学生平等团结的原则,要把各民族平等团结的观念深入每个同学的心中,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求各民族学生互相尊重。教育本班各民族同学要互相尊重应该是班集体成立的第一堂课。互相尊重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基础,它主要包括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尊重各民族的、尊重各民族的禁忌等。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2]风俗习惯没有好坏之分、高低之别,班主任要教育本班的所有同学要尊重其他民族同学的风俗习惯,不可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品头论足。

第二、在班级日常管理中,要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在成立班委会的过程中,除了考虑学生能力的因素外,还可以考虑民族的因素,可使班委会成员的民族结构与本班学生的民族结构基本一致,而决不能让班上的学生认为班主任偏向于某个民族的同学。在开展班级活动之时,活动的主题要么只用汉字书写,要么把班上学生所属民族的文字全写在汉字下面,不可只写在班上所占人数最多的民族的文字。对于违纪的现象,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处理,且要做到一视同仁,不可偏爱任何一方。

二、坚持民主集中和公正的原则

在班级管理事务中,从班委会的成立到班级活动的安排,从奖惩制度到学生助学金等资助的发放,班主任都要秉承民主集中、公平正义的原则,不可有任何偏私。

在班干部的选拨过程中,班主任可让有意向参选的同学上台演讲,全班同学进行投票(要禁止拉票活动),票数的多少作为重要的参考依据,但又不能完全根据票数多少来确定班干部人选,要有一定的灵活性。对于组织纪律性和责任感不强的同学,票数再高,也不能让他们进班委。

在班级、系部或学校的奖惩中,班主任要坚持公正的原则,一视同仁。特别是期末评优和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发放,班主任要秉承民主集中、公平正义的原则。在评优活动中,班主任可让班上学生投票,并根据一年来学生的表现,来确定优秀的人选。对于助学金等资助项目的评选,班主任要严格按照资助项目的评选要求来实施,尽可能让符合条件且需要资助的同学都得到应有的资助。

三、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于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同样重要。民族预科的学生都是大多是来自少数民族地区,不同的地域、文化、风俗、观念及家庭环境等因素导致他们在思想、行为、习惯等方面差异性较大,学习成绩也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要因材施教,首先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又要从了解学生的民族、地域、家庭、高考成绩等方面开始。班主任可建立班级学生管理档案,将学生的这些方面信息整理出来,并可根据民族、地域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留意观察班上学生的行为表现,进一步了解学生的思想、观念及学习态度等。

民族预科的学生都是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而来读预科的,基础普遍较差。并且他们基础差不是智力方面有问题,基础差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表现为:有些同学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喜好玩耍,时又迟到、缺课的现象,上课时间不能专心听讲;有些同学意志力不强,不能持之以恒,开学初劲头十足,可坚持不到一个月就懈怠了;有些同学个人的理想目标不明确,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还有些同学存在自卑的心理……针对不同学生所存在的问题,班主任应该有区别地给予科学、合理的教育。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的同学,班主任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管理,主要从纪律约束入手,进行批评教育,对于违反校纪系规的同学应坚决给予相应的处分,不可姑息;意志力不强的同学,班主任应把握他们的特点,及时引导、鼓励,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个人的理想目标不明确的同学,班主任应该引导他们树立切合实际的理想目标,点燃他们心灵的灯塔,让他们明白自己奋斗的方向;存在自卑心理的同学,班主任应多加鼓励,帮助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闪光点,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四、坚持心理管理的原则

预科学生刚跨过高中的门槛,年龄才刚过十八岁,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强,情绪也不太稳定。他们都来自少数民族地区,部分学生家庭贫困,且刚经历了高考失利的打击,升入预科学习,又将面临另一次升学压力,因此,特别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坚持心理管理的原则。

1、加强心理辅导,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在预科学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可对本班学生进行一次成才教育,通过古今伟人、名人的成长经历让他们明白成才之路是一条血汗之路,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需要克服很多困难。因此,要想成才,就必须有顽强的意志,必须有愈挫愈勇的斗志,必须有面对各种困难的心理准备。通过这种方式来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

2、利用各种途径,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给予心理疏导

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班主任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把握很重要,学生的心理状态把握得好,把握得及时,便于班主任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给予心理疏导,避免问题发生。把握学生心理状态的途径很多,对于预科学生,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

第一、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方法之一,预科学生入学之初,班主任可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班上学生的心理状态,对一些心理问题突出的学生可以单独建立一个档案,定期与他们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动向。

第二、日常观察

日常观察也是班主任了解学生心理状态的主要方法之一。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可以说都是他们内在心理的外化,因此,班主任平时要注意观察班上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行举止,通过他们精神面貌、言行举止的变化来把握他们的心理状态变化,判断他们心理问题的程度,给予适当的疏导。

结语

民族预科教育对于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及发展、民族团结和稳定都是极其重要的。而民族预科班主任的管理工作是民族预科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关于民族预科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基本原则是比较稳定的,而管理原则之下的管理方法是多样的、可变的,有待民族预科教育一线的同仁继续摸索、探讨。

参考文献:

[1]宋太成.民族教育论丛(第一辑)[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11。

[2]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辅导阅读材料[M].北京:红旗出版社 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71;125。

[3]芮秀军.班主任班级管理经典细节及对策[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6.

基金项目:阿坝师专校级规划项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模式探索》(项目编号:ASB12-03)研究成果之一。

第6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民俗吉林之朝鲜族风俗习惯

中国的朝鲜族有200余万人,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其中吉林省占60%以上。朝鲜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但语系未定。朝鲜族在我国各少数民族中,是物质生活比较好、文化水平较高的民族。

他们长期以垦荒为业,为开发培植我国高寒水稻,种植东北优质大米做出了贡献。朝鲜族的歌舞蛮声全国。朝鲜族人酷爱体育,讲究卫生,文明礼貌,特别是尊老爱幼的美德受到各族人民的好评。

朝鲜族是一个勤劳、智慧、乐观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著称。朝鲜族是一个热情奔放的民族,喜载歌载舞,他们的农乐舞、龙鼓舞、婚礼舞、刀舞和槌衣舞倍受青睐。在大力弘扬传统民间文化的同时,民族工艺品,如绘画、雕刻、草编、剪纸等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民间特色和浓厚的东北风格。

朝鲜族的婚礼习俗非常热闹,尊老习俗备受称道,有一日四 餐的饮食习惯。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捣衣”劳动。每到中秋左右,妇女们都要拆洗被褥衣服,进行晒喷浆,待其半干后叠成长方形在砧上捶打,这就是“捣衣”。

永吉县兴光村朝鲜族民俗村,已被辟为旅游景点。主要旅游活动有:村民与游客共同歌舞联欢;到村民家中参观民族生活习俗;在具有民族特点的火炕上品尝朝鲜族风味餐。朝鲜族的米饭、米酒、打糕、冷面、小咸菜、山野菜、狗肉全席等风味饮食和充满热情的招待令游客留连忘返。

像我们印象中的一样,朝鲜族的民族服饰极有特色。年轻女子往往穿着质地华贵、色彩艳丽的长衣裙,中年女子也一样身着漂亮的长筒裙,只是颜色以素色为主;男子则喜穿短上衣,外加坎肩,裤腿宽大,外出多穿长袍,儿童也着长裙,并在衣裙的袖口处配上七彩缎,色彩明亮。

朝鲜族的房子都以木搭架、屋顶四面坡用谷草或稻草、瓦片覆盖,墙壁多为泥墙刷白灰。现在砖瓦结构的住宅日益增多。

朝鲜族婚礼仪式隆重,分别在女方和男方家两次举行。朝鲜族家庭“男主外,女主内”风俗盛行,父子关系是一切人伦关系的基础,讲究父慈子孝,长子赡养父母。

朝鲜族有独特的家庭节日,如回甲节(六十周岁生日)、回婚节(结婚六十周年纪念日)。

民俗吉林之满族风俗习惯

吉林市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之一。其中以永吉县乌拉街满族镇居住的满族人口为最多。在乌拉街满族镇,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中以萨满教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满族的萨满教风格独特,他们信奉水貂,尊奉“信神则在,不信不怪”。此外,满族语言的表达方式丰富多彩,人们能歌善舞,哈拉巴舞和笊蓠舞独具特色。

第7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 高职高专 藏族大学生 学生管理

笔者曾作为一名藏族考生,从青海海北藏区考入内地大学读书,毕业后一直从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笔者从学习、生活,再到就业,克服各种困难,融入并快乐地在内地生活了12年,从中深刻体会到藏族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与我校所有藏族大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发现当下藏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和交流中遇到了“新问题”。

1.藏族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内地高校辅导员队伍中只有部分辅导员了解藏族的风俗习惯和禁忌,某些辅导员及专门从事学生管理的教师对于藏族的禁忌毫无所知,所以作为藏族大学生的管理者,不得不否认,我们的管理还存在一些漏洞。藏族大学生有着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民族信仰,要了解他们,必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及禁忌,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矛盾。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应该了解他们的习惯,尊重他们的风俗,对他们倾注亲情之爱,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和学习中。

1.1反感起外号。藏族人姓氏比较独特,一般的藏族是无姓的,只有名。因其名字的特殊性,名字与内地学生有所不同,有时被起各种外号,让其感觉被人排斥,从而引发民族间矛盾。

1.2生活禁忌。在藏族生活区,马肉、驴肉和狗肉是从来不吃的,有些地方的藏民连鱼肉都不吃。因为藏族人认为狗和马是通人性的,是不能吃的;而驴被视为一种很不干净的东西,也不会食用。对于不吃鱼肉,有两种说法:一是在藏区,很多平民百姓死后采用水葬,所以很多老一辈的藏民是不吃鱼的,二是鱼为高产动物,一胎多子,吃鱼就是杀生,罪孽深重,藏传佛教中宣扬不得杀生,所以有些地方的藏族不吃鱼肉。[1]

1.3反感摸头及双肩。在藏区,很多藏民有男尊女卑的思想,极其反感女人抚摸男人头部,或拍其双肩。这样的行为被认为是非常不礼貌、不友好的,甚至是有罪的,会带来晦气。而在内地高校的藏族学生经常会受到其他同学或者女同学善意的“骚扰”,所以了解和掌握藏族的风俗和习惯,对于藏族学生管理工作尤为重要。

2.藏族大学生在内地高校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困难

2.1语言障碍。因中国地方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语言障碍,尤其是来自藏区的学生来到内地后,很难听懂内地各地区的地方语言。这些藏族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较高,而普通话水平却一般,所以在与当地老师和学生的交流中遇到很大障碍。

2.2性格特点。藏族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殊的成长背景和宗教家庭教育,其性格豪爽刚烈,个性鲜明,思想也相对单纯,具有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并且藏族学生常以本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感到自豪,加之国家对待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使之具有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这种较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但表现为对个人的尊重,而且要求别人同样尊重自己的民族,遇到矛盾时,处理方法相对单一。一旦认为自己受到轻视,部分藏族大学生便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2]。

3.心理障碍

能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藏族学生都是当地教育的佼佼者,生活在光环之下。但藏区的教育水平总体来说相对于内地偏低,进入内地后,藏族大学生在学习中明显感到自身知识的不足,与内地学生的成绩差异明显。这种落差让他们难以接受,甚至导致低落、自卑心理障碍。

4.如何解决藏族大学生遇到的“新问题”

4.1一线辅导员应加强学习藏族风俗习惯和禁忌。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一线战士”,必须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及禁忌知识,这样才有利于各民族学生和谐相处,有利于民族融合与复兴,而现在内地各个高校还没有关于辅导员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及禁忌的学习和培训,这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产生严重的影响。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我校在每年12月份都要举行辅导员培训,聘请少数民族研究专家及本校少数民族老师,为全院辅导员教师讲授及探讨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办法及经验。

4.2给予藏族大学生更多的关心关爱。藏族大学生因其民族特点、成长背景不同,导致其在对事物的认知、处理问题的方法上与内地学生也不尽相同。藏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后,远离父母和朋友,容易产生孤僻感,学校应对藏族学生从生活和心理上给予帮助和安慰,使其尽快融入学校这个大集体。遇到矛盾时,教会他们遇到问题应该冷静思考,正确处理,使藏族学生的行为更接近于内地学生,帮助其尽快融入内地的学习生活。我校在藏族人特有的节日里(如藏历新年),组织他们过好本民族的节日,让他们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温暖。

4.3学校应建立有效机制与服务平台。内地各高校应建立有效的藏族学生管理机制与服务平台。在内地各高校,藏族学生被称为“特殊群体学生”,在管理中仅仅停留在“特别重视”的口号上,而未建立起真正有效的管理机制与服务平台。以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为例,我校各管理部门对各个少数民族学生建立管理台账及档案。学生处成立“藏族学生管理小组”,安排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为他们进行心理调查与疏导,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生活,并对他们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教务处每年都要对藏族学生进行“少数民族师生交流会”,在教学中了解到,藏族大学生英语基础差,部分老师地方口音重等问题,及时安排专业英语教师对基础薄弱的藏族学生进行无偿辅导,加大学校教师普通话能力培训,有效解决藏族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后勤部门专设“少数民族大学生关爱小组”,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的关爱,及时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解决。团委成立“少数民族学生交流协会”,旨在我校各少数民族间进行文化、音乐、体育等方面的交流,为各少数民族舞蹈与音乐之间的学习和交流提供平台,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提倡校园文化内涵的多样化发展。

在高校中,为了维护各个民族学生更团结地学习与生活,高校教师,尤其是高校辅导员掌握和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风俗习惯和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和谐、团结、发展,使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笔者建议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要多开展关于少数民族风俗、的课程学习与交流。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http:///view/141510.htm.

[2]杨周.如何加强内地高校藏族学生的管理工作[J].新校园(理论版),2013(1):54.

第8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同时,由于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存在差异,规定在民族聚集区法定婚龄可适当降低。

【法律依据】

《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晚婚晚育应予鼓励。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各民族风俗习惯范文

关键词:中华民族文化;民族传统文化;锡伯族文化

一、相关概念的综述

对于文化这个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它的理解是不同的,学术界也对文化这个概念做出了不同的解释。现在被人们普遍比较接受和理解的认为: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文化即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又是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那民族与文化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民族文化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是有华夏族的中原文化、东北白山黑水间的渔猎农耕民族的“女真满洲文化”、北方大漠草原的匈奴、突厥、回纥、契丹、蒙古族的“游牧狩猎文化”,西部与南部高原区的吐蕃、南诏、西夏、的“羌藏山岳文化”等汇聚而成的。从现实的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中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居住地域、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都有彼此交叉、彼此相通的特点、从而形成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景。

文化是有民族性的,民族是文化的一种载体,一个民族的特征在很大程度表现在这个民族的文化之中。我们可以从各民族的大量的生活现象的比较中领略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特征。文化作为人类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是各民族的人们长期生产、生活的产物,是该民族智慧的结晶,因为任何文化的形成主要是由各个民族与自然和社会的内在关系决定的,文化作为民族的一个特征,与特定的民族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直接相关,正如草原文化是草原民族在游牧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中逐渐形成一样。可以说,除一些个别的文化现象以外,任何系统化的文化或者文明的产生,都是与特定的民族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发展一个民族,应当发展这个民族的文化。

二、察布察尔县锡伯族文化

“察布查尔”锡伯语为“粮仓”之意,是全国唯一以锡伯族为主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县,位于新疆西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麓,伊犁河以南辽阔的河谷盆地。整个县境犹如一把打开的折扇,由南向北展开,美丽的伊犁河宛如镶在扇边的玉带,环绕着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北面。

锡伯族的文化拥有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在伦理道德方面锡伯族提倡尊老爱幼;互助合作;重视教育,爱好学习;勤劳勇敢、忠于职守;崇尚整洁。在语言文字方面也用自己的语言文字。锡伯族的文学艺术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锡伯族文学在在本民族文学的基础上吸收了大量的满、汉民族的文学精华,并且口头传诵的民间文学在锡伯族文学中占据主要地位。锡伯族的民族体育方面,由于锡伯族自古是“打牲部落”,所以好骑射。察布查尔县就称之为“弓箭之乡”。

在察布察尔锡伯自治县里,无论我是去锡伯族家庭中做客还是去当地政府调研,我都能感受到锡伯族人热情、开放。通过对锡伯族人们交流我知道,锡伯族是非常愿意和其他民族交流的,也非常愿意其他民族的人们来到这里学习锡伯族的文化。在调研过程中,我对锡伯族农民家庭、知识分子家庭和民间艺人家庭都进行了调研了解。在这些家庭中,在民间艺人家庭中我了解到,他们虽然很重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但是他们不会强迫自己孩子们也必须学习,他们说:“我们的孩子愿意学习我就会教他们,如果不愿意不会强迫的,如果有别的民族的人想来我这里学习锡伯族的民间艺术我也会认真的教他们学习,我这里就曾经来过外地的人和国外的一些学者来了解和学习。”

在饮食文化方面,我在这里的几天发现,这里的锡伯族在早餐的时候都会吃锡伯族大饼、奶茶、凉拌小菜(小菜喜欢吃茄子和韭菜),中午一般吃的比较随意,到了下午一般都会吃的比较好,如韭菜盒子、抓饭、面条等。他们说一般锡伯族中午吃的不会很丰富,到了晚餐的时候会好好的吃一顿。在服饰方面,虽然锡伯族现在穿的和汉族差不多,但是自己观察可以发现,好多锡伯族人们还是喜欢穿锡伯族刺绣的布鞋,在县城里还是有很多的锡伯族服饰店,在店里我们看到有很多的人来购买或者订做锡伯族服饰和布鞋。跟店家交谈后知道,这里大部分的衣服和鞋子都是手工做的,如果你想订做一套锡伯族服饰最好是提前两三个月预定。

在语言文字方面,在这里的锡伯族基本上都是会讲锡伯语和汉语的,并且两种语言之间转换的非常好。无论我走到哪里,如果是都会讲锡伯语就会用锡伯语进行交谈,如果一方不会就会使用汉语交流。由于这里还居住着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回族等其他民族,所以一些锡伯族还会哈萨克语、维吾尔语。在这里的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的一部分人们还会使用锡伯族语言。所以在这里交流你不会觉得语言不通。在居住的环境中,我发现我去的家庭中,家居布置大部分已经汉化了,但是这些家庭中依然会保留锡伯族独有的“炕”,炕的一边会与烟道互通,当冬天的时候会烧火,以便取暖。在房子上方会有一个横梁,当家里有小孩的时候就会帮一个摇床来让孩子在上面睡觉。

三、总结

通过这次的实地调研,我感受到了锡伯族的独有的民族传统文化,也有一些体会。首先,虽然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锡伯族的生活可能会越来越趋向于现代化,生活习惯也会逐渐的汉化,但是还会保留着锡伯族独有的民族特色。如上述以外,在婚丧嫁娶、清明节和锡伯族节日期间还是会按照锡伯族的风俗习惯来进行。我认为这样很好,既能保留着传统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其次,在察布察尔锡伯自治县居住的锡伯族,我发现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随着长时间的交流,每个民族之间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文化,例如锡伯族也会吃维吾尔族的抓饭、拌面,按照哈萨克族的方式冲泡奶茶,一些锡伯族也会使用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我认为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不仅仅在这里,在中国的其他地方,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会相互的学习和吸收对方的文化。这是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促进民族间的关系。

最后,我认为不仅仅是锡伯族,其他的民族也应该用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来对待本民族以外的文化,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除了本民族自己的力量以外也可以吸收其他民族的力量,让中国各民族都共同来保护、传承、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作者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13-2014年度新疆师范大学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项目编号:20131120。

参考文献:

[1]罗树杰.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5年9月.

[2]《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修订本编写组.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概况[M].民族出版社,2009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