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范文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

第1篇: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范文

一、抒写真情,言为心声

1.选取真实感人的材料。语言要饱含感情。不必刻意地追求华丽的辞藻,刻意的追求句式,刻意的追求修辞,刻意的追求名人名言,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一切都围绕感情的抒发,这样才能感人,我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要来得重要,例如,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的九岁男孩,只写了107个字(不含标点符号):“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把一个充满天真和童趣的世界推到了你面前。言为心声,只要你的文章是从心底流出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就一定是好文章。

2.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文章应起到心与心的交流作用,但在学生作文中会出现一些怪诞的内容,不考虑读者心理的事却是常常发生的。比如,写考场作文时,有的总爱在文章开头一字不少地抄录原材料,不懂得读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这一材料。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有这样的意识:即使自己所写的不能给别人带来愉悦和收获,至少也不能让读者空耗时光、味同嚼蜡。正如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悦耳,不要使读者感到厌倦。”

3.重视真实再现生活细节。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要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为心声,然而生活真实并不等于细节真实,唯有细节的真实才能再现生活的真实。我们应教会学生精心选择那些曾经打动过自己的镜头或难忘的片段,将悲伤或欢乐和憎恨等种种情感聚集在片段描写上,并着力营造好这个“动情点”,精彩的片段可以像《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可以是欲言又止的揪心的神态描写,可以是看似平静却心潮澎湃的心理描写等,只有文章细节真实,才能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只有使文章具有了真实性,它才能打动读者,发挥其熏陶感染净化等功能。细节的真实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但它一定是情感的真实,感悟的真实,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苏州中学黄厚江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撰文《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辩证解读》中明确:“完全是真实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的虚构,也可能‘真’”,我们强调细节的真实,不反对在生活细节上合理演绎、合理虚构,这不会影响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会反过来强化它的真实感。

二、设置情境,创意表达

1.情感情境设置。有时候,写亲情类的作文,学生总写不出自己独特感受,如果设置一个合适的情境,效果更佳,笔者在一次《妈妈,您辛苦了》作文训练感触颇深,当天冷空气侵袭,我先让学生猜测自己的父母会忙什么,很多学生都积极猜想,我当即让一学生打通其父母电话,没想到与自己的想象截然不同,一位、两位、打到后来,很多学生默默无语,更有学生落下眼泪,原来很多父母不是忙于工作,便是在送衣物的路上等等,父母的辛苦总是比自己想象的多,写下的作文让人耳目一新。

2.活动情境设置。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前夕,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的变化,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生活,并给他们一个信封,写下自己的感受,向学生明确这封信是要寄出的,在这样的假设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如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才惊觉原来老爸老妈也变老了,变脆弱了,不再是以前那强壮的臂膀、温暖的避风港,原来一直帮我扛着头上那片天的巨人,也会变老……”除了班级活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学校运动会、校园文艺节、重走路等也可以大做文章。

3.多媒体情境设置。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春”为话题的作文,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配上不同的音乐《春花图》、《荷塘夏景》、《夕阳西下》、《大雪纷飞》,要求学生在总结朱自清的《春》中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第2篇:适合父亲节发的句子范文

美国驻华大使普理赫曾在中国人民大学就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发表演讲,在回答学生提问时发生了一段小插曲。在场的一位老师说:“很多同学说出来的英语是彻底的‘外语’,不仅中国人听不懂,外国人也听不懂。”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现在我国外语教学已经处于一种颇为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却十分薄弱。出现这一局面的关键在于传统的英语教学与社会文化相脱离,虽然学生背了很多英语单词,做了很多语法练习题,但最终还是不会得体地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那么怎样来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呢?

二、解决问题的思路

首先,适当缩短英语教材的编写和使用周期。由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都有一个比较长的周期,这样,一套教材越是成熟就越可能距离现实远。

其次,拓宽多种媒体英语资源的运用,尤其是电视媒体英语教学资源的运用。这样,就能使学生学到更地道、更活泼的英语,更多地了解现实英语国家的社会风土人情,接触与亲身感受地道的英语。例如,利用中国教育电视台介绍过的与各级基础英语教材配套的多媒体英语材料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近乎自然习得的具体语境中学习英语,从而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与综合素质。再如,引导学生课外自主地借助电视、多媒体等学习英语,扩大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拓宽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还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总认为:只有把教材讲透了,尤其是把语法知识讲深讲透了,才算是教好了英语;学生也只有认真听记了老师的讲解才能学得好英语。结果,学生虽然能表达完整,但经常由于表达不够得体而使人听了一头雾水。例如,英语教材中对词组“take exercise”的解释为“进行体育活动”,学生就认为“I want to take exercise every day”表示“我想每天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样表达并不符合native speaker 的说话习惯。他们习惯说成“I want to exercise every day”。

因此,让学生从不同渠道尽可能多地感受地道、真切的英语素材,使语言和文化的学习都能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完整地再现和统一,这正是提高学生英语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解决问题的依据

1.体现学习语言的本质要求

语言习得理论告诉我们,语言自然习得的过程是无意识的,是潜移默化的。英语的学习也一样。由于电视、多媒体等能创设仿真的英语交际情景,在课堂中适当地引入这些媒体所提供的地道活泼的英语素材,能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语文化,从而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

2.体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资源策略和文化意识的理念

为改变英语教学“耗时多、效益低”和学生实际应用能力滞后的被动局面,教育部拟定了新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其中的“资源策略”是指学生合理并有效地利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和应用英语的策略。该《标准》还第一次提出了“文化意识”的教学目标,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地域文化交际能力。”教师是课程改革的促进者和实施者,面对新课程标准,英语教师不能再简单地拘泥于教材,而是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提供的内容为平台,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多种英语课程资源,自主、灵活、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3.体现高考英语侧重检测英语文化综合素质的趋向

高考英语越来越侧重于检测学生在具体语境下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与综合文化素质。如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英语考题:

---Don't be afraid of asking for helpit is needed.

A. unless B. since  C. although D. when (答案 D)

如果从语法角度分析或者从句子的中文意思角度分析,这一题的答案就变得模棱两可了。如选择B,从语法角度看可理解为由“sinc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即“既然需要帮助,那就大胆地求助吧”,这样分析似乎也是想得通的。其实正确答案D中的“ when”在这里表示“if",意思是:“假如需要帮助的话,你就大胆地求助吧”。此题主要是考查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及使用的规范性与地道性。如果我们只注重语法分析的话,往往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再如2004年的考题:

---It's getting late. I'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OK.

.

A.Take it easy.  B. Go slowly.  C. Stay longer D. See you (答案D)

这题的意图是考查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当主人送客人时,按照我国的传统文化,常常说“慢慢走”或“慢慢去”,而按照英语交际文化习惯是说“再见”。这个考题就是侧重检测学生对英语口语文化中的“告别语”的掌握情况。

由此看来,高考英语试题越来越注重真实的语境设置,侧重考查有实际意义的交际能力以及约定俗成的表达习惯。如果考生的英语语感强、英语文化素质好,平常又能从教材之外接触一些地道的英语原声材料,就能具有较强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近年来,各种媒体的英语教学资源不断出现。

1.英语影视节目多

目前,适合基础英语教学的广播、电视英语节目很多,如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一套节目的“外语加油站”与“同步课堂”等,再如CCTV-9是全英语频道节目。通过视听,不但可以增长见识,而且还可以提高英语听说能力。

2.英语教学网站遍地开花

现在英语教学网站遍地开花,这些网站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例如englishcat.com中就有适合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资源。进入这些网站学习是学生课外拓宽英语知识面的有效途径。

3.各类多媒体英语教学光盘纷纷上市

市场上各类英语教学光盘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有的是按照教材设置要求,由中外人士合作实地拍摄的。它是形音义统一在具体教学情景中的课堂教学“活”教材。这些光盘结合具体教学内容,由中外著名教师结合事例进行讲解、分析与用法举例,是英语课堂教学有力的辅佐材料。

4.英语教学的报刊杂志在增加多种媒体的分量

目前各类专业的英语教学报刊杂志在不断增加,而且越来越侧重多种媒体的分量。如原来只提供英语试卷听力部分的录音带,而现在把所有的文字材料都录制在录音带上,并与文字材料同步出版。再如与各级英语教科书配套的《英语学习报》,其听力材料语境真实、语言地道、语音纯正、内容符合实际生活,是师生提高语音素质、增加英语知识、丰富英语文化的好材料。

借助多种媒体的语言材料充实英语课堂教学,不但能规范师生的语音语调、提高他们的听说水平,而且还能使他们扩大词汇量、丰富口语素材,有效提高英语综合文化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三、多种媒体英语资源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综合素养中的优势

下面以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过的英语教学节目与目前全国高二、高三年级学生所普遍使用的中英合编的高中英语教材SEFC做比较,谈谈多种媒体的英语教学节目在培养学生英语文化素质方面的优势。

(一)突出体现具体语境下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

不同的语境,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因而,在语言教学中,需要创设多种不同的语境,以让学习者掌握多种表达方式。然而,这一点依靠文字教材本身是无法解决的。因为从文字教材中某一课的课文或对话中只能导出一种语境,由此也只能用上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再由于受教材编排成螺旋式上升原则的制约,有些相关语言的功能项目是零星出现的,学生往往缺乏对相关语言的语用功能的比较、辨别与整合。而电视英语教学资料中,中、外籍主讲老师能按照不同的语境,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并且还能对相关语言材料的不同语用功能作适当的比较、分析与综合,从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与综合文化素质。 例如学生非常熟悉的问候语“How are you ?”教材中的答语只有“I'm fine, thank you .”/“Fine , thanks.”而中国教育电视台播放过并且已制作成立体化英语教材的《阶梯英语》,就对这个问候语作了全面的分析与介绍。它集中介绍了多种回答以及不同答语的细微区别。因此,利用多种媒体的英语材料能增加学生对异国文化的了解与接触,帮助他们提高英语实际运用能力、减少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二)突出生活习俗在具体语境中的展现

SEFC的教学目标描述中都没有提到文化教学目的,较少介绍英语国家人士的生活习惯的知识,学生能从教材中获得的英语文化知识非常有限。如高一英语第29课的教师用书中提供了一些中西文化在请客吃饭礼仪方面的差异,但所提供的材料不详,仍令学生一头雾水:为什么西方人要把餐巾放到膝部上?西餐的餐具该怎么摆放?西餐的餐具到底应该怎样使用?对于学生的上述疑问,教师用书中也没有相关的解释资料。然而,在《Let's Talk in English》即《大家说英语》中,却有餐桌礼仪的专题介绍节目。让学生具体感受一下西方人的餐桌礼仪,问题就能很轻松地解决:要求学生听完录音以后尽量用专题节目中的原话来回答“How can we set the table in the west countries?”根据学生口头回答,教师板书关键词fork——left;plate——middle;spoon——right(1);knife——right(2)等。通过问答,再借助上述板书要点,学生就会明白餐具该怎么摆放,同时又学到了在西餐中不可缺少的饭后上甜点与咖啡等西方传统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知识。

(三)突出俗语、谚语、俚语在日常交际中的使用

在英语国家人们的日常交际中,经常会用到一些大众化的口语,这些口语在SEFC中却很少出现。例如,表示“我也与你一样”的“Me too”这个大众化的日常口语,教材要到高三年级第13课的配套练习3中才偶尔一见。而在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材料中,不但经常出现“Me too”,而且还会出现“Me two” 的谐音用法,以及“Me three”(表示“第三方也与前两者一样”)的俏皮说法。另外,还有“Me too”的否定式“Me either”,甚至还出现“You too”(表示“你也一样”)的句子。因此,经常接触原声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材料,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对英语的敏感性,能弥补英语教材以书面语为主、口语文化体现不足等缺陷。

(四)突出精彩、简练、地道的口语化句子的使用

学生的英语学习与实际使用能力相脱节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学习与使用两张皮”。学生所学到的英语与实际生活相脱离,这使得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能使用的英语语言材料受到限制,从而影响他们使用英语的积极性。而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教学材料中具有丰富的精彩、简练、地道的口语化交际用语。这些句子的特点是:句型简单、用词浅近、容易识记且回味无穷。如《洪恩奇境英语》中就有大量的口语化句子,《大家说英语》则在每天的教学节目中都要提取一个经典的口语化句子。这些经典地道的日常口语化交际用语,学生一听就懂、一听即会,而且会在自己的日常交际中试着应用,从而体会到英语口语的无穷魅力,极大地提高自己的口语文化素养。

四、电视、多媒体等用于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结合教学与生活情景,渗透意义相关的俗语、谚语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适时渗透口语文化,提高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例如,“duck”作名词表示“鸭子”是学生们早已学习过的知识,在教学SEFC Students' Book 1B Unit 16 Fire! Lesson 61中的“Look out!” “Be careful!” “Take care!”时,我结合这些句子的教学情景,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了“Duck!”作为句子单独使用,表示与上述句子意思相类似(即表示“快闪开”)的俗语用法。再如有一次我开玩笑地跟学生们说,等考试结束后我们一起去饭店吃饭,这时我说了“Go Dutch” 的谚语,并介绍说,这是各人自己付钱的意思。这句谚语尽管在高二英语学生用书Workbook中将会出现,但是教师在具体环境下先介绍一下,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未学教材的好奇心和学习英语的兴趣。

(二)结合教材词汇教学,拓展词语文化

有学者认为(Lewis 1993),词汇习得是英语习得的中心任务,听、说、读、写、译,没有哪一项语言技能能脱离对词汇的依赖。现代的交际法也不会否认词汇学习的重要性,不同的只是词汇教学的方法问题。如果大量接触词汇并落到实处,听说读写技能就能得到充分的训练,对词汇语法也就较易掌握。

1.拓宽词义,提高对一词多义文化现象的宽容性

任何语言都存在“一词多义”的现象,且还有旧词新解、单词创新和词义创新的现象,对词义的准确理解要根据具体语境而定。培养在具体语境中理解词义的能力和素质,对学好英语文化起基础性的作用。而这可以借助电视、多媒体等材料进行。例如高一英语课本对第70课中的生词 “ not …any more”的中文解释是“不再”。除此之外,学生用书与教师用书中再也没有对该词作任何解释,因此教师的讲解也只能是到此为止了。但在中国教育电视台《空中外语学校》“外语加油站”中介绍说,这个词的“不再”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关系不再好了”;另一种是“关系变得更好了”。它还举例解释了这个词的实际使用,例如:“They aren't friends any more.”这句话的实际意义也可能是:“They began to be in love with each other.”即“他们已经不再是朋友了,而是恋人了。”

2.根据教学词汇引出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词语

教师用心搜集、开发各种英语教学资源,就一定能够积累起许多与课堂英语教学相关的材料,如词语的创新与活化、语法活用,以及新出现的地道活泼的生活化口语等等。教师将相关材料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堂中适时引入,能使英语课堂教学更体现语言文化的时代性特征。如结合生词“cheque”(支票)的教学,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材料中经常出现,而学生又未曾学过的“cash” (现金) 和“credit”(信用卡)的英语单词,以及他们的使用方式“by cash”/“by credit”/“by cheque”。再如结合课文生词“worldwide”(世界范围的)的教学,介绍现在很流行的网址的最初三个字母www是“world wide web”的缩写。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及时渗透多媒体英语知识,使学生能不断得到“充电”,在不知不觉中进步。

3.结合节日文化的介绍,适时渗透创新的英语词汇与表达方式

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文化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浅薄的,而电视、多媒体等英语教学材料中比较重视对西方特有文化现象的介绍。如介绍感恩节、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等等。节目能提供真实的过节场面,介绍节日的来历、日期、主要庆祝方式等。目前,随着中西交往的频繁,各种语言之间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中国的元宵节吃的“元宵”即“yuanxiao”,除夕夜吃的“饺子”即“jiaozi”。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可利用中、西文化有的节日,介绍节日文化,并适时地渗透创新的英语词汇与特有的表达方式。这样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英语词汇量,而且提高了他们的英语词汇文化素质,同时还能让他们对渊源流长的中国文化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创设交际情景,渗透口语文化

作为教师要设法营造英语情境,并适时地提供所使用的语言材料。结合具体情景进行语言学习是最容易理解与接受的。如在分发给学生练习纸的时候,可结合口语“Here you are!”(给你!)的使用,也可说“Here you go!”暗示学生“你自己来拿!”,并在黑板上及时地写上与之相类似的其他一些在英语国家使用得很流行、很地道的日常交际用语,如:“Here you go!”(表示“你们/你自己来拿!”或“在这里。”);“Here Mun!”(表示“妈妈给!”)等。

教师经常性地有意灌输一些地道活泼的英语口语,能提高学生的口语文化素质,最终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Shengmar .“大学生讲英语把美国大使听懵了”.《2001-2002东方人文备忘录》,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3月.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外语教学》,2003,7、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