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焦虑心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焦虑心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焦虑心理论文

第1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焦虑根据其稳定性可分为状态焦虑(S—AI)和特质焦虑(T—AI)。状态焦虑则是一种暂时被动的情绪状态,即在某一特定情境中的某个时刻个体所体验出的焦虑程度,紧张和忧虑所造成的一些可意识到的主观感觉,这是状态焦虑的主要特点。特质焦虑是个体在相对持久地人格特征中的稳定的个体差异,具有较经常性的心理特征。特质焦虑具有动机作用,是后天习得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在和种情境中都预先具有一种以特殊的情绪反映方式和程度对待事物的倾向,从而显示出在许多情境中的一致性。

二建立克服体育高考考生焦虑的心理的调控对策

1.帮助体育考生建立正确的考试动机

许多体育考生把高考的成功看作是自己人生的唯一出路,他们因此而背上沉沉的包袱,在考试之前产生考试焦虑从而影响其考试成绩。如今有许多考生他们不是从小就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对体育训练的长期性,艰苦性,枯燥的训练特点,在心理上准备不充分,很难理解良好的训练态度是通过长期的心理训练加以培养的。因此,体育考生应该从树立自身出发,走体育这条路,即锻炼了身体又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建立终身体育观。本着为国为名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能克服前进道路上的种种困难,严格的要求自己,提高自己的训练水平,努力实现自己的即定目标。

2.进行模拟训练(simulationtraining)来调节考生的焦虑水平

一场体育术科的考试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并且其考试场地和器材都是考生本身不熟悉的,应向考生强调考试的场地设施都比自己学校的要规范和优越,宜于发挥技术水平,因此有必要进行考前的模拟训练[4]。所谓模拟训练的目的是为考生参加测试做好适应性的准备。主要作用在于提高考生临场的适应性,在头脑中建立起合理的动力定型结构,以使运动技术在千变万化的特殊情况下得到正常的发挥。其考前的心理焦虑也会适当的降低。

3.教会考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自我调控的方法

自我暗示法,考试临场考试时用简洁的暗示语默念动作要求。如100M或800M时反复默念“冲刺!冲刺!”,心情紧张是默念“平静,平静”,某项考试不理想时,默念“加油!我一定能考好!等等;深呼吸法,考试前当考生自身意识到紧张时,可以适当的做几次深呼吸,吸气时排除杂念,呼气时体会轻松愉快的感觉。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氧气环境,提高供氧能力,控制考前焦虑心理,达到放松的目的,念动训练法在考前几分钟的时间内,将注意力集中想象考试项目的动作过程和要领上,像过电影一样;不良信息回避法,考生考前应排除一切杂念,保持良好的心情迎接每一项的测试;自我调节法,考生心情低落直接影响到考生的焦虑水平,此时考生可以采取一些简单易行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兴奋性。比如大喊大叫,想一些自己以前愉快的事情等,来提高自己的兴奋性减轻自己的焦虑程度。

三结论

第2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所以必须消解掉“阐释的焦虑”。

首先信笔涂鸦,寻找感觉。焦虑时刻,思维必然是杂乱无章的,强行梳理只会忙中添乱,徒增烦恼,不如干脆顺其自然,拿出三五张白纸,随手在纸上写写画画。只要是心中所思所感所悟,不管对错与否,不管有用与否,不必考虑行文章法、语言组织,更不必考虑逻辑推理,尽量把心中想到的一古脑儿地宣泄在纸上。如果心中闪现出佳句好词,也不必考虑是否用得上,先写下来备用。当然,此“信笔涂鸦”并非完全毫无目的,而是指降低思维难度,不必考虑全文的构建把握,只是散乱地考虑某个写作局部,这样可以在比较轻松的写写画画中初步走出焦虑的心境,找到写作的感觉。

其次随便翻阅,触发灵感。如果你平时比较勤奋,注意积累,做过资料卡片,或者写过读书笔记、摘抄之类的,则比较方便,拿出来翻阅,一定会寻找到“阐释”的突破口。当然,大多数人没有做读书笔记的习惯,这问题也不大,我介绍的方法就是随意找一堆书浏览,在翻阅中思索、整理思路,寻找可用之物,快速汲取养分,触发灵感。书的选择很随意,只要思想性较强,语言较精辟的即可。

文化是相通的,许多看似迥异的理论中蕴涵着息息相关的契合点,因此开卷有益,只要翻阅,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时,不能偷懒,应迅速把读书所感记录下来,把那些你觉得可能用上的语句甚至篇章不厌其烦地全部抄录备用。我个人认为:翻阅引用的内容与写作论题没有直接关联,效果更佳。引用内容不是写作论题范围内的,这样你的理论和材料就会与读者产生“疏离”的陌生感,按照“距离产生美”的原理,“疏离”产生新意,这不就是一种创新吗?(当然前提必须是借用的事物合乎写作要求)至少不会有人认为你人云亦云,满篇陈词滥调。

做好了前期准备工作,有了足够的理论与材料储备,对论题的阐释就进入到构思成文阶段。议论文比较实用的构思技法有很多:

箭头标志法。把所写内容,用最简洁的文字,用一句话、一个短语列出来,然后按写作的先后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排列好,再用箭头将它们连接起来。这种方法简便、快捷,便于操作。

板块组装法。先把准备好的材料观点确定归类,形成一个个板块,然后将材料进行组装。组装时可纵式结构,即按时间或逻辑顺序排列;也可横式结构,即把材料并列组合。

冰糖葫芦法。先寻找一根“竹签”,即论题的切入点:文章的主题、行文线索;然后找到一个个的“冰糖葫芦”,即一个个的分论点、论据,把“葫芦”按顺序排好,最后用“竹签”穿起来。当然其中要根据“竹签”的需要,确定“葫芦”的大小与多少。

寻根究底法。从文章立意出发,向纵深发问,自问自答,有层次、有条理地把话题阐释明了。

第3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嫉妒,嫉妒理论,嫉妒评估量表

 

嫉妒是一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体验和行为表现,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人心理造成巨大的不良影响,具有相当高的普遍性,一直是研究者十分关注的心理现象。

1 基本概念

嫉妒(Jealousy)一词源于希腊语“zelos”,意为争胜、热情和强烈的情感。嫉妒是指个体和另一个人(指伙伴)之间已有的某种重要关系面临丧失,而被第三者(通常是人)得到时,个体所体验到的一种情绪(Mathes,1985)。这种关系的丧失,如果不涉及其伙伴与第三者建立类似关系时,个体就不会产生嫉妒。最为常见的嫉妒现象往往出现在恋情关系中,但其它类型的关系中也会有嫉妒发生。总的来说,嫉妒常常涉及一种三角关系,三角关系的一边代表着两者之间的关系,嫉妒者和伙伴;另一边代表着伙伴和竞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边代表着嫉妒者对第三者的态度。

英文中的嫉妒和妒忌(Envy)常常让人混用,对于嫉妒的研究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明确了嫉妒与妒忌的区别。嫉妒必须发生在人际关系情景中,嫉妒这个术语涉及到第三者,即便是这个第三者也许只是存在于嫉妒者的想象之中。而妒忌发生在一个人缺乏另一个人所拥有的高人一等的能力、成就或者某件物品时的情绪体验,妒忌者既羡慕别人,又希望别人也和自己一样缺乏那些东西。它发生在这种缺乏存在于自我定义的范畴之内,它会增强自我的不满足感。

2 理论趋向

在国际嫉妒研究方面,近几十年来,围绕着嫉妒的发生机理,发展和影响因素,内部心理反应及外部行为表现规律,调节和治疗,形成了一些理论。概括起来,能够代表现代嫉妒研究和应用主流的理论有六种:1、心理动力学理论;2、系统学理论;3、社会生物学理论;4、社会心理学理论;5、行为理论;6、认知--现象学理论。这六种理论彼此间存在启示性和互补性,也存在分歧甚至矛盾。论文大全。

嫉妒的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组成部分,他把成人的嫉妒看作是童年创伤经验的复现,由于每个人都会在童年经历不同程度的焦虑和恐惧,这些经验沉积为潜意识,并在适当的情境下有深层潜意识向意识表层过渡。由于童年的焦虑和恐惧人皆有之,所以嫉妒是普遍的、不可避免的。系统学理论研究嫉妒的整体关系,认为嫉妒是一个比个体更高级的关系系统问题,个体只是整体关系的一部分。它不问“为什么”(嫉妒者为什么嫉妒),而问“什么?”(是什么引发嫉妒?)通过提出理论模式和具体意见,扰乱或中断引起嫉妒问题的破坏性关系,建立积极的关系。社会生物学理论起源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它的理论基础有两个:嫉妒进化论:嫉妒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种保护性本能反应,人和动物都有嫉妒行为为这一观点提供了证据;性别差异演化论:随着男性和女性进化层次的上升,他(她)们在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差异日渐明显,因此两性在表达嫉妒的方式上显示出差异。嫉妒差异的根源除了性别进化因素之外,还有影响群体和个体的社会进程及生存条件。社会心理学理论以社会文化为基础,论证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嫉妒反应方式,意在证明嫉妒与其生活的文化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和规范有关。行为理论认为嫉妒是后天的习得行为,并把可观察的嫉妒行为作为理论研究的重点。论文大全。行为学家认为,嫉妒常常是不恰当的学习结果,嫉妒的原因和解决办法应该从当前的环境中去寻找。认知--现象学理论是在嫉妒现象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后者是最古老、最普遍、最流行的嫉妒研究方法。它注重对嫉妒现象及其危害的描述和鞭挞。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现象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中心论点是强调对嫉妒事件的认知评估,即刺激―评估―反应模式。拉扎罗斯(Lazarus)“情绪的认知--现象学理论”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中国台湾哲学家陈康德“嫉妒分析”一文,也堪称是嫉妒的认知―现象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以上就是这六种主要的嫉妒理论在理论趋向上的分歧,我们可以在今后的研究中用更加综合的观点去寻找各个理论对嫉妒心理及行为的实际研究与治疗过程中的契合点,使其更具实际意义。论文大全。

3 嫉妒评估

嫉妒曾一度被认为是羞耻的情绪反应,往往和脆弱、狭隘联系在一起,由此就导致了嫉妒研究的一个难处,被试因此对嫉妒存有防御,否认自己存在嫉妒心理,即使明确感到自己确实存在这种心理感受,考虑到社会文化赞许性,也容易掩盖其嫉妒感受,所以对于嫉妒的评定存在困难。

现在在美国和西欧研究并广泛使用的嫉妒评估量表有七种,它们分别是Mathes人际嫉妒量表、Bringle自我报告量表、Bringle投射嫉妒量表、Hupka爱情嫉妒量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量表、Rosmarin人际嫉妒反应量表、Bunnk嫉妒量表。Bryson定义嫉妒行为范畴的研究;Hupka界定激起嫉妒的文化情境的研究;Bunnk特定文化背景中的嫉妒因素研究均采用这些量表作为研究工具。Bryson在嫉妒反应风格的研究中,证明了这些量表具有较高的效标关联效度。White指出,采用效标测量,可以得到嫉妒的一般结构。Bryson在五个不同文化的国家中使用White习惯性和关系嫉妒文卷和Mathes人际嫉妒量表,证明嫉妒有明显的跨文化反应一致性,可看作是效度的验证。Mathes检验了7种量表的信度,证明其信度指标符合测量要求。在中国,王晓钧对这7种嫉妒评估量表进行了信度和效度的研究,其结论为:这7种嫉妒量表具有较高的分班信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内容效度和效标效度能够满足中国被试者的使用要求;量表内容重复性较大,适用范围限于爱情及关系嫉妒,并不适合评估其他嫉妒类型。

近年来,在嫉妒心理的研究中,更多地使用了嫉妒感受伴随的各种情绪进行主观量化评定。

4 其他相关研究

在嫉妒的相关研究中,比较重要的研究有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研究,在这一研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近20年来,国际同类研究的现状可归纳为以下3种观点:第一,认为人格对嫉妒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决定性影响,研究者将此类嫉妒称之为特质嫉妒(Trait Jealousy)。Clanton指出:“特质嫉妒不涉及产生的问题,因为它是已定型的,具有烙印特定的个人嫉妒。”他援引Bringle等人的研究作为证据,Bringle等人研究了跨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嫉妒反应,发现在纸笔测验中,不同年龄阶段被试者的反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相隔两周的重测信度系数为0.73。据此他得出结论“特质嫉妒是深层次的、不可克服的嫉妒”。不仅如此,Clanton进一步指出,特质嫉妒与那些稳定的社会人格有关,它是一种用于分析嫉妒性质的透视性概念,应当在更大的范围进行研究。第二,认为人格对嫉妒又影响,但不赞成把人格看作是嫉妒的原因。Bringle指出:“人格只能看作是分析嫉妒的变量之一,而且不是唯一的变量。为了对嫉妒现象提供理性的和有效的分析,未来的经验性和概念性研究需要维持在个人、关系、情境三方面的平衡。”第三,否定人格对嫉妒产生决定性影响。Pines指出,一些人格心理学家认为,像‘爱嫉妒的人格’这种东西真的存在,而我自己的经验使我相信,给某个人贴上诸如‘爱嫉妒的人格’这样的标签,不仅对他无益,甚至有害。

那么嫉妒与人格的关系究竟如何?在众多人格变量中有没有一些人格维度或人格因素对嫉妒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国的王晓钧通过实证方法系统研究人格是否对嫉妒产生影响以及哪些人格因素对嫉妒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表现产生实质影响。其研究通过对4种嫉妒量表和达5人格量表施测结果的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发现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顺同性河沿进行5种人格维度中,只有神经质维度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外向性维度与嫉妒的一致性关系尚不明确;开放性维度、顺同性维度和严谨性维度与嫉妒关系并不密切。在大5人格量表中所包含的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与嫉妒呈现一致性密切关系。结果表明:在5种人格维度中,神经质人格维度在嫉妒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要影响作用;在30种人格因素中,焦虑、自我意识、正性情绪和信任4种人格因素是影响嫉妒心理和嫉妒行为的重要因素。

5 结语

对于嫉妒的心理学研究,国外学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开展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对于嫉妒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行探讨,需要从行为层面、认知层面、社会文化层面进行深入探讨,并且开展嫉妒的跨文化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嫉妒在某种意义上又是一种社会情感,多种多样的人际关系都会涉及到嫉妒的问题,因此,关于嫉妒对于人们身心健康、动机系统的影响,乃至于如何克服嫉妒的负面影响,都是很重要的课题。

6 参考文献

1 史占彪、张建新、李春秋,嫉妒的心理学研究进展,Chinese Journal ofPsychology,2005,13(1)。

2 王晓钧,现代嫉妒理论的分歧与契合研究,心理科学,1999,22。

3 王晓钧,7种嫉妒评估量表的信度与效度研究,心理科学,2001,24(5)。

4 王晓钧,嫉妒与人格的关系,心理学报,2002,34(2)。

5 王晓钧,嫉妒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趋势分析,心理科学,2000,23(3)。

6 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2。

第4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体育运动 青少年 情绪智力 情绪效能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6.073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emotional quotient and emotional performance of adolescents. Methods a psychological test was adopted to select 50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can positively predict emotional efficacy, and explained 21.8% of the variance. The total score of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efficacy of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an that in sedentary group. Conclusion: individuals with high emotional intelligence, their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efficacy is high; long-term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of young people, thei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otional self regulation performance is better than the sedentary young.

Key words sports; adolescents; emotional quotient; emotional performance

1 研究背景

青少年作为社会的后备力量,肩负着建设祖国和造福社会的重任,而这些重任要基于青少年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青少年的情商水平和其情绪效能的高低,是心理健康状态的特征之一。高情商的青少年其情绪效能高,她们对情绪的管理和调控能力更好。青少年在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会更及时和有效。情商的水平和情绪的管理能力已成为评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重要指标(黄双权,2011)。因此,如何提高青少年的情商,提高其管理情绪的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研究者关注的课题。

2 问题提出

有研究发现,体育运动的过程可以锻炼青少年坚持、忍耐等品质,体育运动项目的魅力可以让青少年体验到享受、喜爱、兴趣等积极情感;体育项目比赛中的合作或交流可以提高青少年情绪的表达能力、思维的条理性、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和品质的提高会进而促进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管理能力。因此,长期坚持进行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有促进作用。

但是,就目前的研究来说,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体育运动对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

本研究的目的是考察情商与应对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体育运动对两者的影响。本研究具有的理论意义是,丰富了有关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理论研究,其实践意义在于,为青少年学生提高自身情商和提高情绪效能的调节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情商又称情绪智力,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研究,国内外并不鲜见。多项研究发现,情绪智力(即情商)不足会导致个体焦虑,处理人际关系紧张,缺乏自信,易退缩。体育运动对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但是却有多项研究发现,体育活动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幸福感,塑造积极的自我观念,可以改善并治疗消极的心理状态,如降低并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由上述,本研究假设:情绪智力与情绪调节效能两者密切相关,情绪智力越高的个体,其情绪调节效能越高。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个体与久坐少动的个体相比较,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调节效能均会更好。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参与者

选取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和济南大学的大学生500人参与本项横断研究,其中200名为久坐少动者,300名为长期参与体育运动者。所有研究参与者均为自愿参与。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33份(久坐少动者188份,MageSD=20.53?.268;体育运动者245份,MageSD=19.83?.376),回收率为86.6%。

3.2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实证研究,主要采取心理测验法。横断研究设计,选取两组青少年,一组为久坐少动组,一组为经常锻炼组,发放心理测验量表。

3.3 研究材料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该量表已经经过多项研究的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研究为做进一步检验。

《情绪智力量表》,该量表选用王才康修订的梅耶和沙洛维的EIS自陈问卷,该自陈问卷的内容包括4个维度共33道题目,问卷内容包括:(A)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B)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C)个体对情绪理解、分析的能力,(D)对情绪的掌控能力。问卷采取李克特量表5点计分法,如“我知道何时向别人说出自己的问题,数字1表示非常不同意,数字5表示非常同意”,整个量表可以计总分,也可以独立维度计分,得分越高表示。为分析问题方便,后续文中均用维度A、B、C、D代表4个维度,本研究情绪智力量表的科隆巴赫系数 为0.889。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该量表选用田学英(2012)修订的适用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中文量表,其结构包括感受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正性情绪效能感、调节沮丧/痛苦情绪效能感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效能感4个维度。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71、0.783、0.762、0.785,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

3.4 统计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使用回归和独立样本t检验的统计方法进行结果计算。

3.5 实施方案

(1)选取研究参与者自愿填写量表。(2)解释研究目的,要求研究参与者据实填写(3)发放并回收量表。(4)发放小礼品。

4 研究结果

4.1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本研究中,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量表的各维度及总分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的结果显示,就情绪智力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以及情绪自我调节效能各分量表的得分和总分来说,长期运动组均要高于久坐少动组。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调节效能的关系以及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的差异,尚需继续检验。

4.2 情绪智力与情绪自我效能的关系

以情绪智力为自变量,以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回归系数显著(P

4.3 久坐少动组与长期运动组的差异

对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组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显示,情绪智力分量表B、情绪自我效能1、情绪自我效能调节效能2的得分,在久坐少动组和长期运动之间未显示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

情绪智力总分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总分及其他分量表之间显示出了显著的组间差异(P

上述结果说明,长期的体育运动有助于个体提高自身的情绪智力水平,并有助于提高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

本研究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情绪智力量表》和《情绪效能量表》为研究材料,探讨了青少年的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关系,并进一步考察了体育运动对青少年情商和情绪效能的影响。研究为体育运动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干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结论与建议

(1)情绪智力高的个体,其情绪自我调节效能也高。(2)长期参与体育运动的青少年,其情绪智力和情绪自我调节效能要优于久坐少动青少年。

建议在青少年群体中大力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以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完善。由于本研究是横断研究,对因果关系的解释缺乏力度,后续研究应关注长期纵向的追踪研究,可能在对因果关系的解释更为有利;后续研究应探讨体育运动对更多心理变量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毛志雄,伦藻妮.有氧健身舞改善锻炼者心境状态效能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2009.32(6):112-117.

[2] 王才康.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焦虑、抑郁和心境的关系研究.[J].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2002(4):228-229.

[3] 许远理.情绪智力组合理论的建构及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首都师范大学,2004.

[4] 徐小燕,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8(6):80.

第5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摘 要: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会在心理上产生情感过滤。输入的语言只有通过过滤才能被吸收和内化。基于该理论和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本文提出影响大学英语学习的几个情感因素并加以分析。

学习语言的过程,本质来说,就是一个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情感因素有着无法取代的影响和作用,认知与情感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在学习过程中,认知活动无法离开情感而独立存在,情感活动也无法离开认知而独立进行。美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学生的认识过程与情感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统一过程,谁重视“情感教学”这一“非正式课程”,谁就能充分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而这种内在驱动力会激励学生最终走向成功。

情感是指人的心理感受和情绪体验,我们常说的喜怒哀乐就是情感最简洁的表达。而人的情感都有积极和消极之分。积极的情感,“喜”与“乐”,是让人心情愉悦的情感,这种积极地情感能够利于学习者学习英语的潜能的开发,兴趣的培养,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而消极的情感,“哀”与“怒”会严重阻碍学习英语的效果。Jane Arnold (1999)把外语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学习者的个体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动机等。另一类是学习者之间以及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选取了几种会直接影响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在下文中会有近一步说明。

1、焦虑

焦虑是指在英语学习中,学生会产生的一种烦躁不安和害怕犯错误的心理状态,它可能是外语学习中最大的情感障碍。虽然有些研究者发现一定程度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但大多数的研究表明,焦虑的影响是负面的,而且语言焦虑和习得成反比,即焦虑越少,习得越多;焦虑越多,习得越少。 2、抑制

所谓抑制,是指为了自我保护而采取的回避或退缩行为。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的语言错误,如果得到的不是善意的指正和鼓励,而是批评或嘲讽,就会极大地伤害学生,尤其是性格内向、腼腆害羞的学生的自尊心。受到的批评越多,自我保护意识就越强,抑制程度也就越高,结果使他们产生畏惧或厌恶心理,开始有意回避课堂活动与交流。这是极其有害的,因为英语学习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交往过程,回避这个过程,是不可能得到理想结果的。

3、动机

动机是语言学习者的动力源泉,与学习者之所以学习外语的原因或目的有关,是影响外语学习的又一重要的情感因素。有的学者把外语学习的动机分为工具性动机和融入性动机。前者指为了就业、提拔等现实目的而学习外语。后者指出于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兴趣、向往将来能融入目的语社会而学习外语。也有人把学习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两种。内在动机源于对外语本身的好奇、兴趣、学习的成就感或快乐体验。外在动机来自于外语学习活动之外的其他因素,如为了得到表扬、奖赏、升迁或避免批评、惩罚等。虽然外在动机对外语学习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看,真正经久有效的还是内在动机的作用,尤其对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形成和发展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任务之一。

4、自尊心

自尊心指学习者对自身价值和能力的判断和认识。Horwitz (1986)曾指出,外语学习使学习者失去了正常的交际手段和语言行为能力,因而会损伤学习者的自尊心。如果学习者的自尊心经常受到伤害,不断失败的体验可能使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形成一种Seligman(1991)称之为“learned helpless-ness”的心理。研究表明,“自认为由性格、能力或自身努力等内在因素导致的成功或失败会增强或减损自尊心和自我价值,而由外在因素引起的积极或消极结果则不会影响人们对自身价值的判断”(Weiner,1985:560)。由此得到的启示是:把学生失败的原因尽可能归咎于可以弥补的外在因素,会有利于保护和增强其自尊心。

5、态度

在英语学习中,态度是学生对英语学习的认识、情绪、情感行为在学习上的倾向,对英语学习过程及最终结果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研究表明,如果学生在对英语持否定或敌视态度,则在学习中会产生更大的焦虑情绪,必然会影响其英语学习的成功;相反,如果态度积极,则有助于英语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的态度直接影响其对学习的投入程度,积极主动的学生学习投入程度高,参与意识强,心理压力小,学习效果较为明显。因此,外语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以促进英语的学习。

第6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论文关键词:人物心理转变靠“诱因”点燃

 

在记叙文习作中,我们经常要描写人物的心理转变,面对这一关键的细节,有些同学处理得过于简单牵强,读起来感觉不太自然;也有些同学生搬硬套,显得过于模式化,给人以不够真实的感觉。

其实,人物的心理转变过程绝对不可能说变就变,一蹴而就。它往往需要外在的诱因来催生,促使人物进行思索,认识并获得启发,从而完成人物的心理转变。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赏析几位文学大师在描写人物心理转变方面的写作技巧,希望对大家的习作有所帮助。

一、人生的挫折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人生免不了要经历挫折,挫折是良师,反思好它,会有利于我们成长。在叙事性散文《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的心理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转变,那就是弃医从文。这一思想上的转变究其原因,就是他亲身经历了两次比较大的挫折:“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语文教学论文,文中真实地再现了两次事件,面对被严重挫伤的自尊心,作者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2)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论文怎么写。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第一处作者用反语式的抒情独白,发泄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也深刻地感受到弱国国民倍受歧视的悲哀;第二处中国人的欢呼声、喝彩声更是深深刺伤了鲁迅,让他感到中国民众精神的愚昧与麻木。历经了两次挫折与伤痛,促使作者进行深刻的自我反思,使作品中“我”的心理转变过程变得水到渠成、合情合理,读者在欣赏其作品时,也能感受到当时作者内心深处微妙的变化,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弃医从文这一心理转变的外在诱因。

二、他人的点拨开导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当你遇到问题迷茫混沌时,他人的点拨开导可能会让你醍醐灌顶,有“拨开云雾见月明”之感,从而产生心理转变。如当代作家程海的《三颗枸杞豆》一文中,“我”是一个植物学家,而小时候却是出了名的“淘气鬼”,贪玩逃学,是什么促使“我”的心理产生转变,致使“我”对生活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那是身患绝症的三叔反复教育开导的结果。首先,在小树林里,瘦骨嶙峋的三叔“时间不多了”、“太迟了”的感慨和叹息,促使“我”认真思考:啊,怪不得他把花花草草看得那么仔细,也怪不得他说“太迟了”!临死的人大概都很留恋这个世界,甚至留恋世上的一草一木,这是我小时候发现的人生的一个很大的秘密。后来,“我”看到他在泥土上画了三个圆圆的“”,来总结自己的一生,用他自己沉痛的教训来教育“我”:要认准目标,坚持不懈语文教学论文,不然就会一事无成。接着,他用枯瘦的手抓太阳的动作和内涵深刻的话语启发“我”:要捉住“太阳”,珍惜时光。最后,他临死前把有象征意义的三颗枸杞豆赠送给“我”,“我”领悟到了其中蕴含的深意:它是生命告终的句号!是三个遗憾的“”! 但“”也是一切事物的起点。于是,我从这三个“”出发,勤奋地去追寻一,二,三……以至更复杂、更艰深的学问。

三叔的四次教育和开导,振聋发聩,是那样的刻骨铭心!也促使我心理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由贪玩逃学到勤奋好学。

作家程海的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种常见的心理转变的描法:写好心理转变的外在诱因——他人的教育开导。当然,自己的认识与醒悟更为关键。

三、感人的瞬间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感人的瞬间,真情的画面,会在人物的心灵深处定格,强烈震撼之余,定然会触使人物心理发生转变。如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背影》一文中,开始父亲对“我”悉心关照,“我”却不领情,不理解父爱,直到亲眼目睹了父亲不顾自己年老体衰,还去为“我”买橘子的背影:黑色的穿着打扮令“我”心酸;一连串艰难努力爬月台的动作,令“我”心颤,这时“我”才真正理解了如山的父爱,并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在本文中,作者善于捕捉特定情境下的感人瞬间,精心雕琢人物的言行举止,使“我”的心灵感触更深刻,反省更彻底,由不太理解父爱到充分理解父爱,心理转变也就顺理成章了论文怎么写。

四、大自然中的景物成为心理转变的诱因

近代著名的文艺美学理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对景物充分地观赏、品味后,心灵就会受到感染,与景物自然地交融,心理也会潜移默化地发生转变。比如著名女作家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焦虑和悲痛一直压在“我”的心上,被一株开得很盛的紫藤萝所吸引,不由得停下了脚步。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细腻地描写了紫藤萝的花朵,它的生机勃勃和浅紫色的芳香,给了我无限的生机与希望,带走了我心中的悲痛与焦虑,让我深受感染与抚慰。“我”宁静了,喜悦了语文教学论文,振作了,并领悟到“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的心境转悲为喜,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从而产生了前进的动力,“加快了脚步”。

一个内心悲痛的人,从生机勃勃的紫藤萝花中受到感染,得到启示,形成心理转变,这种触景生情的写法值得我们借鉴:先细腻地描写景物,准确地表现景物的特征和品格,把自己的心融合到景物的描写之中,物我交融,自己的“心境”才会发生转变。

通过以上这些名篇佳作的分析,我们发现,人物的心理转变,既有外在诱因的促发,更有其内在因素的主导。习作时,只有充分写好导致人物转变的外在诱因,用外因来“点燃”内因,我们笔下的人物心理转变过程才会显得自然而又真实,细腻而又逼真。

第7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情感 情感因素 英语教学

一、引言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快速兴起,主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受这一思潮的影响,教学开始考虑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在实际教学中开始考虑认知和情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根据马斯洛和罗杰斯的理论,情感是人类重要的组成部分,学习者在二语的习得过程中,情感和认知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

二、情感变量

1.情感变量的定义。人类是具有情感的动物,人类自身的情感不等于教学情感。教学领域的学者们给出了不同定义。Oatley and Jerkins (1996:124) 指出感觉这一术语大致等同于情感。《心理学百科全书》具体指出了围绕感觉这一大领域的具体感觉,比如情感,心情,动机。

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认真地考虑此类情感因素对教学的影响。有效地激起对学习有利的积极情感,提高教学效率。通过仔细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其学习风格,是否喜欢本学科。课后,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因材施教,以适合不同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基于情感教学,也兴起其他相关教学方法,交际法,沉默法,全身反应法等。以上教学方法的共同特征都考虑到了情感对语言教学的影响。

2.情感因素。本篇论文主要探究影响教学,最常见的三种情感因素:学习动机,自尊心,焦虑。

(1)动机。动机是众多情感因素中的主要因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基于内在动力和外在动力进行学习,达到自己的具体学习目标。学者对动机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观点。Gardner(1985) 将其定义为努力,为达到既定目标的渴望和积极的态度。动机以不同的定义,有以下分类。第一种范畴:综合性动机,工具性动机。综合性动机指学习者自愿学习目标语,融入目标语文化。学习者不是被迫学者,例如父母的要求或基于考试的压力。工具性学习动机,语言作为一种工具,去实现相应的目标,比如深入学习,留学等。第二种分类: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这两方面源于学习者内在和外在的刺激。外在动机表现在来自老师,父母的表扬。外在动机相比于内在动机,持续状态更短。而内在动机则更利于学习者学习,是学习者出于自我爱好或挑战,自愿学习。二语的习得需要一个持续的状态,因此,老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地刺激学习者内在动机,安排更多有趣的教学活动促动以及保障学生学习。

(2)自尊心。自尊心是另一个重要的情感因素。自尊心指通过判断事物的价值性,作出相应的态度选择,从而判定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做某事。研究发现,学习者自我认定程度与成功成正相关。Dr Martin Covington (1989)在加利福利亚对自尊和成就之间的关系,做了深度的调查,得出教师对学生地指导,可以弥补学生自尊心的不足。

(3)焦虑。焦虑通常表现为内心恐惧,缺乏自信,自我怀疑和沮丧等心理状态。比如,害怕考试和班上发言。Scovel 定义焦虑是一种理解状态,对事物的一种模糊的恐惧感。二语习得中,恐惧作为一种消极因素。当学习者处于任务环境下,因自我怀疑,不安,恐惧会导致任务的失败。

三、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中国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学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1.教师采用语法翻译法教学。只重视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教育,相比交际法,学生学习压力更大,降低学生的自信心,恶学习。2.从中国学生的角度来看,中国学生害怕丢脸,害怕参与课堂活动,特别是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3.中国英语学习,于应试英语环境下,内在动机不强,多数是出于外在动机。从而学习效率低,学习效果不佳。

四、建议

教学目标应围绕“全面人才”这一理论,设计出更合理和有趣的课堂活动。并基于不同类型的学习风格,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创造一种舒适有趣的学习氛围,缓解学生的焦虑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

五、结论

本篇论文主要研究了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主要是从动机,焦虑,自尊心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然后从中国英语教学现状来谈,中国英语教学应如何从传统教学法向情景交际法改变。

References:

[1]Castillo,G.1973.Left-Handed Teaching[A].In Lessons in Affective Education[C].New York:Holt.

[2]Covington,M.1989.Self-esteem and Failure in School[A].In The Social Importance of Self- Esteem[C].Berkeley,CA:U.C.Press.

[3]Gardener,R.C.1988.The socio-educational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ssumption,findings and issues[J].Language Learning,38:101-126.

[4]Roger,C.1969.Freedom to Learn:A Way of What Education Might Become[M].Columbus,OH:Charles E.Merri.

第8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高师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是“未来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将来要从事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因此,高师生除了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教育教育能力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许多研究发现,高师生的心理问题者检出率为22.40%m,自信心缺乏者占30.91%,情绪不稳定者占34.43%,人际关系紧张者占10.22%,神经衰弱者占30%[2],许多高师生在强迫、偏执、焦虑、敌对方面存在着显著的心理问题[3]?于是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当务之急。公修《心理学》作为非心理专业的高师生唯一的一门心理教程,应当充分发挥它对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作为一门课程,课程的内容、教育方法等都将影响课程的教育效果。为了提高《心理学》在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必须对原有的心理学在内容、方法上进行改革。鉴于此,本文对于公修《心理学》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了实验探索。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实验在商丘师范学院一年级专科生中进行。随机选出中文系一个班为实验组,共62人,其中男生28人,女生34人,平均年龄为18.7岁;随机选出数学系一个班为对照组,共64人,其中男生34人,女生30人,平均年龄为18.8岁。

2.2研究步骤

首先采用Derogatis,L.R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王征宇1984年中文本)。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两组学生进行测试。受试自填量表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其次,实验在大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进行。实验班开设《心理学》课程,教育时间为一学期(16周),每周3节课(每节课40分钟),共48个学时。对照班在本学期不开设《心理学》课程。课程以正式出版的《心理学》为教材,但对其内容进行一定的增删。删除有关介绍国外心理学派别理论观点的内容,保留了基本的概念、原理,增加与大学生有关的实际问题,融知识教育、心理教育、青春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培养、抗耐挫力等于其中,让心理学更接近学生的生活。

根据教育需要,心理学教育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角色扮演、写论文、个别辅导等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讲授法,即对心理学教材中的概念、原理要点做重点讲解,使学生理解掌握基本知识;案例分析,即教师把收集的有关心理病例呈现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分析其成因及矫正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心理辅导能力;课堂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即教师提出大学生关心的普遍存在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或演讲),如如何面对挫折(或“失恋”)“。通过讨论,学生互相沟通,相互启发,修正自己的观点或认识,让学生之间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互动”,不但培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掌握了有效的心理调节方法。角色扮演,即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心理短剧,通过角色的体验,让学生在特定情景中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懂得如何与人交往等,掌握一定的社会技能,?写论文,即要求高师生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以论文的形式表达出来,既能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又能更深地了解高师生的心理状况,以便做好个别心理辅导。个别辅导,即发现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个别、具体的辅导和行为矫正,及时给予解决,使他们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课程结束后,利用SCL-90问卷再次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见表1),以检验心理学教育改革对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实际效果。

3、结果与分析

3.1实验前后两组的比较

就对照班与实验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言,我们分别在对照班和实验班前测结果之间、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之间、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后测结果之间、实验班自身前测与实验后测结果之间进行了比较和差异显著性检验(见表1)。其结果是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生在实验前的SCL-90测验中,各因子之间的均值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自身前测与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对照班与实验班后测各因子之间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1),以强迫、人际敏感、焦虑、恐怖、精神病性等项因子的差异最为显著(PC0.001)。这就表明,对照班与实验班在实验前各因子的均值没有明显的差异,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心理学教育,实验班的学生在阳性项目数和各项因子痛苦水平明显好于对照组。

3.2实验组不同于性别之间测试结果比较

男生在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9),其它三项的痛苦水平略有降低,但无显著差异(p>0.05)。

女生在阳性项目数、躯体化、偏执、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精神病性等项上前后测因子的痛苦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0.001),敌对、恐怖因子的痛苦水平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

以上表明《心理学》教育对男女学生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3.3实验组所有学生实验前与实验后的结果比

就实验班学生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变化的情况,我们对所有实验班学生实验前后各因子的均值、心理健康、测验中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实验前,有27%的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学生存在明显心理障碍。实验后,有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下降至5%,但存在明显显著心理障碍的学生人数并没有显著减少。上述结果表明,《心理学》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疏导轻度心理问题效果较好,但对于存在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的教育效果不太明显。

4、结论与建议

4.1实验表明,高师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应当引起重视。学校各管理机构、各科教师都应把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教育任务抓紧抓好。

4.2本实验表明,采用新的心理学教育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高师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对于心理

表1两组SCL-90

问题较严重的学生效果却不明显。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很复杂,单靠心理学教育无法真正解决。因此,需要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工作,有必要的话,需要精神病医院的协助治疗。

4.3心理学教育对于提高不同性别的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效果存在差异性,提示在心理学教育中要考虑到性别因素,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第9篇:焦虑心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 消极完美主义;社交焦虑;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自尊

分类号 B849

DOI: 10.16842/ki.issn2095-5588.2016.07.004

1 前言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种人际交往处境表现出持续的担忧或强烈恐惧的一种情绪体验(郭晓薇,2000)。当社交焦虑个体在受到他人密切关注或与陌生人相处时,常常会产生一系列不适的情绪体验或出现回避行为,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其人际关系的发展(李波,钟杰,钱铭怡,2003)。近年来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现状的研究发现,社交焦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率极高,影响最为广泛的心理问题之一(李荣刚,2009)。

完美主义是心理健康素质的重要人格因素,其核心特征包括争取完美表现,设置不切实际的高标准,对错误零容忍,批判性的自我评估以及害怕失败(王敬群,梁宝勇,2005)。随着研究的深入,大量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都表明,完美主义可以划分为积极(适应性)完美主义和消极(非适应性)完美主义(张斌,谢静涛,蔡太生,2013;Suddarth & Slaney,2001)。消极完美主义个体倾向为自己设置不现实的高标准,达不到标准时便会进行过度的自我批评;因此他们常常担心犯错并且害怕失败(孙文影,刘晓明,2010)。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发现,消极完美主义的组成成分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宁雅童(2013)的相关研究表明,消极完美主义中的担心错误、父母期望、个人标准和行动疑虑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邵淑娟(2008)在完美主义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中发现,消极完美主义的担心失败、关注评价、行为谨慎对社交焦虑具有预测作用。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是对不确定情景或事件的认知偏差,即不论该情景或事件是否具有威胁性,个体都认为它是无法接受的,且应该回避(张国华,戴必兵,2012)。有研究发现,消极完美主义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Markovic',2010),即消极完美主义者表现出更高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此外研究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张艺馨,杨智辉,何文倩,张玲茜,许薇,2015)。面对不确定的社交情景,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者将其视为压力或威胁情景,而自己又缺乏处理这些问题的能力,从而表现出过度焦虑倾向(李志勇,吴明证,2013)。因此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之间可能起中介作用。

也有研究发现,消极完美主义通过自尊对社交焦虑有间接预测作用(宁雅童,2013)。自尊是个体对自我的接纳程度。高自尊者对自我接纳程度高,自我价值感强;低自尊者常常怀疑自己的能力,自我评价易受外界信息的干扰。研究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者表现出较低的自尊(陈陈,燕婷,林崇德,2013)。自尊对个体的人际关系起着重要的监控作用(Leary,Tambor & Terdal,1995),且相关研究表明,自尊对社交焦虑具有负向预测作用(刘冉,2012),因此个体自尊水平的降低会引发更高的社交焦虑。所以自尊可能是消极完美主义影响社交焦虑的一个中介变量。此外还有研究发现,自尊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李志勇,吴明证,2013),即高自尊者表现出低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又与社交焦虑密切相关,所以消极完美主义还可能依次影响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最终影响社交焦虑。

综上所述,以往研究探讨了社交焦虑、消极完美主义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两两之间的关系,但少有学者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尤其是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之间的中介作用缺少探究。其中对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消极完美主义间关系的研究在国内还十分罕见,仅有少数国外研究对其进行了探讨,这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学者对自尊与森田神经质性格在社交焦虑与消极完美主义的共同中介效应进行了研究,未对自尊在它们间的作用进行单独探讨。因此,本研究在参考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在社交焦虑的影响因素上同时考虑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消极完美主义这些变量,通过探究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自尊在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间的作用,进一步明确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

2 方法

2.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法,对某普通高校400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最后获得有效问卷365份,有效率为91.25%,其中男生72人,女生293人,年龄17~23岁(19.41±0.98),文科生139人,理科生226人。

2.2 工具

2.2.1 近乎完美量表中文修订版

采用杨丽(2007)修订的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该量表包括三个分量表:高标准(6 个项目)、秩序(4个项目)和差异(12个项目)。采用Likert7点评分,从 1“很不符合”到 7“极为符合”。Slaney(2001)认为,差异维度是反应完美主义消极方面的核心特征,因此本研究采用差异分量表(12个项目)来测试消极完美主义。本研究中差异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

2.2.2 交往焦虑量表

该量表共有15个项目(其中第8题“在求职面试时我会紧张。”不符合我们所研究被试的情况,将其删去)。采用Likert5级计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分值越高,社交焦虑程度越大。本研究中该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

2.2.3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

采用Dugas和Buhr(2002)修订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该量表共有27个项目,采用Likert5级计分,1表示“很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分值越大表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越高。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

2.2.4 自尊量表

采用Rosenberg在1965年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共有10个项目,4道反向计分,6道正向计分。按田录梅(2006)的意见将项目8改为正向计分。量表采用4点计分,1表示“很不符合”,4表示“非常符合”,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本研究中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3。

2.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和Aoms18.0进行相关分析和中介作用分析。

3 结 果

3.1 消极完美主义、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自尊与社交焦虑的相关分析

由表1可知,社交焦虑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负相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

3.2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自尊在消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由表2和表3可知,当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分别进入回归方程后,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预测作用均有所下降,回归系数从0.11分别下降到0.07和0.05,表明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分别在消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

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消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关系之间的中介作用,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分析结果如图1。结果表明,数据对模型拟合较好,拟合指数分别为:χ2=2.13,df=1,p=0.14,NFI=0.99,CFI=0.99,GFI=0.99,RMSEA=0.06。对结构方程模型参数估计及中介效应检验采用方差极大似然法和偏差校正的百分位Bootstrap检验。结果表明,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间接影响效应β值为0.17(SE=0.03,95%的置信区间是0.10到0.23)。间接效应的置信区间都不包含零,表明间接效应显著。因此,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间接影响效应显著(β=0.17,p

4 讨论

4.1 消极完美主义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自尊在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效应

相关分析表明,社交焦虑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自尊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负相关;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消极完美主义呈显著正相关。分层回归方程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和自尊在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间都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结构方程模型证明,消极完美主义通过自尊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对社交焦虑具有间接效应。

研究证明,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存在显著正相关,即消极完美主义者表现出更高的社交焦虑,这和以往的研究成果一致(宁雅童,2013)。消极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定过高的行为标准,并且在达不到这种标准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陈陈等,2013)。因此,消极完美主义个体在追求完美的社交情景时一旦感觉到自己的实际表现和想要达到的标准之间存在差距,个体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评价,并认为自己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这种不良的体验会引起他们身体上的不适感与焦虑情绪,从而产生社交焦虑。

研究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者表现出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而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又会引起社交焦虑,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消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消极完美主义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正相关显著,这与以往的研究成果一致(Markovic',2010),即消极完美主义个体对不确定性表现出更多的无能为力以及更大的痛苦,这使其对不确定性事件的容忍度降低,表现出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此外相关研究还发现,消极完美主义是引发强迫症的风险因素(周雪婷,张斌,朱虹,蔡太生,2011),而强迫又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密切相关;强迫个体对不确定性表现出低容忍力,因此在模糊情境中表现出明显的焦虑(丁佳丽,杨智辉,陈慧,2015)。有研究发现,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解释了社交焦虑5.4%的变异,远远高于神经质与害怕消极评价的贡献率(Paul,Boelen & Albert,2009),由此可见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社交焦虑的形成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原因可能是不确定性在生活中是普遍存在的,大多数情况都不是清晰明了的,包含了一些不确定性因素。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者倾向对经常性的不确定性因素产生消极的反应,即他们常常认为社交场景中的不确定因素是具有威胁性的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无法控制,这将直接导致他们的恐惧以及焦虑情绪,从而出现回避行为(李志勇,吴明证,欧阳儒阳,安德宝,2014)。

研究证明,自尊在消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关系中亦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即消极完美主义可以通过影响自尊来影响社交焦虑。消极完美主义者常常对自己的失败进行过度的自我批判,并且产生较强的内疚感,进而导致其自我价值感降低;个体自我价值感的降低势必会使其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低自尊个体的主要特征包括:对消极信息的注意偏向,更容易产生焦虑和抑郁等负面情绪(李海江,杨娟,贾磊,张庆林,2011)以及对失败意义的过度概括化(李志勇,吴明证,2013)。因而,低自尊者在交往过程中对来自他人的负面评价比较敏感,如果遭到他人拒绝,就会对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认为自己不够好或毫无价值,并对自己的社交能力做出负面评价,从而表现出明显的社交焦虑。

研究发现,自尊与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以往研究成果一致(李志勇,吴明证,2013)。通过模型建构发现,消极完美主义还可以依次通过影响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最终影响社交焦虑。消极完美主义者总是比别人更担心犯错误,不管做什么事都犹豫不决,长此以往则会使其自尊降低(宁雅童,2013)。低自尊者倾向对负性信息进行加工,而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又常常对不确定性事件做出消极评价,所以低自尊者会加重对不确定情景的感知偏差,表现出更高的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高无法忍受不确定性者偏向于认为自己缺乏处理不确定性因素的有效方法,从而导致其在是否进行社交活动之间犹豫不决,这大大加重了他们担忧的程度,进而引发社交焦虑(李志勇,吴明证,欧阳儒阳,安德宝,2014)。

4.2 本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以及不足

以往针对社交焦虑的研究大都是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分析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在消极完美主义和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对社交焦虑的产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在理论上深化了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此外,本研究进一步确定自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消极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一方面有助于鉴别各种忧虑、焦虑人群,有效区分社交焦虑和其他心理障碍(如抑郁);另一方面为实用心理学完善理论基础,为在生活实践中对于降低个体的消极完美主义倾向,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和对不确定性情景和问题的忍受性以及缓解个体社交焦虑水平提供潜在的可能。

当然,本研究还存在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首先,本研究被试选取的是大学生,缺乏对在职人群和中小学生相关心理特质的研究,因此今后的研究可以扩大被试范围,从而使研究结果更有说服力。其次,本研究只探讨了完美主义的消极方面与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今后的研究也可以对其积极一面进行进一步分析,以便更全面地明确完美主义怎样对社交焦虑产生影响。

参考文献

陈陈, 燕婷, 林崇德 (2013). 大学生完美主义、自尊与学业拖延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29(4) 368-377.

丁佳丽, 杨智辉, 陈慧 (2015). 不确定性忍受力在神经质和强迫间的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3(3), 490-493.

郭晓薇 (2000).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1), 55-58.

李波, 钟杰, 钱铭怡 (2003). 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的回归分析.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7(2), 109-112.

李荣刚 (2009).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现状及其干预的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苏州大学.

李海江, 杨娟, 贾磊, 张庆林 (2011). 不同自尊水平者的注意偏向. 心理学报, 43(8), 907-916.

刘冉 (2012). 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 淄博师专学报, (2), 20-23.

李志勇, 吴明证 (2013). 大学生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的中介作用. 中国特殊教育, (5), 72-76.

李志勇, 吴明证, 欧阳儒阳, 安德宝 (2014). 大学生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序列中介效应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2(1), 167-173.

宁雅童 (2013). 森田神经质性格、自尊在完美主义与社交焦虑间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军医大学.

邵淑娟 (2008). 大学生完美主义与自尊、人际交往的关系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江西师范大学.

孙文影, 刘晓明 (2010). 适应性与非适应性的划分:完美主义研究的新特点. 中国特殊教育, (70), 92-95.

田录梅 (2006). Rosenberg(1965)自尊量表中文版的美中不足. 心理学探新, 26 (2), 88-91.

王敬群, 梁宝勇 (2005). 完美主义研究综述. 心理学探新, 25(1), 69-73.

杨丽 (2007). 近乎完美量表修订版(APS-R) 的中文修订. 心理与行为研究, 5(2), 139-144.

周雪婷, 张斌, 朱虹, 蔡太生 (2011). 完美主义与强迫症的关系研究述评. 医学与哲学, 32(9), 28-29.

张国华, 戴必兵 (2012). 无法忍受不确定性研究进展.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 124-130.

张斌, 谢静涛, 蔡太生 (2013). 完美主义人格的结构及特点.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7(3), 215-219.

张艺馨, 杨智辉, 何文倩, 张玲茜, 许薇 (2015). 不确定性忍受力和元担忧在神经质人格与社交焦虑间起的作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9(2), 145-149.

Buhr, K., & Dugas, M. J. (2002). The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scal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English version.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0, 931-945.

Leary, M. R, Tambor, E. S, & Terdal, K. (1995). Selfesteem as aninterpersonal monitor: The sociometer hypothe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8(3), 518-530.

Markovi E, L. (2010). Investigat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ositive and negative perfectionism and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Zagreb.

Boelen, D.A., & Reijntjes, A. (2009). Intolerance of uncertainty and social anxiet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3, 130-135.

Suddarth, B. H, & Slaney, R. B. (2001).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dimensions of perfectionism in college students.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3), 157-165.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