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英语培训计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笔者就“培训,激励,考核,提升,一体化循环机制”与大家进行粗浅探讨。
一:“培训,激励,考核,提升,一体化循环机制”解析及作用
重复循环,螺旋式提升
现代型企业在高度化,集中化,科学化的统一管理模式下,内部的培训机制,沟通机制,激励机制,绩效考核与管理体系,企业文化到团队精神等等,诸多机制和体系被企业越来越重视并不断完善与细化。
虽然当前企业普遍重视培训工作,加强激励措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困惑,如:员工积极性不高,培训活动难组织,效益低下等等,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在培训中有效导入激励机制,使培训处于被动,激励流于形式,自然考核和效益提升也难以达到一定理想高度。
有些员工对培训无正确认识,迫于在单位培训任务的驱使下,在管理部门的要求下,被动无奈地接受培训。学习马虎,纪律松懈,应付了事,蒙混过关,这种态度给培训和激励工作带来不利和困难。致使培训到再培训,考核到再考核,造成人力,物力和时间的浪费。因此,尽管企业为员工培训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时间,但仍感步履艰难,这固然有诸多原因,但重要一点是因为企业没有建立一体化的循环提升机制。
将激励机制导入员工培训机制,并强化管理与考核,在对结果评估中以效益提升做为判断标准,并反复优化,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员工技能和效应提升的最大化,使工作运营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笔者认为:将企业员工的培训,激励和考核管理作为一个系统,设计 “培训 — 激励 —考核 — 提升,—体化循环”的结构。即实现:一次培训一次提升,一次考核一次效益。重复循环,螺旋式提升,这样才能在整个系统化运营链条中产生实效性作用。
二:“培训,激励,考核,提升,一体化循环机制”构建及运营
1:完善并优化培训机制
(一)细化培训需求,实现针对性和实效性
精确的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前提…… 在培训项目实施前,要先对参加培训的人员结构,岗位职能,目标计划,知识技能,发展和提升方向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培训具体内容,以实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满足企业发展之实际所需。
从企业战略层次进行分析:
通过对企业的外部竞争环境,内部环境与资源性配置进行分析,从而将培训计划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规划与执行策略系统相结合,以此来确定培训的核心重点。
从组织架构中各岗位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各个岗位的员工要达到的理想工作绩效和目标,所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知识,从各岗位工作范畴,工作内容,职能和角度,来确定培训需求,决定培训目标及培训内容。
从员工个人层次进行分析:
从员工角度来分析员工自身能力与职位要求之间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确定“谁需要接受什么样的培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促使培训部门设置的培训课程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能够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从绩效考评结果进行分析:
合理而公平的绩效考核可以显示员工能力的缺陷因素,在绩效考核完成后,团队组织或员工个人需要改进的方面被反映了出来,因此绩效考核成为确定培训需求和目标的重要依据。
(二) 制定培训计划与具体实施
年度培训计划:
根据企业的战略规划,阶段性目标计划,策略与执行系统,业务调整,员工能力提升计划汇总并综合而成的。
月度培训计划:
由年度培训计划分解而来,是年度培训计划的细化步骤和具体进程安排,来阶段性进行实施。
临时培训计划:
是指按照当月的培训计划制定,培训部门为满足企业新增的计划与需求,而在月度培训计划的基础上增加的培训计划。
具体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以下信息:培训课题,需求来源,参加部门和人数,学时,培训日期和地点,培训方法,资源要求,评估等级,培训预算,收益预估等。
培训前准备好所需要的设备,物品,根据确定的课程大纲,让参训学员按照重要性和难易度进行标识,培训时将学员认为重要且不易掌握的内容作为培训的重点。
培训中要做好沟通协调和记录,与讲师保持互动沟通,以便讲师更好地把握学员的现状和需求在培训中及时了解学员对培训的内容,难易,重点,进度等方面的建议。
2 :树旗帜,建榜样,产生吸引力
当培训已成常规化,常态化,而如何增强员工接受培训并提高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才是关键。而员工培训后绩效与技能方面表现出来的成功力,即是增强员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吸引力。
增强激励力 企业管理部门应使员工了解某项培训成果的吸引力,并尽可能加大这种吸引力,另外还要采取措施帮助职工实现其期望,提高其期望机率。培训给员工带来的利益越多,其对员工的吸引力就越大,员工参与培训驱动力就越强。
建立培训后的生动标杆效应 如:针对全国招商的团队我们给予“经销商的选择标准”, “招商的模式和策略”, “实地招商拓展训练”, “谈判话术与技巧”等,通过培训来增强员工在实战中的应用力。 对在市场一线中表现突出者,应实施适当有效的激励措施,并在整个团队中树立榜样示范。以增强其培训项目的说服力,显效性和成功性。
3:培训中导入稳定长效的激励机制
培训机制中有效导入激励机制,可实现由“虚”变“实”,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物质激励
利用经济利益杠杆来为员工培训提供动力机制。
如:将员工培训与具体利益分配挂钩,根据员工的劳动技能和实际贡献决定工资和奖金的分配档次,制定员工晋级加薪,降级减薪的办法和条件。
也就是说受到何种等级的培训,具有何种等级的技能,取得何种等级的证书,便给予何种等级的待遇……以改变以往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状况。
当员工的技术高低,能力大小,贡献多少,通过分配要素明确反映出来时,员工定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培训中去。因此,制定相关激励政策,使劳动技能与分配制度真正挂钩,接劳分配,按能分配,将强化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中的建立和运营。
精神激励
培训机会已逐渐成为员工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过程中考虑较多的因素,企业本着“ 公平竞争,择优培训”的原则选送优秀的员工进行培训,使培训本身就成为有效激励员工的一种必要手段。
岗位激励
培训工作与职位阶梯相挂钩,参加培训后获得更高专业技术和更高技能的员工可以逐步获得岗位提升或职位晋升的机会,对通过参加培训仍旧未达到岗位基本要求的员工则须离岗,转岗或下岗。
发展激励
将员工的“职业规划” 与培训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个人能力和兴趣志向确定员工未来在企业中的发展路线和职位规划,既为企业发展储备了人才,又可以兼顾员工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而使企业与员工之间形成战略伙伴式关系,这种人性化的管理是促使员工积极参与培训的有效激励手段之一。
文化激励
在塑造企业文化的同时,要在企业内形成一种“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互相学习,整体发展”的团队精神,将企业文化以运动形态渗透在企业整体环境之中,借助群体环境氛围产生的驱动力和约束力,从而形成企业员工不竭的自我激励源泉。
4:严格考核,强化管理,奖优罚劣
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建立健全培训,激励,考核,等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需要持续打造并不断优化,才是保障“一体化循环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
管理跟不上就会造成培训质量差,并打击挫伤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因此,要培训就必须正规,必须加强管理,奖优罚劣。
培训工作有其严肃性,如果一些不认真学习的人却也能在考试中合格,会在员工中造成极坏影响,丧失培训的严肃性,所以必须坚持严密组织,严格考试,严肃考风,严格考核,强化管理的原则,以矫正并激发员工求真求实的学习态度。让员工看到培训有其严肃性,公正性,有益性,真正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并在工作岗位上得到认可与发挥,这样才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激励机制在员工培训中得到强化。
奖优罚劣是促使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的又—重要手段,如:优者给予一定奖励,提前晋级,破格提拔等,对于劣者应给于一定的处罚,如重新再学,在重学期间不享受一些相关待遇,推迟晋升等,迫使其认真完成培训任务,达到培训要求。
参考如:
A企业针对培训,激励,考核,管理等相关机制,推行了“三挂钩”措施,建立严格执行与监控。
1:培训情况与奖金挂钩。如: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员工进行抽考,每季度组织一次全体员工考试,领导班子成员亲自监考,并将考试结果进行排名公布,考试结果与奖金挂钩,以此检验员工实际学习效果。
2:培训情况与岗位转换挂钩。如:在抽考中,两次考试不合格者调换岗位,岗级下浮,三次考试不合格者,下岗培训,培训不合格者作为下岗处理。
3:培训情况与职务待遇挂钩。如:在中层干部人员考试中,两次考试不合格者,中层正职的降为中层副职,中层副职的降为一般职工。
三:效果评估,循环提升
在培训中导入激励机制,并严格考核,强化管理,在此基础上做出评估分析和归纳总结。
“培训,激励,考核,提升,一体化循环机制”以四个层面进行评估:
体会层面 (学员反应与体会) 在培训结束后,通过问卷调查与沟通以了解受训人员培训后总体的反应和感受。包括培训的操作与缺陷,培训过程满意度,员工接受度,积极性和参与度等等。
学习层面 (即学习效应) 确定受训人员对培训理论,态度,行为,实战,技能等培训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一般通过考试或模拟技能测试来完成。
作业层面 (即行为改变) 确定受训人员培训后在实际工作中行为的变化,以判断所学知识和技能对实际工作所产生的效益和影响。
提升层面 (即总体效果) 通过制定的季度或月度任务与指标计划来进行综合衡量,评估结果作为下一年培训需求评估的依据。
一、存在问题
1、个别领导认识不足,缺乏应急救援意识。个别领导的危机意识不强,未能严格落实行政和部门首长负责制,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负责制。个别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没有制定预案,地方预案没有形成体系,上下脱节、不对应,企业预案与政府和部门预案不衔接,有的应急处置机构和队伍也比较分散,存在多头指挥、功能单一、缺乏统筹的弊端,应对重、特大事故能力差。
2、预案不规范,可操作性不强。有的单位或部门在应急救援问题上草率应付,责任心不强,制定的应急救援预案不规范、不完整或过于原则化,可操作性不强。有的虽然也制定了一整套事故应急预案,但只是挂在墙上或紧锁柜中,除了制定人知道内容之外,再也无人问津,更没有组织学习,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成了“聋子的耳朵”,失去了实际作用。
3、人员配备差,安全投入不足。有的虽然已经制定应急救援预案的,但尚未建立应急救援队伍,或虽然建立应急救援队伍,但应急救援人员素质低,思想不稳定,作风不过硬,业务不熟悉,或救援技术装备水平较低,个体防护不足,难以适应应急救援特别是事故抢险救援的需要。
4、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培训,应急能力差。比较普遍的状况就是许多单位的从业人员应急教育和培训相对滞后,没有很好的对相关的应急预案进行宣传、教育和演练,其识灾、防灾和自救能力较差,对预案内容不熟悉,对预案也未检验,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并且也没有对预案进行及时修改。一旦发生生产事故,连自救能力都不能保证,更不用说要配合专业救援人员共同抗灾。
由于存在上述种种问题,在一些重特大事故救援中,不但影响了救援效果,而且还扩大和次生了事故。据不完全统计,2006年1-8月全国发生了25起因企业应急管理水平低、应急人员素质低、应急装备水平低、指挥施救不当造成伤亡扩大的事故,导致95人死亡。这25起事故,原本只有41人遇险,但由于上述原因和施救不当,造成54名参加救援人员牺牲。
二、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这种问题,必须综合治理、辩证施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普及事故灾难预防救助知识,增强公民的自我保护能力。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应急预案和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编制科普读本、影像资料、典型案例分析和举办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宣传栏等多种媒体,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应急处置程序,普及事故灾难预防、避险、报警、自救、互救等知识。尤其是位于重大危险源周边的人群,要让他们了解潜在危险的性质和对健康的危害,掌握必要的自救知识,了解预先指定的主要及备用疏散路线,了解各种警报的含义和应急救援工作的有关要求,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重庆开县2003年“12・23”井喷事故,由于没有事故预案,事故发生后没有及时同地方政府衔接,老百姓又不了解事故的危害性,结果造成大量人员伤亡。2006年3月25日,井喷事故发生在同一地点、两口事故井相距不到10米、时间仅隔了两年多。再次发生同样的事故,有了第一次教训,企业已制定并完善了井喷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安监总局和重庆市主要领导、中石油主要领导亲临指导,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经过7天的反复抢险施工,中石油“3・25”天然气井漏事故终于“堵漏压井”成功。4月1日,1万多名疏散的群众开始陆续回家,未造成人员伤亡。这充分说明对预案的宣传非常重要,尤其是化工企业的预案不要关起门来自己搞,还要搞好对外宣传,应该让周边群众知道的一定要公开。
2、强化培训,提高相关人员应急救援能力。首先要重视对应急管理人员尤其是救援指挥人员的培训。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根据危险分析和应急能力评估的结果,确定最佳的应急策略,慎密周全,翔实具体,将可预见的危险和漏洞都解决和处理好,使预案更加科学和具有可操作性。这要求应急管理机构要加强对应急培训工作的组织和指导,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使预案编制者不仅具备全面的风险管理知识,而且掌握预案的制定方法;让救援指挥人员对预案的掌握理解、现场指挥和综合协调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将地方和部门各级领导干部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纳入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使其切实掌握应急预案的有关内容、应急响应的程序和各个岗位的职责。其次要强化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基础训练。应急管理机构经常开展专业救援队伍训练,保证救援人员具备良好的体能、战斗意志和作风,明确各自的职责,熟悉潜在危险的性质、救援的基本程序和要领,熟练掌握个人防护装备和通讯装备的使用,运用各种专业技术,提高现场救援应变能力和救援水平。再次要分级分类开展应急培训工作。生产经营单位应将与本单位相关的应急知识融入新员工的“三级教育”、日常安全教育及特种作业人员培训中,保证相关的管理人员、职工熟悉和掌握应急预案规定的职责、程序、任务和措施,一旦事故发生,知道谁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应急人员能马上到位,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提高执行应急预案的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特别要强化对重点、高危行业企业的员工培训工作,让企业员工了解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中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学会自救和互救。
3、应急管理工作要“重心下移、关口前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两个主体责任”,应急管理工作必须“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各级政府要依法组织制定和完善各专业性、地方性和区域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并在规定范围内予以实施,建立应急救援体系,加大安全生产投入,保障救援器械装备的配备,搞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基地和队伍建设,加强日常隐患排查和事故预防,事故灾难发生时,依托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在第一时间里组织开展有效救援。生产经营单位也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事故应急预案,并报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备案。同时,不能忽视社区应急救援建设,它也是国家应急救援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部分。有关部门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幸存人员统计表明,95%以上幸免于难的人不是靠专业队伍救援出来的,而是靠邻居施救或自救逃生的,由此看出,出现突发事故的第一时间,最能发挥作用的还是社区居民。
4、建立完善预案演练制度,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预案制定的是否可行要靠实践去检验,而实践最好的方法是预案演练。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预案演练可在事故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检验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有利于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所以,演练一定要着眼于实战,符合实际,演练一次发现一次,经过演练评估,不断修订、补充和完善预案。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装置、人员、生产条件等也是如此,随着它们的变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随时重新修订,有的企业经常忽视这一点,制定一次预案便一劳永逸,再也不完善不补充,发现的问题也不修改,久而久之应急预案便成了一堆废纸。许多事故教训也表明,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制定落实的好,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反之就将受到它的惩罚。
近日,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经商民政部社会组织管理局、市场监管总局登记注册局,专门印发工作通知,就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工作,优化登记工作流程、加快推进工作进度作出部署。以下是小编和大家分享的教育部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就优化校外培训机构“营改非”登记工作流程、加快工作进度作出部署,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
通知强调,要倒排工期。要求各地做好本地区培训机构拟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的总量摸排工作,建立工作台账,牢牢把握2021年底前完成登记工作这个时间节点,倒排工期、细化任务,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实行挂图作战,以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督查倒逼落实,确保登记工作如期完成。现有培训机构在完成非营利性机构登记前,应暂停招生及收费行为。对于未选择登记为非营利机构的现有培训机构,应当设定截止日期,日期届满,由教育部门依法终止其办学资格或调整办学内容。
通知明确,要优化流程。要求各地充分学习借鉴好经验好做法,不断优化换证、登记和变更、注销等“营改非”登记工作流程。一是申请换发新证。现有线下营利性培训机构向原审批机关申请换发新的办学许可证,同时交还原办学许可证;经依法依规审批,审批机关重新颁发新办学许可证后,及时注销或变更原办学许可证。二是申请非营利性机构登记。按照《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规定,现有线下营利性培训机构持换发的办学许可证,向同级民政部门申请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民政部门依法依规严格审查登记。三是变更经营范围或注销登记。办学许可审批机关应告知并督促培训机构自办学许可注销或变更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申请变更营业执照经营范围或注销登记,办结后及时告知结果。
通知要求,要压实工作责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是“双减”工作关于培训机构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关系到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实行政府指导价收费政策落地,关系到培训机构违规上市清理整治工作效率,关系到严格控制资本过度涌入培训机构工作成效,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到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确保不打折扣、全面完成相关任务。
关键词:国际工程项目 委托培训 多维度柔性化管理 “准时制”培训
柔性化管理是现代企业为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激发员工的创造性、满足柔性生产的需要应运而生的一种对“稳定和变化”进行管理的新方略。柔性化管理在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中的研究与应用基于对两个命题的思考:一是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需要怎样的培训模式?二是该培训模式需要怎样的管理模式?
作者所在单位在承接国际电力工程项目的委托培训中,适应其特殊性要求,创建了“准时制”培训模式,并围绕该模式,进行多维度柔性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为校企合作实施国家“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新思路。
1.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的特殊性要求
1.1利益主体多元化
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至少涉及“三方四体”:工程项目承包方(即委托培训的甲方)、培训机构方、业主方以及业主方的学员。在共同的培训目标下,各主体都有己方的既定目标,并希望己方的既得利益最大化。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造成各方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之中又存在错综复杂的利益冲突。尤其是学员,其个体利益呈松散表象,但这种个体利益的集合,极易形成群体利益乃至上升至组织最高层面,引发深层次的矛盾冲突。.学员个体属于委托培训合同中的第三方,学员生源的选拔不受甲乙任何一方左右,作为乙方的培训机构则更在学员管理上缺乏组织权威性。
1.2行政体系复杂化
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在培训教育、培训安全、外事服务、外事安全、食宿卫生、医疗保障等诸多方面有专门规定且要求及时响应,涉及到教育培训机构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外事部门、教育部门、公安部门等政府管理机关,行政体系复杂。
教育培训机构的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分工界限清晰,在各自分管领导下各司其职,确保了常规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实施,但应对这种多方位的“快速响应”要求时,显得弹性不足,反应迟钝。
1.3培训目标市场化
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具有“准时制”生产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培训目标由业主方或委托方主导,受委托方制定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必须紧密切合工程实际并得到其认可和批准。培训各环节的时间节点必须服从工程进度,需要精细控制。业主方和培训委托方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对培训质量和进程的严格监控以及培训目标,在合同中均有明确规定,培训机构调整权小,必须严格履约。
1.4培训对象差异化
培训对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背景差异、学习习性差异和语言文字差异三个方面。各国教育环境以及对国民教育层次的规定不同,加之各国学员学习习性差异,学员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在培训实施前为不确定因素,无成熟培训大纲可借鉴,培训质量和进程的精确控制成为难题。语言文字不通导致沟通障碍,交流过程中翻译环节的存在造成信息的传递可能出现缺失或失真,容易产生歧义或误解。因社会制度、、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带来的价值观、对于事物的认知态度和处理事物的思维方式不同,中外双方会出现难以预知的、突发性的矛盾冲突。特别是,我国承建的涉外工程多在不发达国家或地区,多数学员来自于当地具有一定社会背景的家庭,在异国他乡因优越感的消失而产生强烈的自卑,表象上却呈现出强烈的自尊。外籍学员这种矛盾心理的集中体现是对刚性的规章制度管理有着“先天”的抵触情绪。这些问题给培训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学员管理等带来困难。
2.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的多维度柔性化管理
2.1多维度柔性化管理内涵
必须指出国际工程项目委托培训与准时制生产的本质不同在于培训对象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活生生的人,需要把“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进一步延伸为“以学员为主体”,通过建立高度柔性的组织机构和建设高度认同的组织文化,将管理维度从自身团队横向扩大到战略联盟团队,纵向延伸到培训学员,提高组织协调的灵活性和响应的快速性,激发管理团队和培训学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完成培训任务、实现培训目标。
2.2多维度柔性化管理前提
通过委托培训的合作管理模式使甲乙双方结成共同利益下的战略同盟,是实施多维度柔性化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公司在承接经济不发达国家(地区)的工程项目时,因业主方缺乏工程技术人员导致项目建成投运数年后仍无法接管,而不得不长期派员代为运行维护及生产管理,随之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管理问题。基于国际工程项目开展委托培训,是中国公司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具有战略意义的举措。通过培训不仅有利于当前某项工程项目的实施和移交,还可以培养信赖中国制造、中国技术的业主方工程技术管理人员队伍,建立中国特色的技术标准体系,促进两国在该领域的长期合作。因此,合作管理模式对于甲方的价值是有利于实时、全面、准确地监控培训教学的进度和质量;根据工程需要对培训及时提出调整意见;有效提高管理人员专业素养;尤其是有助于甲方与学员建立感情纽带,以利于今后市场的巩固和发展。
合作管理模式使乙方得以充分享用甲方的天然盟友资源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甲方在学员管理方面的权威作用,并借助于甲方搭建与业主方的信息通道,必要时,由业主方对学员形成行政命令,从而缓解学员管理压力。
2.3多维度柔性化管理目标
教育培训机构当准确把握培训委托方的战略意图,在多元化的利益主体中,找出各自利益中的共同价值,以多维度的柔性化管理,保障培训的顺利实施。通过实现培训目标来服务于甲方战略目标,从而实现培训机构自身的战略目标。国际工程项目培训管理目标分析图见图1。
教务管理工作主要包括教学教务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一系列事务性工作。与高校中其他岗位比较起来,工作更为繁琐、繁重,且大部分高校将工作重心放在科研上,对日常的管理工作重视不足。从而使得对教务工作人员的队伍建设一直缺乏关注,教务工作人员在岗位待遇、职务晋升和职称评定上出现较大困难。而这些问题会极大的挫伤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进而导致教务员队伍的不稳定和教务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
国内目前高职院校对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大多停留在依靠工作流程性文件、教务新晋工作人员在试用期的轮岗制、通过组织讲座、甚至于传统的师徒式的工作交接,缺乏必要的互动,容易让学员产生厌学情绪,从而降低了培训的质量与效果。
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对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与激励,实质上就是通过一系列举措,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打破原先对于该问题的一些错误的认识,进而利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对相关人员进行选拔、培训和激励的过程,最终达到对于教务工作的团队化建设,全面提高教学管理的水平和工作效率。具体措施如下:
一、对新晋教务工作人员进行严格的选拔,提高准入门槛。教务工作人员是高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桥梁,是行政制度和日常教学活动的纽带。一个优秀的教务工作人员除了需要基本的常识性知识外,还需要组织协调能力、优秀的沟通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现代信息技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制作人才培养方案的能力、甚至是危机处理能力。在选聘之初,除了使用传统的对智力、资质、能力以及兴趣等内容的笔试之外,引入绩效模拟测试(即工作抽样法和评估中心法),基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复杂性和繁琐程度,在面试阶段应引入压力面试的部分,对一些突发状况的应激性反应和处理,如考务工作中的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状况等。从而对新晋人员进行综合评估,从其中选拔出与实际工作更为相符的人员。
二、对教务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在进行所有培训之前,必须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团队拓展素质训练。打破某一岗位的单一刻板印象。可采用信任背摔、齐眉棍、驿站传书、团越高墙等训练游戏方式,对教务团队的概念模式进行深化。
现代企业培训方式大致可以分为在职培训与脱产培训两种。将这两种培训模式引入对于教务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可以按照以下几种方式来操作:
2.1脱产培训
2.1.1课堂讲演。通过课堂演讲的方式,邀请经验丰富的教学管理人员,对教学管理的流程进行介绍,并传授各岗位的专业技术,人际关系或解决问题技能等知识。
2.1.2视频讲解。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清晰的演示国内外现行先进的教学管理方法,并演示其他培训方法不容易展示的特殊技能。
2.1.3模拟实习。通过实际完成实际或者模拟的工作环节进行实习。方法有:对特定案例(如之前出现过的教学事故案例)进行分析、教务具体工作实习、角色扮演和团队互动等。
2.1.4 入门培训。通过对于特定的一个模拟工作环境下使用与实际工作相同的设备或软件(如教学管理系统软件)来进行工作学习培训。
2.2在职培训
2.2.1 工作轮换。通过内部横向轮换,允许单一岗位教务人员调换到不同的工作岗位,为教务员提供不同工作任务的机会。如一段时间对调教学管理、考务管理、学籍管理等岗位从而进行轮换。
2.2.2实习分派。通过外派学习的方式,利用与其他院校、部门的交流机会,进行业务学习和再学习。
2.2.3继续教育。要求所有在职教务人员进行定期的继续学习,从而形成组织内部的良好学习氛围,带动教务人员内部形成良性互动,终生学习的良好氛围,建立起学习型组织。
三、对教务的日常工作进行标准化操作。对教学管理的日常工作进行分权化管理,充分利用好高职院校的组织架构,合理搭配教务处和二级院系的教学任务分配。真正确立教务处监管、二级院系协同的管理模式,将教学管理工作从平日的复杂工作中解放出来,减少教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和繁琐程度,提高其工作效率。
四、在现有政策条件允许下,尽可能争取针对教务工作人员的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待遇等福利举措。在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务队伍的情况下,对教务人员的工作进行相应的激励。如严格奖惩制度,对违反教学相关制度的行为要严格处理。严肃教学规定的权威性。对教务人员的评价考核体系进行进一步完善,多利用赞赏、升值、成就等激励性因素,合理使用薪金、工作环境等保健性因素,促使教务人员在压力下,自我提升,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管理水平。
五、引入价值导向理念,以教务团队的共同信念和期望模式,尤其是老一批教务工作人员的奉献精神以模板建设起属于“教务人”的组织文化,进一步加强团队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进一步完善教务这一团队的理念建设。
高职院校教务工作人员的团队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面对目前社会上对于教务工作的误解和忽视,只有经过不断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摸索,真正的做出实效来,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高校对此工作忽视的传统观念。为我国职业教育的继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程迎春,高校教务员队伍建设路径探索,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24-25
[关键词]校企混编教学团队 酒店员工 英语培训
[作者简介]顾芸(1973- ),女,江苏南京人,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外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及应用语言学。(江苏 南京 211168)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188-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此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把“校企合作”作为学校的改革目标和发展方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严格来讲,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合作还停留在浅层次上,合作时间比较短,形式化问题突出。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应该是“双方自愿、风险共担、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要实现有效持久的深度合作,就首先要找到双方利益的结合点,以保证双方真正具有合作的意愿和动力。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对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实现了高职院校与酒店在人力资源层面的合作,使双方获得共赢,由此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一、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的构建
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是完成酒店员工的英语培训目标的关键,高职院校二级学院领导和酒店培训部门中层领导应该作为负责人,共同牵头组建一支优秀的混编教学团队。首先,校企双方要共同确定混编教学团队教师的选拔条件、主要工作职责和薪酬,制定混编教学团队师资管理的相关制度。其次,混编教学团队的成员既包括高职院校专任英语教师,也包括酒店管理人员,高职院校的教师侧重教学,酒店方面的教师侧重教学管理。高职院校教师都应具有双师资格证书,其中80%的教师应具有中、高级职称。另外,混编教学团队还应选拔2~3名专业能力强、整体素质优秀的青年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作为后备培训教师,一同参加酒店员工英语培训。最后,在培训过程中,校企双方对教学团队的教师实行动态管理,设专人定期整理受训员工对混编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评价,并把员工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团队负责人和教师本人,以不断提升混编教学团队的培训水平,确保培训达到设想的目标。
二、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培训酒店员工的意义
1.有利于建立英语培训的制度保障体系。在开展培训之前,混编教学团队中的管理层商议并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培训合同,合同中明确说明了酒店和高职院校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后果。酒店和高职院校按照合同的约定,遵照合作共赢的原则,履行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共同确保英语培训的圆满完成。混编教学团队还会在英语培训过程中定期召开英语培训协调会议,加强培训的统一管理,共同解决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这样规范的制度保障机制利于促进英语培训顺利展开,使酒店英语培训逐步走向科学化。
2.有利于完善英语培训的激励机制。混编教学团队的双方共同约定,员工在英语培训中获得的成绩与其加薪、升职相挂钩,并对参加培训的员工实行动态评估,使员工通过英语培训提升自我价值,提高员工参加英语培训的积极性。激励带来动力,英语培训带来的激励能使受训的酒店员工产生主动参加英语培训的动力,并能积极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工作中,从而提高酒店的竞争力。
3.有利于英语培训的长远发展。高职院校承担为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的责任,不仅拓展了教育空间,充分利用了高职教育资源,而且让高职院校的教师走出校园,参与混编教学团队,弥补了教师企业经历不足的缺陷,教师还可以把在英语培训中获得的经验用于学校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和社会实际需求更加契合。高职院校在对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的过程中,展示了自身较强的教学实力,使酒店意识到与高职院校合作的必要性,产生与高职院校长期合作的意愿。校企双方合作共赢,共同致力于员工英语培训的长远发展。
三、校企混编英语教学团队培训酒店员工的措施
1.充分了解各方面需求,增强英语培训的针对性。酒店员工的英语培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就需要混编教学团队在进行培训之前,充分了解、分析培训的各方面需求。混编教学团队中的酒店管理人员可以提供各方面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使教学团队充分了解酒店经营和发展需求、酒店不同部门岗位的需求和员工个体对培训的需求等。在此基础上,混编教学团队中的高职院校教师和酒店管理人员共同分析各方面需求的共性和差异性,运用目标分析法、任务分析法、技能分析法等多种方法来开发培训项目、制订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以此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从而达到最佳的培训效果。
2.根据岗位需求,确定培训内容。混编教学团队在充分了解、分析各方面的需求后,应根据员工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具体工作过程为设计基础,确定培训内容。培训的内容和顺序按照酒店员工的工作过程确定,首先设定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将典型工作任务分解为多个接近现实并具有可操作性的小任务。混编教学团队将英语培训内容确定为两个典型任务:日常交际英语培训和岗位交际英语培训。日常交际英语培训面向所有受训员工,主要是使受训员工能用英语进行日常交际,比如用英语进行自我介绍,向客人问候寒暄,对客人表示祝贺、歉意等。岗位交际英语培训面向特定岗位的员工,目的是使受训员工能够通过培训达到各自岗位对其英语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该典型任务根据酒店不同的岗位,设定了六个子任务,分别为商务服务、康乐服务、客房服务、前台服务、餐饮服务、商场服务。每个子任务又分解为不同的小任务,例如商务服务分解为文秘服务、翻译服务、票务服务、会务服务、展览服务及上网服务等;康乐服务分为健身中心服务、桑拿按摩服务、美容美发服务及电视电影服务等;客房服务分解为领客入房、电话服务、洗衣服务、房间清理、送餐服务及维修服务等;前台服务分解为客房预订、登记入住、行李服务、礼宾服务、资讯服务及结账退房等;餐饮服务分解为餐位预订、迎客入座、点菜服务、上菜服务及买单付账等;商场服务分为珠宝工艺服务、书画篆刻服务、丝绸纺织服务、医药保健服务、食品饮料服务等。这种以实际工作任务为驱动,按照工作流程确定的培训内容,充分体现了培训的实用性,有效提升了酒店员工的职业能力。
3.改变传统的培训方法,采用任务驱动模式。传统的英语培训方法比较简单,大多数是由培训老师在会议室给受训员工上大课,这种培训的参与度不高,再加上受训时间有限,导致整体培训效果不理想。混编教学团队的培训采用基于具体岗位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培训模式,培训老师指导酒店员工在真实岗位上完成具体任务,指导过程成了培训活动的主体部分。混编教学团队每次上课都有明确的培训目标和选定的工作任务,教学过程的实施采用6步法,即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角色扮演法、情景模拟教学法、分组实践法等。培训教师在本次课结束之前会告知员工下次课需要完成的任务,要求员工通过网络、书籍等各种工具收集资料,并进行初步的归纳、整理。在培训课上,教师首先组织受训员工进行相关任务的情境模拟演练,通过角色扮演检查员工前期准备情况。演练结束后,培训教师组织受训员工进行分组讨论,员工根据任务要求对演练过程进行相互评价,自行归纳出完成该任务需要的方法、技巧及典型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培训教师则对员工的互评、归纳进行补充,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英语知识进行总结,并要求员工把所学知识重新运用到任务演练中。在进行情境模拟时,培训教师会适当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调动员工对培训的兴趣,激发员工的上进心,培养员工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样的培训方式使酒店员工在完成岗位真实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提高了英语运用能力。
4.注重英语能力培养,改革培训评价机制。在笔试或口试中能获得高分,但英语运用能力不高的员工不在少数,所以单纯通过笔试或几分钟口试来检验员工的英语能力是不全面、不客观的,达不到检验培训目标的要求。鉴于此,混编教学团队采用了岗位检测标准来衡量酒店员工的受训效果。在对员工进行测试时,培训教师主要采取情景模拟的方式,要求员工通过角色扮演,灵活运用所学的英语词汇和句型,完成某一项岗位的具体任务,教师根据员工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用英语词汇和句型的得体性和流利度,给出员工的测试成绩,此成绩占培训成绩的50%。培训教师还要综合考虑员工平时的考勤情况、课堂表现、团队协作精神等,给出员工的平时成绩,此成绩也占培训成绩的50%。两部分成绩共同形成员工最终的培训成绩。这种培训评价机制,既能够客观检验员工英语培训效果,又能够真正促使受训员工提高自身的英语运用能力。受训员工普遍表示,此种评价方式使他们更加愿意参加培训,完成培训任务。
5.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实现培训过程的质量控制。酒店既然投入了人力、物力及财力对员工进行英语培训,必然十分关注培训带来的效益。要想实现英语培训最终效益的最大化就必须加强对培训效果的评估,实现对英语培训过程的质量控制。混编教学团队每次都会对培训做出效果评估,既有对本次培训的阶段性评估,也有对本次培训的整体性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培训方式的可操作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方法的适合性、培训进程的正常性、受训员工工作业绩的对比性等指标。通过评估,混编教学团队对员工的受训质量进行过程控制,如果上述指标在阶段性评估中没有到预期目标,团队成员会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调整下一阶段培训计划,改进后续的培训方法,优化已有的培训方案,努力使培训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结束后,教学团队会详细分析本次培训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对本次培训的质量做出整体性评价。
四、小结
任何有长期发展意愿的酒店都会把英语培训作为酒店发展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英语培训有利于提升酒店员工的英语素质和职业能力,有利于增强酒店竞争力。高职院校为酒店员工进行英语培训是高职院校的责任,有利于高职院校与酒店进行深度合作。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实现了校企人力资源层面的合作,校企双方应在此基础上共同探讨如何建立更为有效的英语培训长效机制,使校企双方实现深度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邓波.高职校企合作教育难以深化的原因与对策剖析[J].商情:教育经济研究,2008(3).
[2]刘文清.构建利益驱动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5).
[3]王文瑾.关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报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19).
[4]王振洪,王亚南.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双方冲突的有效管理[J].高等教育研究,2011(7).
[5]夏洁露,金小平.关于保障校企合作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8).
第一天
1、仪容仪表的要求及标准。
2、礼貌规范及注意事项。
3、电话礼仪规范。
4、管家部及有关部门的联络电话。
5、楼层的分布以及房型的介绍。
第二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各种房态表示含义。
3、楼层服务员的岗位职责。
4、楼层服务员的服务规范。
5、磁卡的领取使用及注意事项。
6、签到与签退。
7、如何使用对讲机。
8、参观楼层各类房型及工作车、工作间。
第三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客人遗留物品的处理程序。
3、DND房的处理程序。
4、VIP及总套房入住的接待程序。
5、铺床的方法及标准。
6、实操铺床。(中床)
第四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收送客衣的程序。
3、楼层mini-bar的操作程序,酒水单的填写,酒水领取、补充。
4、额外加酒水程序。
5、退房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6、客人要求开门的程序。
7、实操铺床。(小床)
第五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V”房清洁程序及注意事项。
3、S/O房清洁程序及注意事项。
4、房间小整理程序。
5、OCC房维修处理程序及注意事项。
6、客房基础英语。
7、实操铺床测试。
第六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清洁剂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3、吸尘机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4、客房清洁标准。
5、清洁房间程序标准及注意事项。
6、实操清洁浴室。
第七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如何清除地毯、沙发的污渍
3、房间物品损坏及遗失的处理程序。
4、客人遗留物品的处理程序。
5、擦鞋服务、叫醒服务、加冰块服务。
6、实操清洁浴室。
第八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服务员打扫房间时客人回来如何处理。
3、客人借物规程。
4、加床的程序及注意事项。
5、加烫斗烫板的程序。
6、客房基础英语培训。
7、实操清洁浴室。
第九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房间物品摆放的标准及要求。
3、工作车的摆放标准及要求。
4、发现有贵重物品及现金的处理程序。
5、客房基础英语培训。
6、清洁浴室测试。
第十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早班的计划卫生。
3、如何按规定填写工作表。
4、交接班的注意事项。
5、实操房间抹尘。
第十一天
1、提问昨日培训内容。
2、早班服务员的工作流程。
3、客房基础英语培训。
4、示范完成整个房间。
第十二天
1、笔试前几日培训内容。
以各部门为基本培训单位,贯彻营销服务理念和技能相结合的培训原则,组织实施岗位补缺、一岗多能的培训方法。拟在三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岗位技能。
(1)管理工作的全新理念和思路,已成为包括管理人员在内的饭店员工迫在眉睫的知识需求。因此今年我们准备加大对管理人员专业知识的培训力度,定期组织由酒店总经理、副总或资深经理人培训的关于提高管理技能培训课程。
(2)总台、房务中心等作为饭店优质服务的重要窗口,旅游外语水平的不足,势必会对饭店的经营工作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为提高以上各相关部门员工的外语水平,酒店将于近期开展英语培训课程。具体计划
① 时间:拟于2月份起开展,以3个月为一个周期,每周安排两节培训课(共计24课时)。
② 目标:提高员工外语基本会话能力开展,达到能用外语与外宾进行基本交流的水平。
③ 对象:前厅部全体员工、及房务中心、总机员工强制要求参加。其它岗位员工允许自愿报名参加。
④ 考核:培训期间人事部将以小测试的方式进行不间断地考核,借以考察员工掌握程度。培训结束后,人事部将进行一次大考核,考核主要针对口语测试进行。
⑤ 激励与处罚机制:A、激励、对于考试成绩优秀的员工给予工资晋级,B、设定一定的英语津贴,C、在年度评选优秀员工时给予优先评选;处罚、对于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给予补考机会,不合格人员将考虑延缓晋级。
一、突出培训重点,提高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的针对性
由于文化背景、社会制度、管理方式的不同,在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合作的初期,队伍会有诸多的不适应。针对这一现状,一是强化国际标准培训。在组织参加油田外部培训项目的同时,针对海外市场遇到的实际问题,把专家和长期从事国际合作、具有丰富项目管理经验的骨干人员请进课堂,现身说法,分享经验,重点培训国际上最新的管理理论和技术工艺。充分利用海外市场分布区域广、学员与甲方接触密切的优势,大量收集国外现场资料,将现场钻井设计、施工程序、日报表,安全程序、井控程序等纳入培训内容,使培训更加贴近市场,满足了项目发展的用人需求。二是强化涉外英语培训。为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一方面,坚持涉外语言培训不断线,各专业化公司经常性举办英语培训班,油田培训中心常年举办中、高级外语培训班,回国休假人员可以随到随学。同时,对学员实行动态管理,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后,进行成绩测试,测试结果与薪酬挂钩,并及时调整到相应的班级,成绩优秀者再推荐到高校学习,或直接选派到国际项目。
另一方面,与油田外部培训机构合作,拓展国际化语言交流范畴,组织3—6个月脱产封闭式强化培训,重点提高商务谈判和商务写作能力。三是强化跨文化沟通培训。有计划地选派人员参加集团公司及有关机构组织的跨文化沟通培训,并组织人员分区域、分国别开发编写文化风俗读本,邀请优秀外籍雇员到国内举办讲座,帮助外派员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禁忌。
二、优化机制,提升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的实效性
创新培训运作方式。大力实施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工程,采取多种形式,每年累计培训国际化经营人才3000人次以上。一是模块化培训。针对国际项目人员休假期限长短不一、时间早晚不定、个人文化水平不同、岗位技能要求各异等因素,对回国休假人员采用模块化短期轮训教学方式,把培训内容分割成多个独立模块,“量身定做”培训计划,每次休假期间培训1—2个模块,项目人员可根据个人学习记录和培训要求,随时插班学习,直到学完全部内容为止,形成了培训学习和国外工作两不误的动态良性循环。每年培训回国休假人员800人次。二是实战式培训。紧密结合现场实际,“把课堂搬到井场,把井场变成课堂”,改变过去教师讲、学员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为教师学员共同研讨,互教互学,增强了培训的现场感和实用性。三是渐进式培训。对新分大学毕业生,重点进行岗位技能培训;对有一定技能的骨干人员,重点进行外语强化培训。根据海外市场分布情况,系统建立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档案,详细记载选拔、考核、使用、培训等情况,并制定周密的培训计划,形成培训——出国——回国轮训——再出国的渐进式循环培训模式。
强化培训内部动力。一是以考促培。坚持有进有出、优胜劣汰的原则,完善“国际公司、境外公司、施工队伍”三级考评体系,制定《国际项目员工考评管理办法》,建立国际化经营人才退出机制,确定了职业道德、外语水平、工作业绩、培训时间等4项考核指标,每年进行考核,结果与评先、晋升、奖惩直接挂钩,并逐年进行修订完善。二是以赛促培。坚持在境外施工队伍中开展赛安全、赛进度,比顽强作风、比文明施工劳动竞赛;在两年一届的工人技能比武中,将国际化的技能操作内容列入比赛项目细则,以赛促学、以赛促训,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其中,在沙特阿美公司开展的“钻井极限挑战赛”中,中原油田的钻井队一举打破钻机搬迁、安全生产、生产时效3项钻井纪录,创造了阿美公司历史上的奇迹。三是取证促培。所有人员上岗前必须参加岗位培训,取得相应的岗位资格证和安全资格证。
三、强化保障管理,提高国际化经营人才培养的实战性
完善培训设施和条件。从油田实际出发,制定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基地建设规划,按照突出主业的原则,在国内,建立了石油钻井、井下作业、电工、焊工、井控、安全教育等7大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基地;按照相关国家的劳动法要求,结合海外施工特点,在沙特、哈萨克斯坦、苏丹、也门等国际市场建立了4个海外培训基地,当地员工培训率达100%,形成了重点突出、专业配套、布局合理的基地建设格局。建立钻井和HSE模拟演练系统、双语教学语音教室,开发员工培训网,满足了国际化经营人才的个性化培训需求。同时,优先保证国际化经营人才培训经费,保证了培训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