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清平乐辛弃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清平乐辛弃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未教已会背,那还需要教学生学这首词吗?或者说,还有什么值得教的?学生还会有什么不懂的需要老师来引导、提升的呢?笔者想,得好好再备课了。

一、细读文本,走进作者内心

以前,教这首词是很常规的流程:先正音读,通读,顺词句,再图文结合读懂词句,最后整体串联明白这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闲适风光的词作,大体也就完成教学了。

现在,笔者细读文本,尤其是联系词人经历之后,留意到一个很明显的不和谐:为什么以豪放派著称的辛弃疾会写这么小清新的《村居》?主战派的他被迫隐居江西上饶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的吧,怎么写出的仍是明快的《村居》?他真的放下了而寄情于山水?纵观他的生平,一辈子都从未放弃过抗金梦想,显然不是如此。

再有,笔者查阅的资料中,有说辛弃疾在江西闲居二十年之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一部分作品是反映农村生活的。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着色的农村风俗画。但也有说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词人是自“醉”于其中。笔者认为,没有生活中真实的观察,辛弃疾臆造不出这样的田园诗画,类似词作还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皆取自典型的农家生活风景。而词作是情感的流露,景入词人眼,词抒心中情。

于是,笔者思考着,有了些想法,稍作整理后便去上课了,希望能带给学生一些没有注意过的新东西。

二、深度引领,走进文本灵魂

课堂一开始的导入,笔者先向学生介绍辛弃疾:一位文武双全的传奇人物,论武,他勇冠三军,驰骋沙场,是英勇抗金的将领;论文,他留下词作六百多首,引一时文坛追捧,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接着,转入今天要学习的词作。笔者连找了几名学生读,再示范读,一步步引导学生读出节奏和停顿后,笔者问:这词豪放吗?学生当然答不!笔者说:“是呀,它更像一幅画卷徐徐展开,而这幅画卷的题目就叫‘村居’”。笔者要求学生看图,理解了村居就是农村生活。在学生七嘴八舌说看到的图上内容时,再加上笔者的相机指引理解,渐渐就拼凑出了词句的意思。

这时笔者回到先前的问题:这词根本不豪放,描写的也是简单的农村生活,怎么却让从南征北战的沙场上退下来的辛弃疾觉得怦然心动,充满诗意呢?全班静默。笔者让学生带着问题再静下心去读,结合老师讲的辛弃疾的传奇经历去想。稍候,仍不解。笔者请学生读一句停一句,笔者追问一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矮又小的茅草屋落在战场归来的将军辛弃疾眼里,却不嫌简陋,反而倍感亲切、温馨,想:为什么?诗意在何处?(茅屋虽小,却是遮风避雨的家)笔者立即板书“家”字。“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亲亲热热把酒聊天的原来是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这画面美吗?诗意在何处?(白头偕老;心满意足;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坐着摇椅慢慢聊……)“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这画面洋溢着浓浓的( )气息?(劳动、生活、耕作)是呀,勤劳又懂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画面让人忍不住要笑!为小儿的顽皮可爱而笑。

瞧,这首词就是描写了一家五口人的生活,简静的农村生活。作为一个旁观者,辛弃疾喜欢这种平静的农村生活吗?学生说,当然喜欢呀。因为喜欢,才把这幅画面描写下来嘛。笔者肯定学生说得对,追问:那他看到这样的画面,心里平静吗?(此时问题回到了先前没能解答的原点:为什么这幅画面会令辛弃疾怦然心动,提笔写词?)笔者这时再提及写作背景:金兵一直对南宋虎视眈眈,战火不断,朝廷求和,作者志不得申,闲居上饶。学生开始议论,很多人说那时不会平静,牵挂前线战事。立刻有人反对,可这儿是平静的呀,他喜欢的呀。笔者再次问回:那你认为,辛弃疾为什么要写这《清平乐村居》呢?学生这时不冷场了,想法也比开始成熟多了,有的说他珍惜这和平生活,要写下来;有的说他感到与战场反差很大,完全不同的农村风光,要写下来。笔者又给他们下了一剂猛药:辛弃疾一辈子主张抗金,他到底想不想要这样宁静的农村生活?至此,学生一愣后,似乎模糊地明白了“战争”与“和平”的关系,说:“辛弃疾正是要主张抗金,才能让老百姓都过上宁静的生活”,“作者恰恰因为非常想要这样的生活,才必须主张抗金,前方将士浴血沙场,不过为保后方安宁。”笔者指着黑板上的“家”字,夸赞他们真正明白辛弃疾了:见眼前一家五口的村居生活,而能想到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从而更加坚定抗金信念:只有前方的将士们舍生忘死,保家卫国,后方的人民方才能生活安宁,能靠自己的辛勤劳作养家糊口,这就叫“国泰民安”!作者希望大宋处处都是这样的景象――国泰民安,安居乐业。这就是辛弃疾毕生追求的理想!

第2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眼前有画,心中有景”的“情味”

宋词距离学生的生活年代久远,语言凝练,想要让学生读进去,教师使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必不可少。在教授《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利用导语音乐、师生对诵、文白式的对描激起学生的学习情绪,走进词画意境。

古乐响起,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可以表现宋词意境的画面,师生对诵《渔歌子》。教师在极具意境的画面中出示词作,张志和其笔下渔翁垂钓的情景出现在画面中(如图1)。

教师负责画面、音乐的切换,师生对诵《长相思》。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词作,纳兰性德笔下将士出征的情景被勾勒出来(如图2)。

图1 图2

师:读词,眼前要有画面,心中要有情景。今天,我们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看看那又是怎样的图景。

教师介绍有关辛弃疾的人物背景,告诉学生要了解辛弃疾,可以关注资源网上的“词・人”板块,在课外可以关注他的作品(如图3),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自主阅读。

图3

“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

当学生入情入境后,他们开始初读新词,这时我便要求他们利用注释、字典、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学习、推敲,读解结合,进一步体味词作的意境和情感。

教师指名朗读。重点检查多音字“剥”的读音,出示“剥”的两种读音及字义,学生根据字义的指引,选择在词作中的读音自主正音,理解据义定音的方法,并借助注释,同桌交流探讨这首词的意思。

教师指名讲词意。要求学生共同探讨读不懂的地方,如“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站中的课文插图加以理解。

小结方法:借助注释、插图、联系上下文是读懂词意的好方法。

教师指名再讲全词大意并总结:了解了词意,再读词作,会更好地把握词句间的停顿,读出节奏。

“品词品句、圈点批注”的“品味”

扫清了字词障碍后,我重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分解网站中的画面,描述情景,品味词中景语和情语,做批注写片段,化凝练为详尽,化抽象为具体。说写结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从浅入深,从意思走进了意境。

师:(配乐范读)此刻,你眼前浮现了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房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师:那是怎样的景象啊?溪上青青草,茅屋低矮,屋前有一条小溪,溪上长着一丛一丛的青草。你还能听到什么?还能闻到什么?

2.白发翁媪在聊什么呢?

教师利用导语创设语言环境:老翁喝了一口酒,说……老妇笑眯眯地说……;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江南乡村景致的宜人;家有孩儿的满足和快乐;引导学生想象人物的神态、对话、动作,丰富语言表达。

3.引导理解“醉”的深层意蕴。读到这儿,词中的“醉”字只是喝酒的意思吗?引出“陶醉”的深层含义。指导感情朗读上阕,读出“醉”感。

4.小结:描绘诗词中的画面情景,可以想象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由于学生此前看到多媒体中的画面展示,因此这一环节进行得游刃有余。

师:翁媪家的三个孩儿,你最喜欢谁啊?请选择其中一个,用上刚才学到的描绘活动情景的方法,在词作相应的语句旁边做批注,把他的活动情景写下来(如图4)。

图4

学生汇报批注。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之间对话,感受大儿、中儿、小儿各自的特点。感受翁媪家有好儿的快乐,再次感受“醉”的含义。

5.重点指导理解“卧”。

(1)指导看图:“卧”可以换成什么词?(如趴、躺、睡)分别代进词中读读感受。

(2)提问:小儿怎么卧?

(3)指导看图:看!脚丫怎样?听!嘴里哼着歌儿。

(4)提问:看到这情景,白发翁媪会笑什么呢?

师:在三个儿子身上,你读出了一个什么字?(指导朗读下阕,读出“乐”感。)

总结:好一个“醉”,陶醉啊,沉醉啊!读到这儿,村居生活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和平宁静)是啊!好一幅宁静和平的村居图景。

“咬文嚼字、即兴创作”的“写味”

宋词除了朗朗上口,意蕴深厚外,富于节律也是一大特色。我走出拓展词作学习的旧有模式,再作突破。暂且放下平仄的严谨规限,让学生尝试发现“清平乐”的字数分配规律,仿写创作宋词,感受中国经典文学之妙。

师:有想过自己写词吗?我们学过《渔歌子》、《长相思》,发现了词牌名不同、词作的字数分布也不同,那《清平乐》的规律呢?你有什么发现?(教师出示画面,如图5,讲解写作知识。)

生:字数的分布是4 5 7 6 6 6 6 6。从内容上说,先景后人,再写3个不同的活动场景。

初步探索出规律后,我出示自己的词作(如下页图6),引导学生从中领悟规律。

图6

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拓展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鉴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阅读欲、创作欲。

第3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4A-0056-02

教师应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收获”作为教学理念。笔者在一次送教下校的《清平乐 村居》教学案例中,就是实践这一教学理念的一次尝试。

一、解读好每一个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特殊的诗歌《清平乐 村居》,请同学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清平乐 村居》(学生将“清平”二字的后鼻音省了,很多学生还将“乐yuè”读成“乐lè”)。

师:(走到第二组第二张桌子前,微笑着)刚才我听见你很会读书,你告诉老师,你怎么知道“清平乐”的“乐”,读成“yuè”的。

生:老师,我昨晚做了预习,知道了“乐lè”是个多音字,可读成“音乐yuè”、“快乐lè”,“清平乐”是词牌名,可谱曲,所以应读“yuè”。

师:(竖起了大拇指)说得非常好!(叫起了另一位刚才读音错了的同学)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表扬他吗?

生:她预习了课文,而且查阅了资料,要不怎会知道“清平乐”是词牌名。

师:所以呢?

生:我们应该养成自觉学习、自觉预习的习惯,勤查字典,勤读书。

师:老师相信你,相信大家会向这位同学学习的。老师还得纠正课题的读音,课题里还有两个字有后鼻音,你看出来了吗?

生:(读课题“qīnɡ清pínɡ平yuè乐 村居”)

师:(字正腔圆)“qīnɡ清pínɡ平yuè乐 村居”,请全班同学也来一次字正腔圆地读课题。

生(齐):“qīnɡ清pínɡ平yuè乐 村居”。

师:同学们知道了“清平乐”是词牌名,你在课题中作批注了吗?那么,“村居”二字,就是这首词的什么?

生:(小声地)是词的题目。

师:(微笑,小声地)你说对了,请你大声告诉大家,“村居”是这首词的“题目”。

生:“村居”是词的“题目”。

师:老师遇到麻烦了,哪位同学能帮我?“村居”是什么意思呢?

生:(七嘴八舌)就是居住在村子里。

师示意同学们举手回答。

生:“村”就是“村子”,“居”就是“居住”,“村居”就是“在村子里居住”。

生:这首词主要讲的是辛弃疾走在乡村的路上,看到了在村子里居住的一户人家。

这是课题解读环节。占用了课堂5分钟的时间,看似有点多,但是,它却达成课堂的第一阶段的目标,且促进课堂的学习生成。一是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学习习惯良好的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如第一位学生,能自觉预习课文,可见是个学习习惯较好的孩子,笔者的课堂里,学习习惯好的学生能得到更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的机会,目的就是树立语文学习的榜样。二是让更多的学生习得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在老师的引导下,能习得别人的学习方法,促进自己的课堂学习。教师就是要努力争取学生向榜样看齐,形成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三是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从后面几位学生的课堂回答情况看,学生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从这个片段的发言中,我们看到,能在语文学习的第一环节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思考的成果,是一件多么有成就感的事情。

二、善于整合资源,促进课堂生成

师:老师刚才还注意到了“溪头卧剥莲蓬”,你怎么知道要读“剥bāo”呢?

生:这是一个多音字,读bō的时候,可组词“剥削”,意思是用强制的方法夺去,这里不是这个意思,所以我选择读“剥bāo”。

师:说的有理,可还没有说出文中“剥”的意思呢?

全班同学都沉默。

师:(随即拿来一个柑橘)我们吃柑橘的时候都要去掉柑橘的外皮,去掉柑橘的外皮的动作就叫做“剥bāo”,要吃马蹄就要去掉马蹄的外皮,所以文中“剥”的意思就是?

生(齐)去掉东西的外壳或皮。

师:对呀。我们的客家方言表达去掉东西的外壳或皮时,将剥读成了bō,这是方言,不是普通话的读音,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似有所悟:原来是方言惹的祸)明白了(在课文相应处正音)。

这是整体感知、扫清字词障碍的环节。本次课堂上的学生母语是客家方言,母语方言里“剥”通读入声字“bǒ”,读“bāo”的读音是没有的,学生也没有查字典来解这个字的意思。当时刚好笔者的包里有橘子,就现场演示“剥橘子”的动作,我们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类似的插曲,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策略最有效,各教师都应想好自己的招。

三、勇敢地站起来,有尊严地坐下去

师:聪明的你,读着读着课文,你还看到了哪些画面呢?

生:我看到了小儿子在剥莲蓬。

师:你看到的画面照应文中的哪个句子呢?

生:就是“剥莲蓬”的句子。

师:(耐心地)别着急,你能读一读课文的后半段吗?

生:(小声)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师:你能完整地读下来,不错。(充满期待)再想想,是课文的哪两个句子?

生:(小声)最后两句。

师:(走到学生身旁,拍拍他的肩膀)有进步了,能大声地读一读最后两句吗?

生:(腼腆地犹豫了一会,终于大声地读出来了。)

师:(握住了这位腼腆女生的手)女辛弃疾,好样的,老师觉得你越来越勇敢了。老师还舍不得你坐下,你还能回答老师两个问题吗?

生:(有些自信,点点头。)

师:“最喜”和“无赖”是什么意思?

生:最喜就是很喜欢,最喜欢。无赖就是不是骂人的意思。

师:你读出了无赖不是骂人的贬义词,那么应该是夸奖的意思对吗?

生:是的。

师:那么,你能用一个词来夸奖文中小儿“无赖”的样子吗?

生:顽皮、调皮。

师:(微笑,竖起拇指示意该生坐下)同学们,你们同意她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还可以用哪些词来赞美他?

生:活泼、可爱。

师:好!那就把“顽皮、调皮、活泼、可爱”送到句子中的小儿身上,再读最后两句吧!

这是笔者进行美文美读,想象画面的一个教学片段。每一个班集体,可能都有这样一群需要老师付出更多关爱,需要老师耐心地等待,需要老师拉一把的学生。笔者在贺州市的昭平、平桂、八步三个县(区)的四所学校做过一个关于学生课堂发言情况的问卷调查,数据表明,在语文阅读课上,967%的学生对自己“勇于发言”的评价为优,为良的有2533%,自我评价在中等以下的是65%。这表明在阅读课上勇于发言的学生并不多。

第4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1、相媚好,释义:指互相逗趣取乐。

2、相媚好,出自宋朝词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

3、原句为:醉里吴音相媚好(xiāng mèi hǎo),白发谁家翁媪?

4、全句译文为:带着醉意(醉里)的吴地口音(吴音)互相逗弄、取乐(相媚好),那满头白发的公公婆婆(翁媪)不知是谁家的双亲父老。

(来源:文章屋网 )

第5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陶渊明《桃花源记》

2、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

3、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陶渊明《五柳先生传》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第6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在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都配备了色彩鲜艳、生动形象且符合课文意境的插图。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将这些插图充分加以利用,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自学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清平乐·村居》一课时,我先后多次运用了课文插图,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杰出的词人辛弃疾所作的一首词。词中描写了作者看到的一户农家安宁平静的生活画面,表达了词人辛弃疾喜爱和向往这种安宁平静的农村生活的感情。文中配有一幅插图。在揭示新课,学生了解了题意和作者后,我出示了该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并说说图上都画了些什么。学生观察后答道:“图上画了一棵大树,树下有一户人家。一对老夫妇,坐在一起,好像在说着什么。老夫妇的旁边,有一个青年人正坐在地上,专心地编织着笼子。年轻人的前面,有一个小孩,顽皮地趴在地上,手里拨弄着莲蓬,双脚自在地晃动着,非常开心的样子。小孩子的前面还有满池的荷花,都开放了,好像我们也闻到了荷花那扑鼻的清香。最远处,还有一个人,头戴斗笠,手拿锄头,在辛苦地干着农活……”通过细心地观察,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插图的优美意境表达出来,可以达到让学生自主和自由发展的目的。学生在情景中描述形象的同时,教师的引导语言不仅支配着学生的注意,而且促使学生愿意对情境这一客体持续地注意,主动地接受,从而体会到这首词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话能力,也为下面进一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自学能力

《清平乐·村居》这首词的上阕“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描写了这户农家的居住环境,低矮的茅草屋,家的旁边有小溪流,溪流的旁边长着青青的小草。一对老夫妇用家乡话亲切地交谈着,表达了作者欣赏并向往这种平静、安详的农家生活的感情。词的下阕“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进一步写出了这户农家各自劳作,为这个家的生活都在辛勤地努力的场景。而小儿子由于年龄小,不会劳作,就自由地找自己的乐趣。全词情景交融,结合插图读词,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很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便利用插图,组织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交流各自对词的理解。

首先我让学生对照插图找出词中所描绘的景物,然后我让学生一边看插图,一边自读词句,进一步想象词句所表达的意境。接着,我请理解有困难的学生提出他们不懂的地方,先小组内商讨、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再全班讨论。最后我让学生再看插图,读全词。进一步体会词人在词中所描绘的美妙景色,体会词人描绘的农家安详的生活。窦桂梅老师曾经说过:学生的感悟能力就如同杠杆上的支点,对人的发展来说,学生的感悟能力的高低决定今后能否撬起这个“地球”。感悟既是一种心理活动,又是一种感情经历。通过观察插图想象词中所表现的意境,就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一种途径。在师生共同讨论的融洽气氛中,在小组你一句我一句的相互帮助中,既培养了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自学能力。

三、利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学生充分领会了这首词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后,我再一次引导学生看图,并且问道:“你认为书上的这幅插图画得怎么样?”有的小组学生答:“很好。”有的小组回答:“不好。”“怎么不好?你们能提出具体的改变建议吗?”课堂中先是一片寂静,接着小组内开始议论纷纷。然后,讨论好的小组就把手举得高高的,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小组的想法。有的小组说:“插图中的溪流再画得明显点更好。”有的小组说:“这幅图中,如果能把每个人物脸上愉悦的表情画出来就更好了。”还有的小组说:“既然是农家生活,加上几只家禽,就更温馨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我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们能小组合作,把你们小组创新后的画详细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遍吗?”学生们的兴致更高了,每一个小组都不甘落后,甚至出现小组代表说着,小组成员又有新的创意,按捺不住噌地站起来,接着描述新的想法的场景。我想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语文课堂吧。

第7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2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白居易《浪淘沙》

3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温庭筠《杨柳枝》

4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5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文廷式《蝶恋花》

6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7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8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辛弃疾《鹧鸪天》

9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0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1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2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曹雪芹《红楼梦引子》

13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14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15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16终日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温庭筠《南歌子四首其二》

17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晏殊《鹊踏枝》

18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

1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20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

21今夕何夕,见此良人。-佚名《诗经?唐风?绸缪》

22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23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晏殊《清平乐二首其二》

24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25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26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2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28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29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30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费泪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二》

3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

32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朱彝尊《鸳鸯湖棹歌》

33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34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35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36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37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38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39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40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41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邵瑞彭《蝶恋花》

42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43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44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45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46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47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二首其二》

48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陇西行》

第8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一、背词,回顾作者概况

同学们,还记得《清平乐 村居》吗?“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师生齐背。这首描绘农村生活的词作者是谁还记得吗?(辛弃疾)对于辛弃疾你了解多少?学生各抒己见。

师:辛弃疾,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一生力主抗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写于同一时期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看看这首词又展示出怎样的农村风光?

二、初读,把握词的节奏

1.请一名同学给我们读一读。

2.学生评价。

3.诗词的朗读说简单也简单,无非也读准字音和读出节奏。说难也难,就是难以读出诗词的味道。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头/忽见。

要把诗词的味道读出来,恐怕技巧还在其次,重要的是在理解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表达出作者的感情,展现出诗词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译读,感知夜行山村

1.疏通词的大意。

先说说自己的疑问。“明月别枝(别枝即另一枝;斜枝。唐方干《字字有功》诗:“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沉砺《感怀》诗之六:“新蝉噪罢夕阳移,更曳残声到别枝。)惊鹊”意思是说月光明亮惊动了栖息在树枝的乌鹊,乌鹊飞离所在树枝。另一枝也在月光中摇动。与“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清风半夜鸣蝉”半夜,清风中传来蝉鸣声。

“稻花香里说丰年”在浓郁的稻花香里听到“今天一定是个丰收年”。

“听取蛙声一片”,意思为听到青蛙细心协力地欢唱。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天外有七八个星星,稀稀疏疏的挂着。山前落下两三点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曾经住过的土地旁树林边的茅草小店在桥头转弯时,突然出现。

2.发挥想象力,说说作者夏夜所见所闻所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夏夜所见:明月、别枝、惊鹊、稻花、稀星、山雨、茅店、溪桥。

夏夜所闻:鹊声、蝉声、蛙声。

夏夜所感:月夜行田间,听到蝉鸣声,惬意。闻到稻花香,想到丰收年,喜悦。遭到山雨淋,来到茅店前,惊喜。

3.由此可见,这首词上下两阕写的是两种不同的夏夜风光。上阕写晴,下阕写雨。天气不同,但夜行于山村的词人,感情是不变的,那就是:喜爱农村风光以及对丰收在望的喜悦。

4.带着夜行田间的惬意,带着对农村生活的喜爱,带着丰收在望的喜悦,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词。想来语气要轻柔些,语调舒缓些,心情愉悦些。

四、赏析,品味语言之美

1.回顾所学的写景的常用手法。

(1)抓住景物的特征,细致描摹。

(2)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3)调动多种感官。

(4)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

(5)虚实结合。

……

2.这首词在描绘夏夜风光时用了哪些手法?请同学逐字逐句地读一读,找一找。然后集中小组同学的智慧,讨论讨论。

(1)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调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

(3)运动多种修辞:对仗、拟人。

(4)抓住景物特点。蛙鸣声、稻花香、两三点雨等。

3.辛弃疾被称为“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是名不虚传的,虽是豪放词的杰出代表,但是写起田园风光来也得心应手。 赏析诗词的一般方法:

(1) 指出表现手法(修辞或感官或借景抒情或其他手法)(2)诗句的主要内容(大意)或从炼字的角度分析词句表达效果(3)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如:“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两句可这样赏析:

一般思路:(一)这两句对仗工整,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夜风光(或动静结合),写明月惊动了栖息的乌鹊,清风中传来蝉鸣,表现出夏夜的静谧,体现出作者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从炼字角度:(二)这两句对仗工整,并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描写夏夜风光(或动静结合),“惊”字传神地月光出现时乌鹊的情态,衬托出月光之明,“鸣”写出半夜蝉叫声之清脆悦耳,衬托出夏夜的静谧。这两句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夏夜的喜爱。

五、诵读,演绎词的情韵

坡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我们也可以化用这句诗:“好词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唇齿香。”我们不妨就在课堂上把这首词背上,边背边想象其意境,领会其感情,说不定也背着背着唇齿含香,“三月不知肉味”,像孔子听了《韶乐》一样。

师生一起有感情地诵读。

第9篇:清平乐辛弃疾范文

小舟划呀划,荡开了碧波,荷花纷纷让路,湖边的青草也侧向一边。远处,隐约看见一间低檐茅屋,茅屋前坐着两人。小舟近了些,哦!原来是一对白发老夫妇。他们坐在屋前,拉着闲话,十分快活,那吴侬软语听起来温馨而又美好。向溪东看去,一位年轻力壮的农夫正在豆地里一下一下地锄草。烈日炎炎,他那顶草帽也挡不住强烈的阳光,头上已满是汗水,真可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可能是那夫妇的大儿子了。转过头来,一位年龄稍比大儿小、在屋前编织鸡笼的男孩出现在诗人眼前。他是那样的心灵手巧,聚精会神!这应该是二儿子吧。再一看,一个幼小的男孩正卧在荷花满溪的岸边剥莲蓬呢!这个看似小儿的孩子,两个小脚丫翘在身后,把莲子直往嘴里填,多么可爱的小家伙!

小舟渐渐远去,离这温馨的一家人越来越远,诗人之心却久久无法平静。现在,战乱纷纷,多少人埋骨沙场,多少人无家可归,多少人妻离子散,多少人衣不择食!要是全国上下都像这家人一样其乐融融,那该有多好!诗人再也按捺不住自己的感情,一首千古名词《清平乐村居》脱口而出: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精选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