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挂职副县长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以促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盘活科技人才资源、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目标,以落实科技知识、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科技服务为主要内容,以包村带户科技帮扶、技术承包科技指导、领办基地科技示范为主要形式,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主要目标任务
从2007年起,选派70名科技特派员下到农村工作,其中:包村挂职10人,科技帮扶、技术承包、科技指导的科技特派员60人。
选派科技特派员要针对农业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以技术服务、技术承包和建立经济共同体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开发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带领农民引进先进的新技术、新品种,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农业专业技术协会,培养科技示范户,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壮大一批特色产业,推广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培养一批科技明白人和科技致富典型,组建一大批营销协会、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为支柱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二、选派方式和工作形式
(一)选派方式。科技特派员选派工作坚持“民主推荐、组织选派”的原则。一是个人报名,组织审查。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按照德才兼备的标准,由组织进行审查,确定选派对象;二是科技推荐,在科技部门做好科技人员的调查、摸底基础上,广泛征求乡、村以及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对人才、技术的需求意见,由科技、组织部门推荐,选派对口的科技人员对接;三是组织选派,县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对十个示范村选派十名挂职包扶村书记。
(二)工作形式。(1)包村带户,科技帮扶。特派员以新农村建设十个示范村为重点,驻点跑面开展技术指导、服务。(2)技术承包、科技指导。科技特派员采取有偿服务或无偿服务的方式,对各示范园区、重点企业、产业大户开展技术承包,指导他们生产、经营。(3)领办创办基地,科技示范。科技特派员以资金、技术入股合资或独资创办领办基地,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建立一批科技示范基地,辐射带动产业发展.
三、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
(一)科技特派员工作职责
1、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现状,寻找差距,帮助基层,制定科学的长远和近期规划,为示范园区、企业、农户提供依靠科技促发展的决策服务,为政府和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2、帮助基层选择主导产业,调整产业结构,争取科技项目,促进区域农业特色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3、帮助基层培植龙头企业,开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组建产品流通网络、销售队伍,捕捉市场信息,抓好产销一条龙服务。
4、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开展科技试验活动,提高优良品种的覆盖率和实用技术的普及率。
5、开展“联包联动”活动,即联系包扶一个村民组,联系包扶一项产业,联系包扶一个基地,联系包扶40户农户,带动本地科技思想的弘扬,带动科技知识的普及,带动推广科学技术,带动群众科技致富,开展卓有成效的科技服务活动。
6、以农函大、农广校、党校、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依托,开展科技培训,培训一批科技明白人、农民经纪人和科技致富带头人。
7、总结经验,反馈信息,调查民情,反映民意,汇报工作进展,做好检查验收工作。
(二)科技特派员管理制度
1、科技特派员的管理工作由科技特派员办公室负责,办公室具体负责特派员的安排、管理、督促、考核工作。
2、凡被抽派的科技特派员,时间原则上为一年,每年在入驻单位工作应不少于100天,根据双方需求可以续签合作协议。
3、科技特派员必须尽职尽责搞好科技服务,接受派出单位和科技特派员办公室的双重管理,无故不得脱离工作岗位,每季度向办公室汇报一次工作,半年一小结,年终写出书面总结汇报。
4、科技特派员办公室与有关部门定期检查了解情况,年终进行考核,存入本人档案,作为职称晋升晋级、评优的重要依据。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里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领导小组,由县委副书记、县长关崇新任组长,县政府副县长李宝承为副组长,科技局局长梁洪维、人事局局长刘兴民、财政局局长商大顺、农村经济局局长黄英杰、林业局局长郭钦平、水利水产局局长金玉镖、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局局长赵策、果树总站站长郝春波、蔬菜总站站长田兴华、蚕业总站站长孙会波等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科技局,办公室主任由梁洪维兼任。各乡镇(办事处)、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科技特派员工作,并纳入议事日程,量化分解各项工作任务指标,与经济工作同考核、同奖罚;各部门要积极支持,把本单位的精兵强将推选出来,下派基层,确保选拔的特派员下去后,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加强舆论宣传。要充分发挥县报、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科技特派员工作的良好氛围。新闻媒体要跟踪报道,宣传好典型、好做法、好经验,以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此项工作的持久开展。
(三)实行工作目标考核。对科技特派员实行工作目标考核,考核结果列入人事档案,作为评先晋升的重要依据。每年对考核评选的先进个人进行表彰。
(一)关于村庄
作为一个随着改革开放在村中形成了规模化的板材加工业的村庄,与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传统农村社区,在贫富分化上两极差距更大。
本村按照经济总量的话算是兰考县小康村之一,其实只是有特别富有的农户而使经济总量增大而已,其人均收入的差异很大,贫富分化严重,经济发展并不和谐。
传统社区集体记忆痕迹尚存,多少显示出一些非市场的生活价值取向。尤其是作为集体时代生活载体的老人,对于传统仍旧记忆犹新。同时支书感到难以组织农民从事村中有利于村民长远和整体利益的公共事务。村支书感到,取消农业税后,组织农民搞水利建设是最大的困难。
(二)村庄内的老年人状况
李村老年人愿意独自过生活的、以空巢型家庭形式居住的占很大多数。
在李村,55岁以上的老年人大概有300人左右,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近200人。一般而言,传统农村社区的家庭都是老年人跟自己的孩子生活。可是在李村,有相当数量的老年人都是自己生活,无论是有老伴还是丧偶,形成了残缺家庭或是空巢家庭。这种状况也导致了诸多问题的产生。如老年人们晚年生活比较孤单、生活条件差、迷信滋生等。
分居后,儿子、媳妇则按月给老年人一定的粮食或面粉以供生活,也会在平时给点零花钱;更多的老年人若还能下地干活则自己凑合着搞生产、独自过生活;也有少数老年人靠做生意或小买卖、或者在村里的厂子做些力所能极的活儿挣钱来养活自己。例如,73岁的齐秀英大娘和71岁的老伴生活在一起,齐大娘靠做鞋拿到集市上去卖,一个月能挣些钱补贴家用;老伴在家里也开了小卖铺,每个月有300左右的收入。这样,他们就不需要向子女伸手。没和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也有很多表示:如果有可能也愿意自己独住,靠自己养活自己。可见,愿意独自过生活的养老观念,是形成空巢家庭的决定因素。
二、老年人协会与新农村建设
(一)老人协会的背景与源起
何慧丽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一名老师于2003年8月始,借着中国农业大学与开封市“校市共建”的机会,来到兰考挂职副县长。因为主要负责农业,而三农问题又是一个整体,所以必须统筹考虑。在她看来三农问题的实质是中国在人多资源少的条件制约下,由于追求工业化、城市化而造成的城乡差距拉大、农民长期处于 “温饱有余、小康不足”状态、乡村日趋凋敝的问题。何慧丽第一次到XX村时的所思所想就是上面观点的具体印证。2001年的时候村子里也就是只有一个文艺队,成员以中老年妇女为主,这确实老年人协会成立的基础所在。
基于此,何县长通过外部资源的激发和带动,促成一些村庄的经济组织、社会组织、文化组织的建立,渐进地改善村庄治理,探索出全面进行乡村建设的内源性机制;为在工业化进程中留在乡村的人找出一条全面小康的可行性之路。如何把一家一户的分散性小农组织起来,不但能以规模化的方式对接科研单位,对接大市场,使农民在可以互助合作的领域进行增收或节支;而且可以使被市场经济所消蚀的村庄重新增强凝聚力,使广大村民在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活出一种精神,活出人的自信和尊严,这是缓解“三农问题”的根本所在,也是在兰考进行新乡村建设的目标所在。文化合作成为了这里最早的一种实验模式。
借用当前新乡村建设的既有资源,在整合了各种人力和社会资源后,经过5年多的探索,何慧丽等在兰考县六个乡的六个村庄组建了五支农民文艺队、九个合作社、两个老人协会。阎楼乡XX村老人协会就是其中的一个。从目前的实践总结看来,何慧丽带领下的新农村建设以农村社团文化建设最为成功和有效。
XX村老人协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7月2日,是在县妇联、乡政府的支持下,在中国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学生的参与下成立的。大李庄西村老年协会正式成立于2004年7月2日。在正式成立前,老年协会成功地组织过2个活动:将从河南大学和宴阳初乡村建设学院得来的捐赠衣服分给了村中的贫困老人,做到了公平合理。老人协会作为一个真正属于老年人、服务于老年人的民间组织,目的是使村里的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用,维护老年人的生存权、享受权和发展权。
(二)老年人协会的活动及其评价
文艺活动也给老年协会带来了很多好处:首先,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关心、交流的机会和场所。二是提高了老人的社会地位和参与意识。老人在文艺表演中容易找回自信,特别是在受到村民和城里来的大学生、专家、官员的肯定的情况下;老年协会文艺队经常参加村内的重大活动,村民们自然会重视老人的作用,老人还将在文艺表演形成的自信带到其他领域,如调解家庭纠纷和邻里矛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性事务。三是弘扬了尊老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现在老人成为文艺队主体,歌颂孝顺子媳、批判不孝行为成为表演的重要内容之一。
XX村老年协会还组织了一些旨在提高老人福利的其他活动,其中最有特色和最有影响的活动是制作十二生肖。老人们这个东西很富有人性和环保原则,也能代表中国的传统文化,如果组织老人制作这些手工艺品,然后到市场上去卖,可能会提高老年人参与市场的能力,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解决老年协会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
老年协会新近开展的很有创意的活动是创办乡村博物馆。乡村博物馆展示了村庄内收集的大量的明清以来的农业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交通运输工具。它不仅给村庄内的老人提供了一个重温旧梦的场所,激发了老人的自豪感,增加了老人间交流的机会;而且给年青人和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了解村庄悠久历史和前辈艰辛生活的生动教材,培养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老人的尊重,提高了他们对未来生活预期。
XX村两委一直关心、支持老年人协会各项工作的开展,紧紧利用好老年人协会这一载体,让老年人协会来开展“好媳妇、好儿子”的评选工作。老年人们评出他们心中的好媳妇、好儿子,有利于弘扬正气,有利于老人自己日常的生存和发展。此外也有利于村两委在处理好村里经济事物的同时,推进本村的精神文明工作的建设,培育良好的村风。
关于具体开展的事项大致共有六项:维护老年人应当享有的一切合法权益,有组织地妥善解决一切损害老年人正当权益的事情;开展一系列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如看戏、唱戏(歌)、跳舞等,给老年人提供一个相互关心、交流的机会和场所;关注并参与村里的红白喜事,慰问生病老年人,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协助村两委对村里的一些人与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的矛盾,做力所能及的调节工作,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性事务;开发一些能赢利的福利性事业(如手工艺品等),造福、改善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负责修订、完善村志。
此外,每到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老年人协会领导就会利用社会上捐赠的钱买些月饼、糕点及花生等礼品送给会员。在调解矛盾上,仅半年多来,协会的领导成员就调解了矛盾纠纷十几起,其中有经济纠纷、子女敬老问题,等等。老年人协会还为老年人们轮流排班,每天两人一起打扫村中的道路。
(三)老年人协会的成绩与影响
2006年XX老年协会被评为全国模范老年协会,这个成绩受到了县乡领导的高度评价,并得到领导的许诺,说要大力支持老人协会的发展。村子里的老年人协会是兰考乡村建设中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有了老年人协会的好处,社会媒体广泛报道,其他乡镇的老年人纷纷要求本协会的领导分赴各地传经送宝,赵凤兰率领的一班人欣慰地答应了。他们曾到固阳镇的贺庄村、秦砦村、雷砦村、三义寨乡的南马庄村,葡萄架乡的贺村,等等很多村庄,教他们老年人扭秧歌,打腰鼓,跳健身舞等。
老人协会也被推广到了兰考的各个乡镇。汴梁晚报8月29日报道说,兰考县将该县东坝头乡作为老年人协会试点推广乡,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同时,该试点乡的推广,也开启了该县应对老龄化趋势、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探索和推广。
三、XX村老人协会助推新农村建设给我们的启示
兰考县XX村老年协会等新农村建设实验虽然时间不长,但也为新农村建设积累了一些经验。具体的可以说是以下几点:
1、新农村建设目标应放在提高农民的福利特别是精神福利上,而不能局限于增加农民收入。眼光局限在农民增收上,那是不了解中国国情。短期内,农民不可能长时期大幅度增收,不可能仅仅靠增加经济收入来提高自己的福利。我国未来的50年应关注从社会文化方面乃至从经济方面再造农民的福利。
2、通过文艺宣传营造合作文化和制造公共舆论。组织农民参加群体性的文艺活动,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和了解的机会,增进人们的信任和互惠,创造一个共享的价值,帮助农民在村庄范围内形成一个关系紧密之群体,从而铺设出将福利最大化的实体性日常规范基础;同时,文艺宣传还能鼓励在合作起带头和示范作用的积极分子,有助于打破集体行动的困境。兰考的实践就证实了这一点。
3、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外部资源。兰考实验就利用了几种不同的资源:一是支农的大学生志愿者的促动作用。二是具有中国农村主位意识的三农学者特别是具有新乡村建设理念的学者与专家。三是关怀现实,扎扎实实地改善农民生活的各级官员。四是城市中关心农村发展与建设的退休人员。五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
4、善于发挥农村精英分子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仅有外来资源,如果不能激发农村内部的资源,新农村建设是很难取得成效的。任何农村都有一些热心公益事业的精英分子,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他们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就能激活农村潜在的一些内生资源。为什么在XX村老年协会的建设中可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善于发挥以赵大娘为代表的村庄精英的作用。而其又充分调动了老年精英和老人中弱势人群如残疾人和孤寡老人两种人积极性,采取了抓两头捉中间的战略。
参考资料:
1、王习明:秧歌、十二生肖与乡村博物馆——兰考闫楼XX村老年协会调查 ,中国乡村发现网
2、记者鲁杰:乡村建设可解三农问题:以兰考乡建实践为案例,三农中国网
3、何慧丽:好媳妇、好儿子的涌现与老年人协会的发展——何慧丽于4月30日在兰考县阎楼乡XX村老年人协会表彰“好儿子”、“好媳妇”大会上的发言,三农中国网
一曲《八百里大秦川》恰如一张浮生绘,唱尽了秦川人的风骨与胸襟。
他,亦是土生土长的秦川人,有着秦川人“肩挑日月”的担当。
他,半生勤于业,与牛为伍,被尊称为“牛博士”。
他,一片赤诚、心系民生,一脚踏上2007年度CCTV“三农人物奉献奖”和2008年“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村人物奖”的领奖台。
他就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副院长、国家肉牛改良中心主任――昝林森教授。
启程
1982年,昝林森考入西北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畜牧专业。
一个正当弱冠之际的少年,如何会选择这样一个冷门专业呢?“其实”,昝林森直言这一专业并不是他的选择,“学习这一专业主要是因为志愿调剂,而我最初对此并不甚了解。”带着一片迷茫,他掀开了人生中崭新的一页。没有丝毫抱怨,他认为,任何事情只要潜心钻研,总会拨开云雾见青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三年的畜牧专业学习后,他又被学校推荐到内蒙古农牧学院草原系学习一年。鉴于他大学期间在动物学及植物学方面为期四年的出色学习成绩和表现,学校选他留校工作,于干旱半干旱农业研究中心专职从事旱区畜牧业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动物科技,尤其牛羊学科在全国很有优势。传统的学科优势,大量的科研积累,使其在1984年便获批成立了农业部唯一一个黄牛研究室(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前身),后来又成立了农业部奶山羊研究室,在国内肉牛和奶山羊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也很有影响。”提及母校,昝林森语气中透着自豪。可是,他的研究之路却不是一蹴而就的。
“毕业后,我一直在定位自己的方向。”
正如昝林森所言,自1986年起,他就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找寻一条属于自己的路。1989年之后,他瞄准了肉牛,奶牛的遗传改良事业。“从中国的长远发展来讲,牛肉和牛奶将是动物膳食结构中的最高追求,而据世界权威专家预测,当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500美金时,牛肉的消费就会成为人们的一种时尚和追求。另外,从世界范围而言所有畜产品中,牛肉的价格是最贵的,且近几年,国内需求量很大,价格也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发展肉牛、奶牛不仅符合世界的潮流,也符合中国人未来对食品的追求趋向。”1993年,昝林森正式师从牛界泰斗,著名畜牧专家邱怀,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凯歌
其实,在昝林森展开研究之前,我国的黄牛奶用化已经实现了。“我国荷斯坦牛的育种实际上是利用国外的荷斯坦牛同我国本土黄牛级进杂交后培育的一个品种,其本身就是黄牛变奶牛的一个过程。然而随着荷斯坦牛标准产奶量水平的提高,社会对于专门化肉牛的品种需求大大提高,此时,我随之开展了黄牛肉用专门化品种培育研究。该研究以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为主线,并配套以标准化饲养、屠宰加工、疾病防控以及质量安全控制与溯源技术,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秦川肉牛产业化工程配套技术体系。”
说到做到,15年以来,昝林森多次承担国家科技攻关和支撑计划、“863”计划、“948”计划、农业科技跨越计划、农业部行业科技专项及陕西省重大科技专项等课题,先后获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
按照秦川牛产业化发展思路以及技术创新为突破口,昝林森率其团队,突出“优质,高效、安全”的生产方式,从秦川牛肉用选育扩繁、标准化饲养管理、优质粗饲料生产加工,胴体评定分割与牛肉加工及质量溯源等4个方面进行重点攻关和技术创新,形成了“秦川牛优质高效产业化配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并于2002年12月通过陕西省科技厅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5年,该项目被授予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项目实施15年来,累计改良地方黄牛657万头,新增出栏肉牛209万头,供港活牛4万多头,带动农民新增养牛410万头以上。累计新增经济效益48.7亿元、社会效益146.2亿元,促进了产业链延伸和全国肉牛行业的科技进步。
同时,他为解决困扰我国奶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而开展的“奶业重大关键技术研究集成与产业化示范”的研究,单是专利技术就高达17项,其中12项已获国家专利授权,累计新增产值13.66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4.50亿元。2006年7月该项目顺利通过了国家教育部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7年,它又在诸多评选项目中脱颖而出,喜获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远方
昝林森教授主持开展畜牧业产业化工作,尚属1996年之后的事情。
而他所率领的团队,从最初的四五个人,发展到近百人的队伍,也凝结了他不少的心血。和那些只注重成果研制的专家不同,昝林森所追求的,是如何使成果走出校园这个象牙塔。他表示,“一方面,经济建设的主战场特别需要成果:另一方面,许多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用武之地,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针对产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昝林森总结了一个关于产学研结合开放式办学的新模式,提出了“注入式”、“链接式”和“捆绑式”观点。他解释说,“产业化首先要把领导的产业心,专家的事业心和老板的企业心结合在一起。有些企业在技术研发、装备设置上做得比较完善,只需要某个点上的技术补充,是为‘注入’;企业在产业链延伸过程中通过技术支撑,互存互荣,是为‘链接’;而‘捆绑’则是指专家以技术入股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
在陕西,被尊为“牛博士”的他,一向是针对肉牛、奶牛双管齐下的。三句话不离本行的昝林森,每提及这两类项目,言语便多起来,“它们都是反刍动物、草食动物,在项目上存在许多的相关性,其品种繁育,胚胎移植,性控技术的使用以及标准化饲养对粗饲料的要求基本都是一致的。但由于用途不一样,精饲料的选用指标有所区别。其核心创新点主要体现在良种繁育体系的建立上,且能应用一些新的生物技术来加快其遗传改良和种质创新。比如,在良种繁育、标准化的养殖技术之外,围绕食品安全,我们建立了从农场到餐桌的一个全程的质量安全监控体系。”
他关注前沿性研究,瞄准一些领域内的热点、难点,包括肉牛、奶牛的遗传改良,功能基因挖掘、转基因牛育种等,均有所涉猎。“不过,我只有三分之一的精力来做这些基础研究,其余的还是面向应用研究的”,昝林森如是说。
他挂职于国家级贫困县――陕西陇县,主管科技扶贫,帮助当地实施畜牧业产业化工程以及黄牛的改良,分文不取!这个“义务”,他一做就是五年!
不仅如此,他常常奔波科研、生产一线,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竟有二百七八十天都是在外的!这个“外”,不单是陕西各市县,还涵盖了中原和西北各地!正是他对生产第一线的熟悉,使得他一手抓起的许多的示范点和龙头企业,在肉牛和奶牛产业化开发方面做了突出贡献。
一、佛山市高明区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二、佛山市高明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功经验
通过学习,我感到高明区最成功的发展经验就是始终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坚持以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发展工业园区经济为突破口,全力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总结概括之后,我认为主要体现在“放、活、大、上”四个字上。“放”就是思想解放,对外开放,权力下放;“活”就是政策活,机制活,市场活;“大”就是投入大,项目大,产出大;“上”就是上速度,上效益,上台阶。这四方面的经验正是我们最欠缺的,也是最应加强的。他们具体工作中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靠观念创新,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机遇意识和责任意识。
高明区在珠三角经济圈和佛山市属于相对落后的区之一,面对这一落后形势,他们全面分析本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所面临的形势,抓住佛山市行政区划调整及各种资源整合的有利时机,借助珠三角经济圈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东风,动员全区各级干部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发展的危机感和紧迫感,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一是注重摆脱束缚,增强各级干部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区委、区政府在全面客观分析区情后,认为当前制约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体制和观念上的障碍。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通过不断的改革,摆脱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摒弃阻碍发展的等靠思想,敢于突破,善于创新,抓机遇,不断增强加快发展的主观能动性,靠各级干部强烈的自我发展意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为此,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提出要牢固树立“三个一切”的思想,即: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突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在开展任何工作时,区里都要求各级干部按“三个一切”的原则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二是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明确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面对落后形势,区委、区政府对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总结了经验和不足,并对区情进行了全面、客观的分析,经过反复讨论研究后,确立了以新型工业化为突破口,以工业园区经济发展为主要载体的发展思路。同时,根据佛山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产业强市、现代化大城市和文化名城等战略决策,确定了高明未来五年的跨越式发展目标。在发展模式上,突破传统工业化道路中只单纯追求“速度型”增长的短期行为,彻底改变了“单项突进”的发展模式,注重追求一种速度与效益并重,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兼顾,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模式。同时,将能最大限度体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集聚效应的园区经济,确定为实现既定目标的载体和重点,积极发展以沧江工业园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
2.靠体制创新,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问题。
为扫清阻碍经济发展的体制弊端,区委、区政府在“三个一切”中明确提出,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改变,并以此原则为指导,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的体制改革,解决了管理体制上的弊端。一方面,建立新的园区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了管理关系。成立了沧江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内设规划、建设和土地开发等六个局,行使区一级经济管理权。在园区建设与管理工作中,严格坚持“四个统”的原则,即统一规划、统筹开发、统树形象和统协管理,使各镇(街道)在园区建设工作中步调一致,为各项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对教育、卫生、城市管理等社会事业进行了体制性、政策性改革,使之逐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经过大胆的改革和实践,区委、区政府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不断地深化体制改革,才能跟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才能使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解放和发展。
3.靠所有制结构创新,带动全民创业。
高明人不断完善发展民营经济的各项政策及配套措施,鼓励全民创业,构筑了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实力强、在国际国内有一定知名度的外向型民营企业集团和企业群体。在高明,民营经济从最初的异军突起到占有半壁江山,再到铺天盖地,进而顶天立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目前,高明的民营经济已占到经济总量的84%,发展势头十分强劲。他们提出“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技能,家家有实业”的奋斗目标已基本实现。近几年高明新登记注册的民营企业已达3800多户,新增注册资金超过了50亿元人民币,个体私营企业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涌现出了“派”、“波顿”、“威鹏”等名牌服装系列,正野电器、松本电工、万和家电等一大批明星企业和名牌产品,这些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已经主导了高明地方经济的发展。
4.靠工作方法创新,使各项工作体现出了勃勃生机与活力。
在解决思想观念和体制创新问题后,区委、区政府更加注重解决工作措施和方法的创新,不断采取超常规的措施和招法,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一是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将重点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责任。通过责任制的实施,使每个干部都有工作目标、有责任、有压力,有不干好工作无法向组织和人民交待的责任意识,“逼”着各级干部抓经济,促发展。
二是突出抓工业园区建设,以此带动全区经济发展。坚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载体,采取强有力措施,全力予以推进。目前在高明,以沧江工业园为载体的园区建设和招商引资的快速推进,已成为加快高明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平台。沧江工业园2002年7月挂牌,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对新型工业化认识的不断深化,区里对镇(街道)级工业园进行充分整合,重新进行了规划,并凭借对国家政策动态的敏感性,在国家出台政策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前20天,拿到了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产业基地的批文,新建了110多平方公里的沧江工业园,使之一步升为“国家火炬计划佛山新材料基地”,并成为广东省第二个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全国第36个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一园八镇(街道)”的园镇互动格局。目前,在该园区内已有400余家大小企业,而且日本、台湾、韩国、香港、澳大利亚等地企业也正纷至踏来,为工业园区的发展壮大,为高明经济实力的扩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靠工作机制创新,调动了各级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为加强对全区各级干部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目标落到实处,区里制定了科学合理、而且具有可操作性的工作实绩考核办法,靠有效的考核机制推动工作落实。在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确定上,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结合各镇(街道)实际,确定各自任务目标,其分值占50%,同时兼顾社会事业和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工作的考核;在考核办法上,由区考核领导小组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考核,经检查审批后,面向全区通报考核情况;在考核结果的评定和运用上,以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主要依据,并与年收入挂勾,奖优罚劣。通过实行这一制度,真正形成了职责明确、奖惩严明、有序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
6.靠政府职能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转变政府职能,推动政府服务效率全面提速,打造“阳光下的高效政府”形象,区政府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了政府自身建设。最突出的措施有两个方面:一是注重不断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大局意识和奉献意识。同时不断加大政府效能监察力度,严厉查处职能部门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坚决杜绝职能部门效能低下,办事不力和“吃拿卡要”等现象,规范了行政行为。努力转变政府职能,对一些可以放开由社会办的部门职能、社会公共事业和经营性行业,政府坚决推出,而是将政府职能转变到规划、调研、策划、督办和监管与服务上来,提高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二是注重提高政府为企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高明,企业的发展是政府最为关心的事情,政府始终积极主动创造条件,为企业提供最优服务。有一个例子就足以证明这一点。区政府在协助企业办理征地前期手续时,在为企业服务方面,区里要求职能部门要做到“三个转变”,即:从审批服务向贴心服务转变,从等候服务向靠前服务转变,从低效服务向高效服务转变,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同时,实施“两零两权”措施,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零收费、零等候”,为外商提供“全过程、全天候”的服务。
三、存在的差距
对照高明,审视我们自己的发展现状,差距是明显的。在我们县,GDP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5%就不错了,而高明高达40%还多。多年来,我们的县级财政收入一般在1个亿左右,而高明的一个荷城街道一年的财政收入就能达到1.3亿。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增长速度能超过15%就已非常不容易了,而高明则是成倍式增长。同在蓝天下,为什么差距这么大,我做了深层次的思考,感到同高明比,在经济发展上、城市建设规模上和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上,差距是巨大的、现实的。但这只是外在的、表象的东西。我们同他们的真正差距是:
(一)思想观念落后
千差万差,核心是思想解放程度差;这落后、那落后,根本的是思想观念落后。挂职期间,我就资金、土地、就业、审批等我们认为是瓶颈的问题同他们探讨,而他们认为这些根本就不是问题。用他们的话说,资金社会、土地看企业需要、就业凭自己本事、审批看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我们洽洽在这些问题上绞尽脑汁,左请示、右请示,左协调、右协调,找这个商量、查那个文件,等这些问题解决差不多了,机会也过去了。这些年来我们同人家比,总是慢一步。南方办特区时,我们却等待观望;人家搞股份制,我们却讨论姓资姓社;人家靠国债大规模搞建设时,我们却在讲节约开支;人家都现代化了,我们才研究如何实现小康。究其原因,我认为,我们不是不想发展,问题是不敢解放思想和不会解放思想。“不敢”表现是畏难、缺少敢闯敢冒的勇气。南方人宁可冒险也要把事情办成,而我们宁可不办也不去冒险。这就是我们和南方人在思维方式上、思想观念上最大的差距。“不会”表现为不干先说,没等干啥先争论。人家是多干少说,等干成了自然得到承认,人家胆大心细,我们胆小心粗,只会总结,会归纳,就是不会创新。所以这种创业文化的缺失,必须靠解放思想来解决。
(二)发展环境不优
在高明的发展环境上,该有的都具备、该服务的全到位。硬环境不用说,这里气候条件好,城市功能全,我们赶不上,但软环境不是自然形成的,是新观念新体制下营造出来的,也是我们应该办到的。然而,相比之下,这方面我们的差距太大了。我们的法制环境不公正、市场环境不公平、信誉环境不诚实、服务环境不方便。我认为,南方的经验就是“管的越少、环境越好”,“放开不管、保证发展”,“管得越严、发展越难”。从上到下,南方人都在研究怎么为经济发展服务、怎样帮企业把事办成,我们却是研究如何限制,如何把企业卡死。我们要发展,环境上必须彻底突破,必须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三)全民创业观念差
创业观念,说到底是一种文化。在这一点上,自古以来南方人就比北方人创业意识强,这是历史形成的,我们缺少南方人那种忧患意识和奋斗精神。三个月来,我看到高明到处都是工地,每天都有新开工项目,各镇街争先恐后、竞相发展,有事业的研究如何作大做强,没事业的研究如何创业,没看见一个闲人。而我们那里,不思进取、安于现状的大有人在,有困难不想招,就知道到政府上访,“等、靠、要”思想严重。我认为,要加快发展,必须强化全民创业意识的养成,必须采取过硬措施,培育出符合吉林实际的创业文化。
(四)领导方式方法不适应
在高明,四套班子拧成一股绳,合力发展经济,一门心思搞建设。他们人人懂经济,个个会抓项目,各镇街同志谈起经济都如数家珍。听各地汇报工作时,没一个地方谈空话、套话,而是以实际行动践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他们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是第一要务,千方百计为老百姓办实事。他们作风实、不说虚话、讲究实际效果。在高明,领导干部全年80%的时间都在抓招商、上项目,都在下企业、在现场办公。60%的公务员直接为企业服务,区、镇两级领导干部每人都包保3户以上企业。说敬业精神,我们也不比南方差,一天到晚也很忙,但我们都在研究什么呢?工作中程序化的东西太多,研究材料抠文字、忙开会、靠会议落实会议,形式上的东西太多、实用的东西太少,忙于应酬的东西太多、扎实干事的时间太少。我们要发展,领导方式、领导方法必须转变,领导精力必须集中,甚至应该提出用90%的精力抓经济工作。
四、几点启示
通过三个月的学习锻炼,我不仅亲眼目睹了高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且切身感受到了全区上下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同时,也使我认识到了我们之间的差距。面对这一形势,我感到我们必须加快发展,缩小差距,否则,差距会越拉越大,会被时代甩在后面。高明区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虽然不能照搬,但我认为完全可以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借鉴。
(一)把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置于万事之先,贯穿于加快发展的全过程
高明的发展有其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但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思想解放。他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树得早、树得实、树得牢,一心一意谋发展、促发展、求发展、比发展的观念已在全民思想中根深蒂固。因此,学习高明加快发展的经验,首先要借鉴他们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方面的好做法。
1.树立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自加压力、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高明人虽然有天时地利之优势,但更具有敢于争先的锐气、自加压力的勇气、负重奋进的志气和团结拼搏的士气。我们延边的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低,财政实力较弱,正是因为穷,我们的部分干部和群众便缩头缩脑,消极对待,安于现状,固步自封。我认为我们的干部更需要一种敢于正视差距,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跟快的赛的精神状态。面对落后的现实,应树立一种奋发有为、昂扬向上,敢于自加压力、知难而进的精神,不管我们的困难有多大,矛盾有多少,都应该不低头,不泄气,不消沉,不懒散。应围绕一个目标,凝心聚力求发展,团结务实不争论,人人尽力,个个争先。尤其是各级干部要甘于奉献,不辱使命,增强责任感,在办事效率上分优劣,在经济发展上比贡献。而且应大力弘扬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苦干实干,推动我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2.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和抢抓机遇两种意识。当前,我们的等靠思想仍然十分严重,如果不树立起强烈的发展意识和抢抓机遇意识,我们面对的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有利于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战略机遇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只有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才是解决贫困县市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关键。纵向比,近年来我们的确有了一定发展,但横向比,我们与省内先进县市差距很大,与广东发达县(市)的差距就更大了。面对这种差距,我们更应该学习高明人抢抓机遇和一门心思求发展的强烈意识,树立“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的发展观念,善于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和困难;学习高明人想发展、议发展,集中精力抓发展,想方设法把企业做大,把品牌叫响,把产业做强的进取精神。
3.实现机制、环境、观念三个创新。我感到,贫困地区要摆脱贫困,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出各种旧观念思想的束缚,打破禁锢,从实际出发,敢闯、敢冒、敢于承担责任、敢于承担风险。当前应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在工作机制、发展环境和思想观念方面有实质性的创新。要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针对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探索能解决问题的新机制、新招法,靠有效的机制推动工作,靠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要认识到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创新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没有良好的软环境和硬环境,就引不来资金和项目,更谈不上发展。在观念的问题上,要向高明人学习,敢于做到“三个一切”,敢于闯,敢于试,只要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财政增收,有利于社会稳定,就不争论,只管干。
(二)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政府提供的是一种无形产品,政府提供的服务越多,企业得到实惠也就越多。要降低政府服务的成本,根本途径在于提高工作效率。
一是推行“阳光”政务,规范政府行为。政府工作要有一定之规,只有政府工作建立在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的基础上,才能避免互相掣肘,才能保证令行禁止、政令畅通。当前形势下,一方面应全面推行“阳光政务”,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加快清理、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凡阻碍统一市场形成的各种规定,该修改的修改,该废止的废止,并及时将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另一方面应大力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在政务大厅实行“一家受理、联动审批、限时办理、责任追究”的新型审批机制。同时大力推行“零检查”、“零收费”,对各种必须的检查、收费项目,实行“一站式”办公制,彻底杜绝各种“三乱”行为,使政府服务更方便快捷、更公开透明、更规范严谨。
二是推行“亲商”政务,转变工作作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根本在于克服“官本位”思想。重点实现三个转变,即实现由政府部门高人一等、企业矮人三分向纳税人是主人、公务员是公仆观念的转变,营造亲商、富商、安商的浓厚氛围;实现由企业围着部门转向部门围着企业转转变,加快工作节奏,提高办事效率;实现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深入下去帮助企业排忧解难。
三是抓好队伍建设,提高服务质量。政府服务水平的高低,关键在公务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在提高公务员素质方面,主要是通过教育引导、强化管理和学习提高,大力培养公务员的职业道德、责任意识、敬业精神,提高公务员的业务能力、服务本领;始终坚持依法行政的服务准则,做到公正执法,依法办事;创立“顾客导向”的服务模式,树立公务员就是服务员的意识,规范服务程序,保证服务质量。
(三)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抓好“第一要务”,努力实现县域经济新突破
佛山发展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经验是,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佛山、在高明,无人不谈发展,无人不做与发展有关的事,他们认为,只要发展了,就掌握了主动权,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当前,我们面对许多困难,诸如财政压力大,社会保障能力低,群众生活困难等,究其原因,主要就是发展水平低,发展速度慢。要解决这些困难,实现全面小康的奋斗目标,首先应抓好“第一要务”,加快发展。
1.从延边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广东经济建设走过的历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推进工业化的过程。广东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对我们而言,我们是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居民就业难,社会保障压力大。造成这些困难的主要原因就是工业化水平低,带动能力弱。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突出工业的主导地位,靠工业立县,靠工业兴县。结合实际,我认为当前应积极启动工业园区建设,靠这一载体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园区经济”实质上是在条件优势的划定区域内,精心营造一个优良的“小环境”,实施优惠政策,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实践证明,建设和发展好工业园区,可以有效地聚集资金、科技、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充分挖掘潜力,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园区建设方面,首先应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原则,坚持以引进外资和引进工业项目为主,在交通相对便利、土地相对连片的地方,采取“引凤筑巢”和“筑巢引凤”相结合的办法,积极启动工业园区建设。其次,进一步研究制定加快园区建设的相关规定和优惠政策,从收费、审批、地价、用水、用电等方面给予扶持,努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行政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园区发展步伐。第三,要搞好体制创新,高水平管理工业园区。重点是确立“市场主导、政府协调”的体制框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园区发展。同时确立分级管理、结构管理、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建立以服务企业为中心的“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机构,高水平管理工业园区。
2.突出抓好招商引资上项目,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在学习锻炼中我感到,没有投资拉动,就没有高明今天的发展。我们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县市,要加快发展,必须加大投资拉动的力度。加大投入钱从哪里来?招商引资是唯一出路,是根本办法,是发展的关键,是突破口。我们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仍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招商引资上项目上,依托资源优势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发展壮大主导产业,靠主导产业的带动,实现富民强县的目标。在项目建设上主要是彻底扭转资源开发项目规模小、层次低、重复建设的被动局面,运用市场手段和先进技术加速资源开发,发展资源加工型经济,努力实现自然资源向工业资源的转化增值、开发利用最大化。通过项目建设,促进产业开发,不断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扩张经济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