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德育工作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重要性
高校的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学家和相关学者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更是学者们关注和探究的重点。国内外研究成果一致认为,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他们的思想、政治与品德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全民精神文明素养的高低。国内学者特别指出: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有2000万,其中师范生约140万。这些未来人民教师的素质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
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师范生是教师的前身,在社会主义社会,时代赋予了他新的含义,而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学者并未对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时代性给予应有的认识和深入的探讨。
有的学者认为内容和形式方面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内在矛盾,已经成为其德育实践的瓶颈,成为影响和制约德育实践发展的根本性难题;有的认为高校师范类院校德育教育方式的误区是造成高校师范生德育实践困境的原因;还有学者认为家庭教育过于放纵及部分社会道德观念的扭曲以及对“师德”的不重视是重要原因;也有人认为师范生自身对德育实践的不重视才是问题的根源。
有学者呼吁通过加强职前师德教育和重视职后师德教育来促进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有学者认为改善高师的德育实践环境是完善改善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有的认为帮助高校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提高人文素养方为解决问题的根本;还有人认为构建良好的师德教育环境,对高校师范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经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和思考,笔者对新时期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有了以下认识:
一、高校的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比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重要建设者和主力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关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命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自不待言。换句话说,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任务紧迫,意义重大。
然而,国内外德育工作的现状表明,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已成为阻碍学校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由于学生的思想教育滞后,道德素质滑坡,引起了社会道德危机,在人民大众中产生了“道德恐慌”,如2004年我国轰动一时的“马加爵事件”、“5.12”地震中出现的“范跑跑”,为此有学者甚至提出了“让道德教育解决问题”的口号。尽管各国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但将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已成为共识。
二、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更有着其特殊的重要性
“师者,教人以道者之称也”,“智如泉源,行可以为仪表者,人之师也”,“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些都是广为流传的关于教师这个职业的评价与界定。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印道。那么,作为师范院校的学生,也就是未来的人民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高尚的品德,因此,加强师范生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高等师范院校肩负着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培养合格师资的重要任务。高师不仅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且还要由他们再去不断培养和塑造一代又一代的社会主义新人。
三、认识高校师范生德育工作对在新时期的目标与重点有着重大的意义
正如上文所述,不同的时代对于各个职业有着不同的要求,与之相应,高校师范生的德育工作也应有不同要求和重点。
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成分、社会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日趋明显,人们的活动、交往、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以及其他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思想观念、道德风尚日益成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主流,人们的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法制意识等不断增强,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被唤醒。另一方面,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还在社会上一部分人中有所发展、封建主义残余也在一定范围内沉渣泛起,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道德问题,出现了不少“道德失范”现象。因而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抵御各种错误思潮侵蚀的能力,既是大力加强社会新型道德建设的需要,更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培育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需要。特别是在我国中西部建设的浪潮中,更加需要愿意默默付出、肯于牺牲的教育工作者。
同时,互联网的推广和迅速普及为高校德育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创造了新的契机,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论文摘要:当前中学德育中存在着内容与学生实际脱节、基本途径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抵消了学校德育的效果等突出问题。应把握当代中学生的思想变化的新特点、强化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性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中学德育工作的实效。
近年来,从上到下都十分重视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种种口号,组织了大量的教育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中学德育的整体实际效果,与广大中学教育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比较,可以说是很不相称的,中学德育实效性差已经成为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中学德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中学德育内容与学生实际严重脱节
由于中学德育目标的不确定性和缺乏层次性,导致德育内容的空泛化和缺少预见性,与中学生德育的可接受性脱节。其表现有:(1)德育内容役有根据中学生不同阶段思想品德发展规律形成层次。长期以来德育内容“上下一般粗”,往往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把中学生目前难以达到的要求硬要他们努力去达到,而对中学生达到这些高要求、高目标的基础,如做人的基本道理,爱父母、爱师长、做文明公民等等,又役有稳定的教育内容,以致脚疼医脚,头痛医头,教育者和学生都难以接受。例如,在每年学习雷锋活动中,中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助人为乐”的教育,其效果并不佳。因为很多教师并没有思考过“助人为乐”,包含什么样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助人”,是帮助别人的意思,“为乐”,是以帮助别人为快乐的意思。显然,这是道德领域里的最高境界,它涉及一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等。有没有人能做到?有!雷锋。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只能是努力的方向。如果降低一点,变为“乐于助人”,即愿意帮助别人,高兴帮助别人。达到这一要求也不易,现实中有不少人做不到。如果再降低点,变为“应该帮助别人”。因为每个人作为社会人存在,都需要别人的帮助,而每个人又都有义务帮助别人。现实生括中还有最低层次的要求,即“不妨碍别人”。你可以不帮助别人,但你不应该妨碍别人,以上道德要求和内容被分成四个层次,对学生的教育首先要从最低的层次开始。(2)德育内容与德育目的不一致。中学德育课普遍存在知行脱节,教育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学会做人,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而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条条,学生背条条,思想行为不沽边,其结果是德育课成了学生考高中、考大学捞总分的工具和敲门砖。许多中学的德育活动追求形式,不讲实效,丢掉了很多传统有效的教育形式,而动不动就是什么“知识竞赛”,“讲演比赛”。班级、学校为了拿名次,丢掉某项括动对全班、全校学生的教育,由班级、年级、学校挑选一些学生组成代表队集中排练,教师当导演,学生当演员,一场竞赛、比赛结束,消耗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结果是绝大多数学生不仅没有受到教育,甚至连该竞赛、比赛的内容为何物还不知道。
2、中学德育基本途径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在各科教学中,通常又把政治课作为直接德育途径,把其他学科作为间接德育途径,然而,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首先看政治课的状况。中学的德育目标和要求,缺乏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和层次性,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存在简单重复和严重脱节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回答学生所关心的实际问题,因此收效甚微。中学的政治课又常常论为纯粹的知识教育课甚至应试教育课。课堂上教师并不往重思想道德上的系统训练和理由的阐述,尤其忽视道德行为能力的训练,常常灌输一些枯操的理论,令学生记忆背诵,把政治课上成了纯知识课。
其次看各科教学中的德育状况。中学长期忽视这条德育的基本途径,尽管也有这方面的要求,但各地学校在实际教学中,各科教师并役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责任,“教学即传授知识”,在许多教师尤其是理科教师看来是理所当然的。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教师注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却存在生硬结合,常常将德育与知识传授分割开来进行,拖上一条“光明的尾巴”,给人一种画蛇添足之感。不仅收不到德育的实效,反而引起负效果,让学生反感。
3、社会、家庭的负面影响较大程度地抵消了学校德育影响的效果
中学生在学校一般接受的是正面的,正统的德育影响,这种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上抹上一层“玫瑰色”。另一方面,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社会、家庭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的影响,必须会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困惑,中学教育工作者经常抱怨:现在的社会环境太差,学校德育工作辛辛苦苦,抵挡不住社会消极面的影响。过去我们的工作是6十1=O”,即学校教育6天,家庭、社会影响1天,就把学校教育给抵消了。现在改为双休日,则是“5十2<O”,社会上,不健康的书摊,“三室一厅”那么多,我们就更不好办了。这些抱怨一方面反映了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软弱无力,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家庭消极影响巨大。在一项问卷调查中,认为社会环境对自己影响不太好的学生高达68.4%,认为当前社会风气好的学生仅有1.3%。当前社会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我国已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市场经济对学校教育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也产生一些消极影响。例如用经济规律代替教育规律,把经济领域中的价值法则与教育过程中人的价值混为一谈,使教育过程掺入“拜金主义”和雇佣思想。(2)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的不良影响,使学校德育的社会价值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社会和家庭中的“拉关系、走后门”,腐败、赌博、体罚子女、伤害儿童,吸毒等等消极因素交织在一起,在青少年心灵上投下一层阴影。(3)音像书刊、舞厅、电游网吧等社会文化娱乐环境中存在的“病菌”,对中学生的灵魂产生一定程度的侵袭。
二、解决当前中学德育问题的对策
当前中学德育工作的突出问题的确不少。不过,虽然我们困难重重、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笔者认为,要想解决上述突出问题,改进中学德育工作,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系统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
在改革开放这样一个特定历史条件下成长的一代中学生。他们的学习和生括的环境与以往几代的学生有很大的差别,他们的思想必然呈现新的状况。研究和把握当代中学生思想变化的新特点,是学校德育管理的出发点,也是进行德育改革,提高实效的重要依据。(1)当代中学生独立意识明显增强。在家庭中,不再把父母教导奉为行动指南;在学校对教师的崇敬感减弱;在集体生括中,由被动追随转向主动参与;在思想观念上由接受灌输转向独立思考;在思维方式上由求同转向求新、求异。但是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行为又较弱,与较强的独立意识形成巨大的反差。由于他们生活条件较好,倍受父母疼爱,缺乏艰苦的锻炼,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又表现出很强的软弱性和依赖性。与前几代学生相比,他们的意志力更为脆弱。(2)求真求是的观念增强,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是当代中学生另一明显的思想特点。是否合乎实际,是他们判断是非的一个重要标准。他们不盲从,更相信自己的亲眼所见和亲身体验,对学校教育持有分析和怀疑的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又表现出社会理想淡漠,往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出现唯我主义和个人奋斗的苗头。(3)当代中学生生括在一种比较宽松的政治生活气氛中;他们的思想活跃,思路开阔;敢想敢说,敢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求新求异,易于接受新观点。但是,他们对社会又缺乏全面了解,易受各种观念左右,思想观念较为混乱,人生价值、道德取向上失去明确的统一导向,出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
2、加强中学教学中的德育管理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寓德育于教学之中,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也是提高德育实效的根本措施。中学加强教学中德育管理的主要措施有:(1)强化教师的育人意识,变德育的自然掺透为自觉实施。育人意识,首先是个教育思想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师,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括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师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就不能只教书不育人。(2)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德育的能力。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必须具备三方面条件:第一,占有丰富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知识贫乏既谈不上教好书,也谈不上育人。第二,具有一定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思想道德修养和创造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能力。第三,掌握寓德育于教学中的规律,具有有机渗透德育的能力。(3)深入教学,深入课堂,抓好指导和评价。中学管理必须深入教学第一线,参加备课、听课、评课,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每学科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德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导教师改进方法,提高实效;及时进行信息反馈,搞好评价工作,促进学校教学中德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一、发挥教师自身作用,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又说:“不能正身,如正人何?”所以教师要“正言”、“正行”、“正教”。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把教师作为摹仿偶像,是学生眼中的“圣人”,所以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影响学生一辈子。教师高尚的品质、严谨的治学和生活态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可信性和感染性,而且能像春雨润物一样,起着细微的不易察觉的作用。
二、努力做好“三个注重”,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一是注重弘扬培育民族精神。把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和“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的精神紧密结合,充分挖掘本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教育实效性强的课内外活动。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发挥学校广播站的宣传教育功能,广播先进团员的典型事迹,激励青少年“学雷锋,创三好”争当优秀共青团员;利用清明节去烈士陵园扫墓祭奠英灵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注重培养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理想信念就象黎明前的启明星一样给夜行者指明前进的方向,坚定的信念会给人以非凡的勇气、胆略和力量,而正确的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以及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巨大的导向作用。因此,结合学校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因素。
三是注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学生一日常规》等为内容,坚持从养成每一个好习惯做起,循序渐进。如:利用“告别碎纸,净化校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等对青少年进行品格行为养成教育;利用“奉献一片爱心,拯救幼小生命”活动,对学生进行扶贫挤困、助人为乐教育等。通过活动,充实内涵,丰富学生生活,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体现在学生通过教育后内心的自我、自觉要求。德育教育若缺乏学生的参与,缺乏主动性,没有强烈的追求高尚人格的愿望,那么很难实现德育目标。
首先,改进德育教育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当代学生处在密集的社会文化信息包围之中,知识丰富、见多识广,智力普遍提高、喜欢独立思考、不愿盲从等。德育工作者在方法上不能简单地向他们灌输哪怕是颇为现代的观念,因为“道德是人从小到大不知不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和有意识的道德自我训练而形成的思维和社会行为的伦理趋向,不是靠灌输道德教条就能解决问题”。因此,我们要创设民主的对话、组织讨论、小论文写作、辩论等形式,使学生真正投入到交流、对话、讨论中来,并从中得到启发,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次,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深入了解和掌握学生需要的特点,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师要善于通过学生的外部行为来揭示学生实际需要,不断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其不合理需要,把学生低级的需要引向高级的道德需要。
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
一是建立“学校党支部、――处室――班主任――学生干部――学生”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学校德育工作网络。遵照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活动安排认真实施德育工作,发挥学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阵地作用。二是建立学校与家庭紧密联系的网络。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健康身心素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充分发挥电话、家长委员会等有效形式,共谋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三是发挥社会德育教育作用。要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感受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同时聘请身边的老、老干部、先进模范人物及法律工作者为校外义务辅导员,经常到校进行讲座。
论文摘 要:学校的体育教学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师则是通过体育教学去实现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艰巨使命。体育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更为便捷。从体育的本质来看,它不仅造就人的体质,使人具有健康的体魄,还造就人的心灵,使人具有健康向上、团结互助的品质。体育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导力量,应转变观念,提高自身修养,改进德育工作方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中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推动中学德育工作的开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中学体育教学自身的性质和任务蕴涵着或表现出鲜明的德育功能,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有以下功能:积极引导中学生去追求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追求共同的价值取向和集体荣誉。体育教学通过培养学生情感、意志、毅力、信念、习惯达到育人的目的,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时时处处都有,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应自觉坚持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中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准的提高,使学校体育教学更好地为学校德育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学内容
1.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
3.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5.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
6.注重身心健康与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竞争进取的精神
二、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做到以下方面
1.为学生起到表率作用
“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工作者信奉的至理名言。“以身立教”“身正是范”是学校体育工作者所遵循的基本工作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如何教育好学生,作为教师,既要有扎实深厚的理论基础、专业技能和强烈的敬业精神,还要有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高尚文明的言行,以身作则的形象,对学生的思想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2.自身转变教育观念
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德育渗透的前提。让体育任课教师充分认识到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以改变教师光抓智育,忽视德育和体育的旧观念,提倡德、智、体、美等诸育共同发展。
3.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
(1)结合课堂常规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常规教育是体育教学的要求,建立和贯彻体育课堂常规教育的过程也是向学生进行文明礼貌、组织纪律、思想作风的教育过程。
(2)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学生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如跑、跳、掷、基本体操、游戏、球类等。在这些内容中学生最感兴趣的往往是游戏,因此在各种不同类型的游戏教学中渗透德育无疑是最好的捷径之一。
(3)结合组织教法进行德育渗透
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非常重要。因为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完成各种练习任务时,必须用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克服困难,圆满完成。如在跳箱、跳山羊教学中,往往会有不少的学生由于恐惧心理而完不成学习任务,这时作为教师应及时加强保护措施,用行动和语言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勇敢、果断、不怕困难的精神,消除他们对障碍物的恐惧心理,增强自信心。
(4)以点带面,带动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组织的各种代表队是由学校各类体育项目的精英组成。做好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促进学校群体工作的开展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因为这些体育尖子生在各自的班级中往往具有极大的影响力,他们的一举一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班级中其他同学对体育的态度。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促进学校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为群体水平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把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寓德育教育于教学之中,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利用体育教学鲜明动态性和群体性,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就能全面的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使学生身体和心理都能健康成长,就能保证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和任务的完成,就能为全民族素质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石鸥.面临考验的教育学边界:关于教育学三分科的理论思考.教育研究,2000(2).
关键词:品德教育;爱国教育;校园文化建设
当代职校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搞好德育工作,就应该创设符合时代要求和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的有效方法。从本人多年教育工作经验中,自己深刻体会到,对中学生加强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针对当前贫困山区职校生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认为,应特别注重从以下几方面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
一、加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历史实践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坚持不懈地进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广大中学生的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才能保证经济建设始终围绕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另外,社会主义公有制本身也要求人们树立集体主义思想,在行动上要维护集体利益,爱护公公财产,在处理公私矛盾时,要先公后私、大公无私。这样才符合公有制的要求,并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是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教育涉及全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参与。通过教育,增强广大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从而自觉地热爱祖国,并激发学生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的精神。
二、加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教育
改革开发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学生的消费档次也越来越高。有些中学生在生活中崇洋消费、盲目攀比,且越演越烈。有的认为,过去讲:“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学生出手大方,不考虑自己家庭的实际消费能力,还养成了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赌博、吸烟、酗酒、吸毒等,甚至会导致敲诈勒索、偷窃的犯罪行为。
其次,我们今天教育学生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并不是要限制人的合理消费,更不是让学生吃粗茶淡饭,穿打补丁衣服,过“守财奴”式的生活。“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实际上是对资源的爱惜和劳动成果的珍重,在一些经济发达的西方国家也同样是大力提倡的。目前,我国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鼓励人们去消费。但关键在于我们不能不顾基本国情或家庭的实际收入水平,盲目进行不合理的消费。为了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引导学生克服自身不良消费习惯。应该去做社会调查,写写小论文,用自己的亲身体会去理解这种精神的价值所在。同时也可以结合思想政治课本中的理论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对自己的消费观点进行重新认识。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和调动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方法结合下,让每个学生彻底明白,为了在21世界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我们这一代以至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特别是当代中学生,如果没有这种精神,就不会有雄心壮志,今后就难以有所作为。
三、加强渗透社会公德教育
从当前职校生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一些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非常淡薄,违背社会公德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甚至抢劫。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不知道该遵守什么样的社会公德,该履行什么样的社会义务,缺少对社会公德的正确认识。搞好社会公德教育仅仅依靠课本是不够的,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防止简单粗暴、教味过重,要潜移默化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习惯,贯彻落实《中学生行为规范》,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其次,“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也是我国千百年来普遍推崇的传统美德,对现代的中学生来说,独生子女较多,父母的娇惯和溺爱是习以为常的事。现代家庭“民主”意识也增强了,父母的教导更容易被学生忽视。因此,我们在德育工作中就是要让学生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尊重父母的意见。不向父母提过分的要求,要承担一定家务劳动,要在生活和心理上协助家长,理解体谅家长,能为父母分忧解难。真正体现尊老爱幼,尊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另外,还要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校园环境对中学生社会公德潜在的、非强制的、持久的作用,这也是重要的德育方法。教育人需要一种精神氛围,以使人维持一种高尚的情绪状态。我们可以通过伟人肖像、名人格言、各种仪式,用学校的优良环境来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增强学生礼貌待人,爱护公共设施等品质,促进学生的良好品德的形成。
四、加强中学生法制观念教育
中学政治课本中介绍过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让学生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意义,更懂得法律与公民生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须的法律常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合法权益,依法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能力。
[关键词] 高中生 礼仪教育 学校策略
所谓礼仪教育,就是通过教育,使人学会社会生活的文明规范,形成健全人格,是教人如何尊重人,如何与他人相处,做一个讲文明、懂礼貌、有教养的人。简言之,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人”的人格教育。礼仪是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外在表现形式,是做人的基本要求,也是一个人生存、交往的基础。因此,礼仪教育不只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健全人格的教育。不仅是个体道德品质和个性形成的基础教育,也是提高全民族道德素质、振兴民族精神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基础教育。
在学校教育中,礼仪教育就是传授学生礼仪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礼仪习惯的教育。与学科教育享有同等地位,通常列为德育工作范畴。
从礼仪教育与德育的内在关系看,礼仪是社会道德水平的外显行为。礼仪教育的内容包括的人际交往礼仪、礼节中尊重、谦恭、大度、文明、礼貌等内涵,与德育内容包括的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要素有着广泛共通性,礼仪教育的作用、目的与德育的作用、目的相一致。礼仪教育和德育基于共同的出发点和归宿,在实际过程中,彼此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笔者认为学校的礼仪教育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加以落实。
一、礼仪常规教育制度化
认真学习贯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落实卫生、仪表、出勤、内务、安全等常规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年级组、班级管理工作,建立良好的课堂秩序、自习秩序、集会秩序以及课间秩序;养成文明礼貌习惯;坚持卫生责任区包干保洁制度,确保学校环境的整齐优美;树立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观念。
酒泉一中在校高中生2355人,其中住校生1344人,占总人数的57%。住校生在校时间长,学习和生活都相对集中,便于了解把握,也便于集中教育管理。所以要把住校生作为一个整体,要加大对住校生的礼仪教育力度。
具体措施有:
1.根据学校制定的《酒泉市一中公寓管理制度》中的《酒泉市一中住校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一中住校生“十条禁令”》、《酒泉市一中文明宿舍评选条件和标准等十条》,对住校生进行礼仪教育。
2.定期组织召开男、女生住校生大会,集中对男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吵闹、说脏话、赌博、酗酒、抽烟、向窗外乱扔杂物、不按时归宿、不按时休息、不及时做宿舍卫生等不良现象或行为进行集中整治教育;对女生公寓中个别同学身上存在的不按时休息,不自尊自爱,出现早恋现象进行及早引导和教育。
3.加强督促检查、评比、反馈工作,严格考核奖惩,确保日常礼仪行为规范的贯彻落实。
二、形成学校礼仪教育合力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是礼仪教育的坚实保证。单就学校礼仪教育这一维度来说,形成强大的学校礼仪教育合力是很重要的。
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校长为首、班主任为主、学校管理服务机构为支撑、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要把德育工作作为重点来抓,要把礼仪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正确处理好德育与教学,德育和礼仪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礼仪教育工作各项任务的落实。班主任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要充分发挥班级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切实重视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共青团、学生会、少先队等组织建设,齐抓共管,形成强大的礼仪教育合力。要形成学校、年级组、班主任、科任教师、政治教师“五结合”的礼仪教育体系,切实加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具体措施有:
1.开发礼仪教育的第二课堂,多渠道开展礼仪教育活动
充分利用礼仪教育报告会、政治课、班会课、值周总结、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演讲比赛,礼仪知识竞赛、秋季运动会、庆十.一歌咏比赛、各种纪念集会活动,文艺演出、诗歌朗诵、主题征文、书法、绘画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礼仪教育,增强文明礼仪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学生学礼仪、 懂礼仪,自觉用运礼仪。
2.正确处理好礼仪教育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切实加强学校礼仪教育工作
全面实施“思想品德教育工程”,认真落实《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酒泉市中小学生养成教育大纲》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礼仪教育的全过程,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坚持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实际的原则,充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全面落实礼仪工作的各项任务和要求。加大对学生日常行为养成教育的力度。整治衣着不整、语言行为不文明、抽烟酗酒、沉溺网吧的人和事及打架斗殴、聚众抢劫、蓄意伤害人身安全等违纪违法行为。要把行为规范教育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相互渗透。通过养成教育,全体学生要在文明习惯、社交礼仪、诚实守信、社会公德、勤俭自强等多方面有所发展和提高。
3、加强校园礼仪形象建设,树立“一中”良好礼仪风貌
(1)要优化校园环境,营造浓厚氛围。学校校园要普遍挂有校风、校训和教风、学风展示牌;楼道内贴有名人伟人画像、格言警句、“中小学生礼仪常规”等;学生园地、班级板报、校园广播设有礼仪教育专栏和专题节目,经常宣传礼仪知识、教育动态、典型事例等。
(2)要搞好师生的仪容仪表建设,要着力整治那些衣衫不整,穿戴不合乎规范的学生,严格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酒泉市一中仪容仪表规范》要求学生,穿戴整洁大方,既要有时代性,又要有审美性。
(3)规范学生日常生活、学习行为,不抽烟,不喝酒,展现中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明和行为文明程度,展现“一中”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一中”良好形象。
4.以课堂为阵地,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礼仪教育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元素,也是德育教育的主要渠道。而课堂教育中的德育是学校教育中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育人工程。在课堂教育中,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礼仪教育资源,从语文、政治到历史、地理,众多的学科内容中渗透着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和时间段的多种多样的精神粮食,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育的组织者----教师,是礼仪教育的具体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把教材内容作为礼仪教育的切入点,将学科教育与礼仪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从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心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礼仪素质。通过语文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尊重师长、孝敬父母、谦让诚信等方面的教育;通过政治、历史、地理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物理、化学、数学课的教学、实验,帮助学生树立了崇尚科学、注重实践、追求真理、审慎严谨的人生态度;通过音乐、美术、劳动课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劳动观念和团结协作的美德。
三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礼仪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的主要载体。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科学,它有自己的一套学科知识体系和学科价值目标。既向学生介绍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基本常识,又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与导向,在教学中要求知识、能力、觉悟三位一体。而政治课的鲜活生命力不仅仅在于其学科知识的正确性、科学性、完整性、逻辑性,更重要的在于其学科价值目标的时代性、针对性,政治课决不能脱离现实而空洞说教,决不能仅仅为传授学科知识而孤立存在,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而渗透礼仪教育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在“以礼导行、以礼融德、以礼育人” 礼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在政治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礼仪教育的相关内容,通过有意识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景,采用了即兴发挥,组织讨论、课前五分钟演讲、小论文等诸多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利用课间、自习时间组织学生进行礼仪知识大赛、征写文明礼仪演讲稿、上网查找下载张贴礼仪知识、主办墙报板报,评比文明学习园地等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又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礼仪教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
[2]金正昆.大学生礼仪[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齐渝华.青少年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中学版)[M].中国和平出版社,2006年.
[4]徐广玉.礼仪教育增强德育实效性的必要环节[J].无锡教育学院学报,2005,
(4).
[5]贝新臣.中学生文明礼仪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5).
[6]王小净.关于学校礼仪教育的几个问题[J].江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4)
[7]郭素红.对加强学校礼仪教育的思考[J].濮阳教育学院学报,2003 ,(4).
[8]姚丹萍.中学礼仪教育刻不容缓[J].当代教育论坛,2005,(8).
论文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方法
一、自我教育法
现代德育提出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自我意识分两部分:主体我和客体我,学习者自身既是教育客体又是教育主体。在教育者指导下,受教育者在自我意识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主体我),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客体我)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方法。自我教育的方法包括自我认识的方法、自我体验的方法、自我控制的方法。因此,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摆正学生在德育中的位置,发动他们自己做好教育工作,即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来提高认识。所谓批评,就是要发动所有相关的学生都来参与教育工作,让中职学生自己指出对方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或者通过赞美、表扬第三人的文明行为来间接地指出对方的努力方向,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一种每个学生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氛围。
二、情感教育法
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管学生犯了多么不可饶恕的错误,我们首先要明白,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即使需要批评,我们也要保护他的自尊心,只能批评他的具体行为,而不是把矛头指向学生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心灵有过创伤的学生尤其应该如此。其次,要肯定学生的价值和个性差异的存在。应当承认,学生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同的人确实具有不同的才能,也会有不同的展现才能的方式,我们应当相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容得下有不同个性的中职学生。
再次,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中职学生为了实现自身的价值,得到别人的关注、尊重或者认同,往往会玩出一些新花样、新花招甚至犯错误,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一顿训斥,而要正确地加以引导和利用,尽可能满足其情感需要。如多鼓励引导其参加学校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大赛,做好收心导引工作。另外,中职学生其实也渴望有一种成就感,希望能为同学、为班级、为老师、为学校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时,老师尤其应当对其所作所为给予积极的肯定。
三、个别谈话法
调查显示,大约75%的中职学生无法与自己的父母交流沟通;15%的学生与父母很少沟通;6%的学生能够经常与父母沟通,但有时也存在代沟;能与父母很好交流沟通的仅占全体学生的4%。其实,老师与中职学生之间也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沟通,而这种欠缺正是我们的德育效果不够理想的重要原因。对中职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目的是要了解其思想,解决其思想认识问题,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他们头脑中的思想,然后恰当地加以引导,才能使他们纠正错误思想回到正确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真诚地交朋友,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和颜悦色地与他们促膝谈心,让学生畅所欲言,把心里的想法都说出来,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其思想状况,从而循循善诱、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 转贴于 四、榜样示范法
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良好形象,能够使抽象、枯燥的德育教育形象化、具体化、人格化,让学生感觉到更加亲切和实在。榜样可以起到以点带面、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进行德育教育时,先进人物的选取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是那些影响较大的人物,如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倡导的“感动中国的十大年度人物”等;另一方面是学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如同学、邻居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老师自身一定要发挥表率作用,为人师表。正是因为老师的思想品德和言行举止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教师不仅要做语言的巨人,而且要成为行动的巨人,身体力行,表里如一,事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凡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以模范行为影响学生。事实上,中职学生个体的行为总是受到外界推动力的影响,当这种外界推动力被学生个体自身消化、吸收后,就会产生一种自动力,使其由消极的“要我这样做”转化为积极的“我要这样做”。这种转化正是德育中榜样示范的本质所在和具体表现。
五、行为养成
教师通过对中职学生进行理想、道德和行为教育来提高其认识,改变其思想,启发其觉悟,从学生的一点一滴抓起,使之自觉养成好的习惯。德育强调思想先行,把思想工作做到每个学生的心坎上。但是,思想教育是一种“软”手段,因此,要在立足思想教育的前提下对中职学生进行行为管理,把思想教育与行为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为此,我们必须结合《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等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来规范、约束中职学生的行为。同时,我们还要严格奖惩,古人云“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所以要通过严格的奖惩形成一种“先进光荣、落后可耻”的良好氛围,以矫正学生的不良思想和行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中职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熟悉社会、参与社会,强化德育实践,最终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
六、心理咨询法
本学年我校共有53个教学班,在校生近5000人,办学规模位居我市高中前列;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满足需要,,特别是新阅览室的投入使用,以及除公寓楼外原有住宿楼的整修,使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校容校貌进一步优化,校园内的硬化绿化、新大门及门外广场的投入使用,彰显学校的品位,提升了环境育人的基本条件。但我们也应看到,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层次参差不齐特别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学习、生活习惯较差的现状与学校新教师日益增多尤其是新班主任所占比重较大的现实形成的矛盾日益凸显;我们还应看到,我校与兄弟学校的竞争将由办学硬件条件的竞争向办学质量、办学效益上的竞争转移,而这场竞争将更加激烈,也与各位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和切身利益关系更为密切。
二、指导思想
本学期政教处将结合当前的学校实际,坚持“低进高出,高出优出”的办学目标,在校领导的统一部署下,以《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为指导,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和《中学德育大纲》为依据,以学校工作计划为指针,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校规章制度,全面加强班主任工作,落实常规管理,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巩固德育工作的成果,为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稳步提高保驾护航。
三、工作目标
1、学习落实和内化《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临颍二高学生奖励与处罚条例》,促进学生文明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2、努力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整合学校、社会和家庭的德育力量,形成德育合力,确保管理效果。
3、拓宽德育渠道,充实德育内容,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4、加强自身建设,务实、有效地完成各项德育工作。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发挥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
1、认真落实政教处德育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定期检查、认真指导,积极协助有关人员作好本职工作。在每学期开学之前,召开政教处德育工作会议,完善政教处内部人员职责分工,并将职责分工安排告知全体教师员工,以便监督实施,提高政教处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效率。另外要通过不同形式的培训提升政教处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及工作能力,使其在工作中敢管、能管、善管,管得有水平,管得有实效。
2、加强年级主抓政教的副主任及班主任队伍的建设,发挥德育工作的核心作用。
(1)布置和指导班主任制定工作计划,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交流班主任工作的经验,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开展班主任“以老带新”结对子活动,促进新班主任尽快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班级管理人才。指导班主任从四个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一是抓主题班会,进行正面教育;二是加大力度进行日常班级管理;三是加强对后进生的转化和优秀生的培养,抓两头,带中间;四是沟通家庭、学校教育,家校联合,共同努力。
(2)继续执行班主任量化评比方案,考评中力求公平、合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量化考评由政教处值日教师负责,一周一公布,一月一评比,考评结果存档,年终作为优秀班级、班主任评定的重要依据,此外,对重大违纪违法事件的班级,评优评先实行“一票否决”。
(3)对评定的“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要加强宣传工作。弘扬优秀班级、优秀班主任的先进事迹,树立典型,以榜样引路,营造良好的班级、年级、学校教育的舆论和氛围。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在每年教师节给予表彰。二是,在学校宣传栏展示优秀班级、班主任的风采;三是,利用临颍二高校园网展示优秀班主任、优秀班级的风采。
(4)加强与年级主抓政教的副主任合作,及时发现问题,妥善处理问题。
(5)引导全体教职员工深刻认识我县高中教育激烈竞争的态势,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大教育观,明确全体教职员工都是学校的德育工作者,要让每一节课,每一项活动,每一次与学生谈话都渗透德育因素,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劳动育人”。
(6)重视德育科研,加强德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本校网站资源,面向德育工作人员以及班主任队伍,以“学习、服务、创新、建设”四大理念为指导,宣传政策,反映动态,交流研讨,打造德育工作人员及班主任培养交流的平台。另外要求班主任每学期要撰写有一定质量的德育论文1-2篇及1个班主任工作成功案例,并作好汇编工作。
3、加强对学生会和班干部的培训、培养工作,充分利用学生资源参与管理。
(1)本学期政教处将公开民主竞聘学生会成员,对学生会成员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学生会干部的职责,组织卫生、纪律督导队,每天对校园进行检查。切实发挥学生会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2)定期开展对班干部的培养,使之成为班级管理有力助手。班干部作为班级日常学习、生活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级管理的骨干力量,班主任要敢于放手班级工作,加强指导和培养,让班干部组织班级活动,安排班级事务。
(二)加强学生德育系列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行为习惯的文明程度
1、要切实抓好全体学生,特别是初一年和高一年新生的基础文明习惯教育。利用入学教育和军训的机会,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言行习惯,通过军训磨炼学生的坚强意志,接受国防教育,提高国防意识。利用班会时间对全校学生进行新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临颍二高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的教育,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2、坚持升国旗教育。
组织学生参加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根据国旗下讲话的主要题内容,对学生进行文明习惯,艰苦朴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诚信教育,法制、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如何做人的教育。
升国旗时的几点要求:(1).集合速度。要求从音乐响起到音乐结束的时间里,各班必须在指定位置站好,做好升旗准备。(2).从开始集合到退场结束,必须保证绝对的肃静。(3).学生会的学生负责检查人数,同时要站在班级后面认真做操。
3、精心安排和组织主题班会。班会要有重点、有记录,充分发挥班委会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积极作用,政教处工作人员将进行巡查,并做好记录和根据班主任工作考评条例进行量化考评。
4、依法抓好特殊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和完善特殊生档案,并对特殊生进行跟踪教育。
(1)政教处、年级主任、班主任,要对学生层层管理,对自己约束不强的学生要做耐心的思想工作,处处渗透有情的德育和德育的有情,对违纪学生要正确批评教育,对严重违纪的学生,要依据《临颍二高学生违纪处罚条例》给予纪律处分,处分分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取消学籍六个等级,对学生的处分程序是:政教处、年级主任、班主任共同商议——确定处分等级后报领导组研究决定——审批——将处分决定存政教处。(对警告以上,记过以下的学生政教处只作记录,记大过以上的原则上要进行全校性公布,并记入学生档案)
(2)对处分学生的跟踪办法。被处分的学生,班主任和政教处应密切关注,随时跟踪。被处分的学生期末结束时要到政教处领取一份《被处分学生跟踪签定表》,期末回家后将本人的自我检讨,家长意见写入表中,在下学期报名时交原任班主任评定,再送交政教处,政教处确定是否取消其处分。取消处分决定的仍要经领导组审批后复印,存政教处,没有取消处分的有关材料由政教处继续保留。如果直至学生毕业仍未取消处分的,而该生又还在校读书,则由政教处出面找该谈话,并确定是否缓发其毕业证。
5、加强法制教育。通过法制专题讲座和报告,观看法制教育片,举办专题班会,开辟法制教育专栏(板报)等系列活动,增强学生遵纪教育法和自我保护意识,把普法教育和遵规守纪教育结合起来。
6、利用校园网和黑板报,开展德育教育。一是设立《德育园地》版面,宣传校园内外的好人好事,寻找师生们的闪光点,以表扬为主,充分调动师生的兴奋点,增加他们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展示先进个人的风采,树立典型,使广大师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促使广大师生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三)净化、美化校园环境,用优美的环境陶治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
1、加强学生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从公德教育入手,培养学生的卫生意识。开学两周内各班要开好一次卫生主题班会,平时加强引导,让学生从思想上提高创造赏心悦目环境的认识。
2、将卫生责任区落实到班级,组织好周一周四大扫除及天天扫活动。
3、完善并严格执行检查与考核制度。检查人员检查时要公平公正,不徇 私情,每周及时总结,考评结果作为卫生红旗发放依据并存档。在检查中存在问题不及时整改的,在考核时可加倍扣分。
4、认真落实学校关于彻底消灭纸屑、废弃物和爱护花草树木的规定,推动学校的环境卫生工作上水平、上层次。
(四)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健康活跃的气氛感染人。
1、继续办好宣传栏、校园广播站等,繁荣校园文化,表彰好人好事,鞭挞丑恶现象,营造浓厚的德育氛围。
2、认真开展重大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教师节开展“尊师感恩”教育活动,国庆节开展“爱国爱校”等教育活动。
3、突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实效性,开好几个大型主题班会,如学期初的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考试前的诚信教育等,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规章制度进行内化,规范学生的行为。
4、协调体育组,组织举办学校冬季运动会。
(五)注重科学管理,确保校园平安
1、政教处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宣传通知,以增强学生各种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高等院校社会艺术论文
一、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形势和任务
根据文化部的关于加强和改进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中主要内容:艺术院校是培养社会主义文艺专门人才的学校,要重视从自身的行业特点出发,研究文化体制改革和艺术教育自身改革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加强文艺理论教育,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艺术观,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加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教育,使青少年学生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要加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民族优秀道德传统的教育,使他们在继承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艺术和学习借鉴外国优秀文化艺术成果过程中能正确区分和辨别其中的精华与糟粕,所有这些都是新时期艺术院校德育工作亟需研究和解决的新课题,这也是艺术院校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
二、高等艺术院校为普及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责任与义务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部门的任务是科学公证地评价和确认考级者的能力与素质;使广大的考级者通过学习艺术,懂得艺术理论知识,掌握专业技能,理解艺术内涵,提高艺术表现力。[注释2]高等艺术院校有责任有义务正确引导学生与家长对学习艺术教育的认识,让其充分了解艺术对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影响。引导家长怎样为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适合自身孩子的专业,更好地培养孩子的情操;让高校艺术教育走向大众,让百姓了解高校专家讲学并非奇门遁甲,纠正社会艺术教育中的不正之风,促进艺术教育系统在正常轨道上良性发展。
三、高等艺术院校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点评、讲座与精品音乐会工作同步并行
(一)点评打分工作
在学习艺术的学生与家长心目中高等艺术院校是他们的梦工厂,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考官是他们备受尊敬的专家与标杆。他们非常重视每年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考级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在初级到高级的考试中学生们也得到了锻炼,包括临场发挥和心理素质的锻炼;而且业余学习艺术的学生通过考级还能得到专业评委的评定,得到评委们给予的综合认可与鼓励。如沈阳音乐学院社会艺术水平考级的打分单分为键盘类、声乐类、管弦器乐类、民族器乐类、舞蹈类、播音主持类等,考官根据学生所报考的规定作品,通过节奏、音准、乐感、礼仪、熟练程度、完整性、流畅性、协调性、基本功等十余项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考官通过每次言简意赅的点评内容给学生与家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与启发,对学生进一步学习艺术起到了正确的引导与激发作用,为业余学习音乐的学生提供了专家级水平的鉴定。
(二)讲座交流工作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与当地考级机构合作方商榷,为社会学习艺术的学生建立专家讲学交流平台,积极开展艺术教育学习、培训等工作,为国家选拔培养后备艺术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精品音乐会
高等艺术院校的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中心每年应组织评选优秀考级学生,组织优秀学生举办精品音乐会,为其提供良好的演出锻炼机会;建立社会艺术水平考级优秀学生数据库,为挖掘艺术人才提供推介平台。
四、高等艺术院校为社会艺术教育工作服务的理念与重要意义
高等艺术院校在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同时,应以教育服务的角度出发,为社会艺术教学工作做好引导、督促、挖掘艺术人才、培养艺术的后备力量,让每一位接受艺术教育的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爱、学有所通、学有所用、学有所展。为学习艺术的学生接受正规、优质的艺术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积极督促与严格要求各地方社会艺术水平考级合作机构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学习符合自身特点的专业;做好学生与专业、学生与家长的良好桥梁;让其了解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