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健康教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篮球原地运球
2、游戏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提高学生控制球的能力。
2、技能目标:通过练习使学生积极参与到篮球学习中来,并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游戏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和身体协调性,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五指张开,掌心空出
教学难点
手指、手腕柔和用力
教学准备
小篮球若干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组织形式
与要求
时
间
准
备
部
分
一、课堂常规
1、集合整队,清点人数;
2、师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及要求;
4、检查着装,安排见习生活动
二、热身活动
1、游戏:喊数抱团
方法:学生围成圈按老师的要求逆时针跑动,老师随意喊出数字如“2”,喊完后学生迅速反应,找到相应的人数站到一起,多于或者少于规定人数的都有一个小小的“奖励”(3个蹲起跳)
2、篮球热身操
1、教师组织学生到操场集合,做好人数的清点;
2、提醒学生将发卡、钥匙等一些尖锐物品放到一边;
3、询问是否有人见习并做好安排。
教法:
1、教师讲清游戏规则及玩法;
2、组织学生按要求进行游戏,强调注意安全;
3、教师当好裁判,及时评价;
4、带领学生做好篮球热身操。
组织:
××××××
××××××
要求:集合快、静、齐。
热身操队形:
×
×
×
×
×
×
×
×
×
×
要求:精神饱满,积极参与游戏。
3分钟
10分钟
基
本
部
分
三、学习原地运球
1、师生互动,导入本课学习内容(教师提问学生关于知道的篮球明星,激发学生兴趣)。
2、原地运球动作要领:
两脚开立(或前后站立),两腿弯曲,上体前倾,五指自然分开,用手指触球(掌心空出)以肘关节为轴,臂上下屈伸,当手指触球时,小臂和手腕有一个随球向上的缓冲动作,而后小臂下伸,手腕向下按压将球拍向地面,如此反复。
3、游戏:运球比多
(评选“MVP”)
规则:所有学生随老师口令原地运球,若球掉了则被淘汰,淘汰者原地蹲下,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后面慢慢增加难度如:眼睛不看球或左右手交替运球等),最终选出一个或多个本节课的“MVP”。
教法:
1、教师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2、创设情境“篮球宝宝”休息够了,现在想出来活动了;
3、教师讲解示范原地运球动作要领,强调重难点;
4、老师组织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体会手腕柔和用力;(右手推左手练习)
5、集体跟随老师进行原地运球练习,老师巡回指导纠错;
6、2人一组互相纠错练习;找学生示范;
7、游戏练习
(1)转移视线运球练习(要求学生运球时眼睛看前面,教师可通过小游戏来吸引)
(2)2人一组原地运球,随哨声交换位置;
教法: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2、组织学生进行游戏,教师做好裁判;
3、对优胜者进行奖励或表扬。
队形1:
××××××
××××××
队形2:
×
×
×
×
×
×
×
×
×
×
要求:
1、教师讲解时学生四列横队排好,不要随意走动;
2、认真听讲、积极互动;
3、学生精神饱满、积极参与练习;
组织:
×
×
×
×
×
×
×
×
×
×
要求:
1、认真听清规则;
2、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真实水平。
22分钟
结
束
部
分
四、放松、总结
1、集中做放松操
2、教师对本节课做简单小结;
3、布置课后练习任务;
4、回收器材,宣布下课;
5、师生再见。
教法:
1、教师领做放松操;
2、做好小结、评价;
3、安排好器材的回收归还。
队形:
××××××
××××××
要求:
1、集合快静齐;
2、动作舒展,充分放松。
5分钟
教学
反思
篮球原地运球教学反思
赖
静
本节课我设计了三个部分:第一:准备部分:激发兴趣,热身活动阶段,第二,基本部分:掌握技能,发展能力阶段;第三部分:结束部分,身心放松总结阶段。
首先介绍本课的准备部分:课的开始,教师组织集合整队,队列整齐,精神饱满,报数声音洪亮,教师介绍学习内容原地运球并要求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积极动脑,认真学练,避免冲撞,安排见习生随堂听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快速融入课堂,我组织学生用游戏“喊数抱团”来热身,然后进行简单徒手操来进行活动,并进行了简单的熟悉球性练习,让学生手指感知篮球,活动各关节,为篮球原地运球教学做好铺垫。本环节预计用时约13分钟。
第二个环节:基本部分用时约22分钟。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的教学。
1.讲解、示范原地运球的动作要领,(以右手原地运球为例),两腿前后开立,自然弯曲,五指分开,掌心空出,在右脚侧前方,手臂带动手腕,五指柔和用力按拍球的'正上方,学生观察、思考,模仿,建立正确的动作表象。
2.讲解、示范原地运球手型与手触球部位方法,组织学生原地徒手模仿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发现错误动作及时给予纠正,让学生明确原地运球手型与手触球部位动作要领。纠正学生两腿站立姿势、手臂带动手腕按拍球的错误动作,提示学生眼看前方。体验屈膝弹动,小臂带动手腕上下肢协调用力按拍球的徒手动作。
3.组织学生右手持球进行原地运球,练3—4组,练习中教师反复提醒学生注意按拍球的部位和控制球的落地反弹点,眼看前方,在队伍巡视中进行针对性的纠错,及时对学生学练情况进行评价,通过反复练习,熟练动作。
4.信号指挥眼看前方运球,学生双脚前后开立,原地运球,眼睛看老师手,说出老师手上比出的数字,目的是让学生视线不要老是盯着球,反复训练3-4组。
5.增加练习难度,“人动球不动”,学生两人一组相对而立进行原地运球,当听到老师哨声时两人交换位置,只是人移动球不动,以此来练习学生的控球能力。
6.然后我安排了一个比赛:运球比多(即寻找MVP),让学生通过比赛激发兴趣,同时达到练习的目的。
第三个环节:结束部分用时约5分钟
安排学生进行按摩拉伸练习,使学生动作舒展,身心放松,最后教师针对学生学练情况进行总结评价。
一、树立安全观
1、了解每位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教师应将那些患有如恐高症,肺病,低血糖的学生牢记在心上。上课时对他们要区别对待,防止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教师应该时时的提醒学生上课前要将自己的身体状况报告给老师,如,近期作手术不宜运动的、患有严重感冒的、某些症状如扭伤骨裂等都要如实的告诉老师,让老师的心中有数。另外,有种情况也是老师必须得重视的,那就是有些家长故意隐瞒自己子女的病症病史或者是近期刚发生的病症家长还没来得及告诉学校且有产生伤害事故可能的情况。这种情况下。老师是不宜知道的,我们也的提防为好,碰到时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及最大的可能的去抢救病人。但为防止此类事故的发生,老师应该要求学生在课前向老师说明真实的情况或老师通过访谈的形式去了解具体的情况。
2、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上的不健康表现为,心情不舒畅、急躁、心境不好、情绪容易激动不稳重、受挫折的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易受外界影响等情况对于上好体育课是一个比较大的障碍,有时甚至会酿出大的事故来得。所以,教师在每次课上应该时时的关注学生们的心理的变化。并且对于异常心理变化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措施,及时稳妥的处理课上的突发事件,以免给其他学生的心理造成不良的影响,从而保证课堂气氛的顺畅无碍。对于不同气质类型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使用谚语等发面,教师也应该有所区别。
3、前观察学生的运动着装。运动着装是指着适合于运动的服装。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必须穿运动服装上课。当然,教师自己要带头着运动装上课。着运动装上课也是预防安全事故的重要的环节。
除以上三点外,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平时表现。在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和了解每位学生,特别是平时表现差的学生,教师要做到口中有数。可以控制和防止因某些学生的不良影响,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事故。二、实践中体现安全措施
1、课堂常规的建立。教师多次强调安全问题,让学生知道一些必要的防范措施,如着装轻便、大方,不拖拖拉拉,不穿高跟鞋,不携带尖锐物品,如小刀、钥匙等、不佩带胸针等饰品,不留长指甲等。另外,准备活动要充分,跳前多活动,易伤部位早预防。
2、课堂纪律。实践课上良好的课堂纪律是保证一堂课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如未经允许不擅自离开队伍。尤其是投掷类和接力项目。在投掷项目的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按照教学程序、原则进行教学,对学生的位置要严格限制,让学生远离危险区,严禁对掷,要告诉学生等同组同学都投掷完以后在统一捡回器材,或者安排见习生帮助,队伍中其他的人不可乱跑,抢掷。对某些意外伤害事故的苗头应及时制止。此外,上课要听从指挥,遵守纪律,严禁学生有嬉戏取闹、任意蛮干、动作粗野,违反运动规则的行为。
3、场地的设置。场地是一堂实践课进行的必要条件。合理布局与利用场地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教学和组织比赛时要特别注意场地是否平整,及时清除小石块,防止绊脚引起不必要的伤害事故的发生。又如,跳远时沙坑没有平整好或沙子过少或者沙坑中有同学玩耍时留下的砖头和石块等都有可能造成损伤。
一、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1 教师必须加强专业思想。热爱本专业,热爱学生,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备好每节课,除备教材外,还须备场地、器材,对于每节课须有的安全措施,均须做到胸有成竹。这样的话,上课的组织方法、练习手段、形式、运动量和强度、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都尽可能与学生实际相符合,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现象的发生。
2 加强专业理论与技术的学习。体育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理论和技术的学习,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并且使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的提高。只有从复习中巩固、提高专业的理论水平,才能与先进的技术同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针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利用各种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在课中做到游刃有余,这也是减少课中出现运动损伤的措施之一。
3 注意理论和实践互相结合,相互促进。在校的高材生,未必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体育课也不例外。有人也曾说过,一个优秀的运动员未必是个优秀的教练员,这确实有道理。理论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冲突。不同地区,不同教学对象,由于场地、器材、学生水平的不同,同一教材,它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也应有差别。如果没有掌握到这一点,而是用单纯的理论知识去套用一些纲要,那么课的顺利就会受到影响,当素质差的学生完成难度较大的或是强度大的动作时,就容易出现损伤。
4 课前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体育中,学生的课前安全尤为重要。特别是小学生,自我的控制能力特别差,练习过程中容易分散精力,所以教师课前必须加强安全意识。而且每节课都应针对教材说明注意事项。长期给学生灌输安全意识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形成练习时集中精力、注意安全意识,并容易得以强化,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运动损伤。
二、培养学生的自护意识,促进身体健康成长
1 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课程标准》中强调:具有关注身体和健康的意识。作为小学生,他们在运动时,可能不会注意自己当时的身体健康状况。比如生病期间,伤病尚未完全恢复间或有异常心理等情况,而不懂得约束自己去参与激烈的运动。不但达不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反而会影响身体健康。作为教师则应及时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关注自己的身体与健康,根据自身的身体健康状况做见习或是做适量的运动,避免参与激烈运动对身体所造成的伤害,从而达到有效地自我保护。
2 加强对活动器材的安全检查。体育老师在组织学生活动之前,应认真检查有关活动器材是否安全,严禁使用已损坏的可能导致学生意外伤害器材,如有器材被损应提前通知学校予以修理或更新。比如学校的足球场,如果场地不平整,活动中就很容易引起踝关节扭伤。学校的篮球架,如果不稳固,学生进行活动时倒塌下来容易砸伤学生。《课程标准》运动领域目标强调: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因此,教师则应随时注意提醒学生对运动场、器材安全检查,让学生养成在运动前对器材进行安全检查的习惯,培养安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意识,以减少或避免因活动器材不安全造成的事故发生,从而达到有效保护自我的目地。
3 培养学生对运动环境的观察判断能力。小学生在活动中对周围的环境、化合物、事物、天气等因素缺乏观察和预判的能力,难以估计和判断事情发生的安全性,因而容易造成伤害事故。例如:长时间在烈日下剧烈运动,没有根据运动场地大小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活动中不注意周围的障碍物进行及时避让、躲闪和掩护等等。因而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在活动中对环境的观察力、判断力,学会去分析事物发生的过程及产生的结果,从而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运动行为,以更好地体现《课程标准》身体健康领域目标中的“懂得环境和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从而更加注重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以减少运动伤害事故的发生,有效地达到自我保护。
4 鼓励学生参与运动,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及身体的对抗性。对抗性强的体育项目可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灵活果断等方面的意志品质,从而极大地克服完成运动时的胆怯心理,提高和增强自信心,促进心理健康成长。也能培养和同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与团结合作的精神品质,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终身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在有效提高自身运动能力的情况下,会避免因怕完成动作而去完成时所造成的伤害,保护了自己,促进了身体健康。
[关键词]建筑业;安全健康教育;农民工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2.077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2-00-02
目前建筑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效果很不理想,普遍达不到法定要求的培训时间,且培训内容也不够系统和规范,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流于形式,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知识、意识和技能水平远远达不到安全工作的要求。
1 我国建筑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一,地方政府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没有进行有效监管,缺乏对企业和农民工在组织和参与安全健康教育培训方面的激励机制。虽然一些地方政府组织了输出地、输入地教育,但因财政支持力度不足等原因,覆盖面不广。第二,企业内部师资水平和经费承担能力有限,对安全健康培训缺乏热情。第三,农民工群体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难适应现有的培训,这一群体安全需求的缺乏对也导致其对安全健康培训不够重视。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和恶劣的生存环境,迫切希望通过打工致富改变命运的特点也使他们不愿抽出时间精力去参加培训。第四,建设项目业主对安全健康培训不够重视,对工期的不合理要求,也常常对安全健康教育培训起到负面影响。这些现状和问题的把握为以下的深层次原因分析奠定了基础。
2 建筑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政府管理层面原因
2.1.1 政府对企业安全健康培训的监管力度不够
虽然政府对于工地现场的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工作时常进行检查,但真正有处罚动作的非常少,基本都只是以检查为主,而惩罚力度十分有限。政府在农民工培训方面执法不严,不能对施工企业起到足够的督促和警示作用,导致很多企业对安全健康培训严重“走过场”。
2.1.2 政府缺乏对企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的激励措施
由于安全事故的偶然性以及原因的复杂性,实际上很难以伤亡数字的趋势来评价一个项目安全健康培训的有效性。因此,政府现有的事故追究责任制度很难提高企业的培训动力,保证企业积极主动提高安全健康培训工作质量。企业普遍认为,即便在安全健康培训工作上花费很大力气也很难保证不出现任何的安全事故,一旦出现安全事故,施工企业就要负担全部责任,因此很难有动力主动改进安全健康培训现状。上述事实与政府对企业的事前安全管理缺乏鼓励措施有很大关系,政府应适当设立针对企业事前安全管理的鼓励措施的办法,鼓励企业努力做好事前安全管理工作(如安全健康培训)。企业有了不断改善提高培训水平的动力,将对提升项目总体的安全水平有很大帮助。
2.2 建设项目业主层面原因
2.2.1 建设项目业主对施工企业安全健康培训的重视程度不够
因为缺少相应的法律条文规范其责任和义务,建设项目业主往往认为工程安全只是承包商的责任,处于事不关己的错误观念之中,并很少关心施工企业对员工进行的安全健康培训。因此,建设项目业主在安全健康培训方面不能给与承包商激励和督促。尽管《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规定了建设项目业主的一些安全管理责任,但目前建设项目业主压缩工期以及不及时提供必要的安全费用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在招投标时,建设项目业主通常只将企业以往的安全绩效作为评标指标的很小一部分(例如,对获得文明工地的企业给予少量加分);在项目施工阶段,建设项目业主往往只关心进度和质量,对安全管理往往漠不关心。
2.2.2 建设项目业主偏好最低价中标,导致企业削减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开支
大部分建设项目业主往往只注重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不重视项目的安全、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往往偏好以最低价中标原则来选择承包商,造成承包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低价中标后,承包商为了获取利润,往往在安全健康教育培训等方面削减开支,因此也就无法对保障对农民工进行安全健康教育培训。
3 建筑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改革思路及建议
3.1 确立改革思路
“新工人入场的岗前安全健康培训”,主要是指施工企业对已经完成行业准入培训并持有相应认证的农民工进行选择性招聘,并对招聘来的新工人承担入场的岗前安全健康培训以及上岗后日常持续性安全教育。这一层次的教育和培训使得农民工具备能够适应具体项目和特定岗位特点的安全知识、技能,并帮助农民工在企业中更好地持续进步和成长,同时有助于控制企业的安事故发生概率,因此施工企业应当有动力承担。完善安全健康教育培训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配合多层次的教育培训,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并由多方分担教育培训经费十分必要,建议采用政府财政拨款、建设项目业主(投资方)、施工企业、保险等多方承担相应费用的模式。即除了传统的施工企业承担和政府拨款补贴之外,参考厦门的做法利用建工人意险安全防范费用的一定比例作为安全健康培训经费。同时,建设项目业主作为投资方,对于在项目上工作的农民工的安全状况也应负一定责任,将安全健康培训的经费列入项目概预算和投标报价中让建设项目业主承担一部分,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
3.2 建立健全经费负担机制
出台征收在建工程安全健康培训税的相关规定。为了充分保证行业准入培训的经费,提高进入行业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规定,对在建工程项目征收安全健康培训税,作为建筑业行业准入培训及考核环节经费的有力保障。
3.3 建立健全政府监管机制
第一,设立建筑业安全健康准入制度,建立建筑行业劳务市场信息平台。如要顺利推行建设行业准入培训及考核的相应工作,则需设立挂钩这部分安全健康培训及考核情况的建筑业农民工准入制度,即将有效参与此部分集中培训并通过考核的农民工给予认证,该认证作为农民工进入建筑市场找工作的必要条件。
第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统一的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标准和评价方法。由于目前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制定出一套可行的建筑业安全健康教育培训实施标准和评价方法,这给地方政府在检查企业或培训机构对安全健康培训工作的执行情况时带来很大困扰。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统一的培训实施标准和评价方法以便各地方政府的监管以及企业、培训机构借鉴和参考完善培训内容和方法。
3.4 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3.4.1 政府出台建筑业农民工带薪安全健康教育培训的规定
在调研中了解到农民工培训期间没有收入是导致农民工缺乏参与培训动力的核心原因,如果不能有效地激发农民工接受培训的积极性,保证安全健康培训的有效性自然成为空谈。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农民工带薪培训的规定,促使农民工主动接受培训。尤其在建筑、煤炭等高危行业,出台相应的带薪培训或培训补贴的配套制度十分必要。
3.4.2 政府出台对于施工企业事前安全管理(如培训)的激励措施
为有效提高企业不断改善安全健康培训工作水平的动力,政府应适当设立针对企业事前安全管理鼓励措施的办法,鼓励企业努力做好安全健康培训等事前安全管理工作。可采用浮动保险费率,保费计算挂钩项目安全管理绩效以及相应的评选,或事故责任调查时参考企业事前安全管理情况的优劣进行酌情的从轻或从重处理等。
主要参考文献
为认真贯彻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精神,也为深入实施我校课外文体活动工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落到实处,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同时增强组织纪律性,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公平竞争意识、团队精神及拼搏进取精神,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理念,利用课间活动,以期让学生在拥有强健体魄的同时,塑造健康的人格和美丽的心灵。
二、组织机构
校长、德育副校长:组织、协调全面工作
少先队大队部:制定整体活动方案
体育组:课间活动指导,体育节的策划
各班主任:班级活动设计
宣传:活动花絮采编
三、活动主题: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
四、活动要求:人人有项目 班班有活动 学校有评比
五、活动程序:
1、组织召开动员大会
时间:XX年9月10日
地点:学校操场
参加对象:校长、全校教师及学生
2、创编多彩课间活动方案
3、9月20日召开***小学多彩课间行政启动会
4、9月25日召开***小学多彩课间班主任动员会
5、10月8日向全体师生宣传多彩课间活动的意义及相关活动内容。
6、根据活动方案,进一步开展“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多彩课间活动。
7、组织首届体育节活动
六、活动方案
分阶段进行,确定每个阶段的主体项目,分段推进运动的普及,培养全体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本年度活动安排如下:
(一)第一阶段:
1、以学生兴趣爱好入手,每个班级创编课间活动。(体育运动内容丰富多彩,蕴涵有众多思想品德教育因素,学生绝大多数都有要求上进、好奇、活泼好动等特征,活动中如果能结合各种运动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就能较全面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个性培养。)
2、选择两操中的任意一套与本班的创新活动项目,以年级为组别进行两操和创编游戏比赛。(体育能有效地锻炼人的意志品质、不论是体育的学习、训练或比赛,参与者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克服个人生理、心理上的困难及障碍,胜利也往往取决于一再坚持的努力之中,从而培养学生自强不息,不畏艰险、顽强奋斗的思想品质。)
3、举办“我的游戏,我作主”多彩课间活动展示。(体育的竞争性能激发,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体育的渐成性,又能教会学生放弃急功近利的价值观,而趋向于走其不懈追求的价值观;体育的协作性、整体性可促使学生认识个人在集体中的价值,客观地评价自己,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提高组织纪律性和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第二阶段
1、由体育组安排好每天的课间活动:立定跳远、跳短绳、溜旱冰、25m×20迎面接力,短绳50m×10迎面接力、健美操、韵律操、武术操。
2、以“我是奥运小使者,我为奥运做贡献”为主题开展中队会。
3、完善各班创编活动,进一步巩固课间游戏,开发新的活动内容。(参与年级:1—6年级)
(三)第三阶段:
1、由体育组安排好每天的课间活动:50m×20迎面接力、丢沙包、踢毽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丢手绢、木头人、跳皮筋、跳高、跳远、兔子舞。
2、巩固“我的游戏,我作主”活动内容,迎接体育节比赛。(参与年级:1—6年级)
3、以“ 我心中的奥运会”为主题开展中队会
4、通过广播站宣传奥运知识,让学生更加了解奥运会(全校参与)
(四)第四阶段
1、总结汇报此次活动的感受
2、体育节展示活动,把阳光体育运动推向。
(在集体项目的比赛中,要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鼓励人人都成为集体中的积极一员,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关心爱护自己的集体,促进“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的形成。)
七、体育节活动流程安排及说明
1、组织机构:组织委员会、裁判组、宣传组、安全保卫组、场地器材组
2、活动安排:
序号
活动流程
活动内容
具体时间
活动形式
音乐编配
1
集合
学校内操场集合
5′(9:50开始)
全校集体活动
铃声
2
进场
楼梯口到主席台
6′11′
表演队及
运动员代表
进场音乐
3
开幕式
内操场指定位置
4′16′
全校集体活动
进场音乐
4
体艺表演
武术操
3′15′
班级表演
《男儿当自强》
电子琴、手风琴、小提琴
4′17′
独奏
《童谣》、《三套车》、《八月桂花遍地开》
舞蹈
3′50′
群舞
《大树与小鸟的开心对话》
健美操
2′58′
班级表演
劲舞
5
退场
就地解散
有秩序走回教室
10:45以后
有比赛的年级到场地比赛
《运动员进行曲》
3、活动安排:
比赛项目:500m跑、200m跑、立定跳远、跳短绳、踢毽子、25m×20迎面接力、50m×20迎面接力、短绳50×10迎面接力、拔沙。
4、对活动流程及安排的具体说明如下:
我校体育节开幕式综合体艺特色进行展示,注重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开幕式用武术操《男儿当自强》培养学生机智灵活、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同时还能发扬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这些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将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产生积极的影响。
举世瞩目的2011年北京奥运会,随着“绿色奥运”理念的不断深入,生态、资源、环境成为越来越多民众关心的话题。绿色,成为现在最出众的色彩。舞蹈《大树与小鸟的开心对话》,抒写了我们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期盼,培养了学生的环何意识。
在大力提高素质教育的今天,河背街小学不仅是一座知识的宝库,更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花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群芳争艳。健身操向同学们展示了“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的体育节主题思想,表演中同学们精神抖擞,队列整齐,动作划一,培养了学生“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优秀品质。
5、实施要求:
(1)加强对体育节活动意义和作用的宣传和教育,引导全校师生高度重视该项活动。
(2)相关教师要根据活动内容加强组织和指导,努力提高比赛质量。
(3)比赛过程必须密切关注安全问题,努力排除各种安全隐患。
八、“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阳光体育活动总结
此次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全校师生与家长的欢迎,得到了教育局领导及兄弟学校的好评与关注。瑞金市电视台进行了采访、报道,《赣南教育教学研究》2011—5期杨杏元校长的《让师生共享成长快乐》和刘小平副校长的《绘就多彩课间 丰富校园文化》也登载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和社会反响,总结起来我校的“强健体魄,健康人格,美丽心灵”阳光体育活动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学校重视,群策群力,点子多。
本次活动得到了领导的高度重视,形成了校长带头,少先队,教导处,体育组,班主任全员参与,体现了科学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活动形式,灵活多校。***小学充分挖掘校内人力资源,将学校有特长的老师调动起来,指导学生创编多彩课间活动,让学生体验“我的游戏,我作主”的快乐。
(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主题鲜明,育人为本
活动内容既有传统项目,也有时尚运动,还有各种游戏活动。包括立定跳远,跳短绳,25m×20迎面接力,短绳50m×10迎面接力,50m×20迎面接力,丢沙包,踢毽子,打羽毛球,打乒乓球,丢手绢,木头人,跳皮筋,跳高,跳远,健美操,武术操,溜旱冰,兔子舞。活动主题鲜明,既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体的集体舞,又有培养团队精神的健美操、韵律操。
(三)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交往意识、合作意识明显增强。
通过这次阳光体育活动,我们学校把德育与体育融为一体,加强了阳光体育活动的教育意义,丰富了学校的文化内涵,改变了以往课间活动单调的模式,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性、集体主义精神,而且还帮助他们形成了互相激励,互相帮助的良好习惯,各种优良的意志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形成。
(四)多彩课间成为孩子们学习的乐园、锻炼的天堂。
陈一鸣
一、背景
2019年1月中旬,我带的毕业班准备复习血糖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这一内容。这节内容无论对学生复习迎考,还是对学生获得健康知识都是很重要的,怎样才能提高复习的趣味性,让学生积极参与,高效愉快地完成复习任务呢?课前,我让五位同学提前复习相关内容,并把课堂设计方法告诉他们,让这五位同学各自做好自己的准备。上课时,一节别开生面,趣味盎然的课呈现在了同学的面前。
二、措施
让五位同学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甲:病人,乙:医生,丙:糖卡,丁:胰岛,戊:糖元。上课时主要由他们“表演”,其他同学倾听、思考并适时回答问题。
三、过程
1、甲乙两同学走上讲台。
甲:大夫,最近我的饭量很大,却常感饥饿,身体也日见“苗条”,不知是啥毛病?
(同学们想:甲亢?糖尿糖?)
乙:你除了以上情况有没有其他状况?
甲:小便次数多,尿得也多,还老感觉口渴。
同学们说出:“三多一少”。
乙:那你可能得了糖尿病。下面我给你做个尿样检查,看看尿中是否会有葡萄糖。
(同学们:回顾还原性糖的鉴定)
甲:怎样才知道尿中含有葡萄糖呢?
乙:可将尿液与斐林试剂与班氏试剂混合,然后进行沸水浴观察颜色,如果出现砖红色沉淀,就说明尿中有葡萄糖。
甲:检验尿中出现了葡萄糖,就一定是糖尿病患者吗?
(同学们思考糖尿和糖尿病的关系)
乙:不一定,如果你一次性吃糖太多,血糖浓度高于肾糖阈(160—180mg/dl),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就会出现葡萄糖。如果肾功能出现障碍,影响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尿液中也会出现葡萄糖。
甲:那糖尿病到底是什么原因形成的呢?为什么患糖尿病的人吃得多,尿中会出现葡萄糖呢?
(同学们回忆糖尿病的成因)
乙:糖尿病人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和在细胞内氧化利用发生障碍,而肝脏释放和非糖物质转化而使得血液中葡萄糖增多,从而出现高血糖。由于细胞内供能不足,患者总觉得饥饿而多食,多食进一步使血糖升高,血糖含量高于160—180mg/dl时,葡萄糖就从肾脏中排出,出现糖尿。
甲:那为什么尿会多呢?
乙:血液流经肾小球滤过后,形成原尿,原尿中葡萄糖太多,浓度高,影响肾小管时水分的重吸收,因而尿量多。
甲:怪不得我老觉得口渴,想要喝水。
乙:当然了,要保持体内水的平衡嘛!
甲:吃得多为什么人反而会消瘦?
(同学们回忆相关知识)
乙:糖的氧化分解发生障碍,使得体内脂肪、蛋白质分解加强,所以人会消瘦,体重减轻。
甲:像我这样的患者,如何治疗呢?
同学们说出:注射胰岛素。
乙:目前,我们只能通过药物来治疗,对较严重的患者要定期注射胰岛素。
甲:我从小怕打针,可不可以口服?
同学们:不可以,胰岛素是蛋白质。
乙:大家说得很对,如果口服胰岛素将会被消化而失去疗效。
甲:这种药物的价格如何?
乙:以前,胰岛素主要从牛、猪等动物的胰脏中提取,产量很低,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因此价格昂贵。
甲:那现在可不可以大批量地生产呢?
(同学们回想基因工程的内容,说出可以)
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目前可以通过基因工程将胰岛素基因与大肠杆菌的DNA重组再通过发酵工程大大提高了胰岛素的产量,价格也比以前降低了很多。
甲:科学发展了,我们受益不少啊,注射胰岛素能从根本上治愈糖尿病吗?
同学们:不能。
乙:这种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现在科学家正在研究基因治疗的方法,相信将来一定能成功,将来人们看病,就像机器换零件一样,把坏的基因换成好的基因。
甲:我们在平时治疗时还应该注意些什么?
乙:平时要注意调节,控制饮食。不要吃糖、巧克力等,少吃马铃薯、芋头等含糖量多的食物,多吃一些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粗粮等。同时还应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甲:谢谢医生。
乙:不用谢,祝您健康。
甲、乙两同学走下讲台。
2、乙、丙、丁三位同学走上讲台。
丙:我是“糖卡”,我手里的11张黄色卡片,每张正面写着“每1L血液中的0.1g葡萄糖”,背面写着“糖原”,(将其中9张“糖卡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这是血液中我的正常水平(0.9g/L)。(其余2卡“糖卡”正面朝上拿着)
丁:我是胰岛,我可以根据需要分泌胰岛素(举起左手的两张蓝色卡片)和胰高血糖素(举起右手的两张红色卡片),从而使体内的血糖保持衡定,你看我的本领可以吧!
戊:我是肝糖原(手里拿着四张“糖卡”(正面朝下),代表储存的糖原),血糖高的时候,葡萄糖变成我,血糖低的时候,我又变成葡萄糖。
丙、丁、戊:下面看我们的变化吧。
(丙,说一声“吃完饭后”)
丙将2张“糖卡”放在桌子上丁将左手的“胰岛素卡”拿高,将右手的“胰高血糖素卡”放低戊将桌上2张“糖卡”收起来,正面朝下,表示储存的糖原增多。
丙、丁、戊:我们变得怎么样?
同学们:好!
(丙,说一声“运动过程中”)
丙将桌子上的2张糖卡收起丁将右手的“胰高血糖素卡”升高,左手的“胰岛素卡”稍降低戊将手里的“糖卡”翻过来(正面朝上)放在桌子上,表示一部分糖原分解成血糖。
同学们给以热烈的掌声。
四、点评
这节课以学生表演的形式,完成了血糖平衡调节与人体健康的复习。前面两位同学的活动,不仅复习了糖尿病的症状、成因、治疗等内容,还将“基因工程”、“基因治疗”等内容穿插在其中,后面的血糖调节模型演示,直观形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整节课学生兴趣非常浓厚,个性张扬,自主性得到了尊重,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思维比较活跃,能使他们充分感受到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知识与知识间的联系,并牢牢记住、理解所学知识,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体育系, 湖南长沙410205;2.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小学生生命安全事故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我国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作为特殊的教育并未引起重视。生命安全教育认识滞后、传统文化教育缺失、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缺失、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等都是迫在眉睫的任务。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角度分析,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都是可行的,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常态化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对策。
关键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 渗透 生命安全教育 常态化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5)09—0007—03
基金项目: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校级课题,编号:XYS4S07。
作者简介:1.钟小燕(1980~),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实施生命教育,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开设了有关生命安全教育内容, 将生命与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 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而且事故发生也减少了。
生命安全教育在不同的国家以不同的名称、形式或手段呈现,大部分都是将生命安全教育同体育课结合在一起,而且相关实验研究也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不仅得到增强, 而且事故发生率也减少了。
目前, 我国的生命教育主要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程中进行理论宣传,作为特殊的教育活动尚未真正开始。生命安全教育最重要的是加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1],为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前提,提高安全意识,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2]。
1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1.1 生命安全教育认识的滞后
我国0~14 岁儿童意外死亡专项调查显示: 在各种死亡原因中,意外死亡已占第1 位,占总死亡人数的31.3%。我国每年大概有10 万儿童死于意外伤害,给家庭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生理和精神伤害,人们在扼腕痛惜的同时,更多的是哀悼死者缺乏自救能力,也反映出学校和社会的生命安全教育的严重缺失。安全事故已成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回避的问题, 是生命安全教育研究的热点课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2006 年教育部、公安部、司法部、建设部、交通部、文化部、卫生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制定了《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23 号)》,要求学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安全教育”[2]。
目前我国生命教育还处于探索阶段, 学术界对生命教育的内涵、概念尚未达成统一,相关理论研究也缺乏系统性。
1.2 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
传统文化教育根植于课本和教材,重视对学生的“传道、授业、解惑”,注重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给教育者留下了不少弊端, 师生思维放不开、缺乏敢想、敢问、敢说、敢做的勇气而习惯于循规蹈矩[3],学生的思考和想象能力受到限制。
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处理事情的判断能力、生活自理能力差、社会适应能力差等。
传统教育中,学校、社会和家庭对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也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每年发生的触目惊心的生命安全案例,使教育工作者陷入了困惑、尴尬与无奈。
许多学校的安全教育往往只是通过一些报道, 一些知识竞赛,甚至用相关安全装置代替。有些学校的安全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比较简单,只是单纯的理论知识讲解,而没有相应的实践操作,更没有设置相应的课程,使得生命安全教育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当学生真正面临危险时还是不知所措,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
1.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缺失
目前,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生命安全教育主要采取以下五种方式:第一,热身准备活动,防止学生受伤;第二,教学过程中强调运动损伤的相关内容;第三,教学中对学生的保护帮助;第四,器械的安全使用方法的讲解及注意事项;第五,利用课堂对安全、健康知识的宣传和讲解。
依托“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的方式很难保护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 仅仅依靠空荡荡的讲座和纯理论知识的传授, 运动安全,缺乏体育卫生,体育急救等,使保护生命,提高生活质量,没有实现的途径和方法。
1.4 增加小学生生命安全与生命机能的需要
当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现状令人担忧,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生理、心理系统发展均不完善;个人认知水平低,缺乏对风险预判能力,自我防范能力差,缺乏自我保护的意识,更容易受到伤害和发生生命安全事故。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传授生存的安全常识,使学生掌握生命发展的基本技术、技能,在实践练习中体会生命、尊重生命,培养小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学会珍爱生命、享受生命。
2 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可行性
2.1 教学目的统一性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4]。由于课程的身体练习特征,以及大量的课外活动为载体。
因此,除了体育与健身课程本身具有的健身功能,体育与健康课程还能有效地提高自救能力, 避免机械外力的伤害和人身伤害。生命安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生命安全的意识,掌握增强体质的有效锻炼方法和意外发生时救助的技能, 并能够具备应对危险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和生命安全教育都是以体育运动为主体,最终实现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生命安全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和锻炼,全面发展体能,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形成关注自身健康的意识和行为[6]。
生命安全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使学生珍惜生命,培养学生建立对生活和人生价值观。通过急救技能和避险能力的学习、训练,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两者的教学目的具有统一性。
因此,把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对于培养小学生的运动安全、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2 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理解生命的本质, 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理念,通过运动技能的教学和体能的练习,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并加以营养、健康、疾病预防、避险和其他健康教育等辅助教学。同时,体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与健康课程是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呈现方式的升华, 两者在教学内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3 发展和谐社会的诉求
据相关报道,2014 年岁末, 上海外滩发生的踩踏事故造成36 死47 伤的严重后果, 此次踩踏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后的应对措施都表明了国人在应对突发事故方面的知识和教育的缺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健身休闲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运动健康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运动损伤、运动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体育的健康发展。如何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促进身体的健康是发展和谐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渗透生命安全教育, 从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系统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掌握安全自救、自护的技能和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终身生命意识和能力。
3 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渗透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策略
3.1 教育部门要制定完整的教材和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制定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 这样体育教师就可以有章可循,有了一定理论基础才可以更好的实践。相信这一举措能为体育教师安全教育的教学提供有力保障。同时教育部门要构造体育与健康课安全教育交流平台, 分享一些好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供其他教师参考,也可以分享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心得,为新老师能够打下良好的教学基础;探讨有创意、有创新的教学内容方法。
3.2 打造专业的师资队伍
首先,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生命与安全的知识和素养,加强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结合生活开发安全知识和技能的体育教学内容。以多种方式融入体育教学中,使学生真正地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生命安全知识。
其次,生命安全教育应依托体育教师职后培训,对体育教师进行“生命。生存安全”系列课程培训,如:“生命教育”、“如何识别危险”、“如何保护自己”等课程的培训,丰富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把“生命、生存”理论放在培训课程中,改变以往培训对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再翻抄”,把体育与健康课程打造成以“生命第一”为取向,以培养生命、安全、健康为目标,实现生命教育的广度、渗透生存能力的体育教学。
参考文献:
[1]赵萌,王焱森.基于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高校体育运动防护课程教学的常态化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4(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gov.cn/ziliao/flfg/2006-07/12/content_333420.htm.
1.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输血科,浙江杭州 310006;2.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医院妇科,山东济南 250031
[摘要] 目的 比较凝聚胺法与微柱凝集法检测孕妇IgG血型抗体效价的效果。 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ABO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380例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凝聚胺法与微柱凝集法检测IgG抗A(B)效价,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效率;分析ABO血型不合孕妇IgG抗A(B)效价与妊娠次数及年龄的关系。 结果 ①在380例ABO血型不合孕妇中,>1次妊娠孕妇检出IgG抗A(B)效价≥1∶64者所占比例[77.5%(110/142)]多于1次妊娠者[39.5%(94/23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年龄31~40岁孕妇IgG抗A(B)效价≥ 1∶64者[61.4%(156/254)]多于21~30岁孕妇[38.1%(48/12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②380例血型不合孕妇中,微柱凝集法检测IgG抗A(B)效价≥1∶64者共352例,IgG抗A(B)效价< 1∶64者28例,凝聚胺法检测IgG抗A(B)效价≥1∶64者共302例,
[关键词] 新生儿溶血病;凝聚胺法;微柱凝集法;IgG抗A(B)效价
[中图分类号] R4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b)-0085-04
Comparison of the application of polybrene method and micro-column agglutination assay in the detecting of IgG blood antibody of pregnant women
PAN Xiaoliang1 SONG Chaohui1 LIANG Qiaomi1 WANG Min2
1.Department of Blood Transfusio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06, China; 2.Department of Gynaecolog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Shandong Province,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polybrene method and micro-column agglutination assay in detecting of pregnant women maternal IgG blood antibody. Methods 380 O blood type pregnant women with ABO blood type incompatibility in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Hangzhou City from January 2012 to January 2013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Polybrene method and micro-column agglutination assay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titer of IgG blood antibody, the efficiency of the two methods was compared. The relationship of IgG-A and IgG-B blood antibody titer and number of pregnancies, age in O blood type pregnant woman of ABO blood type incompatibility was analyzed. Results ①The percentage of IgG-A, IgG-B blood antibody titer ≥ 1∶64 in pregnant woman with >1 time of pregnancy [77.5% (110/142)] was more than that in pregnant woman with 1 time of pregnancy [39.5% (94/238)],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percentage of IgG-A, IgG-B blood antibody titer ≥ 1∶64 in pregnant woman of 31-40 years old [61.4% (156/254)] was more than that in pregnant woman of 21-30 years old [38.1% (48/126)],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352 cases of IgG blood antibody titer ≥1∶64 and 28 cases of IgG blood antibody titer
[Key words] 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Polybrene; Micro-column agglutination; IgG-A and IgG-B blood antibody titer
新生儿溶血病(ha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HDN)特指母婴血型不合引起胎儿或者新生儿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其中尤以ABO血型系统不合的最为常见,主要由IgG抗-A及抗-B抗体引起,多发生于O型母亲所生的非O型新生儿[1]。孕妇IgG抗A(B)效价测定是HDN产前诊断有效手段,在HDN诊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探寻更具临床价值的检测方法,笔者对较新的微柱凝集法与常用的凝聚胺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月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夫妇血型不合的O型孕妇380例为研究对象,丈夫为A型者测IgG抗-A,丈夫B型的测IgG抗-B,丈夫AB型的同时测IgG抗-A和抗-B。孕龄24~40周;孕妇年龄21~40岁。采用凝聚胺法再次测定抗体效价,为避免RH系统的干扰,所选孕妇均为RHD阳性,且不规则抗体筛检阴性。
其中按照ABO血型检测系统,入选孕妇中首次妊娠者共计238例,既往有妊娠史包括流产史者共142例;按照孕妇年龄分为21~30岁组(126例)和>30~40岁组(254例)。
1.2 仪器
BASO血库专用离心机;DiaMed(达亚美)凝胶卡专用孵育器和离心机。
1.3 试剂
0.01 mol/L二硫苏糖醇(DTT):取0.77 g DTT溶于500 mL生理盐水;DiaMed公司的2号稀释液和Liss/Coombs凝胶卡;0.8%及5%的A型和B型红细胞悬液用献血员血液自制;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的抗A抗B定型试剂、IgM抗D试剂、筛选细胞;珠海BASO公司凝聚胺试剂盒。
1.4 方法
1.4.1 微柱凝集法 孕妇血清200 μL+0.01 mol/L的DTT溶液200 μL,混匀后置37℃孵育30 min,以破坏IgM类抗体。另取洁净试管8支,编号1~8,第1管加达亚美2号稀释液300 μL,其余7管各加稀释液200 μL。取孵育后血清100 μL加于第1管,混匀,取出200 μL加入第2管,依次倍比稀释,第8管取出200 μL弃去。这样1~8管的稀释度分别是1∶8、1∶16、1∶32、1∶64、1∶128、1∶256、1∶512、1∶1024。取出达亚美Liss/Coombs卡,做好标记,各孔加入0.8%的A型(或B型)红细胞悬液50 μL,再分别加1~8号管中不同稀释比的液体25 μL。将加好样的凝胶卡置于专用孵育器内,37℃孵育15 min。将孵育好的凝胶卡置于专用离心机,1000 r/min离心10 min。判读结果:1~8管的IgG抗-A(抗-B)效价分别为8、16、32、64、128、256、512和1024。
1.4.2 凝聚胺法 取洁净小试管10支,编号1~10,第1管加0.01 mol/L的DTT溶液100 μL及孕妇血清100 μL,混匀后37℃孵育30 min。其余9管各加等渗盐水100 μL。从孵育后第1管吸取100 μL加入第2管混匀,吸取100 μL加入第3管,依次做倍比稀释,第10管取100 μL弃去。各管分别加5%A型(或B型)红细胞悬液1滴,混匀,各加低离子液(LIM)0.65 mL,混匀,各加凝聚胺(Polybrene)溶液2滴,混匀后3400 r/min离心10 s。倒去上清液,但不能沥干,管底约需残留0.1 mL液体。轻轻摇动,观察红细胞是否凝集,若不凝集则实验失败。最后滴加悬浮液(resuspending)2滴,轻摇试管,观察凝集是否散开,肉眼为不凝者需镜检核实。以最高稀释度凝集管确定抗体效价,1~10管分别是2、4、8、16、32、64、128、256、512、1024。
1.4.3 血型鉴定 ABO血型鉴定、RHD血型及不规则抗体筛检根据操作规程[2]。
2 结果
2.1 孕妇血清IgG-A或IgG-B抗体效价测定
在380例ABO血型不合孕妇中,> 1次妊娠孕妇检出IgG抗A(B)效价≥ 1∶64者比例[77.5%(110/142)]多于1次妊娠者[39.5%(94/238)],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年龄> 30~40岁孕妇IgG抗A(B)效价≥ 1:64者[61.4%(156/254)]多于21~30岁孕妇[38.1%(48/126)],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χ2=9.24,P < 0.01)。见表1。
表1 ABO血型不合孕妇IgG-A或IgG-B抗体效价与妊娠次数
及年龄的关系[n(%)]
2.2 两种检测方法在IgG抗A(B)效价中的效率比较
380例血型不合孕妇中,微柱凝集法检测IgG抗A(B)效价≥ 1∶64者共352例,IgG抗A(B)效价< 1∶64者28例,凝聚胺法检测IgG抗A(B)效价≥1∶64者共302例,< 1∶64者78例,两者≥1∶64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P < 0.05)。见表2。
表2 两种检测方法在IgG抗A(B)效价中的效率比较[n(%)]
注:与凝聚胺法比较,*P < 0.05
3 讨论
HDN起源于胎儿从父亲方继承了母亲方所没有的红细胞抗原,这些抗原可能受到来自母血的免疫抗体的攻击,因为母体的IgG类抗体可以自由通过胎盘屏障,使胎儿红细胞遭受破坏,出现黄疸、水肿、肝脾肿大、贫血,甚至死胎、新生儿死亡等溶血症状。在所有抗体中,只有IgG类抗体能够通过胎盘,因此只有IgG才可能引发HDN。造成ABO血型系统HDN的抗体主要是IgG抗-A和IgG抗-B,这些抗体常常无需经过明显的免疫刺激就可“天然”存在于一些O型人体内,所以O型孕妇第一胎就可能发生HDN,这有别于Rh系统的HDN[3]。IgG抗-A(B)的浓度(效价)是影响ABO HDN严重程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抗体效价≥ 64才可能造成HDN,所以,当母体抗体效价≥64时,发生HDN的可能性就较高了。当然,HDN的严重程度还受新生儿ABO抗原的强弱、不同IgG亚类和胎盘功能等因素影响[4]。
凝聚胺(polymatching)法首先利用低离子介质降低溶液的离子强度,减少红细胞周围的阳离子云,促进血清中的抗体与红细胞相应抗原结合,再加入带正电荷的高价阳离子多聚物一凝聚胺,中和红细胞表面存在的大量负电荷,缩短细胞间距,形成可逆的非特异性聚集,并使IgG型抗体能直接凝集红细胞。加入中和液后,仅由凝聚胺引起的非特异性聚集,会因电荷中和而分散,而由抗体介导的特异性凝集则不会散开[5]。本试验是红细胞膜抗原与抗体在凝胶介质中发生的凝集反应,通过具有分子筛作用的凝胶颗粒构成的胶体介质,使游离红细胞和聚集红细胞得以分离。手工凝聚胺可用于不完全抗体的测定与鉴定及交叉配血。本法的特点是:灵敏度比抗球蛋白法高1~20倍,速度快,准确度高于酶试验[6]。微柱凝集作为一项免疫学检测新技术,是凝胶过滤技术和抗原抗体反应的结合,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作为常规性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7],由于凝胶颗粒具有分子筛作用,抗原抗体反应后的红细胞通过离心经过微柱,无IgG结合的红细胞穿过凝胶到达底部,而红细胞上若有IgG抗体结合则会被凝胶中的抗IgG拉住,红细胞被阻止在凝胶柱上层或中间。本法有操作简便、结果准确、敏感性高、标本量少、易标准化等诸多优点[6]。具体表现为:①简便。操作如同试管法及玻片法一样简单、方便,样本不需要经过洗涤,对阴性结果不需要确证实验,适用于大量标本检测,解决了抗球蛋白试验因程序复杂耗时较长而未能在临床常规应用的问题。多份检测标本一次离心即出结果,有利于临床大量标本应用,单份标本多项指标一次离心出结果,简化了实验程序。②准确。结果清晰明确,可重复性强,将凝集结果从传统的显微镜下平面识别模式转换至卡式立体肉眼判断,避免因经验不足对结果判断的影响。③敏感。微柱凝集法对临床不完全抗体的检测敏感性恰到好处,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低。④结果保存时间长。室温条件下,试验结果即标本原始反应格局一般可保存数日至数周。其结果还可以拍照存档,数据可以永久保存,并可以远程传输,甚至允许远程多方会诊。⑤标本用量少。其标本量仅为传统试管法的1/10~1/5,尤其有利于新生儿及某些特殊血液病标本的检测。⑥标准化。微柱凝集卡、检测试剂、专用离心机、判读仪及工作程序和结果判定均易于规范化、标准化。⑦安全。整个操作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接触血液标本及病原微生物的机会,减少医源性感染。但是,微柱凝集技术也有其局限性,由于需严格按照试剂盒操作规程操作,使得工作人员的依赖性增大,不利于专业技术的积累和提高。微柱凝集检测系统是商业化产品,因此其成本较传统的血清学试验(如凝聚胺技术)高出许多。微柱凝集抗人蛋白试验及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的本质是血凝试验,这在理论上为制备抗原抗体包被的红细胞为指示红细胞,以间接血凝试验来检测红细胞抗原抗体以外的其他血液细胞、肿瘤标志物、病原微生物,以及机体其他可溶性抗原抗体,如对药物抗体、自身抗体等的检测都提供了比传统血凝试验更加敏感、准确、简便的方法。所以说微柱凝集技术必将在临床医学各个领域有更为广阔的发展。
尽管凝聚胺法与微柱凝集法都是检测不完全抗体的敏感方法,但本次比对发现,在应用于IgG抗体效价方面,微柱凝集法的敏感度远高于凝聚胺法,绝大多数标本的结果相差1~2个量级,差异程度远高于其他研究结果[8-11]。本研究结果中,妊娠次数> 1次的孕妇其产生IgG抗A(B)效价≥ 1∶64的比例高于仅有1次妊娠者,且>30~40岁间的孕产妇其出现IgG抗A(B)效价≥ 1∶64者比例高于21~30岁者,说明高龄及有多次妊娠的产妇其出现ABO-HDN的概率较高,临床上应尤其对符合上述特点的孕妇定期进行IgG抗A(B)效价检查,对IgG抗A(B)效价≥ 1∶64者及时采取相应预防及治疗手段。未发现两种方法的结果差异性在检测不同抗体(抗-A与抗-B)中有所不同。快速准确测定IgG抗体效价,能在预测ABO HDN的发生及疾病程度上为临床提供有效的信息。临床上通常以效价64作为有可能发生HDN的临界指标,更为敏感的微柱凝集法能够更早发现孕妇IgG抗体的异常,可尽早医学干预,因而也具有更大的临床价值。鉴于传统的凝聚胺法与微柱凝集法灵敏度的较大差异,测定的结果不具直接可比性,建议实验室建立两种方法各自不同的参考值。
[参考文献]
[1]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9-117.
[2] 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46-262.
[3] Karagol BS,Zenciroglu A,Okumus N,et al. Hemolytic disease of the newborn caused by irregular blood sub-group(kell,c,c,e,and e)incompatibilities:report of 106 cases at a tertiary-care centre [J]. Am J Perinatol,2012,29(6):449-454.
[4] 高峰.临床输血与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09-111.
[5] 龙华泉,陈世豪,张伟坚.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聚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对比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1):39-40.
[6] 胡丽华.临床输血学检验[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52-55.
[7] Nathalang O,Chuansumrit A,Prayoonwiwat W,et al.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ventional tube technique andthe gel technique in direct antiglohulin tests [J]. Vox Sang,1997, 72(3):169-171.
[8] 祁琳,温会燕,林军.微柱凝胶法和凝聚胺法检测IgG抗体效价的比较[J].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31(1):161-162.
[9] 李惠玲,廖小凤,郭矿玲,等.孕妇产前免疫性IgG抗体效价检测意义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0):142-143.
(一)定位: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发展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在于通过评估鉴定各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达到的发展水平,而更多地在于通过督导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提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以我国现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为依据,更多地着眼于在中长期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所可能达到或应该达到的发展状态。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是一种导向性的评估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通过评估引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一方面将通过评估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开展,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与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将通过评估强化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即积极心理学的取向,督导评估方案通过引导中小学校创造积极条件,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二)构想: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不仅涉及到学校层面的专业工作,同时也涉及到政府层面的政策保障与组织推动。因此,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将分对政府的评估及对学校的评估两方面进行研究,两方面侧重点各有不同:对政府的评估侧重于机构建设、发展规划、政策保障以及工作举措等;对学校的评估侧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工作与特色化工作。
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在指标确定方面将参考我国现有各地区开展的教育督导评估方案,总体上分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成效指标,同时考虑到我国各区域发展的差异,在研制评估指标时将根据区域特征对基础建设指标与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分别提出层级指标,分别为A 、B、C级。A级指标将作为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B级指标将作为中等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C级指标将作为欠发达城市中长期发展目标。
二、督导评估专题方案的主要研究内容
(一)对政府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政府的督导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组织机构配有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并与相关部门具有一定的联合度(妇联、团委、文明办等);
B级指标:组织机构配置独立的办公室与必要的办公设备;
C级指标:建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2)人员配备
A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并有多名兼职人员;
B级指标:配备一名专职人员;
C级指标:配备一名兼职人员。
(3)经费保障
A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教育经费预算。
(4)队伍建设
A级指标:在中小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4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在中学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6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在高中包括职高设立心理教师岗位,按照1:1000的标准配置专职心理教师。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发展规划
A级指标:有近期及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规划制定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区域发展特征;
B级指标:有中长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五年或十年);
C级指标:有近期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年度)。
(2)工作举措
A级指标:开通心理辅导热线,为本区域学校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B级指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评选,推动本区域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
C级指标:每年举行两次及两次以上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常规活动(如培训、宣传、专题研讨活动等)。
(3)工作成效
A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区域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政府部门)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1)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教育部各司局机构中,基础教育一司职责包括“指导中小学校的德育、校外教育和安全管理”。在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仍属德育工作范畴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可以作为组织督导评估的承担主体。
在教育部对省的评估人员构成中,可以考虑如下配置: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行政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国家教育督导团相关督学及督导员、国家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心理学专家学者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
鉴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基础教育一司在组织对政府部门心理健康教育督导的过程中,应与现行教育部教育督导团办公室保持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既要独立组织督导,又要保证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相关成员参与其中,以使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成为国家教育督导的常规部分。
(2)省对市、县的评估承担主体研究
省政府教育督导室负有“统筹全省教育督导工作,负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省教育督导与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和有关章程,并进行监督、检查”等职责,因此,在省对市、县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估中,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理应成为组织督导的主体机构。
督导人员构成可有如下配置:省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及相关部门(基础教育处)领导、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相关督导员、省级教育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学者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督导。省级督导主体与现行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的实施坚持以下三项原则:
1.发展性原则。必须以促进地区和学校发展为根本目的,引导学校通过科学规划建立起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长效机制,使学校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断发展和提高。
2.全面性原则。坚持面向每个地区、每一所中小学校,在具体工作中采用的评估方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必须坚持以全面评估省域内的学校为前提。
3.动态管理的原则。实时对地区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复查,不搞"终身制"。经复查发现问题,责成限期整改。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实施方式。
1.省级自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自评领导小组,并组织评估小组,对照教育部制定的督导评估内容要点和评估方案,每年进行一次自我评估。
2.教育部复查。教育部每年汇总分析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自评结果,并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复查,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提出限期整改的意见。复查工作至少每两年一次。
3.教育部抽查评估。教育部根据省级自评和国家级复查结果,视工作需要组织有关职能部门,分期分批对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综合性督导评估,系统地分析其工作状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和整改建议。
■省对市县的评估实施方式。
1.申报评估。由省制定并下发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并制定评估标准与进度。各地(市)根据督导评估标准制定本地市建设进度,并根据该规划定期(每年一次)向省教育厅提交各县(市)建设进度与任务完成情况,再由教育厅组成督导评估小组对各地申报情况进行初步验收,对申报验收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实地评估。由省教育厅组织相关地市组成实地督导评估小组,对申报通过的地市进行实地验收。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1.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定性的评估要在通过“听、看、查、访、议”等形式取得客观的数据、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定量的评估要认真核查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必要时进行实地测查核实。评估时既要对各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各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督导评估指标体系中给出的等级评估标准,逐项逐条定等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中相关指标,绝大多数系指90%以上,大多数系指75~89%。
2.评价时应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问卷、座谈、查阅教案和学生作业活动情况、抽样测试、分析地区和学校的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评估认定省域内中小学校三个方面工作达成度和等级情况,主要的成绩和不足,形成督导评估意见。
3.督导评估结果信息反馈,内容应包括三方面,即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主要问题、整改要求,同时附上评价成绩表与评估等级结果,使每所学校找准问题、明确方向、认真整改。
■省对市县的评估方法与手段。
将基础建设指标作为评估必备条件,在“申报评估”阶段完成,由各地政府部门以自查的形式检查验收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基础建设情况,包括:组织结构、人员配备、经费保障以及队伍配置等。
实地评估重点考察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根据省教育厅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与评估标准,结合通过政策验收的评估申报情况,组成省教育厅挂帅、各地市代表为成员的评估小组,对各地市进行交叉验收。评估前制定量化(数字化)评估标准,进行逐项验收。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教育部对省的评估结果运用。
1.建立督导评估结果通报制度,教育部、省教育厅应当及时公布督导评估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2.国家督导评估结果以书面形式抄送省人民政府及同级党委组织部门,作为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和和分管领导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3.督导评估结果作为教育建设项目立项、专项拨款、表彰奖励和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4.教育部根据督导评估结果,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省(区市)给予表彰;对工作存在问题的,及时促其整改;对问题严重的,视情节予以通报批评或“黄牌警告”。
■省对市县的评估结果运用。
省教育厅每年度公布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报告,并对验收合格单位、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建议联合各省文明办联合出台奖励办法)。除精神奖励外,物质奖励与各地市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到位、实际建设情况挂钩。对完成整体工作先进的地市奖励与文明单位、文明城市评选挂钩,地市心理健康教育负责人或实施人、先进工作者给予表彰和奖励,该项奖励与职称评定、晋级等挂钩,有条件的可以以政府名义给予记功表彰。对完不成进度的地市降低下一年度的奖励比例和名额,并取消文明城市的申报评比资格,取消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系统省级文明单位的评比资格,减少该地市其他行业省级文明单位的参评数量,完不成建设任务地市的教育负责人二年内不得评先、晋级,对完不成建设任务的学校及其负责人,建议也采取同样措施。
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各地市中小学校园事故发生率、学业成绩提升幅度与稳定情况纳入考核评估范围。
(二)对学校的督导评估研究
1.对学校的评估指标研究
■基础建设指标:
(1)组织机构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健全、运作良好,并形成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预防网络;
B级指标: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分管领导,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与学校其他部门有配合度;
C级指标: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明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网络。
(2)师资力量
A级指标:学校按照1:4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B级指标:学校按照1:6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C级指标:学校按照1:1000的标准配备专职心理教师。
(3)辅导室建设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功能室齐全(至少建有团体辅导室与个体辅导室),开通心理热线、应急电话(有条件的地区开设网络辅导,如QQ心理辅导、电子信箱心理辅导等);
B级指标:学校建有个别辅导室,配置空调、电话、桌椅等基础设施;
C级指标:学校建有团体辅导室,配置图书资料、心理检测软件等基础用具。
(4)辅导课开设
A级指标:学校每班隔周开设心理辅导课;
B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5节或5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C级指标:学校每班每学期开设3节或3节以上心理辅导课。
(5)经费保障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并逐年递增;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均经费不低于10元;
C级指标: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经费列入经费预算。
■工作举措与成效指标:
(1)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
A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家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B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分别向学生、教师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C级指标:学校每学期向学生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普及活动不少于1次。
(2)心理辅导课的内容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心理辅导课内容贴近学校学生需求,并形成完整的系列,教学效果明显;
B 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不少于两次)开展心理辅导课的公开研讨活动,评价心理辅导课的效果;
C 级指标:学校有心理辅导课课程计划,并根据课程计划开设心理辅导课,有开课记录。
(3)心理辅导室的专业工作
A级指标:学校定期(每学期两次)召开典型个案研讨会,评价辅导效果;
B 级指标:学校有完整的、年度心理辅导台帐;
C 级指标:学校个别心理辅导一案一表,有完整的辅导记录。
(4)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
A级指标:学校利用心理档案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B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委员,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心理动态;
C级指标:学校设立心理社团,依托学生力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及同伴辅导。
(5)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及效果
A级指标:学校师生关系融洽,校园生活满意度高;
B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浓厚,学生心理求助意识强烈;
C级指标: 学校定期举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6)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与影响力
A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经验在省内外产生重大影响力,特色经验受到省级以上媒体报道;
B级指标: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鲜明;
C级指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各项常规工作全面展开,效果明显。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估指标体系
(中小学校)
2.督导评估承担主体研究,包括什么机构组织督导评估、派什么人去督导评估、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或督导处)的相关性。
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应作为专项督导评估,由学校所属地区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组织实施。督导评估组人员构成应包括所属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与相关部门负责人、督学及督导员、教科研机构负责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及其它相关人员。学校的教育督导主体与现行教育督导评估承担主体(教育督导室)一致。
3.督导评估的实施及结果运用
(1)督导评估的实施方式。
A.学校自评。
学校结合年度工作总结,每学年进行一次自评;学校自评应组织教师全员参与,并有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的代表参加。学校应形成自评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和上级教育督导部门。
B.县(市、区)督导评估。
县(市、区)教育督导评估按照三年一轮的原则要求,统筹规划辖区内中小学督导评估的周期与数量。主要任务是:开展过程性的随机督查,指导(参与)学校自评,了解学校自评过程和结论的依据,并判断其可信度,提出改进工作的建议,并形成书面评估报告,反映评估过程、描述评估结果、说明评估结论的事实依据,指明成绩与经验、问题与建议、重大问题限期整改的期限等,使学校明确自己的工作水平和努力方向。评估报(下接第17页)(上接第9页)告主送被评学校,报送上级教育督导室,抄送有关部门。
C.省市督导评估审查。
采取随机抽查形式,对县(市、区)及其下属学校教育督导评估的结果进行复查;误差在5%以内的予以确认,误差超过5%的不予认可。
(2)督导评估的方法与手段
督导评估方法:采用分级周期式的抽样督导评估方法。即县区教育行政部门所辖学校在三年内应受到县区级督导评估一次。省市级评估可以五年一周期,即在县区级督导评估的基础上,在五年内对各类学校抽取不低于1/3的学校进行督导评估。县区级督导评估中对已被省市级督导评估的学校在三年内可以不再重复进行督导评估。
督导评估手段:采用“听、看、访、评”四步法的程式。
听:听学校领导汇报,了解该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思路、方法、措施以及经验和效果。看:看现场、看材料、看设施、看环境、看师生的精神状态。
访:访问师生了解情况。通过座谈、填写问卷收集相关信息。
评:在听、看、访的基础上作出综合评价。评价要充分体现出督导评估的发展和导向作用。
(3)督导评估的结果运用
督导评估结果将定期公布,并纳入对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德育工作或有关学校的教育质量考核标准,或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德育先进单位”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文明单位”评审。
A.经过督导评估后,认定一批“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为县级、市级、省级三个层次。
B.申报程序。
县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中学由学校申报,小学由中心小学(学区)申报,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市(地)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省(市)级“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由市(地)级教育行政部门申报,省(市)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C.确认与颁牌。
定期公布督导评估结果,并给经审批认定的“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正式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