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钓鱼的启示课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钓鱼的启示课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钓鱼的启示课文

第1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一、调动积累,叙说钓鱼启示

五年级学生对钓鱼并不陌生,《小猫钓鱼》的故事肯定烂熟于心,不少人还有自己的钓鱼故事。新课伊始,可引导说说知道的钓鱼故事,也可说说自己钓鱼的故事,并说说故事给人的启示。通过讲故事,说启示,构筑起“故事”与“启示”的联系,为引导走进文本、把握故事、探究启示做好铺垫。一般而言,学生多会围绕钓鱼本身谈感受,说体会,或者是要专心致志,不三心二意;或者是耐心等待,不操之过急;或者是享受过程,无比快乐……无论怎样的故事,也无论怎样的感受,都可促使学生进入文本。

二、速读提取,把握课文精要

学生叙谈故事和体会后,当即激疑:钓鱼的故事有趣,钓鱼的体会深刻。可见钓鱼能使我们明白不少道理呢!(板书:钓鱼的启示)今天,老师将带大家去感受另一个钓鱼的故事,看看这个故事会给文中的“我”带来怎样的启示,还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让学生速读课文,用几句话说说课文讲述的故事,并知道故事说明的道理。这样引导,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浏览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的能力。由于有第一步的铺垫,加之故事的“启示”有中心句点明,学生一般多会采取“故事+启示”的方法概括:一个月光皎洁的夜晚,“我”好不容易钓到一条大鲈鱼,由于距开放捕捞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父亲便要求“我”把鱼放掉。这个故事给“我”的启示是: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

为了训练概括能力,自由概括后,可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钓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先后有怎样的变化?要求学生用合适的词概括显示心情的变化:得意急切难过依依不舍。接着,让他们依据心情变化的线索概括内容:一个月夜,“我”钓到一条漂亮的大鲈鱼,非常得意;由于没有到准许捕捞鲈鱼的时间,父亲便要“我”放掉鲈鱼。“我”急切地追问原因,父亲的声音不容争辩,“我”只好依依不舍地放掉了。从这个故事中,“我”受到了深深的启发。

三、精读感悟,显化情理内涵

联系内容理解“启示”的丰富内涵,这是本课阅读感悟的重点和难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句中的“简单”与“很难”,唯有从文中找到注脚,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才是准确的;唯有从文本中找到场景,他们对情理的理解才是形象的。而整体理解、深刻感悟的过程,正是引领学生借助文本,经历钓鱼的故事,得到钓鱼的启迪,提升语言能力的过程。为此,把握主要内容后,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说说对“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的理解。此刻,学生的理解很可能是粗浅的、零碎的,但教师可准确把握学情,为深入理解做好铺垫,进而抓住“钓鱼”部分,围绕“难”字引导阅读感悟:

1.揣摩心理,显化父亲抉策的“难”。“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是父亲对孩子的教诲,也是父亲的切身体会。钓上了鲈鱼后,父亲和孩子“得意地欣赏着这条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而父亲“看了看手表”,知道了没有到钓鲈鱼的时间后,“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可见,这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艰难的抉策。为此,可抓住“看了好一会儿”启发思考:父亲为什么“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呢?此时此刻,他可能想什么呢?——联系上文,揣摩心理:也许在犹豫,钓到这么大的鲈鱼,实在难得,放了真是舍不得;可不放又不行,毕竟还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放掉是规矩,不放就违规,怎能不放呢?也许在想办法,从钓鱼的过程父亲清楚地知道:孩子钓这条鱼费了功夫,简单地让他放掉肯定不行。作为父亲,应该让孩子从小树立规则意识,但应该怎么说,他才心甘情愿地把鱼放掉呢?

引导揣摩心理,既要让他们结合故事大胆想象,又要加以引导,让他们扣紧文本准确推测。揣摩中,可相机渗透“子不教,父之过;严是爱,松是害”等名言,让学生用上述名言叙述心中的想法。这样,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走近人物,能促使学生和父亲思在一起,想在一处,学生便会明白:作为父亲,在如何处理鲈鱼的问题上,也曾认真思考过;如何教育儿子,也曾细心斟酌过,从而体会父亲的“难”。

2.再现情景,显化孩子放鱼的难。放鱼对孩子来说,可以说是难上加难,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这点呢?一是朗读中感受。指导分角色朗读第4~7自然段,先抓住重点词语,揣摩父亲和孩子的心理,由“急切”“大声争辩”,体会孩子的意外和焦急、不满和抗议;由“平静”“不容分辩”,体会父亲的坚决和果断、沉着和冷静。进而通过朗读表达,再现情境,体会情感。二是情境中感受。第8、9两个自然段概括写“我”跟父亲“商量”,父亲“不容争辩”。“我”是怎么跟父亲“商量”的?父亲“不容争辩”,会对“我”说什么呢?可让同桌扮演角色,想象再现父亲和孩子争辩的情境,进而让学生登台争辩,共同评议,并进行必要的引导:“我”争辩不成,便“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我”怎么乞求?乞求不成功,会用怎样的语气对父亲讲?(讨好、撒娇、侥幸……)面对软磨硬缠的“我”,父亲可能怎么说?如思路难以拓展,可提供“没有……当然;没有……必须;没有……难道;不管……都”等句式,引导想象争辩。此后,可根据下列“剧本”,让同桌再次表演,从而活现现场情境。最后还可来一个师生同台表演:

【剧本】

孩子:(抬头看了一下四周,乞求道)父亲,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不放没有关系的,好不好啊?

父亲:(摇摇头)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你钓到鲈鱼,当然要放啦!

孩子:(拉着父亲的手讨好道)父亲,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我们就不要放吧!好父亲,你可是世界上最好的父亲!

父亲:(严肃地)没有到鲈鱼捕捞开放的时间,你钓到鲈鱼,必须放!

孩子:(心存侥幸)父亲,四周到处都是静悄悄的,皎洁的月光下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呀!不放不要紧的。下不为例就是了。

父亲:(手一挥)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必须把它放掉!

孩子:(无奈地)好吧,我……我……放。

父亲:(高兴地)这才是我的好孩子!

这样凭借语言,想象情景,据理力争,学生就能深切感受到:为了留下鲈鱼,“我”是绞尽脑汁,煞费苦心;为了严守规矩,父亲是态度坚决,立场坚定。如此引导,学生语言理解不仅形象而且深刻,语言表述不仅有理而且有据,情理感悟不仅具体而且形象,这就达到了语言发展与情理感悟的融合。

四、拓展延伸,升华学生感悟

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叙述了“放鲈鱼”对我人生的引领,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其间空间无限广阔,可引导想象描述:在人生的旅途上,“我”遇到了哪些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面对道德抉择,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我是怎样让道德难题“由难变易”的?让学生想象描述画面。教师可以适当点拨:生活中的“鱼”可能是途中一个鼓鼓的钱包,车上一个舒适的座位,客户一次意外的宴请,顾客一次不菲的回扣……拓展想象后,可让学生参考下列开头续写:

大鲈鱼放回了水中,而父亲的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中,它一直引领着我在人生旅途中果断地进行道德的抉择。那是大学的一次考试,这考试决定着奖学金的有与无和多与少,我碰到了难题,苦思冥想怎么也解不开。而这时,同桌悄悄推了我一下,这不是雪中送炭吗?……

通过情境延伸、想象和描述,再现父亲话语,引导自我抉择,促进文本语言的活用,情理感悟的升华。如此引导,钓鱼的“启示”将永远成为学生人生旅途中的航标灯,引领着他们去经受一次次的人生抉择。

第2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生疑导入 以读为本

阅读教学的高耗低效的状况至今尚未从根本上改变。面面俱到的理性分析,围绕课文内容的繁琐提问等,使阅读教学平添并非必要的教学环节,使原来宝贵的听说读写训练的时间再受挤压。笔者认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应从教学内容入手,也就是说,教学内容力求“精要”。下面我试以《钓鱼的启示》一文为例,浅谈一下怎样以问题为核心,展开立体探究。

1生疑导入,激发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巧妙地导入新课,不仅能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唤起学生学习新课的浓厚兴趣,把学生引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去;还能起到情感传导作用,架起教师、学生思路之间的桥梁,开拓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因此,我教《钓鱼的启示》时,是这样导入的:

出示课题后,我让学生从题目中找探究点,问:“课题中哪个词最能引起你的注意?”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启示!”我顺水推舟,引导学生直奔重点:“请打开书,仔细读课文,哪一个自然段直接告诉你,钓鱼给作者留下启示?”孩子们兴趣盎然,纷纷打开书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这样,在以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高涨。

2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主动质疑、释疑

语文课程标准在讲“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个基本理念时,讲了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实践包括听、说、读、写的实践,在阅读教学中,主要是读的实践。在《钓鱼的启示》教学中,我充分体现了“以读为本”的原则,注意了读的目的性、层次性和指导性:第一是每次读都有明确的目的和具体的要求;第二是每次读都比前一次有较高的要求;第三是加强了教师的示范、指点、激励以及对读书兴趣的激发和读书方法的点拨。

熟读精思。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只有通过读,学生才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读中质疑问难入手,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我结合《钓鱼的启示》课文的特点,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方法(片断):

师:上节课,大家预习了课文,初步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你们明白了哪些内容?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请提出来。

在教师的引导下,同学们纷纷举手,敢说敢问,有的说自己读懂了什么,还谈了理由,有的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归纳起来主要有:父亲为什么一定要“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里去?“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这“鱼”指的是什么?父亲告诫“我”的话该如何理解?我以旁敲侧击的方法,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去争议、去讨论、各抒己见。如此下来,大家不仅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刻,而且学习的积极性更高,纷纷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然会产生一种自豪感。

3挑战权威,培养学生质疑和辩论的能力

这里所说的权威,指的是班里学习好的同学,甚至是老师、书本。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样也体现在学生在课堂中是否能做到不信书、不信师,敢想敢说。学生的质疑,甚至是驳问,是他们主动钻研精神的表现,爱因斯坦不是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吗?

当学生们讨论“父亲为什么一定要作者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里去?”这个问题时,一些学习尖子指出,这是因为父亲希望作者成为一个诚实的、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但也有些学生质疑父亲的做法是否正确,在小声地议论。很快,班里便形成了“两派”。面对这情况,我没有怕影响教学进度,索性让学生充分阐述自己的理由,引导“两派”学生展开一场“小小辩论赛”。“一千个观众会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对文本多样化的解读,集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确立。教师应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赞赏学生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表达,以达到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的目的。

4拓展延伸,拓宽学生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语文教学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很大程度是停留在口头上。具体说来,课本是唯一的信息源,教师是唯一的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的信息交流场所。在全球都在呼唤“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当今时代,语文教学的这种封闭状态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我们应让学生既有课内的学习,又有课外的学习。在语文课上学到的能力,也在实际运用中得到锻炼,课内的学习在课外得到延伸。

第3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培养学生言语的感悟力,最重要的途径就是言语实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在有趣的言语实践中有所思、有所悟,可以使语文课堂扎实而又灵动。

《钓鱼的启示》一文在叙事的过程中插入了许多细节描写以及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这是此文在表达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抓住课文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自读自悟,体会文中细节,解读人物的心理活动及变化,促进学生对课文主旨的把握,深度体验人物情感。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生字新词。

2.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条理。

3.通过抓住重点词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我”对鲈鱼的喜爱,感受放鱼时的不舍,把握“我”的心情变化。理解父亲没有商量余地地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教学过程】

一、欣赏画而,导人新课

师:我们—起来欣赏—张图片(美丽的月夜图),看着这张图片,你会用哪些词来形容?你想到了哪些词?

师出示词语:溅起涟漪 银光闪闪 月光皎洁 月光如水

(学生齐读这些词语)

师:就是这样一个如诗如画的月夜,一对父子在泛起涟漪的湖边钓鱼,期间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定进这个夜晚,走入课文。

(语言文字的学习离不开积累,从“月夜图”过渡到词语的积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积累的好习惯。)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师:认认真真读课文,把字读准,把句子读顺。边读边想: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

2.检查词语。

钓鱼 鱼钩 鱼鳃 翕动

操纵 告诫 抉择 实践

得意 沮丧 急切 依依不舍

3.师:用上刚刚读过的几个词语,说说在这个月光如水的夜晚,发生了一件怎样的事?(学生答)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来概括呢?(钓鱼、放鱼、启示)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来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扣“不舍”感悟“诱惑”

1.师(过渡):”我”怀着依依不舍之情把鱼放回了湖中,课文中哪句话表达了这个意思?(学生找)

师出示句子:“我慢慢地把鱼钩……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2.师:“我”舍不得,不愿意放鲈鱼是有很多理由的。请你再次默读课文,画出相关句子,细细体会,在句子边上写下你的感受。

3.反馈交流。

A.鱼又大又漂亮。

(1)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鱼真的很大?(啊、好大、得意、从来没有、感叹号)

(2)你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作者钓到这么大的鱼时的心情?(又惊又喜、欣喜若猛、兴奋)

(3)你不仅读出了鱼的大,还把作者的心情也很好地读出来了!

(4)是啊,多漂亮的一条鱼啊,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鱼的大、鱼的美的确是“我”不舍得放的理由之一,还能从其他角度来思考吗?

B.鱼来之不易。

师:何以见得?(学生答,略)

C.无人知晓。

“我抬头看了一下四周……看不见其他人和船的影子。”

师:你真了不起,把目光锁定在当时的环境中。谁能把那份静悄悄的氛围用朗读传达出来?(学生读)

师:我有点不明白了。这四周静悄悄跟放不放鱼有什么关系呀?(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找到“我”不愿意放掉鲈鱼的原因,通过品读感悟为理解“实践起来却很难”埋下伏笔。)

4.这条好不容易才钓上来的鱼,是那么大,那么美,还是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钓上来的。面对这么诱惑人的鱼,“我”选择了什么呢?这要经历多么艰难的心理斗争啊?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第三至第九自然段,找出“我”心情变化的句子,体会“我”实践起来的艰难。

A.学生汇报。(先说句子,再说体会到什么)

随学生汇报投影出示以下句子:

句子1:我和父亲得意地欣赏着这条漂亮的大鲈鱼,看着鱼鳃在银色的月光下轻轻翕动着。

师:“得意”还呵以换成哪些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板书:得意)

句子2:“爸爸!为什么?”我急切地问道。

师:请用“急切”的语气读。(板书:急切)

句子3:“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哭出了声。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板书:委屈)

句子4:我再次把乞求的目光投向了父亲。

师:那是一种怎样的目光啊?“我”没有说话,但“我”的眼睛在说话,在无声地告诉父亲。想一想,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乞求?

出示:我__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

师:可是儿子伤心的泪水、乞求的目光有没有打动父亲?(没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出示:但是,从父亲那不容争辩的声音中,我清楚地知道,父亲的话是没有商量的余地的。

师:想一想,父亲又会怎样对儿子说?想象说话。

出示:父亲____________说:“_____________”

(利用课文的空白,进行补白,体会人物心理,反衬在无人看到的情况下,实践道德的艰难。)

句子5:我慢慢地把鱼钩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来,依依不舍地把它放回湖里。

师(板书:依依不舍):“依依不舍”还可换成什么词语?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

第4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挖掘资源 课堂练笔 写作水平

在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要因文而异,巧妙挖掘资源中的“泉眼”,为学生广开“写”路,创建灵动、底蕴丰富,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课堂,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一、练在理解的深入处――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在学生阅读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或者关键点设计一种思考性话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就此联系课文、联系生活及积累进行个性化解读、体验,并将自己的独特理解、体验用文字表述出来。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钓鱼的启示》一课,“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非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这句话从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教师引导学生热烈讨论后,可趁热打铁进行一次课堂小练笔:生活处处有规则,同学们,你们希望人人遵守规则吗?那就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写一写注意事项,提醒大家遵守吧,可以为湖边的木牌写一则“钓鱼须知”等等,只要是你在生活中发现的、需要人们遵守规则的地方,都可以写一写,做一个善意的提醒。于是,学生们纷纷打开思维的闸门,畅所欲言,小作品百花齐放。有的同学记叙自己的经历:发现语文试卷上老师少扣了一分,没有勇气找老师改分数。学习了课文后,实践了一次道德问题,获得了一个体验的机会,真正体会到,拥有道德实践的勇气是多么重要!有的同学抖出上一年级时的傻事:在幼儿园时学过“红灯停,绿灯行”这句话,但是上一年级的时候,妈妈经常领着我去上学。过马路时,一看没车没交警,妈妈拉着我的手就往对面跑,自己觉得就像在玩游戏一般。读了课文后,我明白了遵守交通规则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让我终生受益……

《钓鱼的启示》一文中的当事人经历的事是学生未曾经历的,教师可以采用转换角度的方法,想像自己是作品中的人物,设身处地地体验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以《“鱼”的诱惑》为题,学生写的“鱼”,有电脑、金钱、诚信、环保、选择等,通过课堂有效的练笔,从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让学生获得了知识上的融会贯通。

二、练在情感的共鸣处――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与文本之间形成的情感蓄积点,找准课文切入点,多给学生留一些倾诉情感的机会,围绕一个知识点、情感点发散开去,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从而提高阅读水平,增大语言训练的力度。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慈母情深》一课时,教师抓住“深”这个题眼,引读母亲不顾劝说,给钱买书的段落后,指导学生感受母亲对“我”买书的支持。当“我”拿到钱后,想着母亲的艰辛,“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对母亲说……”文中用了一个省略号,但这个省略号的内容是丰富的,教师让学生结合“我”的所见所闻,写写“我”当时的想法。在这情感的共鸣处体会母爱的深沉和博大。有的学生如此倾诉:我很感动,原来母亲挣钱那么不易!可怜的母亲,干活干得手都龟裂成那样也舍不得保养一下。那时,我觉得我真不是一个懂事的孩子,家里那么穷,我不能买书,还是买一些营养品给母亲补补吧,至少会让她的身体健康一些,有更好的精神工作。教学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通过练笔抒发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让学生有大量的机会接触语言文字材料,在训练中更有效地提升了语文素养。

三、练在主题的升华处――休论世上“升”沉事,且斗樽前见在身

这类练笔是对文本的再处理、再创造。如果教材内容在某些方面没深下去,教学中就应该补上;某些方面没能升华,教学中就应该点拨。对课文主题深化升华的手段很多主要讲求读写结合,练中升华。升华是,是境界的提升。但在教学中应避免为升华而升华,要水到渠成、自然得体。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再见了,亲人》一课时,针对课文内容特点,教师设置了这样的训练情境:“既然是话别,就应是双方的,但课文只写了志愿军说的话,此时,朝鲜人民会说什么呢?如果你是大娘、小金花、大嫂,听了志愿军说的话,会说些什么呢?现在我想把你们分为三组,各组分别以大娘、小金花、大嫂的身份,写一段向志愿军告别的话。”在先前教学情境的感染下,学生写作意愿高涨,个个积极动笔,文如泉涌。例如“大嫂”来读一读:志愿军同志们,我为了志愿军亲人受了伤算什么?这比起你们来,真是差远了。八年来,为了帮助我们打击侵略者,重建家园,你们付出的代价更大,就连的儿子也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长眠在我们朝鲜。没有志愿军,哪有我们今天?你们要走了,说什么也得送送。祝你们一路顺风……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启发他们展开想象,丰富课文内涵,强化积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课文描绘的是战争时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他们能够成为亲人,那在我们的和平年代,没有血缘关系的人能不能成为亲人呢?你能说一说吗?如果这样深入挖掘的话,就体现了一种时代的意义。教师这样引导学生,不仅仅局限在原来的解读上。

第5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有效朗读;训练

《语文课标》指出“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领悟。”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观念也深入人心。朗读教学不仅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主要手段。因此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眼前要阅读,要写作。至于将来,一辈子要阅读,要写作。这种技术的训练,他科教学是不负责任的,全在国文教学的肩膀上。”我认为朗读训练的实效性应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朗读训练关键是培养阅读兴趣

最近我听了两位老师的同课异构公开课――《燕子妈妈笑了》第二课时。《燕子妈妈笑了》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两节课的设计完全不同。一位老师在教学理解课文这个环节时提出:小燕子每次都看到了什么?燕子妈妈为什么笑了?学生自读勾画后汇报时,老师不放心又让学生把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三次对话完全拆开来。

师:燕子妈妈第一次提出了什么问题?用笔勾画出来。(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师:小燕子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用笔勾画出来。(生汇报后指导朗读)

就这样依次问了六次,学生勾画了六次回答了六次。当学生第一次勾画时积极性较高,但后来就不耐烦了,结果延堂五分钟。

第二位老师在教学理解课文这个环节时提出:燕子妈妈和小燕子有几次对话?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找一找。(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一二三)。

师:第一次对话在哪几自然段?(生汇报后多媒体课件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师:第二次和第三次分别请两组同学读出来。(多媒体课件分别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师:每一次小燕子发现了什么呢?(学生汇报,师出示多媒体图片,形象比较。)

接下来分角色朗读,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争着要读,乐此不疲。《语文课标》指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阅读有兴趣,就为学生持续阅读和提高阅读能力提供了内因条件;并且有了兴趣就会减轻疲劳感,就不会感到负担过重,这是一种积极的减负措施。”上例中第一位老师把对话完全拆分开,使原本趣味很浓的课文变得索然无味。第二位老师指导朗读,通过创设感情朗读的情境,让学生融入角色之中,在创设的情境中悟读。学生间合作探究,自读自悟,加上教师适当地点拨、指导,学生通过自身的能力,读好燕子妈妈和小燕子的对话,获得成功的体验使感情更投入,阅读兴趣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二、朗读训练注重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1.抓课题中的关键词训练

教学《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首先让学生弄明白“神圣”的意思是什么,然后交流“土地上的什么是神圣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文,引发思考。课结束时再读课题,比较课前与课后有什么不同感受。

《钓鱼的启示》本文的重点和难点都是“启示”,而不是单纯的“钓鱼”和“放鱼”。把钓鱼和放鱼过程中“我”的心情变化的语句作为教学的重点,既要求感受体验,也要求读出情感,把“启示”作为教学的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在体验中朗读,如读“我”的心理变化以及父亲态度的语句时,让学生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如果这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心情会怎样?”用第一人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使学生情感在朗读体验中与主人公产生了共鸣。紧扣课题关键词步步深入,让“读”不停留在同一层次,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2.抓文中重点词句训练

《小胖墩和小嘎子摔跤》这篇课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极为细致,文中对小嘎子摔跤时的动作描写得很细致。学生体会“虎势儿一站、公鸡e架”“推、拉、拽、顶”等动作,因为通过观看影片已有一定的感知,我就请两位同学来演一演,请同学从他们的动作神态这方面去评价。通过表演、评价、揣摩人物心理活动,了解小嘎子顽皮、机灵、争强好胜、富有心计的个性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让学生体会动词对反映人物形象的作用。使学生再次接近主人公,提高阅读能力。

3.抓文中重点语段训练

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我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描写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交流、朗读。在交流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抓住重点语段读中悟情,质疑导思,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走进文本,再次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体现了语文课的特点,使朗读训练扎实有效。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言虽简单,却道出了语文学习的真谛。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学语文课本和文学课本,几个项目里头有一个项目,就是好好地的读,读得好,就可以深切地体会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同时就是领会它的思想感情,读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语言教育,因为课本里的语言是近乎规范的。”只有经过反复朗读,学生会把眼前的文字变成生动的画面,鲜明的形象,丰富的感情,从而更好的体会文章的含义,语句的优美,思想的深刻,更好的受到文章的感染熏陶,激发强烈爱憎感情,达到文道统一。因此,通过有效朗读训练培养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和良好的习惯,是语文老师不断探索和实践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教材编写委员会编:《小学语文教学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

[2]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3]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第6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教学 朗读法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

“读”是我国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手段之一。它对领悟课文内容、增强语言感觉、陶冶学生情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以读代讲,以读悟语,以读悟情。《课标》也进一步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读中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展开与文本的对话,通过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从而达到以读代讲的效果。

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是以读代讲的基础,下面是本人在阅读教学中“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一些做法。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读中感悟

在学生初读了解课文内容后,就应侧重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独特,这时采用的方式是品读,通过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邃,达到以读悟语的效果。在教学中对词或句的比较、揣摩是“以读悟语”最基本的方法,教学中我常常采用换词和字理析词的方法来品味词语。

比如上《窃读记》这一课时,文中有一句“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象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先问学生“贪婪”是什么意思,学生都知道是贪心的意思。我又进一步问,如果把“贪婪”换成“贪心”行吗,为什么?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作者是贬词褒用,把自己比做“饿狼”那样,贪婪地读着,而“贪婪”比“贪心”又更能形象地表现出作者渴望读书的样子。那么如何才能读出作者那种热爱书籍,渴望读书的心情?学生在反复品读后认为读时提高语调并加快语速。这样才能读出了作者偷偷读书时那种如饥似渴的样子。

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就是汉字。而每个汉字都有它的构字理据,亦即字理。学生理解这一字的构字原理,也就理解这字、词的原意,从而达到品词和以读悟语的目的。如《钓鱼的启示》一课说父亲要求“我”把钓到的鲈鱼放回湖中时,“我”不理解与他争辩,并把乞求的目光投向父亲,期望他收回成命。我问学生:“乞求”可换成别的什么词?有的说可换上“哀求”,有的说可换上“恳求”, 于是我用字理分析“乞”,“乞”的上部是卧人头,是向人求讨之意。其它的词都不能说明“我”当时向父亲哀求时的迫切心情,由此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品味词句的基本方法还有置换法、换位法或添词、省词、比较等方法。而所用的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说明所换位的词、置换的词、省词、添词与原句相比较,表达的效果将会逊色,这样是为了领会和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学生已通过品词品句,对句子的感彩有了更深地理解,品读自然就会水到渠成。

2.图文结合,读中感悟

课文的插图能具体生动地体现课文的主题思想。学生边看图边朗读可以更进一步感悟作者言语表达的精妙,获得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喜悦。学习《珍珠鸟》这篇散文,当学生读到珍珠鸟在作者的肩膀上睡着时,我引导学生边朗读边看图,要求读的时候轻一点儿,千万别打扰珍珠鸟的好梦。在生活中小鸟与作者相依相偎,在梦中仍然相依相伴,这是多么温馨美好的画面。学生读着读着,一股暖流顿时在身体里蔓延。

3.创设情境,读中感悟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感悟文本,教师还要依据教材有意识地创设典型场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进一步感悟语言深层含义和作品的思想感情。情境感悟可从动作表演中感悟和情境再现中感悟。

动作表演中感悟:如课文《陶罐和铁罐》一课中,我让学生表演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在表演中抓住文中铁罐傲慢、神气、恼怒,对陶罐的轻蔑以及陶罐的谦虚、据理力争。表演时,有的学生学铁罐气势汹汹样子,指着陶罐骂,有的学铁罐双手叉在腰间,对着陶罐翻白眼,而演陶罐的则是一副谦逊而又不卑不亢的样子。教师的适时点拨及学生恰到好处的表演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升了他们对文本的感悟能力。

另外,情境的再现,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这也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如《钓鱼的启示》一课中,有一段话是对钓鱼那天晚上对湖面的描写的,我先出示月夜美景的课件提问:那天晚上的景色很好,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你觉得应该如何读这段?经过反复比较,品味性地朗读,大多数学生都认为应该读得慢些,能给人以回味。

4.教师以情激情,学生读中感悟

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创设情境和激情感染,也就是只有教师以情激情,学生才会以读悟语, 以读悟情。教师的激情有引读、范读和渲染气氛等。上《壮丽的青春》一课为了说明雷霆万钧的车头,风驰电掣地向欧阳海逼近和欧阳海临危不惧的情景,我是这样引读的:

师:雷霆万钧的车头,喷吐浓烟,鼓起强风,风驰电掣地逼近、逼近……

50米------

生:马不动!

师:40米------

生:马不动

师:30米------

生:马还是一动不动!

师:上去------

生:粉身碎骨!

师:不上-----

生:车毁人亡!

通过老师激情的引读,学生被欧阳海为了国家财产不顾个人安危的高尚情操打动了,欧阳海的高大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教师的范读也起到激情的作用,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声情并茂地朗读,教师在朗读时熟练地运用表情和声音,传达出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文章的风格神采,潜移默化中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在对教师模仿中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语感,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 所以我常常在学习新课时给学生范读,用美妙的声音、真挚的感情去感染学生,这样对学生感悟文章内涵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抑扬顿挫的语言,情绪激昂的神情也起到渲染气氛,以情激情的作用。教师在讲课语调时而激昂,时而平缓,时而高亢,时而低沉,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自然地受到熏陶,此时的以读悟语和以读悟情就会大雪无痕,润物细无声。

5.把握基调,读中感悟

第7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优化阅读教学过程,引领学生阅读乐趣,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创设情境、找准学生阅读切入点、课本剧创编表演、小组合作阅读等措施,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 高效课堂 措施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实践证明:脱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及年龄特点而实施的教学活动,是造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引领学生阅读乐趣,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学生进入阅读文本的精神世界,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能够提高阅读效率,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也是构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重要途径。

一、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的熏陶

小学生具有思维活跃、活泼好动的特点,沉闷的课堂会使他们产生疲劳情绪,不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因此,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情境中,身心愉悦地投入学习,接受美的熏陶。例如,笔者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先让学生自主阅读,整体感知。之后,教师以舒缓的音乐为背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在反复吟诵中感受桂林山水的秀美及旖旎的自然风光。并采取范读、跟读、指名读、小组轮读等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意境,读出对桂林山水的欣赏、喜爱、欢快之情。在此基础上,教师播放《桂林山水》自然风景视频,让学生根据视频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给视频配音。美文美教,学生在温馨唯美的课堂氛围中,愉快地阅读、欣赏、品味,含英咀华。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愉悦的氛围能够使学生打开心扉,自觉接受美的熏陶,学习效率自然就高。

二、从小学生的兴趣出发 找准阅读的切入点

阅读教学既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点,找准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每篇文章都按部就班地逐段学习、逐句分析,就会使阅读教学显得生硬呆板、枯燥乏味,学生也会失去阅读乐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课文及学生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设计科学的教育程序,才能使学生进入文本精神世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例如,教学《》这篇课文,可以从“这一壮举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灭了外国侵略者的威风”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中国人为什么如此欢呼雀跃,而外国人为什么显得如此狼狈?”并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中国人欢呼雀跃、扬眉吐气的句子,理解外国人在林则徐面前为什么毕恭毕敬的原因。由于找到了理解课文的切入点,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结合的历史背景,去理解中国人欢欣鼓舞的心情以及外国侵略者因鸦片被销毁而显出的狼狈、无奈的窘态。有效地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深入阅读与理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找准课文的切入点,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提高阅读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课本剧创编表演 让学生走进人物内心世界

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望强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教学活动,使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与文本情感达成共鸣。例如,教学《小兵张嘎夺枪记》这篇课文,笔者首先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学生对课文中人物角色有了比较深入理解之后,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把课文创编成课本剧,并分角色进行彩排训练。然后,各小组到教室前进行汇报演出。学生与教师组成评委会对各组的表演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得分情况评选出“课本剧表演优胜小组”“最佳人物角色表演奖”“最佳课本剧创编奖”等,对表现出色的小组及个人进行表扬鼓励。学生积极性非常高涨,踊跃参与。在表演过程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更深刻的体验人物角色,进入人物内心世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受。

四、小组合作阅读 引领学生进入阅读的深层次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阅读教学应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阅读课堂。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拓展对文理解的深度与宽度,共同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学《钓鱼》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作者为什么在课文最后写道:“三十四年前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给我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回忆?作者经过与父亲一起钓鱼的过程,所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内讨论、交流、探究之后,在全班集体交流、反馈讨论结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让学生进行辩论、补充。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和辩论,自然会更贴近文本意旨,甚至对课文有独特的见解。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在讨论中释疑,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阅读。

总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阅读教学程序。采取多项措施,引领学生的阅读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使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更具有实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及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第8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因此,在实施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鼓励对话,尊重学生的观点

“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与思维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因而,师生间确立起一种积极的对话心向是改良传统阅读体制的首要问题。教师要以一种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在课堂上要把说话的机会、提问的机会尽可能还给学生。

[案例一:《穷人》教学片段]

师:全文没有一个“穷”字,却处处可见穷困之景。不过,我还有一点不明白,桑娜家和西蒙家就只有“穷”吗?

生:不是,因为……

师:让我们再次读进去,走进桑娜的家、西蒙的家,你也许会有新的发现。(读课文1~7自然段。)

生1:我感受到了桑娜家里的温暖。

生2:我从“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看到了桑娜的勤劳。

生3:我从“没什么可抱怨的”,看到桑娜的满足。

生4:桑娜深夜去看她的邻居西蒙,看出她的善良。

生5:西蒙临死时对孩子的无限牵挂,让我读着读着都落泪了。

师:那是你对穷人充满了同情与关怀。还有许多同学都有这种感觉,对吗?让我们一起重温一下这段感人的细节描写。

师:自由读课,看看桑娜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深刻的印象,用你的笔画画,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导。)

师:她的心跳得更厉害,为什么会有这样矛盾的心理?

生:因为雪上加霜。

师:我们带着对穷人深深的感情来读这一自然段。(生读)

师:因为穷,桑娜她心跳得很厉害;也是因为善良,她的心也跳得很厉害。

生1:她有一颗感恩的心。

生2;我觉得她有一颗善良的心。

生3:她完全可以不管他们,但是……

师:你也有一颗善良的心。你把这种感受读出来。(生读)

[要让多数学生有愿意对话的心理,就必须先给他开口的机会,关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不至于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大胆的对话,认真倾听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观点。一段时间下来,对话就会成为学生在阅读中的自觉行为。]

二、评价对话,品味文字的美妙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可以说,“对话”的确是新课程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引导学生潜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使学生的情感在教师的申时度势左串右联下不断攀升新高。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句,让学生品读,使学生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体会到作者的感受,从而使他们对语言文字产生兴趣,萌发朗读的情感。教师要根据学生对语言文字理解的程度,提出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朗读要求,不能让读停留在同一层次,也不能提出过高的要求,要由浅及深,逐步提高。

[案例二:《钓鱼的启示》教学片段]

师:请读第3自然段。 “静静”、“渐渐”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的那种幽雅的情调读出来。(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生喜笑颜开地读第4自然段。)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了。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你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波纹,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波纹。(又一生读,读得更加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波纹,才会读得这么好。谁还能有波纹地往下读?(生读。)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波纹了。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觉得鱼很大,但还不够大,不是最大的。谁能再来读一读?

(又请了两个学生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我的天哪”这个词。学生的朗读各不相同,有的短促,有的往上扬,但老师都肯定了学生的读法。)

[古人把读书时的品味揣摩比喻为春雨润物、鱼入水中、溪流濯足,可见唯有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中,方能知其意、得其趣、悟其神。因而,这次的“读”及教师精妙的评价语言,使课堂出现了充满活力、纵横文字、飞扬激情的心灵对话!]

三、领悟对话,加深语言的理解

萨特曾说过这么一句话:阅读就是自由的梦。这句富有诗意的话可以充分说明阅读是一种生命活动,是一种感悟,一种体验。

第9篇:钓鱼的启示课文范文

关键词:阅读创新基础 必然归途 自身需要 选择最爱 体验

阅读是学生满怀深情踏上语言之路的桥梁,是学生默默地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获取智慧经验和情感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只有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个性,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学习的主人。

一、阅读个性化是阅读创新的基础。

首先阅读个性化打破了“教师一言堂,学生听话郎”的注入式学习。学生可按自己的思维模式及学习思路解决问题,通过个性化的创造性学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独立学习及创新思维能力。阅读个性化为学生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的和谐氛围,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平等、民主、和谐氛围的创设者。这样学生的思维和个性不会受到压抑,而是结合问题思维敏捷跳跃,这样有效地在个性化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阅读个性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归途”。

最新的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新课程标准上还谈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因为语文是多义的,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文化语境”和“阅读期待”不同,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对同一作品的阅读,会产生千差万别的感受。为此,阅读教学就要创造一个“互相对话”的交互情境,让教师、学生、作者,以文本为载体进行平等的语言交互、思想交互、情感交互,并且这种交互对话应是多元的。所以说,阅读个性化是语文教育的必然归途。

新课堂中,我觉得,老师应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让学生真正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交流。学生读通课文仅仅是第一步,而要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进行探究性阅读,从而做到读懂课文。问题是探究性阅读的起点和归宿,在学生探究性阅读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阅读,让学生同桌交流,小组交流,还可以让学生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好伙伴,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互相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进学生全面深入地探究问题、理解课文的内容。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欣赏性阅读,让学生读出情感。通过启发想象,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已有的情感积淀,启动情感,学生读起课文来才能找到感觉,读出味道。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

三、阅读个性化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

我们正走进知识经济的时代,这种时代下的教育不应局限于给学习者以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还应该培养与知识经济社会相适应的有能力有品质的创造者。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和价值以及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这个时代的主旋律。而阅读个性化则给学生留下了民主的空间、主体的地位、创新的机会,有利于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多种精神和品质,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因此,它是学生自身成长的必然需要。

四、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前提学生选择自己的最爱

每个学生阅读兴趣不同,阅读水平也有差异。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和不同兴趣爱好学生的阅读要求,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就要求阅读材料不可单一化,教师在为学生提供丰富材料的基础上,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允许学生根据兴趣来选材和组建阅读小组,进行阅读实践。只有学生自己选择的阅读材料,才是其兴趣的集中表现,而且与其自身的阅读能力发展水平相一致。因此,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阅读材料,是实施个性化阅读的前提。学生的自主选择阅读材料的权利不仅在课外阅读中有,在课内阅读中同样存在。

五、珍视体验,强化个体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同时,教师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这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求异思维大有益处。还要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例如,在教学《我没有钓到那条鱼》一文中用读、思、批等互相结合的方法,开头总写了第一次钓鱼让人难忘,接着写那次钓鱼的具体经过和钓鱼给“我”的启示,最后再次强调这次钓鱼所明白的道理令“我”终身受益,学生各自畅谈自己的观点,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我们要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由于选的自己喜欢的,并适合自己智力水平的和感悟能力的内容,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在课外阅读中,学生有选择阅读内容的权利,老师只是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在课内阅读了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引导学生课外阅读鲁迅的其它文学作品,不限题材和体裁,只要有所收益即可。课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不同的阅读材料,有的学生阅读了散文诗《野草》,有的学生阅读了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也有的学生阅读了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管学生阅读哪篇文章,都分别在不同的方面了解了鲁迅先生的写作风格,品味了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十分丰富的文学语言。学生在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时,其个性体验也得以呈现激活主体,多元评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