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语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大学语文;现状;对策
大学语文课程不仅注重对大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还注重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而之所以注重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就是因为写作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一个扎实的写作基本功不仅能让一个人的写作内容大放光彩,还能更加清楚和透彻的表达一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在语文写作方面,大学生所具有的能力却相当薄弱,为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写作能力,本文接下来将会做一个详细的探讨。
1.大学生语文写作现状
目前,大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着许多状况,首先要说的的就是大学生的基本功。在写作基本功方面,大学生表现的十分不理想,不仅不能正确的使用常用标点符号,还经常在作文中出现错别字,而且有的大学生写出来的作文的连贯性和语言流畅性都很差,根本就无法清楚的表达出作者的意思,更有甚者,竟然大篇幅抄袭、粘贴他人的文章,使得写出来的文章无法表明主体意图,严重缺乏感染力和主体感。除此之外,有些大学生依然在沿用惯用的写作套路和写作模式,不仅在文章内容排版上缺乏个性,还在文章内容上缺乏创新,最终导致整篇文章变得乏味无比、毫无新意。除了写作基本功不达标以外,大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也比较差。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不太注意周边事物的变化,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和发现,进而导致在实际感知方面缺少经验和积累,不能将生活中的素材很好的在文章中体现出来,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常常给人一种空洞的感觉。当然,除了这些现状之外,大学生对写作的淡漠的态度也是造成写作水平低下的一个原因。例如,有的大学生天生就不爱写作,对写作持有一种抵抗的情绪,即使老师要求写作,也只是抱着敷衍的心态进行创作,如此情况下写出来的作文完全没有思想深度,没有值得阅读的价值,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而且是不利的。
2.大学生写作能力欠佳的原因分析
2.1教学方面存在漏洞。其实,大学生写作能力的低下,与写作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有着紧密的联系。例如,教材建设落后,教材里的内容和飞速发展的时代相脱轨,无法充分反映时代特点,严重缺乏时代感,加上教材杂乱无序,教学内容陈旧,选文重复率高,使得大多数大学生对授课的内容失去了兴趣,并产生了不想学这门课程的想法,这对学生视野的扩大是十分不利的。此外,由于教师对大学语文知识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学习方法的重视,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手段和歹意的教学方式,忽略小组讨论、课内与课外结合等别出心裁的教学方式,忽略对大学生写作的实践训练,活生生的把写作教学变成死板的程式训练,变成纯纯的讲授课,不仅无法满足大学生的写作需求,还无法提高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
2.2学生自身努力不够。除了教学方面存在漏洞之外,大学生自身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有的学生有厌学的倾向,不愿意接受老师课堂上传授的写作知识,久而久之便抵触写作。而有的学生则是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不去长期的进行写作训练,而是什么时候想写就什么时候写,没有养成定期写作、时刻学习的良好习惯,也使得写作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无法有质的飞跃。
3.如何提高大学生写作能力
3.1提高大学生写作教学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提高大学生写作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引导和教学的方式,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因此,要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好,一定要做到一下几点,第一,要培养大学生的写作兴趣,充分调动学员主动参与写作训练的积极性,只有提高了大学生对写作的热情,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技能。第二,要指导大学生多多阅读经典篇目,让学生更好的吸收阅读的内容,才能丰富他们的写作积淀,促进他们写作能力的提升。第三,就是要注重对知识的积累,要鼓励学生们到网络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毕竟,没有丰厚的文学知识的积累,写出来的文章是没有吸引力的,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做一些积累,细心采撷精美的语句,认真记录人物典故,广泛猎取语文写作素材,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写作能力和鉴赏水平的提高。当然,除了重视积累外,还要讲积累到的素材巧妙的运用到实际写作中,养成长期坚持动笔写作的习惯,对写作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第四,要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通过锻炼思维的方式,可以让大学生在反复分析、归纳、综合、升华的基础上,避免单讲理论的枯燥,避免写出肤浅的文章,所以,在写作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3.2大学生的自我努力。要想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要加强对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高大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大学生自己努力改变现状,不断完善自己。而为了提高语文素养,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大学生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一些好书,多读一些名著,借鉴别人的写作方法和写作经验,认真研究别人的写作思路和写作手法,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创造出具有自己风格特点的文章。此外,还要加强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悟,深入社会,了解生活,用心去感受生活,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写作灵感和兴趣,将抽象的教学理论通过具体的实践过程具体化、详细化、真实化。
4结语
加强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大学语文教育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一定要加强对大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不断改善教学方式,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意识,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写作能力,改变现在大学生的写作现状。
作者:赵琼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近年来,高等教育改革工作不断深入,大学生素质教育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反思性教学、创新教育课程越来越多。语文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学科,加强语文教学改革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语文教学之路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具有显著的意义。
一、当前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
第一,大学语文课程地位不够明确。语文在小学到高中阶段,都是核心课程,对我国整个素质教育阶段来说意义重大。由于语文在学生升学考试中占据较大的比重,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其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在步入大学后,尽管语文还是很多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由于专业型课程所占比例较大,语文课程的地位大打折扣。
第二,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不明确。在高校中开设语文课程,很多学校的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在理工科学院中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但是在语文性质定位上还有很大的问题,应该让大学语文区别于中学语文,但是如果过于增加大学语文的难度,就失去了其补充基础的效果,也会打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积极性。
第三,大学语文教学师资力量较弱。但凡具有中文系的高等教育学院,大多教师都想从事中文专业课程教学,愿意从事语文教学的教师很少。在现在技术性、实用主义理念下,从事专业教学的教师备受欢迎,而大学语文教师在科研、职位晋升等方面都不受到重视。这些因素都导致大学语文教师不能安心的进行语文教学工作,而大学语文教师都是以青年教师为主,在教学经验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欠缺,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出现边缘化的现象。
第四,语文教学面临网络语言的冲击。在网络时代下,网民为了能够方便自己的喜好创建的语言称之为网络语言,在网络中传播较快,有时候网络语言是一种毫无逻辑的语言。网络语言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不同,具有不全面性、不系统性、无逻辑性的特点。网络语言给语文造成较大的冲击,新时代大学生在语文表达中潜意识中会使用网络语言,包括东东(东西)、酱紫(什么样子)等等。在大学语言改革过程中,如何应对这些网络语言,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处理语文表达和网络语言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利用网络语言优势等,是目前大学语文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之一。
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1.做好大学语文课程定位
大学语文与小学、初中、高中语文应该具有明显的区别,在小学阶段,主要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中学阶段仍然是学生打基础,尽管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性、工具性以及人文性的特点,但并未达到中学阶段的最高程度。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与中学阶段的语文有所区别,明确自身的目标,提高专业性和综合性。同时,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语文文化素质,提升学生在汉语言阅读、理解、鉴赏以及运用方面的能力,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总之,应该将大学语文定位性、工具性以及审美性的有效统一。
2.注重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
第一,应该坚持合理性原则,大学语文教材中引用的课文应该与教学目标定位相一致,以培养学生日常书面表达能力、阅读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为依据,保证教材编选的合理性。第二,突出教学重点,大学语文教材除了应该具备综合性、全面性的特点以外,还需要作为重点突出,注重个性化发展。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过程,可以说教材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重点,教材编选人员必须意识到这一点,重点突出才能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养成,才能够发挥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的效果。
3.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第一,加强大学语文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师一方面需要将理论知识透彻的讲给学生听,同时还应该加强课堂实践,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情感体验。例如,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向学生讲授关于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要求,然后让学生通过写作比赛,或演讲稿写作并演讲等形式,提高教学的实践性。第二,综合讲练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提问、练习、讨论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利用一些优美的语句,让学生朗读经典片段等,引发学生与文章的共鸣,帮助学生独立的思考问题;第三,积极采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工具,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将语文知识多元化的展示给学生,引发学生的注意力,保证大学语文教学的生动形象性。第四,提高学生实践学习性。大学语文教学主要培养学生高层次语文能力,同时锻炼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最终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根据大学生实际需求等,让学生写求职信、调查报告或时事评论等。由于大学语文课时较短,教师应该引领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校园社团文化,让学生进行采风、演讲等活动,提升学生之间相互合作交流的机会。另外,在校园内还可以安排课本剧表演、诗歌朗诵等比赛,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竞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尽管在当前社会大背景下,大学语文在高校的课程中日趋边缘化,但我们不能冷眼旁观。在探索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探讨出大学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新路子。通过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变过去那种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广泛地参与到教学实践过程中来,真正提高文化素养,达到大学语文的教育目的。
4.加强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把好教师招聘关。在大学语文教师选聘过程中,学校必须制定严格的标准,安排知识面宽、学术水平高,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语文教师;第二,加强对大学语文教师的培训工作,定期按照在职语文教师参与调研工作,鼓励他们进行自我学习,参加硕士或博士进修等,不断的提升大学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第三,政府以及高校应该加强对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在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解决大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师团队,保证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5.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其逐渐渗透到教育领域中。大学语文教学也应该体现现代化教育特点,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整体效果。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多媒体技术并不是需要在所有的教学内容中使用,有些文章能够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集合声音、图片、文本等,将文章内容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多媒体能够通过直观的显示基础传播信息,也能够起到文化氛围熏陶作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三、总结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近年来,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课程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等方面还面临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过程中,明确语文课程定位,找准教学目标,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工作的实施,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宏亮.医学类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讨[J].读书文摘,2014,15(08):255-256.
[2]耿静静.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探析[J].语文学刊,2014,21(09):99-100.
1、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对大学语文必要性和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人学生源的语文素质普遍偏低,尤其是高职院校,有的学生甚至连请假条都写不明白。大学语文,正是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主干课程。原高教司文科处长徐晖曾指出,在高校,素质教育很大程度要落到大学语文课程上。《大学语文》是一门含有丰富人文思想的课程,通过《大学语文》的教学,可以引导和感染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其人文素质教育作用是一般政治理论课和人文修养课所无法取代的。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因此,大学语文对于高校,尤其是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高职学生,它所产生的意义和价值已远远超出了一门课程的范围。它能够夯实从业实力,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并为转换职业提供必要的条件。高等职业教育与任何其他形式教育一样,都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注意培养人才的自我适应、自我发展能力,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互动与协调进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人才,不应是单一性的,“复合性”是其必然的要求,而大学语文在这一人才培养的过程当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高职院校领导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大学语文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这门课程。
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扩展教学内容的外延,教学内容不应局限于只对作家、作品的分析,可以把与文学相关的内容包括进去,把文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如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等。第二、在教学中与时俱进,注人时代的气息,可适当增加当今社会最新的文学与文化内容,使大学语文更贴近学生实际,更贴近当代生活,还可增加反映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影视剧本以及最新科技发展方面的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以人文精神为专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教育。人文精神为主线,串起有教育价值的作家作品,内容涉及作家生平经历、认识信仰、思想品格、主要作品及成就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对人及人生、社会有所思考,感受优秀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作家们崇高人格的熏陶,提高文学欣赏能力,进而确立正确的人生追求价值目标。
3、创新教学方法。
第一、引进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大学语文课堂中,可适当引人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课堂密度。这就等于增加了许多无形的课时,尤其对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效果极佳。
第二、读名著,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大学语文课时偏少,如果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写作训练,显然是不太现实的。我们可将阅读名著安排在课外进行。在学期初要求每个学生选一本到两本中外名著,作为阅读文本,并提出具体阅读要求。学期中,要求学生提交中期阅读作业,期末要求学生写出有自己独到见解的读书报告,作为学期结束考查内容之一,其成绩在期末考核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只知抄袭别人,没有个人想法见解者,将不能作为最后考核作业)实践证明,这样的阅读,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
第三、上台演讲,强化口头表达能力。在当今信息经济高度发展的时代,口语表达能力是大学生的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必须把口语训练作为“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来实施。例如,我们可以把口语训练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让学生准备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演讲材料,课前十分钟抽1一2名学生上台演讲。演讲要求不带材料,自愿上台,登记成绩。这样,既克服了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的弊病,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启发式教学,它完全以学生为主,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既训练了他们的组织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4、改革教学评价体系。
调整考试目的,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该注意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查,应把平时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加与“学”、“练”过程给予一定的比例分数,如出勤情况、学习态度、平时作业应占综合成绩的40%,期末成绩应占综合成绩的60%。命题的形式减少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唯一的客观题型,加入一些更能体现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观题型,如一些赏析题、小论文等等,为了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教师甚至可以考虑将演讲等口试成绩纳人学生平时考核成绩当中。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教师是当然的重要主体,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作为学校应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业务修养,改变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
第一、高职院校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在学科建设,职称评审等方面,对大学语文教师一视同仁,这样,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这一岗位才能够教得安心、专心。
第二、在思想上,学校要精心组织教师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树立新的教育观念,加强师德修养,努力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关键词】传媒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如何把传媒与大学语文结合起来,既提升学生的文学兴趣和文学素养、又能在这一过程中结合学生的专业来进行教学呢?从这一问题出发,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出几点探讨。
一、传媒院校学生对大学语文教学的看法
笔者以河北传媒学院为主,采用问卷与访谈两种方法展开了调查: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600份,有效率达95%;并与5位相关教师、21位学生进行了不同深度的访谈。通过调查,我们分别从大学语文地位、教学内容、教学改革等三个方面得出了相关信息如下:
1、大学语文地位就大学语文课程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而言,被调查者中,喜欢大学语文课程的占30%左右,感觉一般的占55%左右,认为大学语文无用的则占15%左右。在访谈中,接受访谈的学生都认为学学语文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大家的文学素养,但是与学生所学专业结合得并不密切,若能将语文教学与自己的专业学习相互辅助应该会更好。
2、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在这次调查中,学生对于教学内容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有关教学内容,本次调查显示,15%左右的学生认为教师应该选择经典的名家名篇,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和艺术鉴赏;40%左右的学生则认为选什么样的篇目无所谓,关键是老师讲得好就行;还有45%左右的学生则认为篇目很重要,若能够结合学生专业选择合适的篇目,再根据学生的专业在讲课过程中有所侧重,效果会更好一些。
3、关于教学方法
在关于教学方法这一项的访谈中,学生们大都认为大学语文课程不应是高中语文的延续,掌握字词释义、总结中心思想、概括段落大意、背诵相关段落等已不再适合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也太过死板,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在教学方面,最好是在不影响课程性质的情况下,可以结合学生专业适当引进一些比较灵活的教学方法,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让学生从中熟悉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在问卷调查中,80%的学生也都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需要改革”。
二、传媒院校大学语文改革的几点设想
1、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
在调查中,之所以有多数学生对这门课程感觉一般或者是不太喜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没有结合传媒院校学生的特殊性。一般来说,普通高校大学语文的教学定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锻炼语言表达的能力,二是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应该说,相对于普通高校的学生而言,这一教学定位是很科学合理的,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但是,在传媒院校中,这一定位就显得有些高而不实了。传媒院校的学生专业以艺术为主,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有基本的文学素养,还要有一定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学生作为教学接受者和参与者,双方都必须要根据传媒院校的特殊性来为大学语文这一课程进行教学定位,那就是:通过经典作品的阅读与赏析,接受文学的审美熏陶,并从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只有如此,才能把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学习结合起来,从而意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关于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
当前大学语文教材版本众多,教材的编写分为两种方式:或以时间顺序来编写,或以文章主旨来编写。以时间顺序编写符合受众的接受心理,但未免繁琐;以文章主旨编写范围较为广泛,但有些选篇主旨多意,不够科学。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与其过分依赖教材,不如根据学生需要适当调整。在教学中,为了把大学语文与学生的专业结合起来,笔者就做了一些相关的尝试,坚持从传媒院校学生的自身专业特点与实际情况出发,在选篇时注重选择那些有优美意境、重情感抒发的作品,引导学生把审美与情感结合起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以“美”和“情”为本发展学生的艺术思维。除精读篇目外,在泛读篇目上也注意选择一些专业特色比较明显的篇目作为课下辅助阅读,如选择一些描写音乐的篇目来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兴趣,选择一些描写舞蹈的篇目来满足舞蹈专业学生的更多需求,选择一些意境很美的篇目以供美术、设计专业学生寻找灵感,选择一些剧情很好的剧本为表演和编导的同学提供一些帮助等等。除去一些文学选篇之外,笔者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荐一些比较不错的书目,以拓展学生的课下阅读视野,从而长期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3、关于教学方法
(1)经典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经典作品作为案例,来给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以及检验专业知识的方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有很多的经典文学作品都曾经被搬上了荧屏,以电影、电视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因此,在涉及到这样一些文学作品时,教师就不妨把文学作品与这些影视资料结合起来进行讲授。影视是传媒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在这种影视传媒与文学作品的对比讲授中,老师可以分析影视作品对原作是否进行了改编以及这种改编是否成功。在讲授过程中,这种类似的分析和评价对于传媒院校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这种分析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并欣赏原著,还可以从中学到一些剧本改编的相关知识和影视评论,这样就把大学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传媒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升了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
(2)模拟角色教学法
模拟角色法是通过角色扮演,身临其境的感受实践操作活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方法。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尤其是在表演、舞蹈、编导等专业的教学中,角色模拟法就非常实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角色进行表演,从而获得真实的感受与体会。与置身事外、被动接受的旁观者相比,这种感受和体会融入了学生的真实理解与实战经验,会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内容以及作品中的人物角色。
(3)合作学习法
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就曾经多次用到合作学习的方法。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的方式查阅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思路,然后在下次上课时用15~20分钟的时间把自己掌握的知识介绍给大家。学生接受任务以后,首先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要适时检查,看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了什么知识,并及时解决学生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查完资料以后,学生需要做的就是寻找主题,从纷繁复杂的资料中整理出一条清晰的脉络来作为自己的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要积极参与指导,看学生的思路是否逻辑清晰,重点是否明确突出。确定思路之后,学生还要选择适合展示自己思路的方法或形式。在学生们选定了自己的展示方式之后,教师依然要积极参与其中,看他们的展示方式有无纰漏,还有没有需要修改的地方,如果一切准备就绪,才能正式在课堂上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展现进行点评,肯定大家的成绩,但也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些借鉴。
三、结语
目前,我国的民办高校还较为年轻,加上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大量的民办院校的生源成绩低以及综合素质低,所以民办高校为了能够更好地维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只有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办学质量,从而达到高质量的毕业生输出量。本文将基于现有民办高校的现状和问题,研究和探讨其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
【关键词】
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高校非中文专业学生所必学的公共基础课程,而且随着近年来我国民办高校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发展规模迅速的发展和壮大起来,民办高校也逐渐认识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性。但是在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出现了诸多的问题,其一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和实践,却忽视了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其二为了保证专业课的学时,尽量的压缩和减少公共基础课程的学时,而且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加上大部分的教材对民办学生来说较为艰难,就使得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普遍不够扎实;其三随着大众教育的发展,社会对于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使得学生和家长将上学和学费当作一种投资;其四因师资力量的不足,大量的教师并不重视这一块的教学,造成大量的学生受到教师的影响而放弃了本身对于该学科的兴趣;最后,因为当前对于英语考试的重视,使得其他的课程都被其限制,大量的学生花费巨额的时间来学习英语,根本没有时间来进行语文的学习,这一点实在让人痛心。
一、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
目前,随着现实主义的思想过度发展,大量的大学生已经没有了追求崇高理想和信念的勇气,对国家、民族和社会的责任感及奉献精神逐渐消逝,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等拜金思想变得越发严重。现在的大学生对于中华民族的千年传统和文化发展的了解都很少,我国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也不了解,甚至大多数同学都没有度过四大名著,却对于西方的文化很是热衷。语文教学不仅能够传授学生们知识,也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他们做人的道理,而道德理念的扭曲,甚至造成一些学生出现了人格心理不健全的现象,对美丑、善恶、雅俗和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巨大的错位。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艺术修养,不仅有利于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还能够让学生们具备相应的文学艺术修养,弥补其在四化建设方面的漏洞和缺憾。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将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大学语文的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优秀的作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人文思想和艺术修养,还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们的胸襟,精华学生们的心灵,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将其有效地转化为学习的动力。
三、选择正确的文章教材
选择正确的文章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兴趣,文章的选择尽量以经典为主,因为经典的文章是祖先们的千年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果实,能够充分的反映出祖先学者们的生活和情感,即使距离现在有一定的年代,但是其文明的沉淀极为深厚,具有强大的生机和活力,能够给予人们巨大的启迪和思想感悟,依旧是培养学生们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良好范文。不过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社会文化发生了重大的转型,而文章的选择也需要与时俱进。现在很多的学者和研究者,都将自己的研究观点转向日渐变化的社会大潮中,试着应全新的方式来阐述自己对于新社会现象的看法,如通俗歌曲和网络文学等心文学方式都进入了研究的范畴中去,所以,大学语文的教材文章选择也需要符合全球化和大众化的语境,及时的更新教学内容,从而做到与时俱进。
四、革新教学的手段和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采用的是老师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授课,而这样的方式严重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多媒体等手段,让课程更加的多样化,在对文章进行讲解的时候,可以加入一些作者的介绍甚至是纪录片,在教授诗歌的时候可以融入一些朗诵欣赏,通过种种的不同的方式,增加学生的感官刺激,从而加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在大学语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引导者,带领学生去欣赏文章的内涵,不可以硬性的指导,将自己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更不要滥用别人的观点,而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五、结论
其实不管是民办还是公办,都能够办出高水平的教学,因为民办和公办只是投资体制的不同,层次和类型上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对于民办和公办的大学语文教学的方式和定位应该有所趋同,只是民办的院校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所以现阶段的学生综合素质和公办院校的学生有所不同,因此,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语文教学的定位和任务目标不能够太高,但是也不能够太小,最少需要保持在大学语文的水平。因为如果朝着中学语文的教学方式往下,只会严重挫伤民办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可能会导致大学语文课程在民办院校中的消逝。总而言之,不管什么课程,其最终都是为了学生们而服务,所以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改革,才能为民办高校大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新的思路和方式。
作者:桂小敏 单位:江西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美育 教育体系 大学语文 审美情感 审美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揭阳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教改课题:高职基础课模块化研究――略谈《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改革(JGZD201304);广东省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指委2013年教育科研课题:《大学语文》项目教学法与高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WHSZQN 006)研究成果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以培养个体的审美情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目的。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美育是实现个体“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语文》是高职类院校开设的公共课,在大学语文课堂进行美育就是借助语文教材及语文美育活动中客观存在的美的因素,教育学生怎样感知、理解 、鉴赏、评价美、进行美的创造,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他们正确、高尚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
一、美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谈到现代美育体系,就离不开席勒和王国维。在西方,1795年,席勒第一次提出“美育”概念,他在《美育书简》中对其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阐述,形成相对独立的美育理论体系。在中国,王国维是第一个从席勒那里引入“美育”概念,并结合中国文化的特点对美育的独立性及独特功能加以阐释。
席勒在《美育书简》中说:“在现象中所能出现的一切事物可以分为四种不同的关系来考虑。一种是事物可以直接涉及我们的感性状态(我们的存在及健康),这是它的自然属性;或者它可以涉及知性,为我们提供一种认识,这是它的逻辑属性;或者它可以涉及我们的意志,作为一个选择的对象可以被看做是理性的存在,这是它的道德属性;最后或者它可以涉及我们不同能力的整体,而个别的能力不是规定的对象,这是它的审美属性。”席勒的上述观点来自康德,他把事物的不同关系区分为感性、认识、理性和审美四种形态,而审美的特点就在于它所涉及的所有“个别的能力不是规定的对象”,“不根据任何法则又不考虑任何目的”。上述事物四种不同的关系便构成了席勒四种不同的教育类型,以此为基点,席勒把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区分开来,确立起其独立价值。他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1]在席勒看来,审美境界乃人生的最高境界,审美教育之所以必要,就在于它能“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正是其独立价值之所在。
与席勒一样,王国维也把教育分为四个类型。他认为教育之宗旨就在于培养“完全之人物”。所谓“完全之人物”,乃指各种能力无不发达而又相互调和之人。他把人的能力分为“身体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而“精神”又包括知力、感情和意志,与此对应的则是“真”“善”“美”。在他看来,身体之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体育”,而精神之能力的培养则离不开“心育”――智育、德育、美育。在德、智、体、美四种教育类型中,王国维刻意突出了美育的作用。因为德育与智育的必要性尽人皆知,从小学到大学对此二者都非常重视,唯有美育则知之者甚少,甚至有人对此不屑一顾,所以他觉得有必要加以强调:“至于美育有不得不一言者。盖人心之动,无不束缚于一己之利害;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希腊古代之以音乐为普通学之一科,及近世希痕林、希尔列尔等之重美育学,实非偶然也。”[2]王国维以培养“完全之人物”为前提确立了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重要地位,而美之“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的特性无疑是美育获得这种独立地位的内在依据。
二、从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看《大学语文》美育的必要性
对于语文教育,长期以来存在着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二者有时甚至势同水火。其实二者是相互联系,可以偏重,不可偏废的。从词源上来说,“语”和“文”组成语文,那么天生就注定了语文教育是“语”的教育和“文”的教育。从语言的工具性维度看,语文是运用语言来达到认知世界、传播文化、交流思想的工具。“语”的教育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提高人们认知、交流、交际的水平。从“文”的教育维度看,语文在语言的工具性之上还有文化生命、人格精神存在,语文教育应该以美育为手段,传承民族文化、人文精神,达到对人潜移默化的审美效果。“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情操为目的者也。”[3]也就是说语文教育承载着传承、发展人文精神和养成人格、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育人”功能。所以,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应该在面对不同教育阶段的不同教育对象,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设置有所不同。在初级语文教育中,应对语文的“听” “说”“读”“写”付诸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至于语言背后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精魂,就只能期待学生们“熟读唐诗三百,不会写诗也会呤”了。可随着学习者掌握了初级语文的“听”“说”“读”“写”等方面技能,大学语文教育就应该在另一方面――美育上有所偏重了。因此在《大学语文》教育中,要超越初级语文教育的专门知识训练,致力于培养美育、德育、智育“三者并行”的“完人”。
其实处于教学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是这样实施的。可想而知,小学语文讲授“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时,必然要先从字、词“听”“说”入手,小学生连“离离”二字都不熟,何谈体会其中的旺盛的生命力。但到了大学阶段,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以其独具的形象性、情感性、体验性和审美性成为高校实施美育最有效、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快速跳过字、词“听”“说”环节,偏重于作品对于整个人生的某种体验和感受,引导学生进入美丽的文学世界,体悟其中语言的音乐美、语句的含蓄美、思想的哲理美等等。“《大学语文》是否为中学语文的补充?我一直认为不宜这样说。自有补充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发展和提高……大学生都是未来为国家承担各种建设任务的主要力量,知识、技术之外必须要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和人文精神素质,而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包括《大学语文》课程在内,即是培养他们成为具有这类品质的人才所必要的条件。”[4]因此,《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应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打通基本语文知识的前提下重视美学和美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普及,系统地接触一点美学知识和美育理论,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于教学实际,可以满足学生心灵上对审美的需要,澄清他们在审美活动中的种种困惑,并勾起学生审美的冲动和欲望,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在带给学生精神愉悦和满足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趣味,达到养成人格、陶冶情操、提高修养的“育人”目的。
三、《大学语文》的美育任务
朱自清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目的、任务时曾说:国文教学的目的,只需这样说明:一是养成读书、思想和表现的习惯或能力;二是发展思想,涵育情感。这两点都是基于美育而提出的。对于《大学语文》美育的最基本的任务,在《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得很清楚,一是审美情感的养成,即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审美趣味;二是审美能力的养成,即通过美育,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苏珊・朗格说得更为直接,“艺术是创造出来的表现情感概念的表现性形式”。[5]这些话无论全面与否,它们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命题,即“审美判断就是一种情感判断”,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审美就是情感,语文美育就是情感教育。在这里,情感教育是指审美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与情感反应的情感活动,这就决定了《大学语文》教学要从初、高中语文强调学生的记忆、理解、归纳概括等智力因素培养转向相应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把对诸如背景、年代、人物、情节、结构、 艺术特色、影响等进行条分缕析、面面俱到的技术性“解剖” 转向为着重从文化角度对语文进行诠释,用哲学、史学、美学、语言学、文学等知识全方位透视和剖析范文,让学生从丰厚的文化中得到陶冶,开发性灵,从而提高人文底蕴和道德修养。
但是现在的《大学语文》教学本身就存在着很多人文缺失,根本无法满足这个要求,为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变革。
一是在教学内容上的变革。教学内容包括教材内容、素材编排、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范概念等。教学内容必须有深度、有启发性,通过课堂知识的辐射,学生对中国语言文学和文化会有一个感性的、系统的了解,进而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是在教学方法上的变革。《大学语文》教学应着重于作品的分析、欣赏而不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辨别出文学的趣味,领悟人文的意蕴,尽情观赏中国文学之美景,使学生领略作品丰富的思想性、奇妙的艺术性和高超的技巧性,逐渐形成一种对人生价值自觉追问的人文精神。
三是在教学考核上的变革。现在的《大学语文》考试还是沿用中小学的考试形式,大多采用闭卷笔试,考核内容以语言文学常识和相关知识为主,和以前高中所学语文都有惊人的相似。《大学语文》没有高考的升学压力,完全可以采用更灵活自由、非标准化的考核方式。
四是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把《大学语文》教学延伸到课外,可以开展以培养人文素质为中心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以各种各样的学生文学社团为核心,定期举办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开展文化艺术节,邀请名人举办人文知识讲座,开办文学沙龙活动等。
参考文献
[1] (德)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108.
[2]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A]//王国维文集(第三卷)[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58.
[3] .美育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174.
大学语文作为高等院校的一门课程,是母语基础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却长久以来被边缘化,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准确的定位,教师也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近些年在国家教育部的大力提倡和有识之士的呼吁下,大学语文开始被重新重视起来,很多人对大学语文的教学提出了批评和建议;随着近几年研究的深入,对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形成了几个主要的方向。
1 对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
对于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来说,如何定位大学语文价值,是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长久以来,大学语文被认为是高等教育中不甚重要的一部分,被很多人忽略,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的学科性质、作用,没有对大学语出准确的价值定论,因而,大学语文的价值定位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点方向。
大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作用是加强学生的母语基础教育,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书写能力。通过对优秀文本的阅读、欣赏和学习,培养学生对汉语的感悟、外化和综合运用能力。但是仅仅这些还是不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价值还在于有更深层次的审美价值和人文价值。学生在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时,领悟到其中的语言艺术之美、人性人情之美、自然风光之美,感受到文学作品中带来的精神震撼和对生活、生命的再认识,与此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开阔视野。因此,大学语文教学担负着民族语言文字的学习,承载着优秀文化精神的传播,是学生认知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之,大学语文价值定位的研究是不应被忽略的。
2 对大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的环节中,教师的重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过程中,对教师素质的研究经常成为一个热点。从现今的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对大学语文教学的不够重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问题。
在高校中,一般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课,缺乏有效的管理。有些高校的大学语文课程由一些非专业教师担任,这无疑降低了教学水平和课程深度,使得这门课程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意义。有些则是请文学院的各科教师担任,但是这些教师往往攻读某一方面,擅长精深的学术研究,所以对于要求综合素质的大学语文教学来说,显得并不恰当。
大学语文教学需要的是一名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能够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各个知识层面引领学生;然后教师应该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不仅能以丰富的学识吸引学生,还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稳重而不失活泼的口头表达能力等等;最后,作为一名大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具有创新思维,时刻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向,积极运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大学语文的学科建设和改革,这样,教师本人和大学语文学科才能共同成长。
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素质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够重视。作为校方,应该设置专门的教研机构,提高教师的待遇,鼓励和推进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大学语文教师的素质,提高大学语文教学的水平。
3 对大学语文教材内容的研究
大学语文应该用什么教材,具体教学内容是什么,成为近几年教学和教材内容和改革的争论焦点,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焦点。一直以来,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是选取古今中外具有极大影响的文学作品,并对此进行分析和欣赏,很显然,这种教材内容存在很大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选编存在比较严重的倾向性,很多教材选取了大量的文言文,对于现当代文学和外国文学则取之甚少。当然,这也是为了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但也从另一个方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无法开阔眼界;第二,在教材课程内容安排上,阅读和和欣赏占了绝大部分,很少有实际的文字语言训练和独立的思考练习,这使得学生缺乏实践训练,无法真正提高语言文字水平,与实际生活脱节。
不过,现在很多人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大学语文的教材也呈现出多样化的风格:一方面继续坚持大学语文教材传播知识,美德育人的传统;一方面也注意和现实相结合,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尽可能与日常生活和工作联系起来,反映浓郁的时代特征;另外,在教材的编排上,努力以提高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和增加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4 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
在大学语文教学研究的方向中,对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研究可以说是最贴近实践的。大学语文教学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实现优秀文化和道德的传播,在各种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完善大学语文教学的研究,是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兴趣难以激发,而老师也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于是,教学方法的改革就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中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诗经》;教学困境;教学突围
一、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三大困境
困境之一:学生对《诗经》缺乏热情,兴趣索然。顾颉刚曾总结过《诗经》遭逢的四项厄运:其一,因战国诗失其乐,后人强把《诗经》乱讲到历史上。其二,删《诗》之说起,使《诗经》与孔子发生关系,成为圣道王化的偶像。其三,汉人把三百五篇当作谏书。其四,宋人谓诗宜删,很多好诗险些失传。顾氏所说的这几重厄运从某个角度而言,恰恰证明了《诗经》的备受瞩目。然而,当下《诗经》却新遭遇了顾氏没有料到的一重厄运,即当下民众,甚至大学生普遍对《诗经》敬而远之,有一种隔膜与疏离,更遑论品鉴欣赏。笔者在执教大学语文的过程中发现,若论古诗词,大学生普遍偏爱唐诗宋词,而对《诗经》兴趣淡然。究其原因,大学生认为唐诗宋词海纳百川,通俗易懂,婉转动听,韵味无穷。反观《诗经》就显得晦涩难懂,质朴无华,味同嚼蜡。所以,对于《诗经》的学习,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并没有达到心灵上的审美感受。困境之二:教材内容缺失或低水平重复。在中学语文《诗经》学习中,学生永远记住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等经典诗句。然而,当他们学完了大学语文之后,很多人口中吟诵的还是这几句诗,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注意。就笔者手头近年来的十多种《大学语文》教材而言,竟然有一半教材根本就没有收录《诗经》。这些教材的编撰者其实很多就是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他们对《诗经》的“一刀切”态度折射出《诗经》在教学上的尴尬处境。即使是收录了《诗经》的大学语文教材其所选篇目也和中学语文教材区别不大,基本集中在《关雎》、《蒹葭》、《氓》、《采薇》这几篇,更多的是一种低水平重复,虽然偶有教材增选了《鹿鸣》、《何草不黄》。由于中学时代面临的升学压力,中学生对《诗经》的认识即使没有上升到审美体悟,至少也达到了熟知的程度。然而,在大学阶段,老师们失去了升学这道天然屏障,如果教材中没有《诗经》,老师理所当然可以不讲授。即使教材选录了《诗经》,如果老师对《诗经》的教学没有突围,那么学生对《诗经》的认识与接受就只能停留在原有水平,并丧失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更容易形成一种固化印象,以为中学所学的篇目就代表了《诗经》的全部。困境之三:教师师资不一,认知不足。歌德说:“鉴赏能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鉴赏最好作品才能培养成功的。”[1]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注重讲授经典固然没错,但《诗经》的经典篇章绝对不是囿于有限的几篇。在大学里,大学语文这门课程长期作为入职不久的年轻老师们的过渡期选择。所以,部分老师的工作目标并没有定位在大学语文这门公共课上。有的老师既没有通读《诗经》,又没有想到要在《诗经》上格外下功夫。甚至有的教师对《诗经》都有所拒斥,认为不教或少教一首《诗经》没有任何影响。试想,连教师都无法体悟《诗经》之美,那他如何点燃学生心里的火种呢?所以,教师姑且教着,学生姑且学着。
二、大学语文中《诗经》教学的突围
叶燮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2]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都洋溢着诗意的光辉,充盈着灵动的情韵。然而,在朱光潜先生看来:“若论情趣,中国诗最艳丽的似无过于《国风》。”[3]那么,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如何克服困境,突破重围,让大学生领略到《诗经》的“艳丽”呢?突围第一步:勾连古今,点燃兴趣。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认知本身是一种最令人惊讶、诧异和感到神奇的过程,能激起高昂而持久的兴趣。”[4]这些话意味着兴趣是植根于人内心的探究欲望,任何表面的、外在刺激都不可能真正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兴致,也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热爱脑力劳动的学生。所以,提升学生对《诗经》的兴趣是教学的突破口。《诗经》是周代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它像一个万花筒,映照出了三千年前华夏儿女的喜怒哀乐。俗话说: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古与今不仅只是时间上的纵向关联,还是横向层面的互为观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勾连古今的方法提升学生的兴趣。针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当代生活,教师可以抛出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之情。比如,联系时下火爆的相亲节目,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三千年前的仲春时节,男女相亲的场景是怎样的呢?时下剩女大行其道,那么三千年前有剩女吗?针对旅游热,可以提问:三千年前的先民春日踏青是怎样的情景?在《诗经》中我们向学生展开一幅流动的生活画卷,其中有先民们劳作的场景,有小儿女的闺房私语,有能者多劳的抱怨等。当这些鲜活的问题以群组形式抛出的时候,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点燃他们对《诗经》的热情。由此,可以传递出一个理念:尽管时代不同,人情物理却相同。历史是真实存在过的生活,只不过《诗经》中的人们已经先替我们活过一遍了。所以,讲授《诗经》时不能只就诗论诗,要让学生知道文字的生命在于与当下的生命发生鲜活的关联,无关于它是不是三千年前的诗歌。突围第二步:纵横交错,拓展内容。虽然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经》篇目有局限,但是教师可以灵活变通。诚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优秀的老师不应该被教材所拘束,而应该以例子为出发点辐射开来,以点带面,纵横交错。由于大学生正值青春年华,情感丰富,因此我们可以以《诗经》中的爱情婚姻题材为例。首先,我们可以在《诗经》内部构筑经纬网络。在《诗经》教学中,我们可以把《摽有梅》、《木瓜》、《有女同车》、《桃夭》和《氓》这几首诗串联起来,因为它们从时间上线性讲述了先民的求爱、相亲、约会、结婚和婚后的婚姻生活,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婚恋图,这种纵向组合的方式有利于学生对先民婚恋生活的系统了解,让他们在诗歌学习中得到文化的涵养。同时,我们可以取这条纵线上的任何一点进行横向的观照。同样都是青年男女约会的诗歌,我们以《有女同车》为基点,四面辐射开来,将《将仲子》、《静女》、《溱洧》构成一组同心圆。虽然这四首诗主旨都是约会,但是情趣各异。既有约会时飞一般的快乐心情,又有瞻前顾后的忧虑;既有约会的俏皮活泼,又有私订终身的大胆。在这样的纵横拓展中,既注重了《诗经》中诗歌的独立性,又关注了诗歌间的关联性,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其感染力必将大大增强。此外,我们还可以以《诗经》为原点走出去,构筑《诗经》教学的外部网络。仍然以爱情婚姻为题材,我们选择《伯兮》。《伯兮》被誉为“闺怨诗之祖”。我们以《伯兮》为首,串联起《行行重行行》、《闺怨》、《错误》等古今闺怨诗,让学生既看到了思妇的不修边幅,又看到了思妇的自我劝勉;既体味了思妇的幽恨,又品读了思妇的怅惘。通过这种串联,学生真正理解了《诗经》作为中国诗歌源头的意义,也看到了诗歌自身在发展历程中的继承与发展。《诗经》作为中国诗歌的母亲河,其源头价值不可忽视,在这条纵向教学的网络中教师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探知欲,提高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让他们找到诗歌之间的有机联系,将其熔铸一炉。突围第三步:凝神关照,返诸本体。诗歌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一种直抵人心灵的审美教育,在于感发人的生命。在影视媒体、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视觉冲击、碎片化阅读扫荡了文字语言的内在魅力,一些大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钝化了,没法真正体味诗词的美好意蕴。正如叶嘉莹先生所言:“是因为人不能悟是我们的心死了,我们的心都被外在的那些物质的、死板的东西塞满了。因此,我们都没有一个空灵的心灵接受宇宙万物如此美好的种种生命的迹象。”[5]大学生在阅读《诗经》的篇章时,首先要清空心灵\凝神关照。所谓“凝神关照”就是指你在读诗歌时“让它笼罩住你的意识全部,使你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玩味它,以至于把它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暂时忘去”[6]。比如,读《有女同车》时,读者不能生发出这是一辆四匹马拉的车之类的联想,因为这些联想一旦产生,你就进入了另一个非诗意的现实世界,这就妨害了作品的诗意。联想必须产生在凝神关照之后。当你凝神关照\细思玩味之余,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此时你的眼前犹如霞光万道,心旷神怡,终有所悟。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量减少主观介入,留下更大空间让学生体悟。木心先生说:“三百篇中的男和女,我个个都爱,该我回去,他和她向我走来就不可爱了。”[7]这句话道出了当代大学生欣赏诗歌的一个普遍问题,即没法感同身受、设身处地品鉴诗歌。如今大学生身处信息爆炸、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往往没法理解《诗经》中蕴含的时代内容与文化价值体系。
新历史主义的文学观特别提出了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此种观点认为文学从属于一个大的文化网络。其中,文化人类学的代表格尔兹认为文学就是文化的某些方面。对文学而言,文化不是其外部或背景,而是文本的一种形式。文化是扩展了的文本,文本是压缩了的文化。这种观点无疑有其合理性,有助于学生在漫长的历史叙述中追根溯源,更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所以,在《诗经》教学中,教师应当向学生传递一种文学历史观,教会学生在历史文化的宏观参照下把握《诗经》,体味原汁原味的诗歌美,就不难理解前文所说的同题材的诗歌为何各有不同的审美内涵。除了文字语言、艺术手法上的不同外,巨大的时代背景、文化体系所赋予的诗歌的面貌也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在讲授《诗经》时,教师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回到历史大环境中,暂时抛却现代人的身份,这样才能真正返诸诗歌本体,把握诗歌的真实的美。《诗经》犹如一块璞玉,在大学语文《诗经》教学中,教师应当结合当下生活,努力提升学生兴趣,引领学生回归《诗经》的本真,使《诗经》的温润光泽尽皆呈现,让学生真正妙悟《诗经》的大千世界与诗情画意。
作者:李伟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唐元棣.简明美学教程[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1:225.
[2]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6.[3]
[6]朱光潜.诗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68,48.
[4][苏]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72.
关键词:大学语文 学习期待 动态学习体系
一.探索缘起
1、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大学语文”是高校面向非中文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从1978年恢复大学语文至今,学界从未停止过对它的争论。大学语文课在高校课程体系中边缘化的尴尬状态是不争的事实。
长期以来,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一直是一个薄弱环节,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今高校,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很难给学生传授鲜活而精深的知识,同时,又很难跟学生交流、对话,最终使大学语文演绎成“高四语文”,令学生兴趣索然。因此,重建大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势在必行。大学语文课首先要使学生“从中学时代压的透不过气来的应试教育的精神重负下解放出来,以一种轻松、愉快、从容、洒脱的心态来学习。”[1]
2、现存静态教学的种种弊端
传统的教学往往过度夸大教师的作用,教师一个人在台上尽情投入,而不理会学生的反应和要求,严重忽视了学生与教师的心灵互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操纵独揽是众所周知的,而且也是教师们最习惯沿用的。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弊端就是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际上,“教”与“学”是一种平等互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奏出和谐的音符,这样学生才会乐听、乐学、乐得。
3、大学语文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
陈洪曾这样说到:“我们现在得大学语文教育死的东西太多,活的东西太少,甚至把古文中许多美好的东西变成死的东西,这是一种悲哀。”[2]其实,这种现状非常值得我们反思。大学语文教育的人文内涵没有得到重视,更忽略了这门课的终极性意义所在。大学生应当从这门课程中获得终生受用的东西,比如这段时间积累下的精神财富、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与习惯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健全的人生观等等。这些都不是死的东西,也不是死的教学方法所能授予的。
二.课堂调查
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了解他们的学习期待就十分必要了。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批学生有他们的独特性,思维活跃,个性张扬,更具有自主意识,由于网络等现代媒体的普及,他们的视野也比较开阔。为了充分了解他们对大学语文课的学习期待,笔者在第一次课堂上对全班12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针对调查结果,采取了一些应对策略,得到了学生们的认同,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促进了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的构建。
1、文化修养层面
约有80%的同学在调查中表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文学修养,而且不只是停留在理解作品上。有同学说:“希望读到有趣的文化,让思想不庸俗,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可以从文章中总结出自己的感悟,指导人生,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期待有一位感情丰富的老师通过作品带领我们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不同的人生。”“希望能够感受到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与老师畅游古今、畅游中外。”还有同学特别提出,“希望大学语文与中学语文相区别,没有太多硬性的要求,能丰满我们的思想,能够丰富文采,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可见,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是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学习期待,值得我们重视。当代大学生们能够从自身认识到提高文化修养、文学素养的重要,这也是件值得欣慰的事情。可以说,大学生们对大学语文课的期待值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大学语文课还像“高四语文”那样枯燥乏味,是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期待的。
2、知识层面
大约有80%的学生提出拓宽知识面的要求,有的说:“希望老师在语文课上为我们准备一些课外的好的文章,拓宽知识面,也体会到语文课并非局限于课本。”有的说:“希望老师介绍历史中的著名事件和人物事迹,讲名家小故事,讲作家的奇闻轶事,希望通过老师的讲解体味到作家的人格魅力。”还有同学提出,希望老师能讲解名著,对名著当中的人物进行评析,并表示非常喜欢《红楼梦》,为教材没有选里面的片段感到遗憾。由此可见,心智比较成熟的大学生已自觉地意识到拓宽知识面的重要性,并希望得到老师的指导。大学语文课教师有责任以灵活的授课方式、丰富的知识内容满足他们的这一需求,对他们给予引导。
3、课堂方式层面
通过调查可知,90后学生最难以忍受的就是枯燥,“希望语文课不要像以往高中授课一样,平淡枯燥,只是根据教材讲解。”“希望大学语文课不要有太多硬性的要求,比如背诵东西,其实我挺喜欢文学的。”而应“具有活跃的课堂气氛,生动活波,师生之间多一些互动”等,这些都是学生普遍的愿望。也同学生提出更高的期待,“希望语文课能够妙趣横生,充满活力,多姿多彩”。其实,这些都说明了学生们都期待老师能够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把他们引入充满魅力无限的文学之门。
4、口语交际层面
在现行的高考制度下,对于语文的考试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所以,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中口语交际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学生们虽然在第一个学期已经修过“教师口语”课(笔者所带的班是师范类专业的学生),但仍然有65%的学生提出“希望通过大学语文课程,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希望可以用精确而简练的语言来表达我要表达的意思”等学习期待。
在大学阶段,有意识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将起到重要帮助,因此,学生和老师都应该对此重视起来。
5、写作层面
尽管从小学起就开始写作文,可仍然有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能力不满意,提出“通过大学语文课来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学生表示出对写作的喜爱,“希望做一些练笔,能够使自己的文章更富有内涵。”写作是表达人生感悟和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手段,广泛应用于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然而,由于受课时的限制,这恰恰是大学语文教育中最易忽略的一部分,应该引起注意。
三.应对策略
针对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期待,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立足作品,多层次提高文学品味
文学教育,落到实处,必然离不开学习作品,学生们想要提高文学素养、文化内涵也必然要从读作品开始。对于作品学习,笔者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做的:
(1)品读作品语言,感受文字魅力。文学首先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魅力,首先在于语言。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品味语言可以感受丰富的文化含蕴。
(2)赏文学智慧,感悟作品意蕴之美。语言的美,不在语言本身,有时也不单单在于语言所表现的意思,而在于语言所暗示的东西,即“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深入挖掘作品的深刻内蕴,也引导学生谈自己对作品的感悟。
(3)赏人格魅力,感受人文精神。讲述作家生平、经历、思想、作品,向学生展示作家独特的人格魅力,并介绍推荐作家其他的作品。
2、构建动态的学习资源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采用传统文献、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相互配合开展教学活动。在课堂中,注重内容的趣味性,注意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线索,使他们可以通过影视资料、网络资源、图书馆图书获得更多、更丰富的学习资源。
3、以灵活的课堂方式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提前自学,引导学生做独立思考,在课堂中多设置一些互动环节,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发言、课堂讨论中来,提高口语表达水平。除此之外,笔者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演讲,每次课堂前5-10分钟,安排2名同学做课堂演讲,演讲内容包括:向同学推荐一本自己喜欢的书,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主要收获以及作者的相关资料等介绍给大家;对一些影视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身边的人和事,也可以进行表演,曲艺、小品、相声、评书等。
4、课堂内外互动提高写作水平
大学语文应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但也存在相当的难度 一是因为课时少,二是在仅有的课时内,要讲解十余篇经典作品,课堂写作的可能性不大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开辟了第二课堂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平时布置写作作业,选出好的作品发表在班级的公共博客上,利用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写作水平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学生的学习期待构建大学语文动态学习体系具有重要的当下意义。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课堂内外互动、构建动态学习资源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调查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对大学语文老师具有极高的期待。因而作为一名大学语文老师,应该怀着终身学习的态度,不断加强自己各方面的修养,把大学语文课演绎得更加精彩,让学生有更大的收获和进步。
注释:
1.钱理群.我的教师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