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宜居乡村工作思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就如何进一步做好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我想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一项工作要想实现发展和提升就必须看清自身存在的问题,努力改进,进而实现突破,所以我想先谈谈人居环境工作存在的问题。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工作开展强度难度大。我镇境内有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名胜风景区、枣庄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6条生态红线,这些对我镇生态建设和人居环境改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是资金制约短板尤为突出。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需要财力投入和支撑,由于镇村财力较为基础薄弱,无法保证所需资金及时到位,导致工作成效不明显。
三是争取项目配套资金难。近年来,我镇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上,争取了部分项目资金,由于项目资金需要地方配套资金,镇财力难以保障到位,导致项目进展缓慢。
四是群众生态环保意识参差不齐。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工作开展,群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有所增强,但还有部分群众意识较差,生活垃圾乱扔乱放,生活污水乱排乱放。
五是整体推进工作难度较大。全镇村庄布局散落,大多村庄依地理位置分散居住。同时,新居落成占用了不少可耕土地资源,旧院闲置却没有得到复垦,出现了为数不少的“空心村”,造成土地资源极大浪费,也影响了整体村庄的视觉效果和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的推进。
实现提升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下一步工作思路
加强人居环境整治,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下一步我镇应围绕建设“林海崮乡、多彩北庄”的发展定位,积极探索“绿色发展、生态振兴”的路子,出实招、下硬手,动真碰硬,继续做到力度不减、投资不减、成效不减,力争站位靠前、走在前列,着力打造北庄生态宜居环境。
(一)提高思想认识,建立健全推进机制。我镇是全市知名旅游乡镇,生态资源优势明显。在具体推进工作上,始终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全面形成整体联动、多元参与、合力共建的建设格局。一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方联动。研究制定《北庄镇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计划》,成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村级成立建设指挥部,建立镇直部门联动帮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镇城建办、农业办、水利站、环卫所、园林所等相关部门职责,定期组织召开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会、现场会和调度会,确保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做到共同参与、齐抓共建、合力推进。二是坚持动员群众,全员参与。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广大群众参与到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积极引导群众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庭院绿化、美化等工作。同时,引导群众开展“卫生家庭、干净人家、美丽庭院”创建活动,改善庭院的生活居住环境,营造农村文明、干净、有序的生活环境和良好社会风尚。三是坚持资金整合,发挥效益。对争取的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事一议等项目资金进行有效的整合,实行捆绑使用,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项目资金管理,做到“统一管理、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坚持机制保障,建管并举。注重积极开展河道保洁、农村垃圾收集、道路保洁和村庄环境整治“四位一体”长效保洁机制,并在人力、设施上予以倾斜,做到垃圾及时收集、及时清运,保持村庄环境优美、干净整洁。
(一) 压实责任,凝聚整体工作合力。我们将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具体行动上,进一步巩固成果,扩大战果。全面做好与镇域路域环境整治、乡村振兴、生态建设等有机结合,积极构建“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狠抓落实,部门协作配合,包片领导直接抓,村书记、包村干部亲自抓,村上干部具体抓,党员和群众自觉抓”七级联动体系,成立镇域路域环境整治、生态建设等五大工作组,将人居环境整治的责任和压力传导到村、明确到户、具体到人。细化分解任务,夯实工作责任,在全镇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确保工作快速推进。
(二)强化示范带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作为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重中之重,立足各村实际,突出重点,统筹推进。
随着时间的推进,如今,我们即将迎来新的五年规划。未来,__经济保持怎样速度,发展方式如何转变,产业结构怎么优化,如何寻找创新发展的动力,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如何推动协调发展,“金山银山就是绿水青山”如何实现,如何更好地保障民生,扶贫开发如何确保“不让一个掉队”……这些是我们在“十三五”期间必须认真回答的问题。站在“十二五”和“十三五”的交汇点,如何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立足实际,科学规划__五年后的发展,这是一个值得全镇上下高度重视的议题。
“十二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紧紧围绕全县“一城、两县、三乡、四基地”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强基础、兴产业、惠民生、促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实现再上档更进位的目标。据统计,2014年,全镇农林渔牧业总产值20160万元,比2012年增长 48%;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87.3元,比2012年增长40.9%;近三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亿元,年平均增长21%。全镇呈现出政治持续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发展态势。
在镇十三界党代会上,我镇提出了“依托三大优势(广阔的库区水面资源优势、丰富的土地资源优势、便利的水陆交通优势),打造一区两带(一区:__天湖生态淡水养殖产业区,两带:天乐二级公路沿线万亩名特优水果产业示范带和村级公路沿线经济生态示范带),实施五大产业(核桃产业、名特优水果产业、库区生态淡水养殖业、烟叶及食用菌产业、生态养生旅游业),建设美丽__(开展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建设“美丽__”)”的发展思路,并紧扣工作思路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建设,创建了__县__万亩核桃基地、__县__花果山万亩水果基地、__县__万亩生态淡水渔业养殖基地三大产业示范基地,形成“三区、三园、七基地”的“三特”水果产业发展格局;积极参与申报自治区“城镇建设百镇示范工程”项目竞选,成为首批自治区“百镇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实施“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项目、人人有事干、月月有收入”的“造血式“产业扶贫工作,四年来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156人。通过全镇人民的艰辛努力,5年前所提出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不断得以实现。回顾上述历程,我们深刻感知,自始至终坚持科学的发展思路,是我们能够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关键。
“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将全面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经济下,经济增长动力更为多元,结构继续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这更要求我们认真发展趋势,把握机遇,推进经济的。总结__发展整体形势和新的动能力量,我认为,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机遇:精准扶贫工作在全区深入开展,给__经济带来的成长机遇;下老经__至南丹高速公路建设提上建设日程,给__经济带来的提速机遇;__翻坝系统一期工程、__升船机工程、__电站林佑码头的开工,给__带来的振兴机遇;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进入深化实施阶段,交莲岭风电项目有望在两年内实现上马,给__经济带来的转型机遇。综合分析,“十三五”将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战略机遇期,同时,也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为此,我们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继续集中力量办大事,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
“十三五”期间,我们要坚持“重大项目立镇(依托交连岭风电项目,抓好百雄电站、巴象电站等重大能源项目,并推动完成百镇建设等项目)、特色产业富镇(大力发展“三特”产业、库区淡水养殖产业、食用菌产业、生态旅游产业等特色产业,深入创建__5万亩“三特”水果经济示范带,打造环__库区生态经济圈)、精准扶贫兴镇(依托精准扶贫工作,发挥兜底作用,实施产业扶贫及政策扶贫,确保5年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库区移民稳镇(发展库区移民经济,维护库区稳定和谐)”的总体工作思路,主要抓好以下五大工作。
(一)以“三特”产业为主体,突出抓好经济转型发展。一是大力发展“三特”产业,继续按照“镇有示范片、村有示范点、屯有示范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深入开展镇级千亩、村级百亩,屯级十亩的产业示范建设,要在今明两年完成新种“三特”水果2万亩,新增20个百亩以上的“三特”示范基地,打造__5万亩名特优水果示范带升级版;加大政策及技术扶持,结合“产业扶贫”工作,发挥整村干部技术员力量到各村屯指导群众发展“三特”产业,形成大众创业的新浪潮和大众创新的新态势;二是继续加强产业基础建设,围绕“一区两带”布局,依托__市__县“三特”水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规划,抓好巴相至八渡拓展区道路、八福码头、精品区节水灌溉等农业基础项目建设,着重加强对农业产区的基础投入,解决在土地整治、灌溉用水、批发交易等基础设施上存在的薄弱环节,为创建__市__县“三特”水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奠定基础;三是加大产业融合,继续引进一批优质外地企业参与“三特”产业开发,对已进入我镇的注册“金太阳”、“宏毅”等企业给予一贯的政策扶持,促进龙头企业的形成,加快土地向优质企业的流转,推进形成“企业+基地+农业”的产业发展模式,全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借助微信平台、电商渠道等互联网+平台,吸引外地客商到我镇上门收购水果,扩宽需求市场,促进群众稳定增收。
(二)以举办“桃李鲜花节”为契机,突出抓好生态旅
游产业。积极联系县旅游局,对“__桃李鲜花节”筹备方案进行优化,举全镇力量抓好节庆活动的举办工作;并依托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的东风,围绕__镇生态旅游产业规划,抓好万亩花果山生态农业观光基地、滨湖生态旅游基地、天湖水上休闲运动基地以及天湖原生态国际养生度假区、、犀牛泉民俗文化旅游景区的“二区四基地”旅游项目建设,发展休闲垂钓、农事体验、龙舟竞赛等群众喜好的旅游产品,建立新型生态旅游名镇。(三)以库区为最大潜力和动力,突出抓好移民综合发展。着力发展库区经济,结合库区移民土地淹没长期补偿政策的试点工作,抓好移民后期产业发展、生活补助,子女入学补助等扶持政策落实;抓好库区产业建设,引导库区移民发展核桃、“三特”水果、淡水养殖、食用菌等基地建设,争取特色产业进库区入农户;继续抓好库区产业实用培训和劳动技能培训,争取库区劳力输出,提升工资性收入;抓好库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移民生产开发码头,移民安置点通屯道路项目,饮水项目等项目建设,提升库区移民发展空间。
一、主要经济运行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乡政府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关于三农会议精神,鼓励和支持农民因地制宜,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流转土地3100亩,发展多种经营。预计,2013年,全乡地区生产总值达7843万元,同比增长10%;农林牧渔总产值14147.02万元,同比增长18%;粮食总产量26842吨,同比增长7%;油菜产量330吨,同比增长20%;棉花产量135吨,同比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9178元,同比增长14%。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
涧坝、史院、尹祠、瓦杨、邵庄、联湖、庞岗、闫阳等村大棚草莓、蔬菜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达到了6500亩;1万亩小麦高产攻关示范片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丰产片基地继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土地流转的效益示范作用,继续积极引导群众进行土地流转。上半年在庞岗、邵庄、瓦杨、尹祠、仇咀等集中流转土地1060亩,扩大了邵庄村“翠绿蔬菜基地”、联湖村“阳光蔬菜基地”的规模和面积。新增了庞岗永亮蔬菜种植合作社、闫阳四方蔬菜种植合作社等2家专业合作社,对“永亮蔬菜基地”进行了“三品”认证,注册了“小麦酥”商标。合作社的成立,能人、大户的带动,加快了我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有序推进,已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专家来乡,进行了规划设计,园区蓝图即将绘就。
(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
农村水利设施进一步完善。通过“一事一议”,投资120多万元,在史院村、瓦杨村修建了防渗渠,在闫阳村、联湖村、尹祠村、仇咀村、庞岗村、邵庄村深挖了6口当家塘,在涧坝村新建拦水坝和过水涵闸13座,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000亩。农村道路继续硬化。投资262.5万元,对全长7.2公里的史院中心村道路硬化工程已顺利实施结束,群众的出行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集镇综合改造进展顺利。通过全面把握,综合统筹,先行试点的方法,对28间沿街立面进行了整治,铺设了防水、防滑地砖,面貌焕然一新。农村违建得到有效遏制。投资3万元,利用无线调频广播、标语、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有关制止违建文件精神,乡政府配备宣传车两辆,在全乡进行政策宣传,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实行网络化管理,科级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组干部包联户代表,形成人人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了及时发现、制止、查处和拆除。通过大力宣传和对2户违建的,有效遏制了违建现象的发生,在全乡营造了依法建设、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氛围。
争创省文明城区活动效果显著。市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动员大会后,乡党委政府迅速启动,一是安排部署,宣传发动。制定了文明创建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分解表,成立文明建设领导小组,把重点工作进行任务分解,落实责任。出动宣传车一台、拉过街横幅13条、发放宣传单5000余份,粉刷文化墙13面,LED屏不间断播放创建信息。二是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各村、乡直各单位签订了文明创建责任书,形成了乡负总责、村和单位包保、环卫城管人员具体实施的三级创建管理体系。三是有的放矢,稳步推进。针对脏,不断加大环卫工作力度,增加环卫设施及人员,取缔乡区垃圾堆放点4个。每天清理垃圾4吨,实现垃圾日产日清。针对乱,始终保持对乱停乱放、乱搭乱建的高压态势,拆除违章广告牌10余块,清理占道建筑垃圾20多吨,铲除杂草、占道菜园1000多平方,规范违规停放车辆100余辆次,规范经营摊点400多处。针对差,不断加大城乡基础设施投入,疏通集镇下水道1300多米,投资50余万元新修小街小巷近1000米,在原有3座卫生公厕的基础上新建2座水冲式公厕,在曹史路及史院集镇主街道安装太阳能路灯130套,实现集镇路灯全覆盖。创城工作的显著成果,受到了市区领导和广大群众的普遍赞誉,被授予全市“创城”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三)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展顺利。
我乡一直高度重视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初即召开专题党政联席会议,研究部署全年的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确定牵头领导和协助部门,明确目标任务,列出时间表,责任到人,并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实施民生工程的良好舆论氛围,形成了横向互动,上下联动,全力攻坚的民生工程、为民办实事工作机制。同时乡主要领导加强督查,定期或不定期调度民生工程和为民办实事的时序进度及工程质量。2013年区民生工程任务分解共35项,我乡涉及20项。区为民办实事有20项,由我乡牵头的共1项。截至目前,全面完成的有20项,占总量95%;正在实施的有1项,占总量5%。
(四)《区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分解任务稳步推进。
2013年《区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任务分解涉及我乡的有15项,需要我乡牵头完成的达5项。乡政府通过分解任务,确定责任人,制定工作标准,定期调度,不定期督查,各项任务稳步推进。截止目前,除了史院乡中心文化广场和集镇综合改造正在实施外,其它各项工作均已顺利完成。
(五)史院乡中心文化广场建设稳步推进。
建设史院乡中心文化广场是区政府安排的一项重点工作,也是一项惠民工程。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区领导的关心下,将教师(机关)周转房、中心幼儿园进行资源整合,经过规划设计,统筹建设中心文化广场。在已完成前期规划、设计、征地、拆迁等工作基础上,正在办理报建手续,其中一栋教师(干部)周转房即将竣工。
(六)社会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积极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医疗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乡参保18999人,参保率达104%。社会保障事业有序推进,今年开始在全乡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乡办理人数达7185人,其中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人数为2773人,60周岁以下在保4412人,办理就业失业登记证25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270人。
民政工作得到全面落实。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597户1331人,发放城市低保金19.54余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524户1238人,发放资金近91.9376万元。加强对敬老院的管理,不断完善敬老院服务设施,安装了视频监控系统,配备了消防器材,进一步改善了“五保”供养对象的生活,确保了安全与稳定。
计生工作稳步推进。进一步强化国策意识、人口意识,政策符合率逐年提高,性别比趋于正常,各种奖励扶持政策落实到位,干部抓计生工作责任逐步增强,自觉性不断提高,岗位责任制逐步完善,人口结构趋于合理,计划生育工作新的体制、机制已经形成,初步达到了规范化服务标准。
社会管理创新发展。坚持依法治乡,积极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推行党务政务村务公开;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认真做好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调解矛盾纠纷22起,成功率达100%。高度重视群众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创安成果。
(七)机关工作作风明显改善。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强组织建设和机关自身建设,着力改善机关工作作风,通过便民服务大厅和各村的为民服务代办点,及时、方便地为群众服务,提高了工作人员为民办事的效率和能力。同时变抓工作为盯工作,抓落实为盯落实,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得到转变,全乡上下,心齐气顺,讲团结、谋发展、鼓实劲、比实绩,各项工作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
三、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今年,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但是仍然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脆弱,尤其农田水利设施陈旧落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农业产业优势不明显,产业链条不长,农业增产农民难增收。2、由于区位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辖区内没有工业,财政压力大。3、个别村支两委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村级经济,增加收入方面办法不多,能力不强,造成村集体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4、农业结构调整力度有待加大,农业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的途径还不够宽敞。正确认识和解决好以上存在的问题,是政府工作今后面临的艰巨任务。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工作思路:继续以科学发展观来统揽工作全局,认真分析和总结当前的经济社会形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状态、趋势做到心中有数,把工作着重点落实到抓准、抓住经济增长点上来,以改进作风、改善环境、培育市场主体着手,制定相应措施,真抓实干,以发展的新思路、改革的新突破、开放的新局面和各项工作的新举措,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全乡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围绕上述工作思路和目标,下半年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调整农村经济结构,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引导广大农民发展精品农业、效益农业、市场农业,从而实现农民增收。一是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广新品种,进一步搞好低产田改造,保护耕地,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二是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种植、养殖。扩大优质小麦、油菜、大豆、棉花等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集中土地规模经营;建设养殖小区,大力发展猪、牛、鸡、水产品等养殖。三是大力扶持种植大户。通过示范作用,来带动周边群众连片种植、养殖,壮大规模优势。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建设美好乡村。下半年,我乡将继续以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农田整理为突破口,以规划科学建设美、生态宜居环境美、文明和谐乡风美、兴业富民生活美为总要求,按照以人为本、规划先行、生态优先、城乡一体、因地制宜的原则,一是全力抓好第一批美好乡村即史院中心村的建设工作。积极与区直有关单位、帮扶单位沟通联系,按照村庄布点规划,逐步完成村庄环境整治、绿化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为全乡美好乡村建设带好头,起好步。二是继续抓好土地整治和农建房管理工作。结合美好乡村建设,今年我们将继续实施土地增减挂项目,工程完成后将使村庄布点更加合理,村容村貌实现改观;进一步加大农建房的管理力度,防止出现反弹,巩固美好乡村建设成果,做到建管并重。三是着力抓好文明乡和文明村创建,做好和谐村居建设和“十星级”文明户评选工作。重点做好集镇街道和全乡村级道路主干道两侧乱堆乱放、乱丢乱倒、乱搭乱建的集中整治工作,实现基础设施完善,村容乡貌良好,公共管理高效,社会服务全面。
(三)完成史院集镇综合改造工程。按照规划设计方案,对史院集镇的水、电、路、灯等基础设施进行综合改造,在对沿街立面整治的基础上,对集镇各功能区进行重点规划与完善,精心施工,强力推进,依法取缔骑路市,改变集镇脏、乱、差的落后面貌,把史院集镇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集镇、新型集镇。同时,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中心文化广场建设任务,将其打造成为史院乡的一张靓丽的名片。
(四)加大工作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继续发挥人文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围绕产业招商,立足实际招商。进一步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全面优化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人居环境、服务环境和舆论环境,真正做到以政策吸引客商,以服务感动客商,以诚信留住客商,实现新的进展。
(五)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继续贯彻执行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优生优育。继续落实“三为主”,实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强抓“预警”考核,进一步细化计划生育岗位责任制,强化领导干部联系村和计划生育乡村干部联组包户责任制。加大计划生育工作力度,狠抓“两检”和“四项手术”到位率,以及社会抚养费的征收,确保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0‰以内,政策符合率90%以上,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化水资源的配置,鼓励节约用水。
一、指导思想
按照两化互动、统筹城乡、追赶跨越、加快发展的总体要求,紧密结合乡实际,着眼全域扶贫、坚持科学发展,务实践行“三个聚集”、“六个统筹”、“六大工程”,以跨越赶超为取向,以改善民生为核心,以壮大产业为支撑,以夯实基础为突破,以巴山新居工程为载体,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全面加快新农村建设,打好打胜扶贫攻坚战,努力实现城乡同发展共繁荣,走出一条贫困山区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新路子,真正把乡打造成县市扶贫攻坚综合性示范乡。
二、基本原则
1、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对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项目,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调动群众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对有收入的产业项目和农户自建项目,坚持以农户自筹为主,努力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2、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实行以规划带动项目,以项目整合资金,以基础设施和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科技创新,突出重点项目、重点区域,集中投入,连续投入,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三、目标任务
紧紧围绕市县扶贫工作的总体部署,以“产业发展强乡,旅游服务富乡,城乡统筹活乡”的扶贫工作思路,坚持城乡统筹和整乡推进的方针,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环境,奋力扶贫攻坚。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结构合理、社会事业进步、生态环境优美、生活水平提高、综合实力增强、城乡一体发展”的建设目标。到2015年底,实现GDP增长10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82元,;减少贫困人口132人。全乡实现户“五有”、村“六有”,即:户有一幢占地面积80平方米左右的巴山新居,有一亩以上高产稳产良田(地),有安全卫生的饮用水,有一个稳定增收项目,有一个科技明白人;村有可通中型以下客货运输车辆的硬化公路,有标准的村级活动阵地、卫生室,有完备的通讯设施,有产业发展协会,有增收致富支柱产业,有群众信任、团结干事的村“两委”班子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好制度。到2018年,全乡两个贫困村洋垭村和溪口村实现贫困村销号、全乡136户全部越过贫困线,实现同步小康总目标。
四、工作重点
(一)围绕旅游建设新居。按照巴山新居建设要求,背靠光雾山国家级旅游景区,采取宜聚则聚、宜散则散,错落有致、相对集中的原则,坚持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启动4个村的巴山新居建设。通过三年时间,全面完成农村土坏房(危旧房)改造,基本建成中心村和、、、、5个产业聚居点,实现居住区、公共服务区、产业区“三区分离”,科教文化、卫生保健、商业网点、农村养老“四进村”,道路硬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能源清洁化的“四化”标准,全乡村民聚居度达50%以上。在中心村,建产权式酒店、星级酒店,作为光雾山旅游景区的中转站和服务中心,把乡打造成宜居宜业的美丽新乡、开放开发的活力强乡,旅游服务的魅力大乡,努力使乡成为南江的前哨站和光雾山的后花园。
(二)围绕旅游发展产业。按照“聚集资源、市场带动,创建品牌、形成支柱”的思路,充分利用旅游资源,加大开放合作,积极招大引优,做实产业支撑。采取“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产业化模式,长中短结合,发展以核桃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在全乡发展整体推进全乡10000亩核桃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溪口村的天麻、乌药、猪苓等中药材繁荣发展;推动洋垭村、溪口村的南江黄羊发展;推动村、石龙沟村的巴山土鸡、生态猪等特色种养业发展,切实增强产业发展“造血功能”。逐步建成种养殖展示园、参观园,确保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三)围绕旅游完善配套。围绕“全域畅通”目标,用3年时间整治并硬化4个村的道路共20.2公里;用3年时间硬化18条社道公路40.5公里,完成产业路建设,实现产业发展到哪里产业路修到哪里的目标,全面完善乡域路网结构,为旅游发展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实施“全域灌溉”工程,利用好山区宝贵的水资源,分村建集中供水站和加快建设水利配套渠系,解决灌溉用水,实现中心村、聚居点集中供水,村村实现安全用水。在溪口村引进节能型电站2个,力争建成后,解决以电代柴的问题。改造中低产田土,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村卫生室,深入推进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确保村民小病不出村,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四)围绕旅游保护生态。按旅游综合开发的要求,完成地质灾害治理,有效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实施水土保持工程,加强退化土地治理,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全面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加强乡、村聚居点集中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现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实行“协商合作+和谐共进”的协商模式,引资引智,规划现有原生态资源,合理有序有效开发保护现有资源,切实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
(五)围绕旅游提升素质。对接光雾山国家级旅游景区,培训年轻的、有文化的为导游服务人员。以市场需求、岗能对接为培训导向,以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为培训目标,实行“政策法规+技能技术”的双育式培训方法,全面加强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确保实现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法律知识普及全覆盖,努力培育造就现代产业工人和新型农民,实现劳务输出或就地转移由粗放型、体力型向智能型、技能型转变。
五、资金筹措
一是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对接好农村产业发展的各项扶持政策和北部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政策,积极向上争取更多的资金、项目,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盘活群众自身资金、找准项目、使最少的资金投入加投劳折资整合使用,打手拉小手等方式筹措资金。
三是加大涉农资金整合。按照集中力量、形成能力的原则,探索创新涉农资金整合的有效途径,做到整合资金与精准扶贫的有效结合,以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切入点,重点改善贫困村、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四是撬动金融资金投入。大力宣传金融扶贫政策,对接扶贫开发担保政策,撬动金融机构放贷扶贫信贷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促进大扶贫事业的深入推进。
六、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乡扶贫开发综合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邹杰牵头抓总,各分管领导分工负责抓落实。分管领导分线分片具体负责各项建设任务的一线推进实施。大力发扬“白加黑”、“五加二”和“三天”精神,沉下深水、跟班作业,联动推进、合力攻坚,切实做到方案在一线制定、问题在一线解决、工作在一线推进。
(二)深入宣传发动。扎实开好乡领导班子成员会、机关干部职工会,统一思想,深化认识,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工作动力。认真组织村社,反复召开党员干部会、村民大会和院户会,深入宣传发动,教育引导群众破除小农意识、落后意识和山沟意识,积极支持建设。适时组织当地干部群众外出参观学习,开阔眼界,解放思想,增强发展意识,激发创业活力。
2020年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
今年以来,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会精神,以“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为指引,以工业升级、农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升级、城乡一体化建设升级、生态环境保护升级“五大升级”为抓手,积极抢抓“高铁、高速”时代带来的重要发展机遇,大力实施“对接南昌、决战新区、开明开放、美丽高安”发展主战略,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崛起新路。今年1—3月,全市完成生产总值38.23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财政总收入9.85亿元,同比增长11.6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7.63亿元,同比增长10.97%;完成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9.57亿元,同比增长20.5%;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78亿元,同比增长9.1%。
一、县域经济发展情况
1、坚持以扩总量、提质量为指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
坚持把“工业强市”作为加快县域突破的主战略,聚焦重点产业、核心企业,着力调结构、促转型、转方式,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一是升级主导产业。建筑陶瓷产业是高安的传统主导产业,2014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2.6亿元、税收3.5亿元。但是,环保压力大、品牌效应差、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一直制约和束缚着建陶产业做大做强。为此,我市提出了“环保优先、品牌引领、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建陶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打造“千亿产业集群”的目标。2014年,完成173条生产线窑炉尾气脱硫除尘设施建设,淘汰32家陶瓷企业50台链排炉,基地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营。成功引进国内200强——中节能集团投资30亿元建设集中供应清洁燃气项目,彻底解决制约建陶产业发展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进日本爱和陶、绿岛科技等公司,推进陶瓷废料回收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大了“高品高质、高安陶瓷”的品牌宣传和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力度,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产区品牌知名度。建陶基地申报“国家知名品牌示范区”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批复。陶瓷国检中心顺利通过国家“三合一”验收,填补了我市国家认可实验室的空白。成立了江西省建筑卫生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一线专家咨询部”等科技创新平台。高安建陶产业成功列入全省
2、坚持以市场化、信息化为支撑,加速现代服务业倍增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文化娱乐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一是打造汽运物流大市。重点以信息化为支撑,建立物流公共信息化平台,吸附、集聚全国各地的物流要素资源,以大物流推动大市场建设,以大市场促进大物流,最终形成大产业、带来大发展,推动高安汽车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提升,逐步将高安打造成辐射中部、面向全国的仓储物流、货运汽车集散中心和全国物流行业的标杆。引进了世界500强全资子公司——中国汽车零部件工业公司投资50亿元,建设总规划面积1万亩、一期占地3782亩的高安货运物流汽车产业园,宜春交警大队高安车管分所已投入使用;去年新增7家公司顺利通过国家4A级物流资质评审,全市4A级物流企业总数达到12家;新振兴、保捷实业等6家专用车生产企业已获国家工信部备案。截止3月底,全市共有汽运物流企业739家,全市营运货车保有量达到18446辆,吨位26.68万吨;累计新购车辆620辆,登记吨位9636吨;汽运产业完成税收835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727万元。二是加快文化园区建设。按照“城镇化的乡村、乡村式的城镇”的发展理念,加快了大城“五城”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体育健身、会议会展等现代服务业。截至目前,园区一期还建村217幢安置房建筑基础施工已全部完成,有16幢已主体封顶,路网工程正全力拉开;食博园项目实现与中铁十六局“强强联手”,中铁十六局将投资80亿元加快推进食博园项目建设,目前食博园千家百年老店项目一期2万平方米主体工程建筑已完工,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项目核心区南瓜藤水库周围的路网建设已全面拉开,总投资1亿元、建筑面积近8500平米的食博园招商中心已于3月29日正式动工建设;大城百年学苑项目详细性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出台;宜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新校区已于去年8月29日正式开学;总投资30亿元的卓达生态产业新城新型材料产业园一期(一期投资7亿元)400亩前期征地拆迁、规划设计工作已经完成。三是繁荣商贸宾招服务。在改造提升餐饮住宿、交通运输、邮政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的同时,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职教养老、金融保险等新型服务业态。目前,八景义乌财富广场、全球建筑陶瓷采购交易中心和华鼎中央城城市综合体项目等一批大型商贸服务业项目有序推进,同时正在与沃尔玛、天虹商城、红星美凯龙等项目积极洽谈。全市建有4星级酒店1家,3星级酒店5家,在建五星级酒店2家。四是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在继续不断完善华林山、贾家古村等主要景点基础设施的基础上,成功申报华林山景区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正在启动国家4A级景区申报,贾家古村、八百洞天景区成功申报省4A级乡村旅游点,上游水库全省首家水利文化展示馆正式开放。与此同时,积极融入南昌旅游都市圈,贾家古村、白莲山庄、瑞雪宾馆等五家旅游企业加盟南昌旅游都市圈旅游休闲年票。
3、坚持以重规划、铸精品为引领,打造生态宜居环境
按照“理念大气、规划大气、建设大气、管理大气”和“统一规划、分片开发、基础优先、配套建设”的原则,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一是加快城市建设。按照“建设新城区、优化老城区、保护古城区”的思路,遵循“搞规划、拉框架、做民生”的理念,大力加快瑞阳新区建设,打造集行政办公、文化会展、商务休闲、高尚居住等公共功能于一体的高品质、宜商宜居山水新城。目前,瑞阳新区各个工程项目在有序推进,新区八条主干道和六条区间路已基本建成;瑞阳湖广场及瑞阳湖、连锦河防洪景观工程全面启动;“两宫、两馆”正在主体施工,八中八小基础教学楼主体已完工;西环路桥已正式通车,东环路桥基本完工;瑞泰广场综合写字楼、铜鼓岭公园、瑞泰广场地下停车场、新区便民服务中心和派出所等项目工程前期工作有序开展。与此同时,明确了高安古城范围内的现代建筑只拆不建,保山护水留空间,为今后古城恢复打好基础。二是强化城市管理。突出抓好专项整治,通过广泛宣传、教育疏导、联合整治等方式,有效遏制了货运车辆在城区乱行乱停现象。按照集中清理与分片监管的方法,户外广告整治、建筑垃圾整治等环境治理工作成效明显。加大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力度,抓好“美化、亮化、黑化”工作,六小北侧生态广场建设工程全面完工投入使用。污水处理厂二期建设工程与设备安装已全部完成,污水管网建设工程稳步推进,增加污水进水量9000吨/日。三是推进镇村联动。按照“富民为先、规划引领、制度创新、典型示范、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了石脑、八景、华林等3个宜春市示范镇和龙潭、杨圩、村前等3个高安市示范镇的镇村联动建设。认真做好“地上、田上、墙上、头上”四篇文章,先后共投入资金5亿多元,建设“十个一”、“五个提升”工程及其他项目43个。八景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全国园林镇”,石脑镇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华林镇成为人气旺盛的旅游乡镇。在示范镇的带动下,全市各地根据自身特色,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提升集镇品位,全市初步呈现“集镇秀美、功能完善、以镇带村、三化互动、城乡一体”的格局。四是整治人居环境。成立了高规格的市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动员大会,全面打响了以饮用水源地养猪场拆除、农村垃圾整治、水库退出承包养殖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全市共拆除猪场1556个,拆除面积60.9万平方米。同时,统筹推进农村垃圾整治、水域环境整治工作。按照“1+2+3”模式开展农村垃圾整治,“1”即一炉(分片建设焚烧炉);“2”即两员(聘请保洁员和垃圾转运员);“3”即三化(人员聘用社会化、垃圾处理无害化、督促检查常态化),华林、八景、石脑等3个乡镇农村垃圾处理工作全镇覆盖、全面运行,村前、建山等乡镇实现初步运行。全市共有17座小(一)型、72座小(二)型水库解除承包合同,初步实现“人放天养”。
4、坚持以抓改革、求创新为突破,激发市域经济活力
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勇”字当头,以改革破难题,以创新增活力,以开放促发展。一是深化各项改革。稳妥推进了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及时衔接上级取消和规范的行政审批事项,全市审批项目、收费项目分别由原244项、93项减少为198项、62项,优化了项目审批流程50个,减少了审批环节80个,压缩了审批时限520个工作日。在全省率先创建了涉及行政审批服务的中介超市,吸引了规划编制、评估、勘测、等中介服务机构114家报名进驻,创造了公平竞争的中介市场环境。完善街道、园区财政管理体制,提升了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工业园区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试点工作基本结束,确保实现“准登记、确实地、赋真权、颁铁证”。二是扩大对外开放。1—3月,高安签约内资项目9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9个(含8个亿元以上项目),累计签约资金34.2亿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9.85亿元。总投资10亿元的云谷产业总部基地、总投资15亿元太阳能光伏发电等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全市实现外贸出口5000万美元。加快推进口岸作业区建设,完成7万平方米作业区地面硬化,协助市内8家企业成功取得了外贸进出口自营权。三是强化创新驱动。我市列入全国首批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奥其斯科技等3家企业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陶瓷国检中心顺利通过国家认可委专家组国家级实验室认可、资质认可、三合一认可的验收,填补了我市国家认可实验室的空白。
5、坚持以惠民生、促和谐为目标,增进人民群众福祉
“三集中、四结合”
找准“三农三牧”出路
石拐区是1950年“一五”时期与包钢配套建成的独立工矿区,2011年和2013年分别列入资源枯竭城市和国家67个资源衰退型城市名单。该区经过两次区划调整才有了农业人口,村庄大多数是自然形成的。
2006年以来,随着沉陷区、棚户区项目的相继实施,区域内近4万名矿工通过异地搬迁,生活环境得到有效改善,但留下来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仍然恶劣艰苦。全区761平方公里的总面积中有249.1平方公里为地质灾害区域,98%为山地,常住50户以下的自然村有67个,100户以上的自然村仅有11个。由于耕地面积小,土地贫瘠,大量农牧民长期依附采煤业及其附属产业生存,随着地区资源枯竭,农牧民增收渠道变窄,人均可支配收入2013年仅为9576元,与包头市平均水平相差3137元。全区常住的5200多农业户中五保户和低保户就有1384户。
面对诸多实际困难,石拐区委、政府经过充分征求民意和调研论证,确定了“三集中、四结合”的总体工作思路。
“三集中”,即按照“人口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原则,实施喜桂图新区“城中村”整体改造,工业园区“园中村”异地搬迁,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百户村落就地改造,沉陷区、生态脆弱区、旅游公路沿线村庄撤并搬迁,推动零散村落农牧民逐步向喜桂图新区、老工业区、五当召生态旅游区“三核”集聚。
“四结合”,就是坚持与创建全国小城镇示范区、传统文化名村、智慧城市、创5A级旅游景区相结合,坚持与扶贫攻坚相结合,坚持与建设美丽乡村相结合,坚持与村镇体系规划相结合,在“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中创出品牌。
主要是因地制宜采取就地整治和整村搬迁推进。对于目前暂时未能覆盖的4个拟搬迁行政村,在充分尊重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对有意搬迁的住户实施搬迁。对暂不愿搬迁的住户,通过成立便民小分队为其定期开展送医疗、送日常生活用品、送社保服务,在人口相对集聚的村落设置医疗服务场所,医疗人员定时坐诊;民政、卫生、社保等有关部门定期赴村办理低保、新农合和养老保险等手续,切实保障农牧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对于实施搬迁后的村庄,树立“三分建设、七分管理”的意识,通过建立环卫保洁制度、开展乡村文明行动等,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觉维护公共秩序的意识,实现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常态化。
就地整、集中建
圆农牧民宜居安居梦
目前,石拐区已投资8.17亿元,实施了32个自然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就地整治26个村,整村搬迁8个村,惠及农牧民2793户7031人。2016年,计划投资3.35亿元,实施剩余22个村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包括整村搬迁13个村,就地整治9个村,彻底改善区内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
针对生态脆弱区、采煤沉陷区、地质灾害治理区地处偏远、农牧民居住分散的实际,重点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其中,实施马场村整体改造,建成安置房10栋416套,安置马场、铜铺窑子、公益店等村村民986人。2016年拟实施后营子村整村搬迁项目,解决该村1200户农牧民的安居问题。以“十个全覆盖”工程带动,加快城乡统筹,保障喜桂图新区周边农牧民享有更好的公共服务。实施当铺窑村和北福永居村整体搬迁项目,在喜桂图新区建成安置房6栋235套,安置村民566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带动,促进企业发展,改善工业园区周边农牧民生活环境。其中,建成棚改房10栋460套,安置沉陷区范围内农牧民120户284人。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带动,推进中心集镇建设,改善沉陷区和地质灾害治理区农牧民生活环境。实施爬榆树村、吉忽伦图嘎查、缸房地村移民新村项目,建设安置房268套,探索“集中居住、抱团养老”的新模式,为60岁以上老人建设互助幸福大院160套,配套建设了文化活动室、便民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搬迁安置周边农牧民1014人;2016年计划再兴建养老院和幸福大院104套,安置生态脆弱区、沉陷区以及周边老年人104户250人。
整村搬迁实现了搬迁农牧民户均一套新居的目标,配套实施的各类保障机制解决了农牧民后顾之忧。特别是幸福大院的建设,为解决贫困地区农牧民养老问题探索出一条路子。
抓重点、立长远
带动农牧民增收脱贫致富
石拐区是典型的沟谷小农业,种植经营模式单一,难以发展壮大。为此,我们在推进种植、养殖互动发展的同时,将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抓手,通过农牧业产业化项目促进农牧民就业,带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以古顺园食品公司为龙头,按照“政府+金融+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五位一体脱贫模式,建设肉羊、肉牛养殖和食品深加工基地,公司与贫困户签订肉羊产业化托管协议,指导其进行科学化养殖,每年按15%的比例返还红利。引入华西希望・特驱集团投资4亿元,建设30万头生猪养殖生态循环产业化项目,按照“公司+家庭农场”的模式,发展家庭农场300个。
充分发挥五当召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效应,多点开花增加农牧民收入,将农牧业与生态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五当召旅游公路沿线发展农家乐、牧家乐等非农产业及连翘、熏衣草等林下产业。重点推进包头市希望花舞人间生态农业园建设,打造以葡萄种植采摘、丹麦风情小镇、酒庄部落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综合体,着力培育现代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为消除失地农牧民的后顾之忧,通过“村企共建”等保障机制,推荐园区企业用工。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农牧民投工投劳,促进农牧民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通过“扶不起来养起来”“低保优先”等兜底脱贫做法,加大对老弱病残农牧民的保障力度,实现老有所养、残有所救、病有所医;增加搬迁征拆补贴力度,提高农牧民补贴性收入;投资1.8亿元将5059名失地农牧民纳入城镇养老保险,人均补贴资金4万元。
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
各位委员、各位领导:
为加快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县政协组成调研组深入到我县部分乡村进行了调研视察,并赴吉林省图们市凉水镇、四平市铁东区叶赫满族镇、延吉市安图县万宝镇红旗村(被誉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和我省桓仁、宽甸两个满族自治县部分乡村进行了学习考察。五市县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举措和成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我们深入思考,充分论证,精心撰写,形成了调研报告。下面,我代表县政协调研组就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基础提出几点建议。
一、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作法
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感受到,五市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思路明晰,措施得力,成效显著,富有特色,他们的经验和作法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明晰思路,强化规划引领
按照“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要求,五市县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编制了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让规划引领建设、改造和升级,致力于推进环境、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四平市铁东区明确了“抓点、连线、促面”的工作思路,坚持规划、整治和建设并举,做到组织领导、示范引领、资金投入、帮扶措施、督查指导“五个强化”。桓仁、宽甸两县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桓仁县制定完善了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桓仁镇和北甸子乡被评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大南沟村成为国家级生态村。宽甸县确定了“四美十有”标准,河口村被国家六部委评为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成为全省乃至东北地区惟一获此殊荣的乡村。
(二)整合资金,注重突出实效
五市县采取多种形式,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宽甸县积极开展美丽乡村申报创建活动,美丽乡村建设的点定在哪里,相关部门的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到哪里,全力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集中优势,重点帮扶。如2013年,帮助青山沟镇整合省市县各类资金770多万元,对散居于山上的45户进行整体搬迁,统一标准,规范建设,依托青山沟景区,悉数办起了农家乐,每户每年住宿和餐饮净收入可达10万元左右。桓仁县“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累计投资10多亿元,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并对全县103个行政村的基础设施进行了改造和新建。四平市铁东区强化资金投入,坚持多渠道筹资,即区上支持一点、单位部门帮扶一点、乡镇挤出一点、社会捐助一点、村民自筹一点,有效破解了建设资金难题。
(三)整治环境,改善村容村貌
四平市铁东区全面开展了以“治山、治水、治脏、治乱、治污”为主要内容的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投入大量资金,重点实施了农村环境整治净化工程、高标准村屯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完善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工程、退耕还林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桓仁县加大农村环境治理投入力度,“十二五”以来,整合各方资金1.9亿元,建成生物质垃圾气化站8处、垃圾堆肥池1650立方米、污水处理设施套,新建畜禽粪便处理中心2处、户用沼气池5132个……达到了既解决环境问题,又解决卫生问题;既解决燃料问题,又解决肥料问题;既解决生产问题,又解决生活问题。宽甸县着力开展了“四场五化六整治”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先后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全面推进“万盏路灯进村屯”、“万座水厕进农户”等工程,使全县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依托资源,发展特色产业
五市县各乡村紧紧依托本地资源,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作为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延吉市万宝镇红旗村依托毗邻长白山的区位优势,精心打造民俗特色品牌,原汁原味的朝鲜族民族风情。在这里,一幢幢具有民族传统建筑风格的白墙青瓦房整齐地排列在溪水两旁,统一的木栅栏围起一座座农家小院,86户家家院里都是“蔬果飘香绿满园”。该村逐步形成了以朝鲜族特色餐饮、民俗表演、民俗风情体验、家庭度假和农业观光为主的民俗旅游产业体系。2014年共接待游客24万人次,旅游收入1900万元。桓仁县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形成了以葡萄、山参、优质米等产业为重点的六大产业基地,培育和发展了10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其中老黑山村成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全村共发展大榛子种植基地3600多亩,年产大榛子35万公斤,人均收入达2万元。大榛子产业成为老黑山村农户致富的摇钱树,让曾经的全县经济最落后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宽甸县立足自身优势,大力发展集观光、游览、采摘于一体的观光农业产业基地,在景区与沿线周边建设了有机蔬菜、山野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等示范基地,农旅结合效益明显。如今宽甸农家乐已多达2000家,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带动了百姓致富,也将宽甸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
(五)创设载体,培育乡村文明
五市县积极引导农民提升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准,培养农民科学的、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了良好的民风、村风。万宝镇红旗村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和乡风文明培育当作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该村认真开展了评选“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和“美德在农家”、“不让黄赌毒邪进我家”等活动,形成了“团结友善、明礼诚信、家庭和睦、邻里互助、遵规守法”的良好风尚。桓仁县湾湾川村,以“爱家邦、美家园、传家风、睦家邻”为村训,建设了集休闲、健身、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2处,村民在闲暇时间唱村歌 、跳健身操、自编自演文艺节目,文明和谐的文化生活在村里蔚然成风。宽甸县河口村,在村“十星文明户”的基础上,按照“美丽农家”的标准,评选出家庭和谐、邻里和睦、环境整洁、产业致富的美丽农家80多户。用典型的力量感召和激励村民人人讲文明、家家有产业、户户讲和谐、共奔幸福路。
二、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我县在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村屯环境美化、发展高效特色农业、弘扬乡村文明新风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建和改造了村部、村路、巷道、边沟、院墙、卫生室、农民书屋、文化广场等,更多的农民走上了柏油路、水泥路,住进了漂亮新房,喝上了清洁自来水……二是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各村设置了垃圾箱,配备了保洁员,村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加强,卫生改厕力度加大,农村环卫保洁水平得到提升,村容村貌得到较大改观。三是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结合乡村实际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绿色农业,积极发展生态旅游业,农民收入持续稳步增长。四是道德文明素质得到提升。认真开展了“四德”主题教育进乡村活动和“道德文明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标兵户”等评选活动,提升了农民道德文明素质,净化了民风、村风。
几年来,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涌现出了一些生态优良、环境秀美、乡风文明、幸福和谐的美丽乡村。如:南口前镇王家堡村被评为国家级文明村,获得省村容村貌综合治理先进村、省环境优美村等多项荣誉称号。南山城镇大北岔村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创建先进村(大孤家镇王小堡村也曾获此称号)、全国法制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等一系列荣誉称号。红透山镇成为全省宜居示范乡镇。大苏河乡沙河子村成为我省少数民俗村和全市乡村旅游的典范。
成效有目共睹,差距不容忽视,任务依然艰巨。近年来,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虽然取得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应清醒地看到,与五市县等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进展不平衡。由于认识高度、工作力度和推进程度的不同,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县各乡、村之间发展得不平衡,有的差距还比较大。全县生态环境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卫生环境整洁、乡风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所占比例还不高。二是缺乏科学规划。一些村规划意识淡薄,缺乏通盘考虑,村庄布局不尽合理;有的村虽有规划也不按规划实施,随意性强,导致规划和建设“两张皮”;有的村规划粗线条,缺乏科学性和实效性……总之,重建设、轻规划的现象在农村并不少见。三是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习惯尚未形成。有些村户垃圾乱丢弃、污水乱排放、杂物乱堆积……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情形,在一些村户中还相当程度地存在着,污染了农村的环境,制约着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四是有的村级班子战斗力不强,存在着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工作主动性不强,群众参与度不高,美丽乡村建设进展不快。
三、关于扎实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县14个乡镇,188个行政村,无论是从地域面积、人口规模来看,还是从生态资源、发展现状来看,广大农村都是我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和短板。美丽乡村建设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生态文明成果的集中展示,有利于提升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实实在在地提高农民的幸福指数,加快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为此,需要全县上下坚持不懈地努力和奋斗。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一)深化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造福后代的民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明确重点,扎实推进,切实把美丽乡村建设当作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实抓好。要像宽甸等县市那样,研究制定针对性更强、更实的实施方案、管理体系、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加大督导检查力度,并在资金、政策、项目上给予倾斜,在全县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和互促共进的良好氛围。
一是建立“三级联动”管理机制。要建立以乡镇为责任主体、村屯为实施主体、县相关部门为考核主体的“三级联动”管理机制,加强领导,明确目标,有序推进,认真考评,形成县、乡、村三级共抓、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是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事业成败,关键在人。美丽乡村建设对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乡村两级班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职责。要大力加强乡村两级班子建设,切实抓好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为核心的乡村两级班子建设,不断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要将美丽乡村建设纳入乡村两级班子考核体系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工作导向和激励机制。实践证明,美丽乡村建设亟需一大批有责任意识、创业激情、开拓精神、务实作风的乡村干部来带领。这是时代的迫切要求,发展的关键所在,群众的强烈企盼。
三是建立有效投入机制。要建立多方筹资的投入机制。整合各类资金特别是涉农项目资金,加强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充分发挥财政、城建、交通、农林水、环保、移民、扶贫等职能部门的作用和省市县帮扶部门、帮扶单位的作用,做到资金项目集中投放、高效使用,力求打造更多的示范乡镇、示范村庄,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制定出台“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同时积极争取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是倾力守护绿水青山。绿水青山是乡村最宝贵的资源,是我县最厚重的家底。作为生态资源的承载主体,各乡村要始终不渝地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让乡村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美好。要依托丰富的自然禀赋,坚持生态富民战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使自然生态与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绝不能因为短视行为而牺牲乡村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充分认识并发挥好生态这一最大优势,努力将我县乡村打造成为山清水秀的生态走廊和宜居宜游的美好家园。
(二)坚持科学规划,注重因地制宜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全局性工程。要坚持科学规划和因地制宜相统一,把乡村科学规划与环境卫生整治、农民素质提升结合起来,与特色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努力打造乡村特色和品牌。
一要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要把规划摆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首要位置,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施工的原则,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引领作用。要进一步完善《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各乡村要结合地理区位、资源优势、产业发展、村民实际需要,编制本乡本村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做到同全县发展总体规划相结合,同产业布局规划相协调,同精神文明建设相呼应,让规划更具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二要发挥典型引领作用。要充分发挥典型村的示范引领
作用,优先抓好城郊村、 公路沿线村、乡镇政府驻地村、重点景区村建设工作,做到突出重点、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促面、有序推进,努力打造一批环境优美、设施配套、产业兴旺、民风淳厚的示范村、特色村,实现生态美、百姓富、民风正的有机统一。
三要坚持因地制宜方针。要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主动作为、群众满意”的原则,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坚持合理化布局,实施差异化指导,突出个性化塑造。坚决摒弃“一个模子”、“ 千村一面”的现象,始终保持乡土特色和田园本色,形成“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一村一韵”的乡村独特魅力,彰显自然、恬静、绿色、清新的乡村之美。让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小桥流水、田园农家、鸟语蛙鸣、院墙屋瓦、淳朴民风、满乡文化……这些具有鲜明的生态元素和乡土气息的生活印记,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努力打造我县美丽乡村的品牌和特色。
(三)加强环境整治,形成长效机制
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要坚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的重要举措。在“美”字上下功夫,在“实”字上求突破。
一是突出重点,狠抓落实。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涵盖硬化、绿化、亮化、美化、无害化处理等众多领域,需要多部门协调作战。要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行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污染治理、饮用水源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重点工作。通过持之以恒、行之有效的环境整治,达到道路硬化、村屯绿化、卫生净化、街路亮化、环境美化,远离脏、乱、差。让干净整洁的村落、蔬果飘香的庭院、绿意盎然的花木、平坦通畅的道路、清澈见底的河流……成为农村一道靓丽的景观。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让农村设施多起来、农村环境好起来、农村面貌靓起来,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二是健全机制,确保实效。要健全农村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明确工作任务,落实目标责任,加大监管力度。要从最基础的垃圾污水处理、村屯美化、河沟清理、卫生改厕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整治。制定环境卫生管理长效保洁责任制,做到卫生环境有人管,管得了、管得好,使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确保整治效果不反弹、可持久。
(四)立足生态优势,壮大特色产业
没有特色产业作支撑,农民就难以增收致富,美丽乡村建设也会成为一句空话。我们应坚持美丽乡村建设与农业、旅游、生态深度融合,以特色产业支撑为重点,形成产业发展与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并进的良好态势。
一要围绕资源优势狠抓生产基地培育。各乡村要结合本地区资源优势和产业特点,紧紧围绕特色农业狠抓生产基地培育。特别是要以大伙房水源保护治理规划实施为契机,搞好水源保护区产地认证、产品标识和区域保护工作。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依照标准规范生产,积极运作打造品牌。鼓励和支持农户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优质米、山野菜、花卉等有机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让好的多起来,形成规模;多的好起来,形成特色;特色火起来,形成效益。使我们的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等特色产品走向城市、走进商场、走上餐桌,不断提升清原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我县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
二要围绕生产基地狠抓龙头企业建设。实践充分证明,建好一个龙头企业,就能占领一方市场,带动一批农户,致富一地百姓。要紧紧围绕资源优势下大气力重点抓好具有区域特色的深加工型龙头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对外联大靠强等方式新建和改造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较强牵动能力的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组织形式,组织农户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与农民形成联系紧密的产业发展链条,促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和就地增值,大力提高特色农业的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民增收步伐。要本着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鼓励农民以租赁、转让、入股等多种方式合理流转土地所有权,从而使土地能够向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集中,实现土地的集约经营,促进土地增值和农民增收。
三要依托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要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镇(乡)村发展乡村游、生态游,真正将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相融合。积极打造融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景观于一体的乡村旅游品牌,使自然之美与发展之美相得益彰,田园之美与生态之美相映成辉,努力打造更多旅游强镇、旅游特色村、旅游示范点,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农户就业增收。让乡村旅游成为我县旅游的亮点,使之既有看点,又有卖点。
(五)培育新型农民,倡导文明新风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物的硬件”建设,也需要“人的软
件”建设。只有让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齐头并进,才能实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深度融合,使美丽乡村既体现发展之美,也释放文明之美。
一是提升农民文明素质。要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培育新型农民、提升农民文明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引导教育广大农民增强环境保护和卫生保洁意识。要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把生态、洁净、文明的理念渗透到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以往乱扔乱倒、乱堆乱放、乱搭乱建等不良行为习惯,保持村屯庭院干净整洁,使美丽乡村建设更具文明内涵、更有文化底蕴。让农村既有美景,又有美德。
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四德”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多种有效载体,组织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美丽农家、卫生模范户、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等评比活动,引导大家崇德向善、守望相助、明礼诚信、遵纪守法、敬老爱幼、创业致富,形成风醇物厚、健康向上的民风、村风。倡导新风尚、弘扬正能量。要继续推进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养老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一、一年来的工作回顾
(一)加强领导。乡辖7个行政村,人口达4675人,项目推进工作涉及土地、水利、村镇建设、电力、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等领域。乡党委政府为了切实加强对项目推进工作的领导,全面落实项目建设目标责任,特成立了乡项目推进(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乡长担任组长,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并下设办公室,由分管领导兼任办公室主任,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办公室负责实施的工作格局。同时,还成立了乡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相应的职能办公室。领导小组的建立和职能办公室的设立,全面加强了我乡项目推进工作的领导,充分认识项目带动发展、发展促进和谐思想,使我乡项目推进工作事事有人管、人人尽责任的良好工作氛围,为项目推进工作一潮推一潮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强大的人员保证,这是我乡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成效的主要原因。
(二)统筹规划。乡项目推进工作以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和全面推进为原则。全乡建立了总项目库,总项目库分实施项目、争取实施项目和预备探讨项目,每个项目库又按不同行业分别建立了土地、水利、村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产业等6个子项目库,并按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同时与县发展和改革局项目总库做好衔接。乡党委政府积极做好项目建设协调服务工作,坚持经常深入项目现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全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分解细化目标任务,制定阶段工作计划,着力突破重点环节,为项目推进工作取得成绩打下良好基础。
(三)狠抓落实。乡在建项目繁多,为了使项目推进工作顺利开展,特成立了乡项目推进政策处理领导小组,制定了乡政策处理工作制度。全乡上下形成合力、勇于开拓、敢于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和作风,按项目建设要求及时完成征地等政策处理,为项目施工营造无障碍条件,把资金筹措、政策处理等难题一个一个破解,使项目推进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四)项目情况。一是220千伏段政策处理经过耐心细致的进村入户协调,投入十余万元,政策处理全部到位。二是新建危旧房改造小区、沙垟下山移民小区初具规模,2013年全乡实施困难群众住房救助12户,修缮17户,全年投入60多万元完善中心村和危旧房改造小区、沙垟下山移民小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在确保全面超额完成危旧房改造任务基础上,小区建成人口聚集、设施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新农村;三是启动实施炉西黄秀200亩土地开发项目,目前正大力推进项目进度;四是投入200多万元实施沙垟防洪堤、库头防洪堤两堤建设,目前已经基本完成项目建设,正进入最后收尾阶段;五是加大投入力度开展库头古村落保护项目,目前已经完成库头古村落保护规划设计,开始村级大会堂等相关保护建设子工程;六是投资五万元实施燕安村委办公楼修缮扩建,改善了燕安村办公条件和便民服务中心建设;七是在建项目中,乡中心小学教学楼、投资70多万元的乡客运和货运站都已竣工,即将迎接验收。项目的建设,为我乡创造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称赞。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一)乡镇缺乏项目建设的专业人才,对项目前期中的方案设计、投资概算及建设中的质量监督等不懂不精,造成能抓重点难抓关键。
(二)项目建设中的部门程序过多过严,前期谋划时间太长,缺少灵活性,合力建项目的氛围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项目建设中受益人群的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存在干部要做、政府要建、与我个人无关的思想,难以舍小家顾大家,政策处理难度大。炉西村土地开发就是由于个别农户思想不统一,影响了项目进度。
三、2014年的工作思路
2014年我乡的项目建设工作,将紧紧围绕“四个”建设,充分发挥乡村干部主观能动性,在全乡上下形成谋项目、抓项目、建项目的浓厚氛围,使乡的项目建设工作再一个新台阶。
(一)进一步完善项目库建设工作,做到项目建设有针对性、有计划、有先后、有重点;
(二)进一步做好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做到政策处理充分、规定动作到位和无障碍建设;
(三)进一步落实项目建设的动态管理,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出台工作措施,确保项目按时按质保量完工;
召开全市地税工作会议,这充分体现了全市地税系统干部职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特别是看到大家意气风发、高昂向上的精神风貌,使我深感振奋。借此机会,首先,代表市四大班子讲三层意思。一是看望大家,对地税部门在十一五”期间所取得的效果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地税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亲切的慰问;二是给大家鼓劲,希望地税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在新的一年里,再接再厉,克服困难,扎实工作,争取在工作上有新提高,效果上有新突破;三是传达市委、市政府对地税工作的希望和要求,依照市委、市政府的安排安排,切实做好今年的各项税收工作。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和市“两会”刚刚结束,省“两会”正在召开之际。
学铁同志对“十一五”期间全市的地税工作进行了全面回顾总结,刚才。明确了十二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安排安排,思路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到位,完全同意。希望同志们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再讲几点意见。
一、工作扎实、效果显著。
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十一五”期间。综合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新提高,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乡村文明创建再结新硕果。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21.8亿元,年均增长16.3%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403亿元,年均增长28.4%十五”末的3.5倍;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34.5亿元,年均增长24%十五”末的2.9倍;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30亿元,年均增长17.6%十五”末的2.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073元和5450元,年均增长10.9%和16%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进一步提高。市先后荣获全国优秀旅游乡村、国家园林乡村、国家卫生城市称号,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和取得的成果,提高了市民素质,提升了乡村品味,为我争创全国文明乡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市委、市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的结果,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努力奋斗的结果,这其中也离不开地税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五年来,全市地税部门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克服多种不利因素,积极发挥职能作用,规范征收管理,推进依法治税,优化纳税服务,组织税费收入,为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财力保证。全市地税系统累计组织税收收入88.65亿元,其中市区级收入68.3亿元,占全市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57.6%累计组织各类政府规费103亿元;累计减免各项税收6.4亿元,为壮大西宁市财力做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2010年,全市税费总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组织市区级税收收入20.4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101.4%同比增长22.68%社保费收入完成26.2亿元,西宁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同比增长11.1%代征各类政府规费6031.8万元,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度目标任务。
市委、市政府对地税部门的工作是满意的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同志,对此。市委副书记、市长同志专门做出批示,对去年地税部门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此,代表市委、市政府对地税系统干部职工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贡献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刚才受到惩处的先进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并通过你向奋战在全市地税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及其家属表示亲切的问候!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
需要我科学掌握形势,十二五”时期是市率先实践“四个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进一步审视市情,加快富民强市步伐,全力以赴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市的经济虽然趋稳向好,一方面。但经济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这些因素造成的影响,无疑会增加税收工作的难度。同时,随着国家和省上关于促进企业发展和改善民生等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的实施,税收减收的可能也将进一步增大。另一方面,国家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启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发展非公经济、藏区发展扶持政策逐步落实、玉树灾后重建全面实施和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乡村群建设等历史机遇,也为西宁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强了内生动力,发明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前两天,强卫书记在省“两会”上提出了西宁市要力争在三个方面走在全省前列”要求,市委、市政府依照西宁在全省率先实践“四个发展”目标要求,着眼于当前利好形势,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全力打造“幸福之城、生活之城”工作任务,按这个目标任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要达到14%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要达到1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要达到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要达到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要达到10%13%这些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既是工作压力,更是工作动力。同时,依照“财政保民生、建设靠经营”工作理念和“繁荣靠产业、美丽靠建设、宜居靠管理”工作思路,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财税收入做保障,这就对全市广大财税干部职工提出了更高要求。对此,要有更加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思想准备,科学分析、统筹谋划、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税收增长目标,为西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
开好头、起好步非常重要,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对实现西宁经济平稳发展尤为关键。全市各级地税部门要结合“十二五”规划,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明确目标、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抓好落实,努力推动地税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要有效发挥税收职能,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各级地税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和省局的工作要求。
二是要提升科学管理水平。认真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积极培育新增税源,建立完善税源管理长效机制。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继续推行税收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管理,不时提高税收管理质量和效率,使地税收入的规模、增速、结构不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积极挖掘税收增长潜力,努力把经济优势转化为税收优势。加大欠税清缴力度,堵塞税收流失漏洞,努力做到应收尽收,使经济发展的实际效果真正反映到增强财政实力上来。
三是要强化依法治税能力。把依法治税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始终。严格依照法定权限与顺序执行各项税收法律法规和政策,真正做到规范执法、公正执法。进一步转变管理职能,创新管理制度,简化工作顺序,规范内部管理,降低运行本钱,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同时,针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社会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和突出问题,开展税收专项检查,严肃查处各种偷逃税行为,提高纳税人的税法意识,营造良好的税收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