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各民族传统节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少数民族 传统节日 现状 对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是少数民族的历代先民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适应生产生活的需要而逐渐形成的,并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演变并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一种民族文化的载体。它与民族的历史、社会、经济、天文、历法、音乐、歌舞、饮食、服饰和宗教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民族意识的个性表达,是广西少数民族同胞们智慧和文化的结晶,具有娱乐大众,锻炼身体,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发展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作用。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全球化与城镇化的影响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被慢慢淡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一部分,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和传承,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1 保护与传承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意义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传统节日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节日体育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为节日带来了民族特色。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舞台,各少数民族同胞通过这个舞台充分展示本民族的风俗文化。是向社会各界宣传民族特色,让社会各界人士了解少数民族风土人情的重要手段。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这一周期性的活动,也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能够得以传承的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广西少数民族同胞们通过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可以增加各民族间的相互了解,促进民族间的友好团结。此外,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还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成百上千的游客及群众慕名而来,带动了广西旅游、交通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给这些行业带来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为广西各行各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2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支持的力度不大
政府及相关部门作为人民的领导机关,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观念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现代体育运动越来越大众化的今天,广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关注的方向渐渐偏向与现代体育运动的发展而忽略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状况。缺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就缺少了媒体的宣传,在外界的知名度也随之下降。没有了社会的关注,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缺少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也是广西少数市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所存在的问题。
2.2 民众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关注
一项体育运动要想开展得好,缺少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参与积极性是很难做到的。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各少数民族同胞们为欢庆本民族的传统节日而开展的节日项目,其观众和参与者大多都是本民族村寨的成员,除了本民族的成员外,几乎没有人会自发的组织和参与。一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危险性较大,平时村寨的轻壮年都常年在外打工,对本民族体育项目缺少必要的训练,处于安全的考虑,很少有人愿意出面组织训练和参加展演,久而久之,民众慢慢的失去了参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现在了解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比赛规则、比赛形式的人越来越少,甚至有很多人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比赛形式闻所未闻,比赛规则更是一问三不知。不了解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比赛形式和规则的人大多不会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就不会参与其中,对其深入研究。除了当地群众以外,外界人士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关注寥寥无几。缺少了各界人民群众的关注,就限制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的开展。
2.3 受到现代体育运动的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少数民族同胞节日庆典的一项内容,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增添了不少节日气氛,同时也为各界人士展示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但是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大多都是少数民族同胞们从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生产中演变而来的,其目的只是为了在枯燥的劳动生产中寻找一些乐趣。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和观赏性都不高,很难满足人们的视觉要求。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以更高、更快、更强为目的、其竞技性与观赏性远远超过了民族传统体育,现在人们更喜欢在紧张刺激的比赛气氛中观看比赛。而在大众体育方面,人们锻炼身体的方式多种多样,锻炼的要求也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加,不只是单纯的强身健体那么简单。他们要求可以强身健体的同时也可以舒缓压力,愉悦身心,还能够促进交流和团结协作。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运动形式和所能达到的效果已经很难被现在的群众所接受,这也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一个原因。
2.4 区域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宣传不足、推广不积极
经济条件的制约也是影响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传统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其发展的状况也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发达的地区,在其他方面发展状况良好的情况下,可以将部分注意力转向体育运动项目的发展。所以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体育活动开展得相对较好。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一切建设都以经济发展为主。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作为体育运动的一个分支,也随之受到了经济条件的制约,由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没有多余的资金投入到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增添体育器材,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工作者的建设也受到了限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开展就得不到保障。对外界宣传力度不足,很难提高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推广不积极,造成参与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人逐渐减少,没有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情景。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不足、推广不积极也是制约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3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发展的对策
3.1提高民族传统体育的竞技性、观赏性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应该要在尊重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与现代社会的竞技体育相结合。不但要保留民俗文化的传统因素,还要顺应潮流,不断改进和完善,必须要经得住观众的选择。体育项目的精髓与魅力在于其具有竞技性。在现代体育形式的冲击下,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必须增加其竞技性。对那些竞技性相对较弱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进行科学整合与改造。科学地制定规范合理的比赛规则,使得比赛能够公平公正的举行,对提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技术动作完成的难易程度制定出统一的评分标准,减少运动员完成动作的随意性,这些都对提高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竞技性和观赏性有很大帮助。
3.2 简化比赛方法,加入娱乐元素,增加场地器材的建设
“气排球”之所风靡广西以得到很好的发展,是因为“气排球”项目比赛和健身用球轻而软,娱乐性、趣味性强,让群众对球的恐惧感消失,让群众在愉快欢乐气氛中进行比赛和锻炼,繁琐的比赛方法、复杂的比赛规则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让很多想参与其中的群众“望而却步”。对现有的少数民族项目进行科学的整合,根据全民健身民众的需求而简化一些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方法,统一比赛规则,降低一些比赛项目的危险系数,加入一些娱乐和趣味元素,这样一来,广西少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入门门槛就降低很多,参与其中的群众就会慢慢增加。在简化比赛方法使其更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加大资金的投入,修建一些实用场地方便少数民族项目的开展,研制一些物美价廉的民族体育器材,满足民众参与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要求,这些对广西少时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将起重要作用。
3.3民族传统体育进入校园,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扶持力度
政府及相关部门加大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是发展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一个有效方法。政府及相关部门可通过媒体,网络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在采纳社会的意愿和尊重当地少数民族传统风俗习惯的前提下,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共参与的格局,不仅仅在民族传统节日阶段,平时也需要适当的组织一些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比赛,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慢慢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让一些有意义便于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校园。学校是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摇篮,学生可以在学校里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进入学校,进入课堂,不但可以使学校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以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加深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增加学生对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项目和比赛形式的兴趣,从而让更多人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运动中来。在学校成立专门的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的训练基地,从众多参与者中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进行专门的培养。学校有源源不断的生源作为基础,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也可以在这一基础的支持下不会出现“后继无人”的现象。所以,让民族传统节日体育进入校园,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保护与传承的有效方法。也是民族传统节日体育得到发展的必要条件。
3.4 努力创新,利用网络宣传与促销拉动产业升级,加快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的开发,是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到产品,产品到市场的转化,从而最终实现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产业的飞跃。而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不断创新的过程。发展区域经济,将民族传统节日体育项目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物质生活得到富足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对精神生活进行追求,旅游理所当然的成为人们追求精神享受的首要选择。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和广西的旅游产业结合起来,把握广西旅游产业所带来的机会,充分发挥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项目的优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开发与发展,要走以信息化为基础、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资源内涵,树立精品,在强化传统手段进行营销的同时,更需要利用网络进行营销,以吸引广大的中外休闲旅游者前来旅游消费,以拉动整个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民间体育旅游产业升级。在发展广西少时经济的同时,也可以为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宣传与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4 结语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是广西少数民族对外宣传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发展好民族传统节日体育不但可以为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增添浓厚的民族气氛,丰富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内容,宣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当地的旅游运输、餐饮、住宿等行业带来利益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然而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的发展任重道远,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体育。
参考文献:
[1] 何玉嘉.现代语境下广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问题的思考[J].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7-13
[2] (德)茨克.跨文化交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王小峰.对民族体育旅游产业定位与思考[J].现代教企育业,2008(1):103-104
[4] 张冰松.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价值研究[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7,8(16)4.
[5] 卢兵.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导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6] 黄伟,卢鹰.中国古代体育习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基金项目:
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普通高校公体课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编号:2013JGB293。
作者简介:
梁思捷,男,广西柳州人,1985年9月生,汉族,助教,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
【关键词】社会转型;民族体育文化;变迁动力
前言
我国幅员广阔,民族众多,有着丰富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近年来,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效益占经济效益中的比重下降,加上外来体育文化活动的冲击,我国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影响力越来越少,许多珍贵的民族体育文化由于缺乏传承和宣传,正在面临消失的危险。
1.社会转型影响民族体育文化变迁的因素
在传统社会形态中,社会变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行为,一次大型的灾难或者战争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迁移,由此,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也会发生改变。民族体育文化是基本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而产生的,随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改变而改变,因此社会变迁对民族体育文化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如果人们能够在社会变迁后及时改变传统体育文化中的内涵,为其融入与新时代相符的精神特质,就能够使体育文化得以常新;另一方面,如果人们固守传统,不愿意汲取新时代和外来文化中的精华为自己所用,就容易使传统体育文化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最终因为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而被淘汰。
2.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变迁和传承的动力
2.1丰富民族节日内涵。民族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每一个特定的民族节日都包含了人们浓厚的感情,传统的风俗习惯和特定的文化意义。例如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秋节中人们不管身在何处都要与家人团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而七夕节因为牛郎织女的传说而笼罩上了一层动人的爱情光辉,因此成了青年男女们谈情说爱的节日。由此可见,民族传统节日中包含着许多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了解了民族节日,就是了解了中华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不仅是汉族,许多少数民族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节日,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壮族的歌节等等,这些节日中体现了各民族独特的风俗人情,是富有生命力的文化遗产。遗憾的是,当前社会由于受外来节日的冲击,许多民族节日正在消失。当代青年人更喜爱热闹而时尚的外国节日,却不屑于了解中国传统民族节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赋予传统民族节日新的含义,使其变得更加多元化和时尚,以此来吸引年轻人的目光。比如国家可以在大型传统民族节日中举办相应的体育文化活动,如在七夕节举办单身男女相亲活动,在中秋节举办全国圆月摄影大赛等等,通过活动的影响力来宣传传统民族节日,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民族节日背后的内涵和文化底蕴。除此以外,还可以设立传统民族节日研究部分,对民族节日涉及的文化背景,相关人物进行进一步的考证和研究,帮助民族节日树立更加扎实的文化支撑。
2.2巧妙利用民族节日开展旅游业。这项措施对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发展尤为有利,不但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增进该民族节日的影响力,提高选宣度,还能够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下面笔者对于具体发展措施进行详述:首先,以少数民族旅游业为卖点的地区可以大力挖掘当地独一无二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资源,找出该节日最为传统和著名的活动,将其发扬光大,成为旅游活动的一部分。如内蒙古可在7,8月份开展草原赛马比赛,云南西双版纳可开展拨水相亲大赛,这类依据少数民族节日而形成的独特活动由于只能在当地感受,因此会受到游客的欢迎,同时主动宣传。其次,在民族节日传统活动演变成当地旅游项目的一部分后,一些时尚的元素就会主动融入传统民族节日中,甚至由于全国范围内游客的了解和参与,还会增添其他民族的一些活动元素。长期以往,民族传统节日就成为了兼容传统与时尚,具有民族性和开放性双重特点的特色民族体育文化。
2.3加快民族类高校建设。学校不仅是培养致力于民族传统文化研究人才的园地,更是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苑,当前我国专业的民族高校数量较少。发展势头不猛,导致民族体育文化类研究人才比较缺乏。为了改善目前的研究现状,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大力扶持民族类高校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新的民族高校,在高考时对于少数民族考生给予适度的优待。在民族类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课堂上着力体现我国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培养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和兴趣;此外,应该设立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既注重传统体育项目的练习和继承,也在文化背景上进行深入了解。民族高校的教材编写应和普通高校区别开来,其首要任务是保证教材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特点,鼓励学生开展以实用为目的的实地学习研究,增加教材中实践的比例。只有民族类高校改变了现在尴尬的发展现状,才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和研究上提供足够的支持,才能为民族节日的变迁和革新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可以说民族类高校能否发展直接关系到民族节日未来的去向和命运。
3总结
在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避免民族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两种极端的错误思想,既能够开放地汲取国外发展经验,实现取长补短,也要保留自己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使其推陈出新。总观全文,在社会变迁的视角下研究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前景有着巨大的可行性和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增强民族认同,是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内在要求。所谓民族认同,就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认知和感情依附,主要包括民族成员对本民族的民族身份、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等方面的认同。民族节日是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民族身份认同,加强民族团结,凝聚中国力量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合而成的大家庭。虽然每个民族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节日以及与其相适应的民俗习惯,但这些民族从整体上来说,其所传承的文化内容是一致的,并形成了一些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这就是承载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节日都具有周期性的特点,即每年举办一次,通过年复一年对这种传统节日的重复和强调,就会使其沉积于每一个民族成员的心中,最终成为内蕴于民族成员心中的一种身份认同。中国传统节日像一剂强有力的粘合剂,以其特有的内涵和魅力凝结着整个中华民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最隆重、最具影响力的传统节日,不仅历史悠久,习俗丰富多彩,而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增强民族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春节期间,通过扫尘、祭灶、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走亲访友等活动,大街小巷到处充满着祥和喜庆的气氛,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每到春节,无论回家的路途多么遥远,漂泊在外的游子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在大年三十赶回家与家人团聚,贴春联、包饺子、守岁,温馨和谐,其乐融融。通过欢度春节,人们在心理认知上确证了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强调指出:“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56个民族共同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认同和传承,促进了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同,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团结,最广泛地凝聚了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
二、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浓缩形式。我国的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的优秀民族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突出代表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宝库中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影响力。我国学者白庚胜认为,“在精神深处,最根本的东西是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传统节日相当重要。”[1]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民族文化认同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合家团圆有着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利用春节走亲访友、互送祝福,可以融洽关系、增进感情。贴春联、放鞭炮是春节习俗的重要活动,在喜庆热烈的气氛里,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待。此外,还有栩栩如生的年画、剪纸、富有意味的倒贴福字、热闹的庙会以及丰富多彩的舞龙舞狮等活动,都彰显着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活动大多以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纳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过春节能使中国人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存在,感受到中华文化血脉的流动。
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深厚的孝文化内涵。每逢春节,远在他乡的子女都会提前赶回家与父母团聚,吃年夜饭、拜年、送祝福等;中秋节时与家人一起望月、赏月、吃月饼,陪父母聊天;清明节扫墓祭祖,不仅寄托了对已故亲人的追忆和思念,更是一种对孝文化的深刻表达。这些传统节日都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重亲情、重人伦、重和谐的文化特征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是对孝文化的生动诠释和展现。
中国传统节日还蕴含着富有民族特色的食俗文化。食俗不仅是庆祝佳节时的物质享受,更是一场文化盛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希冀和憧憬。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饺子形似元宝,有“招财进宝”的寓意;包饺子时把硬币、糖、花生等包进馅里,吃到硬币意味着“来年发大财”,吃到糖意味着生活、爱情甜甜蜜蜜,吃到花生意味着健康长寿(花生素有“长生果”之称)。元宵节吃元宵、中秋节做月饼象征着团团圆圆,阖家幸福。这些都寄托了对日后美好生活的祈望。
中国传统节日不仅能够使人在耳濡目染中了解、感知我国的民族文化,还能够深刻认识和加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信,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三、促进民族精神认同,弘扬中国精神,培养爱国情怀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主线,在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利于加强各族人民对伟大民族精神的认同,对维系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团结具有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的黏合剂,传递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清明节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传统活动为扫墓。清明节融合了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忠臣介子推而设立的。清明节相传成俗,每到节日家家户户都会扫墓祭祖、踏青、插柳等,以寄托对祖先的怀念和追思,同时不忘弘扬介子推赤诚无私的爱国之情和刚正节气,传递他的崇高精神和人格力量。
端午节是对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以生命谱写的爱国主义乐章精神的宣扬。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饮雄黄酒,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相比其它传统节日所表达的吉祥、祭祖、团圆等节日主题,端午节更多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爱国情怀,生动展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激励和感召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坚决捍卫国家尊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努力。
在诗人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诗句中也可以看出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牵挂。中国传统节日以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深深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激发着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每逢佳节到来时,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满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正是这些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不断唤起人们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刻记忆和责任感,维系了民族感情的稳定和持久,增强了祖国和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也发挥了维护国家统一稳定的功能。
现在,我们正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多次强调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他还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精神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心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维系着华夏大地上各个民族的团结统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祖国发展繁荣而不懈奋斗。”[2]我们一定要切实传承好中国传统节日,充分发挥中国传统节日对促进民族认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英,陈军吉.传统节日事关文化安全[N].北方新报,2008-02-21(41).
关键词:误读 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 术语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各族人民在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括语言、节庆、婚俗、饮食、手工艺、建筑以及信仰等方面的内容。“术语”是专业领域中用来表示特定理论体系中普遍概念的专用词汇单位,具有凝合性和整体性,无论是单成分术语或多成分术语,表达的都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其特点是准确、严谨、简洁,文化误读,是指读者主观上由于缺乏对词源、文化背景的了解而造成对原意的误解。本文选取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容易被误解的一些术语加以解析,以期加强中外人民和少数民族同胞沟通交流和理解。
一、云南少数民族节庆文化中容易误读的术语解析
“苦扎扎节” ――亦称“苦扎扎”或“库扎扎”,在哈尼语里是“预祝五谷丰登、人畜康泰”的意思,少数民族语言用汉字音译过来,与汉字本身蕴含的意义大不一样,这是哈尼族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隆重的传统节日,不是字面上理解的“苦”节,玉溪元江的哈尼族从五月的第一个申猴日起,节日历时3~5天,红河哈尼族每年农历六月欢庆该传统节日。
“赶摆”――又称“做摆”,傣语“赶摆”的原意是盛大节日或集会活动的意思,是傣族丰富多彩的节日统称,少数民族的“赶摆”和其他地方的赶集、赶场、赶街不同,傣族人“赶摆”涵义比集市贸易要宽泛很多,不仅是祭祀、集市、商贸的庙会,一些地区还是未婚青年男女寻找意中人的场合。傣族其他重大节日也叫做“摆”,如摆爽南(泼水节)、摆斋等,参加这些活动,都叫作“赶摆”。规模比较大的“摆”一般在五谷丰收的深秋时节进行。
早期的“赶摆”还是一种宗教活动,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云南德昂族、阿昌族 “做摆”之意是祈求村寨和家中人平安生活、消祛灾难,由村寨头人、家族长共同推选出“做摆””的承头人,拜佛祭祀,由佛爷念经,以求富裕安乐。
云南很多少数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汉语通过音译或意译的方式表达出来,形成汉字书写的文化术语,在交流和使用中望字生义,致使理解上出现偏误。
二、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婚俗文化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少数民族婚俗文化来源于本民族的伦理道德和特定时期约定俗成的风俗习惯,各民族的伦理文化有所差异,对其他异质伦理文化蕴含的传统理解流于表面,也会导致误读、误解。
“公房”“姑娘房”――“串公房”“串姑娘”是汉语的说法,因为语言的差异被外界误解为少数民族恋爱“性开放”的表现。“公房”本是少数民族青年自由恋爱、社交娱乐的场所,景颇族在村寨旁盖有“公房”,专供未婚男女唱歌、跳舞。“公房”是少数民族在特定历史条件之下淳朴的婚恋方式,有着伦理道德的制约,比如已婚者、有恋人者不得“串公房”,未成年人也禁止进入“公房”。从少数民族流传的“公房歌”可看出他们的质朴和深情:“人受大自然的启示才学会生儿育女,要生儿育女得先结为夫妻,为此要先学会串姑娘”。该习俗曾经在哈尼族、壮族、独龙族等18个少数民族中盛行,1949年以后,严格意义上的“串公房”慢慢消失了,“串姑娘”还以不同形式存续,是青年男女相识交往的一个平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方式的多样化,这一习俗也在发展演变。
“走婚”――摩梭人称为“阿夏婚”,普米语称为“阿注婚”,指男不娶、女不嫁,男访女家,夜合晨分,怀孕生子由母亲和母亲的兄弟,也就是由孩子的舅舅抚养。在玉溪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祭“舅父山”的习俗,是母系氏族留下的历史印迹。“走婚”这一习俗一度被外界误解,事实上,“走婚”的男女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孩子由女方扶养,但男方要扶养姐妹家的孩子,另外,传统的摩梭人“走婚”还是基于感情基础之上的,遇到中意的伴侣,也会形成长期稳定的走婚关系。随着现代文明的相互影响,永宁一些摩梭人已经过着由传统的走婚形式变为“专偶”走婚形式。
“传槟榔”:彝族婚配“过礼”的程序,主要是送礼金和部分礼物,决定婚期。在云南和彝族聚居在一起的汉族老人也使用这个术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演变,一些反映传统文化词汇慢慢消失,急需收集、整理、保护。
三、云南少数饮食文化中容易被误读的术语解析
“撒撇”―“撒”系傣语,汉语意为“凉拌”,直译过来的汉字表述让人对指称食物的概念产生模糊性理解。芒市有“无撒不成席之说”,德宏傣族做法由蘸水和附菜组成,蘸水分柠檬撒撇(酸撒)、牛撒撇(苦撒)等,柠檬撒撇味酸,有清凉解暑功效;牛撒撇味苦,有清热功效,再加上傣族特制细米线、黄瓜、刺五加、水乡菜、苦笋、马蹄菜等,制成各类凉拌美食,傣族是喜酸的民族,加上气候原因,喜食酸辣、微苦的凉拌菜。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云南各少数民族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有的名称从字面上理解跟实物会有所偏差,比如回族的“油香”是一种油饼,布依族把“五色饭”也称为“乌饭”。透过食物名称的表述,可看到各少数民族的丰富多彩的语言文化、风土人情等。
总之,一个民族各个历史时期在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科学技术等领域的认识成果都要通过特定的概念来体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术语各具特色,为了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容易引起误解的传统文化术语,需要进一步整理、释义,并加以传播。
参考文献:
[1]戴庆夏.社会语言学教程[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6.
【关键词】湘西;民俗体育;内容;特征
民俗体育是传统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是老、少、边、山、穷地区,其政治、经济落后,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节日多,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正因为相对落后和封闭使得民俗体育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后,积淀了稳定的民族文化,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使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丰富。为了提高对湘西民俗体育的认识了解,促进湘西民俗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湘西民俗体育的内容
通过对湘西地区的民俗体育活动的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发现湘西民族传统节日多,民俗体育内容丰富。湘西各民族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多,有些已被列为湖南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的竞赛项目。通过湘西民俗传统体育资料收集调查统计分类 (如表1) 。整理出来的主要的湘西民俗体育项目共有100多项,按运动形式将湘西民俗体育分为游戏、跑跳投、射击、舞蹈、角力、水上、攀爬、武艺等8大类。
表1 湘西民俗体育活动的分类表
2 湘西民俗体育的特征
2.1 群众基础广泛
湘西是少数民族自治州,境内居住着200多万土家族、苗族、白族等30多个民族的居民。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节日多,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所以湘西民俗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形式多种多样。
在苗族聚居的湘西南部地区,舞龙、舞狮、苗鼓等是少数民族群众最喜爱的体育活动,每年农历正月都会举行苗族百狮会,在百狮会期间进行舞龙、舞狮、苗鼓、秋千等项目竞赛和表演,参与者和观众多达数万人。在土家族聚居的北部地区,土家摆手舞、毛古斯等活动是最受欢迎的,每年都有几百场民间自发的和政府主办的民俗体育活动。因民俗体育具有娱乐性和健身性一直以来倍受青睐,群众参与和观看积极性很高,民俗体育活动相当受欢迎。
2.2 民族特色鲜明
由于湘西少数民族在生存环境、传统、宗教、文化等因素与其他民族的差异性决定湘西民俗体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湘西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体育,如苗族的苗鼓、土家族的茅古斯等,都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
虽然在传承演进过程中因会因为民族间的交往或许会不断融进其他民族体育活动的一些因素,但任然始终保留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如一些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是几个甚至十几个民族共有的项目,但各民族的项目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和规则。如赛龙舟是十多个民族都比较喜欢的传统体育运动,但各自龙舟的造型与规格和比赛规则与方式却不同。
如荡秋千是许多民族都有的民俗体育活动,苗族和土家族的八人秋,是秋千的一种,八人秋的构造和玩法却不相同,与普遍流行的两根绳子吊一块板的样式不同,是同时可坐8个人的大秋千像一个大纺车,主架高10米,在粗壮的横木上凿孔穿插8根木杆,形成8副秋千扶手,4对男女青年间隔坐在秋千板上,转动时下面的人以脚蹬地加力,停止时位居最高者被罚唱歌表演,充满了娱乐情趣。[1]
2.3 地域特色鲜明
民俗体育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的影响,而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湘西地形以山地为主,河流小溪较多,湘西少数民族多居山上和河谷地带,有的生活在山顶上,生产力水平不高,交通不便利,信息闭塞,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孕育出来的体育文化,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土家族、苗族的高脚马,最初就是在小溪、小河水位上涨时利用高脚越过小溪、小河发展而来的民俗体育活动。生活在高山峡谷的少数苗族土家族,为了保护庄稼、防身、狩猎以及丰富自己生活,逐渐形成了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的、具有山地民族特色的各类体育活动。苗族和土家族盛行摔跤、射弩、土家武术、打陀螺、打弹弓等体育活动。湘西民俗体育的地域性特色鲜明。
2.4 节日特色浓厚
湘西民俗体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节日性。各民族每逢喜庆节日,都会举行盛大的本民族传统的体育活动来庆祝和纪念。苗族在端午节、赶秋节、百狮会期间会举行舞龙、舞狮、打苗鼓、荡八人秋、打猴鼓、打苗拳等活动;苗族的四月八、端午节、赶秋节要举行声舞狮、打苗鼓、荡秋千、上刀梯、射弩、爬花杆、打飞棒、赛龙船等活动;侗族的过新年和摔政节除了摔跤之外,还有抢花炮、爬山、龙灯、耍狮子等活动;瑶族的盘王节、倒稿节(丰收节)开展木棒球、斗牛、摔政等等活动。[2]
湘西民俗体育的价值功能主要是以强身健体为目的的表演性、娱乐性项目居多。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民族节日活动中进行,欢庆丰收、闲暇消遣,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增添了欢快的氛围。如苗族的猴儿鼓,打鼓身着猴装、画猴脸谱,表演中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相互嬉戏等,整个“鼓舞”不但风趣、热烈、技艺性极强,而且具有一定的戏剧情节;风格纯朴,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欢快气氛,这些体育活动不仅为本民族的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
2.5 娱乐与健身性
在众多的少数民族节日里,民俗体育竞赛和表演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有的是为了娱神,有的是为了自娱,有的兼而有之。[3]
很多湘西民俗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它着重于(下转第41页)(上接第58页)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欲望的满足,并以自娱自乐、消遣和游戏的活动方式出现,人们在这些活动中可以得到情感发泄和释放,这使人们在参加民俗体育活动中自由享受运动的乐趣,挑战自己的能量极限,坚定了对生活的自信心,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湘西民俗体育与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它的娱乐性、趣味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湘西民俗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人们的生存、享受和发展的基本要求时,它就天生具有娱乐意义,如众多的跳、跑、舞等民俗体育运动,使人们在工作之余获得休息,而且还可以陶冶性情、愉悦身心、培养高尚品格。
健身性是体育最基本的功能,湘西民俗体育同样具有这样的功能。湘西的苗族的舞龙、舞狮、苗族武术,土家族的土家武术、摆手舞、板凳龙、舞草把龙等都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
3 结语
湘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民族节日多,民俗体育活动内容丰富。湘西民俗体育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形式多种多样,地域特色鲜明,节日特色浓厚,具有娱乐与健身等社会价值。
我们应该从加强理论研究和教育力度着手,唤醒民众对民俗体育文化的文化认同和自觉,从而达到对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使湘西民俗体育的发展能受到社会的足够的重视,使其得到传承发展并能继续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文化价值作用。
【参考文献】
[1]徐万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和功能[J].宁夏社会科学,2003,05.
[2]刘素梅.论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与功能[J].搏击・武术科学,2008(1):74-75.
[3]李文玉.湘西山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现状及其保护发展[J].吉首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1):121-124.
[4]王美芬.湘西民俗体育活动研究[D].吉首大学,2013.
一、利用室内课渗透
在开学初或因天气等原因在室内课讲授体育理论知识时,可向学生介绍一些具有地域特色、民族特色的体育项目;在体育欣赏课让学生观看一些民族、民间的运动项目以及少数民族运动会的盛况;让少数民族学生表演节目等等。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灌输各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合作、情同手足、互相学习的思想,绝不允许出现互相歧视、互相排斥、不尊重民族生活习惯等现象。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
1. 利用游戏渗透。例如“爬越雪山、走进”障碍游戏、划旱船、抢花炮、舞龙、滚铁环等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欢乐中体验少数民族的体育文化特点,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2. 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在武术教学中可以渗透蒙古族的摔跤,投掷项目教学中可渗透壮族的抛绣球,球类教学可渗透满族的珍珠球,体育舞蹈可让学生创编民族操等等。此外,课堂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新兴体育项目:射箭、秋千、跳板、放风筝、打飞棒、波依阔、推竿、跳竹竿、雪地走、东巴跳、跳竹、踢毽子、抖空竹等等。
三、利用体育课外活动渗透
比如,利用全民健身月、少数民族体育传统节日、阳光体育等,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社区形式多样的民族文体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利用节假日学生外出体育旅游的时间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组织各民族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孩子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激发出民族情感,增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力。引导学生树立和实践良好的道德风范,让学生知道热爱和平、期盼和顺、崇尚和善、追求和谐,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优良传统和高尚品德。
四、挖掘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渗透民族团结内容
一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民族特征
1体育文化的地域特征
黑龙江省少数民族大多居住于边远的高山或丛林地区,以狩猎或农事生产方式生存,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经济发展,转变为从事小农经济为主的产业,故农耕文化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奠基石之一。由于黑龙江省各少数民族地域文化的不同,形成了地域分割后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传统文化历史背景,世代少数民族为了生存和繁育后代而迁址至集中居住,在区域相连、环境相同的条件下相互吸收与同化使群居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呈现出特有历史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出带有明显地域共性。如满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和鄂温克族等民族都能骑马善射,他们以“骑射”列为民族之根、生存之本,将狩猎为生存的技能传承下来。
虽然居住在不同地域少数民族在传统文化特征的内容和形式有一些相像表现,但从本质来说不同地域的少数民族有着鲜明特点,传统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也有较大差异。因此,居住在不同的少数民族才能够发展风格各异的多元化体育文化,彰显出不同的地域体育文化特征。在各民族劳动生活中提炼出浓缩而独特的体育项目中可以看出:如满族的骑射、蒙古族的摔跤、达斡尔族的曲棍球等体育项目均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少数民族所需的技能技巧,这些体育项目在各民族间和现代体育竞赛中广为流传,说明地域地理环境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产生发展的基础。
2体育文化的民俗、民间特征
调查结果发现: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俗、民间体育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其文化的产生形成了原生态的自然特性。这些居住偏远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具有上百年历史,其传统体育无论是从外在的技术到内在的文化,或多或少都掺杂点现代体育文化的因素,使民族体育文化的原始性和现代性得到了展现。曲棍球是达斡尔族最喜爱的民间体育活动,它历史悠久,一直流传在达斡尔族人民中间。达斡尔族人从小孩就开始玩比较轻有弹性牛毛沾上水团的软球,到了成人玩的是硬球,用杏树根块削成的,坚硬,耐打。场地跟足球场差不多大小,两端分别竖起两根棍子作门柱,比赛双方各11人,1人守门,2人后卫,其余的人进攻,用带拐子的木棒运球、传球和击球,将球打入大门为得分,按得分多少决定胜负。现在曲棍球作为奥运会比赛的项目,人们从游戏的玩耍到正规竞赛可以看出浓厚民族文化色彩和鲜明的健身性、娱乐性及竞技性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体现了健身、娱乐、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及民族情感和价值取向。
少数民族民俗、民间体育的起源都在边远山区的田间地头或山涧林地,人们利用劳动之余使用生产生活工具自娱自乐、因陋就简的进行体育活动。这些简便而适用的体育文化健身项目非常适合民间体育开展和普及,如摔跤是很多少数民族喜爱的体育项目,蒙古族、朝鲜族、满族、柯尔克孜族、达斡尔族、锡伯族和鄂伦春族都有摔跤活动。在地头休息或夏日游玩时,没有规范的活动场地,也没有专业人员指导,摔跤的动作技法也不是很规范,但是都能展示本民族的特色。这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共性特征不是哪一个民族所独有,而是民俗、民间体育文化相同所共有的特征。
二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娱乐特征
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娱乐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多种多样,具有节日集体娱乐和竞技比赛色彩,但从整体上看这些传统体育项目的娱乐性大于竞技性。在黑龙江省众多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节日之中,依靠民间赛会和节令活动得以开展,依附民俗习惯得以沿袭。
1节日娱乐特征
少数民族集体娱乐特征是以体育比赛和文艺表演形式展示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娱神和自娱。在少数民族众多节日里,集体娱乐活动表现出非常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色彩,活动内容与生产、生活密切相连。虽然各民族的节日民俗从纪念意义和活动内容上不尽相同,但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节日民俗的一项重要内容却是相同的,那就是欢庆丰收、欢度佳节将娱乐寓于体育之中,增强欢快的氛围,推动了民俗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互动发展。
在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集体参加的活动占绝大多数,往往是一个乡镇或者乡镇共同参与抗性的项目。另外,在祭祀、庆典中也以巫师为导师传授某些技能,传授礼仪习俗及部落历史知识,而下一代也会自觉地或在督促下进行模仿学习。这种教育是部落下一代获得技能和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延续发展的重要原因。
2家庭娱乐特征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是一种血缘关系的亲情教育,是一种非正规教育的终身教育。家庭是人出生的地方,也是居住成长的地方,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人从出世首先迈进的是家庭,第一个老师是父母,所以,家庭在人一生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少数民族家庭也非常讲究下一代的身心健康。少数民族家庭体育的内容可谓丰富多样,只要有利于孩子成才的体育活动都可采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本身来源于生活,具有简便易行、娱乐性强的特点,还有浓厚的生活情趣。家长在劳动之余或闲暇时同孩子们做体育游戏,这样既增进了亲情,又发展了孩子的运动能力。传统节日中体育活动都涉及家庭生活劳动的内容,家长可以根据自己擅长和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进行本民族的体育游戏活动,配合社会和学校完成本民族文化的传承。
三世居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现代特征
1体育文化的时代特征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时代的产物,经过了漫长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过程,形成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信息色彩。但是,伴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各民族人们观念的转变,使传统的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受到一定冲击,传统体育的技术层面和文化内涵都发生着悄然变化。如骑马是满、蒙古、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柯尔克孜等少数民族最擅长的传统体育。但是,现代的马上技巧运动是马术运动中的一项技术和技巧性比较强的运动项目。它不但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乘马技术,而且要在时速50至60公里高速奔驰的马背上能够准确优美地完成各种动作。因此,要求运动员不仅要有熟练的骑术和一定的体操基础,还要很好地调教好所骑乘的马匹,做到人马协调配合。马上技巧运动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不断得到发展。
现代与传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总体趋势所致,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融必然产生新的文化结构。因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整合过程中,逐渐促使外来文化适应本土文化发展的要求,以自身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为基础,通过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学习,吸收现代优秀的民族文化,促进了自身体育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形成标志着现代与传统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相融合的现代文化模式。
2体育文化的竞技特征
在社会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依附民俗习惯得以沿袭,逐渐由娱乐化朝着竞技化和表演化的方向发展。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增强各族人民体质,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定期举办全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黑龙江省从1982年开始每四年举办一届全省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010年7月黑龙江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在佳木斯市成功举办,本届赛会设竞赛项目9大类共33个小项,表演项目20个。全省13个市(地)、省农垦总局、黑龙江民族职业学院等15个代表团,共750名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参加了本届运动会。创造了竞赛项目和表演项目及参赛队伍和人数最多的一次赛会,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
基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会,往往是一个乡镇或者乡镇共同参与抗性的项目。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以增强欢快的氛围。同时,还有许多的体育和文艺表演,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如民族式摔跤、马上项目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近年来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革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现代民族体育项目。这些项目既有现代体育的内容,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传统体育内涵。
总之,黑龙江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经过历史传承和发展,已经内化于少数民族体育活动中,这些特殊内容是由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历史因素所造成的,其表现出民族历史文化群体共有与现代体育文化共存的综合特征,蕴含着民族文化特征的不同精神形态。在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行为制度和精神层面上都能反映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因此,整理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梳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加强民俗体育发展的理论创新研究,对增强民众体质,美化社会风尚,传承、沿袭具有深厚传统的文化将产生较好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井方,吴瑶.关于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化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2).
[2]汪凌.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功能与发展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10).
[3]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开展冬至活动总结1 一场降雪为首府带来了寒意,而乌鲁木齐市融北社区的食堂里却显得格外温暖。12月20日,冬至节来临之际,融北社区邀请“民族团结一家亲”结对人员和辖区鑫和新绿化环卫公司环卫工人代表一同开展包饺子过冬至活动。
融北社区结对人员有和面的,有拌饺子馅的,你擀皮来,我包馅大家一来到食堂就忙活起来,有和面的,有拌饺子馅的,你擀皮来,我包馅,不分民族老少。艾尔肯·买买提从来没有亲手包过饺子,他的汉族姐姐李萍手把手教他,“馅不要放的太多,口一定要捏紧,要不然下锅会烂了。”照着李萍的样子,艾尔肯包出了第一个饺子。
和艾尔肯不同,买地尼亚提·达吾兰是一名包饺子“老手”了,她包出的饺子馅儿饱样子也好看,社区工作人员纷纷赞赏并和她学起来。大家有说有笑包出各种样式的可爱饺子,有金元宝,有可爱老鼠,有弯弯月牙,个个饱满诱人。
半个多小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各式各样的饺子摆满了桌子,虽然样式不同,但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感情是相同的、浓厚的。当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子时,大家品尝着、交流着,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请环卫工人吃温情饺子
“昨天下雪,你们半夜就起来工作,多吃点哦,辛苦了!”社区书记唐娜向环卫工人表示感谢。她说,借冬至佳节来临之际,把结对子的亲戚请回来,进一步加深感情,让我们各民族之间相互交融、融洽,在一起共同度过一个温暖的冬至。
开展冬至活动总结2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北方人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为了让幼儿了解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内涵,弘扬民俗文化,金海名苑添彩幼儿园在12月21日、22日,组织了一系列“欢度冬至,情系添彩”冬至节包饺子活动。
12月21日下午,家长学堂的家长们开展了包饺子活动。孩子们对活动充满期待,家长朋友也对活动十二分的支持,纷纷从家里带来了案板、擀面杖、饺子盘等。活动现场,只见家长朋友们擀面皮、包饺子,我们的孩子们也不闲着,帮着爸爸妈妈们按皮、撒面粉……场面温馨感人、其乐融融。
12月22日上午,幼儿园内洋溢着节日的欢悦与忙绿。除了让孩子们了解冬至的由来外,大班的老师还把厨房搬到课堂,让孩子们学着包饺子,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包饺子过冬至的那份快乐。有的班级邀请家长们来到幼儿园,同孩子们共度冬至节。活动中,家长与孩子们一起擀面皮、包水饺,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在共同感受包饺子的过程中,孩子们可爱的展示了他们的童真童趣其实我也行!
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知道了冬至的来历和冬至要吃饺子的习俗,并且真切的感受到了劳动的欢悦。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在孩子身上不断的传承下去。
这次活动,带来的不只是可口的饺子,欢声笑语中更渗透着添彩幼儿园人文教育的精髓。
开展冬至活动总结3
12月22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它是年节之尾,象征团团圆圆。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冬至的来历、感知传统文化,感受家乡传统节日的氛围,体验劳动的快乐,学会分享和感恩,让孩子在真实的活动中快乐地成长。xx幼儿园借助“冬至节”,结合即将到来的“圣诞节”,邀请家长走进幼儿园,举行“乐享冬至喜迎圣诞”亲子美劳活动,共同欢度特色节日。
活动前夕,幼儿园厨房的阿姨用胡萝卜、紫薯、菠菜、火龙果榨出各色果蔬汁并和出五彩面团,为活动做好精心准备。活动开始前,老师给孩子们讲述了冬至的习俗由来及冬至的小故事,然后,带领孩子们一起认识各种包饺子所需要的原材料和用具。
关键词: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素质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一、前言
素质教育,是指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活动。即是以树人、育人,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形成健全人格,提高主体意识、发展个性为目的教育[4]。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针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存在的具体问题,分析在贵州高校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提出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操作系统和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相应对策,为深化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二、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功能
(一)民族凝聚力
民族传统体育是一种综合的民俗文化,由于它的民族性、地域性、交融性、适应性等特点,注重人的身心需要和情感愿望的满足,造就了它对各民族的相互认同与社会和谐的价值,是各民族人民喜爱的社会文化形式,传统节日的民族体育文化的盛会,是各民族相互切磋、思想交流、增进友谊、团结进步的重要桥梁和纽带,能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二)道德教育
教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主要载体,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是最本质的功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通过各种方法和渠道,教育族人为了生存,必须具备
生活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启发族人要谦和忍让、立身正直、见义勇为、尊师重教、武林正气。培养族人要勇挑民族兴旺重任,品德高尚、诚实做人等良好的社会道德规范[5]。
(三)经济发展
我国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在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民间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中外客人观光旅游,带动体育消费群体,是民族传统体育的经济价值得以发挥的社会市场,通过体育塔台、经济唱戏能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四)健身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求人们的身体直接参与活动,如抢花炮、扳手劲、抱花腰、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传统武术等都要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完成,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民族人民在体能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有的健身价值,不仅让人们从参与的活动中享受运动的乐趣,而且能使人们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5]。
(五)娱乐价值
自娱自乐、闲暇消遣、沟通情感、美化生活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娱乐的表现形式。崇山峻岭的自然环境孕育出民族独特的山地文化,致使民族人民在特殊的社会背景、生活方式、地理环境中通过田间地头的扭扁担、随地而战的抱花腰、男女青年打情骂俏的对歌、丰收狂欢的铜鼓舞、传统节庆的舞龙耍狮等民俗民间体育文化活动来表达和宣泄内心的情感,得到身心的快乐。
(六)竞技价值
超越自我,向人类极限挑战是每个民族的精神追求。抱花腰、抢花炮、扳手劲、赛龙舟、划竹排、斗牛、赛马、登山、射弩、射箭等传统体育项目具有较高的竞技价值功能。特别是赛龙舟的激烈竞争、抱花腰的精湛技术、抢花炮强烈对抗、赛马的斗智斗勇将激励民族后代形成努力奋进、勇于竞争、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素质。
三、利用民族传统体育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1、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运动形式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深受大学生的喜爱。民族传统体育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高校是培养人材的主要载体,高校体育教育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贵州高校应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的体制下,针对学校地域性特点和自身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民族自然资源优势,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3]。将民族传统体育引入学校体育教育,对扩大素质教育的范围与作用能产生更深远的效应,符合现代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要求。
3、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4、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中,有许多民族体育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如打秋千、丢花包、抢花炮等活动热闹有趣能愉悦身心;打陀螺、踢毽子、跳绳等活动能培养身体的协调性;骑颈马、斗鸡、扳手腕等活动能培养竞争能力;高脚竞速、板腰、扭扁担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板鞋、拔河、舞龙耍狮能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而民族武术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建立贵州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操作系统
(一)选择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
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教学化处理应注重:一是要把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动作内容丰富、规则简单易行、教育功能强、健身价值高的如传统武术、棋类运动、陀螺、板鞋、丢沙包、踢鸡毛毽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直接引入体育课堂。二是对所选择的项目如押加、珍珠球、拔河、斗鸡等在规则上对参加人数、场地的大小、方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教学化处理。三是选择的内容要以安全为前提。对竞技性强和趣味性高、危险系数大的项目如打秋千、高脚竞速、抢花炮等项目要进行改造,降低其动作难度,减少器械高度,淡化竞技性,以确保教学安全的需要。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教材内容的合理分配
在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符合教育原则要求的并进行过教学化处理的项目编入教学大纲,引入课堂教学。其中传统武术、高脚竞速、板鞋、陀螺、珍珠球、棋类运动、拔河、舞龙耍狮、踢鸡毛毽等可以作为基本教材;而押加、斗鸡、扳手腕、等可作为身体素质练习;太极拳、棋类运动、丢花包和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游戏可成为残疾学生锻炼身体的内容和形式,要培养学生人人参与,个个喜爱。 (三)建立可操作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教学评价体系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是以健身性的游戏活动为主,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主动参与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因此,在每学期都有计划地安排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必考项目,在学习评价考核的内容应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体能、技能的难易度、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行动表现等因素,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才能得到更加客观公正的结果。
五、建议与思考
(一)转变思想教育观念,构建和谐校园
高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倡导以民族体育为特色的素质教育,构建具有贵州民族特色的体育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学校领导应切实按照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特点,加大对学校体育的监管力度,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入手[1],突出素质教育,确立以终身体育教育为指导、以体育课程改革为中心、以体育与健康教育相融合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的课程内容目标,站在发展的高度,树立全新的体育教育观,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在行动上体现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实现“运动参与、运动能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教学目标[2],构建和谐校园。
(二)建立保障学校体育工作正常运转的资金体系
贵州是多民族的贫困省份,社会经济发展滞后,作为政府有关教育职能部门,一方面要加大对高校体育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广泛宣传,如实说明贵州穷省教育的客观现实,披露现状,引起关注,力争形成社会共识,调动各方积极性,争取得到多方支持,利用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基金”,加大对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和行政管理力度,为贵州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三)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民族传统体育
要针对目前贵州高校体育教育师资不足,经费紧张,场地器材设施缺乏和教学内容单一等客观现实,因地制宜,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资金投入小、场地器材要求不高、简单易学, 具有较高教育、娱乐 、技击、健身价值功能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学校,通过教材化处理,融入学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在校园体育文化生活等方面充分反应出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特色,这样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这对当前贵州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经济价值及实践价值。
(四)加强体育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作为教育职能部门,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有关民族传统体育教育的各种培训班和研讨会,引导教师开展对贵州高校如何利用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注重教师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的整合能力与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教师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的专项技术和理论水平[5]。要造就大批的训练有素的适合积极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体育教师队伍,加强他们对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化的设计、选择、开发、实施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为民族传统体育转化为素质教育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推进素质教育和高校体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制定科学合理的贵州高校体育评估标准,实行量化管理制度
实行科学管理量化考核制度标准,对高校体育工作具有督促和检查作用,使“弹性体育教育”变为“硬性”指标,促进学校体育工作向办学条件标准化、学校管理规范化和办学特色多样化方向发展。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滞缓,是典型的穷省办教育,其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教育现状更令人担忧。因此,要结合当前课改的需要,主动寻求符合自身条件的有效发展方式是改革的重要关键。建议省教育厅职能部门尽快组织有关专家到各高校进行实地考察研究,并根据国家课程要求,结合民族地区的特点,设置切实可行、易于开展和更具民族特色的地方校本课程,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贵州高校体育评估标准[5]。
六、结论
1、学校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传统体育对实施素质教育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尤其是对增进各民族学生的团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
2、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高原省份,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穷省办教育现状严重突出。在贵州高校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资金投入小、简单易学的民族传统体育,不仅能解决学校体育办学面临的实际问题,减少经费投入,而且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丰富和活跃校园文化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从参与的活动中去领悟志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学校体育教育办得更具民族特色。
参考文献:
[1]王则珊.学校体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59.
[2]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