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

第1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当前,广东高职美术教育课程设置与基础教育改革可以说还存在比较严重的脱节,相应也造成与社会发展需要脱节的局面,主要出现偏重理论,忽视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状况。由此,高职美术教育教学未能与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达成完全一致,依旧仿照本科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模式,缺乏高职美术教育本身该有的一些特色,而进行条条框框的教学。况且大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传统,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实际教学当中去,这样也就难以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育人才。

二、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办学条件达不到实际要求。目前,相关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进行大量的扩招,由于开设美术教育专业实践时间较短,相关学校领导在美术教育认知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进而影响学校财政部门对于这一专业的资金投入,导致一些必要的教学设施配备不完善,如天光教室、专业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学水平也有所下降。另外,学校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也做得还不够到位,教师的教研水平也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势必也影响到整体的专业教学水平。(二)课程设置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还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缺乏高职特色课程,学生达不到全面多样化的发展。课程设置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就学生职业性和综合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这样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之后,不仅保证了学生较高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学习能力,也才能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需要。(三)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投入还不够。现阶段,虽然学校具有一定的师资力量,但多数毕业于师范院校,缺乏社会锻炼。教师队伍的整体专业素质还不高,缺乏骨干型人才。美术教师比较缺乏学习意识,教学理念比较落后,部分教师文化底蕴不足,对相关的一些美术理论知识不甚理解。高职院校对于美术教师的素质和能力培养也还不够重视,将大部分财政资金投入到硬件建设,进而忽视了教师培训工作,教师在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也得不到相应提高。(四)安排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合理。一般大多数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实践活动的安排都不大合理,都是选择在学生临近毕业的时候,而学生当时很多也是忙于寻找工作。学生在平时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一定的社会实践强化理论教学效果,从而巩固教学质量。

三、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改进措施

(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本院现有的学习环境,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在因素,鼓励多参与各种美术教育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学生,使其逐渐形成一种温馨、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自己也应该融入到学生集体当中去,这样才能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开展更多的实践活动、教学活动提供便利。(二)以就业为导向,组合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研发团队,调整课程设置结构。高职院校美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与开发,应当顺应社会发展,社会上需要什么样的美术教育人才,学校就要相应的对美术教育课程进行调整,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这项任务需要高职美术教师和中小学美术教师共同完成,学生也可以参与进来,一起调研、收集并整理资料,达到对课程改革深入研究的目的。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一些专家对团队工作进行指导,最终调整出适合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发展的美术教育课程体系。具体有如下几方面:1.大一开始,高职院校可以在教师组织下,有计划、分批次的、有秩序的参观了解合作企事业的具体情况,如对员工的基本要求、整个操作流程等,从而进一步感受合作企事业的文化、氛围及员工的工作态度等,一般可以安排在半天到一天的时间。2.在大二期间,按照企事业的意向,可以进行短期的、整班性的教学实习,一般时间可以安排一个月到两个月。通过短期的教学实习,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企事业、认识企事业,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从心理上逐步接受企事业的管理方式,感受企事业的文化氛围,体会企事业职工的劳动强度,实现由理论知识到实践经验的转变,以便为日后的顶岗实习奠定一定的工作基础。3.顶岗实习,即大三学生根据企事业的需求进行顶岗实习,一般安排半年以上,让大学生的准毕业生通过校园招聘、双向选择进入到对应的企事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可以完全按照企事业的要求和企事业管理模式进行工作,基本与一线工人一样在各个岗位上进行劳动,待遇也与一线工人基本相同。顶岗实习可以说是学生真正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一次好机会,是学生与社会实际、生产实际、岗位实际和一线劳动者最密切接触的一个阶段,是培养学生工作能力、树立竞争意识、提高职业素养和就业竞争能力及岗位发展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后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三)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美术教育教学质量能否得到有力保障,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是关键因素。高职院校需要提高教师群体的综合素质,注重加强教师的培训与水平的提升。可以有针对性地对相关美术骨干教师进行专业性培训,到国内外各重点院校及相关企事业组织参加学习各类美展、设计展等,专题培训班等形式。也可邀请一些专业人员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鼓励教师运用信息化教育手段,以满足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各项要求。专业的教师只有具备比较专业化的素养,才能够对学生更好地因材施教,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中才能更好地适应教师的教学手段,在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才能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只有师生教学达到一致,才能更强有力地保障教学质量。(四)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要盲目追求结果及统一性,根据学院的特点和学生的个性及兴趣爱好等,引导他们向个性化方向发展,进一步改革评价方式,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应当从多元多维的角度来进行。另外在开展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方面,应当具有针对性,可以开设一些创造学课程,如《创造心理学》《创造工程学》,让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进一步挖掘。如果我们能对学生的这种创新性的本性加以开发利用,将会有利美术教育教学活动良性循环的进行,就能更好地运用自身的优势实现高效的学习,达到产学研的一致性。(五)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在注重技能型培养的同时力。求多元化发展一般来讲,高职美术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向社会输送一大批具有专业美术能力和美术功底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在高职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的高低,可以说是衡量一个高职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美术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核心。技能型人才培养,也不能一味盲目的追求,应当结合现阶段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人才需求为导向,需要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能够更好融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在高职美术教学进程中应结合美术教育的专业性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将人才需求市场、技能和理论这三者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保证高职美术教育教学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四、高职美术教育课程改革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意义

高职院校对美术教育专业课程进行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实施后,高职院校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兼备的性质将会更加突出,一系列符合岗位能力需求的课程标准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也会由此推出。同时,新型人才培养方案将积极推行工学交替、订单培养、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模块设置与之还不匹配,造成学生在知识结构、职业素质、工作时间等方面存在差距。为此,在模块设置上,应实行“2+1”模式,即三年制各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模块、职业能力课程模块和职业素质模块教学安排在前两年,最后一年只安排职业拓展课,这样将有利于全新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总之,在新形势背景下,广东高职美术教育发展会面临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社会对高职美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多,要求高职美术院校培养出整体素质高的人才。我们需要建立一整套完善的美术教育体系,进行不断地美术教育课程调整,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我们高职美术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林培亮 单位:汕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连方.高职院校美术教育的发展与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06):99-100.

[2]彭陵非.高职美术教育应重视学员的个性发展[J].美术大观.2008,(06):142-143.

[3]谢嘉琳.高职美术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改革发展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11).

[4]苏志强.高职美术课程现状及发展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9).

第2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中学教育;美术教育

欣赏美术与进行美术都是创造的过程,整个美术欣赏过程是对欣赏者创造能力培养的一个经历路程。在美术欣赏过程中,欣赏者面对作品时,会产生各种形象特征明显的视觉感受,所以自然而然的就会使欣赏者产生种种有关于各种事物或场景等的联系与想象,从而使欣赏者在自己的这种想象与关联之中产生作品的共鸣感。而这种共鸣感则是来自于欣赏者通过对艺术者所创造出的艺术作品的感受、想象、深入体验和理解等一系列的视觉性思维活动。

一、美术欣赏课的概念

所谓欣赏,作为欣赏者来说,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往往在画面上具有生动性,某一方面上容易触动观者记忆当中的某些形象画面,且作品往往来源于从生活,能够反映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满足人们从某一感情程度上的内心情感。因为艺术形式的不同,所以对人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如果没有艺术欣赏,就不会有艺术教育。艺术教育作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审美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个性,发展智力的方式。

二、中学美术教育的特点

美术教育是一门发展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的技术性学科。在美术教育进程中,情感投入是必要的环节。情感投入,一方面是教师能够把所讲述内容的情感倾注于美术课堂之中,另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学会去欣赏、体会美术作品的精神和情感。在美术课教室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课程资源,比如剪纸或泥塑,剪纸或泥塑相对而言艺术感染力浓厚,比较浅显易懂,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自发性学习的成效会更好,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加入课堂户外教学,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大自然的艺术魅力。在这种多样化教学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形成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型美术教学。

三、美术欣赏课在中学教育中的意义

通过教学实习,笔者发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重视程度不够,并且兴趣不高,甚至感到美术欣赏课是在耽误时间。因此,我们应该在教育上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探究新方法,让学生真正明白在中学教育中开设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已成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美术欣赏课在素质教育体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欣赏课,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类学生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美术作品,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和欣赏能力。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众所周知,在当今这样一个五彩斑斓的社会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存在,也处处存在着欣赏美的人。欣赏是一种审美能力,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往往能引起人们内心情感的共鸣。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直观的教学用具、模型、范画、多媒体、幻灯片等,帮助学生培养感知艺术美的能力,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从一定意义上说,美术欣赏与美术教育是相辅相成的。美术通过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美术教育可以培养性格,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

《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努力追求的教育理想,美术课程不仅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门类促进这一理想的实现,而且,美术课程本身就包含情感与理性的因素、脑力与体力的因素,所以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其作用是独特的。”[1](p89)。如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想象力运用在美术课上,利用可循环再造的废物等拼贴画或制作自己喜欢的作品,从而丰富了课堂生活,促使学生体验到美术活动的乐趣,学会了如何通过艺术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五)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扩大知识领域

人类生活的世界是广阔无垠和无比丰富的,对于每一幅美术作品来说,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不管是从历史背景、创作理念还是其他方面来讲,每一幅画都有不同的故事和感受。欣赏任何一幅美术作品,都可以让我们接触到一些平时涉及不到的领域,同时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正确认识真善美和提高精神境界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六)与各学科之间相辅相成

看似独立的美术欣赏课,实际上是一门多样性的科目,它与其他很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诸如欣赏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色彩、构图等方面的运用,还能从中认识到画面故事当中的历史背景、政治因素等。在欣赏过程中需要一个人充分发挥自己各方面的智力因素,如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等以及非智力因素当中的思想、情感、道德素养、兴趣爱好、意志、性格、毅力、信心等。所以说,美术与各学科之间是相辅相成、互相作用联系的。

结语

美术欣赏课是提高中学生整体素质的宝贵资源,是完善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环境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素养,让学生能通过微妙和温柔的情感表达出具体的艺术作品,使他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第3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美术学;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

美术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学生感性美、欣赏美、创造美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就使得美术师资的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高师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美术教育教师培养的摇篮,其美术教师塑造能力对我国美术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当前随着教育部《201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发,以其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学习方式以及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美术基础教育体系,它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改变以往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因此,必须对美术专业师资培养进行新的定位,以符合新课标相关要求。文章结合新课标相关内容主要从专业化、多元化、生态化三种发展趋势进行分析。

1 专业化

专业化是指人才培养计划要强调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2005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古有韩愈《师说》云:“古人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而今以素质教育为目的,作为美术教师,“就必须有周密的计划,不能容忍主观随意性,不许太多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有尽可能全面的知识,教给学生的主要是‘道’而不是‘技’。”[1]

美术学(师范类)美术教育主要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不是以培养美术工作者或者画家为目的。作为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学生如果不具备美术教师的专业性,岂不形同虚设!可就当前情况而言,师范特点和面貌被淹没:“重技轻理”;“重艺轻师”;“培养方式简单化”;教学内容和中小学(尤其与《新课标》)的实际差距相去甚远。美术圈最引人注目是美术家,而非美术教育家,无论是任职、晋升,多是靠绘画创作的作品,而非靠所教学生的素质来提高。长期以来形成一种这样的观点,创作(科研)是实的,可以质变的;教学是虚的,不容易被人发现;美术家就是教育家的误区。导致师范美术教育偏离了原来设定的目标,在做与专业美术院校相同的事情,无法体现其“专业性”。再加上市场化实施以来,现在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普遍就业困难,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职位渐趋饱和。二是毕业生专业能力欠缺,不能满足社会所需,适合自己的岗位少,毕业生都希望找个理想的工作单位。导致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学生出现两个就业取向的极端:一是想成为美术家,根本不屑于美术教育。二是成为美术教师,可学习需求无法满足。或者还有些除了报考研究生,首选单位便是美术馆、博物馆、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等,可这些岗位都还有专业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来竞争。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如何体现其专业性?

首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大部分学生应该明确自己是当中小学美术教师的,肩负着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要求,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艺先做人,人奇格自高。宋代郭若虚《图画见闻》云:“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2]现代著名美术大师及教育家潘天寿先生也多次强调:“心正者,人之思想道德品质也。文学艺术,乃艺术家人格思想感情之反映,艺术家思想正,志向大,胸襟宽,眼光远,则画品必高,成就必大,余谓笔正则画正,心正则笔正,人格方正,画品必高,人品不高,画品低劣。”[3]其次,作为未来的中小学美术老师,必须先加强学生的道德修养,端正人生态度,使之养成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健康的道德情操。再者,加强文化修养,增强人文内涵,培养具有“既精通专业,又善于发挥专业特点;既熟悉理论,又富于实践精神;既了解世界,又明了国情和社会需求;既通晓历史,又善于实际应用等这类全面综合型的人才”。[4]

总之,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课程设置不一致,或者缺少紧密的链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怎么能够胜任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工作呢?因此,相对于新课改,课程设置必须有相对应的专业基础美术教育课。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专业性应该体现为培育出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人才培养计划与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需要紧密相结合,做好高师美术教育与中小学的链接。

2 多元化

“多元”是基础美术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概念, 具备“多元艺术素养”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其实施的根本保证。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作为中小学美术教师的生源基地,必须实现同基础美术教育在课程性质、课程内容等多方面的衔接,调整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打破大学课堂的枯燥乏味,积极构建多元艺术课堂,使培养目标多元化。

《新课标》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以更为开阔的视野审视美术及其教育功能,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相联系,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未来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设计课程思路,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内容更加丰富和开放。注重课程的“综合化”是此次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重大变革,改变了以往课程知识过于单一、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现象,使其更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事实上,如今高师美术的课程设置正往“多元化”这一趋势发展,高师美术课程大体可分为四大部分:(1)绘画类课程:除素描、水粉等基础课程外,还设中国画、油画等绘画专业的所有内容。绘画类课程要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等美学素养,具备了这些素养也就不难在设计领域中施展才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作品。(2)设计类课程:对设计专业来讲,更注重基础内容,像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另外还增设了《中国民间美术》这一课程来迎合中小学美术课程内容。(3)理论类课程:包括艺术理论和教育理论两大类。艺术理论课是指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知识面覆盖广。而中小学美术课程论这两门教育理论课,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必修课程。(4)尤为关注教育实习课,它是高师美术专业的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通过教学实践融会贯通,是一次理论与应用的有效结合。

再者,《新课标》开宗明义道:“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要求具备深厚文化修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学的“多元化教师”。因此,在合理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增设人文课程的比重,有针对性地为美术专业学生开设哲学、美学、历史、文学等饱含人文思想的课程,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潘天寿先生就在教学中增设了文学诗词、书法鉴赏等课程。他要求美术系的学生学习时间的比例是“三分读书,一分写字,五分画画,一分其他,并鼓励师生多读书,多写文章,注意理论研究,扩大自己的知识面。”[5]

目前,大多数高师院校美术学(师范类)专业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方针,强调培养目标“多元化”,试行弹性学制培养创新型人才。基本的教学模式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6]

3 生态化

《新课标》强调美术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促进艺术与生活的联系,确定崭新的生态课程观。“综合・探索”学习领域便是生态化课程的体现,亦是当代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早在2002年滕守尧先生在《艺术与创生》中就提出“生态式艺术教育”,强调“生态式教育史一种既符合人类深层无意识二元对话的生态模式,又符合整个自然的二元对话模式的教育。”强调建立多学科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生态关系,提高这一门课程的趣味性和质量,减轻学生的负担。

《新课标》理念所体现的便是一种趋向生态化的课程。它需要教师改变思维定势,寻找美术各门类、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现实社会之间的链接接点,设计出生态式的美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和探索,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方法,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课程目标上致力于人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主性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一致性和差异性的统一、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意识与潜意识的统一,以及注重个体需要与社会需要的统一;在课程内容上非常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强调充分挖掘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扩展课程发展的空间,谋求‘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和谐与统一;在课程实施上注重教学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与沟通等等”。[7]从目前美术学(师范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看,主要表现为两种倾向,“一是各门艺术之间的综合,意在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媒体之间的联系。二是艺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综合,强调各艺术学科与其他非艺术学科之间的联系”,[8]形成一种互通、互补的艺术生态关系。课程设置要从本质上突破学科疆域的束缚,向自然回归、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相互激发、相互提高、互补和互生的生态关系,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专家”。目前,高师美术学(师范类)专业已逐渐建立了多元、开放、生态的教学课程体系,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重新审视美术教育培养目标,体现美术学科的生态性,融合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培育出具备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潘耀昌.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151.

[2]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4:15.

[3] 卢.潘天寿[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48,144.

[4] 杨菱菱.以通识教育理念贯穿高师美术教育[J].四川戏剧,2009(5):142.

[5] 邓白.潘天寿评传[M].杭州: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988:33.

[6] 海晓龙.当前高师美术教育的几种趋势[J].现代教育科学,2008(11).

第4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在刚刚开始实习的时候,一进班级不仅我自己觉得自己的存在很难适应,也能感爵到学生对实习老师虽然好奇但也生疏。听校长说我还是他们学校几十年来的第一位真正的美术老师呢,听到这,顿时深感压力重大!一方面有一颗急切的想要教好他们的心,一方面又怕自己不但没教好他们反而让他们从此厌恶美术了,于是后来的每一步都走得深思熟虑。

开学的第一节课我就对他们进行了美术基础的测试,包括他们对美术的了解和对美术的看法及喜欢程度。整体来说,七年纪和八年级甚至整个学校都没什么美术基础,但相对来说七年级美术基础又稍微弱那么一点,而且他们缺乏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八年级好一点,但他们相对的叛逆心理也更强而且对事物也稍微有了自己的看法。而且由于学生没有美术课本再加上农村美术教育的特殊性与局限性,那我也只能自选教材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教学组织形式方面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并根据学情,对每一课都尽可能地设置有趣味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情导入,以趣启智,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教育者都是主导课堂的主体,老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老师要一直一直的传授知识,要有固定的教案,要按计划和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课堂时间进度和程度都不会和计划有太大出入,能出色的完成教学计划的老师才是成功的教育者。但我认为,在美术的课堂上,课堂的主体该是学生!初中生上美术课并不是要培养未来的艺术家,他们也不可能全都成为艺术家!上美术课他们学的不仅仅是画画更应该是一种欣赏美的能力以及用创意的思维思考事情的方式!也就是说给他们一块画布,让他们尽情的做自己的艺术家即可,于是,老师的作用也就不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么简单了,引导与启发反而变得更加重要了!或许要做一个真正优秀的美术老师比做一个优秀的语数英老师要难上千倍吧!

于是,每当上绘画课要动手画的时候,即使我会应学生的要求做示范,但我却绝不允许课堂上出现跟我一模一样的东西。当然,由于农村美术条件的局限性我也不太可能给他们上太多的绘画课,由于学生太顽皮的局限性我也不太可能带他们到小溪边捡石头做彩泥鹅软石的创意课,也不太可能带他们到田地里玩捏泥巴做雕塑以及做创意稻草人的游戏当然领导也不允许学生出去上课泪不过,幸好这学校虽然很破却有一个多媒体教室,这可大大的方便了我!笑于是我就只能主要以上欣赏之类的以及生活中对他们很实用的课拓展他们视野的咯!如:黑板报的版面设计,美术字(宋体 黑体 变体),简笔画,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秘密)大地的画家米勒(了解米勒的生平认识巴比松画派及懂得一些基本的油画欣赏方法),黑白装饰画(最简单方便的黑白艺术让喜欢画画却没有画材的孩子也能画画),做自己的服装设计师(大概了解服装的发展史 服装的种类及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而懂得如何搭配衣服)当然,中间偶尔也穿插一些有趣的放松的东西,比如说讲完黑白装饰画外出写生一次让他们学以致用,利用不穿的旧衣服 废报纸 田里的稻草等生活中的一切废物给自己或同学设计一套衣服同时策划一个环保服装秀才艺大比拼

我想从整个学校的氛围,特别是课堂氛围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现在农村教育特别是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在实习期间最让我头疼的就是纪律问题了。起初我好好跟他们讲道理,但感觉作用不大。于是我想我或许可以多花些时间备课把课讲生动点,上课的时候也尽量用幽默易懂的方式跟学生交流,但效果还是不显著!于是我难过了,就在快下课的时候表扬纪律有进步的同学也对纪律较差的同学给与严厉但婉转的批评!如在七(2)班的那次:跟之前相比,曹志祥同学这节课表现得不错,大家鼓掌!唐文星同学也变乖了,也很不错大家鼓掌!陈超康同学表现越来越差成了目前老师最不喜欢的学生,大家也鼓掌!老师希望你们好的继续发扬,表现得不够到位的就及时改正,在我这里好学生不一定是永远的好学生,所谓的调皮的坏学生也不一定是永远的坏学生!我们一起加油!之后这个班的纪律果然就比之前好了很多,而且由于我一星期上他们班4节课相处时间比较多,于是我们的关系就越来越融洽了。但是其他班好像没有用,我想 或许跟班主任也有很大的关系吧!班主任严一点的学生就乖一点,不严的就上什么课都乱哄哄的,比如实习班主任管的八(2)班和有什么四大天王的七(1)班!从另一方面说,又或许是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够科学不够完善导致了他们自觉性差,对学习对好坏的认识不够完善从而对学习没兴趣遇到老师脾气温和点的他们就嚣张的上课扰乱课堂的吧!对于他们,我一开始的时候想的是怕有些学生想听课,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也不愿停下来训他们,但后来想想,他们底下吵翻了天,我在上面再卖力又有谁听得到呢!于是后面他们吵的时候我就不讲了等安静的时候再继续或许会耽误一些人,但我想教师的威严还是要有的!

第5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关键词】传统民间美术 艺术教育 创新

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群体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下,民间美术正面临各种困境。继承与创新可以说是民间美术抢救性发展的左右腿,目前无论政府部门还是民间自发组织的团体或个人对民间美术都是以继承保护为主题的。而社会变革、经济发展、文化结构的重组和发展都需要符合新时代需求的新民间美术,创新是民间美术发展自救的必然手段,民间美术必须要以不同于传统的方式找到在当代社会存活下去的意义。作为培养民族未来青年才俊和智慧聚集地的高校自然而然地担当起民间美术创新发展的担子。

一、民间美术创新机制的指导原则

(一)民俗文化是民间美术产生的根基

在美术起源上,大家公认的是劳动创造了美术,民间美术的诞生也是源于人类生存需求,来源于民间又广泛应用于民间。近年来民间美术开始走向消退,主要原因就在于传统的民间美术失去了其发生、发展、存活的基石,无法真正从民间来又到民间去。传统民间美术长期在民间中传承,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乡土气息, 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充分体现着民俗、民情和民风特色,往往都是采取就地取材、自制自用、自娱自乐的方式。大量的民俗材料表明,以往民间美术的创造,包括一些造型活动的开展或某种造型样式的推出,其动机总关联着比审美要求更为宽泛、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这就是中国民族特有的民俗文化。而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侵蚀,科技发展的普及,存在于普通老百姓生活中的许多民俗、民情和民风都被遗落,导致民间美术失去了其发生源动力,同时也锐减了其需求的范围,民间美术逐渐走向衰落。

(二)实用性是民间美术自身发展的关键

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大于审美性,它的社会意义大于审美意义,也就是说:“民间美术不是一种纯粹形态的审美创造或艺术创造,其创造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用生活功能,在这种实用生活状态创造的背后或实用功能实现的同时创造了具有审美性质、意义的作品,而本质上并不完全具备纯粹艺术的特征。”①艺术人类学家格罗塞也认为,艺术的起源不是以纯粹审美创作的,而是以实用为目的,审美目的是次要的,一些装饰艺术只是被当做实用的象征和标记。②即便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看待,也都是结合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才能实现它的审美价值,领略它的特殊审美韵味。例如,朱仙镇的年画、元宵节的彩灯,这些衬托节日的民间艺术品也都是在特定日子才表现出更大的审美因素。因此,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通常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不具备游离其外的生态独立性,也就是单纯的审美性。在民俗活动中应用的民间美术作品都具有实用性特质,也就是说民间艺术品的产生都是以实用性为前提条件的,而民间艺术品的美也是在民俗活动中实现其实用价值才能充分体现的。民间美术想要在现代社会达到良性的自主生存,就必须要考虑其实用的开发,实用性是民间美术自身发展的关键。

二、民间美术的创新实践

(一)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创新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以压倒之势进入中国,一度成为所谓的先进强势文化的代表,而传统的中国民族本土文化被认为是落后的愚昧的。然而时至今日,西方人对原始艺术、民间艺术却表现出了异常的热衷,甚至从其他民族的民间艺术那里获得启发,进而产生了令人刮目的创造;所有这些现象都促使我们开始认真思考。在经历了时间和实践的洗涤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回归民族文化成了学术之风,民间美术的价值也逐渐被现代文化所认同。

1.民族民俗文化的贯彻

民间美术是民间民俗文化的载体,复兴民间美术就必须要复兴民俗文化,贯彻民族民俗文化是普及民间美术的必然之路。我们许多传统的优秀民俗文化在“”以及西方文化的打压下走向了衰落,以至于现代的年轻人缺失了对优秀民族民俗文化的认同感,无法理解几千年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民俗民风,更不能体悟其中暗含的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审美观。这就需要我们高校美术教育有意识地准确地向青年学子传达出中国这一文明古国深厚的民族文化,增强青年人对传统民俗民风的认同感。

2.流行文化的融合

传统民俗文化不仅仅是单纯的继承,社会进步带来了全方位的环境变化,伴随着的是观念的变化,传统的民俗也必然随之发生改变。有些传统的民俗文化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果只是单纯地继承古文化流传下来的民俗民风是无法持续长久的,必须要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流行的文化元素挖掘出新的民俗民风,让悠久的传统地方文化吸取新鲜的营养,成为新的独特文化。传统民俗的改变并不意味着民间美术的消亡,而恰恰是民间美术发展的新契机。民俗活动不但不会消失,在政府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倡导下,民俗活动还将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和色彩,形成新民俗。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展示和民俗活动的必要工具,也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适合当下社会的需求。从教育角度出发,这就要求高校在引导青年学子能够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当下流行文化,赋予传统民俗文化新的民俗内涵,从而创造出符合当下老百姓生活的新民间美术。

(二)表现形式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民间美术都是取材于身边的材料,所以民间美术作品使用的材料很普通,在制造技艺方面十分自由,往往是因材施艺。③

民间美术的创作过程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料自身的肌理、纹饰、硬度、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们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那些传统的民间工艺还保留着传统文化的烙印,没有对年轻人形成心理关怀,所以在许多年轻人的心目中,传统民间工艺有点落后,无法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其更多的实用性。这就需要有些传统民间美术在形式上进行一定的变革与创新,比如民间美术的审美元素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再比如传统刺绣与现代服装上的结合,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丰富了现代服饰的时尚感,更增强了现代人的民族认同感。还有在室内装饰上,传统的草编艺术结合钢铁等现代金属材料,给人一种复古和现代的对比融合美。这样的结合不仅继承了传统民间美术的精髓,也贴近了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民间美术天然赋予的实用性特质。

历史上很多有成就的艺术家向民间美术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如高更、马蒂斯、莫底力阿尼、毕加索、亨利・摩尔等伟大艺术家都曾专心学习和研究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对民间艺术和原始艺术中的元素进行了创造性的借鉴,创造出了具有原始内涵又颇具现代感的优秀的作品。

(三)市场运作的投入

民间美术的延续和普及不仅需要其内在模式的发展创新,同时也需要外在的商品市场来推动。商品经济的市场关注民间美术的实用性以及在实用性基础上产生的审美性,民间美术只有具备了满足现代人生活需求的特质,才能在市场的运作中不被淘汰,才能在市场的运作中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才能够在现代文化和经济浪潮中形成良性的自我发展和运作模式。民间美术和工艺美术异曲同工,都是以人为本,以实际需求为主。民间美术完全可以以实用性为主要创新点,结合现代审美观以加强民间美术的流行性。只有这样民间美术才能拥有流行的市场,才能够走进普通百姓家,真正体现出民间美术来自民间又应用于民间的亲民性。

民间美术在市场上的繁荣离不开地方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民间美术在市场运作上的支持与投入。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地方民间美术特征结合当地文化经济来开发当地民间美术,比如旅游业,可以做出特色,形成产业链。再比如在地方企业文化中融合当地民间美术的特色,既宣扬了民间美术,也使企业更显文化特色。

三、教育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真正地“活”起来,其中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教育的途径可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除了学校教育的投入,民间美术的成熟还是要靠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这种文化根植在民间,因此,高校民间美术教育必须要在教育工程中充分结合民间优秀资源。所以民间美术教育更加注重实践,一是在实践中继承创新民间美术,二是在创新观念下进行实践。

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不是闭门造车,现代的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的灌输越来越少,对民间美术中的民俗学知之甚少,要想深刻体会民间美术中的“美”,就必须要深入到民间,体会不同民族民俗文化下民间美术的内涵。因此,高校要创建民间美术教育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实践场所,让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民俗文化包裹的艺术之乡,切身感受和体悟到传统民间艺术的内涵与形式美,为他们能够更好地对民间美术进行顺应时代的创新奠定坚实基础。同时高校课堂教育也可引进民间艺人进行现场授课与演示,实现课堂教育与传统民间美术教育的互动与交流,让民间艺人和高校师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赢。

(注:本文为河南省社科联项目《美术教育对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L-2014-1772 )

注释:

①唐家路.民间美术的功能特征[J].美术学研究.

②格罗塞.艺术的起源[M]. 蔡慕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第6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21世纪将是一个创意无限的世纪。

今天,创意产业已不仅仅是一个行业的概念,其高附加值、可持续的发展态势,吸引着全世界目光。据称全世界创意经济每天创造220亿美元,并以5%的速度递增,有着巨大效益的创意经济浪潮席卷全球。

在英国,创意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已达8.2%,其增长速度是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2倍――在1997年到2004年间,创意产业的平均年增长率为5%。创意产业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11%。全英国与创意产业相关的企业超过15万个,创意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英国就业人口总数的8%以上(《英国创意产业驱动经济增长》)。众多创意产品、营销、服务的工作岗位,为创意产业人才铺就广阔的市场。创意产业人才也必将成为21世纪的“宠儿”。

工艺美术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上第一个提出创意产业理念的英国,将广告、建筑、艺术与古董市场、工艺、设计、时装设计、电影与录像、互动休闲软件、音乐、表演艺术、软件与电脑服务以及广播电视等13个行业包含于创意产业。这些行业在我国现行的国家职业分类和教育分类中,大部分归属创意设计类职业和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类专业。因此,培养和如何培养创新型现代各类工艺美术、艺术设计人才将是本世纪中国发展创意经济和发展工艺美术人才教育所面临的共同任务和挑战。机遇和竞争并存,作为培养各类创意设计人才的艺术设计类学校肩负崇高使命和责无旁贷。(图1)

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是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工艺美术教育曾是人类最早的教育之一,历来与社会的经济形态、社会意识紧密关联。原始人类从游牧狩猎到垦荒种植,生活形态变化,经济生产发展,产生越来越多的需求,发明越来越多的工具、用具,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工艺在发展、在传承。工艺美术本质上是人类的造物行为,而造物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人类的工艺美术历史可追溯到八千到一万年以前。当男人们手中惬意地使用最早的工艺品――磨制的石器工具;当佩戴在脖项上的彩石、兽牙、蚌壳穿成的颈饰赢得女人们羡慕眼光时,工艺美术的教育已在孕育之中。

当然,早期的工艺美术教育是处于一种萌芽阶段的教育,是基于人们生活和生产劳动的一种技术传授,并不依赖文字,没有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专门的教师,与今天专指的学校教育有很大的区别。但工艺美术教育是人类一种有着鲜明特点的传授行为,即使是最原始状态的工艺美术教育,也已显示了其主要特征:即具有很强的操作技艺性;具有将人类审美思维通过材料物化的可视形象性;特别还具有融合艺术个体和与人们需求密切相关的特征。工艺美术创作的材料性、技艺性和实用性特点和工艺美术教育的艺术性、经济性和文化性特征构成了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综合目标。

因此,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具有特定的内涵。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主要面向工艺美术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专业知识和工艺技能,掌握一定的工艺美术理论,具有创意设计和制作能力,具备自主学习与适应市场变化能力,能够适应从事工艺美术设计与生产、旅游工艺品生产与销售等部门工作岗位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技术人才。

要实现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产学研结合的教学道路是行之有效的。

所谓产、学、研,三者既各有所指,又互相联系。

产,按古文字解释:生也,也即含有制造之意。有制造就产生产品,就有使用价值,就可以进入市场交换。同时,产,生产就有效率、有量产和工业化的要求。产的另一个概念还具有财产的意思,工艺美术意味着其在人类文明中的工艺技术和文化遗产。

学,即代表学问,包含工艺美术的知识、技能、技术、技艺;也代表学习,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行为、学校的学习组织和学习空间。学还意味着延续、继承等意。

研,则具有分析、研究、综合、可行性探索的内容。特别作为文化的传承,现代工艺美术不研究传统,不结合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和现代意识,文化之承既无源可寻也无脉可继,更谈不上发展。创意产业发展,研所代表的是极其重要的创新内涵。(图2)

国外虽然没有直接产学研结合这一提法,但产学研结合的活动则早就有之,其源头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主要动力是工业化的推动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和战争的需要所形成的巨大刺激。其萌芽主要的方式是企业提供大学所需要的资金和设备。作为回报,大学为企业提供服务和技术指导。

社会需要的工艺美术人才不仅仅需要相关的知识,还要求掌握技能,能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具备职业精神和多元拓展能力,符合市场需求的全方位、多层次技能复合型人才,更要能够引领现代生产、时尚生活,成为上海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新增长点的重要推动力。

从现代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的结构图可以看到,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具有技能性、创造性、开放性多方面综合特征。如果仅从产、学、研三者中某单一方面进行工艺美术教育,都不能全面覆盖现代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从人才的定位还是能力结构角度,从发展方向还是就业岗位的角度,如何将学院多年积累的工艺美术教学人才资源转化为更贴近市场的创造能力,如何将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转型、市场对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紧密结合,推动工艺美术产业结构的提升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都需要产、学、研三者密切联系。只有通过社会、行业、企业、学校联合,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产学研一体化办学,才能达到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

二、教学特点决定了工艺美术教学产学研结合的特征

人才培养目标的特征同样决定了人才教学特征。现代创新型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同样反映了产学研结合的必要性。

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在教学目标上强调理性知识通过技能训练和实践体验获得;

在课程和专业设置上,强调技能知识点内在关联性,强调获得知识和技能的环状发展的特征,反对简单地将学习过程分割为孤立的技术个体,重视学习课程的循环提升的周始反复性;

在教学内容上,在重视工艺流程的基础上,以丰富、多向、涉足面宽的博学、杂学为上,而不仅以某一领域的专门需求作为确定内容的标准,提倡规范性和特异性结合的多元取向;

在教学方法上,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成果上鼓励“推陈创新、百花齐放”。(图3)

可以将工艺美术的教学特点归纳为三个特点:

1、实践性

工艺美术教学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特征。所有的理论知识都要在学生的实践中,通过工具的运用、技能的操作和作业的完成得以体验和掌握,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培养和训练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动手能力,诸如绘写草图、模型制作、电脑虚拟效果、工具制作修整、材料辨识和制作技艺,也包括分析和归纳能力、口头及书面的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

工艺美术教学的内容大都以实物为主,尤以三维的、立体的、材质的为特色。教学的形式更多通过形象的、体验的、实际的技能传授为主。因此,在工艺美术的教学中实践教学占有很大的比重。知识、技能、能力都需要通过学生主动实践的方式直接获取。产学研结合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和全面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2、工艺性

“工艺”二字是一个复合词,两字合用,含义丰富。“工”可以指有技艺的人,也指制作、造物方面的含义,又包括了“工巧”,技艺擅长、独特的意思。“艺”表示设计、谋划,进行艺术处理的才能。工艺美术的学习,不仅学习制作技能,还要学习工具制作,识别材料,特别是还要学习工艺的流程,在要求学习者利用生产工具对各种原材料进行加工或处理的同时,要求制作者在创作中需遵循一定的工艺规范和规律,遵循一定的创作程式。同时,“艺”反映为工艺美术品的价值取决于材料和对材料加工后的艺术效果,取决于工艺美术品形式所具有的装饰功能和制作方法中技能运用的表现力,追求个性,讲求创新。

现在对工艺的一般解释是:最后使之成为成品的方法。是人在实践中积累起来并经过总结的技术经验。工艺学习既不是一种纯客观的、完全机械的技术学习,也不是完全主观的、个性的如艺术品的创作。工艺美术是“审曲面势以饬材”,受制于材料,受制于流程,甚至受制于程式的手工之艺,在学习过程中,工艺性的要求是非常突出的。

因材施艺不仅反映在对各种材料的天然形态进行最恰当的造型设计上,而且表现在对材料本身的优点和缺陷进行扬弃取舍,或者利用缺陷,使之转化成工艺品总体形象中的一个其它材料不能代替的优点。这样的学习如果不结合具体实践,不结合具体产品,没有设计创意是无法进行的。产学研结合的教学方法非常适合这样的学习。

3、综合性

古代手艺人的创作是带有整体性的,梓人制也好,陶人为也好,不仅要有熟识驾驭材料性能的本领,也要知道整个工艺的每一个过程,还要有立意构思造型成器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靠的是口授、手把手传带和大量的实践获得的。《考工记》记述技艺传授“知者创物,巧者述之守之”,从中也可以看出与当时生产相适应的工艺美术教育是言传身教,眼摹手习的师徒传授式或“父子世以相教”的具有经验性的直观传授式教育的特征。

工艺学习的过程是从学习单一技艺到诸技艺综合运用流程的学习过程。这种综合性恰恰是工艺美术学习的特征。技艺的综合性、不可分割性的特征决定工艺学习不仅是技艺学习更是技艺运用的学习。学习综合性更重要的还要激发学生洞察力和创造力,唤醒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技艺点,发现学习点和激发学习热情。(图4)

从工艺美术的教学三个特点中可以发现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有效之途。

工艺美术教育的产学研根本目标就是把创新的种子埋到学生心里。走进社会,走向生活,通过课题项目,在任务和技术完成的困难、冲突和解决中使学生有意识地去拓展现有的能力并达到对学习的自我把握。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和眼感受生活和事物,用手中的笔、刀、鼠标,用自己的脑和手表现和体现设计构思。

另外,产学研结合教学,带来了师资的变化。通过聘请行业、企业和社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或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建立“双师型”和“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依托行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背景,从专业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课程标准制定、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建立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参与的长效机制。融合传统,创新办学体制、机制,优化整合教学资源。

教师在通过产学结合的课题项目的综合学习中,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组织者。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改变学生传统的听众角色,积极思考,主动参与,真正投入学习。每一堂课的项目任务和成果成为师生共同构建的产物。学习过程最后使学生发展成为自己学习的组织者,达到教改的最高境界。

教师中一部分来自企业、工作室的教师加入教学,使教师构成走出学校范围,与企业共同组建教师队伍。这方面一些创意产业先行的国家有先例。以英国伦敦艺术大学为例,有2000多名讲师,其中许多艺术和设计方面的专业人才参与到教学和研究活动中来。不仅涉及产业的各个科目有紧密相连人士参加,而且有关商业方面的人士也参与到课程中。并且进行评估,以保证课程和创意教学与制造、市场、商业相关。同时满足学生学习的具体要求。这些对推动在英国的创业设计人才的培养都是很重要的。

由于工艺美术教学是非常具有特点的教学,因此构筑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教学体系,学校不仅要在办学方向上适应社会需求,开展市场调研,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实际要求确定教学方向,而且在教学中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使人才培养的专业教学过程,从课程结构、学习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构成等方面,都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法适应和保持其教学的鲜明特征。

三、创新、建立产学研机制,促进现代工艺美术教育发展

当前职业教育面临发展的大好时机。近期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人才中长期规划,再次肯定职业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提出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发展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政策背景。

随着经济建设转向民生保障和提高生活质量,创造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多的消费需求显得更为重要。因为城市转型为消费性城市,原来城区重建中产业功能逐步转向创意产业,好的就业岗位会增加收入,高收入会提高消费水平。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产值就已达到1125亿英镑,成为新兴的城市支柱产业。当年,英国的《创意产业专题报告》显示这一产值已超过任何制造业对GDP的贡献。(图5)

在新经济时展中,产学研结合在教学中的作用将越来越凸显。工艺美术、艺术设计类学校的产学研要树立大目标,要立志为未来企业行业的发展做贡献。工艺美术教学的产学研结合目的明确,即:手工艺溶进时尚,设计转化为产品;技能转化为产品,设计物化到商品。创意是科学,设计是技术,教学是传承,生活、文脉、智慧、激情的碰撞和结合就是“产学研”,就能形成新的产业革命和教学改革!因此,工艺美术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决定了产学研结合是现代工艺美术教育的必由之路。

产学研合作教育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和学校自我发展的需要。学院校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是社会整个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主要内涵和支撑。可以说,没有广泛、紧密、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不可想象的。

产学研中学校的优势在哪里?主要在于智力资源。这其中包括:文化的资源、美学的资源、创新的资源、信息的资源、多元综合的资源和潜在市场的资源。缺乏的是生产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销售资源等。企业由于生存的压力、竞争的需求和商业的驱动,也必然会促使其走产学研合作的道路,以降低技术创新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图6)

企业、学校、学生是产学研合作系统中三大主体,构成了三对互为资源要素供求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利益关系。企业需要学校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支持,学生需要知识的获取和合适的就业岗位;学校要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良性机制。三者在实现自身价值目标过程中为其他主体提供服务。互相之间利益不同,却可以互惠、互补,充分尊重三者利益。在此基础上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动力机制,是成功合作的关键所在。

工艺美术教育的产学研道路并不会是一条平坦的路,要完成从技术到产品再到市场的蜕变,千辛万苦。如果浅尝辄止,就难以到达彼岸。从企业的角度来说,追求的是性能、价格比达到最优,并非最先进的技术或最另类的创意对企业就最有用。从学校角度来说,追求的可以是最先进理念和创新。同时学校还会有日常教学、基础教学和项目教学之间的协调。所以,艺术设计类学校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会经历从技术思维向市场思维的转变,需要建立一个联系各方的有效通道。工艺美术传承和创新,工艺美术的产学研必须要融于生活、瞄准市场。应该说市场是工艺美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所以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的需求,根据生活、材料、技术的发展趋势来进行产学研的开发产品和提供服务。

开展产学研应有各方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尝试以企业为主导。这种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模式,与传统的产学研模式很不一样。传统的产学研模式隐藏的路径是“学研产”或“研学产”,是研究导向、技术导向,是科技成果转化,容易忽视市场需求。而以企业为主导的产学研模式走的是市场导向、产品导向、顾客导向,更符合产品开发的本义,更富有生命力。(图7)

因此建议:作为学校,在培养创新型现代工艺美术人才的产学研建设中可以建立一个教学公司和建立一个基金。

教学公司是一个联系学校产学研过程中各方的平台,也承担一个缓冲平台的功能。主要的职责:

1、加强与当地政府、社区和企业行业界的联系;

2、积极发展教学、学术研究和合作项目的立项;

3、项目组织和管理;

4、有偿服务,不断拓展服务范围,密切与商业界的合作关系;

5、推进建立具有企业精神、形成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

6、保护专利成果与设计、技术与产业化的转换;

7、负责利益分配。

基金会同样也是一个平台。主要的职责:

1、奖励扶持的平台。鼓励、资助一大批优秀设计人才、教学机构,形成规模效应;

2、信息交流的平台。为国内外设计机构创造互动合作的有利条件,多举办一些专业活动,与地方政府广泛建立合作,积极传播设计创新和提升竞争力的认识;

3、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利用资金,在实践中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4、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通过引导教师、学生、设计公司,促进绿色设计理念的传播,向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5、办学经费来源创新的平台。以资助为引导,使办学经费来源多元化。

第7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必要性;对策

美术是我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必修课程,在初中课程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美术课程对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提高所起的推动作用是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代替的。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全面响应新课标改革的具体要求,针对当今美术教育的形式开展初中美术教学活动,拓展初中生的知识面,从根本上帮助初中生逐渐地形成良好的形象思维,指导初中生多元化、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初中生对事物的判断力、认知力、想象力以及创造力。在充分认识新课标要求和教育形势的情况下,初中美术教师还必须有效地挖掘其审美意识和能力,培养其对生活的热爱和关心,提高其对美的追求,陶冶其艺术情操。

一、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必要性

有效的初中美术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对于促进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课标下进行初中美术教学模式创新不仅可以充分调动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初中生提高审美意识,培养空间想象和形象思维能力,进而促进初中生自身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新课标下进行初中美术教学创新势在必行。

二、初中美术教学创新策略

1.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鼓励学生融入其中

在学校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中艺术的意识培养是学校活动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同时还是有力的一个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品位体现了一所学校的艺术情操与人文景象。用各式各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发挥他们艺术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成效通过开展手工作品制作大赛、文化艺术节、书画篆刻大赛等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通过各种途径方式使学生感受美术带来的快乐提升学生素质能力适应文化发展和文化创新发展模式。

2.引导学生自己营造适合其发展的环境

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营造尽可能宽松自由、崇尚个性的氛围在师生观念上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意识尤其是要有尊重、爱护和理解。从心理学上讲掌生在乐观积极的心态中更能较好地发挥学习的创造性。比如教育实习过程中在教授二年级美术课中有伏嘴巴》一课这一课需要学生通过手工先折后装饰来制作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大嘴巴”在后面装饰过程中我就会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材料、方式进行装饰,跟随自己的脑海中所设想的小故事来制作并且最后会用奖励的形式评出最有创意的作品真正做到改变学生一成不变模仿老师而大胆创新的目的。因而在教学和绘画实践中允许学生根据自身的性格爱好去选择运用合适的材料、工具、技法鼓励学生善于创新的智慧和勇气养成学生自强、自信的心理,善于表现自我的学习心理。让他们能够感受到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技法是自己感到身心的一种愉悦。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绘画审美理念

在学习中,老师会鼓励那些跟随老师模仿老师并且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学生从为这样是对的所以就忽略了“创新”的培养。美术作品是美术家用思维和智慧表现自然、创造自然的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着名画家齐白石画《墨荷》不去按照客观的描绘荷花所表现的红色和荷叶所表现的绿色而是用“墨色”来突出表现了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精神内在。美术教育中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创新思维的能力的发挥。例如在教育实习中有件申鸟变树》这一节手工课在上这节课时需要学生用彩纸将一棵树变成一只漂亮的小鸟这时我就会鼓励学生突破自己的想法引导他们不用原有的概念剪裁羽毛池可以用长方形、正方形、梯形等进行装饰在这个手工课过程中尽量培养他们有一种新的创新思维的产生。在“教”与“学”的关系上要注重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把学生看成是具有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强大生命力潜能的个体让学生成为美术知识技能发现者与开创者重新建立学生创造性的绘画审美理念。

4.引导学生发现美,提升其审美素养

在初中美术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当全面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理特征,切实地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的立场上诱导、调动和启发学生的个人情感,并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接触各类美术材料和美术工具,及时教给学生必要的美术技巧和美术技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认识美、发现美、欣赏美。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利用社会美、大自然美以及人类的优秀艺术作品,帮助他们揭示美的内涵和规律,从而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思维和审美能力,进而提高他们的个人素养。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在上课之前适时地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爱好,搜集一些美术作品资料,也可以让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一些相关资料,比如艺术家的个人介绍、艺术风格、逸闻趣事、代表作品等。

5.强化教师点评,激发兴趣与动机

初中生通过美术课程学的不是专业性的美术知识,而是生活性的美术知识。初中美术的主要内容必须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未来发展。美术教师如果仅仅一味地强调学生的美术技能,就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学生创作的美术作品机械、乏味,缺乏生活气息和个人的真实情感。美术教师的点评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非常直接的影响。美术教师应当在尊重学生个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之上,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为主要目的,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点评,以此激发学生对美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应当找出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肯定和赞扬,从而有效地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生活的思考,并使学生将真实情感展现在美术作品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性格和健康人格,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应当积极地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对学生进行有效且及时的指导,让学生尽量少走弯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优秀美术教师不仅仅是通过语言、仪表、辅导、绘画演示、成绩评定、板书来赢得尊重与认可的,更重要的是以探求者的身份出现在美术教学当中,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知识的创造者,将创造生动、新颖的教学方式和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首要任务。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因地制宜、灵活地变通也是尤为重要的。

6.转变教师角色,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标要求美术教师和学生应当共同打破课堂的死板氛围,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借助学生学习和生活当中的一些美术教学资源,和学生一起讨论、观察、体验以及感受。在日常的课堂活动中,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当及时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建立起互动共生以及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比如通过一些联系生活的想象、表演、动手创作、游戏等形式,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逐渐实现由“先学后教”向“先学后教”的转变。

三、总结

综上所述,新课程背景下,积极创新初中美术教学策略对于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要以实际生活为切入点,刷新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认识,让他们在新课程改革所推行的美术课程中体验到不一样的新鲜感。美术课程教学要融入生活,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提升审美素养,用身心体验生活之美,提高实践能力。笔者坚信,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和不断创新,一定会使初中美术教学变得更加高效,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

参考文献:

第8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一、高职教育艺术设计教学模式的转化

教学模式是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的反映,是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教育观念影响下,往往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模式。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胎于“美术教育”或者传统的“工艺美术”的教学模式,故此,许多高职院校的艺术设计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或者工艺美术教育模式观念的影响下,并未发展成为具有独立教学模式的科学体系。相比之下,这两者都是以美术功底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一直不大重视设计与科技、经济的联系,也很少考虑经济市场对设计的影响,显而易见的是长期沿袭这种模式,就会使得我国高职艺术设计教学的发展受到很大的束缚。艺术设计是艺术、科学和技术的交融与结合,它具有集成性和跨学科性的品质特征。因此,艺术设计理论也要综合哲学、社会学、美学、民俗学、文化学等相关的知识。然而,我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招生制度主要是考查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特长,对文化课要求较低。学生入学后,忽视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在学生中表现较为突出,很多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放在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这固然没错,殊不知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依然很重要。由此看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满足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教学模式的转变迫在眉睫。

二、高职艺术设计教学应采取的几种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宗旨,这既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论型、学科型人才,也不同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单纯技能型人才,理论与实践并重才符合高职教育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因此,针对职业岗位的需求,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既可以弥补学生文化素质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不足,又能够加强专业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1.项目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接触社会、行业、企业和客户,承接设计项目并引入课堂,使学生参与到项目的策划、设计、实施的所有工作流程里面。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与客户的沟通能力,增强对项目组织和实施的能力,使学生与市场有了直接的接触。另外,学校可以通过校企合作,聘请企业设计人员参与教学,由企业提供项目,以合作方式完成项目设计。这样既可节约企业设计成本,又可引导学生了解项目具体的每一个工作环节,熟悉每个环节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有针对性地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使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在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应用与展示,增强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信心。项目式教学可采用独立或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终以项目的完成情况来评判个人的实际能力,与课程相对应的学分相结合并给出评判。

2.开放式教学模式从宏观上讲,开放式教学是从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以及教学所采用材料等整合而成的一种生态系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首先是完成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角色的转变:教师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并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教师可根据课程内容构建合理的教学环境,突破固有教材的束缚,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学生尽早适应市场做好心理准备。学生在教师事先设定好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学校根据专业特点建立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可体验在工作过程中学习。看似完全开放式的教学,却有着严格的评价体系,最终的考评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灵活运用情况给出评价。

3.主题教学模式教师确定主题,结合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的征集活动,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寻找与主题相关的设计元素,解决造型和色彩的语言表现问题,并收集与表达主题相关的物质材料,以及在方案实施过程中要解决的技术、工艺流程等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有针对性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并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同时,也可提高学生对已经掌握的技术能力的再运用,增加对新技术方法的理解,了解跨专业或行业的材料和媒介,寻求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法的可能性。主题教学模式使整个教学成为包含理论知识、技术技能、认知方法、判断技巧、工作态度、工作方法、评价体系整个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以上几种教学模式共同的特点都是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来执行,完成教学模式的每一个环节,从而达到培养出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几年,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艺术设计专业,我们提出在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有利办学条件外,更不容忽视校内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和投入。校内实训基地绝不能代替企业实习,真正合理的实训是校内外结合,校内教师和企业设计人员来共同完成,建立完善的产、学、研三位一体的多元化教育教学模式,才符合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三、多元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采用多种教育模式无疑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师的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实践经验、治学态度以及引导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将会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乃至整个高职教育的成败。艺术设计教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教师按照工作岗位和角色转换的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训练,获得学科专业的新知识与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逐步提高教师素质。教学模式的转变要求教师善于接受与设计艺术相关的新信息、新知识、新观念,不断提高自己,转变教学思路,主动适应变化的新形势。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要具有良好的创新精神,掌握创新的一般原理和技能,组织指导学生开展创新教学活动。采取的具体途径是:学校相关部门安排专业教师到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行业和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学习,通过参与企业、行业的项目实践,教师可以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生产过程的新技术、新工艺。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达到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开发的能力。

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教育以培养懂设计、重实践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最终目标。充分利用社会为我们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是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欧盟国家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是:企业和学校两个学习地点,同时又是两个施教单位,两地教学方式相互交叉,相辅相成。企业实训是主体,学校教育服务企业实训;企业培训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二,学校教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三分之一。双元制职业教育形式下的学生大部分时间在企业进行实践操作技能培训,而且所接受的是企业目前使用的设备和技术,培训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生产性劳动的方式进行,从而减少了费用并增强了学习的目的性,这样有利于学生在培训结束后随即投入工作。

第9篇:中学美术教育实习自我范文

关键词: 建筑学专业 绘画课程 教学改革

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一级注册建筑师执业的基本技术素质和学术、艺术素养,熟练掌握建筑设计专业理论知识,具备很强的使用设计技术工具能力。学生毕业后主要到建筑设计和科研单位,从事设计与城乡建设管理等工作。经过几年的工程实习锻炼,通过有关国家考试的学生可以成为注册建筑师或成为城乡建设系统的国家公务员。为达到这一目标,建筑学专业需要根据建筑行业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专业课程的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建筑绘画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必须结合计算机应用,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

1.调整技法训练与相关知识传授的比例

建筑绘画教学大纲要求以技法训练为主,相关知识则以帮助理解、掌握技法的够用为度。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些难度很大的技法,现在用电脑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因此,对于一些耗时过多的技法训练有选择地放弃,相应加大相关知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可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及色彩运用能力。为此,重新调整教学内容,掌握适当的技法训练和相关知识传授的比例尤为必要。

1.1丰富授课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

建筑是一个高度综合、涉及面很广的艺术门类。以往的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加之以简单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为主,理性知识多而感性材料少,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机械被动地学习。如果利用投影仪进行静态的画面演示,利用电脑技术的动画、音响和教师简单的讲解,就可以吸引学生,让学生迅速溶入情景,进而发现、联想、模仿、创作,从而提高绘画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样也适应学生认识的发展和身心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角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美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现在,电脑可以帮助人完成很多设计,设计师之间竞争的焦点实际上是创意,而创意的来源是多方面训练的结果。因此,在建筑绘画课中,我们尽量加入建筑美学、艺术史等方面的内容,鼓励学生多涉猎一些艺术领域,如音乐、美术、诗歌等等,为将来的设计表现打下深厚的艺术功底。

1.2技法训练有主有次。

虽然电脑可替代人做很多技法,但手绘技法训练仍是不可或缺的。手绘练习不单单是重复的技法训练,还是一个手、眼、脑协调的训练,能锻炼构图能力、造型能力、光色运用能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因此,手绘技法训练还是很有必要的,只是侧重点与以前不太相同,像删减了过去作为正规表现技法的水彩、水粉的很多基础练习,而增加了快速表现的内容,并加强了建筑钢笔画及建筑速写的训练,努力从提高学生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上入手,训练其快速造型的能力。

电脑设计只能帮助我们最后成图,而前期的设计素材积累及展现构思、表现立意主要靠草图,草图的勾画主要体现在速写的基本功上。快速表现是设计初期与甲方沟通的主要形式,能快捷地表现造型、材质和色彩,对设计的顺利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大速写及快速表现练习的力度对学生将来的设计工作是十分有益的,应该把它们作为技法训练的重点。

2.课堂教学改革

2.1由手的训练变为脑的训练。

以往的教学中,对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以教师的讲授,加之以简单的演示和学生的练习为主,理性知识多而感性材料少,造成学生注意力下降,机械被动地学习。如今的授课,要启发学生,不只是用手去画,更要用脑,勤于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构图、用光、用色等等,以及从这幅习作中学到了什么,从而为将来用电脑绘画打下思想基础。

2.2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相应训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主要让学生多写生绘画,少临摹,要分层次训练,按水平的高低分别进行。低水平的学生主要进行不同类的物体练习,观察要求低一点。如:线造型练习,开始应该从简单的造型画起,以结构素描要求为主,难度不能太大,否则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难而退缩,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通过这种类型的练习,可极大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在简单的写生训练后可用默写的方式加强学生对事物特征的记忆表现,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事物时认真仔细,经常进行这类练习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

2.3互动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方式上,不单是教师讲授、示范,还要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比如讨论、讲评、赏析优秀作品等等,为学生创造发言机会,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决,促使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并思考,而且教师也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并能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快速的反应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

3.对学生作品评价的改革

3.1评判标准的改变。

过去对一幅学生作品的评判标准主要是:图画整洁、布局合理。比如渲染练习中色彩是否均匀,靠线是否整齐等。如今,我们评判的主要标准是构图、造型、明暗、用光用色是否适宜,至于靠直不直已不再像过去那么重要。重要的是看学生通过这幅习作认真思考了什么,在形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构图能力等方面真正有所提高。

3.2自我评价与讲评。

自我评价在将来的设计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要独立地完成一项设计,必须不断自我评价、改正、再评价,直到比较完善,那么这种自我评价的能力也就直接关系到图纸的质量,进而影响人们对设计者设计能力的评价。因此,这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尽早开始。笔者在每幅习作中都要求学生写简单的心得,虽然只有两三句话,但对培养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勤于思考的习惯及自我评价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不再只是应付作业。

教师对学生作业不单是给个成绩,还要及时评价,讲评作业是我们常用的形式。在讲评中对每个学生的图面做出分析,使学生尽快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以便下次作业有的放矢,同时也对其他学生起到提示作用。教师要根据每个人的主要问题,提出对他的改进措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建筑院校的生源与艺术院校的生源不同的是学生大部分是很少接触或根本没接触过美术这门学科的,因此美术教育在建筑院校开展的难度是较大的。教师面对的是由零开始的学生,最后交给社会的是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运用熟练的绘画技巧和技能从事设计刨作的建筑设计师。这就决定教师要具有一定的教学耐心和智慧,并能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形式方可胜任。

参考文献:

[1]徐年华.浅谈技能训练中的创新教育[J].职教通讯,20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