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泰戈尔金色花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泰戈尔金色花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学习诗中奇特的想象不仅可使学生了解诗歌的特点,也为学习下个单元《郭沫若诗两首》,区别“想象”与“联想”奠定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

2.过程与方法:运用朗读、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真情,培养学生感恩之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真情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来抒写诗歌。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课下收集赞颂母亲的歌曲、影视剧、文学作品等,并能初步谈谈自己的感受。

学情

七年级学生是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最适合对其进行情感熏陶和人文关怀。从实际情况看,孩子们总是忽略父母对他们的默默关怀和深深的爱,更不知道如何去关爱自己的父母。因此,学习本文能很好的打开他们爱的心扉,使孩子们真切感受到母爱,懂得感恩。

教法与学法

为了很好地达成本课教学目标,我拟采用“朗读品味法”,让学生在倾情诵读中展开想象翅膀感受母子真情;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借助自身体验、展开美好想象,大胆、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营造爱的氛围

让学生说说自己收集到的赞颂母爱的歌曲、文学作品、影视剧等,并试着唱一唱、读一读、谈一谈。然后老师相机动情导入:母爱像清澈的小溪,默默地滋润着我们;母爱像沙漠中的一片绿州,给予我们前进的勇气和动力;母爱像一把雨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母爱像一朵金色花,给我们的芳香与温暖……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感受圣洁的母子深情。(板书 金色花 泰戈尔)

(这个设计通过谈话导入,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并且营造出浓浓的爱之氛围,使学生快速融入到本课的教学情境当中。)

2.倾情朗读,感受母子深情

诗作清新晓畅,无阅读障碍,是训练学生朗读能力的好材料。所以我采用“三读”展开:

自由诵读,初步感受诗作的内容和情味。思考:这首散文诗向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我们应带着什么样的情味来朗读?然后讨论、明确:文章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儿子想象当中的母子嬉戏图,应带着亲昵、撒娇、顽皮的情味来读。

自由演读,感受流淌在诗作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学生带着自己体会到的情味朗读,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同学的帮助下,借助对关键词句的品析,借助对情境的想象,用恰当的停顿、重音、语速、语气等来表现这种情味。

比如:“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等句子都是可以通过品味关键词、情境再现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品味的。

角色赛读,再现母子深情。

在学生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之际,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朗读,再现母子深情。先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再挑选出优秀选手在班上赛读。学生评价、推选出情感把握最准确、表现最充沛的选手。

这个环节,我没有按部就班地先解决字词、然后教师范读,再师生研读,而是放手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悟中读,水到渠成中落实教学重点――真情朗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感情,突破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体现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践行了新课程理念――学习的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

3.合作探究,品味写法之妙

探究形象,再悟深情。

同学们,你们的朗读非常棒!下面有个问题和你们共同探究一下。诗作中“我”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呢?

借此提示:金色花是印度圣树,开黄色的碎花,象征圣洁而美丽,这时学生不难得出,作者把“我”想象成一朵金色花,说明“我”对母亲的爱是圣洁而美丽的。(板书 圣洁 美丽)

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略文章借助“金色花”这一具体形象来倾诉对母亲的深情的写法。

拓展延伸、表达真情。

泰戈尔的笔下,“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带给母亲快乐、芳香。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亲拳拳爱子情呢?请以“妈妈,假如我能变,我愿变成……开头说一段话。

适度的拓展,可以将学习引向深入。此环节的设计可谓一举多得,既训练了学生举一仿一、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通过学生的内心告白,再次激发学生对母亲的深深爱意和感恩之情。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聆听了印度文学家泰戈尔对母爱的深情倾诉,唤醒了内心深处对圣洁母爱的深切感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想,如何更好地报答母爱,同学们心中一定有了自己的答案。

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以激情导入――朗读品味――拓展深化为主线,层层深入,并紧扣文章语言这一核心,让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感受弥漫在文中的真挚情感。此外,我注重在教学中践行新课程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当中增长能力,提高素养。

我觉得这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是“拓展延伸,表达真情”。在这个环节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泰戈尔的笔下,“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给母亲快乐、芳香。假如你会变,你想变成什么来回报母亲拳拳爱子情呢?请以“妈妈,假如我能变,我愿变成……开头说一段话。这个环节学生表现的很活跃。从学生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泰戈尔对母爱的深情倾诉,更感受到了学生们真挚淳朴的情感。这个环节也加深了学生对母子深情的真切体验。

总结这节课的成功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是在教学中,既要鼓励学生读,又要让学生明白应怎样读、为什么要这样读,使学生在充分体会诗歌蕴涵的感情的同时,不仅读懂了诗,也学会了怎样读诗。

二是这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三是美化课堂。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或创设氛围,或激发兴趣,或配乐朗诵,或画面点缀等,为课堂添色。

第2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散文诗《金色花》围绕“金色花”生动鲜明的意象,运用新奇活泼的想象,展示了变身为金色花的孩子与母亲嬉戏的诗意场景,其奇特的幻想和诗意的想象具有诗歌的特征;诗人将故事场景设在庭院、树下、牛棚,这些祥和、寂静、闲适的画面,把诗人内心的爱幻化成精致、清新的细节描写,在内容上又保留了散文的特性。金色花作为圣树之花,亲切温暖的意象既象征了孩子回报母亲的纯真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类圣洁天性的赞美,使母子间纯美的爱得到了充分表达。诗歌教学中情感体验非常重要,结合文本的情境内容,我在教学中重点突出“情境”朗读的教学设计,通过营造生动活泼的生活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内容着意“境”的营造,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情”的朗读体验,激发学生诵读、品味的热情,让学生自己去发掘文字背后的深情与真义,学习才有趣味。

教学实录

一、进入文本,体验“金色花”角色:营造浪漫之“境”,感知孩子美好的“情”感世界

通常,学生在第三节课时注意力会下降,课堂效果也不很理想。所以,一走进课堂,我没有按照惯例进行词句预习与课文诵读检测活动,而是在解析题目之后,笑着问学生:“你们变成花了吗?”学生回答:“变了!”不少孩子齐声欢快地喊着:“永远不变回来了!”“哈——哈——”课堂传来学生的欢笑声。他们的眼睛在那一刻是那么明亮,心情是那么快乐。我知道在这样不经意的对话中,学生们已经进入了诗歌的情境,可以直接导入对整篇诗歌的朗读感知。

于是,我抓住时机引入情境朗读,邀请学生走进孩子顽皮、天真的美好“情”感世界。“你们就这样变没了,究竟想做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学生动容地加入朗读活动,读得有声有色,已然进入了孩子天真可爱的情感世界。再分析诗人假设手法的妙用时,学生听得仔细,学得主动,对这种奇特的艺术想象很是赞赏。

师:你们变成花了,是不是感觉特自由特高兴?

生:没错——

师:诗歌从假想写起,让年幼的小主人公张开幻想的翅膀,可以随意变化,又可以“在风中摇摆”又可以“在新叶上跳舞”。大家此时此刻一定很得意自己的变化,那么你们能感受到“我”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又唱又跳,很天真、很可爱,妈妈看不到他,他心里觉得特别好玩。

生:他变成花儿了,笑嘻嘻地躲在枝头上,想着妈妈找他,反觉得有趣吧。

师:想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花……又在新叶上跳舞”要着重读好哪些词,才能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劲儿?

生:“跳舞”要读好;“摇摆”也要加重语气读,来强调他自在欢乐的心情。

生:“新叶”也不能忽略,花美叶也美。美丽的树,美丽的花,还有鲜嫩的枝叶,他是在“新叶”中“摇摆”、“跳舞”。

师:那你们就试着读一读,看看有什么感受?

“摇摆”“跳舞”等许多词语在大家声音的诠释下都格外生动、鲜活起来,我继续追问:“笑嘻嘻”用在这里表现了什么?要不要加重语气呢?

生:“笑嘻嘻”表现了他快乐的心情,也要读出来。

生:还表现了他神秘、好奇的心理以及偷笑的神态。

师:你能看出孩子独特的心理和神态,语感很好!诗人正是运用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使散文诗保留了散文的特征。

生:“我”不仅是一朵会跳舞的花,还是印度最圣洁的花,“我”娇艳、尊贵,“笑嘻嘻”表现了“我”快乐、满足、自由的心境。

师:没错,你们此刻看起来也很美!孩子有温馨的花香、活泼的身姿,还有圣花一样的外表,自然又快乐又满足。我们深情朗读这一段,来再现花的活泼与美丽。

学生带着喜悦的神情,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诠释着诗歌,每个学生都很投入,这是一次奇妙的学习经验,课堂氛围自由、轻松、快乐。

二、深入文本,解析“孩子”行为:营造快乐之“境”,感悟孩子回报母爱之“情”

导入文本环节,学生确立了独立、自主的角色意识,学习热情很高。深入文本环节我依据诗歌内容先后营造了“散发花香”和“投射花影”等快乐之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学生理解孩子回报母亲的真情。

师:从孩子的“匿笑”中,你感受到了什么?请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具体词义。

生:“匿笑”就是偷偷地笑,他很顽皮。因为他知道妈妈找他,却不作声,是个淘气的孩子。

生:除了顽皮,他一定很得意,躲在枝头一副天真、可爱的神态。

师:妈妈看不见他,他觉得很有趣、很快乐,这么做的时候他会想什么呢?

生:看到妈妈有点着急,他一定有点儿开心,要验证一下妈妈很爱他吧。

生:他知道妈妈爱他,但是还要这么做,可见他很顽皮!

师:你们都认为他只是个顽皮的孩子吗?

生:他没有离开妈妈自己去疯玩儿,却留下来看妈妈工作,说明他也很爱自己的妈妈。

师:那你来朗读“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这句话,表现孩子的顽皮天真、得意开心,更要强调他对妈妈的爱。

学生读出了“匿笑”的感觉,“悄悄”读得也颇到位,只是“看着”强调得不够充分。学生一致推举张倩来读。但是,学习一向严谨踏实的张倩显然没有留意“看着”这个词,将重音落在了“工作”上,一些学生听出了不妥,七嘴八舌地说重音落在“看着”上更准确,能看着妈妈,自己隐身就很高兴、很快乐了。师:你再来试一试,他只要看着妈妈就满足了,并不想让妈妈知道,他要悄悄地表达他的爱。

又试了一次后,张倩长吁了一口气,点头笑了。

……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男生读得颇有妈妈的爱心,女生纷纷感叹:真温柔啊!女生在角色朗读“我不告诉你,妈妈”时也较好表现了孩子的得意劲儿。我期望学生再从孩子的角度体会对妈妈的情感,便追问道:“‘哦,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句话怎么能看出孩子善良的用心呢?”

生:我们知道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但是孩子却不想让妈妈知道,要瞒着妈妈。这句话用语言细节描写强调了他是个懂事的孩子!

他虽然顽皮,但是有一颗纯净无私的心。

师:说得好,谁愿读一读这个孩子的语言描写部分,来表现他纯美的心境?

一位学生将“妈妈”连读,声音清脆,显得亲昵可爱;另一位读“我不告诉你,妈妈”时,读得很慢,充满了神秘感。学生通过朗读体味、细读涵咏领悟了孩子与妈妈间深厚的感情,孩子可爱的形象获得了学生的认可,文本内涵在朗读品味中逐渐显现。

三、走出文本,唤醒学生“感恩”之心:观照诗歌象征之“境”,感受诗人爱之“情”怀

语文教学需要解读文本深刻的内涵,但是爱的教育更要落实在文本对学生生命发展的影响上。引导学生走出文本,借助文本意义来影响学生人格的成长至为重要;启发学生再次回到对文本“象征”之境的整体观照上,有利于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和诗人博大的情怀。

师:如花般可爱的孩子,如花般圣洁的心灵!诗人泰戈尔运用想象把孩子变身为金色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从中你能体会诗人的情怀吗?

生:诗人运用奇特的想象,是想表达他对孩子圣洁心灵的赞美。

生:金色花作为圣树之花,既象征了孩子回报母亲的纯真心愿,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类美好生活的赞颂。

第3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深圳石岩公学初一(七)班

林校弘

妈妈的爱似一根长线

一根坚不可摧

绵延不断的长线

一头被母亲沧桑的手牵扯着

而线的另一端紧系在我身上

那根线名叫“牵挂”

这线上布满了母亲对我的期待

布满世界上最真挚的情思

轻轻牵起它

慢慢地摇曳

便能感受母亲的体温

便能感知母亲的心在为我跳动

母亲手中的线拉紧了

我便知道了人生的方向

如果她放开手中的线

我在远方会感到紧张

好象在辽阔的世界迷失了方向

走在茫茫的路上

怀揣着母亲的牵挂

它挂在我身上

连在我心里

牵挂无形却有情

那根线会越来越长,以至无限

母亲牵着它永远不会嫌累

我也牢牢地抓住不放手

透过它来谛听母亲的心声

第4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其实,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的绝大部分课文,都是久经考验的名篇,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文质兼美,是可供无限挖掘的素材宝藏。如果能充分挖掘语文课本中的作文素材资源,将会为写作平添一抹亮色。那么,如何就地取材,将课本中的“宝藏”信手拈来,学以致用呢?

一、采撷众长,聚沙成塔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题材不一,内容繁多。要做到慧眼识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办到的。一定要静下心来,在教师的指导下精心筛选,逐步积累。在这个采撷众长,提取精华的过程中,我主要教给学生两种方法。

1.批注

批注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形式,它用简洁的语言记录阅读者的感悟、品味、欣赏,体现阅读者的眼光和情怀。在积累课本素材的过程中,要学会梳理素材,勤于思考,作好旁批,看看素材适合哪类话题,还可以加上自己的读后感、评点等。有所思,有所悟,素材运用才会显得多姿多彩。

例一:冰心《荷叶母亲》。“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批注:把母亲比作荷叶,把“我”比作红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爱护。

例二:端木蕻良《土地的誓言》。“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批注:“我”要为“我”的家乡战斗到底,哪怕流尽“我”最后一滴血,死也要看到故乡的解放。表现了作者热爱家乡,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2.整理

课文素材包罗万象,我在平日的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按照作文素材的类型去搜集材料。比如人生、理想、诚信、亲情、友情、爱国、思乡、自然景物等,让学生将所学课文,随时进行归类整理。在这些整理内容中,光“思乡”一项,初中三年积累下来,数量就很可观。只要稍微用心,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就可以信手拈来,为我所用。

二、学以致用,点石成金

积累素材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如何解决“怎么写”的问题,还需“绝知此事要躬行”。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活用教材、妙用教材。

1.随堂练习,小试牛刀

大多数学生一到作文课,就嘴咬钢笔杆,眼望天花板,愁眉苦脸,无话可写。而且写作往往与语文学习割裂开来,只有到作文课的时候,才把它当做一件艰巨的任务来完成。既然语文课本是一座素材金矿,我们就应该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随堂训练,学以致用。

比如,学习了七年级上册《诗两首》(泰戈尔《金色花》、冰心《荷叶母亲》),我当堂让学生以“感谢您,妈妈”开头,写一个小片段。刚开始我什么都没提醒,由学生自由发挥,结果大多数学生写出来的内容大都空洞无物,平平淡淡。见此情景,我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充分利用刚学习过的教材资源,将课本素材运用到练笔中。很快效果就显现出来了。摘录两则如下:“感谢您,妈妈!有您的精心呵护,我如泰戈尔笔下的那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沐浴着阳光,绽放我美丽的花瓣,追随着您的身影,快乐、无忧!”“感谢您,妈妈!您是冰心笔下的荷叶,宽容、无私。朗日下,您为我遮挡炎热;风雨中,您为我撑起一片明净的天空。”文字虽稍显稚拙,但字里行间已有了活色生香的韵味。

2.巧用素材,点石成金

巧用课本素材,作文别有洞天。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我始终将学习语文知识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除了让学生经常做批注,将课本素材归类整理以及随堂片段训练外,还进行一系列“如何运用课本素材”的作文专题训练,将语文课本所学内容具体运用于作文中。

在一次作文专题训练中,命题作文《因为有你》,一个学生直接引用所学诗文的习作就颇见功底:

第5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1、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仍然是按照以往的传统阅读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掌握了整个教学课堂,让学生无法对阅读文本进行研究和发现问题。虽然在课堂上教师对于课文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不断的讲解,但是由于和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使得整个课堂缺乏浓厚而活跃的学习气氛,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出现了厌烦的情绪。

2、模式化的语文阅读教学方式缺乏新意

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的时候,教师仍然按照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没有教予学生进行有效阅读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没有运用灵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比如,在进行古诗词鉴赏学习教学的时候,教师一般都是让学生对整篇古诗词以背书方法进行背诵,对于诗词内包含的情感和诗词的语言都无法进行理解,学生就会觉得语文阅读的课程十分的乏味枯燥,对阅读提不起学习兴趣。

3、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层剖析和理解

很多时候,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的教学过程中,经常是对一些表面上的知识内容进行反复的讲解,而没有对内容的重点难点进行深层的剖析,尤其是对于阅读内容的细致和关键问题没有开展深层的研究和理解,忽视了学生思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无法保证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方法

1、重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在开展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改变以往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在听的传统模式,对于往常教师和学生之间单纯式的交流模式要进行打破,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还可以设立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对语文阅读学习消除厌烦情绪和陌生感,在学习小组中实行资源共享,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对教材内容进行相应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由代表将小组的观点进行表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2、采用多渠道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对于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来说,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教学,教师还必须采用多渠道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才能够保证学生不会因为学习过于单一和实践的单一式而出现厌倦的心态。比如,在《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辩论,通过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进行深入式的辩论,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和进行指导,通过采用多种教学渠道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

3、实现课内外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第6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音乐 作用与运用

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一曲《黄河大合唱》,振奋精神,催人勇往直前;一曲《梁祝》,荡气回肠,让人感慨万千;一曲《春江花月夜》,低回婉转,带给人宁静祥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内心情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的作用

1.激发兴趣,激活情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主动性就有了,学习效率自然就提高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学习《蒹葭》时,运用音乐《在水一方》,学生很容易被深情的旋律吸引,并情不自禁地融入到《蒹葭》的意境中;学习《土地的誓言》时,不妨辅以歌曲《松花江上》,很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加深理解,启迪思想。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并培养学生主动积极思考的意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包含重点词句到篇章结构及写法乃至主题意义的理解。引导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文本的方法很多,适当运用音乐就是其中之一。比如,分析《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的性格品质时,适当播放钢琴曲《命运交响曲》,学生对贝多芬不向命运低头的顽强不屈的性格品质有更深刻的印象。

3.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且长远的任务就是“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音乐,是实现这一目标较为理想的方法。学习《云南的歌会》时,不妨播放一些诸如《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使学生从文字层面上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的同时,更能从视听的角度直观接触,感受少数民族歌会的特点,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尤其像冰心的《荷叶母亲》、泰戈尔的《金色花》、何其芳的《秋天》及朱自清的《春》等一些文质兼美的文章朗读,配以《清晨》、《雨的印记》、《秋日私语》及《春之声圆舞曲》等乐曲,学生很容易被感染,引发对亲情、自然等美的情感共鸣。时常运用这样的方式指导学生朗读,学生的审美情趣、道德情操会潜移默化地提高。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作用不可小视。

二、语文教学中如何适当运用音乐

1.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开端环节。这一环节的设置对整堂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课堂创设和谐融洽的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思维迅速集中,主动快乐地学习。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是思想的火花石,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在一些散文或诗歌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导入,能很快聚拢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时,选择殷秀梅演唱的歌曲《我爱你,塞北的雪》,优美的乐音旋律能很快吸引学生,学生既从听觉上感受到音乐旋律的美,又从内容上领略到北国雪景的美,在美妙的感受中学习《雪》就变得轻松而有趣味。

2.配乐朗读,培养美感。

应该说文本解读既是教学的起点,又是教学的归旨。配乐朗读是文学、音乐与有声语言三位一体的艺术传播形式,这种形式根据音乐节奏、旋律更好地呈现作品的美感。只有对文章有了美的感受,才能更深刻透彻地解读文本。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有时可以借助音乐。如在朗读感知或理解重点文段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配以音乐,很快就能将学生带入文章的意境中,激发学习兴趣,领会文章旨意,并引起共鸣,无疑为下一步文本理解奠定感情基础。教学泰戈尔的《金色花》时,若配上钢琴曲《清晨》或《雨的印记》,很容易让人产生清新、愉悦、幸福的美感,学生朗读与思考的欲念很容易被调动起来;教学何其芳的《秋天》可以配上《秋日私语》等,都能很好地给人愉悦的共鸣之感,带来美好的艺术感受。

必须强调的是,语文课教学中适当使用音乐即可,太过则有喧宾夺主之嫌。如教学《中国石拱桥》、《奇妙的克隆》等文章时就不一定要运用音乐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音乐能调动气氛,激活课堂,激发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产生学习愿望与动机,自然就会主动快乐地学习,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提高语文课堂学习效率就很自然了。

第7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B-0028-02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整个职业生涯中,通过终生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专业化过程。而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则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不断提升专业水平的过程。

笔者近几年在农村中学语文课堂听课调研的过程中,感觉相当一部分农村学校的语文教师专业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课堂上仍以教师为中心组织教学,忽视学情研究,忽视把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接受方式作为教学的起点和调节因素;教师对现代语文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知之甚少,实践上也缺乏突破自我、与现代教学接轨的信心和决心;多年来,由于应试教育的重压,农村教师不仅习惯“注入式”的教学方式,而且固守惯性,信奉经验,在潜意识中较为淡漠理论学习和专业引领;教师缺乏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师者应有的人格精神与学识修养,导致在解读课文时捉襟见肘,与教学的目标要求距离较大;教师多年来习惯于闭门造车、各自为教,虽置身于教师群体中却缺少专业发展的互助氛围,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教学手段单一,习惯于“一本书、一支笔”的传统教学方式,懒于尝试多角度、多渠道启迪学生学习的现代信息技术等教学手段,较少使用多媒体设备。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农村教师的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是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如何提升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确实成了一个绕不开的难题,笔者略谈个人的一些浅见。

一、静心阅读――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基石

教育家朱永新认为:“教师的读书不仅是学生读书的前提,而且也是整个教育的前提。”终身学习已成为当今各行各业专业提高的必然趋势,但为数不少的农村语文教师却因教学工作繁忙,而逐渐忽略了读书的重要性。在一项对乡镇中学和城乡结合部中学的语文教师的调查中,接近65%的从业人员在一年内阅读整本刊物少于三本。换句话说,除了课本,半数以上的教师整整一年都没读过什么书,导致他们的视野越来越窄,思想也日渐贫乏,这对与社会现实、与学生心灵联系紧密的语文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笔者曾听过这样一节语文课,教师上的是泰戈尔的《金色花》,在课堂上,教师用心地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意境,学生也很投入地朗读,课堂氛围十分活跃。但这时,一位学生举手提问:“老师,我觉得泰戈尔的文章真美,听说他还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你能推荐他的几部作品给我们看吗?”这位教师顿时无语。课后,笔者了解到这位教师本人除了这篇《金色花》,也未看过泰戈尔别的文学作品。这个案例说明即便是围绕教材进行的拓展性阅读,对于语文教师而言也是必不可少的。

因此,学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激发教师读书学习的热情,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夯实教师的学问基础。例如,充实学校阅览室的藏书,增加一些优秀文学作品,购置一批新的教育理论书刊,向教师开放;提高教师的阅读热情;语文教研组在每个学期里,都应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逐一设立学习模块,并搜集与模块相关的文章,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探讨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结合的途径;学校应积极创设条件,组织关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各种报告会,为教师“充电”;组织骨干教师和新教师参加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的座谈会;开辟黑板报专栏,定期刊发教师学习理论的心得体会;每学年举行一次理论知识考核,营造浓厚的读书研究氛围。

二、自我反思――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动力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这表明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伴随职业生涯始终的自我反思。教学反思不仅有助于改善教师个人的教学实践,而且有助于在学校形成教育研究的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农村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写自我反思、教育随笔、教学小结等,深入地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师的教学摆脱低水平的重复。例如,可以把上课的成功之处及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记录下来,以便日后作为备课参考;可以对授课时的不足之处进行梳理、回视,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剖析,使今后的教学更上一层楼;还可记录教学过程中师生思维碰撞出的“智慧的火花”,捕捉因为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的瞬间灵感,为精彩的教学提供不绝的“光源”。总之,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都可以进行反思和记录,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做个“有心人”,将课堂教学的珍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使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农村语文教师还应在教学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勇于摒弃落后的做法,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与学有机互动、和谐统一的观念。应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放开手脚,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获得知识的能力。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只有不断反思、积极改进,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教学科研――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关键

科研,曾经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名词,不少一线教师总觉得只有大学教授或硕士、博士才能做科研。其实,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教育科研早已在不知不觉中“平民化”。“教改要深化,科研为先导”已经成为一种共识。语文教师要提升专业化水平,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变,必须边学习、边教学、边研究,把教学的过程变成研究的过程。但毋庸讳言,在当前不少农村中小学中,教育科研仍处于低水平状态,绝大多数教师缺乏科研意识,认为那都是些没用的花架子,没有充分认识到科研对提升教学水平的促进作用。

为了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农村学校可以采取“课题牵动”的策略。学校应要求教务处、教研组引导教师将教学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转化为课题,把课题研究融于日常教学之中。例如,我区有一所农村学校的语文教研组根据本校壮族学生占多数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壮族民俗文化对促进作文教学的研究》,教研组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做好分工,鼓励老师和学生搜集壮族的民俗文化,充实写作素材,促进了身边浓厚的文化氛围与作文教学的良性互动,结果教师教得来劲,学生的作文进步也很快,教学研究使教与学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语文教学的科研范围很广泛,文本研习、教学反思、行动研究、个案分析等,均可成为语文教师的研究对象。每一个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很小的疑问,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内容。只要勇于研究、善于研究,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完全可以找到新的支撑。

四、专业引领――农村语文教师语文素养提高的保障

当然,教学研究如果只靠农村学校教师本人或本教研组教师之间封闭的交流研讨,难免会造成低水平复制,教学问题的研究也往往会停留在“就事论事”层面,出现典型的“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现象,使教师的成长受到制约。农村中学应鼓励教师主动“攀高亲,结远缘”,组织教师上网与专家交流,邀请专家、名师来校示范指导,走出去与名家、名师交流,落实学习上的“走出去,请进来”, 充实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从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近年来,南宁市青秀区在培训农村语文教师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邀请专家、学者来校作专题讲座;邀请市名师到校上示范课;请教研员来校指导学科教学;加强市区骨干教师对农村教师的引领作用;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学习等。同时,还采取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中学薄弱学校的扶助力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资源共享,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这些做法的成效十分显著,语文教师的整体素养有较大的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也显著提高,得到广大家长的充分认可。

第8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一、开课时,导其入境

开讲是引入新课的第一个重要教学环节,是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它的任务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的兴趣,把学生引进作品,感知作家思想感情。针对学生因刚打过上课铃之后,大脑皮层上的兴奋点末能马上进入本节课的相关区域这一情况,教师就应利用各种手段巧设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使学生的不应兴奋得到抑制,而相应兴奋被激活,从而进入可喜的“共振”的境界。对此,笔者常用的方法是: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势利导引其入境

数年末下雪的江南,竟在一个偶然的上午,天上飘下零星的几朵小雪花。上课铃已响,可学生的兴致还在雪花上,时不时往外瞅上几眼。笔者带着笑脸问:“你们怎么这么高兴呀!”他们马上就回答:“下雪了呀!”“为什么你们看到雪花会这么兴奋?”学生抢着说:“我们都好几年没有看到雪了!”“对我们来说,雪太罕见了!”笔者马上抓住这个机会引导:“此情此景,让我想起一句话――物以稀为贵。正因为雪花少见,我们才以它为贵。可在这世上还有一样东西比雪花更值得我们去珍贵,因为它分分秒秒的逝去,我们是无法找回的,那就是――?”聪明的学生马上就意识到,齐声说:“时间!”这样,学生的注意力就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转移到新课《时间篇》的学习中,寥寥数语就为新课讲授牵出了一根“引线”。

一个小小的开头,却往往凝聚了教师的智慧,体现出教师的素养。而良好的导入能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像磁铁般吸引学生,令其心驰神往,从而开启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花,为整篇文章的教学蓄势助波。

二、导学时,激其情感

语文的课堂教学,应该充满着情感的因素。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充盈着人文的光辉,是活生生的,是血肉丰满的。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都是些情文并茂的优秀作品。其中必然承载着他们对祖国、对人民、对山川风貌的热爱,寄寓着他们对人生的深刻思索,洋溢着他们的情感。语文教师不仅要自己走进作者的世界,还要百计营谋,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挖掘作品中蕴含在语言中的情感因素,细致体味,努力让学生“神入”,从而达到让学生和文本作者对话,领会作者的情感这样一个目的,使课堂教学出现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理想情景。

在教学《斑羚飞渡》时,笔者要求学生找到作者集中笔墨详细描写“斑羚飞渡”的自然段,圈出飞渡中的动词“飞奔、起跑、跃、跳、紧跟、勾、蹿跃、猛蹬、起跳、升高、落、坠落”,并说说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各抒已见:“紧跟”说明了老年斑羚为了换取半大斑羚的生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半大斑羚的“猛蹬”、“落”获得了生的权利,而这“生”却是以老年斑羚的“坠落”(死)作为代价的……这一“落”、一“坠”让学生深深感受到了老年斑羚用自己的死亡做“桥墩”,为年轻一代架起了生命的桥梁的精神。再配合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这一飞渡的过程,用自己的眼睛,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这一悲壮的场面,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去感受斑羚们在危难时刻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气和自我牺牲的精神。通过这种方法,让学生的视觉受到强烈的冲击,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画面中,仿佛自己也变成了斑羚中的一员,这样学生自然就与文本产生了共鸣。

三、结课时,导其感悟

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感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作出正确的审美判断,识别真善美和假恶丑,提高审美鉴赏力,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语文教师要做到激活情感,以情促悟。

第9篇:泰戈尔金色花范文

一.《荷叶母亲》教学设计的基本思路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散文诗两首”一课,编排了泰戈尔的《金色花》和《荷叶母亲》两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文字简约意蕴丰富。散文诗这种文学体裁,最大特点是运用比较自由的形式抒写心灵或者情绪及其波动,《荷叶母亲》冰心用质朴的文字把敏感多思的情绪表现得摇曳生姿,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把握其思路有一定的难度,但好在前有《金色花》的教学铺垫,学生已对散文诗略有了解,对母爱的主题在生活中也有丰富的体验,因而我将教学重点定位为通过丰富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充分地走入文本、理解文本,从而理解散文诗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特点,激发学生的生命感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在拓展延伸的仿写语文活动中丰富生命体验,以写促读,激发学生生活中去理解母爱、感恩母爱的情感,在读写一体的语文活动中达到情感体验的。正如教育家卢梭所言:“教育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散文诗的教学更应该以课堂教学为轴心,努力让学生收获美的文学艺术、情感体验,并向学生生活领域拓展,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家庭、社会有机结合起来。

二.“活动化教学”阐述及其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何为活动化教学?这是一个新提法。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提出与实践源于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杜威的“活动课程理论”等先进教育思想的创造性借鉴。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主张“从做中学”,他认为儿童不从活动而由听课和读书所获得的知识是虚无漂渺的。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这样提出:“当知识与积极的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学习才能成为孩子精神生活的一部分”。“课外活动”学科化、目标化、序列化的表达首先出现在九年义务制初中语文教学大纲;新课标又提出了“综合性学习”这一语文教学活动化新观念,并将它和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提并论,同时还对活动所达成的目标作了明确的规定;广州市教研室组织的《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中也力求对义务课程阶段的读写活动做出各学段的明确要求和达标评价标准。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线教师积极学习新课标、落实新课程理念,近些年我们大力开展多种语文活动,在教材体系中集中体现在“综合性学习”单元读写、口语交际等活动的开展,但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只能有侧重地安排各单元的综合性学习的活动内容,这些活动拓展了语文教学的深度、广度,尤其是在活动中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了学生语文能力,笔者也曾就自己的体会进行了相关的策略研究。

语文专家在阐述“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内涵时,这样表述“活动化课堂教学在教师、教材、学生三者关系上,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的思路,强调课堂教学必须切切实实地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活动为主,学生是实实在在的‘学’‘做’而非单纯的‘受教’;在活动内容上,是紧扣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设计学生喜爱的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是以组织、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为主;在活动方式上,能根据目标力求丰富多彩;在活动范围上,是以全体学生的活动取代一问一答或少数尖子生的活动;在教学效果上,不仅要看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要注重学生是否主动、积极而有兴趣的参与以及活动质量的高低。”秉承这一理念,我设计《荷叶母亲》教案,紧扣散文诗内容设定了“多种方式朗读品味本文朴实、清丽的语言,体验诗歌思想感情”“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学会感恩”的教学目标,设计了学生喜爱的朗读竞赛、句式仿写、欣赏名家朗读等听说读写看活动;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教师以组织者的身份,在课堂上指导、调控学生活动。下面我结合教学过程加以说明: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荷叶母亲》教学,根据教学进程,导入阶段我设计了“歌曲背景导入活动”(课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猜谜活动(让我们猜猜她是谁?)”,谜面是“七百万字作品,八十多年创作,九十九载岁月,冰雪聪明,蕙质兰心”,通过听歌曲和猜谜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检查了课前预习,在知人论世中为散文诗的阅读打下基础。

2、初读课文,感知荷之情。

在这一环节中,我以“推选朗读比赛选手”的理由串起学生自由朗读和听读名家朗读两个活动。自由朗读环节,请学生找出生字注音并尝试运用朗诵技巧(节奏、声调、速度、重音),初步感知散文诗的内容;读后通过问题“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情感”引导学生感知文意,又通过听读名家朗读,在音乐背景中名家温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感再体验,听读后学生通过比较,明白自身朗读的不足之处,也跃跃欲试,为下一环节的再读做好了铺垫。

3、再读课文,品味荷之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