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区域生态质量评价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区域生态质量评价

第1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Li Yongyan

(He'nan Academy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ciences,Zhengzhou 450004,China)

摘要: 评价了河南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尤其是中原城市群建设和工业发展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如耕地锐减、水域减少、绿化面积减少和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及该地区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同时简要分析了引起这些问题原因,并据此提出了一些优化城镇产业结构和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建议。

Abstract: Influence of urbanization 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f the midland of He'nan Province was investigated in this paper, such as arable land dropping, water area disappearing, green spaces reducing, and pollution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We briefly analyzed the reasons that cause these problems and proposed measures to optimize urba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 河南中部 生态环境 城市化 可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

Key words: midland of He'nan Provinc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urban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1-0306-01

0引言

河南省既是传统的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又是新兴的经济大省和工业大省。包括省会郑州在内的豫中地区是河南省的经济和交通重心,全国铁路大动脉京广线陇海线在这里交汇,连霍、京珠、京港澳等重要高速公路经过此处,我国中部地区的航空枢纽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也位于此地,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豫中地区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速度20%以上,成为我国中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引起全国瞩目。

1豫中地区城市化现状

豫中地区近年来城市化是建立在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基础工业快速增长之上的。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包括23个城市和县级市,200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68亿元,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位。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中原城市群发展战略构想》中,到2020年,中原城市群非农产业产值要占到区域总产值的95%以上;城镇人口要占到区域总人口60%以上;要把该地区打造成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能源基地、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

以郑州市及其所辖县市为例,近几年该地区的城市化现状主要表现在:①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逐步增大,1995年其城镇常住人口为31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42.9%,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达到463.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63.1%,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出21.6%,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7.5%;②城镇数量增多,分布密度增大,郑州市所辖县级市已经增加至5个,大部分乡已经升级为镇,有些城镇已经呈现首尾相连;③城镇的经济实力增强,2010年仅郑州市国内生产总值4002.9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位居中部六省第3位;④工业与服务业产业产值增加,非农业劳动者比重增高,2010年郑州市第二、三产业产值占当地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非农业劳动者比例已超过60%,城镇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水平居我国中部地区前列。伴随豫中地区城市化的高速发展,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只有正确认识这些问题,才能及早采取措施,这将是豫中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城市化对豫中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豫中地区经过数千万年以来黄河冲积泥沙缓慢的自然淤积和几百代人长期不懈的开发,才逐渐演变成今天我国中部最具活力的平原地区之一。近十年来,由于城市化、工业化的持续高速增长,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冲击是巨大的。目前郑州市内水域占市区面积已经减至千分之五以下,大多数湖水面严重退缩,尤以西流湖的水面减少最为严重。该地区人口密集,城镇众多,并且以平原为主,旅游资源有较大的开发价值,城市绿化具较大的生态意义和社会意义。近年由于大搞开发建设,不但城市地表水面积减少,而且城市绿化用地被挤占,树林也大面积被砍伐。水体和绿地面积的减少,首先是引起城市生态气候的变异,导致了城市热岛的出现,冬季郑州市区郊区的平均温差超过5℃。

城市化发展也导致了豫中地区用水量急剧增长,近三年地下水开采量平均以每年将近0.5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郑州、许昌等市地下水严重超采。由于城镇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地下水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污染最严重地区主要分布在城镇及其郊区、排污河道两侧等。地表污染水体分布区呈现由点向面扩展的趋势。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地表水与浅层地下水污染严重,监测结果表明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种类多,分布广。在郑州市周围21个点共检出236种重要有毒有害有机物,致癌物质如多环芳烃和酞酸醋等污染非常突出。在该地区监控河段总长度中,V类以下水质达到50%以上。

城市化发展导致该地区人居环境矛盾日趋尖锐,局部地区生态环境仍的继续恶化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并对居民身体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该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在省内处于较高水平,城镇废水年排放量为11.97亿吨,工业废气排放量为3991.6亿立方米,烟尘与粉尘排放量为63.21万吨,工业废渣与生活垃圾年产生量2367.2万吨。

豫中地区高速城市化需要进行大量的非农建设,部分城市规划过大导致土地资源压力增大,土地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豫中地区生态承载力90%以上依赖于耕地,其次为建筑用地、水域和绿化用地。由于河南中部草地资源十分缺乏,实际上大部分畜牧产品只能是由耕地提供的农作物和饲料等转化而来,导致该区域耕地需求压力更大,对耕地过度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豫中地区生态环境压力的主要原因。

3豫中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持续发展的对策

第2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这些研究均通过指标选取-权重-建立评价模型,实现对研究对象的质量评价。对福建全省各地生态质量环境现状的气象评价,目前公开报道仅见于李丽纯等于2006年对福建省2006年7-9月生态环境现状的气象评价[5]。本文拟根据福建省具体的生态监测数据,选择湿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灾害指数5个因子,从气象方面、以年为单位对福建省2007-2010年的年度生态质量进行气象评价,并采用GIS和SPSS分别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福建全省近几年的生态环境空间分布状况和时间变化特征,为本省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福建地处低纬亚欧大陆东南岸,地理位置23°33'-28°20'N、115°50'-120°40'E,陆域面积1.214×105km2,东濒东海与南海,面临台湾海峡与台湾省隔海相望,海岸线长度位居全国第二。福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2~21.8℃,各地年平均降雨量基本都在1000mm以上,年日照时数1754~2482h[5],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洪涝、台(大)风、寒(冻)害和强对流天气。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山地丘陵占了全省土地面积80%以上。耕地类型比较复杂,有水田与旱地之分,大部分以水田为主,占80.8%,旱地仅占19.2%。福建是中国4大林区之一,森林覆盖率达62.96%,居全国第一,素有南方“绿色宝库”之称。全省林地面积9.08×106hm2,占土地总面积的74.74%,主要包括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和宜于造林的无林地[6]。福建河流众多,水资源蕴藏量丰富,全省较大的河流有闽江、九龙江、汀江、晋江、赛江和木兰溪,即“五江一溪”。其中闽江长541km2,流域面积6.09×104km2,是东南沿海地区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

1.2资料及来源

利用2007-2010年福建全省67个台站的地面气象观测数据计算各县(市)湿润指数和灾害指数。数据包括月平均气温(℃)、月降水量(mm)、月平均10m风速(m/s)、月平均相对湿度(%)、月平均气压(mb)、饱和水汽压(mb)、各类气象灾害受灾面积(hm2),资料分别由福建省气象台和福建省气候中心提供。水体面积(hm2):每年每季度选取一张EOS/MO-DIS晴天影像资料,通过遥感解译获取全省水体分布的shapfile文件,然后通过GIS空间分析插件计算各县(市)的水体面积。分县(市)分类土地利用面积,包括水田、旱地、林地、灌木林地、草地、土地退化面积等,由福建省农业资源综合数据库提供。

1.3方法

1.3.1评价模型

采用李丽纯等[5]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福建省年度生态质量进行气象评价,其中,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由各单项评价指数加权计算所得,单项评价指数包括湿润指数、水体密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灾害指数。其中,年度湿润指数K=Ra/(∑ETi),Ra为年度降水量,∑ETi为年度12个月潜在蒸散量之和。根据《生态质量气象评价规范(试行)》[7],ETi为ETi=22di(1.6+U1/2i)Woi(1-hi)P1/2i(273.2+ti)1/4(1)其中,i是月份编号,Pi是月平均气压(mb),ti是月平均气温(℃),di是月的天数,Ui是10m高度观测的月平均风速(m/s),Woi是在温度为ti时的饱和水汽压(mb),hi是月平均相对湿度(%)。计算区域生态质量等级时,当K>1时,取K=1。其它单项指数均通过加权计算得到,具体算法详见文献[5]。

1.3.2空间分布图制作

采用GIS制作福建全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图,分析全省生态质量的空间分布状况。

1.3.3时间分布特征分析

采用统计学中的数理推断方法分析生态质量的时间分布特征,分析软件采用SPSS11.5[8-9]。

2结果与分析

2.1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

根据李丽纯等[5]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利用福建省地面观测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遥感数据,计算福建省各县市年度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值,得到2007年各县市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值介于0.54~0.67,2008年为0.53~0.67,2009年为0.47~0.67,2010年为0.53~0.67。对照生态质量评价分级标准(表1)[7],福建省大部分县(市)生态质量良好,即生态质量气象评价值介于0.55~0.70。其中,2007年福建省生态质量为良好的县(市)有65个,占全省行政区数(67)的97.0%,2008年有63个,占94.0%,2009年有60个,占89.6%,2010年有64个,占95.5%,其余县(市)生态质量评价等级为一般,均未出现评价等级为优、较差或差的区域;2007年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级为一般的县(市)为漳州市区、石狮市,2008年为漳州市区、晋江市、石狮市,2009年为漳州市、龙海市、厦门市、东山县、泉州市、晋江市、石狮市,2010年为漳州市、晋江市和石狮市。这些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级曾为一般的县(市),除龙海市植被覆盖指数(0.33)较高外,其余县(市)的植被覆盖指数均较低,均在0.22以下,说明植被覆盖是影响福建省生态质量的关键因子,植被覆盖的好坏对生态质量的优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因此,通过保护自然植被和增加人工植被来加强绿化,提高区域植被覆盖指数,对生态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2.2空间分布

根据模型计算结果制作全省年度生态质量评价指数空间分布图(图1),由图中可见:(1)福建省大部县(市)生态质量较好,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值达到0.63以上,靠近生态质量优的等级;(2)2007-2010年福建省年度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沿海县(市)稍差,西北部县(市)普遍较好,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基本都在0.63以上。(3)2007-2010年福建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基本维持不变,延续沿海环境质量稍差、内陆较好的分布状态。内陆地区植被保存较好,尤其是武夷山市因其界内包括了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拥有同纬度带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植被覆盖度非常好,而植被覆盖对区域环境生态质量的贡献最大,因此内陆地区生态质量气象评价指数普遍较高。#p#分页标题#e#

2.3时间分布

采用SPSS11.5中的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Ttest)对2007-2010年福建省各县(市)的生态质量年度气象评价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从表2可见,2008年与2010年各县(市)生态质量环境评价指数显著性差异不明显[sig.(2-tailed)=0.748,P>0.05],而2007年与2008年、2007年与2009年、2007年与2010年、2008年与2009年、2009年与2010年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尽管全省生态质量空间分布趋势大体稳定,但不同年份的生态质量大多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生态环境质量处于动态变化中。

3结论与讨论

(1)2007-2010年福建省生态质量年度气象评价指数为0.47~0.67,大部生态质量气象评价等级为良好,个别县(市)为一般,未出现等级为优、较差或差的区域,说明福建省各县(市)生态环境质量普遍较好,表明植被覆盖度较好,降水充足,生物多样,适合人类生存。

(2)福建省生态空间分布呈沿海稍差、内陆较好的分布格局,生态质量评价等级为一般的区域均分布在沿海县(市)。据单项指数计算结果分析,植被覆盖指数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而植被覆盖指数是在所有单项评价指标中权重最大,对综合气象评价指数的贡献也最大。这与文献[5]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沿海县(市)植被覆盖指数较小,因此综合气象评价值也相对较小。

第3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关键词:生态质量评价;北海湿地;腾冲

中图分类号:S342文献标识码: A

Abstract:Based on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ry to do an 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combining the local characteristic of Beihai wetland.Based on the conclusions,the improving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o keep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rescores and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in Tengchong beihai wetland.

Key word:ec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Beihai wetland, Tengchong County

1 研究目的

腾冲北海湿地属高原“漂浮状苔草沼泽湿地”,是中国西南唯一的高原火山堰塞湖泊,也是典型的自然高原永久性浅水湖和沼泽之一,被列入全国33个重点保护的湿地之一[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保护意识的缺乏,湿地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对其进行生态质量评价,已是刻不容缓。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法、查阅文献等方法收集数据,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3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质量评价

3.1 评价指标体系

选取生态质量评价中应用较多的六个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并分解成下一级指标,构成北海湿地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一些指标难以量化,在确定权重系数时采用专家评分法。同一级别指标的权重系数和为1。

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体系表[2],如表1:

表1 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指标及权重系数

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赋值标准如表2:

表2 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评价赋值标准

3.1.1 多样性

(1) 物种多样性

A.物种多度

鸟类是湿地的重要物种,大多处于湿地食物链的顶端,对自然特征的变化十分敏感,故将鸟类作为物种多度的考查对象。

据统计,北海湿地有鸟类125种,可得8分。

B.物种相对丰度

北海湿地保护区内共有物种518种。据统计,云南省共有物种约16444种。北海湿地物种占省内物种总数的3.2%,可得1分。

物种多样性指标得分为以上A、B两项得分之和,即9分。

(2)生境多样性

北海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与结构较简单,生境类型较少,故得分为6。

多样性指标得分为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多样性得分之和,即15分。

3.1.2 代表性

生态系统的代表性要以全部物种来衡量,此项不含亚指标。

北海湿地有不少云南乡土树种。湿地的生物区系和植物群落与云南省现有的状况较相似,在全省范围内具有代表意义。此项得分为4分。

3.1.3 稀有性

稀有性是生态质量评价中常用的直观概念。

(1)物种濒危程度

北海湿地保护区主要有347个物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3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5种。故得分为4分。

(2)物种地区分布状况

云南省动植物种类丰富,北海湿地植被类型基本属于广布种。在湿地狭小的范围内,鸟类种类繁多,如省内罕见一般只在长江干流出现的黑鹳在北海湿地亦被发现。故得分为3分。

(3)生境稀有性

北海湿地“漂浮状苔草沼泽”的海排厚度和水深为全国罕见。故得分为3分。

稀有性指标得分为以上3个亚指标得分之和,即10分。

3.1.4 自然性

随着紫茎泽兰和水葫芦等外来有害杂草的侵入,湿地原生生境发生改变。故得分为5分。

3.1.5 适宜性

适宜性反映了野生生物生存和繁衍舒适程度,与湿地的面积和水质等直接相关。

(1) 面积适宜性

北海湿地总面积为16.29km2,合1.629×10-3hm2,得分为1分。

(2)植被覆盖度

林地面积占北海湿地保护区域的66.5%,得分为3分。

(3) 水质条件

北海湿地水质属于Ⅱ类水质,溶解氧含量≥5mg/L,得分为5分。

(4)水体盐度

北海湿地盐度随季节有所不同,但都在20‰-30‰之间,得分为3分。

适宜性指标得分为以上4个亚指标得分之和,即12分。

3.1.6 生存威胁

生存威胁包括自身的因素和人类的威胁,前者指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后者表现为湿地所面临的人类侵扰压力。

(1)稳定性

A.物种生活力

北海湿地沼生植物、湿生植物和水生植物组成的“浮毯”主要可分为燕子花、李氏禾、睡菜、莹蔺、芦苇和狐尾藻6个植被群落类型。不需要特化生境,生活力与繁殖力较强,得分2.75。

B.种群稳定性

北海湿地16.29km2 的狭小区域内,物种数量多、密度高,得分2.75。

C.生态系统稳定性

北海湿地生态系统较为成熟,结构较完整,得分2分。

稳定性得分为上述3个亚指标得分之和,即7.5分。

(2)人类威胁

A.直接威胁

北海湿地分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核心区禁止游人进入,但对外开放的区域,常有当地居民胡乱捕猎,湿地内有人类侵扰活动存在,资源保护受到一定威胁,得分为2分。

B.间接威胁

北海湿地周围为未开发的山体,并有道路环绕,得分为2.5分。

人类威胁指标得分为直接威胁与间接威胁得分之和,即4.5分。生存威胁指标得分应为稳定性和人类威胁得分之和,即12分。

3.2 评价结果

根据调查结果,对照赋值标准逐项打分,将各级评价指标分数累加,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质量评价总分为58。对照表3,北海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质量为Ⅲ级,属于一般水平。

表3 湿地生态质量水平级别

3.3 数据分析

为进一步说明各项指标的优劣,对得分率作统计,如表4所示。

表4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评价各项评价指标得分率表

腾冲北海湿地的各项指标得分率排列为:生存威胁>稀有性>多样性和适宜性>代表性>自然性。

4 结论与建议

腾冲北海湿地生态质量仅为Ⅲ级,属于一般水平,其中自然性得分率最低,有资料显示北海湖泊面积从1978-1999年21年间共减少了17.91km2 ,占海排总面积的28.37%.

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1. 保护区内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为湿地生物留下一片尽可能无异于它们祖先生息繁衍的乐土。

2. 对湿地生物种群进行全面保护,尽量保证原生生物种群不受侵扰和破坏,动植物群落无明显结构变化。

3. 草排是北海湿地最具特色的产物,是多种生物繁衍生息的温床,对湿地草排进行保护是保护原生生物种群的重要措施。

4.提高附近居民保护湿地的意识,居民与动植物和睦相处,禁止在湿地“草排”上踩踏。

参考文献

第4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研究区自然概况

白水河是洞庭湖水系沅江下游左岸的一级支流酉水河的上游,发源于湖北省宣恩县椿木营乡的火烧堡,分水岭高程2014.5m.有观音坪、沙坪、竹园和小河口水电站规划梯级位于白水河干流的上游.流域的地势为东北高、西南低,白水河自东北流向西南,全长89.9km.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丰沛,且雨热同期.由于地形地貌的差异和海拔高度的变化,又呈复杂多变的山地气候.海拔越高,降水量越大,年平均气温越低.流域评价范围内植物种类丰富,是湖北省植物区系较丰富的地区之一.植被类型属湖北南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鄂西南山地植被区,武陵山山原植被小区.其中海拔560~1500m区域地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和常绿阔叶林带;海拔560~700m主要自然植物为灌丛和灌草丛,此外还有分布一定面积的农田、经济果木林等,原生植被较少;海拔700~1200m主要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灌丛.常绿阔叶林在本带内低山、封闭沟谷有零星、小块状残存分布;海拔1200m~1500m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下降,湿度增大,落叶树种的比例逐渐增大,同时杉木林、马尾松林等针叶林所占比例也较大.

研究资料及方法

研究资料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卫星遥感图片,使用了2011年8月Landsat5-TM影像,精度为30m;评价体系中以县为评价单位的二氧化硫年排放量、COD排放量、固体废物年排放量源于2011年恩施州环境统计公报,其他数据来源于2011年宣恩县统计年鉴.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ERDASImagine9.1软件对卫星遥感图片进行遥感处理分析,通过非监督分类法,并结合实地考察测得的地面GPS样点数据和等高线、坡度、坡向等相关信息,对卫片(2011年8月)进行解译,产生植被初图,在植被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合并有关土地类型,得到土地利用类型图.从而完成数字化的土地利用类型图和景观格局图,最后进行景观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依据《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4](HJ/T192-2006)的评价指标筛选原则,本文选取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土地退化指数和环境质量指数5个指标分析流域内生物、植被、水资源、土地以及环境污染等情况,通过赋予各指标不同的权重,计算区域生态环境状况指数,综合区域总体生态环境质量.

生物丰度指数生物丰度指数是指通过单位面积上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在生物物种数量上的差异,间接地反映被评价区域内生物丰度的丰贫程度[4].生物丰度指数的计算公式[4]为:生物丰度指数=Abio×(0.35×林地面积+0.21×草地面积+0.28×水域湿地面积+0.11×耕地面积+0.04×建设用地面积+0.01×未利用地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bio为生物丰度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生物丰度指数归一化系数Abio=400.62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植被覆盖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指被评价区域内林地、草地、农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5种类型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植被覆盖的程度[4].植被覆盖指数计算公式[4]为:植被覆盖指数=Aveg×(0.38×林地面积+0.34×草地面积+0.19×耕地面积+0.07×建设用地+0.02×未利用地)/区域面积.式中,Aveg为植被覆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植被覆盖指数归一化系数Aveg=355.24.

水网密度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河流总长度、水域面积和水资源量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水的丰富程度[4].水网密度指数的计算公式[4]为:水网密度指数=Ariv×河流长度/区域面积+Alak×(湖库)近海面积/区域面积+Ares×水资源量/区域面积.式中,Ariv为河流长度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河流长度归一化系数Ariv=46.43.式中,Alak为湖库面积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水资源量归一化系数Alak=17.88.式中,Ares为水资源量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水资源量归一化系数Ares=61.42.

土壤退化指数土壤退化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风蚀、水蚀、重力侵蚀、冻融侵蚀和工程侵蚀的面积占被评价区域面积的比重,用于反映被评价区域内土地退化程度[4].土壤退化指数的计算公式[4]为:土地退化指数=Aero×(0.05×轻度侵蚀面积+0.25×中度侵蚀面积+0.7×重度侵蚀面积)/区域面积.式中,Aero为土地退化指数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土地退化指数归一化系数Aero=146.33.

环境质量指数环境质量指数是指被评价区域内受纳污染物负荷,用于反映评价区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4].环境质量指数的计算公式[4]为: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年排放量/区域面积)+0.4×(100-ACOD×COD年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废物年排放量/区域面积).式中,ASO2为SO2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SO2的归一化系数0.06;式中,ACOD为COD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COD的归一化系数0.33;式中,Asol为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此处采用全国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0.07.

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cologicalIndex,EI)生态环境指数是指反映被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一系列指数的综合.生态环境指数的计算公式[4]为:EI=0.25×生物丰度指数+0.2×植被覆盖指数+0.2×水网密度指数土0.2×(100-土地退化指数)+0.15×环境质量指数.

数据计算

土地利用类型面积2011年10月笔者制定了详细的野外考察计划,通过GPS定位,对各种土地类型进行定位.通过卫片解译得出评价区内有林地、水域湿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分13种结构类型。

计算结果生物丰度指数=400.62×[0.35×(139.27×0.6+82.43×0.25+4.16×0.15)+0.28×(5.89×0.1+1.96×0.6)+0.11×(3.78×0.6+12.20×0.4)+0.04×(0.16×0.3+2.65×0.4+0.31×0.3)+0.01×(0.3×0.49+0.2×0.33)]/253.63=60.04.3.3植被覆盖指数的权重及计算方法3.3.2计算结果植被覆盖指数=355.24×[0.38×(139.27×0.6+82.43×0.25+4.16×0.15)+0.19×(3.78×0.7+12.20×0.3)+0.07×(0.16×0.3+2.65×0.4+0.31×0.3)+0.02×(0.3×0.49+0.2×0.33)]/253.63=57.58.

水网密度指数计算方法水网密度指数=46.43×153.29/253.63+17.88×1.57/253.63+61.42×173.35/253.63=70.15.

环境状况指数(EI)计算方法

EI计算结果EI=0.25×60.04+0.2×57.58+0.2×70.15+0.2×(100-24.14)+0.15×99.76=70.69.根据EI的计算结果,评价范围内的EI为70.69.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为良,植被覆盖度较高,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丰富,基本适合人类生存.

主要生态问题及措施

第5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

0 引言

黄山市是一座美丽的旅游城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一般温和多雨,四季分明,环境适宜。近年来,环境破坏现象越来越严重,国家对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渐加大,也取得突出成绩。叶亚平等[1]对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研究,得出了省域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由环境质量背景、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适宜度需求组成,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孙东琪等[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中国及其31个省市区、三大经济带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其生态环境的变化态势。目前大多数都是针对我国以及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研究,而针对于地方市级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研究甚少。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综合评价,有效地构建了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对环境治理与改善给出合理建议。

1 理论基础

假设n个评价对象有n个p维向量,构成n×p阶的数据矩阵X:

通过主成分分析法[3]可以得到的新变量为N1,N2,…,Nm(m≤p),该线性组合表示为:

2 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2.1 指标选择与数据处理

分别选取自然环境指标:人均可用水资源量(X1)、人均耕地面积(X2)、C02排放强度(X3)、SO2排放强度(X4)、生活污水处理率(X5)、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X6)、工业废物利用率(X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X8)、居住绿化的覆盖率(X9)。同时,选取黄山市2006年到2016年指标数据进行研究,同时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2.2 实证分析

2.2.1 适应性检验

对于多层次、多指标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进行主成分分析,首先进行适应性检验,如:巴特莱特球形检验、KMO检验[4]。结果如下表1所示:

由表1可知,KMO值为0.873,说明该指标数据可以做主成分分析。Bartlett球形测试结果伴随着概率为0.000,小于0.05,因此拒绝Bartlett球形测试,这被认为是非常合适的主成分分析。

2.2.2 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

初步判定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见表2: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λi、方差贡献率、累计贡献率,确定主成分个数。

由表3可知,主成分N1、N2、N3的累计贡献率为88.5%,说明这三个主成分足够反映生态环境系统体系绝大部分信息。因此利用N1、N2、N3对黄山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4)计算所选择的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向量,写出主成分表达式。

(5)计算生态环境指数。

计算生态环境指数过程中,赋予每一个主成分不同的权值,则令指数计算模型为:I=w1×N1+w2×N2+w3×N3,运用熵权法对各主成分赋权,w1,w2,w3分别为N1、N2、N3的权重。结果如表4。

表4计算得到的生态环境指数存在正、负的情况。这仅代表生态环境某一年生态环境质量所处的相对位置既某一年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与近几年来的平均水平的位置关系,以平均水平作为零点,零点以上越远,则相对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好;零点以下越远,则相应的生态环境质量越差。

3 结论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从多个指标建立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由以上的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黄山市的生态环境从2006年到2015年总体评价正处于良性发展趋势,处于生态市建设的发展阶段,各个指数值保持缓慢增长,这说明黄山市生态环境质量已经处于较好的水平发展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叶亚平,刘鲁君.中国省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科学研究,2000(3):33-36.

[2]孙东琪等.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态势及空间分异分析[J].地理学报,2012(12):1599-1610.

第6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为了对水环境质量状况的了解更直观,且使区域间的水环境质量能够横向比较,文章以水环境质量监测为基础,通过征求专家意见的方式确定了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指标和权重,并用此方法对四川省6个地区的水环境进行了评价,计算了区域水环境质量指数,结果表明:该评价方法简单、方便,为考核区域水环境质量提供了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

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考核;方法

水是生命之源,水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类的健康。随着经济的发展,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环境问题[1],人们对了解环境质量状况的需求也随之更为迫切。水环境质量评价可以综合地反映水环境各种状况,同时为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的手段和工具[2]。目前,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有很多报道,如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3]、灰色聚类法[4],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5]等等,各种方法各有特点,但纯粹基于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且可用于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考核的评价方法罕见报道。通过采用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按照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基于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建立了区域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此评价方法可用于各行政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和横向比较排名,对量化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水环境管理提供有效的手段。

1基本情况

1.1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评价指标的选择以代表性、可操作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前瞻性等为原则,以环境监测为基础,以环境质量各要素相关标准和规范为依据,最终根据专家意见进行确定。(1)代表性水环境质量的制约因素很多,把所有的因素全部选作评价指标是不现实的,因此,选择的指标要有代表性,要能直接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特征。(2)可操作性环境质量的好坏要靠监测数据来反映,而监测数据的获得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需要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至关重要,本评价方法主要利用例行监测等现有数据,实际操作存在一定困难如某些需要生物监测才能确定的指标尽量不选。(3)科学性本评价方法将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量化,能直观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情况,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要建立在科学准确的基础上[6],建立的评价体系要兼顾监测点位和数据的时间和空间的覆盖性,尽量全面地反映区域水环境质量的状况,如评价方法中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既考虑地表水水质同时也要考虑地下水水质。(4)可比性本评价方法用于地区间水环境质量的比较和排名,因此,选取的指标尽可能统一并量化,使区域间水环境质量具有可比性。(5)前瞻性在设定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时,在基于现有监测工作的同时,要考虑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水环境质量监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的评价方法要对今后的环境监测等工作起一定的促进作用。

1.2评价方法建立的目的本评价方法可用于区域水环境质量的考核,即采用评价方法计算各地区的水环境质量指数(满值为100),各地区按照指数的大小进行水环境质量排名,并可根据年际之间指数的差值来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变化情况,使政府认识到各区域间水环境质量状况存在的差距,并引起重视,分析原因并制定相应措施,使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有所改善和提高。

1.3评价方法的适用范围区域是国家管理的行政单元,行政区域是国家为实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并设立相应国家机关的区域,行政区域包括六级行政区,本评价方法主要适用于二级和三级行政区。

1.4评价的组成评价的组成见表1。

2评价方法

2.1地表水评价地表水评价包括水质和湖湖水体湖湖状况两部分。

2.1.1水质评价①评价内容水质评价以手工监测数据为基础,自动站监测数据可作为有效性审核的依据。评价指标为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除水温、总氮和粪大肠菌群外的21项,即《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试行)》中规定的21项。评价断面(点位)为区域内所辖例行监测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计算一年内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即年均值)进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②评价方法根据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中不同水质类别的标准限值,将其赋予相应的水环境指数值,标准限值越高,其指数值越低。根据评价断面(点位)单项污染物浓度(年均值)采用插值法计算单项污染物的环境指数,评价断面(点位)污染物浓度环境指数为评价的21项中环境指数的最低值。水质不仅和污染物浓度有关,还和水量有关。河河水质评价时为了考虑河量这个因素,根据断面的河量赋予不同的系数(f),河量越大,系数越高。评价区域内河河水环境指数为所有评价断面污染物浓度环境指数与河量系数的加权平均值。同理,每个湖湖的水量有所不同,根据湖湖的湖容赋予不同的系数(l),湖容越大,系数越高。评价区域内湖湖水环境指数为所有评价湖湖污染物浓度环境指数与湖容系数的加权平均值。

2.1.2湖湖水体湖湖状况①评价内容水体的富湖湖化可能导致鱼类和其他生物大量死亡,因此,把湖湖水体的湖湖状况作为评价指标。评价范围包括区域内所辖湖湖例行监测点位,评价项目包括叶绿素a、总磷、总氮、透明度、高锰酸盐指数共5项,计算湖湖各监测点位评价指标的数据均值,之后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行)》(环办[2011]22号)中综合湖湖状态指数法计算得到湖湖的综合湖湖状态指数,指数越高,富湖湖化越严重,湖湖水体湖湖状况环境指数等于100与其综合湖湖状态指数的差值。

2.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评价

2.2.1评价内容饮用水水质直接关系到身体健康,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其在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中权重为0.60,高于地表水的权重。饮用水的分析项目相对较多,监测工作及其复杂庞大,为了使评价方法操作性更强,水质评价内容以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例行监测数据为基础,评价项目随着监测要求有所改变。地表水评价项目通常为60项,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表1基本项目中的22项指标(化学需氧量和粪大肠菌群除外),表2补充项目(5项)和表3的优选特定项目(33项)。当按照例行监测的要求某监测月份为全分析,则评价项目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的109项中除粪大肠菌群外的108项。地下水评价项目通常为22项,即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氟化物、铁、锰、铜、锌、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氰化物、汞、砷、镉、六价铬、铅;根据例行监测的要求,当监测月份为39项全分析(GB/T14848-1993《地下水质量标准》)时,则评价除粪大肠菌群外的38项。

2.2.2评价方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地表水部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基本项目按III类标准进行评价,表2补充项目和表3的特定项目按照对应的标准限值进行评价,每月水质监测结果参评项目中任一一项超过标准限值,则当月取水量视为超标。同理,地下水部分采用单因子评价法,以GB/T14848-93《地下水质量标准》III类标准为限值,有一项超标则当月取水量视为超标。

2.3水环境质量指数水环境质量指数=地表水环境质量×0.40+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环境指数(D)×0.60

2.4实证举例采用本评价方法对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攀枝花、巴中和马尔康六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见图1。可见,成都和自贡的水环境质量指数最低,这可能是由于成都是人口大市,工业企业众多,经济发达,每年都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水环境负担重;攀枝花和马尔康水质最好,攀枝花境内主要为金沙江水系和雅砻江水系,水量大,水质较好;马尔康地处川西北高原南端,属高原峡谷区,境内为梭磨河,属于大渡河水系,工业企业较少,水质较好。六个城市水环境质量指数排名情况基本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且该评价方法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3结论

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是对水质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的一种方式,对于环境管理和认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以往的报道多包含污染物排放指标和经济指标[7,8],缺乏一种单纯地基于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且可用于行政区域水环境质量考核的综合评价方法,该研究对此进行了有效地补充,对量化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探索,以环境监测为基础,采用征求专家意见的方法建立了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通过计算得到各个地区水环境质量指数,可用于区域水环境质量横向比较和排名,将此评价方法用于四川省6个地区的水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为水环境管理提供了有效的考核手段。

本评价方法能够直观反映地区水环境质量状况,适合推广使用,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使地方政府客观地认识到本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所在名次,提高了其改善水环境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于促进地区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随着政府和人们对环保的重视,水环境质量监测范围将会增大,监测指标和频次也会增多,水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将会日益全面,将在今后的研究中根据实际情况对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等进行相应调整和改进,以期对水环境质量的评价更客观,更全面。

参考文献

[1]李楠楠.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与应用[D].河南郑州:华北水利水电学院,2011.

[2]张菁菁.河域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应用[D].福建厦门:厦门大学,2008.

[3]潘峰,付强,梁川.模糊综合评价在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工程,2002,4(20):58-61.

[4]周林飞,许士国,孙万光.基于灰色聚类法的扎龙湿地水环境质量综合评价[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2(47):240-245.

[5]杨芳,原松.基于BP神经网络的水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的研建[J].人民长江,2008,23(39):46-48

[6]朱东红,上官铁梁,苏志珠,胡江.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1):64-67

[7]王志彬,赵和璧.环境质量参量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12,(03):14-18.

第7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关键词:城镇化;城镇化质量;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8-19(4)

1 城镇化质量概念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逐步加快,200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37.7%,截止2013年底,我国城镇化率提高到53.73%,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战略是我国“十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五大战略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发展应“积极稳妥的推进城镇化,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党的十报告也明确提出“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的新要求,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新型城镇化来说,城镇化质量问题尤为重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我国城镇化质量还不高,城乡二元体系依然存在,所以亟需明确界定城镇化质量的本质内涵,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我国城镇化质量进行综合评价[1],以提升我国城镇化质量,推进我国城镇化不断向前发展。

城镇化质量是与城镇化数量、速度相对应的概念,当前国内学者关于城镇化质量概念研究大致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是指城镇化质量的具体涵义包括城镇经济发展质量、城镇居民生活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质量等四个方面[2];第二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应包括四个最基本内涵:推进城镇化系统发展的动力因子、认识城镇化系统差异的公平因子、度量城镇化系统水平的质量因子,以及制约城镇化发展的集约因子,即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资源能源的消耗及生态环境[3];第三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实质上是城镇现代化水平,它是指在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的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之中,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等与城镇合拍并逐渐融入其中的程度。城镇化质量并不与城镇化水平呈现一种正相关的关系,即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并不一定意味着城镇化质量的相应提高[4];第四类观点认为城镇化质量是城镇化各构成要素和所涉及领域质量的集合,特指城镇化各组成要素的发展质量、协调程度和推进效率。从本质内涵上讲,城镇化质量包括城镇自身发展质量、城镇化推进效率和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三个方面。从构成要素看,城镇化质量又可分为经济城镇化质量、社会城镇化质量和空间城镇化质量[5]。

十之后,相关部门和学者聚焦于以统筹城乡、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指城镇数目增多及城市人口规模扩大,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等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大中小城市及城镇农村,从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提升城市文化、优化城镇化格局,使得城镇生活和谐宜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综上所述,城镇化质量更多的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概念,可以将其内涵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包括经济、社会、人口、建设与环境等,在城镇化发展初级阶段以此为主。在进入成熟阶段以后,尤其是物质生活达到一定水准之后,应将人们的主观精神需求上升到主导层面,切实做到以人为本,全面发展。

2 国内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

2.1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质量问题日益凸显,城镇化质量评价研究也上升到一个重要地位。要想更加准确的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首先应确定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原则。根据归纳整理,关于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原则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见解:

许宏、周应恒通过对云南的城市化质量进行评价提出应遵循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及数据资料可获得性原则[6]。马军指出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遵循科学性原则,其次是简明性原则,此外还要注意整体完备性[7]。袁晓玲等认为,应遵循全面性、可操作性和可比性三大原则[8]。城镇化涉及到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为了使其指标体系能够体现出城镇化的全貌以及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赵安顺指出在指标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要遵循以下设计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科学性原则[9]。这些学者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倾向于依据三个原则,较为简单、明了,方便指导后续指标选取工作,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强,但是指标体系建构原则若过于简单明了,则会降低指标选取的可信度和有效性,所以在指标选取过程中要注意所选指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赵旭认为选择指标既要考虑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全面性,又要考虑到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所以在设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可比性、可操作性和动态性原则[10]。王琳提出要建立一个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综合性原则、代表性原则、可比性原则、独立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11]。

马世骁指出指标选取要遵循全面性、科学性、导向性、层次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原则[12]。以赵旭、王琳和马世骁为代表的学者倾向于依据较为复杂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这样有助于选取更加精确和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提高所选取指标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但是会增加指标选取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所以在实际的指标选取过程中,我们要从所研究实际情况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依据适当的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综上,可以看出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是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选取的四个最基本原则,除了这些普遍性原则之外,还可以增加公众参与原则和多样性原则。公众参与原则就是指将公众的意见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注重群众的主观感受,将主观感受与客观实际并重,体现新型城镇化的要求。多样性原则就是指评价指标的选取要遵循当地、当时的客观实际,体现实际情况,避免出现“千城一面”和“千镇一面”的情况。

2.2 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构

在指标构建原则指导下,根据对城镇化质量内涵所做的界定,国内学者们选取了合适指标,构建了各自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二级指标体系。李永洁在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估时,建立了6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从城镇集聚发展水平、城镇要素流动水平、城镇文明发展水平、城镇生活服务质量、城镇环境建设质量和城乡统筹发展能力这6个方面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13]。对城镇化质量进行引导、调控、监测和评比,也是近几年许多地方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依据李永洁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2006年广东省建设厅开展了城镇化发展评估工作,对广东省城镇化发展的各方面特征及整体特征进行了评估。北京推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从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从反映城镇化的主要特征出发,参考了北京市城市现代化指标及国内相关指标,对北京城镇化质量进行测评[14]。湖南省规划局从城镇化水平提高、经济发展、生活方便、环境优美和社会安定等五个方面,建立了5个一级指标、31个二级指标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第二类是三级指标体系。依据朱洪祥提出的城镇化质量的基本内涵,周艳妮和尹海伟对东营市城镇化质量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建构:动力因子、公平因子和质量因子。从而建立了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16个三级指标体系[15]。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中,颇具代表性和被引用较多的观点是叶裕民提出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他的评价体系包括两个方面:城镇现代化指标体系和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衡量城镇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包括3大类12个指标,第一类:经济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人均 GDP、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等4个指标。第二类: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万人拥有医生数、百人拥有电话机数(包括移动电话)等4个指标。第三类:人的现代化水平指标。主要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居住面积等指标。而城乡一体化则是指城乡之间的生产、生活方式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具体可包括如下4个指标:城乡之间的物质流和信息流状况、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平均利润差异、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和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差异[16]。他的城乡一体化指标体系从社会经济联系、生产效率、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四个方面出发对城乡一体化水平进行了测评。

第三类是省域和城市尺度指标体系。陈明在对前人相关研究进行综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和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省域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分为经济发展、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环境保护4个一级指标和能源利用、城乡收入差距、财力平衡、国土保护等13个二级指标,据此计算出了我国各省的城镇化质量,得出浙江、江苏和山东位于我国城镇化质量前三位,云南、贵州和甘肃则列在我国城镇化质量的最后三位;城市尺度的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分为居住环境、生态环境、社会和谐、公共安全、经济发展和资源节约6个一级指标,24个二级指标和61个三级指标[17],依据城市尺度的城镇化指标体系,陈明对宝鸡、扬州和日照这三个城市进行了城市发展质量评价,得出的分值都较高,因此可以得出三个城市都是城镇发展质量较高的城市。

郝华勇纵观已有的对城镇化质量的研究,发现研究对象多为同一级别城市比较,对省域尺度城镇化质量研究较少。因此,他建构了一个包含经济绩效、社会发展、居民生活、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和统筹城乡的7个一级指标和31个二级指标对东部10省市的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比较,计算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省域城镇化质量得分多数高于全国水平,并提出不同类型省市在“十二五”城镇化进程中应有所侧重,兼顾城镇化速度与质量的协调发展[18]。

陈明和郝华勇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评价指标选取与指标体系建立,针对省域和城市两个不同研究尺度,提出不同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从不同角度与层次出发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指标选取充分结合了不同级别城市、城镇特点与实际情况,梳理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这就提醒我们在今后相关研究中,应积极关注研究对象尺度问题,从不同尺度出发会得到不同评价结果。

从当前的国内与城镇化质量评价相关研究成果来看,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结合了当前我国发展实际,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所选取指标涵盖面较为广泛,对社会生活的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都有一定程度涉及,且具有较强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但是,当前评价指标选取更加侧重于客观评价,如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等,对于主观评价指标选取量大大低于客观评价指标,与新型城镇化要求不相符。当前,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镇化质量也有较大幅度提高,在此基础上,应将人们的精神需求上升为主导需求,在评价指标选取上增加主观评价指标比重,如增加居民生活满意度、人均住房实用面积、人均道路面积等指标。

3 小结与展望

3.1 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科学化

当前学者们在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时普遍遵循以下几个原则:全面性、科学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以上仅仅是评价城镇化质量的几个基本原则,当然还有其他原则,如系统性、发展性等原则。这些原则的内容是随着城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不是固定僵化的。所以今后在选取城镇化质量评价原则时,不能照搬已有研究成果,应遵循当地、当时的客观实际,体现时展需求,科学制定评价原则。

3.2 拓宽城镇化质量研究视角

总体看来,当前国内在城镇化质量评价的研究视角上过于片面单一,评价视角大多集中在评价对象本身,对城镇化质量评价方面存在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缺乏将两个尺度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的研究和多区域的比较分析,且研究常常偏向于某些特定的城镇,缺乏从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视角出发进行相关思考,多样性和代表性欠缺。在城镇化质量内涵方面,许多学者均根据自己的学科背景从某个角度出发进行阐释。此外,既有研究通常在对已有研究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缺乏从历史发展角度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趋势分析,研究深度有待进一步发掘。

在后续研究中,应引入多元化研究视角,从社会学、经济学、规划学等多个学科领域视角出发,结合省域尺度和城市尺度对其进行研究,加强研究深度,注重从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对城镇化发展质量进行趋势分析。并且以统筹城乡和区域发展为切入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以实现城乡互动、城乡交融和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化,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19]。

3.3 主客观结合进行评价

总理曾强调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当前在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选取上,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以客观指标为主,主观指标所占比重极小,这是一种不全面的指标选取方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在人。且随着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人们物质和精神需求不断增加,对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

所以在今后城镇化指标选取上要注重作为主体“人”的主观感受,充分考虑和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在主客观结合的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指引下,适应高收入市民社会的挑战,以此提高城镇化质量。

3.4 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当前我国关于城镇化质量尚未形成一个合理和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不仅表现在城镇化质量内涵、城镇化质量研究视角等问题上,还表现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不健全的评价体系,会导致评价研究结论千差万别甚至相互矛盾,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城镇化质量评价应用与推广价值,所以应不断完善城镇化质量评价体系。

综上所述,今后相关研究中,应更为注重主体“人”的主观感受,拓宽宜居城市评价指标选取范围和城镇化质量的研究视角,并运用多元城镇化质量评价方法,更为科学、准确、全面的对城镇化质量进行评价,以此推动我国城镇化不断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1][5] 赵明月,张伟.中国城镇化质量报告[R].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3-6.

[2] 张春梅.城镇化质量与城镇化规模的协调性研究――以江苏省为例[J].地理科学,2012,(11):12-14.

[3] 朱洪祥.山东省城镇化质量测度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7,(5):37-44.

[4] 童华胜,陈俊玲.城镇化质量若干问题初探[J].台声・新视角,2005,(6):199-201.

[6] 许宏,周应恒.云南城市化质量动态评价[J].云南社会科学,2009,(5)115-118.

[7] 马军.城镇化水平的度量及评价[J].改革新思维,2010,(10):17-18.

[8] 袁晓玲,王霄.对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分析――以陕西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8,(2):38-45.

[9] 赵安顺.对农村城镇化指标体系的思考[J].经济师,2001,(5):70.

[10] 赵旭.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探讨[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889-892.

[11] 王琳.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济南为例[J].价值工程,2011,(2):154.

[12] 马世骁.城镇化水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12,(7):273.

[13] 李永洁.城镇化发展评估方法及其实践――以广东省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2):19-21.

[14] 欣欣.北京推出农村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及测评方法[J].城市规划通讯,2005,(23):6.

[15] 周艳妮,尹海伟.东营市城镇化发展质量测度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204-206.

[16] 叶裕民.中国城镇化质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7):27-31.

[17] 陈明.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M].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2012,(10):7-9.

第8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关键词:生态环境质量;淮南煤矿;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熵技术修正

中图分号:S181.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3-6113-05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23.026

Abstract: From ecosystem stability and disturbance index, the index system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mining areas was established and modified to obtain the weight of each index by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nd entropy technology, accordingly the evaluation model and evaluation standard of ecological quality in large mining areas were proposed, and then taking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 as an example, using RS and GIS technologies to analyz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changes of Huainan mining area in last 30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in Huainan coal mining area still declined mainly due to the rapid growth of urbanization, accelerated speed of coal mining, not timel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econdary collapse in reclamation areas, and low governance standards, etc.

Key wor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quality; Huainan mining area; index system; evaluation standard; modification of entropy technique

矿产资源是中国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煤炭资源被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的同时,矿区原有生态环境质量遭到严重破坏,并出现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如地表下沉、积水、土壤污染、土地生产力下降等。为了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化解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必须找到影响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症结所在,而前提是对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

生态环境质量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任广鑫等[1]认为,生态环境质量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反映了在人类生产活动的干预下,生态环境中的诸要素在时间上的演替及在空间上的配置,以及这种配置同社会经济系统运行的耦合状况。

Monjezi等[2]以公共安全、空气质量、水质参数等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求和的方法获取露天采矿对各因子的总体影响进行综合评价;Konstantinos等[3]选取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放射性污染、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这6个指标构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对煤炭矿区惊醒评价;Schroeter等[4]通过TM卫星数据监测德国东部褐煤开采后塌陷形成的湖泊,通过光谱特征对湖泊的水文、水化学性质进行分类,揭示露天褐煤开采对环境的影响。程水英[5]以彬长矿区为例,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4个方面构建了彬长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邹长新等[6]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徐嘉兴等[7]运用层次分析法从景观稳定和干扰两方面入手对徐州矿区景观生态进行评价。

1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淮南煤矿区地处安徽省中北部,淮河中游,位于东经116°21′21″~117°11′59″,北纬32°32′45″~ 33°00′24″,海拔16.5~240.0 m,地跨淮河两岸,东西长70 km,南北宽25 km,总面积约1 591 km2。淮河以南是老矿区,根据地质构造与新地层情况划分为3个水文地质单元,一是东部舜耕山区,二是二道河区,三是新庄孜、谢家集、李郢孜区。水质类型,主要根据所处岩层而异。淮河以北潘谢矿区被120~564 m厚的第四纪冲积层所覆盖,并自东向西、自南向北逐渐增厚。局部地区有古地形隆起,形成局部地区表土层较薄,这些隆起大部分位于D、E组煤层露头。该段含水层有四层,隔水层有三层。

1.2 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采用的数据源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专题数据以及统计数据。遥感数据采用2012年法国SPOT6影像数据,空间分辨率可达1.5 m;基础地理数据是研究区1∶5万数字化地形图数据;专题数据是研究区1986年及1999年土地利用类型矢量数据;统计数据包括研究区统计年鉴、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质量监测数据等。本研究根据卫星影像解译和矢量数据归类得到1986、1999和2012年3个年度的土地利用情况。

2 研究方法

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的对象是生态环境系统。矿区生态系统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既包括一般生态系统的特点,又具有矿区独有的特征。根据科学性、全面性、动态性、可操作性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从植被覆盖率、生物多样性、土地利用类型、大气和水等方面入手选取指标,并根据其对矿区生态系统的作用分为稳定性指标和干扰性指标,构建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体系(表1)。

2.2 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类评价体系每个评价指标在与其他指标相比较时,其地位、重要程度和反映的情况都不相同[13]。合理确定和适当调整评价因素的权重,增加评价因素的可比性,体现了系统评价中各因素之间轻重有度、主次有别[14]。为了提高层次分析法的客观性和精确性,本研究首先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指标的权重,再用熵技术修正得到指标权重,最终得到淮南煤矿区指标权重(表2)。层次分析法计算过程在此不做详细介绍,这里主要介绍熵技术修正的计算过程[15,16]。

(1)首先对上述构建的判断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公式如下:

(2)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Ej,公式如下:

(3)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公式如下:

(4)求第j项指标的信息权重系数,公式如下:

(5)最后利用信息权重系数μj修正AHP法得到的指标权重系数λj:

运用上述熵技术修正的步骤对层次分析法求得的淮南煤矿区稳定指标和干扰指标权重分别进行修正,计算结果见表2。

2.3 指标的标准化

为消除评价指标间量纲差别,采用归一化方法[15]对各指标指进行标准化处理,即

2.4 综合评价模型

1)环境稳定度指数模型。由于多因素对矿区环境生态质量稳定程度的影响不同,因此构建环境稳定度指数ESI(Environment stability index)模型时,利用多因子指标函数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2)环境干扰度指数模型。同理,构建矿区环境干扰度指数EDI(Environment disturbance index)模型,利用多因子指标函数法进行计算。计算公式为:

3)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EQI(Environment ecological quality index)是用环境稳定性指数除以环境干扰度指数,可以反映矿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好坏和抵御外来干扰能力的强弱,即为矿区生态系统生态环境质量的状况。计算公式为:

EEQI=ESI/EDI

2.5 评价标准

把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分为5级,构建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标准(表3)。一级为EEQI≥2.0,表明矿区生态系统稳定程度远远大于干扰程度,此时生态系统处于非常稳定的状态,矿区生态环境质量非常好;当2.0>EEQI>1.1时为二级,矿区生态系统受到干扰,但生态系统可以内部自我调节维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生态环境质量很好;当1.1≥EEQI≥0.9时为三级,矿区生态系统稳定程度和干扰程度维持在平衡状态,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当1.0>EEQI≥0.5时为四级,矿区生态系统已不足已自身化解外来干扰,系统稳定性变差,生态环境质量处于较差的状况;当EEQI

3 实例评价

在ARCGIS软件中将1986、1999和2012年土地利用图数据通过叠加合并等空间分析,提取各类评价因子的属性数据,并保证与空间数据一致,然后,结合淮南煤矿区3个年份的统计数据通过单一指标计算方法求出各评价指标数值,对指标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最后将指标标准化数值由层次分析法和熵技术修正的指标权重值代入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计算出淮南煤矿区环境稳定度指数、环境干扰度指数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表4)。

由表4数据可知,淮南煤矿区1986年环境生态质量指数2.0>EEQI>1.1,处于二级,说明矿区环境生态系统很稳定,生态环境质量很高;1999年时淮南煤矿区环境生态质量指数0.9

从指标层面去分析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发现,矿区植被覆盖率下降、景观破碎化指数、矿区土地塌陷面积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增加是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的最主要因素,而矿区耕地、林地的大幅度减少,建设用地、工矿用地和塌陷区的大面积增加是这些指标变化最主要原因。其次矿区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大量排放对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影响。但从资源利用和污染治理方面看,矿区瓦斯综合利用率、固体废弃物利用率和塌陷区土地复垦率在研究期间都有大幅度的增加,说明矿区生态环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采取措施治理污染,成效显著,大大减小了开采活动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危害;同时矿区水土流失状况也得到了好转,土地退化指数在逐渐减小,这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小结与讨论

由淮南煤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可知,其环境生态系统已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必须立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减少煤炭开采。目前中国大部分大型煤矿区都面临着与淮南煤矿区同样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大对矿区的环境保护,完善矿区复垦技术规程,制定矿区生态修复策略,从而实现矿区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矿区环境保护、生态修复和污染治理等措施的前提是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才能了解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以及导致矿区生态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提出的矿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标系统、指标权重确定方法、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模型及评价标准的一整套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通过实例验证此方法是可行的,为我国大型煤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 任广鑫,王得祥,杨改河,等.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2):9-13.

[2] MONJEZI M,SHAHRIAR K,DEHGHANI H,et 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open pit mining in Iran[J].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9,58(1):205-216.

[3] KONSTANTINOS I,VATALIS D C. Kaliampakos. An overall index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 in coal mining areas and energy facilities[J].Environ Manage,2006,38:1031-1045.

[4] SCHROETER L,GL? β ER C.Analyses and monitoring of lignite mining lakes in Eastern Germany with spectral signatures of Landsat TM satellite dat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al Geology,2011,86(1):27-39.

[5] 程水英.彬L矿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J].洁净煤技术,2014,20(1):93-95.

[6] 邹长新,沈渭寿,刘发民.矿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矿业,2011(8):56-59.

[7] 徐嘉兴,李 钢,陈国良,等.土地复垦矿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变化[J].农业工程学报,2013,29(1):232-239.

[8] HJ/T 192-2006,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S].

[9] GB 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S].

[10] 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S].

[11] 王思远,刘纪远,张增祥,等.中国土地利用时空特征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6):631-639.

[12] 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S].

[13] 罗 进.利用信息熵计算评价指标权重原理及实例[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4,27(6):86-89.

[14] 石晓波.科学发展观视角下的煤炭建设项目评价体系研究[D].北京:中国矿业大学,2010.

第9篇:区域生态质量评价范文

1评价体系构建

1.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作为衡量乡村景观质量的指标体系,应遵循客观性、科学性、完整性、有效性的普遍原则,全面反映乡村景观的美学特色,由宏观到微观分层次系统构建指标体系。除此之外,因为乡村景观美学质量是一个多维的复合系统,它不仅包括物质方面的内容,而且还包括文化与非物质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在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运用中,既包括定性评价要素,又包括定量评价要素,相互补充和完善,选取的指标应可比、可量、可行,易于获取数据。

1.2评价体系及指标说明结合相关研究成果[14],参照一般的审美标准和地域景观特点,提出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体系分5性:自然性、奇特性、有序性、多样性和文化性,见表1。自然性反映出人们偏爱含有植被覆盖和水域等景观类型的特征,反映自然性的指标有绿色覆盖度和人类活动干扰度。反映奇特性的具体指标包括地形地貌奇特度、景观稀有性和景观规模度。有序性是对景观要素组合关系和人类的景观管理水平的一种表达,指标为景观类型破碎度、景观均匀度指数、聚落空间秩序感和景观的管理维护性。多样性指景观丰富性和视觉上的多样化,具体指标有景观类型丰富度和景观季相多样化程度。文化性指景观的历史悠久程度、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其真实性与完整性。目前众多乡村景观开发特别是民族类非物质景观资源的舞台化和虚伪化开发,引发旅游地不真实的旅游体验,破坏景观完整性[15],这引起众多人类学家和民族旅游学者的关注,本文在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指标里特别提出此项衡量标准。此外,某些指标选择与标准如景观均匀度指数、破碎度指数、类型丰富度指数、景观多样性等参照王仰麟等[16]、傅博杰等[17]的相关阐述。

1.3指标评分标准为了便于比较,根据各因素、因子的作用性质及表现形式,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数据信息获取,为使信息直观化,所有指标最终均采用10分制计分法,共分为5个等级。在具体评价中可以根据实际数据或打分情况确定每个指标的分值。对于定性评价指标如“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由评估专家组专家按照评价指标所考核的内容进行打分,再取其平均值,具体评分标准见表2。其中景观均匀度指标为适中性指标,即景观适度均匀有序为佳。

2评价方法与程序

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该方法可以对由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所描述的总体的优劣程度作出评判。灰色关联模型广泛运用于各领域研究中,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21]、园林树种抗火性评价[22]、引进树种综合性状评价[23]及城市生态安全评价[24]等,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构造规范化矩阵根据现场调研实测和部门提供资料为依据,获取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诸项指标,并按标准相应进行打分。按照无量纲化处理公式得到处理后分值表,构造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规范化矩阵。

3实证评价

3.1数据获取与分析选取柳州市7处典型乡村景观旅游地:三江侗族自治县程阳八寨(a)、融安县鹭鹚洲(b)、融水苗族自治县龙女沟(c)、柳城县景泉农庄(d)、柳江县百朋镇下伦屯(e)、鹿寨县中渡古镇(f)、柳南区太阳村(g)为评价对象,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和评价程序开展工作。定性指标数据如景观稀有性、景观维护性、景观完整性等通过邀请10名专家利用上述评价方法中的相关标准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公式(定性指标的评分值=∑每位评议专家选定等级系数/评议专家人数)计算该指标的评分均值;定量指标数据一方面根据现场调研和统计数据获取,另一方面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图结合软件计算景观破碎度、均匀度等相关指数。运用极值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消除计量单位不同对指标的综合影响。

3.2评价结果与分析根据上述评价体系和程序,按照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一般程序进行逐步计算。可以得知,在影响乡村景观美学质量的各因子中,人类活动干扰度(X1)和古悠度(X12)权重最大,景观类型丰富度(X10)、景观真实性(X14)权重最小。说明大众更偏爱人类活动干扰较小的乡村景观或年代久远的历史乡村聚落景观;而乡村景观类型的丰富与否和真实程度,对整体美学质量影响相对较小。有时单一类型的乡村景观类型,如大面积的油菜花海,也能引起丰富的美学体验。

3.2.3关联度排序由公式(3)确定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指标最优向量为:GA=(1,1,1,1,1,1,1,1,1,1,1,1,1,1,1)。将最优向量和标准化后的矩阵组成新矩阵,利用灰色关联系数公式(4)计算灰色关联系数,由此可得到灰色关联系数矩阵。根据公式(5)得出各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关联度排序:RA=∑WA×ξA=[0.757(a),0.508(b),0.846(c),0.422(d),0.562(e),0.582(f),0.451(g)]。由此可见,乡村景观美学质量评价由优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龙女沟、程阳八寨、中渡古镇、下伦屯、鹭鹚洲、太阳村和景泉农庄。

3.2.4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分级根据评价分级标准(表3),对比RA数值可知,乡村景观美学质量很高的为龙女沟和程阳八寨,美学质量较高的为中渡古镇、下伦屯,美学质量一般的为鹭鹚洲、太阳村,美学质量较差的为景泉农庄。在7个研究对象中,龙女沟位于融水苗族自治县元宝山国家森林公园,青山绿水,景色秀美,人工干扰小;程阳八寨具备典型山环水绕聚落形态,程阳桥中外知名,古悠程度高;下伦屯拥有万亩莲藕风光,中渡古镇周边多喀斯特地貌景观。柳城县景泉农庄多人工构筑物和旅游设施,人类干扰较强,景观破碎程度高,整体景观质量不佳。研究结果与实际较相符,说明该评价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区域推广意义。

4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