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家训小故事范文

家训小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家训小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家训小故事

第1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 逻辑框架法; 绩效评估; 高职会计实训室

一、引言

2005年10月,《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正式公布,此后,我国的高职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根据《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1年,我国2 358所普通高等学校中,高职院校为1 246所,比本科院校多134所,招生人数也达到了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人数的一半。和本科教育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不同,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各高职院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其具体表现之一就是投入大量经费用于专业实训室的建设。会计专业作为一个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教学尤为重要。近年来,我国开设会计专业的高职院校都进行了会计实训室的建设,并且呈现出投入加大、速度加快的趋势。随着会计实训室建设的不断深入,其建设、使用及管理水平已成为反映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为了适应高职院校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学与科研工作质量的要求,充分发挥会计实训室在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有必要采取科学的方法对高职会计实训室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

教育部曾于2003年下发《高等学校专业实验室评估标准(试行)》,但该标准仅是专业实验室条件合格评估标准,无法用其全面评估专业实验室的实际绩效水平,而且,该标准制定的主要依据是本科院校的理工科专业。因此,直接套用该标准对高职会计实训室进行绩效评估具有较大的局限性,需要探讨和研究符合高职会计实训室自身特点的评估方法。

逻辑框架法(Logical Framework Approach,LFA)是美国国际开发署于20世纪70年代开发的项目设计、计划和评估工具,主要用来对在建或完工项目的实施效率、效果、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评估,并通过评估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今后的项目实施提供借鉴。目前已有2/3的国际组织把逻辑框架法作为援助项目的计划管理和后评估的主要方法。本文利用逻辑框架法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高职会计实训室进行综合的绩效评估。

二、逻辑框架法及其在高职会计实训室绩效评估中的适用性

逻辑框架法是一种将项目概念化的方法,是用框图来科学地分析一个项目的逻辑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使项目的动因、过程和结果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

(一)逻辑框架法的核心内容

逻辑框架法是将几个内容相关、须同步考虑的动态要素组合起来,通过分析要素之间的关系,从设计策划到目标、目的的确定来指导、管理、评价项目。逻辑框架法为项目策划者和评价者提供一种逻辑分析框架,通过对项目目标和达到目标所需条件间逻辑关系的分析,用以确定工作的范围和内容。逻辑框架法的关键概念是事物层次间的因果逻辑关系,即“如果”提供了某种条件,“那么”就会产生某种结果;这些条件包括事物内在的因素和事物所需要的外部条件。

逻辑框架法的基本模式是一个4×4的矩阵,如表1所示。

(二)逻辑框架法在高职会计实训室绩效评估中的适用性

逻辑框架法不是一种机械的方法程序,而是一种综合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问题的思维框架。逻辑框架法虽然主要应用于工程项目的绩效评价,但其同样适用于高职会计实训室的绩效评估,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逻辑框架法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是项目管理的一种方法。世界银行认为:“所谓项目,一般系指同一性质的投资,或同一部门内一系列有关或相关的投资,或不同部门内的一系列投资。”高职会计实训室的建设、使用和管理很明显符合这一项目定义,完全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因此,作为项目管理方法之一的逻辑框架法自然也适用于高职会计实训室项目。

其次,逻辑框架法中,投入、产出、目的和目标四个要素构成了三个垂直逻辑关系:第一级是投入带来了相应的项目产出;第二级是由于项目产出实现,项目目的得以达成;第三级是目的的达成促使宏观目标部分实现。目前,在各高职院校建设会计实训室的实际工作中,管理层都充分考虑了会计实训室的资源投入、产出以及建设目标和目的。这些衡量因素与逻辑框架法的垂直逻辑关系是完全一致的。

最后,在逻辑框架法中,客观验证指标非常重要,在对一个项目进行绩效评估时,必须找到能反映项目实际绩效的客观验证指标,这些指标必须明确或可以准确量化,而在对高职会计实训室进行绩效评估时,针对投入、产出、目的和目标四个逻辑要素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出明确具体的客观验证指标。例如投入要素的客观验证指标之一可以是建设会计实训室的资金额,产出要素的客观验证指标之一可以是建成的会计实训室。

三、逻辑框架法在高职会计实训室绩效评估中的应用步骤

在运用逻辑框架法对高职会计实训室进行绩效评估时,可以借鉴逻辑框架分析的一般步骤来进行,即:问题分析、目标分析、形成逻辑框架。

(一)问题分析

问题分析时一般使用问题树分析法。问题树分析法,是一种以树状图形系统地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的方法。在分析时,第一步要找出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师资方面问题、教材方面的问题等;第二步,在找出的主要问题中确定核心问题;第三步,确定导致核心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步,确定核心问题导致的主要后果;第五步,根据分析出的因果关系画出问题树。

第2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估价;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4-0220-02

《房地产估价》是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是典型的产教结合课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培养应用型高技能房地产估价专业人才的有效模式,产教合作是提高高职学生房地产估价专业技能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设置

《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建设紧紧结合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企业需求状况以及工程造价专业、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为了更好地满足新形势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在合作企业的共同参与下我们重新制定了《房地产估价》课程的课程标准、授课进度计划、实训大纲、实训指导书。该课程分两个学期开设,二年级下学期开设《房地产估价理论与方法》,三年级上学期开设《房地产估价实务》。通过两个学期的房地产估价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房地产估价实务综合实训,学生掌握了房地产估价专业知识、房地产估价实践技能,掌握了协助房地产估价师进行房地产估价的专项技能。

二、《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校企合作中的制约因素

产教合作是实现学校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优秀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学校办学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高等教育产学合作动力严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企业、高校以及学生和教师等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复杂的利益博弈的结果[1]。

1.政府主导及行业学(协)会参与动力不足。通过与估价机构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我们认识到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应该承担的主导作用及行业学(协)会参与的重要性。我国政府也非常重视校企合作,积极推动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教育。我国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使校企合作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实际操作、执行起来有一定的障碍,阻碍了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校企合作纵向、深层次发展。估价学(协)会是估价行业自律性组织,承担着估价行业发展、估价师考试、估价机构管理、国际交流与合作等职能。显然,行业学(协)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力不足。

2.高职院校需提高办学水平。我院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水平方面适应区域经济、社会以及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在开放式办学上跨出了可喜的步伐。我们的专业教师普遍拥有较高(硕士研究生)的学历水平、科研能力,但行业、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欠缺,指导学生进行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的实践操作能力、实践经验明显不足,校内房地产估价实训与真实估价工作情境有别。针对这一突出现象我们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教师到土地估价机构、房地产估价机构、资产评估机构一线参加实践锻炼,并且学院发文《廊坊职业技术学院关于教师参加实践锻炼的管理规定》对教师参加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做了专门规定。

3.校企合作中的估价机构主体缺位。《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校企合作的主体是高职院校和估价机构,参与方涉及到高职院校、估价机构、政府、估价行业学(协)会、高职学生。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向社会输送更多优秀毕业生,而积极探索合作办学模式、办学机制。我们和估价机构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诉求点不同,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处于更加积极主动的地位。土地估价机构、房地产估价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他们普遍被动地接受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邀请,缺乏积极性。目前估价机构还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不仅仅给学校自身发展带来好处,也带给企业协同发展的机会,这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

三、基于双赢的《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分析

我们与估价机构在开展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教学模式与方法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基于高职院校、合作估价机构“双赢”的《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校企合作动力机制。

1.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制度保障。纵观国外取得成功的高职教育改革,在校企合作、培育人才工作中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制度保障、行业学(协)会参与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的改革成功都依赖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通常采取的模式有:与行业企业合作、校办企业、前校后厂、职教集团。因此,政府应通过立法、政策引导、健全的制度等层面保障高职院校与行业学(协)会、行业企业合作的有效进行,并探索出校企合作的常态化、长效机制。因此,估价学(协)会是高职院校与估价机构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推动力。

2.以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提升教学层次及科研水平。通过与土地估价机构、房地产估价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估价专业人才,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行业企业培育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基于土地估价、房地产估价、资产评估工作岗位(群)的分析以及工作过程系统化理论分析,在与估价机构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我们共同制定《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教学大纲、实训项目、实训进度计划、实训指导书、实训考核评价办法,下一步计划共同开发基于真实估价业务的高职高专《房地产估价案例与分析》规划教材。我们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提高教学层次水平及科研水平,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我们高职院校具有科研能力强的优势,而估价机构有大量真实的估价案例,以此为突破口,我们找到了校企合作的利益制衡点。这有利于我们和土地估价机构、房地产估价机构、资产评估机构校企合作的长效化。

3.充分调动估价机构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在充分挖掘估价机构的利益诉求的基础上,我们深刻认识到估价机构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目标不同。估价机构是向社会提供高智能有偿服务的中介机构。教育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与企业行为的动机和目标不完全趋同,而企业的目标是生存、发展和盈利[2]。因此,政府应从税收、金融等政策方面保障校企合作估价机构的利益,给予其必要的扶持。行业学(协)会应从继续教育、估价机构评优、科研项目攻关等方面充分调动估价机构、估价(评估)师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是高职《房地产估价》实训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基础。我们在与估价机构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意识到,只有建立校企合作的利益驱动机制、长效保障机制才能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Ahmed E,Hegazi A S.Sato-crutch Field Formulation for some Evolutionary Gam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dern Physics C, 2003,14(7):963-971.

[2]潘耀芳,季沛,冯照坤.高等教育产学合作的现状及对策探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10,5(1):75-77.

第3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如果你今天早晨起来身体健康,没有疾病。那么你比其他几千万人都幸运,他们甚至看不到下周的阳光;如果你从未尝试过战争的危险、牢狱的孤独、苦行的折磨、饥饿的煎熬,那么你的处境比其他5亿人更好;如果你冰箱里有食物可吃,有衣服穿,有房住,有床睡,那么你比世界上75%的人更富有”,“如果你能做到去跳舞而不管是否有他人关注,要唱歌而不去想是否唱得动听,去生活就像这个世界是天堂,你若能够这样做,一定幸福。”这些让我明白了快乐的理由,如果,我不是文盲、我身体健康、我的冰箱里有食物可吃、有衣服穿、有房住,我想唱就唱,那么,我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古人云: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但当我们真正遇到困难和坎坷的时候,在一次次饱尝失败的痛苦之后,却常常令我们丧失信心,不战而退。这时,翻开《哈佛家训》,你就会看到这样的语句,“失败了,没什么大不了的,忘了它吧。” “ 成功从来就不会是一条风和日丽的坦途,面对每一次挫折和失败,我们应该始终怀有再试一次的勇气和信心,也许再试一次,我们就能听见成功的脚步声。”

于是,我知道了,如果你能坚持着做下去,总有一天,连上会屈服,因为好心的人们和上帝一样,他们都愿意把爱心无偿地送给能坚持的人。让我们收拾起绝望和沮丧,坦然地面对不幸和灾难,积极地接纳现实,勇敢地坚持下去,笑对失败,收获成功。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令我们无法释怀的人和事,一次次地触动我们敏感的神经,让我们怀疑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教学中,没有一个老师没遇到过在学习上、在纪律上相对差的学生,当我们的教育行为坚持了一天、一个星期、一个月,仍不见成效的时候,它会让我们痛苦地相信,我们缺少智慧、没有能力来改变现状。而当你翻开《哈佛家训》,它会告诉你:“教育的目的,不是修正每个人的缺点,而是发现和激励一个人的优点和特长。每个人一生差不多只能做好一两件事,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具有做好一百件事的本领,因为这个原因,我们最应该做的就是从一个人身上发现他能做好一件事的特长,然后激发这种特长,强化这种特长。”发展每个人的优点和长处,带动其他方面的成长,这才是教师的教育智慧。

现在我懂了,也许有的学生管不住自己的嘴,但他勤劳、心地善良,愿意帮助身边的每个人;也许有的学生纪律不好,但她手巧,能织出漂亮的十字绣;也许有的学生学习不好,但她天生丽质,能歌善舞;也许有的学生爱耍小聪明,但他机灵、身体棒,每每在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中能为班级争光……利用孩子的优势去发展他们吧,根据孩子的特点去培养他们吧,教育需要教师的智慧和育人的才能。

第4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主持词要注意活动对象,针对活动对象写相应的主持词。随着中国在不断地进步,越来越多的场合都需要用到主持人,那么我们该怎么去写主持词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7月升旗仪式主持词,供大家参考。

7月升旗仪式主持词1老师们,同学们,早上好,很荣幸为大家主持今天的升旗仪式。本次升旗仪式由我们五年级(~)班承办。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年级五班全体同学携手共进已走过五载春秋。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只是众多班级中普普通通的一个,但我们积极进取,我们团结友爱,我们以自己的方式散发光芒。我们是待雕的璞玉,我们是埋藏的宝藏。经过精雕细琢,艰苦磨炼,我们一定能成为晶莹夺目的美玉,一定能放射出耀眼的光芒。下面,我向大家介绍本次升旗仪式的国旗下讲话人和升旗手。

国旗下讲话人:

~~-~:我们班的班长,“节气如竹,品性如莲。”高雅温柔的你一直带给大家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的妙语连珠,还是午餐时的彬彬有礼,只要有你的地方,总能听到赞许的声音。无论什么时候,她总是我们欢乐的源泉。

升旗手:

~~-~:我们班的学习委员,她带给大家的总是春天般的温暖感觉。她的善良,她的朴实,她的宽容,她对班级所做的一切一切,让我们永远难忘。她高超的组织才能,优异的学习成绩,高尚的人格精神,都堪称班级的楷模。

~~-~:“有志者事竟成。”你是一条龙,却从来不张扬跋扈,你用沉默的力量征服学习中的一座座高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在他的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

全体立正!升旗仪式 现在开始!

第一项:出旗!

第二项:升国旗,奏国歌!全体立正,少先队员行队礼!(敬礼!) (礼毕!)

第三项:唱国歌!指挥:~~-~同学。

第四项:下面请~~-~同学为我们做国旗下讲话,大家欢迎!

升旗仪式到此结束,下周的升旗仪式由五年级~~班承办,请老师先退场,各班同学有序退场

7月升旗仪式主持词2甲:尊敬的老师,

乙: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甲:在这静谧而清新的早晨,我们站在旗杆下,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

甲:我们的祖先在原始社会就发明了钻木取火,可以说火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者重要的作用。

乙:它不仅带给我们热和光明,而且也给我们带来了能量。

甲:然而火又像一把双刃剑,在为人类送来幸福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灾难。

甲:下面宣布“远离火灾防患未燃”升旗仪式

合:现在开始。

乙:担任本次升旗班的是四(2)中队,请四二中队出旗。

甲:担任本次升旗手是陈骁 , 李娜同学,请升旗手的父母为升旗手佩戴光荣的升旗手绶带。

乙:家长您好,请问您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这里面有什么小故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甲:家长您好,请问您家的家风家训是什么?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这里面有什么小故事,能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乙:请升旗手做自我介绍。

甲:请升旗手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国旗,唱国歌。

乙:请听国旗下演讲“远离火灾防患未燃”。

甲: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只有生命的存在,我们大家才能共同缔造幸福生活。

乙: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远离火灾,防患未燃向我们美好梦想出发。现在宣布 “远离火灾防患未燃”主题升旗仪式

合:到此结束

7月升旗仪式主持词3男:敬爱的老师们,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早上好!

男:随着课堂改革的逐步深入,素质教育日显重要。

女:重视培养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是学校的重点工作,更是我们每位少先队员不懈的追求。

合: “培养艺术技能、丰富精彩人生”主题升旗仪式现在开始。

男:全体肃立!出旗!

女:升国旗,唱国歌,敬礼!礼毕!

男:上周四在教导处的组织下,一至三年级进行了“童心飞扬”主题讲故事比赛。今天我们由请各年级部一等奖第一名的获奖选手向大家再次展示他们精彩的表演。

女:首先掌声由请一年级部王成达登台讲故事。

(二年级部:许愿;三年级部:仇艺)

男:感谢三位同学精彩的表演。庆“六芬弧毕盗谢疃已经全面展开,希望同学们积极参加各类主题比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最优的状态取得最佳的成绩。?

女:请德育处孙主任介绍升旗手事迹!大家欢迎。

男:请朱校长为升旗手颁发荣誉证书。

女:队员们,让我们一起说,我们的校训是:

合:自信 自强

男:我们的校风是:

合:文明 守纪 勤学 节俭

男:站在鲜艳的五星红旗下让我们庄严的呼号:

忠于祖国!———为祖国服务!

女:“培养艺术技能、丰富精彩人生”主题升旗仪式到此结束。

男:请各中队有序退场!

7月升旗仪式主持词4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送走了短暂的端午小长假,我们已步入了火热的六月。六月,高三年级的同学们因步入高考的考场,九年级同学们因步入中考的考场,他们注定光彩夺目;六月,其他年级的同学们因期末考试而注定热血沸腾!

今天是一个特殊的日子,因为明天高三年级的同学即将启程参加高考,下周九年级同学们就要参加中考了。这意味着,你们高中、初中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再过一天,再过一周你们就要带着老师殷切的希望、父母深情的叮咛、朋友的祝福,跨进高考和中考的考场,去书写你们青春岁月里最绚丽的一笔,去翻开你们辉煌人生最精彩的一章。

下面我宣布,~~~~~~~学校第十七周升旗仪式现在开始,请全体肃立,升国旗,全体师生行注目礼。

礼毕!

第二项 国旗下的讲话。

感谢~~~~的精彩讲话。

第三项,颁发流动红旗。

第四项,给同学们的要求

首先,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

其次,自觉养成良好的.各种习惯,遵守学校纪律。比如不乱扔,按时就寝等,时时处处心中有纪律、有规则,学校会奖赏,生活会奖赏你,未来社会会奖赏你。

最后,期末临近,认真复习,准备迎考。

中考、高考是宝剑之锋的砾石,是生命之钢的淬(cui)火,是你们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来握住理想之缰,扬起生命之帆。

学校、老师真心地祝福你们能以优异的成绩,去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让飞翔在六月张开翅膀,让雄心与智慧在六月闪光!

记住母校的祝福:放松心情,考出水平,今天你们以火中为骄傲,明天火中以你们为自豪!

请全同学们用你们最热情的掌声送给我们高三年级、九年级的同学们!

高考加油!中考加油

今天的升旗仪式到此结束,谢谢大家,请各班级有序退场。

7月升旗仪式主持词5男:尊敬的各位老师。

女: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 金秋,散发着丹桂的磬香。

女:金秋,弥漫着殷殷的情愫。

男:一个期待在金秋的枝头悄然萌芽。

一、女:宣布“感念师恩 同心筑梦”主题升旗仪式

合:现在开始!

二、男:请升旗班六(1)中队出旗!

三、女:请升旗手父母为升旗手佩戴光荣的升旗手绶带

四、男:家长您好,您们的家风家训是什么?和我们分享一下其背后感人的故事。

五、女:请升旗手做自我介绍

六、男:请升旗手升起鲜艳的五星红旗,升国旗,唱国歌!

七、女:请听六(1)中队国旗下演讲

八、男:齐唱校歌《幸福的童年》

女:同学们,让我们时时刻刻尊敬老师,听从老师的教导。

男:用我们的进步,去编织世上最绚丽的花环,献给我们敬爱的老师!

女:队员们,让我们一起说,我们的校训是:

男:我们的校风是:

第5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编者按

由等四部门联合发起,中央电视台承制的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三季一百八十集播出以来,已突破一百亿人次的收看纪录。

该片以乡愁为情感纽带,以古村落和古镇为载体,寻找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根源流脉。无论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游子,还是“蓬门今始为君开”的守望者,都从片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党建网《党建电视》栏目特邀《记住乡愁》文字统筹郭文斌,本刊记者王碧薇担任主持,给大家讲述《记住乡愁》拍摄中的故事。

主持人:首先请您谈谈为什么要拍《记住乡愁》这部纪录片?

郭文斌: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强调,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不仅仅是对乡音乡味、青砖黛瓦和阡陌桑田的情感依恋,更蕴藏了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2014年6月,《记住乡愁》纪录片正式启动拍摄,旨在通过电视手段,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化、生活化、审美化、系统化地传达出来。首先,我们找到的是一个最有泥土气息,也最有根基感的这么一个载体,那就是中国的古村落和古镇。之所以“古”,就意味着它有历史,意味着它积淀深厚。每集大概就是三到四个故事,把古镇上、古村落里面最有乡愁含量的那些细节就带出来了。比如说,风俗人情啊,世道人心啊,包括最能跟我们的记忆勾连的那些家训啊,祠堂啊,家谱啊,炊烟啊,鸡鸣啊,狗吠啊,等等,这些情感点的核心部分,其实就是传统文化里面能够让每一个人找到共鸣点的那种文化基因。

主持人:那我很好奇啊,《记住乡愁》现在已经制作完成一百八十集,这些古村落和古镇你们是怎么筛选出来的?

郭文斌:第一季和第二季,一百二十集拍摄的是古村落;从第三季开始就移步于古镇了,古镇按计划也要拍两季一百二十集;接下来还要拍古街区、历史文化名城。除第一二季的大前提是住建部公布的传统村落,其他地方一般是由各地推荐,之后由剧组筛选,筛选之后派摄制组踩点确认。

主持人:在这些故事当中,最让您震撼的是哪些细节呢?

郭文斌:最让我震撼的,那就是传统文化的伟大。哦,让人惊叹!它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滋养着我们这个民族,它在大地上原来充当了如此重要的角色。我把它叫作“母亲唤归的声音”。一个孩子在外面玩,找不到家了,走丢了,这个时候,妈妈的一声唤归的声音,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温暖的声音。而我们却常常和它擦肩而过,常常对它忽略甚至存在偏见,还有微词。我当时有个感觉,我们大不孝啊!这就是一个强大的震撼,渐渐成为一种情感上的旋律,在心灵中回荡。

主持人:就像游子一样,有传统文化妈妈的这么一声呼唤,我们总能找到自己的根,找到我们从哪里来的。

郭文斌:您讲得很好,就这个感觉。比如,在的昌珠镇,有一个小伙子在田里劳作,突然发现有一台拖拉机正在倒车,一个小孩子快要被碾在下面了,他过去把那个小孩子一下子抢救出来,就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已经躺在医院里,残酷的事实摆在面前,他将永远失去一条腿。他当时才20岁,未来生活怎么办?但是小伙子目光里全是担当。他说,在那个时候一条腿就显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把这个小孩子救下来。

在四川德胜村,两个小伙子因为口角发生争执,动手了,一个把另一个的眼睛给打瞎了。肇事者逃逸,没想到受伤的小伙子不但没有抱怨,而且帮肇事者的妈妈种庄稼,因为他妈妈没人帮忙嘛。记者问他,你怎么做到这一点呢?他说:他也不是故意把我眼睛打瞎的,我如果记着仇恨,他不快乐我也不快乐,我把这个仇恨忘掉,他快乐我也快乐。

主持人:这句话说得真好!

郭文斌:对。像这种故事,在一百八十集节目里面很多很多。在广西罗凤村,每天早晨,大家在上工的时候,把要卖的菜拿到市场,悬挂在树上,在旁边放一个收钱的袋子,把菜标明价格,人就走了。需要买的人呢去把菜拿上,主动把钱放在钱兜里面,也走人。就是说卖家和买家是不见面的,二百年来没有发生过谁多拿了菜、谁少给了钱的情况。你说让人感动不感动?

主持人:这是需要多么讲诚信,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啊!

郭文斌:是啊,这种故事如果不是央视记者通过镜头给我们打捞上来,会有人相信吗?古人有句话叫“百姓日用而不觉”,就是说你天天在用,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而你居然忽略了它。我们在走进每一个村落的时候,在最后一个节目形成的过程中,其实是对传统文化敬意的形成,包括对它的一种感恩心的形成。

主持人:第三季跟前两季相比,有哪些不同的看点呢?

郭文斌:因为第三季是古,从内容、框架、故事、类型上与第一季和第二季就有所不同。古村落我们知道,是以家族为主要的故事单元。古镇就是天南海北的人都在这儿了。如果说第一季侧重表现大自然的自然之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文化之美,夫唱妇随父慈子孝的那种伦常之美,包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德之美和生命自觉,第三季则重点表现诚之美、信之美,特别是义之美了。如果说家族这个单元它有血缘关系,那么古镇上更多的就是一种商业合作关系。那就是说,在一个家族单元里面,五世同堂,其乐融融,就可以理解。如果一个古镇,几千人处得其乐融融,没有对抗、没有纠纷,更能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主持人:《记住乡愁》被誉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接地气的精品力作”,这么一个宏大的主题,如何让观众通过屏幕就能闻到浓浓的乡土味儿呢?

郭文斌:要想让观众闻到乡土味,节目就要进入乡土。《记住乡愁》绝对不做大文章,而讲小故事。用制片人王海涛的话说,就是通过一个个孔融让梨式的小故事,让观众小中见大地感受深邃的传统文化。我也常常给编导们建议,细节、细节再细节。既然是细节,它就是一株一株庄稼,一朵一朵鲜花,一缕一缕炊烟,所以它肯定就是乡土的,它就是接地气的。在讨论片子的时候,我常给编导建议,要把每一个故事看成一棵故事树。它是怎么长出来的?根在哪里?枝干在哪里?这个果实是怎么结出来的?那么,它一定是带着泥土气息。

主持人:是,从您的描述里面,我能感受到。

郭文斌:我们就是拒绝假、大、空,只要片子上来是口号式的,一般都会打回去,要重拍,打回去重拍的很多。我们拒绝概念化拍摄,就是说进入这个村子的时候,不要带着概念,也不要带着主题下去,先走进去,走进去找感动点,通过感动点来归纳主题。

这些古村落和古镇,有相当多的被媒体反复拍摄过了,你要找到新的故事点是很难的。比如,宁夏有单家集这么一个村子,它是当年住过的地方。古今中外多少名记者都拍摄过了,那在这个点里面我们怎么找到乡愁?第一天去,两位编导说大形态不符合节目要求;第二天再去,从回汉民族团结的方向找人物和故事,结果许多珍贵细节就像泉水一样涌出来了。比如,这个村当年已经有4座清真寺了,但是占人口少数的汉族还没有一个可以进行精神性活动的公共平台,回族群众就主动集资盖了一座关岳庙。由此,我们就稀里哗啦地采访到了许许多多非常感人的回汉民族团结的故事,后来把编导们都看哭了,播出来影响特别好。那种回汉民族之间的团结、尊重,确实能让我们感受到古人讲的那种大同社会的感觉。求同尊异,那种尊重感就出来了,把那个“尊”字拍足了,就打动人。

主持人:《记住乡愁》就好像是一股清流,洗涤了人们心里沉积的一些灰尘。我想知道,这部片子承载了哪些社会责任?

郭文斌:如果往大一点讲呢,就像我在文章里面曾经写到过的,《记住乡愁》为我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样一个宏大理想提供了模板。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推理,一个村落,几百人几千人,其乐融融地过这么几百年,做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一个古镇上那么多的人,百家姓,但没有打官司的,没有仇杀,没有抗,即便有矛盾,也通过一种很好的方式把它妥善地解决。把它放大,不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模板吗?这就像《大学》里面讲的,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把一个家做好了,就是一个国啊!

如果从小一点讲,就实现中国梦来讲,它也提供了一种文化自信和文化支持。一个村子实现了它的梦,放大就是中国梦;一个村子从衰败到兴旺发达,能完成它的复兴,就有理由相信这一套文化一定可以让中华民族复兴。这是一个简单推理。

从个人单元来讲,我们都知道,现在人们活得很焦虑、很抑郁,心理学家讲13个人里面有一个焦虑症、一个抑郁症患者,因此给社会带来的问题也很多。那么这个原因在哪里呢?《记住乡愁》其实给了我们答案。古人主张在低成本的生活现场找到最大幸福。而现在我们把人们引导到在对象物中找幸福,而在对象物中找幸福是无穷无尽的,所以他永远找不到幸福,他就焦虑。从《记住乡愁》中,我们看到,古人是从内心寻找幸福的,从内在的那种崇高感里面、温暖感里面去寻找。比如说,我孝敬我的爸爸妈妈,我幸福了;我尊敬我的老师,我幸福了;我善待了这一块土地,我幸福了;我保护了这一处源泉,我幸福了;我保护了这一片森林,我幸福了……他在奉献的过程中体会幸福,他跟从车子、票子、女子、位子等等外在环境找幸福,是两个方向。我们在《记住乡愁》里面,看到的更多的是人们在一种利他中、奉献中享受生命。

主持人:是的,说得非常好。

郭文斌:我一直倡议让《记住乡愁》进学校,青少年把节目看了,他把幸福的概念重新作一个定义,对他的一生都意义重大。看古人教育孩子,他是给他不同的层面,从物质层面到情感层面,再到道德层面,不断超越,让孩子享受那种超越感。他们的教育是从扩展孩子的心量下手的。钱学森这个家族很厉害,为什么这么厉害呢?一看家训“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必谋之”就知道了。一件事情只对我好,不干;对天下人好,一定要干。但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呢?反过来,是孩子狭小心量的教育,一定要争第一,一定要唯我独尊,那么最后肯定焦虑啊。

第6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东方卫视的大型益智类文化节目《诗书中华》围绕“诗礼传家”“诗教家风”的主题,以“诗入寻常百姓家”为核心思想,展现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和意x。参与者上到80岁老人,下到5岁小朋友,既有盐田工人,又有核能博士……无论是年龄、职业,还是阶层、国界,各不相同。在古典诗文的美妙诵读中,在父慈子孝的其乐融融中,清风明月般诗意而温馨的人生纷纷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诗礼传家

与其他答题类文化节目不同,《诗书中华》以家庭组合形式进行对战,通过“家有诗书挑战赛”和“君子之争对战赛”的环节选出每期擂主。在比赛过程中,每组家庭的两位成员或是手牵手相互安慰,或是相互商量的“你说或我说”,每个细节都流露出家人之间的爱惜与温情。

一对来自突尼斯的混血兄妹,妹妹玛利亚年仅六岁,字都认不全,然而唐诗宋词张口就来,还总不按计时器提前抢答,急得哥哥多次拉住妹妹“等一下”,还一本正经纠正妹妹发音,眼里尽是兄长的疼爱。

左东煜扶着75岁高龄的父亲左占盛登场,父子俩无论是单独答题还是和其他组家庭对战,都互相用拥抱来鼓励对方。为了感恩父亲多年的照顾,早产且从小体弱多病的左东煜在舞台上感激涕零,千言万语融合在一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里。

家庭是每个人传统文化教育的起步,许多人学的第一首古诗是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教的,而传统古诗文在传承的过程中也承载了家风、家训、家史。“汉服迷”俞露是华东师范大学诗社成员之一,她对古诗文的热爱是因为爷爷的言传身教。83岁的爷爷是中国第一代航天人,不仅教她学习古诗文,还教她如何创作诗词。

君子之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提炼。当两组家庭“君子之争对战赛”前,都会相互赠诗以表礼仪。才女李芸芸以一句“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称赞突尼斯混血小兄妹,混血哥哥王子西则以“小荷才露尖尖角”谦虚回谢,左东煜更是感叹大家因诗会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古诗文所蕴含的意象、审美,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举止言谈、品性修养、礼仪规范,甚至是生活情趣。著名学者钱文忠说:“我们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所有人的不懈努力,将文化落实为文明,将教育落实为教养。”

素材运用方向:《诗书中华》更像是热爱诗书的家庭派对,不为一争输赢,只把中华文化熏陶下的优秀家风广泛流传。在“教育与教养”“传承古代文化”“和谐家庭”等作文中可运用本文的小故事。

旗袍姐妹

温婉美丽的表姐妹周立言、俞文洁,作为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不仅将旗袍做到了极致,更将唐诗宋词的诗情画意融入旗袍设计中。

“锦衣旗袍诗,曼玉花样人。”周立言、俞文洁来自古城姑苏,出身书香门第,自幼痴迷传统文化。周立言设计的每件旗袍都浸润着古典文化意蕴,诗句化成了一件件旗袍。在《诗书中华》的舞台上,周立言的白旗袍由绫、罗、绸、缎中的“罗”所做,出自诗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名“霜露白”;俞文洁的青色旗袍,取自词牌名《柳梢青》。

85后的周立言从小受古典文学熏陶,平日里琴习曲泼墨写意,更能背诵上千首古诗词。2011年,她获得“寻找中国美”旗袍赛冠军。两年后,她不顾父母反对,告别大学教师生涯,转型为设计师自己创业,将美丽诗韵融入一件件苏绣旗袍。她说:“人生为一事而来,为一事而去。不想留下遗憾。”俞文洁以表姐为荣,大学一毕业,就毫不犹豫地跟随姐姐投入到旗袍文化事业中。

2015年,“旗袍姐妹”接到邀请,带上20件旗袍去参加米兰世博会,短短10天里,工作室的女孩们每天16小时加班,画图、做衣、刺绣,充满了对旗袍走向世界的期盼。这一名为“姹紫嫣红”的旗袍系列如期亮相米兰世博会,让许多外国人羡慕不已。

她们的旗袍之美掀起的中国风,至今已吹过了美国、英国、日本等许多城市。周立言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的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素材运用方向:旗袍浸润诗味,传统赋予神韵。“腹有诗书气自华”“文化的价值”“追求理想”等文章不妨运用这对姐妹花的故事。

老夫聊发少年狂

来自浙江嵊州的80岁老人吴孝琰与儿子吴健民一同登台。老人曾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刚出场便用浓郁的嵊州口音介绍自己,举手投足间精气神满满。老人热爱生活热爱古诗文,平时会对着花花草草吟诗作对,现在的他正在实现“环游世界”的梦想。他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我退休后有两大愿望。一是我已走了近20个国家,希望能去南极;二是靠诗词登上电视节目,没想到今天机会来了。”

儿子虽然抱怨当年父亲逼迫自己背诗,但也承认受益匪浅。在门槛赛中,老人和儿子相配合,连闯五关,父子俩的默契搭配令人羡慕。老人不仅利用多年积累的古诗词经验轻松答题,还在念诗文“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特意用嵊州口音将“绝”读成四声,诗句结尾上翘的语调和用方言巧妙念诗的口音,使得评委嘉宾钱文忠大赞他的发音完全符合古律:“用普通话念,‘千山鸟飞绝’好像还有鸟,老人家这么一念,一只鸟都没了,把这首诗的味道全读出来了。”网友纷纷点赞老人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不忘留下地道的方言:“原来古诗文还可以用方言读出来,这样更有利于把读者带到诗人写诗的情境中,吴孝琰老人家真的很厉害。”

八旬老人如此高龄能过着精彩诗意的人生,引来无数人的钦佩,“看到吴爷爷手舞足蹈的说话就觉得他精气神十足,80岁梦想还在发光,古诗文信手拈来,精神世界很丰富,真的要向老人家多学习了。”

素材运用方向:老骥伏枥,壮志不减。吴爷爷的故事可以用在“老当益壮”“方言的魅力”“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等文章。

[延伸素材]

读书故事

范仲淹是个勤奋读书的典型。“断齑 (jī,捣碎的姜、蒜、韭菜等)画粥”的典故生动反映了他的苦读。青年时期的范仲淹曾到山东醴泉寺求学。读书心切的他把醴泉寺丰富的藏书都借了出来,然后把自己关在山洞里,足不出户,潜心阅读,看书通宵达旦。为了解决吃饭问题,他每天晚上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第二天早上凝成冻后,划成四块,早上吃两块,晚上吃两块,没有菜,就切一些腌菜下饭。就这样坚持三年,终于读完了寺院所有的书。

读书有法

读书要勤奋,但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李光地《家训・谕儿》)

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熟的;一类是浏览的……精读之部,每日指定某时刻读它,读时一字不放过,读完一部才读别部,想抄录的随读随抄。另外指出一时刻,随意涉览,觉得有趣注意细看,觉得无趣,便翻次页。(梁启超)

【素材演练】

书本就像是海洋,在那里,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生命,会欣赏到各种各样的风景,自然,也会得到林林总总的收获。在读书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的思索,在看到《诗书中华》这个节目时,哪位参与者又最打动你?请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字数不少于600字。

【佳作示例】

腹有诗书气自华

江苏省如皋初级中学 顾瑾仪

她们像一泓清水,不争不抢,只是静静地站着,微微地笑着,就让人感到惊艳。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惊艳。

她们是唯一亮相过米兰世博会的中国绣娘,是东方卫视《诗书中华》的参赛者,是著名的旗袍姐妹――周立言,俞文洁。她们有着白净的脸颊,灵动的眸子仿佛清水中养着的两颗珍珠,姣好的唇角微微翘起,仿佛有无限话语掩藏其间,一人衣青,一人衣白,清清白白,占尽春色。诗书气韵自成芳华,我惊异于这样不加修饰、浑然天成的美。

是什么造就了她们?

诗入寻常百姓家,传统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文明宝藏中的一颗明珠,旗袍姐妹的美莫非也是这样锻造出来的?

古人云,女子无才便是德。然而真正的美却是由内而外透出来的。那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红颜易逝,青春难留,唯有经过诗书锤炼过的美才经得起时光的玩味,经得起世事的蹉跎。于是捧起一卷书,细细赏读。是“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的旷远塑造了平和宁静的气质;是“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的忧愁凝成了至纯的性灵;还是“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的柔情结出了欲醉的美好;抑或是“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壮阔成就了无限的豪情?这些我仍未可知。但,诗词的美怕是不仅仅止于此。

真正的诗词之美不仅仅是女子之美,它可以是雄伟男儿不羁的豪情,可以是忠臣良将发自内心的慨叹,甚至那垂髻小儿偶有的无忌童言都包含着中华诗词凝结数千年的精魂。难道这样的诗词,还不是中华儿女旖旎的、不灭的情怀吗?旗袍姐妹因为爱诗词,而将诗句化作一件件典雅端庄的旗袍,白是霜露白,青是柳梢青。

她们说:“旗袍是一种艺术品,很能表现东方女性的美丽。一针一线,勾勒如花美眷;一裁一缝,静享似水流年。”这是她们的痴迷。

她们还说:“我不希望旗袍只显示出外在,我希望它更多地可以和文化联系在一起。脱离了旗袍的本质,可能旗袍只是一件衣服,就和一个美人一样,美人表面的美是经不起时光推敲的,唯独气质和内涵却可以历久弥新。” 这是她们的坚持。

原来诗词让人如此之美,是气韵,是内涵,是灵魂。这种美不再流于表面,而是真正的深入,耐得住推敲,禁得起品味,堪得了蹉跎,只因 “腹有书气自华”。

第7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一、重价值引导的叙事内容

道德叙事曾是世界上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孟母用“断机杼”让孟子深悟学习的道理;颜之推、曾国潘等用亲身经历写成家训、家书来教育子孙后代;乡邻用蛟龙、猛虎的险毒劝喻暴虐周处浪子回头、建功立业……在西方,人们常用《圣经》中的故事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知识观的转变,道德叙事逐渐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所代替。道德叙述所要传达的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完全异化成了“亚洲山脉”一样的“事实知识”,讲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成了让学生记忆有关“道德的知识”。同时,故事的叙述只不过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的一种“快乐记忆法”而已。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美德即知识”的误读,也是对道德叙事法的误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导德育流派价值澄清与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试图跳出“道德灌输”的漩涡,去除道德叙事中过多的说教内容。因此,不做任何价值引导的“两难故事”成了首选。这类故事的突出特征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故事内容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倾向,只是一个道德两难场景的展示。“价值无涉”的故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故事内容上的“价值无涉”,加之教师在学生自我选择过程中的中立立场,必然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肆意胡为”。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即“从客观上讲,任何事情没有对错之分;‘道德’意味着‘对我来说对的事情才是对的’”。[3]因此,这种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无涉”很快受到人们的批判而衰弱。

如今,伴随着主张传授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品格教育的兴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的道德故事再次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对象:威廉•H・麦加菲的《麦加菲美德读本》几乎成了美国小学教育的脊柱,至今已售出1.2亿本,被誉为“人类出版史第三大畅销书”;另一本同类书,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也在美国创下了200万册的销量。而被誉为“故事的摇篮”的中国,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珍宝”随手丢弃:有人基于所谓的“现代观念”,怀疑诸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的道德价值,甚至将孔融让梨等同于道德虚伪,将愚公移山的精神阐释为固执、愚笨;更可怕的是大众传媒上的“故事新说”“英雄、伟人揭秘”,只考虑故事内容的神秘性与娱乐性,根本没有将其负面道德影响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喜》讲的不是善良的小羊战胜邪恶的大灰狼,而是狡猾的狼吃掉了善良的羊,或者小羊面对大灰狼也慢慢地变得邪恶,那会对这一代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边庆幸《喜》的制作者心存良善,一边又为当今媒体对许多故事的“新说”而担忧。我们无法控制大众传媒,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校外接受的故事内容是随意的,而在德育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却可以为他们“精心挑选”道德故事,作为“善”的最后守护者。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道德故事的选择上必须严把“黑白之门”,为学生选择“善良的种子”,此乃天责。当然,重视故事内容的价值引导只是故事选择的大方向,而在具体的故事选择上,我们的教师拥有广阔的个人空间。

二、抓形象感染的叙事过程

儿童的道德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聆听道德故事,儿童的头脑中就储存了很多被社会判定为好坏或者对错的形象化例子,通过这些形象化例子,儿童能够从中逐渐形成道德判断。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所说:“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4]由此可见,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寓含的“大道理”,而在于故事提供给儿童许多可以联想的“道德形象”。这些生动的“道德形象”可以明确地告诉儿童:好是什么样的,坏是什么样的。相对于“言之无物”的道德说教,儿童更容易接受这些可以联想到的形象。因此,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道德形象”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由于小学德育教材已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图画和文字故事,因而,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故事的讲述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课文朗读”。“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外,讲述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事情,再生动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失去“味道”。教材只是一个大纲版的“剧本”,它唯一确定的只有故事的“主题”,即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的习惯、品德及价值观念,而编者提供的图画、文字故事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不能仅仅成为教材的“朗读者”“传达者”,而应让自己成为这个“剧本”的“总导演”“总策划”,在自我角色上积极融入“故事”之中。我们决定不了故事内容,但可以决定让故事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出现。恰当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故事设定的情景中,更容易把自己与故事里的人物联系起来,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所要模仿的榜样或禁忌。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等。我们决定不了故事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小插曲”,即教材之外的故事。这些随机插入的“小插曲”不能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一位美国六年级的教师在谈及讲故事时强调:“我没有对他们读这篇文章……我根据记忆中的大意重新组织了一下,我发现他们愿意以这种方式听故事。”[5]如此插入,是对一次课“道德形象”的锦上添花。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故事的讲述形式“各式各样”,比如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师生互换身份等。只有“叙事者”真正投入到讲故事这件事里,成为叙事的主导,才有可能带动“接受者”耳、眼、心的投入。

其次,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只是让故事中的“道德形象”立起来,要想真正要进入学生的心灵,这些形象必须是“活生生的、带感情的”,其关键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只有教师情感的融入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冷冰冰的故事讲述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故事是死的,它里面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个不会发声的“娃娃”,他们(它们)需要作为“叙事者”的教师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理解和把握,体会“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带着激动、悲愤、崇拜或鄙夷的情绪去讲述发生在他们(它们)身上的事,让那些有关崇高与渺小、善良与奸邪的道理通过他们(它们)“演出来”。带着情感的故事讲述,使学生慢慢地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因弱者的不幸而悲悯,因强者的暴虐而愤慨,因善良的胜利而欢呼,因邪恶受到惩罚而喜悦……一切自然的道德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记得《喜》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小羊被大灰狼捉住,“羊落狼口”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很难有办法能把小孩从电视机旁弄走,这就是情绪带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故事时,做到这一点,何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呢!

三、弱道德教育的叙事目的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本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景,去感受、体悟与理解“道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讲故事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大道理”的教育。最常见的是,故事讲述完后必定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要学生归纳出所谓的“中心思想”“深刻寓意”等。此刻,对于正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学生来说,犹如警报突然响起,一切美好的想象突然被打破,又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问题”。原来,一切的讲述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讲故事采取一种心理上的“预防措施”,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去关注它在讲什么道理,有什么寓意。为了应付故事讲述完之后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寻找“答案”上,而对于故事本身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关注。“为讲道理而讲故事”,故事里生动的“道德形象”由于过于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而失去了那层包裹着它们的“糖衣”,道德叙事再次沦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如此一来,学生如何感受得到故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张扬善念,泯灭恶念,是追寻人生的幸福”?[6]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叙事的德育功效发挥并不主要依靠“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告知”,而在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的叙事。如果故事本身讲述得好,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的“世界”,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道理告知”。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让孩子开心而讲故事。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承担那么多“责任”,不要让孩子们的满心期待再次落空。走下讲台,在孩子们耳边娓娓道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那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那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仔细想来,《喜》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不像我们成年人“幻想”的那样,这部动画片传达了什么“邪恶战胜不了正义”这类的道德观念。这些是孩子们看不见,也想不到的。他们看见的、想到的是诡计多端的大灰狼是多么地令人厌恶,聪明可爱的小羊――会偷懒、会犯错、会不懂事,但最后都能“机缘巧合”地战胜灰太狼――是那么像自己。这就是高明的“讲述”,没有讲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道理,没有宣扬要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看得开心,听得愉快,而那道德余音却久久响彻在孩子们的脑海。这就是道德叙事的最高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有“天然去雕饰”之结果。[7]一切好像与道德教育无关,却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校知识忘记完的时候,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学生已经不记得故事的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叙事。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善良、诚实、正义的美好回忆吧!不要让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回忆童年时,除了那个“羊与狼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文献:

[1]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洪明,龙宝新.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3).

[3][5][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7,75.

[4]Kilpatrick,W.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 1992:167.

[6]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第8篇:家训小故事范文

【关键词】课程基地;梦想课程;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48-03

【作者简介】1.黄飞,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课程实验中心(南京,210000)副主任,一级教师;2.李建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南京,210000)校长,高级教师。

一、课程基地建设回顾

2012年10月,学校前身之一的原沙洲初级中学成为首批“江苏省薄弱初中课程建设项目”基地学校。2013年9月,新成立的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根据其新的办学理念――做有故事的教育,办有温度的学校,将原沙洲初级中学“融合教育课程”升格为“梦想课程”。

“梦想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板块――“阅读与梦想”“艺术与梦想”“科技与梦想”“旅行与梦想”,分别对应阅读梦工场、艺术梦工场、科技梦工场和旅行梦工场四个“物型化”载体。“阅读与梦想”,依托“阅读梦工场”(校园图书馆、开放式书架、班级图书角),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让学生能够自由阅读的空间,从而解决中学图书馆普遍存在的距离太远、设施太冷、手续太烦等问题。“艺术与梦想”,依托“艺术梦工场”(艺术功能室、学生录音棚、校园电视台、学生广播站),全面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和能力。“科技与梦想”,依托“科技梦工场”(未来教室、科普智慧墙、数字化校园),通过理科的定制学习、创新实验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丰富学生课外探究实践。同时与科学课程、综合性实践活动相结合,试点开展不同学科在网络与数字化环境下教学实验项目。“旅行与梦想”课程,将南京的山水城林、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作为实践基地,带领学生亲近南京的山水自然、历史人文,引导学生“用步履亲近梦想,用视野丰盈心灵”。

为了更好地推进课程建设,学校注重四个结合。一是与课题研究结合。从2013年起,学校就开始着手“基于九年一贯制实验学校的梦想课程建设课题”的研究,该课题也被列为全国“区域提升学校课程品质的研究”子课题。用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基地建设,让实践有了理论的指导。二是与校本课程结合。根据课程基地建设需要,学校专门成立了课程实验中心,探索开发基于“梦想课程”的校本课程,衍生开发了面向全体学生,涵盖四大课程板块,包括名著赏读、播音主持、3D打印、南京文化等在内的20多门校本课程。三是与主题活动结合。“艺术梦想”课程借助莲花读书之星、莲花达人秀、校园吉尼斯等评选,以及雪莲花英语冬令营、青春仪式等主题活动,为学生搭建展现艺术特长和个性风采的“星光大道”。四是与九年一贯制结合。莲花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初中课程基地建设规划的早期,就已经提前考虑到重心下移和基地辐射问题,阅读梦工场、创新梦工场、艺术梦工场为小学预留了“接口”,为未来的小学课程基地试点提供可能,也为新形势下的九年一贯制和学区制的办学提供一种借鉴。

“梦想课程”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从校情出发,从学生出发。学校有48个教学班1800多名在校生,80%为随迁子女,分别来自全国18个省市。他们具备朴素、善良、守纪、文明、吃苦等许多优良品质,但也表现出“三弱三缺”,即阅读弱、英语弱、数学弱,缺爱、缺自信、缺见识。可以说“梦想课程”是为解决学生在“学科”与“精神”层面的“短板”,从而实现学校“无痕、有品、致信”育人目标的一次“私人定制”,期望用学科精神让学科“站”起来,用人文精神让学生“站”起来。“梦想课程”建设有六大原则:基于硬件并突出软件,基于学科并延伸学科,基于学校并走出学校,基于环境并放大环境,基于课堂并拓展课堂,基于学生并强调师生共生,基于学校现状更着眼未来。

二、课程基地建设带来的变化

(一)教育生态的变化

课程基地建设带给学校的变化首先是在教育生态的层面,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校园环境变“美”了。以课程基地建设为契机,学校围绕“莲”这一校园文化符号,精心打造宁静、优美、诗意的校园自然环境,努力营造“无痕、有品、致信”的育人氛围。走进“莲花”校园,看不到生硬的标语口号,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趣味盎然的《哈佛家训》小故事,是一幅幅精美雅致书画翰墨,还有“莲子”墙上学生一张张灿烂的笑脸。此外,学校对多个场馆设备进行了提档升级。以“南京文化地标”先锋书店为样板建设的“阅读梦工场”,藏书丰富,环境舒适。

其二,校内关系变“平”了。莲花实验学校由双闸中学、沙洲中学、双闸小学三校整合而成,所有的师资,包括领导干部原本都分属不同的学校。整合初期,现实的围墙没了,但师生心中的壁垒仍然存在。课程基地建设促成了老师们跨界限、跨学科、跨学段的合作,心中的“柏林墙”和“三八线”消失了,教师与教师之间多了交流。许多行政管理人员也都深入到课程基地建设的一线,与普通教师有了更多的沟通,两者之间也多了信任。通过校本课程的开设,老师们与学生的交流变多了,对学生的了解也更全面了,看到了学生身上更多的优点与长处,教师与学生之间多了温度。

其三,办学影响变“大”了。课程基地的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领导的关心和重视。江苏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马斌处长、建邺区教育局易善平局长以及省市区多方领导都曾到学校指导课程建设工作。2015年学校承办了“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现场会”,李建华校长在会上做了《让课程基地成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高地》的交流发言,反响热烈。学校课程基地建设也越来越多地受到教育界同仁的认可。仅今年上半年,就有智利教育代表团、新加坡校长团、韩国光州教育代表团,以及安徽、甘肃等兄弟学校同仁到校访问,在详细了解观摩了学校课程基地建设之后,纷纷给予高度评价。目前,学校已经成为市、区教育对外展示的窗口。与此同时,学校也越来越受到教育科研单位的青睐。

(二)学科文化的变化

课程基地建设带给学科文化的变化首先表现在教师心态的变化。从“不想来”到“不想走”。来学校帮扶的原虹苑中学王新芳老师坦言,刚被派来时,心里有十二万分的不情愿,然而在工作中,她被莲花老师们的工作热情,被孩子们孜孜以求的向上精神所打动,更是被“梦想课程”深深吸引,在帮扶期结束后主动要求留下继续工作。从“要”到“我要干”。因为学生基础比较薄弱,莲花的许多教师可能都不曾有过“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职业幸福感和成就感,难免会产生“你要我就干,你没说干我就不干”这样的一些消极心态。但是,随着“梦想课程”基地的建立,许多老师对教育本身、对学生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分数不是学习的全部,每个孩子都有追逐梦想的权利;帮助孩子找到自己的梦想,鼓励孩子自由追逐梦想,这才是教育的目的。在这样的认识变化中,许多老师重新找到了职业的价值和尊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梦想课程”的建设中。

其次,课程基地建设还带来了教科研氛围的变化。从“没指导”到“有指导”。原先学校的教科研缺少专业的指导和引领,但是随着课程基地的建设,中学教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到莲花的次数明显增加,在教科研方面给予了老师许多实实在在的指导。从“独联体”到“共同体”。2015年,学校成立了“丁强工作室”,聘请原金陵中学校长丁强指导学校教学改革。工作室组织不同学科的教师定期研究教学中一些共性问题,并围绕“学习共同体”“集体备课模式”和“听评课模式”作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在这样一种教科研氛围感染下,老师们的教科研热情被大大地激发,许多青年教师得到了快速成长。

(三)教和学方式的变化

课程基地是以创设新型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效能,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它不是国家课程的简单切分,基于课程基地的校本课程也不是国家课程的简单延伸。课程基地建设除了要着眼于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更应该注重不同学科知识的融合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基于这样的一种理解和认识,“莲花”的梦想系列课程有着鲜明的跨界特点,也更注重实际运用和过程性体验。比如在“光影星播客”校本课程中,既有文学层面的剧作欣赏,又有英语口语对白的学习和操练,还有电影拍摄技巧的点拨与讲解。再以“名著赏读”为例,课堂完全没有固定的组织形式,教师可以采用传统的交流发言方式,也可以采用更加新颖的诸如话题辩论、情景表演、选段诵读等方式开展教学,甚至可以请作者亲临现场,与学生作面对面地交流。著名作家黄蓓佳、儿童文学作家祁智都曾受邀到学校阅读梦工场阅读沙龙做客,与孩子们聊阅读,谈写作。

课程基地的建设解放了老师们的思想,促进了各类学习资源的整合利用,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方式。从强调应试能力到注重素养提升,从学科的单打独斗到跨学科互助教学,这是“教”的变化;从分散学习到合作学习,从封闭式学习到开放式学习,这是“学”的变化。此外,梦想课程更看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和创意表达。以旅行梦想作业单为例,作业单设计为四个版块:光影留痕、前世今生、旅行心语和我的收藏。学生在此可以用镜头或画笔拍下或画下旅行过程中最动人的风景、最可爱的人物;可以寻访每一处胜地的历史人文背景;可以记录游览过程的经历与心情,用文字把匆匆流过的时光留驻;也可以收藏同行者的评价、名胜特产、景区门票等。学生们的作品超乎想象的丰富,其独特与创新是任何一种国家课程作业不能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旅行与梦想课程获得了南京市精品课程一等奖。

三、对课程基地建设的思考

课程基地是个新事物,在建设过程中,也曾有过困惑和犹疑,但实践证明,它为学校的发展推开了另一扇门,帮助学校找到了改革发展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