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材行业范文

建材行业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材行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材行业

第1篇:建材行业范文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家居建材行业竞争加剧,在涌现出更多的营销手法与商机的同时也暗含着衰退的风险,尤其是对发展中和后起品牌而言用得好可以说是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用不好则一步慢步步慢,失去了竞争的机会。互联网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快速传递、无孔不入但相对又成本低廉,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正是这些独特的功能无论在品牌信息传播、客户与商家沟通、消费者购买渠道还是资源整合等方面都在改变着家居建材的传统渠道,加剧了上述各项功能进展的速度,有些则逐步代替了传统渠道的各项功能,这就导致抓住互联网资源与机遇的家居建材企业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实现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与消费者的对接,即节约了大量成本,又达到了品牌宣传和产出销量的目的。

到底互联网对家居建材传统渠道的影响有多大?通过2013年双11的天猫商城促销大战我们可以略见端倪,根据网络上得到的数据,属于家居建材范畴的罗莱家纺、富安娜、林氏木业在店铺交易排名中均以过亿的销量挤进前10,我们再想一想,在中国市场又有多少这个行业的品牌一年销量也不过几千万呢?记得在2013年11月初,某家居建材卖场巨头的招商部给笔者打来电话,邀请笔者及公司总经理参加其在总部的会,据说其内容为家居建材行业集体向消费者宣誓在这个连锁卖场中的销售价格低于“双十一”网络销售价的10%,而且其最高层领导亲自出席,这在平时是不多见的,由于笔者所在的行业为定制行业,基本没有网络销售所以痛快的答应。挂了电话笔者开始回味这个电话的内容并联想到传统家居建材卖场抵制“双十一”的局面,当时笔者就想这个会议很难开成,因为很简单,除了定制行业少有网络商城或即使有也主要为品牌展示外,大部分成品形式的家居建材品牌几乎都在大力运作这一块,在没有店租等一系列实体成本的情况下网络价格肯定是低得不能再低,尤其的在“双十一”这个促销关口更是一次价格大战,当时距离“双十一”已经仅仅6、7天的时间,该准备的都已经准备好了,这时再宣布卖场价格低于网络价格10个点怎么可能达到?各个厂家虽然不敢公然抵制,但总会找借口推脱,果然没到一天的时间笔者再次接到招商部电话,以时间短没有准备好为理由推迟召开,最后不了了之。后来笔者在网络上又看到十几家家居建材连锁卖场联合抵制天猫网络商城的新闻报道,不禁感慨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渠道已经形成巨大的威胁,但站在家居建材企业角度来看的确又是一件好事,毕竟互联网给企业带来了新的竞争机会,也可以在一定范围上摆脱对传统渠道的依赖。

笔者认为,互联网带给家居建材企业的商机应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品牌产品等信息的传递与沟通,和直接销售的渠道。这两个方面对于任何家居建材企业都应引起极强的重视,并大力发展,如不重视则可能会落入温水煮青蛙的悲惨下场。

品牌产品等信息的传递与沟通,是形成消费者购买的前在条件。这个方面是指,家居建材企业不建设网络商城,不去直接贩卖,而是将互联网作为传输的工具,把品牌、企业、产品、价格、促销、公关等大量的信息不断传播与推广,尤其是形成点对点的有效推广,直接送到前在消费者面前,让消费者充分了解到企业的各种信息,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像我们日常的百度推广(百度推广中又包含百度竞价排名、百度网盟、百度地标、百度问答等多种形式)、门户网站推广、各种论坛推广、软文推广、QQ推广、微博推广、微信推广、独立网站推广、视频推广、电子杂志、其他搜索引擎推广等,这些推广基本上都属于信息的的传递与沟通。这种网络推广相对于传统推广来讲具有价格、空间、时间等多种优势,而且是无孔不入,尤其在智能手机这种移动端发展迅速的今天,和PC端形成强大的互补,消费者几乎无处可逃。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沟通,打造了线上推广线下成交的局势,线下的专卖店成了展厅的功能,其吸引客户成交的作用大大降低。信息当然有好也有坏,对于良性信息企业肯定是大力推广,但对于恶性信息企业则需处处提防,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品牌防卫,如今年3.15网络和微信流传的“多家企业水龙头被爆铅超标”事件,前几年“达芬奇家具造假”、“安信地板甲醛超标”事件等负面信息的大量传播即使没有使企业倒闭也是伤痕累累。

互联网直接销售渠道的形成,开创出一条全新渠道。上述互联网信息的传递,使大多消费者直接锁定品牌或进入小区、独立门店、酒店等现场直接购买,导购家居建材卖场人流稀少或其他非锁定品牌门店没有客户,形成近几年卖场冷淡的局面;可怕的是网上销售渠道的直接形成,则更是使行业内单独依靠专卖店销售的企业逐步受到更大的冲击,网络销售成为大势所趋。天猫商城、京东商城等网络卖场的逐步强大,吸引众多家居建材企业“开店直销”,网络商城依靠其商城信誉和更加低廉的价格、快速的物流招揽了众多终端客户。我们不难发现,以往在网络上开店销售的家居建材基本为中小品牌和新进品牌,但现在很多一线品牌如东鹏瓷砖、圣象地板、箭牌卫浴、科勒卫浴、欧派橱柜等也尝试着这个全新的模式,虽然目前不是以走量为主,但始终会逐步强大分得更大的蛋糕。在家居建材这个大行业中,单值较大的细分行业、定制行业和以体验为主的行业走网络商城销售会相对较慢,可单值较小和无需复杂体验的家纺行业、成品家具等行业则网络销售发展迅速,如上述案例中的罗莱家纺、富安娜和林氏木业等。现在家居建材行业的很多人都在谈网络,谈趋势,都明白网络营销目前可以不作为渠道重点但是不能不做,现在不做以后想做都没有机会。尤其随着微信的发展和微信平台的完善,微展示、微下单、微支付等一系列销售流程的出现,使网络直接销售似乎变得越来越成为消费者消费的重心。以往线下渠道完善的企业开网络商城,会因为价格体系冲击、跨区域销售等原因受到经销商的集体抵制,但通过产品线细分、渠道共享、利益捆绑等多种措施的规范线下经销商也乐得其成。多个品牌众多现象足以证明网络商城的“直销”模式势不可挡,这条渠道早晚会占据半壁江山,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当年阿里巴巴马云敢于和万达王健林的亿元赌局了。

第2篇:建材行业范文

【关键词】 成本管理 问题 原因 对策

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成本的高低成为投资人对企业的竞争能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企业能否对成本进行很好的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效益。当前,水泥建材行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空间也越来越小,在成本管理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所以加强水泥建材行业的成本管理势在必行。

一、影响水泥建材企业成本的因素

要想实施成本管理,首先应该明确影响成本的相关因素。水泥建材企业的成本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直接材料的影响,直接材料是水泥建材产品成本构成的第一要素,会占到水泥建材企业产品成本的80%以上;二是企业的技术水平,水泥建材企业产品是能源消耗性的低价值的附加品,生产技术水平决定了产品的质量,同时,技术水平也是水泥建材企业控制成本的关键因素;三是水泥建材企业的生产设备状况,主要考虑生产设备是否达标及其运转情况是否良好;四是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收状况,水泥建材企业需要的流动资金占用量较大,企业加强流动资金的管理,应该尽量控制应收账款的规模,并对应收账款及时进行回收,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款率,进而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五是水泥建材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这也决定着水泥产品的成本能否降低,管理层的管理水平对产品成本具有重大影响。另外,宏观经济形式、经济周期以及水泥建材市场等也是影响水泥建材企业成本的重要外部因素。

二、我国水泥建材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水泥建材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成本管理的手段老化、内容僵化

当前,我国很多水泥建材企业只重视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控制,对供应和销售过程中涉及的成本控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注重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了投产前对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成本计划也缺乏严肃性和科学性,在具体的成本核算过程汇总,只是重视财务成本核算,忽视了对管理成本的核算。对成本管理的片面理解使得水泥建材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不够完善。

2、水泥建材企业的成本管理侧重于宏观层面

企业成本管理的动力应该来自于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但是,从当前我国很多企业成本管理的情况来看,其成本费用的控制仅仅局限于遵守和执行我国所颁布的相关财务法律法规中成本条例上,对成本费用的控制和管理侧重于宏观需求,忽视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完全发挥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和提高效益方面的作用。

3、水泥建材企业的成本管理缺少市场观念

很多的水泥建材企业不管市场对水泥建材产品的需求如何,只是一味地通过提高产品产量来降低企业成本,通过积压存货,把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成本隐藏或者转移到存货中,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短期利润。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企业的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使得管理决策在成本信息上出现误区。

4、企业过度依赖于其成本会计系统,并不能满足企业实施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

一方面,企业当前使用的成本会计系统并没有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管理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入了单纯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无法提供决策所需要的准确信息,不能很好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也不能提供生产经营过程中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一方面,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只是局限在财务方面的信息上,无法提供管理人员需要的原材料、作业、客户以及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无法为企业的战略管理提供充分的信息。

三、水泥建材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水泥建材企业成本管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念,素质参差不齐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是以市场为导向,而非政府,但是有些水泥建材企业的管理者还没有适应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没有树立竞争冠冕,仍然固守着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管理思想,使得成本管理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至有些企业的领导侵吞企业财产、,更不用谈对成本进行管理了。

2、水泥建材企业的成本管理还没有与不断变化的外部市场环境相适应

当前,水泥建材市场的格局已经从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产品结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生产性费用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相应的,流通性成本比例提高。但是传统的成本管理过多的局限于产品的生产领域,降低直接材料费、直接人工费以及制造费用是成本费用管理的主要手段,忽视了对产品开发、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环节成本的管理,因此也就无法适应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需求。

3、水泥建材企业的成本管理存在一定的短期行为

有些水泥建材企业的管理者流动性较强,对企业的承包期限较短,使得企业行为出现明显的阶段性。为了凸显他们任职期间的业绩,在划分成本费用、调整成本差异以及计提资产折旧方面人为的调整成本,没有关心企业的发展后劲。这样就给后任的管理者改进成本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很多情况下,后者为了完成相关指标或者达到一些其他目的,只能继续伪造成本费用来粉饰财务报表。

4、水泥建材企业缺乏相应的成本约束激励机制

制定了成本控制制度,但是却不能严格执行,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应有的内部牵制制度。企业管理者为了粉饰财务报表可以随意的接触成本资料并进行修改,不仅使得企业无法获得真实的成本资料对成本管理进行改进,而且也破坏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那些成本费用管理较好、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个人,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激励,员工缺乏参与成本管理的意识,企业没有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改进水泥建材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水泥建材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改进。

1、大力培养企业管理者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应该树立长远的成本管理的系统观念,把企业的成本管理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强调全局与整体,对成本管理的对象、内容和方法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一方面,通过成本管理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中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不能使成本管理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应该将管理的视野向前延伸到对产品的技术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对产品的市场需求进行分析以及对产品的设计进行研究上,向后延伸到客户的使用和产品处置上。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水泥建材产品在市场中竞争力,使企业处于竞争的不败地位。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非物质资源在企业发展中也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成本管理还应该由物资资源扩大到非物质资源上,如对企业的资本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进行管理等。

2、引入先进的成本控制手段和方法

当前,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成本管理防范,能够适应灵活多变的顾客生产需求和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作业成本法以顾客为导向,以企业的价值链为中心,对作业链进行彻底根本的改造,重点强调企业内部和外部与顾客的关系。从整体出发,协调企业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的关系,要求企业将物资供应、产品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的各种作业形成同步的作业流程,努力消除不能增加产品价值的作业环节,使企业始终处于持续改善的状态,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促进企业整体优化。

3、在成本管理中引入战略成本的管理思想

战略成本管理的对象是企业全局,它是根据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制定的,将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综合起来,其成本管理不仅仅对企业内部的价值链进行分析,还包括对竞争对手的和企业所处行业的价值链进行分析,实现洞察全局的目的。

4、实施全过程的成本管理

企业进行成本管理,不应该仅仅对生产成本进行控制,而是应该对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的成本进行管理。实践证明。只有产品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了良好的成本管理,企业的成本才会得到明显降低。水泥建材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只考察水泥建材的制造成本会给企业的投资和生产决策带来严重的失误。所以,成本管理中的成本决不能仅仅理解为制造成本,而应该是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全部成本。

5、实施全员的成本管理

水泥建材企业在实施成本管理时,应该将所有部门和全体员工都作为成本控制的主体,尤其是与成本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的部门和人员,例如:决策者、各个部门的负责人、成本机构人员等都应该纳入到成本管理的主体中,并将成本管理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让企业全体员工都能树立成本效益意识,充分发挥他们参与成本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成本管理的全员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成本管理并不仅仅是企业财务部门的事情。同时也以建立成本管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对于那些在降低成本方面提出合理建议的员工给予积极的奖励,对于那些不注重成本节约给企业造成浪费的员工应该及时追究其责任,只有这样,才会培养员工的成本意识,有效降低水泥建材企业的产品成本。

总之,在水泥建材企业的管理中,成本管理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做好成本管理工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必由之路。水泥建材企业应该意识到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环境的变化,成本管理的对策也应该是随之变化的。水泥建材企业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企业的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 彭文胜:水泥企业的成本核算分析[J].中国建材报,2010(8).

[2] 刘明洪、卢杰梅:企业成本(费用)控制探讨[J].市场论坛,2006(2).

[3] 夏秀芳、郝俊梅:浅谈我国企业成本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商场现代化,2007(1).

第3篇:建材行业范文

【关键词】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产能

中国当前建材行业呈现经济下滑的现象,而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则是普遍的外部直观表象,但有效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短缺才是实质的问题所在。因此,要加强推进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从建材供给体系入手来转变建材行业发展模式。2016年5月18日国务院办公厅了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顶层设计的文件,即《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这个文件对建材行业供给侧改革任务和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了化解产能过剩过程中的一些概念模糊问题。

一、打造一流建材企业

1、推动建材企业重组

对于深化建材企业改革而言,推动建材企业重组意义重大。建材企业重组是做强做优做大中国建材市场的具体体现和实际行动,是重构建材市场资本布局结构、推进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一带一路”以及国家间建材行业产能合作等国家决策部署的现实举措。建材企业重组有利于解决建材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中小企业重复资源、能力分散等问题,推动建材企业在资源配置上可以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优化。建材企业重组也有利于实现建材企业之间的互补优势,共享建材市场品牌、渠道、研发等资源,减少中国建材市场的同质化发展和重复投入,从而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进一步体现规模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建材企业重组有利于全力推动建材行业去产能发展,提升建材行业的发展聚合度,整合建材行业高端资源和创新成果,促进建材行业走向精细化、高端化层次。此外,建材企业重组还有利于进一步完善建材工程、制造、仓储、装备、物流等建材行业服务体系。

2、提升建材企业创新力

不仅要推动建材企业重组,还要把提升企业创新力摆在建材企业一切工作的首位。首先,对于大型建材企业来说,要从全球视野和行业领军者的高度,准确规划建材市场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自身发展的长期、中期和短期目标任务、重点领域、主攻方向、重要举措。其次,建材企业的创新归根结底是企业全员创新,创新知识的社会积累与传播离不开建材企业科研技术人员及广大员工的共同参与,因此,还要优化建材企业的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和管控架构,提高建材企业创新竞争力。再次,大型建材企业不能单打独斗进行创新,还要打造开放性创新平台,充分发挥创新平台优势,整合建材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形成建材行业的创新合力。最后,对于重大创新项目,还要推进建材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采取课题攻关、技术攻关等联合方式进行创新,避免关门创新导致的行业资源重复建设和浪费。

二、加快建材行业去产能步伐

中国当前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存在于建材行业的水泥、钢铁、平板玻璃、有色等行业,因此,建材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去产能来解决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去产能的核心就是减少建材行业的整体产能,简言之,就是减量,但是减量要有个科学合理的度与方法。对于任何一个行业而言,都是如此。如果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减”得过度,有可能会肢解一个行业,甚至会导致会整个行业长期以来发展的成绩被否定;如果在去产能的过程中“减”得不到位,就根本无法解决结构矛盾的问题,甚至还可能加深产能过剩的结构化矛盾,与供给侧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只有比较准确而恰当地减掉建材行业的真正过剩部分,才能实现建材行业的供需平衡,从而促进建材行业的长期稳定与上升。

具体对于建材行业而言,至少应当通过如下方式加快去产能步伐。首先,通过提高建材行业生产标准、错峰生产、减量置换等手段,全力推动建材行业去产能,解决建材行业普遍存在的低端分布、资源分散、重复建设等问题,推动建材行业在实现高层次方向上的资源优化配置。其次,促进水泥、玻璃、钢铁等传统建材产品向高端层面发展,对于制约建材行业向高端转型的共性关键基础技术要重点突破,从而把重复供给转变为高端有效供给。再次,大力压减建材行业和企业管理层级,筛查和剔除建材行业中普遍存在的“僵尸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把精细管理作为建材行业去产能的管理必备要素。

三、努力开拓建材行业市场新领域

要真正解决来自建材行业外部宏观需求较弱的压力,就要依赖建材市场开拓新领域,这也是扭转经济效益下滑和应对经济增长下行的根本手段。所谓开拓新领域就是开发新需求、增加新产品、拓展新的应用领域。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2016年8月的《建材工业“十三五”发展指导意见》就明确指出要发展新兴高性能复合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业、建材节能环保新兴产业、新型多功能节能环保绿色新型墙体材料及绿色装饰装修材料等建材行业的新兴产业领域。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开拓程度,建材行业的新领域范围也会不断拓展,而新领域拓展的范围越宽泛,

参考文献:

第4篇:建材行业范文

专项整治工作重点产品为:水泥、防水卷材、人造板、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产品、耐火材料(包括耐火材料制品及高铝水泥)等产品。

二、时间安排

专项整治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企业自查自纠阶段)。各相关企业按照此次整治内容开展自查自纠,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自查自纠主要内容:

一是生产企业是否存在无证生产现象。

二是生产企业是否存在无标生产及生产国家明令淘汰产品。

三是获证企业是否按照获证产品的行政许可范围组织生产。

四是生产企业是否存在伪造或冒用他人厂名、厂址、质量标志及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不合格品冒充合格品、以次充好、伪造计量数据等违法行为。

五是获证企业是否能够保持取证时生产条件持续生产合格产品的要求。

六是企业出厂产品是否严格执行国家的产品出厂检验制度,产品是否符合国家的标准规定。

七是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产品生产企业应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及要求规范生产行为,生产合格产品,防止不合格品流入市场。

八是生产企业是否存在其他违法行为。

第二阶段(集中整顿阶段)。

稽查队各中队按照职能职责对责任区内建材生产企业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能保持持续生产合格产品能力的,责令改正;对无证生产、制假、售假等违法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对发现的区域性质量问题要及时通过党组向市政府汇报,组织相关部门予以取缔,坚决铲除制假源头。

第三阶段(总结提高阶段)。

通过检查对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稳定的企业要通报表扬;对不属于故意行为且违法行为轻微者要加大监督服务力度,使企业自觉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对重大案件及存在行业性或区域性质量问题的现象,稽查队各中队要及时上报专项整治办公室。

三、主要措施

一是狠抓大案要案的查处。集中力量查处一批涉及面广、数额巨大、影响恶劣、严重破坏建材市场经济秩序的大案要案。贯彻“五不放过”原则,即“对案情没有搞清的不放过、假冒伪劣商品的源头和流向没有查明的不放过、违法责任者没有依法处理的不放过、该移送司法机关没有移送的不放过、支持或参与制假售假的党员干部没有受到追究的不放过”。

二是强化监管手段,建立长效管理机制。为保证我市建材行业产品质量稳定,加大对建材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力度,发现企业不能严格按照要求和标准组织生产,可根据实际情况对该企业产品实施监督抽查,按照监督检查程序抽样、送检。监督抽查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并依据检验结果做好后处理工作。

三是严格责任追究。对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严重的企业负责人,属于党员干部的及时上报市纪检部门,按照党纪政纪规定严格处理;对袒护、包庇制假、售假违法行为者依照党风廉政规定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

四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专项整治。及时曝光查处的违法案件,尤其是大案要案的跟踪报道;及时公布建材产品质量抽查信息,正确引导消费;加强与名优建材生产企业联手打假的工作,提高打假工作的有效性。对整治工作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并报送市政府。

四、职责分工

1、质量监督科、标准化科、计量科负责此次建材产品专项整治工作的技术支持。

2、政策法规科做好法律、法规咨询,指导案件的办理及审理。

3、稽查队各中队对本责任区域内此次专项整治重点产品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同时做好举报、投诉案件的受理查处工作。

4、各基层所要加强建材行业的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服务工作,发现违法行为及制假窝点线索要及时向稽查队移交。

5、办公室要及时通过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进行宣传,对查出的大案要案及典型案例进行曝光。局纪检监察室负责专项整治各项工作的监督落实。

五、工作要求

第5篇:建材行业范文

关键词: 绿色建筑;建筑材料;绿色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the pillars of our country's economy, so in order to reduce th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should also walk on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ath. This article simply introduces the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in the definition, classification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were reviewed, and the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in our country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Keywords: gree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 materials; Green building material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和城市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给人们带来许多负面的影响,如环境的污染,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各样的疾病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存以及发展,因此人们提倡保护生活环境,降低能耗。在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材料,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一些主要的建筑材料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位居第一位,如年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的是水泥、玻璃。但传统建材产业所追求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传统建材产业消耗大量的资源,忽略了对生态环境效益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浪费了大量资源。为了实现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建筑材料也要走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提高对资源的利用率,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因此便产生了绿色建筑材料。

一、关于我国的建设方针

在当代,建筑的概念得到延展,内涵得以丰富。建筑已从单纯狭义的房子扩展到包括建筑群体、城市的街路、地段、乃至整个城市,所有这些都离不开"适用、经济、美观"这一标准。绿色建筑的基本内涵与此是相符的。

在我国建设事业的高速发展中,我们必须面对一些地方和一些项目,严重的非理性和科学发展观的倾向,一些业主在政府特别项目业主片面追求“新,奇,特”,不以建筑的使用功能,内在质量,节能环境保护和经济实用性结构为目标,以“新,奇,特殊的“视觉冲击”作为片面追求的目标。难怪国外有媒体讥讽我们某些项目是世界建筑师的“实验场”,以牺牲功能,施工难度大,大的材料和能源消耗,建设成本大幅上升,维修成本增加,与绿色建筑的精神背道而驰。

要将绿色建筑付诸行动,其首要问题是建设行业的引领者们要深刻了解建筑与资源、环保的关系,要了解建筑的现状及弊端,要了解国际上的发展动向,要为建设事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担忧。有了深刻的理念,才能宣传于群众,制定有效的政策法规,推动全国范围的绿色行动。

二绿色建筑的核心竞争力

绿色建筑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两点:节能减排的环保贡献以及为企业节约成本,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

1.1在环保贡献方面,其外层从保温瓶的构造原理得到启发,采用优化保温隔热技术,依靠不同分隔与构造方式形成由内而外的温度缓冲部位,将起到显著的节能作用。其结构桩采用地热系统与结构基础环环相扣,运用地源热泵技术自动调节大楼的温度,冬季从地表吸热,夏季将其热量转移到地面。

1.2成本也是重要因素。随着全球能源成本飙升,简单地建造传统建筑的风险在增加,甚至会演化为被淘汰的风险,目前,绿色建筑概念和设计已进入中国主流市场。例如东方海港国际大厦[最新消息价格户型点评]和虹桥的尚嘉中心这样新的写字楼和商业混合建筑,已经取得了LEED金牌认证并开始纳入绿色技术,像节能照明,低辐射玻璃,甚至是充电站这些的电力驱动设施在上海不少商务楼宇中被广泛运用。实际上,收益和节能的组合才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真正价值,较低的公用事业费用与清新的室内空气使企业与员工双重受益。

三 建筑结构体系

我国的结构体系是非常丰富的。从较原始的土结构、石结构、木结构到以后的砖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膜结构、组合结构,无所不有。它的取用决定于资源、价格成本、结构型式、气候条件、文化基础等多种因素。

由于我国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施工方法还在沿用现浇施工法,伴随而生的是建材浪费,现场的噪声及空气污染,大量的废弃物,模板周转率低下,工程质量问题时有发生,一系列与绿色建筑背道而驰的现象。

彻底改变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为我国主导结构的局面尚需有个过程。这是因为:1、这类结构取材方便,施工习惯,成本尚可接受,耐久性好;2、施工方法能吸纳大量劳动力,可以设想,一旦我们的建筑改成工厂化生产,会涉及到数千万建筑工人下岗,这是有关社会安宁的大问题。因此,既要大力提倡绿色建筑,又要根据国情循序前进。

木结构应是绿色建筑。一方面我国林业科学的迅速发展,他们希望我们结束“材”的方法,可以提供“速成林”建设;另一方面,我国西部地区落后,从他们的生态平衡来说,急需砍伐林木出售,价格合理,可以被视为一种结构体系能接受。

四 环保建筑材料的发展

绿色建筑就是有效利用资源的建筑,即节能、环保、舒适、健康的建筑。绿色建筑选择建筑材料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个是尽量使用可重复使用、可循环使用、可再生使用材料;另一个是选用无毒、无害、不污染环境、对人体健康有益的材料和产品,最好是有国家环境保护标志的材料和产品。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在建筑木材的使用,应谨慎。大量砍伐树木将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增加运输能耗,破坏当地的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环境友好的建设要有优异的耐久性,易于维护和管理,不释放或很少有害物质释放。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建筑材料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研发无污染施工技术与环保建材。例如,使用工业废弃物(粉煤灰,渣,煤矸石水泥生产),砖和其他建筑材料,利用废弃泡沫塑料保温墙体板生产,利用废玻璃生产贴面材料。这种方法可以利用工业废渣,减少了环境污染,而且节省资源。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和住房建设规模越来越大。建筑材料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了物质保障,但也付出了过多的能源消耗和严重的环境污染成本。因此,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建筑设计,必须把原材料对环境的影响纳入衡量价值的建筑标准体系。建筑是源于自然和自然,其使用的材料不应对人体和周围环境有污染。与粘土砖为例,其生产工艺会破坏土壤环境。

结束语:

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不仅关系到了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利益,同样和人们生命和财产安全息息相关,做好绿色建筑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已经成为了杜绝豆腐渣工程出现最根本的措施,而绿色建筑项目这一个项目已经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得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实的基础,百年大计,最根本的就是质量,因此,我们必须要对绿色建筑项目进行深思,从根本上保证当前绿色建筑项目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郭华,刘加平,赵西平,何梅,岳鹏.关中地区乡村民居夏季热工性能分

[A].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进展——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2]发展智能绿色建筑大力推进建筑节能曾培炎副总理在“第二届国际智能

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上的讲话[J].吉林勘察设计,2007,(01)

[3]仇保兴在第四届国际智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新闻媒体见面会答记者问(节选)[连载二][J].建筑节能,2008,(07).

[4]曾文佳,夏晓荷.绿色城市,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设计——对话澳洲著名城市规划大师邓勤[J].建筑装饰材料世界,2006,(12).

[5]刘启波,李浩宁.绿色建筑概念下新农村住区公共建筑设计的探讨[A].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研究进展——2007全国建筑环境与建筑节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

第6篇:建材行业范文

【摘要】企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保障。企业产品质量的信息化管理是企业贯彻落实两化的深度融合,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我省是建材大省,建材产品 的质量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水泥作为建材行业的主要产业,保障水泥产品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水泥生产的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报表数据需要上报,由于这些数据种类繁多,数量巨大,使得传统的人工整理,查询等工作越来越复杂艰巨。在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下,建筑材料工业协会就需要开发出质量更高,实用性更强的高效管理信息平台,来满足建材行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商业建材行业;质量管理;背景;意义

当今社会,在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飞速发展促使下,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为主的信息化越来越普遍,各种生产行业对信息资源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一个企业,一个行业获得长足发展的战略手段。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利用,意识到信息化管理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开发信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的战略思想。在十四届五中全会的会上提出了“加快国民经济的信息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政府不断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哪一个都不可能脱离信息化。我们政府和企业应该进一步的推广应用电子信息化技术使其对经济发展的倍增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又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等一系列强调信息化建设的思想和任务。 多年以来,我国水泥企业在建材行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水泥企业普遍对水泥的生产过程控制水平较为重视,只注重水泥的产量,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对企业内部质量信息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却很弱。水泥行业属于非常典型的以流程型生产过程为主的生产行业。水泥产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关系到水泥企业今后发展,甚至是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水泥生产工艺分为生料的粉磨,熟料的煅烧,水泥粉磨三个主要步骤。水泥的生产过程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原材料的质量好坏对最终生产出的水泥成品质量有很大的影响。对质量的管理监控需要贯穿水泥生产的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企业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步。 企业作为国家经济的“细胞”,在国际竞争国内化和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应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变化,越来需要信息化建设。随着水泥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在企业内部及时得到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企业现在也希望能够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使得关系到企业水泥生产质量的信息能够得到及时的共享,迅速的处理,从而使水泥生产线的运转效率得到提高。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意识到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的重要性,希望通过信息化的管理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使企业更好地发展壮大。 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建材行业的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出厂产品过硬的质量才能给人们的生活安全带来保障。在信息知识时代,探索加强行业质量管理的新方式,是建材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建材行业质量管理系统的开发和使用,可以实现对全省主要建材产品生产管理过程的监控,企业的质量控制检测数据可以同步传输到系统终端,协会对应的对比数据结果可以及时反馈到企业。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提高效率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促使水泥企业迫切需要提高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水泥产品质量的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是水泥质量信息化,企业管理人员对水泥质量信息的管理能力的不断提高,是更好地提高企业的产品生产质量,销售数量的有力保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迅猛发展,国家的政府部门以及各行业的各类企业在计算机技术、网路通讯技术、安全技术以及自动化技术的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为了提高运营办事效率,加快信息流的传输速度,进一步提高收益程度,在管理上大多都采用了管理信息系统 MIS(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这就使管理信息化成为现代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模式,在企业管理机制中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从而推动信息产业的和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 离开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企业想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经过长期发展和完善,特别是经过党的“十六大”和“十七大”两次会议的召开,“两化融合”的理论已经越来越成熟。“十二五”时期,为了我国经济社会的信息化水平得到全面的提高,我国强调进一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深入。实现建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提高生产效率,高效管理水泥质量,落实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厉行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把我国以水泥为主的建材行业的发展全面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目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各行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达到经济规模,有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的企业都建立了 MIS,ERP 等管理系统,以此来应对知识经济不断发展带来的全球范围的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的竞争。企业对进厂的原材料的质量,生产过程中的生料,熟料等的质量,出厂的产品销售,购买用户对产品的意见都进行了监控了解,及时获得水泥产品的各种质量信息,根据数据分析制定最佳的生产方案。 西方许多发达国家都将电子政务提高到战略发展的地位。同时,发展中国家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在建设规模,技术水平,应用范围等方面都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的差距。早在上世纪 80 年代,虽然人口仅有 400 多万,新加坡的政府就意识到电子政务的重要性,开始发展建设电子政务,同时新加坡政府将引导传统企业经过必要的步骤向管理信息化过渡提到日程上来,企业也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努力建设信息化管理,把逐步成长为一家合格的现代化企业作为目标之一。现在跻身电子政务最发达的国家行列。 虽然电子政务工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但因国情的差异而各有特点,特别是各具体业务部门业务各不相同,因此还没有一套完善的规则和方案,各种实施方案都在探索当中,特别是敏感信息部分的安全管理方法上仍在完善之中。 国的发达国家建材行业信息化已经走在前列,他们打破信息壁垒、冲出“信息孤岛”,使得水泥生产管理信息得到完全、充分地共享和利用,让企业能够更快速高效对水泥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和管理。 当今社会,世界范围内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生产行业在网络全球化的推动下已经联系到了一起,密不可分。我国的网络化发展也十分迅速,其中尤以政府信息化管理建设突出,己经成为中国信息化建设的龙头。建材行业尤其是水泥行业目前的生产 DCS、财务、销售等大多已经实现了信息化,但是在产品的质量管理信息化,还有很大差距。对于质量管理的功能要求,不同的建材行业有不同的需求,不像其他部门能做成通用的模块系统,目前还没有一个能在建材行业尤其是水泥企业间得到普遍应用、广泛推广的系统。

我国政府对水泥产品的质量管理,很早就已经建立了统一的质量检验标准,国内多数的企业也开始重视企业内部的质量管理。但是国内水泥行业的质量管理手段,方法却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将精力全部放在企业产量上,忽视了对质量管理效率的提高,企业质量的管理还通过比较滞后的人工整理,手工填写,电话,会议等进行共享数据。导致的结果是劳动量越来越大,信息数据容易出错,信息的共享和处理不及时等一系列的问题。工作效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影响企业生产的效率和产品质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国家重点推进工业的“两化”融合,促使传统工业向信息化、自动化发展。目前,“两化”的深度融合对水泥为主的建材行业来说,赋予了新的含义,作为“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第7篇:建材行业范文

摘要:本文探讨了由于摊位市场低税赋迅速膨胀,摊位市场发展的得益者高度集中挑战公平分配制度等造成了税负差异对装饰建材行业产生的深刻影响,希望能够对我国的装饰建材市场的规范化做出一点贡献。

装饰建材市场不同的经营模式承担税负的巨大差异,已经对装饰建材行业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关键词:税收差异;装饰建材;行业形态;影响

一、摊位市场低税赋迅速膨胀的负面影响

(一)零售终端失控导致全产业链增值税流失、金税系统虚设

增值税是占我国财政收入主要部分的最重要的税种之一。增值税制度实施的早期,曾一度查获大量伪造进项税抵扣凭证偷税和骗取出口退税的恶性案件。金税系统由此应运而生。通过金税系统,所有的增值税进项税的抵扣必须以经过税务机关认证通过的进项税发票作为抵扣依据,从而堵塞了虚假抵扣的漏洞。

但是,再完善严密的金税系统也无法阻止包括零售终端在内的整个产业链条都在系统外循环的税源流失。而装饰建材摊位市场则为这一形式的税收逃逸提供了渠道。

(二)核定征收固定税负的经营杠杆效应问题

商业流通环节的主要税种增值税属于典型的随收入和毛利额线性变动的税负。按照我国的增值税税法政策,应独立于销售收入,作为价外税核算。但是,由于基层税务机关对摊位市场的经营户普遍采用核定征收的征管措施,这一线性变动的税负变成了经营者的“固定费用”,从而导致出现显著的经营杠杆效应。具体地说,就是税负一旦核定,实际销售增长的利益与税收无关,变成了免税的收益。这显然违背了税法的基本精神。

(三)摊位市场发展的得益者高度集中挑战公平分配制度

摊位市场的发展,导致本应流向社会公众的利益除少部分被用于降低售价,吸引消费者(消费者的获益程度还取决于其还价能力)外,大部分被产业链上各经营者所占有,增加了原本已经偏高的资本分配所得份额。

摊位市场发展的得益者是高度集中的。在流通环节,税收流失形成的这部分利益的绝大部分并未被建材流通的经营户实际获取,而是以浮动租金的形式,汇聚到极少数的所谓“商业地产”运营商手中。通过这样的过程,真正的获益者甚至还绕开了偷税责任的风险,从表面形式看,其收取的租金完全是其合法的收入。财富向少数人集中的负面效应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四)不利于和谐规范劳动关系和消费者权益等其他问题

摊位市场的发展除导致严重的税收流失问题外,还导致不利于建立符合和谐社会目标的劳动关系,以及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证等问题。

1、不利于建立和谐规范的劳动关系

建材超市由于采用了规范的《公司法》规定框架下的公司体制管理,均设置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聘请专业人员,负责劳动用工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政府关于最低工资标准、工作工时等规定,并依法缴纳社保、公积金等公共费用。而摊位市场经营户普遍以个体工商户的形式存在,难以做到规范用工。给劳动部门监管增加了难度。由于大部分经营利润被摊位市场运营方以租金形式剥夺,经营户也很难保证其雇工的收入的稳定和增长。

2、不利于消费者权益保障

固定的经营场所和稳定的供应链保证了产品责任的逐级追溯成为可能。消费者的权益可以得到充分合理的保障。而对于摊位市场,由于摊位经营规模小,流动相对频繁,产品责任的追溯往往较为困难。在消费者装修房屋过程中,一根价值几十元的水管的质量瑕疵引发漏水可能导致数万元的财产损失。出现这种极端情况时,消费者维权的难度往往直接取决于商家的风险承受能力。

3、不利于税收征管工作的规范化

由于普遍采用核定征收作为税收征管的主要方式,税务部门工作人员的执法裁量权较大,但又却缺乏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这一方面影响了税务工作的效率,另外一方面,也是导致摊位市场的整体税收流失的重要的和直接的原因。

二、对摊位市场税收舞弊错误认识的批判

(一)消费者获益论的狭隘和错误

在讨论摊位市场低税负可能的影响时,很多人往往第一反应就是因为摊位市场税负水平低,消费者可以获得直接利益。这是非常狭隘和错误的看法。

首先,消费者的获益不是普惠的。流失的社会公众应得利益,确有部分被经营户以让利的形式,用于吸引消费者购买。购买摊位市场商品的消费者参与分享了这部分税收流失的利益。但仅限于在特定摊位市场购买装饰建材的那一部分消费者。消费者购买住房越多,装修次数越多,在摊位市场购买装饰建材数额越大,这部分消费者获益就越多。这显然不是公平普惠的分配方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的问题。

再者,消费者获益程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其对市场的了解程度和讨价还价的能力。并非每位消费者都能得到实惠。顾客调查结果证明,对于某些特定商品,有的消费者曾发现摊位市场购买的商品经过大幅度还价后,达成的成交价仍然高于明码标价的建材商店的标价。

(二)解决就业论的诡辩

很多政府商务主管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释为何在事实上鼓励了摊位市场的过度发展时,首先的反应就是“摊位市场解决了大量的就业”。

只要稍加分析就可看出,摊位市场对于解决就业并无实质性的额外帮助。同样规模的营业额条件下,没有任何数据或其他证据表明,摊位市场比现代化的零售超市业态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现代化的零售超市可以吸纳大量的就业。而且由于其工作流程相对标准化,对于劳动者技能素质的要求可以相对宽松。全球最大的雇主沃尔玛就是典型的零售超市。而与现代化的零售超市相比,摊位市场所谓的就业往往并非劳动法意义上的就业。劳资关系往往体现为不规范的临时雇佣关系。相当部分个体工商户难以保证完全依照劳动法规定,为雇员提供法定的社会保障福利。

即使从地方政府局部利益角度来看,如真要解决当地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发展规范的现代零售商业也是最佳的选择。规范的零售超市依法用工,劳动者可以依法组建工会,可以通过各种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在薪酬待遇方面,建材超市公司也都会严格遵守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各项规章。政府提高劳动者工资收入的计划可以得以调控实现。而对于摊位市场,上述这一切的约束都很难有效地付诸实施和监控。(作者单位: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东琪、宋立,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第8篇:建材行业范文

[关键词]建材行业;财务结算中心;企业集团;可行性[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4-0055-02

建材行业在中国的发展迅速,集团公司的出现,使得整个建材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集团公司能够从建材行业这种传统的行业中,调动一部分资金来发展其他相关行业或者辅助行业的公司,集团公司的行业多样性和资金管理复杂性,导致集团公司面临着资金运用管理的不恰当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财务结算中心的运用可行性,有利于建材行业中集团公司整合资源和资金。

1建材行业的发展状况

(1)建材行业的供需分析。首先,需求方面,2010年1~11月,建材行业完成销售收入28255.69亿元,与工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一样,增长率同比上升了13.7个百分点,产销增长率增长了1.21个百分点。需求主要是全球经济的复苏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刚性需求带动的。其次,从供给方面来看,2010年1~11月,建材行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411.27亿元,同比增长22.9%,工业增加值也大幅提高,供给方面的增加主要是市场的发展和经济的推动。

从2010年来,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产能过剩主要是集中在水泥和平板玻璃两个领域,市场压力在未来几年还是比较集中,其他的产品保持快速发展,短期产生过剩的现象不存在。随着国家政策的推动,包括城镇化西进、区域振兴战略的布局,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加快,建设下乡的措施都会推动建材市场的发展。

(2)行业财务状况及预测。总体而言,2010年1~11月,建材行业的整体运行较好,在内外需求的带动之下,生产经营保持增长,行业效益和发展都加快,其中利润总额的增幅比销售收入的增幅多7.86个百分点,原因是出口退税的提高降低了建材行业的成本。

但从具体看,2010年各项费用都有大幅度上升,其中销售费用增长了33.5%,比2009年上升了13.7%,2010年,管理费用为9065亿元,增长了27.64%,财务费用为3095亿元,增长了19.83%,整体看,三费的增速上升。

(3)从营运能力来分析。营运能力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体现,其中产品的周转率比2009年提高了6.5个百分点,整体来说2010年的运营能力较好。

综上,建材行业企业的发展较好,但是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上还是不断增长的,需要进一步去考虑如何优化企业财务,提升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2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对建材行业集团公司的定位财务结算中心是根据集团财务管理和控制的需要在集团内部成立的,为集团成员企业办理资金融通和结算,以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机构。其性质类似内部银行,主要着眼于为企业集团的整体和长远利益服务。其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强化集团资本经营意识,调剂资金。集团企业财务结算中心以吸收存款的方式把集团内各企业暂时闲置和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再以发放贷款的形式分配给集团内需要资金的企业,从而实现集团内资金的相互调剂。财务中心通过协助资金的回笼和调度,使集团从更高层次参与子公司的管理,强化了资本经营。过去,各子公司需要资金就伸手向母公司要,而不考虑其资金使用效益。实行财务结算中心贷款制度后,各公司领导更注重资金时间价值和成本,各单位更注意经济核算,合理有效地运用资金。企业从集团的资本经营中获益匪浅,主动加强与集团公司其他成员企业的联系,发挥了整体优势。

(2)内部监控,整合资源。集团公司下属多个子公司,管理链条长,如何有效地监控集团内各企业的经营运作,尤其是资金运作,确保其经营行为规范、安全和高效,是集团力图解决但又很难解决好的问题。建立集团企业财务中心使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收付都通过中心办理。该中心对各企业进出资金的合规性、安全性和效益性进行审查,对资金的流向和使用可以根据规章制度加以审查,确保资金合理使用,从而使集团内各企业的资金运作完全置于集团的监控之下。

(3)减少贷款规模,降低财务费用。集团财务管理中心通过集团内部资金融通,盘活了闲置资金,提高了资金使用率,在同等投资和规模情况下,对银行的资金需求减少,特别是可以减少长期信贷,从而降低因对外借款而支付的利息。集团以短期的信贷可以满足下属企业的长期使用,降低企业高负债经营的危险,增强企业的活力,提高了经济效益。另外,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经营集团内部的存贷款业务,形成一个存贷款利差,这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4)提高企业信贷信用等级、扩大信用。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丰富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能否从银行获得信贷,最根本问题是企业的还本付息能力。集团内企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有的企业经济效益好,比较容易获得银行的贷款;而有的企业经济实力弱,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集团内各企业的平衡发展和集团整体实力的提高。企业集团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后,集团内各企业不再单独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而是财务中心以一个户头集中对银行。银行不用担心其偿还能力,从而扩大了集团企业的对外信用。

3建材行业中企业集团公司财务结算中心的运行可行性分析(1)完善集团公司财务结算中心的功能和服务宗旨。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主要功能是:对外融资,利用整体资金规模和优势,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重大发展项目筹措资金;对内结算,为所属企业办理银行结算手续;对内放款,调节资金余缺,满足所属企业的资金需求;同时兼顾盘活集团内部的资金获取理财收益。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服务宗旨是:以优质服务、方便企业为宗旨,融管理于服务,以服务促管理,当企业的金融参谋,做企业的资金后盾。服务方式采用“上门服务,电话预约服务,柜台服务”,以上门服务为主。

(2)集团公司财务结算中心的组织形式。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是集团公司所属非法人独立核算单位,是企业内部进行资金调度、监控和管理的职能机构,由集团公司总经理领导,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主任具体负责。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一般设置下列机构:第一营业部:负责办理现金收付、送存银行、款项结算、工资结算、电脑服务及会计核算等业务。第二资金管理部:负责资金的计划、调剂、融通与监控,以及内部贷款项目的初步审核和国际业务结算等工作。第三办公室:负责日常行政工作。

(3)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规范管理和运作。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对企业资金采用“统一开户,统存统贷,统一结算”的资金营运方式。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以集团公司名义,统一在银行开立存款和贷款账户。下属企业,在结算中心开立的账户进行收、支、结算。企业在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之外的银行,可以保留一个费用账户,按企业规模保留5万~10万元的备用金,在银行有老贷款的企业在贷款结清前可以暂时保留贷款行的结算户。企业在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的存款分为活期和定期两类,定期分为3个月~1年利率档次,借款分为1个月、3个月、半年、1年和临时周转借款,利率比照同期同档次银行存贷款利率执行。“统存统贷”的具体做法为:集团设置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下属企业在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开户,包括紧密层和松散层企业。实行“统一开户、统存统贷、统一结算”的资金运作方式,不搞自存自贷,即实行严格的统存统贷方式。

(4)保证财务结算中心的规范、良性运作的政策措施。一是严格按企业集团内部资金调度的权限和程序,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控制负债规模,改善债务结构,减少资金沉淀,建立以现金流为核心的资金管理制度。严禁各成员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存有大量资金和能够实现资金体外循环的可能性。二是在企业集团各成员企业内部调剂使用资金时,严格限于短期贷款。不得周转、挪用专项资金和长期贷款。三是企业集团和各成员企业财务部门之间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资金结算和管理的即时电脑化,以保证资金结算的及时和准确。四是企业集团财务结算中心要对各成员企业提供及时优质服务、简化财务结算各项手续,尽量减少资金结算的审批环节和时间。

(5)要正确处理与银行、税务的关系。财务结算中心的有效运作需要银行的支持和配合。从第一层面看,成立财务结算。中心可以发挥减少企业的财务费用,意味着银行减少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矛盾。但深层次看,由于企业经济效益良好,企业的生产规模会逐步扩大,资金总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同时由于财务结算中心统存统贷,对银行来说贷款对象都是优质企业,贷款还本付息有保障,大大降低了贷款风险,对银行总体来说还是利大于弊。财务结算中心必须加强和银行的沟通,达成共识、互相支持。另外,结算中心应主动与当地税务部门联系,并坚决遵守税务法规、政令,取得信任。

4结论

通过分析建材行业在中国发展的基本状况,认为集团公司能够在建材行业中更好地整合资源,在行业中也更具有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但是集团公司也面临着行业多样性和资金管理复杂性的特性,面临着资金运用管理的不恰当的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分析建材行业中集团公司的财务管理要求,分析财务结算中心在集团公司的运用可行性,以更好地为集团公司提供财务管理思路。

参考文献:

第9篇:建材行业范文

一、2013年建材工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建材工业总体呈现稳中趋升的增长态势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4.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6.9%。水泥产量24.1亿吨,比2012年增长9%;平板玻璃7.8亿重量箱,比2012年增长11%;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建筑用石加工和轻质建材等产业增速保持在20%以上。

(二)经济效益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168亿元,同比增长20.3%。销售利润率7.3%,比2012年上升0.2个百分点,运行质量稳中提升。

(三)固定资产投资稳中趋缓,水泥投资继续下降

2013年建材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13.8%,增速2012年回落5.2个百分点,呈现稳中趋缓的增长态势。

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但规模依然较大。水泥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已经连续3年持续下降。2013年水泥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28.6亿元,同比下降3.7%,其中西部和中部地区分别下降13.5%和4.5%,东部地区增长12.1%,新疆、宁夏、陕西、湖北下降幅度超过30%。

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向制品业和深加工产业倾斜。2013年,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位于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建筑用石开采与加工业和砖瓦及建筑砌块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均超过了14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7%、28.9%和13.1%。轻质建材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86亿元,同比增长23.5%。

(四)出口稳中有增,部分主要商品出口数量下降

建材商品出口总体保持了稳中有增的态势,2013年全国建材商品出口总额325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1%。主要商品出口离岸价格稳中有升,全年平均比上年同期上涨13.3%。建筑卫生陶瓷、建筑技术玻璃、水泥及水泥熟料出口数量及出口金额保持较快增长。其中,建筑用石、玻璃纤维及制品、石膏制品及保温材料出口数量较去年下降。

二、建材行业运行特点及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建材传统高耗能产业比重下降,低能耗制品加工业比重上升,对建材增长贡献超过传统产业

近年来规模以上建材工业中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长贡献超过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

2013年水泥、平板玻璃等传统产业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44.5%,比2012年下降4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长贡献7.4个百分点。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技术玻璃、轻质建材低能耗制品加工业继续保持20%以上的快速增长,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40.5%,比2012年上升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增长贡献8.7个百分点。

2013年建材战略性新兴产品约占规模以上建材工业10%。

(二)水泥行业产能过快增长势头初步遏制;平板玻璃行业产能过快增长问题再次抬头

2013年增加新型干法生产线82条,其中复产5条,新建77条,新建生产线数量比上年减少44条,新建水泥熟料能力比上年减少6300万吨;关停水泥熟料生产能力5400万吨,其中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37条,熟料能力1700万吨,关停水泥生产能力6300万吨,其中关停水泥粉磨企业108家,关停水泥制备能力3200万吨,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小型水泥粉磨站关停速度明显加快。水泥能力利用率75.8%,比上年回升2.1个百分点,2006年以来首次回升到75%以上。

2013年浮法玻璃生产线增加30条,其中新建24条,复产5条,平板玻璃能力增加1.07亿重量箱,年末平板玻璃生产能力达10.8亿重量箱。在新建和复产的30条浮法玻璃生产线中,6月份以后点火的有19条;在建产能中,已有1条迁建生产线在2014年初点火,还有4条计划在一季度点火。平板玻璃产能过快增长问题再次抬头。受此影响,2013年全年平板玻璃利用率76%,比2012年下降1.9个百分点,其中浮法玻璃能力利用率77.6%,比2012年下降2个百分点。

(三)主要产品产业集中度提升

2013年中国建材、海螺水泥、华新水泥、葛洲坝水泥、吉林亚泰等水泥大企业集团对行业企业的兼并重组又有积极进展,同时,对兼并重组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提升和管理整合也积极推进。2013年水泥熟料生产能力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生产总能力的51.6%,比2012年提高3.9个百分点,熟料产量前十家企业集团占熟料总产量的52.8%,比2012年提高3.8个百分点;2013年水泥生产能力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生产总能力的38%,比2012年提高2.9个百分点,水泥产量前十家企业集团占水泥总产量的37.8%,比2012年提高3个百分点。行业产业集中度的提高,大企业集团技术管理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对稳定和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场秩序起到积极作用。

(四)建材及主要产品价格低迷

受水泥产品出厂价格环比大幅度上涨推动,从11月份开始建材产品出厂价格指数扭转了前10个月累计平均持续下降局面,全年平均指数价格比2012年同比上涨0.61%。但建材主要产品价格仍处于低水平,其中2013年12月全国通用水泥平均出厂价格321元/吨,同比上涨8.75元,但全年平均水平304元/吨,仍比上年低4.8元。2013年底和2014年初,水泥和平板玻璃价格已经下滑。

(五)应收账款大幅增加,财务坏账风险加大

2013年,规模以上建材工业应收账款净额4301亿元,同比增加795亿元,增长22.7%,比2012年全年平均增长水平增加了近6个百分点,反映出市场销售依然艰难。2013年,规模以上水泥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753亿元,同比增加114亿元,增长17.8%,混凝土与水泥制品业应收账款净额1918亿元,同比增加372亿元,增长24.1%,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应收账款净额232亿元,同比增加36亿元,增长18.4%,建材工业特别是水泥、混凝土与水泥制品和建筑技术玻璃制造业经营风险加大,财务坏账风险增加。

(六)煤炭价格降幅减小,天然气价格连续上升,能源成为影响建材行业经济效益的关键因素

2013年建材企业原煤购进价格平均比2012年同期下降60元,根据目前水泥单位产品煤耗平均水平计算,吨水泥煤耗成本下降约5元,水泥制造业因此减少煤耗成本100亿元,毛利率比2012年同期回升0.3个百分点。但从8月份开始建材行业原煤购进平均价格比2012年同期下降幅度逐渐减小,12月份建材企业原煤购进价格比上月上涨7元,建材行业“能源红利”逐渐减薄。

自2013年5月以来,全国建材企业天然气平均购进价格持续7个月上涨,上涨幅度为 0.145元/立方米,由此导致每重量箱平板玻璃能源成本上涨1.6元,平板玻璃行业能源成本大幅上涨。能源成为影响建材行业效益的关键因素。

三、 政策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产业引导机制,稳步推进水泥落后产能淘汰及取消低标号水泥工作

2013年水泥落后产能淘汰工作不断推进,小型新型干法生产线、小型水泥粉磨站关停的速度明显加快,建议政府相关政府部门建立加快引导小水泥(包括小新型干法)退出机制,使其可以成为遏制水泥产能过剩、遏制水泥经济效益下滑工作的切入点之一。

随着对国务院〔2013〕41号文的逐步落实,2014年水泥行业将逐步取消32.5复合水泥,但目前水泥产品的混合材渗加比率不断提高,这也使得下一步取消复合32.5水泥对行业的影响不断加大,建议政府部门从市场和行业实际出发,加强对此问题的预案研究,制定合理有序的取消机制。

(二)升级产品使用标准规范,培育战略性产品市场需求

企业是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品市场需求。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实施绿色采购、升级建筑标准规范等措施培育和发展新兴市场,积极引导企业开拓市场、研究市场,鼓励企业不断扩大产品的应用领域和范围,加大对高强度等级水泥、建筑节能玻璃、防水材料等既是建材行业发展方向又有利于国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性产品的支持力度,为企业进入新的应用领域提供条件和相应的支持政策,促进企业良性发展。

(三)支持有竞争力企业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区域集聚发展,实现经济区域的资源优化配置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信贷、投资、行政审批等方面为有竞争力的企业开放绿灯,支持具备技术、管理、产品等方面实力的优势企业为主体,严格按照产业整体布局和市场规律实施跨地区、跨所有制的企业兼并联合重组,使市场和资源向有竞争力的优势企业集中,实现市场、资源优化配置。鼓励传统产业企业发展适合自身特点的产品线或市场,从环保、安全等方面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条件,走差异化经营之路,向传统产业的上下游延伸,避免同质化竞争。

四、2014年一季度建材行业运行走势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