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机电设备毕业论文范文

机电设备毕业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机电设备毕业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机电设备毕业论文

第1篇:机电设备毕业论文范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保持“乐之者”的角色,教法必须改革创新,灵活有乐趣。

我校积极探索与研究如何上好专业生产实习(技能训练)课,如何引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兴趣与认识,使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教学模式及方法,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就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都应做好乐中施教和感兴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形成了我校在专业生产实习课上新的教学模式――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在教学上有较多的形式与方法,具体也要根据不同的实习情况而选择不同的方法。我校在趣味教学法上进行了多次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得出了各种不同的专业性较强的趣味教学方法。

一、趣味教学法在我校教学中的运作方式

1.在模块教学实习当中,首先必须完成本实习模块的基本技能操作训练,再增加趣味教学实习课题,但可以在一开始实习时引导学生或布置与趣味教学实习相关的课题作业等,让学生设计趣味教学实习课题。

2.可以在空余或晚自习时间安排趣味零件的设计(由于实习班级在晚自习时,作业相对较少),这样可充分利用学习时间,充实学生的学习内容。

3.在实施趣味教学课题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为指导思想,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以及个人潜力,而教师只是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或引导,并且给予技术难度或课题范围之内的指导控制。

4.单一的模块教学,可以让学生通过实习,设计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零件,并由学生自己完成制造,加强综合能力的运用。

5.在设计专业教学计划或实习课题时,可以考虑学生从开始实习至毕业期间,所实习的课题是前后关联的,能组装并完成一件作品(产品或设备)。或者,先让学生设计或构思一件物品(产品),该产品的所有零件可在未来2~3年的实习当中自己去加工去实现。

6.根据实际情况,可安排每学期未进行一次趣味教学作品(课题)设计比赛,作品由学生在本学期实习期间自行设计、制作等,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7.在高职班级,可采用趣味教学法,让学生制作或编写的毕业作品或毕业论文,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在设计毕业论文时的兴趣,提高毕业论文的编写质量。

二、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中的教学实例

1.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模具综合训练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模具设计与绘图、铣床、车床、磨床、模具装配、试模调模等操作技能。依据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同时,该零件加工制造模式,接近于企业模具制造的实际模式,有利于培养与企业接轨的模具制造技术人才。

2.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训练

模具专业的钳工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模具或模型的锉配、角度锉配、尺寸精度控制、螺纹加工等钳工技能,以及结构构思能力、零件装配的基本概念、间隙配合锉配、组配件锉配加工等钳工技能。根据我校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钳工专业的认识,增强学生对钳工实习的学习兴趣,掌握钳工基本技能知识,并能合理或巧妙运用钳工综合技能,进行制作或设计作品,从而让学生自己感受到学有所用,并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和思考能力,增强或突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3.机械加工技能训练

机械加工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铣床、车床、磨床、电火花线切割,铣床加工基本操作技能、尺寸精度控制、组合件的加工与配合,零件造型与设计技术与能力等技能训练。根据我校模具制造技术专业、加工中心与电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机械加工技术的认识和兴趣,能合理运用不同加工设备的不同机械加工特点,综合运用技能,进行设计或制作组合件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和思考能力。

4.数控加工与雕刻技能训练

数控专业的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掌握机床切削加工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熟练掌握数控加工主要设备的结构性能、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方法,掌握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与本专业相关的机加工操作技能,了解数控车床的控制原理,熟练掌握编程操作方法,具备机床的使用和维护保养能力。根据我校数控加工技术专业、加工中心与电加工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数控机床基本操作以及技术和技能综合运用,球面、曲面等复杂零件的编程与加工,组合件的加工,数控产品的设计、制造的综合能力,从而成为能进行数控机床的编程、操作、维护的应用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5.机械电子工程一体化技能训练

机械电子工程或机电一体化技能训练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钳工基本技能、配合件锉配、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组合零件结构要点、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和安装、掌握机床基本操作方法、机床基本维护保养能力、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电路板的设计与运用、机电综合运用等。根据我校机械电子工程、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实际教学模式和师资条件情况,运用趣味教学法:

通过趣味教学法,可加强学生对机械加工的基本操作、组合零件结构要点、典型机电设备的原理和安装方法的掌握,电工基本知识和技能、电路板的设计与运用、机电综合运用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实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

三、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教学中的总结

(一)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的教学中的优点

1.提高学生的学习(实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或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2.提高学生的综合技术运用和思考能力。

3.提升课堂学习的气氛。

4.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认识。

5.增强或突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

6.触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

7.弥补实习设备的不足因素(当部分学生没安排上机操作时,可进行课题设计)。

8.对趣味教学法的推广作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方法。

9.增强学生家长对小孩在校所学的技能的认识和了解程度(部分零件或作品可以带回家里)。

10.增强学生就业的有利条件与就业机遇(学生可带着自己制作的零件或作品去参加就业面试)。

(二)趣味教学法在我校各专业生产实习课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与教学计划或教学大纲有所冲突,部分需重新制定教学计划。

2.对教师自身能力(综合技能)要求较高。

3.受实习设备或实习条件、场地影响(部分课题可能会跨越几个实习模块)。

4.现有教师观念思维改变(解放思想)。

第2篇:机电设备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院企联合;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实践教学;建设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我国对生物医药的发展特别地重视,我国政府2010年的工作报告首次将生物医药产业列入了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众所周知,每个行业的快速发展都需要有人才的支撑,而不同的医药生产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又有各自的特点。因此,制药企业必须与高等院校、社会职业培训机构和职业院校等进行合作,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医药人才职业教育链。高等教育应该与医药生产企业进行零对接,培养出符合实际生产需要的高质量和高素质的合格人才,即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综合素质高和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高等学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以达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1,2]。

1 生物制药产业人才需求分析

全球生物制药巨头于2002年瞄准了中国较低的人力成本,之后纷纷将其生物制药和化学实验研发基地设在了中国,国内一些医药生产企业也逐步从仿制药走上了自主研发和创新的道路。生物制药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社会对生物制药专业人才的需求层次化明显。目前,生物制药行业人才重点应培养以下人才:

1.1 知识产权人才

在生物医药行业,由于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导致产品同质化倾向日益严重,同时产品的竞争力也下降。应聘者要有一定的医药学专业背景和知识的积累,以及很强的理解、沟通和学习能力。因此,制药行业急需有能突破思维定势、有创新型的人才,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2 高级研究员

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和研发队伍的大力扩张,既懂得药理研究和具有医院临床试验经验,又能在找准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项目策划、组织运作、落实研发和生产并担当管理职能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紧缺。

1.3 质检人才

随着国家对医药、化妆品和化工等产品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和质量监察力度的加大,产品质量在企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要适应这一培养目标,构建一套“院企联合”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和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实现生物制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备条件和关键[3,4]。

2 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

学院利用山西省生物制药企业资源,着眼于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充分发挥本院的办学特色和资源优势,把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生物制药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实验技能,毕业后能从事生物制药研制、开发、生产、经营以及医学检验、卫生防疫等工作的高素质生物制药专业多层次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5~7]。

3 人才培养要求

“院企联合”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学生除具有本科生应掌握的知识和达到的素质能力外,特别强调掌握与岗位需求相关的职业资格知识及提升学生发展潜力的知识、生产一线操作所必备的专业基础知识、药物的研究与生产、药物分析检验和药品营销等岗位群要求的专业知识;具备相关企业的岗位生产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择业就业能力,增强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和廉洁自律的职业素质。

4 人才培养措施

4.1 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内容和考核手段

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在推进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改革中,使课程体系更加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院企”共同开发高质量的专业特色课程,如“生物制药学”、“生物制药工艺学”、“免疫学”和“基因工程药物”等,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考核方式应当灵活多样,考核内容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注重实效的原则,改革考核办法,加强实践、实训学分考核,形成以“实践动手”与“职业能力”考核为主的评价体系[1]。

4.2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形成人才需求调研和毕业生职业发展反馈制度、“院企联合”机制、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机制和专业教学委员会例会制度等,建立以教育行政部门为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学院为主体的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

4.3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3.1 构建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生物制药人才培养规格要求,适应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四段式”(基础实践、专业实践、专业方向实践和综合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一套与就业岗位“无缝对接”的“理实一体化”的模块化、层次化、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支持“基础技能实训+专业技能专项实训+专业技能综合实训+跟班实习和顶岗实习”4个层次、递进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方案。更新、充实、整合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构建了“基础能力培养+跟班实习+顶岗实习”的3阶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企业实习进行教学并采用灵活适用的考核与评价方式。3阶段模式实践为学校教学、学生的学习与职业定位、企业对于员工等需求与要求在具体企业背景、企业环境与具体工作任务中找到有机结合点。

4.3.2 深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以实验项目为载体,从低到高、从接受知识到培养综合能力的逐层提高的层次化实验课程体系,开展实验教学内容改革,构建“验证型、综合型、创新型”的3层次实验项目。

4.3.3 “院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

由学院选派具有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和企业选配富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习,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认真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院企”共同加强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有效整合实验教学资源,积极探索有利于资源共享和高效运行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管理新机制[8-10]。

4.3.4 加强毕业论文管理工作

学生在入学第6学期分配导师,导师把好选题的遴选关,增加综合性实验选题和调查报告选题的比例,学院加强对导师指导和毕业生论文进度等环节的监控,严格毕业论文初审、盲审、答辩和论文定稿等制度,不断提高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4.3.5 注重加强“院企联合”,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

校内教师要进行岗位专业化的训练;制药企业和营销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也能够完成校外岗位操作的现场指导工作,使学生真正在知识、能力和素质方面得到培养和训练。

4.4 加强专业能力培养

开设职业角色体验、职业指导、潜能开发和人际沟通等课程,通过课程选修、讲座、讨论和企业访谈等方式培养职业能力。

5 保障措施

在实训基地建设上,脚步已迈。学院现有15个实验室共1300m2,有价值700余万元的仪器设备,有12个校外实习基地,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在“院企联合”共建实训基地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院与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实训基地。山西隆克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为省级国有企业,固定资产7000余万元,主要从事研究、生产生物药品尤其是冻干苗、油乳剂苗,部分毕业班级学生先后进厂参加实习并就业。山西省源渊药业有限公司是山西省龙头企业,固定资产9000余万元,为种、养、加、制综合企业,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部分学生已进行实习并就业。

生物制药专业已逐步开展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改革,部分课程开始实施“项目驱动、案例教学”和“理实一体化”教学,采取新的重视过程考核和学生能力考核的新型评价方式,并取得一定成效。

学院领导对教学改革尤其是实训基地建设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高度重视,鼓励教师从事教学改革,为教学改革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制度保障。生物制药专业是学院重点建设和改革专业,学院在制度、资金和人员等方面都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学院教师,都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均是教学和教学管理第一线人员,都直接参与了实训基地建设与管理,以及教学改革工作,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具有较强组织与协调能力。特别是学院院长王金胜教授,长期从事教学改革研究和教学活动。

6 展望

改革研究成果在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内实施,将极大推动生物制药专业建设,目前山西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制药专业在校学生145人,将直接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应用于制药专业其他院教学,带动学校制药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制药专业在校学生共有300余人,将从中受益。

改革研究成果可向学院其他专业推广,生产性实训基地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模式和成功经验可应用于其他生物科学、中药资源与开发等专业,会使整个学院师生受益。

所以,高等教育应与当今社会发展紧密结合,高等学校应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资源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学院将对生物制药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作进一步的改革和创新,继续加强“院企联合”的办学模式,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在培养生物制药企业真正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方面探索更多、更好的办学经验。

参考文献

[1] 徐凌云,刘志国,徐伟民,等.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生物制药本科人才培养体系[J].药学教育,2011,27(4):4-6.

[2] 张军.生物制药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核心课程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 覃日强,罗洪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示范性建设探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8):56-57.

[4] 赵新业,梁建和,陈炳森.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机电类专业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西教育(C版),2011(15):98-99.

[5] 陈丽梅,袁月明,闫毅,等.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高校“实践教学链”的构建与实施[J].高等农业教育,2012(7):62-64.

[6] 李正文,顾明华,袁涛,等.地方综合性大学农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1):14-16.

[7] 宁海龙,邹德堂,唐鑫华,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及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11(5):43-45.

[8] 李第秋,黄富佳.软件开发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实践[J].福建电脑,2010,26(6):55-57.

[9] 叶茎,何琼,盖超会.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交通职业教育,2012(1):52-53.

第3篇:机电设备毕业论文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职教集团化;无缝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30-03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高校和企业是职业教育密不可分的两个主体。校企合作是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2010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校企合作是我国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致命弱点。我们必须下大功夫去探索和解决校企合作问题。

一、校企合作无缝对接的基础

(一)政府导向是合作的关键

制度的规范化是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高校和企业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积极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原则,并以此作为校企合作最根本的价值观。在实际的合作过程中,高校和企业分属两个不同的系统,双方在社会职责、价值取向、任务目标上也存在差异甚至冲突,要想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仅靠高校或企业很难做到。政府作为国家公共管理部门,应该通过有效的宏观调控来建立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互动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优质高效的运行机制来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入持久开展。

政府作为主导机构,要认真履行统筹规划、建立健全法律制度以及提供经费保障等职责。一方面,政府应把校企合作运行的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建立专项基金。通过颁布有关法律法规,对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责权利给予明确规定,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或资金扶持,为高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另一方面,可以对开展人才合作培训的企业适当减免税收。全面落实校企合作的各项优惠政策,促进企业积极参与合作。有政府的政策作为依靠,企业和高校会充分感受到成功合作无缝对接的美好前景。

(二)企业利益为合作的基础

企业发展的根本驱动力是利益,高校要通过利益的驱动来调动企业的积极性。只有正视这一事实,才能在合作过程中找准校、企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健全校企合作运行机制。

校企合作属于市场关系范畴,而非公益性项目,对利益的追求决定了双方在办学过程中的位置。企业参与合作办学不仅要投入人员、技术、厂房、设备等相关资源,还要解决实习生工资、工伤保险等问题。学校要到企业进行调研并深入行业、掌握技术的最新发展,联合企业开展科研,使企业看到合作办学的美好前景,确定合作方向。

(三)高校科研为前进的动力

企业需要获得生产经营的利润,高校需要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校储备有一定的人才资源,现代企业需要不断创新,企业成功必须依靠集体的智慧,依靠科技人才。校企双方应以科技和人才为结合点,取得一致的利益,共同发展。双方共同参与研讨教学的组织、协调与考核。高校要以科研作为合作发展前进的动力,成立科技研发小组,与企业技术人员还有学生一起共同研究技术创新。高校要利用科技优势,主动热情地为企业服务,使高校的培养形式还有实训空间的拓展与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做企业的良师益友,让学生学有所得而成为企业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高校必须善于发挥自身技术和人才优势,在产学合作中扮演主角,使自己的学生得到锻炼,并带动企业的积极参与,激发企业的主动性,最终使其走上产学合作的正常轨道并持续受益,达到“三赢”。只有坚持互惠互利,校企双方的合作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在校企合作中,校企之间、学生与企业之间如何更好地构建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有效平台呢?我们不妨从一些成功的例子来思考一下。

二、由成功的办学模式受到的启示

(一)集团办学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以专业为纽带,与企业共同组建职教集团。它可以借鉴现代企业的运行机制,建立符合集团化发展的内部管理制度。通过各种形式的联盟,借助集团的规模效应、品牌效应,实现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和集约化,同时使得联盟各方利益共赢,共同发展。集团化办学充分发挥了政府、行业的作用和企业、院校的优势,充分实现了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的紧密衔接,校企“抱团办学”,多数高职院校与产业成功“接吻”。

(二)双元合作

双元的意思是由学校与企业合作,主要利用职业技术学校教育资源,强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共同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双元合作成功的一个例子是淄川第二职业学校与淄博鲁泰纺织公司的合作。两个单位合作12年以来,学校由原来的6个专业24个教学班,发展到现在的28个专业90个教学班,在校生规模达到5000余人。企业也由当初员工不到千人、产值不足亿元的规模,发展到现在的员工上万人、总产值达33亿元的上市公司。现在,公司已接收毕业生5000多人,占公司职工总人数的50%。这就是校企合作的力量!

(三)订单班、冠名班

“订单班”是企业根据岗位需要提前预订人员,由高校对口培养学生,学生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冠名班则是给班级直接冠上企业的名称,以增加学生的荣誉感。例如,2009年10月,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了“安松班”、“众喜班”、“连销经营”、“仓储配送”等订单班,就是与西安安松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宝鸡众喜水泥有限公司、人人乐商业集团、福建信通工程有限公司合作办学的结果。

(四)厂中校、校中厂

这种校企合作模式是教学由高校和企业共同承担。企业可以派人到高校传授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高校也可派教师赴企业讲授专业理论知识。比如:海南经贸学院开设的旅游管理专业“驻店教学班”;陕西财经职业学校和榆林永昌国际大酒店合作的“店中校”。这些合作都采用了理事会管理体制,建立了校企合作信息管理平台,极大地推进了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的创新。

(五)三明治模式,即“工读交替制”

学生一段时间在学校学习理论,一段时间到企业参加劳动以验证理论,然后再学理论又到实践中验证,交替进行直到掌握所学课程知识。为了创建水电站机电设备类人才培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校与广西那板水库管理处达成共识,获得了那板水库技术人才在生产实践经验上的优势支持,学生采取的方式就是属于工读交替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也加深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友谊。

三、如何实现校企无缝对接

(一)联合招生

高校和企业共同商榷招生计划,落实招生专业和招生人数。并根据企业的标准与用人计划,共同考核录用新生,使学生入学即应聘,就学即就业,实行招工与招生相结合的新型的招生方式。

(二)教改融合

企业和学校结合企业案例编写讲义和实训教材,制定学生实训方案,为校企的无缝对接打下基础。并共同制定教学大纲,在教材中融入岗位职业元素,设计符合学生和职业特点的教学环节,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的授课方式,共同进行教学考核。另外,再通过工作岗位的分析来构建教学情景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根据这些工作岗位的分析来设计实践场景和安排任务。

(三)互认教学评价

实行考证制度,学校负责理论教学和校内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为学生颁发毕业证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企业负责生产性实习和顶岗实习教学工作,并为学生颁发实践技能培训证。对顶岗实习的学生,学校可以派教师上门与企业人员一起共同组成毕业论文答辩小组,对学生进行毕业作业的考核,以此来保障企业的正常生产秩序。

(四)共建教师队伍

一方面,高校利用企业提供的先进设备和技术支持,在建好实训基地的同时促进教师知识能力的更新,企业定期派遣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到高校进行专业实训课的指导,帮助高校培养“双师型”的专业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高校通过向企业派遣的教师团队,到企业中学习,掌握最前沿的科学技术,在做到学以致用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服务,从而提高双方参加联合办学培养的积极性,实现校企双赢的办学目标。

四、“三赢”的辉煌局面

(一)高校方面

1.获得了就业安置基地。高校的办学指导思想是以就业为导向,通过校企合作,高校把企业作为实习和就业基地,一直以来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是毕业生为找工作发愁。高校不断开设新专业,但却难以适应企业的需要。实现了无缝连接之后,高校能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就业难题。比如,广东惠州商校职教集团对接了56所农村中学、7所中职学校、100个乡村和部分国际职教,还有128家企业(行业),使校企合作全面铺开,集团化的无缝对接模式使高校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安置基地。

2高职健全了教师队伍。部分教师由于课时安排较满,一本通书读到老,与实践接触的机会少,对新技术的掌握相对滞后。高校如果能聘用一线工作的能工巧匠,则有利于将最新的企业技术传授给学生。另外,高校每学期都安排教师到合作企业进行课题研究、共同开发项目、挂职顶岗,这样可以强化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出更多的“双师型”教师。比如,陕西铁路工程职业学院积极推行“能工巧匠进课堂”机制,每年从企业聘请20名具备技师或工程师以上职称、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经历的兼职教师承担教学任务。另外,要求教师至少有1-3个月的工程现场锻炼经历,并逐步形成5年一轮的下现场锻炼的轮训制度,逐渐形成“双师型”骨干教师为主体的优秀教学团队。

3.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在校园建设方面,高校可以利用企业资金建立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也可以利用企业资金设立奖学金。广东东莞职教集团实行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共管的管理模式。在未来的三年内,将投入650万元进行项目建设。其中300万元,用于支持师生和企业技术开发、服装多功能厅以及T台建设。投入350万元,用于实现研发、表演及营销一体化,到时候高校将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另外,科技的进步,不断更新的生产设备使学校的设备很难做到与企业的生产现场同步。通过厂中校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一部分的实训项目放到企业去进行,或者校企共建实验室、共同承担实训项目,可以大大地节省实训设备投入,从而把节省下来的资金投入到教学改革中去,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

(二)企业方面

1.降低了企业的职业培训成本。学生在企业里接受就职培训,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入学即应聘,毕业即就业,毕业后即上岗操作。企业可以节约招聘新员工所需的上岗培训费用和招聘的费用,从而降低企业的人力资源成本。在培训过程中,企业的技术人才通过传、帮、带实现了教学相长,企业的自我提高能力得到了加强。

2.拥有了宣传企业文化的窗口。在双元制的合作办学中,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互相融合。在学生教室和校园板报中将企业文化上墙,在实训车间里,订单班学生统一穿着企业实习装训练。将毕业实习管理制度与企业接轨,师生与企业员工可以通过文化节同场竞技。学生成了企业的“准员工”。通过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扩大了企业品牌的影响力,企业文化与理念得到延伸。

3.提高了职工素质。通过与高校师生的接触,不但丰富了企业的文化生活,更激发了职工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企业的技术水平。阳光向上、刻苦努力的大学生给企业职工造成了一定的知识压力,也促使企业职工加强学习和提高。教学活动的开展,为高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对企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三)学生方面

1.培养了各项素质。学生作为企业的一分子,在实训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企业的职业氛围,有利于培养的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另外,校企合作结合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短、中期规划,明确奋斗目标,有利于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通过培养,学生普遍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在实习中初步具备了顶岗生产的能力。学生在学校接受教师的理论指导,在实际生产岗位上接受师傅手把手的教学,感受劳动的艰辛、协作的价值和成功的快乐。在获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学生的毕业就业竞争能力。通过校企合作无缝对接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良好的职业道德、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团结协作的团队以及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

2.减轻了经济负担。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企业发放一定的费用,学生取得经济收入。另外,部分地区也设置了一定的奖学金制度。还有通过和企业合作,由企业发放奖学金,例如,2011年,山东工业职业学院与济南钢铁集团、莱芜钢铁集团等企业就联合为100名学生发放了总额达20万元的奖学金,为一些刻苦学习的学生解决了后顾之忧。

校企合作是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双方是基于利益的驱动而进行合作的,企业储备了人力资源,获得了相对优质的劳动力,获得了高校的文化资源。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得到了改善,专业课程得到了改革,培训的领域拓宽了,也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实训基地,使学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提高了。学生有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通过企业实践增强了职业技能,提高了自身各项软、硬件指标。入学即应聘,上学即就业。找准三方共同的利益作为结合点,加强校企合作的无缝对接,结果必然是“三赢”。

参考文献:

[1]彭新澧,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

[2]刘风云,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09,(29):28-30.

[3]校企合作有什么好处?一百度知道,[EB/OL].http://vip.gocheck.on/enterprise/document/detailWebHighlisat.action?dectResultld=9947788.

[4]陶书中,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育,2006,(34):21-22.

[5]陈小虎,校企融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理论思考与南京工程学院的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2):6-11.

[6]郭再泉,抓住机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人才[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