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图书馆结对帮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少数民族文献;共建共享;河池
1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面临的困境
1.1 管理体制陈旧,思想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文献是记录少数民族信息或知识的文献,反映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它具有很大的开发与利用价值。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以及其他信息机构实行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不利于文献收藏、利用与开发,只有采用区域性跨系统共建共享模式才能实现区域性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河池市目前还没有一个官方或民间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组织协调机构,各个图书馆在业务上缺少联系,彼此间馆藏文献资源缺乏交流,难以在区域性跨系统的少数民族文献共建共享建设中达成共识。在观念上还无法意识到,在当今社会中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特色资源在区域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可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仍然以传统的眼光和思想,把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如仫佬族和毛南族文献作为一般馆藏文献加以收藏,不突出其特色,难以彰显其应有的历史和现实价值。
1.2 建设经费不足,自动化、网络化程度低
建设经费是启动共建共享的重要条件,经费不足是西部地区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最大障碍,尤其对河池市这样的老、少、边、山、穷地区而言,几乎是难以逾越的鸿沟。河池市2010—201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09—2011年三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45628亿元,与我国发达地区无法相比。河池市文化事业的投入除了国家拨款,河池市本级财政投入非常有限。笔者调查河池市1个普通高校图书馆和11个公共图书馆得到这样一组数据:河池学院图书馆年购书经费在100万元左右,河池民族图书馆作为河池市唯一一所市级公共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为30万元左右,其余10所县级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为5万~10万元,每年用于本馆自动化和网络化建设维护的专项经费非常有限。
正是基于经费紧缺的原因,河池市目前只有河池学院图书馆和河池民族图书馆2个图书馆建有独立的网站,业务管理工作可在局域网和因特网运行,能够提供OCPA查询服务。其他县、市图书馆的自动化和网络化程度极低,表现为硬件设施不足,各图书馆的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等数量少,性能不高,勉强支持馆内开展日常业务工作。其次是软件系统功能不齐全、兼容性差,主要是因为购置商业化集成管理系统后没有后续资金升级。另外在网络运行上,多数图书馆业务工作仍然处于局域网运行阶段,有10个县级图书馆均没有自己独立的网站。
1.3 专业人才缺乏,技术力量薄弱
自动化、网络化和数据库技术人才是开展共建共享的关键因素,而河池市地方公共图书馆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根据调查,在河池市11个公共图书馆和1个高校图书馆近百名正式工作人员中,图书情报专业的不到10人,约占9%;计算机专业的不到10人,约占9%;精通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具备软件系统开发应用能力的骨干技术人员仅有4人,约占4%。在学历和职称结构方面,只有河池学院图书馆有高级职称和硕士学位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力量薄弱成为开展共建共享工作的瓶颈。
2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行性
2.1 具有搜集少数民族文献的区域性优势
地处广西西北的河池市,总人口为409万人,现辖金城江区、罗城、环江、南丹、天峨、东兰、巴马、凤山、都安、大化10个县区,并代管宜州市,其中有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还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和毛南族自治县,全国绝大多数的仫佬族和毛南族人民都世居罗城和环江,60%以上的白裤瑶世居南丹县,宜州市还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这些世代聚居的少数民族,不仅创造了本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还生产和累积了本民族丰富的文献资源。笔者在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收藏调查中发现,反映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民俗习俗的文献主要收藏在罗城、环江和南丹的图书馆、民族局、地方史志办等单位和机构,这些少数民族聚居区成为少数民族文献最重要的原产地和集散地,为河池市各级图书馆就近、及时地搜集、获取这些少数民族第一手文献资料提供了便利条件。
2.2 具有丰富独特的少数民族文献馆藏
中国少数民族文献是相对汉民族文献而言的。目前学界对少数民族文献范畴还没有统一的界定,笔者综合各家之见,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只要内容上反映少数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不管它是否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作者是否是少数民族籍的各种载体文献;二是只要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撰写,不管内容是否反映少数民族的信息知识,作者是否是少数民族籍的各种载体文献。凡符合这两项条件之一的文献均属于少数民族文献范畴。根据这一界定,笔者调查了上述河池市11个公共图书馆和1个高校图书馆的少数民族文献馆藏情况:11个公共图书馆少数民族文献以纸质文献为主,其中仫佬族文献约为305种710册,毛南族文献为300种700册,其他五个少数民族文献约为1 000种2 550册。而数字化少数民族文献主要集中在河池学院图书馆。该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先后依托该馆科研项目:广西“十五”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河池学院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和教育部项目: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桂西北地方资源文献数据库”,自主开发了“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仫佬族文献数据库”和“毛南族文献数据库”等9个河池市地方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目前数据库中壮族、仫佬族和毛南族等少数民族文献记录约为7 000条,包括会议论文、电子书、期刊论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类型的文献资源。另外,河池市各县市的文化馆和博物馆等机构还拥有相当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和视频等各类资料,譬如仫佬族的依饭节、毛南族的“肥套”和白裤瑶服饰等珍稀和独有的资料。
2.3 具有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实践经验
实践经验是开展一项新工作的智力财富,是取得成功的奠基石。河池学院图书馆自2005年以来,在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首先是数据库建设经验。“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是该馆地方特色文献网络信息服务平台最先开发的数据库,该馆技术人员在数据库建库软件缺乏的情况下,结合图书馆现有条件并利用自身的技术摸索出一套建库方案,包括选题、人员配置、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网站设计以及文献的搜集、加工、存储、标引等若干方面[1]。特别是2011年该馆在建设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子项目《桂西北地方资源文献数据库》时,采用清华同方研制的TPI系统进行建库,还利用TPI系统先进技术对早先开发的《刘三姐研究专题文献数据库》等数据库进行改建,经过多次建库实践,该馆数据库建库技术大大提高。其次是共建共享经验。河池学院2011年开始参与CALIS三期专题特色数据库共建共享工程建设,所建成的《桂西北地方资源文献数据库》已投入CALIS共享系统。该馆在建设中进一步积累了共建共享经验,锻炼和培养了一个胜任共建共享的技术人才团队。虽然其他11个公共图书馆目前没有能力开展共建共享工作,但他们都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西区中心的用户,对共享方面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
3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对策
3.1 转变观念,明确职能,达成共识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信息量激增与单个图书馆有限的物力、财力、人力之间矛盾加剧,任何一个图书馆无法建立大而全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因此,各图书馆必须转变观念,敢于突破条块分割的体制局限,主动寻求多方合作,通过区域性共建共享途径最大限度地搜集文献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信息需求,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从20世纪90年代末起,全国各个系统和地区开展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已经取得一定的成效。全国系统譬如CALIS等,区域跨系统譬如上海市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等,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深入人心。特别是2011年中央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长远战略,将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位置,随后广西也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实施纲要。河池各级图书馆应该认识到:图书馆肩负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重任,具有履行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传承人类文化等职能,因此开展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既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特别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当前形势下更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意义。
3.2 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加强自动化、网络化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共建主要有政府行为和民间行为两种方式,政府行为的共建因有专项资金支持能够持续开展,而民间行为的共建所需经费一旦超过图书馆的经费自筹能力就被迫中止。从上述河池市高校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现有条件来看,仅靠单纯的民间行为进行共建是不现实的,必须将民间行为与政府行为的共建相结合,才可能开展并且持续下去。河池市政府在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后,于2012年初制定《河池市2012—2015年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提出扩大文化产业规模、增强文化市场主体活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的总体目标,把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地域文化特色等作为发展的重点来抓,计划2012—2015年文化产业及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项目为280项,增加文化事业的财政投入,投入资金为180多亿,其中包括新建宜州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城县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河池高校图书馆和各级公共图书馆要以此为契机,主动出击,联手合作,定制方案,争取政府财政投入,添置服务器、磁盘阵列、计算机等硬件设施,购置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软件,全面提升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为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打下坚实基础。
3.3 建立以高校图书馆为主体、地方图书馆参与,协同共建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中心
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它的建设需要成立一个协调机构来组织和管理。在组织管理上,必须形成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格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具体业务指导上,必须充分发挥河池学院图书馆的主体作用,因为河池学院图书馆作为河池市唯一一所普通本科院校图书馆,与所在区域的各级地方图书馆相比,在设备、技术、人才和馆藏等方面具有优势,特别是与区内外高校图书馆有信息与业务来往,积累了一定的共建共享经验。因此,建立以河池学院图书馆为主体、地方图书馆共同参与、协同共建的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工作模式是可行的。河池学院图书馆在中心共建过程中必须发挥业务主导作用:一是带领河池市各级图书馆参加中心建设;二是负责制定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目标、原则和方案;三是订制具体业务工作标准,规范编目等业务工作;四是协调馆际,分工合作,明确各馆收藏重点,由图书馆向所在县市民族局、地方志办公室、文化局、旅游局和博物馆辐射,拓宽文献获取渠道;五是负责共建共享人员技术培训工作。特别要重视仫佬族、毛南族和白裤瑶等较少数民族特色数据库建设,建立共享平台,统一数字化,集成管理,实现共享[2]。
3.4 以高校、地方图书馆合作为切入点,渐进式推进共建共享工作
近年来,河池学院已经形成了“立足河池,服务地方,面向基层,为社会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办学特色,学院重视和鼓励校内各教学单位、部门加强与地方建立合作关系,这给学院图书馆与地方图书馆的合作提供了契机。2012年河池学院图书馆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图书馆开展“结对共建、结对帮扶”活动,双方在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传承与保护合作、馆际业务以及仫佬族文化资源等方面达成共建协议,河池学院图书馆将在技术、业务等方面提供指导,协助其建立“罗城仫佬族图书馆网站”等。这种共建模式可以同样的方式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图书馆等河池其他10所地方公共图书馆建立共建帮扶关系,由点及面渐进式推进河池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
河池各级图书馆开展共建共享所遇到的问题和困境,也是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各级各类型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正确认识我们的处境,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有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多方合作,共同努力,逐步开展河池市少数民族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在全国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大环境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常树里,王群英 浅谈地方专题文献数据库建设[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21):43
[2] 张次第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研究[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9):115—119
[收稿日期]2013-04-18
“六联六创”服务方式,即通过设施联建,创网络化服务体系;活动联抓,创多样化服务路径;部门联动,创集聚化服务平台;组织联盟,创社会化服务环境;培训联办,创专业化服务队伍;机制联立,创常态化服务格局。这是三明市在推进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过程中,引鉴精神文明建设“好在共建、贵在坚持、重在参与”的经验探索推出的创新工作机制。随着示范区正式获批,如何深化“六联六创”服务方式途径,继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值得认真思考。
继续以组建公共文化服务联盟为抓手推动横向联创共建
加大对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整合力度,实现平行部门、行业、地域间公共文化服务的良性互动。一是组建部门服务联盟。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优势,整合工会、团委、妇联、科协、文体、教育等部门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项目,结成部门服务联盟,努力实现政策制定协同化、资源配置最优化、服务管理集约化的目标,发挥公共文化政策和资源的综合效益。如针对保障残障人士、老年人、少年儿童、妇女、农民工等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由相关成员部门结成面向特殊群体的“服务联盟”联动开展各项服务工作。二是组建行业服务联盟。建立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群众文艺团体等行业联盟,开展馆际合作,推进市、县级图书馆“分块式”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村(社区)文化活动室的统筹管理,实现图书通借通还,进一步提高公共图书馆等文化设施的服务效能。三是组建区域服务联盟。研究制定鼓励各县(市、区)公共文化联手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发挥中心城市文化资源对县(市)的辐射作用,促进各县(市、区)联动共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破除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政策、机制壁垒,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形成区域服务联盟。
继续以建立城乡联动机制为依托推动纵向联创共建
着力统筹城乡公共文化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一是建立流动文化服务机制。建立市、县流动文化服务协调机制,通过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流动渠道、强化服务职能、完善服务保障,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常态化。在组织如“三下乡”等综合性大型流动服务基础上,根据山区的特点,搭建各种平台,突出小型化、特色化的流动服务,开展小分队志愿服务、“文化走亲”服务、城乡双向流动服务等形式,持续推进“流动舞台”“民俗文化节”“流动文博展”“流动图书馆”“流动辅导”“流动培训”等各类品牌服务。同时,建立文化展演展示平台,支持乡村文艺社团和文化能人参与广场文化、文艺汇演、文化节庆等专场演出,组织农民山歌协会、桥灯队、傩舞队等业余文化队伍进城演出,推动城乡文化互动。二是建立公共文化结对帮扶机制。创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服务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推动资源和力量向基层倾斜。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建立结对帮扶制度,开展机关企事业单位、文明单位、文化单位、文艺家协会、民间文艺社团、商会等与乡镇(街道)、村(社区)、学校等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扶持建设文化阵地、开展文化活动、提升文化技能等形式,改善基层群众文化生活,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三是建立文化人才交流机制。通过“走下去、请上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公共文化人才双向交流。上级文化部门采取外聘教师、下乡培训、蹲点督导、菜单式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培训,并在制定文化建设规划、拓展工作网络、策划组织文化活动等方面给予帮助,增强基层公共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变“送文化”为“种文化”。同时通过选派基层公共文化人才,以交流任职、挂职锻炼等形式,到上级宣传文化部门开展工作,提高基层公共文化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继续以实施资源整合为重点推动内部联创共建
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内部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一是整合设施资源。整合现有公共文化设施资源,形成统一管理、联动服务的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利用城乡闲置学校、厂房、宗祠等城乡公共设施,并进行改造提升,拓展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如将宗祠加以综合利用,建成村文化活动中心。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公共文化设施,建立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二是整合功能资源。2015年2月起,三明市新建的艺术馆、图书馆、青少年宫已经逐步投入使用。“两馆一宫”为集中新建且同属一栋楼,分属各馆(宫)的文化服务功能进行了优化整合,统筹设置和使用展览厅、报告厅、会议室等文化设施和设备,避免了重复设置和资源浪费,从而提高服务效能。抓住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契机,开展市属文化单位院团整合,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发展方向,将三明市客家文化艺术中心、三歌文化传媒公司、三明影剧院、三明市人民影剧院等文化院团服务功能整合,组建成立了三歌文化传媒总公司,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服务效率。三是整合信息资源。制定公共文化服务信息统一制度,整合各类文化单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包括服务项目、场地、时间、联络人等,统一报送、收集、整理,由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平台、各级宣传媒体进行统一,促进公共文化信息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公众知晓率和参与率。
一、精心举办各具特色的乡村春晚
全省农民文化乐园(省级、市级)及有条件的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1000个村),充分挖掘庙会灯会、民俗庆典等资源,以村民为主体,请群众当主角,于2018年春节期间,每村组织演出1台自编、自导、自演的联欢晚会。围绕宣传美丽乡村建设、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主题,以群众喜闻乐见、互动参与的艺术形式,展示我省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等方面的新变化,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的新成果,宣传好人好事,热情歌唱新农村、歌唱新农民、歌唱新时代、歌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各县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结合“百馆千村文化结对帮扶活动”,做好辖区内乡村春晚活动的总体设计策划,在活动筹备、节目编排、舞台布置、演出保障等方面提供指导,并结合“群星奖”创作展示提供节目支持。
二、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展览展示活动
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增设服务内容,节日期间面向群众正常开放。其中,公共图书馆联盟120个成员单位联动,以“共读共享,共度书香年”为主题,举办读者活动、百姓讲堂、公益展览、巡讲巡展、网络书香过大年等5个系列、20多项活动。全省博物馆联盟以“文化共享、全民参与”为主题,推出40余项展览。xx博物院还将举办“新年书画笔会”、“新年开门送祝福”、“欢欢喜喜过大年、非遗展示送春联”、“正月十五闹元宵”等年味十足的活动,邀请书法家以及剪纸、糖画、面塑等非遗传承人,现场书写春联、展示手工技艺,猜灯谜、包汤圆、制花灯,深化群众对中华传统节日内涵的了解。全省画院联盟成员单位的书画家将为城乡基层群众开展40多场(次)义务书写春联活动,举办各类书画展览20多个。
三、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
各市县国有文艺院团和民营十大名团、百佳院团要以乌兰牧骑为榜样,争做“红色文艺轻骑兵”。一方面加快进度,尽快完成“全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入选项目的创作任务,将新创大戏纳入演出内容。一方面把文艺演出与送戏进万村、进校园演出活动结合起来,以“文艺进基层,携手迎新春”为主题,新创一批小戏小品、快板相声、音乐舞蹈等节目,选调一专多能的精干人员,组成文艺演出小分队,利用流动舞台车等方式,把舞台搭建在基层,立即到乡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开展“百团千场”演出活动,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丰富的艺术成果。每个团演出不少于20场。
四、两节期间文化活动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县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厅直有关单位要按照方案要求,统筹策划调度、列出项目清单,协调各方力量,精心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乡村春晚、展览展示、文艺演出等各项活动。
2.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以互联网吧、娱乐场所、营业性演出场所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抵制杜绝低俗之风,保持文化市场的正常秩序和健康发展。
3.健全安全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前制定重大活动预案,严防火灾、拥挤踩踏等事故的发生。严格执行节日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内蒙古地区共有101个县,其中21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17个县、49个旗、3个自治旗。现有乡镇苏木641个,文化站848个,嘎查村12215个,农村牧区人口约1360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9.1%。全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中,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是完善的关键层面。
(一)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近年间内蒙古地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制度、项目工程以及运行机制等各方面得以实施运转,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在自治区自上而下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旗县的公共文化建设也获得了一定发展。
(二)公众公共文化生活日益改善
随着地区经济文化的深入发展,县域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过程中注重服务内容的多样性、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和提供方式的创新性,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草原(农家)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重点文物保护、基层两馆建设等一大批重大文化工程和项目得以推进。区内各类表演团体面向基层也开展了大量的文艺演出。从地方来看,公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县本地在传统节日组织开展规模较大的庆祝活动,也举办一系列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举办旨在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特色节庆活动。从公众个人来看,文化需求日益变化,文化诉求及参与文化活动的意愿都在不断提升。
二、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困境
县域公共文化服务对于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提升地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肯定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取得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的公共文化服务上存在的不足。
(一)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近年来,尽管全区各级财政对文化的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财政投入总量不多,文化事业建设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相当普遍。由于经费缺乏制度性保障,大多数旗县的文化单位处于低水平的维持状态。全区人均藏书量和购书费均低于人均全国平均水平,多个旗县图书馆没有专门的购书经费。还有,大多旗县文化馆(站)由于业务经费欠缺,每年只能在春节开展一次元宵文化活动;有的乡镇文化站基本活动有时都难以保证。
(二)公共文化各类设施设备还不够完善
国家对于图书馆和文化馆场所的面积标准最低是1500平方米和2000平方米,全区62个图书馆和58个文化馆的场所面积不达标。全区11224个嘎查村有文化室6850个,但面积达到100平米以上的仅有1253个。旗县剧场缺乏,全区只有8个旗县有剧场、影剧院,大部分旗政府所在地都没有专业的演出场地,文艺演出活动受到演出场地的限制。目前73支旗县级乌兰牧骑,现有办公和排练场所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的有17支,不足1000平方米的有18支。
(三)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低文化机构服务水平和服务
能力不强,人员专业素质低,工作方式保守落后,文化创新意识弱,难以满足公众文化需求。如乡镇文化站专职人员及有特长人员少,缺乏专职管理人员,高素质的具有领军能力的专业人才尤其匮乏。同时,缺乏有效的培训机制,培训资金匮乏,难以提供专业培训。一些基层服务人员长期受编制和薪资待遇问题困扰,影响正常的工作和服务水平。
(四)城乡间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不均衡
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公共文化发展不平衡。城市聚集着大部分的公共文化资源,而一些偏远的、经济发展较差的农村牧区,缺乏最基本的文化服务,农牧民基本文化权益无法保障。呼和、包头和鄂尔多斯地区公共文化资源拥有量占全区一半以上,再除去各盟市政府所在地占有的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留给县级政府和乡镇基层的就更少了。由此导致城镇与乡村牧区文化发展差距不断拉大。
三、完善和加强内蒙古县域公共文化服务的现实途径
(一)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专项发展资金,解决旗县图书馆、文化馆没有独立财务的问题。切实将新增文化经费主要用于基层,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牧区的范围,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投入机制。加大对县域地区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文化设施建设的覆盖率和达标率,形成具备各种功能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根据苏木乡镇服务人口数量,建设符合其标准的综合文化站,并且配备相应的技术服务设备以及图书、报刊、棋类、球类等文体游艺设备。
(二)加大重大文化工程实施力度,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发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草原书屋、农村牧区电影放映等多项惠农工程的独特作用,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水平差距。吸纳各方力量,改善、提升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增加公共文化服务的资源总量。
1.推进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以内蒙古地区民族特色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贫困基层服务网点建设为重点,依托各级图书馆以及县域地区的文化站,形成具有丰富资源、先进技术、便捷服务的覆盖城乡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并努力实现“村村通”。提高共享工程的利用率,让更多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基层服务点使用文化信息资源及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资源服务。
2.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通过自筹资金,兴办农家书屋、民间剧团、电影放映队、文化大院等,实现自我管理,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在发展农村文化方面成为带头人。把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村作为重点,积极开展健康的传统集体文化娱乐活动,发展适宜地方的现代文化项目。
3.推进流动文化服务工程为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配备多功能的文化服务车和电影放映车,以利于提供开展政策宣传、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普宣传、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为县域群众提供生产和生活中需要的文化服务内容和形式。
(三)完善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作机制
1.实现公共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的多元化创新在举办文化活动时,应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区域特色,挖掘和培育有特色的地区文化,树立地区文化形象。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具有内蒙古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在提供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文化资源,创新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和形式,实现“以需定供”的文化配送机制,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以不同的方式和主体提供公共文化服务;针对不同的人群,提供不同的服务活动项目,从而满足不同特点地区和人群的需求。
2.吸收多方的力量,形成城乡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互动促进机制在政策和投入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间公共文化发展差异。建立城乡共同发展和互利双赢的统筹机制,以城市辐射带动城镇和农村的发展。要注重城区文化设施的延伸功能,市区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的开放要向乡村拓展,加快文体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同时要改进“三下乡”办法,实现送文化下乡活动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文化下乡应与公众需求对接,确保实效。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城乡之间结对帮扶、共建,使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双向助推农村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
(四)转变政府文化职能,健全相关文化制度
1.完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随着中国政府整体的转型,自治区政府应该整合各级政府部门的文化职能,提高文化服务的创新意识,改善文化行政部门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切实扭转文化管理部门职能“错位”、“缺位”和“越位”的问题,把政府传统的以行政管理职能转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建立政府统一领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团体积极参与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
2.完善文化法规体系,推进文化事业发展要明确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职责,不断完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促进文化事业的顺利发展。尤其要以农村和基层为重点,制定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政策和措施,为当前经济条件下文化的发展提供各项法律保障。加强对执法活动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切实把文化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深入开展文化法制宣传教育,提高依法行政、守法经营和维护文化权益的自觉性,为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文化事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3.建立健全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考核办法制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有利于研究制定统一的管理办法及服务标准,对于地方各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设备建设的具体标准,以及其应提供的服务项目和内容等,都可以做出明确详尽的规定,这种做法的益处是进一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便于基层落实执行,并引导政府及文化单位逐步建立正确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观。如浙江在2010年推出了首个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评估指标体系;山东省建立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考核表,类似做法的地区还有上海、浙江嘉兴等。所以,内蒙古可以在当前国家和地区已有的考核标准基础上,借鉴其他地区的成熟做法,将县域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体系化,分别制定考核标准进行考察。
(五)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一、明确工作目标,强化工作理念
坚持以“文化育人.文化塑人”的理念,结合文广新局实际,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关心下一代活动,着力于全面提高全县青少年儿童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舆论氛围。
二、强化组织领导,巩固队伍建设
我局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分管副局长任副组长,机关相关股室、直属各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办公室,由分管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局办公室副主任具体负责,相关股室、各直属单位负责人共同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工作实效
一是召开专题会议,组织关心下一代工作领导小组人员认真研读市、县关工委文件精神,对全年关心下一代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落实了工作任务、明确了职责分工;二是召开老同志工作会议,动员系统离退休老同志,发挥其自身优势,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青少年儿童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召开全体职工大会,向全体职工传达学习关心下一代相关文件精神,深刻领会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性,在全系统营造了良好工作氛围,各部门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
四、落实经费保障,工作有力开展
在经费的有力保障下,文广新系统在关心下一代工作上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三送”活动
县局不定期组织县文化馆、县图书馆、县电影公司深入村社、乡镇、城内学校,广泛开展送文化、送图书、送电影进校园活动,为全县青少年儿童送去了文化的盛宴、筑建起了知识的殿堂,既丰富了青少年儿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又达到了教育、引导青少年儿童要立志成才、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目的。
(二)抓好免费开放,提供精神文化家园
着力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升了乡镇文广站免费开放的硬件设施建设,让广大农村青少年儿童能在闲暇之时,有报刊、图书阅读,听上广播、看上电视,能够绿色上网,切实丰富了农村青少年儿童的课外精神文化生活。
(三)建立爱心之家,为留守学生送去关爱
在帮扶点望京小学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严格完善了“五个一”建设,为留守学生送去了图书、器乐、电视等设备,为留守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营造了一个阳光快乐的成长环境;同时,单位干部职工、老同志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定期了解留守学生学习、生活和心理要求,激励留守学生不畏困难、自强不息、做生活的强者。
(四)严格执法、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大队全年通过文化市场巡查、群众举报等方式,对全县网吧、校园周边文化市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联合相关部门定期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健康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
2014年11月15日,《南通日报》的头版图片以《捐书万册 阳光助学》为题突出报道了这一助学行动:宿迁市泗洪县上塘中学、上塘小学是民进江苏省委会确定的“阳光助学行动”的帮扶单位。由于学校经费短缺,无力购置图书。按照教学要求,这两所学校共缺少图书1万多册,学校向民进南通市委会发出求助信。民进南通市委会在市区学校开展捐赠图书活动,得到了积极响应。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从图书室直接调拨图书1260册,南通中学捐赠新书969册,城中小学师生捐书1200多册,实验中学捐书1100册,南通市二中捐书2858册。捐书500册以上的还有文亮小学、虹桥二小、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南通市三中等。
泗洪县上塘镇学校是民进南通市委会的结对帮扶对象,2013年,民进江苏省委会“阳光助学(宿迁)行动”正式启动,江苏省11个省辖市民进组织分别与泗洪县11个乡镇建立结对帮扶联系,签订了以“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为主题的帮扶协议。帮扶协议签订后的一年时间里,南通民进先后多次组织教育专家、名特优教师到上塘镇学校开展讲座、示范教学、教学教研等活动。2014年6月,南通民进将“励志教育进校园”活动安排到泗洪县上塘镇学校,组织南通的“无臂书法家”王剑华为上塘镇师生做励志教育报告会,并赠送价值5000元的图书。南通民进组织丰富多样的教育帮扶活动,在上塘镇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受到师生们的欢迎。
泗洪县上塘中学、上塘小学经过多年努力,教育软硬件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美中不足的是,学校图书室图书仍显不足,急需补充图书,校方苦于囊中羞涩,补充图书的工作迟迟没有进展。无奈之下,上塘镇学校向南通民进发来求助信:“尊敬的民进南通市委领导:我们即将面临‘义务教育均衡县’和‘教育现代化’两项验收,由于学校经费紧张,无力购买图书,中学缺额4700册,小学缺额8000册,请民进南通市委会适当帮助解决困难。”
2014年10月21日,求助信到了民进南通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何志斌手中。看完这封信,何志斌感到信中饱含着苏北革命老区人民的期盼和信任。当时,南通市有关部门已经开展过多轮捐书活动,眼下又要筹集1万多册图书,并非易事。1万多册图书也不是一笔小数目,民进南通市委会也没有这笔额外资金。何志斌立即与民进南通市委会主委董正超以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联系。董正超认为,南通民进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教育均衡工作,送教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在省内外都有一定的影响。面对来自革命老区的召唤,一定要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迫切要求。这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南通民进的社会服务品牌会因此上一个新的台阶。民进南通市委会领导达成共识,作为上塘镇学校的结对帮扶单位,一定要全力以赴筹集图书,帮助上塘镇学校排忧解难,以此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具体工作由何志斌实施承办。
1万多册图书在哪里?刚开始,何志斌心里也没底,自己家的图书充其量也就上百本,每当拿起上塘镇学校的已被读熟了的求助信,心里就增加一份紧迫感。尽管对求助信已经倒背如流,仍习惯性地不时拿信出来浏览一下,心理上的压力是无形的:“缺额4700册”、“缺额8000册”,这两个数字在心头挥之不去,他决意要去努力一把。
很快,民进南通市委会向南通主城区所属支部发出一份关于捐书的文件。何志斌打出去的第一个捐书电话是给南通市二中副校长、民进支部主委钱春明,钱春明当即表态,一定积极响应捐书号召。钱春明在北京开会期间,多次通过电话了解学校捐书进展。南通市二中精心制作了捐书宣传片,发动全校捐书,师生捐书热情高涨,共捐书2858册,平均一人捐2本。
11月8日,南通民进收到的第一批捐书是来自通师一附的1260册图书。通师一附民进支部向学校汇报后,校领导当即决定,从学校图书馆调拨图书。第一批捐书的出现,让大家悬着的心稍稍有了些宽慰。
经南通主城区民进基层组织的积极努力,在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捐书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在随后的几天里,民进南通市委会收到的捐书汇总数额不断被刷新:南通中学捐助新书969册;虹桥小学665册;虹桥二小700册;文亮小学820册…… 功夫不负有心人。截至11月12日,共得图书11788册,总价值约15万元。
为了把散落在各个学校的图书集中起来,何志斌专门请了一辆车到各学校去装书,书没有暂存处,他腾出自家车库,想不到,车库容纳不下了,于是又动员其兄腾出车库存书。几吨重的书几乎都是何志斌和办公室的两位同志及司机搬运装卸。几天下来,大家体力都有些透支,但他们以苦为乐,乐在其中。左右邻居都前来看热闹,看到堆放得如小山的书,都不禁感叹:“民进真是做了一件大好事。”
11月13日,承载着浓浓情意的图书装车出发了。就在即将发车的时候,民进观音山新城支部主委苏金山又送来了4000元。原来,会员王建刚刚听说有这项活动,他来不及去书店购书,就委托苏金山送一笔购书款给两所学校。
经过5个多小时,近1000公里的路途奔波,图书顺利抵达上塘镇学校,整个校园顿时沸腾了。“好重啊,快来帮我托一把……”“哇!好多书啊,这下大家不愁没书看了。”“这是曹文轩的《根鸟》,我一直没舍得买……”同学们一边搬书一边讨论着,个个笑逐颜开,非常兴奋,笑声、感叹声久久回荡在校园内。南通民进的同志们看到这一幕,不禁如释重负,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喜悦。
上塘中学校长王言仿紧紧握住南通民进同志们的手,连声说道:“太好了。谢谢,谢谢!感谢南通民进,感谢南通的老师和孩子们,我会教育同学们努力学习,不辜负你们的一片情意。”上塘小学校长陶守一拉着南通民进的同志们在校门前合影留念,将这一见证两地情谊的瞬间永远定格。
慧方面的开发,论述了语言价值、阅读、教师素质以及引导阅读、兴趣激发和适当约束等,解读了大量的细节。
关键词:幼儿 语言智慧 语言价值 阅读
一、阅读图书建议措施
第一,家长要对幼儿的阅读重视度加强,注意到为幼儿创设舒适的阅读环境,满足幼儿的阅读需要。而且,家长在选择图画书时都要以幼儿为主,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
第二,参与一定的课题研究。家长在如何帮助幼儿选择图书上,要注意积累经验,也必须掌握一些亲子阅读的方法,但阅读的形式切忌单一。对此,教师要经常调查,将结果进行比较。我建议课题组在以后的课题研究中采用以下的措施。(1)开设“专题讲座” 提升家长对绘本的认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有效的亲子阅读活动的理念。(2)成立“小种子图书馆” 为促进亲子阅读的开展,帮助家长降低购书成本,避免为选择科学的书籍而烦恼,成立图书馆。(3)开辟“好书专栏”。(4)设置“阅读聊吧”。我们在该角中准备桌椅、茶具、咖啡、早期阅读书籍等,并营造温馨的氛围,从而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关注自身素质的提升,提高语言教学方面的水平
第一,语言温和,不发火。由于幼儿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使得不少教师在这种状况下身心越来越疲惫,如干涸的溪流,没有了轻快的跳跃,更无法滋润幼儿的心灵。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在教学时注意自己的语言,做到温和,不发火,以确保幼儿的学习兴趣。
第二,读书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与幼儿教师对话――迈向专业成长之路》是国际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丽莲凯滋博士的一本书。这是一本与幼儿教师职业对话的一本书。凯兹教授对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因此,每名幼儿教师都应仔细阅读,让书的营养丰富心灵,并不停地反思、审视实践,以促进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第三,注重学困生。幼儿的语文学习产生分化现象,会出现部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即“语文学困生”),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普遍现象。阅读是一个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幼儿成长为学生后的语文写作学习乃至其他各学科学习的基础。语文学困生如果不能在幼儿阶段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对他们进入小学和中学学习造成更大的困难,甚至成为学习的遗憾。教育转化好语文学困生,提高其阅读和写作能力是每一位幼儿园语文教师的强烈愿望,也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深入分析语文学困生的成因,制定相应的策略,从而激发其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而驱动其“自主学习”“自能发展”,是新课程教育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之一。
第四,研究问题所在,对症下药。国内外研究的现状是:关于学困生的研究理论,中外学者分别从教育心理学、教学方法论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理论,主要有著名教育家布卢姆、叶圣陶等教育理论的阐述。其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自信、激发学生兴趣、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是几个重要方面。关于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则主要集中在教学设计、情感体验、课堂气氛、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很多教师在实践中对语文阅读教学的理论进行了探索,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第五,关心关爱,心理感召。一是爱心感召,增强互信。教师要用爱心、真心、细心、耐心去关爱学困生,注意发现学困生的进步,并给予及时的表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爱。在爱的感召下,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使其更好地学习。二是及时鼓励,积累信心。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要充分照顾到学困生,从一些相对简单的操作和提问来培养学困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对学困生的点滴表现都要及时用鼓励的语气和赞赏的心态给予表扬,以消除他们的胆怯和自卑心理。三是结对帮扶,共同进步。鼓励学困生和优秀生交往,使其受到优秀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自己。
第六,情趣导航,激发兴趣。情趣导航教学的基本思路是:以情感体验为依托,让学习过程变为认知与情趣的和谐统一。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与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使幼儿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在教师富有情趣的教学艺术诱导下,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达到教与学的和谐、情与知的统一。教师还应避免教学中只重视语言训练,忽视精神陶冶;只重视机械分析,忽视学习过程等不良教学方法,保护好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感悟的灵性。一是让幼儿自由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二是师生同读,共享美妙体验。三是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增强课外阅读,实现课内外互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引入学校周边高校优质教育资源。我校地处高校“洼地”,周边有中南林科大、中南大学铁道学院、省民政职业学院、省女子学院、省交通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由此,我们主动出击,依托高校的学术背景和智力支撑来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一是将学校打造成为高校青年志愿者爱心支教的实践基地和教学德育的实践基地。我校先后与中南林科大、省交通职业学院及省民政职业学院实现有效对接,成为这几所高校青年志愿者的实践基地。每逢周一或周五,这几所高校都会定期派出30多名大学生来我校结对帮扶贫困生和学困生。短期内,这些学困生的思想和学习普遍有了明显的转变。二是与高校合作开展基础教育科研课题研究,如中南林科大外国语学院与我校合作的科研课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外语学习的困难与对策研究》获省高校科研论文一等奖。三是聘请高校专家教授来我校对教师、家长进行公益讲学。四是共享周边高校的优质教育场地设施,这几所大学的体育、科技场及图书馆等设施,定期免费向我校农民工子女开放,这不仅缓解了我校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的矛盾,更让我校众多农民工子女在享受了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萌发了“读书改变命运”的愿望。
引入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高校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我校教育的同时,我们与高校的外籍老师有了频繁的接触,这为我们及时了解国际化教育的新理念、新动态打开了一扇窗口。
引入国际教育的资金,积极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学校引入美国密苏里洲圣路易斯城市学院“希望工程”的爱心捐款,添置了5000册连环画,助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直达省合格校图书室建设的标准。
引来国外名校的名师,滋润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聘请4位来自英、美、德、澳的外籍教师做荣誉教师。他们每年都在与高校作学术交流的时段,欣然到我校进行义教。这些充满爱心的外教一来到孩子们中间,孩子们个个便成了开心果。这些“洋雷锋”的身影成了我校校园文化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引入国际教育的高端资源,助推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学校于2011年4月特邀了著名的中美文化交流专家、美国圣路易斯城市学院终身教授刘国宪博士到学校作了精彩的公益讲座——《中美基础教育及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仅开拓了教师的视野,更震撼了全体教师的心灵。
引入特色体育项目作载体,挖掘国际教育的文化内涵。学校将国际象棋、跆拳道列入校本课程,并组建竞技队,开展科研课题。不到两年的时间,着力打造的国际象棋项目,荣获长沙市首届和第二届小学生团体亚军和季军,并且在中国国际象棋协会常青藤校际联赛中获得甲组亚军。跆拳道项目在2011年6月全国中小学生跆拳道比赛(华中赛区)中获最佳表演奖,竞技队获小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另外学生个人获6块金牌、3块银牌。10月,在第五届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冬季长跑启动仪式上,我校800名学生跆拳道操展演队一亮相,气势磅礴的场面即震撼了全场数万名群众,赢得了各级领导的高度赞誉。
一、基本情况
县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下辖22个乡镇209个村(社区),其中207个村(社区)有扶贫开发任务,脱贫攻坚任务艰巨。2014年全县农村户籍人口741547人,建档立卡贫困户3.85万户123400人,贫困村70个,贫困发生率为16.6%。经过历年动态调整,截至2020年12月13日,我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7560户126109人。2014年、2015年分别脱贫21963人、32972人;2016年脱贫20948人、出列20个贫困村;2017年脱贫22860人,出列20个贫困村;2020年脱贫19697人,出列30个贫困村。五年累计脱贫3.43万户11.82万人、出列贫困村70个,年均减贫2.36万人,当前贫困人口7884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06%,全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整体贫困状况显著改善。
二、总体工作安排
我们以扎实开展“12345”行动为抓手,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摘帽攻坚战。紧盯一个目标。紧盯2020年县摘帽这个总目标,围绕实现30个贫困村出列、1.966万贫困人口脱贫和40个已出列村、9.78万已脱贫人口巩固提升的目标列出工作清单,“对单销号”完成任务。坚守两个标准。对标对表“户脱贫、村出列”和县摘帽标准,精准施策,补齐短板。统筹三个平衡。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统筹“户脱贫、村出列”与整县摘帽、贫困村与非贫困村、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平衡,不断提升群众的整体满意度和县域整体发展水平。突出四大重点。突出产业帮扶,努力实现可持续增收产业帮扶项目全覆盖;突出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现对所有农村危房应改尽改,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突出“双基”提升,开展农村道路、饮水安全、电网改造等巩固提升行动,确保基层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达到或接近全省平均水平;突出贫困群众满意度和一般群众认可度,抓好扶贫政策落实和帮扶成效。强化五大保障。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县乡村三级抓脱贫攻坚的组织体系,压实各级各部门责任;强化力量保障,全力打造一支懂农村、会扶贫、作风硬的扶贫干部队伍;强化投入保障,用好土地增减挂指标跨区域调剂政策红利,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对我县扶贫项目和资金的支持,确保全年脱贫攻坚总投入25亿元以上;强化作风保障,切实用作风建设的成果促进各项扶贫措施的落实;强化纪律保障,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
三、脱贫攻坚工作进展、政策落实情况和取得成效
(一)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生态保护脱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等重点工程推进情况
1.产业扶贫。大力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模式,2020年发展到户产业项目93750个,户均2.48个,发放到户产业补助资金4176.55万元。发展到村特色产业项目415个,村均2.2个。发展17个贫困村“一村一品”项目,占比24%,超过省定20%的目标任务。完成省下达70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基地建设任务,今年30个出列村主导产业达标。117个示范区及示范基地、148家企业、269个合作社、大户以及897家家庭农场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32484户,带动比例86%。光伏扶贫方面,涉及13个乡镇24个贫困村总容量3.972兆瓦的光伏扶贫电站于9月底前已全部实现并网发电。资产收益扶贫方面,县财政拿出3440万元,对70个贫困村在去年每村投入50万引导资金的基础上再增加10万元,对137个非贫困村(社区)分别给予20万元引导资金,全面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均衡发展,全县207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村(社区)资产收益扶贫实现全覆盖,今年9396户、25067名贫困人口享受收益分红637万元。电商扶贫方面,累计开展电商培训50余场,培训5000余人次,其中贫困人口逾1500人次。完成70个贫困村村级服务站建设任务,建设电商扶贫示范基地6个、示范村站18个,带动贫困户农产品销售135.2万元。旅游扶贫方面,13个旅游扶贫“八个一”工程全部完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贫困人口3011人、完成率115.81%,发展涉旅企业300多家,贫困户通过售卖农副土特产品、参与旅游服务,户均增收600元以上。
2.就业脱贫。完成技能脱贫培训808人,完成任务的310.7%;帮扶1075名贫困劳动者实现就业脱贫,完成任务的118.91%;新招募就业扶贫基地22个,完成任务的146.67%;新招募居家就业扶贫基地73个,完成任务的486.67%;开发公益性岗位126个,完成任务的126%,安置贫困劳动者90人;开发公益岗位(辅岗位)620个,完成任务的310%,安置贫困劳动者就业336人。28个就业扶贫驿站已建成并开始运行。
3.金融扶贫。截至目前,扶贫小额信贷新增贷款23367.7万元,占省定任务19639万元的118.8%。设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补偿基金1001.91万元。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1846.49万元。投入意外保险64.14万元、贫困人口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337万元。
4.易地扶贫搬迁。2020年省下达我县计划为546人,我县实际实施178户549人,其中集中安置119户338人,分散安置59户211人。截至目前,全县10个集中安置点全面完工,住房面积均控制在人均25平方米以内;搬迁对象已全部搬迁入住,入住率100%;搬迁户均已落实了后续帮扶措施,户均达到2项以上。
5.生态保护脱贫。完成长江防护林封山育林1.1万亩,实施国有林场河冲林区道路新建全长2.4km项目并完成验收。选聘726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地转为生态护林员,累计完成生态护林员培训1088人次,占年度任务的119.3%。省级现代林业示范区带动3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就业,超额完成省定30户的目标任务。
6.基础设施扶贫。农村道路畅通工程282个项目362.318公里全部完工,完成投资15751万元。实施农村饮水安全精准扶贫工程,实现农村安全饮水鉴定全覆盖,解决涉及22个乡镇164个行政村17872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总投资893.6万元,完成率100%。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项目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涉及14个乡镇29个贫困村4.74万亩治理面积。农村电网升级改造2020年72个项目完成投资4397.67万元,其中11个贫困村10个项目已全部完工。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实现全县所有行政村及90%以上自然村电信光纤全覆盖,无线网络基本覆盖全县所有自然村。
(二)教育扶贫、健康脱贫、农村危房改造、社保兜底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
7.教育扶贫。组织开展教育扶贫攻坚月行动,实现了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适龄儿童无辍学。春季学期,资助幼儿、义务教育寄宿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9375人,累计发放资助款1052.6875万元;减免普通高中学费2710人,181.47万元,发放助学金406.5万元;减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660人39.6万元。秋季学期,资助幼儿、义务教育寄宿生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19716人,累计发放资助款1076.3375万元;减免普通高中学费2753人186.925万元,发放助学金412.8万元;减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学费732人43.92万元。
8.健康脱贫。出台健康脱贫政策补丁,实行“1578”补偿政策覆盖所有农村人口,对2014、2015年已脱贫人口比照“351”政策按县级90%、市级85%、省级80%进行再补偿。截至目前,全县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其中贫困人口代缴参合71384人。全县贫困人口综合医保补偿31.08万人次,共补偿1.5亿元,其中351政府兜底435万元、180补充医保332万元。贫困人口省内住院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达90.03%,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实际平均补偿比例达95.27%。全县经核准的853例15种大病贫困患者救治管理率100%。全县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71384人,签约率100%。提供慢性病患者送药上门服务1020人次。
9.社保兜底脱贫。全县有农村低保对象17432户、24282人,发放低保金6608.77万元。农村特困人员6999人,下拨供养资金3222.1万元。全县共有失能特困人员620人,其中集中供养240人,占38.7%,共下拨失能特困人员护理补助等745.3万元。医疗救助4批,共1050人,发放资金366万元(不含代缴新农合和医疗机构直接结算救助资金)。临时救助820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43.4万元(其中拨付乡镇备用金76万元)。孤儿供养685人,共计拨付资金711.7万元。
10.社会扶贫工程。深入开展结对帮扶,扎实推进“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工作。今年以来,中国证监会、上海证券交易所以及11家省直单位、30家市直单位、92家县直机关单位对我县70个贫困村开展结对帮扶,全县8618名干部结对帮扶37785户贫困户。2020年共收到社会帮扶资金5337万元,其中芜湖市鸠江区帮扶资金1050万元,怀宁县帮扶资金1000万元,上海证券公益基金会帮扶资金1400万元,其他社会各级帮扶资金1887万元,主要是社会各级各界人士捐资捐物。深入推进“百企帮百村”工作,引导81家民营企业帮扶70个贫困村,实现了企业结对贫困村帮扶全覆盖。积极开展产销对接会,签约2家企业、3所高校,签约金额50.875万元。
(三)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完成情况
1.基本公共教育方面。今年我县全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2%(全省义务教育巩固率标准为95%),高出全省平均水平3.2个百分点。我县2017年已全面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评估验收,被认定为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
2.基本劳动就业创业方面。截至目前,全县城镇新增就业11868人,是全省平均水平4900人的242.2%。
3.基本社会保险方面。目标任务是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应保尽保。截至目前,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19.63%。全县参合总人数为75.07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111.62%,其中贫困人口参合率达100%,贫困人口代缴参合71384人。
4.基本医疗卫生方面。全县孕产妇死亡率0/10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36/1000,婴儿死亡率3.09/1000,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5.基本社会服务方面。目标任务是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3张。2020年我县需养老床位5900张,需新增近2700张床位,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养老床位占比25%;生活不能自理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35%;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覆盖率达到100%。截至目前,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45.3张;全县养老床位6298张,养老床位中护理型床位比例为28.04%。全县失能特困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38.7%;残疾人两项补贴发放覆盖率达到100%,提前完成目标任务。
6.基本住房保障方面。下达我县2020年棚户区改造新开工500套,棚户区住房改造基本建成242套。目前,完成棚户区新开工504套,开工率100.8%;棚户区住房改造基本建成284套,完成率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