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校园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校园文化论文

第1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

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管理,加速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建设和发展,它对于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加速教育手段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对于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学校教育信息化,提高办学水平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科技进步日新月异,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越来越快,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预示人类的经济社会生活将发生新的巨大变化。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使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为此,学校教育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办学水平。

1.加快信息化基础性建设,营造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实现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必需多渠道挖掘潜力,进行信息化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建设。要以全新的观念,确定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思路,设备添置做到整体规划,实用,够用,适度超前;经费投入做到争取政府多拨入一点,社会多支持一点,自己多投入一点,购买必备硬件设置,并通过宽带与互联网相通,为学校信息化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与此同时,抓好信息资源库建设,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功能。

2.提高教师信息素养,造就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为了使教师能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走出一条现代化教学的新路,学校应把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信息技能作为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想方设法促使教师能尽早、尽快地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自我发展、自我超越,以适应新世纪的要求。

首先,要学会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要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技术素养,必须使教师全员参加信息技术教育的全程培训,做到“三学两用一制作”。“三学”:一是利用每周二、四下午第二节课后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二是利用集体备课时间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培训;三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个人培训。学校还制定了学习制度和奖励制度,给学习优秀的教师以鼓励,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学校应有计划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通过“三学两用一制作”等一系列措施,提高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水平。形成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创造性教学设计的氛围。教师围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设计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其次,学会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当前,我国正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要很好地实现各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就要求教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教学环境中实施课程目标,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使之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提供给全体学习者共享。不仅仅是教师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演示,还要让学生运用信息加工的工具,如运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创作。

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21世纪是以高科技、信息化、网络化和可持续发展为主要特征的时代,我们处于竞争更加激烈、变革更加迅速、创新更加广泛的社会。我们如何使学生适应这信息瞬变的社会呢?最根本的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学会处理信息,有效地进行交流,从而充分地认识社会和自我,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首先,对学生实施信息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学会学习。?サ鼻埃?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的重心已经从教师单纯传授知识向学生自主探求知识转移。学生的学习已经不仅指在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而今天所说的“学会学习”是指:学习者学会掌握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能够通过自主探究进行有效的学习。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帕博特教授认为最理想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知道自己可以控制事物。为达到控制某种事物的目的,他们“学着(或尝试)去学习”。网络学习具有开放性、交互性、平等性的特点,学生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交互学习”、“协作学习”、“发现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知识能力的实际水平,与特有的学习方式,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形式,自主地决定学习进度,主动探寻并发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或信息。信息作文课上,学生一旦掌握了从网上搜索信息的方法,就能在Internet这一信息空间自由翱翔。他们的好奇心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从而学习的积极性也更为高涨。四年级三班的学生,不但学会在网上阅读全国小学生优秀范文,而且能建立个人作文的文档,还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起了班级作文资料库。把以往感觉枯燥乏味的作文变得生动有趣,学生再也不怕写作文了。美术课上,随着鼠标的点击,学生来到Internet上的美术长廊尽情浏览。网络学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会学习的天地。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在同一时空主动提取信息、选择信息、使用信息、创造信息,可以在网上进行自由的交流,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极寻找解答问题的途径,从而提高信息素养,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其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网络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从网上获取知识,满足自己的学习欲望和需求。学校创设的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地参与社会活动、展现自我提供了机会。在网络学习中,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品质得到充分的张扬。

E-mail有匿名、隐蔽的特点,能充分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学生可以通过给教师发E-mail,大胆、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把自己对老师的意见毫无保留地讲出来,同时也可以给教师提建议。学生欢呼“在网上,我们和老师一样高”,体现了一种平等的新型的师生关系。电子聊天室,可以供学生宣泄心中的压力。有位女同学性格比较孤僻,有话不敢向家长、老师、同学们讲,但她在聊天室里却能把自己的苦恼、烦闷尽情倾吐。她每次上网后都感到轻松愉快。网络让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才能充分地展现出来,健康的人格得到和谐全面的发展。

二、坚持不懈,创新信息化教育新构架

随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普及,我们在实践中感到:构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新型的管理模式,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努力。

1.加强学校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的资源。当前随着校园网的建成,其关键部分的资源库的建设则显得相对滞后。集中各方面力量加快网上教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建立包括资料文献库、信息资源库、软件库和光盘库在内的校园网络资源中心,提供更新、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料和信息。

2.加强网络德育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互联网上也有一些负面信息,部分学生对此类信息识别和抵制能力不强,容易受到不良影响的侵蚀。学校应建立“防火墙”,注意把网络与德育结合起来,开发研制德育课件,尽快使德育占领网上阵地。

第2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 中学 校园体育文化 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在我国的大力推行,学校体育的地位也日显重要。现代课程研究认为,学校体育文化有助于进一步完善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各种心理因素介入体育显性课程的学习,提高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度,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和思想品质的发展。

一、校园体育文化的含义

校园物质文化是学校体育发展过程中积累下来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统称,它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客观物质保障,是校园精神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裁体。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中由师生长期创造的一种精神财富和文化氛围,包括体育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理念、道德风尚、实践能力、审美观念等。

进行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从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这两方面入手,而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又包括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建设和非物态化的体育精神文化建设。良好教学方法能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

二、抓好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着重点

1.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着眼于精神文化建设

我们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宣传工具的作用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可以通过定期的有计划的体育板报、体育标语、体育新闻广播节目的播出,体育书刊借阅制度的形成等方式来实施,还可以制作了学校体育网页,开展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培养体育骨干,同时还利用手抄报、班级黑板报等进行宣传。

体育精神文化的建设可通过定期办体育活动,通过建立良好的学校体育校风和教风来实施。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所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和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用。学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所创造的氛围能够激发学生愉快地、自主动地从事身体锻炼。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以求获得知识的满足感、技术提高的喜悦感以及失败后战胜困难的超越感,学生自我选择实现目标的成就感,同时提高其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塑造人的人格和心灵,使之接受美的熏陶。

2.是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

校园体育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对学生全面培养,全面锻炼,全面考核,克服以运动能力评价学生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加强,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通过各项创建验收,进一步健全体育各项制度,用制度激励人、鼓舞人、影响人、规范人。

学校体育的过程应该说是学生如何养成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的过程。在体育课中尽可能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突出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身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力。

3.抓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要突出实践特色

办学实践证明,学校特色项目的运动水平对学校的影响较大,走特色体育之路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窗口,并要花大力气抓好,充分发挥这种文化形态的教育、导向、规范和积极进取的作用。在传统特色运动队的建设上,要建立一支既懂教学、又能抓训练的体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应既有品德高尚,事业心强的素质,又有较高的教学、训练水平和不计个人得失竭诚奉献的精神。在训练中不守旧,敢于创新,各展其长。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校领导将更为关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使它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开展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学校体育的过程应该说是学生如何养成习惯,使其终身受益的过程。因而如何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体现以人为本,淡化竞技,注重健身,增强体育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养成锻炼习惯,成为我们的教学方向。根据学校实际和学生的兴趣,在经过充分的酝酿后,通过借鉴别人的经验,我们开展了选项教学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在体育课中尽可能地开设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体育项目,突出教学内容的健身性、全面性、实用性、终身性,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享受身体活动的乐趣,培养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愿望和动力。

2.经常性的开展体育竞赛,突出展示学生个性和特长

开展体育竞赛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及创造学校的体育氛围方面有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本着学校体育工作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在竞赛项目的设置以及组织形式,比赛方法、比赛时间等方面充分考虑大众化的,连续性的特点,开展多元化的体育竞赛。学校除了定期的校田径运动会和教职工健身运动会以外,每年还应该开展校篮球联赛、校羽毛球赛、拔河比赛,接力赛等各类型的竞赛活动,同时积极鼓励开展班与班之间的挑战赛。例如开展融竞争性,趣味性、健身性与教育性于一体的具有特色的创校园吉尼斯纪录活动,其内容涵盖了球类,田径及身体素质等方面,活动分教工组和学生组。活动方式:除学校统一组织外,每个师生还可根据自身情况,在任何时间内都可向体育组申请测试项目,由体育组安排测试时间,并用出海报的方式吸引师生到场观看。由于此项活动的非强制性、可选择性和高度的灵活性,不仅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而且还为有一技之长的师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绝好机会,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有利地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推进了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同时作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可以把各项体育活动的组织工作及比赛成绩作为班级考核的一项内容。因此,竞赛活动中,各班组织的啦啦队、竞赛报道组都各显其能,成为比赛场上另一道亮现的风景,真正做到了人人关心、个个参与。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各项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活动开展得蓬蓬勃勃,学生的锻炼热情高涨,精神面貌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他们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培养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将使他们终身受益。为此,我们不可忽视在校园文化这块沃土中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校园体育文化对人的素质影响是全面的,潜移默化的。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现实性,采取措施大力发展校园体育文化,促进学校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教育管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体育理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3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作者:史锐 张晓丽 吴品昌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内容涉及浓度计算、结构理论、热力学初步等等,涵盖了多个化学学科知识,但像结构理论等知识主要以描述性介绍为主。这种浅、全,但内容繁多的内容很难符合现代教学要求,也不符合现代化医药人才培养的要求。内容与实用性联系较少。内容中对知识在医药学上的应用介绍较少,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少。如缓冲溶液中只介绍简单的浓度计算方法,而在医药学上常用的溶液介绍非常少。(3)课程内容对不同专业无明显区别,授课无侧重点。因此需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力求少而精。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而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影响对学生整体目标的培养质量。因此《无机化学》怎样适应于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怎样实施教学,是无机化学教学工作者们探讨和研究的时代命题。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以下构想。构建面向不同专业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本校无机化学教研室承担全校药学相关专业、护理学等多个专业的教学任务。并根据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计需要,拟增加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课程作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的公共选修课,为其后续课程学习提供良好的铺垫,并为今后的科研工作起到引领作用。

因不同专业的服务方向不同,对所学课程要求也不同。因此,根据本校各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构建以无机化学为核心的“1条主线和3个分支”课程体系,以适应全校不同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的需要。“1条主线”包括无机化学和现代无机化学2门课程,分别适用于药学和临床专业本科生必修和选修,体现无机化学对于药学和临床医学教学和科研的引导作用“;3个分支”包括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基础化学和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以加强非临床专业学生对本专业相关无机化学知识的学习。(1)核心课程《无机化学》是研究无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重点阐述物质结构基础(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元素周期律、化学基本定律、气体、热力学基础、动力学基础、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通过掌握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将为医药学各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实际工作。无机化学是药学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也是计划新开的临床专业公共选修课,但不同的专业对无机化学教学有不同的要求,药学专业学习重点为化学相关理论及药物制备合成相关知识;临床专业学习重点为后续有机化学和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做铺垫,以及元素性质和其前沿应用的知识。因此,在上述专业的《无机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始终坚持突出专业特色、满足专业需求、体现专业水平的原则,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现代无机化学》是药学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了无机化学及相关专业知识之后学习的一门计划新开选修课,其内容概括地总结无机化学中常用的经典理论成果,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理论工具,让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对无机化学领域最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了解现代无机化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研究方法、应用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把握无机化学学科前沿的能力及其在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应用,为后续课程学习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3)《无机化学》(护理学专用)是护理学专业学生学习无机化学在护理学相关方面应用的一门专业选修课,它重点研究酸碱理论、电解质溶液、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等理论及相关技能,对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和技术指导。(4)《基础化学》是非临床医学专业计划开设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简述无机化学四大平衡理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以及光谱分析、薄层层析、电化学分析等仪器分析的原理和方法。为其专业课的学习以及今后从事相关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5)《医用化学基础》(中专护士专用)是研究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科学,概括阐述化学相关知识以及化学技能在护士专业的重要应用。对护士专业今后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整合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整合非常必要,整合后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特色。(1)满足学科综合化的发展趋势。无机化学学科与其它学科日益交叉、渗透、融合,学科领域不断扩展,从内容看,实用化和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只有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并增开现代无机化学选修课,才能跟上形势的变化,做到与时俱进。(2)提高授课效率。目前教学要求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突出,其中教学内容重复和衔接不畅是主要原因之一。整合后,精炼、流畅的教学内容可以有效提高授课效率,减缓缩课时与增内容之间的矛盾。(3)通过无机化学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整合与改革,不仅提高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减少实验教学的重复建设,有效利用资源,缓解扩大招生与教学投入不足的矛盾,而且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

探索创新性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在原有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对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1)改革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跟踪学科领域前沿发展变化动态,将新知识和新技术及时吸收融合到实验教学中,使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向,熟悉和掌握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按基础(验证)实验、综合实验、设计探索性实验3个层次展开。并按照改革要求,编写新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2)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改革单纯操作性实验考试模式。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老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论文撰写,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和技术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开辟无机化学实验第二课堂:定期举行无机化学学术讲座和文献读书报告会;提倡药学专业本科生参加教师的研究课题和实验室开放项目,撰写综述和论文等方法进一步充实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内涵,促进本科生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发展。随着高校教改形势向纵深发展,中医药专业无机化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积极而慎重地进行,并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逐步加强无机化学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基础和母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符合时展的中医药人才奠定基础。

第4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农业院校;人文素质;史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35-0055-02

农业院校的发展趋势是培养多学科复合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在农业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重要的内容。目前农业院校以农科、工科为重心,学生大多在高中时以理科为基础,因此有必要增设人文社科类的课程,让学生跨学科选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通过开展系列人文素质活动提升学习氛围。例如,开展经典书籍的阅读是一个较好的途径,以华南农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为例,人文与法学学院教师组织学生成立“鄱阳湖晨读小组”,以诵读法学经典著作和儒家经典为主,引领了一股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潮;学院组织形式各异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如“状元红”等,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人文学风。但是目前我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范围和深度还有待扩大,人文学院教师顺应这种发展需求,开设了多种公选课程。本文以历史系开设的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课程为例,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渗入教课过程,如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热忱,并就此探讨一些教学心得。

我国史书汗牛充栋,内容涵盖广泛,交叉性很强,涉及古汉语、文献学、文字、音韵、训诂、天文、地理、宗教、民族、官制、典礼、民情风俗等方面的广博知识。教师要完成一个学期的讲授,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必须有所侧重,不宜庞杂。中国史学名著的教学以《中国历史文选》课程为原型,考虑到我校人文与法学学院学生的基础与授课教师的专业特长,选择西周至秦朝这一段时间讲授,为增加趣味性,以人物为中心为线索,展开对历史事件的讲述,重点是带领学生进入纷乱复杂、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风云时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主要的参考书目有:《尚书》、《诗经》、《左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日知录》、《读通鉴论》、《廿二史札记》等,其中以《左传》、《史记》、《资治通鉴》为重要书目。在教学技巧上循循善诱,通过激发使学生有兴趣的知识点来带动主动学习。

一、以常识切入,解析姓氏,培养学生兴趣

本课程以全校公选课的方式开设,第一次课是学生能否坚持该课程的关键,为培养学生兴趣。笔者从学生名字入手,先熟悉每个学生的名字,跟他们解析姓氏的起源,并通过选讲某些姓氏里有代表性人物的家族发展史或者特别事迹,使学生对姓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如百字姓之首:“赵”,讲解从与秦始皇同祖的造父开始,简述春秋战国时赵衰、赵盾、赵括等人相关事迹。说明姓之别婚姻,氏之别贵贱的根源,以及同姓不同源等问题。通过丰富的人物故事,引发学生好奇心。课后,要求他们翻查自己家谱、族谱,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配合课堂所学。并介绍一些古代取名与字的礼仪与规范,说明古人名与字之间的关系,讲解古人对名字的期望与理解,其中渗露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如阴阳五行等,因之在现代社会兴盛取名字的新兴行业。学生普遍反映在第一次课后会询问和关注自己的家谱、族史,对姓氏的由源及本家族的发展史有探寻的兴趣。

二、精读选文,扩展阅读,鼓励学生熟读成诵

中国史学名著的赏析,虽然以人物传记为经,但是不能局限于故事的讲解,而是突出对原文的阅读和对字词文化内涵的理解。不追求数量,以少篇精读为主,选择《国语》、《战国策》、《左传》、《史记》等书的美文数篇,如《越王勾践灭吴》、《晋楚城濮之战》、《项羽本纪》等。为让学生熟悉著作的写作风格与特点,可精选多篇相关篇章予以补充。在阅读史籍的过程中,对同一事件的描述,要多书对照。如谈到“越王勾践灭吴”一段,除重点讲解《国语?越语》的“勾践灭吴”外,还将相关片断“申胥自杀”、“范蠡乘轻舟以浮于五湖”、“勾践灭吴夫差自杀”等一并作为阅读材料,并结合《史记・伍子胥列传》相关内容,讲述伍员与范蠡两位人物的传奇故事,增加趣味性,使学生更全面地体会当时的历史人物。

纪述人物须与正史结合起来研读。离开史实而单纯地“综辑辞采,错比文华”是没有价值的,人物的生平以《史记》中的记载为纲,放入历史背景中讲解。如《秦始皇本纪》中论及“逐客”一事,在讲述中加入原因分析,并将李斯《谏逐客令》一文并读,更能让学生理解这一事件的前因后果,也能让学生熟悉先秦文风,从李斯辞章考究、“丽而动”的奏折中管窥到在秦崛起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辅臣群体。又如李斯《上秦始皇书》、贾谊的《过秦论》等文章是对以往历史经验的总结,警戒当世,垂教后代,文章典雅藻丽,读之能产生心游目想的美感,可建议学生课后多阅读,对于一些短小的文章、奏议,则建议学生背诵,如《出师表》等的内容。

讲解以精讲为主,务求学习对一些基本书籍,更深入地了解,而不是走马观花,泛泛而谈。课时短少,所以对于课本所列诸多选文,选择有代表性讲解,其余可由学生自学,并写成读书笔记,与同学分享讨论。

三、以史为幕,比较阅读,串讲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选择美文欣赏之前,应铺垫历史背景知识,与中国古代史互为补充,使学生读文之前懂史,于史实无隔阂,理解当时的土风殊异,人事兴衰。在课程教学中串讲中国传统文化知识也是本课程的一个要点,如历史背景、典故、作者生平与特点,使学生更直观地、鲜活地进入古代世界,理解古人行为意识,思考特定背景下的历史事件。

比较阅读是强调学生不能尽信书。因先秦时间久远,材料匮乏,对很多事件的描写学界都存有疑问,各书之间互相融合,以同一件事在不同书上的记载进行对比,如谈到《赵氏孤儿》背景中,春秋时赵氏“下宫之难”的起因时,笔者将左传所记载的“(鲁成公四年)晋赵婴通于赵庄姬”之故,以及《史记》所记“屠岸贾作难,治灵公之贼以致赵盾”之故,两个不同的记载形于学生目前,让学生积极讨论,并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典籍,展开思考,形成自己的理解。

除重点史著外,建议学生对各种史评史考书也可作为参考读本,形成对中国历史事件有个整体特征的把握,如《廿二史札记》、《读通鉴论》、《日知录》、《容斋随笔》等,增加对中国传统史学基础的积累。

讲解中适当补充文化常识,如避讳、丧葬婚庆习俗、结盟会见礼仪等多种古代礼仪制度,如讲到“经”,对十三经的发展做总述;论及史,介绍正史的形成过程。启发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建议对《论语》、《道德经》等书进行适当的背诵。

四、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影视作品,通过讨论加深感悟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用动画、影片来表现战争的场面,特别是对于战争路线的移动等,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如谈到秦末农民战争,讲解《项羽本纪》时,项羽的进攻与败退过程,充分运用视频,如百家讲坛中战争路线移动的视频,运用动画效果,使学生对战争地理位置的移动记忆深刻,带来强烈的冲击力。尤其对于战争场面,可通过影视作品的宏大规模,展现战事的安排与进程,并予以点评其夸大、失真及贴切描述之处。又如对“下宫之难”背景的讲解,让学生了解当时的大环境是公室与私室的权力之争,介绍学界对“下宫之难”几种不同的理解,请学生展开讨论。将《史记》所记《赵世家》、《韩世家》、《晋世家》的内容和《左传》中成公四年至八年间的相关记载跟学生进行介绍,再放映电影《赵氏孤儿》,观后讨论。由于学生是在了解历史背景的基础上观看影视作品,因而能将史料记载与电影编剧的改编进行对比,从史学的角度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影片《赵氏孤儿》展开纠错、发问、疑虑,如有学生提出影片未体现当时最重要的时代背景,即春秋战国“士”的背景,未体现出“士”之义,笔者据此补充“士”的由来与演变,并通过《史记》的记载丰富故事人物赵衰、赵盾、韩婴等人的形象,使学生更接近史实。课堂讨论是必备的一种方式,在设定的讨论范围内,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对事件、人物的理解,如学习《项羽本纪》时,提示学生可阅读《资治通鉴》中卷8至卷11的记载,参看王夫之《读通鉴论》中对项羽的评价篇章,以及观看《百家讲坛》中的一些视频,如王立群解读《史记》等内容,再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败亡的原因,能使学生对该问题有多层次的理解。

人文素质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过程,并非能一蹴而就,中国传统文化积淀之深,非一两门课程可以展现的。本文所提出的教学技巧和教学内容设置的设想是基于实践的总结,目的在于通过合理的引导让越来越远离学生的经典能重回学生视野。读史使人明智,在今天网络世界造就的繁盛文化产业中,能让学生更理智、更成熟地看待目前历史的娱乐功能,形成自己对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理解,而真正达到明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滕兰花.浅谈《中国历史文选》课程教学方法的新尝试[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2).

第5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语言与文化相辅相成、关系密切。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受到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广泛的关注。文章通过对文化教学的必要性及当前现状的分析,找出了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文化导入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措施和意见。  

 

对语言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早已有之。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化学家、语言学家、哲学家等等都对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做过多方面的研究和论证。正如美国人类学家sapir指出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在我国,对语言和文化关系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位语言学家是罗常培先生。他在20世纪50年代初出版的《语言与文化》一书中,就从语言的语词手段和心理等角度阐述了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外语教师也较早地意识到了在外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特殊重要性。胡文仲先生主编的《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一书,集中论述了外语界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理论与实践的认识。在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文化导入也日益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纵观我国目前高职英语专业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教学过程中的文化导入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文化导入的重要性 

高职英语教学的核心是建立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的实用英语教学体系。在新《基本要求》中就明确地指出,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一定的听说写译等能力,从而借助字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业务活动中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该课程在加强英语语音基础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能力。在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3s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该教学模式也是为培养学生的涉外交际能力这一最终目的而服务的。3s教学模式的主要内容是,英语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以“主题”为中心, 强调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英语专业的学生,日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需要使用英语进行口头或书面交流。在交流过程中,文化因素成为了交流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因为一种语言的使用必然背后隐藏着文化意识的使用和交流,而非简单的词汇语法的正确使用。 

由此可见,在高职英语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目标都在为一个最终目标服务,即培养学生从事涉外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能力。同时在实践工作当中,作为掌握了英语和一定专业知识技能的专业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也许有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完善的交际能力,尤其是使用外语进行与专业相关的涉外交际活动。因此,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文化的导入就尤为重要。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为涉外交际的顺利进行打下基础,较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为语言知识的施展提供了平台。 

二、文化导入的现状 

笔者通过分析各种实证及理论研究并结合自身教学经验,认为目前高职院校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过程所突显的问题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英语基础和水平上严重的参差不齐。以笔者所带的一年级班级为例,学生的英语基础有好有坏、差距明显,各个层次分布不均。而且有些学生是从直接从中专或技校升入高职院校,之前所学的英语知识基础不牢固不够系统,例如在语音和语法上都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在课堂上教学内容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更大程度的因人施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有大部分学生入学后不能很好的适应大学的自主式学习和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方式,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还有一些学生对于学习感到茫然,不知道该从何处着手进行更深层次的学习。笔者也接触过很多这类的学生,基础好的学生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认为学习难度较大、补充完善相关的语言知识成为了主要学习任务。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英语教学过程的深入化,进而对培养和强化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挑战。 

其次,由于学生基础不牢固、底子薄,教师多采取或不得不沿用中学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上形成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课堂讲解过程中,更多的偏重于词汇语法知识的灌输,课文的讲解也是主要围绕语言点知识的讲解展开,而忽略了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由于课时和其他客观条件地方限制,在碰到某些文化现象时,仅仅是简单的介绍相关文化知识,对文化现象仅是蜻蜓点水的一带而过,对学生的要求也是了解即可,没有更深层次的讲解和要求。这样导致的另一个结果,就是下意识的传递给学生一种错误的观念,以为与文化内容相关的知识并不重要,仅简单了解就可以了。长此以往,学生所掌握的文化知识就仅仅限于几个国外的节日或是简单的风俗习惯。这些浅薄的文化知识对于日后在工作实际交流过程中的要求来说是远远不够的。高职阶段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其实用性,而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专业性很强的涉外业务和日常工作当中必然会遇到形形跨文化交际活动。因此,课堂上文化导入的忽略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活动的中断或失败。 

再次,学校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大部分停留在英语等级考试的过关率上,缺少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意识,不能很好地做到将所学知识与专业需求相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上作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语言基础,更为重要的而是使用语言的技能和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而作为刚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获取各种相关的资历证书又是他们顺利就业的敲门砖,因此这一客观存在的现实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英语教学中的重知识轻能力,使得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进退两难。 

三、如何进行文化导入 

结合以上所论述的高职英语专业教学中文化导入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笔者以为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改进。 

第一,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观,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文化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认识到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以后在工作岗位上顺利高效的进行涉外业务往来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关注文化现象、找出文化差异、探究文化内涵等等,并能把学到的文化知识应用与实践。这些目标的实现都需要教师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 

第二,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应当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和强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改进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去蜻蜓点水式的文化导入模式、纠正传统的文化知识的掌握仅仅简单了解即可的错误观点,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进行有系统的循序渐进的文化知识导入。课堂教学应适当的向文化知识的传授这一方面侧重,改掉过去学英语就是背单词记语法的错误认识。教学的内容不应仅仅限于语言知识本身,还应拓宽到对语言知识的正确合理应用上来。 

第三,教师在教学模式上应作出调整,使之更适应高职学生基础薄弱、水平层次不齐这一特点。针对这一问题,我国的许多学者提出了分层式教学的理念(林汝昌,1996)。这一理念的核心就是文化导入应当具有连贯性和层次性。结合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具体地说,就是在初级阶段,教学中注重传授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及浅层次易于掌握的文化现象,然后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文化现象进行对比,找出隐藏在文化差异现象背后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第三个层次是实践阶段,也是文化导入的最终目的,在课堂上利用相关教材内容创造条件模拟现实场景,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文化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模拟。在课堂外,也可借助或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学生多参加文化活动、锻炼实际交际技能。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的往来日益频繁,对各类涉外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导入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在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虽然满腹经纶却无法有效的解决实际问题,常常会因为文化知识的欠缺而导致交际失败。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语言知识的同时,也必须合理有效的进行文化知识导入,逐步让学生感受西方文化、提高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美)爱德华·萨丕尔,(陆卓元译).语言论—言语交际导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2]胡文仲.跨文化交际与英语学习[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88. 

[3]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第6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国际合作办学;英语教学; 文化导入

引 言

近年来国际合作办学发展迅速, 随着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也加入了中外合作办学的行列。这就要求当前的英语教学既要有实用性,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背景,不了解文化而单纯学习词汇,语法,这种英语学习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水之源,会严重阻碍学生的深入学习和提高。因此,英语教学中要注重渗透文化因素,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培养出大量能够熟练应用英语的职业技术人才。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总结出国际合作办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法如下:

一、中西方文化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只有通过对比,学生才能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能够从惯性思维中解脱出来, 通过对比发现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异同,从而形成一种英语学习的文化敏感性。

以笔者教学所用的英国Macmillan出版社的IELTS Foundation这本教材为例,该教材是在学生学习了一年英语后,为强化学生英语学习并为那些要继续出国深造的同学做准备的,因此在教学中更应格外关注文化导入。在第一单元”Studying Abroad”中,讲解时,就可以对比IELTS和 HSK两种考试。IELTS即雅思考试,此项考试是为申请赴英语国家留学、移民的非英语国家学生而设,用来评定考生运用英语的能力。雅思考试包括四个部分,即听力、阅读、写作和口语,考试时间共2小时45分钟。雅思考试满分为9分。HSK(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是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层次,考试内容有听力,阅读,写作等。通过对比,学生一方面扩展了知识面,另一方面更加有助于他们对雅思考试的认识,而不再感觉这个考试特别高深且神秘。

IELTS Foundation这本教材的第一单元中,还有一处介绍了文化冲击,其中有行为准则的部分,在这里就要用到文化对比法来给学生解释,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英国人通常很准时,在商务和学术领域准时很重要。讲座会议和商务会面要准时参加。但是社交生活就更复杂一些。安排晚上八点见面看电影意味着八点到,但是假如应邀八点到朋友家就餐,那么你就可以八点十分左右到,但是不得晚于八点二十。如果应邀晚八点参加学生晚会,九点半之前到就行。而中国人,习惯早到,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通过对比,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化之间的差别,加深记忆。

二、多媒体融合法

国际合作办学的生源一般都是高考分数比较低,并且学习习惯、方法以及英语基础都比较差的学生,多数同学对于英语的学习兴趣不高。因此,在文化导入时,要考虑到上课的趣味性以及教法的多样性。在课上使用多媒体,播放影音文件,如电影片段、录音、图片、视频,可以比较直观地展示给学生一些英美文化的风土人情。

三、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多动手,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英语课的文化导入也可以采用实践教学的方法,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适当的安排实践教学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比如在IELTS Foundation这本教材的第五单元”A career or a job”, 讲完招聘广告的基本格式后,可以组织学生自己编写英文招聘广告,然后进行点评,也可以准备些小礼物奖励优秀的,这样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成就感。同时也带动英语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每个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也比较少,单靠课堂教学来进行文化因素导入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教师通过合理分配任务,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的课后学习。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学生多数学习能力不强,学习主动性差,这就需要教师要合理引导。

除此之外,课后还有很多好的教学补充方法。教师可以推荐经典电影或者热播美剧给学生看,如比较符合学生年龄段的尼基塔、吸血鬼日记等。另外,开展口语角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如中西方文化冲突,这些都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结 语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文化交流,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学习文化的交际。因此,脱离了文化的英语教学,而只去抠语法、词汇、篇章理解,是势必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强语言应用能力的高职人才的。这也背离了国际合作办学的培养目标。因此,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教授学生理解语言深层次的文化知识、历史背景上。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因素,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避免文化差异导致的沟通障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的英语教学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职业技术人才。(作者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范玲玲,论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2,3,P98-100

第7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示范性高中社团;校园文化;影响意义

【分类号】G631

一般认为,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文明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文化通常由校园精神、校园环境和校园活动三个基本要素构成,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的营造,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逐渐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对既定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理、性格的塑造。学生社团是以学生相同或相近的兴趣、爱好、特长、信念、观点或自身需要为基础成立的志愿型群体,以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规章制度为指导,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标,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生活,从而营造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学生社团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一、学生社团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示范性高中社团活动具有群众基础广泛、活动自主、行为自律、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影响力强等特点,它是当代中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教育形式之一。它既为学生提供发挥特长、表现才能和施展个性的场所,更为学生提供交往、合作、学习、提高的机会。学生社团建设在创建校园精神文明、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办学特色方面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学生社团活动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

"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现代心理学认为,人只有处于轻松、民主、平等的环境中,并拥有自由选择权时,个性才会得到充分地发展。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之中即受到良好的教育,个性得到发展。

三、社团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社团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为最高目标,社团活动是校园第二课堂的拓展与延伸,充分挖掘本土资源,延伸学习领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优势。一方面,学生可在社团活动中发展兴趣爱好,发挥特长,展现才能;另一方面,社团的成员来自不同班级、不同的家庭背景,在这样一个具有较强发散性的组织中,不同学生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的交叉促使学生相互影响,相互受益。通过尝试,让学生感觉到"以前没有做到的现在做到了","经过努力可以有更大的提高和进步","成功在于尝试"……从而使学生对自身潜能的开发充满兴趣,对自身的发展充满信心。

四、社团活动为学生参与实践搭建了重要平台

随着时展,特别是新课改的推进、学分制的施行,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出现许多新变化,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通过参加社团开展的社会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等活动,学生能够了解社会、接触社会、发挥个性、培养能力,为将来进入高校或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可靠的基础。学校通过组织社团活动,还锻炼了学生在组织管理和社会工作等方面的能力。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是学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社团建设要注意形成社团特点,发掘社员的个人潜能,突出学生的个人特长,为青年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一方舞台。因此在社团建设的众多事务中,教师应走到幕后,把更多的"自"交给学生,让青年学生担当起处理社团事务、决定发展目标、实施发展计划、总结调整等一系列工作。

综上所述,学生社团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多方面加强中学生社团建设,才能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靓丽的风景,促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总之,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实践方式,是学校第二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生机和活力,促进校园文化多渠道、深层次、高质量地发展。校园社团作为一种教育载体和途径,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伍金泉,王建国. 浅析校园社团建设对高中德育的影响[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2010,08:38-39.

第8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网络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十分必要和紧迫。由“知识本位”转变到“人格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中等职业学校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的重点和根本。

和谐文化,德育先行。和谐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德育教育。构建校园和谐文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和造就新时期优秀建设人才。在当前网络对学生的影响日益加大的形势下,校园和谐文化建设必须与网络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一、新时期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均属于构建当代职业中学教育体系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网络的开放性、时效性和交互性更多地对我们的传统德育教育形成各种挑战和机遇。

网络的虚拟性特征虽给人以创造,却产生虚假;其交互性特征虽传播信息文明,却生产信息垃圾;其开放性特征虽给人广阔自由,却带来伦理道德失律失范。当然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讲,网络道德教育的增强又为我们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只要我们能够利用好这把双刃剑,增强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的道德观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就能够建设和谐的校园文化,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优秀人才,网络在带给我们便捷的同时也对我们的传统道德观带来了强烈的挑战。

网络道德失范其影响程度是远远超出传统的道德失范的,网络道德相对于传统的道德观念而言,既非传统意义上的道德范畴,又不是独立于现实社会伦理之外的。它越来越多地影响着我们对传统道德边界的界定。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于2008年7月24日的第2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总数已达到2.53亿人,其主体是30岁及以下的年轻群体,这一网民群体占到中国网民的68.6%。较为年轻的年龄结构对于处于受教育阶段的学生的道德观、人生观形成影响较大。从学历上来看目前高中学历的网民比例最大,占到39%,中职生又首当其冲地成为网络冲浪的主力军,所以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在新时期加强中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有着必要性和紧迫性。学生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也是人生一个最为脆弱和危险的时期,中职学生处于身体和思维的逐渐成熟期,其本身的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熟。年轻人的这种特点是引发网络道德失范的重要根源。

中职学校教育中和谐文化建设与德育教育是紧密联系的,而在目前的形势下传统德育教育与网络道德教育又是有机的统一体,所以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和谐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网络道德教育与和谐文化建设上提出新模式解决新问题。

二、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创新模式

和谐文化建设与网络道德教育的根本在于人,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人性在学生道德观形成上的重要性,其归根溯源还是以人为本。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从“知识本位”到“人格本位”模式的转变。以往我们的互联网教学课程的设计主要强调互联网的使用技术,往往过于重视电脑应用技术的提高。重技能、重文凭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是造成学生网络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上来,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强调对非智力因素的开发,密切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

以“人格本位”教育理念为核心,通过各项教学活动及校园局域网络的发展带动网络教育。

1.建立校园局域网和学校信息平台,利用定期在学校网络信息平台上国内外时事政治信息,消除学生思想认识中的负面影响,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利用网络的便捷优势改善课堂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我们的德育教育丰富多彩起来。以学生更容易接受的形式,并在自身兴趣下通过与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树立起崇高的道德观念。并通过事例的讲解让学生了解网络道德及网络责任。

2.将职业中学校园网络纳人中国教育网系统,通过便捷的网络使中职学校局域网与高等教育网络对接起来。使中职学生能够更多地和高职院校的学生开展互动交流。让中职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可以求助于优秀的高职院校的学生。这样既利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又借助了网络这一便捷的工具达到了沟通与交流的作用。通过交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关,形成正确的道德标准。

3.建立完备的适应信息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的模式。学校在重视传统道德的同时更应该建立起一套能够适应信息社会道德教育发展的模式。不仅努力建设校园网络,拓展学生知识面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促进素质教育的实际落实,更应该正确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大量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论坛讨论等形式让大家更健康地交流,以更好地实现不同思想观点的交流与探索,使网络成为德育教育教学研究和培养学生学习良好德育品质的阵地。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觉悟、树立社会责任感。

4.将网络与实践结合起来。在现代社会中更应该强调传统道德的作用,注重中国优秀伦理道德传统的继承。注重中国传统道德的现实价值,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优秀伦理道德传统,借鉴、选取我国古圣贤阐述的许多深刻的伦理、格言和人格典范,特别是那种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宣传教育形式。

第9篇:中学校园文化论文范文

沉甸甸的成绩单离不开校长对学校的规范管理。对于办学,校长龙土发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办学思路。“一”是指“一个目标”,即“培育少年英才的精品校园与素质教育基地”;“二”是指“两条途径”,即“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的道路”;“三”是指“三种理念”,即“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人本理念,“宽而有度,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育人为本,质量第一”的育人理念;“四”是指“四种机制”,即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评价机制和合作机制;“五”是指“五项工程”,即优质生源工程、名师工程、德育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和精品校园工程。沿着这样的办学思路,阳朔中学外树形象,内强素质,成为阳朔县高中教育的窗口学校。

内外兼修气韵佳

龙土发校长说:“我校十分注重发挥环境育人功能和文化育人功能。”园林式的校园环境、舒适安全的校园生活、充满人情味的人文关怀,体现了阳朔中学“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人本理念与“服务学生、关爱学生”的办学宗旨。

走进阳朔中学,仿佛走进了一座大花园。四周青山环抱,犹如碧莲簇拥,依偎漓江之滨,龙脊山之旁,大自然赋予了阳朔中学得天独厚的灵气。现代建筑、校园网络、先进设备则彰显出阳朔中学的现代意识。

该校于2009年开展了国家级课题“学校安全工作的有效探索”课题研究,2012年10月已顺利结题。在三年课题研究中,课题组龙土发、王宇红、林木青等13位成员分析“显性”与“隐性”的安全隐患,并提出解决措施,同时投入240多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安全设施:修建300米塑胶跑道,增建15个球类运动场;建立校园监控系统,增添消防栓、灭火器等消防设备;增添食堂卫生安全设备,修建预防山体滑坡防护墙、隔离带等。同时还建立了桂林市三级心理辅导室——“心灵小屋”,改建了学校医务室,增添了2名医务人员。严格的安全保障措施为学生提供了舒适安心的生活环境,学校也由此获得系列荣誉:学生食堂被评为桂林市学生示范食堂,学校被评为自治区“优秀卫生学校”、桂林市中小学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在该校求学的学子们都说,阳朔中学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大家庭”。近三年来,该校获得政府拨款、社会筹资330万元,资助贫困学生5500人次。学生刘广宏曾因身患重病差点失去学习机会。得知他的病情后,阳朔中学为他筹措了两万多元的医疗费,使他顺利地完成了手术,重新回到了校园。刘广宏说:“我非常感谢阳朔中学,感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们。”

在75年学校历史文化的基础上,阳朔中学大力开发“现代校园文化”,精雕细琢,让每一块石头、每一面墙都会说话。徜徉于阳朔中学校园,欣赏该校的校园文化长廊、“会说话”的奇石、寓意深刻的宋哲元将军纪念石刻、楼道里学生自己绘制的美术作品,你能感受到阳朔中学高雅浓郁的文化氛围。

阳朔中学以历史积淀为基础,不断丰富发展自身的文化内涵。2012年9月,阳朔中学语文组编写的校园文化读本——《百里漓江百里诗选读》由广西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其内容涵盖自唐代以来各个时期的名家赞美漓江风光的优秀作品。龙土发校长说:“漓江山水诗词负载着阳朔当地1400多年的历史文化,是阳朔当地文化的精华,是优质的人文课程资源。”这本教材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创作力,还能激发学生研究地域历史文化、旅游文化的热情。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这些诗词的阅读、赏析和模仿创作,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创作了音韵和谐、情真意美的诗篇,一些学生还写出了文质兼美、有独到见解的鉴赏文章。

校本培养树名师

阳朔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徐进是阳朔中学的骨干教师之一。从教30年来,他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所带班级因班风好、学风浓、成绩优而多次被评为桂林市先进班级、自治区先进班集体。他教学方法新、活、精,语言幽默生动,课堂教学特色鲜明。由于骄人的教育教学成绩,徐进曾荣获桂林市首届“教学能手”“2010-2012年度桂林市拔尖人才”“自治区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等光荣称号。

阳朔中学拥有多位像徐进这样经验丰富、堪为表率的优秀教师。龙土发校长说:“我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头等大事就是要造就一批高层次的骨干教师,使学校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态势。”为此,阳朔中学坚持高标准培养教师,大力开展校本培养工作。

阳朔中学制定有《阳朔中学骨干教师培养方案》(A、B、C类)等方案,并实施多样化的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措施,总结出了骨干教师校本培养的途径,即确定培养对象分类制定培养方案依方案实施多样化的骨干教师校本培养措施对校本培养进行总结。

首先,选苗子,确定培养对象。在教师本人申请、教研组推荐、学校行政会议审核认定后,将教师分为A类(45周岁以下,是本校学科实力的代表人物,综合水平高)、B类(40周岁以下,多年教毕业班,成绩优秀,某一方面有专长)、C类(新教师培养对象,教学工作未满三年,有责任心和潜力)。

其次,分类制定培养措施。每学期,各类骨干培养对象均要承担各级别组织的研讨课、竞赛课、示范课及参加课题等教学科研活动,在相应教师指导下开展教研活动,同时建立教学档案,撰写成长故事、论文、教学反思。通过校内外专家指导A类对象,以A类指导B类对象,B类指导C类对象的形式实施培训。

第三,对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实施多样化的校本培养,并总结出“读与写结合式”“专家引领与教师自我反思结合式”“集体研讨与骨干示范引领式”“校内周末讲坛与校际合作式”四种主要培养方式。

该校让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怎样评课》《让生命的价值在教育科研中闪光》《教师100个好习惯》等文章,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通过组织教师编写《漓江诗词鉴赏》《百里漓江百里诗选读》以及撰写教学论文、个人成长故事等,有效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

该校多次邀请区内外的专家、特级教师来校作讲座,如陈玉秋、彭豪、马子坤、尹顺林等人,由这些专家及徐进、李孟星、龙土发等本校名师对各类骨干培养对象进行指导。同时要求骨干教师培养对象撰写课后反思(随笔)以促进自身成长。

该校坚持两周一次的集体研讨,组织成员进行理论学习、集体备课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每学期,该校均举行“骨干教师优质课竞赛”,让校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展示自己的优秀课例。通过以A类教师指导B类对象,B类教师指导C类对象的形式,促使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近三年来,该校青年教师有300多人次获得区、市级各类教育教学奖。

该校在校内开设有周末讲坛,形式有专题讲座、学术报告、学习心得体会等。2010年至今,李孟星“谈高考作文素材的运用”、周小明“谈元杂剧的内容结构与角色”等均走上了周末讲坛。此外,“校际合作式”也给教师们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和锻炼的舞台。2010年以来,李孟星等教师经常到县里的其他学校上示范课。每一次考察学习后,教师都要作课堂教学汇报,把学习的收获与全体教师共同分享。

目前,阳朔中学拥有中高级教师140人,区市级先进、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拔尖人才等89人,硕士研究生8人,研究生进修班结业58人,教师队伍由经验型向科研型、专家型转化。阳朔中学教师钟小飞由衷地说:“我是一名来自外地的老师,学校对师生的人性化管理,对青年教师不遗余力的培养吸引了我,我很喜欢这里的工作!”

多元发展显个性

5月17日,阳朔中学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英文歌曲歌唱比赛——“Let’s sing”,本次比赛由英语组组织,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及部分教师参赛。担任本次比赛的评委有外教Richard、音乐教师和高三年级组的6位英语教师。龙土发校长为此次比赛致开幕辞:“学一门外语不仅要学它的语言,而且要学它的文化,英文歌曲是学习外国文化的一种形式,希望大家能在今晚的比赛上有所收获。”在本次比赛中,选手们的参赛形式多种多样,有器乐弹唱、歌舞秀等,给观众们以美的享受,博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经过激烈的角逐,高二(1)班莫云科和高一(5)班唐皓同学夺得了此次晚会的特等奖。

阳朔是旅游名县,每年到阳朔旅游观光的游客很多。2004年以来,有近200多个国内外、区内外考察团到阳朔中学考察交流、参观访问。多年来,阳朔中学聘请专业的外籍教师为学生上英语口语课,并经常开展英语沙龙、英语角、英文影视欣赏、英文短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英语活动,营造了浓郁的英语学习氛围。长期熏陶下,该校大批学生在“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全国中学生英语作文大赛”中荣获一等奖,近三年共有300多人考上高校外语本科专业。浓郁的英语教学氛围已成为阳朔中学的教学特色之一。

龙土发校长说:“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合格+特长’的人才,是阳朔中学的育人目标,高考成绩在阳朔中学不是成功的唯一尺度,多一把评价的尺子,就会多一个成功的学生。”因此,阳朔中学很注重发展自身的办学特色,除了凸显英语教学特色,还积极发展体艺教育特色和科技教育特色。

阳朔中学是自治区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艺术教育示范学校。完善的体艺设施设备给了学生良好的训练环境,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体艺特长。近年来,该校有200多人考上体育、艺术类院校,体育特长生陈庭意说:“我们每天在体育场上挥洒着汗水,追逐着体育的梦想。”

2010年6月,学生毛长榕、莫志敏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荣获广西赛区高中组机器人篮球赛冠军,并代表广西参加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大赛决赛获得二等奖;2011年5月,该校3个机器人篮球参赛队作为广西唯一的县级代表队,在全国中小学生电脑制作竞赛广西预选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

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相得益彰。阳朔中学每年举办爱国主义教育读书月、田径运动会、红五月活动,要求全员参与,让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同步提升。该校以高中新课改为契机,积极探索特色办学新思路,加强课程设置环节,增设了通用技术、英语口语、语文阅读、影视传媒等课程,开设音乐、美术、书法兴趣班和地理、历史兴趣小组,组建“碧莲春草”文学社以及记者团、广播站,涵盖了各个学科,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充分展现个性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