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扁鹊见蔡桓公翻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扁鹊见蔡桓公翻译

第1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

【关键词】:望文生义 音韵学 连及 互文

学习古汉语,应具备一定的古汉语语法和修辞知识,切不可望文生义,而贻笑大方。窃以为“鲁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部分词语的解释上,犯有此忌。

1、忽视古汉语音韵学类

八年级下册对《出师表》“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不毛”课下注解为:“不长草木的地方”。“不毛之地”即为荒凉的地方,此种解释似乎说得通。但稍加琢磨,就发现问题了:“毛”的本义为动植物表皮所生丝状物,《诗·小雅·小弁》:“不属于毛,不罹于里。”又指农作物,如《左传·隐公三年》:“涧溪沼沚之毛,蘋蘩蕴藻之菜。”《公羊传·宣公十二年》:“锡之不毛之地。”再看一下辞源对“毛”字的解释:“不长五谷,指土地贫瘠。”用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可知,“不毛”即“不苗”。“毛”与“苗”为明纽双声,肖豪对转,二者音近义通。因此,“不毛之地”当译为:不长禾苗或不长五谷的地方,而并非不长草木的地方。

2、忽视“连及”修辞法类

连及也称“连文”、“连言”、“连语”、“连类而及”,这是古人在行文时,为了凑足音节而在一词的前面或后面连上一个与其意义相类或相反的词的表达习惯。连类而及之辞只起凑足音节的作用,并无实际意义,所以由连类而及造成的复音词都是偏义复词。

八年级下册《扁鹊见蔡桓公》:“君之疾在肌肤,不治将恐深。”“肌肤”一词课下无注解,但与教材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翻译为:“你的病已到了肌肤里”。在此,“肌肤”被理解为联合词语了。扁鹊第一次见蔡桓公时就指出“君之疾在腠理。”“腠理”即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组织,“君之疾在肌肤”说明他的病情较之“腠理”已加重(深)。

如果吧“肌肤”理解为肌肉和皮肤,那蔡桓公的病究竟是加重(深)了还是减轻了?再联系后文看,蔡桓公的病是逐渐加重(深)的,“肌肤”的“肤”在这里没有实际意义,“肌肤”的意义只在“肌”字上。“肌肤”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肌,即肌肉。这里所用的就是连及的修辞方法。

九年级上册《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中“东南隅”亦属连及,就是东方的意思。七年级上册《桃花源记》“忘路之远近”的“远近”,亦属此类情况,“忘路之远近”就是“忘路之远”,忘记了路有多远。

3、忽视互文修辞法类

“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遇到这种情况切不可将上下两个句子生硬的割裂开来,机械的翻译。

七年级上册《核舟记》:“其人视端容寂。”课下注解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从词性角度看,“端”是形容词而不是动词; “视端容寂”,在这里是互文见义,“视端”与“容寂”互相呼应,彼此渗透。“端”不仅形容“视”,也形容“容”。“寂”也同样如此,就是说“端”和“寂”都是来形容面部表情的。“视端容寂”应理解为“面目端庄而平静”。

八年级上册《醉翁亭记》“……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这里的“歌者”、“行者”合在一起泛指各种行路的人,他们有的歌,有的休。而并非教师用书所译:“……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九年级下册《触龙说赵太后》“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教师用书译为:“他们地位尊贵,却无功于国,俸禄优厚,却毫无功劳。”功与劳本来是有区别的,“以言曰劳,以力曰功”(《史记·高祖功臣侯年表序》),我们对触龙的言论,不能将“功”与“劳”强行分开,这里用的是互文的方式来表达的,较为正确的翻译应为:“他们地位尊贵,俸禄优厚,却毫无功劳。”

教材对学生有着范本的功能,编纂者相对教师而言是学术权威,尤应注意做有本之学,否则不仅是贻笑大方的问题,而是造成了教坛的混乱,最终是贻害于莘莘学子。

参考文献

1、古汉语音韵学述要(修订本) 何九盈 著中华书局 2010-11-01

第2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

不少学生由于不懂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方法,结果常会出错误,还会闹出一些笑话。如何正确理解文言文的内容,把握主题。进而分析技巧呢?在这里,笔者想与中学生们谈谈文言文学习的一些方法,或许对于大家的学习能有一定的帮助。笔者认为文言文学习应该注意以下原则和方法,它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十二个字,即“信、达、雅”和“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

“信、达、雅”是翻译文言文的三条基本原则。

所谓“信”,就是翻译时要忠实于文言文原文的内容和每个句子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字字、句句地落实,或直译或意译,不歪曲原意,不添枝加叶、不望文生义、不牵强附会:更不随心所欲地撇开原文,去凭空编造。

所谓“达”,就是翻译出来的现代汉语要求表意明确,语言通顺流畅,既要使句子完整无缺,保持原文的语言不走样,又要避免语句的呆板,留有文言气。

所谓“雅”。就是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以及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留、换、增、删、调、选、引、缩、扩”则是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因为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词义和语法已有所不同,所以翻译文言文时要根据句子特点和组成句子的实词、虚词的不同情况,采用合适的方法。

一、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的词语。文言文中凡是专有名词、物名、职称、器具、度量衡单位以及一些固定词组(如成语)等,可照录保留。例如: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岳阳楼记》)

译: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官降职做了巴陵郡的太守。

句子中的“庆历”是年号。“滕子京”是人名,“巴陵郡”是地名。这些专有名词在翻译时把它们照搬到译文中去就行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陋室铭》

译: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水不在乎深,有了龙就灵性。

这句子中的“山”“水”“龙”古今词义相同,翻译时不用改变它的原意。

二、换替换词语。文言文里的有些词语古今差异较大,这些词在现代汉语中意思已改变,在翻译时就要用相应的词语来替换。例如:

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译:扁鹊远远地看见桓侯便转身往回跑。

句子中的“还”通“旋”,是“转身”的意思。“走”古今词义不同,应换成“跑”字。

三、增增补词语或句子成份。在文言文翻译时,增补的情况最为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居多,所以翻译时应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增补成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或多音节词。例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译: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面对着山居住。

句子中“年”“面”“居”都是单音节词,应增补为双音节词“年纪”“面对”“居住”。

2 文言文是将数词直接放在名词或动词的前面,而不用量词。翻译时应把量词增补上去。例如:

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

译:那个表演口技的人坐在帷幕中,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块醒木罢了。

3 句子成份的省略是文言文里常见的现象,翻译时为了表意明确,应作必要的增补。例如: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村里人)看见渔人,竟大为惊奇,问(渔人]是从哪里来的,(渔人便)原原本本地告诉了他们。

原文中省略了两处主语一处宾语,翻译时应将它们补上去,并用括号表示。

4 有些句子,它们的句子成份是完整的,但是为了上下文的连贯,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翻译时也要作适当的增补。例如: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译: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鱼为职业。(有一天他)沿着溪流(划船)前行,忘记了(划行)路程的远近。

四、删删去一些不译的词。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在句子中只起某些语法作用,没有实在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相应的词语,因此,可删去不译。例如:

夫战,勇气也。

(《曹刿论战》)

译:作战,是靠勇气的。

句子中的“夫”是发语词,没有实在意义。因此删去不译。

五、调调整语序。文言文中有一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等。在翻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把它们的语序调整过来。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主谓倒装)

译:你太不聪明了。

何陋之有?(《陋室铭》)(宾语前置)

译:有什么简陋呢?

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状语后置)

译:行人在树下停留休息。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定语后置)

译:(马类中的)千里马,吃一顿有时要吃尽一石饲料。

六、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要选用恰当的词义来翻译。例如: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顾”是一个多义词,它的义项共有七条:A、回头看;B、看;C、探问;D、拜访;E、顾惜、顾念;F、考虑;G、但、只是;H、反而、却。根据上下文,这个句子中的“顾”用H项最恰当。

七、引

引申词义。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很多,因此有些词很难从它的本义在现代汉语中找到相应的词语,对这类词应选用切合原文语境的引申义来替代。例如: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岳阳楼记》)

译:于是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了它原来的规模。

这里的“增”本义是增加,此处引申为扩大;“制”本义为制作、制造,引申为规章、制度,再引申为规模。

八、缩缩就是简化。即把文言文中的一些繁笔合并翻译为简笔,使译文简洁通畅。例如: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

译:总计一条小船,刻有五个人物。八扇窗户,还有竹篷、木桨、火炉、茶壶、画卷及念珠各一件。

九、扩即对过于言简意丰的句子加以扩展。如“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这类句子,翻译时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就难以把意思全部表达清楚。

第3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

一、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

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必要的。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知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如果师生之间没有心理沟通,缺乏情感共鸣,是难以产生“合力效应”的。从一定意义上讲,语文课是情感课,语文课堂更是一块情感共鸣的教育艺术园地。如讲授舒婷的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我注重与学生、教材之间的沟通,运用饱含深厚情感的教学语言,引导学生对具体词句进行阅读、讨论,并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发出由衷赞叹。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体会,我再细心点拨,巧妙“移情”,使学生在感受祖国的苦难和振兴时自然激发了自己的爱国之情。教学充满了活力,理性的光芒就会在情感共鸣的火花中放射出来,学生的知识“跃迁”也因此有了物质基础。

二、多一分机智,少一点呆板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微笑、风趣的语言带进课堂,做到幽默、宽容,寓教于乐,创造出一种公正平等友好合作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轻松、愉悦而“乐学”。有效的教学应该是在轻松、愉快中完成的。而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的形成,离不开灵活多样、随机应变的教学方法。如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恰如其分地激思,不失时机地点拨,或板书、或演示、或讲解、或讨论,使学生在轻松中紧张地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学习和发展能力。对于质疑问题提出异议的学生,多表扬、多鼓励、多引导,形成活跃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活泼愉快的课堂应该体现教师的幽默讲解,教师对学生发言的聆听,学生对教师的大胆质疑,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对话、相互合作。教师要恰到好处地表扬和鼓励学生,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自信心,在表扬和鼓励中享受成功,体验课堂新收获的快乐。

如一个法国教师上《人要有同情心》的课。他先把自己的外套脱下来,并要求学生也脱去外套,接着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把衣服穿起来,然后再要求学生不用手而把衣服穿上(需要学生用嘴来帮助其他同学才能穿上衣服)……孩子们在这种情况下形成了一个基本看法,任何人在特定条件下,都可能需要帮助,需要关心。

教师又备了一些轮椅要孩子们坐上轮椅到外面兜一圈。一出校门,孩子们的心灵受到震撼:只要经过的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主动帮助他们。孩子们的心灵又一次受到洗礼。无论是作为残疾人还是作为健康人,都要有同情心。在这里,法国教师善于开发课程资源,就地取材,表现出很强的课程能力和智慧。

三、多一分赏识,少一点指责

赏识犹如阳光滋润万物生长,而赏识教育就是生存教育,就是发展教育,就是成功教育,它是—把打开希望之门的金钥匙。课堂上的赏识能掀掉压在学生身上的自卑巨石,让学生的潜能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排山倒海,势不可挡。

所有的学习障碍在学生巨大的潜能面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比如教育界的杰出代表魏书生老师,经常采用让学生大声喊“我能成功”,帮助学生驱赶紧张、拖拉、自卑、培养自信。魏老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从赏识开始的。一次,从外地刚回来的魏老师走到班里一看,过道里坐满了听课的教师,本来打算复习,一看听课的那么多,便改为讲《扁鹊见蔡桓公》,于是学生开始查资料、翻译、讨论,重点基本掌握了。魏老师想,学习最差的学生能不能熟练地掌握呢?于是,他叫了一名姓张的差生。张某很有信心地站起来翻译。不料话一出口,便引起哄堂大笑,原来他把“蔡桓公”念成了“蔡恒公”。听课的教师都替魏老师捏—把汗,不知他会怎么办?只见魏老师微笑着说,“我发现张某进步了,开始独立思考了。”学生们先是一怔,接着鼓起掌来,大家理解了老师的意思:“桓”和“恒”是形近字,能够根据字形读音说明张某进行了独立思考。赏识使张某增强了自信心,后来他的成绩直线上升。他的自信心,植根于“赏识”的土壤上,一点点成长起来,越来越茁壮。教师对学生真诚的表扬和赏识,不仅可以激励他们当时的学业,有时候甚至能决定他们日后成才的趋向。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激发学生思维的目的。当学生回答正确或有所创造时,教师应用赞许肯定的态度予以表扬;当学生对老师或课本的讲解提出质疑时,教师不应粗暴地打断或强行制止,而要耐心地让他讲出来并加以鼓励,既使学生出现错误、误答,教师也应在平等的氛围中与学生共同讨论,加以纠正。“亲其师,信其道”,这样的课堂,学生怎能不愿意上?

第4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文言文教学

文言课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起着传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走进课堂你会发现,学生对文言文的抵触情绪很大。很多教师也反映文言文难教,在讲台上讲得口干舌燥却是费力不讨好。为应付考试,文言课便成了字、词、句的翻译课。教师独霸课堂,忙于讲解、板书,学生则忙于抄抄写写、背诵,教学过程机械、死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仅有的一点兴趣消失殆尽,文言课逐渐沦为语文教学中的“鸡肋”。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把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本文试图从激发兴趣、强化诵读、重视积累、教会方法、鼓励质疑五个方面谈谈笔者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积累足够的文言文知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呢?我们可以通过同学们看过的影视剧《水浒传》《西游记》等,激发他们读原著的热情,尤其从激发他们读浅易白话小说开始,逐步扩大阅读范围(这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并且组织学生到学校阅览室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再学习一些较为简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论语》《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学习《岳阳楼记》《出师表》之类较长的美文,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文言文的词汇,把学习文言文变为学生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的行动。

例如,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写上“病人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接着,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三个成语串联整篇课文的情节,必能极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强化诵读

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道出了“读书”的真谛。读准了,读多了,往往就会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就会进入一个广阔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会逐步走向丰盈和深刻。

在我国古代,读书学文就非常注重熟读与背诵。学习写诗填词,除了要熟悉诗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条件之一就是要诵读大量诗词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读成诵。文言文与我们相隔年代较为久远,学生对于文言文的语言习惯很不熟悉,这就使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要指导学生学好文言文,必须指导学生积累大量的语言感性材料。没有语言积累,学生就无法真正地领悟课文的内容和语文知识,而要进行语言积累,朗读和背诵是十分有效的途径。在朗读和背诵中,学生还会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语言美。如朗读《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时,文章中那些整齐的格式、优美的语言、明快的节奏和高远的立意,一定会使读者陶醉。而文章中的这种美唯有读出来才会有深切的感受。

三、重视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光学不积累,能力如何提高?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把学过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的用法进行归类总结,逐渐使知识系统化,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让学生养成摘录的习惯,把一些名句、重点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强记忆,学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还有赖于迁移的训练。迁移时注意选择一些与课文难度相当的,内容联系紧密的,主题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笔者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时,以《王冕求学》作为迁移材料,进行比较学习,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刻苦求学的重要性。既巩固了文言知识,同时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阅读课外文言文的能力,实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阅读浅易文言文”的目标。

四、教会方法

语文大师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学也应“授人以渔”,教会方法,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对号入座,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使文言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根本谈不上语感、意境,导致原文与译文的分离,其结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笔者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师答疑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做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只用保留就可以了。

五、鼓励质疑

第5篇:扁鹊见蔡桓公翻译范文

本文从以读为导,诵读结合、译议结合,正确释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三个方面探讨了如何做好初中文言文有效教学,为提高教学效果,

贯彻素质教育提出了一种思路。

关键词 文言文 情境教学 素质教育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他是我国古代人民的一种书面语言,是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反映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虽历经沧桑,却生机勃勃。学习文言文,具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有助于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学习我们祖先的伟大精神,崇高品德和高度智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培养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振兴中华的决心,提高我们的思想、知识、文化素质。同时还能够加深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提高现代汉语的语言修养和表达能力。

教育的育人特性决定了语文课程作为我们的母语教育的重要性,担负着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了解民族文化必须从阅读民族经典入手,而作为中学语文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文言文教育打通了民族文化教育的通道,《出师表》、《陋室铭》、《醉翁亭记》……无不以简洁凝练的语言承载着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深刻,韵味深长。初中文言文教育作为一个起点,不仅要让学生汲取精华,接受熏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由于年代久远,沿用了两三千年的文言文对于初中生而言古奥难懂:生僻字,诘屈聱牙的句子,封建制度……加上教学方法的不当,简单拆解文字,重复机械劳动,很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倦,滋生厌学情绪。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对于我们目前简单填鸭式的教育来说迫在眉睫。

一、以读为导,诵读结合

对于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生来说,没有文言文的语感,加上文字生疏,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教师在开始就需要以范读引导学生,正确诠释文中人物,以抑扬顿挫的语调、适时的夸张表情,声情并茂的抓住学生的心。当学生从中感受到了好奇,可以组织学生诵读、齐读,诵读需要眼、耳、口并用,更重要的是内心油然而发,传达文字的情趣,是培养语感、加深语境理解的重要方法。而齐读可以使学生与他人对比,找出自己模糊的地方,加深印象。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此基础上,抓住生僻字、通假字、破读字、古音字(如古人名、古地名、古官职名、古器物名称)等,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句读,弄懂文章的词句结构和语言意义。通过反复诵读,利用文言遣词造句的特点和语音停顿、逻辑重音、语气声调等诵读要诀来深化词义句意的理解辨析,可以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译议结合,正确释义

当学生对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教师就需要在这时适当的点拨,使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重点有所了解:重要实词、虚词,常见句式。古人说话的方式与现代人有所差异,也许相同的词在古代就是另外一个意思,需要根据上下文意思来判断。译义最重要的是将难懂的古文转化成容易理解的现代汉语,方便记忆。

文字的理解个人有不同的方式,在教学时不能简单的释义,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让每个学生自己表达,从不同的侧面翻译,使之转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学生的记忆才更加深刻。如《塞翁失马》,从标题上看,学生很容易理解,一个叫塞翁的人丢失了一匹马,就一个题目,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塞翁是什么人?他的马是怎么丢的,被偷了还是走丢的?丢的马找到了吗?带着这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文中找答案:文章写的是塞翁的马走失了结果却带回来一匹更好的骏马,儿子因为骑马摔伤了不用去服兵役,正所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不同,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人,以他们自己的实例做参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译议结合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的一点是,译和议的过程相辅相成的,可以随心所欲,天马行空,老师只是在这个过程中起引导作用,不要偏离主题,只要目的明确,条条大路都可以通罗马。

三、创设情境,寓教于乐

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课堂要善于利用丰富的现代教学工具,通过展现画面、模拟体验、情境表演等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很多山水描写文言文通常都是文字很多,在学生看来繁冗复杂,兴趣不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并细致讲解具体的内容,某句话对应的风景,或者以问答的形式让学生去思索,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感知文字内容,感知形象。

文言文中有很多叙事情境,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扁鹊见蔡桓公》等,情节性很好,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以组为单位,把课堂变成表演的舞台。学生在准备的过程中会认真排练,背台词,准备道具,其他同学在欣赏过程中会不自觉带入思考:如果自己表演会怎么样,品评哪些表演的好,哪些表演的不好,不知不觉会提高整理思维的能力,对文字的理解也会加深印象。

文言文的思想情境由于时代的限制往往隐藏的比较深,需要借助一些作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他人评价等来做综合判断,对古人的身份时代的情境处理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了解文字的思想情感,使学生处在情境中,更加准确的理解。

初中文言文教学时间紧、篇目多、任务重,在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问题存在,所谓“教无定法”,我们应不断地积极探索更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培养学生提高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总之,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应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给学生松绑,创设主动学习情境,让学生自己感悟,愉快地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同时,努力使文言文教学走出低效的怪圈,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赵志伟.旧文重读:大家谈语文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靳玉乐.探究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