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春天的现代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最后,我们还尝试着当了一回小诗人,一首首富有童趣的小诗,就从我们的笔尖流露出来。我也写了首诗——《四季的树》。
四季的树
春天的树,
秋天的树,
发了绿芽,
金黄一片,
归来的鸟儿
孩子们收到
有了新的家。
秋姑娘送来的信。
夏天的树,
冬天的树,
郁郁葱葱,
光秃秃的,
炎热的天气
像年迈的老人
有了一丝的清凉。
纳雍,其实我并不熟悉,开始只是听我的学生说过。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不少毕节纳雍的,他们常常向我推销其家乡如何的美好,那里的文化如何之深厚,是贵州的“诗歌之乡”,让我的思维开始滋生出纳雍地理概念。而真正了解纳雍,却是我读罢《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之后,我才有了真正认识。诗乡名副其实,诗歌羽化成为了纳雍的文化符号。在文化或者精神层面上,是否可以这样说,诗歌是这个地域的文化延续。吕进先生说,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表现一个地方文化与文明的标尺。《2010纳雍跨世纪新诗大展》正是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大展的前言里说:“纳雍的好诗人很多,纳雍的好诗歌很多,但版面有限,仅推出了17人的诗歌!”让我们只能从少量的海水中去看大海。从这次大展里,我们看到了纳雍50后、60后、70后和80后四个年龄段诗人的作品。每个年龄段的诗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和创作倾向,以不同的书写方式反映特定年龄阶段的书写模式与文化认同,让人窥探到纳雍新诗歌的全貌:50后是基础,60后是主打,70后是中坚,80后是希望。不同年代的诗人共同经营着这片土地上的诗歌,彰显一个地域文学的繁荣。
在大展里,50后的诗人仅段扬1人。段扬的诗歌应该属于新格律诗的范畴,传统的诗歌美学贯穿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些“现代诗经”的味道。如《你猜不到那是我》:“在你经过的路旁/我愿变成小花一朵/让你欣赏它的美丽/却猜不到那就是我//在你遐想的夜晚/我愿变成流星一颗/让你赞美它的璀璨//却猜不到那就是我……”从中看出一种古典的美。在他的《延续美丽》《想我的时候》等篇什里都体现着这一创作倾向。60后的诗人占了11人,分别是陈绍陟、居一、空空、田庆中、西篱、睁眠、姜方、罗俊荣、王家洋、平镛、龚红梅,形成了强势的诗人阵容。可见,60后,是纳雍诗人的主体,是纳雍最有实力的诗人群体。吕进先生曾经在近年的一次华文诗歌论坛上断言:中国诗坛已经进入了60后的时代,因为这些诗人已经成为了中国诗坛的中坚力量。从展出的纳雍诗人和诗歌文本中可以看出,纳雍也不例外。陈绍陟的诗歌有一种地域文化精神气韵,地域书写中带着强烈的现代符号。比如《西部大书》就是佐证:“荒漠。季风。狼。是否一只大鹰/高悬于天?灼热自翼而退,如海潮/凉风吟成蛇体/漫如晚雪,行人归宿……”新奇的诗歌意象,表现出诗人的想象能力。组诗《还乡》表现了作者的家园意识。该组诗里的《就是这条山路》触动了诗人的创作神经:“这条山路,父亲已经陌生了/尽管山上仍然吹着三十年前的南风/――那么/父亲,我们就顺着杜鹃花林走/一路倾听山泉的声音吧。”山路作为诗歌的具象同时又是诗歌的意象。很多从山路走出来的人,当他们离开山路的时候,山路已经从他们的视野中逐渐的淡去。而陈绍陟却没有忘记自己走过的山路,从中展示出一种浓浓的怀乡情结。还有书写贵州土著民族的《穿青人》表现出一种民族的关怀意识,给读者传达了《土人》刀耕火种的生命历程,描绘了一个民族的不屈的历史进程,有一定民族史诗的创作倾向。居一是一位具有地域创作理念的诗人,他的诗歌包含了两个创作层面的题材,一部分是乡土的诗歌,另一部分是写自己远离故土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是过去时,一个是现在时。或者统称为过去现在时。前者包括《水西的忧伤》《向一粒苦荞跪拜》《致父亲》等,特别是他的《致父亲》:“写了一辈子诗词才发现/你是一首不讲究格律的古韵/只剩下尾联两句。垂垂老矣/就像瀑布摔到悬崖底下/才从梦中惊醒……”少年不知愁滋味,长大才知父母恩。这种传统的文化思想延续在他的诗歌里。后者包括《深圳情绪》(1―6号作品)《小小的肉体》《听雪》等,优秀的诗歌往往是和生存状态联系在一起的。空空的诗歌主要表现生命的情绪和思考的场景,比如《八月还乡》《一种精神》、《落日》《南方》《人之高原》《追忆死亡》等。《落日》里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在一片小小的碎玻璃上/我看见英雄的眼睛/仿佛一块青春的琥珀/在时间中闪闪发光。”同时展示了诗人的英雄情结。田庆中的诗歌自然朴实,其中还不乏诗歌的空灵,如《重返贵阳》《在总溪河》《月夜》《冬夜》《空酒瓶》等。我们以《空酒瓶》为例证:“我手中有一只空酒瓶/空酒瓶里装满了眼泪/一种更加醉人的液体//燕儿/如果你把自己装进酒瓶/我便永生永世/只痛饮你。”空酒瓶里装的是人生的悲欢离合,装着很多人的无奈和秘密。西篱是比较熟悉的女诗人,早在中学时代,我就在《花溪》文学月刊读到过她的诗歌和散文。我只知道她是贵州人,并不知道她是纳雍人。她的诗歌清丽婉约,往往表现的是一细微的生命状态。如《梦歌》《我的心在秋季醒来》《暮色如同回忆》《父亲》《随水而来》等,小题材写出了大诗歌。小处着眼,表达出女性特有的思考,给人的心灵吹来了一阵清清的风。《梦歌》就是比较典型的:“头挨着头/肩暖着肩/呼吸平和/眼含光明/那是一个多么喧闹的雨季//望着我们想的地方/像两朵花一样/湿漉漉思想/在眼睫间/偶尔闪动……”在她的诗歌里可以听见一种心灵的低语,内心世界的流露。睁眠诗歌里的使命意识比较浓厚。比如《献诗》《怀乡诗篇》《端阳》《有关麦子》《纳雍》等等。我曾经在不少的文字里断言:故乡或者家乡是不少诗人写作的起点,也是不少诗人诗歌创作的高点,甚至是某些诗人或者作家终身的创作主题。睁眠的诗歌创作就存在着这种创作的状态。《献诗》之一就能阐释这一倾向:“现在,我必然以诗歌接近草本/让心深入民间/在穷门小户中也平静地驻扎下来/成为苦水一侧的食物和煤块/替他们的忧伤流泪……”在这几句诗里我们不难看出使命意识。姜方的诗歌比较清新,语言朴素,以小诗见长。像《秋天的路上》《春鸟》《盛满鸟声的脚窝》《当堂作文》《有诗袭来》等,都是从日常生活的瞬间采撷诗意,每首诗歌比较短小,很少超过20行的,但是每首诗歌比较精致,揭示了生活的哲理。比如《秋天的路上》中的几句:“秋天的路上/我将自己匆匆收割了/又匆匆挂在/另一棵树上。”写诗不容易,但是写好小诗更不容易。因为小诗中蕴涵了不少生命信息和作者的思想。罗俊荣的诗歌表现的是来自震动心灵的诗歌意向,总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出口,表达自己主观情感,在传统的诗歌语言中寻找自己现代意识的文本表达,比如《今夜》里的一节:“今夜/我不会再说话/任滴血的灵魂/为一支流泪的蜡烛/寻找安生的土地。”王家洋的诗歌题材比较广泛,朴实的诗风,有一种生活的历史穿透力,真诚中饱含了自己人生态度。在他的诗歌中,我比较推崇他的“新乡村歌”。比如《怀念村庄》《犁》《献给父亲》等。《怀念村庄》就是可以证明:“怀念村庄/怀念我年迈的父亲/他身子的张力/令我的诗句逊色/在花朵的后面/在灵魂的后面/有一双眼睛/倒映着天空、和我……怀念村庄/怀念烈日下的那片云朵。”诗里充满着灵气他的诗歌里,父亲这个形象多次的出现,表明作者的对父亲的感情与感恩。当然,他的爱情诗也写得不错,如《给阿丽》:“我不想回去/我不想让火焰重新回到/平静的内心/我要将一支深入民歌的花朵/移进屋内//阿丽,您弱小的身子/让我想起一支蜡烛/一支我小屋里尚未着火的蜡烛/洁白、高尚,而又楚楚动人……”像一支爱情的午夜插曲,飘荡在人的心里。平镛的诗歌有一种虚实相间的表现手法,容传统和现代为一炉,比如《果实》《认识黑夜》。《果实》里这几句诗歌比较精彩:“我羞涩于秋天/明月在家园的枝头且歌且舞/果实的声音四处飘逸/于风起处。”诗歌里的通感用得比较到位。龚红梅的诗像一支乡村的双簧管的演奏,揭示了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用心,注视你们》、《阿梅》、《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公路那边站着我的爱人》里的几句诗就可以凸现诗人爱情追求:“我的爱人,站在公路那边/御风而至/以春天的温度/深入我的胸腔清点我的积蓄/还有一指之遥/就可触及心脏/为爱情跳动的节奏……”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会想起女诗人林子的著名情诗《给他》。
在大展里,70后的有2位,分别是吴艳林、陈炜。关于70后这种提法,诗歌界一直存在一种观念:游离60后和80后之间的过渡代,70后常常是被人忽视的群体。吴艳林的诗歌以女性的视角打量着生活,反映了一种不安于平庸生活的独语姿态。如《周末,我成了一条鱼》《逃离与亲近》《那些事情》等。听听《逃离与亲近》里倾诉吧:“如果愿意/允许拉上你的手/就让我们/在今夜出发吧/你看月光落在雪峰/该有多么好/漂浮的云朵/那是梦的天使……”不难看出,女性内心的个体流露,婉约里甚至几分的凄清。陈炜的诗歌关注现实,诗歌充满着现代的气息。如《儿子》《退房》《伤害》等。如《儿子》:“未来是一副没有翻开的底牌/选择比难产的分娩还要阵痛/没有选择/成了最容易的选择。”诗句里仿佛是在撕碎着传统的语言,给人耳目一新感觉,冲击读者的视觉神经。诗歌应该是永远的语言艺术,这在两位70后诗人里得到诠释。
80后在大展里有3位,闵云霄、周泓洁和徐源。虽然都是80后的小青年,但是他们的诗风也完全不同。闵云霄的诗歌具有80后的那种独特的思考,语体上有自己的个性。如《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冬天从你的夜晚降临》《献词:灿烂的菊或歌唱》等,单是诗的标题就让人看到与众不同。试读《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的几句:“在你的怀里种植一个春天。是/多么容易的事呵!柔软的小山/和我们纠缠不清并疯狂蠕动/润如酥的小雨在认认真真/清洗我们的天街。亲爱的:/小河已经暴洪了,袭卷我们一春一夜的/疼痛与疲惫。布谷鸟一声声撕心咧叫后/春天已经在我们的怀里降临。”可见,闵云霄和大多数的80后一样,注重语体的革新。在周泓洁的《时光,时光》组诗里,写了1988,2008,2010这三个时间点。也许,这三个时间点,表现了一个人的成长过程。诗或多或少地受到了“后现代主义”诗风的影响。表现了80后对于外来因素的接受或者借鉴写作模式。在《1988,启蒙老师的粉笔灰》中写到:“掬一捧启蒙老师的粉笔灰/1998,顽皮成园丁的桃李/我说那些细腻的颗粒像一具具尸体/老师说像泥土中种子的养分。”有人认为,诗歌就是撕碎传统的语言或者对传统语言的彻底颠覆。80后的诗人也不例外。他们大多是这一观点的语体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徐源的诗歌是写实的,乡村意蕴在他的诗歌成为主格调。在80后诗人中这是比较少见的。如《村居有感》《童年洗澡的小河》《焊接竹子的人》《姐姐》等。《村居有感》里对乡村传统物事的书写:“我在乡村里,爱上了这些事物/老牛的哞叫,无限延长/直到黄昏漫过每一块开满油菜花的田地/月亮一挂在院子的篱笆上/就只剩下风从竹叶上,悄悄走过了……”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物事的现代书写。80后有80后的书写方式,作为评论者,不能完全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但是我比较推崇他们的创新精神,应该进行客观的评价。
摘要:在现代传媒多样化和社会转型期的复杂语境下,汉语诗歌在历史性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是,看似衰微的局面中也出现了许多复苏的态势。本文试从现代传媒和转型期文化的角度浅谈当下的汉语诗歌。新时代语境下的汉语诗歌。
关键词:现代传媒转型期文化汉语诗歌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是世界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五四文学革命后,中国诗歌进入了白话诗阶段,开始了现代化进程。现代汉语诗经历了自由体诗、格律诗、象征诗、现代派诗、政治抒情诗、朦胧诗、先锋诗等探索阶段,基本上保持着旺盛的生命朝气,但进入九十年代至今,诗歌的创作与阅读都呈现了下滑态势。诚如王光明教授在《现代汉诗的百年演变》中谈及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诗歌状况时所言:“灯光暗转,垂暮放下,剧情已渐新……许多东西一夜之间从悲剧变成了喜剧”“诗歌似乎直接走入了黄昏和暗夜。”这不能不使人焦虑,但是,关注当下的汉语诗歌语境,笔者也发现了一些新动态,由此浅谈开来。
一、汉语诗歌传播媒介的变化以及引发的思考。
诗歌传播是诗歌发挥艺术作用和获得自身发展的重要方式,诸如口传、抄写题跋、印刷、朗诵等,在现代科技日渐发达的今天,汉语诗歌的传播媒介有了重要的变化。
1.网络成为汉语诗歌重要的传播媒介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文化已经成为值得研究的课题。网络文化以“虚拟性、交互性的符号自我(主体)”为基本特征,即网络用户凭借诸如网名、图片等进入虚拟的网络世界进行交互性的及时交流互动。其中,博客的兴起造就了众多网络,包括诗歌写作者,据新浪网统计,在网上开博客最多的是诗人群体。可见,网络确实对汉语诗歌产生了重要影响。
(1)发表和阅读作品的便捷度和自由性。在传统观念中,诗歌是少数“精英”方可享受的高级精神品,同时受到体制影响,普通写作者更是很难发表作品,而网络解决了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可以快速而自由地发表作品,这就为更多的诗作者进行艺术探索、发表作品提供了广阔的园地,也为读者阅读作品提供了方便。
(2)阅读的交互性。网络“交互性开放的界面”使读者的阅读活动与众多不确定的其他读者共同进行,并通过留言回复等方式与其他读者和作者进行交流,便利的传达阅读和创作感受成为了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创作激情,同时也为作者修正、调整自己的作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3)接受环境的立体化。网络平台具有“超文本界面”,它是纸张以外的电子文本,不再是传统文本的线性的或平面的结构,而是网状的多维立体结构,有着“超文本链接”,用户点击文本中加标注的一些特殊单词或图像,就能打开另一个文本。在这样的环境中阅读诗歌,可以增强接受信息的灵活性和综合性,相关内容的便利提取也有利于诗歌的理解和扩充阅读。
(4)表现形式的多媒体化。不同于传统文本,网络可以提供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多媒体支持,阅读过程中会有相关的音乐图像等元素,比如在一首写春天景色的诗歌里,可以配上诸如青草、桃花、冰化的溪流等图片,还可以配上清新的音乐,这就构成了一个形象生动的接受环境,增强了阅读诗歌的趣味性,吸引了更多的读者。值得思考的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力。
2.从诗朗诵等活动中谈汉语诗歌的音乐性。
近年来,配乐诗朗诵、诗歌电视、央视新年新诗会等活动的举办为诗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汉语诗歌的接受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见,汉语诗歌的发展,音乐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诗歌与音乐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中国古代许多的诗歌都是可以入乐演唱的。中国很早就有所谓的“歌诗”,即能谱曲配乐配舞表演的诗歌,如《诗经》、楚辞等。与音乐相近,抒情诗也有着声音和谐的音调和节奏,有较高的心灵自由度和情感表现力。中国的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韵律,为人们所熟识和喜爱的现代诗歌也往往有着音乐美,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舒婷的《致橡树》、余光中的《乡愁》。
诗歌研究者吕进曾言:“中国新诗是一种看的诗,依赖吟唱和朗诵是越来越少,”这或许是当下许多人否定和轻视新诗的重要原因。诗歌不同于小说、散文等其他文学样式,音乐性是诗歌的重要因素,新诗虽不必延续旧诗的平仄等严格限制,但是节奏和内在的音乐性是必需的。如何使现代汉语诗歌尤其是现代汉语抒情诗具有音乐性,如何使得好的汉语诗歌在新时代得到有效的流传,这些都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努力探索。比如,当代优秀流行歌曲的歌词(如谢冕先生赞赏的崔健的《一无所有》)、古诗改编的歌曲(如《明月几时有》)就是有价值的尝试。
二、转型期文化语境下汉语诗歌的接受以及引发的思考。
著名学者杨乃乔教授2008年来保定学院讲座,在回答笔者关于“现代汉诗”发展状况的提问时说到:“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诗歌——文学中的“贵族”的阅读是没有环境的。在这个读图时代,追求审美感官的速度与刺激成为趋势,诗歌注将没落。”杨教授从当下环境的反面因素指出了诗歌衰落的原因,笔者在这里想反其意用之,探讨一下新时代语境对诗歌发展的有利影响。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诗歌生存的社会语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元而矛盾的时代中有着诸如中西文化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碰撞、生存与道德的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反差等,人们所焦虑的是更为严重的生存危机和精神的无根感。信仰多元侧面导致信仰缺失,灵魂的漂泊使人们内心出现了矛盾郁闷颓废无聊彷徨的情绪,这一点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具有普遍性。历史仿佛回到了五四时期,狂飙突进浪漫激情后滋生的是面对理想和价值失落的苦闷与迷茫。与现代物质日渐丰厚构成反讽的是现代人的精神空虚。可以说,整个社会在渴望着一种灵魂的栖居地,人们需要生命性情的滋润,需要心灵的休憩与安慰。
而诗歌作为一种极具感情的文学形式,集中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充满了对真善美的向往,对人生的吟唱,对生命的珍重,对崇高精神和道义的担当,对心灵故乡的永恒守望,其中现代诗歌更是有着现代人生存的丰富情感和经验,等等。这些都可以抚慰当下人的心灵,满足受众的精神需求和阅读期待。
试以海子的诗歌为例,考察海子的生平及其诗歌可以发现,其中隐含着一个重要命题——对灵魂栖居地的追寻与确认。“珍惜黄昏的村庄,珍惜雨水的村庄/万里无云如同我永恒的悲伤”(《村庄》)“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他的抒情短诗吟唱着大地、河流、村庄、麦地……那是“永恒的人类生村和生命之庞大根快”,是一种“文化乡愁”,长于农村的海子对乡村有着独特的生命体验,他深情地吟诵着自己的诗歌理想,追寻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他的诗歌是熔铸真性情的生命之诗,海子对生命的爱与信仰都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滋润和感动,这也许是近年来海子诗歌受到重视和喜爱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在转型期复杂文化语境下,诗歌也存在着发展的有利环境。贴近心灵,抒写有真性情的生命之诗,是诗歌的本质要求,也是汉语诗歌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上主要从现代传媒和转型期文化的角度浅谈了当下汉语诗歌的发展,汉语诗歌的发展是值得研究的大课题,当下的状况还有许多复杂性和艰巨性,有待笔者学识能力的提高,或许能够进一步深入下去。汉语诗歌有着悠久灿烂的历史,在20世纪的百年探索中又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我们有理由相信,在21世纪,汉语诗歌一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1.《写作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陈超,《海子论》,《打开诗的漂流瓶》,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白话诗运动就从1917年2月在《新青年》上发表的这首小诗开始。关于这次文学变革,通常人们称之为“运动”、“革命”,而不用所言的“文学改良”称之,因为这次变革不仅颠覆了诗歌的传统,比如格律、诗节、段落等,其发生还与社会与政治有巨大的关联。
1919年,在《谈新诗――八年来一件大事》一文中总结这一运动时说“直到近来的新诗发生,不但打破五言七言的诗体,并且词调曲谱的种种束缚.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有什么题目,做什么诗;诗该怎样做,就怎样做。”并称其为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的诗体大解放”。
“无论是19世纪末的‘诗界革命’,还是20世纪初的‘白话诗运动’,都是被严重意识形态化(政治化)、世俗化(急功近利地实用化)的非诗的文体运动,是利用了诗自身的文体革命潜能进行的政治体制改革和文化启蒙运动。”对于新诗诞生的先天不足,对新诗作了20年研究的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珂颇为遗憾。
朦胧诗勃兴
1976年,“”结束。思想解放在社会各个领域迅速蔓延。1978年12月23日,《今天》经北岛、芒克等人之手在北京创刊。它被视为“朦胧诗”的发源地,北岛、芒克、食指、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歌,最早便是刊登在这份刊物之上,而被广为传抄。
对于这些诗的评价,不断引发文学乃至政治层面激烈的论争。在论争中,这种诗歌也被命名为“朦胧诗”。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认为,这些“朦胧诗人”的表达,为当时的人们带来了一种精神出路的可能性,填补了“”造成的精神空白,因此当时的人们对于文学,对于诗歌的那种感情,近乎一种信仰。
一些有威望的诗坛前辈,包括艾青、臧克家等人在内,都对“朦胧诗”表示了批评的态度。他们认为,所谓“朦胧诗”,“是诗歌创作的一股不正之风,也是我们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文艺发展中的一股逆流”;朦胧诗的“理论的核心”,“是以‘我’作为创作的中心,每个人手拿一面镜子自照自己”,“排除了表现‘自我’以外的东西,‘把我扩大到了遮掩整个世界”。
对“朦胧诗”的批判,特别是针对支持“朦胧诗”的诗歌评论者的批判,在1983年“清除精神污染”运动中达到“”。谢冕、孙绍振、徐敬亚三人因为撰写了标题上都有“崛起”这个词的支持“朦胧诗”的文章,在“清污”运动中被概括为“三崛起”进行批判。他们的文章被看作是“有代表性的错误理论”,是“程度不同并越来越系统地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文艺方向和路线,比起文学领域中其他的错误理论更完整更放肆,因而不能低估它们给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带来的混乱和损害。”不过,这些批判,并没有阻挡“朦胧诗”的影响。事实上。在80年代中期,它已确立了在当代新诗史上的重要地位。
第三代诗人
在“朦胧诗”和“‘崛起’论”受到猛烈讨伐的1983年,《今天》作为“诗群”已不存在,“朦胧诗”的势头也已衰减。
这个时候,“社会生活的世俗化的进程加速,公众一度高涨的政治情绪、意识已有所滑落,读者对诗的想象也发生变化。国家、政党要求文学、要求诗承担政治动员、历史叙述的责任的压力,明显降低。”洪子诚分析。
“朦胧诗”虽然对于传统意义上的“政治诗歌”形成反叛,但反叛的方式仍是带有政治色彩的,其诉求仍存在于一种政治理想;另一方面,由于“朦胧诗”影响扩大所带来的模仿和复制,使得“朦胧诗”本身难于超越自我,过早地进入“经典化”的程序。
就在这个时候,更年轻的诗歌写作者对于“朦胧诗”的反叛有了需要以及可能。于是,一种与“朦胧诗”有别的“新的诗歌”应运而生。这些后来者,把自己称为“第三代人”,他们的诗后来被称为“第三代诗”。他们有意地与“朦胧诗”形成对抗,划清界限,寻求自身的超越。1986年,以“现代诗群大展”为标志。“第三代诗”达到自身的一个。
此后,人们对于诗歌的关注程度慢慢下降。“主要还是文学的政治地位被削弱了,这一点在诗歌上更明显一些。”洪子诚解释。
20世纪80年代最后一年的春天,诗人海子躺在冰冷的铁轨上,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轰轰烈烈、激情澎湃的80年代诗歌运动终于从高高的浪尖上跌落。那个属于诗歌和文化的年代已成过去,人们迎来了90年代――20世纪的最后10年。
评论家王晓渔认为,海子的死是一件象征性的事件,从此诗歌告别了抒情品质,被巨变的时代所割裂。
世纪末的论争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外部看似冷冷清清的诗坛内部却争论不断。
1999年4月,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当代室、北京作家协会、《诗探索》编辑部、《北京文学》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诗歌创作姿态与理论建设探讨会”在北京平谷县盘峰宾馆召开。来自北京和全国各地的近40位重要诗人、诗歌理论家和批评家与会。
90年代,以北京《大家》、上海《倾向》等杂志为基地,聚集了西川、王家新、肖开愚、孙文波、陈东东、光等一部分诗人,和程光炜、唐晓渡、陈超等一些诗评家,成为当代诗坛的一大主流,被称为“知识分子写作”。
在这次会议上,“民间立场”的于坚、伊沙、沈浩波、谢有顺等人向“知识分子写作”的王家新、西川等诗人发难,指责知识分子写作“欧化”、“西化”,非汉语写作,而提倡“口语写作”的“民间立场”才是真正的汉语诗歌。
在《艾青诗选》中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艾青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摘抄5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1爱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的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喜欢乐观话得豁达的诗,可艾青的一生经过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从中提炼出诗人忧国忧民大情怀。
我很喜欢艾青的现代诗总觉得那些充满沧桑的文字。让人读起来热血沸腾,任时光荏苒,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是在记忆里永存。
读完《艾青诗选》这一本书让我记忆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艾青写这首诗时正难国内当头,这首诗写出了艾青的忧郁。他的忧郁源自于农民的苦难,这里有浓烈的爱国之情。
作者用一只鸟的形象开头,在个体上面的渺小,短暂与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间,是为表达自己对土地最真挚深沉的爱。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鸟,永远不知疲倦地围绕着祖国大地飞翔,永远不停歇的为祖国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积极适应时展的要求。我们也要像爱情那样爱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而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唯有努力学习,树立信心,坚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一生关心劳动者生活的爱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悲惨生活照,更多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思考,以及我现在生活的思考,会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会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努力,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2将《艾青诗选》捧在手中,感受近代历史的痕迹。
一本橘色的书皮的背后,满载着中国男儿的坚强,勇敢,他们不屈的精神深深地烙印在我们心中。凶狠残忍的帝国列强对我们国家所犯下的一切罪恶,将无法抹去。艾青以他苍劲有力的诗句述说着历史的悲凉。
艾青的《春》:春天了,龙华的桃花开了,在那些夜间开了,在那些血斑点点的夜间,那些夜是没有星光的,那些夜是刮着风的,那些夜听着寡妇的咽泣,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饥渴的野兽,甜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之子的血液,于是经过了悠长的冬日,经过了冰雪的季节,经过了无限困乏的期待,这些血迹,斑斑的血迹,在神话般的夜里,在东方深黑的夜里,爆开了无数的蓓蕾,点缀得江南处处是春了。
人问:春从何处来?我说:来自郊外的墓窟。作者将战争的胜利比作春天,用了多个那些以及将将土地比作野兽,吸着血,可以从侧面写出敌人的残忍,激烈,死伤惨重,表现出战争胜利的来之不易,是用无数战士的血液换来的,表达了艾青对勇敢无畏,坚持不懈,爱国的战士的赞美和敬佩。
艾青笔下的每一段诗歌都诉说了一段故事,表达对战士品质的赞美,对战争的痛恨。最后呼吁人们和平,反对战争。读着艾青的诗,朗诵着艾青的句子,有种浓浓的爱国情谊涌上心头,眼前拂过战争的一幕幕,不禁握起拳头。
艾青是善良的,他笔下的每一个人的初心都是善良的,是战争的无情,冷漠的改变了他们。人们长时间生活在利益的争斗中,死伤不计其数,战争,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利益争斗。我们应该保持初心,反对战争,人之初,性本善。
我和艾青一样,让勇敢无畏的人成为我们的榜样,让我们站起来,反正战争,不要在利益的世界里被污秽沾染,我们要保持一颗单纯善良的心。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3《艾青诗选》的封面十分的简朴,深蓝色的封面上仅有着一个艾青的头像和一些对《艾青诗选》的赞美。艾青拥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在他的诗中你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他对光明的渴望和对自由的向往,以及对黑暗势力的不妥协和极度痛恨。
他以革命的现实主义手法,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悲惨命运。同时它的诗篇又激励着千千万万不愿做奴隶的人们,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国土去英勇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艾青的诗歌中不仅蕴含着赤子的真诚,还蕴含着感情的真挚,是艾青心中情感的最真实的写照,是艾青的诗歌之所以动人的最根本的要素。每次看《艾青诗选》时,我总会被艾青那平凡却带着强烈爱国情怀的文字给打动。好像艾青就站在我的面前,深情地朗诵着这一首首诗,表达着对祖国和人民最深沉的爱。
我从艾青的诗中领悟到了善良、坚忍、勤劳的真正含义。“善的源泉潜藏在内心,如果你轻轻推开那扇心中的门,甘甜的泉水就会汩汩涌出。”从这句话中我看出艾青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的,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善良的,我们一定要坚守善良的本心,不被邪恶所腐蚀。对生活多一分善意,少一丝冷漠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如此的美好,充满着生机和欢笑。
一个人要想真正地成长和成熟,挫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挫折,才能一点点地挖掘出自己身上的不足,从而去改变自己。只有怀着真挚的热情去面对生活,生活才会给予你温暖的怀抱。只有真正坚忍的人才能经历足够多的挫折且不被挫折所打倒,一旦被打倒那就很难再爬起来了。
勤劳能使我们的明天愈发充满活力和勇气,没有人是可以不劳而获的,只有付出了才会有收获。只有勤劳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美好。艾青便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勤劳、坚忍、善良的人。
我决心向艾青学习,成为一个勤劳、坚忍、善良的人,尽我所能去做一些对社会有益的`事情。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4读完《艾青诗选》,心灵就被略有点偏冷的灰色填满了。那一首首诗里所蕴含着的沧桑而厚重的忧郁,仍然久久萦绕在记忆中。
艾青的诗,总是让我想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他以悲悯的心,爱着天下每一个遭受不平等的人民。他的悲伤和痛苦,从来不是出于自我的利益。“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谁也不愿意看到,古老的民族几千年来栖居着的土地,在敌军的铁骑下正奄奄一息。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应对时事的艰辛,逃避现实显然是懦弱的,所以艾青没有选择逃避。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里,在人民的苦难目前,“小我”是微不足道的,而是需要有“大我”的情怀。所以,艾青勇敢地担负起了职责。朴实无华的文字里,流淌着悲天悯人的情怀:“我爱这悲哀的国土,古老的国土——这国土养育了为我所爱的世界上最艰苦与最古老的种族。”诗中传达的,还有对光明热烈的渴求和讴歌:“一切的美都和光在一齐”“在黑夜把期望寄托给黎明在胜利的欢欣中歌唱太阳”。几千年来,从屈原写下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开始,对人民无私的热爱,“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能够被认为是负职责的知识分子创作的永恒主题,是现实主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艾青的诗里,没有“黄河在咆哮”那种尖锐的战斗意志,因为这种情感有时是略带盲目和幼稚的。艾青的诗传达出来的,是“北方是悲哀的”那样深刻的
无力感,离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更近。读来仿佛棉花堵在胸口,有时候让人感到有些鼻酸。
在艾青的诗中,常常能够见到“黎明”“太阳”“火把”,不难看出,它们具有十分明显的象征意义。艾青对黑暗旧社会的痛恨,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和渴求,蕴含在这些意象中;而这些简单的意象,也使得他更容易将热爱和诗情献给所有人民,从而和人民紧密联系在一齐。抛弃掉一切无用的矫饰,艾青从古体诗繁琐的韵脚、字数、行数等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了,所以,他所表达的情感显得更为深挚,直达读者的内心。
读一读《艾青诗选》吧,你将会领悟到一个人所能拥有的最宽广的心灵,以及最伟大的情怀。
艾青诗选读后感高中范文5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一、创设文本意境,促进情感进发
这是情感教育的首要的关键一步。我们知道,语文教材中蕴含美感,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人生之美、道德之美……这些美又借助美的语言形式表现出来。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氛围来刺激学生的情感迸发呢?
(一)巧设导语,营造氛围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心设计的导人,能把学生带人作品的情景中去,从而做到“披文以人情”“缘情而悟文”。例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我是这样导人的:“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春天是怎样的呢?”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我用饱含美感的语言道:“是呀,春天,阳光明媚,温暖和煦,鸟语花香。为此,有多少文人墨客在吟唱:‘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像这样的美句,既能让学生回顾春之奇、春之美,又把学生引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中。
(二)巧妙设疑,激思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十分重要,它不仅是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的“导火线”,也是学生情思被激发的诱因。那么老师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抓紧时机,找准切人点,让学生质疑,让他们通过思维活动走进文本构筑的情景。例如教学艾青的现代诗《我的思念是圆的》,在学生初步读文以后,我抓住一个“圆”字向他们发问:“‘圆’蕴含着美满之意,诗文背后的‘不圆’又是什么?”学生经过合作探讨很快便悟出了海峡两岸人民骨肉分割的“不圆”,自然走进了作品浓浓的乡愁中。
(三)创设情景,缘情入境
所谓创设情景,是指教师利用各种手段营造一种与课文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景和氛围,激起学生相应的情绪体验,使学生尽快走人文本营造的J清感世界。笔者在此仅列两种:其一,以语言造境。例如,于漪老师在教《七根火柴》时候,引用了保尔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动情而包含哲理的语言,使学生走进了无名战士伟大的爱国情感之中,并引发了对这种生命价值的思考。其二,用多媒体展现情景。例如,在学习哪道元的《三峡》时,我一边播放关于三峡的录像,一边伴以舒缓优美的音乐,再辅以充满诗意的介绍,让学生既品到了三峡的鬼斧神工之美,又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二、深挖文本情慷,促进情感升华
这是阅读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第二步,是一个文本阅读的发散与升华的过程。因为阅读是一个体验与表达相统一的升华过程。所以说,情感教育首先应进行抒情感悟(外化)使情感言语化、实践化。
(一)借语言抒情
即借口头语言来抒发学生体验的文本情感。这种抒情方式可以通过发言、对话、品读(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表达自己体验到的情感),使内在的情感外显、释放,从而不断提高对情感的理性认识。例如,我在教学《七颗钻石》一文时,当学生感受作品思想情感后,我让学生互相交流学习本课的体验,学生畅所欲言,通过言语外显体验。甚至,还把这种体验化为情操,成为做人的内驱力。
(二)借文字抒情
借文字来抒情,也就是要求我们善于借助书面语言文字,将读者体验到的情感抒发出来。学生用文字写下自己与文本对话后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的思想与文本交融的一个过程。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在课末设置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为家乡的冬天写一个片段。这个习题抛出后,在小组内,学生稍做构思便执笔挥洒,写作中,不少学生把老舍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延伸到自己对家乡的喜爱,挚爱之情溢于言表。
三、体验文本内涵,促进情感内化
情感教育中最为关键的是激发与体验。这是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投人文本、体验文本情感的过程。
(一)驱遣想象,品味情感
刘舰曾说过:“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可见自然界的一叶一虫,春风明月,白日春林,只要在作品中出现,总会体现作者的情思。因而,必须发挥想象,步人情景,才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触景生情。例如,我在教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一边播放名曲《二泉映月》一边让学生闭上眼睛驰骋想象,在大脑中再现词人苏轼月下独酌的情景。学生很快便体味到词人“出世”与“人世”的内心矛盾,进而被他那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所感染。
(二)角色转换,体验情感
所谓角色转换,只指学生担当或扮演文本中的角色,直接化身为文本中的人物。这种方式比较适合于一些情节故事性强的作品。为了实现角色转换,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小品表演、分角色朗读等方式。例如,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我采用了课本剧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先编写剧本,然后根据脚本,分别扮演皇帝、骗子、大臣、孩子等角色。通过表演,学生真切体会到文中人物的心理历程,从而唤醒了学生对真诚的渴望。需要指出的是,角色转换这一方式的使用,必须坚持形式为内容服务的原则,使课堂表演有个“度”。
(三)美读课文,感受情感
朗读是一种融语气、声调、神情于一体的技巧。叶圣陶老先生美其名曰“美读”。他说:“所谓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例如,我在教学《散步》一文时,我让学生用一种亲切的口吻,舒缓的语调,倾诉般的语气去朗读,使读者与作者在心灵上产生谐奏,学生体验到了字里行间浓浓的亲情。
初听程璧的声音,并不算太过惊艳,清清淡淡,浅吟轻唱。同样的音色,在民谣女界可以翻出一大堆,比如小娟与山谷里的居民,比如王鹃。心绪浮躁时,也许就直接忽略点击下一首,而正是这样毫无侵略性的温暖声音,却适合在某一个散漫而不经意的时刻循环播放数遍。
大学毕业后,程璧去了日本有名的设计工作室工作(无印良品),这也许是许多人羡慕的工作,之后辞去工作,勇敢投入到“不靠谱”的独立音乐制作,开了一间工作室。很好奇,一个都不具备参加歌唱真人秀让导师转身鼓掌的特质的小姑娘,哪儿来那么大的勇气?她笑说:“我老板也说是我的歌迷,我还是忠于内心吧。”在与程璧聊天中,她最喜欢谈起的就是“一棵树”,这好像代表着她的音乐,她的审美,她自己。 与诗歌密不可分的旅日情缘
音乐周刊:听你第一首歌是《冲绳民谣》,日本工作的经历是否对你影响很大?
程璧:主要在音乐上面我是借鉴,了解他们的创作形式。我看到东京那边的一些音乐人一把木吉他就可以做一张专辑,也是我第一张专辑的启发,只要传达的东西是对的,形式没那么重要。被真正的冲绳民谣的影响会少一些,它的唱腔要华丽一点。我是受到福原希己江(《深夜食堂》第二季唱插曲的女歌手)的影响,她的唱法包括吉他演奏的一些形式。而且我们很像的是,音乐里表达对生活的感受要多一些。
音乐周刊:你的第一张专辑里收录了很多诗歌,对诗歌的喜好是从小就开始的吗?
程璧:祖母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程璧这个名字是她给我起的。小时候我跟祖母生活在一个北方四合小院,那里是我创作的最初灵感来源。祖母出生在民国时代,是我见过的最诗情画意的人,喜欢写作和歌唱,教4岁的我写毛笔字背唐诗。再后来我去东京,认识了旅日诗人田原,他用中日文双语写作,是日本国民诗人谷川俊太郎的译者。他带我去谷川家里拜访,一边包饺子一边读诗,还介绍我认识了中国诗人北岛和西川。在这个时期我开始阅读大量的现代诗作,并开始尝试在古典吉他上面去为这些诗歌谱曲。直到有一天午后,我和诗人朋友们一拍即合,做一张为诗歌谱曲的音乐专辑。于是有了《诗遇上歌》,收录了谷川俊太郎的《春的临终》、北岛的《一切》和西川的《夜鸟》,以及田原的日文诗作《枯木》和土耳其诗人塔朗吉的《火车》。
音乐周刊:你特别提到了祖母,你的父母支持你的选择吗?会不会觉得稳定会更重要?
程璧:现在还是很支持的,我一直都是很要强的人,也会很努力做好。就像考上心仪的学校,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也很重要。他们知道我倔强,也就放任我了。小时候父亲觉得我在绘画方面的天赋比唱歌要多一些,所以听到我做音乐还有点怀疑。父辈对于声线的理解是高音,像京剧那样的,所以他们不太明白民谣这种演唱形式。到后来唱多了,再经过一些训练,发现高音也是能唱上去的,通过真假声的技巧。 为了争执而错过是遗憾的
音乐周刊:你的和弦比较简单,也是受设计时期的极简主义影响吗?
程璧:算是吧,也是受茶道影响,这是一种静寂之美。茶道大师千利休只在自己的茶室装饰一朵花,就能看到整个春天;通过一滴水,就能看到整个山泉。这种想象力是我的音乐所追求的,这样耳朵不会听到很复杂的东西,而是在一个琴弦上听到很丰富的东西。
音乐周刊:《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这张专辑邀请莫西子诗担任制作人,为什么会想到他呢?
程璧:是调性相合的人,他的身上没有城市感,更多的是森林、大海、山野、月光。哈,我们都是植物系的人,我朋友说我是“植物人”。我听过他的专辑《原野》,或是高亢或是忧伤,或是明亮或是低沉,是从土地里面生长出来的旋律,所有的浅唱低吟都是最自然和原始的东西。感谢莫西子诗,每一首作品,如果没有他的巧思编排,就不会有今天这样完整的样貌。每一首歌,如果是一棵树,我只是粗粗地画出了轮廓,是他让它们真正地枝繁叶茂,最后蔓延成整片森林。《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这一首,他的声音一出现,就带入了一个更辽远而深邃的世界。
音乐周刊:如果选择标签,你觉得自己是民谣、诗人,还是歌者或其他。
程璧:目前看来应该是歌者。但我更想做一位美学践行者。我在硕士阶段的研究方向是东方美学,毕业我没有选择继续读博,而是投身社会,因为相比研究,我希望做一位创作者和践行者。音乐、设计、文字,这些艺术形式都是我愿意使用的表达方式。每个人来到世界上使命不同,或者本就无所谓使命,只是愿意怎样活着而已。对我而言,活着就是去接近这世间那些珍贵而无用的东西,比如一棵树,一段诗行,一些情感和思想,并将这些传递,用我的歌声或者文字让人相信这些“美”会一直在。那些因为争执而错过的落日,是我看来最遗憾的事。
音乐周刊:你有自己的推广工作室,独立音乐人如何在做好推广的同时,不失去自己本来那种独特性?
程璧:创作本身是要独特的,这样才能有宣传的根基。新媒体时代其实有很多适合的平台,我也没有找大的制作公司。我有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包括虾米音乐,一些比较小众的平台,是我的受众最广的地方。虾米前段时间推了焦点,他们开玩笑说,我已然是虾米的一姐了。哎,希望他们对一姐再加把劲儿。
程璧自述
我叫程璧,出生在北方,名字是祖母给我起的。小时候我跟祖母生活在一个北方四合小院,那里是我创作的最初灵感来源。祖母出生在民国时代,是我见过的最诗情画意的人,喜欢写作和歌唱,教4岁的我写毛笔字背唐诗。印象最深刻是她经常哼唱那首《松花江上》,“9・18”那年她从东北跟着父亲入关,从此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每次她唱到“流浪”二字,我都听得到里面的乡愁。
1、梅花品格高尚,铁骨铮铮。她不怕天寒地冻,不畏冰袭雪侵,不惧霜刀风险,不屈不挠,昂首怒放,独具风采。人们见到梅花,便会受到坚强、刚正和高洁气质的熏陶和激励。
2、梅花美,却把美留给了洁白无瑕的天地;梅花香,却又有谁知道“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艰辛;梅花俏,却“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傲雪斗霜、不怕困难、谦虚乐观。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以一抹余红换来春满天地!
3、梅花,虽不及月季之梅,也不比牡丹之傲气,却成为古今文人墨客赞美的对象,为什么呢?是梅花艳丽多彩吗?不!是梅花的精神!
4、梅花是桃红色的,形状像玫瑰,看起来像冬天开的桃花。当秋末冬初的时候,我们就能隐隐约约地看见梅花的身影了。那时,它的颜色又淡,花也开的很小。到了“大雪”前后,北方的寒风越刮越大,人们都只有躲在家里避寒,而仅有极少数勇敢的人冒着巨大的寒风像蜗牛一样慢慢地爬行,另外还有一些上学的儿童也在大风中慢慢行走,简至是举步维艰。梅花尽管也被吹得左晃右摆,一些吹落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可还有的花瓣在枝条上纹丝不动,在寒风和大雪中默默地忍受痛苦,没有叫过冤,喊过屈,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默默奉献。
5、梅花甘于寂寞,妩媚脱俗,淡泊名利,无私奉献。她不因没有彩蝶缠绕而失落,亦不为没有蜜蜂追随而沮丧,更不似那癫狂柳絮随风舞,也不学那轻薄桃花逐水流,而是无私、无怨、无悔地默默绽放于严寒之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欢乐和美的享受。
6、【编辑提示】相关内容请参考,关于梅花的好句好段 描写梅花精神的句子 描写梅花的古诗词 赞美梅花的现代诗 歌颂梅花的诗句
7、就在这漫天遍野的雪中,就在这万物的哀叹声中,梅花出现了,就在这雪地中傲然挺立着。她那高而细的枝干,丝毫受不到风雪的影响。傲雪临霜。在风雪中怒放,充满了豪情,挺立着,挺立着,任凭风雪的吹打……这就是我喜爱梅花的原因,坚强不屈。
8、所以腊梅花在冬天开的特别旺盛,不管风吹雨打,它仍然开的那样饱满,就像一位亭亭玉立的美少女。
9、我喜爱各种美丽的花。玫瑰花的凝重热烈,舒展奔放,令我为之心动神往;荷花的典雅脱俗,冷艳幽香,令我为之仰慕倾倒;的雍容端庄,秀外慧中,令我为之赞叹敬重;牡丹花的妖娆多姿,国色天香,令我为之痴迷眷恋然而,我最喜爱的还是梅花。
10、那花白里透黄,黄里透绿,花瓣润泽透明,像琥珀或玉石雕成的,很有点冰清玉洁的韵致。
11、梅花具有天生的丽质芳姿:花形秀美多样,花姿优美多态,花色艳丽多彩,气味芬芳袭人。
12、冬天,许多花都已经凋谢了,而梅花却能在凛冽的寒风中独自开放,与寒冬顽强争高下。
13、梅花芬芳浓郁,暄香远溢。若去赏梅,尚未近其树,未见其花,便先有浮动的暗香阵阵袭来,为你引路。待徜徉在梅花丛中,则香气盈怀,你若深深地吸上一口气,更是清香满口,沁心入脾,顿觉心旷神怡。梅香还能持久,赏梅归家,那梅香仍沾襟染袖,萦身绕体,数日不绝。
14、冬天来到了这儿,冬寒一吹,树木弯下了身子,美也随之而去了--树上不说没一片好叶子,但也有1——2片。说到这儿我也变弱了。可一棵腊梅树竞在冬天里挺拔着像一个坚强的士兵,冬风吹来,它不服,再挺拔点,冬天没有一块冰雪,寒风能斗过它?可以说它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这几个字。我醉了!醉了!醉在它那精神,“不”!是它那顽强、坚强们精神。不知不觉我的思想领着我变成了腊梅树。
15、梅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的精神及清雅高洁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向征。梅花与别的花不一样,越是寒冷,越是风凄雪压,花开得越精神,越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呢!
16、我们中华儿女和梅花有一样的硬骨气。时期,日本侵略军对我们施以惨无人道的暴行,不但没有吓倒我们的热血儿女,还更加激发了我们反抗的斗志,无数英雄儿女抛头颅、洒热血,奋起反抗,将日军打得狼狈不堪、抱头鼠窜,为后人写下了一首可歌可泣的青春之歌!
17、冬天到来,寒风呼啸,万里冰封,唯梅花不畏严寒,顶雪开放,傲视群芳,越是风欺雪压,花开的越精神。
18、梅花,你拥有最高尚的品质,默默无闻、自强不息、坚强、刚毅,不向困难低头,不夸耀自己。你虽不像春天开的那些桃花、李花那样艳丽,而你却敢于和凛冽的寒风、冰冷的大雪抗争,直面险恶的环境,勇敢地面对挑战。
19、梅花尽管也被吹得左晃右摆,一些吹落的花瓣在空中飞舞,可还有更多的花瓣在枝条上纹丝不动,在寒风和大雪中默默地忍受痛苦,没有叫过冤,喊过屈,它让我真正懂得了什么叫默默奉献。
20、你看那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怒放着的梅花,难道你就丝毫没有感受到她的美吗 难道在漫无边际的白雪中,你突然看到前方有一株挺立着的梅花,你就不被她那种不畏寒霜,坚强不屈的精神所感染吗 难道你不曾想到,她与战士们坚强不屈的精神多少有些相似吗?难道你就没有想到,这傲雪临霜的雪梅,真真切切的象征了我们的革命战士们,象征了他们那种顽强不屈,勇于拼搏,渴望着暴风雪的来临的那种精神,那种意志品质吗?人们赞美牡丹,是因为它的富贵,赞美荷花,是因为它的出淤泥而不染,而我赞美梅花,是因为她的那种坚强不屈,傲雪斗霜的精神,同时也象征了那些在困难面前不低头,越挫越勇的人们!
21、观赏梅花不仅看其形态,品其芬芳,更重要的是欣赏梅花的品质和风格。
22、腊梅花开得快,凋谢得也快,但它的品格是高贵的,永远不会在人们的心目中凋谢!春、夏、秋,它看着别的花盛开、凋谢,只有到了冬天,它才黯然开放,它是多么的坚强,正如宋朝大诗人王安石所写: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我爱腊梅花,因为腊梅花有着我们值得学习的精神,让我们时时刻刻记得做一个“傲霜斗雪”永不放弃追求的人!
23、梅花的颜色最常见的有红、粉红、白色。红色的梅花艳若桃李,灿如云霞,又如燃烧的火焰、舞动的红旗,极为绚丽,颇具感染力。观之使人受到鼓舞,感到振奋,心中腾起异样的激动。粉红色的梅花如情窦初开的少女的面颊,带着十二分的羞涩,如描似画,柔情似水。置身其中赏心悦目,遐思无限,流连忘返。白色的梅花如银雕玉琢雪塑,冰肌玉骨,是那么清丽超然,清雅脱俗,清白无瑕,清正无邪,令人望之肃然起敬。
艾青致哑默
立宪同志:
你在5月22日写的信,早已由文汇报社转来,至今已过了半个月才给你写回信,深感抱歉!
你的信很热情,一定是个火气旺盛的年轻人,看来也写过一些诗。只是对我来说,实在过誉了,我是不敢当的。除了谢谢你的鼓励,还能说什么呢?
实际上,这二十七年,我并没有搁起笔来吃社会主义,只是忙于无效劳动――收集了不少创作素材;我将努力去整理出来。
不知你担负的是什么工作?暇时盼能告知你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匆忙祝你愉快!
艾青
一九七八年元月九日
北岛致哑默
立宪:
这一阵忙极了,全部精力都投在刊物上,所以未能及时回信,请原谅。
你寄来的几份稿子,引起大家热烈的争论。总的看法,首先认为是很有分量的,但觉得政治色彩过浓,篇幅也较长,第一期暂不用。《良心》热情洋溢,构思不错,缺点是语言有些拖沓,某些细节不够真实。就我个人来讲,这几篇东西还是《文学艺术……未来》好,有些段落非常精彩。
我觉得,有必要让你多了解我们刊物的宗旨,这样组稿时候你就会有所选择。我们打算办成一个“纯”文学刊物,所谓纯,就是不直接涉及政治,当然不涉及是不可能的,这样办出于两点考虑:(一)政治毕竟是过眼烟云,只有艺术才是永恒的。(二)就目前的形势看,某些时机尚不成熟,应该扎扎实实多做些提高人民鉴赏力和加深对自由精神理解的工作。另外,稿子尽量短小精悍,主要是短篇小说(五千字以下)、短诗(三十行以下)、文艺随笔(三千字以下)和翻译作品(近代或现代的小说、诗歌、评论)。请你从这个着眼点组稿,目前最缺的还是小说和评论。
刊物定名《今天》,争取本月二十日以前问世,到时候,我一定给你们寄一些去,并请你们在贵阳的繁华区张贴。
我们在“发刊词”里这样开始:
“历史终于给了我们机会,使我们这代人能够把埋藏在地下和内心深处的作品公布于世,而不致再遭到雷霆的威胁和处罚。这是机会,我们不能再等待了,等待就是倒退,因为历史已经前进了!”
其实,这种雷霆的威胁和处罚还时时盘旋在我们头上,它们也在等待机会。我和我的朋友们已做好失去自由的准备,不过,即使出现万一,我们也会欣慰地想:我们不是孤立的!
祝
好!
振开
78.11.17
立宪:
原谅我这么长时间没给你去信,前一段除了忙于刊物,还得照顾病重的母亲,我肩上的负担很重,有许多事情无暇顾及,见谅。
第二期如果有人还要的话,请按启事中的长期订阅手续索取订阅卡。第三期我让人给你寄去七本,不知够不够,第一期我们准备重印,印好再给你寄几本。
诗歌朗诵会于四月八日上午在北京八一湖畔举行,开得较成功,参加会的共有四五百人(那天正起大风,否则与会者还会多些),其中外国记者和警察各占二十名左右,在警察的“保护”下,朗诵会添了层热烈的色彩。有人把整个场面拍成电影,准备作为历史文献,等照片洗好,我挑几张给你寄去。
《哑默诗选》早已收到,谢谢你如此珍贵的礼物,封皮别致,刻印得也很漂亮,其中有几首诗我很喜欢。但总的来说我觉得你的诗再精粹些就好了。现代诗的特点之一,就是高度压缩的容纳量,往往在短短的几句里,表现出几首古典诗歌所容纳不下的内容。
另外,从手法来讲,也应该多样化一些,否则容易给人留下单调的感觉。请原谅我的坦率,因为在我看来,朋友之间,尤其是诗人之间,这是极为重要的。
第一期的《在废墟上》和第二期的《归来的陌生人》,是我仓促写成的,很想听听你们坦率的批评意见。
握手!
振开
79.4.16
江河致哑默
哑默:你好!
来信收到。现已到春天,想必你的秋冬创作季节一过,又会有百花开放。盼早日见到。对你的诗,我只能谈点粗浅的看法,我认为诗中理性强是优点也是缺点,关键在于如何表现。诗应当是可感觉的,写诗就应当如艾略特所说:把思想还原为感觉。像感觉香味一样感知思想。在这一点上,是否你可参考。你的诗、黄×的以及《崛起》等其他同志的,在气质上我都非常喜欢,我一直奇怪贵州为什么会造就这样浓郁又热烈的性格。《今天》上的一些东西,就总不免有些京城的纤弱和。但在技巧上,《今天》还是成功的,我看朋友之间,也该互相借鉴。
江河
79.3.11
舒婷致哑默
立宪:
你好!你的诗集我很早就拜读了,甚至还有你的照片呢!能不能在信中谈谈你的工作、学习、生活、还有朋友。从《崛起的一代》看来,贵州的空气是活泼的,有那么多有志气的文学青年,恐怕要比小小的福建强多了。
说真的,我确实缺乏才气,这是我苦恼的原因,我常常想把笔弃掉。我认为人都可以为自己找到走向世界的出发点,不仅仅是诗。
舒婷
1998.12.11
哑默:
今天我很不高兴地收到了一张欠资领取单,坐渡船到厦门邮电总局去领取一个错地址的邮件。直到看清是你寄的,在回来的渡船上拆看你的信,能摸到我很熟悉的《诗选》,我才笑了,这一个上午总算没有白花。
第一,你应当写厦门鼓浪屿。
第二,《诗选》很早以前就由北岛寄了一本给我。我是坐在冰的门槛上读完的。在我简单的头脑看来,你更像个哲学家。
你跟张嘉彦很熟吗?他们到底把我的诗稿给排上了,还责怪我对他们不信任。你应当告诉他们,因为《今天》的第五期排好了,而我是《今天》的会员之一呐。当然,我今天赶快写信给杨炼了。
在我看来,你是勇敢的。我不过打开了窗户而已,而你是举着心的火把,在大街上呼唤向往光明的眼睛。我不会写信,写到这里我没词了。总之,人们对我期望过高了,我常常惶惑于自身的无可适从。
祝耕耘者有收获!
舒婷
1981.1.4
钟鸣致张嘉彦
嘉彦:
我们成都地区的诗友昨日和杨炼等人在杜甫草堂聚会了一次,流沙河及《星星》部分编辑来了,气氛极差,因为一次小小的交锋……
听杨炼谈了一下贵州的情况,他认为有些“小家伙”苗头挺好,贵州方面对诗的热情有增无减……
当晚,我们讨论,决定出一本全国性的诗集,名字暂未定,由南北联合搞:北京方面的稿件由北岛负责收集,成都由江河负责,贵州方面当然就由你负责了。因为这里安全,印刷也在这里,大家推我为主编。当即,我就公布了《中国当代新诗选》(暂用的名)的预算。现在有四家印刷厂想抢这笔生意,我选了一家成本费最低的。
现在有一主要问题是资金。我是这样想的,能否找一些“实力雄厚”的文学爱好者或同情者贷款给我们,但不给利息,等诗集内部售完后如数奉还,视具体情况给些报酬。这次印数一万册,大三十二开本,有一百九十二页,成本估价三角左右,实际售价多点。这样,不仅可以偿还债务,还有点余额作为我们的本钱,销售量不成问题的。所以你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筹集款子,北京、成都都在做这项工作,能筹多少算多少,除自愿捐款外,一律要还。铅印所需总额为三千元,如果你们那边有困难,请来信告之。
第二件事就是稿件的问题。首先要向诗友们讲清,要评最好的作品,每人可多评点有选择余地,作品要有突出的风格。贵州的稿件可先在你那里过目、精选,因为这本诗集,是向诗界发起的冲击,重要的翻译介绍到国外,所以,一定要强调质量。同时要告诉诗友们,这里面还有南北比较的问题,南方人是第二次露面,故不能掉以轻心,另外,要严守秘密,不要对外说,以防万一。
嘉彦兄,中国的知识分子不自由很大成分是因为经济不能独立,不论是从现在,还是未来看,我们都需要考虑经济的问题,不知你们有什么打算?如果各省的文学青年联成一个网,做点生意,想必是可观的。最近,你们贵州出版社印了《教父》一书,在成都都很好卖。如果你们能搞点,那一定能卖点钱。
当然生财之运多得很,以后我们想在成都办个诗歌研究中心,这是一个设想,有许多具体的工作要我们来做。你能否找些骨干分子研究一下,看我们能否联合搞点生意,积累资金,为以后的大业打下物质基础。这边已办了一个鸡场,业已开始行动。此事关系重大,我想你是能明白的。
关于诗集的事,请尽快告诉诗友们。另外,唐亚平及川大、科技大的一些在校生,也准备搞个诗集。他们怕力量单薄,想让贵州和我们加入,我们看来是不能加入了,你们自己决定吧。
望早日来信!
钟鸣
83.5.17
【编辑附记】这是一组诗人间的通信,写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诗人哑默,本名武立宪,几十年来致力于搜集整理贵州民间写作的资料,并为这段历史留下了上百万字的证言。本期信件便是他为撰写《文脉潜行》所辑。
写信人虽然多是著名诗人,但信本身并非在文学上有可圈可点之处。它透露出的,是诗人的激情,是新诗潮的涌动,更是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诗人的文学使命感和时代的走向与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