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工智能专业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人工智能 优选教材 考核方式内容 手段 实践
人工智能(Ari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是一门综合了应用数学、自动控制、模式识别、系统工程、计算机科学和心理学等多种学科交叉融合而发展起来的的一门新型学科,是21世纪三大尖端技术(基因工程、纳米科学、人工智能)之一。它是研究智能机器所执行的通常与人类智能有关的职能行为,如推理、证明、感知、规划和问题求解等思维活动,来解决人类处理的复杂问题。人工智能紧跟世界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有关人工智能的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到国防建设、工业生产、国民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在信息网络和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现已成为一个广受重视且有着广阔应用潜能的前沿学科,必将为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我国的大中专院校中开展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显得十分紧迫。迄今为止,全国绝大多数工科院校中的自动控制、计算机/软件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应用数学等相关专业都开设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自2005年成立至今,一直将“人工智能”列为自动化专业本科生的选修课程,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八年的历史了。由于南京邮电大学是一所以邮电、通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为特色的工科院校,因此,学校所开设的许多专业都迫切需要用人工智能理论和方法解决科研中的实际问题。在问题需求的推动下,南邮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工作,在人工智能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如物联网学院所开发的现代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化学院所开发的城市交通流量控制与决策系统,为本课程的开设提供了典型的教学案例。我们结合近几年的实际教学经验,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归纳。
一、优选教材
目前,国内有关人工智能课程的中英版教材种类非常多,遵循实用、简单、够用的原则,再经过授课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调研,我们选用由中南大学蔡自兴教授主编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作为南邮本课程的授课教材。本书覆盖的人工智能知识体系比较全面,包含知识表示、搜索推理、模糊计算、专家系统等。本书主要针对计算机、自动化、电气工程等本科专业的学生所编写,内容基础,难度适中。蔡教授所编写的这本教材全面地介绍了人工智能的研究内容与应用领域,做到了内容新颖、简单易懂、兼顾基础和应用,受到了全国广大师生们的一致好评,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我们所选择的教材是恰当的、正确的。
二、考核方式
在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人工智能”这门课大都选择开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为了强化学生对人工智能这门课基础知识的掌握,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选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考核。为了打消部分学生想在期末闭卷考试中通过作弊手段来完成人工智能这门课考核的侥幸心理,我们加强了对学生平时考勤成绩、课下作业成绩和实验成绩的考核,从而杜绝了“一纸定成绩”的现象。我们对人工智能这门课的最后期末成绩是按如下权重来划分的:平时考勤成绩占10%、课下作业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最后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只占60%。为了克服国家现行教育体制的弊端,避免学生“机械式”地的应对教学和考试,我们对考试题型进行了调整,不再是以往的填空、选择、简答等题型,而是改为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应用题型为主,这样学生只需要在理解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自己的思维来解题就可以了,这也体现了国家目前正在提倡的应用型教学导向。
三、教学内容调整
对于本科生而言,人工智能这门课程所需要讲授的内容实在太多,由于课时所限,我们必须精简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能够了解它的具体应用。因此,我们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人工智能的概述、知识表示方法、确定性推理方法等;第二部分为人工智能研究成果的具体应用,包括神经元网络计算、模糊智能计算、专家知识库系统、机器语言学习等。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合理调整和安排,使得授课计划能够比较全面地覆盖了人工智能这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从而满足了学生们的求知需求。
四、教学手段的改进
(一)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经过长时间的教学我们发现,在选修“人工智能”这门课程时,每个学生的心中所想各有不同,这些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兴趣还比较强烈,但随着教学内容变得越来越抽象,学生逐渐对这本课的学习失去了信心,甚至上课时间不去听课,使授课教师对教学也渐渐失去了信心,导致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针对这种现象,我们认为,在开课前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要结合学校的实验条件,开课前给学生演示“机器人医疗服务”实验,通过该实验的演示,让学生们看到机器人能够给病人提供多项人性化的服务,理解人工智能技术在开发医疗服务机器人多项关键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开课前能够对本课程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兴趣,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二) 借助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学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根据教学目的和学生们的特点,通过合理的设计、选择教材内容,应用公式、图形、文字、视频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有机组合并通过电脑和投影机显示出来,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人工智能这门课具有针对性强、内容抽象、公式繁琐等特点,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为了让学生生动、形象地学习该课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媒体技术来组织教学。例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播放南邮自动化学院梁志伟博士带领学生所开发的“智能足球机器人”比赛片段;让学生在线观看北京大学工学院谢广明博士带领学生所开发的“自主视觉机器鱼”录像片段等。在讲解某些重要的求解算法时,借助Matlab软件和投影机,直接展现该算法的求解过程,从而改善了课程教学的形式,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提倡课堂辩论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的“老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多次组织课堂辩论,辩论的主题包括人工智能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困惑、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转化中的市场前景等。如组织了“电脑PK人脑”“电脑是否让电视消失”“电脑的未来发展方向在哪里”等一系列辩论会。经过激烈的辩论,无论正方还是反方都感觉自己收获很大,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将学生由“被动听课”角色变换为“主动参与”角色,大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五、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来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和应用是目前国内外各个大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工智能实验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体会授课中的各种智能控制算法,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形象地掌握课本知识。人工智能教学计划安排了4学时实验课,设置了“传教士和野人过河”“机器人路径规划”这两个人工智能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这2个实验题目的编程,并书写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学生动手实践了课堂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加深了对智能算法的理解。
人工智能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课程,我们总结了近几年来的教学经验,从优选教材、考核方式、教学内容调整、教学手段的改进和实践教学五个方面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进行了总结。从学生的反馈来看,我们所总结的教学经验对于指导新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这门课程具有积极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仍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完善,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争取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蔡自兴,徐光佑.人工智能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路小英,周桂红,赵艳等.高等农业院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7,9(4):66-68.
[3]马建斌,李阅历,高媛.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1,13(3):330-332.
[4]赵海波.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1,(7):541.
由于变化无穷、复杂精妙,围棋一向被认为是人类顶级智慧的试金石。对于一个19×19的围棋棋盘而言,精确合法棋局的数量达到3的361次方。这是一个171位数,比宇宙中全部原子的数量还要多。这一惊人的数字,足以令任何基于蛮力穷举的人工智能望而却步。正是因为如此,AlphaGo完胜李世石才让人们震惊。这说明人工智能的水平已经获得了跨越式提升,人工智能能做的事情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那么,日新月异的人工智能将为船舶行业带来什么呢?
就在AlphaGo对阵李世石期间,航运业“大拿”马士基在人工智能方面进行了一次新的尝试。该公司首次完成通过无人机向海上船舶送货的任务,这也是去年马士基在世界首次使用无人机成功对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货物油舱检测后的又一次无人机应用的创新之举。未来该公司将进行进一步测试,使无人机成为马士基船舶供应链的一部分,以节省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成本。
虽然这一应用的人工智能水平不能与AlphaGo相提并论,但这也是人工智能在船舶领域应用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应该说,船舶业及航运业近年来在船舶的智能制造和智能运营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且在提高生产效率以及将人类从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等因素的促进下,这一进程正在加速。然而,现在看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更令人惊叹,船舶的智能设计、建造和运营可能会以比我们想象中更快的速度成为现实,而且程度会比我们想象的更高。
人工智能专家认为,“AlphaGo”们运用了最新的深度学习算法,完成了从“计算”到“智能”的飞跃。这种深度学习算法是类似于人类大脑的人工智能学习法,也是人工智能领域极其重大的突破。这一突破的里程碑式意义在于,当面临一些开放性问题,而不仅是非黑即白的输赢问题,如在无人驾驶中面对天气、环境突发状况时,人工智能可能通过深度学习进行判断和操作。而这恰恰为船舶的完全人工智能操纵以及不同类型船舶的智能建造创造了条件。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开展了多个智能船舶和无人驾驶船舶项目,如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主导开展的绿色海豚38800吨智能示范船建造项目、欧盟资助研发的代号为“MARS”的无人驾驶船项目、DNV GL的无人运输船设计项目、韩国现代重工的智能船舶联网系统项目等。我国建造的“会思考”的船舶,将能实现全船信息共享、自主评估与决策、船岸一体化、远程支持和服务;无人驾驶的“MARS”号预计在2020年驶向大西洋;DNV GL在设计无人运输船之前已经开发出全新的无人操作FLNG(浮式液化天然气装置)概念。船舶行业正按部就班地开展智能船舶研究,而一日千里的人工智能也许将推动这些项目加速度“前进”。
人工智能在船舶上的应用,除了运营方面,还有设计和建造。目前,船舶的设计和建造普遍应用软件、机械臂等,这是一种最初级的人工智能。在这方面走在前面的韩国和日本,目前都已拥有完整的智能化设计、生产运行和运营管理系统;拥有从船舶设计、研发到建造的智能化控制体系。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漆机器人、码垛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应用于船厂,已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传统机器人,在降低误差、提高生产率、节约成本方面效果明显。2014年8月,韩国大宇造船海洋研发的造船施工新工具――外骨骼动力装,开始在造船现场使用。这种外骨骼动力装可穿着在工人的身上来辅助工人搬运重物。可以说,人工智能已经在造船作业中广泛应用,但由于船舶产品的非标准化和定制化特点,船厂应用机器人生产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那么,具有深度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是否能让这一问题不再是问题了呢?这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大胆尝试。
关键词:企业文化;校园文化;高职;工科专业;技能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45-02
从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追踪调查发现,部分毕业生对企业真实工作环境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因不能适应企业要求而最终离开或频频“跳槽”。产生这种不适应的根本原因是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性。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核心的教育文化,而企业文化是一种以企业规章制度和物质现象为载体的管理文化和经济文化,两种文化的差异使学生在校学习与进入企业工作形成巨大的反差。如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多去工厂车间或施工现场工作,而校园环境与企业工作环境差别较大,对于过惯了优越生活的学生来说,无法适应生产车间和施工现场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没有太多压力,而企业要求员工按点上下班,工作中出错要扣工资等。
为了缩小校企文化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需引进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和专业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熟悉并认同企业文化,毕业后迅速适应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并能胜任所在岗位的工作,较快完成从学生到员工的角色转变。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后不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环境而随意离职,给企业带来不少损失,也影响了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所以,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增加教育活动设计,通过专业教育、实习安全教育、就业指导、企业文化讲座、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充分地认识企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了解基本求职技巧,并培养他们爱岗敬业、团结协作、认真负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另外,应鼓励学生考取与专业相关的证书,参加各类技能大赛,并允许在规定的范围内替代学分。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的形成以及个体专长的发展,帮助学生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
整合与优化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改革
高职院校工科专业需要构建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具有明确职业取向,强调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必须注重体现现代高职教育的基本特征,即确立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以培养能够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要,还要兼顾学生个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
通过人才市场需求调查分析和学生就业岗位分布状况研究,梳理出本专业学生所适应的行业和企业类别,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职业岗位群划分典型工作任务,细分岗位职业能力,按照岗位基本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岗位拓展能力将能力结构分解,作为整合专业课程内容、优化课程体系的依据。
在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特点的前提下,根据行业新标准和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加大课程改革和开发力度,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专业课的新课程标准,与企业专家共同编写教材,从企业资料库中选取部分生产案例作为教学素材,改进教学方法,实现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三个层面上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反映出企业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的“零距离”接轨,切实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动手能力。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对企业会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改进教学方式,在专业教学中渗透企业文化
大学工科专业课程内容比较枯燥,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教材内容与现实应用有脱节现象,使得学生感觉所学知识应用性不强。如果采用案例教学法,将企业中的实例作为课堂教学素材,一方面,学生能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亲自观看加工过程或操作机械设备,相对于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来说,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分组的方式,提前给学生分配任务,并要求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解决实际加工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更新自身知识,多总结,多交流,不断提升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将一些不好用语言表达清楚的内容用动画或企业加工时的视频展示给学生,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同时激发学生听课积极性。如,在模具专业课程中,有很多复杂的装配图,如果只是图片,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会让学生有畏难情绪,但又不能让学生对视频和动画产生依赖性。在教学过程中,首先结合三维动画、视频及模具实物,帮助学生了解模具的结构特点和工作原理,再分析图纸,下次上课时再找学生分析,以巩固所学知识,课堂教学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以课堂教学为阵地,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案例教学法将企业文化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促使学生理解企业文化与专业技术之间的关系、工作责任心与产品质量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在认识企业文化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体验企业的竞争压力与职业责任,切身感受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巨大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让学生在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高职高专;专业教研室;功能;教研室主任;作用;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学术和整体水平的根本,是一项牵动全局、具有战略意义的重要工作。以专业建设为抓手,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已日益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我院在2001年升格后就明确提出了“规模适度,内涵发展,竞争力提升”的办学理念。经过近十年的努力,我院在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教学资源和条件建设、为农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一些成就,在2007年第一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被确定为“优秀”,2008年被确定为省高职高专示范建设院校和创业示范院校……回顾这些成就,我们深深感到加强专业教研室建设是何等重要。
专业教研室的功能定位
专业教研室是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最重要的一级组织,其人员组成情况和水平高低将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质量乃至专业建设的成败,因此,各学校都会对专业教研室的建设和室主任的选拔培养给予相当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与功能定位仍有较大的差距。笔者根据多年从事教学工作的经验对专业教研室功能提出以下观点。
专业建设的承担者专业是高职高专教育的载体,它从设置到建设的整个过程均由专业教研室来承担(当然需要学院相关职能部门的指导和配合)。专业教研室从专业设置开始就应进行深入调研、确定人才规格、论证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编写课程教学大纲或标准、进行教学条件建设等。
教学研究的落实者开展教学研究是教研室的主要职责。教学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研究,尤其是起步较晚的高等职业院校。教学研究涉及的范围很广,从专业设置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工作,但更多的应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标准、教材和教学指导书编写、教学手段和方法选择、试卷库和试题库编制、教师评价、学生考核方法和职业技能(工种)标准等方面进行研究,力争探索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本校特点和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
教学任务的安排者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办学过程中必然有大量的教学任务要分解落实,这是教研室的日常工作,需要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安排。教学任务的落实需要细致的态度和协调能力,要与教研室其他工作任务统筹起来考虑,如组织生产,毕业实习,落实学生实习单位,实习巡视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检查、指导、答辩、评阅,以及教师外出进修学习、基地锻炼、社会服务等。
教师培养的设计者教师是学院实施教学工作的主体,是专业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引进和培养教师必须立意高远,既要注重引进学历高、素质好、职业岗位能力强、具有“双师型”素质的教师,也要注重培养有前途、有潜力、有敬业奉献和团结协作精神的中青年教师,还要注重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尤其在推荐教师参与培训时一定要注意这些方面,既不能让部分教师长期教学、部分教师长期参加培训,也不能搞平均主义。这就要求教研室在安排时要根据专业教师的情况作好长远规划,既要让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又要重点培养骨干教师、不搞论资排辈,使专业教师能够始终处于竞争态势、保持昂扬斗志、永葆青春活力。
教学资源的建设者专业建设中大量的细致和繁重的工作需要由专业教研室来完成。课程设置和标准制定是一项十分严肃和细致的工作,专业教研室必须对本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课程标准的全面制定,为专业人才培养服务。此外,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试卷库和试题库建设、实训资源建设、教学文件建设等均需由专业教研室来完成。
教研室主任的作用
专业建设的带头人学院教学常规工作一般由教学副院长——教务处长——系教学主任——教研室主任组织完成,因此,教研室主任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研室主任不仅要有丰厚的专业基础和职业岗位能力,对本专业要有宽阔的视野和前景预测,而且必须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协调能力和全局意识,此外,还必须有敬业奉献和甘为人梯的精神,是集道德教育、情感教育、素质教育、技术教育和科学教育等任务于一身的人。因此,培养和提拔教研室主任必须慎重。
教学研究的引领人开展教学研究是保持专业教研室活力的动力和精神支撑,教研室主任必须引领大家重视教学研究,因为教师如果不进行教学研究,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其教学水平永远得不到提高。
师资培养的规划人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基础,专业建设同样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教研室主任一定要协助学院做好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工作,其本身也必须注重提高,还要培养接班人,一定要有这样的胸怀和远见。对于本教研室的教师要做到培养和使用并重,加强管理和传、帮、带,使他们能够“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熟悉教材,五年成为骨干”;对于学院内部的兼职教师要注重协调和利用,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行业或企业的外聘教师,要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充分发挥他们专业技能强、信息广泛等优势,为专业建设服务。
资源建设的谋划人教学资源建设是教研室工作的重要内容,其工作内容十分广泛,需要协调和谋划,既要有长远打算,又要有短期计划,更要有近期的工作安排。因此,教研室主任在安排教学任务时必须进行统筹协调,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并保证每年有成果。
教学质量的评价人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教学评价,目前的教学评价由四方面组成,即学生评教、同行评价、督导评价和领导评价,四者各占一定的比重。但教研室主任对教师情况最了解、对教学情况最清楚、对学生的反馈最直接,因此,他们对专业教师的评价也应该是最准确、有效和直接的,应增加其在教师评价中的权重。
关于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思考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和地方政府均高度重视教学团队的建设,国家和省教学行政部门隔年分别进行教学团队评审。教学团队的申报实行逐级申报制度,专业教学团队可以专业为单位,也可以课程为单位,并将高职高专院校单独列出,可见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和关心。因此,高职院校本身必须高度重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大家拧成绳、握成拳、形成团。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鉴于专业教研室主任的作用十分重要,高职高专院校必须高度重视教研室主任的选拔和培养。在没有合适人选时应宁缺勿滥,可找一个临时负责人做一些日常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在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上普遍存在重视不够的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师资的引进和管理近十年是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目前,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已占半壁江山,但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尚未完全成熟的教育类型,本科压缩型的痕迹仍十分明显,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在师资引进和培养上下功夫。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引进教师注重学历的现象,需要改变方式和标准,引进既有实际经验又有理论水平的人员(包括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充实到教师队伍,但必须对他们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培训和管理。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专业要发展至少需要有三大支柱:专兼职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条件和图书信息资源。目前,各高职院校对三者的态度不一,但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新专业开设太多,各高职院校之间重复开设的专业多,专业特色不明显,对于实训条件建设投入不够,新专业的教学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各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学条件的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和经验总结高职院校要重视教学研究,要让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有同样的待遇。学院在制定政策时要将教学研究作为一项内容,这样才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员从事教学研究,才能在普及中得到提高,在总结经验中不断提升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使高等职业教育真正成为一种类型,而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一种补充。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各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教研室建设,将教学研究提升到一定高度。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徐国洪,胡华文.高职院校教研室工作思路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5).
[2]雷世鑫,杨亮.浅谈如何提升高职院校教研室的工作水平[J].甘肃科技纵横,2010,(4).
[3]朱志平.改善教研方式,提升教研水平[J].全球教育展望,2003,(8).
关键词:高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定位;培养模式及教学探索
作者简介:胡洋(1960-),女,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监理工程师和国家注册造价工程师,研究方向为工程监理和工程造价。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7-0101-0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方针。在这个办学方针的指导下,高职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教学强调以满足用人企业对监理人员的要求为宗旨,以强化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要求教学培养模式必须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职业能力强的技能型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
一、监理人员职业能力培养定位
用人单位把对学生监理岗位职业能力要求放在首位,普遍需求能力型工程监理人员。建设工程监理人员的培养包括素质及职业能力的培养,工程监理人员除应具备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科学素质和身心素质外,职业能力的培养定位或目标包括学生专项基础能力、综合实务能力、毕业顶岗能力的培养:
(一)专项基础能力
1.擅读图: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设备施工图等识读能力。
2.能计算:一般结构计算、施工计算、基础计算、建筑工程计量计价能力。
3.懂技术: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控制、投资控制、进度控制、监理员工作程序、建筑材料选用;具有主要工种的操作能力,熟悉施工工艺,加强工序管理的能力。
4.会管理:合同管理、信息管理、施工组织、设计编审、安全施工管理。
(二)综合实务能力
高职教育强调方法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发展能力及综合实务能力的培养。
(三)毕业顶岗能力
监理员是监理工作的一线人员,要求的知识体系应该以应用能力为主线,围绕这条主线来加强人文素质、专业素质、综合素质的培养。学习监理专业知识,构建监理知识结构,应使他们具有知识更新、技术创新、与人合作、协调施工现场各方面关系的能力。
二、监理人员培养的教学模式设计
(一)制定培养方案
根据“能力型”工程监理人员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需要,构建了“能力型”工程监理人员培养方案即“2+0.5+0.5”人员培养方案:
第一,用2年时间培养学生专项能力: 培养学生熟悉各类施工质量验收规范、监理规范、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具有施工质量检验的能力;具有工程施工质量、进度、投资、安全控制能力;具有处理施工中一般质量缺陷的能力。
第二,用半年时间培养学生监理综合实务能力。实行真实工程模拟,现场情境验证。
第三,用半年时间培养学生毕业顶岗能力,实行顶岗实践。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在课时安排上,要保证理论与实践课时有合适的比例。一般说来,主要课程,特别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在第五学期的校内综合实践课上,将一套完整的高层施工图纸划分为四个专用周,由具有“双师型”资格的教师按土建实训、施工图识读(含翻样)能力、高层建筑专项施工方案设计、监理综合实务模拟能力以及施工方案的灵活性、监理员操作的技能技巧等四个模块进行教学模拟指导,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训练,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提高,培养学生面向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建立“项目教学法”实践教学体系
按能力项目设定实训项目,构建实践教学体系,部分能力项目训练通过一个工程项目管理来贯穿,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整个实践过程称为“项目教学法”,实施新的实践教学体系,使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能力训练环节循序渐进、环环紧扣,实现“就业就能顶岗”所需的职业能力总目标。实践教学分为五部分内容:专业教育和认识学习;专项综合技能训练;课程设计与综合练习;工程项目管理为对象的综合训练与实务模拟;施工管理资料等。其中第四部分结合实训与实务模拟通过精心选择一套高层建筑施工图纸资料,以该工程项目作为线贯穿,从施工图识读与翻样,工程量清单计价的编制到施工组织设计,到最后进行监理实务模拟,强化培养学生监理的综合能力。及时吸收新技术、新工艺、监理规范、新标准充实和更改新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环节的考核方法。
(四)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1.优质核心课程建设。以骨干教师为课程负责人,与监理公司、建筑技术咨询公司、科研设计院、造价公司、建筑工程公司等企业加强合作,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形成具有多元化组成的课程组教师团队;在发挥专业教师团队在课程建设中作用的同时,努力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实质性参与课程建设。
将岗位标准、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有机结合,开发新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合作编写整体内容分模块、模块内部设项目的“多项目、活模块”工学结合教材及课件、实训指导书等材料。
针对建设行业和建筑产品特点,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体系的开发和构建。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技能形成规律,设计教学进程和教学要求。按照“贴近项目、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要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建设,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性、有效性。做到核心课程要有一半内容在现场或者模拟现场进行教学。改革各类课程和实习实训考核方式,突出应用能力考核。
改革评价方式,实现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校内评价继续坚持“应知+应会”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校外评价以企业评价为主,由企业人员根据企业的岗位工作考核标准,制定对应的核心课程的评价标准,并组织对学生的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
2.完善课程体系。在行业、企业、毕业生、业内教育专家、专业教师五方人士组成的专业发展指导委员会共同参与下,根据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定位对现行课程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论证,开发建设工程监理专业所需的核心能力,形成体现工学结合、实境教学的完善的课程体系。结合现行规范、行业标准及能力模块实施课程整合,强化校内生产性实训和定岗实习的力度,在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的同时,加强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五)校企紧密结合,积极开展校外实训
以江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市建筑技术监理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学生们在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耐心指导下参加了砖混、框架结构工程监理工作,从事现场各个分部分项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合同管理等工作。事实证明,这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非常有效的措施。在进行监理专业人员实训时,学生们了解、熟悉、掌握了以下监理工作内容:
1.进驻施工现场了解建设项目各主体之间的关系,各主体的目标是什么,职责是什么,与项目外部有何关联,内部如何协调,监理工作范围、内容,如何开展监理工作,监理工作依据的掌握运用。
2.监理人员岗位的设置及工作职责如何划分,总监理工程师、总监监理工程师代表、监理工程师、监理员各自职责是什么。
3.监理大纲、监理规划、监理细则由谁编写,谁审核,如何执行。
4.第一次工地例会的程序、内容,要明确:参建各方现场主要管理人员、建立联系方式,业主方宣布委托的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简介“四控制二管理一协调”监理工作程序、方法与措施,往来函件的收发流程,监理与施工表格等交底。
5.熟悉了施工图,为事前控制作准备,为图纸会审作准备。
6.能较熟练地操作测量仪器,做好土方方量测量准备,同时为校核施工方的平面坐标及轴线、室内外标高进行仪器实际操作,熟悉测量规范,知道允许误差值。
7.熟悉了施工图纸,熟悉钢筋规范(特别是11G101图集),能够及时对钢筋加工、安装进行检查,可及时指出缺陷。
8.熟悉了解建筑材料的检测必要性和重要性,熟悉主要材料的见证取样检测程序、品种、数量、取样规则等,如钢筋、砼、水泥、焊接(搭接焊、电渣压力对焊、闪光对焊)、防水材料、砖等。
9.监理工作日记应如何填写,主要内容是什么,哪些要记录,哪些可不记录,监理月报如何编写,是否应插入影像内容等。
10.监理旁站的内涵是什么,有何意义,应旁站哪些工序、部位,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如何处理,向谁报告。砼浇捣旁站时注意什么,如钢筋间距,有效高度。砼浇捣顺序,振捣方式,模板、支撑的稳定状况等。
11.监理通知、联系单发出的对象,即什么事件该发通知还是联系单。监理报验单与检验批施工资料有哪些,如何填写,签字人该是谁,其内容是否与实际相同。
12.安全有关知识,巡视检测施工现场是否存在安全危险源,应如何消除;施工过程是否有不安全的操作,如何提出(口头、书面),如何报告,采用何种方法。
13.现场签证:无论何种事项必须以事实为据,必须实测实量,必须清楚是否该签,即该不该,签证有哪些程序,几人到场,如何量测,事前有何说法(联系单、方案等),为什么要签。
14.进度如何控制,熟悉进度网络图,特别必须熟悉进度横道图,以此了解并掌握工期索赔,经济索赔的关系。
15.关于协调:与业主应如何协调,与施工方应如何协调,与政府有关部门应如何协调,与施工作业人员应如何协调;
16.合同内容(监理合同、施工合同),了解并熟悉分包的法律规定及分包的对象与责任,如何报验等。
三、结束语
建设工程监理是一项既宏观又微观、复杂又烦琐的工作,其人员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的基本知识,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协作精神。我们培养的建设工程监理人员要努力成为一个懂技术、会施工、能管理、善协调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抓住我国建设监理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有利时机,结合各学院特点和专业优势,不断探索高职建设工程监理人员培养模式的新途径、新方法,培养出社会急需的职业能力过硬的建设工程监理专业人员。
【关键词】会计 工作任务 职业能力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97-01
一 课程改革的背景
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任务就是: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目标,深化教学改革,办出职教特色。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改革,在学校教学改革中,课程改革处于中心地位。教育部提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会计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会计职业道德,熟悉相关法规,具备会计岗位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较高会计职业技术能力,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从事各种会计核算工作、直至担任主管会计的初、中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其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训练,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 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思路
会计课程是一门与会计岗位直接对应的课程。本课程直接面向企业的会计工作岗位,设计时应当遵循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的原则,通过工作领域确定工作任务,再确定职业能力,之后定教学项目,在教学项目中创设学习情境,边学边做、边做边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教育规律的指引下,对会计工作流程、工作任务进行科学排序,并对完成工作任务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对应的课程体系。
首先,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基础和前提。调研内容围绕专业学生的素质要求、职业能力要求、知识要求、证书及其他要求等方面。其次,召开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会。专家将以会计岗位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职业能力为三条主线进行书面描述,细化工作行为应用的知识与技能、难易程度和使用频率的高低,将这些描述进行归纳和总结,使课程开发的思路逐步明晰,岗位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务和完成这些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逐项得到确定。在此基础上明确会计职业岗位群及其工作任务和对职业能力的要求。
同时,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将实际工作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融入课程标准,按照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来指导教学活动,有利于加快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从而顺利实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1.通过岗位调研和工作任务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定位
当我从岗位的角度看待任务时,它就是岗位的职责要求;当我从个体的角度看待任务时,它就会体现为职业能力。通过行业调研和岗位工作任务分析,确定会计课程应该达到的职业能力目标。
2.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选取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的理念,会计课程摈弃了旧学科体系的理论架构,依据行业专家确定的“会计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进行重新设计。根据会计工作过程来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直接对应会计岗位需求,将会计岗位的日常工作分解成若干工作项目,根据工作项目确定教学项目,在各个教学项目中以职业能力形成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并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组织教学内容。
3.以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围绕任务展开情境活动。会计课程将会计各岗位的工作项目移到课堂上,按照会计日常工作任务项目组织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课程与工作一体化。在讲授操作过程的同时进行动手操作训练,把相关的知识点分解到相应的操作过程中。学生面对的不再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而是一个个工作项目,是完成工作项目的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真正做起来。
三 会计专业课程改革方向
1.规范和提升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
一是认真研讨企业专家的建议,重新审视和调整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等。关注校外实习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调整校内教学内容,实现教、学一体化。二是修订和完善课程标准。会计专业方向将对通用课程(如统计基础知识等)按会计行业和岗位特点制定课程标准。
2.继续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首先,加强学习过程组织指导和教学效果评价的管理,真正实现“做中学,做中教,教学相长”的教学改革指导思想。其次,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建立的实习基地和会计协会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
3.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分析的教学评价体系
首先,新课程标准评价体系力求落到实处,要求做到每次考核管理到位,有记录、有资料可查。其次,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考核,注重学生技能方面的考核。
4.加强校本教材开发
【关键词】高职院校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岗位驱动 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64-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提出要深化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本文基于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创新“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课程改革,加强教材建设。
一、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建设理念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关于确定“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的通知》《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公布“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2013年验收结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为指导,主动适应建筑业发展及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和广西土建行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以培养生产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为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行业标准为依据”的原则,改革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行动导向的课程体系,引入建筑行业企业标准开发专业课程和相应的教学资源,指导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改革与实践,辐射和带动相关专业的建设,为社会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结构状态和运行机制,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实质上是人才素质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实施的综合过程和实践过程。按照“人才培养模式”定义,围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岗位驱动,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是指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人才培养采用“能力递进”模式,始终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具体分析如下:
图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图
(一)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
1.城镇化进程提速,区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党的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要达到55%左右。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城镇化列入2013年6项工作重点,城镇化战略被提到了一个新高度。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表述了强化新型城镇化引领作用的若干措施。新型城镇化将成为我国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更是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实施改革的总抓手和主命题。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发展带来新机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优化城镇群城镇带布局的意见》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化水平接近65%,可见广西城镇化和房地产业量大面广。广西凭着绝好的地理和环境优势,南宁又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给广西建筑市场的大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必将拉动交通、能源、经济、房地产、城市建设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上升,而这些都为广西的建筑市场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2.北部湾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建筑业迎来新机遇。2010年3月19日,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正式批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规划纲要》,这是继《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国家批准支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加快发展的又一战略性宏观规划。该纲要明确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镇群的发展目标和城镇群总体空间格局。根据近三年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急需紧缺人才招聘会的统计,建筑业、房地产业岗位人才紧缺位居前茅。2015年建筑行业人才需求总量达2.6万,“十二五”期间建筑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缺口0.8万。《广西北部湾经济区2008―2015年人才发展规划》科学地预测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未来8年的人才需求,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是9类最吃香人才之一。
3.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技能人才势不可挡。《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
综上所述,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立足广西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周边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培养出一批既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
在学院校企合作与开发理事会平台的基础上,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1区2集团”即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深度融合,成立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与深圳宝鹰建设集团联办“宝鹰建筑学院”,形成校企合作“双主体”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新机制。依托“1区2集团”,结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
(三)“岗位驱动”开发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开发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于动态的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和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思路见图2。通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定位,进行职业岗位及能力分析,获取各个岗位的主要工作职责;以房屋建造过程为导向,进行实际工作任务分析,获取“工作领域”; 以完成“工作领域”的工作为目标,通过主要工作职责分析寻求与工作领域对接的课程,使完成岗位任务的职业能力与教学内容相一致。
图2 课程体系开发思路图
(四)“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
采用“能力递进”式培养人才,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第一阶段是“通用能力培养阶段”。第二阶段是“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第三阶段是“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前两年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到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边理论边实践,边打基础边应用。第四阶段是“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工学交替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完成综合实训。授课教师由企业选派的技术骨干和技术能手与学院的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专业课教学以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教学内容与工作内容对接,建立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学生的日常管理要引入企业管理要素,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培养。另外,校企每年定期开展学生职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开展新技术、新规范讲座2~4次,使学生掌握建筑工程技术的前沿技术。第五阶段是“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到宝鹰建设集团以工作为途径,以学习为目的进行顶岗实习。“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
(五)构建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学校在国家骨干建设中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实施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较完善的保障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通过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四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和正常运行。
1.引入行业标准,建设“项目化课程体系”。与广西建工集团、深圳宝鹰建设集团等企业合作,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校企合作制订核心课程开发计划,确定核心课程标准。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由行业专家、企业工程技术骨干及专业带头人组成校企合作的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计划、建设实施、监督检查和验收。
2.建设“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积极与企业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校内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建立生产性、仿真性、开放性的校内外相互补充的实验实训基地,同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从而与企业合作开发建筑技术实训基地。“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见图3。
“三位一体”
图3 “三位一体”的“校中企”、“企中校”实训基地构建理念图
3.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注重执教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的培养,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上得去、下得来”等多种途径,培养、引进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教育专家、教学名师指导下,聘请行业大师、企业专家、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历结构合理、学缘结构合理、职称结构合理、“双师”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4.建设优质教学资源库。将建筑行业技术标准引入课程建设,引入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开发教学和训练内容,校企合作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开发“钢筋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工程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3门核心课程。将“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程建设成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六)达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最终达到培养面向广西建筑行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具有从事一般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并在建筑工程施工和项目管理方面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3%,专业对口率达到90%,双证获取率达到92%,企业满意度达到95%。
三、结语
【关键词】高职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 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C-0087-02
目前,建筑技术人才数量上质量上短缺是建筑业面临的严峻问题。《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自觉承担起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时代责任,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育必须主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满足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和发展需要,必须适应建筑行业用人的需求,与就业岗位相结合,培养出一批能从事城镇建筑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工程资料整编等符合城镇化进程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现场专业人员职业标准》(JGJ-2011)确定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岗位有8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标准员、材料员、机械员、劳务员、资料员,主要岗位有6个,即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通过社会调研、企业调研、职业岗位需求调研,目前区域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主要有两类,如图1所示。
(一)初次就业岗位。建设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设行业生产操作人员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初次就业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二)迁移岗位。我国建设行业已建立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注册建筑师、造价工程师、勘察设计注册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房地产经纪人和建造师等八类执业资格制度,基本形成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高职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完成各类执业资格考试应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务实,顺利通过执业资格考试。
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有从事建筑工程施工、建筑工程概预算、建筑工程管理的基本技能和初步能力,掌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毕业生的跟踪和社会需求调研,确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详见表1。
三、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分析,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详见图2。
“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具体如下。一是立足北部湾经济区、面向华南地区,以城镇化建设为平台。二是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结合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企业,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校、企业“双主体”的育人作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专业能力。通过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两个育人环境,实施双证融通,培养企业满意的人才。三是“岗位驱动”。以就业岗位为切入点,以岗位能力为主线。通过职业岗位调研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在施工一线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相关职业岗位为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标准员等。职业岗位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调整,处动态状态,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按照这些职业岗位应具有的岗位能力要求,与行业企业合作,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共同开发实训项目,共同实施、共同评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四是“能力递进”。体现在贯穿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本专业培养过程既有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有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不是单设的理论为主课程,而是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不是实践为主课程,而是有理论知识的深化和拓展,是实践理论一体化课程。手段是“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真正的“做中学”。“五阶段”培养中学生的能力是递进关系。第一阶段“通用能力培养阶段”,在第一学期进行。第二阶段“专业基本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一、第二学期进行。实践课程建筑工程见习安排于第一学期,是让学生尽早接触企业实际工程,专业学习以专业实践知识为起点,而不是以理论知识学习为起点。第三阶段“专业核心技能培养阶段”,在第三、第四学期进行。根据项目化课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及校外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广西建工集团下属企事业单位进行技能培训,工学交替。第四阶段“专业能力强化提高培养阶段”,在第五学期进行。在岗位群的共性知识、技能培养的基础上,根据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北部湾经济区、华南地区建筑行业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就业的不同岗位,开设相应的员级实务课程,进行专业能力强化训练。学生可以根据建筑行业、市场需求来选择2~3个职业岗位进行强化培养,呈动态状。如资料员的培养,就是根据对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建筑企业进行考察调研,了解到目前建筑行业非常紧缺工程资料整编的人才。学院培养学生达到“面广、技精、灵活多变”的程度,充分体现以市场为出发点,以就业为导向。第五阶段“能力应用培养阶段”,在第六学期进行。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提高应用能力。在完成该专业的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再针对市场需求和个人特点强化提高某一特长。五是构建4大保障体系。通过构建“项目化课程体系、三位一体实训基地、‘双师’型教学团队、优质教学资源库”4大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构建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驱动,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围绕本行业职业岗位的特点,培养市场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晓平,陈淑娟,李光.构建能力本位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J].中国建设教育,2007(8)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 校企合作 产学结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 职业能力
1.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在探索“校企合作”中,我们立足区域经济和支柱产业,以建筑行业、企业为依托,职业为特色、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市场指导作用和协调功能,通过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共建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践基地、共建校企智力资源等形式,拓展办学道路。
1.1校企共同制定发展规划。
成立了由校企双方负责人、主要业务骨干组成的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产学合作教育工作小组,研究专业的课程建设、师资建设、教材建设等所涉及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
1.2校企共同进行专业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前,广泛开展社会调研,广泛听取企业、行业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专业建设规划,使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与地方经济息息相关,体现了为地方经济和支柱产业服务的特征。
1.3校企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在课程体系建设中,校企共同根据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和施工员、质检员等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施工员等执业资格标准,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编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做好教材选用,力求体现产学结合的内容。
1.4校企共享智力资源。
本专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形成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常年定期或不定期邀请企业负责人、专家或客座教授来本专业举办学术报告,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科研优势,为企业进行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工作,进行科技咨询,提供技术改造服务,从而形成了校企师资互动共享的平台,校企共同组建师资队伍。
1.5校企共建实训基地。
本专业在学院内建立了建筑实训中心,配备了必要的设备设施,按照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实施教学,进行建筑施工工种技能训练和模拟施工现场实训。校企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本专业与多家建筑企业建立了产学合作协议和学生实习基地,做到实训进企业,由企业提供实习场所和实习设施设备,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实训指导老师,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1.6校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评价。
本专业邀请了相关企业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对学生进行毕业综合考核,主要考察学生最后一学期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的职业能力。每年我们都组织教师到企业和用人单位进行用人满意度调查和毕业生跟踪调查,主要了解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情况,同时建立了校企共同进行教学评价制度,在举办学生技能比赛时,聘请企业技术人员担任评委,进行现场指导。
2.加强产学合作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职业技能培养
2.1产学合作教育,从制订教学计划开始。
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和相关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多次研究,召开专业建设研讨会,制订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市场调研结果调整修改教学计划,使人才培养方案能适应行业需求的变化。
2.2互补双赢是产学合作教育办学新思路。
建筑工程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工程类专业。近年来,我系多位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与区域经济互动,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并先后与多家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办学关系,成为本专业学生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基地。学生通过现场实习、顶岗实习、暑期社会实践等环节,进一步加强工程意识和工程思维的培养,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提高能力。
2.3实践教学改革,产学合作教育必由之路。
高职教育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职业能力培养是这种教育层次的主线,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突出专业核心能力与综合能力培养。以培养“强能力、高素质”学生为出发点,优化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动学生暑期专业社会实践,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改革毕业实践,开辟产学合作办学新途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毕业设计一直都强调与实际工程挂钩,强调以实际工程进行毕业设计。之外,我们还积极与用人单位合作,聘任用人单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毕业设计指导教师、聘请工程技术人员担当毕业答辩评判工作等方式方法进行毕业设计教学。实践证明,产学合作教育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我系的这种做法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深受学生的欢迎和学校的肯定。
2.4成效明显,产学合作教育结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