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秋天的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____李峤《风》
3、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____王绩《野望》
4、尘世难逢开口笑,须插满头归。____杜牧《九日齐山登高》
课题:走进秋天
四年级 张红岩 郝磊
活动主题:走进秋天
活动背景: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它能使孩子们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广阔的天地里放飞心灵,去探索,去研究。它有利于加强学生对自然的了解,对社会的了解。
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天是喜悦的季节,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是让人遐想的季节。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的能力,开展“走进秋天”这一主题的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儿童回归自然、亲近自然,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天的美好,了解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体验丰收的喜悦之情以及秋天给人们带来的乐趣。
参加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
活动目的: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在大自然中学会观察、学会发现,激发初步的研究性学习意识,启动主动探究问题的愿望。
2、通过学习设计研究计划及实施研究方案,培养学生探究学习能力及科学的学习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秋天的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表达、交际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能学习多渠道收集信息并将信息整理、分类的方法,初步形成有特色的成果展示。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调查分析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生走进大自然,寻找秋天,了解秋天,可以让学生增加生活体验,感受大自然的无穷乐趣,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大自然的关心和热爱,以及对自然科学进一步的兴趣和爱好。
2、通过经历各种研究过程及成果展示会,体验探索式学习方式。
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活动计划与步骤:
第一阶段: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设计活动方案,提出问题、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活动内容:确定主题、设计方案。
活动方式:调查、讨论、谈话、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步骤:
1、活动前发放调查表格,调查学生对秋天的了解程度。
我知道的秋天
秋天来临的时间:
秋天的天气特征:
(1)气温( )度DD( )度
(2)降雨( )
秋天的其他特征
公园里,( )
果园里,( )
菜园里,( )
田野里,( )
秋天还有哪些特征?
描写秋天的诗歌、词语、好词佳句
2、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想研究些什么?为什么?确定出研究主题。
3、按自愿结合的原则分小组。
4、各小组设计活动方案。
5、交流,相互补充,不断完善活动方案。
第二阶段: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调查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活动内容:指导学生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有关秋天的资料。
活动方式:学生让父母带领大自然中观察、分组调查、访问、收集并记录。
活动步骤:
1、大自然中去观察秋天、寻找秋天。
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秋天,在活动中,或者给秋天照相,或者给秋天画一幅画,或者寻找一份秋天的纪念品。
2、调查、访问前的准备。
(1)根据自己到大自然中的观察,确定调查的内容。
(2)制作调查表或列出访问提纲。
(3)明确向谁调查或访问。可以向学校老师、同学、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亲朋好友、苗圃工人、农民等调查。
注意调查、访问时要有礼貌。
3、分组或个人调查、访问、收集、记录。
4、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收集资料。
5、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小组内将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相同的归并,不同的列出目录,并将图片文字资料分类整理,将观察秋天的作品整理。一方面为在全班的交流做准备,同时又是归纳学习的过程。 第三阶段: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目标:培养学生对秋天、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及能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图画、音乐等进行表达的能力。
活动内容:汇报调查情况并展示自己眼中的秋天。
活动方式:交流、汇报、讨论、展示。
活动步骤:
1、小组汇报,把自己的调查、观察的内容在小组内交流、汇报。
2、 展示:
第一部分:摄影、图片展。
学生分类整理拍摄的照片或者是查找到的图片,再分别介绍秋天的美丽景色。
第二部分:绘画展。
把自己笔下的秋天介绍给大家。
第三部分:纪念品展。
如:采集的实物(水稻、花生、大豆、棉花、柿子、梨)
叶贴画
第四部分:赞美秋天。
朗诵赞美秋天的诗歌、古诗、成语、佳句段落。
第四阶段: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参与学校建设的主人翁意识和探究创新精神,能运用活动中获取的知识技能装扮自己的学校。
活动内容:我当秋天校园美容师
活动方式:讨论、设计、展示
活动步骤:
1、根据你的观察与了解,你认为,我们校园里哪些地方应种植或摆放什么样的植物,更具有观赏性?更能美化校园?请你当一回秋天校园的美容师,进行美化设计。
2、展示。
【关键词】唐代;淮安诗人;赵嘏;诗歌艺术特色
唐代淮安诗人赵嘏处于晚唐时期,当时晚唐社会处于动荡、国势衰微的时期,赵嘏在其创作中表现出对国势衰微的担忧,也表达出了自己的报国意识。但是,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不公,摧毁了赵嘏兼济天下的理想,进而在其诗作中,也表达出了对现实的无奈等悲情意识。因此,在研究唐代淮安诗人赵嘏诗歌艺术特色的过程中,需要对诗人所创作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剖析,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赵嘏诗歌的艺术特色,下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一、赵嘏诗歌思想内容的大致分类
(一) 倾诉孤独的心情及身不由己的苦痛。在赵嘏的诗歌中,其中较大一部分诗歌倾诉了诗人孤独的心情以及身不由己的苦痛,并且对自身身不由己的境遇进行了哀叹。像《江楼感旧》中的: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抒发了诗人孤独的心情。该地属于诗人故地重游,但是,去年与今年游历的心情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表现出诗人的怅惘之感。
(二)表达诗人落第后怀才不遇的感伤。唐代淮安诗人赵嘏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其志在殿堂,想要通过科举的方式为国效力,但是,现实往往非常残酷,在赵嘏落第后创作了大量的表达怀才不遇感伤的诗歌,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另外一方面也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深深伤感。例如,在其诗歌《落第寄沈询》中提到:“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在该首诗歌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才华的肯定以及对怀才不遇的感伤。但是,赵嘏没有意识到当时的晚唐已经处于衰退阶段,对于人才的重视不高,学而优则仕在晚唐已经成为一纸空文。
(三)倾诉作者羁旅思归之情。在赵嘏的诗歌创作中,还有很大一部分诗歌倾诉了作者的羁旅思归的心情。例如,在《长安晚秋》中提到: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该诗歌表面上是说家乡的鲈鱼风味正美却无法回去享用,实际上是表达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二、赵嘏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一)以绝句为主的创作手法是赵嘏诗歌的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从赵嘏创作的所有诗歌情况来看,其主要以绝句为主。通过不完全统计,赵嘏诗歌中有90%为绝句,可见,赵嘏比较喜欢用绝句这种创作手法进行诗歌的创作。在晚唐时期,晚唐的绝句注重的是巧思,注重的意境,由于赵嘏才华横溢,在进行绝句创作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合理意境的表达,实现良好的创作效果。
(二) 情随景生、寓情于景。在赵嘏诗歌创作过程中,还善于运用“情随景生、寓情于景”的艺术表达手法。所谓的情随景生主要就是指,赵嘏在诗歌中,利用周围环境的变化表达自身的情感。例如,《寒塘》: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在诗歌的前两句主要是对秋天的景色进行了描写,诗人看到秋天的景色而心生秋思之感。此外,赵嘏还善于寓情于景,将对秋天的思考融入到景色当中,进而真正做到了情随景生、寓情于景。
(三)擅于运用典故抒写情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在赵嘏的诗歌中,有很多的典故,并且赵嘏善于运用典故进行情志的抒写,一方面能够增强诗歌的艺术性,另外一方面,通过借用典故的方式能够使读者更快地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要表现出的情感。例如,在《落第寄沈询》中提到:穿杨力尽独无功,华发相期一夜中。此句主要应用的典故为“百步穿杨”。在此诗歌中,赵嘏将自己比喻成养由基,自喻自身有较大的才华。
(四)具有浓厚的悲情意识。纵观赵嘏所创作的诗歌发现,赵嘏的诗歌具有较为浓厚的悲情意识,大多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落第感伤、思乡、忧国忧民的感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诗人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与自身的个人遭遇有关。例如,《经无锡县醉后吟》《宿楚国寺有怀》《自谴》等等。可见,赵嘏诗歌的悲情氛围较为浓重,其被烙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
三、结束语
本文主要针对于赵嘏的诗歌艺术特色进行了详细的剖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了解到,赵嘏所创作的诗歌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主要表现在以绝句为主;情随景生、寓情于景;擅于运用典故抒写情志,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具有浓厚的悲情意识等等,赵嘏所创作的诗歌的艺术价值较高,在未来的工作中,还应该对赵嘏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以展现良好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沈文凡,钟静.赵嘏研究述评(1980-2005)[J]. 襄樊学院学报. 2012,12(01):124-125.
[2] 赵望秦.赵嘏《读史编年诗》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1(06):221-222.
授课教材:人音版四年级下册第5课风景如画单元歌曲《西风的话》
教材分析:《西风的话》这首儿童抒情歌曲是黄自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歌曲表现了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望——珍惜时光、热爱生活、憧憬光明。G大调、四四拍;歌曲为大调式,一段体,由四个规整的乐句构成。虽然四乐句采用了相同的节奏,但旋律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对比。第一乐句以属音为基础,经过主和弦的分解,旋律的先扬后抑奠定了全曲舒展、宽广的风格;第二乐句曲调的级进上行和渐强处理与第一乐句形成对比;第三乐句在高音区展开,完成了曲意的转折,是全曲力度最强的乐句;结束句以下行的旋律结束于主音,作渐强渐慢的处理,表现了深邃悠远、余味无穷的意境。该曲歌词含蓄、深邃,情景交融;曲调婉转、典雅,抒情柔美,词曲结合完善,富有诗意。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西风的话》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优美、舒展、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西风的话》,启发教育青少年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2、体会歌曲的含义,能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让学生在音乐中感悟秋天,描绘秋天,唱响秋天,表现秋天。
3、培养学生聆听音乐,渗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一教学理念。认识作曲家黄自,感受音乐家黄自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用优美、舒展、轻柔、连贯的声音演唱歌曲,表现歌曲的抒情意境。
教学难点:随旋律的速度和力度的变化表现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教学方法:听唱法、学唱法、欣赏法、电教法、启发引导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电钢琴等
一、组织教学:我来说,你来做:
巩固知识:
(1)、这条节奏怎么读:x x xx xx ︱x – x –︱x x xx xx ︱x – – –
(2)、力度记号的巩固: 强音几号: f 弱音记号: p 中弱: mp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课前音乐:下面老师播放一段音乐视频,请同学们欣赏,考虑老师播放的音乐是叫什么名字?是什么季节的图片?图片表现了什么内容?
生:秋日私语,师:对,是法国著名的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秋日私语》主要表现的是美丽的秋天。视频中的图片显示的是什么景象?对秋天都有哪些感受呢?你喜欢秋天吗?
生:生机勃勃的、丰收喜悦的、果实成熟压满枝头、粮食丰收颗粒归仓、鲜花朵朵五彩缤纷、树叶变黄了,枫叶变红了等等。秋天即是丰收的季节又是美丽的季节。
师:同学们对秋天的描绘真是丰富多彩。秋天不光是收获的,秋天更是充满诗意的季节,诗人眼中到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那么金色的秋天是谁给我们带来的呢?是西风!当夏天的南风飘然离云,阵阵西风,就捎来了秋的信息。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秋天的歌曲《西风的话》。板书:西风的话
2、学习新课:上节课,老师曾留了作业,请同学们回去预习这首歌,查找有关歌曲的一些资料,现在我们边学习边汇报。
(1)、首先,我们来聆听歌曲《西风的话》,感受这首歌的情绪和速度是什么样的?作曲家是哪一位?(优美、舒展、轻柔、连贯的)(缓慢的)(黄自)
生汇报曲作者是谁:是音乐家黄自创作的一首短歌。黄自是我国30年代重要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早年留学美国。回国后,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才,他是我国早期音乐教育影响最大的奠基人。他的主要作品有清唱剧《长恨歌》,合唱曲《抗敌歌》,《旗正飘飘》,歌曲《热血》、《九•一八》,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歌曲,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2)、再次欣赏,体会歌曲是几段体,几个乐句?哪一乐句旋律比较高,力度比较强?
(3)、学习演唱
(1) 用“u”模唱旋律,师纠正发声方法。
(2)试唱曲谱,给与纠正。
(3)下面就就来听听西风在跟我们说什么,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西风的话,西风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珍惜时光,认真学习,热爱生活和对美好时光的憧憬。)
师:把这首歌曲的歌词大意概括一句话。(描写了一年来小朋友的成长和季节景物的变化
观察四个乐句的节奏特点,歌曲四句的节奏完全相同。
(4)老师弹一句旋律,请同学们填一句词
(5)随琴演唱注意:要字正腔圆。演唱“袍”、“高”、“蓬”、“红”等字要使声音饱满,吐字清晰。
(6) 按力度记号去演唱, 体会旋律高低与演唱力度的关系,感受歌曲的情绪不仅于歌曲的旋律的高低有关还和还有速度、力度、明亮的音色有关。
(7)随伴奏有情绪的演唱,注意一字多音的唱法(连线的唱法),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最后一句的唱法。
(8)下面我们以对话的形式来模仿西风演唱歌曲:这来两排是一组,这两排是一组,唱的时候要对看,同时要招手,明白吗?还可师生合作接龙演唱,最后师生互评。
3、创编歌表演:现在小组合作,创编歌表演,看看谁的动作最合适,舞蹈动作最漂亮。
4、竖笛吹奏《西风的话》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
5、你能用一句话来说说你这节课的收获吗?送给西风爷爷的诗歌。
,也名艺菊,多年生草本植物,品种达上千余种。的花期有早有迟,有早菊九月开放,有秋菊十月到十一月开放,也有十二月到元月开的晚。色彩繁多,有些品种相同的颜色也不大一样,一个红的或许另一个是橙的,让人总能看到色彩不同的花。
是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经常被诗人吟颂,主要是赞扬不畏秋天的寒冷而开放。也有许多文学大家喜,陶渊明就是代表人物之一,写过许多与有关的诗句,如“采菊东离下,悠然现南山”、“秋菊有佳色,?露掇其英”等。
之所以受大家喜爱,当然有它“面容”美丽的原因。当秋天来临,黄了花草,原本美丽的大地就变得干巴巴的,但门口的从中却露出了薄薄的花瓣。再过几天后,草完全枯黄了,便毫无遮挡地露了出来。那花儿,黄的像五月的阳光,粉的像婴儿的脸蛋,红的似烈艳,白的似碧玉。大多数花儿开了,但也有未开的,看,那一朵朵花苞鼓鼓的,像一个小房子,那里面是不是住着仙女呢?
如此受欢迎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它高尚的品格,元稹写过“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正如诗中所与的,秋天寒冷的天气没有几株植物受得了,而却在瑟瑟秋风中顽强的开放,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传颂吗?
谁把一根竹子削成器乐,吹奏出回答苦难的答案
一张木叶,一把芦笙,一曲笙歌,就延续了一个族群的梦
月缺月圆,潮起潮落,沧海桑田成就了一片美丽土地
一碗米酒燃烧着一个民族的精魂
一路笙歌点缀着一个民族的情怀
芦笙吹响,群山逶迤成千军万马
芦笙吹响,银饰舞动一路歌舞
当一切都归于宁静,只剩下
清水江流淌的声音,在我们的血管中千回百转
与爱情有关。只有在情人的眼里
芦笙才能找到释怀的语言
在芦笙吹响的地方,才能找
人与神灵共奏的合音
芦笙吹响,我们舞蹈丰收
芦笙吹起,我们繁衍子孙
一碗米酒两支牛角,打通了生命的神秘通道
一根竹子,造就了平民的快乐
一根竹子,剥开了生命的胞衣
一根竹子,写下了这个民族神秘的暗喻:芦笙。
图腾的谕示、神的谕示,祖先吹着芦笙走来
演绎生命,诠释爱情
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木鼓声声
在这块净土,演绎着原生态
在雷公山,看见历史的背影
云在天上飘,云在山上飘,云在秋天深处飘
我守候在雷公山顶,等待季节的风
吹向我。此刻群山,正等待风呼啸而过
这是父辈城墙一样坚实的背
承受着经年的风吹雨打
头顶是可鉴苍天,脚底是衣食父母
漫天的残阳,我登上山顶时正是一个午后
飘零了一千载的黄叶
是蚩尤帝国的传说,还是历史的故事在纷扬?
悬挂枝头上的,是不是远去帝国飘摇的梦?
在更加亘古的岁月里,一千年或许更远
一座山,可以记载多少金戈铁马?
一座山,可以承载多少历史重量?
荒芜的往事,正从尘烟深处袭来
在秋天的雷公山,我走进历史最深处
总有熟悉的力量在涌动,从体内涌上来
一路的筚路蓝缕,融合在苍凉的景色里
无数个春夏秋冬,我总是被感动
把自己掩埋在秋天里,掩埋在皇天厚土里
用饱含深情的眼睛,看历史从掌纹里
一寸一寸的走来,那些背影
遮住了我醒来的泪眼
黄昏的清水江
清水江,在每个夜晚来临之前
肆无忌惮的流动,彷佛我躁动的心
流经田野,流经我佛的内心
云下洁净的土地,奶汁一样的生活
在清水江畔,镜子一样佛光返照
奔腾不息,如我永恒的血液在张扬
前方,也许是我献身的地方
脚下,我的诗歌肆意
却无法歌颂你的波澜不惊
你的淡泊,让我低下骄傲的头颅
就这样躺在河床上,守候
前世今生的爱人
清水江,我的故乡。远去了排夫的号子
流水洗不尽,一路的尘土
我的血管里,流淌着男人的血
我的父兄,我的姐妹,我的爱人
眼眶里的眼泪,是我哭了几百年
也无法割舍的爱
我就是清水江上那个排夫,民歌唱响
我把木材流放到另外一个地方
更多的时候,写诗、看瘦长的月亮
在某一个激流回旋的河道,也许
河水会埋葬我,埋葬一筐筐潮湿的诗歌
险恶突兀的礁石,会撞伤相思的月亮
清水江,你包涵了排夫卑贱的命运
清水江,给了男人皇天一样的尊严
清水江,在我的生命潮汐里涌动
当黄昏来临,我在河边祭祀河神
我是自己的崇拜者,在水的发源地
请允许我以赤子之身,跪拜在东方
现代医学科学研究证实,秋天因季节变换造成的特定环境让人产生忧愁(又称“秋愁”)的情怀,主要是由于人们此时的审美、心理和生理等多方面因素在情绪上的不良反应:
在人的大脑底部,有一个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产生忧郁不欢之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后,因为日照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分泌就会相对增加;如果逢上秋雨连绵的不好天气,日照几乎没有,“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还会使人的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而这两种激素的主要功能之一是唤起细胞工作,它们减少,人体细胞就会出现“怠工而懒散”的现象,加上老年人往往因生物节律紊乱而睡眠不足,于是更易导致情绪低沉消极、精神萎靡不振,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
气候变化规律表明,每年中秋前后特别是深秋时节,寒暖气流交替频繁,气温骤升骤降、变幻莫测,常常在每一次秋风秋雨过程中,都要伴随着一次冷空气的下降,民间俗语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寒”就是这个道理。而低温条件下,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处于受抑制状态,容易产生内分泌功能紊乱,加上老年人神经系统功能的衰退、血管老化所致的血流不畅,对外界冷空气的不良干扰较常人要严重得多,常使身心难以协调,出现精神不稳,从而导致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这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祖国医学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可直接影响人体,使机体发生相应的反应。我国古典医书《黄帝内经》早有这样的记载:“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在秋雨萧萧、阴霾闷湿,或秋寒逼人、草木凋零、蛇虫蛰伏的时节,老年人由于触景生情,不免会发生哀叹人生迟暮的悲伤心理。中医还认为:秋天内应于肺,悲忧最易伤肺;肺气脾气一虚,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就下降,使秋天多变的气象诸要素(气温、气压和湿度等)更易作用于人体,特别是年老体弱者就似乎衰老得更快,甚至旧病未愈、新病又起。据有关资料显示:深秋至冬季是一年中因病死亡和发生自杀、诱发精神疾病最多的时间。
关键词:语文教学;古典诗词;诗情画意;乐感;艺术氛围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829(2012)02-0037-04
从《诗经》时代的诗乐舞三位一体到后代诗画一体,诗歌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元素。中国古典诗歌具有绘画美,诗中有画,讲究意境;还具有音乐美,多押韵,多骈句,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乐感;更具有情感美,情是文学的根基,情景交融是中国文学的上上之品,诗歌便是典范。
当代中学生从咿呀学语时就开始学习唐诗宋词,这些易于记诵的诗歌,到上中学时也积累了不少。好多学生背诵是背诵了,但有些不求甚解,很难融会贯通,具体地说,很难将自己的诗歌积累运用到语文课堂生活中去。这时,教师就要注重引导学生,寻找契机将一些熟悉的诗歌融入语文课堂,使课堂充满浓浓的艺术氛围。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意美以感心,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乐于学习背诵,还能将诗歌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为自己的写作锦上添花。
我十分喜爱古典诗词,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尝试。主要结合诗画、诗乐、诗情、诗境、诗理、诗艺、诗风等,探究如何将古典诗词融入具体教学实践,效果很好。
一、诗画融一体
古典诗词具有绘画美,最为典型的是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当然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诗、画融一体的杰作。
例如在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一课中,我播放了许多春夏秋冬的美景以刺激学生的眼球,让学生根据自己积累的词语或诗句来给每幅四季图片命名,学生纷纷举手,他们喜欢选用诗句。
用于描述春天的有“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
用于描述夏天的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蝉噪林俞静,鸟鸣山更幽。”等。
用于描述秋天的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等。
用于描述冬天的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
我鼓励学生,如果能将这些诗词在写景时恰当引用,将会为文章增添韵味。这些诗词同样适宜于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景抒情文教学,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梁衡的《夏感》、何其芳的《秋天》等。尤其是给《春》里的春草图配诗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花图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风图配“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雨图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迎春图配“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等相应的古诗词,很精彩。
再比如上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说明文《落日的幻觉》时,我先让学生根据图片回顾自己积累的有关落日的诗词名句,学生脱口而出。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这也为部分学生感到枯燥的说明文增添了诗情画意。后来在上王维的《使至塞上》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时,我从构图、线条、色彩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其“诗中有画”的特色,再让学生自己做一幅简笔画再现其诗画美,部分有绘画功底的学生画得很不错!
又如教郦道元的《三峡》,我以“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引入,学生立刻联想到与山水有关的诗词佳句。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等。
再比如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时,学生都能联想起与雪有关的古诗词,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等。
所谓形美以感目,面对丰富多彩的画面,学生怎能不触景生情。
二、诗乐韵无限
古典诗词又具有音乐美,音美以感耳。
我上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时,一开始我以“烦恼是人的多种情感之一,从古到今人人皆有,我们先来感受古人的烦恼”切入,诗词配乐唱。这些诗词有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辛弃疾《丑奴儿·少年不识愁滋味》:“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好个秋。”这些吟唱着愁情的诗词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诗文荟萃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我运用了学生们耳熟能详的王菲的《明月几时有》为背景音乐,同学们在古诗新唱中理解背诵,效果极佳。
诗词吟唱出来才更能传情,这些唱词不仅为课堂增添了许多趣味,也带给师生们美的感受,让学生轻松乐学。
三、境似情共鸣
古典诗词又具有诗情诗境美,意美以感心。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乡愁是漂泊游子们永恒的话题。我在教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时,从诗的思想感情方面作了拓展延伸,设置了“抒发乡愁的诗词佳句还有哪些?”的问题,学生都积极从自己的大脑里搜索有关乡情的诗词佳句,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这是漂泊游子们的情感共鸣。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苏轼的《记承天 寺夜游》时,除了让学生积累与有月亮有关的诗词外,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我从情感角度入手,联系此时的苏轼与张怀民都是被贬黄州,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同是天涯沦落人”再恰当不过了。
在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杜甫诗三首》中《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我设置问题“存者且偷生”还能为安史之乱中悲苦的老妪带来一丝安慰,用《春望》里哪两句诗作回答最好呢?同学们都能想到“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因为《春望》、《石壕吏》均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的诗作,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
古典诗词往往营造意境来抒情,其实,许多诗词在思想情感方面都能找到其共同的地方,这源于抒情者相似的人生境遇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四、诗中有真理
许多诗歌也是蕴含哲理的。
例如我在教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时,让同学们联想与山有关的诗词。有学生联想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时,我赞许地评价:“看来你把文章的主旨用这两句诗概括了,人生的路上即使‘山重水复’,有恒心就能‘柳暗花明’”。
例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包含着隽永的意味和深刻的哲理,富于启发而又历久常新,寄托着诗人对读书人的殷切希望。读书需要求异求新,诗作以源头活水比喻学习要不断读书,不断从读书中汲取新的营养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学生在读书时要克服浮躁情绪,才能使自己的内心清澈如池水。源头活水不断,池水才能清澈见底映照出蓝天云影,人只有经常开卷阅读才能滋润心灵焕发神采。所以我也经常用“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劝勉学生不断读书,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提醒学生珍惜时间。
诗中有真理,经得起时间和生活的考验。
五、赏诗探艺术
诗歌又是讲究艺术技巧的。
我教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刘禹锡的《陋室铭》时,给学生介绍了文章的前几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比兴”手法引出文章中心“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并明确“比兴”手法就是先言他物,再言其事。接着,我提问: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多用“比兴”手法,请问同学们《诗经·关雎》那句运用了“比兴”手法?大家异口同声说出了前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可见大家已经掌握了“比兴”这种诗歌的表现手法。
《爱莲说》和《陋室铭》这两篇短文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我引导学生回忆积累的诗词还有哪些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有个别同学立即想到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我随即介绍了这首诗如何“托物言志”:诗人咏物抒怀,通过对洁白石灰的描述和赞扬,表明自己为国家建功立业、不畏艰险、纵有千辛万苦也视若等闲的大无畏精神和为人处世要清白正直的志向。
再比如我在教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时,在解释题目一方面指“爸爸所栽种的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暗含爸爸的辞世”时,给学生介绍“双关”这一修辞手法,“双关”即一语双关,语音双关或语意双关。举例说明时,我举了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学生立刻明白“双关”通俗来讲就是指一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而“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既是语音双关又是语意双关。在学习本单元美国诗人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时,学生朗读诗歌后便能悟出题目中的“路”,既指“自然界的路”又指“人生之路”。再后来教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宋诗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白头吊古风霜李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中对“风霜”一词的理解时有个别学生立即想到了“双关”,这点非常好,我就势引导他们:这里的“风霜”即指自然界的风霜,又指国破家亡的社会现实。
不少文章中有“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的映衬手 法,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点拨学生:“词人以乐景来写哀愁,倍增其哀,请同学们从我们已学过杜甫的诗歌中举出几例。”有同学就立即说出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样一来,既归纳了写作艺术技巧,又温故知新。
可见许多诗歌在写作的艺术技巧上还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善于思考,善于联系就会发现其妙处。
六、沐浴古诗风
在诗歌风格上,许多诗词也有相似之处。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诗语言平淡,质朴如画。教学中,我提问道:“我们知道孟浩然是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人物,他的哪首诗与这首诗的风格相近?”同学们立即想到曾经学过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是平淡质朴,淡中有味。这类诗也给我们吹来了清新质朴的田园风。
在教学宋代周密的《观潮》时,我让同学们先联想与江涛海潮有关的诗词,有些学生说出了“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大江东去,浪淘尽……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我又趁机设置问题“这些诗歌从风格上来看有什么共同之处?”学生有答“大气豪放”的,有答“奔放豪迈”的。这些诗歌给我们吹来了豪气奔放的江河湖海风。
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我设置问题“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风格与曹操、苏轼作品等风格相同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样的风格?”学生们有答“凄美”的,有答“哀婉细腻”的。的确,他们感受到了婉约派一代词宗的楚雨凄风。
沐浴着古诗词不同的诗风,也就能够大致把握诗词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好地赏析诗歌。
启示一:在孩子记忆力最好的时候,先“吃”下去,作为以后终身消化、“反刍”的文化储备
儿童时代是记忆的高峰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澄澈的时候直面经典,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虽然他们现在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古诗文的含义,但是这种背诵会在其记忆的底板上刻上深深的烙印,使其终生受益。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儿童时代背会的东西往往终生不忘,这便是所谓的“幼学如漆”、“童子功”。所以,我们大可不必畏首畏尾,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积累吧!能理解的,尽量帮助孩子理解;不能理解的,不求甚解也不为过,先积累下来,今后可以在言语实践活动中逐步加深理解,以作为学生长大后终生消化理解的文化储备。就像一颗种子深埋在土壤中,吸收养份,储备能量,等待时机,开花结果。
启示二:古诗的写意性也决定可以先让学生积累下来,储备在心里,然后用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我们在教学中虽然竭力让学生去读背、去理解,但学生总是一知半解,这让我们许多语文教师犯难:小学生到底要不要学古诗,到底该怎么学古诗?学古诗确实很难,因为古诗大多是写意的,很多古诗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对古诗的理解也是因人而异,阅历、年龄不同,对古诗理解的高度、深度、厚度也不同。所以,我认为小孩子学古诗现在不理解不要紧,可以储备在心里,将来长大了再慢慢消化,像牛“反刍”那样。只要让他们多诵读、有所意会就可,“诗中有真意,欲解已忘言”。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把这些虽然半懂不懂、似懂非懂甚至全然不懂但对学生未来人生有重要影响的诗句“吃”下去,然后用自己一生的阅历、经验去“反刍”。
鉴于此,我认为古诗教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对古诗文的积累,且可以“重在积累,不求甚解”。
一、积累——要帮助形成知识块
我做过一个调查,发现身边的老师们让学生积累古诗词的方法无非两种:一种是买一本书让学生一首一首背,一种是想到什么背什么,随意性比较大。这样学生头脑中积累的古诗就如一盘散沙,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地流失。如果采取以下方式进行积累,那么就可以把古诗聚成一串珍珠,形成知识块,这样就不容易遗忘。
(一)依靠主题,带活积累
我们每册课文里都录用了四首古诗,每首古诗都有一个主题。古诗词积累就可以依据这个主题,立足课内,拓展课外,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形成一个鲜明的积累体系。如,二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和《山行》都是描写秋景的,读后我们会被诗中描绘的深秋美景所陶醉。《赠刘景文》写秋末之景:荷枯、菊败,橙黄、橘绿,色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山行》描绘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深山秋色图。由此,可引导学生积累相关的诗篇,形成“秋天的诗”的主题。另外,如写花的诗:《题》、《卜算子·咏梅》等;言志的诗:《石灰吟》、《竹石》等;写景的诗:《山行》、《归田园居》等;送别的诗:《别董大》、《赠汪伦》等,我们都可以通过确立主题的方法来积累。
(二)依据生活,建立积累
根据古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积累,它能促使学生从时间的角度把握古诗文的脉搏,从而流畅地记忆。从《早春》《春江花月夜》到《夏日》、《小池》;从《秋浦歌》、《秋思》到《冬景》、《江雪》,同学们背过了灿烂的春,缤纷的夏,金色的秋,绚丽的冬。顺着四季走来,一路朗朗童音。这样在不同的节气里让学生们诵读相关的诗,不仅有助于学生梳理知识,更有助于古诗和学生生活情景相结合,为他们内化古诗词、运用古诗词埋下了伏笔。
课本里的每首古诗就好像每一个戏剧的引子、每一个景点的导游,教师得先把孩子从声、光、色的世界里引进古诗的殿堂,然后借助主题给学生指出一条条路径,让学生有可能走进更多的诗人、更多的古诗。这样,当学生想起这个主题的时候,他就能想起这个主题的相关古诗,从而实现古诗的有效积累。
二、积累——要帮助激活知识块
形成的知识块不能让其变成死石块,这样的知识是没有活力的,只有把积累到的知识放到“心”的熔炉去冶炼后,在语言实践中不断地运用,从而建立起新的知识块,这样才能真正把积累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把积累到的古诗文不断地运用激活,建立新的知识块呢?给学生一个语文实践的机会很重要。
(一)课堂中的运用激活
课堂上,教师时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运用古诗词对文章进行批注,把古诗积累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这是最有效的运用。如,在教学《燕子》一课时,可以跟学生说:“燕子动作敏捷、活泼可爱,古人在几千年前就写下了很多有关燕子的千古绝句,你能给我们吟诵几句吗?”学生略加思索,便想起了“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等诗句。给学生提供一个运用的平台,经常运用这些积累的古诗词说话,学生的消极积累就会转化为积极的有效积累。
(二)生活中的运用激活
古诗是古人的作文,是古人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后的表达。古诗从生活中来,我们应该让他回归到生活中去。某日,一值日生负责倒垃圾,倒了数次仍见垃圾桶满满的,长叹一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那些背诵过的古诗词悄悄地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犹如一汪清泉流淌在学生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升华着他们对生活的认识。
(三)作文中的运用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