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就业前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前教育就业前景

第1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作者:周敏娴 来源:商

第2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

一、新形势下师范院校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挑战与存在的问题

(一)英语教育专业在新的教育背景下优势减弱

在新形势下, “育人为本”、“实践导向”、“专业导向”等基本的教育理念尤其被重视。 我国从2011年开始深人推行教师教育课程改革,以素质教育为立足点, 提出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新《标准》。新《标准》重新确立了对于教师培养的教育课程,同样对于教师资格也划分了全新的标准。不久,我国的新标准改革在部分中小学试水,2013年又逐渐增加了试点。本次改革之后,师范专业学生与非师范专业学生在考取教师资格时将被同等对待。8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教师资格证改革试点启动后人学的师范专业学生,毕业之后无法像从前一样直接获得教师资格证,而是需要通过参加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师资格考试,成绩合格后才有机会申请教师资格。教师资格证的改革使其他非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与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在同等条件下相共同竞争,师范生和非师范生的不再受到区别对待,并且职位的需求量没有扩大,师范院校的优势减弱,从而加大了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英语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有着一定缺陷

第一,课程的设置老旧单一,还是沿袭的数十年前那一套。第二,英语教育专业使用的教材陈旧,不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第三,没有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导致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的思维不灵活,较为死板。

(三)英语教育专业学生生受传统就业心态影响较重

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时主要考虑大城市的重点中学以及带有编制的职位,而那些偏远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或者城市私立中小学则不在其考虑范围。这说明由于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受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依然思想严重,仍保持着传统的就业心态, 希望从一开始就能在找到高薪、稳定的工作,而看不到市场经济条件下需要积极进取、艰苦奋斗的一面。

二、更好地促进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对策

(一)课程的设置更加合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学校应当根据现下社会形势,并且结合学校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英语教育专业的特殊性,来对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以帮助英语教育专业设置更合理的教学课程,使得学生所学的英语课程具有所在高师院校所拥有的特色,使学生们在毕业时相较其他专业的学生能够拥有更强的就业竞争力。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当下的就业情况之所以如此低迷,主要原因是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比较单一。相比之下,非英语教育专业的英语专业学生同样拥有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具备能够应对多种工作的英语能力。这使得纯粹的英语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应聘学校或者事业单位时缺乏竞争力。良好的英语能力在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英语教育专业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在当下的社会条件下是无法满足用人单位要求的。面对这样的形势,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专业应当转变思路,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培养更加全面的英语专业人才。即在英语教育专业设置一些交叉学科, 充分利用学校的有利资源,比如学校所能提供的人力资源、环境及教学资源等。将不同专业的课程相结合,培育出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

(二)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学校里的招生就业处应当积极与中小学、企业联系,在学生毕业前两年就开始为他们提供实习的机会。这样,当学生完成学业正式工作时,就会有一定的经验。学校还可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或者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乃至出国深造等,这些途径都能拓宽学生的发展方向,从而提高就业水平。

(三)加强教育见习,提升教学水平

高师院校在开展课程的过程中,将教学理论融人教学情境,更能凸现师范学生的优势。师范院校应从学生入学起就开始临床教学,组织学生有规律地在中小学课堂上实地学习,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从中小学优秀教师的身上学习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利用多种途径针对性地训练学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学水平。通常来说,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期30到45天,但是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很难取得上佳的成效,适当的将这个时间延长,也不失为提高实习效果的的一个办法。事实证明,师范生完成一学期或以上的教育实习后, 教学水平将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四)改变就业心态

影响大学生求职的因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他们的整体素质。所以,就业压力大不应成为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借口,提高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才是找到好工作的最好保证。首先,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水平以及使用英语的熟练程度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所以学生在校期间,一定要努力学习,掌握好本专业知识,全面锻炼自己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只有能够极其熟练地运用英语,英语专业的学生才有能力与其他专业学生竞争,以此弥补自身在其他能力方面的不足。其次,外语是一种语言,只是用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手段,如果只掌握这门语言而缺乏其他的专业知识,是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获取优势的。因此,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也应注重其他专业技能的学习,比如金融、管理、财会、旅游、法律等,努力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英语专业学生也可以参加一些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资格考试,比如报名注册会计师考试、司法考试等,以此提升自己并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同时,学习掌握多国语言,能够轻松驾驭导游、翻译等职业。这些方法都卓有成效地拓宽了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面。

三、结语

新形势条件下,英语教育专业学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作为英语教育专业学生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努力掌握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教师职业技能。英语教育就业形势的艰巨不容忽视,应当引起学校以及学生本人的重视,学校与学生应当勇于挑战,勇于创新,携手走出一个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 宋殿娇,当前英语专业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理论界,2007(12):201

第3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酒店管理专业;影响

现阶段,各级各类的职业技能竞赛得到了各级政府和学校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通过参加技能竞赛,既展示了人才培养的水平,同时也是教师执教能力、学校专业建设和办学实力的重要体现。所以,认真研究职业技能竞赛的指导作用,对职业院校提升教学水平、推动专业建设和找准学校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改变陈旧教学过程,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传统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多注重理论而轻实践,多注重知识的传授应用轻创新,至多是安排有限的酒店实习学生才能接触到实践技能。教学内容的多年不变,教学形式的单一,学习过程枯燥无味,基本已经脱离了社会实际需要,这样人才培养模式显然无法适应和满足经济飞速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职业技能竞赛的出现无疑为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发展成果的重要方式。竞赛的评价体系促进了学校培养目标向综合性人才的转变。实用性强的竞赛项目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向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转变。准备参赛的过程促进了教学主体和学习模式的转变。

竞赛本身成为了密切学校与企业联系的重要途径,通过组织方搭建起校企交流平台,促进双方更多的接触和了解,促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多方位的进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引进酒店先进的服务理念、技术和企业标准,将实际的经营经验直接引入到教育教学中去,深化了校企合作内涵,促进了酒店管理专业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 促进专业教学改革,完备师资配置

近阶段,酒店管理专业学习内容企业化教学已成为相关职业院校教学过程中被运用最多的教学方法,它要求课程内容的组织设计基本完全符合一线工作程序,以工作目标为核心,以工作程序标准化为载体,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组织实施。

技能竞赛的目的是引导职业院校重视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技能竞赛强调了专业技能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实现了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实施针对性强的教学方法,既夯实了学生理论知识,又提高了其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符合职业教学的教育目标,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从书本知识的被动学习到培养兴趣,积极完成职业技能自主学习的转变、从单纯的专业知识学习向综合职业技能、综合能力提高的大转变。技能竞赛在教学模式的改革中,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相互依存、以实践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职业技能竞赛的项目都来源于现有的行业领域,以竞赛为主导,融入国际、国内先进理念,更加贴近职业岗位需求。每次竞赛后,教学、科研等部门都看根据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明确酒店管理专业教研的改进方向,成为设置课程、优化课堂效能的重要依据。科研部门根据相关数据,确定教育科研的研究方向、进一步优化和完善科研课题管理,形成了“教训研”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体现了职业竞赛项目对酒店管理专业改革的引导和转化,优化了教学内容,促进了项目化教学改革。有力推进了职业教育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

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能够促进完善学校师资配置。首先,技能大赛有助于对青年教师的锤炼,使青年教师能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融入角色。促进教师的双师型转变,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满足专业院校快速变化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学要求。其次,促进完善实训基地建设。良好的实训条件是提高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有效保障。每年的职业技能竞赛都是贴合酒店行业发展形势,学校应该加强社会调研和论证,及时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设施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先进性。同时进一步加大投入,保证具有充足的高教学设备设施可供学生实训使用,从而保障酒店管理专业技能教学的效率。

面对日新月异的职业教育,应该以着眼国际的高度,思考和探索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的新思路。职业技能竞赛所具备的竞争性与公平性、追求专业品质与技能上的观念、团队精神与综合能力的体现无疑进一步说明它在教育功能和教育价值方面的重要性,并已然成为职业院校培养和锻造优秀高级技能人才的一条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刘华东.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课程整合与教学改革尝试和探索[J].高职教育,2010.2.

第4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论文摘要: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就业率也是评价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标准;就业导向是其具体体现。因此在高职院校的办学中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在今天全球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科学地看待就业导向性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完善高职教育。

我国高职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兴起以来,发展迅猛,成效显著,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了大批应用型技术和技能人才。但在高职教育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需要反思、解决和完善的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就业导向等近日,国家教育部下达的16号文件里就明确提出了要深刻认识高职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笔者就结合本地黄河角洲的开发,谈谈科学看待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的重要性。

去年暴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使得本来就存在的大学生“就业鸿沟”问题更加严重。就业问题成为全局性的重大经济与社会问题。就业压力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缺口大,劳动力供过于求,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适应。这种大学生与企业和社会对接的错位和脱节是由于学校的就业导向整体出了问题,不够科学,不够客观。学校在学生的人口和出口两个环节对就业的考虑很细致,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中,就把就业作为思考的重要因素和目标。通过对行业背景的调研,确定具体专业,通过对社会岗位的从业人员的能力分解,进行课程设置,最后临近毕业时,还要进行专门的就业教育也很到位,但在入口和出口之间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却忽略了就业导向的研究和落实。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教育发展关于支持什么和限制什么的明确指向,即职业岗位f群)需求旺盛的教育类型、层次及其专业加快发展;否则,不予发展,或加以限制或调整。因职业教育是伴随现代工业而生,直接为经济发展和就业服务的新型教育类型。高职较之普教,更应突出应用性、技能型人才培养,更强调为社会提供“零距离”服务,输送针对性强的各类急需人才。高职就业导向的实质意义就十分明确: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有:

1 面向需求实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培养模式做起,努力打造订单培养方式。中国最后一个待开发的大河i角洲——黄河三角洲将迎来开发热潮,去年4月山东省台《黄河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之后,又将出台《支持黄河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这两份文件明确了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的方向及扶持措施。在黄河角洲区域经济科技发展论坛中就有专家提出,与大都市相比,这里更缺乏人才,更需要支持。有这样良好的开发环境,这是多么大的一笔“订单”!学校应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整合,成为实施订单培养试点。瞄准i角洲开发的市场需求,主动根据用人需要进行教学改革,包括实施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等各方面的调整。同时继续大力推行毕业设计、岗位训练和就业安置相结合,开展各种技术竞赛、科研训练等活动。用人单位非常欢迎这类订单培养方式。

2 整合资源打通产学合作的途径

应从双证培养人手,搭建企业需求人才的桥梁。并且使之逐步扩大提高,逐步引入规范,逐步纳入计划。实施双证书培养制度,既是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重要保障。2008年11月12日,中国(东营)国际石油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开幕,来自世界43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6个省各大油田的客商参加了盛会,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是东营的一大特色产业,已经形成了集研发、制造、服务及内外贸于一体的产业体系,东营作为三角洲开发重要部分将来会成为中国石油机械装备制造业基地。有了这样的就业导向,我们完全可以把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设计制造,数控加工等做大做强,让毕业生有理论有实践有双证,成功成为制造业基地的一份子。另外,产学合作的途径应该循序渐进从一般性的参与合作,到协的介入合作,最后成为互动性的产学合作,使企业已经成为“育人主体”的一部分,使双证更具实用性和可信度。这也无疑会在更大程度上推动订单培养方式的实施。

3 拓宽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的领域

第5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人才培养;适应性

0 引言

从2010年,我国提出重视学前教育发展的意见之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势头是前所未有的迅猛。各地的学前教育工作都开始大兴土木,这带动了一大批本科院校开始新增、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可大规模扩招的背后,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如何?他们能否适应未来幼儿教师的工作?本研究通过两个调查: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职业准备现状调查和幼儿园人才需求调查,试图了解在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职业适应情况。

1 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中部某市(常住人口49.8万,属中小城市)作为取样对象,该市共有幼儿园758所,其中公办幼儿园27所,早教中心7所。位于该市的一所省级二本院校中开设有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其招生数量从08年至12年分别是58人、149人、350人、390人、420人,扩招明显。

1.1 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选取该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大三和大四共16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数据148份。所用问卷为自编问卷,经检验,其内部一致信度为0.89。

1.2 访谈法

本研究对该市8所幼儿园的园长进行了访谈,了解了目前该市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所选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访谈对象所在单位的基本情况

2 研究结果

2.1 扩招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职业准备现状

2.1.1 毕业去向选择

本次调查发现,只有57.7%的同学表示毕业后愿意进入幼儿园工作,有30.9%的学生毕业后不希望从事与学前教育有关的工作。即使在想进入幼儿园当老师的学生中,也有许多由于种种原因(如:家人不支持、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等)最终不会进入幼儿园工作。尽管学生不愿意进入幼儿园当老师,但他们对早教中心的工作却期待很高。约有70%的学生愿意毕业后进入早教中心工作。绝大多数学生(67.8%)认为至今为止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足以胜任未来专业性的工作。

2.1.2 专业知识和技能准备

扩招速度较快的本科院校,其往往从师资、配套设备等方面都非常紧张。然而,理论课好上,技能课如果没有足够的教学设施就很难开展了。因此,在扩招较快的本科院校,往往给学生多多地上理论课,技能课的课时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发现,在理论、技能和实践三种类型的课程中,53.8%的学生认为技能课程最重要,22.8%的学生认为实践课程最重要,只有21.5%的学生认为理论最重要。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尽管绝大多数学生(91.9%)认为,理论课的开设还是有必要的,但对理论知识能否在幼儿园中运用却不抱信心,只有38.9%的学生认为所学的理论知识能在日后的工作中用到,36.9%的学生认为理论知识在日后的工作中是没用的。这与我们在园长访谈中一些园长的看法也相同。

2.1.3 实践经验准备

大规模扩招的背景下,让学生进入幼儿园见习和实习几乎成为一种奢望。没有一个幼儿园能够容纳如此之多的学生见习。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71.1%)认为,该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不并紧密,78.5%的学生认为平时见习机会较少,95.9%的学生认为实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大部分学生(73%)认为,他们平时开设的理论知识类课程太多了,而技能课程(80.4%)和实践课程(95.3%)的课时又太少。许多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的时候,都没有安排每天的实习结束后,对一天的实习生活进行讨论和总结,这就让学生陷入“学而不思”的状态,最终陷入到每天给小朋友穿衣打饭这些琐事中,学生实习半年,只会觉得自己做了半年保育员,除了累也没有真下学会什么。

2.2 幼儿教育机构人才的需求

根据我们对许昌市8所幼儿教育机构的访谈,我们发现,市场目前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2.1 期待高学历人才的加入,却有抱有疑虑

目前,所有8所幼儿教育机构中,招聘教师的学历起点是高中。但所有幼儿教育机构的园长均表示,非常希望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加入他们机构。在他们看来,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受过较好的专业训练,到幼儿园工作会更容易上手,对幼儿园的发展也更有利。如某幼儿园的园长说:“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发展后劲很大,未来也可能有更好的发展。”

然而,多数幼儿教育机构的园长都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理论较强,而技能较弱,还需要大量的后期培训,进入幼儿教育机构后不能直接上岗工作。而高学历的人才所要求的待遇还普遍较高,这就让一些园长对这些人才“皱眉头”了。一些园长表示,在对待应聘者时,不论应聘者有多高的学历,在面试时都要接受一样的考核,而在进入工作岗位之后,不管是本科生还是专科生,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待遇都没有差别。

2.2.2 看重应聘者的道德素质

绝大多数幼儿教育机构在招聘人才时看重的首要是道德素质,如人品、对待工作的态度是否认真积极,是否热爱幼儿教育工作、热爱幼儿,是否有责任心等。其次,部分园长提出个人的个性心理素质也是他们在招聘时看重的一个方面,如否能够承受压力,是否有灵气,愿意学习等。如某幼儿园认为,一名幼儿园老师应该具备五大素质:正气、朝气、大气、书卷气和灵气。(这五大素质多为道德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还有一个幼儿园认为一个合格的幼儿园老师应该“德才兼备”,要有道德、有热情、有爱心,并有坚持不懈的个性品质。对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园长们纷纷表示不是最重要的,这些都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通过实践和培训来提高,而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个性心理素质却不是那么容易改变的。如某幼儿园的园长说:“才艺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这位未来的老师)能不能关注孩子的生活。”2.2.3 看重应聘者的专业技能素质,而非理论知识

在如何看待理论知识上,各幼儿教育机构的园长的认识不一。有些园长认为,理论知识很重要,也有一些园长认为,理论知识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根本用不上。实际上,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所有8所幼教机构在招聘时,考核的内容均为应聘者的专业技能素质,如唱歌、跳舞、弹琴、绘画、讲故事、说课、上课等。最初我们假设,如果幼儿教育机构看重应聘者的理论知识,就会通过笔试或面试来了解应聘者的专业知识情况,然而实际在我们访谈的8所幼儿教育机构中没有一家安排有这样的内容。这足以说明,各幼儿教育机构在招聘人才时,更看重的是应聘者的专业技能,而非理论知识。

3 讨论

以上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第一,扩招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并不成功,通过三至四年的专业学习,他们并没有为未来的职业作好准备。具体表现为学生所学知识不能尽快向教育能力迁移,从而幼教工作的无从适应。

表2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中理想、市场与学校的差距

注:√很需要,较需要,×不需要.

第二,目前我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与市场的需要有着很大的差距。从表2可以看出,理想的学前教育人才需要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和专业技能,并且要有很好的实践能力,市场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需要有很好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却不需要有什么理论知识功底。恰恰相反,目前我们培养出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有着很好的理论知识功底,而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却很弱。很明显,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是不能受到市场的欢迎的,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许多幼儿园尽管在口头上说希望招聘学前教育专业高学历层次的人才,但在行动上却没有任何表示的重要原因。因此,目前我们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层次学生的培养方案上是存在一定问题的。

4.1 从培养目的看:重学问轻道德

从以上研究结果看,市场是非常看重人才的道德素质的,例如敬业、热爱幼儿及幼儿教育事业、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等。专业理论、专业技能甚至实践能力在园长们看来都应该排在道德后面。然而,高校在培养人才时,更看重的却是学生的“学问”。这与市场的需求相距甚远。

4.2 从培养目标看:重知识轻技能

目前,该校本科学前教育专业更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培养,而忽视了对技能的训练。而市场则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之后有过硬的教学技能,对知识的要求反而没那么高。学生名义上学历合格了,但实际上能力却不过关,许多学生大学四年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无法直接在幼儿园的工作中使用,不能直接上岗。

4.3 从培养内容看:重理论轻实践

第6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一、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现状

绥化市学前教育用人单位中公立幼儿园较少,私立幼儿园及其他早期教育机构明显增多;市区内就业需求已趋于饱和状态,城乡供需严重不平衡。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教师存在严重的缺失,师资力量极其薄弱。

( 一) 绥化市北林区学前教育就业现状

就北林区而言,区内设有公办幼儿园3 所,规模较大的私立幼儿园 4 所,早期教育机构 2 所,其他以家庭式小型私立幼儿园为主。公立园幼教师资水平较高,多是聘用有一定教学经验或具备某些特长的教师,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少。虽然有部分私立幼儿园仍需要教师,但工资待遇低,不足以吸引学前教育毕业生就业兴趣。早期教育机构在北林区刚刚兴起不久,但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私人开办的教育机构。虽然对教师有需求,但加入机构初期仅限于接受培训时期和担任机构其他工作的人员。与此同时,部分学生来自外省或外市县,与其他城市相比绥化市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外地的毕业生对绥化市周围的生活环境不熟悉,不愿选择在绥化市北林区就业。据调查,仅有 8.8% 的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选择在市区内就业,虽然已签订合同,但单位性质均为早教机构。因此,从数据显示来看,对学前教育本科生来说,市区内就业需求已趋于饱和状态,好岗位需求有限。

( 二) 绥化市农村学前教育就业现状

绥化市辖北林 1 区,安达、肇东、海伦 3 市及绥棱、青冈、庆安、兰西、望奎、明水 6 县,共 160 个农村乡镇,1 331 个行政村。截至2007 年末统计,全市总人口 575. 9 万人; 其中农业人口 425. 5 万人,占 73. 9 %。通过调查,仅北林区现有留守儿童 2 496 人,分布在全区 21 个乡镇办事处。其中隔代监护 1 973 人,单亲监护 477 人,其他为亲属、同辈监护和无人监护。近年来,留守儿童的数量呈上升趋势,只有个别乡镇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五年中有所回落。从数据上显示,绥化市农村留守学前儿童不仅数量巨大,而且不少儿童没有接受或没有条件接受正规的学前教育。绥化市农村正规学前教育机构凤毛麟角,也为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虽然市场需求量大,但就业成功率极低。据调查统计,14. 7% 的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参加了农村实习支教活动,5.8% 的毕业生选择在县一级的幼儿园进行实习,但均未签订就业协议。因此,农村学前教育就业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亟待解决。总之,从整个绥化市来看,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好,但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尤其是农村学前教育就业问题亟待解决。

二、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现状的成因

目前,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好,但城乡就业不平衡,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形势严峻。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现对今年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情况的调查结果做详细的分析。

( 一) 社会方面原因

绥化地处黑龙江省,属农业城市,农村人口比重大,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近年来,绥化市城市建设和人文环境都有很大改善和提高,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加深。市区内不断有私立幼儿园建成,并兴起早教机构。看似存在大量的市场需求,实则存在诸多问题。

1. 教师工资待遇低

经调查表明,幼儿园能给予应届毕业生的工资待遇为无编制、不供吃住 800—1 000 元/月左右。而毕业生大部分来自绥化农村或外省,随着物价不断的上涨,除去生活费用,所剩无几。面对省内其他城市幼儿教师的待遇诱惑,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家所在城市或省外就业。

2. 学历优势并未体现

绥化市大部分幼儿园并不认可学前教育本科毕业生,认为本科生理论水平比专科生强,但实践能力差。专业科的课程计划中技能训练和实习时间占学习年限的 50% 以上。致使用人单位形成思维定势,认为本科生实践能力差,独立带班需经过较长时间培训。本科生思维活跃、想法独特、有先进的理念,当理论与实践相违背时,往往容易固执己见,很难操控。此外,用人单位在学生就职初期给予本科生的待遇与专业生一样,巨大的思想落差下,学前教育本科生会寻找更适合本科生发展的幼儿园。因此,形成了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岗位多,但就业率低的现状。

3. 用人单位优中选优

相关调查研究表明,用人单位对学前教育学生的要求不断提高,幼儿园需要: “热爱幼儿教育、学历较高、有一定教改科研能力、幼儿教育理念新、教学基本功扎实、技能全面、心态好、愿意长期在本园工作的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用人单位除了注重应聘者的专业水平外,还要求应聘者具有较强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这无疑给学生形成就业压力,影响学生就业情况。

( 二) 学校方面原因

绥化市仅有一所高等学府开设了本科学历的学前教育专业。从就业生源角度讲,应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然而,却呈现出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应从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等方面思考其形成的原因。

1. 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据调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四年的本科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发展需要的、能在托幼机构从事保教工作的教师、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机构的幼教研究人员以及其他有关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基于国家提出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绥化市高校 2011 届本科学前教育毕业生的培养目标为: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培养热爱教育工作,具备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在以下机构从事教学、研究、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1) 各类学前教育师资培养学校的教学和管理人员; 学前教育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 2) 各级各类幼、托教育机构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人员。( 3) 各类儿童社会教育、服务机构的教师和管理人员。( 4) 儿童文化事业( 新闻、出版、广告、影视、网络等) 的从业人员。”相比之下,高校的培养目标虽然广泛但笼统,一些目标在已有的课程设置上无法完成,因而造成学生就业方向不明。

2. 课程设置不合理

理论课时比重大,实践课时少; 专业理论课程多,技能类课程少; 必修课程多,选修课程少;理论学习时间多,见习、实习机会少。这些都与高校课程设置有密切的关系。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成为阻碍学生发展的因素之一。

( 三) 家庭方面原因

经调查表明,家庭条件、家长的就业观念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方面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就业方向。首先,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并不急于寻找工作,多处于观望状态。仅考虑条件好的用人单位,不理想的不参与应聘。即使应聘失败,也不担心生活来源,并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安排其他就业岗位。其次,多数家长认为,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收入低微,无发展前途,影响子女择偶标准,更无法接受学生到农村任教。另外,家长的文化程度也影响着学生就业的目标和方向。如文化程度较高的家长期望学生在学历上有更高的追求,鼓励学生考研; 文化程度稍低的家长以学生就业即可获得经济收入为由,鼓励学生追求待遇较好的工作岗位就职。因此,以上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不平衡且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

( 四) 学生自身原因

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经调查了解到,造成就业困难现状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 就业目标不明确,就业观不正确

经调查了解到,一半以上学生不愿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其中,一些学生高考并未选择学前教育专业,而是通过调剂进入该专业进行学习; 一部分学生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原因是分数线较低,录取几率大。即使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目标也不明确,表现为在择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性质和待遇考虑较多,左顾右盼、瞻前顾后。同时,一味追求高待遇的工作,不愿从事农村的学前教育工作,没有脚踏实地的精神,逃避辛苦。这是形成城乡农村学前教育极度不平衡的内在因素之一。此外,学生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缺乏创业精神和主动就业的意识,依赖心理严重。虽然学校和教师提供给学生就业信息,但学生缺乏主动择业的意识,比较依赖学校和家长的努力。

2. 对自身能力、素质缺乏准确的判断

缺乏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判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过高估计和过低贬低,致使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过于自信和自卑的心理状态。因此,过于自信的学生在面临挫折的时候表现出情绪低落、怀疑自己或愤世嫉俗等不良情绪; 自卑的学生畏首畏尾,不敢承担有挑战性的工作,或把就业失败全部归因为内部因素,害怕挫折。少数学生能够正确分析自身特点,根据不同的用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3. 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缺乏

学生经过三年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基本掌握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 通过实践教学活动,了解了幼儿教师日常工作流程及教学活动。但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点决定了学生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才能在短时间内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实践能力的提高需要一个过渡期,往往学生在这一过渡期内并未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因此,在试用期阶段就被筛选出局。学生普遍存在社会经验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沟通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这两方面的能力是不可或缺的。不仅要求与幼儿沟通,同事或领导沟通,而且还要和幼儿家长沟通。调查中发现,10% 左右的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处理各种人际关系,这些学生几乎都是在大学期间担任班级干部或系级干部职务的学生。大部分学生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的能力。

三、关于学前教育就业现状的应对策略

针对绥化市学前教育就业前景好,但就业不平衡、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不论社会、高校,还是家庭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策略,从源头上帮助学生就业,促使城乡学前教育达到平衡,推动地方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7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对于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掌握美术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美术绘画技能技法,能在中小学从事美术教学,组织课外活动和竞赛工作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虽然各院校在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表述上略有差别,但基本内容大体一致。本专业的就业面向是:中小学、企事业、群众团体的美术教师或管理工作。从对培养目标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其实是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对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学校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的简化版本,没有能够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目前,我国开办美术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有专门的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有部属师范大学、有省属师范大学和师范学院,还有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学校和职业学院等)。这么多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其办学层次、专业侧重、办学能力都不尽相同,各学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几乎相同肯定是不合适的,不同类型学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应该根据自身特点而有所差别才对。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如果不根据自身实际确定有差异的人才培养方向,盲目地向本科层次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靠拢,是不切合实际的,更是没有出路的。伴随着中等师范教育的取消,学前教育、初等教育的教育师资培养任务也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来承担,并培养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学前和初等教育的师资。从近几年麦可思研究院编制的就业蓝皮书中的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状况来看,高等学校的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被看好,在就业前景最不被看好的红牌专业中列第9位。在报告中也同时指出,高职高专专业中的学前教育类和中小学教育类专业就业满意度较高,就业后行业转换率较低,就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我们认为,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应紧紧把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应用型人才这一方向,把培养目标的定位调整为培养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美术教师以及社会美术活动人才。

2 关于人才质量观念的更新

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要走有差异化发展的道路,就需要更新质量观念,根据培养目标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树立恰当的人才质量观。高等教育在21世纪初经历了大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的是体现在数量和规模上,并没有从更深的层次上改变教育的体制和模式。高等职业教育虽然越来越多地被熟知和接受,但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还属于边缘的范畴,学生选择进入高等职业院校学习更多的是一种无奈而不是情愿。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绝大多数学生并不是真正喜欢美术和有从事美术教育这一职业,更多的原因是文化课程成绩低而不得已选择了美术专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职高专的艺术类专业(美术教育专业、艺术设计类专业等)成为一些低分考生的“收容站”。我们的高等教育多年来一直是实施立足于学科本位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式,生怕学不足;近年来普通高等教育教育本位、素质本位的口号也越来越响亮,生怕学不宽;这都直接影响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质量观念。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人才应具有高度职业适应性,这就需要在职业技能的培养上下足功夫,高等职业教育更要考虑的应该是学不学的专的问题。文化课成绩偏低、美术技能基础弱,是当前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普遍状况。这种情况造成在传统的美术教育教学模式下组织教学难度大,教学质量难保障。我们也看到,文化课程偏低的学生普遍的表现出对技术技能类项目的一种爱好,对技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课程的热情超过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兴趣,换个说法:这些学生“爱玩”。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整体特征,依据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对美术教师的基本素质要求,从实际出发,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

3 关于课程设置的改革

第8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104-02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和实施,国家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越来越多的学生认识到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前景,报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个专业的男女比例却严重失调。据统计,目前学前教育专业通常都是女生。笔者所在的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仅为2%。但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这在一些国家甚至有法律明文规定。如日本幼儿园男教师的比率约占7%,日本规定幼儿园里男必须要有1/4以上的男教师,美国幼儿园男教师的比率约占10%,美国规定幼儿园每个班必须配有一名男教师。笔者从辅导员的角度,谈谈如何管理这群特殊而弱势的群体,帮助他们走出问题困惑。

一、学前教育专业男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背负压力走进高校。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进入高校学习,并非他们的第一志愿,也不是出于对专业的热爱,他们仅以此专业作为进入大学的前提,进入大学后再转专业,很无奈地选择这个专业。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在社会上认可度很低,多数人认为此专业是女生的“专利”。

2.男女比例失调的环境加大他们的心理压力。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较之女生可谓凤毛麟角。在这样的环境里,男生一般少言寡语,他们不愿参与集体活动,在课堂上也很少发言和表现自我,往往选择躲在一个角落,封闭自己。女生则是各项活动和课堂的主角,在这样的环境里,男生的心理压力异常大,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自卑、焦虑、自信心差、内驱力弱、女性化和厌倦等心理问题。

3.教学方式和课程设置女性化让男生厌学。也许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女生过多,高校的课程设置也忽略了男生的特点,像舞蹈、手工制作、钢琴等课程,男生较之女生明显不占优势,甚至在上这些课时,男生觉得先天能力不足,无所适从。而教学方式和用语上多突出女性思维模式,如反复的叮嘱、夸张地模仿幼儿的神态、举止和表情等,这些都让男生厌倦甚至反感。又加之,学前教育的女生居多,专业特点使很多女生多才多艺,而多数男生在这些方面缺乏灵气。男女一比较,挫败感和无成就感就让他们更不愿学习。

4.就业前景黯淡、学生忧虑未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业面较窄,培养目标多数是做幼儿园教师的。而男性幼儿园教师在任教到一定年龄后还能做什么?能否有能力从事学前教育理论研究或者自己开办幼儿园,如不能,又如何再就业?面对未来的忧虑,极易让他们产生焦虑。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1.重视入学教育的特殊性,增强专业认同感。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很低,甚至都想转专业或退学,即使毕业后也不会从事与其相关的行业。如何提升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同感,作为辅导员,要高度重视大一新生入学教育,对这一特殊群体男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在入学教育时,可采用榜样法进行教育,介绍中外知名的学前教育专家,以其作为榜样,激发学生的仰慕之情。还可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如自己的专业男教师的事迹进行榜样教育,增强专业认同感。另外,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形式进行专业教育,如开展幼教名师专题讲座、邀请校外学前教育成功人士、本校毕业的学长进行现身说法,让他们对学前教育专业有更深的认识,增强专业认同感。

2.创造班级管理机会,增强自我效能感。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他们不愿做学生干部,更不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如何才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单独找其沟通,对其进行学生干部意义的教育和引导,还可以采取同学推荐和辅导员任命等方式,让他们参与到班级管理事务中来。他们做了学生干部,尤其是工作得到同学认可时,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就会得到提升。如何才能让他们在班级管理中提升效能感?这就要求辅导员对他们进行班干培训和管理,通过多沟通、出点子、多肯定等方法加强对男生班干管理,同时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多关心多支持多鼓励,帮助他们在学生中提高威信。通过参与班级事务管理和班干工作,这些男生会找到自己的价值,自我效能感也会大大增强。

3.利用多彩校园活动,进行男性教育。大学生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对学生综合能力的锻炼和培养作用很大。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男生,他们不愿参加任何社团和文体活动,学校文体活动比赛学前教育的男生经常是弃权的状态,即使参加了成绩也是垫底,这大大挫伤了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何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笔者认为应鼓励他们参加,不要太注重结果,应重在过程。在他们参与文体或社团活动时,要给予帮助。比如学校的田径运动会、篮球锦标赛等活动,男生训练时,可以和他们一起训练;参加学校的文艺晚会,建议他们排男性化或幽默搞笑的节目,这样会引起同学的关注,对参与活动的男生要不断鼓励和赞赏,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4.个性化指导,拓宽就业渠道。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就业面窄、学生忧虑未来等现状,辅导员在学生一入校就应加强对男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指导,激发他们的内驱力,消除忧虑。针对学前专业的培养幼儿教师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引导学生定位在幼儿专职教师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担任幼儿园的体育、武术、电脑、棋类、科学等课程;或者从事学前教育游戏活动的设计相关工作;担任幼儿园后勤保障工作;鼓励学生自己创办幼儿园等。通过个性化指导,学生的就业机会和渠道拓宽了,前景也更好了,忧虑也就打消了。还要提供更多的就业服务,如举办就业创业讲座,就业帮扶,引导和鼓励他们参加就业实践、自主创业等。

5.积极沟通,因材施教。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频繁,最亲密,是学生最信任的人,但学前教育男生存在的问题,绝非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除了日常多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外,还应积极与专业老师多沟通,做到因材施教,也要经常开展听课活动,了解学生学习、思想、心理等状态,及时征求专业老师的意见和对策,共同帮助男生走出困境。

总之,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一为数不多的弱势群体,作用无可替代,他们身上存在的问题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作为此专业的辅导员,应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走出困境,让他们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事业上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闫静.浅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探究,2009,(12).

[2]王萍.教学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当代教育科学,2009,(21).

[3]于晓梅.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1).

第9篇:学前教育就业前景范文

师范生职业认同是指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对日后所要从事的教师职业合理的认识、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等所组成的内部心理机制,包括对教师职业特点、职能和地位等的看法,对从事教师职业应具备的素质的认识、乐于从教的意愿以及从教时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等。已有研究认为,幼儿教师属于“职业倦怠”的高危人群,但目前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幼儿教师培养的种种问题也逐渐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研究就成为近年来的新课题。笔者通过调查,了解该专业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认同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从而给出一些有效建议和对策,希望有助于学前专业本科生职业认同感的增强,培养更多更好的幼教师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整体抽样的方法,对国内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54份,收回问卷146份,有效问卷146份,有效回收率为94.8%。调查方法以问卷法为主,以小型座谈、个别访谈为辅。调查内容包括:入学前的专业选择动机和专业了解程度、在学期间所感受到的社会评价及影响、本人对幼儿教师职业的态度和看法、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把握,以及作为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态度、对幼教职业的坚定性等。

三结果分析及探讨

1.入学前对专业缺乏足够了解,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并不了解,对专业“不太了解”、“完全不了解”的比例高达65.8%。有一部分(30.1%)学生对这个专业略有了解,只知道以后要当幼儿园老师,仅有4.1%的同学认识清晰,超过一半(65.1%)的学生是因为“服从志愿”进入学前教育专业,因此接近于一种被迫、无奈的选择。而在“自愿”选择这个专业的学生中,各种原因所占比例从多到少依次为“兴趣”、“父母老师的建议”、“认为是份好职业”等。从整体上看,这种专业选择动机的不明确直接影响到学前本科学生的职业认同。

2.入学后随着专业认识的不断深入,职业认同感逐步增强。(1)比较喜欢学前教育专业。在问到“是否喜欢该专业”时,选择“喜欢”、“一般喜欢”的学生比例高达89.7%,说明绝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本专业,这对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以及职业情感的培养非常有利。大部分学生通过对专业的了解逐渐加深了对专业的感情。约1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本专业。(2)从教意愿与自我效能感有一定程度的增强。统计显示,超过一半(56.8%)的学生表示比较想当幼儿老师。影响被试从教意愿的原因按从多到少排列主要有:“喜欢和孩子在一起”、“假期多”、“工作稳定”、“自己比较适合当幼儿教师”等。但仍有近乎一半学生不愿意从事幼教职业,其原因则依次为“待遇不高”、“不适合做这行”、“职业发展潜力不大”、“社会地位低”等。同时,大部分被试的自我效能感也较强,约74%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成为幼儿教师,26%的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表示怀疑。(3)对幼教职业的态度比较积极,但是角色意识不强。调查结果显示,认为“幼教职业和其他职业一样”的学生占24.7%;认为这是个“崇高的职业”的占61.6%;认为这个职业“清贫”的占10.3%,认为这个职业“能很好地实现个人价值”的占3.4%。被试中76%的学生认为从事幼教工作“奉献的同时也有收获”,有超过一半的学生觉得自己与幼儿教师密切相关,同时,仅有30.8%的学生有较强的角色意识。(4)对于做幼儿教师有较积极的情感体验。被试中虽有56.2%的学生表示“和孩子在一起很幸福”,却仅有15.1%的学生认为这个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内在价值”。综合结果可以看出,学前教育专业的多数学生虽然能意识到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但不少学生在心底无法认同教师工作带来的乐趣,也无法感受到教师职业能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学前专业本科生就业前景乐观。调查显示,91.1%学生认为学前专业本科毕业生比较受幼儿园等用人单位欢迎,就业前景非常好,很容易找到工作。当然,随着幼教事业发展的突飞猛进和学生培养数量的越来越多,受地域差异和幼儿园水平差异的影响,竞争压力在逐渐增大。

4.社会对幼儿教师职业的尊敬度不高。被试学生中,认为幼儿教师受“一般尊敬”、“不受尊敬”的比例高达84.2%。而访谈也显示,有些同学认为幼儿教师虽然也是教师,但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其他阶段的老师。

5.专业坚定性不强。约40%的被试“愿意”和“非常愿意”再次选择本专业,69.1%的被试只想把幼教职业作为过渡,以后会选择更好的职业,少部分同学压根“不打算做幼儿教师”。

四结论与建议

上述表明,学前本科生的职业认同感总体状况尚好,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认识越来越明确,也表现出对幼教行业良好就业的期待,对幼教职业的喜爱度和自我效能感总体呈递增趋势。另一方面,待遇低、社会尊敬度不高等负面因素又影响着学前本科生对幼教职业的认同感,使其“专业坚定性不强”。笔者认为,切实增强学前专业在校生职业认同需要社会大环境、学校小环境以及学生个人三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1.加强宣传,落实政策,转变、提升幼教职业形象。学前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但社会上对这种国家的“非义务教育”认识不一,学生专业选择动机不明确,幼儿教师社会认可程度不足,需要政府、媒体积极投入,多做工作,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可以通过宣传以普遍提高社会各界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认识,特别在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和条件不具备的地区更应如此,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当然,改善幼儿教师社会地位,还必须考虑到以“经济报酬”为核心的衡量元素,因此需要国家及地方在落实有关政策的同时,更要积极制定符合时展要求的幼儿教育方针,努力提高幼儿教师的经济地位,增强幼教职业的吸引力。

2.制定更加合理的招生政策和专业分配政策。学校在招生时可以详细说明学前教育专业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就业方向和就业形势,吸引优秀青年,包括吸引广大男性学生加盟幼儿教育。这有助于减少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的盲目性和随机性,自愿选择本专业的学生会对职业有较强的认同。在对服从志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分配时,笔者认为学校应更加人性化,以就近原则为主,自愿、主动的学习才能带来更好的学习效果,这是增强专业坚定性极其重要的主观因素。

3.完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1)精简专业理论课程,增强实践的指导性。建议学校在课程设置时能适度地精简理论类课程,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其学习的效能也会有所增加。同时提高专业理论课程的实践性,将实践渗入理论学习中。可以在培养方式上注重“全实践”观,专业课程设置要重视实践环节,也增加考试环节中的实践内容。在校外实习时,建议学校进一步将实践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细化具体化,从微观层面加大老师对实践的指导力度,例如对实习状况进行“蹲点式指导”(及时的现场跟踪指导)、对实习成果进行细致的评价等。

(2)加强技能训练,引导学生培养专长。精简课程后,学生训练技能的时间基本得到保证,专业老师应通过定期的技能测试,督促学生提高基本技能水平。学校也可以给本专业配置专门的技能训练老师或者是制定更完善切实可行的专门的技能教学大纲,来增加技能学习的有效性。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对适合自身条件的方面有所专长。

(3)突出学前专业特点,加强职业情感培养。学校可以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培养学前教育的学生形成强烈的幼教角色意识。除了通过专门的课程培训以及教师课堂中的渗透,也可以通过邀请优秀的在职幼儿教师为学生做一些知识、心得的讲座;各年级学生之间进行座谈或者结对子互助;学习优秀幼儿教师的事迹等,让学生从各方面感受、理解幼教职业的内在价值,使之与自身成长密切联系起来。

(4)优化专业师资队伍,提高教师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一般大学老师必备的素质,也需要拥有学前教育专业老师独特的特点。比如:热爱幼教事业、富有爱心、活泼开朗、表现力丰富等,这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从老师的言行中能看到教师职业内在的尊严和价值,也能看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同时,专业老师必须与时俱进,增加实践经验。如果老师在理论与实践上脱节,那学生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因此建议高校教师能多到幼儿园了解幼教理论在幼儿园落实的真实情况及幼儿教育实践的具体操作方法。

4.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的能力,积极养成对幼教职业的高度认同。

(1)正确认识幼儿教师职业的价值,认真看待自己的专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以能成为一名幼儿教师而感到自豪,不要妄自菲薄,否定自己的职业地位和作用。要有良好的心理接受能力,在遇到困难时,少一份质疑和退缩,多一份坚定和勇气。只有自身素质的切实提高,真诚付出,才能赢得社会的认同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