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格林童话大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格林童话大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品名:张雪,性别:和妈妈一样,生产日期:1999年7月2日,保质期:一辈子,产品概貌:发如飘带,眼如星星,唇似绽桃,齿如排玉,美中不足的有个塌鼻梁。

产品特点:地地道道的“小书迷”。她看过无数本书,瞧:童话类的《安徒生童话》、《365夜故事》、《格林童话》……历史类的《上下五千年》、《世界五千年》、《世界文明史》……科普类的《儿童百科知识大全》、《少儿百科知识全书》……小说类的《女生日记》、《神奇的太阳花女孩》、《神奇女生祝如愿》……唉,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因为太爱看书,她也没少因书而被批评。有一次,外婆剪好了鱼,让她看着。她呢?正沉迷于书中呢。外婆一把抢过她的书,让她看着。她目不转睛地盯着猫坚持了半分钟,最终抵不住诱惑,拿了一本《优秀作文》看了起来。看了一会儿,她完全把外婆的叮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半个小时过去了,外婆回来了。接下来一声吼:“我让你干嘛的?又看书!”她连忙把书放好,把正津津有味享受佳肴的猫赶走。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她又要被批评一顿了。

产品缺点:爱哭。她的眼泪细胞超丰富。一次自习课,老师刚走没有五分钟,同学们就开始窃窃私语了。身为班干部的她,不得不放下书本,大吼一声:“别说话了!”一连几声,同学们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声音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她的眼泪如瀑布般泻下来,止也止不住。这下教室可安静了,她也“雨转晴天”了

怎么样?这就是我。一个爱看书、爱哭的女孩。

凤阳县西泉镇考城小学五年级:梦雪甜心

第2篇: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我总是如饥似渴的读书,爸妈也会及时地买我喜欢的书。小时候,我热衷于听妈妈读书,每次睡觉前都要听,甚至养成了习惯,不听故事还睡不着觉。我渐渐长大了,认识的汉字也有一千多个了,便试着自己读书。一开始只是读《格林童话》一类的书,这类书便开始成为我幻想的根本。从三年级开始,我便倾向于作文大全一类的书,作文书中小作者那优美的语句更吸引着我。

现在,我更热衷于读那一本本厚厚的名著。《白鲸》中亚哈船长与海上恶魔……白鲸殊死搏斗的故事,扣人心弦;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海底两万里》的引人入胜,令我惊讶;高尔基《童年》中的一个个故事,令我深思;《中华上下五千年》中讲述的中国历史,使我深深地佩服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这些名著就像有莫大的魅力,使我一捧起来就再也舍不得放下。看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主人公,和他一起欢笑、哭泣。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也让我乐此不疲。记得妈妈一次给我买了四本《哈利·波特》让我暑假里完成作业后再看。我便开始了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中遨游,居然不觉得饿,直到妈妈晚上下班回来才发现我没有吃午饭。就这样仅用了五天把四本《哈利·波特》全部看完。看一遍还觉得不够,便又看了一遍。

第3篇: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一早醒来,智能机器人马上来到我身边,说:“博士,迷迷博士邀请你去看他的新发明。”“有这事?快点帮我准备衣服和早餐营养液。”“是,博士。”

我乘坐时光门,飞速地来到迷迷博士的实验室。只看见迷迷博士正在盯着一个近似门的机器。我指着那个机器问:“迷迷博士,这就是你的新发明吗?”“是啊!这是可以通过人的思维来营造梦幻房间的机器。”迷迷博士自豪地说。“真的?我能试试看吗?”“当然,不过,一个小时后要回来哦。刚刚发明的,时间不是很稳定。”我二话不说,立刻走进这个“梦幻机器”里。

刚刚进去,我就被眼前的一幕吸引了:墙面是粉色的樱花,天花板是蔚蓝的天,几朵白云“飘”在上面,仔细一看,原来是白云灯,地面是青草地,体现了自由的心情。一转头,一个蓝色的书架,上面放着好多我爱看的书:《格林童话》、《作文大全》、《500字作文》……书架旁有一套天蓝的书桌,书桌上整整齐齐的摆放着“阅读笔记”和一支刚刚上市的多功能笔。再过去是床,床上面铺着一席粉色的床单,床角摆放着叠好的蓝色被子,上头是一个蓝色枕头。我一躺下去,枕头好像在给我的脖子按摩,把我的疲劳全赶走了。床的对面是是一个玫红色的柜子,上面放着一个白色电视机,电视机旁有一套桌子,上面放着电器时代的博士——电脑。走到阳台,粉色的秋千、黑色的玻璃桌和白色的椅子,仿佛在像我招手……

没等我反应过来,我已经站在迷迷博士面前。我高兴地说:“迷迷博士,我看见了我心里梦想的房间,啊!真是太美了。”迷迷博士笑了一下,高兴地对我说:“那你觉得有什么缺点吗?”一提到缺点,我马上说:“时间太短,而且只是幻想的吧?”迷迷博士给我赔笑脸:“时间是我设置短了,这是我的错。可是你幻想的,不尽力去把现在的房间改变,那对你来说永远只是幻想。”我想了想,是呀,现在不好好学习,怎么可能制造出来呢?我们现在一定要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制造出这样的房间,让大家的梦想成真!

普宁二中实验学校四年级:李馥如

第4篇: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作文 词语运用 修辞选择 细致描写 全面修改

小学生写作文,就好像是在画一棵树,有的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树画得枝繁叶茂、叶绿花红,令人赞叹,有的则画得不枝不蔓、叶疏枝枯,看了让人难以接受。在小学阶段,尤其是初写作文阶段,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是粗略的,寥寥数语,只做简单叙述,不做细致描写,只画出了树的主干,没有树叶,更没有花朵。这种状况在三、四年级尤为明显。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写出的作文内容更具体,更生动,画出的作文树叶绿花红呢?下面是我个人的几点粗浅的认识,愿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1 运用一些形容词、叠词等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如:①小鸟在树上叫。②傍晚,两只美丽的小鸟站在高高的柿子树上迎着晚霞叽叽喳喳地叫个不停,好像在幸福地谈论着什么。第2句运用了形容词和叠词,很明显,比第1句的描写更具体,更生动,更形象。

2 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小学阶段常用的修辞手法

如:①西瓜是圆的,绿色的,上面还有条纹,头上有一个蒂,整个摸起来很光滑。②西瓜圆溜溜的,像一个大篮球,全身绿油油的,仔细看身上还有深绿色的条纹,条纹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条小河。它头上还有一个蒂,就像它扎了一根小辫子,又像它长了一条小尾巴。摸起它来光溜溜的,就像摸在一块光滑的大石头上。

第2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西瓜的形状、颜色以及手感。相比之下,第1句的描写就很笼统、空洞,语言直白。

3 引用一些诗词、谚语、格言警句等名人名句

如:①沿着石阶下山,我们一路浏览了烟霞洞、八仙台的景色。顺着山路,我们又去拜谒了徐志摩之墓,望着墓碑,耳边响起了诗人的《再别康桥》。②沿着石阶下山,我们一路浏览了烟霞洞、八仙台的美丽景色。顺着蜿蜒的山路,踏着落叶,我们又去拜谒了诗人徐志摩之墓,望着墓碑,耳边不禁响起了诗人的《再别康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引用名人名句会使文章显得很有文采,同时也体现了小作者的知识面很宽,学识很渊博。这些名句会成为小学生作文树上最靓丽的花朵。

4 对人物要进行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

如:①妈妈捧着《字谜大全》让我猜字谜,我点了点头。她说,再来一去。我说是冉。她说,一只黑狗,不叫不吼。我说是默。她又说,不是冤家也碰头。这次我没猜出来。妈妈告诉我是硼,我明白了。②今天,妈妈不知哪儿来的这么高的兴致,捧着厚厚的《字谜大全》,故作神秘地对我说:“贝贝,妈妈出几个字谜给你猜猜好吗?”我听了,满口答应。“好,听好了,第一题:妈妈真像个主考官,再来一去。”“是‘冉’。”我脱口而出。妈妈点点头,又出一题:“一只黑狗,不叫不吼。”“是‘默’,太简单了。”我得意洋洋地望着妈妈。妈妈见难不住我,“哗啦哗啦”不停地翻着书,一心想找个难点儿的。“就这个了!请听题:不是冤家也碰头。”不是冤家,就是朋友喽,但是碰头……我抓耳挠腮,使劲地想着,可怎么也想不出来。“妈妈,我认输了,你快公布答案吧。”妈妈大声地说:“是‘硼’字呀!”真是气人,这个字我还没学过呢。我以后要多识字,这样,妈妈的那本《字谜大全》就难不住我了。

第1段写的猜字谜,表达清楚简要,但只是简单叙述,缺乏趣味。第2段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描写,把人物的表现写具体了,文章也就更生动了。

5 文章写好后学生自己要进行全面修改

俗话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文章不厌百回改。文章写好后,要重视修改。读三遍,改三遍。第一遍:默读作文,主要看事情交代是否完整,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是否清晰,时间、地点、人物是否俱全,文章结构是否合理,等等。第二遍:轻声再读作文,深入修改。要求学生找出并改正错别字,以及用词不当、滥用标点等错误,力争做到字、词、标点运用正确,句子通顺。第三遍:教给学生增、删、换的技巧,让学生通过朗读,运用上面提到的这些技巧对作文进行全面的修改,力求作文内容生动、形象、具体。

6 多读好书、多积累好的词句

第5篇: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调查过,只有20%的同学对语文感兴趣,只有10%的学生喜欢读书,认为读书可以让人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体会到人类情感中的真、善、美,而大多数的学生认为语文就是学习一些字词和课文。语文课堂不再是诗意的课堂,语文老师会没完没了的讲解孔乙己的笑,会一个"之"字讲三天。

中学生的阅读时间少得可怜,他们的阅读空间小得让人吃惊。90%的学生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有60%的学生的阅读量为零。10%的学生在家长的严重监督下进行阅读,经常阅读的课外读物是"作文选"、《作文大全》等。学生课业负担很重,仅有的一点"自由时间"宁可给网吧,给游戏,语文老师留的阅读作业不是作业,可以忽略。阅读这种真正有益身心的活动变得苍白无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阅读是人类汲取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我深知目前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不容乐观,课外阅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学习的效果,因此,今年的初一,作文课改为阅读课,隔周一次。第一次阅读课,我让大家每人带一本自己喜欢的课外书。上课了,80%的学生有书:《小学生必读》、《格林童话》、《故事会》等,还有20%的学生说没课外书,看课本。一节课下来,我调查学生,效果如何。学生倒也诚实:我根本看不进去,忒没意思。我竟无言以对。

第一课《忆读书》,冰心老人七岁读三国,一知半解地读,居然越看越懂。我调查学生读名著的情况。反馈是:我们都看过,是连续剧。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我哭笑不得。他们不看名著,在我的意料之中,农村的孩子的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较低,重视意识不够;经济条件又相对有限。文字组合的魅力已被影视、网络所取代,学生陶醉其中,花花世界真精彩,白纸黑字好无奈!令人堪忧的问题是学生阅读层面的低下,家长、社会熟视无睹。有数字调查发现,我国古代四大名著只有20%的学生全部读过,其他学生喜欢的是那些豪情、美艳的卡通书画......现在,我们岂不让人指着说:"误尽苍生是语文"?

第一次作文,以"我"为话题,我想让学生尽情地介绍真实的自己,原以为大家思维活跃,见多识广,必有惊喜,我期待着学生的佳作。下课后,我有惊却无喜可言,不夸张地说,98%的学生的习作模式几乎一样,似乎套用了一个公式,在做证明题。"我是一个内向的女孩,"接着举例证明。"我是一个顽皮的男孩,"接着举例证明。我不知该如何写评语。

第一次交作业,他们的字让我胆颤,三个、五个差的不算什么,108个学生,只有13个学生的字还算端正,不是优美。学生面对我的吃惊,他们振振有词:老师,现在应聘,个人简历都要打印稿,写不好字没关系。我大谈汉字的重要,字如其人,开设的一节书法课。我要求我的学生最低限度得写一笔好字,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每周写字课上,交上了的作业,字还算周正,基本过关。离开了写字课,他们的字又还原了。我只能对其他的任课老师说抱歉了。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不能把学生带入瑰丽的文学殿堂,我为此诚惶诚恐,觉得愧对为我们留下艺术瑰宝的文学先人;学生们学语文九年,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108篇文章就是他们的全部语文,知识没有内化为能力,我亦为此诚惶诚恐。我深深觉得:我愧对学生,愧对家长,愧对社会,更愧对语文。

第6篇:格林童话大全范文

一、言语交际中的动态语境

语境即语言运用的环境,是语用学的重要课题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对于语境的看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过去传统的看法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具有释义和制约的功能(何兆熊、蒋艳梅1997),这也就意味着人的言语交际过程是一种顺应语境的行为,过分夸大了语境在语义生成和理解过程中的作用。随着Sperber&Wilson(1986)关联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语境被认为是一个动态和变化的心理建构体,在交际过程中,语境并非事先确定、一成不变的因素的组合,而是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同样,语境也并不是在会话之初就预先给定,而是在整个会话过程中被做出各种选择和修正,以不断适应交际的需要获得适当的语境效果。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改变语境方面的作用越来越被强调,语境的制约和释义功能也就因此得到了削弱。这说明交际过程不仅是一种顺应语境的行为,还是一种顺应语义的行为。语境的构建和发展对于信息传递、逻辑推理、话语解释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与传统的静态语境相比,动态语境(或称为“涌现语境”)在以下两个方面与之存在较大的差异:第一,动态语境强调交际双方主动选取、利用、改造甚至创设某些因素,从而使语言交际顺利进行,这与静态语境认为的交际双方受控于语境不同;第二,言语交际过程是听说双方相互博弈的过程,发话人希望构建适当的语境从而满际顺利进行,听话人从交际语境中选择适当的因素去理解发话人的意图从而做出回应,这样一种不断编码语境和解码语境的过程实质上构成了会话的螺旋式推进。处于语义和语用交界面的指称,从根本上说是基于语言使用者指向(user-orientated)、保障会话顺利进行的交际手段,“指称关系不是语法中抽象的词语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而是话语中具体场合下说的词语与事实的关系”(徐烈炯1995:6)。也就是说,我们在确定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时要关注发话人的“指称意图”(referentialintent)。词语本身只有意义,而没有指称性,只有当发话人有意图去使用词语指称某个实体时,该词语才有了指称。指称和语境的关系越来越得到学者的重视,陈平(2012)就曾指出:“指称问题同语境密切相关,许多十分常见的指称现象,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发话人的意图,话语分析为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理论和方法。”Lyons(2000:294)认为,“指称”完全就是一种话语现象(utterancephenomenon),是在特定的场合下发话人和他所谈论的事物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系,不能离开话语语境(utter-ancecontext)去决定表达的指称对象,在基于句子的语义学框架下,我们能做的只是建立语言形式的内涵(intension),而不是指称。可见,单从语义去理解指称恐怕很难获得一个统一整齐的规律,指称牵涉到发话人和听话人对于语言成分的理解和达成的共识,动态语境观为指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观察的角度。

二、无指成分不具有指称性

王红旗(2004、2007)总结了无指成分的类型和分布,并认为它们都是有所指称的,这些类型包括:a.比喻句中表示喻体的词语,比如:王大在运河里捞到一只螃蟹,乖乖,足有小脸盆大。b.由光杆动词和名词构成的述宾式短语中的宾语,比如:喝酒、拍电影。c.非叙实情态的句子中的光杆普通名词和“一量名”形式的短语,比如:他也没找几个人。d.否定成分管界之内的名词成分,比如:口袋里没钱、这些天没买书。e.疑问代词充当的句法成分,比如:谁来了?f.表周遍性意义的名词性成分,比如:一个人也不来,人人都买了保险。通过对上述六类无指成分的考察,我们认为,这些无指成分要么不具有指称性,要么可以指称特定的实体。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需要结合动态语境来分析。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发话人占据重要的地位,他不仅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保证交际能够顺利进行,同时作为交际过程的主导者,也要不断创造新的语境并掌控语境从而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人借助发话人提供的语境知识对所指对象做出推理和判断。在上述六类情况中,无指成分是否具有指称性取决于交际双方对于话语语境的磋商、推理和建构。下面,我们逐类进行讨论。

1)发话人是否具有用词语去实现指称的意图和想法比喻句中表示喻体的词语,如果说有指称性,不管是指称可能存在还是现实世界的实体,都必须要满足一点,那就是:发话人具有用这些词语去实现指称的意图和想法。以下面两句为例:(2)他不知所措地望着阿英家的窗口亮着的灯光,他犹豫了,他像木头一样在门口站了许久,终于还是控制不住地敲开了阿英的门。(摘自北大CCL语料库,下同)(3)人们在西伯利亚永冻土中施工时,从几米深处挖出一条冻得像石头一样的蜥蜴。虽然“木头、石头”都存在实现指称的潜在可能性(referentialpotential),可以指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但发话人在创造比喻的语境过程中,他的目的并不是要让听话人去明确喻体名词指称的是某一个具体的事物,他要传递给听话人的是本体事物具有喻体事物什么样的特征这样一种信息。换言之,听话人需要提取的信息是关于发话人对于本体名词特征的描述和认识。所以,喻体名词是否具备指称性并不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发话人没有必要对喻体名词赋予指称性,因而,喻体名词的指称功能也就无法实现。比如,例(2)中的“木头”并不指称作为物质的木头这样一个实体,发话人只是利用木头的不可弯曲、坚硬等特性来描述“他”的木讷和迟钝。在例(3)中,石头所具有的坚硬这种属性特性可以用来描写蜥蜴被冻的程度。这两例中的名词并不指称实体,作者(发话人)仅仅希望通过借助名词的某种特征让读者(听话人)能够对他所描写的对象有属性上的认识。一个可供验证的手段是,这些喻体名词之前都不能补充表示定指意义的“这个”,可见,它们并不具备指称功能。这些喻体名词具有为描写的对象充当背景的功能,而背景句常出现非指称成分,王红旗(2007)、方梅(2005)都曾提到过这类现象。王文指出,故事末尾出现的背景句常常出现非指称成分;方梅根据Hopper&Thompson(1980)总结的典型背景信息的句法—语义特征认为,背景信息的受事一般都是非个体的无指名词,而前景信息则相反。可见,背景句常出现非指称性成分这类现象应该比较常见,原因可能在于:相对于前景信息来说,背景信息不是叙述的重点,背景信息中的名词有无指称性并不会妨碍听话人对于句子的理解,发话人希望听话人关注的是前景信息,而前景信息中的名词性成分通常都有指称性,听话人需要知道名词指称的对象,否则他就不能理解句子所表达的语义,从而会妨碍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不过,喻体名词并不总是无指称性的。当发话者有意指称喻体名词时,他就会利用一定的语言手段来构建指称性语境。例如:(4)王大在运河里捞到一只螃蟹,乖乖,足有(这个)小脸盆大。(5)对在计划经济下生活久了的上海人来说,银行就像(这个)录像机,他们不够了解,不懂得充分利用。(6)他认为一个合理的膳食结构应该像(这个)“金字塔”一样……上面三句中,原本可以不出现表定指意义的语言形式“这个”,但发话人有意补充之后,他就是利用这种语言形式创造新的语境。这其实就是Sperber&Wilson(2008:189)所指出的扩展语境的第三种方式,即“加入可以即时观察到的周围环境的信息”,从而为听话人对于特定语句的理解提供诱因。“这个”因此就是一个语境化信号(contextualizationcues)①,提醒听话人不仅要注意事物的特征,还要关注存在于他们周围的用来描述事物特征的事物。并且,这个语言语境手段可能还会伴随手势动作、眼神动作等肢体行为,共同承担提示听话人的功能②。2)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于名词性成分指称性的影响由光杆动词和名词构成的述宾式短语中的宾语名词,它们是否具有指称性依赖于发话人对语境的实际操控。语境通常由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两部分构成,语言语境是通过交际者所使用的语言手段,包括重音、停顿、语调等实现的,而非语言语境主要通过交际者的文化背景、场景背景、语境暗含(contextualimplication,指先前的会话成为随后话语的语境因素)等方式实现的。下面,我们分别讨论语言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对于名词性成分指称性的影响。(a)动态的非语言语境宾语成分是指称性成分,通过话语语境来实现指称。这包括上下文语境和场景语境,而它们都是认知语境(cognitivecontext)的组成部分(Sperber&Wilson2008:14)。人们在交际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认知语境发出(produce)或加工(process)刺激信号(stimulus),即语句。①构造上下文语境。比如(下面例句一部分摘自北大CCL语料库,一部分为作者根据语感自拟):(7)日前到导师王朝闻先生家,见他透过一架台式放大镜正在看书,桌子上堆着《太平广记》、《中国传统相声大全》……。(8)1977年隆冬的一天,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冯振飞还在看书学习,捧着《普通遗传学》,冯振飞的思绪又遨游在广阔的知识海洋。(9)他打开那辆红色法拉利的车门,坐进去,脚一蹬,就开车走了。(10)家里还藏着两瓶好酒呢,我们炒点菜喝酒!上面四例中,发话人通过构造适当的上下文语境来实现特定词语的指称性。例(7)、(8)是利用下文语境来实现指称,例(9)、(10)是利用上文语境来实现指称。这四例中,划波浪线的成分原本可以省略而不影响整个句子语义的完整性。但发话人希望对某些词语的指称对象做一个交代,以使听话人了解这些词语指称的是什么。所以,他仍可以在句子中把这些划线成分补出。②利用场景语境。比如:(11)我喝青岛,你呢?(12)你买什么?我买蒙牛。上面两例中,“青岛”指称青岛啤酒,“蒙牛”指称蒙牛牛奶。听话人能够理解“青岛”和“蒙牛”的指称对象,是因为发话人分别利用了饭馆和超市的场景语境构造了有利于听话人进行推理识别的语境假设,促使宾语名词有确定的指称对象。(b)动态的语言语境宾语成分是指称性成分,通过特定的语言手段来实现指称。比如:(13)上个星期,一家五口光买菜就花了90元。

实现语言语境的方式有很多,上例体现了使用限定副词和重音的动态变化来构建语境的过程。在例(13)中,“菜”受副词“光”的修饰,使得自身的指称意味更加明显,再加上发话人在语流过程中对“菜”施加重音,从而使焦点成分“菜”更加凸显。发话人通过这两种语言手段想要传递给听话人的信息是:光买蔬菜就花了90块钱,而不是其他诸如日用品、零食等东西。很显然,“菜”的指称性是通过与其他事物的对比体现出来的,目的是让听话人从一堆混杂的事物中离析出“菜”的所指。不过,动词的宾语成分并不总像上面例(7)-(13)那样具有指称性。例如下面这两例:(14)不要在光线不足或直射阳光下看书写字。(15)一大早,主妇们依旧提着菜篮上街买菜,大小商店也都正常开始营业。这两句中的“书”和“菜”并不指称任何实体,作者只是在陈述一个具体的行为。换句话说“,书”和“菜”是否具有指称性并不影响交际双方会话的顺利进行,听话人从发话人的话语中理解的是“看书”、“买菜”的行为,至于对“书”和“菜”所指对象的识别并不会对交际过程有所帮助。3)一般与特殊情况下光杆普通名词和“一量名”形式短语的指称性非叙实情态的句子中的光杆普通名词和“一量名”形式的短语具不具有指称性也要分情况讨论。一般情况下,这些宾语名词并不具有指称性。例如:(16)战士不能喝白酒,这是部队的规定,不管什么时候,我都不能越这个轨。(17)书刊价格上涨得太厉害,1987年买一本书平均花3.46元,可到了1993年却要花15.93元。和上面的例(14)、(15)类似,“白酒”和“一本书”并没有在句中实现指称的功能,它们指称什么具体事物这一信息无助于听说双方的会话交际。这里,发话人仅仅意在向听话人陈述一个事实或一种情况。但是,出现在某些特殊场景语境下的语言成分仍然可能具有指称性,这种指称性是相对于发话人而言的,对听话人来说并不指称特定的事物。比如:(18)场景:A看到饭桌上摆着几瓶白酒。A对B说:今天这顿饭,我们可能会喝白酒。(瞧,桌子上正摆着几瓶呢!)(19)场景:小孩子和妈妈逛书店,看到了书架上的一本童话书,孩子希望拥有它。孩子向妈妈企求说:我想买一本书。(就是书架上的那本《格林童话》)从发话人的角度看,“白酒”和“一本书”在他们心目中都具有指称性,“白酒”指的就是桌子上的那几瓶,“一本书”指的是《格林童话》。发话人在说出这些句子的时候,名词的指称对象已经被储存起来了。不过,听话人对此并不知情,他不知道“白酒”指的是什么白酒,“一本书”指的是哪本书,必须依靠发话人的提示才能确定指称的对象。提示的手段包括补加相应的话语(如上面括号中的内容)、手势动作或眼神动作等等。在这些手段未实施之前,这些名词对于听话人来说是不具备指称性的。Givón(1984:442)曾讨论过指称和非叙实情态之间的关系。他指出:在非叙实情态的句子里,名词可以做指称性或非指称性的解读。“adog”既可以做指称解读,指心目中某个特定的狗;也可以做非指称解读,指任意一只狗。可见,判断一个名词是否具有指称性要依赖一定的语境和发话人是不是有指称意图。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体现的是发话人的语言态度(languageattitude),发话人通过利用情景语境从而实现指称。离开会话主体讨论的指称是一种词汇语义层面上的指称,而不是语用层面上的指称。这也就是王红旗认为例(16)、(17)中划线名词成分都有指称性的原因。例(21)中的“三个人”,对于发话人A来说已经有了指称的对象,可能就是之前和他约好见面的那三个人;但对陌生的听话人B来说,他陈述的信息是有没有看见,他并不知道“三个人”是“哪三个人”。因此,他干脆也可以直接回答“没有看见”。“三个人”对B来说是不具备指称性的。假设例(22)中的A和B是一种朋友的关系,且B也可能曾见过“那箱苹果”;在B对于A的回答中,“苹果”指的就是“小张的那箱苹果”,是“那箱苹果”的缩略形式。对于B来说,“苹果”是具备指称性的,他对A的回应想要表达的正是“小张的那箱苹果不在我这里”这个意思。上例中,卜希霖说“你猜”时,很显然表明他已经知道“谁”指称的对象就是“铁钢”,所以,“谁”对于卜希霖来说是定指的,而不是王红旗认为的“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个实体”。对于林树桐而言,“谁”也具有指称性,但指称对象并不明确,是非定指。针对不同交际对象“谁”的指称性上的这种差异,源于个体交际和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特征,这被看作是一种属于“前语境”(pre-context)的知识,即不同个体预先存储的知识差异。上例中,卜希霖其实早已见到了铁钢,这发生在林树桐看到铁钢之前,而卜希霖说“你猜”,其实就蕴含了他个体的前语境知识,表明他知道铁钢已经来了,“谁来了”中的“谁”对于他来说因此具有确切的指称对象,而非可能存在的对象,属于定指。(b)描写性的疑问代词并不具有指称性。比如:(24)A:他是一个什么样/怎样的人?B:他非常热心,而且厚道。

修饰名词的“什么样/怎样”是描写性的,表示属性特征,也就是唐纳兰(KeithS.Donnellan)所指的“定性”(attributive)。既然是描述一个实体的性质,就不能认为“什么样/怎样”具有指称性,因为指称性是相对于事物来说的。6)表周遍性名词性成分的指称性与交际双方对共知场景的认识表周遍性的名词性成分,因为意义上涵盖了一定范围内的所有个体,所以,在该范围的成员都是指称的对象,这有赖于交际双方对于共知的场景要素的认识。当交际双方共处一个场景之中,发话人以场景中的所有人或物为指称对象,由于场景的共享性,听话人能从该场景中调动相关的要素去理解发话人的指称意图,从而明确指称的对象就是场景中的每个实体。某些情况下,周遍性成分能够成为发话人有意识设置前提的语言手段,从而为营造适当的气氛创造有利的语境。例如保险推销员劝说顾客买保险:(25)这里人人都买了保险。这里发话人使用表周遍义语言形式是想告诉听话人,既然周围的每一个人都买了自己公司的保险,那么你也应该买一份。很显然,发话人的真实意图是通过“人人”的指称性实现的。表周遍义的语言形式指称的虽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对象,但却是一定范围内的众多确定的对象,并不是王红旗认为的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个实体。这类名词性成分表定指,不少学者也基本达成了共识,比如,赵元任(1979:108)认为它们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指称一类事物的全体,因而具有有定的性质;陈平(1987、2009)指出这种形式的功能类似于全称量词(universalquantifiers),并且表示有定的意义;徐烈炯、刘丹青(2007:170)指出这种全量成分适宜做话题的原因就是它表达了强有定性。可见,这些名词成分并不是指称可能存在的实体,而是指称确切的一定范围内的实体,构成一个能在语境中得到确定的集合,属于定指。总之,通过对王红旗所归纳的上述六类无指成分进行细致的考察,我们发现:这些无指成分要么不具备指称性,要么指称的都是确定的对象,属于定指,而不是所谓的可能存在的对象。名词性成分指称性和非指称性的识别依赖于交际双方对语境的操控和适应,非指称性的语言形式在话语中往往是背景信息,并不是重要内容,因而对于听说双方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产生影响。而当发话人利用或者构造适当的语境时,他有可能诱导听话人对部分语言成分加以关注,从而有意将该语言形式实现为指称。将名词性成分的指称问题放在动态语境的视角下去观察,得出的结论会比纯语义学视角下的要复杂,但同时也更能反映语言的实际情况。

三、结语

王红旗(2011)曾指出,词汇语义学中词的指称功能是不考虑语境的,这种词他称为“概括词”,概括词的指称功能是话语里词语指称功能的基础。从对无指成分的定义上面,我们感觉王文对于“指称性”的认识其实更像是词汇语义学中的指称,而不是语用学中的指称。以“他的篮球打得很好”中的“篮球”为例,王文认为“篮球”可以指称任何可能存在的篮球,因而是无指成分;而这实际上就是词汇语义学中“篮球”的指称,指称“具有用牛皮做壳,橡胶做胆”这种特性的一类事物。换个角度看,词汇语义学中的指称其实就相当于逻辑学中的“外延”(exten-sion)③,而王文的“无指成分”其实指的是外延中的任何一个事物。许多学者都曾强调,指称不是词语本身所固有的功能,而是使用该词语的人在指称,词语和指称对象之间仅仅是一种间接的关系。要使词语具有指称性,那就必须把它放在具体话语语境下,考察语言使用者是否构建或利用适当的语境去实现词语的指称。以述宾式短语中的宾语名词为例,陈平(1987)认为它们是非指称性的,王红旗(2007)认为是有指称性的,出现分歧的原因就在于他们都是仅仅对述宾结构本身进行研究,而没能将它们放在各种不同的具体话语语境下去考察。如果我们能运用动态的语境观去观察这些述宾结构,宾语名词的指称性问题就会变得复杂一些,需要具体语境具体分析。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