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法律道德议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522.42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2-0034-02
理性思维是人体大脑思维的成熟模式,与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紧密相连,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理性思维是一个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关键。高中阶段是一个重要的学习阶段,在这一时期,学生的心智、性格、情感、意志力等各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学生的学习韧性加大,领悟能力加强,选择在这个时间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是学生接触最早、最为熟悉的课程。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就相当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高中阶段的语文课程设计中安排了很多的议论性和说明性文章,有利于学生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获得感性认识,进而做出分析综合、概括归纳、推理判断等一系列的逻辑思维加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在联系和本质意义,实现向理性认知飞跃。下面就如何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谈一点看法:
一、中学语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的高考作文虽不要求一定要写议论文,但是议论文无疑是高考语文作文的一部重头戏,议论文也是高中阶段学生语文作文的常用体裁。如今的语文课本中只是简单地给出一些作文材料和话题,几乎没有相关的作文理论指导,所以应当在语文教材中适当增加写作理论的份量,以改变作文教学中缺少系统理论指导的奇怪现象。也有不少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的时候,重读不重写,在课文阅读分析上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而很少顾及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基本训练。中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固然离不开对范文的阅读和借鉴,但也离不开写作理论的必要指导。只有感性认识而没有理性认识,只能使学生的写作陷入盲目状态。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通常就是给出一个材料,让学生进行自主立意,然后作文。很多学生读不懂材料,有的学生直接从材料中抽出一句话然后立意写作,导致对给定材料的把握不全,写出的作文的水平不高,这是典型的“断章取义”的做法。有的学生实在理解不了材料,也不懂得如何下笔来写作,在教师催交作文的时候匆匆写作,为完成作文而写作,作文质量难以保证。教师批改完作文后就开始作如下的评讲:首先分析材料,得出问题所在,然后就拿一些好作文进行朗读,再针对不好的作文进行一些小段落的修改,警醒学生。但学生对如何写好议论文还是一头雾水,无从着手。按照这样的培养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方式,学生的写作能力从何提高?
二、改变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方法
如今有很多学生谈议论文写作色变,这种情况使人担忧。那如何改变这种情况呢?
(1)首先要明确议论 其实议论对于每一个人都不陌生,当人们在针对一个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后,并且为了这个立场而跟别人辩论,有时甚至会争论到面红耳赤的程度,这就是在议论。进而明确什么是议论文?议论文实际上就是将生活当中的“议论”的书面化,是将口语的讨论、辩论书面化。议论文就好比两个或者多个人在争论一个问题时,双方或者多方在申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后,用各种事实和道理为自己的立场而辩论,证明观点的可行性,并且用语言文字有条理地组织成文,这就是“议论文”。因此,教师指导好学生写议论文就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2)明确如何进行议论文 ①针对一段材料,指导学生对材料进行准确的分析和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感性材料经过思考、分析、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整理并总结得出材料的主要观点,主要问题。由这些观点和问题提出作文的中心论点,最好能以这个中心论点作为作文的题目。②好的题目是议论文的最大亮点。要教给学生有关立议论文标题的技巧:如给定的材料中讲的是一段呼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可以这样确立题目:a确定论文的讨论范围,是一般的题目。如:论人性等。b用中心论点直接作为论文的标题,是好的题目。如: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c既用中心论点作为标题,同时运用修辞手法的题目,是很好的题目。如:我们的生活需要“人
性”这缕阳光。③“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文章的开头部分往往决定全文的基调,非常重要。议论文通常采用“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开门见山”式的写法,往往表现为落笔入题,说明写作缘由,或者开宗明义,直接揭示文章的主题。那如何做到“开门见山”呢?大致说来,应该紧扣给定材料的内容或者相关的话题,简要表明自己的态度,交代清楚为什么持用这样的观点,然后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论点。④整体上,议论文的写作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议论文的本论部分仍使用这种思路,但需要针对文章的中心论点作几个方面的论述。总之,我们既要注意突出全文的中心论点,也要注意突出各个层次的论点。比如针对“我们要做一个有人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可以在本论部分作这三个方面的论述:a学习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礼仪。b了解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做一名知法守法公民。c在学校教育体制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培养学生成为有人性的人。然后对各个分论点进行分析、推断、得出结论。本论部分的论证引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有关名人名言等。⑤议论文的结尾部分采用画龙点睛,即“卒章显志”的写法,结论部分的写作要求:应简要总结全文,呼应标题,进一步强调中心论点。这时候,全文就形成了“总”(序论)——“分”(本论)——“总”(结论)这样的一种结构模式。
(3)如何提高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能力 除了上述的议论文写作的理论知识之外,教师应当指导好学生养成自己修改或者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的习惯,指出作文中问题所在,然后想办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方法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议论文作文能力。有句话说“好的作文是修改出来的,而不能靠一味地写”,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修改作文的过程中,学生就能发现在自己文章里存在的问题,然后设法去修正这些问题。比如:指导学生修改作文可以分为这样的几个步骤:第一遍修改作文里存在的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要求书写工整、美观。第二遍修改作文中的语病,使用词恰当,句子通顺。第三遍则修改作文中哪些段落衔接不好,文不对题,然后删除或者添补一些内容进去等等。修改的过程在于换一下作文当中的“零件”,使文章读起来更顺口,更富于说服力。针对一些大部分学生都会常犯的错误则由教师在作文讲解课上指出,引起学生的重视,引导他们去改正。实际上引导学生进行自主修改作文的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理性思考的过程,使学生能更好地发现自己在作文当中的错误、缺陷,然后想好对策进行修改。这样一个由“否定自己-肯定自己”的过程能锤炼学生坚韧的意志和理性的构思。
(4)在议论文写作教学中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式 在课堂上针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各抒已见,但要求必须有理有据。这种教学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思考一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给定材料中的主要问题,进而筛选出议论文的主要观点。学生互相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这也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敏捷性和多角度地发现问题的能力。而将思考结果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这些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是十分有利的。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有理性思维的人才,而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科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的作用是很大的,而高中阶段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尤为重要。所以应当在高中语文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
【参考文献】
1、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3)
好的开头可以用三个字来概括:“准”“简”“美”。“准”即观点鲜明,“简”简洁明朗,“美”即精巧美丽。准、简、美三者之中,准是前提,简是意识,美是难点,对于大部分同学而言,美是最需要加强的。
下面是我围绕“地沟油事件”布置学生写大作文,并从学生的作文中遴选的一些较好的开头。然后,我让学生小组讨论,用简要的语言概括这些开头所用的方法,最后对这些方法的特点和作用加以解说。总结概括议论文开头的方法,使之有“法”可依。
一、识例
例1.古往今来,“诚信”一直是一个不过时的做人准则,一个人若想在这苍茫天地间立于不败之地,可以无财,也可以无权,但决不能无信,诚信助你一路前行。
——高二四班 高素瑶 《诚信助你一路前行》
例2.有这么一则寓言,在风高浪急险象环生的生死关头,年轻人选择了“美貌”“智慧”“金钱”“荣誉”,却先把诚信抛进了海里,窃以为,年轻人的举动是不明智的。荣誉、金钱等固然重要,但如果失去了诚信这一做人的基本原则,就失去了与别人与社会交往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他的人生之路必然障碍重重,何谈发展?失去诚信,就等于失去了一切。
——高二九班 严伟卓 《抛弃诚信等于抛弃一切》
例3.孔子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人们没有信用,就像车没有销子,缺少了关键的部件,是难以在社会中立足的。诚信就像身上钙,缺钙难以站立;诚信又如罗盘,控制着人生的方向,人无信则不立,唯有诚信才能书写我们生命的尊严。
——高二九班 潘萌 《诚信创造生命的光辉》
例4.当你面对满桌佳肴因“地沟油”“瘦肉精”而犹豫不敢动箸时,当你上学路上因“校车安全事件”徘徊不敢登车时,当你渴望住上新楼房却因“楼歪歪”事件望而却步时,朋友,你是否想过是什么导致了这一切?有人说是道德沦丧,有人说是利益使人心不古。我认为:法律的不完善导致了这一切。完善的法律能为道德保驾护航。
———高二四班 董浩洋 《论“法”的力量》
例1.直截了当地摆出观点,入题迅速,简洁平实,开宗明义,能统摄全文,不失为一种普通但又实用的方法。我们把这种开头方式称为——开门见山入主题。
例2.开头先叙述一个故事,然后由这件事引出中心论点。这样的开头,化抽象为具体,使立论可感可信。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故事导入法引人入胜。采用这种方法开头因为是就事说理,照应题目,针对性强,但要注意事例必须典型,要概括叙述。
例3.在文章的开头引用与中心论点密切相关的名言警句﹑诗词名句、格言俗语,可以起到统领全篇、提纲挈领的作用。引用名言,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文积累,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使文章有意蕴,达到言约意丰、权威夺人的效果,对作文获得高分也能起到积极的影响。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直奔主题引名言,起点高远。
例4.开头采用设问的方式,简洁有力,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先问后答,发人沉思,给人启迪,为下文展开打下了基础。这组句子还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巧妙地表达了对良知的看法,并且意蕴深厚,耐人品味,堪称警句,使文章顿生光彩。运用排比彰显语言气势,而且内在逻辑推理严密,无杂乱无章之感。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为——妙用修辞添文采,渲染文意。
二、赏例
在识例的基础上,进行赏例活动。请学生阅读下面的文段,说说其运用了何种开头方法。
例1.诚信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诚信与成功是连在一起的。它带给人的或许是万贯家财,即“金钱”;或许是功成名就,即“才学”;或许是流芳百世,即“荣誉”……但是,这一切都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乃是心灵的崇高和精神的富足。所以,朋友们,请背起“诚信”的行囊,勇敢踏上人生路。
——高二九 陶金玉 《人生路上,与诚信同行》
点评:在文章开头,就对标题或相关概念的含义加以解释和阐发,表明自己的观点,语言简洁而立场鲜明。
例2.有位木匠制造桌子,把别人看不见的背板、底板与别人看得见的面板都刨得平整光滑,有人以看不见为由劝他不必如此,他说:“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这句话,集中体现了木匠可贵的诚信:“诚”,就是内诚于己;“信”,就是外信于人;人前人后始终如一。——《别人看不见,我却看得见》
点评:故事导入法,最妙的是用故事主人公的话做标题,同时是论点,启人深思。
例3.古语云:“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曾子杀猪为一“信”字,孔明接受“托孤”为一个“诚”字;因为有了“诚信”二字,千年关云长妇孺皆知,百年“全聚德”顾客盈门;“信义兄弟”的佳话感动中国;诚实——人性之本色,守信——处世之准则,人世间,诚信最美。
——高二九班 王阳 《唯诚为美》
点评:此例是综合运用了多种手法,首句引名言,锁定关键词“诚”,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落笔,通过形象化的文字,实现由抽象概念到形象画面的转换。这种转换的目的,一是变抽象为具体,通过具体可感的事例,使原本抽象的概念转化成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具体景象。二是将原本笼统的概念,通过多角度的描述而生成出多元解读视角,为后面展开论证服务。尾句扣题目,亮观点。
三、仿例
仿例是学以致用,仿例子的亮点,运用到写作当中,力求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朱光潜在《资禀与修养》中说:“文艺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模仿就是学习,……模仿可以由有意的渐变为无意,习惯就成了自然。”
要求学生从下列话题中任选一个,写一段精彩的议论文开头。
“风度”“竞争”“责任”
通俗地讲,高考作文评价的指导思想是为高校选拔人才,通过制定和落实有利于教学、有利于选拔的评价标准来为中学作文教学 “走正道”服务。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产生的评价原则便是 “开放包容灵活多元”的。
所谓“开放”指:在审题正确的前提下,阅卷组对立意事先不作规定,完全根据学生作文的实际,只要不踩思想的“红线”,都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这里的“红线”指的是与社会道德、法律完全相违背的观念。比如,在以“假”为题的作文中,一位学生辩称仿造名牌和盗版的行为“给大众带来了实惠,因而也有存在的价值,不应一棍子打死”。这种观点显然丧失了最基本的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所谓“包容”指:阅卷教师不能以考生作文的观点、喜好是否与自己相悖来决定分数的高低,只要他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给与相应的分数;比如2005年上海卷作文,考生对流行文化加以肯定,列举了周杰伦等流行歌手,分析了他们存在的价值,只要言之有据,言之成理,就不能因为阅卷教师观点相悖、好恶相异而偏离评分标准。其次,阅卷教师也不能因为考生作文中流露出一些不够积极的思想 (如内心的种种苦闷迷茫等)而一概给与低分。往往,这些思想更为真实,有时甚至更为成熟。
所谓“灵活多元”指的是:高考作文文体不限,对各种文体的评价标准也要多元化,鼓励考生根据自身所长灵活运用不同文体和不同风格的语言。比如议论文要观点鲜明,记叙抒情类作文则未必十分显豁、形象表露,含蓄蕴藉或许更有水平。当然,不能为此而让读者一头雾水。又比如反对华而不实的同时,不能看到考生语言华丽的作文就一概否定,只要内容充实,华丽的文风同样能够成就优秀的作文。
当然,这种包容和灵活也是有度的。一旦审题错误,就不能及格。不然,对审题正确的考生就不公平。而这一群体是每年高考的绝大多数。或许有人会说,这样做会埋没一些平时会写作文而一时出错的考生,这确实是一大遗憾。然而,哪一种考试,哪一次考试不循此度?原因就是群体性的测试或选拔,对大多数人的公正才是最大的公正。数学考试中,你会因为这位考生很优秀而把他做错的也改成对的吗?
符号学研究专题
(1)三界通达:用可能世界理论解释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赵毅衡
(8)历险可能世界:百年符号诗学概论 唐小林
(17)文本释义中的意向性问题:以古典诗歌为例 祝东
(22)认知符号学打开的可能性 刘丽
(27)1920年前后梁启超对文艺复兴的借镜 张冠夫
古典文掌
(33)“樊迟请学稼”释义新探 姜朝晖
(38)春秋议论文辞的文体价值与特点——兼对《论语》文体史地位的反思 董芬芬
(45)明代湖东精舍抄本《杼山集》版本考述 成亚林
中亚安全专题
(49)论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特征 杨恕 王琰
(56)上合组织区域定位与安全合作的优先方向 孙壮志
(62)上海合作组织对中俄在中亚地区互动的影响 曾向红 黄敬荣
英国史专题
(71)英国工业化时期的工资问题、劳资冲突与工资政策 柴彬
(79)他们为什么反对济贫?——维多利亚时代英国中产阶级的心态分析 李阳
法学研究
(85)美国进步时代的预算法制建设 陈国文
(90)人民法院的结构功能与行动逻辑——基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文本研究 吉敏丽 任尔昕
(98)藏区法律冲突背后的利益博弈——基于民国时期甘南“杨麻案”的深度阐释 申伟 朱佳林
(104)重大道德事件的法律规制 杨福学
金融保险专题
(110)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 高新才 咸春林
(115)金融深化与中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 聂正彦 马彦新
(121)甘肃省保险市场区域差异实证研究 高树棠 周雪梅
(127)环青海湖少数民族地区城镇化开发战略研究 丁生喜 王晓鹏
(132)基于系?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陈鄣囊搅凭婪自ぞ?低成杓?黄照权 蒋同明 农圣
翻译学研究及其他
(137)混沌中的秩序:重读《透明物》——兼论两个中文译本的缺陷 史菊鸿
(144)语篇连贯中的心理属性与语篇属性 马蓉
(151)一个艺术学与科学的交叉思考——幻想影片与科学思维 何亭
(157)民族喜忌心理与动物图案研究 吴绍兰
无
新闻时事是新近发生的,能够引起大众兴趣的新鲜事实,反映的是当下人们最关注的社会问题,比如道德法律问题、人文关怀问题、文化传播等等。在网络媒体上,新闻内容总在不断滚动更新,借助数码摄录设备和手机等现代化影像处理和通讯工具,图文并茂地以第一时间、第一速度报道出来。
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挑选一些适时的网络新闻报道展示给学生看,鼓励学生深刻分析评论这些新闻事件,引导他们选择其中一个角度阐发议论,从中发掘可写的素材,提高作文的质量。例如:一学生在《献爱心不能流于形式》的作文中,就引用了我在课堂上展示的新闻“2012年10月25日,重阳节扎堆上养老院献爱心,合肥市老年公寓老人被洗7次脚”,论述了“献爱心如同一剂营养品,出发点总是有益无害。但再好的补品也要循序渐进,一股脑地灌下去只会导致消化不良。尊老敬老决不能仅仅流于物质需求的表面,更要用心给予精神层面的关怀。忽冷忽热的心理落差容易让老人心寒,持之以恒的慰问才能让他们感到温暖”。
二、网络热点素材的积累
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使人类信息传播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网络的开放性,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任意链接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同时也可以极迅捷地在网上信息。点击频率越多的备受关注的事情,就成了网络热点。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把网络热点及时告知学生,如“最美人物”“事件”“地沟油”“感动中国人物”等网络热点,引导学生对这些网络热点进行审视或思考。
于是,就有学生引用“最美司机吴斌”素材,在《论英雄》一文中写道:“成就‘英雄’,不需要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不需要一些浴血疆场的壮举,可以是不屈厄运的生活强者,也可以是立足本职、无私奉献的普通百姓。吴斌不过是杭州长运客运二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但他却用生命的最后六分钟诠释了人生的价值,成就了一个平凡人的伟大瞬间,堪称英雄。”
三、百度百科素材的积累
高中文本作者不乏一些高尚情操之人,特别是古代的那些文人雅士、墨客骚人。他们大多命运多舛,有的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有的出身卑微、穷困潦倒;有的家道中落、祸不单行。他们虽内心抑郁、伤悲,但更多的是乐观豁达、淡泊宁静。课本对这些名人的介绍是有限的,但上课时如果能在介绍文本作者时,打开“百度百科”栏目,让学生周详了解这些人的生平、事迹、成就等,可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授课《赤壁赋》一文时,我就让学生浏览了关于苏轼的“百度百科”资料。后来,有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苏轼一生为人正直、光明磊落。不苟合当权者见解,不附权贵。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折磨,牢狱生活使他尝尽世态炎凉。在黄州最落魄的日子里,他“回首向来萧瑟处”,却感“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的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甚至海南,但他依旧“一蓑烟雨任平生”。试想,如果没有对苏轼的周详了解,又怎能用三言两语串起他的一生遭际呢?
四、新闻评论素材的积累
新闻评论是对某种社会现象或者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和见解,澄清一些个人错误认识的观点。新闻评论的主观性很强,评论者的知识、阅历、文采,逻辑推理能力等因素都决定着评论者的成功及影响力。好的评论如灯塔,如航标,能拨乱反正,能让人辨别是非。语文教师平时如能引导学生在写议论文时仿写或引用这些精辟的短评,无疑会给文章增添文采和灵气。
如腾讯网关于广东佛山小悦悦遭车碾压的事件分析评论中就有很多内容值得学习。某些官员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裸的牟利手段,“小悦悦事件”出在“草根”上,根子却在社会精英上。的《小悦悦悲剧反映发展方式上的弊端》一文说:“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道德堕落更不是社会主义。悲剧的发生反映了长期以来我们在发展方式上存在的弊端。改变这种状况,广东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
总之,腹有诗书气自华,思如泉涌笔生辉。人们常说,写文章,三分在技巧,七分在选材。选材不当,甚至无材可选,只能无米下炊,作文也就会失去光彩,体现不出语文味,更折射不出人性的光辉。
关键词:初中语文;德育渗透;道德情操
初中语文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德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1. 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
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冲突、渗透是不可避免的。21世纪是我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向更大胜利的世纪,培养学生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这正是语文教育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2.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当前,为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需要广大青少年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培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艰苦奋斗、执著追求正义和理想的精神,逐步养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态度,等等,显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这些良好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也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内容。
3. 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现代社会正在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爆炸性增长,使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生活方式更加多样化,相互关系日益复杂,这对当代青少年学生的人格和心理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有必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况、良好的性格、宽广的胸怀、乐观的人生态度。四是养成自觉的法律意识。现代化社会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法制化。这意味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法制观念、守法意识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也是我国悠久的人文思想传统中一个明显的薄弱点。语文教师在自己的“传道授业解惑”中,应当有意识地自觉加强这方面的努力。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应当是潜移默化,寓教于乐。它既包括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又包括爱国思想、集体观念、奉献精神等,从而使学生既有知识能力,又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要把握学生心理特征
1. 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心理。
心理学调查证明,学生一般在小学阶段已较为充分地发展了形象思维能力,而在初中阶段,抽象思维能力也开始得到发展,不过还很粗浅幼稚。我们知道,完整的人格心理是由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稳固而一贯的个人性格特征等内容所组成。人类行为主要是社会行为。人格心理的形成是靠长期对各种社会行为的学习而来。初中学生由于年龄经历的限制,生理发展很快,心理变化也很快,形象思维能力强而抽象思维能力差,故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稳定的人格心理尚未形成。这一特点,决定了学校教育、家庭熏陶、社会影响将对他们的成长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中的学校教育这一环,尤其直接关系到初中学生思想的发展进程。正是在这里,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2. 尚未形成稳固而系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明确而强烈的理想信念,总是和系统而稳固的人生观、世界观有着深刻的联系。任何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都是反复熏陶、实践、最后作出理性抉择的结果。初中生大多还没有可能进行大量的社会实践,因此,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大多呈现出朦胧、多变的特点,可塑性十分突出。按照国家教委《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的要求,要使中小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和审美,”其中学会做人被列在首位,这就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这方面,中学语文教学也明显具有自身的优势。
3. 感情丰富,易于接受形象性强、感性强的事物。
初中语文教材对课文类型的安排也是针对这一特点而设计的。各类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都具备了直观、浅显、形象、易懂的特点,即使在初二开始安排了一些议论文,也都短小精炼,论点明确,论证层次少而清晰,使学生学习、练习都容易入手。初中学生的这一接受特点,提醒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在通过语文课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一定要选择正确、合适的教育方式,切忌长篇大论,枯燥说教。
三、提高教师素养,增强德育渗透效果
1. 钻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通过教学对学生实施德育渗透也是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要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努力钻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教育性。
2. 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德育渗透的实效。
教师要正确引导、说服教育学生,用先进人物和实例教育学生、感染学生,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可利用活动课,带领学生参观学国主义教育基地,邀请革命前辈讲革命传统等,开展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同时,教师也要注意自身的思想言行,身教重于言教,发挥自身的示范作用。
3. 加强对初中语文教师的培训,提高利用语文课堂对中学生进行德育的水平。
第一条为了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对我市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探索科学考核评价高层次人才成果实绩的办法和途径,进一步促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本考核办法。
第二条考核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坚持客观公正、民主开放的原则,实行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
第二章考核范围
第三条考核适用对象主要包括我市的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市“226工程”培养对象。
其他各类市管高层次人才可参照本办法进行考核。
第三章考核内容
第四条考核内容包括德才表现和成果实绩两部分,重点考核成果实绩。
第五条德才表现是指考核对象管理期内的政治素质、职业道德、业务技术水平和廉洁情况。政治素质,是指政治方向及理论素养、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等;职业道德,是指道德品质,遵守和执行行业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等;业务技术水平,是指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廉洁情况,是指勤政廉洁等方面的表现。采取定性考核方式。
第六条成果实绩是指能真实反映考核对象在一定期限内取得的成绩、效益和贡献等相关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课题、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荣誉称号以及其它工作、业务方面的成绩等。采取定量考核方式。
第四条考核标准
第七条德才表现考核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次,各等次的基本标准是:
(一)优秀:政治素质强,职业道德好,廉洁奉公,业务娴熟,工作勤奋,圆满完成工作任务,成绩突出,在本地区、本行业有较大影响或起到表率作用。
(二)合格: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熟悉业务,工作积极,能够完成工作任务,较好地发挥学术技术方面的作用。
(三)不合格:政治、业务素质较差,或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在工作中造成较大失误等。
第八条考核对象的成果实绩分指标体系进行量化考核。指标体系包括项目课题、科研成果、论文著作、荣誉称号和附属指标五个方面。
第九条项目课题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参与研究一定层次、数量的科研项目、课题方面的考核指标。分纵向、横向两大类进行考核。
(一)纵向项目(课题)
本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项项目(课题)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类别系数×角色系数×进展系数×评鉴系数。
1、国家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国务院或受国务院委托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或以全国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及科技计划等,系数为2.0;省部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包括国家行业学会、省基金委或以省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及科技计划、攻关计划、高技术研究计划和社会发展计划等,系数为1.5;市级项目(课题)是指立项单位为市或省有关部门,包括以省级学会、市规划名义下达的项目、课题等,系数为1.0;其余市各部委办局及县(市)区正式下达的项目、课题等,系数为0.6。子项目(课题)下降一个级别。
2、国家高技术计划“973”项目、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863”项目等重大项目(课题)系数为1.5,自然科学基金、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类,火炬计划、星火计划、攀登计划、国防重大重大科研项目和其它非基金类科技攻关计划、研究计划项目(课题)系数为1.0;博士后科学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计划、重点新产品计划、社会发展计划以及其它项目(课题)系数为0.8。
3、主持项目(课题),系数为1.0;担任项目(课题)组主要成员,系数为0.8。
4、圆满完成项目(课题)计划,进度和质量均好,系数为1.0;完成大部分计划,进度和质量较好,系数为0.8;处于中期,或未完全按计划实施,系数为0.5。项目(课题)停滞不得分。
5、项目(课题)通过国家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5;通过省部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2;通过市厅级评审或鉴定,系数为1.0;未经评审或鉴定,系数为0.8。
(二)横向项目(课题)
按工作程序与外单位签订合同的横向项目(课题),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类合同,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5分;测试类合同,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项目(课题)得分计算:基准分×结题系数。项目(课题)结题的,系数为1.0;未结题的,系数为0.8。
第十条科研成果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取得的科研成果(不含非文字成果)以及成果的转化、推广和体现的研究水平和创新程度方面的考核指标。分奖励、创新、转化三大类进行考核。
(一)科研成果奖励
本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0分,考核每项科研成果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类别系数×奖级系数×角色系数。
1、国家级,指国务院或受国务院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3.0;省部级,指由各部委、省人民政府或受上述部门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2.0;市厅级,指由省有关厅、市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1.0;县局级,指由市有关局、县人民政府或受其委托的有关部门颁发的奖项,系数为0.5;经科学技术部审批,面向全国或者跨省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社会力量奖励,系数为1.5。
2、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系数为1.0;丰收奖、鲁班奖、农业科技推广奖、星火奖、新技术引进奖、技术改进奖及其它有关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类别的奖项,系数为0.8。
3、特等奖,系数为1.5;一等奖,系数为1.0;三等奖,系数为0.8;四等奖(除县局级),系数为0.5。
4、完成人须有奖励证书并被公布确认。主要完成人(国家级排序在前十名、省部级排序在前五名、市厅级排序在前三名、县局级排序第一名),系数为1.0;其他完成人,系数为0.8。
(二)科研成果创新
成果以专利、新产品、规范等表明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创新。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科研创新成果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级别系数×角色系数。
1、授权专利,发明专利系数为10.0,实用新型专利系数为1.5,外观设计专利系数为0.5,发明专利仅获得申请号的,系数为0.2;开发新产品,系数为1.0;制订行业规范、工法、开发系统等并获得认定,系数为1.0。
2、国家级系数为3.0;省部级系数为2.0;市厅级系数为1.0。专利不设置级别系数。
3、主要完成人,系数为1.0;其他完成人,系数为0.8。
(三)科研成果转化
指对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对现有成果的应用推广所取得的一定效益,须有权威材料证明。经济效益,包括经生产、应用及转化并形成生产力,为成果的持有方和应用方带来的一次性(直接)经济效益和对其他市场、企业、领域、产品所产生的拉动效应,进而取得的二次或多次(间接)增加的经济效益,每千万元设置3分,最高不超过60分;技术转让收益、增长的利税等,每百万元设置3分,最高不超过60分。具体得分的调整由审核组进行确认。
第十一条艺术类非文字成果,需在由文化部门和专业协会联合举办的活动中获得奖励或取得资格。
(一)获奖作品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奖级系数。
1、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系数为2.0;省部级展,系数为1.5;市厅级展,系数为1.0。
2、金、银、铜奖比照一、二、三等奖,系数分别为1.0、0.8、0.6。
(二)参展作品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3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入选全国美术、书法、摄影展,系数为2.0;入选省部级展,系数为1.5;入选市厅级展,系数为1.0。
(三)收藏作品
必须有收藏证书,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0分,考核每项作品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国家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2.0;省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1.5;市级美术馆、博物馆收藏,系数为1.0。
国家级以上的非文字成果,在考核中由审核组确认后,相应调整级别系数。
第十二条论文著作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不含一般性文章)、出版专业著作的数量、层次、引用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一)论文被检索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50分,考核每篇被检索论文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论文被SCI(科学引文索引)、SSCI(人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AHCI(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收录的,系数为3.0;被EI(工程索引)检索的,系数为2.5;被ISSHP(人文社会科学会议索引)、ISTP(国际科技会议索引)、CITA(每年的被SCI收录的期刊引用的论文数据)收录的,系数为1.5;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的,系数为1.2;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系数为1.0。
2、论文独立完成的,系数为1.2;第一作者,系数为1.0;第二作者,系数为0.8;第三作者,系数为0.6。
(二)公开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20分,考核每篇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Science或Nature,系数为10.0;《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中国社会科学》及国外核心期刊,系数为5.0;国外正式期刊,系数为4.0;中文核心期刊(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的核心期刊以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收录期刊),系数为1.5;国家级正式期刊,系数为1.0;省级刊物,系数为0.8。在国际会议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论文宣读的,或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论文集公开发表的,系数视为1.5。
在增刊、内刊、专集、其它论文集发表的均不计分。
2、论文独立完成的,系数为1.2;第一作者,系数为1.0;第二作者,系数为0.8;第三作者,系数为0.6。
(三)公开出版著作
单项指标基准分为40分,考核每部出版著作得分计算:基准分×类别系数×角色系数。
1、学术性专著、全国统编教材,系数为2.0;学术性编著、译著,系数为1.5;专业手册、教学参考书、其它教材等,系数为1.2;科普性编著、实验指导用书等,系数为0.8。
2、独著,系数为1.2;主编,系数为1.0;副主编,系数为0.8;参编,系数为0.5;未编只写,系数为0.1。
第十三条独立发表一般性文章(非学术论文),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分,考核每篇文章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
国家级报刊杂志,系数为2.0;省级报刊杂志,系数为1.5;市级报刊杂志,系数为1.0。
第十四条发表的论文、文章和出版的著作等获得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以及其它学会、行业等颁发的论文奖次的,在第十二条第二、三款和第十三条得分的基础上设置奖级系数折算核分,国家级系数为2.0;省部级系数为1.8,市厅级系数为1.5。
第十五条荣誉称号指标是指考核对象取得的由权威部门授予的一定层次、数量的荣誉方面的考核指标。分专业技术和其他工作两类进行考核。
(一)专业技术类
包括被选拔为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33工程”培养对象、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26工程”培养对象、科技兴市功臣、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乡村优秀科技人才及获得青年科学家奖、青年科技奖等。基准分设置为国家级15分/项,省部级10分/项,市厅级5分/项。
(二)其他工作类
包括英才奖、伯乐奖、名校长、名教师、优秀科技工作者、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党员、先进个人等。基准分设置为国家级10分/项,省部级6分/项,市厅级4分/项。
第十六条附属指标是指反映考核对象工作、业务等方面的一些其它效果和社会、学术影响的考核指标。
(一)获得学科、行业、课程竞赛市级以上名次的,单项指标基准分为10分,考核每项成绩得分计算:基准分×级别系数×奖级系数。
1、国家级,系数为2.5;省部级,系数为1.5;市厅级,系数为1.0。
2、一等奖,系数为2.0;二等奖,系数为1.5;三等奖,系数为1.0。
(二)指导学生获得省级以上各类奖项,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5分/项、人;国家级10分/项、人;世界级15分/项、人。
(三)担任负责人的单位取得省部级以上有关资质、荣誉,如高新技术企业等,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8分/项,国家级10分/项。
(四)被吸收为省部级以上各类行业协会会员、专业委员会委员、专家库成员或担任学术职务的,基准分设置为省部级10分/项,国家级15分/项。
第十七条特殊行业指标体系中未尽的项目,能表明对象工作或专业方面成果实绩的,基准分参照市厅级每项最高不超过30分、省部级每项最高不超过50分、国家级每项最高不超过80分的设置进行考核评分。
第五章考核程序
第十八条总结。考核对象填写考核登记表,列明各项成果实绩,撰写考核期间个人总结(自传)材料,收集整理考核依据的相关附件材料装订成册。
第十九条自评。考核对象对照考核办法自己评定德才表现等次,计算成果实绩量化得分。
第二十条述职。考核对象所在单位在一定范围内组织述职、评议,形成单位考核意见。
第二十一条复核。县(市)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市主管部门(或专家委员会)复查材料,核实考核对象两方面的考核情况。
第二十二条审核。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审核,初步确定考核对象的考核结果。
第二十三条审批。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讨论研究考核情况,审查批准考核结果。
第二十四条运用。根据考核结果,对德才表现优秀、成果实绩突出者予以奖励,并推荐、输送到更高层次进行培养、管理和使用。
第六章考核要求
第二十五条根据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具体情况,考核分行业进行考量、评优。
第二十六条考核依据考核对象本人提供的证书和权威部门出具的相关证明材料为准。
第二十七条考核过程中涉及各项指标中的层次、级别,依政府序列为准,其余根据公认度进行类推。
第二十八条考核对象同一成果实绩等符合考核标准中一项以上指标的,选择其中的一项进行考核评分,不重复计分。
第二十九条考核对象同一成果实绩获得同类奖项或获得同一序列荣誉称号一项以上的,以较高层次、级别为依据进行考核评分,不重复计分。
第三十条考核对象的成果实绩量化考核各栏目总分不设置得分上限。
第三十一条对不能完整对照指标体系进行考核评分的,如高技能人才、乡村优秀人才等可依原则采取个人打分与专家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操作。
第三十二条对具体考核对象实施考核依据的考核期间由相应的文件通知予以确定。
首先,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目标不宜定得过大,简单明了、切实可行、对准核心才具效益。有的教师受公开课等表演课型的影响,总想在每一节课中都能够完整地体现出全面宏大的目标,除去必须掌握的技术方面的目标之外,还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能力和情感目标,这是欠妥的。因为有些目标,比如技能和情感等是在长期学习、体验、实践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拿作文教学来比喻信息技术中的作品创作,可以有一些借鉴。如,教师在课堂上讲怎样写议论文,学生当堂可以尝试一下所谓提出观点、证据论证的环节,但并不能在本节课中就掌握这种技能。事实上,学生甚至在本单元结束了,也并不一定能够完成独立、创新的技能目标。这样的技能是在长期写作、点评、修改、交流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且不同学生所形成的技能水平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一致。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与创新是与实践技能最接近的能力培养,所以需要更持续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上的目标宜确定为一些比较小的着力点,比如某项技术的特点分析、应用方法等,构建一个学习的模型以帮助学生快速地认识与体验。作为中小学生的学习目标,无论是小学重体验、初中重实践,还是高中重策略,都要把握一个前提,即课堂教学是模型化教学,学习的内容来源于实践,但是要注意排除其他的干扰因素。例如,在初中学习图像合成时,一方面要对准关键,即要针对图层技术来学习(无论采取照片背景合成,还是发型、服装的CAD模拟,都是如此),不能过多增加文字、特效等其他教学内容,让知识目标人为复杂化;另一方面,就是要让学生体会到图像合成技术中的图层层次、图像透视和图像信息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不能把合作学习等这些多节课才能持续培养的目标作为重点。
其次,课堂目标不宜过细,要具有关键性、技术性,对准价值意义才具效益。这一点我们在从前的“以软件操作教学为核心”的课程结构中并不易出错。但是,面对新课程提出的方法与过程,对照信息需求、信息素养这样的课程核心时,问题就出现了。以前的知识目标是概念,技能目标是操作,即对菜单的操作步骤的掌握。教与学如此,练习与考试也是如此。记忆那些死板的第一步、第二步,并不能成为技能的培养目标。比如文字修饰,我们现在的课程背景下就不宜把字号、字体、字色、粗体、斜体、下划线等这样的操作步骤再作为目标来要求,而是要定位于技术的应用价值上,如,通过修饰文字让文章符合规范或体现个性化,以配合文字描述的内容更好地进行信息表达。其中把标题设置为黑体、正文设置为宋体,把重要的词汇设置下划线或着重号,把标注设置为斜体等,都是为实现目标而举的针对性的例子,借以引导学生去采取哪些技术来合理而恰当地修饰文字,增强信息表达能力。而对于操作步骤,我们没有必要过细地去讲解,因为菜单、对话框等操作都是类似的(我界定为通用操作)。只有排除雷同、繁杂的操作目标,我们才能解决为什么应用这种技术、怎样应用这种技术,以及应用这种技术可能带来哪些问题。所以,应把目标设置到特色技术上去,这样的目标是具有实效的,是更有针对性价值的。
第三,课堂目标不宜过宽,要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对准情感需求才具效益。这里主要是分析情感目标的效益。我们需要反省情感、德育目标的扩大化现象,不能采取涉及一类主题就把一个相应的目标牵扯进来。诸如,采用了“搜索祖国山河信息”的活动主题,就扯到爱国、爱家乡的目标上,或者采用了论坛形式来交流成果,就把协作学习的目标拉出来。情感目标不是不需要,是需要更有针对性与可行性,不然就成为一句泛滥的口号了。例如,在讲网络交流方式时,针对论坛的虚拟、匿名特点落实道德规范、隐私安全。在讲图像编辑时,针对数字化图像的修改优势,提醒学生注意尊重版权、肖像权,以及遵守法律不进行数码伪造等。这些都是针对这种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而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而不是简单且想当然地把关系不大甚至一些不可能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容易实现的目标拿来用。实际上,技术道德也好,计算机文化、信息文化也好,这都是与某些具体技术应用的正反两方面影响联系起来讲的,而我们教学中所采用的主题、任务等表层的东西,不能作为文化与道德的目标,这不是重点,至少不能作为本节课核心、首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来落实,不论实际价值有多大,最多也就是一种附属的目标而已。
总的来看,我们要把握目标的效益,既不能过于依赖一节课来完成过大、过多的目标,更不期待在一节课中完成需要长期逐渐渗透、甚至要由其他学科来完成的目标,这样才能做到对准技术核心价值,提高学习效率,以提高课堂效益。
>> 论“太一生水”内涵及其图式 论《太一生水》的“生命生成论图式”特征 论郭店楚简《太一生水》文本内涵、结构与性质 《太一生水》与《老子》宇宙生成论演变 汉代服饰考略 去问太一 太一理论 两尊汉代石人考 汉代游侠文学形成考 略论汉代养老制度 太一神精丹 人生无须太焦虑(一) 清前期隆祀孔子社会影响论 小论汉代天马 论汉代“先请”制 论汉代的“金” 阳光太温暖,一生太漫长 汉代的槛车押解制度 汉代玉璜赏鉴(一) 释“祀”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13年12月5日。汉代黄老学说将“道”归纳为“虚同为一,恒一而止。湿湿梦梦,未有明晦”的状态,并具有君王所需的“盈四海之内,又包其外”的功用。陈鼓应注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88~389页。据《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楚儒生陆贾关于道与术的论述:“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德参合”的说法也与黄老术士的看法颇为相近。《淮南子》中有“洞同天地,浑沌为朴,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及“帝者体太一”,“太一者,明于天地之情,通于道德之伦……德泽施于四方,名声传于四方”的论述,亦使之兼具了圣王的形象。
2.神话方面
钱宝琮认为西汉初期“太一”方演变为总理阴阳的天神。B12钱宝琮:《太一考》,《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9卷,辽宁教育出版集团,1998年,第209、208页。但“太一”作为神名,早已有见,如《i冠子》将“太一”置于“百神仰制”的地位,又如《高唐赋》言:“醮诸神,礼太一”,将其作为至上神与诸神分祀。也有学者据《九歌》的祭颂序列与《周礼》对比,进而证明“东皇太一”的神格。赵晓斌:《〈九歌〉“东皇太一”祭祀渊源考论》,《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但是,自古对“东皇太一”的定性即诸论不一,古时神名混同、一神兼有多种神职也是常见的现象。另有学者认为“东皇太一”为东方光明之神,暗指太阳,太阳神崇拜在战国确实相当普及。但《史记・封禅书》记:“晋巫,祠五帝、东君。”《史记索隐》引《广雅》曰:“东君,日也。”即东君与五帝一起祭祀。古时也有木神句芒的传说,为汉时“太一”下佐之五方神,主东为青帝,对应春天。在帛画中,“太一”四周绘有四季神,春神画作青面,上标“事司”。⑧王煜:《汉代太一信仰的图像考古》,《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可见汉初,日月神为郊祀陪祀,雍和齐也另有祭祀,与“太一”有明确区分。此外,楚辞神名与出土楚简也存在区别。如包山简所录4实纳竦o序列往往以“太”或“蚀太”最前,第二为后土,即社,为地o。五祀诸神在中,大水、二天子、_山在后。祷辞有“举祷太一[羊肤],后土、司命各一”,对“太一”的供奉独一无二,且与祷楚先分别进行。陈伟:《包山楚简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60~170页。楚人以炎帝和祝融为祖,祝融为颛顼后,据《尚书》载,颛顼整顿巫政,命重黎“绝地天通”,为统一国家信仰活动的开端。也有学者认为高阳即郊社的音变,高阳即为颛顼。涂又光:《楚国哲学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28页。通天地之建木生于昆仑,汉代“太一”崇拜也与昆仑登仙传说存在关联。⑧汉代,设五行官神配祀五帝,“火正祝融”对应南方。回看《东皇太一》篇将所祀对象敬称为“上皇”,但全篇对该神形象并未描写,与后续篇章不同。或可推断在战国末年,“东皇太一”的人格化形象与“太一”混沌缥缈的哲学概念是共存的。既然时人认为“太一”神蒸腾无象,则也无法以兴像手法描写。至两汉,“道”彻底神格化为“太一”,民间修仙升道之说也与之衍伸联系。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1页。
3.天文方面
作为星名的“太一”也存在争论。甘石《星经》云:“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日本学者证实《星经》关于“招摇”“选戈”的记录与战国之事相符合,但有关“太一”的记录应存疑。[日]桥本敬造:《先秦时代的星座和天文观测》,《东方学报》,1981年,第189~232页。谭宝刚推测“太一”指值岁星。谭宝刚:《“太一”考论 》,《中州学刊》2011年第4期。钱宝琮认为汉代初期还无“太一,星名”的解释。B12李零先生将出土的战国“兵避太岁”戈所饰神人图像认定是《封禅书》所记之的“太一锋”,并将包山2号墓出土的占卜类简文位列首位的神释为“太一”,认为“太岁即太一”,在先秦即兼有星、神、终极物三重含义。李零:《中国方术续考》,东方出版社,2000年,第237页。以笔者所见,以星名的“太一”始见于《韩非子・饰邪》:“此非丰隆、五行、太一……岁星非数年在西也。”此处太一作为岁星,未论及与天帝的关系,与《星经》记载不同。且楚简中“太一锋”被视作疾疫之神,“太”既可指星神,也可指鬼神。晏其昌:《巫鬼与祀:楚简所见方术宗教考》,武汉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77页。可知先秦时“太一”确已作为独立的星名出现,《史记・天官书》:“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 太一常居也。”天极星即“北辰”,是“政德”的象征,“太一”成为至高神后,相应被比附为该星。天文学界认为“太一”确实措辞不当北极星,但因为岁差,汉时已经离开了北天极。赵永恒:《“太一”星象考》,《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张政R也指出北辰不在紫宫,汉代文学对“紫薇垣”与秦公簋所记“帝之环”的比附于古无证。张政R:《张政R文集:甲骨金文与商周史研究》,中华书局,2012年,第276页。但足以说明此时“太一”已取得天上最高统治者的位置,其被附会为太昊、泰皇,也应是同一思路。汉帛画对“太一”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人神有序,四时有行的盛景,正是其神格最终上升的表现。商承祚:《战国楚帛书述略》,《文物》1964年第9期。
三、汉代“太一”神格整合的制度意义
综上,“太一”的三重属性在先秦时代都已出现,诸家学说共同推动了“太一”神格的演变。汉代将政治信仰整合到一个知识体系之中,唯一最高天神的塑造正是重要的一步,⑨廖小东:《政治仪式与权利秩序――古代中国“国家祭祀”的政治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第56、114页。具有深刻的制度意义:
首先,汉以“孝”治天下,祀奉五帝无法表明“天子”祭天具有孝道仪式的属性,且五帝祭祀的制度易带来“政出多门”的不利后果。武帝时,政治上对儒家的推崇和对黄老之术的摒弃,必然影响到精神领域的信仰倾向。董仲舒提天人三策,要求国家制度层面对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春秋大一统等理念的具体落实加以配合。道家也有将三皇与道家三一相互联系的论述。钱宝琮:《太一考》,《李俨钱宝琮科学史全集》第9卷,辽宁教育出版集团,1998年,第220页。三统说即由董仲舒提出。儒家学说对“道”和“太一”特性的吸收,汉武帝自身对方术的喜好,使之成为一个可以接受的中间选择。“太一”神格上升的顶点发生于太初改历之后,信仰和历法的更新都以天文星象为知识基础,秦汉历次易服色、改正朔意在将年始、服色、数度、政治、刑罚等统一。杨英:《秦汉诸家正朔说考》,《秦汉史论丛》第10辑,《中国秦汉史学会第十届年会会议论文集》。奉“太一”为至高神的活动服务于汉家受天命得天下的证明,也符合当时儒家的正统思想和政治需求。
其次,“太一”“后土”的对祭奠定了后世天地祭祀的基础。汉成帝“罢诸祀”以南郊祭天、北郊祭地的方式,取代了甘泉太一祠和汾阴后土祠,仍基于利用神权统一巩固思想统治的目的。“天”的内涵融入了“太一”囊括的“道”与权威性,其后所称皇天、昊天等,俱是代表“天道”的最高统治名位的变形。西汉中期“太一”的神格逐渐下降,至东汉跌出国家祀典。刘屹:《神格与地域――汉唐间道教信仰世界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7~51页。随着道教的发展,其多元神格也被重新打散。王煜:《汉代太一信仰的图像考古》,《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但是,后世天地对应的祭祀方式依旧带有“太一”“后土”的两相对立的影子,民间“皇天后土”对称的习俗,可看出其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上帝”“太一”与天;“社神”“后土”与地的关联与变迁,是社会关系从巫到礼、从礼到儒变迁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