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绝大部分能正确处理好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但也有一小部分可能会或已经出现一些极端问题:有的学生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以个人利益为中心,缺乏社会责任感;有的学生心理失衡,把社会理想化,对自己缺乏信心。在学习生活中,他们或标新立异,或萎靡不振,不思进取;或认为自己不需学习就能得到好的前途。因此,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生命教育目的就是要让中学生体悟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善待生命的生命意识。这样,我们的学生不管遇到什么样的人生挫折,都会活得有气节,有尊严,有价值,都不会轻易放弃或浪费、残害生命;不管他处于什么样的人生阶段,都能够享受到自己生命的乐趣――这就是生命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可以说,生命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环。
二、利用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古典诗歌在中华文化里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在今天提倡素质教育的新环境里,诗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的诗歌作品,总是从某一方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反映多样化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告诉了我们怎样认识生命、面对生命。可以说,古典诗歌是社会人生经验的浓缩,是人类生命意识的结晶,是可以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的。教师恰当的利用古典诗歌,可以塑造青年学子美好的心灵及健全的人格,让学生走在正确的人生道路上,让学生的生命放射出应有的光彩。因此,古典诗歌具有重要的生命教育的价值和优势。
利用古典诗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的生命里有崇高。爱国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为重要的一种精神,一个关心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正是诗人对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的担忧,这些诗就成为一首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当我们读到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就会感受到诗人对官军收复失地的兴奋之情;当我们读到辛弃疾“壮岁旌旗拥万夫”,就会感受到他对壮年英雄气概的回味。我们从陆游的诗里读出了壮志未酬,从文天祥诗里读出了忠肝义胆,从林则徐诗里里读出了执著,从谭嗣同的诗里读出了义薄云天……这些都集中体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诗人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把国家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在民族生死存亡关头挺身而出,奏响了一曲曲壮丽而豪迈的人生之歌。青少年学生通过学习爱国诗篇培养了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自豪感与自尊心。懂得爱国的学生,也必然懂得什么是崇高――崇高即以一颗赤子之心为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奉献自己应有的忠心和力量。而崇高的生命是值得拥有的。
利用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审美力,让学生的生命充满浪漫。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雪融化了是水,雪融化了也可以是春天,诗歌教育就是要发挥想象力,让学生在超越常规中看到春天的希望,并且在欣赏诗歌过程中,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价值取向。如学白诗,可以感受“燕山雪花大如席”“飞流直下三千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奇特想象;欣赏杜甫的诗,也有“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夸张,齐鲁大地春回大地、一碧千里的广阔景象,令人向往。沿着历代诗人的足迹我们可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可以“长风破浪”,还可以听到“羲和敲日玻璃声”“精骛八极,心游万仞”。通过学习古典诗歌,可以使刚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增强求知欲和好奇心,用想象插上腾飞的翅膀,在诗歌的海洋中去探珠觅宝。这样,青春的生命不再沉闷,学生拥有了想象力和审美力,就有了发现美的能力,也就有了别样的浪漫。在诗歌的审美中度过青春年华,就是一种浪漫的人生。浪漫的生命也是值得拥有的。
利用诗歌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让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每一首古典诗歌,都代表着诗人的一段人生历程;每一首古典诗歌,都是诗人生命的一种诉说,是诗人生命体验的凝结和升华。读一首首古典诗歌,就像和一位位朋友做知心的交谈,倾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苦乐哀愁。读李白的《蜀道难》,我们知道了李白对朋友安危的牵挂,也知道了李白“谪仙人”的才华;读李白的《南陵别儿童入京》,我们知道了李白是多么的自信,“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读李白的《行路难》,知道李白始终不放弃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知道了他的铮铮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读李白的其他诗篇,可以感受到他对祖国山河的热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从李白的诗中,我可以知道一个人可以这么有才华,有傲骨,有理想,有真情,有潇洒,有失意,有得意……真是令人敬仰。同样,读杜甫的诗,也能了解他独特的人生,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而读一千个诗人的作品,就是了解一千种人生。一千种人生必定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促使他们人格的完善,积极追求合理的人生,珍爱生命,让生命更加完美。
三、诗教离不开审美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上至中央、下至地方对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日益重视,教育改革提上日程并顺利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诗教是我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环节,当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当前物质主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甚嚣尘上的社会氛围下,提倡诗教、积极践行有着更为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诗教的定位
我国是诗国,诗教的传统源远流长。春秋时代,士大夫以《诗》为“义之府”,诗歌承载了很强的社会功能,因此诗教业被统治者和教育者重视。历代有不少名人是通过学习诗歌与儿歌接受启蒙教育的。用诗歌教育孩子符合其心理特点,容易激发其学习兴趣。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音调和谐押韵,朗朗上口,适合朗诵和背诵,不但读起来给人以,而且又是一种积极的休息方式。诗歌形象鲜明,富有意境,语言精练,一字一句都有显著的色彩,词语组织配合又非常严密,于短小篇章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不但能给人以美得享受,而且能使孩子于不知不觉中启迪思想,开阔胸襟,形成开朗乐观、豁达开阔的性格。
因此,诗教的功用和效果,从德育的层次来说,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艺术素养;从智育的层次来说,诗教有利于开发人的智力,培养人的思考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提倡诗教并不必然意味着我们要造就大批高水准的诗人,而是着眼于国民素质,着眼于民族未来。素质教育要把诗教放在重要位置,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层次的学生有的放矢,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使受教育者容易接受、愿意接受。
二、诗教的实践
怎样在素质教育中渗透诗教?概括地说就是宏观引导,营造气氛,具体实践,日常渗透,找好载体,开展活动。、
先说引导。引导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观念是首要任务。受网络传媒、影视剧、社会风气等的影响,一些学生容易早早形成忽视诗歌、轻视诗歌、甚至蔑视诗歌的不良观念,对这些学生要做很多工作,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座谈,找出根源,辨明厉害,结合传统文化教育施加正面影响,促使他们真确人事诗歌、喜欢诗歌、热爱诗歌。这是做好诗教的基础环节。
再说渗透。“润物细无声”,教育要像春雨一样,诗教更是如此。这就要求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有诗歌修养,有对诗歌的热爱,有理解诗歌的能力。教师重视诗教,才能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持之以恒地渗透。首先要重视诗朗诵。在受教育者从幼儿园到大学的各个学习阶段都要培养他们对诗朗诵的兴趣和热爱,朗诵的行为最易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其次要重视课堂。对于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把握好每一册安排的诗歌单元,集中学习诗歌的知识、掌握诗歌的艺术内质,而且要把诗教渗透到每一节课中。在授课过程中遇到涉及诗歌的能够出口成章,能够引用、穿插与诗歌有关的典故和趣事。第三要重视课外活动。在课内实施诗教当然效果最好,但是教师同时也要注意利用号课外时间。在课外便于同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指导学习。可以小组座谈,传诗、授道、解惑,也可以布置、收集学生的诗歌作品,进行点评,帮助其改进。
最后说活动。好的教育形式必然靠好的载体来承担,对于诗教来说,最好的载体就是开展各种各样新鲜有趣的活动。首先是朗诵会。朗诵会是传统的诗教形式,要继续利用好,揉进现代音乐、歌舞、声、光、电能艺术、科技元素,增加新鲜感和吸引力。其次是讲座。由于教师的职业定位和自身的知识储备、艺术素质受到限制,实施诗教只是有限度的。因此,要经常组织讲座活动,邀请有一定影响的诗人、专家学者给学生作专题讲座,让他们享受诗歌大餐,开阔视野、培养兴趣。第三,定期、不定期举办诗歌采风、笔会。这是最核心的诗教方式。学生们大部分时间被限制在校园内,视野不广、生活单调,举办采风、笔会活动,这类活动最能激发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让青春的朝气和诗歌有机融为一体,营造浓厚的诗歌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们不但积极观察、思考还会认真交流、练笔,在有限的时间里诗歌素养得到很大提高。第四,创立诗社、诗刊等诗教的平台。诗教需要平台,这就要求要有组织、要有阵地。学校组织的诗社可相对自由一些,对会员的要求不必那么严格,可以按不同年龄段成立分社,能分能合,可以各自为政,也可以统一行动。诗社成员的作品如果能够发表必然会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所以印发内部诗刊是很必要的。内部诗刊既可以对内交流,也便于与外界交流,尤其是便于择优推荐,向更高一级的刊物投稿。利用诗社和诗刊可以举行一些征文、评奖活动,用活动壮大声势,用物质、精神奖励促进会员的创作积极性。
三、诗教的素材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
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
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
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
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
歌教育。
一、 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
解,郎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
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
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
,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
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
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
行的儿子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
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 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
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
,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
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
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
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 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
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
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
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
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
诵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
,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
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
懂之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
关键词:心理素质 教育 诗歌教学 挫折 品质
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指开发潜在的智能,使人获得正常的智力;培养愉快的情绪,使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一定的情绪调控能力;形成健全的意志,使人能主动自觉地迎接困难,具有独立、果断、坚韧、勇敢的品质等。
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常规教学的不少学科都可进行,而在文学课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除教育、心理学科之外最为便利、最容易切入的一个学科。文学课的教师可从大量的写人写事的现代散文教学中去实施这种教育,而如何在诗歌的教学中去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似乎没有引起我们过多的重视,缘于此,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我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豪迈;“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深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愁苦;“仰天大笑出门去,吾辈岂是蓬蒿人”的喜悦,都曾引起过无数人的共鸣。诗言志,诗抒怀,通过欣赏诗歌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文学课教师的责任。下面以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决不颓唐自弃的豪迈情怀。在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时,先结合时代背景来讲诗句的内涵,让学生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培养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使他们保持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有积极作用。
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写出了作者被抛弃在巴山楚水这荒远凄凉的地方,度过了二十三年的漫长岁月。刘禹锡因为参加王叔文政治改革失败而被贬,二十三年后被召回,前时旧友丧亡殆尽,一切景象面目全非,恍如隔世,这就不能不使他在颔联发出了“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的慨叹了。此联句句用典,上句用向子期写《思旧赋》的典故来表达对亡友们的悼念,“空吟”更表达了无可奈何的悲哀。下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来暗示被贬时间之长,和因人迁而产生的生疏、惆怅的心情。但他并不因此而叹老悲穷,灰心绝望,而是在感叹的深情中,奋力喊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千古名句。作者生动地描绘出这幅千帆竟发,万木争荣的壮丽景象,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而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表现出作者旷达的情怀。尾联“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长精神”,既是向友人表明态度,也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又是和友人共勉。如果不是胸怀开阔、对生活充满信心、具有健全意志、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安能有此诗句?
弄清诗意后我引导学生结合作者遭遇来感受他的宽阔襟怀、乐观情神。刘禹锡33岁被贬谪,55岁才回来,一般人受此打击怕是一蹶不振了,而他在深沉的慨叹之后喊出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诗句,这是何等豪迈的襟怀!受打击不倒下,遭挫折不沉沦,多么坚韧的性格,多么成熟的心理素质!
通过分析诗意,了解体会作者的情怀,已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谈,对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是大有裨益的。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坎坷、遭颠簸是常有的事,不少人能正确对待,泰然处之,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人则相反,诸如因学习成绩不好怕被同学瞧不起、被家长训斥,离家出走或自杀者有之;因经济条件差而行窃抢劫者有之;因恋爱不成而自杀、杀人者有之;因争强好胜而伤人闹出官司者有之;恶意制造事端陷害别人者有之,诸如此类现象,除了客观原因之外,从自身方面讲,不正是心理素质太差的缘故吗?如果这些人在遇到挫折时能调控好自己的心态,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有刘禹踢的那种豁达乐观的襟怀,那么我们的生活中该减少多少烦恼,该有多少人生悲剧就不会拉开序幕了。
通过学习这一首诗,学生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心理素质教育。课后有学生和我交谈时说到,刘禹锡受那么多磨难还对生活充满信心,真值得我们钦佩。可见,通过欣赏诗歌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切实可行的,也是颇有成效的。
关键词:诗歌教学 审美教育 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23
朱光潜曾经说过:“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开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它种类文学。”[1],并且指明“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2]中国可谓诗歌国度,名篇佳作不胜枚举。这些诗歌以其凝练概括的意象、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强烈的感情和优雅深邃的意境历来为人所称道。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诗歌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让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学习,深入领略和感悟我国文学艺术丰厚的文化和人文内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生活的情感,并最终达到“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3]的审美教育目的。因此,在语文课中,教师应该寻求多种方式,将审美教育渗透于诗歌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1 朗读吟诵,体味诗歌的韵律美
学诗离不开诵读。宋代教育家家陆九渊就提倡:“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这里的涵咏,其实就是诵读。诗歌可以说是一种音乐性非常强的文体。这种音乐性主要表现在其语言的叠字、节奏和韵律等几个方面。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就是要充分利用诗歌的节奏音韵,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在这种极富声调变化的朗读中,使得学生入情入景,获得审美体验。如教读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开头七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句式齐整,声韵极富节奏上的起伏变化。教学时根本无需去仔细琢磨这七组字的字面语义,单从其文字的音韵组合中就能感受到一股哀婉凄凉的情味,“实在有如压抑不住的哽咽,又如茫然无依的低回叹息”,[4]与诗人当时复杂苦闷的心情极为切合。教学中,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反复朗读吟诵,正确处理诗中轻重缓疾、高低长短的音韵变化,就会不知不觉被带入那种“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苦悲凉情境氛围里,在切实感受到声情并茂的韵律美中深刻理解词人当时的落寞哀戚。这样通过朗读训练,既训练了学生的语感,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更是陶冶了学生美的,一举多得。
2 吟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诗歌是用语言再现画面的艺术。古罗马诗人贺拉斯曾说“诗歌就是图画”。中国的古诗讲究蕴藉,诗人要将自己的主观情感道明,就必须把自己的情思融化到具体形象中。用诗歌来展现画面艺术,这方面的个中翘楚要算是那位被大文豪苏轼赞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山水诗人王维了。其美绝的诗笔融诗情画意于一体。如他的名篇《山居秋暝》就营造了这样一个诗与画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山雨初霁,一尘不染的山林,皎洁的明月,淙淙的泉水,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诗人将平常的眼前景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一幅自然而又动人的乡村山水图景,仿若一首恬静优美的小夜曲,惹人心驰神往!而诗人对山水田园闲适恬淡生活的眷恋也在不知不觉中寄寓于这如画的秋景之中了。
画家用线条、颜色来描绘事物,诗人则能用语言来绘色绘形。古诗的语言凝练而含蓄,富有表现力。诗人在创作时,往往浮想联翩,将头脑中大量闪现流动的形象用文字加以重组。对于现代学生而言,要求他们只通过对文字的揣摩来学习诗歌,那么“对诗歌的画面美理解就会非常笼统含糊”。[5]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意通过多种丰富的教学手段,抓住诗歌“诗中有画”的特点,鼓励学生放飞想象,深人去体会诗歌的画面美。笔者曾尝试过将吟诗、作画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如对比教学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白朴的《天净沙・秋》:这两首小令并置黄昏、落日、枯树、乌鸦、孤村等秋日凄凉之景,都写出了秋之寂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鉴别两首小令的不同之处,先引导学生把握诗意,然后鼓励他们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通过绘画的形象展示,大多数学生都能看到,《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画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多了个“断肠人”的活动,这幅绝妙的秋思图是随着主人公的步伐、视线、思绪一步步展开的。而白朴的小令正是因为少了人的活动,所以难以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将绘画引入诗歌教学,目前还处于尝试的阶段。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通过对诗歌画面的自我想象再现,对诗中的画面美,确实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不过这里需特别指出的是,对诗歌画面美的再现,应当基于学生自我的理解和感悟。现在很多老师提倡在教学时应用多媒体技术去帮助学生认识把握诗歌的画面美。窃以为不妥。诗歌是审美的艺术,其魅力之所在正是其含而不露的艺术境界。学生学诗时,可以调动多种感官,在头脑中再现诗歌的艺术画面。而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会硬生生地将诗人从生活中选择、提炼出来的客观物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这种教学方式也许更加直观,更加醒目,便于理解,但却会破坏诗歌固有的含蓄蕴藉之美,也会大大限制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激发,最终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
3 味景知情,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古人云:“诗言志。”在诗歌中,情感就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我国的诗歌讲究意境。诗歌的感情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展现的。朱光潜说:“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景是各人性格和情趣的反照。”[6]在教学中,想要学生进入“诗美”的天地,就必须借助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引导他们结合自我的生活体验,发挥联想和想象,味景以知情,让他们更深刻地领略到诗中情景交融的优美的艺术境界。比如杜诗“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哀江头》):
诗人在一个明媚的春天前往曲江,见到的是什么样一番景象呢?“千门”,极言宫殿之多,可以想见当时的繁华;但加一“锁”字,便将昔日的繁华和今日的萧条巧妙地构成对比。“细柳新蒲”,只见细柳袅袅,蒲芽茵茵,生机盎然。“为谁绿”三字陡然一转,以乐景衬哀情,含有肝肠寸断的悲痛:江山易主,如画江山沦入敌手。面对国破家亡的现实,诗人不禁心中大恸,对现实之景的描述就自然而然地转入下段的“忆昔”。
又比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句句写景,却也是字字生情。“石头城”本是六朝古都,山川形胜之地。可如今的“石头城”早已失去昔日的繁华,群山沉寂苍莽,都城冷落荒凉。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凉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诗中并没有直接道明石头城衰落的原因,却引入一轮亘古不变的明月,将其看做是历史的见证人,年复一年,夜复一夜,探过矮墙翘首而望,亲眼目睹石头城繁华消逝的过程。“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7]
总之,诗歌总是要以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传达审美感受的。“语言艺术所创造的这种情感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能够召唤读者调动自身的生活积累和审美经验.通过艺术形象完成该形象和意境的再创性。”[8]作为语文教师,就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耐人寻味的意象,去启发学生感觉、联想和想象,去理解和感受“此景”中所蕴含的“此情”,品味诗意,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体验,得到美的享受。
综上所述,诗歌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再造过程,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培养有着莫大的帮助。当然,诗歌的教学方法不能强求一致,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情况和学生的特点加以灵活运用。但无论用何种方法,都要引导学生品味诗的精妙之处,让他们学会从诗歌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进而去表达美和创造美。这样,就能够通过诗歌教学使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审美熏陶,完成语文新课标中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的审美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2][6]朱光潜.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J].语文世界(红A版),2001,(6).
[3]国家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S].2003.
[4][5]卢翠兰.如何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J].中国农村教育,2005,(5).
[7]周啸天.《石头城》鉴赏[A].俞平伯,周汝昌等.唐诗鉴赏辞典[C].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851.
【关键词】 诗歌 教育 中职 素质
语文是职业教育中的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中文学的熏陶感染更能使学生产生思想的共鸣,从而影响学生思想行为的改变。诗是文学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形式,这种文学样式的特殊性使它具有了特殊的影响力。本文将根据语文教学的实践,结合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特点,对诗歌教学在中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方面的影响及实践应用作简要探讨。
一、古代诗歌教育
中国诗歌教育的历史与中国诗歌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历朝历代都十分重视诗歌教育,从最初的启蒙教育到最后的选拔人才,诗歌写作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关系到文人一生功名的成败。比如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守仁主张把教读诗歌作为蒙学中道德教化的主要手段,他在《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一文中指出:"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以泄其跳号呼啸于泳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
不仅如此,古代一些著名诗人也十分重视诗歌教育的作用,力图通过诗歌来宣扬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实现政治教化和道德教化的目的,如韩愈、白居易、欧阳修、王安石等。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就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因此,诗歌教育受到从帝王到百姓的普遍重视,学会读诗作诗成为学子受教育的主要内容。即使到今天,诗歌仍然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唐诗宋词,李白杜甫,可说是家喻户晓,从小学到中学,学校教育中从未缺少过诗歌的身影。
二、中职教育学生特点
中职生由于生源限制和入学层次的差别,文化基础普遍较差。在学习上,他们大都对文化基础课不感兴趣,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大部分在入学前成绩比较差,一直被当作"差生"看待,自身思想上也默认了这个现实,不再积极进取,因此,对纪律、学习、卫生等都不重视。也有些学生在初中时成绩也不错,怀有美好的理想,能够考上高中考上大学,一圆象牙塔之梦。但是中考的失败使他们理想破灭,造成终身遗憾,心理消极自卑,对学习也信心不足,从而阻碍了自身学习积极性的发展。
在生活上,他们大多寄宿在学校,远离父母,许多生活琐事都要自己料理。有些学生初次离家生活处理能力很低,带来强烈的不适应感,以至于学习精力分散、不集中。再加上进入中职学校学习后,在学习方面的竞争不如高中生激烈,学生学习积极性降低。在行为方式上,他们大多自我约束力不强,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这些都是中职学校学生的不利因素,给中职教育带来了困难。要改变学生这种状况决非一日一时之功,而要长期耐心的教育、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熏陶感染,使之思想转变,养成良好的习惯。诗歌教育不能说不是一种有效的、切实可行的方法。因为中职教育不同于普通中学教育,没有各种考试升学的压力,课余时间又比较宽裕,这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是为了应付各种考试,中职教育因为没有功利的影响,反而容易让学生轻松地感受诗歌,受到良好的教育。
三、诗歌教育实践设想
对于中职学生来讲,加强诗歌教育,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启发思维,陶冶情操,有助于学生吸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和伟大,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使他们消极的心态受到感化,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诗歌是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使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进而规范自身的言行,使自身的素养得到提高。这种实践需要学生朗诵大量的诗歌才能完成。因此,朗诵是关键。诗歌特别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非常适合诵读。格律诗讲究韵律和谐、平仄相对,具有音乐美、节奏美,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品味出诗歌艺术之美。在学习诗歌方面,古人尤其强调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古人十分推崇的读书方法。
诵读作为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与诗歌教育相伴而生,历史悠久。诵读正是"诗"的特征之一。《诗经》就是因为被人们"讽诵",因此能"遭秦而全"。中职学校的课余时间一般比较宽裕,这就为开展诗歌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比如早晨,可以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朗诵诗歌。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就发现有许多同学非常喜欢在早晨朗诵比较有韵律感的诗文。
为避免朗诵时的单调,朗诵的形式也不必拘泥于一种,可以自由朗诵也可以集体朗诵,也可以由学生领读。语文老师可以培养一些文学素养较好的同学协助辅导,比如班级中的文学爱好者,或者文学社的成员等。除了早读时间,课外活动时间、自习课时间也都可以活动的形式做些诗歌训练,让学生感到乐趣,主动参与,快乐地去朗诵。著名学者、教育家吕坤对诗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每日遇童子倦怠懒散之时,歌诗一章。择古今极浅、极切、极痛快、极感发、极关系者集为一书,令之歌咏,与之讲说,责之体认"。
四、实践难度
我们在这样设想的同时,也不能不考虑到其中的难度,在实践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困难。
1.诗歌的选择。
选择什么样的诗歌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诗虽然好,但不一定首首都能受到学生的喜爱。有些诗,学生从未体验过,难以实现情感共鸣。比如《诗经•生民》,这首长篇史诗现在读起来韵律感不强,其中描写的情节也很难符合学生的情趣,对于中职学生就未必合适。因此,诗歌的选择要注意中职学生本身的情感和诗歌的情感是否相融相洽,学生是否真正感兴趣。
2.诗歌的解读。
诗歌的解读不能靠纯粹的说教,要形象生动,最重要的还是要学生自身能够深入其中理解。语文老师主要起指导作用,而不是给学生填鸭式的内容详解,中心思想、艺术特色等等一大堆,不厌其烦,学生早没有了兴趣。总之,使学生轻轻松松地理解才是根本。此外,绝对不能把它当成一件任务完成了事,因为我们是用诗歌在教育,而不是为了考试要求记住多少内容。
3.实践方法。
在具体实践中最忌也最易陷入的误区是强调死背。诗歌需要朗诵,但不是死背。学生一接触到诗,就是背,教师检查起来,也是背,这样使学生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完全失去了诗歌教育的初衷。"三分诗,七分吟",让学生抛开背的任务,轻轻松松地吟诵,体味那些意境幽深的诗句,入其境,得其趣,才能实现真正潜移默化影响。
总之,诗歌教育在中职学校中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诗歌教育能为中职教育学生素养的提升带来光明的前景。我们仅就此提出设想,其教育效果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检验,其中探索切实可行的方法是诗歌教育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2] 伊夫•博纳富瓦 吴康茹.论诗歌的作用(上)[J].诗探索,1994,(04).
[3] 张继红.中国古代诗歌教育简史[D].河南:河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论文摘要:英语诗歌是英语语言的瑰宝,是学习英语语言必要的媒介材料。它有助于培养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因而在切实可行的操作下,能够推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
我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1】(以下简称《要求》)中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综合文化素质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提高综合文化素质和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提倡的素质教育的要求是一致的。如何在加强语言基本功训练的同时,了解英美国家文学文化知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英语专业通常开设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语语言国家社会与文化等课程,举办中外文化比较等讲座,学生能够较为系统地学习英美文化知识。然而,对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大学英语课存在授课时间短,授课任务重等现状,无法开设系统的文化类课程。
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关系到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和实施。本文认为英语诗歌能为二者架起一座桥梁。
然而,英语诗歌教育在我国公共大学英语教育中一直处于边缘化的地位。据笔者统计【2】,目前常用的公共大学英语教材选材,大都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体裁,较少把诗歌当做一个学习单元。即使有诗歌入选教材,它们也通常被置于课后补充阅读材料中。这样以来,英语教师轻视诗歌教育,学生则缺乏英语诗歌学习的动力和有效指导。本文结合自身公共大学英语教学的经验,联系大学生认知特点,提出英语诗歌在公共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和可行的实施方法,旨在对公共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有所启发。
一、英语诗歌教育是一种兴趣教育
许多大学生觉得英语难学,花费许多时间,没有语感,无法张口,不敢动笔,再加上英语考试对自己信心的打击,培养不起对英语的兴趣。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学习语言的天赋,而是尚未体会到英语的魅力所在。中文诗歌是汉语中的奇葩,英语诗歌亦是。因其对英语语言的灵活驾驭,对音韵的充分运用,对意境的完美描绘,堪称英语语言的瑰宝。通过英语诗歌学习,学生能够领路英语语言的独特美感。华兹华斯称“诗歌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诗歌除了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亦反应社会文化,有助于学生英美文化知识的学习。
二、英语诗歌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美是一个人一生应有的追求,从小到大,直到大学时代,审美教育才能够得以充分的实施。大学期间,多数专业不再开设语文课,而所有专业都要学习英语,因此,一定程度上,大学生审美教育的担子就落在英语教学的肩上。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承载着英语国家丰富多彩的文化,传递着异域他国的知识,有可能也有能力承担审美教育的使命。
诗歌作为英语语言的精华,更是饱含了美的符号。从诗歌形式来讲,各种诗体丰富多彩,从十四行诗到英雄双韵体,从歌谣体到自由体,或结构严整中透出变化,或灵活多变但步伐工整,变化与不变的平衡中透出张力之美。从节奏来看,或灵活跳跃,或缓慢深沉,或张弛有度,像音乐般敲击心弦。从韵律来听,循环往复,但步步推进,产生匀称之美。从内容来讲,包罗万象,或含蓄,或直白,与形式之美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这种美的感受是散文所不能够替代的,一旦受到这种浓重的美的熏陶,学生对英语的兴趣自然会更加浓厚,更有信心和动力解决英语词汇和语法问题,同时深刻体会英语文化的精髓。
三、英语诗歌教育的实施模式
结合汉语诗歌学习经验,参考英语语言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的英语诗歌学习现状,笔者认为,在公共大学英语课堂上实施英语诗歌教学,应遵循下列教学步骤,以读诗、背诗、评诗、写诗。
有人认为诗歌难懂,在大学英语课堂推行“读、背、评、写”诗歌教育不切实际。然而,反观一下中国儿童读背唐诗,如果选材合适,英语诗歌对心智都已发展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不见得高不可攀。中国儿童从小在父母的指导下读背诗歌,虽然不求善解,但是仍然背得津津有味,从而帮助学习语言。再者,对于大学生来说,英语诗歌却并不像唐诗对中国儿童那样难,在词典的帮助下阅读英语诗歌与读散文并无太大区别。一旦明白了诗歌的意思,诗歌的形式和音韵之美与意思可以相互映衬。反复诵读,必将像“床前明月光”一样引发无穷的遐想。
读诗和背诗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等各种感官,加上大脑对内容的思考、对音韵的把握,使文本的信息对意识反复刺激,在短时间内形成较深的记忆,而且篇幅短小、意境鲜明的诗歌更能产生良好的效果。不仅如此,结合诗歌本身的节奏、韵律和内容形象化、意境化的特点,学生更容易由诗歌产生联想,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背诵诗歌可以在基本领悟诗歌意义的基础上加深理解,帮助学生完全融入诗歌意境,在美的享受中强化对英语掌握。
评诗即诗歌赏析,是指详细阐释对诗歌思想、意义、内容、形式、等方面的个人感受和理解。要求学生文本细读、朗读、背诵之后,不管全面抑或偏颇,学生对诗歌都会有或多或少的理解。学生用口头或书面形式表达出来,有感而发,就很有助于提高英语表达能力。
许多人会认为以上三点都好实现,但让大学生用英语写诗不太现实。有些大学生甚至不会用汉语写诗,更不用说创作英语诗歌。然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只要指导得当,写英语诗歌并非遥不可及。可以用简单易行的方法使得学生逐步了解到诗歌创作。首先要求学生写俳句,即一种日本短小诗体,由五、七、五三行十七个音节组成。让学生尽量在规则之下完成文字游戏,如果能够兼顾内容意义,则为上乘作品。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将熟悉英语音节,把握语言节奏,以及怎样使用有限的字数表达无限的意义,从而深层次把握英语语言,同时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英语诗歌从兴趣和审美两方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文化素质”,在合理的选材和指导之下,英语诗歌教育必定全面推进大学英语素质教育,培养出更多具备综合文化素质的英语人才。
注释:
【1】参考教育厅(2007)3号文件附件《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2】笔者参考了《大学英语精读》(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新视野大学英语》(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等教材。
参考文献:
一等奖(2名)
遍地荞花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行政管理05研究生班 陈晓军
二叔与狗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新闻 刘志礼
二等奖(1名)
如果爱下去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中文 张琳浚
三等奖(1名)
小 德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新闻 史 睿
佳作奖(20名)
那些日子贵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6计科(1)班 任丽娜大海在深秋哭泣(外一章) 贵州大学明德学院06土木工程建工(2)班 张成君永恒的丰碑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5金融 吴礼瑾
希 望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6生物科学专业 杨正婷守望花开 贵州大学理学院应用化学专业胡兴龙心灵的回声 贵州大学艺术学院06雕塑(1)班 孟 亲爱的,我已陷入你的泥潭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4环境科学班 李恒龙朝花夕逝贵州大学林学院05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 刘 杰我想喜欢你 贵州大学矿业学院06矿物加工工程(1)班 熊建辉旅行的意义(散文诗组)贵州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05给水排水(1)班 杨爱青暗 恋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5经济学 姚登宇散文五章贵州大学经济学院05国际经济与贸易 李恩恒
我渴望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中文班 周学奎 流星下的愿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中文班 苏利荣
念 君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中文班 郝 敏混 乱 贵州大学科技学院05国贸(2)班 刘 妍你是我心中的那片云 贵州大学05工商管理物流(1)班 王 涛给海子 贵州大学管理学院06人力资源管理(1)班 董文波流 星(外一首) 贵州大学法学院06法律研究生班 胡西武摸不着北贵州大学马列部05研究生班 徐再高
二、贵州民族学院(10名)
二等奖(2名)
诗四首 贵州民族学院05民语 钟 理老 屋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04新闻学王远白
佳作奖(8名)
清水塘边 贵州民族学院物电学院07电子班 向文迪两人旅贵州民族学院公共管理系06公共事业管理 赵梦雅逸 平 贵州民族学院旅游学院06旅游管理 岑昌平 雨 夜 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05汉语言文学 晏彦敏思念盛宴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05汉语言文学(1)班 朱盈盈他的眼睛发炎了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05汉语言文学(2)班 彭基伟殇贵州民族学院法学院06法学(1)班 詹光胤把她放在离心最近的地方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06新闻 李鹃蔓
三、安顺学院(6名)
三等奖(1名)
秋(四章)安顺学院06中文(2)班 冶能增
佳作奖(5名)
养 隆 安顺学院05中文(本) 梁华春愁 绪安顺学院07生化班 王师琼鲜花盛开(外二首) 安顺学院06中文专科班 周亚松那些划破生命的痛(二章)安顺学院06中文本科班 王俊岭母 亲安顺学院05化学本科班 潘明月
四、贵阳医学院(4名)
三等奖(1名)
饮 月(散文诗组) 贵阳医学院06临床B班 韩小阙
佳作奖(3名)
冷贵阳医学院05临床C6班 邓小玲马背上的草原 贵阳医学院05医学英语专业 石大方吻别秋贵阳医学院神经精神系06临床C班 谭 佩
五、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3名)
二等奖(1名)
唤 魂 贵州师范大学兴义学院(黔西南民族师专)06中文本科班 潘 靖
佳作奖(2名)
淡淡的感觉,淡淡的诗意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3计科系小教(2)班 何建国雁过留痕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06中文(1)班 郑安云
六、贵阳学院(2名)
三等奖(1名)
女人哭了贵阳学院机电系05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科班 马玉涛
佳作奖(1名)
生命如猫,时间如伤 贵阳学院文秘班 韦孟弛
七、贵州师范大学(2名)
佳作奖(2名)
沧桑的背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06对外汉语 杜维娜琥珀殇 贵州师范大学法学院05商法 范 丽
八、贵州教育学院(2名)
三等奖(1名)
雨意草海(二章) 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07本(4)班 杨 海
佳作奖(1名)
城市化 贵州教育学院05普高中文(1)班 王 耀
九、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2名)
三等奖(1名)
毒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05电会(2)班 陈茵吉
佳作奖(1名)
波、涛、海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05文秘(1)班 洪云琦
十、贵州警官职业学院(2名)
佳作奖(2名)
我要去流浪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法律大队06法二中队十区 刘朝阳九月登高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公安大队06刑侦禁毒区队 滚立忠
十一、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2名)
三等奖(1名)
情 伤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06工业系煤炭深加工与利用班 蔡厘刊佳作奖(1名)
可以失忆吗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05工业系中职煤化(2)班 李 霞
十二、毕节学院(1名)
三等奖(1名)
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毕节学院05中文(1)班 何正飞
十三、铜仁学院(1名)
佳作奖(1名)
有一道光
――致教师 铜仁学院中文系07文秘班 王海浪
十四、遵义师范学院(1名)
佳作奖(1名)
从容的留忆遵义师范学院06中文(3)班 马 果
十五、贵州财经学院(1名)
佳作奖(1名)
离别不说“再见”贵州财经学院商务学院05会计(8)班 杨清清
十六、黔南民族师范学院(1名)
关键词: 诗歌 中学历史教学 运用
常言道:文史不分家。“诗言史,史含诗”,文史结合历来是中国学术的传统。有些文学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而且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有的诗词甚至概括了历史现象的本质,总结了历史规律。因此,现今保存下来的许多作品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这类作品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如果写得好,会比历史记载更能反映社会风貌”①,“在具体材料的运用上,史家往往利用文学作品以充实、丰富历史著作的内容”②。优秀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管是何种文学题材,何种文学体裁,文学作品都是对鲜活的现实生活的反映,都是一定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映的产物。从这个角度看,文艺作品是可以作为说明历史问题的补充材料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便尝试以诗证史,写出了著名的《元白诗笺证稿》。
文学与历史的关系如此紧密,难以分割。故文学作品可以作为史料运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来,作为背景铺垫、情境创设、问题启发的有效载体。这能丰富教师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加深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标准也要求历史教育应成为“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因此诗歌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一、进行对比呈现,培养思维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动机最好来自获取知识本身,即由对知识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引起自觉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最稳定、最重要、最有效地引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手段。
诗歌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形式特点看,学生易于掌握,形成历史认识,培养“历史思维”。中学生认识历史时,往往容易停留在历史事件的表象,而不太习惯将历史事件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深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将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教师借助文学作品,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分析历史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加深对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本质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同一问题的评价,不同诗人往往给出不尽相同的评价,例如在评价大运河时,诸多诗人都有涉及,而且评价多样。例如:胡曾《汴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皮日休《汴河怀古》:“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李敬方《汴河直进船》:“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同为唐朝诗人,但三人对大运河的评价却大不相同,形成对立的意境。在课堂里引用,有利于搭建自由交流思想的平台,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欲望,并进一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
二、激发爱国情怀,实现美育功能
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便是“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课程标准也有“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适当选用诗歌等形式的文学作品,有利于实现历史教育的美育功能。
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文学作品,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历史想象,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培养“历史思维”,并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例如,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鲁迅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吉鸿昌的“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等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揭示了中华民族历经磨难仍顽强不屈的根源,并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可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和树立远大的志向。
三、诗歌运用的适度原则
文学作品有史料价值,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可以应用到历史课堂中来,也不是每一个知识点都需要文学作品的辅助,更不能将历史课上成语文课。历史课堂引用文学作品,并不是探究其思想内涵,也不是欣赏其意境情趣,更不是钻研其遣词造句,而是分析过滤出其中包含的历史信息,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史实、历史结论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还应避免过多地介绍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要注意文学作品引用得是否适当、适时。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探究,还可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学习不仅是对过往史实的记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思考历史、感悟历史。我认为要实现感性呈现和理性求索,文学作品是非常合适的载体,但要特别注意厘清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对于那些过于强调主观感受和有违历史事实的诗词,尽量不加引用。
运用文学作品激活历史教学,既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采取相应策略,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接受能力,努力做到平俗易解,适度引用,紧扣教学标准,并具备一定的美感等原则。这既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质和综合能力。
注释:
①②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194,196.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吕霞,王刚.谈诗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现代教育,2006,(7下):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