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大学数学文化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数学文化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数学文化论文

第1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作者:刘必春 单位:盐城师范学院党委委员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专业学习和应付考级、考证上,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应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下,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1.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的客观需求。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出现“国学热”现象,但事实上传统文化教育已逐步显现出弱化、扭曲等趋势。一方面,很多高校所推行的专业化、精英化教育模式,极大地误导和限制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学生群体来看,大家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解比较狭隘:容易将文艺汇演、主题教育、周末文化等校园活动片面地冠以传统文化之名并加以推广宣传,同时在活动中注重活动内容的即时效应、活动形式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传统文化教育倡导的儒家思想,忽视了思想的渗透应该是逐步引导、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的。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弱化”、“扭曲化”的现状下,高校只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广大青年学生,才能使他们在情感上和理性上自觉接受、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传统文化传承提供了保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们已处于一个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互相渗透的时代,传统文化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此时,只有通过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抵御各种错误的文化思潮,为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提供保证。在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等为人处事标准中,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豪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1](P122)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了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它们是引领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绝,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发展的不竭精神动力。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已经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高校作为文化传播的主要阵地,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激励他们进一步焕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教育广大学生珍惜和重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认真学习传统文化的精髓。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大学生传统文化创新指明了方向。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导向,积极发掘传统文化中具有世界普遍意义的基本特性,并以此为基础,在的进一步指导下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的同时,吸收借鉴一些西方优秀文化中的互补性内容,真正做到取长补短,熔铸出具有时代性、代表性、先进性的新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文化发展的指明灯,指引我们既着眼于传统文化纵向生长与融合,不断推陈出新,又注重全球文化的横向杂糅,克服外来文化冲击,实现“传统、现代、外来”三者的有机融合,产生出真正的本民族的现代文化,服务我国乃至全世界传统文化的现代教育。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为前提。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减少市场经济的负面作用,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实用性,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儒家文化强调的“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的经世治国达到完美的统一,可以通过具体事例激励广大学生树立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奋斗精神,积极、主动去打造健康、健全的人格魅力。大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以课程教学为基础。首先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主渠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和教学中要有机的融入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学中着重以引导、感染为主。其次要多开设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选修课。现在的大学生,特别是理工科学生,传统文化底蕴不足,要改变这种现状,重要的举措是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考虑多开设一些有关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社会科学选修课。[2](P64)可以通过规定大学生必须阅读的人文科学书目,来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一些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以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

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里处处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让学校散发着民族文化教育的气息,让学生时时能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着力以传统文化元素构造校园文化的环境氛围。如组织开展讲坛、报告会、学术探讨等第二课堂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的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利用校园网络和教育功能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大学生时时处处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使校园文化深入人心,从而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3](P6)4.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学生的亲身体验为保证。高校可以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充分发挥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示范与辐射作用,使传统文化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利用团日活动、周末文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民族节日等适时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将课堂上枯燥的说教融入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还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组织学生围绕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一系列活动,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溯源、发展、创新来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可定期举办学生宿舍文化节活动、文明公约践行评比、学习技能竞赛活动,大力推行“免检宿舍”、“党员示范宿舍”,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引入学生宿舍、融入学生生活、进入学生大脑,使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第2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文化输入 英语教学 差异 途径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和竞争日益加剧,知识应用型人才也越来越为企业所看好。而学生在语言学习方面功利思想较为严重,一味追求英语证书,忽视了语言交际的场合、对象、目的以及语言国家的语言文化背景,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以英语为交流工具、以旅游、商务或外事文秘等为谋职方向,因此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只强调英语语言结构,而忽视语言的背景文化和相关知识的输入,势必会在交际过程中产生歧义,也就不可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语言和文化

语言文化的载体,是社会交际的工具。任何一种语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语言使用区域中的人们在一定的语境下通过口语或书面语形成相互交际而使用。同时,一种特定的语言总是和使用这种语言的民族、国家,以及其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等因素息息相关的。19世纪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在《原始文化》一书中,给文化下了一个比较经典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交际的过程是人们运用语言知识和社会文化知识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以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知识是分不开的。了解英语文化知识,有助于交际畅通并有效地进行。相反,缺乏了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必然导致交际障碍、冲突和误解,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语用失误”(Pragmatic Failure)。

本文主要是谈人们在说英语时未能按照英美人的社会风俗习惯来交谈所造成的失误。正如River所说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思维方式、等的制约和影响。Kramsch认为文化是语言学习的核心,英语教学必须与社会相适应。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正如王佐良先生所指出的:“不了解语言当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侵犯了别人隐私,会激起对方的反感。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三、文化输入的必要性

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提高英语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了解英美文化背景。不同的语言因其文化背景不同,在使用上自然地存在着很大差异,比如对待表扬,中国人与西方人有显著的不同,一位英美人士夸你:“Your picture is very good.”中国人一定会说:“No,it’s just so so.”这样会引起对方的误解:难道你是一个判断力低下的人吗?反之夸奖一位西方人:“You speak Chinese very well.”他则会勇于表现自我“Thank you.”或“I’m glad to hear that.”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

1.听说技能的影响

听力理解的过程不是单纯的语言信息解码过程,而是一种解码过程与再构建的结合。在这一过程中,如果缺乏对异域文化的了解,势必影响对话语深层次的理解。同样,说的能力不仅仅是语音、语调的问题,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不了解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就会产生歧义甚至误解。如:到别人家串门或作客,告辞时,英美人习惯说:“I should go now.”或“I’d better be going now.”意思都是“我得走了”。英美人在告辞时从不说:“I’ll go back.”(我回去了)或“I’ll go first.”(我先走了),因为在英语里“I’ll go first.”的意思:“It’s late. It’s time for the guests to leave.I’ll go first and set a good example.So all the other people should follow me.”即:时间不早了,客人们该离开了。我先走给大家起了头,其他客人也应该马上离去。

2.阅读技能的影响

阅读理解能力的高低不完全是语言水平的问题,文化背景知识也十分重要。阅读可以说是一个人的语言知识、文化背景及其他专业知识共同作用的过程。没有一定的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会对语言学习者产生消极的影响。如:safe from Boreas and bluecoats,seemed to Soapy the essence of things desirable.(O.Henry: The Cop and the Anthem)不受北风的侵袭和警察的干扰,似乎成了苏比所有心愿的精髓。Boreas在希腊神话中是北风之神,bluecoat指警察,因为警察身穿蓝色制服。

3.翻译技能的影响

翻译同样离不开文化背景知识。赵元任先生说:“翻译实质上是文化翻译”。在翻译实践中即使是简单的词语也不可背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民族风俗随意处理。如:as thick as thieves亲密无间,又如:He saw himself,in a smart suit,bowed into the opulent suites of Ritzes.(他发现自己身着漂亮的礼服,被恭恭敬敬地引进像里兹饭店一样豪华旅馆的客房里下榻。)“里兹饭店”在欧美国家家喻户晓,以奢华著称,后来成为豪华宾馆的代名词。

四、文化输入的途径

1.创设语言文化环境

教师要重视环境的设计,多收集有关英语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文化典故、风俗习惯等方面的资料。只有当学生对这些丰富多彩充满浓郁异国色彩的文化越了解时,他们对英语和英语语言国家的兴趣也就越浓厚,英语学习也就变得更积极,更有效。

2.渗透文化学习意识

课堂上,教师应注意就语言材料所涉及的文化、背景随文进行讲解。比如在教学中“colour”系列单词时,教师可列举西方国家中,既是姓又是颜色的一些单词,也可以补充一些有趣的习语如:White怀特(白色)、Brown布朗(棕色)、the White house(白宫)、blue Monday(抑郁的星期一)、black and blue(青一块紫一块)等。另外教师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背景下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逐步提高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3.在生活中注意英美文化的渗透和吸收

学习和掌握英语仅仅靠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积极利用课外时间,正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杂志,观看英语原声电影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了解语言国家文化的欲望,积累有关文化背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知识。正是通过这样一点一滴地渗透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学生才能一点一点地感受到culture shock,才能逐渐运用所学的语言在不同的场合与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交际。

第3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心理学研究认为,个体感恩意识不仅是道德层面的内容,其深层次的影响因素在于“感戴”这一个体心理加工过程,即个体倾向于以感恩情绪来回应他人帮助的一种稳定、跨情境的特质性情感。感戴水平高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许多人的努力”,更能够领悟到他人的帮助与支持,也会有更多的感戴情绪,对社会有更加积极正向的认知。相反,感戴水平低的个体倾向于将积极结果归因于自身,对于社会支持的体认与感戴情绪就会较少。国内感恩教育的相关研究多以综合类大学生为对象,研究方向多从感恩教育环境、感恩文化建设、感恩教育载体等理论角度出发,对于感恩教育实操性工作模式的研究鲜有涉及,以艺术类大学生为对象的感恩教育研究更是少之又少。而艺术类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艺术创作工作,影响的是社会群体的精神层面,如果创作者本身不具备感恩品质,其作品也只能是冷漠理念的传递。目前,大学感恩教育尚未课程化,因此班级就成了此项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而班级因对学生具有特殊意义,也有着开展感恩教育工作的优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探索艺术类大学班级化感恩教育的模式是必要、可行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对于大学感恩教育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补充。本研究选用国外相关研究中较为成熟的感戴问卷,选择性别、生源、民族、年级、专业、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多个背景变量,以浙江某艺术高校学生为样本,考察大学生在各个背景变量上呈现的感戴特点,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感戴心理加工过程的特点,从提升个体感戴水平的角度来探索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采用整体随机抽样方法,分别从造型学院、设计学院、传媒动画学院、建筑学院等四个二级分院抽取被试,共获得有效被试652名,其中男生204名,女生448名;大一学生182名,大二学生219名,大三学生150名,大四学生101名;造型专业学生220名,设计专业学生232名,建筑专业学生168名,传媒专业学生32名;汉族学生626名,少数民族学生26名;城镇学生496名,农村学生156名;独生子女416名,非独生子女236名;学生为单亲家庭的有43名,为非单亲家庭的有603名;学生干部188名,非学生干部464名;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423名,未参加过志愿者服务的学生229名。

(二)测量工具

测量工具为感戴量表(GratitudeQuestionnaire)。感戴问卷共6个题项,经本研究翻译、试测、修改后修订成的5个题项的中文版。每题项采用“1.极不同意”至“7.极同意”的形式分级计分,第3题反向计分,总分越高,感戴状况越好。经翻译修订后,本次测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6。

(三)测评程序与数据处理

本研究采用以班级为单位的团体测试,对回答问卷的要求进行了测前说明,以保证大学生的积极配合,被试约在10分钟内完成问卷,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管理和处理。

三、研究结果

经统计,大学生感戴得分的均数为34.36。经差异检验发现:在性别、年级、是否单亲家庭、是否学生干部、是否曾参加过志愿服务等几个背景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专业、民族、生源、是否独生子女等四个背景变量上,感戴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感戴得分显著高于男生;来自完整家庭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单亲家庭学生;担任过或正在担任的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未担任过的学生;参加过志愿服务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未参加过的学生;不同年级学生间差异显著,大一、大二、大三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均高于大四学生。

四、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探索

根据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具有这样的特点:获得社会支持多的(女生、双亲家庭学生)、有较丰富社会实践经验的(学生干部、高年级学生)、有助人体验的(志愿者)群体,他们的感戴水平较高,而“班级”正是个体获得社会支持、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服务他人最直接、最容易的途径。数据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进行班级化感恩教育途径研究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根据感戴的心理影响机制来看,感戴水平高的个体能够对现实做出更加客观的评价,能够看到个人的“积极结果”来自许多人的努力,而这些正向积极的认知让个体产生更多的感恩情绪和行为。所以如何通过环境去影响个体的认知,成为班级化感恩教育模式研究的落脚点。结合艺术类大学生感戴现状的调研数据,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建立班级支持系统

数据显示,女生及来自非单亲家庭的学生,其感戴水平显著高于男生及单亲家庭的学生。女性在社会群体中相对弱势,在日常生活中接受到他人的帮助也会相对多于男性。而双亲家庭在物质与精神上所给予个体的支持也会比单亲家庭多,两个群体具备一个共性,即更多的社会支持。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应该成为班级成员获得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班级支持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针对经济困难,学业困难等群体的帮助型支持;针对有特定需求的服务型支持。针对不同群体特点,成立由教师、班委、学生组成的各类“支持小组”,独立开展工作,具体分类为:班级经济困难生支持小组,可以由班主任、生活委员、困难生代表、普通学生等几类人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掌握班级困难生的家庭情况,关注他们日常生活,为学生提供资助信息并协助申请,审批班级困难生资格申请及资助额度审定等。班级学业支持小组,由专业教师、学习委员、成绩优秀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组织班级学习经验交流;邀请教师或研究生举办读书会;针对特定课程举办师生沟通会;掌握班级后进生的情况,帮助他们分析学业落后的原因,提供一对一的帮扶等。服务型支持小组如:班级就业与实习信息小组,由辅导员、班委、感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就业信息;实习岗位推荐;就业政策咨询等。班级文娱小组,由班级文体委员、特长生、有兴趣的学生组成,可提供的支持有:各类文娱活动的组织策划;根据班级学生的情况成立不同的兴趣小组;丰富班级课余生活等。以上是对部分“支持小组”的例举,班级可以视自身的情况来设立,鼓励班级成员根据自己某一方面所长或兴趣为大家提供支持,同时也可以得到大家为他提供的资源,形成“助人自助”的班级支持系统,让每一个成员在需要时首先可以从班级——这个离自己最近的“家”里获得支持。

(二)建立“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

本研究中,大一、大二、大三学生的感戴得分呈逐渐上升趋势,大三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学生(p=0.007<0.01),而大四学生的得分出现明显下降。与此同时,学生干部的感戴得分也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p=0.002<0.01),这个结果提示我们,社会活动的增加能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随着年级的递增,社会化活动逐渐增多,从社团活动到校园文化,从行业竞赛到实习就业,学生在这些社会行为中逐渐形成自己的社交自尊,学习多角度地看待事物,因此,也能更多体认到他人给与的帮助。而对于大四学生的感戴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的结果,本研究分析,这和大四学生面临毕业、就业双重压力有关:每一个人都希望为自己大学生涯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倾尽全力投入毕业创作,学生之间竞争氛围浓郁;同时,毕业生需要独立面对毕业后去向、就业单位、就业地域等人生重要选择,个体的自身价值凸显,对外界的关注力相对减弱,从而影响其感戴得分,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社会活动对于个体感戴水平的影响。参与班级管理工作是学生体验人际互动、提升社会活动能力的最直接、最简单的方式。班级是组成大学校园的独立细胞,每一项学校的举措都会折射到班级,其既要适应大环境的循环,也有完成自身的代谢,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传统的班级管理一般由辅导员、班主任、班委(3-5人)来完成,容易出现大量工作积压在少数人身上、管理权利过于集中等问题。如果将班级工作分成不同的各个板块,对应每个板块成立负责小组,每个班委负责督导1-2个小组的工作,班主任督导班委的工作。班级成员根据自身情况来申报不同的小组,双向选择,最后将每一个成员都纳入到班级管理工作中来,建立一个“人人参与”的班级管理体系,鼓励班级成员共同管理。这样不仅能够增加个体的社会活动,提升感戴水平,又有益于形成一个民主、透明的班级氛围。

(三)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

本研究中,曾参与志愿服务的学生感戴得分显著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p=0.000<0.001)。这一结果可以有两种解释:第一,感戴特质分高的个体有更多亲社会行为;第二,助人行为、体验他人对自己的感激之情等可以提升个体的感戴水平。笔者认为,感戴特质的确存在个体差异,但公益、助人等亲社会行为也会进一步强化这种特质。大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服务社会的热情,自从共青团十三届二中全会上首次提出“青年志愿者”称号以来,大学生公益组织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个高校内蓬勃发展,逐渐成为社会公益的重要群体。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班级的志愿服务氛围就有了生长的土壤。而“氛围”的营造还需要一个长期的“存在形式”,即引导有兴趣的学生搭建班级志愿者活动平台,以此作为学生参与志愿服务、展现志愿者风采、营造班级志愿服务氛围的载体。一个平台的生存有赖于四个重要因素,即项目、团队、宣传与发展方向。首先是项目。不同于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公益平台输出的资源主要是专业,因此结合自身专业特长是重点。同时,学校要向学生提供一定数量的志愿服务岗位。如果是长期项目,那么在项目策划时,首先考虑能发挥学生自身专业特长的长期项目,如针对特殊群体的艺术类支教服务、针对普通群体的艺术推广普及活动等。其次,团队是平台生存发展的保证。引导有志愿服务意向的学生成立核心团队并明确分工,制订科学、合理的志愿者管理制度,同时对志愿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比如支教类项目需要的教学经验、义卖类活动需要的市场活动经验等,可以通过教案展示、经验交流、资深成员带新成员等多种方式丰富学生的实战经验。再次,有了好的项目与团队,就需要提升这个平台在班级中的知名度。志愿团队氛围的营造与宣传密不可分。面对信息时代的大学生,平台可以选择QQ群、微博、微信平台等网络载体,志愿岗位信息,招募志愿者,及时跟进最新的志愿活动动态以及展现志愿者的风采,让志愿服务信息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最后是发展方向。班级志愿服务可以有两个维度,对内以服务学生为方向,逐渐成长为“班级互助平台”,实现公益生活化;对外则以公益创业为目标,面向社会需求,寻找公益创业品牌,向公益专业化发展。

(四)开好“班会”

第4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因为我没去过敦煌,没见过飞天壁画,为了给学生讲明白什么是飞天,赶紧的在网上查资料、找图片,翻阅书籍杂志,终于弄清楚了:佛教中把空中飞行的天神称为飞天,所以飞天多画在佛教石窟壁画中,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带学生“游览”过敦煌之后,让学生讲讲歌曲中一直重复演唱的“学那张骞出西域,丝绸之路情意长。”由于学生在历史课上学过张骞出使西域这一课,于是他们叽叽喳喳、七嘴八舌,看她们对张骞出使西域的事情经过了解的还是不错的,接下来谈谈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促进了中国和西方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中国的丝绸、精美的手工艺品、漆器、铜器、玉器等传列西方,而西域的诸如良马、骆驼、驼鸟、狮子等动物;胡桃(核桃)、胡瓜(黄瓜)、胡麻(芝麻)、胡豆(蚕豆)、胡萝卜、葡萄、大蒜、石榴、苜蓿等各种土产陆续传入中国。西方的绘画、音乐、雕塑、舞蹈、杂技也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张骞对开辟从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有卓越贡献,至今举世称道。地理、历史等文化知识普及的差不多了,赶紧趁热打铁普及一下音乐知识,我把这首作品做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歌曲主要表达古代劳动人民在通往西域的道路上,面对烈日风沙,不怕艰难困苦,与大自然抗争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也把骆驼在沙漠里行进的那种坚韧步履与神态和它倔强的性格烘托出来,歌曲情景交融,形象生动、鲜明,达到了形神兼备、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

通过演唱,歌曲的主题思想被表现得淋沥尽致,把主人与骆驼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完美准确地刻画出了。歌曲采用A+B+C+A曲式结构,结构规整、严谨。这首合唱曲共分四段,开始以两个声部中速缓慢的向前推进,两声部用哼鸣来演唱,气息低沉、微弱,仿佛再现远方隐隐可见的骆队,随后旋律开始由低到高,力度由弱到中强,此时音乐给我们的场景是由依稀可见到完全清晰的变化过程,使音乐产生朦胧、遥远的艺术效果,让听众感受到骆队从远古蜿蜒而来的诗情画意。作品采用在合唱声部之间一长一短,一进一退的作曲手法,使两个声部交替有序,相互映衬。其中,抒展而悠长的高声部旋律用来表现主人饱满、激昂、向上的生活热情;而节奏明快的低声部旋律采用与之相反的切分节奏,与高声部形成了鲜明对比的音乐效果;并且节奏鲜明的低声部切分音准确地表现出骆驼在沙漠中行进时坚韧不拔的姿态。歌曲的音乐旋律和曲调优美动听,形成气氛热烈而稳健、意境深刻而美丽的音效氛围。这种氛围使听众仿佛感受到蔚蓝的天空下连绵无尽的沙丘,没有鸟叫,没有骚动,浩瀚的沙海一片寂静,只有清脆的驼铃在风中回响,天空中白云朵朵,烈日发出白光,远处是茫茫黄沙承载着,被蒸发的热浪,大地上黄沙漫漫中一群驼队由远及近从大漠边走来,一点一点的向我走近,驼队中骆驼们迈着坚强有力硕壮的腿昂首挺胸行进在黄沙上,宽大厚重的脚掌踏在柔软的黄沙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迹。

驼铃声响彻耳畔,划破长空,打破沉寂……。驼队的主人们走在这金色的大道上,时隐时现,使这幅美丽的画面更增添了梦幻般的色彩。第二段音乐通过变化拍子强弱规律,将第一、二小节进行了f、p的处理,把原来4/4拍的f、p、mf、p,处理成p、f、p、p来演唱,尤其是前2拍的“la”运用了上滑音的唱法,再加上旋律出现的8度大跳,使音乐在力度、强、弱等方面都形成了较大的对比,对比产生了进一步的音乐张力和音乐动感。形象地描绘了骆驼在一望无垠的沙漠中迈着坚定的步伐行进时的动态、神态。随着音乐的进一步发展,歌曲的第三段音乐进行了新的变化,先是将速度进行加快,由于速度的变化整个音乐形象、音乐情绪都变得激动、欢快、热烈、激昂了。高声部以一个具有呼唤性的“哎”起唱,像是人们看到了曙光,极大地烘托了音乐的气氛。音乐旋律变得明快、悠扬、热烈、奔放,似乎对一切充满了信心,充分表达了人们即将到达目的地的那种激动的心情和情绪激昂的心境,展示了人们不畏艰辛、不怕困难、百折不挠,满怀激情取得最后胜利的喜悦心情。歌曲还将听众置入无数美轮美奂的飞天造型中,思绪随着舞动的飞天穿越时空,飞散的花雨化作一串一串律动的音符渗入心田!同时在历史上张赛不畏艰难险阻、不惧豺狼虎豹出使西域,勇走丝绸之路,促进了民族团结和欧亚非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为在旋律上与高声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低声部采用了铿锵而有力的切分节奏,鼓点似的切分音,形象地描绘出骆队坚韧不拔坚的前行的生动画面,在这漫长而崎岖的征途上一路风尘仆仆,脚步是那么雄健、浑厚。此时音乐达到了全曲的,绽放出一种形神兼备的音乐形象和完美的艺术效果,伴随着凌空飘曳的衣裙,漫天飞舞的彩带,一副绚丽多姿、千变万化音乐画卷展现在人们面前,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尾声时,音乐速度从新回到歌曲开始部分。“叮咚,叮咚,叮咚,叮咚……”驼铃声渐行渐远了,蜿蜒的队伍走过沙碛,身影慢慢地消失在地平线上,留下一片安谧。此情此景采取音乐从强到渐弱的处理方式,使音乐旋律由清晰逐渐变化为朦胧而遥远。这种产生结尾与开头的音乐形成对比鲜明的效果,使得歌曲前后相互照应,前面的音乐由弱到渐强,旋律从朦胧到清晰,给听众展现骆队从遥远的地方慢慢地走来的情景,而最后的音乐则是由强到渐弱,旋律从清晰到朦胧,展现出骆驼商队走向一片茫茫戈壁,慢慢地消失在天际,朝着远方的目标———敦煌继续前行的倔强背影。从《敦煌的故事》这首合唱歌曲中让我和学生一起领略了中国古代文明横亘千年的汉唐盛世的繁荣古道———丝绸之路的神秘和敦煌的美妙,使我和学生从音乐的奏鸣声对敦煌、对丝绸之路上的驼队产生遐想,被这首歌曲的音乐成功处理所感染,充分体现出歌唱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自己只有在对歌曲充分分析和理解后,才能准确地处理和表达,而歌曲的分析、处理是手段,表达才是目的,没有准确的分析,就不会有真挚情感的表达。作曲家运用不同的音乐处理手法,表达作品中的故事、人物、情感等,使歌曲情景交融,把人物与骆驼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完美准确地刻画出来,形象生动、鲜明,达到了形神兼备、完美统一的艺术效果。这种作品的表达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让氛围在音乐包裹中,使人们有所感悟、有所遐想,这也正是一首好作品艺术价值的体现。

作者:王新乐

第5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5-0248-02

科教兴国,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 最根本的还是依靠提高国民素质来兴国,因此素质教育是兴国之根本。目前大学教育以有利于改善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复合型、创造型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改革正在逐步展开深化,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全面综合素质。高校图书馆作为“大学的心脏”,在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大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时代意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自5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着专业划分过细,偏重知识传授,重理轻文等弱点,这些都直接导致了相当一部分大学毕业生知识面窄、适应能力较弱、文化素质偏低的状况。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众多有识之士、教育家开始强烈地意识到这样的状况已很难适应现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而以综合化为主的发展趋势,也难以适应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伴随而来的日益多样化的人才市场需要。因此,调整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将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模式向更注重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的新型教育方法和体制转变,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怎样才能更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1.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提出,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规律。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来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的,同时必须遵循人才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根据我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并使人得到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教育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则是使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举措。

2.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中国高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主要是受被固化和强化了的前苏联的模式的影响,文理分割,重理轻文,重专业教育轻通识教育,加上过于集中统一管理,给学生带来了“过弱的文化陶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过强的共性制约”,使普通高教特别是高等本科教育带有较强的职业教育特征。再加上教学内容陈旧,方法呆板,导致了大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缺陷。因此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已被提到了整个高教改革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

3.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新时期人才要求所需。当今社会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节奏变化快,竞争激烈,各国间激烈的经济竞争实质上是科技和人才的竞争,焦点则集中在人才质量方面。在这样的社会里,专业的概念有所淡化,人门在从事一项工作或转移到一个新的工作领域时,除了专业外,应变能力与基本素质显得格外重要,新时期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掌握本专业知识,还必须懂得其他相关专业的基础科学知识,对飞速发展的经济和社会变化要有较强的适应力。强化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由单一性的专才教育变为综合性的通才教育,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使他们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与智能结构,把他们培养成为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高校图书馆的关系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文献信息中心, 他所具有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既能通过馆藏文献信息帮助大学生提高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能通过学生利用图书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弥补专业面过窄的不足。因此高校图书馆在高教改革推行文化素质中肩负着神圣的使命。

高校图书馆与其他类型图书馆相比,在藏书数量和质量上都占有一定优势,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决定了他可能提供的教育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教育。长期以来遵循“藏书建设服从于图书馆工作任务”的概念, 使得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高校图书馆的任务之一就是利用丰富的文献资源,向学生宣传、展示、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一个人的良好文化素质必须以大量的文化知识为背景,知识是素质的基础。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文化知识,从社会、历史、哲学、文学、艺术,到当今先进的科学技术,使学生认识到几千年来人类所积累的丰富文化遗产以及现达的科学技术。因此,可以说高校图书馆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图书馆作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之一,其优美的读书环境,良好的文化氛围,丰富的馆藏图书,对同学们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调整知识结构,创造性地运用知识以提高独立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高校图书馆在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高校图书馆要努力为强化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创造条件,营造氛围, 把中国的历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优秀传统文化、哲学修养、文学艺术等广泛而丰富的、高品位的文化素质教育内容,配合课堂教学,进行系统教育,组织专题讲座,社会活动等有计划的指导和无形的熏陶,融入学生的心灵深处,为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奠定基础。

1.应加强图书馆员自身素质的建设与提高。高校图书馆员的基本素质相对来说较高,但是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面对求知若渴的大学生的需求,图书馆员的素质要求已越来越高了。他们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良好的职业素质应包括:爱书,爱读者,爱同行和爱图书馆。爱书就是懂得书,了解书的价值,知道怎样保护书,懂得怎样使书发挥最大的作用;爱读者就是了解读者的需求,理解读者的心情,帮助读者获得所需的书刊和其他信息,帮助读者提高使用图书馆的技能技巧与方法;爱同行就是齐心协力,团结互助,充分发挥主人翁精神, 真正做到每本书都有读者,每位读者都能得到所需的书。能做到以上几点也就是爱图书馆。只有具备了以上良好的职业素质,图书馆员才能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提供全方位的多层次的高质良的全面优质的服务。因为,读者工作水平的高低根本上取决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素质,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

2.加强文献资源建设。在书价上涨、经费紧张的今天,图书馆应高度关注高校改革的新动态,配合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合理地分配经费,增加投入,适当引进由铁道部所属的西南交大、北方交大等五所高校共同组织编写的“中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丛书”,该丛书包括一部分人文社科选修的教材,还有一批指导学生课外读书活动的辅导书。他涵盖面较广,诸如:文学、音乐、美术、历史、伦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经济学、工程美学等,他不仅范围广,而且角度独特,尤其经过文化科学的相互渗透,在学科上有开拓性,并尽可能的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既满足了大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需要,又丰富了大学生对课外读物的需求。因材施教图书馆要针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所需要的多类型多载体文献资料,调整收藏范围,收藏重点,用丰富优质、高品位、高素质的文献来合理构建馆藏文献资源,以满足读者对各类型文献的需求。因为藏书质量,藏书结构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图书馆的教育职能的发挥。

3.组织大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诸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举办学术报告、科学知识讲座、新书介绍、学生论文报告会等,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活知识,密切关注与学科相关的其他前沿性的学术观点,培养学生积累、思考、分析和综合判断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以此激发大学生的读书热情,读书兴趣,读书动力,从而达到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图书馆员还应认真做好读者导读工作。如果仅局限于传统的工作方式,对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不能适应的。图书馆员应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努力提高大学生获取知识能力的导向工作,及时了解大学生的读书热点、焦点,及时向大学生宣传格调高雅,质量上乘,可读性、趣味性强的好作品,同时,认真听取读者的反馈意见,了解其所需文献,有针对性地搜集各类型各学科的有价值的资料信息,分门别类组织成导读目录、导读书系等导向性参考资料,即节省了读者的时间和精力,又使读者服务提高了一个层次。

第6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1.吉林师范大学,吉林四平136000;2.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要:探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榜样与约束机制的功能与建设,是深入研究“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重要内容。对“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榜样与约束机制的建设进行系统的研究,不仅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理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对“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所起的作用,还能逐步推进榜样与约束机制向规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 :“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榜样;机制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11—001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榜样与约束机制作为“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重要机制,对正确协调人际关系、保持正确方向、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适当运用榜样机制来调动“问题大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发挥约束机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调节作用。

一、倡导“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范例与案例结合的榜样机制

榜样教育法是高校“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在榜样教育过程中,榜样范例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载体,将会对受教育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被教育者提出的思想道德期望的具体体现。由于榜样本身具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榜样教育一方面能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榜样的模范行为;另一方面,也会使之通过接受榜样精神的感染、熏陶和激励,道德行为动机得到激发和强化,思想境界得到净化和提升。因此,榜样具有强烈而深刻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当前,高校“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应当努力创新榜样教育活动的载体,如将传统的先进典型宣讲活动升格为品牌化的校园榜样的主题教育活动,以切实巩固并不断增强榜样教育这一传统方法的实效。有的高校启动的“榜样库工程”就是用身边的优秀榜样来影响包括“问题大学生”在内的在校学生,“榜样库工程”使“榜样们”都是“看得见、可模仿”的“活教材”。这种教育途径和新模式有利于优良传统的辐射传播与继承。由中国青年基金会等单位在全国高校范围内举办的“精英学子激励计划—芙蓉学子·榜样力量”评选活动,到目前已经推广到全国30多所高校,并且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教育效果。

“目前的大学生,基本上都属于独生子女。尽管有相当数量的非独生子女,但经验证明,有‘自我中心’问题的多为独生子女。在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就享受到了得天独厚的家庭关照”。[1]因此,除了要让“问题大学生”从自身个体入手,重视向榜样学习,还要重视各类学生团体的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和学生群体的作用,使“问题大学生”感受到日常大学生管理、教学或服务制度的规范性、公平性、民主性等特点。通过让已教育转化成功的“前问题大学生”和存在各种困扰的“现役问题大学生”组成的“关爱之家”一类的学生活动团体或校园心理辅导组织,参与到学校管理决策中,为学校建设建言献策,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边缘化的“问题大学生”回归到校园活动中来;通过组建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团队、学术研究团队、创新创业团队等方式,让“问题大学生”在实践中接受团队合作和社会化成长的教育。

二、推广“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微集体文化”约束机制

“微集体文化”约束机制,就是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工作当中的一种新型文化约束机制。以往,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注重全面性和整体性,而宿舍作为大学生生活时间最长、最能体现自我的领域往往被忽视。因此,要充分利用宿舍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宿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把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从教室转移到宿舍、从现实世界转移到虚拟世界,将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成一种以宿舍为单位的小局域文化,并融入到约束机制中,从而形成一种来自于“微集体文化”的约束力。宿舍作为非正式场所,更有利于弹性、合理地控制转化机制的运行。英国哲学家罗素认为,“一个健全而进步的社会不仅需要集中控制,而且需要个人和集团的创造力。没有控制,就会出现无政府状态;没有创造力,社会就会停滞不前”。[2]所以,“微集体文化”所提供的小范围的适度约束,更能保证机制在稳定运行的前提下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从而避免了过度压力和刺激带来的反弹。

因此,应逐步推广思想政治教育进宿舍活动,并积极探索该模式的长效发展机制。加强学生宿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日常生活中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同时,也为学生宿舍创造了良好、和谐的文化环境。因为每一个“问题大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对“问题大学生”的文化约束更是一门艺术,所以,“培养大学生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的行为习惯,通过建立健全的约束制度来规范校园人的言行举止,形成良好、文明的校园行为规范和风貌”,[3]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不仅要批评和惩罚,还要鼓励和指导。只有这样,才能使“问题大学生”从认知到行为都对约束机制有着理性化的认识,这在无形当中也减少了约束机制在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阻力。要逐步探索一套宿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问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各类宿舍活动来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实现“问题大学生”榜样与约束机制的有机结合

在“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控制机制运行中,我们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既要充分利用控制论来实现控制的科学性,也要考虑控制的人性化和艺术化。要构建并完善有效的“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控制机制,就要充分发挥榜样和约束在控制机制中的作用,并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认为,“在人的天性中存在一种‘自然秩序’,包括同情心、互和正义感三个组成部分。对个人的控制除了运用外在的制度化力量进行外,还可通过唤起人类天性中的‘自然秩序’以实行自我控制”。[4]控制机制只是促进工作运行的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因此,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控制,控制的“指挥棒”作用能否充分发挥,有赖于控制手段的合理化以及能否将外部控制转化为自我控制;控制也传达了“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运行状态和具体效果,对具体工作部门和工作人员都能起到一定的信息反馈和效果评估作用。因此,教育者和管理者应自觉接受控制,并对控制反馈做出积极的响应和有效配合。“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控制机制在一定程度上还能起到监督、约束、反馈、激励、评估等作用。有效发挥控制机制的作用,就能有效地约束或激励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使其思想和行为日渐趋向社会需要和既定目标,从而使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道德规范和自觉意识。

“激励是组织中使组织成员产生和增强为实现组织目标的工作动力的管理活动的总称;约束是组织中为防止组织成员偏离组织目标、损害组织利益和迫使管理成员努力工作的管理活动的总称”。[5]因此,教育者应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将“问题大学生”教育转化的榜样和约束机制高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搭配内外部约束,逐步推进榜样与约束机制向规范化、个性化方向发展,这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工作,潜移默化地实现“问题大学生”精神上的升华、道德上的熏陶和行为上的规范。

参考文献]

[1]王立仁.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J].思想教育研究,2006(1).

[2]罗素著.肖巍译.权威与个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张永红.大学生非主流文化引导研究[D].西南大学,2008.

第7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数学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格和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思维素质和综合素质、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功利思想盛行,传统的高等数学教育往往只看重数学的计算方法和具体结论,很少关注数学推理证明和思想,没能很好地体现数学的文化和教育功能,这无疑背离了数学教育的应有目的。国内在数学文化方面的研究时间不长,且大多停留在理论的层面上。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思想和方法,以期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能够从数学教学和学习中受益。

一、数学文化和教育概览

“数学文化”,狭义的解释,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则是除这些以外,还包含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数学文化教育在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改变数学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现状、提高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质量方面,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这些教育目标的实现,数学文化教育在其中将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数学文化的概念,最早出现在西方数学哲学、数学史的研究之中。最早系统提出数学文化观的是美国学者R•怀尔德,在他的著作《数学概念的进化》和《作为文化系统的数学》中从文化生成的理论、发展理论等方面提出数学文化系统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将数学文化研究推向的当属哥廷根学派著名的数学家M•克莱因,在其传世之作《西方文化中的数学》自序中写道“:在西方文明中,数学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力量。几乎每个人都知道,数学在工程设计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最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宝贵的、无可比拟的人类成就,数学在使人赏心悦目和提供审美价值方面,至少可以与其他任何一种文化门类媲美。”克莱因的另一巨著《古今数学思想》被誉称是“就数学史而论,这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书中着重论述数学思想的古往今来,努力说明数学的意义是什么,各门数学之间以及数学和其他自然科学尤其是和力学、物理学的关系是怎样的。克莱因的继承人,同属哥廷根学派的德国数学家R•柯朗与哈佛大学的著名拓扑数学家H•罗宾合著的数学名著《什么是数学》是探寻数学思想和方法的完美之作,爱因斯坦评论说:“本书是对整个数学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及方法的透彻清晰的阐述。”十九世纪后半叶和二十世纪初,西方数学文化的研究和教育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

国内较早从事数学文化理论研究的是著名数学哲学家、教育家郑毓信教授,在数学•哲学•文化•教育系列丛书中的第一部著作《数学教育哲学》中就已经开始用其开创性的研究成果奠定了数学教育的哲学基础,提升了数学教育的理论地位。另一力作《数学文化学》从数学的文化观念、数学文化史的研究和数学的文化价值这样三个方面构建起了数学文化学的初步理论框架。郑毓信教授在他的《数学文化学》中指出,西方数学并不是人类历史上唯一可能的数学形式,中国古代数学与古希腊数学很不相同,数学文化的研究也必须有中西数学文化的差异与比较性研究的内容。最近几年,关于数学文化的研究专著也越来越多,比如游安军、黄秦安、齐民友等,分别从不同的视角给数学文化以新的解读和发展。笔者也曾对我国现阶段高校数学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现状和实施数学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给出了粗浅的分析。

进入21世纪,数学文化的相关研究成果渐渐地渗透到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特别是2003年10月,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数学史、数学文化课程建设与教学研讨会”,着手把数学文化的研究和教学推向全国,随后国内一些大学陆续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在本科生数学文化教育中开展较早的应该是南开大学的顾沛老师的课题组,并且得到了听课学生的广泛认可,数学文化课程已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课程组后来还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南开大学的数学文化课是公选课,受师资和办学条件的限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要求。在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文化思想还有许多工作可做。

二、大学数学公共基础课实施文化教育的措施

囿于当前大多数理工科高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课时普遍不足的现状,完全将数学文化教育的重任纳入课堂教学是不现实的,也是不符合数学教育规律的。所以,在数学公共基础课开课之前有必要根据各校的实际课时数,合理安排好课内和课外教学内容和形式,以期达到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渗透文化思想的目标。

(一)课内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措施课堂教学是大学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如何通过数学文化观下的课堂教学来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研究能力,是摆在高校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师面前的一个现实的课题。

1.增加数学科普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优秀的数学科普知识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特别是数学史和数学应用方面的知识,挖掘数学理论的实际应用背景,精心挑选内容健康、形式多样、贴近授课内容的科普素材(比如数学名家、数学典故、数学名题、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恰到好处地插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体会数学的价值,寻求数学进步的历史轨迹,进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2.引入与学生专业知识相关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现阶段工科院校的数学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学习很难对接,学生在学习物理、几何或经济学时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囿于课时限制被教学计划删除。因此,可采取与专业教师交流或合作的方式加深对学生所学专业的认识,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调整授课内容,将学生在专业课学习时遇到的需要用数学知识解答的问题,作为案例直接引入课堂教学,让数学知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联系更加紧密。#p#分页标题#e#

3.增加数学实验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为学生开设数学实验课,以学生的亲身参与为主,基于某些具体的数学问题以计算机为工具,让学生通过数学软件或自编的程序进行自由的探索,从中发现、总结出可能存在的规律,然后加以论证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由于受到师资和实验中心机房的限制,数学实验课只能从部分专业试点,实验的内容和学时需要根据学生专业性质合理规划。

4.课堂教学施行问题解决型和小课题研究型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研究能力。突破纯应试教育的数学教学思维模式,变传统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授课方式为“实际问题———数学化问题———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问题解决过程中所产生的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就是将教材中相关的若干内容加以组合、整合为一个个有明确探究目标的小专题。比如在刚开始学习高等数学时,让学生研究“高等数学在本专业课程中的应用”;在学习函数的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时,让学生探究“极值与最大值最小值在日常生活的经济问题中的应用”;在学习曲线的参数方程时,让学生探究“曲线的参数方程的应用”等,并由学生制定研究方案、研究方法。

(二)课外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措施大学数学教学模式客观上减少了师生之间的直接接触机会,只依靠每周一两次的课堂教学时间是很难完成大学数学教学的所有目标的,通过数学文化观下的课外辅助教学就可以很好地弥补课时不足、师生接触不多等实际问题。

1.指导学生成立数学互助小组。大学和中学很大的区别在于,师生之间的接触明显减少,中学里的高强度练习和考试也一去无踪,此时最容易出现在监管缺失和答疑不便情况下造成的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鼓励部分同学成立数学互助小组,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也给同学们提供一个相互监督和鼓励的机会。教师可与小组成员协商制定细则,做到有组织、有领导、有活动章程,避免流于形式。

第8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数学教学;数学文化;研究与实践

1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水平

大学数学不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文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数学文化。数学文化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数学这个学科的学科思想以及相关的数学方法甚至是数学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上理解数学文化会更加细致,还具体指数学史、数学教育以及数学元素之间的关系。本篇文章我们就侧重理解数学文化的广义含义。自从1995年以来,我国教育部十分重视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以及文化素养水平的培养。数学文化是文化素养教育内容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中融入数学文化有助于将数学学术教育跟文化素养教育融合到一起,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的学术专业水平,更能够提升大学生的数学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与此同时,当前时代背景下,数学素质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基础性的素质,高等大学数学教学应该逐步在课程教学中将数学文化教学渗透其中。

1.2有利于科学调整大学数学教育的方向

当前,受到应试教育的残余渗透影响,在高等数学教学的课堂上,大学教师更加注重教授学生专业的数学知识,并且加以大量的习题演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但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少讲数学精神以及数学思想等一系列数学文化给学生听,甚至一些数学专业的大学生都对数学学科发展史以及一些著名数学家这一系列的数学文化内容知晓甚少。如此的教学模式不利于对大学生的培养目标的实施。大学生对大学数学知识的了解更多的是知识数学的一些基本概念以及大量的数学计算公式,只是为了单纯的记忆,却不知道这些公式的原理。这样的数学学习方向是严重错误的,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对数学产生一种枯燥厌烦的情绪,失去学习的兴趣。翻阅我们当今的大学数学教科书,公理化的模式掩盖了数学发展的实质,让一些简单易懂的学术内容变得看似十分深奥,大学生成为了填鸭教学的受体,而不是数学魅力的感受者和学习者。

2如何在大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教育

2.1加强数学史与高等数学教学的整合

数学的发展史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更是数学学习的一个良好铺垫。高等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入数学史的解读不但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学科的成长过程,更能够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进而对数学知识有更进一步的探索,让学生切身感知到当前他们所接触的数学概念与数学公式原理的来源,了解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它的价值所在,引起学生数学学习的共鸣。举例说明,在大学数学教育的课堂上进一步探究导数的概念,老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微积分是怎么样被牛顿以及莱布尼兹发现的,当时他们是怎么探究的,采用了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这并非讲故事,而是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思维。接着可以很自然引出牛顿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候所用到速度计算,根据瞬时速度的例子很自然地引出导数这个概念。除此之外,大学数学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讲述一下贝克莱波轮跟第二次数学危机的故事,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概念的来之不易,是经过了无数的探究才得来的宝贵财富。数学理论的发展也是十分漫长的,导数这个概念并非随随便便就得出的,而是从一个初始阶段经过艰辛的探索眼花成为一个正规而严谨的数学理论。学生通过了解这一系列的数学文化背景资料,一方面能够提升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对枯燥数学概念原理的理解。

2.2凸显数学教育的应用价值传统的认知

习惯中,数学这门学科是一个枯燥而没有实际价值的学科,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数学并非是简单的计算,而是具备较高的使用价值。著名的学者吴文俊院士曾经在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研讨会上说到,数学不仅是逻辑推理,更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其他学科都涉及到数学问题。数学知识更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一个方式。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比如,我们可以借助汽车的车速表向学生举例说明,车速表的实质就是一个路程函数与时间的导数模型。这个物件的存在就应用了数学中的导数原则,这样讲述的好处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文化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价值,提升对数学学习的认识,还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更能够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有一个更全面更科学的新认知。除此之外,在大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实验,把数学理论跟数学建模联系到一起,通过自主探究去解决实际性的生活问题。比如当前较热的社会问题,房贷问题可以与数列极限部分进行结合,让学生自主去探究,从买房者的角度出发,等额本金贷款跟等额本息贷款哪一种方式更有利。在处理函授的最大值与最小值时,可以应用数学理论变成数学建模题,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样还能够让学生无形之中形成一个实际问题数学建模能力。

2.3让大学生体会数学之美

数学学科不仅是一个理论体系,更是一门形象的语言。数学的美需要学生去认知和感受,然后数学文化就是一个重要的载体和途径。数学是无国界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数学的公式和符号心生畏惧,但这些数学公式和符号的实质是一种数学语言的表现,如同音乐的韵律一般。数学是一种理性的美,音乐是感性的美。科学的数学语言能够有效地提升思维效率,这也是语言技巧的数学成果诠释。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多使用数学语言来叙述问题,形成一种思维定式,培养自己的理性数学认知能力。除此之外,数学的美还体现在数学逻辑的推理过程中,通过数学的逻辑推理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维度也会更加广阔,数学学习态度能够更加严谨,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美。

3结语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也会不断进步,社会对于大学生素质水平的要求也在发生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思维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人才市场的需求。大学数学教学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非简单的理论模式,数学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应该在大学数学教学中充分体现与诠释。让数学文化发挥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所帮助,这也是大学教育的目的所在。大学数学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的研究与实践工作还在一个初始的阶段,需要大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一起将数学文化完美的融入到高等数学教育的课程中,尽显它的价值与美感!

参考文献:

[1]李青,杨海燕.国内外大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途径[A].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4.

[2]王新艳,王立鹏.大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3.

[3]李冠军,刘叶进.在本科院校数学专业主干课程中深入数学建模思想的探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1).

[4]王鸿树,王春华,苏更,孟凡红.高等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及教学理念[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4,(01).

第9篇:大学数学文化论文范文

 

对数学文化的思考与实践

 

六合励志双语学校  俞晓强  13405881122

 

[内容摘要]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体操给人的感觉是轻巧的,灵动的,柔美的,数学也应该是灵动的、活跃的。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数学对于很多学生却是沉重的,思维没有应有的跳跃。

在对教师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之外,笔者认为还应考虑到教学的内容在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思维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中,笔者把数学课外活动当作实践教学“让学生感兴趣的数学”的“试验田”。通过数学史话、数学家故事、拓展训练 、科学性小研究等多种活动,达到了“感受数学趣味、体现思维灵性、发展创造才能、激发学习兴趣”的效果。

在正文中,我从理性思考、具体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  数学   文化    思维

[正  文]

一、思考:什么样的数学才是最吸引学生的?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从根本说就是对人思维的培养。数学思维品质具有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等几个特性。数学应该是充满灵性和智慧的一门学科。

数学教师经常为学生不爱学习数学而苦恼,我们经常抱怨学生“不动脑筋”。而越是到初中阶段,我们越是发现学生对数学是苦恼的,畏难的,思维是停滞的,他们经常把解题结果正确性寄希望于老师的讲解。

纵观我们的数学教学:单调的讲解,人为制作的所谓“思维难度”,为了形成技能而进行大运动量的练习。数学缺少了思维的快乐,缺少了文化的内涵,缺少了所该有了的灵性。

因此,我们呼唤数学文化的回归,呼唤数学灵性的体现,创设最能吸引学生的数学内容。

什么是数学文化?它是人们很自然地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数学问题解决的方法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丰富我们的生活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不是刻意的,而是自然的习惯思维结果。

知识可作为学习的最重要的内容,但如果不增加数学文化的元素,就不会培养出真正有数学素养的人。现在的课堂中把解题训练作为数学学习的全部内容,使数学文化在课堂学习中无法体现,而学生在枯燥的训练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对数学越来越惧怕,数学何以能促进改革其思维的发展。

从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到对数学文化的理解是对数学知识一种全新的提升,数学文化的范畴比数学知识当然是大的多,同时它真的成为本身数学素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种机械的解题能力。缺乏文化氛围的简单的知识教授,只会使学生限于无穷无尽的记忆和解题中,最终是兴趣的消失,思维的停止。如同数学中的奥数原来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最后却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接触奥数后逐步散失了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成了学生最不喜欢的一门课。

在对现行的数学教学的反思中,对数学文化的回归的呼唤表明:如果数学本身的价值和意义,数学教学对促进人的发展、构建人的精神、形成人的理性思维能力的价值和意义在学生数学中得不到体现,数学教学何以能培养有“文化”的,有创造性思维的人。

在教学中,我一直在不停的实践,寻找最能打动学生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不是我教授教材的内容,而是我的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

上完上一节,学生就关注我的下一节的内容,他们努力做好作业,以使我不占用课外活动来讲解题目。

在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的渗透中,课本是其主要的内容,但课本中对数学文化不是主要内容,数学文化是教师在渗透中进行的。

在这里我重点谈一下在数学活动课中数学文化的渗透,在这里,学生将充分感受到数学的乐趣。数学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层面的力量,对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兴趣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在课外数学活动中渗透数学文化:

1、体验——形成积极思维的动力:

中国在数学研究上自古以来一直有突出的成就。这方面的知识所表示出的中国人的智慧,对学生来说既是一种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激发学生在数学知识产权的学习上有积极思维的动力。

由数学故事所引发的思考会使学生在体验一些数学家的故事中感受数学的真实性,同时促使学生在数学思考中感受数学家的研究快乐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如学生学习算术平方根的时候,查到平方根“ ”,1220年意大利数学家菲波那契使用R作为平方根号.十七世纪法国数学家笛卡尔在他的《几何学》一书中第一次用“ ”表示根号。“ ”是由拉丁文root(方根)的第一个字母“r”变来,上面的短线是括线,相当于括号 。学习数学,是从学习数学符号开始的。每一个数学符号,它的产生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对它们寻踪探源,可以让学生在了解数学发展史的同时,体会到数学符号并非枯燥乏味,而是充满着智慧灵光、闪烁着生命活力。 数学符号故事也将会引发学生对数学的强烈好奇心,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再如:八卦一般是与封建迷信相联系的,而这里也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尤其是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Leibniz,公元1646-1716年)曾经为设计乘法计算机而绞尽脑汁时,他收到了一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寄给他的八卦图。使他从中受到启示:如把“--”看成“0”,把“-”看成“1”,形成了下面的联系:

 

 

学生听后非常兴奋,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路上,也曾经有过中国古人的智慧。

 

2、探索——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在数学教学中,对知识技能的培养大于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在现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更重视对学生的思维多样性的重视。但这种思维多样性的培养,经常受到课程内容的限制。同时在应试的思想下,多种思路的解法经常只是在新授时的展示,在练习中又逐渐被老师所希望的那种方法固定下来。

从课本中走出来,提供更丰富的探索内容,消去了担心学生的多样性的解法会对考试成绩产生影响的顾虑,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自由和灵动了。在数学活动课上,根据学生掌握数学的程度,适当地安排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上的一些名题。如向学生介绍中外数学家解决“幻方”的不同策略:杨辉法、罗伯法;介绍欧拉哥尼斯堡的“七桥问题”、牛顿的“牛吃草问题”等等。这些历史数学名题,因其精妙的解题思想与策略,向学生展现了数学的无穷魅力,将会深深地吸引着他们,启迪着他们的心智,激荡着他们的心灵。

    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这一节内容时,向学生展示了勾股定理名证欣赏片段

如图1,ABC 为一直角三角形,其中∠CAB为直角,在边 AB、BC 和 AC 上向外分別作正方形ABFG、BCED 和 ACKH,过点 A 作直线AL垂直于DE交DE于点L,交BC于点M,连接CF、AD。

图1  欧几里得证明

             

这个证明巧妙地运用了全等三角形和三角形面积与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来进行。不单如此,它更具体地解释了“两条直角边边长平方之和”的几何意义,这就是以ML将正方形分成BMLD与MCEL的两部分!这就是各种证明方法中最为著名的欧几里得证明法!

在这种证明方法中体现着一种很重要的思想方法(幻灯片演示:图2):

 

 

 

图2  动态演示欧几里得证明方法

 

本案例以勾股定理的证明为介绍内容,分面积法、拼拆法、剖分法、直接法四种典型的思考方法进行介绍。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有名的证明方法,如:欧几里得证明方法及其动态演示、赵爽的弦图证法、伽菲尔德证明方法等等,引导学生在欣赏历史上的勾股名证时体味数学家思维的精妙,数学证明的灵活、优美与精巧,感叹数学的美!

在传统的勾股定理教学中,教师往往对证明方法一笔带过,而将重点放在定理的结论介绍与应用训练上,探究文化内涵也只是利用其“谁比谁早多少年”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设计这样一堂“勾股定理名证欣赏课”,将多元文化引入数学课堂,我们就会发现“谁比谁早多少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数学是全人类共同的遗产,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数学思想、数学创造都是根深叶茂的世界数学之树不可分割的一枝,从而消除民族中心主义的偏见,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去认识古代文明的数学成就,同时,通过不同数学思想方法的对比,如介绍的各种方法中所涉及的进与退、分与合、动与静、变与不变、数与形、一与多等等的辨证思想,可提高学生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并学会欣赏丰富多彩的数学文化。

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安排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在欣赏的基础上自己动手进行拼、补、凑的实践活动,亲自体验发现的过程,感受动手的乐趣。

再如:我在班上给学生上了“与众不同”一节找规律的课。首先给学生呈现了以下的图形让学生探求规律。

 

 

 

 

   

 

学生的观察角度一开始就多样起来,与我的预设答案完全不同的想法,我都给以了充分的肯定。结束前,我尝试着要求学生自己能想这样创造一些与众不同不同的图像吗?并且能说出合理的理由。作业交上来后,合理而有趣的构思非常出色。下面就是就个出色的作品。

 

 

 

 

图一

 

 

 

图二

 

 

 

图一的同学对汽车感兴趣,他设计的图案全是用汽车的标志作素材,他说这里面也有与众不同不同的数学内容。比如说;其它图案的图形内部的线段交点都多于一个,只有最后一个图形的内部线段的交点只有一个。

图二的同学巧妙的利用数学中的运算符号编题,只有图六的图形不是运算符号,其它图案的图形都是+、-、×、÷、=、[  ]组成的。设计巧妙,图性直接和数学联系起来。

    在具体的情景和物体中能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分析它们,这是学生数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方面,在这里数学不在是“与我无关”的枯燥的内容,而是有了文化的气息,数学文化与学科教学联系了起来。

3、创造——拓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今天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是一种达成共识的教学趋势。决定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今后发展力量的是有大量的创造性的人才,大量的模仿式的解题训练使学生的创造思维被扼杀,灵活多变的解题变成了只是机械的对解题方法的套用。在日本非常流行一些几乎没有实用价值的异想天开的节目,如《超级变变变》》《鸟人比赛》等,有研究表明正是这些民间的创造性很强的节目使日本在创造发明方面有很了不起的成果。

    我把趣味数学引入到课堂中,“异想天开”就是我的尝试。给学生一组图片,如:

 

                                                         ……

 

 

让他们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把简单的线条组成的图案具体转化为生活的物象。思维完成了由抽象到具体的自由转换。在这里数学的意义被放出大了。简单的枯燥的学科数学变成了有包容性的“大数学”

第一个图形,有人说它是瓦片;有人说它是书的背脊;有人说它是一个圆柱的一半……,第二个图形,有人说它是一面扇子;有人说它是一面将要打开的门;有人说它是墙的一角……。“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不再是老师一再强调的内容,真正变成了学生的自我表现需要,最不喜欢说话的孩子也有了发言的冲动。

我要求他们把自己的想象在纸上画出来,一个个生动的名字又出现了:我的思维仓库、我的思维百宝箱、世界上最古怪的想象……

学生在课堂上享受着想象,他们想象着并快乐着。合理想象、合理推理、抽象能力都得到了体现。

这样的数学课堂使学生产生了什么变化呢?超过了我的预期想象。在数学活动课开始之前,他们反复询问:今天上什么?临时改动数学活动课内容,需要先和学生商量,否则学生会极力反对。在这里老师和学生都享受到数学的“教”与“学”的快乐。

在整个实践中,我主要是侧重于数学史话,数学故事,智力数学等与课本知识完全不同的知识进行教学,虽然是数学文化中的一种较浅的层面。但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思维的动力,拓展探索的能力方面仍然发挥了明显的作用。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课堂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而要实现数学文化走进课堂的目标这需要我们教师坚持不屑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1997年4月

[2]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数学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张楚庭  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沈康身  历史数学名题赏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5]涂荣豹 《数学教学认识论》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7.9.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