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有关地球的资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关地球的资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有关地球的资料

第1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地质 找矿 现代技术

[中图分类号] P6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1-27-1

1地质勘查基本原则

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分布广,资源多。所以为了更好利用资源,国家应该及时作出规划,将地区的地质勘测工作做到实处。在找矿工作中应该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充分利用我国地质条件和高科技技术,提高勘察工作中的精度和深度。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资源。找矿技术方法实施的基本目的是获取矿化信息,并通过对矿化信息的评价研究最终发现欲找寻的矿产。

2找矿的创新方法

随着找矿技术的不断提高,是为了寻找矿产所采用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的总称。找矿技术方法按其原理可分为五大类: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遥感方法、工程技术方法。各类方法对地质体从不同的侧面进行研究,提取矿产可能存在的有关信息,并相互验证,以提高矿产的发现概率。按其原理可分为地质方法、地球化学方法、地球物理方法三大类。地质方法包括地质填图、砾石找矿法和重砂找矿法等;地球化学方法包括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法、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法、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法、水化学测量法、生物地球化学测量法、同位素地球化学找矿法和气体测量法等;地球物理方法包括磁法、电法、地震法、重力法、核地球物理法等。以上部分方法也用于空中和海洋,则有航空地质调查、航空地球物理勘探、航空地球化学探矿、海洋地质调查、海洋地球物理勘探等方法。以人造卫星为运载工具,运用多种探测装置的航天遥感,已广泛应用于地球资源的勘测工作,主要用于地质填图、发现及研究与矿产有关的地质构造及围岩蚀变等。根据矿体露头被风化后所产生的矿砾(或与矿化有关的岩石砾岩),在重力、水流、冰川的搬运下,其散布的范围大于矿床的范围,利用这种原理,沿山坡、水系或冰川活动地带研究和追索矿砾,进而寻找矿床的方法。

在专业地质找矿人员对异常进行初步检查后,可以安排进行详细的地质填图工作,地面磁测、土壤化探、放射性测量、槽探、以及作激电(IP)测量等,以便确定具体的钻探位置。地表矿化露头或探槽剥露的矿化部位是优选的钻探位置。在无矿化露头时,选择一些物化探测量(地面磁测、放射性测量、土壤化探等)的异常中心和叠加位置打钻最合适。激电测量一般是用来探测深部是否有硫化物富集体的,可为钻孔设计深度提供依据。矿化的地表的地质现象及一些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等信息和资料各自局部反映了矿化体在地下的可能状态,如果不能将所有能获得的信息和资料综合考虑、融会贯通的话,就很容易犯“瞎子摸象”的错误。

3深部找矿方法

深部找矿”定为“攻深找盲”更为全面,盲矿体或者说隐伏矿体不论埋藏深浅,都属于深部找矿范畴。结合羊角塘地区找矿实践,深部找矿应分成以下两个方面。

(1)老矿山深边部找矿:根据已知矿山地质物化探特征,总结其成矿规律,预测定位隐伏矿体,择优对隐伏矿体进行钻探验证。

(2)找矿远景区深部找矿:根据找矿远景区地质物化探特征,类比典型矿床,预测隐伏矿体。前者资料充分,补充少量工作,即可“总结成矿规律预测定位隐伏矿体”;后者“预测隐伏矿体”只是获得一个找矿方向或找矿启示,更多的需要按照这个启示去布置工作,综合新的信息,再进行二次预测隐伏矿体和深部钻探验证。

4现代找矿的意义

现代找矿工作人员在认真学习前人积累的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开始研究和探索。首先通过对地质学方面知识的学习和成果的应用,选择有利于成矿的大地构造区域或已知大型矿床所在的构造带及相类似的构造带(几十万至上百万平方公里的范围)等进行地球物理研究。如对遥感卫星所拍的不同波段的地形地貌照片进行分析解译,结合航磁结果和地质情况筛选出一些如环形构造、地表具有氧化铁帽、或地表有明显粘土蚀变的地段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靶区。同时,可选择性地对构造带或成矿带的某些部位进行航空磁测 或航空电磁测量,这样就可以在几百至 几千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选出一些具有磁性或电磁性的地质体,磁异常作为下一步工作的靶区。还可以利用一些波谱分析仪进行航空测量,运用特殊的计算机处理程序去搜索一些与矿化有关的蚀变区作为进一步找矿的靶区。如果能将区域的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资料与上述的及一些有关的地质和地球物理信息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能更好地选出适合下一步找矿的靶区――即各类异常的相邻或叠加结合部位。地理信息系统(GIS)在找矿工作中的应用就是将同一区域内所有的地理、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信息综合起来加以分析研究,优选出最有利的部位作为进一步工作的靶区。

钻探是找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步,矿产的储量和资源量必须要通过详细的钻探工作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只有钻探工作才能将真正反映深部地质状况的岩心由钻机提取出来。一般金属找矿钻探所用钻头多为金刚石钻头,目的是为了提取岩心,便于地质人员对岩心仔细观察、描述和检查矿化,并将有代表性的一半岩心切割下来送到实验室作有关项目的化验以确定矿化元素的品位。通过将岩心中所观察到的与地表观察到的地质现象、品位、矿化情况对比分析,才有可能基本上搞清楚该矿化体在深部的展布、形态和品位等重要的地质情况。只有在进行加密钻探时,才会使用反旋破碎式钻机和钻头,目的只是为了获取岩石碎片作矿化元素的品位分析,以达到勘探规范所要求的进行储量计算的钻探密度标准。

5结语

不论现代技术如何发展,都不能取代传统野外地质工作。只有把传统野外地质工作技术、野外地质观察、野外地质描述与室内综合研究与现代技术紧密结合,传统地质找矿工作才能引领全新现代技术。地质找矿、特别是深部找矿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如何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地质找矿工作兼容、包容、结合是目前地质找矿工作――重中之重。

现实工作中地质找矿人员在科学的、合理的经济体系中,选择各种探矿手段,要求地球物理探矿、地球化学探矿、遥感遥测和工程探矿技术人员,在地质找矿靶区确定的探矿靶区内,对地下及深部――地质体给予精确――定位、定性。

参考文献

[1]曹中夫.辽宁省本溪大台沟超大型铁矿[J].地质勘查导报,2009(6).

第2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阅读是人们了解事物的最佳途径,科学课除了实验课、操作课外,进行科普阅读也是非常重要的。科普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知识的宝库,为学生的能力形成提供充足的营养。在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在科学课堂内外进行科普类书籍的阅读,实现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深化学生对科学的认识,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此,结合科学学科特点,谈一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普阅读。

一、以阅读促进学生对科学概念的认知和了解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有些科学术语和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陌生,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才能认知与了解,且能深化学生对科学概念认识的深度。如:细胞、受精卵、胚胎等科学词汇,在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人的一生》中仅仅作为概念出现。而细胞分裂,生命的来源对学生而言颇有难度,尤其是克隆技术,仅靠阅读课本“资料卡”的介绍是无法让学生对这种生物繁殖新技术理解到位的。针对这种情况,我除了播放本册教学资源中“生命起源电子书”外,还提供给学生需要进行阅读的资料――《地球生命溯源》《破解身体密码》《人体的奥秘》《我们的身体》等学校图书室配发的图书,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与“生命科学”有关的书籍。使学生从科普阅读中掌握最权威、最丰富、最全面的信息,深化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掌握。

二、以阅读拓宽学生科学视野

科普阅读,有助于学生了解更多的科普知识和与科学有关的科学家、科学发明、科学故事及其它相关的科学史,结合科学实验、科学制作、科学发明的动手操作项目,能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使学生受到科学态度及科学精神的熏陶,达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

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与地表的变化》时,虽然岩石、矿物和我们人类的生活关系非常密切,是我们生产生活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岩石和矿物将更广泛的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但五年级的学生对岩石、矿物和我们的关系知道的并不多,对矿物的用途可能知道和关注的就更少。而实验室中配备的岩石、矿物标本则不配套,像一些很有名的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古生物化石根本就没有,仅通过看课本和一些不配套的标本,是难以展开地质科学的启蒙教育。在教学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播放了维苏威火山爆发、汶川地震的视频,学生从这些科普资料中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以及对人类的危害;恐龙化石视频资料也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了化石是人类研究历史以及生物进化的主要依据。除此之外,我还让学生阅读班级书柜中《我们到底知道多少---科学之谜纵横谈》《地震的奥秘》《地震的自救与互救》《青少年应该知道的火山》《火山监测与减灾》《奇异的岩石》等科普书籍以及学生自己收集到的与之相关的科普图书,边查找边记录整理。查找结束后,全班交流汇报,汇报时可以语言描述;可以利用图片介绍;也可以通过手抄报的形式汇报。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愉快的自主学习过程中知道了岩石和矿物的更多用处,知道它们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知道目前地球资源的紧缺和保护岩石矿产的紧迫性。从而理解了保护地球上的岩石和矿物资源的意义,对学生树立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有很大帮助。

三、以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第3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 学习方式 评价过程 体验式教学 主动参与

【分类号】G434

无论是什么科目,我们就教学中都应该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相信每一位学生的能力,每个步聚都都让学生主动参与。品德课程是一门学生欢迎的好课程,如何上好这一门课,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也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更应该在细节上做文章,把细节上细致,比如可以运用了“自主学习”和“体验式学习”等方式把重点突出,以此来突破难点。现在说说在品德课堂中转变学习方式的几点体会:

一、评价过程动态化

新课标指出,“本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获得反馈信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促进儿童发展,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而不在于对学生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水平做出终结性的评定,更不是利用评价结果对儿童进行比较。”教师应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微小进步,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努力付出。使学生在教师的赞赏性评价中获得自信,这样,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就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还有我们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教学中适时的肯定、适度的鼓励、积极的评价也能有效地维系学生参与的热情,特别是评价的时机要适当,这样能及时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我在课堂中采用最多的是“激励式评价”。例如在学习《我们的地球》时,学生展示了自己了解到的地球妈妈的地貌,教师即通过学生的介绍分别对他们的学习给予一星到五星的评价。如果当学生的介绍的不是很具体时,我就说“如果你把看到的说的再具体点,我就能身临其境了”。浦阳二小上课中有个同学站起来回答,起先是给大家说夏威夷的,我就让他具体说说,他说风景很美,后来说到了殖民地等等了,虽然他后面偏离了我的预设,但我对他的评价中也肯定了他的知识面很广。当学生的表述出乎老师的预料,教师可以欣喜地说:“通过你优美语言的介绍,我仿佛也看到那一望无际的沙漠”。

二、运用体验式教学,加深感悟

学生的智慧迸发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在品德课中尤其要运用体验式教学,还原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课前事先的有意布置,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用心体验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感受并加以记录。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时,课前预先布置学生收集地球妈妈美丽的景色和景点,并把印象特别深刻的一次旅游或景点给大家介绍,写清楚“美丽”,可以是网上看到、听到的、自己去过的,可写大海、森林、草原、沙漠、江河湖泊等,还可带图片。学生通过回忆把地球妈妈的地貌拉进了课堂中,同学们对不同地貌的补充,也让学生对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地貌有了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感知地球的地貌和美丽的过程中,我创设了教学情境让学生体验学习,运用录像播放《美丽的地球》,借助这些情境的直观性、形象性,对学生的感官产生强烈的刺激,使之进入所创设的情境氛围中,激起相应的情感体验,并能够从情境当中找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观看后还能意犹未尽地说说感受。

三、运用教学策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

新课程强调学生从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转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身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这要求我们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所以课堂上,减少教师教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的学习。如果学生自己不能深入地走进教材,只是一味听从老师讲解,那就是隔靴抓痒,只有让学生绕问题、目标和任务自学,才能真正把握要领,暴露出学习中的问题。学生讨厌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入游戏等活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我们的地球》中,我运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收集本堂课要用的学习资料,课前教给学生收集资料的方法,这堂课我要求收集的资料是“收集有关地球上的大洲大洋的面积大小、特点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收集好后在课堂中自主学习,最后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反馈。虽然课前我没去看学生收集的资料,但在游戏中我设计了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题目,第一关智力抢答中如:地球上最大的洲是 、地球上无居民居住的洲是 、地球上最大的洋是 等,第二关火眼金睛中则设计了“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位置,通过这些题目的检测我就了解了学生大概收集了什么资料,而且通过游戏我也能掌握学生到底对“七大洲、四大洋”这个知识点掌握到了何种程度,这样,教师表面“无为”了,讲少了,实际上促进了学生的“有为”。在第一关智力抢答中还特地设计“地球上地势最低的洲是 ”这个题目,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以后收集资料应该全面些。又比如,我在教学中运用演示演示――地球仪,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从地球仪上自己获得知识。

大家都沉浸在《我们的地球》中,我非常庆幸能参加课例研究,经历过“做课例”的学习与实践,我油然而生对品德教学的敬畏感。从品德课不知如何入手去教,到自己去看《课标》和《学科教学建议》,定执教内容,初次执教、修改,再次教学,虽然自己的课堂上尚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大家却给予我极大的鼓励和肯定。一路跌跌撞撞走来,但我们也与学生一起在成长。

参考文献

【1】程明,《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1。

第4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板块构造假说已经提出五六十年,并被地球科学界基本不加怀疑地接受。但是,板块构造假说并不是一个有关地球演化历史全周期的理论,它所描述的板块,只是魏格纳大陆漂移后形成的格局,只有近2亿年的历史。在太古代地球演化的早期,地球处于液态演化阶段,没有岩石圈。当时的地球表面只有可以随意流淌的熔岩,没有大陆,没有海洋,没有生命。地球演化过程不仅涉及板块形成、漂移和俯冲,还涉及地壳形成、海洋诞生、火山与溢流事件、生物演化与灭绝、雪球事件与冰河期及全球变暖等诸多重大地质事件。地球为什么时而冷若冰霜,时而热如炼狱?它们之间究竟有没有内在联系? 地球形成固态地壳好比火锅被盖上了锅盖

对于地球系统的演化而言,由于地球系统属于内能外泄型的巨型宏观开放系统(以地球形成初期原有的热能和半衰期可达数十亿年的放射性元素衰变热为主,伴随有太阳能的输入和地球辐射热的输出),任何地质作用过程都是地球内能耗散的过程。

地球从形成初期的熔融液态演化到具有岩石圈的固态地球,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地球的液态表面因冷却发生相变,形成了固态地壳。这一过程好比逐渐变冷的火锅被盖上了锅盖。锅盖效应,导致地球像高压锅反复喷气一样产生温度的周期性变化。在地球诞生、成长和消亡的全生命周期中,地壳的形成、裂解、聚合,曾多次像锅盖一样封闭地球。这种岩石圈封闭地球的作用必然引起地球内部升温,从而产生高温、高压的积累。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间歇期,以地球内部放射性衰变为主的热积累,必然造成岩石圈的逐渐膨胀,从而引起地壳应力增加,直至地壳破裂,造成地球内部的熔岩灾难性地爆发,并以猛烈的形式向太空释放热量,成为地球变冷的本质原因之一。 只要地球不断膨胀就逃脱不了以龟裂形式胀裂

龟裂现象随处可见。池塘干裂、陶瓷冷缩等等,都会因为表面层产生拉应力而形成龟裂。龟裂也会在不同尺度上发生。如6亿年前的细胞分裂、孩童玩耍的泥团,甚至地球表面的洋中脊裂谷系。

龟裂是一个力学系统以能量最小、路径最短原理形成多边形裂纹的临界自组织现象。球壳破裂行为的研究,可能对于解释板块构造和大陆裂解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当人们重构冈瓦那大陆在2亿年前裂解初期的块体边界分布时,发现由2万多公里长的裂缝所组成的多边形块体令人称奇的规则。不仅如此,当分析劳伦古陆从劳亚古大陆分裂的情况时,人们也发现了类似的“几何多边形”现象。

运用数值计算方法,可以模拟球壳在内部温度上升过程中膨胀并产生表面龟裂的现象。根据模拟结果可以推测,地壳在温度膨胀作用下的力学状态,完全能够满足产生地壳龟裂的力学要求。只要有关地球内部放射性衰变产热的假说成立,地球在内部温度作用下膨胀的事实就不可否认。那么,只要地球不断膨胀,就终将逃脱不了以龟裂形式胀裂的命运。这一发现的重要科学价值在于,它为地球演化历史中可能出现全球尺度或超大陆尺度的地壳裂解找到了一种理论解释,从而可能为全球尺度的冰期、地球变暖乃至生物大灭绝等灾害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驱动机制解。 地球破裂造成的热平衡波动致冰河期形成

根据地球大龟裂假说,可以发现地球大破裂具有两种制冷效应。第一种是大龟裂诱发大规模火山喷发或玄武岩溢流,从而造成大量释放热量。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地球内部逐渐积累的热量不能补充因地壳快速破裂而损失的热能,地壳变冷势在必然。第二种制冷机制涉及大龟裂造成地壳底部大规模降压,这种大规模降压可能产生大规模降压熔融。而熔融是一个吸热过程,降压熔融过程中的吸热,必然导致周围地壳降温。降温的高低,则与地壳破裂的程度有关。

因此,根据地球大龟裂假说,冰河期的形成可能与地球自身破裂所造成的热平衡的波动有关,是地球大龟裂的必然结果。资料表明,新元古代冰期就是发生在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之时或之后。有学者认为超大陆裂解是形成这次冰期的直接原因之一。 生物大灭绝事件可能与地球大龟裂有关

对于地质历史上出现的多次大规模灭绝事件的原因,学界一直众说纷纭。其中一次最著名的灭绝事件导致了恐龙的消亡。较为主流的观点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一颗小行星撞击了地球,导致了这场浩劫。但是波士顿大学的马修・杰克森和他的同事们提出了另一种观点,他们认为当时大量的岩浆通过裂隙喷出地表,从而抹去了地球上无数的生命。如印度的德干玄武岩区形成的时间,恰好与恐龙灭绝的时间相符。地球大龟裂造成地球演化过程中的热-冷转换,必然间歇性地打断生物演化的进程,造成可能的全球性生命浩劫。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地质历史上出现的许多大灭绝,似乎都和规模巨大的岩浆喷发活动同时出现。大约2.5亿年前,地球上95%海洋生命、70%陆地生命惨遭厄运,科学界称之为“二叠纪末大灭绝”。有关这次灭绝的原因,我国学者金玉等早在2000年就在《科学》杂志撰文,认为大规模岩浆喷涌活动是这次大灭绝的元凶。他们发现,大灭绝在不到50万年的时间里发生,并与西伯利亚玄武岩溢流事件的时间吻合。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成果也再次证实了这个答案。他们认为,造成二叠纪末大灭绝的原因,就是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导致海量的碳燃烧,由此产生的有毒烟雾云对全球陆地和海洋产生了巨大而广泛的影响。

如果地球大龟裂假说所推论的温度周期模型正确,那么,不仅可以容易地推定生物灭绝事件与地球大龟裂造成的岩浆活动有关,而且可以推定,在生物的演化进程与温度周期之间,也应该存在密切的联系,这为从地球热周期活动出发研究生物进化与灭绝的规律提供了新的思路。 大陆漂移与停滞应该与温度周期相关

地质学家张祖还先生早就计算过,如果没有其他放热机制干预,只要经过几亿年的积累,地球内部的放射性衰变热就可使整个地壳达到熔化程度。因此,即使通过地球破裂可以释放热量,但在地球出现极端高温时,部分薄壳发生熔融是可能的。

第5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活动时注意资料的完整和全面,能让同学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保护我们的地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我们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

活动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自己编排小品、节目,不仅简单,可行,而且具有现实教育意义。本活动适合小学高、中、低年级学生。

制做小动物的头饰10~15元。

中国由于没有足够的林木资源来造纸,需要大量的废纸来做造纸原料。可是中国的废纸回收率还不到20%,因而每年都要进口废纸,仅1996年一年就进口了废纸137万吨,一些有害的洋垃圾就是乘废纸进口之机混了进来。你可以把家里或办公室的废纸与其他垃圾分开,积攒多了以后就可以送去回收了。

别小看废纸! 回收1吨废纸能*生产好纸800千克,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省3立方米的垃圾填埋场空间,还可以节约一半以上的造纸能源,减少35%的水污染。每张纸至少可以回收两次。办公用纸、旧信封信纸、笔记本、书籍、报纸、广告宣传纸、货物包装纸、纸箱纸盒、纸餐具等在第一次回收后,可用再造纸印制成书籍、稿纸、名片、便条纸等。第二次加工后,还可制成卫生纸。

节约地球资源 少用一次性制品

请你多用可重复使用的耐用品。比如说,用可重复使用的容器装冰箱里的食物,而尽量不用一次性的塑料保鲜膜;使用可换芯的圆珠笔,不用一次性的圆珠笔;出外游玩时自带水壶,减少塑料垃圾的产生;旅游或出差时,自带牙刷等卫生用具,不使用旅馆每日更换的牙具等。另外,不用普通木材铅笔请使用自动铅笔。你知道吗,全世界的铅笔年产量是100亿支,其中75亿支铅笔是中国制造。制造这75亿支铅笔至少需要10万立方米的木材

! 知识卡;我们扔掉了什么? 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你是否注意到周围的大气质量正在恶化?我们每个人的用电方式都与之息息相关。随手关灯虽然尽人皆知,但你可知道,节电既是节能又是减少空气污染。节约1度电就会少消耗330~400克煤当量的煤,少*排放1千克左右的二氧化碳和30克左右的二氧化硫。注意随时关掉不用的灯和电器,不开长明灯,白天尽量利用自然光。也许你并不在意那点电费,然而你一定希望用自己细小的行动去减缓地球变暖阻止酸雨危害,防止大气污染。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拯救地球就是拯救人类的未来。治一治我们千疮百孔的地球破坏绿化、水资源的匮乏、空气海洋污染、噪音危害、“白色污染”、 乱扔废电池、捕杀野生动物等开展,节水、节电、回收电池等家庭环保活动。

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被吃掉

据有关统计结果表明,一亩树林可产木材1立方米,这1立方米木材可生产一次性方便筷8箱左右。据了解,我国一个中等城市一年用9000万双。按每500双一箱,约合18万箱,算下来,每年要消耗森林2.25万亩,平均每天“吃掉”61.6亩,一是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当地球面临灾难时,人类无处可逃;二是我们--我们人类,包括生活在世界不同角落的不同人群,共同拥有唯一的地球。不同的人群可以生活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可以有贫富之别,可以*占有不同份额的资源,但有一点是平等的,即我们只有同一个

第6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关键词:地球化学;地质找矿勘察;作用

我国是一个资源消耗巨大的国家,而且我国的资源在不断的减少,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地球化学作为一种矿产勘查的原理,被广泛的应用于探矿工作中。土壤地球化学测量是一种传统的化探方法,这种化探方法主要是对的地表的淀积层的样品进行分析,从而圈定次生晕异常的区域,进行地质矿产的勘查。本文就是对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查中的作用进行详细的阐述,并且对勘察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为我国矿产勘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出贡献。

1 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察中的作用

1.1 提高找矿的效率

地球化学方法在地址矿产勘查中被广泛的应用,这种方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战略性的方法,现阶段我国的资源正在逐渐的减少,在45种主要的地质矿产中,有20多种矿产的消耗速度已经超过了储备的增长速度,在国家对于矿产的要求逐渐的增加的情况下,必须要提高地质矿产勘查的速度,而地球化学方法能够提高地址,矿产勘查的效率,经过多年的实践可以证明,地球化学方法能够快速的进行地质矿产勘查,对于找矿工作是十分有利的。地球化学方法经过了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寻找隐伏矿床的新技术、新方法,经过研究发现地球化学方法有着明显的找矿效果和实验效果。

1.2 是寻找矿产的有效途径

我国地球化学地质勘察工作的开端主要是来源于我国地质部门所提出的一项区域化探全国扫面计划,这一计划的推出加快了我国地球化学技术的发展,这项计划提高了人们对地球化学物探的认识,提出了一项寻找矿产的有效途径,为我国地质矿产勘查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尤其是对大面积覆盖区域的勘察,增加了勘察的准确率,这种方法主要是从分析和取样量个方面来进行找矿,有着实用性和稳定性的优点,因此地球化学方法成为了我国地质矿产勘查中十分重要的找矿方法。

2 地球化学在地质矿产勘察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造成环境污染

地球化学方法在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周围的水体、土壤、生物、大气和矿区,在勘察的过程中会对周边的环境产生污染,这种环境污染会长期的存在,一些重金属元素会通过矿产空隙或者是废石进入倒地表径流或者是土壤中,之后渗入到地下水或者是下游,这时就会出现矿区水体污染的现象,给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产生生命威胁,不利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2.2 地球模型异常

地球化学异常模型是一种对地球化学方法完善的模型,这种方法是一种综合分析的方法,主要的优点就是在对地球化学找矿分析的过程中能够直观而简单的对异常情况进行观察,这样就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压力,提高了找矿的速度,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着资料数量多的缺陷,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极有可能会产生混乱,不利于后期勘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3 开展地球化学地质矿产勘察的主要方法

3.1 基础准备

一般的情况下,地球化探工作是有着固定的模式的,也就是f要对地质样本进行详细的了解,并且根据矿区的实际情况对矿区的异常情况进行相应的分析,并且对分析资料进行总结,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检验是否存在着异常的情况,如果发现异常就要及时的进行改进,并且要对发生的异常进行鉴定,如果存在着严重异常的情况,那么就必须要认真的对待,这些都是基础的准备工作,只有将准备工作做好,才能够保证后期的工作能够顺利的进行。将基础工作做好,就能够对整个矿区进行全面的了解,在地球化学方法使用的过程中,对相关的原理掌握透彻,为地球化学的顺利开展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

3.2 电地球化学法

该方法用于寻找隐伏矿体的基本原理是深部盲矿或隐伏矿经过电化学溶解,在矿体周围形成离子晕,与成矿物质有关的成矿元素及伴生元素在电化学电场、地气、地下水运动等各种自然营力作用下迁移至近地表,并以多种形式赋存下来。在人工电场作用下,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平衡发生了变化,其中的金属阳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阴极移动,并形成电解物,收集并分析电极上吸附的电解物,即可发现与矿有关的金属离子异常,从而达到找矿和评价的目的。

3.3 热释汞找矿方法

热释汞测量方法是在传统土壤汞气测量的基础上改进的新技术。它是将原来在野外直接抽取土壤中的汞蒸汽发展成为在野外采集土壤样品,将样品阴干、加工后,用热释炉按一定的温度对土壤进行加热,使其中呈吸附态和某些化合态的汞气释放出来,然后用原子吸收型测汞仪测定汞浓度,通过已知剖面与未知剖面的汞异常比较来确定和寻找盲矿。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排除了野外直接从土壤中抽取汞气过程中的许多干扰因素,如季节性温度差异干扰、土壤湿度差异干扰等,因此具有更好的找矿效果。该方法操作简便,功效高,测量重现性好,在各类厚层覆盖区和不同成因类型的有色、贵金属矿床均能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

3.4 酶提取法

其基本原理是非晶质二氧化锰由于具有较大的表面以及在表面上正负电荷的随机分布,从而成为一种极强有力的吸附剂,能吸附各种从深部矿体向上迁移的阳离子及阴离子。该方法最大的优点是生成的痕量过氧化氢能够选择性的溶解土壤中的非晶质二氧化锰,当所有非晶质二氧化锰都已反应,酶的作用也就停止,不会进一步去溶解晶质铁锰氧化物,从而提高了异常的可靠程度。至于元素向上迁移的机制,Clarke等认为最主要的是深循环的地下水将金属离子直接带到地表或被带到近地表潜水面处,又被植物根系吸收,在植物腐烂后,堆积于地表,最终被矿物颗粒表面的铁锰氧化物膜所捕获。

4 结论

矿产勘查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种单纯或单一的化探方法都很难对发现的化探异常做出圆满的解释。随着各种勘查地球化学方法理论与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相信它们在矿产勘查的应用中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地热、地震预报、环境和其他一些研究领域的应用中也有望得到突破。

参考文献

[1]宋晓伟.浅谈如何加强有色金属矿山地质找矿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01).

[2]巩超,高志友,吕涛,刘鹏磊.探讨地质矿产勘探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4(19).

第7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中的第三课。本课紧扣学生生活,以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为切入点,围绕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中获得的启示与发展而展开,通过讲述“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故事,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开展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万物都是具有垂直向下的重力,物体重力是由地球引力引起的,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接触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以及离心力的作用。

二、设计思路

我设计的本课教学是从小游戏导入,从介绍牛顿发现地球引力的科学故事入手,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提出“为什么所有的物体都要落到地上?”并展开讨论,让学生充分地思考和自由的想象,提出各种假设,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揭题,告诉大家“大科学家牛顿就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由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顺势引出科学家牛顿及本课研究的主题“重力问题”。通过故事引入研究主题,引发学生关注身边的现象,促成学生敢于思考、善于思考身边的事物变化。

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搜集相关事例来说明重力的普遍存在。2.会用测力计测量各种物体的重力。3、能够通过游戏对物体的平衡现象进行研究。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重力是由于地球引力所引起的。

2.认识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3、了解物体的平衡与物体重心的高低和支撑点是否在重心的作用线上有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主动提供自己的资料和想法,听取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意见。2、体会到任何的科学知识都来源于科学实践。3、感受科学活动和探究的乐趣。

四、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物体垂直向下的重力来自地球引力。

五、教学准备: 小尺、水桶、绳子、铁架台、教学课件等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苹果落地的画面。

2、教师提问:同学们看到了哪些

现象?

3、学生自由回答。

4、提问:你们谁还能说出一些类似苹果落地的现象吗?5、学生讨论回答。6、谈话: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并了解有关于他的故事。(牛顿的介绍)

进一步揭示课题。

二、实验探究,讨论猜想

师:刚才大家说出了生活中像苹果一样落地的现象,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设计出苹果落地的模拟实验?

师:设计实验时应注意什么?课件出示做实验的要求,提醒学生先讨论方法,再动手做,把观察的发现记录下来。

各小组学生自由活动,师巡回指导。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实验探究中热情很高,相信大家一定会有不少的收获,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小组发言

师:让我们讨论一下,当这些物体脱离手后,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生:它们都落到了地面上。师:同学们猜想一下,它们为什么会落到地上呢?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科学家研究发现,地球对地球上运动和静止的物体都有吸引力。师:天上的飞机,风筝是否也受到地球的引力呢?学生自由回答,并回答出原因。

教师总结:在地球上或者地球附近都受到地球引力。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学生画地球上不同位置上的物体重力的图示。

三、提出问题,猜想辩论

如果地球上没有重力,会怎么样?学生自由回答课件出示宇航员在太空中失重的图片,学生边看边说出自己所看到的画面。

四、课堂评价,总结延伸

师:同学们,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第8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对感兴趣的事物总是会愉快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尤为重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巧妙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多媒体课件),让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能使长文章化为短文章,使事物静态化为动态,使教学难点化为简单,通过事物的发展变化,直观形象地揭示事物本质和内在联系,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执教《陶罐和铁罐》时,课前我认真阅读课文,了解到《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写的是国王御橱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故事情节生动,人物性格鲜明,很适合中年级学生阅读。学习寓言的最终目的是感悟道理、学会做人,而理解课文却是前提。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课文、感悟哲理,在教学中我想到了好帮手――多媒体教学。在课堂教学中,针对小学生爱看电视的特性,我想运用多媒体技术课件提高学生兴趣,把书上死板单调的文字变成了生动的动画,让学生在看、听、趣中感悟课文;并且设计让学生配音环节,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游戏中亲身体验人物的性格,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会给课堂创出一个小。这不正是最易受感染、获得启迪的好手段吗?这样,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主动地感知理解了语言文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方式,直观、形象、准确地帮助学生排除思维障碍,突出重点,击破难点,促进知识的内化,来提高教学效率。

1.化难为易。如在教学《》《》、《草船借箭》、《将相和》等历史性题材的课文时,我先将收集到的有关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放在学校网站中,让学生使用,以弥补学生因时间和生活阅历的因素造成的理解课文内容而出现的“断层”想象,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由于学生生活的范围狭小,又缺乏“发现美的眼睛”,所以阅读时会感到一些困难。我在教学时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图文、声像的历史资料作为辅助资料。这些资料解决了学生在语文阅读中的“困惑”问题。通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学生的想象能力得到了强化,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化静为动。在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往往会渗透着许多科学知识,如《妙趣横生的太空生活》一文向学生介绍了太空生活的一些常识。学生对航天方面的知识积累极少,而人类在太空生活的常识有的学生了解甚少,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太空生活的奥秘,在教学时,我利用课件,通过视频展示宇航员在太空的吃、行、睡、看……在屏幕上,宇航员在太空的吃、行、睡、看生动地重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把本来用许多语言也很难说清的航天知识,用几秒钟的动画演示,变得形象易懂。

3.变抽象为具体。如在教学《九寨沟 》一课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到的“雪峰插云”、“古木参天”、“平湖飞瀑”、“异兽珍奇”等词语的含义很不理解,于是我先用媒体出示了相应图片,让学生看着图片去理解雪峰、森林、湖泊、瀑布,告诉学生九寨沟是很美的地方;特别是在介绍“异兽珍奇”时,课件上显示着体态粗壮的大熊猫、善于奔跑的金丝猴、行动灵敏的羚羊、憨态可掬的小熊猫,学生个个看得目惊口呆,兴趣盎然,自然地理解了词意。

第9篇:有关地球的资料范文

六年级共有教学班4个。我担任这四个教学班的科学课教学。他们通过近六年的学习,对自然事物有了一些了解,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些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实验能力,推理能力,概括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本学期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学生经历较完整的“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分析数据、形成认识”的探究过程。还要求学生能够用查阅资料、制定调查计划、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信息,能够通过实验、记录收集证据,能够通过表格进行归类整理、分析数据、能够通过讨论、交流、展览等方式最终形成认识。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共32课,分四个单元。

1、微小世界。包括1---8课,使学生知道,怎么样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2、物质的变化。包括1---8课,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

3、宇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4、环境和我们。包括1---8课,引导学生认识人们在生活中会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这些垃圾一经丢弃会给环境带来污染。调查统计家庭中一天产生垃圾的名称、重量和种类。认识到每个人每天都会产生垃圾,这些垃圾对环境会造成破坏。关注垃圾的去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使用放大镜,知道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让学生知道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同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及比较分类能力。

2、学习宇宙知识。让学生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能利用多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且整理有关的信息。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是必要的。知道科学的进步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精神。发展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3、教育学生用联系、运动、变化的科学自然观认识和理解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

四、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认识放大镜是“凸”“透”镜。

2、能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间接感受抽象物质的存在性以及物质的变

3、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根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和整理

4、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五、教学方法及措施

1、学习制造放大镜。通过放大镜、显微镜对物体的观察、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2、学习用筛网分离混合物、用蜡烛给白糖加热。用举例、分析、综合、概括的方法,对物质的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分类。通过具体的实验,体验物质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