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民族团结诗歌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团结诗歌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团结诗歌

第1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关键词]盲生 民族团结 教育途径

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和核心内容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五十六族兄弟姐妹亲如一家,共同生活在祖国母亲的怀抱,共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的繁荣昌盛、民族的兴旺、社会的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是各民族兄弟姐妹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形成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继承和发扬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培育造就新一代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牢固树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思想,已成为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的方向。在盲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仅有利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沟通交流、增进民族感情,而且对盲生的健康成长、培养公民意识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取得的经验与改善的方面

乌鲁木齐市盲人学校是全疆唯一一所从事盲人教育的机构,在校学生427人,有维、汉、蒙、哈、回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学生占学生总数的60%,学校自成立至今5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好的经验。第一、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残而不废、自食其力的有用人才。第二、形成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成立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已形成各处室及全体师生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将民族团结教育工作贯穿在教育教学和盲生生活的各个环节,通过走进社区、部队、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联谊活动,极大地巩固提升了盲生民族团结的思想认识。三、构建和谐的校园周边社会环境。学校始终把加强民族团结工作与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相结合,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妥善处理、化解矛盾,通过扶危济困、义务劳动、社区实践的方式为社区排忧解难并与之结下深厚的友谊,为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和社会环境,确保校园周边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

在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方面:一、学校缺少民族团结教育盲文教材,对提升盲生阅读、学习存在困难;二、少数民族盲生多数生活在牧区和农村、远离汉语语言环境,与汉族盲生交流沟通存在困难,容易引起误解产生矛盾;三、少数民族宗教风俗影响盲生的成长和发展,亟待对家长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针对上述情况,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的研究,不断提高民族团结教育的实效性。

二、解决途径及具体措施

在盲生中开展民族团结教育不能忽视盲生的特殊性,要注重盲生求知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1、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纳入常规课堂

认真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民委办公厅《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通知》和中小学《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在各年级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教学中要求教师首先能认真执行课程标准、吃透民族团结教育教材内容,结合盲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备课、制作课件,积极研发适合区情、校情的民族团结教育课程内容,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创编成易学易记的三字经形式组织盲生学习,开展学做新疆少数民族美食、学唱民族歌曲、开展民族诗歌鉴赏等,通过学习不仅使盲生学会制做少数民族美食而且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特色也更加了解,对尊重民族文化风俗习惯,不做损害民族感情、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更加严谨规范,民族团结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断增强。其次,教学中各学科重点对盲生进行"五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四个认同"及"三史"教育并有机结合盲生衣、食、住、行开展感恩教育,唤起盲生感恩意识,在感恩教育中增强对伟大祖国的热爱和认同、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认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热爱和认同,通过教育使盲生在思想上更加牢固"三个离不开"和"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思想,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自觉产生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以实践创新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学校以德育处为核心、以团队和班级为主体,充分发挥团队、班级的先锋引领作用,以《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一反两讲》、《新疆三史》等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通过电子屏幕、宣传板报、校园广播和悬挂宣传标语等方式努力营造校园主题教育宣传氛围;通过《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赴北京交流会、组织开展《一反两讲》专题讲座、宣讲、手抄报比赛、开展《新疆三史》专题讲座、演讲比赛、组织观看民族团结教育影片、参观故宫博物院清代新疆文物珍藏展、召开主题教育班会等,通过生动形象的活动,同学们由感所悟对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的认识更加清晰,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四个认同"认识更加透彻,"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牢固。

民族团结不仅要教育,更要在实践中去体验。团结是建立在相互交流、相互接触、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相互认同的基础上的。只有接触,才能认识、才能有交流、才能有感情、才能相互离不开。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宗旨,努力为盲生搭建交流沟通平台,积极开展与兄弟学校的共建联谊活动,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加强校校之间、生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为提升民族团结教育的有效性提供帮助。针对少数民族盲生汉语问题,学校采取混合编班、混合住宿,创建友好班级、友好宿舍、开展民汉盲生"手拉手、结对子"、向民族同学学维语、向汉族同学学汉语等实践创新活动,以共庆元旦、古尔邦节、民族团结教育月等各种活动为契机,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艺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以此促学鼓励少数民族盲生说汉语,在同学们的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了解、相互进步下,大家彼此加强了沟通,少数民族盲生的汉语水平也极大地得锻炼和提高,民族团结教育也由外在行为内化为同学们具体的行动。维吾尔族同学买买提说:手拉手我们共同进步,心连心我们患难与共。哈萨克族同学木哈迪斯说:在盲校这个大家庭里我感到无比温暖,大家就是一家人。

3、真情相助、家校配合,共同努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盲生因家庭经济贫困及少数民族宗教风俗的原因,时常影响盲生的学习和学校正常的工作,为发挥教育的育人、引领作用,全体教职员工身体力行从点滴小事做起,关心帮助盲生家庭解决生活困难,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人生观,形成家校合力,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木拉提同学是一名汉族弃婴,被善良的以卖烤肉为生的维吾尔族夫妇收养,维族父母视孩子为己生,给他温暖的家。到了上学的年龄,由于长期治病,家里积蓄花光面对走投无路的妈妈,学校无条件的接收木拉提入学,在了解到木拉提十五岁的姐姐因家境贫困辍学在家,学校又决定免费让其姐姐古扎努儿就读盲校的职业中专。学校的真情感动着维吾尔族妈妈,维吾尔族妈妈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教育影响着全体师生。

为培养少数民族盲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宗教观,成长为社会主义可靠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专门成立家长学校,通过集中教育和个别辅导的方式,重点对家长开展民族政策、和中学生十不准以及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等方面的学习教育宣传,通过具体鲜活的事例、浅显易懂的语言教育家长懂得"教育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懂得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明白宗教不得干涉教育、不得强迫学生参加宗教活动的实质意义,懂得"团结稳定是福,分裂动乱是祸"是全体社会成员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懂得"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教育少数民族盲生正确处理好宗教与民族、与教育的关系,脱离宗教思想的干扰和束缚,努力用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扎实掌握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真实本领,将个人的幸福、理想,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与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事业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多途径实施、正确教育引导、形成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民族团结的大好局面。

三、民族团结教育途径研究取得的成效

第2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关键词:公共服务均等化;民族传统文化;平等正义思想

一、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现状

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政府在现代化建设中追求的目标。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政府要为社会公众提供基本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并且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标准的,最终要实现大致均等,在民族地区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民族团结发展,有助于社会的再分配,实现公平和效率的统一。

(一)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突飞猛进,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也日趋增长。国家目前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强调要在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要让这些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享受到同样的公共服务,但是在这些地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工程。国家需要通过宏观调控,帮助民族地区解决财力问题,提高民族地区公共服务的建设能力。同时,国家也增加了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不断完善发达地区对民族地区的支援模式。

(二)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义

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协调各民族之间的利益格局,缩小区域之间、民族之间现存发展差距的主要道路,也是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加快推进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对于实现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维护国家统一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民族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面临的挑战

现阶段,我国民族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建设和自身发展能力不足,而基本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是目前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教育、医疗、住房以及社会保障领域,民族地区的问题十分突出,这其中有资源配置和分享不均衡等客观因素,但也存在自身意识薄弱的主观因素。

二、彝族文化中的平等正义思想

彝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团结向上的民族,作为祖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彝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提炼出了以平等正义思想为中心的文化。这种平等正义的思想不仅体现在彝族人民的文化生活中,更是深深地烙在彝族人民的心里。

(一)彝族的传统文化

1、风俗习惯内的原始平均主义

彝族人民有分享食物的风俗,例如参加红白喜事的人,在宴席上吃饱喝足以后,还可再分得剩余的食品;再如主人家有亲朋好友来访,邻居都会热心地前来帮忙,来参加聚会,共同分享欢乐。凉山地区在过年时,村里各家的孩童都要带着一只猪前蹄和一个荞面饼到村口集合,然后将大家带来的猪蹄放入一口大锅内混炒,炒熟后再由村中的长辈配上荞面饼平均分给每个孩子们食用。彝族人民的这种做法是想从小就培养孩子们的价值观,其实反映的就是“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原始平均主义思想。

2、中正义的价值观

在彝族地区流传的宗教中,毕摩教是彝族民众普遍信仰的宗教,毕摩教的教规即是彝族人民的生活准则。在毕摩教的信仰崇拜中,虽然也有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内容,但主要是祈求天下太平、希望自己死后可以升天为神,而不是落入地狱。在彝族社会中还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时,彝族民众通过“升天为神”来表达自己对平等正义的渴望。

3、经典著作描述的平等正义思想

《玛木特依》是一部经典的彝族伦理学著作,其中写道:“世上的人们,贫穷莫灰心,穷的靠富的;小户莫灰心,小户靠大户……不要歧视穷人,穷人会变富;不要歧视小户,小户会变大户;不要崇拜土司,不要歧视百姓,土司是人,百姓也是……。”这段文字强调了彝族人民以实现人际和谐为主旨的平等正义思想,传统的彝族文化就是通过这些对日常生活的描述,生动形象地提出人人平等的社会伦理思想,在潜移默化中使人民逐渐接受这种平等正义的观念。

4、诗歌谚语宣扬的自由平等主题

通读彝族传统文化中流传的诗歌,可以发现追求自由平等是它们的共同主题。其中,罗牧阿智斗土司的故事,宣扬的就是平等正义的思想;而“妈妈的女儿”则唱出了广大彝族妇女抗议男女不平等的决心和勇气。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歌颂自由,追求平等诗歌和谚语数不胜数,而这种难能可贵的精神正是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强调的人民要有主动争取的意识。

(二)彝族传统文化的积极推进作用

在彝族文化的整个伦理道德体系中,平等正义思想始终是人民的重要追求。我们的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地协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系统地研究彝族文化中的平等正义思想,并批判性地加以借鉴和吸收,争取与民众达成共识,对于加强民族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在彝族地区,应该大力宣扬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平等正义思想,在公共服务的体系中注重吸收少数民族骨干的力量,在尊重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用先进文化的手段来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增强少数民族同胞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意识,提高他们主动享受公共服务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亚伯拉罕・马斯洛 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马学良 彝族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3 罗家修 玛木特依[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85.

4 杨志明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 陈海威 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探讨[J].中州学刊,2007,(3).

第3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 爱国主义 渗透

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学生心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因为祖国语言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不少国家的爱国主义教育就开展得有声有色。美国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有老师给他们讲授星条旗的意义,美国人民自由浪漫,但爱国主义却深入人心,成为国家团结的强有力的纽带。美国绿卡的背面写着一行字,大意是:当你遇到痛苦、挫折的时候,请你不要灰心丧气,请你要充满希望,因为在你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美利坚共和国。

意大利更是把意大利诗人但丁这位文学巨匠和诗圣尊为统一意大利语言和道德规范的民族英雄和爱国者。政府把但丁的《神曲》规定为各类中学的必修课,将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代社会变革激烈,知识爆炸,青年学生思想活跃,心理活动异常丰富,他们中的一些人出现精神信仰危机,表现出狂热或颓废的精神状况,过度偏激,自以为是。我认为,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促进青年学生的思想进步,心理健康不失为一条有力的途径。

时下我们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怎样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笔者作了以下几点简单的思考:

一、充分利用教材已有文本材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它为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提供了文化平台。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五千年绵延不绝的文化,将极大地提高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而极大地激发起真正的爱国热情。

如学习《过零丁洋》这篇课文,当同学们了解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国破家亡的境地下发出“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感慨,喊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感人肺腑的话语,无不为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气节所震撼。浩然正气激荡着同学们的心灵。

如学习《出师表》一课,了解诸葛亮“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这种心理活动的定势,就是要匡扶汉室,实现汉室的一统天下,所以才有他六出祁山,伐魏的坚定不移的行动,至最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们既要认识到他忠君思想的局限,又要学习他鞠躬尽瘁的精神。

如学习徐宏祖的《游黄山记》,作者写游山的艰险,也表现了不畏艰难,知难而上的决心和勇气。《琐忆》这篇课文使我们在学习鲁迅先生精神品格的同时,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修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记念》无不起到对学生进行教育,启发他们砥砺品格的作用。《雨中登泰山》中赞美祖国好山好水的倾向十分鲜明,我们可以用作者极尽笔墨描绘的由山岗烟云、飞泉瀑布、古祠翠柏所构成的奇伟景观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文化传统的情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后都能激发起学生们的一腔爱国热情,兴起一种立志报国的宏愿,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爱国主义文学的教育作用和鼓舞作用。

二、挖掘、拓展教材文本材料,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凡反映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作品,其作者必然是一位爱国主义者。如文天祥、鲁迅、茅盾、朱自清、闻一多等。在讲解课文之外,我们可以深入挖掘文学史有关内容并进行讲解,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了解赏析古典诗歌的“知人论世”,认识“人品”与“作品”的联系。

讲到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我们可以先讲先生为什么要弃医从文,因为这里饱含着先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以此来感染学生,让同学们明白了“做人”与“做事”的关系。有时,围绕作品我们还可以讲一些影响大、成就高、爱国爱党的作家的历程及事件,让他们的爱国精神影响学生,从而收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比如在学习的《沁园春・长沙》时,可以挖掘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关材料进行介绍。

如学习必修二读本中流沙河的诗《就是那一只蟋蟀》,我们就可以联系时事中的“”,引导学生认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制造“两个中国”或“”的图谋必将受到中国政府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坚决反对。祖国和平统一的历史进程不可抗拒,不久的将来,台湾一定会回到祖国的怀抱。还可以联系“”分子破坏祖国安定团结以及阻挠奥运火炬传递的罪恶行径和某些团体的险恶用心,教师应当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是非能力,坚定自己的立场,引导学生树立为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做出自己的贡献信念。甚至在评讲试卷的时候也能拓展开来,如评讲文言文阅读题,其中涉及唐朝突厥国的史实时,可以联系新疆乌鲁木齐的“7.5”暴力事件,引导学生对分裂祖国的行为进行批判,让学生更深刻了解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

三、在写作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文品”就是“人品”。“文如其人”。要写出上乘之作,就必须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不难想象,一个丝毫不爱自己祖国的人,不可能高歌《祖国啊,母亲》。因此,我们在写作教学时,有意识地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让学生懂得“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议论文写作方面,可以引导学生多关注社会的热点,就某件重大时事写出自己的见解看法,既可以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记叙文的训练可以通过《我爱故乡》、《故乡变了》等习作的训练,让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使校内教育不断向校外延伸,从而激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利用传统节日、特殊纪念日结合语文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近几年,外国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成为学生关注的对象。中国自己的传统节日却被孩子们看轻甚至漠视,不少孩子不知道端午节的来历,不知道中国年的内涵,不知道中秋节和重阳节的意义。我们语文课堂在这些特殊的日子里,也要特殊一点。比如说端午节,我们课堂上就有必要了解一下屈原的事迹,再次感受一下屈原这位伟大诗人的爱国主义思想。语文课上完全可以一起朗读一下屈原的诗作。

9月18日这一天,我们语文课堂就完全应该拿出一点时间,让学生了解一下“九・一八”,再回顾一下文学史上有关此次的著名的文章,这些都是极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第4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1.三月:学雷锋再掀:

(1)学雷锋活动,大做好人好事,将雷锋精神具体化,赋予时代意义,通过做好人好事,少先队工作计划、板报、诗歌朗诵等形式进行。

(2)文明礼仪宣传教育:着重对学生进行以“讲卫生、懂礼貌、守纪律、关心人”的文明礼仪等养成习惯进行教育。诵记《文明礼仪三字歌》,通过小组背诵评比等形式进行。

2.四月:爱国主义教育

(1)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和谐观教育,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和名人,知道中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通过班会、板报等形式开展活动。

(2) 对学生进行“讲诚信光荣、不讲诚信可耻”的教育,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勤学守纪的道德情操,通过演讲、诗朗诵等形式进行。

3.五月: 民族团结教育:

(1)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内容有《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形式有案例分析、故事解说等,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懂得如何守法。

(2)对学生进行艰苦朴素教育,将革命老前辈的光荣传统,新旧社会的对比,让学生珍惜幸福生活,懂得勤俭节约。

4.六月:安全工作计划,理想教育:

(1)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主要内容有:在校内、校外及外出时应如何注意安全,形式有板报,讲解等。

(2)珍惜时间:畅行未来主题队会活动,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共创美好未来的思想。

5.七月:复习考试暑假安全教育

(1)考前如何复习,合理利用时间,做到劳逸结合,轻松考试,愉快度假期。

第5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关键词】冼夫人 传播途径 文学 古代 现代

冼夫人,原名冼英,现广东高凉人氏,俚人后裔,其夫为高凉太守冯宝,出生于公元512年,逝于公元602年,岭南老百姓尊其为“岭南圣母”。冼夫人精神的核心就是“爱国”、“团结”,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曾在一次文艺座谈会中提出“弘扬爱国精神增强人民骨气”、“弘扬民族精神维护民族团结”。正因为如此,冼夫人精神应该通过文学形式,从而进行广泛的传播。目前,对冼夫人文化的文学传播途径调查结果粗劣梳理如下:

一、冼夫人文化文学传播途径扫描

第一个阶段:古代

关于冼夫人的文学作品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书》。在唐德武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碧岢鲂蘖骸⒊隆⒈逼搿⒈敝堋⑺宓任宄的历史的意见。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由魏征作为总指挥,还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人一起编著《隋书》,他们都具有较高的修史水平,能很好地还原历史原貌。在魏征加冠之年时,冼夫人仍然在世,因此魏征在撰写《隋书.烈女.谯国夫人》时,是可以较为公正客观真实地描写当时的历史状况。由此可见,《隋书.烈女.谯国夫人》成为现存可考全面记载冼夫人生平功绩最早的文学作品。同时这也是历代海内外学者研究冼夫人的权威史料。

文中对冼夫人的封号功绩的记载有:“仆以夫人以功封之功封信都侯,加平越中郎将,转石龙太守”,“表魂为仪同三司,册夫人为宋康郡夫人”,“追赠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夫人为谯国夫人”,“仁寿初,卒,赙物一千段,谥为诚敬夫人”。由此可见,冼夫人在当代王朝中是受人敬仰的巾帼英雄。

不仅如此,《北史》、《资治通鉴》中均有详细记载,可见历代文人骚士对冼夫人的重视和爱戴,正是因为冼夫人的维护祖国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地方割据,均希望通过描写冼夫人的一生来传播冼夫人精神,其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对历代皇帝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学习的作用。著名诗人苏轼也不例外。

在北宋时期,苏轼因与政派不和而被贬至儋州的时,提笔为冼夫人庙写了首诗《和陶拟古.咏冼庙》:“冯冼古烈妇,翁媪国于兹。策勋梁武后,开府隋文时。三世更险易,一心无磷缁。锦伞平e乱,屡渠破除疑。庙貌空复存,碑版漫无辞。我欲作铭志,慰此父老思。遗民不可问,偻句奠余欺。萆菌鸡卜,我当一访之。铜鼓壶卢笙,歌此迎送诗”,并被记载于明代正德《琼台志》,成为了至今为止所知的诗歌中第一首歌颂冼夫人的诗歌。这首诗歌用铿锵的词句来描写冼夫人的一生,把冼夫人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其中的“翁媪国于兹”有大部分学者认为是高州,从而旁敲出苏轼是在高州地区作的诗歌,但这仍在探究。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在北宋时期以诗歌为文艺传播途径已经出现。但是相比于相同描写巾帼英雄人物的诗词《木兰诗》,这首由苏轼所写的《和陶拟古.咏冼庙》被诵读过的人是少之又少。

虽然冼夫人这段历史并没有作为重大历史部分记载详细记载在正史中,但是地方志对此却非常重视和具体地记载:明正德《琼台志》、万历《琼州府志》、《儋州志》、《高州府志》、清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乾隆、道光、光绪《电白县志》、清代茂名人谭应祥《冼夫人年谱》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因为这都是地方性文章,受众人群十分狭窄,传播面并没达到全国的高度,导致冼夫人文化在粤西、海南以外的地区鲜为人知。这也将是冼夫人文化文艺传播途径中应该着重注意的地方,我们应考虑如何把冼夫人这样地方性的优秀文化,通过文艺传播途径洒向全国甚至是全世界。

第二个阶段:现代

1.传统传播方式

(1)散文、诗歌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的文学创作体裁――散文、诗歌,是冼夫人文化传播过程中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随着冼夫人文化在国内外广泛地传播,有关于冼夫人的散文、诗歌创作也愈发丰富与多样。许多作家把冼夫人作为一个新颖的创作点,挖掘其多面性进行文学创作,以弘扬冼夫人精神。在2012年2月举办的“中国移动杯・冼夫人精神”全国诗歌散文大赛中,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散文作品脱颖而出。在散文类奖项中,获得一等奖的是来自广东的作家梁健的所创作的《千年大爱》;获得二等奖有2个名额,分别是来自福建的作家少木森所创作的《善良者无敌》和来自安徽的作家尧鑫所创作的《岭南大地有巾帼,文化之根存高凉》;获得三等奖有3个名额,分别是王迅所创作的《丰神的母性》、小海轮所创作的《岭南大王冼夫人》和贺澜所创作的《红色娘子军与冼夫人》。

在诗歌类奖项中,获得一等奖的是周乾坤《咏冼夫人(并序)》;获得二等奖有2个名额,分别是孔翠云的《【天香】咏冼庙》和余承安的《七律・题岭南洗夫人》;获得三等奖有3个名额,分别是刘能英的《夺锦标・冼夫人赞》、张玲蕊的《咏冼夫人》、何孔武的《高州冼太庙放歌》和许宝江的《寿南枝・题电 白冼》。

在这些优秀作品中,作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冼夫人所赋予的精神大加称颂,于此同时也吸引着更多的人关注冼夫人这一位名垂千古的巾帼女英雄,使冼夫人文化传播得更广、更甚。

(2)纸质小说

关于冼夫人文化的小说有:崔伟栋《冼夫人》上中下册、宋其蕤《岭南圣母冼夫人》、关庆坤《冼夫人演义》、钟万全《高凉女杰冼夫人》等。经过对广州市图书馆的藏书调查发现,其中小说的借阅占大部分,由此可见对如今的小说是文学作品中传播最为广泛有效的手段。除了纸质作品外,网络上的电子书更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文献资料

在现代,冼夫人文化的文学传播已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通过出书发行的方式,在全国流传。经调查,目前有创作关于冼夫人文化正史的主要书籍有:吴兆奇、李爵勋《冼夫人文化》、白雄奋、李爵勋《冼夫人文化全书》、李爵勋《冼夫人及其后裔研究文集》、钟万全《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巾帼英雄冼夫人》等;

2.新型传播方式

网络小说是主要方式。在网易云阅读网站上,文人画家陈谷雨创作、发表了小说《巾帼英雄冼夫人》,该小说至2015年8月18日为止,字数为33675,网络点击量为894。作者目前已经出版了两部有关冼夫人的小说,他重新寻找新的创作角度在网上进行连载,是因为对冼夫人情有独钟。该小说是追溯到冼夫

人的先祖,从冼家的发展史入笔,更加详细地描写冼夫人的创奇一生;同时,在国内领先在线阅读网站――17k小说网站上,作者高山月创作了小说《冼夫人》,该文章于2014年6月16日发表,截至2015年8月18日,该文章字数为41364,点击量为557。这篇小说的特点在于小说的造句用词结合了时下热门的网络用语,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与趣味性,例如小说的楔子标题是“女汉子是怎么养成的”,用以来描述冼夫人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这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更加有利于冼夫人文化的传播;网友“九天任平生”在华语文学门户――榕树下网站发表的有关中国古代巾帼英雄的长篇历史小说――《战场上的玫瑰》,这部长篇历史小说发表于2014年4月6日,全文已经完结,总字数为101859,点击量为8437,该小说的第七章就是描写岭南圣母――冼夫人的传奇一生,作者在内容简介中写道:“这篇文章就是介绍那些在战场上依然娇艳绽放的玫瑰!”,而在历史上众多活跃于战场上的巾帼女英雄中,冼夫人就是独树一帜盛开在岭南大地上的铿锵玫瑰,作者还称道冼夫人是创造了历史,引领了时代的非凡的女英雄。

二、冼夫人文化文学传播的意义与问题

1. 冼夫人的文学作品在市面上流通最为广泛的是小说形式,受众面广,流通性能较好。可是,相比于市面上畅销的小说,相关冼夫人的小说生动性较差,情节较为老套,不符合市场上对小说欣赏的品味。我们应该通过提高冼夫人小说的文学色彩,考察市场上对小说所喜爱的类型,结合史实,用文字更好地塑造冼夫人在国人心目中的形象,让国人通过阅读相关作品,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让读者感受到正能量的冼夫人精神,从而了解和喜爱冼夫人。

2.冼夫人文化传播可以效仿花木兰文化传播方式,把《木兰诗》放入到中小学教科书中,让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冼夫人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能有效地防止冼夫人文化断层现象,对冼夫人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具有重大的意义。比如苏轼所写的《和陶拟古.咏冼庙》,则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作为教科书的选材。

3.从有关冼夫人的网络作品的点击率和阅读量来看,这些作品受众面并不广,作品的评论微乎其微;同时,作品本身存在完整度不够的问题,在上方列举的几部网络作品中,有的作者已经停更了;从这些小说中还可以看出作品的创新力度还不够,抓取的角度也不够新颖,虽然有的作品有融入当今的网络流行语,但作品本身的故事性和叙述的传奇性不强,不足以吸引住读者的眼球。网络文学是当代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途径,为了更好地传播和弘扬冼夫人文化,必须从网络这一方面入手,利用冼夫人所具有的传奇性色彩,挖掘其独特的价值。参考这几年的热门的网络作品,冼夫人网络文学的创作可以借鉴一下几点:可以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构建庞大的构思,从情节入手进行改编,恰当地融入新兴的元素,如爱情元素、悬疑元素、玄幻元素;作品要有作者独特的风格,情节不落俗套,语言幽默风趣,摒弃历史的枯燥性,但趣说历史的同时也要有一定的深度,突出其文化价值;作品内容要具有正能量,符合时代精神,在这个文学作品鱼龙混杂的网络环境中,为读者带来一股清流。

【参考文献】

[1]黄益群.一代女杰―谯国夫人[N].2012,(1).

[2] 叶春生.民间信仰的升华与超越―冼夫人信仰透视[A].冼夫人文化与当代中国―冼夫人文化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第6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一、指导思想:

本届推普周的指导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营造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和谐语言生活为目标,全面、深入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规政策,积极引导师生树立科学的语言观。促进推广普通话在全社会的推广普及进程,为构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二、活动时间:

2015年9月11日 — 9月17日

三、活动主题: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

四、活动内容:

1. 在校园内悬挂醒目的推普周宣传标语,创设良好的语言文字环境,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进一步渲染推普气氛,扩大推普宣传的影响。

2. 利用校园广播组织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

3. 利用校园广播向全校师生发出“推普周”活动倡议,介绍推广普通话和使用规范字的意义,明确本届推普周的时间、主题,同时把学

校推普方案贯彻到全体师生,布置落实推普周活动安排。

三小教师推普口号:树立语言规范意识,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三小学生推普口号:我是中国娃,爱说普通话

三小家长推普口号:说好普通话、方便你我他

唱响“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主旋律。

4.开展教师硬笔书法比赛,督促老师规范用字,发挥老师以身示范的作用。将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纳入学校教育教学之中,要求教师授课用普通话、板书用规范字,并引导学生在校园中说普通话,在作业、答卷中用规范字。

5 利用星期一(9月16日)的升旗仪式对全校师生做推普工作的动员。

6. 举行一次全校学生写规范字的写字比赛,每班评比了书写最漂亮的写字作品并且以板报的形式进行展示。

7.各班开展形式多样的推普活动

根据教育局“五个一”活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如下活动形式:

(1)每班挂一幅推普标语;

(2)举办一次推普知识竞赛或经典诵读活动;

写规范字的写字比赛、易错字的注音比赛

(3)办一期推普板报或手抄报;(进行“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设计比赛,学校进行专项评比,激发了学生学习和讲好普通话的积极性。)

(4)召开一次推广普通话的主题的班会;

利用周一下午(9月16日)的班会时间,学校以班级为单位举行 “推广普通话,共筑中国梦”主题班会活动。低年级组织学生朗读诗歌、课文;中年级组织学生开展说绕口令比赛;高年级进行了普通话讲故事、比赛。

(5)组织一次推普社会宣传活动。

开展“我给父母当老师“活动,发动学生运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纠正家庭里存在的方音、方言及不正确用字的现象,实现了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推普两级跳。

8. 在校园内开展纠错活动,对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作业等进行检查,发现不规范用字马上予以纠正。校外的墙面广告文字进行检查、纠正,对个别门面店的错字、别字进行及时通知、纠正。

五、组织机构 为更好地落实推普工作,学校成立推广普通话领导小组。 组长:许可(校长) 副组长:王立忠(教学副校长) 组员:闫莉 李博 本文链接:diyifanwen.com/fanwen/huodongfangan/2697358.htm

共2页,当前第1页2

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活动方案 相关内容:校园端午节活动方案策划 摘要:活动主题:粽爱端午时间:20xx年6月2日17:30---21:00地点:3号报告厅主办单位:xx数学与应用数学班活动目的: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通过本次活动使同学们进一步了解端活动主题:粽爱端午时间:20xx年6月2日17:30---21:...

2019六一活动方案(4篇) 一、指导思想一年一度的六一儿童节是广大少先队员最期盼的节日,通过开展六一庆祝活动,使队员在积极的参与中体验集体合作的快乐,体现乐观进取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热爱校园的情感,欢度一个有意义、能回味的六一国际儿...

2019小学教师节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为了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在全校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激励广大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特举办本次活动。

2019党日活动方案(3篇) 优秀党日活动方案活动1活动名称:民族团结宣传版活动范围:美术系学生党支部活动时间:XX年5月25日负 责 人:学生党支部书记 马林活动2活动名称:悬挂同唱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主旋律维护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校园宣传横幅活动时间:XX年5月2...

“阳春十月  呵护健康”系列医疗惠民活动方案 “阳春三月 呵护健康”系列医疗惠民活动方案爱肝日主题:预防丙肝,防患于未然。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题:(暂时未定)阳春三月恰逢第15个“全国爱肝日”和 第20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到来,石家庄市第五医院推出系列呵护健康医疗惠民活动...

“走进自然、阳光健身”活动方案 今年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xx—xx年)》的收官之年。为进一步推进全民健身运动发展,丰富教职工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身体素质、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建设“幸福学校”奠定坚实基础,拟于xx年度开展系列登山健身...

第7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一、把握时代脉搏,把鲜活的时政情境渗入课堂教学

政治课是一门时代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脱离时代的政治课就成了一味空谈说教的工具,注定是缺乏生机的一潭死水,如果把时政知识与教材知识水融,有机结合,运用于一节课的导课,将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开拓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活跃课堂气氛,使新课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到初三政治“当今时代的二大主题”时,我就出示以下几组画面:第一组,美国9・11事件。大屏幕上出现两幅现代化摩天大厦,突然一架飞机闯入画面,撞进一幢大厦……又一架飞机闯入画面,撞透另一幢大厦,顿时火光冲天,大街上,人们四处逃窜……大厦迅速萎缩垮瘫,消失在滚滚黑烟里。第二组,美英战机令人恐怖地掠过,远处烈焰熊熊,巴格达传来无数巨大的爆炸声,伊拉克儿童撕心裂肺地哭喊着“妈妈……”,孩子的父亲愤怒至极,吼叫着声讨布什、布莱尔……第三组,非洲干裂的土地,饥饿的人们和牲畜,孩子干瘦的躯体,母亲无助的目光,老人呆滞的面容……另外,向学生展示了二张照片:一张是获得1994年普利策摄影奖的照片画面上一只秃鹰盯着一个皮包骨头的小女孩,她正在努力向救济中心爬去,摄影师用一张照片向世人展示了整个非洲大陆的绝望;另一张照片是巴以冲突中,身上绑着炸药的“”。三组画面和两张照片深深地震撼着每位学生,使他们陷入对和平和发展这两个人类共同关注的命运的深思之中,用这鲜活的、实际的事例把学生带入了世界需要和平和发展的迫切需求中,许多学生接着就问了,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又如何来阻止、改变这些战争饥饿的状态呢?这一情境就使学生产生了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激发了他们寻求答案的兴趣。

二、贴近学生实际,把典型的生活情境融入课堂教学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到“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等观点,确实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如我在讲初二政治“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中,除了让学生知道学会使用法律来依法维权同时,还让学生懂得一些生活的小窍门、小技巧,来辨别东西的真假,从而使自己的权益免受侵害,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为此,我就把生活中碰到的实际情境搬入课堂,让学生上台分辨二瓶矿泉水的真假,二瓶醋的真假,二根羊毛线的真假,这时下面的学生纷纷为本组的同学出了主意,有的说看商标,有的说看生产日期,有的说闻味道,有的说品尝一下,……,对羊毛线的辨别有的同学还知道要用打火机烧一下,然后用鼻子闻一下,再用手捏一下,根据烧下来的黑的残渣物来辨别……,总之学生在我创设的这个情境中能真正融入课堂,各小组成员能群策群力,根据所见所闻的技巧各显身手,这样既加强了同伴之间的合作,又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增加了学习政治课的情趣。

三、紧扣学生心弦,把富有趣味的故事情境带入课堂教学

富有哲理的故事情境则能启迪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空,让学生人人体会其中的内涵原理,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不是全盘授予,而是要把工夫用在点拨上,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天地,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含英咀华的乐趣,如在学习初三政治“如何成才”这一观点时,我就讲了一个“翅膀只属于鸟”的故事:有一天,两只井底青蛙对造物主说:“请你帮助我们离开这个巴掌大的地方吧。”造物主说:“行,现在有两条路供你们选择:其一,给你们延长20年的寿命,你们大概需要10年时间苦练跳跃之功,等有朝一日依靠双腿的力量跳出井底后,则可自由生活在广阔的天地;其二,用你们的双腿换取一副翅膀,能像鸟一样飞翔,但是必须一直飞下去,不能有片刻停息,否则,落地之时就是死亡之时。”甲蛙选择了第一条路,乙蛙选择了第二条路。10年后,甲蛙凭着健壮的双腿,终于跃出井底,放眼四周时,发现乙蛙正躺在井口不远处,看样子已无生还的希望。听完这个故事,学生就展开激烈的讨论,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甲蛙的成功呢?通过学生的分析、讨论、思考,知道了个人成才主要要靠自己的主观勤奋努力、奋斗,努力化自己之短为自己之长,而不是一味地等待他人的施舍、帮助。又如在讲到初一政治“要善于调节情绪”这一课时,我就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卖雨伞,小儿子开洗染店。天下雨时,她担心小儿子店里的衣服晒不干;天晴时,又担心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就这样,老太太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讲到这里,我就设计了“请你出主意,想办法,让老太太高兴起来”这一开放性问题来刺激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学生劝老太太换一种想法,雨天想大儿子的伞店生意兴隆,晴天想小儿子的洗染店顾客盈门;有的学生建议让两个儿子联合起来经营;还有的学生建议大儿子扩大经营项目,卖防紫外线伞等等……在这样的故事情境中,既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热情,提高了创新能力。

四、渲染课堂气氛,把美妙的艺术情境缀入课堂教学

俄国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唤醒创造性的思维。”课堂教学给学生的应该是享受,是欢愉,是精神的升华,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适当点缀一点艺术味,把音乐、诗歌、绘画等艺术引入课堂,使学生一边学习,一边欣赏美,享受愉悦的审美体验,如在“社会主义政治道路在中国走不通”这一课时,当学生感到对中国前途非常困惑,资本主义道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影响下走不通,而中国的仁人志士为中国又寻求了一条新道路――社会主义道路。于是中国又有了新的希望和生命力,这时,我就创设了一个激情高昂的音乐情境,师生边欣赏边唱《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学生在音乐的熏陶中再次有了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中国在任何困难前都不会垮,就象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这样,既实现了政治课的智育功能,更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又如,在上初二政治“公民有维护民族团结义务”这一课时,就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歌曲《爱我中华》画面,让学生充分感受由于民族团结带来的人民欢愉,社会发展,国家繁荣昌盛的重大作用。从而让学生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确实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第8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家庭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家庭的民族归属性决定了家庭教育与民族文化之间的部分与整体关系。一个家庭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其对儿女的教育方式都与他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文化背景、价值取向、宗教习惯等有密切的关系。家庭教育不仅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反过来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着关键作用。少数民族家庭里的日常生产劳动、生活习惯、语言、饮食等无一不体现着民族特点。牧区蒙古族家庭里民族文化浓度远远高于城市蒙古族家庭。从小在牧区长大的孩子懂的蒙古族传统文化习俗也远远比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多。然而,对牧区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后,牧区孩子也不得不到城镇读书。离开了牧区、离开了草原就等于离开了蒙古族文化的摇篮。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在于不断学习和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在牧区学校上学时,离家近的孩子可以每天回家,离家远一点的一周也能回一次家;但是到城里上学后他们一学期最多能回一两次家。放假回家后,父母也想让孩子好好休息或做作业,不让其干家务。这样,孩子们不仅得不到父母很好的照顾和教育,而且参与生活劳动、学习民族文化的机会减少了。劳动教育起着关键作用,在劳动中孩子们能学会思考和创造。目前,在我国应试教育背景下,没有一个学校肯空出时间让学生们参加真正的劳动,只有在家庭生活中才能体现出劳动的价值。牧民最忙碌的接羔和打草时期在三月和九月,这正是孩子们开学离家的时候。因此,他们无法帮家里劳动,也无法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对民族语言的影响

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语言的传承和演变过程中不仅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还体现着该民族人民的性格和心理特征。蒙古族是使用自己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蒙古语逐渐走向成熟与规范。居住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也会产生不同的语言文字。不同地区的蒙古语在发音和表达上有所区别。各盟市的蒙古语具有各自的特点。其中锡林郭勒盟的蒙古语被认定为标准蒙古语。锡盟蒙古语的发音纯正,很少掺杂汉语,使用率比较高。锡盟是以纯牧业为主的蒙古族传统文化较浓厚的盟市。锡盟土地面积广,人口稀少,牧民的孩子不能就近入学成为他们的一种负担。据了解,整个锡盟地区目前只有两所牧区小学,其他的中小学都被合并到城里。牧区孩子到城里上学很容易接受现代化信息,汉语水平大大提高,甚至日常交流都用汉语。现在,很多蒙古族学生在学习上感到吃力的不是汉语文课,反而是他们的母语——蒙语文课。在蒙语文阅读、写作、表达、语法等方面困难的学生越来越多,更可悲的是他们对此毫不在乎,认为学蒙语没什么用。这关系到他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认同感问题。应用是语言的生命力所在。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的语言才会得到更好的传承。牧区学生来到城市读书,减少了跟长辈用纯蒙语交流的机会,也减少了认识和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生产方式、生活用具的机会。因此,对于出现在蒙语文课本里的民族风俗习惯感到不理解。这也是导致他们对蒙语文课缺乏兴趣、对民族缺乏情感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语言环境的改变也是蒙古族学生词汇匮乏、表达能力差的原因。蒙古语的表达方式非常丰富,长辈们通过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诗歌、谚语等教育孩子。尤其是与老一辈居住在一起的大家庭里,这种文化气息会更浓。虽然老一辈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们丰厚的人生经历和从民间相传下来的诗歌、英雄史诗、谚语等,都能潜移默化地丰富孩子们的语言环境。

三、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由于各民族的历史发展、地理环境、社会风尚、、语言文字等方面的不同,生产生活方式存在着差异,各民族的心理也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他们的需要、情绪、价值观、道德观乃至能力、性格、气质、兴趣都会刻上特定的民族印记。蒙古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敬畏自然规律而形成的游牧文化是草原文化的典型代表。草原文化蕴涵着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精神,体现着开放性与包容性,是一种遵守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文明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促进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和加速社会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蒙古民族认识到自然规律,以天为父、以地为母、以草原为家,逐水草而居。在衣食住行方面,他们以皮毛为衣,以肉酪为食,以毡庐为居,以马驼为行。这种简约的生活方式释放出人的自由天性,孕育了蒙古民族坦诚豪爽、热情慷慨、勇武刚毅、乐观豁达等本真性格。而变化多端的生存环境和以畜牧为产业的特征使蒙古民族变得勇敢坚强、仁慈有爱。蒙古族的这些性格、气质、价值观等民族心理,只有在蒙古族应有的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下才能形成和发展。在牧区成长的孩子接触的自然环境多、社会限制少、思想自由、想象力丰富。比起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他们更勇敢、懂事、独立、民族意识强。牧区学校撤并后,有些孩子一下子难以融入新的环境,相比城镇孩子觉得自己“土气”,得不到正确的引导会产生自卑心理。也有些牧区孩子从幼儿园起就在城镇上学,他们形成的民族心理与城镇孩子没有很大的差别。

四、对传统游戏的影响

陈鹤琴说:“儿童的心理特点之一就是好游戏和喜欢野外活动,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有重要的影响。灵活多样、内容丰富的游戏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蒙古族传统游戏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游戏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娱乐和强身方面,也体现在传授生产生活知识、培养民族性格、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提高民族认同感等方面。蒙古族传统游戏种类多样,主要可分为:益智类(如:沙嘎、蒙古象棋、九孔等)、体育类(如:“男儿三艺”——摔跤、骑马、射箭等)、语言类(猜谜语、绕口令等)、歌舞类(顶碗舞、筷子舞、挤奶舞等)。主要取材于大自然动、植物的蒙古族传统游戏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快乐,也会激发他们的智慧、勇气、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在牧区长大的孩子对传统游戏并不陌生,他们的主要娱乐方式就是玩沙嘎、摔跤、骑马、射箭、滑冰车等传统游戏。在户外无拘无束的环境里自由地玩耍,孩子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但很多传统游戏到了城镇狭窄的空间里无法施展,学校也会考虑安全问题去阻止学生们进行过多的户外运动。因此,民间传统游戏逐渐被现代化电子游戏代替。目前,有些城镇蒙古族学校开始注重民族文化教育,将蒙古族传统文化引进学校教育教学当中。例如:学校建筑设施凸显蒙古族特色,开设摔跤、射箭兴趣小组,民族用品展示等。但那些以教学为目的的游戏课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自由玩耍的欲望。

第9篇:民族团结诗歌范文

无论是西方国家以文化相对主义为核心的多元文化还是中国以汉文化为一体、各少数民族文化为多元的多元一体化模式,其目标的实质都是提供一个机会均等的教育环境,期望透过教育体制和制度的改革,能让每个人、每个民族都能体会和尊重文化的多元现实与相互的差异,并在此中差异之中相互依存,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一个和谐的国家和世界9。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意义

(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形成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包容、促进民族团结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在该课程中融入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使不同民族的学生加深对本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在了解异族文化的基础上理解和尊重异族文化,从而最终实现消除民族之间因陌生产生的偏见和歧视,化解不同民族、不同间的矛盾,从而促进不同民族公民的相互理解和和睦相处。

(二)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提高新疆高校的竞争力,为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奠定基础新疆地区经济欠发达,高校在人才数量、硬件投入等诸多方面与中国其他地区高校相比处于明显劣势,此外新疆地区高校的学生民族成分众多、民族文化影响深远,不能完全照搬汉族地区高校的办学模式。为了凸显办学个性、发展办学特点、寻找适合本土区域实际情况的办学模式和方法,新疆地区高校需要坚持多元文化教育政策,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从而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10。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心理素质培养课程有利于保留我国丰富绚烂的非主流民族文化,丰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和思维方式都存在差异,形成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绚烂缤纷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沉淀下的精神财富,我们要继承发扬我国丰富多彩的优秀文化。在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中融入不同民族文化的内容,是将我国非主流民族文化继续传承给下一代的切切实实的措施和行为。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新疆高校心理素质培养课程的策略分析

新疆高校师生群体的多民族成分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条件,新疆政府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的各种保护政策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融入课程提供了保障。在有利的形势和政策下,采取多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课堂参与的主动性、革新教学内容,增加多元文化因子,从而活跃课堂气氛、实现课堂效果,在实施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的几种方式。

(一)利用少数民族民间故事展开教学

由于少数民族具有不同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俗,在他们的文化中凝结了大量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比如哈萨克族的民间故事很多,截至目前,有关部门搜集整理了六百多篇,民间故事多与骏马、草原、牧场和其他牲畜相关11。蒙古族也一直保持者讲述民间故事的优良传统,故事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到蒙古族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还有维吾尔族也有很多经典的民间故事,其中阿凡提就是维吾尔族经典故事中流传已久的神奇人物,成为智慧的象征。在课堂中,将不同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传统民间故事作为教学案例,一方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主动思考;另一方面,能将理论的教学内容具体化,使少数民族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更快捷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例如,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技巧”的专题讲授中,教师可以讲述“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的故事:一天,阿凡提到一位爱好音乐的朋友家做客,这位朋友搬出他所有的各种乐器,一件一件地演奏给阿凡提欣赏。一直过了中午,阿凡提的肚子早就饿得咕咕叫了,那位朋友仍在没完没了地拨弄他的乐器,还边拨弄边问:“阿凡提,你觉得世界上什么声音最好听?是独塔尔呢,还是热瓦甫?”阿凡提回答说:“朋友,这会儿,世界上什么声音都比不上饭勺刮着锅的声音好听啊!12”在“大学生恋爱心理”专题讲授中,教师讲授爱情应该专一真诚,可以讲述《可汗与卖酥糖的》的故事:有一个卖酥糖的人,他的妻子异常美丽,被可汗看中抢进皇宫。可汗施尽奸计想占有他的妻子均未得逞。有一天,卖酥糖的来到皇宫附近叫卖,妻子听见丈夫的声音露出笑颜,可汗便命人把卖酥糖的召进宫里,强行与他换了衣服。可汗穿着破烂的衣服进入美人房间,妻子急中生智,大声朝着丈夫喊道,“可汗,快把这个衣衫褴褛的人拉出去砍了。”卖酥糖的穿着可汗的衣服命令侍卫把真正的可汗拉出去砍了,从此,卖酥糖的成了可汗与妻子团聚了13。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故事作为案例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如可以由教师提前准备,课堂上进行介绍,再鼓励学生对故事的感悟进行讨论或发言,也可以提前要求学生组成小组去收集本民族的民间故事在课堂上由代表进行介绍,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二)利用少数民族经典文学作品展开教学

各少数民族民间文学宝库里,神话、传说、歌谣、史诗、诗歌、谚语等各种题材的民间文学作品犹如琳琅满足的宝石熠熠生辉,记载着、传承者民族文化的精华。如维吾尔族流传的叙事诗《花儿与春天》、抒情诗《爱苦相依》、《塔依尔与祖赫拉》和哈萨克族的爱情长诗《吉别克姑娘》、《豁孜情郎与芭彦美人》都是极具感染力、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歌颂了美丽的人生和伟大的爱情。在教学中,教师讲授大学生应该持有正确严肃的恋爱观时,可以通过作品的介绍,使学生领悟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同时,认同爱情应该忠贞纯洁、真诚相处。教师在“讲授大学生挫折应对”专题时,《江格尔》这部新疆蒙古族英雄史诗可以作为很好的素材。作为中国三大史诗之一——《江格尔》是有许多英雄故事组成的一部长篇巨作,是蒙古族男女老少喜闻乐见、引以为傲的作品,不同英雄好汉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战胜各种邪恶和困难最终取得胜利的,可以作为讲授的素材。柯尔克孜族的英雄史诗巨著《玛纳斯》也是本民族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旷世之作,可以被教师拿来辅助教学。

(三)利用少数民族的民族习俗展开教学

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交际礼俗、民间禁忌有所不同,通过在课堂中使用心理剧展演的方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趣地、互动地、真实地情境中了解新疆不同少数民族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为其

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与不同民族个体进行交流提供便利,而且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启发学生反思固有的人际交往技巧和模式,汲取经验、改善人际交往不良的现状。例如,通过心理剧展演,学生可以认识到,维吾尔族男性见面时右手要先抚左胸,点头鞠躬,握手问好,互问“萨拉姆”(祝福之意);女性见面时,相互拥抱、右脸颊相贴,然后互致问候;若遇到贵客或长辈时,双手要交叉放在胸前并点头、鞠躬12。维吾尔族的见面礼仪可见民族文化当中传递出的个体交往的谦虚恭敬、亲切相待。蒙古族学生的心理剧展演或者情景模拟给学生展示了蒙古族同胞在迎送宾客时敬献哈达和敬鼻烟壶的讲究和内涵。哈萨克族学生的展演让不同民族学生领略哈萨克族的好客,正如哈萨克族人有句谚语“如太阳落山时放走客人,便是奇耻大辱”。

(四)利用少数民族真人真事的代表展开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