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公司财务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资本性支出
公司的资本性支出包括对外投资、对外借款及固定资产购置等内容。
公司对外投资、对外借款应经公司总经理批准,公司财务部根据约定时间表支付投资款。
公司固定资产的采购报销按下述规定执行:
1、公司的固定资产应当单独核算。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及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在二年以上,也作为固定资产。
2、固定资产的购置
公司于每年5月末及11月末编制本年度下半年及下年度上半年固定资产购置预算,由财务部汇总报总经理会议审核批准,无预算项目则不得购置,各部门应及时将购置预算报告报财务部备案作为购建审核依据。购建固定资产报销时,必须有预算批文,凭固定资产登记卡,经总经理审批报销。
若在预算外公司急需购置5万元以下的固定资产,由所在部门提交申请报总经理签核批准方予以购置;若在预算外公司急需购置5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则由部门提交专题报告报主管领导,由主管领导初审后报总经理签核批准方予以购置。
因上级部门要求必须配置的固定资产,凭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购置,报销时由总经理负责审批。
二、公司经营性费用支出
公司经营性费用支出是指直接列入经营成本的各项费用支出。本公司主要指与工程施工有关的工程进度款、青苗补偿、拆迁补偿、水电报装、办证及报建等支出。
1、公司有关工程项目,应实施预算管理,经公司工程管理部、规划部审核并签署意见后于项目启动前10天,报公司总经理会议审查批准。经公司总经理会审查批准的项目预算表应报公司财务部备案,做为后续合同、协议签订的依据及分步计划的制订基础。
2、主管服务部的副总经理应按项目预算表进行经营性费用支出控制。凡已签订的青苗补偿协议、拆迁补偿协议应送财务部备案。财务部根据协议的有关规定审核付款条件。
3、为加强资金使用的计划管理,各部门应于每月末25日前根据经营实际编制下月经营性支出计划表报本部门主管经理审批后送财务部备案,财务部可根据公司资金情况要求总经理对计划表进行适当调整。若因特殊情况急需支出计划外款项累计超过10万元的,所在部门应提前3个工作日向财务部报备;超过30万元的,提前5个工作日向财务部报备。
4、凡签有经济合同或协议的,需支付款项的,一律经主管经理审批后报总经理负责最终付款审批;财务部根据合同有关条款支付款项。未签订经济合同或协议的,需预付款项的由总经理负责付款审批。
5、经营性支出在付款时一律由经办人填写经营支出审批表(见附件一),经办人应在经营支出审批表中说明付款事由、付款金额、付款依据、付款方式及收款单位等有关资料后依审批流程签名。财务部根据填写完整的经营支出审批表支付款项。
三、公司管理性费用支出
公司管理性费用支出是指按规定应列入管理费用的各项支出。
(一)差旅费报销
1、差旅费用包括:住宿费、出差补贴、交通费用、杂费。在出差期间发生的其他费用单独填写费用报销单,与差旅费报销单同时提交审批。
2、出差及报销程序:
①按规定填报出差审批单并报公司总经理批准;出差审批单包括以下内容:出差任务、人员、预计时间、地点(注明地区类别)、乘坐交通工具、出差费用预算等。
②出差人应在出差返回后五个工作日内凭差旅费报销单办理有关的报销手续。由总经理审批。
3、报销标准
出差费用应按如下标准执行,若有超出本标准范围的费用支出,应取得公司总经理的批准。
差旅费报销标准单位:元∕天
职等
地区
住宿费
出差补贴
杂费
交通费用
长途交通费用
市内交通费用
1-4职等
实报实销
5-6职等
甲类
300元
80元
20元
飞机、列车硬卧、轮船三等船舱、长途汽车
出租车
乙类
250元
6职等以下
甲类
250元
60元
15元
飞机、列车硬卧、轮船四等船舱、长途汽车
公共汽车、中巴、地铁、列车
乙类
200元
附注:前述甲类地区是指:
①国外;
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所在城市;
③沿海各省(区)大中城市: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浙江、江苏、山东各省地级城市,辽宁大连市;
甲类地区以外的地区称为乙类地区。
甲、乙类地区的区分,发现问题时由公司总经理会议讨论调整。
4、杂费是指因携带的行李费、存包裹费、电传等项费用。杂费采用按标准控制,按实际报销的原则。
5、公司员工出差期间的交通费用按出差规定的时间、地点、标准凭票据核准报销。公司提倡员工在出差期间本着节约成本的原则,尽可能搭乘公共交通工具。
6、出差期间住宿费用以两人一间房为标准报销,费用在规定的标准内凭住宿发票按实报销,超过部分自理。2人以上出差的,以职务高者住宿标准予以报销。在同一城市停留10天及以上者,其在该城市期间的住宿费按照上述规定所定标准的80支付。因参加会议统一安排住宿的,经总经理同意后按实报销。
7、出差期间差旅费以外的其它费用,必须取得总经理批准,方可据实按有关规定报销。出差期间的其它费用应与差旅费报销同时报审。
8、实际报销时出差补贴按控制标准以餐费单报销,若在出差过程中发生业务招待费用的,按其招待次数每次扣减当日出差补贴的50。
9、公务外出的公司对其交通费用参照上述标准报销,广州地区以外的,按20元的标准报销中餐误餐费,不再支付其它费用。
10、公司副总经理的差旅费报销一律由总经理负责审批。
(二)员工借款
1、为加强资金管理,及时收回借款,借款人应及时到财务部办理报销还款手续,财务部应严格坚持“前帐不清,后帐不借”的原则,对逾期不报帐的借款人,财务部有权从本人工资收入中扣还借款。
2、员工出差需要借款的可凭出差审批单在出差费用预算额度内填写借款审批单,经主管经理核准后,报总经理批准可予以办理借款。
3、公司员工日常因工作业务需要借用现金,应填写借款审批单,由主管经理核准后报总经理批准,到财务部办理借款手续。业务借款应在业务完成后五个工作日内按有关程序办理还款手续。长期备用金的借用及前帐未清的再次借款,必须经总经理审批。
4、试用人员因工作需要确需借支差旅费或业务费,一律由总经理批准。
(三)业务招待费报销
为降低公司成本,控制业务招待费用的支出,公司业务招待应按照先申请,后招待的原则。有关人员应在请示标准范围内安排业务招待,并实行逐单审批制,报销时经手人、证明人分别在发票背面签名,并对招待对象、事由、目的加以说明,确认金额后按业务招待管理办法中核定的金额范围进行审批。
(四)物品采购及报销
范围:办公用品、技术资料等实物。
1、物品采购与验收
各部门每月二十五日前填写下月采购申请交办公室审核汇总,办公室根据审核及库存情况编制采购计划表经办公室主任审批后送财务部备案,办公室应对小办公用品(小办公用品指单位价值10元以下的办公用品)保持适当的库存标准。采购计划表中应注明采购物品的名称、数量及预计采购金额。采购计划表当月有效。当月未采购而公司确实需要的物品并入下月计划的编制重新审批。
物品采购回来后应指定专人负责办理验收手续,由经办人、验收人在发票后面签名确认实际采购情况。经办人与验收人必须分开。
2、报销
物品采购回来后凭发票填写费用报销单报销,由总经理审批。
(五)车辆费用报销
办公室应于每月末提交当月车辆费用报销汇总表报总经理,同时送交财务部一份。
(六)公司其他费用开支及报销,凭正式票据,由经办人填写费用报销单,经主管经理核定费用额并报总经理审批,总经理审批后,财务部予以报销。
(七)根据公司经营实际,对一些紧急的支付必须经请示总经理后在一定的范围内可先支付后审批,但必须在三个工作日内补足支付手续。
四、其他事项
(一)所有报销人员均应先将有关原始单据按财务部要求粘贴,要求一张粘贴单只能粘贴一类费用的原始单据。粘贴单大小应与凭证纸相同。
(二)为配合银行工作时间,确保公司员工用款需要,凡现金用款额在壹万元以上,应在实际用款时间前半个工作日向财务部提出用款要求。
一、报销审批监控程序
1、公司除正常费用开支外,其余各项支出必须事先提出计划,按支出审批权限批准后,在计划范围内列支。
2、办公用品的购置:由各部门根据需要,编制计划报总裁办审核汇总,按审批权限批准后,由集团总裁办按计划统一购买,并建立实物帐,详细登记办公用品的进、出情况。领用时,须填制出库单,经分管领导批准。总裁办每月末应将办公领用清单交财务室进行核定监控。
3、物品采购报销须按公司采购控制程序、库房管理程序、进货检验程序完备审批手续后办理报销。
4、要求财务出纳人员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并于每月月初汇总上月的报销清单,上报上级主管。
5、瑞德总经理所产生的费用由徐总签字报销。
6、每周三定为费用报销日。培训回来的员工必须要当月进行转训,由行政签字确认后方可报销。当事人填好报销单,部门经理签字,交给财务小方即可。
二、报销规定
(一)、差旅费报销规定
1、员工出差应填写出差“申请单”,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到财务部门预借差旅费
2、员工出差返回后,填写“差旅费”报销单,连同出差“申请单”、原始报销凭证,按规定的时间及审批手续到财务部报销。
3、员工差旅费报销标准严格按照公司规定执行。
4、住宿费:单人或双人出差每天最高不超过200元,去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出差每天最高不超过350元,超出部分由个人承担,如有特殊情况需总裁批准方可报销。
5、交通费:员工出差需购买飞机票的,一律由办公室统一购买,不得擅自购买。如擅自购买,费用由个人承担。出差不是为处理紧急事务的,普通员工以车,船交通工具。员工长途出差交通费可实报实销,出租车票不得连号。
6、出差津贴:每人每天30元。
(二)、市内交通费用报销规定
公司员工在市内外出办事,应尽量选择乘坐公司车或公交车,原则上不提倡乘坐出租车,如确应工作需要乘坐出租车,要事先请示分管领导,并在报销单上
注明,报销时出租车票不得连号。
(三)、报销发票粘贴规定
报销人应将发票及相关附件分类逐张整齐地粘贴在报销单背面(左上角处),完整规范地填写相应的报销单。具体要求为:
1、费用报销单:按事类逐项逐件填写内容摘要,写清大小写金额,所附单据附件张数,有借款记录需要在报销时冲账的应注明借款人姓名、金额及时间。
2、费用报销发票的内容包括日期、商品名称、单价、数量、金额并盖有开具发票单位的发票或财务专用章。经办人必须要求开票单位如实填写发票所有内容,发票涂改、大小写不符、假发票以及非行政部门开具的收款收据一律不予报销。
3、差旅费报销单:按途中经过的地点及发生相关费用逐地逐项填写对应的时间、车船费等费用,因出差发生的费用填在差旅费报销单中“其它“费用项上,注明出差事由,随行人员及借款情况。
4、填写报销单时应使用水笔或钢笔填写,不得使用圆珠笔或铅笔。
三、报销时间
购买材料和支付工程款,必须在单据所填日期的一个月内报销,员工报销其他费用,必须在费用发生之日的本周内按规定程序进行报批。
四、下列情况不予报销:
划算的生意
李全勇是张齐一公司盛全的总经理,三年前和一家小公司亚星一起被收购过来。亚星是一个小型国企,原来是一家大型国内机械厂的子公司,主要的业务是配件生产和销售,但连年亏损。后来,母公司终于下决心,采购外部产品,将这个公司出售。
张齐一几乎没有花多少钱就买下了这个小公司,他觉得这是一笔十分划算的生意。投资不多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家建筑设备整机商,盛全有零部件业务,但目前的主要功能只是服务,购进亚星后,就拥有了自己的生产线,这样一来,原来的业务范围就能够得到拓展了,就算暂时不投入生产,亚星里经验丰富的老师傅们,也能增加公司的零部件维修能力。
只是如何安排李全勇是一个问题。李全勇原本是亚星的总经理,虽然并入了自己的公司,但张齐一觉得与自己的创业伙伴相比,他还是一个“外人”,不放心委以重任,但若将其辞退,又担心影响到亚星员工的情绪。张齐一花了很长时间来考虑如何安置他,最终决定暂时先让他做一个没有什么实权的公司副总。李全勇倒是泰然自若,把自己分管的工作管理得井井有条,和大家相处得也不错。
“外人”的逆袭
2012年,市场遇冷,一些小型土建公司资金周转出现了问题。信贷部门为了催款忙得焦头烂额,但收效甚微。和业内其他公司一样,盛全的大部分销售都采用融资租赁的方式。也就是说,客户付一定比例的首付款后,尾款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分期支付。如果客户因为资金困难不能继续付款,就只能将设备收回再次销售。
“今年这状况算是行业的‘秋天’吧,‘秋天’尚且这么愁人,真到‘冬天’,可怎么办呀?”公司中高层会议上,张齐一本想开个玩笑缓和下气氛,但这玩笑配上信贷部主任一张憔悴的脸,反倒是有点凄风苦雨的意思了,不过大家倒是配合,都勉强地笑了笑。
“我觉得目前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努力来解决这个问题――广撒网,抓大鱼。”分管市场的陈副总正色道,“所谓广撒网,就是着力发掘新的区域,增加网点......”
“一个地区主要的客户是那些大型国企和政府采购,零散的市场利润稀薄而且规模小,受政府影响也太大。如果公司一直在这个市场内,增加再多的网点也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和起色呀。”
“广撒网只是一个方面,重点在第二个方面――抓大鱼,开拓大客户!”虽然发言被打断了,陈副总却不着急,“大公司绝大多数是一次付清所有货款,这首先就能解决咱们信贷部主任的大问题呀。”
其实,张齐一也想过拓展大客户这事儿。盛全的都是一些国内品牌,共同特点是主打性价比,当然,公司的主要客户也是那些在意性价比的小公司,也有几个所谓的大客户,但这些大客户,每次采购的设备不会超过五台,销售额也不过几百万。
然而,要开拓大客户谈何容易呀。很多有点实力的大公司或政府采购,第一选择都是细分市场的主流品牌,这些品牌多为欧美、日韩品牌。而盛全并没有这样的产品。
“没有主流品牌这个饵,拿什么抓大鱼呀!”张齐一感觉就像是被困在了一个玻璃瓶里,可以看到外面广阔的天地,但就是走不出去,“以公司目前的资金、业务情况,是不具备主流品牌的条件的。”
“为什么不考虑用目前公司已有的品牌发展大客户呢?”一片沉默中,突然的发言让大家略微一惊。待看清发言人是李全勇时,又是一惊。
并入盛全后,李全勇虽然被聘为副总,但在与张齐一一同创业的几个管理者眼里,他“始终是个外人”,因此,在商讨一些重要的决定决策时,并不太征询他的意见。李全勇是个明白人,自然能看得出大家对他的态度,于是谨守着“外人本分”,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掺和,只一心做好份内工作。
“大公司和政府采购只考虑欧美、日韩等主流品牌,那是因为他们不了解国内品牌,或者说对国内品牌的了解还停留在十几年前。”李全勇顿了顿,拿起杯子,喝了口水,继续说道,“实际上经过过去十几年的发展,许多国内品牌的质量已经有了巨大的提升,差距当然还是有一些,但国内品牌在价格上具有较大的优势,所以,用国内品牌与外国主流品牌竞争大客户,并非不可能。”
注重性价比的零散小客户选择国内品牌,注重质量的大客户选择国外主流品牌,这是这个行业的一贯认知,但性价比和质量并不是对立的两个概念,国内品牌也并不必然地与小客户联系在一起。李全勇的分析让张齐一眼前一亮。
这次会议之后,张齐一与李全勇进行了多次交流。在李全勇拿出一个完整的方案之后,张齐一决定成立大客户部,任命李全勇为大客户部经理,直接向自己汇报,进入大公司市场。
让李全勇来主导这个事情,固然是因为主意是他出的,整个方案也是他提出的,但同时,张齐一也考虑到,之前亚星为很多大公司提供过服务,李全勇跟他们多多少少有些交情,沟通起来也方便些。
李全勇办事很有效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把省内各大公司挨个拜访了一遍,得到初步的采购信息。没过多久,就谈成了第一笔业务。虽然这笔业务绝大部分利润被李全勇让给了采购人员,但这毕竟是一笔大生意,而且,李全勇承诺,等关系稳固之后,就不再需要如此巨大的“公关”成本了。
张齐一感觉那个困住自己,困住公司的玻璃瓶被砸碎了,而瓶子外面的天比他想像中更为广阔。正是李全勇,帮他砸开了这个瓶子。因此,当李全勇提出重新制定公司财务制度的建议时,虽然遭到了绝大多数分公司经理的反对,张齐一还是站在了李全勇一边。
用人不疑
在总经理办公会上,李全勇提出来要重新制定公司财务制度,重点提前申报,分级审批。
一直以来,盛全公司的运转都是围绕一套信息系统进行的。每个网点将一天的业务进展,包括拜访客户情况、销售数量、费用等登入系统,再由总部的行政人员汇总成一张大表,拿给张齐一。张齐一重点关注的是销量,他每天都要看报表。常年在一线的经验,让他对数字非常敏感,如果连续出现数周销量异常,他会立即叫分公司负责人到总部来。
对于费用这一块,每一笔花费,实际上分公司不需要向张齐一一一报备。每个月各公司会先支领一部分备用金,如果中间花超了,可以再申请。只要不太离谱,张齐一一般不会对费用提出异议。
“这套管理系统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严格的财务分级授权。以前业务量不大的情况下,是没什么大问题。但是,随着业务的扩大,费用将远远高于眼下,仍然依靠这套系统是不现实的。一家公司必须靠系统而不是人来推动。”在说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李全勇轻轻地敲了敲桌子。
“经营费用因为区域不同而不同,不能一刀切,而且,弹性更大的费用,运营起来也更为灵活。”对于李全勇的提议,怨言最多的是各分公司的经理,“假设竞争对手要做活动,我知道之后可能马上也要做一个相应的活动,抢在他们前头,你要先申请费用,再一级级审批,人家活动都做完了。”
虽然听到了不少抱怨,张齐一还是听取了李全勇的建议,实行了新的制度。
有了完整的制度后,张齐一发现自己轻松了很多,过去每天都有分公司经理拿着各种费用申请表来找他商量、签字,现在财务总监拿着一张表就基本决定了日常费用审核。而且,公司的成本也降了下来,虽然比例不算高,但是考虑到目前市场冷清,能够节省一点费用也是不错的。
随着与李全勇接触的增多,张齐一越来越觉得他是一个十分有见地的人,无论是对管理还是对市场。而大客户部在李全勇的带领下,相继拿下了几个大订单。于是,张齐一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任命李全勇为盛全的总经理,自己专心作好董事长,让李全勇能更好地去开拓市场。
李全勇没有让张齐一失望。担任总经理后,很快地又拿下了几个大单子。张齐一很庆幸当年收购亚星后将李全勇留了下来。
然而,有一件事却让张齐一很是烦心。实行了新的财务制度后,整个公司的成本降下来了,但是李全勇个人的业务费用却补上了这个差额。之前和小老板打交道时,吃饭顶多是几百块钱,大多数时候,赶上饭点儿,客户正要吃饭,就招呼他一起吃了。送的小礼品也花不了太多钱。而现在李全勇有时一顿能吃几千块钱。
“没办法,跟大企业打交道,你不能心疼这点钱。”听李全勇这么说,张齐一觉得也有道理。用与小老板打交道的标准来接待大客户,确实不合适。后来,对于李全勇报上来的费用,张齐一干脆不看数字,直接一闭眼就签了。
与此同时,李全勇做成功的单子的利润率始终没有好转,基本上都是在刚刚能够赚钱的红线上方一点点。几个董事对此都颇有微词,“李全勇现在说拿给客户的费用,都没有任何凭证,也不知道真假。”
张齐一找李全勇谈了几次,李全勇的说法和之前区别不大,仍是前期“公关”成本高,以后慢慢会有改善之类。张齐一虽有疑惑,但也接受了他的说法。
如果不是前几天的另一个新发现,张齐一仍然不会对李全勇产生怀疑。几天前,有人向张齐一汇报说,李全勇更换了一部分配件供应商,价格比之前贵了不少。“用人不疑”之类的话,在张齐一的脑子里过了几遍,但联想到李全勇居高不下的业务费用和始终没有好转的利润率,他还是叫人去调查了新的配件供应商,发现其中几家,就是李全勇的亲戚开的,估计这些供应商在亚星,就是李全勇的老关系,现在又重新联系起来。
秘密会议
来不及整理自己复杂的心情,张齐一立刻召集了公司的董事和当初一起创业的几个管理者,召开了一个“秘密会议”,会议的主题只有一个:李全勇的去留。如果让李全勇离开,损失会有多大?如果将他留下,又该如何安排?
“如果让李全勇离开,首先,业务层面必然会发生震荡。过去两年时间,公司资源一直向大客户部倾斜,已经有一半的销售来自大客户,虽然利润不高,但是却增加了和厂商谈判的砝码,年底得到的厂家返利也比之前要高了许多。而且人员也扩张了不少,如果这块业务萎缩,公司必然要进行一次调整。其次,他一定会带走所有的客户资源和自己的团队。如果他带着这些资源投靠我们的竞争对手,那问题就更棘手了。”
“对呀,即便公司能顺利渡过这次震荡,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谁来接手李全勇现在负责的这块业务?”
谁来接手李全勇的工作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张齐一将公司现有的人考虑了一圈,沮丧地发现,包括自己在内,目前恐怕是没有人能够担起这块业务。李全勇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低估的人,他看起来不是那种成熟、世故的人,给人很可信、实在的感觉,也正因如此,张齐一对他的控制实际上非常弱,对他给予充分的信任。
“我们要担心的不止是李全勇,还有行政总监姜涛。”
这一提醒让张齐一一个激灵。李全勇担任总经理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增加行政部门作为总部的业务协调就是其中一项。行政总监姜涛是李全勇找来的。张齐一知道这是李全勇安插的“自己人”,但他当时不以为意,觉得李全勇以一个“外人”的身份担任总经理,安排几个信得过的“自己人”协助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大多数分公司经理很少能见到忙碌的李全勇,只能见到行政总监,因此,这个人也掌握了公司很多重要的信息。
张齐一开始深刻地认识到当初任命李全勇为总经理太过草率了,看来自己一到关键时候,还是受“成王败寇”的逻辑左右,没有对这个决策的后果做足够的考虑。
“将公司的股权让给李全勇一部分,把他和公司拴在一起,再对他的费用和关联业务进行适当的控制呢?”张齐一思索了很久之后,缓缓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大家都安静了下来,没有人赞成也没人反对。
其实话刚出口,张齐一就自觉这主意实在不高明,且不说控制李全勇费用和关联业务会不会让他不等被辞退,直接撂挑子走人。光说分配股权这一项,几个董事肯定都不会同意,这样无疑是摊薄了他们的股份。
“我觉得这不太合适。”一个董事似乎看出了张齐一的心思,“倒不是我们在乎这点股份,关键是这点股份年底的分红,真的能打动李全勇吗?”
关键词:营改增 企业 利弊
一、“营改增”对企业有利影响的分析
“营改增”试点改革实施至今已将近两年。当前,我国正处于调整经济结构,以及完善税制的关键时刻,“营改增”改革对企业的影响无疑具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1.“营改增”有利于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受“营改增”影响,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主辅分离、专业化协作的方式,重新寻找产业链的定位。武汉工贸有限公司是湖北省地方家电连锁企业,“营改增”之后,该公司于2013年9月底成立独立的物流子公司,通过主辅业分离进一步扩展市场。通过对外提供服务后,该公司增值税抵扣范围更大,营利前景更广阔。
除了企业自身的转型升级,“营改增”对于整个行业的细化、升级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往业务环节越多税负越重,“营改增”消除了重复征税。企业从以前不得不外包,到主动寻求外包。以IT行业为例,“营改增”后IT行业更加集群化,从市场测算情况来看,“营改增”后不少IT软件企业的外包比例达到20%以上。这样既能提高收益水平,也给小公司发展壮大的空间,有利于整个行业集群化发展。
“营改增”后,由于企业外购的设备和服务都可以允许抵扣,而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允许抵扣更是吸引企业加大设备的更新与改造力度。网易公司财务总监刘正俊介绍说,从2012年底实施“营改增”以后,网易公司加大对增值税抵扣链条上相关固定资产和服务的采购。从8月份的增值税申报情况来看,该公司固定资产进项所抵扣的税额就达到了218万元,这说明公司在8月份的固定资产投资额超过1500万元。此外,2013年上半年,浙江有代表性的试点企业普遍加大了对固定资产设备的投入,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分别达到6980万元、3402万元、3390万元。
“营改增”从制度上促进了试点纳税人加速设备的更新与改造,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有利于产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2.“营改增”有利于部分企业减轻税负
无论是试点行业和企业、还是购买服务的制造业,其税负都由此而减轻。以上海市为例,通过一年“营改增”的试点,2012年,上海市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累计减轻有关企业税负高达170余亿元,且服务业减税效果最为明显,实现10%以上的增长。同样,“营改增”后,青岛市一些交通运输企业、电视广告企业税负有较为明显的减轻。经测算,青岛公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每年将减税2000万元,青岛广播电视台预计年税负降低14.3%,对当地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互动良性循环起到积极作用,也为促进青岛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了机遇。
具体就统计数据而言,2013年9月-10月两个月时间里,青岛市增值税纳税人整体减税已达2.45亿元。其中,“营改增”效果明显,试点纳税人减税1.29亿元,减税幅度为22.2%;非试点一般纳税人则增加抵扣1.16亿元。此外,多数试点纳税人税负均有所下降。试点的一般纳税人中,4037户税负减轻,占一般纳税人的37.7%,减少税额2.25亿元;不过,有1131户税负增加,占10.5%,增加税额1.2亿元。增减相抵后,共减少税收1.05亿元。小规模纳税人税负则因税率降低而全面下降,共减少税收0.24亿元,减税幅度为36%。
从行业来看,在11个试点子行业中除物流辅助、管道运输业外,其它行业税负均呈现下降态势。其中,交通运输业整体税负减少7850万元,减税幅度为41.12%,主要是航空运输服务采取预征率征收拉低了整体税负;现代服务业中,减税数额较大的为文化创意服务、信息技术服务、鉴证咨询服务、广播影视服务等。
3.“营改增”有利于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总体来说,随着税收制度的改革发展,为了能更好的适应这个税收制度,企业不仅单单只在财务制度上进行改革,还需在经营模式、市场营销、对外服务、对内管理和生产组织方式等多方面的进行改革。如很多企业从商业链的构建开始,对财务管理、合同管理、合作伙伴的选择上等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和企业机制,使得企业管理水平大幅度上升,再鼓励企业的科技创新,加速企业资产更新,降低税收,最终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4.“营改增”有利于同业整合,鼓励其他参与国际竞争
“营改增”还有诸多好处,如企业可以将财务、人事等职能部门服务外包,降低行政管理成本,同时取得进项税额进行抵扣等;引导企业同业整合,如这次“营改增”交通运输行业中的不少陆路运输企业税负增加,主要原因是企业本身管理分散、财务核算基础差,企业的车辆多为个人经营挂靠模式,可以通过合作、契约、股份等形式组成经营联合体,进行同业整合,便于取得、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营改增”后,服务外包实行零税率,为服务类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扫除了税收障碍。 以青岛市为例,在实施“营改增”的8月-9月两个月内,该市已有3户应税服务企业实现出口服务,享受抵退税额127万元,有利于激励企业对外参与全球竞争的积极性。
二、“营改增”对企业不利影响的分析
尽管“营改增”试点的步伐在稳步推进,此次税改的积极意义也在企业运行过程中不断显现,但是,由于制度执行的衔接缺少具体的参考范例,“营改增”和增值税税收制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需要在以后的改革中进一步完善。
1.“营改增”对抵扣不足企业会造成税负增加的不利影响
这一特点典型的主要是交通运输业,其可抵扣税额少,较大部分试点企业的税负并未减轻,反而有所上升。这是由于这部分企业可以抵扣进项税额的主要是经营初期所购进的固定资产。但是这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比如运输工具,其经营周期大概是5年~10年,这样可以预计,企业在5年~10年内仅仅可以抵扣一次固定资产进项税。此外,一些有形动产租赁企业,也比较容易出现税负上升的情况。因此,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的实际情况,采取对应措施,以降低税负。
与此同时,由于可进项少的服务业中从事金融服务业及信息服务业的企业的主要成本构成中固定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而该些成本不能产生进项税,其成本可抵扣的项目比重过低,则进一步导致税基过高,变相增加了税负。
在上海等地“营改增”试点地区,一些交通运输企业就存在税负不降反升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车辆等大型固定资产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前购置,其进项税不允许抵扣,但是在“营改增”实施后,其形成的销项税会远远高于进项税抵扣。同时,由于税改政策实施之初,一些相应的措施还没有全部推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比如,路桥费是运输企业的主要成本,但是,由于路桥费还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因此,交通运输企业的路桥支出不能抵扣,相应增加税负。
2.“营改增”对企业财务核算带来调整的挑战
由于增值税,其计算相对比营业税要复杂一些,收入入账的方法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举个实例说明,企业收入要按一定税率进行扣除销项税额,成本也要抵扣进项税额,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以一种全新的应交税金方式审核,应交的税金是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之间的差额,所以一旦企业实行“营改增”,那么必须要对企业的会计审核做出调整。因为增值税在我国分为试点和非试点,所以对于跨试点和非试点的企业将会使得在企业内有两种税收制度,税收的衔接和调整很是麻烦,加大会计核算的难度,这对该类企业是一种挑战。
3.“营改增”还可能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税务风险
比如不熟悉政策,不能很好地运用现有政策和资源,对相关经营状况不能充分预测和应对。因此,笔者建议,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实施,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经营情况对企业未来发展做好科学地合理规划,并就有关涉税事项进行分析,根据“营改增”实施政策并结合企业内部管理流程,对各个纳税环节进行税务风险控制,这样,可以帮助企业节约成本,真正意义上享受到“营改增”政策所带来的优惠。
总之,“营改增”是一项全面而系统的工作,企业在实施过程中不能简单定义为税种的改变,而是应该从多个角度,尤其是从财务角度,分析企业生产、销售以及经营的各个税负环节,重新审视和改变现有内部控制流程,最大程度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周丽娜.“营改增”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及完善措施探析.创新科技,2013.08
[2]陆琳.“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经济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3]王思杰.浅析营改增政策对企业税费的影响.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
【摘要】作业成本法(ABC)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成本计算方法,本文回顾了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分析了国外在调查作业成本法应用上的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上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规模上明显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而产品的多样性、竞争压力和作业成本法使用程度的正向关系以及使用者和非使用者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在统计上并不显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为了获得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
【关键词】作业成本法香港成本结构
一、作业成本法的发展背景
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两个重要因素。一个是先进的制造技术的应用,另一个是先进的管理理念的推广和实施。本文所讨论的作业成本法是成本控制方面的又一新领域。许多学者都对作业成本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证考察(Staubus,1971;1987a;1987b;Johnson,1988;Kaplan,1994等)。
技术上的变化使许多公司的生产制造环境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用大量机器和由计算机控制的仪器设备,使得生产制造过程的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从而减少了从事直接生产的人工。而许多早期的会计系统主要是为人工成本的计量和报告而设计的,已不适用于自动化生产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会计系统,将过高地估计高产量、低复杂度产品的成本,过低地估计低产量、高复杂度产品的成本,无法准确地知道每一种产品的毛利,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难以立足。此外,随着经营复杂性的增加,产品、服务的多样化也随之增加,要求更为精确地定量资源消耗,产品组合、定价和其他决策也都需要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1987年哈佛商学院的RoberKaplan和RobinCooper两位教授所进行的研究使作业成本法赢得了广泛的重视。作业成本法在精确成本信息、改善经营过程、为资源决策和产品定价及组合决策提供完善的信息方面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目前,世界上许多先进的公司已经实施作业成本法以改善原有的会计系统,增强企业竞争力。
文献中所调查的公司分为以下几种类型:①先进的国际制造企业;②会计师事务所的顾客;③专业会计软件公司的顾客。选择先进的制造企业是因为该行业里的企业被认为是高度自动化的,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条件,其行业的产值增长在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中占有很重要的比重,也最能代表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先进程度。后两者的选择主要从作业成本法的传播渠道入手,从专业的软件公司中购买有关作业成本法软件的顾客,以及要求会计师事务所提供作业成本法服务的客户不但对作业成本法有所需求,并有进一步实施的行动。他们是了解作业成本法实施情况的最好窗口。
2、调查的反馈率、发放对象及调查方法
高的反馈率说明分析结果是具有代表性的,但一个国家的统计分析并不一定适用于其它国家或其它行业。
调查表的发放对象大多是财务总监、财务主管,或者常务经理(工厂经理、产品经理、材料经理、设计工程师、制造工程师、市场营销经理)。这些人熟悉公司日常的经营运作和财务制度,又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一般员工更具备了解作业成本法的能力,且具有实施一定决策的权力。
调查的方法主要包括邮寄问卷调查、面对面采访以及电话采访。当前实证研究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法(fieldstudy),针对有限的研究对象,采用邮寄调查方法可以从研究对象的横截面上提供深入的分析,且收集资料的成本较低。面对面采访或电话采访相对邮寄问卷调查具有更高的反馈率和言语上细致的沟通,更有利于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
3、调查的反馈类型
对作业成本法调查的反馈类型有如下几种情况:
通过对反应者具体的分类,一方面可以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新知识传播的情况,另一方面可以更进一步重点调查作业成本法作为一项管理技术应用的情况,在同样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前提下,通过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在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系统、产品的多样性、竞争环境等特征方面的对比,来分析作业成本法的实施和哪些因素有关。
尽管作业成本法在学术界很早就出现,作业成本法的知识也越来越被人熟知,但其实际应用并不广泛。Armitage和Nicholson(1993)比较了加拿大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后发现,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例较小:加拿大为14%(1992),英国为6%(1990),美国在1991年为11%,1993年显著增加到36%。同样的,Teoh和Schoch(1993)发现作业成本法的使用率较低,澳大利亚为17%、马来西亚为13%。Inners和Mitchell(1995a)的最近调查显示被调查的英国公司有20%采用作业成本法。
4、分析数据的方法
在问卷的设计上有几种类型,一种是问题回答型的,例如“您认为哪些因素决定了您的公司使用作业成本法”,还有一种是直接列出可能的答案,让被调查者选择,还可能让每个选项带有权重,评价其重要性的大小。问题的内容首先涉及被调查者的信息和被调查者公司的有关情况,接下来是对作业成本法知识掌握情况的了解,大多不会直接询问被调查者“您是否了解作业成本法”这样的是非题,而是就作业成本法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询问被调查者,以测试作业成本法真正被了解的程度。至于考察哪些因素影响作业成本法的实施,主要通过比较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企业的数据(公司的人数、生产线的数量),作相应的统计分析,检验其差异的显著性来判断该因素是否是实施和未实施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明显区别之一。关于实施者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主要通过一套评分办法对比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满意程度来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5、文献中的主要结论
(1)实施作业成本法和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在拥有作业成本法知识的反馈者中,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现存成本信息不准确;②面临相对较激烈的竞争环境,例如与日剧增的自动化生产;③目前缺少制定决策的信息,如非财务信息;④目前面临资源分配的问题。
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原因主要有:①作业成本法太复杂太耗时;②目前的会计系统还够用;③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收益不确定;④缺少经验;⑤员工不熟悉或不愿意使用作业成本法;③管理决策或过程中的不便;⑦高昂的实施费用;⑧选择成本动因有困难;⑨目前缺乏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降低开发作业成本法和跟踪作业活动的费用;⑩人力资源的缺乏和过高的培训费用。
(2)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的特征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和公司的一些因素有关,如公司的成本结构、现行的会计体系、成本的多样性和竞争环境。
A、成本结构
对作业成本法关注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可以更为精确地将制造及用分配到产品上去,通过增加成本库,更多地基于作业而非产品成本,采用一种使用面更广的成本动因。引进作业成本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最近几年里成本结构上的变化(制造费用的增加,Cooper和Kaplan,1988)。基于这种假设,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都具有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即制造费用相对价值附加成本(直接人工十制造费用)很高。
B、现行的会计系统
引进新的会计计算方法的价值依靠现行的会计系统。有关作业成本法的文献认为传统的会计计算方法使用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有限(详见Cooper,1988b)。而作业成本法增加了成本库(作业)和成本动因。管理层在考虑实施作业成本法时,通常会考虑是将作业成本法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还是将该系统和现行的会计系统融合(Cooper,1990,1991)。YvonneP.Shanaban(1997)认为做上述决定时应考虑到两个因素,一个是改变现行的会计系统的有效途径,另一个是开发和现行系统融合的软件成本。
C、产品的多样性
产品的多样性是引起传统会计系统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发生成本信息扭曲的原因之一。产品的多样性包括:产品产量的多样性,规模的多样性,原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Cooper,1988a)。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往往产品多样性程度较高。值得一提的是,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其定制化的产品多于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原因有可能是,虽然定制化的产品通常意味着产品的多样性、材料的多样性和安装的多样性,但是定制化的产品通常会增加开发新的会计系统的成本,会计成本的重要性通常被定制化的程度所决定。
D、竞争环境
Cooper和Kaplan(1991,pp372)对作业成本法使用的情况进行了描述:如果现行的会计系统是在测量成本高、竞争弱、产品的多样性低的背景下设计的,那么当测量成本变低、竞争变得激烈、产品的多样性增加时,实施作业成本法是可行且有利的。
由于经济环境越来越动荡,竞争越来越激烈,相对于作业成本法而言,传统会计增加了由失误造成的成本,因而改善现行的会计系统显得十分重要。
E、公司的规模
有很多资料表明公司的规模是区别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一个重要的特征(Ask和AX,1992;Drury和Tayles,1994;Davies和Sweeting,1993;Innes和Mitchell,1995)。由于大公司拥有更为强大的沟通渠道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信息的需求更为强烈,所以他们比小公司对作业成本法更感兴趣。
(3)作业成本法的预期收益和实施中的问题
实施作业成本法可能带来的收益有:提供更为精确的产品成本;为定价策略提供相应的成本信息;加强对成本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坚持改善市场营销策略;提高产品的盈利性;确保可标识的成本动因;产品盈利性的有效分析;改善成本控制;提供准确的业绩指标。
与此同时,在实施作业成本法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成本动因的标识;成本和成本动因间因果关系准确性的把握;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成本;和现存会计系统的融合;向高层推销作业成本法的思想中遇到的阻力;如何获得低层员工的支持。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全世界有一部分公司已经开始使用作业成本法来改善他们旧的会计系统,究竟作业成本法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1987年Howelletal在由IMA和CAM-I主持的研究课题中,就实施作业成本法之后公司对产品成本和业绩衡量的满意程度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如下:
①所有的被调查人员报告,实施作业成本法至少改善了会计管理系统的一个领域,同时也报道了在业绩衡量系统上的重要突破。
②实施作业成本法后,公司在产品成本上的满意程度和作业成本法在产品定价及组合策略中的使用程度呈明显的正向关系。作业成本法在成本削减上的满意程度和常务经理使用作业成本法信息的程度也呈正比。这表明对作业成本法越满意的经理人员越有可能采取实际行动有效地使用作业成本法来影响决策。
③在作业成本法使用之前,被采访者对传统的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很少有信心,传统的会计系统是为部门和外部报告而设计的,它们服务的顾客面较窄。而实施作业成本法可以改进成本信息的准确性,作业成本法所提供的信息将支持产品资源决策、产品定价和组合策略,而这些也支持顾客盈利性分析。
二、对香港应用作业成本法情况的研究
我们于1999年对香港地区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情况进行研究,采用信函调查表的形式对810家公司(包括上市公司和CIMA-theHongKongbranchofthechartdedinstituteofmangementaccountants中的非上市公司)进行了调查,致函给每家公司财务总监或负责财务方面的经理。反馈回90份有效的调查表,反馈率为11%,其中包括47家上市公司和43家非上市公司(见表2)。在90家公司中有10家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4家上市公司和6家非上市公司),另有4家(2家上市公司,2家非上市公司)即将打算实施。调查表的设计涵盖一些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细节、使用作业成本法的经历和公司的基本情况等。从反馈的信函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中平均使用年度为四年,很显然大量公司接触作业成本法的时间还不长。在没有使用、暂时也不打算使用作业成本法的76家公司中有37家知道作业成本法知识,有39家知之甚少。
1、使用作业成本法的行业情况和规模结构
行业因素对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影响(由于调查数量有限,排除个别行业(使用数=总数》。公用事业的使用率比其它行业都高,这点和工业制造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程度较高的假设并不相符(工业企业通常被认为是自动化程度较高,具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和非使用者的比较
给出使用者和非使用者规模的比较,三个测量规模的标准(员工、销售量和总资产)都显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规模上都大于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这一点和AskandAx(1992)、Bjornenak(1997)、Brightetal(1992)、Chungeral(1997)、DruryandTayles(1994)、InnesandMitchell(1995)等的观点一致。规模较大的公司对信息有更大的需求(基于大公司本身的复杂性),其本身又是一个信息的中心,有更多的资源来实施作业成本法。Bjornenak(1997)认为作业成本法的传播采用一种分级目录扩散的方式,首先在大公司应用,继而向小公司扩延开来。
(2)产品的多样性
Bjornenak(1997)认为使用ABC的公司可能有更多的产品线。量大且种类繁多的产品其成本分配比只有少数或者一种品种的产品困难。Bjornenak(1997)归纳了两种衡量产品多样性(Productdiversity)的标准,即定制化产品的程度和产品的数目。我们采用一种类似的归类方法。问卷询问被调查者所拥有产品线的数目。如表3所示,使用ABC的公司比非使用ABC的公司拥有更多的生产线(551条对297条),标准方差较高,然而,统计上的区别并不显著。我们同样向调查者询问他们定制化产品占总数的百分比(针对特定的顾客规格)。在表3中使用ABC的公司其定制化的比例也较高(59%>45.36%),但和非使用者的差距并不大。表3的结果显示产品的多样性和使用ABC之间正向关系的方向性支持在统计上并不显著。Bjornenak(1997)认为定制化和使用ABC之间成正向关系,但在实证研究中却发现了统计上的负向关系。他解释这种现象是因为较高的定制化产品对公司而言太复杂且昂贵,还不如使用传统的会计方法。
(3)竞争的压力
Cooper和Kaplan(1991)认为当公司内部竞争程度比较高的时候,作业成本法将会发挥重要的优势。高度竞争性的产品由于盈利较少更需要精确的成本信息来确定真实的盈利情况。我们按照Bjornenak(1997)使用下述两个标准来衡量竞争情况。(1)询问被调查者其竞争伙伴的数量。(2)销售额中出口的数量(因为出口市场比境内市场的竞争更强)。从表3中看出,尽管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比起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的企业面对更多的竞争者(平均数是213对170),但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显著。对于出口额而言,有类似的情况。Bjornenak(1997)同样发现在使用作业成本法和没有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中在竞争压力方面的差别在统计上并不显著,与此相反的是,Chungetal(1997)发现激烈的竞争有助于企业使用作业成本法。
(4)成本结构
作业成本法和传统的成本计算的一个重要的区别在于对间接费用(制造成本)的分配上。如果企业的制造费用很高的话,使用作业成本法会比较有效。Bjornenak(1997)发现高的制造费用和使用作业成本法之间呈正向关系。但我们研究的结果与此相反,显示了使用作业成本法和非使用作业成本法企业在成本结构中的差异,两者的平均百分比很接近,在统计上没有显著区别。所以说在香港,成本构成中制造费用比例较高并不是使用作业成本法公司的显著特征。
3、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
问卷调查表询问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实施的经历。实施作业成本法和打算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只有14家,有作业成本法使用经历的只有10家。由于样本容量较小,讨论有关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和经历比较有限,正规的统计假设检验不可行。
调查表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的动因,将其重要性划分为10个等级:“1”代表不重要,“10”代表很重要。如表4所示,使用作业成本法获得了“更为准确的成本信息”这一项拥有最高的分值,说明其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改善经营过程”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作业成本法可以把成本追溯到各作业上,并有效识别在运作过程中的缺憾,使非有效的过程变得有效。一些公司用作业成本法来进行产品定价和产品组合,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6.92。作业成本法同样可用来作资源决策,该激励因素的重要性为5.11。
4、实施作业成本法的支持
我们还调查了实施作业成本法是从哪些部门获得支持,把反应结果划分为10个等级。“1”表示低的重要性,“10”表示高的重要性。如表5所示,尽管作业成本法是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但会计和财务部门并不是支持作业成本法实施的重要力量来源。有可能一些会计人员认为作业成本法是对他们已经建立起来的工作构成威胁。更值得注意的是,会计和财务部门比起其它部门较少使用作业成本法的数据。该结果和表4的“作业成本法的主要动因是完善产品成本信息”的结论有悖。
5、设计和实施作业成本法中遇到的困难
作业成本法是一项比较耗时和复杂的体统(Armitage和Nicholsom1993;Chungetal1997),鉴于此,我们对一个作业成本法实施时各阶段进行了评价。把各阶段标识为10个等级:“1”表示不困难,“10”表示非常困难。表6显承了研究的结果。实施作业成本法最困难的是为系统收集资料。为新的作业、产品、组织机构调整作业成本法的实施细节同样是一项困难的工作。将作业成本法融入现行的会计系统也是一项有挑战的工作,需要补充新的熟练的技术人员。根据调查显示,标识作业成本库和确定成本动因被认为是作业成本法组成因素中最简单的,这一点和Armitage和Nicholson(1993)的结论刚好相反。
6、对作业成本法的满意程度
作业成本法的使用者被调查是否对新系统满意。如表7所示,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前,通过对6个特征的描述(业绩表现、成本削减、过程改善、成本信息、定价策略以及资源决策),反映公司对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持有较低的满意程度。在使用作业成本法之后,除了资源定价方面外,其它方面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几乎提高了100%。尽管反馈者的数量不多,但在满意程度增加的幅度上确实引人注目。Swenson(1995)同样发现了美国制造企业在成本系统上的重要改善。
7、不采用作业成本法的原因
针对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企业,我们调查了不实施的原因(1=因素不重要,10=因素很重要),如表8所承。“缺少足够的培训人员”是不实施作业成本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现存会计系统的满意和缺少来自上层的支持也是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和Chungetal的结论一致。被调查者同时反映安装实施可能需要很多的时间。
三、结论
作业成本法在过去10年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新型的咨询公司已经扩展了作业成本法的应用范围并研发出相应的软件,极力将这种服务推向市场,推销给现有的和潜在的顾客。“作业成本法”也成为大学会计课程中必须掌握的内容。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调查作业成本法在香港的实际应用情况。迄1999年为止,作业成本法的使用并不是很广泛,在被调查的公司中,有11%的公司已经使用作业成本法,5%的公司打算使用。其中一个问题是:会计方法的定义,有的公司使用的会计系统非常类似作业成本法,但他们不叫作业成本法,而自称为使用作业成本法的公司可能使用传统的成本库和成本动因,所以在调查表的设计中,对作业成本法的细节都有较为详尽的提问,以防止由于定义而造成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