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1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寒假复习方法一、寒假生活要有规律,劳逸结合,完成每天的学习计划

平时大家一起上课一起做作业,想赶上别人或者想与别人拉开差距不容易,甚至想巩固自己的强项,补弱科都没有时间。这个寒假对即将高考的你们而言,将是实现复习备考跨越式发展的最后机会!因为你们有了可以供自己支配的大块自主时间了。静下心来,梳理一下考点,找出自己的缺陷所在,然后有的放矢的进行重点突破。每天保证上午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下午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晚上三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掌握不好的考点,一一列出,做好计划,分几天复习,复习重点知识点,再看错题,再对应练习模拟题。

二、细化系统知识、形成网络、夯实双基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较强,建议更多地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①运用图形知

识结构,提炼能力要求和具体方法;②精学精炼,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③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散,不容易抓住重点,需要记忆内容多。此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①以现实问题作为切入点,统领人文地理知识;②结合区域特征,善于进行对比分析;③拓展知识面,适应现实中人文地理内容的迅速发展;④加强逻辑推理,学会科学表达。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中具有基本的地球模型,有经纬网构成的易于定位和描述相互位置关系的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不仅要关注地表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形、河流、土壤、生物、矿产、工业、农业、城市、交通、人口等问题从此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三、对知识进行整理加工

①整理知识系统:对知识的层次、脉络、体系要整理清楚,列出知识系统表。

总结知识规律:对地理知识的运动规律、分布规律、变化规律等应进行总结。

③分析知识联系:地理知识有纵向联系、横向联系、多向联系,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有因果关系,并列关系,从属关系等。

④概括知识结构:概括各局部知识的组成要素,分析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列出结构式或关系式。

⑤比较知识异同:知识间的相同、相异、相反、相似,要设计比较项目,列出比较表。由纵向比较,横向比较,中心内容比较,综合比较等。

⑥归纳知识特征:抓住地理事物的特征进行归纳,便于掌握地理事物的特性或区别于其他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在整理知识过程中查漏补缺,在加工知识过程中加深理解,在重组知识过程中明确系统结构,在应用过程中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四、重视对地理事实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思考,而不要只注意结论的背诵。

①要学会总结复习方法,对地理事物的成因分析,规律总结,图像判读要领等要能够自己表述,把记忆过程变成思维过程。

②要动态的观察地理事物或现象,对其形成条件,组成要素,构成原理,发展过程,变化趋势等进行分析,从而掌握基本内容。

高中地理的六大表述法1、分析推理性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与上面的“归因层次性表达”不同,它是线性的;

具有严密因果逻辑关系,层层推理,环环相扣;少一个环节就会觉得不够严密。所以,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跳跃。

2、区域比较性表达:这类表达是要紧扣不同区域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的。

有的是直接设问区域间的异同点,比如,“比较欧洲和北美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异同点,并分析其原因”;有的是不直接设问的,但它隐含着区域比较,如“为什么水稻种植的分布最北界是在三江平原一带?”隐含着三江平原与其他同纬度地区的热量比较。

3、图表辅表达:表达交流的不仅仅只有语言文字,图像也是。

所以,当仅用文字来表达有难度时,可以借助图像,特别是涉及地理空间概念的一类问题。使用得好,即可以准确简洁地表述,还可以节省时间。

4、特征描述性表达:特征描述是近几年高考试题中考查比较多的一种能力,但失分率较高。

究其失分的原因,一是不能捕捉特征,二是描述不清。如果能从特征的成因角度去组织文字,是正确把握和描述特征的一个方法。

5、归纳总结性表达:高考地理试题中,经常会利用新闻热点报道,从地理要求、地理角度进行分析归纳比较好。

这类答案通常就隐藏在文字和图表中,但不能照样摘抄文字,要结合地理原理将它重新组织。

6、归因层次性表达:某一地理现象(事物)的发生,总是有其原因的,而且这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分析原因时要有主次先后,这样才能显得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否则不仅会颠三倒四,还会漏答要点。

高一地理复习方法1.抓“概念”重“消化”

复习时,要十分重视概念,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理解、消化、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时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教学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问题中进行。老师重视概念教学,学生对概念就特别留心,“扣”得很严。经过长期训练后,学生分析、回答问题时就严密多了。

2.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3.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这不仅仅是纬度位置决定的,与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向)、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作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如,上海为什么能发展成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城市?这要从地理位置、交通条件、所处地形区、农业基础、原料来源、历史因素、技术力量等方面综合评估。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各要素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往往是一个环节出问题,就会引起连锁反应,破坏生态环境。这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证实地理环境的综合性特点。如:森林、草原遭到破坏,就会引起水蚀、风蚀,加剧水土流失,导致气候恶化。这些变化又会影响植被的恢复。这一恶性循环就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也足以证实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的特点。

掌握了全面分析问题的方法后,就可避免观察事物时的单一性、片面性、简单化,从而认识地理事象的复杂性、整体性、内在联系性。

4.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事物既有共性,更具个性。每一区、一地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就是同一区域内部也不会一模一样。

如:为什么欧洲有温带海洋性气候,亚洲却没有?为什么亚洲季风盛行而欧洲却没有形成?这一问题要从海陆位置、气压差异和所处的气压带、风带上去思考,也只有从这里入手分析才能切中事物的要害。像这类“个性”问题还有很多,如:为什么地处北极圈的摩尔曼斯克港终年不冻?为什么地处副热带高气压带的乞拉朋齐成为“世界雨极”?为什么纬度较高的吐鲁番盆地成为全国夏季温度较高的地方?

5.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形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个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流的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6.抓“一般”推“特殊”

这是一种演绎推理的思维形式。摸透了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后,就可推知个别的、特殊性地理事物的特征。如,从气压带、风带和世界气候图上,可找出这样一条规律:凡是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由此可知,英国、法国西部、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同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智利西部南纬40°—60°的地带,同样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7.抓住“对比”找“异同”

用比较法学习地理是一种常见而且有明显效果的方法。比较的范围可大可小,比较的内容可多可少。即可综合比较,也可单项比较;既可从自然条件方面比较,也可从经济条件方面比较;既可进行纵向比较,又可进行横向比较;既可对同类事象比较,又可对相关而不同的事象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同点。

8.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从各种考卷中,发现仍有不少学生计算不过关,因粗心大意或基础太差,失误很多,影响成绩。

为了培养、提高学生的地理运算能力,要作以下分类练习:

(1)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2)地方时与区时的计算。

(3)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4)垂直气温的计算。

(5)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6)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7)昼夜长短的计算。

(8)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9)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等。

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的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9.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现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1)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2)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3)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学生会勾画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4)对于老师来说,讲课时要做到边讲边画。

10.抓“新知”拓“视野”

每年高考都要涉及一些教材以外的新知识。所以,对报刊上的“新闻”不可不留神。诸如:

(1)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

(2)国内外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的开工和竣工。

(3)国内外严重的自然灾害。

(4)国内外新开辟的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

(5)地学新理论、新探索。

第2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地理学科在文科综合中,是一门比较接近理科的科目,既需要人文学科的广博,也应有理科学习的思维,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地理的复习方法一、提高整体梳理地理知识的能力

在第一阶段复习时,知识点落实到章节,用的时间较长,是以单元为单位重点讲解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回归课本防止知识遗忘的同时,应该做好知识的整理和归类工作,对高中地理重点和主干知识进行归类,可得出几种类型。

(1)影响因素类。如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影响气候的因素、影响等温线弯曲变化的因素、影响海水温度和盐度的因素、影响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区位因素类。如工农业的区位因素、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区位因素、交通(铁路、港口等)建设的区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义类。如减少水土流失的措施、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措施、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铁路的作用和意义、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的作用和意义等。

二、提高地图的解读能力

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也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因此绝大部分高考题都以地图为载体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信息、解读信息的能力。地理中的图片本质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间变化、地理事物之间的关系(数量关系、逻辑关系等),因此在复习时应注意对图表进行分类整理,抓住其共性,总结读图规律,提高读图、析图能力。

(一)掌握好读图的基本步骤

(1)先看所给地图的图名。图名是一幅地图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图所示的区域和主题内容。例如中国工业布局的变化图,不仅表明了地图所示区域是中国,还表明了地图所示内容是中国工业布局的时空变化。

(2)细辨图中图例。当地图上出现多项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时,首先可从图例中找出各项地理事物的名称,然后分门别类地分辨识别它们的分布特点。

(3)重视图中分界线。地理分界线是判断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据,如洲界线、国界线、日界线、晨昏线等。

(4)注意空间位置或形象特征。可通过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来认识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东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国的轮廓近似六边形,智利的轮廓像长剑。通过阅读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义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铁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顺序去读图。

(5)分析判断。在地图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时,可以从整体到局部作层层分析,找出规律,最后作进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辅图。有些地图配有辅图,如课本中的洋流图,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辅图,我国的地图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诸岛的辅图。辅图有时有很重要的信息,读图时更需注意主图与辅图的关系及相对应的位置,不可忽视。

(二)应加强图图、图文转换训练

要让学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识都可在图上直观地反映出来,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在图上可以显示得更为紧密和清晰。复习时要坚持图文结合的原则,并加上图文转化、图图转化训练。如将局部图转化为全部图,将从某一角度绘制的图转换成从一个比较熟悉的角度去看,将试题中的图转化为课本上的图或文字等,使之转换到自己比较熟悉的知识体系中,从而方便解题。也可以根据课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将其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图表,以了解图像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增强自己的判读能力和绘制图表的能力。

三、提高地理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对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识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再如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等等。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概念。

要多角度进行训练,促进知识迁移。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问题,要整体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学习中注重加强对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解题的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如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如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如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等。

要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联系起来,以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平时要关注热点和重大问题,如全球变暖、北京奥运会、水土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问题、能源的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文明等。但不应盲目追逐热点,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中发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规律。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提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地理高效的复习方法口诀法

在地理学习中,我们会发现,如果把许多地理规律总结简化成一些简单的口诀,会使一些重要的知识点简化。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描述极点俯视图中南北半球自转方向,可以总结为"北逆南顺";概括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的流向可以用"夏顺冬逆";可以用"凸高为低,凸低为高",来总结等值线图中弯曲部位与两侧数值的高低差别。

总结归纳法

在考试中,会发现许多学生都会错在一些难记忆的知识点上,并且这种错误反复出现。那么可以要求学生把自己觉得难记的重要知识点及相应图表专门摘录在笔记本上,时常查阅,反复熟悉。常见的,比如,冬春小麦的种植和收割季节,世界大洋表层洋流分布简图,有关两分两至日的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规律,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对比,此外,在区域地理中需要摘录的知识点更多,这需要学生自己在平时及时的整理归纳。

专题练习法

许多学生在复习中总是一味埋头看书,记忆知识点,不愿意做题,结果每次考试都很不理想。复习中通过各种方法掌握知识点,最终都是为了学以致用,能够解答问题。实际上,做题是巩固和检测所复习知识点的一种最好方式。在每复习一个考点之后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运用刚复习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复习巩固了知识点,又培养了解题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并且这种解题能力的培养要贯穿于整个复习过程中。

图像图形记忆法

在复习中,常常发现这么一个现象,老师安排学生自己看书,往往学生就是把教材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结果,考试中考查的一些基本知识点,比如"宇宙空间的特点为辽阔、高真空、强辐射、失重",大部分学生却总是选择错误的选项。这说明学生看书后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掌握了。那么,这就需要学生在看完每一章节后,合上书本,仔细回顾一下,所看过的主要内容,自我检测,如果不大清楚,则需要再次查阅。并且,地理知识点多的这一特点也需要学生有一个好的知识点检测方式。

比较法

比如,复习气候类型时,可以把各类型气候的分布、成因、特点做比较;复习天气系统时,我们可以把冷锋与暖锋的概念、图形、符号、过境前时后的天气等做比较;复习区域地理时候,可以把岛国英国和日本的一系列地理特征做比较。还有,把东南亚、非洲、中美洲的热带作物做比较。总之,只要善于挖掘,总会发现有许多相似的地理事物。通过各项特征的比较,我们能够更好的把握比较对象的相同特征与不同特征,从而达到熟练掌握这些知识点的目的。

自我检测法

在地理这门学科中,地图是大量地理信息的载体。并且,地图是非常形象化和直观化的地理知识。我们通过地理图像图形,可以很好的掌握许多的地理知识点。比如,亚洲季风包括很多的知识点,但我们只需要记住亚洲季风的冬夏季风两幅图,就很容易的掌握冬夏季风的各自成因、源地、风向、性质、影响地区等。地质构造对于许多同学来说也是个难点,特别是背斜和向斜,实际上一幅褶皱示意图就能解决两者概念问题。还有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规律也可以通过一幅"马鞍型"图来掌握。图形记忆能够很好的简化地理知识点,减少我们的记忆强度。

摘录法

在复习过程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地理知识更具价值。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推理、分类、总结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总结归纳常常采取的方式是绘制知识结构图。比如,高一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主要知识点可以归纳成如下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提高地理成绩的方法一、手脑并用,图文并茂

学习地理最要紧的是在头脑中要有两张图,一张世界地图、一张中国地图。首先搞清楚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各个省份的具置、形状、地理特征等。除此之外,还要学会画图,如气旋与反气旋、地形剖面图、折线图等。经常练习画图,不仅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够加深对于图样的精确理解,在遇到类似题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作答。

二、梳理脉络,突出重点

学地理不能单靠死记硬背。背只是学习地理的基础,在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才是解题的关键所在。在解题时,一定要对题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所问的问题要切中要点,切忌答非所问。地理是文科中很有特色的一门功课:类文似理、识记与计算并重,理解与熟稔同在,这就需要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方法的得当,内容上要合理的取舍,熟记重点,主攻难点,清楚考点,方能取得制高点。

三、夯实基础,方法得当

复习地理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把自然地理的底子打好,做到乱熟于胸的地步,透彻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复习人文地理的基石,而且人文地理很多题目都是从自然地理中衍化出来的。自然地理知识很容易与历史的某些地域联系起来,综合的可能性很高,因此,有了扎实的自然地理知识作铺垫,再去复习人文地理时就有事半功倍之效,在解答具体的地理习题时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注重积累,强化理解

第3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课本插图;巧妙做法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2-1

一、仔细阅读课本读图,做到以图释文

插图与文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二者本应并驾齐驱,不分先后。但基于学生理解知识有阶段性和渐进性,理解课本文字的能力往往强于理解插图的能力的特点,因此在学习时,我一般指导学生先读文字。在读文字部分时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课本提出了什么问题,接下来用哪些例证解决说明了这个问题;其次旁边的附图是就哪段文字的解释补充。在文中归纳出知识点后,就应该用旁边的插图验证其知识点。读图要分步骤,先读图下注解和图名,看图上表述的是什么问题,再读图的轮廓,究竟图上画的是哪个区域、哪个部份。后读图上颜色,并注意图上是否有设色分层表。这些都读好了,最后再读图上的图例与注记。这样分步骤读下来,才算真正读完了一幅图。

以高一教材第二章中季风环流这一知识点为例,我让学生先读文字部分(包括活动题的文字),得出书上讲了两个问题,其一是季风概念,即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其二是季风成因,主要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书上的知识点明确后,再转向插图—东亚季风(图略)。按照刚才所说的读图步骤,先说明此处画的是亚洲季风。因此,图中黄色代表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东亚和南亚,而淡蓝色代表太平洋及印度洋的部分海域。两幅图可以看出1月吹偏北风,而7月吹偏南风,从而验证了季风的概念随季节而变化。再看1月,亚欧大陆是高气压,而太平洋一带是低压。故风从亚欧大陆吹向太平洋,相反7月亚欧大陆是低压,太平洋是高压,故风从太平洋吹向亚欧大陆,究其原因主要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高、低气压中心的变化,从而导致季风存在。如果仔细观察图,学生还会发现南亚夏季风成因则是由于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形成的。

二、加大对比反差力度,突出主干内容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具有选择的特性。在一定时间内人不能清楚地知觉所有的事物,只有那些鲜明突出的事物才可能成为知觉的对象,而其他事物则成为知觉的背景。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别越大,人越容易从背景中选择出知觉对象。地理教材中有很多插图,教师在处理这些插图时要尽量加大学习对象与背景的反差,对图形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地理事物力求鲜明突出,背景则要平淡,这样学生就能很容易抓住重点内容。教材第一章图1.20是一幅“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插图,读图时同学们对0°经线所在的中时区以东为东时区,以西为西时区,很容易理解。但对180°经线所在的东、西十二区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感到困惑。为了加大反差,我要求学生将其中的东时区描成红色,西时区描成绿色。我将自绘的时区和日界线图移向地球仪,演示时先把中时区对着学生,让学生辨方向:红色的东时区在中时区以东,绿色的西时区在中时区以西。接着旋转180°,将东、西十二区对着学生,让学生再辨方向。同学们很快就理解了为什么东西十二区所在的经线以东为西时区,以西为东时区。教材第三章图3.5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插图,寒、暖流分布的箭头很多,学生容易看花了眼。我就挑出太平洋来作为学习对象,把其他的海洋的洋流信息全部淡化,这样主次分明,利于理解和记忆,效果很好。

三、深入分析课本插图,强化深化课文

教师要想进一步提高对插图的运用效率,还需要“析图”这个环节来进一步获取知识。析图,即是根据插图显示的地理事象纵横分析,把图上的地理知识信息源源不断输入大脑,经大脑加工、处理并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使其规律产生的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因果联系的来龙去脉,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甚至突破课文内容,获取新知识。以高一地理《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为例,对这幅图大致分析时可得出这个结论:北半球一般有两圈洋流,即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圈和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圈。其中副热带洋流圈是顺时针流动的,而副极地洋流圈是逆时针流动的。而且副热带洋流圈东部是寒流、西部是暖流。但副极地洋流圈则相反,东部是暖流、西部是寒流。但是进一步仔细分析,会发现北印度洋不符合这一规律,原因是北印度洋究其成因是季风洋流。

析图不仅能使学生巩固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充分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发掘新知识的能力,并提高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再次回忆课本插图,重新复述课文

第4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中地理;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1-0197-02

地理教材是地理课程内容的载体,是教师进行和引导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地理教材指的是地理教学大纲和地理课本(教科书)。地理教学大纲一般指出了在中学阶段要求掌握的地理基本知识内容和基本技能,多以条目形式进行规定。而教科书是将基本内容具体细化,详细阐明,对于教学而言更具有操作性,对学生来说,教科书是他们进行学习的工具。

一、初高中地理教材内容的结构性衔接

1.地理教材编写指导思想衔接

义务教育地理教学大纲中规定“从培养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民族素质的需要出发”,是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之一。根据这一基本原则,初中地理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建立学习结果与学习过程并重的评价机制。而普通高中地理把“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作为重要原则,其编写的指导思想是:注重地理观念和地理视角;反映地理的实用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体现基础性和时代性;为教学改革留下广阔的空间。

二者对比,我们可看出初中地理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实用性、发展性、主动性,侧重于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对教师地理教学的开放性和技术性,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激励性评价,适应了学生12-15岁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认知能力变化,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激发兴趣,积极探究,培养自信。而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适应了高中生(15-18岁)正值从少年向青年过度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发展日趋成熟,自我探索能力增强,对地理问题理解更为深刻,并能尝试用课本上传达的理念,分析解决某些地理问题,形成观察、认识世界的独特视角。

2.地理教材的内在联系

一是知识脉络联系。按照地理学科的性质,初高中地理教材的脉络基本相同,均是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地理再到区域地理,先总后分的知识脉络,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使学生建立起地理知识的架构,并逐步认识地理环境的规律性和相互关系(见表1)。但初高中地理教材知识内容的差异也较大,对于同一地理内容,初中教材注重地理事实知识,即地理名称、地理数据、地理位置、地理分布、地理特征、地理景观等;而高中地理教材,更侧重于对地理概念的分析、地理特征的总结、地理规律的掌握、地理成因和原理的探究、地理意义的运用等方面,有利于学生理解各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更全面地掌握地理系统知识。

二是知识类型联系。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以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为线索,使学生观察自然―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循序渐进,学生逐步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发展观,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会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看待事物。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按照地球和地图、世界地理总论、世界区域地理、中国地理总论、中国区域地理的顺序,先外后中,略外详中,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地理教材则既要符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又要引导他们具有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因此高一的自然地理以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运动为核心,揭示基本的自然地理过程和规律,人文地理则以人类活动为核心,分析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协调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高二的区域地理以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为核心,探究问题产生的原因、过程、结果和对策,深刻体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认识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教材结构系统联系。初高中地理教材每一册的结构编排几乎相同。地理课文内容,均根据每个学期学时的要求进行编写,每本教材均为4~5个单元(即章),每章题目,以粗体字配以彩色背景为标题,背景一般为照片,能反映该章主要内容,非常直观;“章”以下又分为若干节(一般3~4个),“节”以内设2~3个标题,有时下面还设小标题,每个标题下又有若干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从一个方面说明、解释标题内容。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又互相补充。

四是图像系统联系。地图是地理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紧密配合,在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地理事物方面具有无法代替的作用。无论初中还是高中教材,地图数量众多,约有150~200幅,种类多样,功用不同。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在地理能力的培养上,均要求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搜集信息能力、分析问题那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但高中生还要求树立人地关系的理念,培养解决问题的地理视角,因此高中地理教材中的照片数量比初中教材少,但示意图、统计图、流程图的比重增加。特别是高中自然地理中示意图增加,高中人文地理中统计图、流程图增加,说明对同一地理现象,初中注重静态的结果,高中注重结果产生的过程。

二、初高中地理教师教学衔接

1.统一思想,构建全局观、整体观

当前许多完全制中学被分割成初中和高中两校,初高中分离,教学也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使初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容易出现脱节现象。大部分初中地理教师仅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简单讲述,强调识记知识和掌握结论,没有全面认识到高中教材对同一内容的深化、细化与过程化;而某些高中教师则认为初中地理教材内容过于简单而忽视了其基础性,因此造成双方对各自教学的误解,一旦把这种思想带入教学,易使学生对地理知识产生结构性问题。因此,地理教师应建立整个中学地理教学的全局观和整体观,认识到不同教学阶段对学生的要求不同,要在教学中体现学习的连贯性和承接性,认真研读初、高中教材,同时也要认识到教材在编写中思想高度的一致性,初中为高中奠定良好的基础,高中将初中地理内容进一步升华,即内容的承前启后,结构的统一,语言的规范等。

2.精细备课,体现衔接联系

把对教材的认识、能力的要求落实到教学中,首先就从备课开始。当前有部分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认为“不备课甚至连书都可以不要,也可以上好一堂课”。但事实上,备课环节恰恰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笔者认为应该这样备课:(1)备教师。教师应对同一内容进行初高中对比,分析难度、广度、能力层次要求、教学内容的穿插,运用何种教学方式;(2)备学生。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变化过程,了解学生的认知层次,遵循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由基础到能力层层推进,环环相扣;(3)备教学方法。对初高中生而言,均应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式、启发式教学。但初中更侧重于对“表象”的认识归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学生较为被动接受教师给出的结论或能根据分析得出较为浅显的结论;而高中生对地理事物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增强,同时他们带有独立性、批判性的眼光使他们对事物本质认识更加深刻,并形成了自身独有的观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找出他们的共同特点,又要根据各自心理发展的差异,有侧重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3.关注细节,有针对性地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应有目的性的随时发现初高中对同一地理内容在内容表述、能力要求、教学方法上的差异,重难点差异以及内容上的相互关联。高中内容以初中地理内容为基础,但增加了广度和深度,且融合了数学、物理相关知识,考察了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对照高中地理教材,既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又要善于挖掘,找出哪些知识点可深入挖掘,从高中教材找到一些知识性内容,为己所用,适当增加教学、考试难度,既要保证基础薄弱同学能合格通过中学会考,又要使层次较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取得理想成绩,为顺利升入高中打下良好基础。而高中教师对比初高中教材,找出学生已学知识点,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在教学中可适当简述,但对于难点及容易忘却但在高中教学中又十分必要的知识点,在日常教学中应重新教学,这反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5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一、对新教材的几点认识

1、内容上的变化。高中地理新教材知识覆盖范围较老教材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只是做了相应的删除,对每章内容做了相应的调整。例如:原教材大气运动、陆地水和海洋水作为一个专题学习。而新教材将大气环境,水循环和洋流归纳为一节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一章中学习。相比之下,教材编排更合理,但现在每个章节知识的覆盖范围更宽,容量更大。整个高中地理知识分两大模块学习,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必修模块仍然是按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编排。但选修模块和老教材的选修1、2比较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教材的选修模块分六个专题,六本教材介绍。学校可以结合高考选取一个或两个专题,作为选修教材学习,针对性更强。

2、形式上的变化。 同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内容结构,形式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新教材叙述性语言,归纳总结性语言大大减少。图表,活动探究,阅读,案例分析等占的篇幅大。总体来说,新教材可以说图文并茂,甚至有的是以图代文。老教材概念,结论多以文字形式描述出来,学习过程是让学生根据结论找原因,找条件,而新教材正好相反,要求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总结归纳得出结论。这对老师、学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3、对学生要求的变化。老教材要求学生专心听课,认真做笔记 ,课后及时复习,强调的是学习的结果。而新教材既强调结果,更强调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积极参与,就得不出结论,也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新教材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对学生知识面的要求更广。

二、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初、高中地理教学要求脱节,合作探究困难重重。初中地理科不列入毕业升重点中学考试范围,因此没有得到重视。很多农村中学没有专职地理教师,学校也只安排一些闲置教师任教,走走过场,应付毕业会考就了事,学生也 就把地理真正当成了一门无所谓的科目。进入高中,学生因地理基础差、认识不到位,教学难度特别大,新教改学生合作探究困难重重,难以实施。例如: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的地球运动规律探寻过程中,学生就经纬线、经纬度都不知道,探究地球运动规律、产生的现象及意义就只能流于形式了。

2、新教材表面内容少,但涉及面广,系统性不强,组织教学难度大。新教材每节只讲两三个知识点,寥寥几行字,表面看起来内容少,实际它是老教材的高度浓缩。例如老教材的《大气》用一个单元分八节的内容学习,而新教材只编排成了一节。以往《大气》一直是高考的重点,特别是世界气候,但新教材没有讲世界气候类型。教这一节到底该不该补充,补多少,补哪些?实难把握。补充多了,又变成了新教材老教法,课时有限,又难完成教学任务。这类型的问题实在太多。

新教材强调以点带面,以篇带主,以图带文,系统性不强,学生学习难度大。

3、班级学生数目大,探究式教学耗时多,教学任务完不成。乡村学校的班级学生数多在八九十人左右。要全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环节中来,实属不易。而且时间有限,教学任务重。记得参加高考阅卷,省教科所的老师曾说过:2008年高考地理成绩差是好事,会引起学校校长的关注,给我们地理增加课时,加大投入。我们高一地理教学每周只安排两个课时,而必修一又是整个高中地理最基础、最关键、最难学的,耗时多,完成教学难度大。

4、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授课方式受应试教育影响深刻,学校培训落不到实处。教师的教育理念、授课方式有待改进。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指导学生探究、讨论、思考、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对学生不放心,不敢完全放手,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重走灌输式教学的现路,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培训问题也是师资问题的一个方面。许多农村学校因经费紧张不能完全解决或只能部分解决教师的培训费用,所以因经费问题使很多教师失去培训机会,教师能真正理解新课程,掌握新教材的为数不多。

5、教辅资料不配套,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执行新课改,使用新教材。但与之配套的教辅资料却很难找,去书店转了几次,每次都是扫兴而归。翻了很多教辅资料,封面打的都是新教材的牌子,但内容都是老资料的翻版,重组。更新换代的资料几乎没有。

学校硬件设施有待完善,我们地理教学挂图、演示器材残缺不全。没有挂图,老师要画,耽误时间。没有演示仪,老师口述,缺乏直观性。新课程地理教学课件展示多,立体感强,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但很多学校没有公共的多媒体教室,如果学校有两个公共多媒体教室,学生偶尔也能尝到多媒体教学的甜头,当然,老师制作课件也才有用武之地。

三、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1、加强理论学习,加快知识更新,转化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业务能力,学识水平是推行新课改的基础。改用新教材虽说时间不长,但我深深感受到教师知识老化,更新速度慢,跟不上课改的步伐。因此加强学习更新知识迫在眉睫。实行新课改,转变教育观念也是重中之重。

2、改变教育方式、转变角色,积极适应新课程教学。我们以往的教学方式与说书人说书差不多,上课铃一响,教师便开板,从头道来,艺术水平高,听众多,掌声热烈,反之便鸦雀无声。说书人始终是整个过程的权威。而新课改就要求教师转变方式,转变角色,变权威为听众、伙伴、朋友、知识的灌输方式也要发生变化,原先教师教学是为学生挖好沟,开好渠,再引水。而现在是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挖沟引水,获得知识。

第6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本学期我担任了高一几个普通班级的地理教学工作,任务不算太重也不轻松,虽然本学期节假日多、事情多,课时不多,各班进度稍有不同,但最后都在期中考试前按时完成了教学任务,各项教学活动开展地井井有条,没有辜负学校的期望。下面笔者根据自己在本学期的教学经验,谈谈高中地理的教学点滴,希望能给刚刚上任的地理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借鉴。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认真参与教育教研活动

由于刚刚上任不久,可能还不能适应自己已经为人师的角色,关于备课以及如何安排教学任务,也找不到头绪,因此,作为刚刚上岗的老师,我们应该自觉积极地多参与教育教研活动,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另外多和同事进行交流,发现不足并虚心改正。

比如,我每周都会积极认真参与一周一次的教研和备课活动,与优秀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效果,反思学生情况,交流各自的教学进度,我更多的是向他们学习,每经一次活动就成长一次。另外,积极协助年级组组长开展高一地理兴趣小组班培训活动,保证活动有序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好多教育教学知识,渐渐地熟悉了教师的教学流程。

二、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

作为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地理教师,我们在大学期间接受的地理知识的教学一般是有限的,而且一般都偏理论化,如何将理论化的知识付之于实践呢?如何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喜欢学并自觉学习地理呢?这就需要我们初出茅庐的教师积极参加新教师培训,不断给自己充电,从而高效地开展教学。

比如,根据统一安排,我与其他学校的老师在北京市第一中学参加了高中地理学科教材培训及课堂教学培训,虽然只有6学时,但老师做了大量的精辟解读,如新人教版教材改革,如何追求有效的课堂,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教学等,科学的培训使我们对国家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论、目标、策略、步骤等方面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论学习的加强是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道重要关口,学习了精辟的理论知识之后,我又积极与其他参加教师培训的老师进行教学交流,虚心请教他们是如何开展地理教学的,在这种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教学交流过后,每一个老师都满载而归,收获了不少教学经验。

三、热爱地理教育教学事业

作为新任教师,我们应在各个方面都付出极大的努力。备课要认真,要刻苦钻研教材、课标,尽量发挥新人特色,做到敢想敢做,有新意。

在教学中我较多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在备课过程中,我虚心请教其他教师,并在上每节新课前先做一回学生,认真地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他们优秀的教学方式,另外积极寻找各种素材,包括各种图片和动画、视频,力求做到形象生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结果反映不错,学生对地理的兴趣有很大的提高。除了教授课内的知识外,我还适时地插入相关课外知识,既联系了生活实际,又引发了学生探究地理的兴趣。我还适时适地的对学生们进行了德育教育,认真批改作业。改作业时会有选择地给学生写小字条,指出他们作业上的优缺点,既严格要求又热情地鼓励他们。

四、认真做好教学反思

作为新教师,我对教学情况的掌握还不够熟悉,这就需要不断地做好教学反思。不仅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情况进行反思,还要请听课的教师评课,并积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教学效果,接受学生反映的情况,做到做得好的坚持,做得不好的改进。

教学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是双方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一方做得好能促使另一方做好,从而使整个教学效果得到不断加强,反之,则不断减弱,最后可能导致学生对该学科失去信心,因此,教学反思必不可少。

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不足。具体有以下几点。

1.刚毕业,没有教学经验,对教材分析不透。书上有些东西写得很简单,但是事实上很多东西都要自己补充进去,让内容充实完善起来,不清楚什么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再讲一个知识点前应该先做好哪些铺垫……这些就需要事前的备课要做细,做到位,多听听其他老师的课,然后及时做好调整。

2.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到位。经常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没有突破重点,解决难点。总是怕遗漏什么东西没有讲,上新课的时候就把方方面面都讲到,却导致学生感到一节课东西很多,容量很大,但是又分不清重点是哪。而对比有些老教师上课,新授课时把这节课必须要讲的讲到,让学生理解,东西不是很多很全,但学生学起来容易,而且会用,那么他们学习的信心就会增大,而有些东西可以放到题目碰到时再进行讲解。

3.对课堂的调控能力弱,课堂气氛较沉闷。问题比较大的还是怎么样可以调动学生的上课积极性,让学生有兴趣来听、来学,做到真正的师生互动。有的老师对课堂把握很到位,他们语言幽默风趣,常运用生活实例讲知识点。如讲大气的受热过程,有的老师会用炒菜来讲,简单易懂,学生又感兴趣。这些我都需要向他们学习。

4.教学语言不连贯,会出现“短路”和“开路”现象。包括新课的引入、知识的前后衔接、内容的合理过渡等等,在今后的教学中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

5.容易出现紧张,当有老师或领导来听课就会紧张,不能把课上好。

第7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地理;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2-0-01

一、有效的教学设计是前提条件

地理教学设计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育心理学、传播学、地理学、建构主义、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地理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为学习而设计教学”,应做好以下几点:

1、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依据课程标准要求的前提下,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出因人而异的教学目标,使每一位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教学内容的设计既要符合学科内在的逻辑关系,又要合乎学生学习的逻辑顺序。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地理课程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分析各部分内容在全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锁定知识的“生长点”,对选定的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和合理地组织与安排,使教学内容的设计更科学、更合理。

3、教学过程设计凸现“动与导”。在教学进程的编排和教学环节的组织上,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为学生提供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线索,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以获得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

4、教学方法灵活多样。教学有法而无定法。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注意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开放的教学方法,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5、教学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要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并为他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的功能。

二、创设民主的师生关系

(一)融洽的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作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地理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

(二)和蔼的教学态度。教师在课堂上和学生的谈话应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时,答对的,教师应给予肯定、鼓励和表扬,使学生感到愉快、有信心;如果学生答错或不会的,要给予启发、引导,诚恳相助,使学生在欢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切不能训斥、讽刺挖苦学生,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求知欲。师生间的融洽关系与和蔼的教学态度都会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学生也就能够自觉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当然也就容易创设出有效性的学习氛围。

三、设计合理的教学结构

(一)精选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抓住地理的主干知识,围绕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来进行设计。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不局限于既定教材,还要适当加以延伸,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一种充实感,另一方面要求教学内容的选择必须是精心筛选的,具有基础性和示范性,以帮助学生收到以纲带目的良好效果。例如,高一地理气候的教学,就应该抓住气候的分布、特征、影响以及气候类型的判断来进行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就能体现教学的科学性、目标性、启发性、思想性的统一,从而为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奠定基础。

(二)遵循认知结构。在设计教学结构时,应该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遵循由易到难的渐进过程,使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合拍。

(三)节奏主次分明。在设计教学结构时,教师要使得地理课堂上的活动节奏主次分明,避免单调枯燥或琐碎零乱,要注意难易交替,“张”“弛”交替,才能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案例,构建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选修教材中有大量的案例。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具体的案例展开的,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范例:《中国的地质灾害》(选修5《自然灾害与防治》)

首先,请同学们描述、介绍相关背景材料;可以结合各种手段(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和讨论。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生发展规律。第三,请同学们讨论案例,分析防御和治理方面的措施。教师适当引导。第四,结合本地的地质环境现状,谈谈防御和保护环境的具体方案。

最后,总结、归纳。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这一程序可以看出:巧妙运用案例教学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有利于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四、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方法和规律的点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和规律的点拨,提升学生进行知识迁移的能力。例如,我曾上一节地理的时事热点专题课,我准备了2008年北京奥运、首都钢铁厂的搬迁、渤海南堡油田、“人造太阳”等十多个热点材料。如果单纯的引导学生把材料一个接一个地讲练完毕,一节课下来,学生的收获只是掌握了这些时事热点材料所涉及的内容。有效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分析时事热点的方法,而不仅限于了解材料本身。因此,我先选取了其中一个材料进行分析,让学生明确解决热点材料题的一般方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顾相关的知识点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成相应习题后,我还进一步提出问题: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同学们又可以怎样来命题呢?学生各抒己见,气氛活跃。可见,教师如果重视方法和规律的点拨,学生不但掌握了材料信息,更具备了分析同类时事热点材料题的能力,课堂更具实效。

参考文献

第8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和谐课堂 民主课堂 转变教学模式 学生主体

《地理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发展是地理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磨砺意志、活跃思维、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拓展视野的过程。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对于掌握地理知识的迫切需要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现代教育思想特别提倡陶冶教育,重视环境教育对人的熏陶,这就决定了和谐的课堂氛围将极大地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民主和谐的课堂会使学生思维活跃,智力呈开放性状态,并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堂成功的课应该让学生自始至终掌握主动权,教师只是充当“组织者”“促进者”“合作者”“咨询者”“参与者”“引导者”“顾问”等多种角色,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自然就产生了求知和探究的欲望,也就把学习当做一件乐事。

2010年春节后开学的第一天,我拿着备好的教案来到了教室,刚喊了“起立”,第一排的一个学生就问我:“老师,你出来等地震了吗?”其他同学也立刻叽叽喳喳地问起来:“老师,那天晚上你接到电话了吗?”“老师,给我们讲讲地震吧。”(2010年2月20日晚至21日凌晨,由于受网络、手机短信等传言的影响,山西省太原、晋中、吕梁、长治、阳泉等地均出现居民大规模到户外集体等地震的现象)在学生的要求下,原计划这节课学习《人口与环境》,只能改上地震的相关知识了。“好吧,就如你们所愿,那现在就来说说那天的情况。”“那天晚上我睡到凌晨3点左右,忽然接到亲戚的一个电话,说几点几点有地震,叫我们赶紧转移。”“那你出去了吗?”“没有。”“为什么?”“我不相信,但是我起床后还是打了个电话。”“给谁打呀?”“市长热线呀,电话里说是谣言,我就放心地睡觉去了。”“你就那么自信?”“是呀,现在全球连发达国家都无法准确预报地震时间,而我们听到的地震几点几分发生就根本不可信。更何况地震前会有很多征兆,例如:动物有反常行为,老百姓有几句顺口溜说得好:老鼠搬家往外逃,鸡飞上树猪拱圈,鸭不下水狗狂叫,冬眠麻蛇早出洞,鱼儿惊慌水面跳。有些植物在地震前也会有异常反应的。那几天你们看到异常现象了吗?”“好像没有。不过,老师,我上网查了地震的相关内容。你刚才说的这些我在网上看到过。”“既然你们上网查过,是不是也看过相关的视频呀?”“是。”“那我们是不是请大家上来交流交流呀?”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脸上抑制不住兴奋,就在我犹豫不知道叫谁时,一名男生自告奋勇走上讲台说:“我来吧。”他很自信地打开电脑,搜索网页,一边操作一边还说:“假期里我看过一个关于地震的视频,特别好,里面把地震的形成、危害、防护措施、震后救灾讲得特别详细。”他打开视频后,一边让同学看,一边不时插入讲解,有时还会和学生讨论。最后他还做了总结:“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形式,多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我国西南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东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因而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的国家。我国地震主要分布在五大区域,台湾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华北地区、东南沿海地区和23条地震带上。……”同学们对他的讲解报以热烈的掌声。他刚一讲完,另外一名同学又上讲台补充了震级、震中、烈度等地理要素。就这样,一堂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又由学生主动解决的地理课就形成了。

从那节课以后,我就开始反思:我以往的地理课堂是不是有些沉闷,学生的积极性为什么远没有那么高?怎样才能把新课改的理念真正的贯穿到教学中,怎样才能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变成民主、和谐的课堂?正好这个时候我校要求各个教研组研究课改新模式,要求每个组的课堂必须有改变,而且学校组织轮流听课。在内外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我终于彻底改变了旧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上一个例子是一个偶然,那么下一个例子则是一个常态。

我在上高一地理《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这一节时,前一天下午就给学生发下学案,学案上有基础导读,有自主检测,有问题探究,等等。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基础导读和有自主检测,并通过各种渠道查阅资料,力争完成问题探究。由于已经预习,正式上课时,教师只需简单点评基础导读和自主检测的相关内容,然后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其实是固定的小组,小组内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学科优势的学生),组内的同学相互讨论8分钟左右,补充知识,达成共识,并选出代表来当小老师。小老师根据不同的课可选择不同的表现方式,可以用语言表达,可以用投影展示,可以用粉笔写在黑板上,也可以用幻灯片或电脑网页展示。小老师一边展示一边讲解,讲解完以后由同学提出疑问,小老师回答,小老师回答不出来的同组同学可以帮助回答。这个时候我忽然发现同学们的问题比常规教学时多了很多,有些平时不怎么爱说话的学生也活跃了起来,问的问题也很让我吃惊,有些问题连我这个教了多年的老师都没有想到。人多智慧广,几个小组讲下来,不仅所有的知识点都覆盖到了,某些容易忽略的知识点也得到了强调。讲到精彩处,同学们总是情不自禁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自从实施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来,我感觉到每节课都特别轻松和快乐,同学们也觉得特别愿意上地理课,关键是最后考试的成绩也不错。当然老师课上轻松课下并不轻松,不仅要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而且要仔细琢磨每一个问题,特别是探究式问题,更能体现一个老师的功底。我们每周一在集体教研时就要把这一周要上的课拿出来集体讨论,然后根据大家的智慧形成一周的学案。我感觉这样做是真的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唤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原来学生可以比老师讲得更好。

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奥秘不在传授,而在激励、唤起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凡是那些能带来愉的事情,就容易引发兴趣。而且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会喜欢这个老师所上的课,愿意主动地去学习。这就要求老师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和谐、民主、快乐的课堂。当然,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只有当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人格得到尊重、智慧得以显露、行为得到认同时,才能形成真正活跃、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参考文献:

第9篇: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范文

关键词: 紧抓课堂 强调课外 方法更新 充实自我

高中地理课教学中,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使课堂效果提高,在有效的时间里获得收益,这是地理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在此谈谈我对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探索。

一、紧抓课堂教学

纵观历史,课程总是每隔几年就会发生改变,但无论地理课程如何变化,教育理念如何更新,教学过程中,课堂仍是师生交流与学习的平台,高中地理教学效果的提高,应该以课堂为主要出发点。新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不能再像以前教学那样,在课堂上老师一个人尽情地灌输,唱独角戏。偶尔,即使让学生回答问题,也不能有与所谓的参考答案相左的思路,永远是教师主体地位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过时了。过去常常出现教师费劲的讲却成了学生的催眠曲,到底怎样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呢?我在教学时,尽量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限制,给学生一定的课堂活动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内环境和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消除害怕被老师批评的心里障碍,让他们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学生在无拘无束的表达中思维也越来越活跃,从中感受到学习地理课的乐趣。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教育;没有情感的课堂不是成功的课堂。”课堂教学的气氛可以决定学生能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教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的个性和灵气。反之,教师态度和蔼,亲切,师生关系平等融洽,学生精神放松,则能有效地调动他们的探讨热情与积极性。

这样也便于老师捕捉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各种变化,强调教学手段及教学内容,再通过恰当的提问,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比如在教学《外力作用与地貌》中的“流水作用”、“风力作用”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现实生活中流水和风力有什么作用?它们的作用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等问题来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归纳总结等能力,让他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中自己去打开知识的大门,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坚持如此训练,课堂效果就会明显上升。

二、注重第二课。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更多的时间属于其它学科或课外活动。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的地理素养有所提高,就得强调地理课外活动。当然,地理课外活动小组的研究项目得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我们可以从一些简单容易的活动开始,逐渐进入较难的内容,循序渐进,不断提升知识能力。我们可以从单元后面的自学园地着手,充分利用阅读篇,技能篇。比如在布置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后面的“制作地理资料卡片”这一研究项目时,可以要求学生根据前面的知识点查相关的地理书刊、资料,把自认为重要的内容摘抄成卡片,汇总整理之后,可以贴在学习园地,也可以装订成册,让同学们相互浏览,拓宽知识面。

此外,我们讲到《自然灾害与防治》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地震,泥石流等灾害的预测、发生原因、发生时如何自救与互救的相关知识在课外整理出来,有利于在教学中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更能使学生把理论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条件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有关环境、资源、人口等方面的调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教学的时效性。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可持续发展观,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祖国美好的未来。

三、注重教学方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课堂教学手段也在不断增加一些新科技的成分,比如人们对多媒体的需求和使用越来越广泛,用它设计的课件具有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优点。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试听结合,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从被动听讲变为主动参与学习,提高了注意力,增强了求知欲,激发了学习兴趣,在现代化教学中显示出极大的生命力。它创设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以其新颖有趣、情景愉悦的形式给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机;以生动活泼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大脑的潜能。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把要表现的地理事物由小变大、化远为近,可以使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由快变慢或由慢变快,可将事物的本质要素突出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还可以节约部分板书及板图时间,克服了传统教学中板书乏味的缺陷,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高中地理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它们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字教材同样重要,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直观教学手段,插图能起到语言,文字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看懂每一幅图,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其次,把教材中的文字内容和插图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语言文字完整、准确表达地理图意的能力;最后,针对教材中一些较抽象难懂或不易记住的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用简图表达地理知识的能力。此外,还可以把插图用在讲解内容的开头和结尾部分,用以激发学生对新课程的兴趣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例如在讲《海洋空间利用》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看图“日本神户人工岛”。当学生看到这么一幅精美的图片时,都会很兴奋,情绪高涨,老师再趁热打铁,随势导入所要讲解的内容上去,效果会更好。在讲《大气环境保护》时,可以在课堂结尾部分引导学生观看图“雨中垂钓”,通过对形象生动的漫画观察,可以加深学生对酸雨危害的认识,增强记忆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四、教师要不断充电。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