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巴尔扎克雕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作者] 江苏 王兰柱
[内容]
罗丹(1840-1917),19世纪法国最伟大的雕塑家。他从小热爱美术,后就学于巴黎国立工艺美术学校,从师于著名雕塑家卡尔波等人。在青年时代,他曾在布鲁塞尔等地干过许多同雕塑有关的杂活,为他日后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1875年,他旅游到了意大利,深受米开朗琪罗作品的启发,从而确立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罗丹的一生献给了他心爱的雕塑艺术,不断以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和忘我的工作,探索艺术创作的真谛。据说他在创作《巴尔扎克纪念像》的过程中,经常审视雕像的稿子,思索、琢磨不能令人满意的原因。恰巧,有一天雕塑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惊叹不已,以至久久凝视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种情况。……此后,这双完美的手永远消失了。在他看来,整体感高于一切,任何细节必须服从于作品总的效果,总的意图,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割舍、抛弃。这个故事真实反映了罗丹对艺术的追求。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他生于维也纳一个犹太工厂主家庭,从小爱好文学。后来到大学里攻读哲学和文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流亡瑞士,和罗曼·罗兰一起进行反对战争、争取和平的斗争,是世界闻名的和平主义者。战争结束后,他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从事文学创作。1928年,他应邀到苏联去,在此期间结识了高尔基,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1938年。祖国法西斯占领奥地利后,他流亡英国,后又被迫逃往巴西直至去世。茨威格的文学活动从诗歌创作开始,早期诗集《银弦》(1901)、《往日的花环》(1904),他的主要成就是在传记文学和中短篇小说的创作上。如著名传记有《三位大师》(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传,1920)、《罗曼·罗兰》(1921)、《三大诗人》(卡萨诺伐、斯汤达和托尔斯泰传,1928)等。小说集有《最初的经历》(1911)、《马来狂人》(1922)、《混乱的感觉》(1927)、《象棋的故事》(1941)等。此外还有长篇小说《焦躁的心》(1938)。《全神贯注》是根据茨威格《从罗丹得到的启示》一文改写的。茨威格在文中回忆他在罗丹家做客,亲眼目睹罗丹全神贯注修改雕像的全过程,以及从这件事中得到的启发。下面将文中结尾的几段文字抄录如下:“在那天下午,我学得的比在学校所有的时间都多。从此,我知道凡人类的工作必须怎样做,假如那是好而又值得的。“再没有什么像亲见一个全然忘记时间、地方与世界那样使我感动。那时,我领悟到一切艺术与伟业的奥妙──专心,完成或大或小的事业的全力集中,把易于弛散的意志贯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本领。“于是,我察觉我至今在我工作上所缺少的是什么──那能使人除了追求完整的意志而外把一切都忘掉的热忱,一个人一定要能够把他自己完全沉浸在他的工作里。没有──我现在才知道──别的秘诀。”
拉雪兹公墓位于巴黎东端,建于1805年,土地本属于“太阳王”路易十四的告解神父拉雪兹。拉雪兹公墓原是一座豪华别墅,十九世纪改为公墓。其为公墓,毋宁说是一个大公园:宽阔的地面上,绿树成荫,花圃满园,中央地带更有大型雕像、大阶梯与座椅。
我们在门口警卫处索要了一张地图,按图索骥,去寻找我们心中的“偶像”。走进拉雪兹神父公墓,就像走进一座城市。97个区分布在公墓里,宽阔的大路,横斜交叉的小路纵横于各区之间。每条路上有路牌,每个牌子上都标有区号,甚至还有道路的名称。墓地又分为老区和新区。老区多为古墓,新区皆为新坟。据介绍,第一位埋葬于此的死者是在1804年,至今已有一百多万人安葬于此。一想到有一百多万魂灵在墓地上空飘逸,心里就禁不住一阵颤栗,毕竟面对的是一个个错落不齐、装饰各一、朴华各异的墓碑,而墓碑下面就是一颗颗寂灭的魂灵。
时值秋天,秋阳在厚重的云层中忽隐忽现。片片黄叶随风飘落地上,有的过道和墓地上铺满了一片片金黄的落叶;有的墓碑前已鲜花凋零,树叶枯萎;有的墓碑前则花朵鲜艳,像是刚刚有人来祭奠过,那花叶上似乎还有点点泪珠。
公墓幽静极了,甚至连一片落叶的声音都清晰可闻。我们在街道纵横的公墓穿行,在通往布尔盖街上的巴尔扎克墓的路上,我们发现了诗人缪塞、画家大卫和德拉克洛瓦的墓。三座墓都毫不华贵,极其简朴。这使我想起缪塞的诗篇《五月之夜》:
……
这山谷里多么黑暗!
我好像看见一个朦胧的人影,
在那边森林上空飘动。
它从草原上出现,
它的脚掠过如茵的芳草;
这是一个奇异的梦幻,
它悄悄隐去,再也看不见……
诗人在世时便痛苦而哀怨地预言,命运“它将折断我的琴,像折断一根芦苇一样”。如今,他的痛苦早已解脱,独自躺在这冰冷的石棺里,与天地同在,与拉雪兹神父公墓朝夕相伴,而却把一部部精神食粮传承给后世。在德拉克洛瓦的墓地上也只有一口黑色的铁棺,前面有一道铜绿的栏杆,没有生卒年月,没有任何装饰,朴素无华。他把自己心中灿烂的激情和对生活的渴望,全都抒发在《1830年7月28日的自由女神》和《萨丹纳帕路斯之死》的画像上,留下简朴的墓碑,不都是在向世人说明,画家的一切理想都留存在活着的人们心中了吗?
伫立在巴尔扎克墓碑前,我心中更充满了无限感触。记得读书时读他的《高老头》、《邦斯舅舅》、《欧也妮・葛朗台》……常常被他笔下对金银珠宝底下的丑恶淋漓尽致的讽刺描写而惊叹,也常常被他笔下那一个个鲜活而独具个性的人物塑造所折服。心中的文学大师形象,联想过千篇万篇,没想到真正在巴尔扎克故居相遇的,则是他那一尊半身塑像。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墓像前堆满了一簇簇鲜花。一生与拜金主义抗争,倒下时,虽然没有雕金饰银的豪华墓碑,却有一簇簇鲜花为伴也足可堪慰了。
我在卢浮宫曾被大卫的《拿破仑一世的加冕礼》画像所震摄,那豪华瑰丽的场面,其隆重和高贵,至今仍栩栩如生。可如今,面对大卫冷清、孤寂、素朴的墓,怎么也不会把他与当时创作该画的豪放和激情联系在一起。
在这条街的尽头还坐落着意大利作曲家罗西尼之墓,他以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留芳,但此地却空有墓穴,他的灵柩一个世纪以前就已经移葬佛罗伦萨的圣克劳斯教堂了,在那里他与同乡但丁、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比肩。
罗西尼的小老乡、画家莫迪里阿尼依然躺卧在墓地的东北角,一口简易的石棺前摆放着一大片鲜花。难道真应了“生时,把阳光洒向人间;死时,把贫寒带进坟墓”的宿命?生前,莫迪里阿尼分文不值;死时,竟是他哥哥出钱把他安葬在这里。然而物质上一贫如洗的莫迪里阿尼却与爱情有缘,在他死后的次日,他的爱妻怀着他俩的孩子跳楼殉情。如今,这墓中就葬着这一对至死不渝的爱人,还有他们尚未出世的孩子。
总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姓名: 班级: 得分:
一、读读下面的两段话,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或词语。(5分)
1.我漫步在jiǎo( )洁的月色下,为那yōu( )静的景色而迷zuì( )。我无限钟情于lài( )以生存和思维的汉字,并zhèn( )惊于它的活力和魅力。
2.听完队长的fēn fu( ),我们救援小组立即赶往灾地。汽车行驶在qí qū( )的山路上,不时有山石滚落下来,司机jǐn shèn( )驾驶,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救灾地点玉树中学。但xī rì( )充满欢笑的教学楼,已变成了一片fèi xū( )。
二、读拼音,用“ ”选出带点字的正确读音。(3分)
1.昨天一场瓢泼似(shì sì)的大雨,似(shì sì)乎要把大地吞没。
2.你既然答应(yīn yìn)了大家,就应(yīn yìn)当做到。
3.《水浒传(chuán zhuàn)》是作者收集民间传(chuán zhuàn)说整理写成的。
4.在灾难(nán nàn)发生后,他难(nán nàn)过地哭起来。
5.外公仰望着天花板,强(qián qiǎn)忍心中的悲痛,拄着拐杖勉强(qián qiǎn)地站立着。
6.这么新鲜(xiān xiǎn)的鱼,在市场上是鲜(xiān xiǎn)见的。
三、选字组词,将不正确的字划掉。(4分)
(凝 疑)惑 计(测 策) (妄 忘)想 (撒 撤)退
(黏 捻)稠 琴(健 键) (澄 瞪)眼 枯(萎 委)
四、找出广告词的错别字,然后在后面的括号里改正。(3分)
(某眼病治疗仪广告) 一明惊人( ) (某治胃病广告) 无胃不至( )
(某蚊香广告) 默默无蚊( ) (某酒店广告) 食全食美( )
(某啤酒广告) 圣气凌人( ) (某烧鸡广告) 鸡不可失( )
五、请写出四个表示人物高贵品质的成语。(2分)
( ) ( ) ( ) ( )
六、按一定的顺序把下面的词语重新排列。(2分)
1.凉爽 寒冷 温暖 炎热
2.胃 口腔 肠 食道
七、请用“心”组五个适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5分)
我们少年儿童应该向社会奉献一片( ),对自己的父母应有( ),对同学要有( ),对朋友要有( ),学习上要有( )。
八、写出下列句子中所用的修辞手法。(5分)
1.桂子花开,十里飘香。 ( )
2.许多小枞树披着浓霜,一动不动地站在那里。 ( )
3.噪音是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形人”。 ( )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 )
5.春在哪里?春在操场上,春在教室里。 ( )
九、按要求改写句子。(6分)
1.不但壮烈牺牲了,而且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修改病句)
2.松鼠的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总是向上翘着。(缩写句子)
3.那电线上停着的几个小黑点,正是伶俐可爱的小燕子。(改成反问句)
4.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改为转述句)
5.浓墨似的乌云一下子遮黑了半边天。(改为把字句)
6.请把你的字典借我用一下。(改为疑问句)
十、读下列名言警句,回答问题。(8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第1句名言启发我们读书要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名人读书的故事,例如:孔子“韦编三绝”、 、 等。(3分)
十、阅读大观园。(28分)
(一)砍掉那双“完美的手”(14分)
他曾经是人们眼里不可理解的怪人。
读高中时,因为他的优秀,有个保送名牌大学的机会摆在他面前,他不要。
到了高考,他考出非常高的考分,却执意选择了又苦又累的地质专业。
毕业了,照样在学校里称得上风云人物的他,同时被几个好单位看中,可他却要求去做一个地质人,做一个浪迹天涯的地质队员。
很多人不理解他的选择,他总是笑笑,不置一辞。
终于有一天,他在别人再次问起他当初为什么做这些选择的时候开了口: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精心雕塑一座巴尔扎克的雕像:巴尔扎克目光炯炯,身披宽袖长袍,一双手非常自然地叠合在胸前。罗丹唤来了自己的三个学生来欣赏他的得意之作。不料,三个学生不约而同地被雕像上那双栩栩如生的手吸引住了,连声赞叹:“好极了,这真是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从学生的表情中感到这双手虽然塑得绝妙,可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太突出了,起了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他找来一把大斧,把那双完美的手砍掉了。几个学生被罗丹的举动吓得目瞪口呆。
其实,在生活中,这种“完美的手”随处可见,它时时处处都诱惑着人们忘记了最初对人生的本质追求,常常因此走上了一条与理想背道而驰的路。只有果断地砍掉那双“完美的手”,砍掉那些局部的暂时的诱惑,实实在在,耐住寂寞,潜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才能雕塑出生命整体的完美。
说这些话时,他已经取得了三个部级、三个局级进步奖的成果,编写了两个有关三维地震勘探的专集,在许多专业报刊上发表了上百篇论文,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国家科研项目。而且 他还用自己细腻的心去翻阅每一寸自然的美丽 写出了许多充满豪情 激情 深情 智慧的诗篇 成了一个地质诗人 一个知道如何去追求生命真正美丽的诗人
1.照样子,写词语。(3分)
(1)目光炯炯(ABCC)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2)又苦又累 又____又____ 又____又____ 又____又____
2.给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加上标点。(2分)
3.他对理想非常执着,在沿着理想之路行走过程中,他拒绝了哪些诱惑?(3分)
4.从罗丹砍掉雕像中那双完美的双手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3分)
5.“完美的手”指什么?“砍掉”又指什么?(3分)
(二)生活(14分)
同是一条溪中的水,可是有的人用金杯盛它,有的人却用泥制的土杯子喝水。那些既无金杯又无土杯的人只好用手捧水喝了。
水,本来没有任何差别的,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
君王与乞丐的差别就在“器皿”上面。
只有那些最渴的人才最了解水的甜美,从沙漠中走来的疲渴交加的旅行者是最知道水的滋味的。
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
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
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
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旅行者和牧羊人那样的干渴,没有在烈日当头的中午耕过地,所以他不会那样需要水。
无论什么人,只要他没有尝过饥渴是什么味道,他就永远也享受不到饭与水的甜美,不懂得生活到底是什么滋味。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烈日炎炎( ) 甜美( ) 精致( )
2.“差别就在于盛水的器皿”句中“水”与“器皿”各指什么?(2分)
3.那个“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的人,为什么品不出水的甜美来?(3分)
4.文章写旅行者、农民和牧羊人喝水的感受都独立成段,能不能删节或浓缩?为什么?(3分)
5.读完本文,你想说些什么?(3分)
十一、习作芳草地。(30分)
题目:今天真快活
要求: 1.写一件使你快活的事,内容写具体,层次要清楚。
这对恩爱夫妻发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上帝一定听到了他们的声音。
1
约翰知道,他必须杀掉妻子。他不得不这么做,因为这是他唯一能做的事。他必须为她考虑。
离婚是不可能的,他没有正当的理由。玛丽善良、美丽、开朗,并且从来没有看过别的男人一眼。在他们的婚姻生活中,她从来不向他唠唠叨叨。她做得一手好菜,打得一手好桥牌,她是镇上最受欢迎的女人。
他不得不杀掉她,这真是非常遗憾。但是,他不愿意告诉她他要离开她,这对她是一种羞辱。再说,两个月前,他们刚刚庆祝了结婚二十周年,他们都自称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一对夫妻。当着十几位羡慕不已的朋友的面,他们举杯保证,要相爱一辈子。他们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经过所有这些后,约翰可不能这么一脚把玛丽踢开,那太卑鄙了。
而且,没有了他,玛丽的生活就没有了意义。当然,她可以继续开她的商店。虽然那个商店自从开张以来,生意就一直非常兴旺,但她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职业妇女,当时他们隔壁的房子刚好要出售,于是他们就买下来了。也不用装修什么的,只要打通两栋房子中间的墙,开一扇门就行了。玛丽说,开商店只是为了当可爱的丈夫不在时,让她消磨时间而已。约翰很少进商店,他觉得那里乱七八糟,一进去就觉得很不安,似乎那些非常拥挤的东西会随时掉下来一样。
是的,玛丽的全部身心在他身上,而不是在商店上。如果他跟她离婚,那么就没有人带她去听音乐会和玩桥牌,她也不可能再参加她最喜欢的聚餐晚会了。没有了他,他们的朋友谁也不会邀请她。离了婚,她就是孤零零的一个人了,会像那些老处女和寡妇一样,过着悲惨的生活。
他不能让玛丽过那样的生活,虽然他确信,如果他要求离婚,她会同意的。她一向对他百依百顺。
不,他不能向她提出离婚,这对她是一种羞辱。她应该得到更好的结局。
如果他去列克星顿出差时,不遇见莱蒂丝就好了。但那真是一次奇遇,他怎么能后悔呢?在他认识莱蒂丝之后,才觉得自己充满活力,就像是盲人重见光明一样。莱蒂丝也深深地爱着他,迫不及待地要和他结婚,她是自由身,没有什么问题。
他必须想方设法结果玛丽,安排一次意外事件应该是不难的。商店就是一个理想的地方,那里非常拥挤。利用那些沉重的石头雕像、吊灯和壁炉架,可以轻而易举地结束他亲爱的玛丽的生命。
“亲爱的,你必须告诉你妻子,”他们上一次在列克星顿的一家旅馆幽会时,莱蒂丝催促道。“你必须赶快离婚。你必须把我们之间的事告诉她。”莱蒂丝的声音舒缓悦耳,让约翰陶醉。
但他怎么能告诉玛丽有关莱蒂丝的事呢?与玛丽的和蔼不同,莱蒂丝很优雅。他无法抵抗她的魅力。在她面前,他是一个热情、老练的情人;而在玛丽面前,他则是一个体贴、和气的丈夫。和莱蒂丝在一起,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亢奋。而玛丽――不,他不能比较她们。
就在他正要提议莱蒂丝去酒吧时,他看到查特・弗莱明走进旅馆,向服务台走去。查特・弗莱明到列克星顿来干什么呢?
在任何地方都可能碰上熟人,这是非法情人经常面临的问题。他们可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被人发现。没有一个地方是安全的。
但是,查特・弗莱明是约翰最不想见到的人,如果他见到约翰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的话,他一定会大肆宣扬的。弗莱明这个碎嘴子会告诉他的妻子和他的朋友,会告诉他的医生、他的店主、他的银行和他的律师。
约翰在莱蒂丝身边觉得非常不自在。查特还在服务台说着什么。约翰不能这么暴露下去,查特只要向四周看几眼,就会发现他和莱蒂丝。约翰找了个可笑的借口,溜到旁边的报摊,躲到一本杂志后面,一直到查特登记完后乘电梯上楼。
他们总算躲过,但是,太玄了。
约翰觉得这玷污了他们高尚的感情,他不能容忍。他必须采取行动,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件事,但同时,他不想伤害玛丽。
在美国,每天早晨起床,有数以千计的人在天黑前死去。为什么他亲爱的玛丽不能是其中之一呢?为什么她不能自己死去呢?
2
奇怪的是,玛丽・约翰逊和约翰・约翰逊一样,也处在同一困境中。她并不想坠入情网。实际上,她认为她深爱着自己的丈夫。那天早晨,肯尼思到她店里来,问她有没有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她这才发现,她以前是多么天真。她当然有莫扎特的半身雕像,更不用说还有巴赫、贝多芬、维克多・雨果、巴尔扎克、莎士比亚、乔治・华盛顿和哥德的半身雕像。
他说了自己的名字,顾客一般是不说自己姓名的,于是她也说了自己的名字,接着她发现,他是镇上一位著名的室内设计师。
“坦率地说,”他说,“我并不想在室内摆放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它会毁了房间的整体效果,但是,我的雇主坚持要这么办。我能看看你别的东西吗?”
她带他参观了整个商店的货品。他整个上午都在那里,快中午时,他似乎对后面的一间小屋特别感兴趣,那里堆了许多带抽屉的柜子。他伸手去拉一个抽屉,结果却拉住了她的手。
“你在干什么?”她说。“天哪,如果顾客进来怎么办?”
“让他们自己浏览吧,”他说。
她不敢相信会发生这种事,但它的确发生了。后来,当约翰出差时,她不再感到孤独,反而渴望。堆满柜子的那间小屋成为玛丽和肯尼思秘密幽会的地方。他们在那里增加了一张躺椅。
有一天,他们在小屋里太投入了,没有注意到有人进来。直到来人喊道:“约翰逊太太,你在哪里?我要买东西。”
玛丽急急忙忙地从小屋跑出来接待顾客。她试图把搞乱的头发捋顺。她知道她的口红弄脏了。
来人是布里安太太,她是镇上最喜欢传话的人。布里安太太会到处说玛丽・约翰逊在她的店里跟人约会。约翰肯定会听到的。
幸运的是,布里安太太心里有别的事,她那天一心要看看好的奶油模子嫁妆箱,没有注意别的事。
这真是太玄了,玛丽对肯尼恩说。但是,肯尼思很不满意。
“我深深地爱着你,”他说。“我是认真的。我认为你也爱着我。今天下午真是荒唐,真让人感到羞辱,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再不愿躲在门后,而你在那里带顾客看奶油模子。我们必须马上结婚。告诉你丈夫你要离婚。“
“是,亲爱的。请你耐心点。”
“我已经够耐心的了。我再也不能等待了。”
她知道他这话是当真的。如果她失去肯尼思,那么生活将失去意义。她对约翰就从来没有这么依恋过。
肯尼思不停地谈到离婚,好像离婚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就像去看牙科医生那么容易。她怎么能与一个二十年来一直深爱着她的男人离婚呢?亲爱的约翰,她怎么能一脚把他踢开呢?
他正在壮年、还可以活几十年。他的存在都是以她为核心的。他活着就是为了给她快乐。他们没有其他朋友,只有那些结婚的夫妇。如果她离开他的话,约翰将过着一种孤独可怜的生活。没有她,他就成了一个怪人,他们的朋友会因为同情而邀请他去他们家。人们都会称他为可怜的约翰。他们会说,他这样还不如死了好呢。他不会照顾自己,将饥一顿,饱一顿,他将不得不单身住到某个破烂公寓。不,她不能让他过那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开始与肯尼思这种疯狂的恋爱呢?为什么自己一定要在家里放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呢?为什么肯尼思一定要到她的店里来找莫扎特的半身雕像呢?
别的地方多的是,价格还便宜。
但是,她无法改变既成事实。跟肯尼思在一起的几秒钟,胜过跟约翰的一辈子。
除非约翰死了。为什么他不能心脏病突发死去呢?每天都有数以千计的人死于心脏病,为什么她亲爱的约翰不突然死去呢?
那样的话,一切就都简单了。
只有一个办法。她将寻找一种迅速、有效、干净的办法摆脱约翰。而且要快。
约翰出差回来那天晚上,他觉得玛丽漂亮极了。有那么一瞬,他觉得这一生有她就足够了。接着他想起了莱蒂丝,为了能和她在一起生活,无论干什么都可以,他应该照原计划行事。
他应该尽可能温柔地杀掉玛丽,并且就在当天晚上。同时,他将享受玛丽为他准备的美妙晚餐。礼貌要求他这么做,另外,他的确饿了。
他一吃完饭,就着手进行谋杀。一边吃一个女人为你准备的奶酪蛋糕,一边准备谋杀她,这似乎有点残忍,不过,并不是他想这么残酷,实在是迫不得已。他不知道该怎么谋杀玛丽。也许在她那个堆满半身雕像的角落里,他能想出什么办法。
玛丽微笑着递给他一杯咖啡。“亲爱的,经过这么漫长的旅行,我想你需要多喝点咖啡。”
“是的,亲爱的,我的确很想喝咖啡。谢谢你。”
他喝了一口咖啡,瞥了一眼桌子对面的玛丽。她脸上露出一种古怪的表情,似乎想要说些什么。约翰觉得很困惑。正当他盯着她看时,她露出了微笑,这是他们蜜月以来最灿烂的一个微笑。
“亲爱的,我要出去一下,”她说。“我刚想起店里有些事要做,我马上就会回来。”
她快步走出餐厅,穿过大厅,走进隔壁的商店。
但她没有像承诺的那样马上回来,他喝了两口咖啡,然后决定去商店看看,到底是什么耽误了她。
她没有听到他进来。他发现她背朝着他,正坐在一个大沙发上,旁边全是放雕像的架子,架子上全是雕像。
天哪,这真是天赐良机。她的肩膀在抽动,她在呜咽,是她知道他们的共同生活快结束了吗?这时,他又觉得她可能是在笑,她独自一个人笑的时候,肩膀就是那么摇动的。不管她在做什么,不管她是在哭还是在笑,他都没有时间去猜测。这个机会太好了,不能错过。她低着头,头顶旁边刚好是维克多・雨果或本杰明・弗兰克林的雕像,约翰只要轻轻一推,它就会正好落到她的头盖骨上。
他推了。非常简单。
可怜的女人。可怜的玛丽。
这是为大家好,他不会为此而自责的。不过,他还是感到吃惊,事情做起来这么容易。如果他早知道这么容易的话,前几个星期就动手了。
约翰非常镇静。他最后瞥了玛丽一眼,然后回到餐厅。他将喝完咖啡,然后打电话给医生。毫无疑问,医生会告诉警察,这是一个意外。除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外,约翰不需要撒谎,他只要说玛丽的动作导致了雕像的坠落就行了。
他的咖啡还是温的。他慢慢地喝着,想起了莱蒂丝,渴望打电话告诉她:他们可以永远在一起了,再过一段时间,他们就可以结婚了。但是,他决定还是不要冒险,暂时不给莱蒂丝打电话。
他觉得快乐而镇静。他从来没有这么轻松过。毫无疑问,这种轻松来自他刚才做过的事。他甚至有点磕睡了。他从来没有这么瞌睡过。他应该到客厅的沙发上躺一下。这比给医生打电话还要重要。但是,他等不及走到沙发上。他把头放在餐桌上,双手在摇晃。
玛丽和约翰的朋友毫不怀疑这场双重悲剧是怎么发生的。只要仔细想想,就能意识到商店是个危机四伏的地方,那天晚上,玛丽不小心被雕像砸到头。约翰发现她死了,悲痛欲绝。他意识到没有玛丽他就活不下去,绝望之中,他在咖啡里放进大量安眠药,自杀了。
然而,生活告诉了我,快乐如豆的星灯,游子透过她能看见母亲倚门而望的眼睛;快乐如霞的热恋,妻子透过她能见到丈夫矫健的身影;快乐如金秋的镶黄,农人透过她能嗅到蔬菜花瓜果香;快乐如柳梢的鹅黄,失败者爬起来便成了春天的使者;快乐更是种生活的体验,被汗水浇灌的甜美,是奉献升华的结晶。当孱弱的双手绽放力所能及的价值,当火热的心打开孩子们的知识之窗。一群年轻的志愿者,一群可爱的志愿者,将用什么诠释青春的重量;用什么让知识化为力量、希望变成理想;用什么点燃理想的灯塔,为孩子导航。缄默里、时光中静静流淌着将是笔永恒的精神财富!
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桃符更新。又是一年三下乡,夏日的荷花开得格外绚烂。志愿者的笑靥弥漫出征的车厢,翩跹的蝴蝶在花丛中舞蹈,歌声随着微风飞出车窗。是理想,是期望。整齐的着装,稚嫩的肩膀,卸下风尘仆仆沉沉的行囊。三十一名大学生志愿者,三十一顶火红鲜妍的帽子,三十一颗年轻跃动的心。这是一片撒播知识肥沃的土壤,更是一座奉献青春圣洁的殿堂。磅礴大雨,炎炎烈日,都似逶迤的细浪。萍水相逢,怀揣着同一个志向,紫藤萝扶沿而上。青春绽放如火的光芒,这是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
可以说志愿者是快乐的,快乐是下雨天一起抬沾满泥泞的展板不小心踩进水洼里;快乐是一起睡用课桌拼凑起来摇摇欲坠的床;快乐是喝一碗自己动手做的暖暖的饭汤;快乐是为人们分担忧愁、解决困难的义举;快乐是为孩子们燃起求知的渴望抚平心灵的创伤。
清晨,有的家长骑着摩托车,顶着大雨一边买蔬菜一边送孩子上学,饱经风霜的面庞,龟裂厚实的手掌,对孩子的希冀凝聚成一樽雕像。让我们如何不心恫呢?打着雨伞行走在调研的坎坷泥泞乡间小路上,旗帜飘扬将温暖送入千万户农乡,编织一段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襁褓中成长的红色记忆,凝聚成农村农民幸福的霞光,《相亲相爱》从田野中凑响!
可以说我们都是快乐的,希望政策如春风吹散农人贫困的梦靥,关心弱势群体,关爱留守儿童,生活的捉襟见肘、步履维艰,志愿者用爱地火把点燃生活的希望,探访敬老院,对贫困孩子家访,义务支教,关注智障儿童的成长,志愿者探访了一对聋哑父母,嘘寒问暖,他们用无声的手语划一个爱地形状,是心酸,是希望,我想用千纸鹤串一串五彩的风铃,叮当、叮当,在你耳边幸福的徜徉!
快乐无处不在,很荣幸我能成为一名志愿者,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是党的呼唤,领导的关怀,让我们这批风华正茂的青年进行着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感恩三下乡,那无法用眼泪诠释的完美,那无法用文字修饰的瞬间,时光染指流年,听,朗朗读书声从窗户向外流淌,你在何方?我的太阳!
《水上月》是2012年我所完成的最重要的作品,之所以说它是重要的是因为作品伫立的位置太重要!当我被通知该作品被选中要建立时,首先感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天津文化中心集天津大剧院、天津图书馆、天津美术馆、天津博物馆、天津自然博物馆、天津科技馆等重要文化科技设施于一体,是名符其实的天津文化中心。这些文化建筑环绕一块巨大的水面依次排开,雕塑《水上月》就在该水面南沿的浅水平台上,你看看,雕塑的位置有多重要!
该雕塑的征稿始于2010年下半年,到最后的落成历时超过一年半,实际实施的时间只有4个多月,即从2011年的12月1日正式启动制作施工开始到4月20日完全落成。本来天津文化中心的建设方最初计划要求我在3月中完成,如果除去厂家的春节放假,也就是说两个月半要完成雕塑的泥塑放大、不锈钢制作和安装,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在商谈中经过我的据理力争,也在天津相关部门的领导充分理解的情况下,最后为雕塑的制作多争取到两个月的时间。就这样,那也是一场非常紧张的战役!请注意我为这件作品所制定的设计标准吧:雕塑的下半部为不锈钢铸造抛光,平均厚度为7mm,上部为不锈钢锻造,不锈钢板的厚度为5mm,并要求制作厂家将质量往芝加哥的雕塑作品《云门》的质量上靠近。接受制作的厂家,北京奕东园雕塑制作中心的老板毛奕冬说,你这个难度的不锈钢雕塑在全国也是首屈一指的了。
这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征稿和定稿阶段,一旦定稿恨不得要在一夜之间把雕塑立起来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比比皆是。垃圾城市雕塑现在几乎是人人喊打,可是如何治理这个顽疾,实际上还有很多障碍。其实,现代中国垃圾城市雕塑的普及,参与者都脱不开干系:建设单位、雕塑家、制作单位。当然在这三者中,建设单位是强者,好像更多的责任不在雕塑家和制作单位。以我的观点,并不尽然,在这三者的角色中,除了建设方要充分尊重雕塑的艺术规律,厂家不要偷工减料之外,雕塑家的责任非常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雕塑家可能处在中心位置。如果我们雕塑家在城市雕塑的实施中为作品的质量据理力争,少一些凑合和利益思想,件件城雕都应该当成自己的纯艺术品来做,而不是当成行活儿去做,我们的城市雕塑肯定会有改观。在面对不尊重雕塑艺术规律的建设方时,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尝试拒绝,学学当年罗丹拒绝巴黎文学委员会的裁决、退掉《巴尔扎克》雕像的款项、将作品自己保留的精神,是很有必要的。
雕塑《水上月》的构思成型始于以下诱因。首先,表现圆环的动态,使之具有生命感,这种想法始于我2000年在北京红领巾公园所做的《苏醒的圆环》,后来我在2008至2009年间又创作过作品《生命之环》。使圆环具有生命感的首要途径就是给予力量与运动的暗示。在雕塑上最能使作品具有力量与动感的办法就是对形体进行空间的处理与经营,通过形扭转,或折叠,或错位,将人们的目光不断地引向空间深处,这样形态就有了起伏、翻转的运动,有了运动也就有了生命。在《生命之环》这件作品中,扭转形态的过程中有意使圆环断开,特意给予了作用力的暗示。有了这样一些关于形的实验和准备,《水上月》的出现就顺理成章了。《水上月》实际上就是将平放的《生命之环》树立起来了。其次,与《水上月》有关的另一件作品是在2004年我参与上海浦东新区城市雕塑方案国际征集活动中我所设计的《日出东方》。也就是因为这件方案我获得了“雕塑设计优胜者”的荣誉证书(尽管这件方案后来并没有实施)。我的原初想法就是利用日出江面波光粼粼的画面,将其虚形的波光倒影实体化形成雕塑的一部分,这样的话,建立起来的百米高雕塑将实现空间置换的错觉:水上城市景观将呈现“水下”的奇特景观,人们会有在“水下”行走之特殊联想。沿着这个思路到了2007年才有了首件被实施作品《无名岛——精卫填海》,建立在了天津海洋博览馆。《水上月》是我付诸实施的第二件关于倒影的作品,水上月在水面冉冉升起,其倒影与水上“月”的实体形成圆环,圆环有力地扭动,各种流线在空间中交叉,虚实体的对接之处显示出生命的灵性。“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中国文学史上有无数描写月的名句,可以说“月亮”是中国人情感的寄托与象征。可《水上月》以抽象雕塑的方式,用全新的角度表达了月的壮丽和华美,再加上作品的整体镜面抛光工艺,将阳光、蓝天、建筑和水面环境映照其中,其视觉效果或清澈剔透,或流光溢彩。很巧的是开口的圆环正好是大写字母“C”,英文的“文化”和“中心”的字母Culture和Center的打头字母都是“C”。不管怎么说,《水上月》之于天津文化中心,都是很贴切的。
"那里展现出一座山谷,起自蒙巴宗镇,延至卢瓦尔河。两边山峦起伏,山上古堡错落,整个山谷,宛如一个翡翠杯......请你春天来吧,观赏如未婚妻一般美丽而贞洁的自然风光;或者晚秋的时候,在静谧沧桑的风景里,平复你孤独的忧伤。"巴尔扎克如是说。
拉伯雷、巴尔扎克、乔治?桑和普鲁斯特曾先后来此,并陶醉于这片纯粹隽永的法兰西风情,寻找过属于他们的文化依止。卢瓦尔河(Loire)沿岸城堡如梦幻般的水中倒影,也曾带给他们以无尽的艺术想象和灵感。
就追寻大师们的足迹,登上BLOIS市教堂后的平台,可于落日余辉中,俯看到弥漫着花草清香的河畔风光,感受到古堡的神秘幽静。
卢瓦尔河,法国的母亲河,发源于法国中部,全长1024公里。其流域气候湿润温和,草木繁茂。密布着的葡萄园,于起伏的河谷中绵延伸展,风格各异的古堡和教堂,静静地驻守在美丽的河边,钟声不时地回荡着,法国宫廷的一幕幕历史悲喜剧也就此上演。
远在中世纪,法国宫廷皇室和贵族为了躲避连年的战争袭扰,开始在卢瓦尔河中游兴建城堡。到了15和16世纪,卢瓦尔地区又逐渐演变成国王的栖息之地,并由此孕育出华丽多彩的宫廷文化,曾为战争而建的古堡被改建成美丽的宫殿。16世纪初,法王弗郎索瓦一世爱上了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于是便邀请包括达・芬奇在内的许多意大利天才艺术家,营建了属于法国本土的艺术王国,法国从此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文艺复兴时代。3000余座浪漫的城堡分散在河谷各处,至今仍有百余座保存完好,文艺复兴、新古典和巴洛克风格演绎着不同时代的文明变迁史。如今,这些祖传下来的私有财产,历史上曾为某些王子或公爵所拥有的古堡,已有很多为了便于游人参观河谷而改装成酒店。Domaine de Beauvois和Le Choiseul就具有其代表性。
Domaine de Beauvois(波瓦领地)
深入法国的后花园卢瓦尔河流域,来到位于 Tours市的西侧,便可见到建于16至17世纪的Domaine de Beauvois (波瓦领地)。在1967年TRAVERSAC家族得到这座城堡之前,古堡已经颇有名气。它的名字起源自拉丁语"美丽的风景"。城堡酒店位于整个领地的"T"型的中心位置,在一块巨大的梯田中心,最近又重新设计了花园,拥有宽大的游泳池和广阔的湖面。
这座城堡原是15世纪的遗迹,后来成为MAILLE WHEN村庄的要塞。1619年,LOUIS 13世的将领查尔斯公爵,成为这个村庄的领地的主人。直到1967,这块领地一直归属勋爵的后裔所拥有。这个城堡自改造以来,不断地增加了新的装饰和扩充了占地面积,同时仍保留了原有的一切印迹。现在,它拥有36个房间,坐落于一个140公顷的森林公园中间,平和而宁静。
这是一幢处处充斥着怀旧气息的别墅古堡,其凝重的历史中承载着太多的故事。这些故事被人誊写在深色的长条地板上、丝质的壁纸上和老旧壁炉内。虽然经过了重新装修和布置,古堡内部的结构并未改变,仍保留了这些珍贵的文字,室内整体风格也尽量延续着古典主义风貌。房内墙壁多采用法式乡村的花色壁纸,为优雅稳重的色调中增添了些许跳跃和华丽。床上的丝质帷幔,保留了皇家特有的尊贵风范。壁炉仍在使用中,平添了情趣和温暖。古典家具柔美夸张的曲线与现代简洁的直线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的典范。最有特色的,应该是地下的酒窖,在此,甚至还能看到当年的兵器、挂钟、留声机。其连续的圆拱形屋顶充满了节奏和层次感,突显了拱券式的建筑风格。与前不同的是,城堡餐厅的室内设计则被赋予了现代主义新风,桌椅线条简洁、色调清新明快,绿色植物随处可见,春意盎然。
Le Choiseul(舒瓦瑟尔城堡酒店)
来到卢瓦河谷参观古堡的人,都必然会前往Chateau d'Amboise (昂布瓦兹皇家城堡),因为艺术巨人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就是在这里度过他人生的最后四年,并把"蒙娜丽莎的微笑"(Mona Lisa)留在了这座举世闻名的Amboise城堡,他也安息在这个宁静的小城市里。Le Choiseul (舒瓦瑟尔城堡酒店) 就位于Amboise城堡的脚下,由三幢15至18世纪建成的别墅组成,是Amboise城堡组成的一部分。
这座优美的建筑,是在16世纪和18世纪分别建设完成的。从房间内就能欣赏到室外梦幻般的意大利式庭园,还有美丽的欧椴树。高山环绕,翠绿倒影,Le Choiseul城堡的室内装饰奢华而富有高尚的品味,走进Le Choiseul,就等于走近18世纪最奢华的居住生活。
15世纪,一位著名的的卡拉布里亚圣者Francis de Paola,受到路易十四的邀请来到Amboise市并建立了Minims圣会,并开始城堡的雏形建设。在1759 至 1771年间, 由曾负责凡尔赛宫修建工程的Etienne Francois Duc de Choiseul重新进行了建筑设计,并依照女修道院的建筑规划进行细节处理。在1985年被他人购买之前,Le Choiseul已经是很有名望的饭店了。现在则被列为卢瓦尔河畔最重要的美食饭店之一,前来住宿的客人当中,甚至还有著名的不爱江山爱美人的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
2005年1月21日,Le Choiseul二层的四个卧室遭遇到大火,几乎被完全摧毁,但因此重建后,室内的设计也被整理修复,并且在空间的利用上更进一步拓展了其舒适性与功能性,除更好的保留了18世纪的风格,还兼容了诸多现代元素。现在,它作为一个新式风格的现代饭店,在室内设计方面遵照客人当下对设计潮流的理解与接受度,利用光线的照射,让房间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暖意。在36°的午餐厅中,36个座位错落排列,微风在座位间穿行,透过房间再吹向窗外的花园,坐在此处享用美味佳肴,就好像回到舒适的家中,周身充满闲适与幸福。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卢瓦尔古堡群位于法国中西部,北距巴黎235公里。城堡群分布在图尔附近的布卢瓦、希农、洛什、安博瓦茨、安杰雷等几个小镇附近。
出行建议: 从巴黎蒙特帕斯火车站火车站乘TGV快车到图尔,约为1小时。
地区人口:550万人
气候:温度适宜。
特产:古堡、白葡萄酒和作家。
卢瓦尔地区著名城堡:
Chateau d'Amboise(昂布瓦兹皇家城堡):著名的"昂布瓦兹城堡密谋"曾在此上演。同时,此处还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天才达・芬奇身后埋骨之地。
Chateau de Chenonceaux(舍农索城堡,又称女人堡):因为一连串的浪漫情事而闻名遐尔。鼎鼎大名的卢梭就在这里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并在他的《忏悔录》里屡有提及。
Chateau de Chambord(香波尔城堡):卢瓦尔地区最大的城堡,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之作,汇集了建筑学的精粹,法国新文化的辉煌象征。
Chateau de Blois布洛瓦城堡:"法国的庭园",法国建筑史的缩影。
行程:
第一站:PARIS - Orléans (奥尔良)
圣女贞德英勇抗击英军的地方,参观市中心的圣女贞德雕像和著名的圣十字大教堂。
第二站:Chateau de Chambord(香波尔城堡)
香波尔城堡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代表作之一,是法国的国宝。1981年,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第三站:Chateau de Cheverny (舍维尼城堡堡)
舍维尼城堡拥有卢瓦尔河谷宫堡群中最富丽豪华的家具,汇聚了长达6个世纪的佳品。此城堡得到完善的维护,更是基于丁丁故事的一段插曲, 使该城堡闻名海外。
第四站: Tours(图尔市)
Tours位于卢瓦尔河畔,卢瓦尔河谷的一大经济中心,市内建筑很有特色。16世纪法国著名的小说家巴尔扎克、拉伯雷及数学和哲学家笛卡尔长居此地。
第五站: Chateau de Chenonceaux(舍农索城堡)
舍农索城堡,横跨卢瓦尔河支流希尔河河面,被喻为停泊在希尔河上的航船。
第六站: Chateau d'Amboise(昂布瓦兹皇家城堡)
众多法国国王的居所。因达芬奇死后就被安葬在此而闻名。
第七站:返回PARIS
酒店信息:
Domaine de Beauvois(波瓦领地)
去往路线:在巴黎Montparnasse火车站乘高速火车(TGV),60分钟可以到达 Tours火车站,再坐出租或自驾车10分钟可到达。
设施:拥有35间客房和1套公寓房 ,内设5间会议室、1个宽敞的餐厅、2个优雅的路易斯餐厅、露天餐厅、灯光喷水池,酒窖藏有5000多瓶葡萄酒。此外,还有140公顷的公园和网球场,及可调温的室外游泳池,邻近尚有3个高尔夫球场。
Le Choiseul(舒瓦瑟尔城堡酒店)
去往路线: 在巴黎Montparnasse火车站乘高速火车(TGV),55分钟可到达Saint-Pierre-des-Corps火车站,然后再转乘普通列车到Amboise火车站,需要15分钟。
雕塑是一种占有三维空间的视觉艺术。它是艺术家视觉经验和触觉感受的表现,含有几种感觉要素,―是雕塑材质引起触觉性的感觉意识,―是雕塑体积唤起对体量的感觉意识;以及体量,与空间之间的感觉关系,探讨雕塑与空间的关系正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一幅画,作为物质实体,当然也占有空问。但是绘画的空渊性描述是限制在画面的虚拟空间之中,它并未与真实的宅间发生关系。而雕塑恰恰相反,它以物质的实体占培空间,雕塑是四周的空间产生了一种氛围,它与空间共生。雕塑是物质性的可触、可视的立体形象,它有其他造型艺术所具有的表现功能,但它还具有其他造型艺术门类所不具备的特殊性。它的占有三维空间的实体性,使雕塑这门艺术实实在在的与空间发生了关系,
不同时代的雕塑艺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各具形态,它是与人类的活动一起发展而来的一种情感表现方式。从人类最原始的石制工具开始,便是人的力量的物化体现,它体现出来的是人类的创造精神,这种创造精神首先是与生存发生关系的。工具的造型是由使用性决定的,当这种创造精神表现为表达内心对生活和对世界的态度时,便产生了所谓的艺术形式。原始人类塑造偶像时,其目的不是我们今天所认为的“艺术创作”,而是表达一种心愿,描绘心目中对事物的理解,是带有原始宗教精神的表现。对于原始雕像当然不能以现代雕塑学所关注的体量与空间关系这种角度来认识它,但它却以三维立体的方式存在干空间中,表现出的是以实体占有空间的物质存在。表现出的是自身在空间中的心理依托,以表达对自然力崇拜的心理空间。这种原始形态的雕塑中外皆有,如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原始陶器,再如法国西南部等地方旧石器时代的涮穴中有关表现女性形象和动物的雕刻,以及非洲、欧洲、大洋洲等原始雕塑,均表达了人类对自然力量崇拜性的心理空间。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到了希腊和罗马时代,雕塑发展成了一门艺术表现形式,古希腊雕塑一改原始雕塑中朦胧的心理膜拜和原始的稚拙形式,表现出来的是表述心灵世界的崇高精神。它服务于宗教,是神庙建筑的装饰,这个时代的雕塑火部分是与建筑结合在一起的,并与建筑共存亡:。因此,它的空间形式是建筑形式的组成部分。
这种空间形态一直延续到中世纪。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思想占主导地位。艺术成为科学的工具,这个时代的雕塑艺术表现出的是的理念,它依托的空间仍然是以教堂等建筑为主体的,直到哥特式建筑的出现,这种依存干建筑上的雕塑才成为脱离建筑而独立存在的空间形式。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雕塑不再仅仅担负着建筑结构的功能,很多是以独立的形态存在于空间中。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艺术很多还与宗教内容有关,但它是在宗教创作中审发荷新兴阶级的人文思想。因此以独立人文思想占据空间便成为了现实,这一点在文艺复兴时代尤其明显。雕塑艺术独立的作为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出现过,但它是服务干庙宇中用于祭祀的偶像或者是为了战争胜利、运动员夺魁的纪念,而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大都表现的是独立的人文思想,具有独立的空间意义。
至17、18世纪巴洛克雕塑的出现,使雕塑艺术的视觉空间发生了变化。雕塑不再是稳定和谐的庄严宁静,而是以强烈的、华丽与浪漫的造型方式,表现出了对深度空间的追求,这种形式在贝尼尼和卡诺瓦的雕塑中尤为显著。
这种形态虽然到了18世纪末与19世纪之交,出现的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新古典主义,但新古典主义所表现出的单纯与简洁的形式,是以现实性材料为依托的,这时期的雕塑艺术是端庄中带有运动的空间形式,仍有与古典艺术不同的地方。
在空间形式上是有突破性意义的应从罗丹开始,从罗丹起雕塑艺术便开始注重雕塑本身的语言和形态特征,罗丹的《巴尔扎克》便使他向露天雕塑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这件作品罗丹以大面围合的形成在视觉空间中的力度,这是雕塑艺术向视觉空间迈进的一次突破。之后,布德尔把建筑中的结构因素运用到雕塑之中,使雕塑像建筑一样统筹物体的多个部分,使之构成了一个整体,使雕塑的线、面、体、重量整体性地存在于空间之中,具有独立的空间性。
罗丹之后的雕塑手法,不再局限于“雕”与“塑”,这一点在20世纪艺术中愈加明显。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便是对古典传统的否定,他把具有整体空间形态的物体分离又重组,这是以表现艺术家内心感受的为意图的,形成了新的空间方式和视觉感知。而未来主义的波菊尼又在固定的形体之中,表现速度这种时间性的概念。这是试图把雕塑的三维空间引向多维空间的探索,他的这一探索对当代艺术的视觉空间具有开启性意义。
一战前后达达主义以一种虚无的态度来否定艺术的传统定义,使得艺术与生活、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疆域变得模糊起来。这也为雕塑领域打开了一道更加宽阔的大门,使雕塑艺术更加自由的运用多种材料、方式进行表现,它不仅可以表现现实物象,而且可以表现精神理念,表现幻象,因而它的空间形态是是多元化的。从此,雕塑艺术的空间形态不再是单一的空间方式,而是以对空间的介入来体现雕塑的本体意义,这方面阿尔普进行了抽象雕塑实践,莫里迪阿尼强调了形体的夸张以此来改变固有形体的空间形态,布朗库西则追求单纯的形式,还原雕塑单纯性的过程,以达到对一种空间形态的纯粹超拔。
二战之后的现代主义雕塑形式更为广泛,各种流派的观念。技法被综合运用。这时期的三位雕塑家特别具有美术史上的典型意义,一位是贾科梅蒂,一位是亨利・摩尔,一位是考尔德。
贾科梅蒂的作品大都摹写想象中的世界,具有个案意义的是他的《行走的人》系列作品,作品中塑造的瘦长人形是对空间的压缩,是对传统雕塑的定义的逆反,他以此空间方式来表现内心中的孤寂。亨利・摩尔与之相反,他探索的是时间下的空间延伸,所以他的作品与实体中制造空洞,制造出虚空与实体的穿插与延伸。考尔德是真正地把时间植入雕塑当中,产生了活动雕塑,打破雕塑是静止的传统法制。
最后还要提的就是博依于斯所提出的“社会雕塑”,他把人的思想,行为等视为雕塑,引向雕塑之外的社会空间之中。
[关键词] 吸血鬼;崇高;本能;审美文化
吸血鬼文化一直是西方艺术家们所钟爱的题材,自从1913年第一部关于吸血鬼的影片《吸血鬼》开始,吸血鬼的形象就不断地出现在电影中。2008年,一部小成本制作的影片《暮光之城》成了当年影片的票房黑马,之后的《新月》《月食》和《破晓》使新一代的吸血鬼形象风靡全球。2012年,《暗夜传说4》再次引爆好莱坞的吸血鬼狂潮。除此之外,吸血鬼形象也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电视剧《吸血鬼日记》也成为全球青年观众所追捧的热剧。从审美心理根源来看,吸血鬼的文化之所以在西方影视中长盛不衰,除了和西方民族古老的“嗜血文化”有关之外,还和西方审美历史中对于丑和崇高的热衷有密切关系,有着深层次的审美文化内涵。
一、吸血鬼的起源
吸血鬼最早的起源和宗教有关。根据《圣经・旧约・创世纪》中记载,被逐出伊甸园之后,亚当和夏娃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该隐由于嫉妒弟弟受到了上帝的喜爱残忍地将其杀害。上帝为了惩罚该隐把他变成只能在黑暗中过流浪生活的吸血鬼,必须靠吸食人血为生,且永生不死。另一种说法同样源于《圣经》,该吸血鬼的原型是耶稣的门徒犹大,据称犹大被耶稣的责备刺伤了虚荣心并决心报复,于是以30枚银币出卖了耶稣。而上帝为了惩罚他的罪过就让他在死后变成了吸血鬼,永远只能生活在黑暗中。此后,关于吸血鬼的传说蔓延开来,尽管事实的真伪已经无从考证,但关于吸血鬼这一传说却经久不衰,在数百年的流传中历久弥新。
吸血鬼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是在18世纪到19世纪末,浪漫主义思潮的风行使得关于吸血鬼的文学、戏剧作品大批涌现。1872年英国作家乔雷・法纽的小说《卡米拉》是第一次比较具体地描写到吸血鬼形象的文学作品。而1897年斯托克的《德拉库拉》则为吸血鬼形象翻开了新的一页。这部小说中,作者斯托克对作品中的吸血鬼德拉库拉伯爵进行了充实而细致的描绘,勾勒出了一个活生生的吸血鬼形象。“伯爵还是躺在那里……原本苍白的皮肤看上去也有了点血色,嘴唇也比以前更红了,而且上面还沾有鲜血,这些血顺着他的嘴角滴下来,落到下巴和脖子上,那双凹陷暴怒的双眼像是镶在一堆浮肉里面,因为他的眼睑和眼袋部分都肿起来了。”[1]正是这部小说,真正确定了吸血鬼的形象。此后,吸血鬼不断地在文学中出现,如英国诗人科勒律治的《克里斯特贝尔》、济慈的《无情美人》和《拉弥亚》,波德莱尔的《吸血鬼的变形》、安妮・赖斯的《肉体窃贼》,等等。
电影史上第一部真正关于吸血鬼的影片是1922年根据19 世纪爱尔兰作家斯托克的小说《德古拉》改编而成《诺斯非拉图》,影片中吸血伯爵脸色惨白,长着尖尖的蝠耳、和长长的獠牙,这个丑陋、恐怖的吸血鬼形象宣告了吸血鬼电影时代的到来。此后,关于吸血鬼题材的影片一直是西方大银幕上异常活跃的内容,如1992年的《吸血惊情四百年》《刀锋战士》系列、《德拉库拉3000》《黑夜传说》《暮光之城》系列、《吸血鬼编年史》《吸血鬼日记》等。吸血鬼形象经理了数百年的演变,最终由恐怖、可怕、阴森的负面形象演变成了现在英俊、多情、拥有无限超能力的贵族偶像级的正面形象,这种形象的转变改变了人类对于吸血鬼的认识,更激发了对这一古传说的再审美。
二、银幕吸血鬼形象的审美内涵
(一)崇高与丑――西方审美文化的根源
从审美文化的根源来看,和东方审美文化偏重于优美的习惯不同,西方审美史上对于崇高和丑有着独特的爱好。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提出的是古罗马时期的朗基努斯。之后,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对象形式和主体感受两个角度更为具体地分析了和崇高这种独特的审美范畴。康德指出:“崇高是那种哪怕只能思维地表明内心有一种超过任何感官尺度的能力的东西。”[2]可见,所谓崇高的东西在形式上是超出人类感官所能把握的尺度,这种超出人类感官极限的东西使人在面对审美对象的时候升起一种从恐怖到敬畏再到愉快的情感体验,正如康德所说:“美是一种积极地愉悦,崇高更多的是惊叹或崇敬,这就可称作消极的快乐。”[3]这种“消极的快乐”使得在西方审美史中,关于表现丑和崇高的内容备受青睐,如古希腊的雕塑《拉奥孔》,表现了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两条巨大的蟒蛇缠死的恐怖瞬间;罗丹创作的《巴尔扎克》雕像则像一头发怒的狮子凝视前方;1857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恶之花》,以描写城市中的阴暗与丑而闻名。波德莱尔真正赋予了丑以审美的意义与价值,打破了传统的善恶观。在吸血鬼主题影片中,吸血鬼往往有着苍白的脸、消瘦的身体,长着獠牙,有着尖而长的指爪,它们以吸食人的鲜血为生,在吸食鲜血时露出着狰狞恐怖的表情,怕见阳光,终日与黑暗为伍……当银幕上出现这种丑陋而神秘的吸血鬼形象时,除却恐惧,我们又不由自主地被深深地吸引,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总想去探寻吸血鬼这个神秘的世界。正如席勒所说:“人性有个普遍现象,就是难过、可怕甚至恐怖的事物,对我们有难以抵挡的吸引力;痛苦和恐怖的场面,我们觉得既憎恶,又受吸引。”[4]
(二)生与死――本能与潜意识的审美心理
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从精神分析学角度解释了人对恐怖与暴力影像热衷的原因。他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根源来源于人的本能,本能是一种内在动力,这种内在的动力推重着人类的一切行为。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表现为生存繁衍的欲望,死本能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求杀的本能与欲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就转而在艺术作品的欣赏中得到了替代性的满足,这种审美心理导致以暴力和恐怖为特点的吸血鬼形象一直活跃在西方艺术领域。正如18世纪9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哥特小说。哥特小说在情节上注重渲染暴力与恐怖,以社会、宗教和政治中的黑暗与丑陋为主要表现的对象,并通过对邪恶与黑暗的刻画来揭示人性的阴暗面,而这种主题恰恰是吸血鬼文化的重要特征。
此外,如果从潜意识的角度来分析,吸血鬼在吸食人血时所表现的纠结与挣扎也反映出人类潜意识中时时想满足感望与时时要遵从理性道德强制的痛苦与无奈。《夜访吸血鬼》中,路易作为正义的吸血鬼,在生存和良知中苦苦徘徊,痛苦地压抑着对鲜血的欲望和吸血鬼的本性,他内心抗拒杀人,但又难以自控,时时受到吸血本能的诱惑,最终吸食了人血,但尚未泯灭的良知又使他怀有深深的罪恶感。同样,电影《暮光之城》中,爱德华第一次看见女主角贝拉时,就强烈地感觉到贝拉之血的诱惑,以至于当爱德华和贝拉相爱以后,需要时时刻刻克制自己吸食人类鲜血的欲望与冲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解构权威、挑战传统的非主流文化在艺术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这种极具叛逆精神的颠覆性文化和吸血鬼精神一一契合,更加符合大众尤其是青年观众的审美要求,表现出愈加鲜活的生命力。
(三)光与影――对未知世界的想象驰骋
不可否认,吸血鬼主题影片之所以受到大众的喜爱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由光与影所带来的丰富奇妙的艺术世界,这种由数字技术带来的奇特视觉享受加上丰富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神秘莫测的鬼魅世界,最大限度地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满足了人类对于未知世界的探索欲求。电影中的许多鬼魅恐怖影像之所以被人们认为是“美的”,正因为它在某种程度上符合我们对于电影画面形式感的审美需求。正如学者钟友循所说:“不同于其他艺术形式,影视自身强大的艺术表现力及其宽广的胸怀,使它完全可以把世界上一切美的东西全部都容纳进来,变成自身有机的血肉,从而构筑出一个美的天地,形成一个‘美的大展汇’。”[5]在吸血鬼影片中,华美的服饰、优美的景致、漆黑的暗夜、奇特的妆容、诡异的音乐以及充满神秘色彩的吸血鬼栖息地――哥特式古堡,逐一满足了观众对异教文化的窥探和猎奇,再借助于特殊的电脑技术,吸血鬼的形象以更加千奇百怪的形式呈现出来,人们对吸血鬼世界的各种想奇思妙想也都通过电脑特技化为真实的电影画面。如《刀锋战士》《V字特工队》《暗夜传说》等影片融血腥、暴力、爱情、特技等多种元素于一炉。而到2008年的《暮光之城》,又融入了时尚迷人的偶像色彩,卡伦家族的成员都有着神秘高贵的气质,男主角爱德华更是英俊迷人,冷酷而又多情,不仅拥有超能力,还能在关键时刻拯救自己的爱人,满足了观众对于情感的心理渴求。在人类强大的想象力推动下,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有鲜明的形象、华美的场景、悦耳的音乐和曲折动人的情节,融合了画面元素、声音元素和情感元素,从视觉、听觉和情感多方面刺激大众的审美感官,全方位地调动人的想象力,无限扩大了观众的审美感受。
(四)爱与救赎――人类审美精神的永恒主题
当人类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文明社会,对爱与被爱的渴求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审美历史,因此,在艺术作品中传达爱、表现爱是人类审美精神的永恒主题。而在西方,在宗教精神影响下,爱与被爱的过程也是人类自我救赎的过程。实际上,基督教的宗旨就是“救赎”,十字架包含了“爱”与“罪”两大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特征,而原先恐怖与邪恶的特质逐渐被消解,同时,爱情这一主题在电影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在1992年科波拉的《惊情四百年》里,主人公德古拉用四百年的时间苦苦追寻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因为对妻子的爱使其背叛上帝,将灵魂出卖给撒旦变成了永生不死的吸血鬼;也正是因为对妻子的爱,德古拉不忍心将自己心爱的人变为同类,最终让米娜刺入自己的心脏,完成对自己的救赎。在《暮光之城》系列电影中中,狼人少年雅各布和吸血鬼爱德华同时爱上了女孩贝拉,人与吸血鬼的爱情,狼人与吸血鬼的战斗,以及狼人与吸血鬼的禁忌之爱,则诠释了爱情和、信仰和背叛,永生和救赎的多元主体,爱给观众又打开了一个多元化爱情与反叛的华丽银幕世界。
三、结 语
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吸血鬼形象由恐怖可憎的形象变成了年轻、俊美、潇洒多情的偶像,在西方观众心目中仍然具有无穷的魅力,加上现代数字技术的制作,吸血鬼电影呈献了人类感兴趣的一切:爱情、欲望、暴力、嗜血,永生、轮回和无限超能力,满足了人类对于未知领域的想象,体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心理根源。
[参考文献]
[1] [爱尔兰]布拉姆・斯托克.德拉库拉[M].冷杉,姜莉莉,译.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7:23.
[2] 杨祖陶,邓晓芝.康德三大批判精粹[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67.
[3] 康德.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4.
[4] 席勒.论悲剧艺术[A].艾可,编著.丑的历史[C].彭淮栋,译.台北:联经出版社,2008: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