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食品质量与安全

第1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关键词:产业组织模式;食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多案例研究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11-0045-05

Influence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 o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Multiplecase Study on Aquaculture

GAO Xiaoling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1306)

Abstract:

This paper integrated public economics and industrial economics, and then interpreted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 on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on the basis of the aquaculture. It also deconstructed the successful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s under constrains of safety and quality in the field of aquaculture by multiplecase study and put forward the new resolution of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issue.

Key word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ode;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aquaculture; multiplecase study

1食品质量安全治理反思:产业组织模式变革

如今各国食品质量安全体系面临巨大挑战,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就积极推进纵向合作模式,试图通过提高产业集中度来保护大企业以获得高质安全食品。如在生猪加工行业,政府补贴大企业的同时关闭小型屠宰场;在乳品行业政府重新颁发执照,实质上关闭了45%的小企业。政府也尝试通过农业合作社解决引致“败德行为”的农户生产规模问题。然而这类以行政方式引导生产者行为的价值与风险尚不明确。高质安全食品供给除受公共规制或产品标准影响外,还受“声誉引发的需求方转移或者由效率改善引致的供给方转移”的市场驱动。目前食品质量安全领域的研究,也更多转向从生产分销模式与产业组织结构视角寻求治理良策。国内学者认同解决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形成产业内部安全隔离机制,农村合作组织或大型加工及贸易企业对接农户的流通模式、“奶农―企业利润分成”、加工企业自建牧场等将极大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1~3]。国外学者也认为食品安全风险管理应从市场型管控转向混合模式甚至是纵向一体化,大企业、合作社或混合生产网络等在价值链上起主导作用,产业私人标准是其预防质量安全事故的主要工具,品牌商与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原料提供者订立正式契约以获得后者质量保证[4~6]。

国内外产业组织研究普遍认同纵向一体化是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实现食品质量安全的最佳战略。然而,价值链集成管理与组织间关系治理这种产业内自我强化能否带来稳定高质产品、纵向一体化的载体及其运作机制为何、纵向一体化外的治理模式是否存在等并未得到深究。本文尝试以产业组织新视角理论,解读产业组织模式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机理,并基于多案例研究食品质量安全约束下的成功产业组织模式,成功模式的传播与模仿有望预防水产品产业社会性事件、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食品行业质量安全管理提供借鉴。

2产业组织模式影响水产品质量安全的理论机理

产业组织模式本质是产业商业模式结构――利用商业机会创造价值的交易内容、交易关系和交易治理,其根本特征体现在生产模式和交易模式两个维度。本文整合产业经济学、委托、不完全信息、买供间等理论并依据水产品特点,解读产业组织模式激励约束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逻辑。

2.1约束质量安全中产业内关系激励替代政府规制的理论逻辑

根据不完全信息理论,市场柠檬效应决定了质量安全治理中政府不能缺位,政府要么直接管制食品安全违背行为,要么进行基础设施投资或利用市场基础、法律责任等创造高质安全生产环境。中国农业经济中初级处理者遍及供应链、农户小规模养殖与收购点分散的主流模式短期内难以改变,而规制者面对多元目标缺乏获取供应链质量信息的动力,政府管制难以有效介入食品生产流通全过程。

根据产业组织SCP范式,在政府直接干预企业行为保障高质安全食品失灵的情形下,一种替代方案是推出产业政策影响产业内关系模式,利用市场势力修正食品供给行为。众多学者研究发现,市场激励对企业质量安全行为的影响明显强于政府政策。供应链纵向关系的嵌入者之间有直接或间接交易关系,往往能够有共同目标,而核心企业作为网络管理员与交易对手合作关系和履约记录良好,其成败会增加或消减养殖户或经销商利益。核心经营者主导的质量规制,显现信息成本低、对策少和规制可持续等优势,能有效弥补公共规制在生产过程中的监管缺失,展示产业承担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集体理性。尤其近60%水产品为鲜活消费更易招致质量安全风险,水产品生产商需采用发达国家市场认可的过程控制管理系统以自我保护,私营垂直合作的兴起就是对消费者质量安全需要与农户生产限制的响应。诚然,成功安全的食品市场也需要政府公共行动协调,这包括生产升级研究、产品检测与认证、与进口商政府协商证明类型等。由此与政府直接管制相比,产业内关系约束水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尤其是小规模生产经营的效果更显著,同时产业内横纵向关系与政府规制相互依赖。

2.2约束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流产业组织模式为纵向一体化

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资产专用性、不确定程度与交易频率影响交易组织模式选择。水产品具有养殖地理与养殖设备等物质资产专用性、养殖技术与交易等知识专用性,高资产专用性使养殖前端易遭下游“价格绑架”,当资产专用性足够高时,纵向一体化取代纯市场交易。从不确定性来看,水产品生鲜消费且单体差异大,各环节产品性状与质量改变可能性很大,其资本投入与竞争压力亦具高度不确定性。高资产专用性与不确定性意味着一方有机会利用排他性信息优势谋利,这要求更高阶的监管。根据奈特的观点,随着不确定性逐渐增大,从事专用易的双方必须设计长期契约(准一体化)或者纵向一体化的内部组织形式来解决问题。从交易频率来看,水产品原料高度异质且以对手交易为主,尤其水产品流通具有完全竞争市场特性,交易协作甚至内化可以节约交易费用并减少不确定性。

因而理论上纵向一体化是约束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主流组织模式,然而作为介乎现货市场交易与完全所有权整合两个极端的制度安排,存在大量合作类型,激励水产品高质安全的纵向一体化载体需要产业实践厘清。同时,培育渔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被列入我国渔业产业规划,政府希望通过规范合作组织、提高渔民组织化程度来保障渔民增产增收与水产品质量安全。然而,我国学者曾提出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发端于共同应对市场问题和政治层面团体利益需要,无法解决引致农户“败德行为”的生产规模问题,合作社在保障质量安全供给中的效用还需水产品实践验证。

2.3产业链纵向关系对水产品质量安全的作用机理

产业链纵向关系实质是买供间如加工企业与养殖户、市场商户与养殖户或产地运销大户等的委托关系。根据委托理论,采购商与养殖户之间形成隐性或显性契约,采购商要求方从事具有特定质量属性的水产品养殖,对于无法完全监管的农户努力与最终产出不确定,他们往往采用按质支付的绩效导向定价与部分监管组合,并通过共担风险为养殖户提供足够激励。根据买供间理论,买供间关系影响食品质量安全主要依托知识治理与价值治理,前者创造价值而后者解决价值创造与分配问题。

国外学者研究发现,采购商的行业技术经验与知识影响供应商产品质量、价格、合作意愿诸方面。对于高标准产品小型水产供应商需增加专有资产投入,而我国源头主体面临资金短缺、要素市场限制、技术和市场能力缺乏诸多局限,加工企业或品牌商必须处理质量参差不齐的原料,最终供给标准化与质量稳定的产品。供应者有充裕的策略空间与品牌商进行质量博弈,后者利用对源头生产技术的掌握,形成类似质量评级与标准机制等激励约束产品质量。

买供间价值治理主要通过正式规则或约定俗成的规范“界面”影响产品质量安全,前者仰仗合同,后者依赖社会价值观和行动模式。订立正式契约帮助采购商与小供应商建立共同承诺目标,保障供应商从满足采购商交易要求的专有投资中获益。欧美市场实证显示,品牌商通过正式协议、供应商评分表、第三方认证审计等治理纵向交易,能更好平衡小供应商利益与企业食品安全目标。这类依托合同治理“买供间关系”的方式是否适用于崇尚特殊信任的中国市场,尤其“报恩”成为基本社会规范的渔村有待验证。我国学者研究发现,合同约束无法彻底隔离农户与市场投机交易,采购商更多地通过绩效反馈、技术咨询服务、投资、私交等关系治理机制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提升买供方价值。

2.4产业组织模式激励约束食品质量安全的机理框架

理论推导可知,激励食品质量安全供给的主要工具是政府直接规制和产业内关系约束,后者通过知识治理、契约治理、关系治理及其互动来实现。水产品关系约束的典型模式是纵向整合与水平合作及其交融,每种模式反映不同的激励策略、利益联结机制与私人质量规制等,这些与政府信息扩散机制及公众监督,共同影响经营者供给质量安全食品的态度认知、经济动力、资源能力,从而影响最终质量安全状态,由此得出产业组织模式影响质量安全的理论框架(见图1),这是后续多案例研究设计的依据。

3质量安全约束条件下水产品产业组织模式解构:多案例研究

从生产交易模式中寻求食品质量安全治理策略存在复杂性、动态性与隐蔽性且国内外尚无系统研究,本文采用多案例研究能有效掌握食品质量安全状态与产业组织模式内涵。解构产业组织模式实质是剖析交易内容(水产品或者信息与资源能力)、交易关系(各方资源依赖度与连接方式)、交易治理(控制生产要素、资源与信息流动的方法和激励约束机制)在生产交易环节以及产销对接中的特征。

以生产消费居前的大宗养殖水产品为对象,选取宁德大黄鱼、南通条斑紫菜、上海南美白对虾主产区与上海水产专业市场,访谈或问卷调查其主管部门、企业、经纪人与渔民,这些样本产品结构较简单、质量状态易于评估且生产分销模式差异显著。基于多案例研究与前文理论框架,评估了各对象产品质量安全状态,发现了四种典型产业组织模式(见表1)。

3.1典型产业组织模式及其运作机理

南通条斑紫菜形成的是“龙头企业+养殖户+拍卖市场”垂直网络组织模式。该模式中本地加工企业扮演产业网络集成者,企业凭借研发与养殖技术优势、市场经验、声誉威望等关系权力,把其他产业主体锁定在商业协会为关键节点的产业与社会关系双重网络中,控制和处理源于苗种、养殖技术或市场变化对成员及养殖户的冲击;同时把垂直网络中养殖户、加工企业与贸易商导向特定的育苗、养殖、销售模式等创新活动。

宁德大黄鱼生产流通采用“养殖户+信息中介+本地运销大户+龙头企业”垂直专业化模式。其中养殖户专注于成鱼养殖;市场信息中介深入作业现场收集大黄鱼规格、供货规模与品质信息,但不参与买卖;本地运销大户支付信息中介费用,根据其信息锁定养殖户或企业并收购鱼货,运销大户与市场信息中介均只参与水产品流通;本地龙头企业向运销大户收购成鱼,即使加工企业自有基地的大黄鱼也经历相同流程。

同时,拍卖市场设置会员资格申请标准审核进入市场获取联盟利益的主体,交易主体严格遵循产品交易程序、质量分级地方标准与安全标准等游戏规则。拍卖市场双方如果私自交易,将无法通过报关或获取检验证明。

(3)借助公共规制力量的隔离机制

合作联社模式隔离小型养殖户投机交易的主要机制是养殖准出制度与保底收购。合作社是养殖户获取产地准出证明并达成交易的两种选择之一,准出证明具有质量检验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功能,是经销商和加工企业优先收购的依据,并优先享受国家支农惠农政策。保底收购与利润共享为参与合作社的虾农增加收入近亿元,推进了虾农健康安全养殖。

(4)依赖经济惩罚约束

垂直网络模式下,对会员场外交易、采用不正当手段扰易市场、不能如期履约等违约违规行为,采购商一旦出现将马上暂停进场交易,加工企业第一次场外交易每箱罚300元或每次罚款1万元,第二次取消会员资格。给市场和对方会员造成经济损失的,市场使用其保证金充当赔偿金。

3334成功模式中的政府角色转换

成功产业组织模式显示,政府治理产品质量安全的重心从“制定公共标准”转向“开发工具实现食品安全最低要求”。垂直网络模式中,政府投入良种研究,监测且每月重点养殖区海水水质,实行出口地区大代码与个体子代码绑定制约加工企业私下交易权力,维持拍卖市场。合作联社模式中,政府为获取高质安全产品供给开发出系列工具:推进虾农合作社建设,提高订单履约率;设立良种培育基地;通过水产技术推广站指导养殖户,在村一级聘请优秀养殖户收集、反馈信息并提供技术帮助;整治饵料等生产资料并监测养殖用水等渔业环境,通过“奉贤虾业”实时水产行情;通过水产品准出、档案渔业制度等构建水产品质量安全网络。

4研究结论与展望

多案例研究表明,产业市场实力通过私人质量规制、利益联结与激励约束策略能有效引导水产品买供方,质量安全过程监控实质由产业自组织机制完成。提供有效食品质量安全管控的产业组织,需整合纵向一体化与水平合作要素,目前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社效果更佳。

明晰的利益联结机制是消除买供方投机的市场隔离机制、产业自组织运转的动力源。利益联结体现为经济利润、能力提升价值、社会关系资本增加的有机融合。我国多数养殖户高度依赖采购商,后者通过提供优质生产资料、养殖与疾病防治等技术支持、建立采购网络平台并提供信息服务、采用先进设备或经验判定产品质量、集中采购或签订长期供货合同以保障原料的高质安全。同时,案例中核心企业并不具有产业链绝对控制力,他们往往通过完善关系沟通机制与专业知识指导等促成质量安全产品供给。

健全清晰的履约机制是产业自组织在食品质量安全领域得以持续并不断演化的保障。水产行业的成功履约机制包括上下游信任关系、契约治理、知识治理与正式管理法规,这四个维度的重要性随产业主导者所处产业链环节存在差异。水产行业实践还显示,政府的生产要素研发投入、指导价格、商品信息、市场准入等制度安排促成了质量安全保障,政府全产业链末端治理与产业内关系约束的互动能够降低食品安全风险。

总体而言,本文解读了质量安全约束下成功产业组织模式的丰富内涵,但无法提供“产业组织模式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的路径与因果联系”证据,这也是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威,方志权.中国乳制品产业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1):11-14.

[2]肖兴志,王雅洁.企业自建牧场模式能否真正降低乳制品安全风险[J].中国工业经济, 2011(12):133-142.

[3]钟真,孔祥智.产业组织模式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来自奶业的例证[J].管理世界, 2012(1) : 79-92.

[4]Raynaud E, Sauvee L, Valceschini E. Aligning Branding Strategies and Governance of Vertical Transactions in Agri-food Chains [J].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2009, 18(5):835-868.

[5]Giraud-Heraud E, Hammoudi A, Hoffmann R, et al. Joint Private Safety Standards and Vertical Relationships in Food Retailing [J]. Journa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trategy, 2012, 21(1):179-212.

第2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食品质量与安全属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类别。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具有化学、生物学、食品工程和食品技术知识,能在食品领域内从事食品生产技术管理、品质控制、产品开发、科学研究、工程设计等方面工作的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国家学科分类,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属国家一级学科,与数学、物理、生物、天文、化工等基础学科属同等地位,具有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特点,涉及化学、物理、生物、农学、医学、机械、环境、管理等多个学科领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 专业建设 科技创新 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4-0094-03

一、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现状

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随着食品国际贸易日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严重关系到我国农产品、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瘦肉精、假绿色猪肉、劣质奶粉、毒豆芽、回锅油、染色馒头等食品质量问题层出不穷。“民以食为天”,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要加强食品安全管理,保证食品质量与安全,离不开具有食品质量与安全知识的专业人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在教育部的批准下,首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随后,许多农业院校及原来具有食品相关专业的理工科院校纷纷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全国已有几十所院校设置了该专业,培养了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各院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因其各自学科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方面,由于各高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不同,对当前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各校在该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情况,其基本思想均是把食品产品的检验分析和质量控制作为学习的重点,而忽略了食品生产中的安全控制和预防管理。

广东省有众多高校开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仅广州市就有华南农业大学、暨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药学院等六所院校设置该专业。因此,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严峻,为此,我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迫切需要积极探索和实践,培养创新人才,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二、科技创新与创造性思维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也是科学的灵魂。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都要求人们不断探索,不断开拓,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正处在攀登科技高峰征途的教育者,更应该发扬创新精神去建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

创造性思维是智慧的源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准备阶段,即发现、提出问题,并根据已有知识对问题进行初步理解与加工,然后广泛地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或资料。

第二,酝酿阶段,即应用现有的理论与技术去理解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的阶段。

第三,豁朗阶段,这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阶段。即突破传统观念和思维定势的束缚,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意象,并形成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

第四,检验阶段,即将所产生的新理论、新技术、新产品经过检验、鉴定,确定它的价值。

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的创新

(一)建设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

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指出,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离不开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教师团队。要定期派一些精英老师到相关国内外知名院校进行研究访问,或者邀请其他高校的优秀人才来校交流。还可以聘请大中型企业的管理者与青年教师进行交流,了解企业在实际生产中遇到的棘手问题,提高追踪学术前沿的能力。此外,充分发挥学术团队在专业教育中科研、建设和在改革中的作用,组建学术团队、进行内部交流。利用目前我省实施的“省部科技特派员”计划,积极联系青年教师与企业实施对接,派出科技特派员,实现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对接,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长效机制等多种形式来提高科研能力。

(二)实践性教学要创新发展

实践是创新的基础,实践性教学是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还是让学生开拓创新、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得到提升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实验教学中也要进行改革,将本专业的实验课程分解成食品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控制技术、化学与工艺学综合实验、质量检验技术等四门实验课程,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平时实验中,采用技能训练型模式,即在教师讲解完实验原理之后,提出实验任务,要求学生自己设定实验方法,并设计相应的实验操作步骤,完成任务。实验结束后,老师和学生同时对实验的实验方法和最终的实验结果进行点评。这种模式的教学,不但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提高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而且经过这样一番动手和思考之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开设综合实验,而实验内容可以结合当前的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这样不仅让学生有深入的参与感,激发了他们的内在动力,还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与探究的机会,能让学生将平时所学的理论知识真正用于实践。这样,不仅能促进高校的实践教学改革,还有利于培养综合应用型高素质人才。

生产实习基地建设出现的问题:首先,积极开拓食品生产企业和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机构,要涉及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的监察、检测和认证机构还有食品生产企业ISO、GMP和HACCP体系认证机构等实习基地,多多组织学生到实地进行生产实习和参观,使学生能接触生产实际情况,熟悉并了解从食品原料到成品的整个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的过程,从而能更好地从实际出发来面对食品质量与安全问题。

第4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体系改革;人才培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9-0165-03

Abstract:To analyze the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of the higher school about professional training,social needs,student employment situation,the teaching reform situation and probl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ining mode of the current teaching refor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major for students is insufficient,put forward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practice base of the layout,strengthen the food product development and design,system knowledge of food test training as supplementary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training system of food quality and safety professional.

Key words: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Teaching system reform;Personnel training;Practical teaching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议题,食品安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考量指标[1]。要很好的解决食品安全的问题,首先要解决食品安全专业人才的培养问题,而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尤为重要[2]。现有大部分高等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如下培养目标:培养政治素质过硬、食品基础知识扎实,具备相应检测检验技术,能够适应食品质量、卫生安全和监督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在我国现有高等院校的教学体系中,大班教学是被普遍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大班教学能够解决高等院校师资力量、教学实验设备不足和学生知识体系完整等问题,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3],没有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难以实现。教学资源不足是一个必将长期存在的问题,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满足或靠近设定的培养目标是所有高等院校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食品质量与安全学生就业方向及实际技能需求、现有培养体系的主要问题、现有教学改革方式、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主要就业方向及用人单位技能需求

1.1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方向可分为两类:专业相关和非食品质量与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包含政府食品监管部门,事业单位质量检测,企业食品检验、化验、食品品质控制、食品加工、生产方面的管理以及餐饮、酒店、连锁蔬果超市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管理。由此可见,企业为食品专业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王华[4]、姚静[5]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分析表明,初次就业中,有50%~63%学生进入食品企业就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就业企业的80%以上。如何培养适合中小型企业需求的人才是当前需要重点考虑得问题。

1.2 中小型食品企业人才需求特点 随着国家食品安全执法力度的加强及消费者对产品品质要求的提升,中小型企业在食品安全、质量控制、产品品质改良、新产品开发的的短板逐渐显示出来。顾仁勇[6]调查了湖南、湖北、贵州、重庆4个省市的81家食品企业,涉及乳制品加工、肉制品加工、果蔬加工、饮料加工、粮油加工、酿造食品、糖果加工、野生资源加工等9个食品加工领域,得出几乎所有企业都对食品专业人才有较大需求并肯定专业人才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专业人才岗位的分配情况进行分析得出主要为:质量控制(22.8%),新产品开发(20.1%),生产管理(19.6%),产品营销(19.6%),产品化验(17.8%),岗位需求整体差别不大,所有这些岗位都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知识应用能力,而上述内容中,只有产品化验在学校教育中通过教学实验有系统的讲解,其他3项涉及内容较少,由此可见,现有的培养体系与实际需求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2 现有培养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普通民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也随之增长,虽然高等教学扩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7],但传统的教学方式也存在较多的问题。由于学生人数较多,大学的教学方式还是主要采取课堂教学的方式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在课堂中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学校在教案设计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教师必须在规定的学时内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加之教师除了教学任务之外还有科研任务,导致学生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后与老师的交流都较少。在学校仅有的体现学生邮帜芰Φ氖笛榭纬躺现饕也都为验证性实验,实验过程中大多学生按照实验指导亦步亦趋的进行,一旦脱离实验指导,大多数学生实验无法进行;实验过程中,教师为了保证实验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一般采取事先讲解的方法,学生要做的是跟着程序走,由此而造成的学生设计能力、分析能力、推导能力的缺失,进入工作岗位后,对没有接触的工作不知道从何下手,用人单位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培训,从而带来的人力成本必然加到就业者的身上,导致初次就业工资待遇较低,大量的人才流失,专业人才不能学以致用,也间接导致了教育资源的浪费[8]。

3 现有教学改革的方式

无论是教学工作者还是教育管理者都发现了现有教学体系中存在的问题,都积极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改革探索,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发达的今天,以往很多无法实现的技术问题可以得以解决,由此衍生出来的慕课、TBL(Task-Based Learning)、CBL(Case-Based Learning),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等特殊教学方式。慕课由学生根据网络资源进行全世界范围的课程学习,通过自学为主,慕课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管理能力[9],在拓展学生知识面、接受新知识、完成基础知识积累方面起到的较大的作用。TBL、CBL、PBL等特殊教学方式更加细化,设定了具体的任务,案例及问题,学生学习更加具体,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需求相对较低,能解决学生对理论知识学习的多样性,但其无法解决很多自然科学中需要实验辅助的课程的教学需求,如食品加工色泽、风味等对诱导消费的影响,食品配料的细微调配对产品口感的影响等问题。

4 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方式

因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检验检测机构,其工作岗位基本都与产品开发和质量保障相关,所以在校培养过程中,应重点加强这2个方面实践技能的培养。

4.1 教学实践基地的合理化、多元化布局 实践教学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其质量的好坏与教学实践基地的培养方式,师资力量、硬件设备息息相关。检验技能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必备技能,各个高等院校所处的地方基本都是地级、省级城市所在地,当地检测资源和设备基本都集中在当地的检测院、食品药品检测所,所以检验技能和高端设备的培训必须依托当地的检测机构来完成。在大部分高等学校招生过程中,当地生源占据了比例较高,特别是一些地方性院校,在将来的就业中,地方就业占据了较大的比例,所以在教学实践基地布局过程中,高等学校所在地周边的大型、特使、高价值食品企业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实践能力锻炼过程中,增加企业与学生双向互动的可能,为就业打下基础。

4.2 食品产品开发设计性实验的开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部分的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业,现有中小型食品企业主要的问题是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足,而产品核心竞争力不足主要是因为产品同质化严重,同质化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新产品开发的技术和思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大学生进入中小型企业,其作为企业的技术核心,承载着企业产品开发,质量控制的职能,所以其产品开发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学生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合到实践当中,认识到理论知识的与实践应用的差异性和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应用的重要性。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不能满足每个学生多样化产品的开发设计需求,但可以通过培养学科整体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如除毕业论文设计之外,2~3同学为一个小组,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一个产品,每一个小组配备一个导师,产品的开发设计可以从大一开始,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相互交流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案,产进入实习之前完成产品的开发,进入专业实习后,了解实验室产品开发与实际生产之间的差异。通过产品方案的设计、开发,营造产品开发设计的氛围,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助于加强知识的记忆和增加体验感受,学生在产品方案改进,实验操作过程中能使书本知识更加立体化,使枯燥的理论知识有所依托。

4.3 检验知识的体系化培训 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过程中,检验技术培训可以分为两类,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验,理化检验主要通过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课程的教学实验来完成,微生物检验通过食品微生物课程教学实验来完成。这些教学实验课程开设时间相对较早且相对分散,不成体系。为了使学生进入实习和工作中更好的掌握相应的检验知识,在学生进入实习前进行食品检验知识的系统性培训,培训内容模拟市场监督检验的流程,每个小组检验3-5个不同类型的产品,产品检验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行业或地方标准进行,设计的学时80个学时左右。

参考文献

[1]涂永前.食品安全的国际规制与法律保障[J].中国法学,2013(04):135-148.

[2]付,汤小红,彭湘莲.关于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与课程设置的思考[J].食品工业,2011(07):110-113.

[3]王贵成,蔡锦超,夏玉颜.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国际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视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03):4-7.

[4]王华.中环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2009-2011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3):80-82.

[5]姚静,陈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6,22(06):177-179.

[6]顾仁勇,颜文斌,麻成金,等.中小型食品企业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调查与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2(11):251.

[7]根书,刘珊,钟宇平.高等教育需求及专业选择中的性别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高等教育评论,2010(10):467-495.

[8]陈宏军,江若尘.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系统分析与高等教育需求类型关系的诠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2):31-38.

第5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 监测 监督体系 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3)18-0058-02

1 前言

2009年6月1日,《食品安全法》的出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此我国对食品违法行为有法可依了,虽然国家在政策和法律上对一切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了严厉打击和监督,但由于巨大利润的驱使,食品安全犯罪份子依然顶风作案,相继出现了一系列关系到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件严重地损害了民众的身体健康,阻碍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是实现中国梦的巨大障碍,也对我国法律立法监管层面上如何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平公正问题提出了重大挑战[1],如何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已经不是单靠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和法律的惩罚所能解决得了,而需要全国人民的积极参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本需要在从法律层面上做好立法和执行环节的监督工作,理性地通过食品安全法律框架制度体系的构建来制止食品安全相关环节和主体的不道德行为,然后通过全国人民人人参与,互相监督,互相促进自身在社会食品安全上的行为,从自身出发,不管是食品生产、食品销售还是食品存储和食品购买时,都要树立食品安全第一的思想,重视自身信誉,做到不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对生产和销售以及购劣质食品的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

2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从我国的食品安全事故屡禁不止来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存在很多需要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我国法律法规和监管体系不完善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外,更主要的是我国全民参与食品安全监督信用体系有待完善。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且在促进全民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方面有待完善,很多食品安全违法者在某一次出现严重事故后,不但能逃过法律的制裁,并且能通过改名换姓重新注册,开始新的食品生产,并再次制造食品安全事故。没有任何公共平台可让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随时随地利用移动终端查询该食品及经销商的信息,试想如果有这样的平台,人民在购买食品时可查询该食品的历史及经销商的信誉,对于曾经出现过问题及问题解决情况及经销商的所有违法与奖励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试想谁还会故意制造食品安全问题,因为违法就没有信誉,就没有市场甚至没有生存之地。

在很多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德国等,人民都把信用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生产者只有建立好自身良好的信誉,才能取得消费者对他的信用,否则在国内就无法生存,目前出现的这些国家中把一流产品留在国内消费的现象也是由于信用问题引起的。

如2004年非典时期,3月8日,由于发生禽流感疫情之后故意隐瞒疫情而造成了严重恶果,日本京都府丹波町一个名叫浅田农产船井的农场的董事长、67岁的浅田肇和其64岁的妻子自杀身亡,他们留下遗书称“给大家造成很大麻烦”。据媒体和专家分析,这对夫妇如果不自杀,可能在国内再无法生存,甚至殃及他的子孙后代。

3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湖南食品安全监督体系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的安全性是当今世界食品生产与供给中最受重视的问题,针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情况,可以通过以下两种办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3.1 完善国家食品安全行政管理

加大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制定力度,加快和国际接轨的步伐,了解国际上食品安全监控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研究先进发达国家曾经出现过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加大食品安全的执法力度,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强化管理部门职权,对所有参与食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和经销商及个体户进行统一注册,注册时利用个人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注册码,实行一次注册,终身不变,不管该商户以后改行从事其它行业活动,都可以通过身份证注册码查询到他的所有历史信息。

3.2 通过改善条件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

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能简单的依靠行政法律处罚来解决,这样治标不治本,为了改善和鼓励民众参与到食品安全管理与监督中来,需要给民众创造条件,而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质量安全与监督体系就是要构建一个这样的公共平台,基于这个公共平台让全民很好地参与到食品安全监督中来,构建一个全民参与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让民众在监督别人、保护自己的同时培养和提升自己的信誉意识。

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录入、信息查询、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三大模块。

信息录入模块:系统管理员对食品注册用户信息进行录入,系统根据注册用户的身份证号码产生二维码(方便民众利用终端扫描查询),对于注册用户在从事食品生产或销售过程中的所有行政处罚和奖励情况进行详细录入,系统根据行政处罚和奖励及经销时间利用算法产生信誉度。

信息查询模块:民众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如手机等)通过互联网根据商户注册码查询到该商户及食品的详细信息,包括系统产生的商户的信誉度,民众可以根据查询到的详细信息考虑该食品及商户是否可靠,对于信誉度不好的商户民众可以避而远之。

食品安全违法举报与管理:该模块主要用来提供给民众举报,民众对食品违法商户在网上进行举报,举报时需要注册用户名,举报信息可实行实名和匿名举报,举报信息只有自己和管理员能看到,管理员通过对举报信息向相关执法部门反映,相关执法部门举报信息进行调查落实,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并把处罚结果信息录入系统中,如有虚假举报,该注册用户的信誉度降低。

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与监督体系需要有高效的食品安全管理职能部门,需要有高素质的系统管理人员,也需要有很好基础条件,而目前我国信息化发展较快,基本达到了可以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访问互联网,也为基于食品管理信息系统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的成功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

参考文献

第6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内容;方法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作为食品生产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食品企业和高校的高度重视。“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对提高食品专业学生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涉及多个学科的内容,知识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现阶段此门课程的教学授课形式单一,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严重降低了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因此,如何对课程进行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使学生牢固掌握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已成为“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学改革的重点。

1改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质量

1.1改革理论教学

1.1.1完善理论教学内容

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知识更新迅速。作为知识的承载体———教材,却往往落后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专业的教学内容具有稳定不变性,但科技引领着食品质量管理方法的不断变更,使得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陆宗道、刘金福等编著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教材为例,虽然在阐明理论的同时,还适当的举例来进一步便于学生的理解,对枯燥理论知识的传授有着较好的作用,但是书本知识有限,所以无法及时补充更新内容。在学生学习教材理论的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等方式让他们了解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态,把先进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法和资讯及时地向学生们讲授,使他们掌握最新的知识。

1.1.2适当删减重叠知识

每门课的授课学时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要讲授完所有知识是不可能的。即使做到,也会使每部分的知识点讲解都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使学生似懂非懂。因此,教学内容需要改革,力求知识结构合理、内容精炼,更易掌握。江苏大学食品专业除了此门课程外,还同时开设了“食品安全学”“食品标准与法规”“食品感官评价”等课程。因此,将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放在品质、安全管理等相关概念、食品品质成本管理、食品安全支持体系、食品品质和安全检验等方面,删除与“食品安全学”重复的内容(如HACCP、ISO9000等),删除与“食品感官评价”重复的感官检验等。这样不但突出了此门课程的学习重点,而且使知识结构更合理,便于学生的学习掌握。

1.2改革实践教学

1.2.1重视实验课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构成了高校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但现阶段大部分学校重视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是为学生毕业后走上社会打好基础的关键环节。“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开展实践教学,刻不容缓。实验课与理论课一样有自己的教学大纲和完整的实验内容,并最后有实践操作的现场考核。课程大多以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为主,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以及设计实验方案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团结合作能力。

1.2.2理论与实践结合

除开设实验课外,还专门设置了本门课程的课程实习。通过选择一些知名大规模的食品企业,进行调查研究。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江苏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每年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南京雨润公司、镇江中储粮公司、恒顺酱醋公司、上海益海嘉里公司、光明公司等单位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这样的课程实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与技术要点,而且还可以了解到相关产品目前所采用的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预防和应急措施。最后要求学生针对此门课程的工厂实习,总结一些企业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分析可能存在的问题,尝试寻找解决方案。这样既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2改革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

2.1启发讨论教学法

启发讨论教学法是启发式教学法和课堂讨论相结合。启发式教学是指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学习知识的教学方法[1]。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是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单方面的教授,学生们被动听讲或者不听,教学质量不尽人意。为了调动学生们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积极性,教师在对教材内容作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把要求学生们掌握的知识点,以具体问题的形式给出,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寻找答案,并展开小组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给出的观点加以评价分析;或者是让学生们课后自学一些章节,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进行竞赛。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增加教师与学生课堂上的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加深学生对讨论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2案例教学法

课本上的知识是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教材上的案例受出版桎梏也是有限的。案例教学法是指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选取与知识相关的典型案例讲授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的一种互动与集体协作的教学方法[2]。如在本课程的教学中,“质量管理的数学方法与工具”这一章节中的统计方法、作图方法等,采用案例教学法讲授,将枯燥乏味的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不仅可以让学生们牢记这些概念和公式,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其的理解与应用。选取像“冰激凌李斯特氏菌中毒”这样的典型事件作为案例教学,让学生们充分利用网络等资源,了解造成事故的原因,知道预防与处理的措施,使他们意识到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采用案例教学法,不但可以让学生们了解一些典型的案例,而且可以让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全面地分析这些案例,既巩固了他们的理论知识,又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实践能力。

2.3网络电化教学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化进程的加速,传统的教学模式已逐渐被电化教学取代。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方法,它借助于网络、多媒体,由声音加图画构成,直观易懂,让学生身临其境,将书本上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起来,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网络上资源丰富全面,可以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一些不足,充实教学内容。而且网络的普及,不仅可以使学生查阅到更多的资料,而且方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在教学的过程中,针对讲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相互交流讨论。既增加学生的查文献能力,丰富他们的阅历,又增加他们的交流表达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4综合考核法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而是希望通过学习的过程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为此,采取平时成绩、实验操作与期末调研相结合的综合考核法。平时成绩由课堂讨论和回答提问相结合,占30%。很多学生平时不听讲,考前突击一下,就可以取得理想的成绩,但过后就忘。因此,通过课堂讨论与回答提问结合就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通过提问也可以了解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做好教学计划的调整。实验操作成绩占30%,是考察学生们独立动手能力的环节,提高他们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期末调研采用撰写论文的形式,占总成绩40%。让学生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方面的内容,通过一些市场调研或者利用互联网了解国内外的食品热点问题,给出自己的见解,撰写质量与安全管理的论文。这样不仅拓宽学生学习的渠道,而且锻炼他们搜集资料、独立思考、给出意见的能力,为以后从事质量管理方面工作打下实践基础。

3结语

“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践。教学内容必须有合理的理论体系,还要有形象生动的案例。随着科技的进步,不断涌现出大量的食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新方法。因此,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及时完善,教学方法需不断改进,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出高素质的食品人才,推动食品行业的进展。

参考文献:

曹慧,徐斐,管骁,等.食品质量管理学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信息,2010(14):473-475.

第7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 论学校教育质量保障系统及其运行机制 优化课程教学体系结构,凸显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办学特色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建设与实践 本科教学质量保障系统标准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食品物性学》课程教学思考与探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分析 建立食品召回制度 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研究与分析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认识实习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发展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动物检疫学”教学探索与实践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食品质量安全 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探究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模式探索 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技能训练教学项目设计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励建荣.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教育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食品学报,2004,(4).

[3] 凌去非,李义,黄鹤忠.综合性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1,(3).

[4] 宫霞,王淑珍.我国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课程构建的创新性思考[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4).

[5] 檀德宏,纪淑娟,刘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9).

第8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关键词:食品质量与安全;果蔬贮运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11-0014-02

“果蔬贮运学”是山西农业大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它主要研究果蔬采后的生理变化以及果蔬贮运技术。由于基础科学和基础学科的发展,果蔬采后生理学科已经成为一门蓬勃发展的新学科;贮运技术的深入研究及设备、材料、药剂的不断更新,也使果蔬的贮运品质和贮藏期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和延长。

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果蔬类食品在日常膳食中占的比重逐渐增大,在果蔬物流中,由于贮运条件控制不够精准、保鲜剂和催熟剂的不当使用等导致果蔬贮运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安全问题。学校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学生设置该门选修课程,可以使学生了解果品蔬菜采后生理的基本规律,理解相关概念、原理和贮藏技术,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掌握果品蔬菜贮藏运输中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培养学生解决果品蔬菜类食品安全贮藏运输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强化“果蔬贮运学”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提升和果蔬类食品安全的认知强化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学生和平台构建三方面对课程的教学进行经验总结,并对今后的教学改革及思路进行探讨。

一、教师的教学

教师作为课程主体的讲授者,具有至关重要的作

用,对课程的发展进程和教学效果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

(一)构建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中,加强老中青的结合,注重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本课程教学团队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作为带头人,团队梯队结构合理,老中青搭配,同时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创造条件和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教学会议、,及时进行课程教学进程、问题和经验交流总结,目前课程教学秩序良好。

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提升其讲课水平。组织教师在课余深入企业、果蔬流通市场等调研实践,从社会生活中总结重点知识,从科研中提炼精华,同时向大家关心的食品安全专题靠拢[1]。课程讲授中,结合专业和内容,结合现实生活和企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统筹优化课程教学。例如,乙烯的生物合成中,结合催熟内容中催熟剂种类和剂量等涉及的安全性的问题,联系实际中人们对原产热带亚热带果蔬物流到北方后催熟造成的安全担忧来讲解,这样就把果蔬的采后生理、采后处理和物流等知识点整合成了一条线。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还要以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为契机,穿行教学,要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了解生产实际的能力,具备多方面的素质。

(二)理论课教学方法的改革

1.积极使用视频资源。利用网络提供的视频资源,利用教师深入一线所得的调研资料,为学生提供第一手的生产实践材料,丰富实践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内容更生动、立体化,理论教学更形象。积极利用学生喜欢的微信、QQ等媒体软件,推荐和课程相关的链接与案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拓展教学资源,拓宽传授知识的渠道。

2.应用问题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问题,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结合地方特色,提出问题。例如,在讲授果蔬蒸腾作用的部分时,讲到影响果蔬蒸腾作用的因素时,引入问题“在蔬菜销售市场,常见小商贩往菜上洒水,是否合理”,加深学生对“贮藏环境中的相对湿度对果蔬蒸腾作用的影响”知识点的理解,既传授了课本知识,又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了实践中的问题,使知识点生活化,使现实问题书面化,一举多得。

(三)双语教学的强化

高校的双语教学是指在非语言类课程中使用外文原版教材,用英汉两种教学语言讲授专业内容的教学方式[2]。因为目前“果蔬贮运学”课程双语教学尚属于起步阶段,所以采取汉语铺垫式的双语教学,循序渐进,待学生接受双语授课的方式后,将稳步推进英语的使用,由静态的书面英语信息转换到静态与动态(有声)信息并用的方式实施教学。通过双语教学的实施,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增强英语的学习能力。同时教师通过英文教材和参考资料,结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截取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讲授,再利用提升的英语能力加强英文原著的阅读能力和知识领域的拓宽,使学生学习贯穿中外,专业知识更加丰富。

二、学生的管理

学生作为课程的受体和学习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系到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否提高,因此,从考核、考勤、小班教学等方面入手,教师要调动作为课程受体的学生的积极性和最佳状态,提升课堂学习效果。

(一)规范学生成绩考核方式

在课程考核中,加大课堂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比例,课程考核成绩比例6―7∶2―3∶1,即理论课占

60%―70%,实验课占20%―30%,课堂平时成绩占10%,通过优化学生成绩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变以往比较单一的考试模式,较大程度地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其主观能动性,改变以往以一张卷子定成绩的方式,更大程度地体现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操作性。

第9篇:食品质量与安全范文

一、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编写工学结合课程标准

以实际工作岗位为主线,按照优化后的课程内容编写工学结合课程标准。工学结合课程标准框架由课程描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任务安排、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5个部分组成,每个项目都由岗位技能要求、教学流程设计、考核方式设计等内容组成。教师组织教学活动时以此作为标准,设计学习情境,保证课程目标实现,保证学生毕业时掌握相关职业能力。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标准框架和内容

(一)课程定位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课程是食品加工技术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食品类专业群的核心课程。前续课程有食品理化检验技术、微生物检验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等。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获得实施食品质量法规与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卫生管理、产品认证等工作能力,养成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职业道德,同时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二)课程目标1、课程知识目标。(1)了解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食品安全的基本概念及国内外发展现状、动态;(2)掌握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3)掌握常用食品安全及质量管理方法在食品案例中的运用,对食品生产过程的活动能从食品安全及质量管理角度做出正确判断。2、课程技能目标。(1)能进行试验设计,优化某产品工艺条件及配方;(2)能起草某产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草案);(3)能判断某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食品良好操作规范(GMP)的基本要求;(4)能判断某场景或案例是否符合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的基本要求;(5)能针对某案例的生产过程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编制HACCP计划初稿;(6)能针对实施质量管理体系企业的内审案例,判断合格项或不合格项。3、课程职业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专业工作,自觉执行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及素质以及食品从业者必备的职业道德;(2)培养学生具备食品安全的风险意识、质量管理的基本意识;(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社会交往等综合职业素质。

(三)课程内容及任务安排1、课程内容。本课程共60学时,课程主要包括食品安全基础知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实施、管理体系的审核、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建立与实施等5个项目,21个任务,课程内容见表1。2、学习任务安排。学习任务安排包括了学习目标、主要内容、任务设计、实训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教学素材和师生要求等各项内容,以项目2任务4为例(见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