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人才管理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人才管理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才管理论文

第1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关键词:人才市场;现状;对策

一、我国人才市场发育现状

面对与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我国的人才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相对滞后。从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三个方面衡量我国人才市场的发育程度,目前我国人才市场发育度偏低,具体表现在:

(一)市场价格机制尚未形成

其主要表征为,同一地区的不同行业的人才价格,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不同地区人才价格,同一地区的不同所有制单位的人才价格,在较长时段内都处于非均衡状态,存在过大的差距。主要原因在于:

1、全社会人才价格,人才供求信息的汇集与尚未成为公共产品,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价格信息传递的渠道不畅,不能及时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

2、人才评价的社会化,市场化机制还未形成。体制内的人才评价多数仍在沿用学历、职称标准,体制外的人才标准更重视经历、能力和绩效,致使体制内与体制外的人才价格形成较大的反差。

3、薪酬制度不透明。用人单位的市场报价一般只限于工资水平,而津贴、奖金及福利则处于隐秘状态,从而扭曲了人才市场价格。

(二)人才供求机制不健全

1、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均未形成,存在着人才就业和流动的区域性壁垒,严重限制了全国市场容量的扩大,增加了交易费用。目前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机构掌握人才信息的主渠道,但各自为政,相互封闭,使人才信息局限于本地区内,妨碍了人才信息的全社会流通。户籍管理、社会保险制度、职业资格认定、市场准入等行政壁垒也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人才流动。

2、人才市场格局存在“场内”与“场外”的市场份额倒挂。目前,全国人才中介机构场内成交率约为15%左右,即使考虑人才多次求职的因素,场内成交率也不会高于30%。70%以上的场外成交多数是通过社会人际网络进行的,不仅交易成本过高,不符合市场公开、公平原则。

(三)人才竞争机制不完善

在我国人才市场上,市场主体的信用与道德问题一直困扰着人才市场成熟与发展。人才在流动中由于缺乏道德与自律意识,引起各类人事争议及知识产权纠纷;用人单位与人才互不信任,缺乏承诺,将契约关系视同儿戏。为了应对人才泡沫,企业对人才许诺不切实际的待遇和机会。市场竞争机制的不完善,还表现为人才不正当竞争。如职业经理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损害委托人利益,人员流动之中窃取机密,带走客户等行为;人才中介机构信息披露不真实,用人单位以“土政策”限制人才流动等。

因此,由于市场发育程度较低,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远未形成,还难以完全承担人才配置的基础。

二、人才市场发育程度偏低的原因

(一)政府宏观调控不到位,人才市场发育的环境不成熟

政府宏观调控滞后的主要表现:一是政策不规范,缺乏相配套的完备的政策法规,对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二是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开发、培育滞后。三是缺乏总量控制,人才市场的总供给与总需求失衡。四是结构调整不到位,没有充分运用产业政策、分配手段、经济手段引导人才的合理布局。

这样势必造成人才市场的发育环境不成熟:

1、人才市场的社会支撑体系不成熟,特别是户籍的管理、住房的问题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尚未同步健全起来;占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目前的人事机制还存在着许多不符合市场规则的地方;政府对人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还发挥得不到位,一些管理人员尚未真正树立市场经济理念。

2、人才市场的市场规则不够成熟,人才市场上相应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法治体制不够完善。

3、人才市场的市场伦理道德不够成熟,我国人才市场上的各方诚信度偏低,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过高。市场中介的欺诈行为、逐利行为、短视行为都很严重。

(二)人才市场的主体到位速度缓慢

从人才的需求方来看,由于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改革滞后,人才管理配置60%以上依靠行政权力。用人机制仍然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尚未完全走向市场。而用人主体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些“三资”、民营企业,其用人数量不可与前述单位相比,而从择业主体看,对人才市场的信任度没有树立起来,多数的就业方式仍以社会关系和各种各样的人际网络为主,而且户籍、档案等人为因素又降低了人才流动率,需求双方主体还不能完全以市场导向自主决策,影响了我国人才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三)人才供需的结构性失衡

一方面,用人单位找不到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又滞留着千千万万的求职者。随着高校扩招之后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多,这种状况还在加剧。同时,低端的技术劳务人才市场也出现了结构性失衡,熟练的蓝领技术工人供不应求。人才的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和初次就业失业交织在一起,使得我国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问题更加复杂,解决难度更大。造成我国人才供求结构性失衡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对人才的特定结构性需求与人才培养供给的不对应,以及人才的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之间失衡,整个社会的人才培养与开发体系结构性失衡。

(四)人才市场的渠道不畅

主要表现在:

1、人才流动的市场化导向需求与人才市场由政府主导的现状之间的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市场以政府行为为主导,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多为垄断型实体,为人才流动提供专业化服务的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很小,人才中介服务市场市场化程度低。

2、人才中介服务需求多样化与国内人才中介服务产品单一的矛盾。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单一,大多只能提供人才招聘和求职信息、代管人事档案等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服务产品,各类人才交流大会仍然处于大集市水平,成交率低。不适应现代人才市场需要的服务方式。3、人才价值发现、复归以及对人才的信用需求增加与人才市场评价机制缺失的矛盾。人才价值需要在人才市场上得到客观的显现与界定,他的道德与信用水平的积累更需要获得验证。但我国人才市场上没有形成人才价格与价值的指示器,信息的不对称使得对人才信用价值的考证也无从着手。

此外,我国人才市场上缺乏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进行有效沟通的渠道,不能及时提供反映及预测人才供需数量、结构的状况和趋势的确切信息。需求方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到供给方,人才根据需要对自身知识和技能结构、就业区域与行业选择以及就业期望的调整更加滞后。

三、加快我国人才市场培育和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转换职能,强化宏观调控

政府的职能不是办市场、中介机构,而是制定必要的政策,保证人才市场健康、有序地运作和发展。

1、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抓好人才市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发展环境。培育人才市场体系,监管人才市场的运行和维护平等竞争。调节人才的社会分配,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保证人才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加强政府对人才市场的服务功能。政府部门应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手段,拓宽服务范围,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人才流动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和用人单位提供全方位服务。

3、改善和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建立正常的市场进入、市场竞争和市场交流秩序。

4、加强人才市场法制化建设。当前急需提高立法层次,建立行业标准,规范取费方式,尊重和保护人才中介服务方法的创造性发明。同时,要抓紧建立人才安全体系。人才资源作为国家的战略性资源,不可能完全自由交易,必须有安全体系作保障。在法制化建设的过程中,要重点制定和完善规范中介服务、反不正当竞争的管理规章,逐步实现人才市场的政策性规范向法制性规范转变,审批管理向资质管理转变,不断创新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

5、推进政府建立的人才服务机构改革,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目前我国人才市场中政府建立的人才服务机构大部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社会公益服务与市场经营业务不分,有意或无意地依托政府委托的社会公益职能,在人才市场中参与竞争,导致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竞争。应当把公益性的人才服务机构与经营性的人才中介机构明确划分开来,人才服务机构作为事业性质的服务部门,接受政府委托,承担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人事公证、人才信用体系建设及人才社会化的具体事务。人才中介机构作为企业性质的经营机构,开展公平竞争,与其他要素市场融会贯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二)建立全国统一的人才大市场

人才市场的统一,是指市场机制能够在全国范围或一个较大区域内畅通无阻地运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是成熟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

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减少直至消除各种市场壁垒和非市场壁垒为前提。目前,这两种壁垒在人才就业和流动中都有存在,主要以行政区域壁垒、中心城市壁垒、城乡壁垒的形式出现。全国人才市场被分割成众多的区域性市场,人才市场统筹的最高水平只能达到省级程度,大量存在的是市级,区级甚至小范围的人才市场,由于在信息、资源、利益上不能实现共享,使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只能局限于区域市场,无法在全国市场实现。

因此,必须进一步消除各种体制,打破人才市场条块分割的局面,让人才市场与商品市场及各类要素市场相衔接,形成全国统一的人才市场,并与国际人才市场接轨。

(三)创造推动市场主体到位的新机制

尽管人事制度改革不属于人才市场体系建设讨论的范畴,但属于人才市场建设的环境问题。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四个尊重”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和人才流动机制,消除制约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发展的政策性、体制,把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员的进出口与市场紧密衔接起来,不断扩大市场招聘选拔的范围,可以起到互相促进的作用。

(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人才服务机构和经营机构的能力建设

要优化从业人员素质,就必须建立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才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加强行业自律,强化职业道德和行业服务标准建设,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从人才市场发展的大局出发,积极探索新型人才市场建设的新路子,致力于人才市场的可持续、信息化、跨越式发展。

要进行资源整合,建立人才实业集团,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人才产业的多元股权结构和独立法人结构,打造人才经营的知名品牌,实现素质、能力、结构、业务的国际化,使市场经营体系强壮起来。

第2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1.1家族式的管理模式造成人才发展障碍

大部分的民营企业都是家族式企业,在对人才进行选用和提升的时候,最让人担忧的是这些人对企业或是管理者的忠实程度。俗话说“肥水不流外人田”,在民营企业中总是会受到家族企业成员的约束和牵绊,没有从大局出发,进行适当的岗位设置。一般都会把待业在家的亲戚朋友,不论知识和工作能力以及管理经验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不论企业是否存在职位的空缺,都往企业送,从而出现了严重的“近亲繁殖”的现象。但是把引进来的人才,放入到各个框架中进行约束和控制,在晋升和培训的时候,不是按照员工的实际能力和实际需要为准,而是把外聘人员当作“外人”,从而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1.2认识不到位使得培训体系缺失

民营企业在培训的时候,很多情况下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其中的被动性、临时性和片面性的特征比较多,没有进行针对性和全面性的考虑。很多情况下,民营企业的培训也只是为了应付差事,包括办了多长时间的培训班、培训了多少人,却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研究企业适合什么样的培训、选择什么样的培训,怎样把培训和职工的福利待遇、工作效率和个人职业生涯结合起来,怎样把对个人的培训和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等方面考虑。而且,很多民营企业的培训方法比较落后,模式单一,方法不能适应人们的学习特征,没有充足的资料体系,没有健全的政策,从而严重的影响了培训的结果。

1.3企业薪酬体系不完善,不透明

将用人观念和组织构建相联系,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使用协议工资制,这种工资制度是在员工进入企业的时候,由双方一起协定的工资标准。这种工资制度比较单一、片面,并且容易和实际工作状况脱钩。有的民营企业也开始引进薪酬管理和考核体系,但是因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素质不一样,除去有的企业,很多企业都是虚有其表,没有落实到实处。民营企业薪酬分配方案更急注重分配结构的公开性和透明化,但是却没有考虑到方法程序是否合理和公正。封锁的、秘密的薪酬管理方法,不但会造成员工的不公平感,还会造成员工的相互猜测,从而激起员工间的不满情绪。

1.4管理方法落后没有健全的考核体系

很多民营企业业主都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建立起符合实际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是依靠创办人员的个人喜好,作为事物评判的标准,感觉合适的就留下,感觉正确的事就去做。很多民营企业所有者或是经营者,都认为绩效管理就是对员工的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目标的考察,然后把考察的结果和工资、奖金相联系。像是不同的企业、不同的岗位,怎样选择和确定绩效考核标准,怎样发挥员工在绩效考核中的实际效用,怎样在绩效考核后和员工进行有效的互动,都不去考虑。而且,很多企业所有者或是经营者都习惯自己主宰企业的所有事务,把考核和工资福利待遇的决定权,作为树立自己威信的工具。

2民营企业人才管理的解决措施

2.1要设立长远的人才目标

人才目标是企业生产劳动和组织机构正常运作的活力,民营企业要根据实际的发展状况,建立和选择人才的培养制度,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好准备,使得人才构造和企业发展能够很好的融为一体,从而为企业的后期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从而更好的适应时代的要求。

2.2要拓展个人视野

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首先要识人。识人,就好比进行寻宝活动,不但要求寻找的人有心,还要识宝的人有眼。识人最关键的是要注重人的本质,也就是选用什么样的人。在现在的企业中,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识人最重要的看一个人的本质,要看他是否拥有较高的理想和事业心以及责任感;做人的原则是不是实事求是、公正客观,还要有无私奉献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品格;对业务是否熟练、胜任岗位的文化程度和职业道德水平;有没有不断创新的意识;善不善于处理棘手问题和较强的领导能力。民营企业家要善于发现人才,注重对人才的选用和任免,把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方法与企业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角度去考虑。通过实践可以证明,经常和员工进行交谈和沟通,按时的进行民意的检测和有计划的考察都能够很好的掌握员工的基本特征,这也是发现人才的重要方法。

2.3要延伸用人道路

选用员工的时候,可以有效的调动一大批人的积极性;选错员工的时候,也会挫伤一大批人的工作热情。民营企业家要选用真正的人才,不断的拓展用人的道路。

2.3.1取长补短

民营企业在用人的时候要注重别人的长处,包含别人的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和才能。要敢于挖掘和使用下属中能力超过自己的人,不要存在因为选拔和使用超过自己的人,就会丢掉自己职位的想法。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保证优秀的人才在适合的岗位发挥他最大的作用。.

2.3.2要学会扬长避短

任何人都有长处和短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民营企业家,发现和运用一个人的长处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如果发现这个人的短处,并且把这个短处转化成为长处,就是更好的了,也就更能提升人们的积极性和工作效率。

2.3.3尊重人才,保持信任

信任能够有效的激发人们的责任心和成就感,积极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断的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推动企业的长效发展。在信任的基础上,民营企业家还要在适当的时间给予适当的支持,往往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企业家和人才间要保持相互的信任,因为感情伤害而变为敌人,就会损害企业的发展。所以,民营企业家要注重对于人才的培养,通过真诚的交谈和沟通,激发员工的自尊心,让员工拥有信心去完成任务,能够很好的处理人际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2.4不断的进行人才的更新,要及时的处理企业富余人员

当企业原来的人才不能和实际职位相符时,企业家就要改变格局,淘汰一些对企业发展有阻碍的人员,要进行认真的审查,对有能力的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使得人才在新环境中更好的发光发热。

2.5要注重人才的使用效率

在现在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家在使用人才的时候,要以利益为中心。民营企业要突破“近亲化”的情况,要把人才用在适当的位置,从而为企业取得更高的效益。

2.6建立发展的人才观念

首先要有善于发现人才的研究,还要在选用的时候拥有发展的思想。企业家在选用人才的时候,要善于发现人才的潜力,通过适当的压力来更好的锻炼人才,通过培训,来提升人才的价值,从而更好的为企业效力。

3总结

第3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一)招聘条件过于单一

这个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通病,不仅仅局限于跨国企业之中,中国企业的HR部门人员在招聘人才方面,往往看重的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工作”,而不是应聘者是否适合这个“职位”。企业对于员工的招聘,一定要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员工除了要保证本身的专业能力能够胜任之外,在其他诸如人际关系、未来发展方面也要适应企业自身的发展,是否能够随着企业的发展而提升自己。而现阶段中国跨国企业的招聘条件往往是重“学历”而轻“能力”,依照这样的招聘条件所甄选出来的员工或许在当时能够胜任好他们的工作,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过于注重学历而甄选出来的职员不一定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适应工作环境的变化。

(二)忽视员工素质的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

企业是处在不断的发展之中的,当今是信息时代,各种信息随时变化刷新着,特别是国际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这也就要求了企业的员工能够在认真工作的同时,自身的素质与能力的提升要跟得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培训是HR部门人才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而现今中国跨国企业的大多数HR部门却忽视了这一点,或者说很多的培训过于单一,忽视了员工各项素质的培养,它们更多的着眼于现在,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不能够将员工素质的提升发展与企业的未来发展相结合,失去了大局观。

二、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跨国公司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凝聚力之外,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营造出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工作氛围,代表了企业的特质,是表现一个企业强大与否的重要因素。在企业文化的奇特魅力上,海尔集团曾经有过这样一个著名的案例:有一个在海尔洗衣机分厂工作了三年的22岁姑娘,在勤恳工作的同时也接受了海尔集团三年的企业文化熏陶,三年之后被诊断患了白血病,就在她弥留之际,她对亲人提出的最后一个愿望:再让我回去看一眼海尔。这说明了什么?这就是海尔集团企业文化的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凝聚力的体现,使得这个企业的员工对企业产生潜在的归属感。一个企业的文化并不是管理高层们所能够狭隘的决定的,企业文化是公司的所有员工在工作的过程中互相磨合、在环境中受到熏陶、在长年累月的经营过程之中经过不断的深化所形成原始的“胚胎”,然后再被企业的HR部门加以深化、精炼,提取成独有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的不可模仿性促使了HR部门的管理者们不可能直接从其他的公司“借用”到,需要HR工作人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潜移默化的凝聚。

(二)丰富招聘条件

招聘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HR部门最主要的职能之一,但是中国的跨国企业,在选择人才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对“职位”的招聘,而不是对“人才”的招聘。更加注重的只是应聘人员对于所属职位的技能和本身学历这两个条件,而忽视了作为一个优秀员工的其他品质要求。在这里需要特别提出的是,不应仅局限于对工作岗位的技能、学历上的要求,还应该包括对应聘员工的各项素质的测试,如:主动学习能力、生活情趣、对未来的规划、人际交往等方面。国际上知名的跨国企业的招聘,更多地将员工的能力与其本身的素质将结合,毕竟员工在企业并不仅仅是工作,还需要与同事互相协作、互相学习。中国的跨国企业应该在招聘员工之初就开始注重“质量”,丰富招聘的条件,某方面的突出并不一定就是真正的“人才”,适合本企业的特色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三)处理好员工与企业的关系

第4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摘要】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应用电子专业为例,对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初步探讨。分别阐述了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课堂教学与生产车间、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联系与区别,并详细介绍了他们对接的途径与模式,为高职毕业生在职场中具有比较强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

【关键词】产业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企业文化

职业教育所承载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进几年,在新型工业化带动下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制造、钢铁有色、应用电子等一些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对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今职业院校所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并不能满足其要求,面对这一新形势,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充分有效地利用行业、企业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建立以产业对接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湖南科技职业学院电子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为例,进行初步探讨。

1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二者相辅相成,后者决定前者,前者影响后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生存越来越依赖于生源,而生源的多少取决与学校能否培养出符合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因此任何新专业的设置都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这就迫使专业结构必须与产业相对接,专业设置应站在市场的前沿,改革、改造、合并传统专业,淘汰落后专业,发展与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对接的专业;

而对于一个区域而言,无论过去产业结构多么优越,随着经济的发展,都需要不断淘汰高耗能的夕阳产业,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朝阳产业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而朝阳产业需要人才支持,没有符合要求的专业人才,其创建就是一句空话。因此,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要纳人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规划中,使高职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相对接,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换代。

本校应用电子专业对本区域及周边区域产业情况和人才需求做了认真而全面的调研,智能化是当前和今后电子技术发展的热点、重点,其应用相当广泛,智能电网、智能楼宇、智能监控、智能电器等领域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在支撑,于是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将专业设置为智能电子新技术和智能监控技术两个方向;并与相关企业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人才能力标准。

2课堂教学对接生产车间

一切真知都产生于工作当中,用粉笔讲生产,用书本谈服务,在教室讲营销,这样不可能满足要求,必须打破传统“象牙塔”式的教学模式。本专业在校外建立实训基地,把单位生产线引入校内,并探索与知名大企业联合办学。提倡教学走出教室,走下讲台,到生产服务一线“实镜”中去,通过教学、实训与社会实际嵌入式胶合。当然,最真实的并一定是最适合教学的,对于学生而言,他既要走向企业,也必须要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文化素质,因此就需要在教学的不同阶段,选择最适合的教学场景和教学媒体,整合间接和直接两方面的教学资源,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和实训,逐步实现学生“职业化”的目标。对于本专业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开始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以小项目实训为主,中间以校内实训,特别是校内生产性实训为主,然后校外实训、实习逐渐增多,到最后顶岗实习,实现就业。教学实践中,教师是设计、组织、引导教学过程的主要因素。校内准备,到校外实现学生“职业化”,返校后进行总结、补漏、反思、提高,为下一次的校外实训做好准备,这样循环、提高,才构成了整个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校内(课堂教学)校外(生产车间)教学应该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然而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校内教学与校外教学各自“量”的划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而且要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为生产服务一线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校企之间广泛深入的合作,也必然要求一定的“量”。为此,本专业计划相关专业课程50%以上的为实践教学,并其50%以上安排在校外真实环境中。教学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系部进行了大量探索,校企合作进一步广泛而紧密,新增深圳富士康电子有限公司、深圳华为、东莞光荣电子有限公司、深圳新三机电有限公司、长沙海力电子科技有限公司、长沙科瑞特电子有限公司、长沙威胜仪表电子有限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成绩显著。

校内、校外教学同时也具有相对意义。校内相关课程的组织从生产一线的实际流程出发,理论教学为岗位(群)能力做铺垫,从各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适应岗位(群)生产服务的实际需要,并在校内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为校内的教学也能赋予“实境”意义而提供保障,同时与校外基地的教学密切配合,为职业能力发展打好基础。而校外教学的场所选择在校外,采取放任管理和继续进行书本知识的教授都是不可取,如何对校外教学进行有效的管理,即“质”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

校外教学的本质,并不在于49%或者是51%的教学时间和内容安排在校外,更重要的是教学过程整体上是否体现“教学”与“生产”过程的耦合。这样对校内教师就有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与校外教师经常交流,在了解职业岗位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理论的思考和实践探索,精心设计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中做到心中有职业岗位要求,口中讲职业岗位的知识,手中抓职业岗位技能,把职业岗位的目标,体现在知识传授中、技能训练中和教学组织管理中。本专业的教师既是校内的教学人员,是校外“实镜”的管理人员,是用人单位的聘用人员,身份三者合一。学生在校外既要遵守学校的相关制度,同时也受制于与实训单位员工相同的管理制度,接受校内校外的统一管理。这样真正实现了课堂与生产车间的多方位对接。

3校园文化对接企业文化

优秀的校园文化是提高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与企业文化之间既有相似点又有明显的区别,二者都属于社会文化分支,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协调作用和激励作用;而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的一种教育文化,企业文化是以企业文化为主的经营文化。

两者的对接对高职生的成人与成才、就业与创业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一可以激发学习激情,有利于成才。学生通过在校外的实习实训,让他们直接接触企业以及企业文化,亲身体会到企业与企业、企业人才与人才之间激烈竞争的现实,切身感受到专业知识、技能在企业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没有过硬的本事是很难在激烈竞争中有“立足之地”的,从而激发起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第二可以塑造良好品德,有利于成人。企业文化要求员工具有质量意识、效益观念、团队合作精神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两种文化的对接可以树立他们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对社会的责任感;第三可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就业。刚毕业的高职生大多过于理想化,学校应为学生提供更多深入企业的机会,去感受企业近于苛刻的纪律要求,感受员工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提高他们毕业后的适应能力,缩短就业后适应企业岗位的时间;第四可以培养创新精神,有利于创业。因此,我们把学生不失时机的放到企业文化氛围当中,提升他们,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社会、了解企业。

第5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在互联网时代,各行各业都面临着格局的重构与企业的转型,传统的市场分配、商业模式遭受着颠覆性的冲击,人们的行为模式、沟通模式和消费模式也在被改变,但是机遇与危机是并存的。谁能最先盘活实体经营与网络经营的融合,谁将会快速做大蛋糕,渗透市场占有率。然而,企业能否在互联网经济中成功转变经营模式、管理方式,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企业赖以发展的源泉,是企业形成独特竞争优势的根本。互联网时代对企业发展与转型的冲击,实际上是对企业人才管理的挑战,企业能否吸引具备专业知识和互联网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能否依靠互联网技术培育人才,能否在互联网时代打造自己的雇主品牌,才是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顺利转型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在互联网时代,企业要更加重视人才的管理与雇主品牌的建设,从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工作和人才体制机制三方面进行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从企业人才的总量、结构与效益三维度进行全面升级。拥有良好的雇主品牌,企业可以在互联网时代化危机为机遇,更有针对性地管理企业人才的选、用、育、留等环节,依靠复合型人才推动企业的发展与转型,业务的开拓与创新。

二、企业借力互联网平台创新人才的筛选与培育

伴随着互联网的冲击,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互联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性,并希望将其运用到人力资源的管理之中,形成信息流、技术流与人才流的合一。因此,雇主们首先开始将目光触及到网络社交媒体,依靠其庞大的用户量和信息资源,进行大数据的搜集与筛选,帮助企业招募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招聘渠道。网络社交媒体依托于现实人际关系将用户信息构建到虚拟网络社区,其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范围广等特点,使用人群具备网络时代新部落化、实名制、信息分享等特征,有利于信息快速、有效地交换与传递。例如,人人网、大街网、58同城、领英(LinkedIn)等网站其用户以在校大学生、在职白领和潜在就业者为主要群体,企业可以利用用户个人的公开信息浏览和筛选目标人才,并对其进行大数据的深度分析。进而建立求职者的性格图谱、兴趣图谱和关系图谱,深入了解求职者的性格特点、兴趣方向和社交圈子。国内有学者认为应聘者的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信息70%存在于以社交媒体为代表的媒介之中,这些因素在招聘决策和求职者的人生职业规划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因此,雇主可以通过互联网构建有效的人才数据库,定向挖掘目标人才,创新企业的人才招聘途径和人才考察方法,并为企业积累人力资源的战略数据。除此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等平台培育和发展人才,企业网站、网络信息共享中心、网络培训课程、微博、微信等媒介都成为了企业对内、对外分享和传播学习资料的重要通道,既可以让员工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与提升,也可以将企业内部的学习资料对外开放,提升社会效益,吸引潜在人才的关注。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依靠网络平台搜寻和传播定向的人才数据,同时员工和潜在人才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更好地了解雇主,对特定的企业进行关注与考虑,互联网正在成为雇主与雇员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

三、企业雇主品牌在互联网时代的建设与传播

雇主品牌战略是企业为了贯彻实施和支持总体战略而设计的长期人才规划系统,它代表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的定位,是公司对内部现有人才和外部潜在人才的“雇佣承诺”。良好的雇主品牌建设,可以使企业与人才之间产生强大的吸引力,让企业在人才市场上长久地保持知名度、美誉度。进而实现雇主品牌的价值变现,提高企业内部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组织绩效,降低企业人才的流失率,让企业成为目标人才求职选择的最佳雇主。实践证明,企业的雇主品牌是组织日积月累锻造出来的,是企业全体员工自上而下不断投入和践行出来的。在互联网时代,企业既要依靠网络积极主动地构建和传播雇主品牌,同时,网络也将企业暴露在了阳光之下,让公众可以全方位地了解和监督雇主,保障雇主承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雇主品牌是雇主与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双方在互联网时代共同承担的新使命。具体说来,企业雇主品牌能够在以下4点体现其价值并发挥战略作用。

1.坚守企业合法用工底线

优秀雇主、品牌雇主应该是对员工负责任的雇主,应该遵守《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重视有关员工保护、劳动保护的所有法规,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切实营造好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员工带来雇佣安全感。

2.外部网络突出组织承诺

雇主品牌的建设需要企业明确一个良好的、差异化的、竞争性的雇佣承诺,这种雇佣承诺应该是使企业和员工能够成为利益的共同体。独特的雇佣承诺是雇主品牌的核心,差异化的员工工作体验是职业价值的定位。因此,企业应该着重对差异化的雇主承诺进行建设和传播,探索核心人才的工作期望,利用多媒体渠道打造雇主的良好声誉与吸引力。

3.内部网络沟通企业制度

雇主品牌的定位和价值主张应该与组织形态、企业文化、企业价值观相匹配。企业文化、经营理念要配合完善的制度体系加以落实并不断巩固。良好的人才管理和培养制度是企业选拔人才、使用人才和激励人才的手段与策略。但是,仅仅构建好企业的人力资源制度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依靠互联网平台对内传播和营销,形成组织内部的认可与一致。只有良好的内部共识,才能发挥雇主品牌的内部作用。

4.线上线下引导公众舆论

第6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一)规范建档,依法管档

根据有关规定,档案和人应该是一一对应的关系,重建档案的前提就是个人档案丢失或者损毁。一些省市为不能档随人走的人才打开“绿色通道”,出现一些“重建档案”的政策,是不符合国家档案管理规范标准的,其可靠性、真实性无法保障,致使假资历、假文凭、假学术成果等事件频繁发生。针对此种情况,一定要根据《档案法》的规定,规范重建档案。对于档案造假人员,给予相应的法律制裁;而作为档案管理人员,一定要具有高水平的政治素养,恪守职业道德,增强专业水平与业务能力,严格按照《档案法》的规定执行,保证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自觉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维护档案管理制度的权威性与严肃性,实现人事档案管理的效果。

(二)合理解决留人及放人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和工作单位之间存在着平等的契约关系,具有自主选择以及自由流动的权利。大部分流动人员在选择一个发展空间的时候,主要就是想充分发挥自身价值,体验生命的最高质量。也许新单位具有更好的薪资待遇,而这个薪资待遇本身就是体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指标,可以带来一定的满意度,让应聘人员感受到同事、领导的重视与尊重。根据马洛斯需求层次理论而言,人的需求主要分为五层,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每个人都希望被尊重,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如果无法和单位实现协调发展,必然会出现跳槽现象,单位不应扣留人员,应给予尊重,进行人性化的处理,保证留人及放人问题的合理解决,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强化人事人员档案的动态管理

随着用人机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其灵活性越来越大,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事人员档案数量。在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时候,必须加强用人单位和人事机构的交流与沟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沟通机制,强化彼此合作。同时,用人单位必须提高档案意识,本着对员工负责的态度,及时收集被人的档案,并且进行有效的整理,之后将档案材料移交给机构,监督机构对档案材料进行动态管理,确保档案的完整性、真实性、连续性,同时保证档案管理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除此之外,有关主管部门一定要强化对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的指导与监督,保证其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促进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二、结束语

第7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天人合一,这一思想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用“社会人生”来概括。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往往希望通过提升自我修养的方式进而改变和完善整个社会。在他们看来,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只有社会不不断发展进步,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才有实现的可能性。但在社会人生思想的体现上,不同学派的思想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主张“性命双修”,即通过修行的方式实现人性与自然性的和谐统一;而佛家则主张“法身慧命”,即将人性中最光辉的地方呈现给世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受到了时下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

2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企业人才管理的影响

2.1刚柔———企业管理的良方

关于“刚”与“柔”关系的论述,中国传统思想中有详细的分析与理解方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刚柔并济”和“以柔克刚”。道家学派认为,刚柔思想体现了为人处世之道,即当柔则柔,当刚则刚,既要有所收敛忍让,不逞匹夫之勇,又要随机应变,圆融做人。刚柔思想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例如广西玉柴集团的“人为本、争第一和零起点”的企业精神,还有TCL集团、飞利浦等多家国内外大型科技类公司在“刚柔并济”中成功运行,充分体现了刚柔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意义和作用。

2.2和谐———企业旺盛的法宝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讲究和推崇和谐思想,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譬如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在人才管理战略方面,真可谓“伯乐”相中“千里马”,给他宽广的原野,让他日行千里;同时为他补充足够的营养,使其后劲十足。正是这种“唯才是用、用人不疑”的人才管理战略使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大批人才脱颖而出,为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的发展壮大立下了汗马功劳。

2.3方圆———企业对外的形象

方圆思想同样包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即在为人处世上一方面对内要正直有礼,不虚伪;另一方面对内应该谨慎干练,把事情做到圆满。方圆思想是中华传统思想中社会良知的人格体现。这里以沈阳飞龙集团的兴衰为例,当初沈阳飞龙集团总裁姜伟率领一千人等经过刻苦钻研开发出一系列新产品,开创了中国中医药保健品市场,带动起了轰轰烈烈的中国保健品市场,然而就是因为没有真正领会“方与圆”的科学内涵,则在短短的三年前功未成却宣告“引退”。

2.4中庸———企业定位的根本

中庸之道是孔子最为信奉的思想之一,是其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认为,人在为人处世时应该坚持不偏不倚的处世之道,既要展示自我,也应适当保留。松下集团作为日本企业之首也非常推崇中庸之道,认为提倡中庸之道,就是提倡以诚、以宽、以礼待人;不偏听偏言,也不搞折中和放弃原则,而以社会利益为重,高瞻远瞩地、全面地观察和处理问题。

3打造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加强现代企业人才科学管理

3.1人事管理———儒家之人本思想

企业在进行人事管理时,应该坚持儒家的人本思想,信任和尊重员工。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①对儒家思想“和”的吸收。儒家思想一直强调要积极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相处。因此,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应该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和主动性,给予其足够的信任和尊重,强化其集体观念和责任意识。日本一直是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支持者。日本企业在进行人才管理时,通过创建以“和”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来鼓舞和影响员工,使其自觉形成集体主义观念,约束和调节自己的行为。②对儒家思想“仁”的吸收。“仁”思想强调关爱他人,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企业可以将这一思想引入其人才管理范畴,主动关心员工的工作和生活,积极为其排忧解难,使其感受到来自企业的温暖和关怀,从而更好地为企业建言献策,贡献自身力量。日本企业把儒家人本思想、伦理道德与日本民族精神结合为一体,形成这一日本企业文化之魂。

3.2文化与制度的软硬结合———法家思想

法家思想历来是统治者管理人民的主要思想,它以法制为核心,强调将法制思想和人本思想结合起来,实现对人的管理和约束。企业要想更好地实现其管理目标,仅仅依靠人本思想是不够的,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规范和管理原则来调节员工的行为,使其自觉服从企业管理,遵守企业规范。

3.3企业文化塑造的战略思想———儒家理想

①修身。所谓修身,就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的方式不断提升其综合能力水平。作为企业领导和管理核心的管理者,要想做好其人才管理工作,提升其管理质量,,就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和完善,树立终身学习思想,积极学习和了解新知识,同时还要有长远的眼光,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实现企业的跨越式发展。②齐家。如果将企业视作一个集体,那么齐家就是指管理好整个企业,做到人尽其用。管理者要想实现“齐家”目标,就必须统一员工思想,强化其集体意识,使员工以企业为家,自觉遵从管理制度,更好地为企业利益服务。企业管理者只有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更好更快的实现这一管理目标。③“治国平天下”。企业可以理解为一个小王国,王国生活着众多的人民,即员工。管理者要想治国平天下,就必须充分发挥员工的力量,创新企业文化建设,塑造团体积极文化。

4结语

第8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职业素质的养成是从“学校人”成功转变为“社会人”最关键的要素。企业用人标准,往往将忠诚度、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好学和合作精神等排在前面,良好的职业素养是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的职业素养上的培养显然是重视不够的,这将影响着学生就业后职业的长远发展。

二、“6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与具体培养路径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就指明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要融入企业的元素,包括培养某一岗位人才所需具备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企业行业文化等等,即需要一个职业化的培养过程。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即从职业化的培养过程入手,注重校企联合教学,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改变传统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6C”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架。根据我校对现代流通业专业布局的战略,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商贸流通业专卖店店长级管理人才”,改革推出的“6C”人才培养模式(“6C”为cooperation、career、calibre、culture&knowledge、capacity、continualdevelopment),即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同平台,实施职业化的培养过程,造就具备与职业岗位相适应的基本素养、文化与知识、管理技能且可持续发展的管理人才。“6C”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图2.“6C”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培养路径。2.1依托企业和行业协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共建育人同平台。目前我校工商管理专业与曼卡龙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国美电器有限公司、久加久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按照企业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文化知识以及管理技能,构建职业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2.2实施职业化的培养过程。在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上,让学生从企业基层岗位做起,通过从基层岗位(初级、中级、高级销售顾问)、中层岗位(店组长)再到门店主管岗位的全过程培养,实现岗位能力的递升,使学生在毕业时达到店长职业岗位能力的基本要求。通过学习方法的传授、专本衔接课程的学习、职业岗位资格证书的考试、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的规划等,使学生最终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三、“6C”人才培养模式的育人平台建设及校企课程体系构建

1.校企合作共建育人平台。学校目前与曼卡龙珠宝股份有限公司、国美电器有限公司、浙江久加久食品饮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充分发挥校企双方资源互补优势,建立互惠多赢的有效管理机制,启动校企合作办学项目,共建校企合作育人平台,推进“6C”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如:成立以行业企业专家、学校领导、专业带头人等人员组成的校企合作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召开校企合作工作会议;聘请一批行业企业兼职导师,开展企业导师进校教学、指导,提高企业对学校教学与管理的参与度;学校老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职业资格证书考证、企业员工培训等方面的合作。2.基于职业化培养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以工作任务、职业环境为切入点、以专卖店经营管理活动(工作内容)为主线,以职业岗位所需具备职业能力为目标,进行职业化培养过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目的是培养出一批学生乐学、企业爱用、学生能长足发展的商贸流通业专卖店的管理人才,同时形成我校工商管理专业自身的培养特色。

四、结语

第9篇:人才管理论文范文

我国拥有幅员辽阔的疆域,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既有风景秀丽的江南水乡,也有粗犷豪迈的西北风情。我国的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以及那博冠兼容的儒家文化都向世人展示了我国的文化底蕴,目前已经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长城、故宫、颐和园等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同时我国还是一个拥有多个民族的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文化的多样性。这些都为我国的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旅游收入在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的份额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程度越来越高,1997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4.16%,2010年将达到8%,但是即使达到8%也与世界旅游业总产出占世界GDP总量的10.7%有着不小的差距。从这点可以看出我国的旅游产业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在将来还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在2006年时,我国接地爱过节游客1.25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才达到了13.9亿人次,出境旅游的人次达到了3400万人次。这说明了我国有着成为旅游大国的潜力。但是要成为一个旅游大国,则必须有相当大的旅游人力资源来进行支撑,特别是懂得管理、精通实际操作的人才。我国旅游业教育的规模扩张速度十分迅速。从我国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旅游业发展速度也十分惊人,同时对于相关的旅游业人才的需求也在快速的增长。不同基础、不同层次的办学单位不断的出现。截至到2006年底,全国共有高、中等旅游院校1703所,其中高等院校762所。2006年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854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129人,2006年全国旅游院校共有旅游专业教师33236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6868人。但是旅游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却不是很高,同时一些主题公园与星级饭店等与旅游相关的企业却缺乏专业的管理人才。目前的现象是教育与实际脱节。

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问题

1.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缺乏清晰的定位。

从行业来看,国内旅游行业对旅游职高生的认可度高于普通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这个主要是因为很多高校出来的学生存在着一种“眼高手低”的情况,再或者就是“高不成,低不就”,这些情况都不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再培训时则会花费相对较多的精力。从教育内容来看,很多学校都因为注重对理论知识的传授,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技能的训练。当学生出校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都不能够满足企业的需求。

2.缺乏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缺乏多样性。

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孩子继续的延续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中心”教学模式。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大部分都是基于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这几部分,很多教师都是从这些行业转行过来的,缺乏一定的专业性。而“以教师为中心”则意味着在课程的设计和安排上都会受到授课教师的影响。这种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以市场为导向”来设计的教学内容相比缺乏了一定的针对性和专业性。同样的这中教学模式也就不是以专业建设、以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特色品牌塑造和学生专业学习为中心。

3.教学与旅游行业脱节,学校与企业之间缺少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

国内的许多旅游学校基本山都是一种自办自销的办学模式,没有与旅游行业与各旅游企业进行合作。目前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基本还停留在有关旅游企业建立实习基地等一些具体的、形式的事项。同时还有一些实习基地的合作也仅仅是存在于纸面上,而没有真正的去实现,这样就让学生的实习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企业与学校之间由于在墓地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很难让两者形成一个统一的共同目标。

4.师资的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

这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上。在高等教育方面,在在硕士点建设、博士点建设方面一直滞后于其他经济类、管理类硕士点、博士点的建设,许多旅游方向的硕士点只在近一两年才有较大规模的发展,而旅游学科博士点在国内寥寥无几。旅游专业的教师还没有能脱离以前地理、历史、经济、外语、中文、管理等专业的教学模式的影响。同时旅游相关专业的教师基本都缺乏实际的行业操作经验,这点上和我国其他许多专业的教学情况差不多。也正是因为教师缺乏相关的实际操作经验,使得许多的教学活动囿于书本对书本、空对空的境地,难以保证符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规律、满足旅游业发展需要的教学质量

5.学生实习问题较多。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学生的实习面比较单一,大部分的实习都侧重于酒店。(2)学生实习缺乏积极性,这主要是由于实习过于单一所引起的。(3)实习指导教师缺乏实际动手能力和处理突发事件能力。(4)校外实习基地不稳固,选择随意性较大。(5)对学生实习缺乏总体上的系统性全面指导。学生的实习如果不能够落到实处,则对学生的就业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同时旅游行业也有可能因此错过许多的人才。

三、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各学校对旅游管理专业进行明确的定位,让旅游管理学变得更加的有特色。

例如各重点院校可以重点建设对旅游管理人才的研究生教育,在MBA、EMBA等高层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方面创出品牌,进而带动本科教学层次向旅游高级管理人才培养,通过人才的培养来吸引旅游行业和企业的关注,提高就业率。而其他的普通学校则可以通过更加关注市场需求,将专业特色与市场的需求进行结构,然后通过分层教学的模式为旅游行业和企业培养专业人才。

2.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

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桎梏。将所有的与旅游专业相关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整合为基础类、管理类、营销类等专业基础通用课程。从而使学生奠定广泛的专业基础。然后是对专业课进行细化和深化,并针对专业方向设计,开设能够符合市场需求、有不同特色的专业方向课。同时鼓励学生多学习各种人文相关的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对教师,多鼓励教师不使用固定的教材,而是根据实际的情况自己选择教材,甚至是自己对讲义进行设计和整编。

3.加强校企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学校必须与企业加强合作,从而可以使得学生生源、师资、教学设施设备等资源优势可以得到充分发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里的教室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在企业提供的平台上一展所长,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通过与企业合作,可以让企业的骨干进入学校对学生进行授课,为学生提供一些实际的经验。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还可以改善学生的实习状况,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习,从而避免缺乏实际经验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