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

第1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一、实践报告的封面、扉页和目录

1.封面内容:实践报告题目、团队名称;

2.扉页:成员组成(姓名、班级)、实践单位、实践时间等;

3.目录:正文的各章节、团员感言、附件等。

二、实践报告撰写的内容与要求

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应由以下部分组成:

1.报告题目

报告题目应该用简短、明确的文字写成,通过标题把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概括出来。题目字数要适当,一般不宜超过20个字。如果有些细节必须放进标题,为避免冗长,可以设副标题,把细节放在副标题里。

调研报告的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作为公文,最好用规范化的标题格式或自由式中正副题结合式标题。

2.学院及作者名称

学院名称和作者姓名应在题目下方注明,学院名称应用全称,用5号宋体字。

3.摘要(有英文摘要的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报告需配摘要,摘要应反映报告的主要内容,概括地阐述实践活动中得到的基本观点、实践方法、取得的成果和结论。摘要字数要适当,中文摘要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英文摘要一般至少要有100个实词。

摘要包括:“摘要”字样、摘要正文、关键词。

摘要正文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第一,简要说明调查目的,即简要说明调查的原因;

第二,简要介绍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内容。包括调查时间、地点、对象、范围、调查要点及所要解答的问题;

第三,简要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介绍调查研究的方法,有助于使确信调查结果的可靠性,并说明选用该方法的原因。 。

4.前言

介绍实践的目的,意义, 相关背景、时间、地点、人员、调查手段组成,实践单位或部门的概况及发展情况, 实践要求等内容。

有几种写法:

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

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

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5.正文

正文是实践报告的核心内容,是对实践活动的详细表述,主要是实践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这部分内容为作者所要论述的主要事实和观点,要对实践活动中得到的结论进行详细叙述。可按照实践顺序逐项介绍具体实践流程与实践工作内容、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以记叙或白描手法为基调,在完整介绍实践内容基础上,对自己认为有重要意义或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重点介绍,其它一般内容则简述。重点介绍对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的分析,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等。分析讨论及对策建议要有依据, 分析讨论的内容及推理过程是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包括所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反映或评价实践报告水平的重要依据。字数一般控制在5000字左右。

6.结束语

结束语包含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归纳和综合而得到的收获和感悟,也可以包括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7.谢辞

谢辞通常以简短的文字对在实践过程与报告撰写过程中直接给予帮助的指导教师、答疑教师和其他人员表示谢意。

8.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实践报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反映实践报告的取材、材料的广博程度和材料的可靠程度,也是作者对他人知识成果的承认和尊重。

9.队员感言

团队成员感言:实践队员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实践的效果进行评价,着重介绍自己的收获体会,内容较多时可列出小标题,逐一汇报。总结或体会的最后部分,应针对实践中发现的自身不足之处,简要地提出今后学习,锻炼的努力方向。

10.附件

对于某些不宜放在正文中,但又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可以编入实践报告的附录中。

三、撰写实践报告的准备与主要步骤

实践报告的写作过程应包括以下步骤:收集资料,拟订报告提纲,起草,修改、定稿等。各个步骤具体做法如下:

1.收集资料

资料是撰写实践报告的基础。收集资料的途径主要有:通过实地调查、社会实践或实习等渠道获得;从校内外图书馆、资料室已有的资料中查找。

2.拟订报告提纲

拟订报告提纲是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根据报告主题的需要拟订该文结构框架和体系。我们在起草报告提纲后,可请指导教师审阅修改。

3.起草

报告提纲确定后,可以动手撰写实践报告的初稿。在起草时应尽量做到“纲举目张、顺理成章、详略得当、井然有序”。

4.修改、定稿

第2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结合“关注民生,为响应团省委和大学校团委的号召。服务”社会实践主题,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经验,让大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使学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团队拟定于年暑假期间赴省市县开展社会实践调研活动。

一直以来,年是县建县年纪念。县都在努力打造“客家古邑,人文”形象。年,市委书记同志提出了作为“客家古邑”文化形象,而这一计划的实行又以成功申办年“世界客属肯亲大会”为载体。自秦汉赵佗开发以来,北方先民不断踏入这块热土,并通过向南迁徙,使得成为客家地区中开发最早的一个地方,堪称“客家古邑”也在年通过申请,成为“千年古县”因此在客家民系和客家文化形成的历史上,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然而通过查阅文献,发现学术界对此问题研究甚少,考察在客家形成历史上的历程与作用,对客家文化将是一个重大补充,对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品牌也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县的大部分历史文化至今保存的十分完好。一些历史文化遗产在经历了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至今保存完好。如:等。

为县乃至市建设成为“客家古邑”形象的目标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和文献支持,将努力通过本次暑期社会调研活动。为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以及市年世客会的顺利举行贡献我一份力量。

二.活动意义和目的

客家千年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巨大的研究价值,县于年月被中国地名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批准成为“千年古镇”镇内很多的古迹至今保存完好。为市成功申办年的世客会作出巨大贡献。基本上都因为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原因,而让各种宝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为什么县的文化遗产保护得这么好?为什么像这样优秀的千年古镇并未被世人所认知?这其中问题出在哪里?

发现目前国内在客家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还存在一些空白,通过大量的网上搜索和查阅文献资料。或者是进行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专项研究,不能很好地进行总结和概括,而一些民间学者的研究又只能小范围发表,不能很好地宣传和推广。

总结出一套适用于其他地方的文化遗产保护方案。让我优秀而又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团队此次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主要是针对县作为一个千年客家古城的文化保护经验的一个调查。还可以传播优秀的客家文化,为市打造“客家古邑”文化形象的策略提供助力,市世客会的成功举办,必将带来新的一轮招商引资热潮,为乃至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服务。

三.实践课题

实践团队选题为: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市县。

四.完成课题的设想及方法

(一)可行性分析

1.运用多种适当的调查方法。解研究现状;当地政府多方协调和大力配合下实地参观调研;邀请当地的政府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与老百姓参加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为课题的论证提供充足的论据,课题确立符合当地实际,具有很强针对性。

2.团队稳定而优秀。团队成员都具备社会调查研究相关经验。准备充分,具有很高的配合度。有专业且经验丰富的指导老师带队,请专家论证我报告初稿,成为我坚强后盾,确保了调查任务能够高质量的完成。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3.研究课题具有很大的可提升价值。通过探讨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研究的现状。通过对其研究方法的改良和具有创造力的提升,使得我研究体现出卓越性和突破性的飞跃,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二)研究方法

1.基本思路:

从中国社会发展现状出发,本课题按照“问题提出—构建分析框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路展开研究。首先。阐明政府机构与民间团体近年来对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影响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大量证题研究与理论分析,进而搭建课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界定所需要研究的问题及其性质、特征和范围;接着,采用理论思辨的方法解答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研究假设和模型;然后,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方法,收集材料和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检验假设、修订完善理论认识和假设模型;最后,以理论论据和实证论据为支撑,对问题进行多维度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思路。

2.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的调查和分析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围绕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这一主题。并进行归纳、对比和提炼,获取对本课题研究内容的基本理论认识和假设。此外,搜集涉及古邑文化保护与修复、旅游资源开发、招商引资等方面的数据,为评估保护研究效果提供素材。

2问卷调查法:主要用与普通百姓的调查中:①在开发证题研究时。选定景点附近百姓未调查对象,调查当地保护方案落实情况,以及文物真实保护情况②用于评估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效果。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问卷调查相结合,拟在案例发生地县,选取普通民众中分层抽样调查,获取他对客家古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主观评价和期望。

3实地研究法:由深度访谈法(10人次)和观察法(不确定次数)组成。呈现详尽的调查客家古邑文化的背景、原因,保护措施的运行状态和效果,存在问题,提出可行性对策。

4统计分析法:主要用于问卷调查信息处理。并划定等级标准和确立标度、标号;综合应用经典测量理论和项目反应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模型的项目质量和信度、效度。

五.预期成果形式

研究报告题目: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撰写调研报告和论文,团队会根据我调查研究结果统计分析的得到资料和数据。反馈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同时,各大媒体投稿,争取发表,总结出客家古邑千年文化保护的经验的基础上,将这种具有共性的文化保护经验推广出去,让其他地方得到借鉴。因此我成果将会以报告以及论文的形式展现出来。

会全力做好准备工作,这次暑期社会实践的调研活动之中。完成前期的申报工作以及申报后的完善细化工作,中期的调研工作,后期的总结和报告撰写工作,最终写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

六.实践前准备工作

1.查找大量相关文献。

解人们文化保护方面的研究已经进行到哪一方面,期刊网上查找资料。哪些方面又还有待加强和改进。同时也登陆当地政府门户网站,解当地的有关于文化保护方面的政策以及当地的一些其他信息。

2.制定调查方案。并请校内知名教授指导问卷。

3.与当地紧密联系。及时政府部门以及文化相关部门联系。解当地的相关情况,也为我今后的调查研究提供便利。

4.每三天召开一次会议。明确团队成员的工作进度,至少三天就会开一次例会。而且也将大家的一些准备工作的经验分享。

5.分工合作。团队分为四个小组,团队信息交流畅通的前提下。每个小组负责每一个模块,例如有小组负责计划书的撰写,有小组负责问卷的制作,每个小组的成果出来之后大家一起讨论修补,最后通过。

七.实践后的总结内容和日程

1.统计调研资料。与指导老师一起分析调研结果。

2调研结果按照“现状—分析—总结—建议”思路布局写成调研报告《客家古邑文化保护经验及借鉴---以县为例》。

3进行成果展示。召开成果交流会,并把调研报告回馈给当地市、县政府与文化部门。

第3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 实验 实践 教学模式 社会调查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人才培养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社会调查课程是实践性与理论性都很强的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交叉性学科,可为社会科学研究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和具体的理论指导,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对于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该课程的首要任务,是使学生能够通过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来观察社会变化、分析社会关系、解释社会现象和把握社会规律,锻造作为一名管理者必备的素质与能力。传统的实验教学形式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改革创新不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①必须努力尝试新的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是以理论内容为基础、以案例结合SPSS软件应用为手段的实验教学,另一方面是将现场模拟与实地调查有机融入到实践教学之中。

1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与存在问题

实验、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和提高技能水平为目标的实践性教学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实验、实践教学具有较强的观察性、操作性和理论实践融合性等特点。由于理论教学的内容较难,借助实验、实践的教学方法可以增进教学实效。其一,通过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亲历实地开展调研,强调学生参与及动手操作,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在实践中认知和提高,激发兴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其二,有利于学生消化、验证理论知识,增强了理论的现实感和说服力;其三,有利于学生调动自己的综合能力以完成学习任务,以达到对理论知识的进一步理解消化,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达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传统实验、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实验教学过于教条刻板,遵循“预习报告+实验指导+总结报告”三部曲程式,这种程式只适用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较强的情形;二是实验、实践教学课程及其内容多从教的角度开发、设计,学生通常按照实验指导或教师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验证课堂教学理论,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探求、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三是实验、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够,未能将学科前沿性成果和现实管理中的新问题有效地引入实验教学之中,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社会调查课程具有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性质,旨在教授学生有关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基础上,使学生扎实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实际操作过程和技术。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方法,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转变为“实验、实践体验为主”,鼓励学生“像研究者那样”参与社会调查实践。要求学生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去完整地亲历一次调查课题的研究,充分发挥情境、协作、会话在知识生产与意义建构中的作用,使学生在科学规范的研究过程中建构起真正有益于自己的知识技能。②鼓励学生在调查的过程中独立完成收集原始资料、统计分析资料和撰写研究报告等任务。努力探索出一条结合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的新路。这种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方位的集课程学习、社会实践、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系统性训练,真正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2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涵盖理论基础知识,实验、实践的目的,操作程序与规范、师生任务与分工,教学策略与评价等要素。具体可从课程体系构建、项目设置、项目内容编排、课外活动安排等方面,层次性地设置实验实践项目。

首先,要高度重视实验、实践教学设计。根据“实验育人”的理念,应当立足于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新趋势,并结合培养对象的新特点,针对存在的新问题进行。实行项目驱动方法,合理编排实验、实践项目表单。每一个项目的设计思路,主要考虑项目名称、项目内容、方法或原理、时间、步骤、要求等。力图通过编制实验、实践指导书或手册作为教学的指导规范。具体而言,就是在整个教学计划学时内,老师必须根据课程内部逻辑关系开展教学,一方面讲解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讲解时注意调整重点、强调应用、注重操作,同时要求学生根据教学进度,以小组为单位,分步骤依次完成从调研选题、文献回顾、设计研究方案与问卷、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到撰写调查报告、汇报研究成果的一整套实践任务;另一方面,安排一定的学时,借助实验室计算机教学平台,根据设计好的实验项目,有机结合SPSS软件、实例与数据库,让学生学会应用SPSS软件,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统计分析技能。同时鼓励学生以此课程的学习为契机,积极申报校级、省级、国家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激发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热情。

其次,要认真做好各教学环节的执行与评估工作。作为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师,不但要掌握社会学理论基础、统计学理论,而且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软件应用技术,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教学经验,要有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的、有一定深度研究方向的科研能力,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③在课堂讲授中,重点让学生掌握:如何确定测量指标,如何设计问卷,如何进行访谈,如何对资料进行整理,如何对资料进行数量分析,如何撰写调查报告等这些与实际调查紧密联系的问题;课堂模拟训练主要针对资料收集方法的训练,如让每个小组结合自己课题设计出问卷和使用方法,然后进行课堂模拟训练,重点观察每个小组在特定情境下的互动技巧及效果,之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教师总结提高;实验室内主要进行SPSS定量统计分析实验,主要实验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论统计、均值分析、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因子分析等,要求学生学会正确操作步骤,并能正确地解读计算结果。在实验室教学场景中,要充分利用实验室教学网络实时监控系统,加强师生互动,实现师生之间的包括答疑、讨论和指导在内的沟通与交流;实地调研主要进行观察实验、访谈实验、问卷使用实验、摄像摄影录音实验等,鼓励学生深入到社区、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农村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收集调查资料,在社会实践中学会运用相关的调查方法与调查技巧。

3 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教学成效

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社会调查课程的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参与积极性高。课堂讨论、现场模拟、电脑操作以及社会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的综合运用,大大丰富了课程学习内容,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基于建构主义的课程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单向灌输式的教学套路,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经由师生双边互动、学生间的互动、人机互动及社会场景中人与人间的互动,实现主体间性的意义建构。

二是使学生掌握了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通过课程学习,系统掌握了包括方法论、研究方式、具体技术三个层面在内的一整套研究方法,获得了观察分析社会的工具;通过实验、实践教学,有效实现了知识的迁移、应用和转化,提高了大学生实际的社会调研能力和水平,也为大学生就业和工作提供了帮助,为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提供了经验、思维和技能支持。尤其是实地调研活动的开展,增长学生的社会知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学习其他课程、课外科技立项、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毕业实习等方面也因此受益,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三是增强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探求精神。通过实验、实践教学,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强了。学生在论文写作方法上,逐步实现了从以文献研究为主的理论分析转向以社会调查为主的实证研究的转变,资料的处理和统计分析能力也加强了,结合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科学研究意识得到强化在表现为遵循和贯彻实证主义方法论进行调查研究,在紧密结合社会事实理解和分析问题的同时,还注重对调查设计和调查过程进行反思。大部分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掌握了社会调查研究的一般流程和具体方法,为以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提供了经验积累和方法支撑。有多个小组在此基础上成功地申报了校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训练项目。

四是通过小组实验、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切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的社会调研活动,要求每个小组要充分调动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分工与协作,明确任务、角色、职责与关系,通力协作,群策群力,共同努力完成既定的调研任务。在此过程中,大家共同寻找调查课题,共同起草调查设计、调查问卷、共同进行问卷收发、共同分析讨论调查资料,每个人都有充分发挥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体会到了集体的力量和通力合作的快乐,感受到尽职尽责和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提高了。通过小组实践,学生真切地认识到了社会调查实践的重要性,并以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争取和参与各种社会调查实践,学生关注社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越来越高。

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教研项目《社会调查与统计方法》实验实训教学(ACJYYB2013037)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张薇,温光浩.重视实验教学环节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6).

第4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社会调查方法;工作任务;解构;重构

《社会调查方法》是有效地获取社会信息、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有力工具,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理论教学、课堂讨论、实践教学、书面作业、技能考试等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发现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为增强学生专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

一、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工作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藏在每个工作任务之中。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景中的工作任务驱动下,在探索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学习。所以,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课程定位要准确,要以社区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学生成长为中心设计课程,实现个人成长和岗位需要的双重目标;二是按社区行业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打破学科原有的知识体系,依据社区工作任务组建一系列行动化的学习项目;三是课程实施的操作性要强,学生学习过程以完成社区工作任务为基础,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四是课程实践任务要符合课程要求,严把实践环节,确保课程实践的效果。

二、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解构与内容重构

传统社会调查方法的内容按照社会调查的基本程序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社会调查的准备与设计,包括社会调查概述、社会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第二部分社会调查的实施,包括社会调查的四种不同类型和资料搜集的四种不同方法,即普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和典型调查以及访谈法、问卷法、观察法、文献法的操作步骤和应用范围;第三部分资料的整理分析,包括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理论分析;第四部分调查工作总结,包括定性研究报告和定量研究报告的撰写特点与要求、调研工作的总结与评估等。以上四个部分的课程内容体现了社会调查工作的完整过程,体现了从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研究阶段―总结阶段的递进发展过程。

《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设计既要遵循社会调查工作过程的完整性,更要结合实际工作情境的工作任务设置。如果只是掌握了每个阶段的工作技能,而不懂得面对不同工作任务选择不同的方法,这就不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多层次的工作需求。因此,《社会调查方法》课程内容的解构需要在了解常规工作任务的基础上解构工作步骤,明确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知识、能力、素质和客观要求,由此来确定具体的理论知识章节和实践项目。

根据对社区的市场需求调研,高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的核心岗位确定为:社区工作站专干和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工作站专干主要面向社区居民提供计生、综治、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社区组织社工主要面向社区老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提供专业化服务。每一个岗位有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而需要运用到社会调查方法的工作任务主要有以下三项:社区成员信息采集、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

第一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成员信息采集。它是社区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居民信息、单位信息、门店信息、党员信息和民政对象等信息的采集,其中具体的任务包括调查摸底、编制不同成员对象的信息采集表、对社区成员开展普查及信息的录入等,主要涉及社会调查的概述、社会测量的内涵与特点、普查的特点与要求等相关知识。

第二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各类人群的问题及需求调研。它是开展社区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以居民为本的重要体现,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方案设计、调查样本和调查方法的选择等。主要涉及调查课题的选择与确定、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个案研究与典型研究的特点、访谈的设计与操作以及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第三项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的评议。它是改善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态度的重要途径,其中具体任务包括调查问卷的准备、设计与实施等。主要涉及调查方案的准备与设计、操作化的程序与方法、抽样的类型与设计、问卷的设计与运用、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资料的整理审核与统计分析以及实证研究报告的撰写等。

从以上工作任务可以看出,《社会调查方法》课程设计的解构与内容的重构经历两个重要阶段:首先,将社区典型调查工作任务分解为若干模块化的子任务,可以依据工作对象、工作内容、工作手段、工作组织和工作环境等要素对其进行解构。其次,将子任务转化为具体的章节。每一个子任务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子任务工作过程的步骤与课程的具体内容一一对应。

三、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1.建立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与社区合作的新型关系,搭建课程实践的平台。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应与街道、社区签订正式实习协议,安排该专业学生到社区开展专业实习和课程实践。就《社会调查方法》而言,学生作为方案设计者、调查员、数据录入员、资料分析员和报告撰写者,可以帮助社区完成各项调查工作任务。一方面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任务当中,在实践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参与社区调查工作能有效减轻社区的工作负担,提升社区工作实效。

2.采取小组式学习法,提升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完成质量。首先,根据社区调查工作任务的数量和类别,将班级成员进行合理分组,每组3~5人,分组时考虑小组成员性别、个性、能力等特点进行多元化的搭配。其次,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公布的社区调查工作任务教学计划及相关资料,主动选择适合的调查任务,并制订调查任务实施方案。再次,为了避免在小组式学习的过程中组长包办所有工作任务或者有些队员坐收渔翁之利、置身事外,教师可以将小组内部成员的身份和职责轮流定为主访员、次访员、记录员、观察员等,并加强协调、监控,确保圆满实现教学目标。

3.采取联合督导,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协调、推动和评估。为保证课程实践的有效性和规范性,使该专业学生的实践质量得到切实提升,需要大力加强实践督导工作。而传统的实践督导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学院督导和社区督导。笔者认为,由社区专业与社区行业共同为学生提供课程实践督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督导形式。它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课程习得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并将专业价值与个人价值进行整合。学院督导实行“项目督导”,主要负责联合实践项目的规划、联络、协调、过程监督与总结评估;社区督导则负责“职责督导”,主要负责学生在实践期间的工作安排、社区环境适应、社区调查的程序指导与调查实效鉴定。

4.引入能力本位考核办法,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在具体的考核过程中,可采用阶段评价、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等多元的评价方法。首先,结合学生出勤情况、课堂表现、课后作业等过程表现给予全面、综合的评价;其次,评估调查小组的调查报告质量要高,调查报告格式要正确,内容要完整,符合实证研究和质性研究的特点;再次,组织小组展示和答辩,每个小组成员按工作任务进行总结陈述,把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心得体会和自我评价等与大家分享,再由教师与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给予互评。

总之,基于社区工作任务的《社会调查方法》的课程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学科界限和以理论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获得社区调查工作过程中所涉及的程序性知识、职业技能和相关的职业体验,培养了学生学习创新、团队协作的精神,促进了其职业核心能力的形成,充分体现了高职教育的特征。

参考文献:

第5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一、高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

1.保障体系不完善。通过笔者前期的调查,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方面没有完备的保障体系,在条例制定、奖惩督促、安全保障方面还有欠缺。

2.活动形式单一。各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时往往为应付检查,在暑假前统一组织学生集中开展实践,以参观考察或走访调查形式开展。

3.经费划拨不明晰。社会实践经费在各高校经费组成中往往是学生活动经费的一部分,没有单独的社会实践经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进而也影响到社会实践的成效。

4.积极性不高。由于奖惩制度的缺失或是经费上的支持不足,研究生在参与学校组织或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时往往表现的积极性不高,有的高校甚至强行规定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地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

5.创新性不够。由于缺乏实践基地和必要的保障体系,高校在开展实践时往往创新性不够,每年按照团省市委的规定内容开展活动,不能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实际。

二、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方面的作用

1.有助于研究生培养团队协作意识。目前研究生群体独生子女居多,从小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工作,群体协作能力较差,参加社会实践可有利于研究生养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

2.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研究生毕业后毕竟要步入社会,往往社会现实会让刚毕业的研究生手足无措,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社会,是社会实践的基本功能,无论作为参观考察式的社会实践还是岗位见习式的实践都有助于研究生接触社会,开阔视野。

3.有助于研究生锻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们会首先思考发生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进而通过团队协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4.有助于增强研究生与社会交流沟通的能力。由于研究生比本科生要深入的研究自己所在的领域,相对视野范围是缩小的,要拓展他们的视野就要促使他们更多的接触社会、融入社会、进而更好地服务社会。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用语言与社会人打交道、从专业视角看待问题、科学缜密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他们把自己推向了社会,感知社会律动,把握时代脉搏,紧密与社会实际连接在一起。

5.有利于研究生科研选题的展开。由于研究生在读期间要选定自己的科研课题进行研究并作出一定的科研成果和结论来完成论文,所以社会实践给以他们一个很好的发现问题、选定科研方向的机会。在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里他们会要到很多现实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之前科研理论和实验可以解决的,但有些则是当前发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这就有利于研究生根据工农业生产需要选定自己的科研方向进行研究。

三、坚持制度创新、丰富实践形式,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能力

社会实践是解决研究生培养和社会需求脱节的良药,沈阳农业大学在开展研究生社会实践过程中注重总结经验———在原有社会实践模式基础上探索新模式;发挥优势———依靠农业特色学科助力当地经济发展;搭好平台———充分挖掘学生自身潜能提高综合能力;营造氛围———在全校研究生中形成锻炼成长我争先的氛围。

1.坚持制度创新,为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保驾护航。以沈阳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的社会实践为例,我们在工作制度设定中做到三个不拘泥于,注重在实际中解决问题。三个不拘泥于即:时间不拘泥于寒暑假、形式不拘泥于走访调查、人员不拘泥于特定的学生会干部。我们在实际运作按照大学科组成团队,分专业组建小分队,按兴趣划分服务组,着重在服务当地经济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上下功夫,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指导思想上,我们坚持一个中心,两个依靠,三个着重。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提出以提高研究生综合能力为中心,依靠强有力的导师队伍、依靠研究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着重抓好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着重用正激励机制提高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着重拓宽研究生社会实践的渠道并以此为切入点促进研究生择业和创业业观念的形成。此外学校还积极通过为社会实践调研课题立项、设立研究生社会实践“种子基金”来激励广大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

2.丰富实践形式探索学术实践与社会实践的双核驱动模式。通过创办“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来创新和拓展社会实践的形式,促进学术实践和专业交叉,增进专业间的交流与融合,为研究生未来择业和人生规划拓展发展空间和途径。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研究生社会实践开展的具体实际,依托学科专业特色,我们提出要在校内开展特色“学术实践”模式和校外开展常规“社会实践”的“双模式”社会实践新思路。所谓校内“学术实践”是在校内探索开展的社会实践的新模式———“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将先进的商业理念与研究生学术活动紧密结合,在学科专业、学术方向、实验室等层面定期开展的专业“读书报告”“、学术交流”“、实验报告”以及学校不定期举行的高层次专家“学术报告会”基础上,定期开展全校性的“硕士沙龙”、“博士论坛”活动,开设“研究生学术交流超市”。“超市”开辟了研究生素质提升的第二平台,做报告的同学通过报告内容的选取、报告的讲解、问题的发现与解决,切实为研究生的综合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提供了平台。

第6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实践;创新能力;统计学;课程建设

作者简介:马敏娜(1956—),女,吉林长春人,东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经济统计分析、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s).2012.06.61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6-146-02

21世纪经济全球化对统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统计教育已由过去单一的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向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转变,这对统计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国外统计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

美国和加拿大统计学专业设置的特点: 一是招收统计学研究生的院校多于本科生的院校,说明北美对统计高层次人才有较大的需求;二是本科生阶段统计学专业方向宽泛,研究生阶段专业方向分得更细一些;美国统计学会为统计学专业大学本科设置的课程体系分为统计方法、统计理论、应用统计、专业选修课,统计项目教学环节要求学生研究一、二个实际的统计问题。

英国是统计教育的发源地。在现有的115所大学中,有50多所大学设有统计学专业。其比重远高于我国(不足20%),统计高等教育相当普及。

总而言之,国外统计教育发展的趋势有三个特点,一是统计知识越来越普及,统计学作为一门应用方法科学及数据的科学受到学生重视和欢迎;二是网络成为统计教育的重要工具,发达国家统计教育经历了从理论向应用教学模式的转变;三是重视对学生统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参与。

国外统计教育的现状对我国统计教育改革有多方面的借鉴之处,结合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具体情况,我们对统计学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理论与实证研究,具体总结有以下几方面的实践体验,旨在抛砖引玉。

二、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改革

吉林财经大学统计学专业是吉林省级特色专业。近几年来根据国外统计教育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新时期统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坚持“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特色为先”的教育思想,贯彻落实学校“加强理论基础、注重社会实践”的方针,搭建了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理论授课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三个教学平台。强调“理论实践结合、课内课外并举、知能品德兼修”,既重视第一课堂教学计划和教材建设,又重视第二课堂教学计划和实践基地建设;既重视校内专业教育,又重视社会实践育人,实现了厚品德、尊个性、强基础、重实践的教育思想和理念。

(一)理论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原统计学课程体系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统计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节问题较严重。由于经济发展中大量的信息出现,各个行业都需要具有良好的统计学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较宽的知识面、综合索质好的统计学人才。因此,有必要对统计学课程体系进行重组、优化、精心设计,旨在保证基础理论的同时,加强技术技能训练,加大实验及综合实验和设计研究实验的比重,同时注意增加趣味性、实用性;鼓励学生参加全国统计建模大赛,突出对学生的基础性训练、启发性训练、创新性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观察事物能力、信息搜集能力、统计分析与推断能力。按照这个宗旨,我们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选修课和跨学科的课程,增加了时间序列分析等课程,开设了调查分析师职业资格认证,并科学安排必修课、限选课,实现了多种课程形态有机结合。

理论授课体系强调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的体系构建,并通过“精中间(专业主课程)、延两边(学科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增加交叉学科的课程,优化课程体系。我们对理论授课体系的课程定位是“顶天立地”。 “顶天”,即了解最前沿的统计理论与方法;“立地”,即学生必须有扎实的统计基础,强化统计基本概念、基本方法。

重组课程内容,根据学分,强调提炼专业课程基础性内容,形成以课堂讲授为主的基本知识部分;深化及延伸的内容采用以点带面方式,以典型实例分析及专题讲解方式进行。拓展内容由学生在参考文献基础上以讨论或分析报告方式完成。

(二)实践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

依托学校网络实验中心和吉林省普查中心等实习基地,统计学院增加了实验课和实践教学比重,专门增设《社会经济调查实务》和《数学建模》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沿着统计调查方案进行设计,采集数据,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编码、整理数据,撰写分析报告或类似的路径进行综合性训练。

实践课程体系将统计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素质能力提高结合起来。在教学中,要求教师按照“四个基本”组织教学。四个基本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运用统计软件的基本能力,分析解决实际经济管理问题的基本素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是我们课程改革和建设的基本思路。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2003年提出的教育质量项目,要求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的教学管理。我们制订了课程建设规划,成立了专门的课程组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实践中受到学生欢迎和好评。

1.增加课程训练环节

培养学生统计专业基本素养理论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我们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比如结合政府工作报告和五年规划、统计公报中的一些具体统计指标进行解读,让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

《统计学》是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方法,更要求学生提高自身统计学科素养,为此我们开展了“课前五分钟”活动,以作业形式安排学生利用课前五分钟介绍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统计事件、经典案例等,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统计学科素养。

2.设立无标准答案问题的研讨

无标准答案问题的研讨就是使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的方法,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统计科学创新方式。如孙亚静老师《抽样技术方法》课,针对同一问题,由学生们分组采用四种抽样方法收集数据,计算分析探讨,比较优劣,寻求最佳抽样方法。

3.强化过程评价,改革考试方式

基于不同课程性质,采取多样化考试形式。老师加强对课程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对学习情况(课堂讨论、实验报告、课程论文、调查报告)进行评估。教师指导学生完成“课程实验、课程论文调查报告,学生体验统计调查方法与分析方法的实际应用,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五年来,《多元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市场调研与预测》等课程教学中全面采用了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推广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具体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特点一是实践性。项目的主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如居民消费、社会保障等问题,使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针对性。二是综合性。具有学科交叉性和综合能力运用的特点。三是开放性。体现在学生围绕主题所探索的方式、方法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我们在《市场调研与预测》、《社会经济调查实务》和《数学建模》课程中采用了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将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以课本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为中心,由以课堂为中心转变为以社会实践为中心。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统计调查方案设计,采集数据,录入整理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近些年独立完成了《长春市汽车生产营销消费情况系列调查》、《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调查》、《长春市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等几十个项目的调查报告。项目小组以PPT形式在全班进行汇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课外社会实践推行“三个结合”方法

我们将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当地政府统计部门工作相结合;与国家组织的各项普查和重点调查工作相结合;与教师科研课题相结合”。

近些年来,我们参加了国家组织的大型经济普查、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录入,今年参加了全国人口普查万里行的宣传活动和人口普查的试点工作。学生实践可以自选项目,也参与老师承担社会委托项目。我们先后完成了《农民失地后生活状况调查》、《云烟东北消费市场情况调查》、《吉林省城镇居民社会保障问题调查》、《长春市物业管理基本情况调查》等多个委托项目。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文献、讨论、数据采集,资料整理和分析,提高了学生分析能力。

(三)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利用网络实现课堂教学、习题课、实验教学、辅导答疑、考试与试卷分析、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与关联优化。《统计学》、《市场调研与预测》网络课程2006年和2010年分获吉林省高等教育技术成果二等奖。

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进教学水平提高

我们在课程建设实施中,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密不可分、教学与科研相长的理念。组织和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学术研究,通过教学、科研讨论会等交流平台,将科研成果与教学工作相融合。

近5年来,我们完成了省教育厅教研重点项目《突出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发表了《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突出实践与创新能力的统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研究》等10篇相关论文,我们还获得了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优秀课程4门,出版统计系列教材4部,开发统计网络课程2门,获省级教学类奖项4项,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实践和理论教学脱节的问题。

高水平的科研活动,创新人才模式,在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水平的同时,也相应提升了教学水平。在参加教师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得到迅速提高。五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调查分析报告竞赛、吉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吉林省数学建模大赛中获一、二、三等奖共50多项。

总之,为适应吉林省经济发展对统计人才的要求,作为地方财经大学的统计学院,我们努力在统计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教研等方面进行改革,希望能为培养具有实践与创新能力的新型统计人才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马敏娜.统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统计教育,2007,(05).

[2] 李国荣.培养统计专业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探索[J].统计教育,2007,(09).

第7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学等)对一项工程项目的必要性、可行性、合理性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综合科学。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事一种经济活动(投资)之前,双方要从经济、技术、生产、供销直到社会各种环境、法律等各种因素进行具体调查、研究、分析,确定有利和不利的因素、项目是否可行,估计成功率大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程度,为决策者和主管机关审批的上报文件。

研究方法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是融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营销、财务和法律等专业知识和分析方法加以运用,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创新而形成的方法体系。主要数据资料来源国家权威统计部门、协会、中商情报网细分市场数据库等。

可行性研究的方法体系由三部分构成:哲学方法、逻辑方法和专业方法。

1、哲学方法

哲学方法是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探索实现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一致的最一般的方法。

2、逻辑方法

逻辑方法是用概念、判断、推理、假说等逻辑思维形式,对事物进行归纳、演绎、综合。

3、专业方法

专业方法是各门学科中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的专业方法具有综合性、专业性、创新性的特点。

方法作用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制定某一建设或科研项目之前,对该项目实施的可行性、有效性、技术方案及技术政策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编制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内容是要求以全面、系 统的分析为主要方法,经济效益为核心,围绕影响项目的各种因素,运用大量的数据资料论证拟建项目是否可行。对整过可行性研究提出综合分析评价,指出优缺点 和建议。为了结论的需要,往往还需要加上一些附件,如相关数据、论证材料、计算图表、附图等,以增强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说服力。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 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 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 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1、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编制设计任务书的依据;

2、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集资金的重要依据;

3、可行性研究是建设单位与各有关部门签订各种协议和合同的依据;

4、可行性研究是建设项目进行工程设计、施工、设备购置的重要依据;

5、可行性研究是向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和环境保护部门申请有关建设许可文件的依据;

6、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

7、可行性研究是项目考核和后评估的重要依据。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作用

1、建设项目论证、审查、决策的依据。

2、编制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的依据。

3、筹集资金,向银行申请贷款的重要依据。

4、申请专项资金,向有关主管部门申请专项资金的重要依据。

5、股票发行,向证监会申请股票上市的重要依据。

6、取得用地,向国土部门、开发区、工业园申请用地的重要依据。

7、与项目有关的部门签订合作,协作合同或协议的依据。

8、引进技术,进口设备和对外谈判的依据。

9、环境部门审查项目对环境影响的依据。

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第8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1、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探讨在lnternet环境下,以“研究性学习”为基础,实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方法和途径;以及以研究性学习综合主题和综合项目为载体的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开发具有我校特色的相关实施案例。

课题成果将对我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和实施,对改革我校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弊端,都具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

2、选题的依据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结构”中明确规定:“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主要包括四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的内容是以融合形态呈现的;其中,“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探究学习的方式必须贯穿于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

作为当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最重要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高度重视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新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网络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模式”,已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综合实践活动是课程改革中一门新的课程,由国家设置,需要由地方和学校根据《纲要》规定的基本框架,来规划课程的类型、内容和具体活动的方案。我们岗厦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已有两年,虽然有了一定的基础,但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基于lnternet环境的综合实践活动,还刚刚起步,亟待上级行政和教研部门的支持。

3、研究方案

(1)、基本理念

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网络信息技术。

(2)、基本目标

探讨“基于lnternet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和途径、学习模式和评价方式。

(3)、具体内容

①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②如何以综合主题研究和综合项目(活动)设计的方式,组织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

③在我校《整合课程与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实现网络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整合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④面向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网络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和方法;

⑤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综合实践活动研究、实施案例;

(4)、研究重点

基于lnternet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案例的开发,以及与学科整合的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新模式探讨。

(5)、创新之处

在于把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教育整合,从而探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模式”,为我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经验和范例。

3、研究方法

行动研究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等。

4、研究步骤

⒈准备阶段:成立课题组,认真学习有关理论和进一步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统一思想,明确分工,设计方案。

⒉实施阶段:执行方案,加大研究和探索力度,根据具体情况不断完善研究方案,及时总结成绩。

⒊成果总结阶段:撰写研究报告,整理研究成果,向上级部门和总课题组汇报。

5、预期主要研究成果

第9篇:社会研究方法实践报告范文

关键词:国外环境会计 研究综述

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庇古(Authur Cecil Pigou,1877-1959)在分析福利经济学时认为,空气是自由财产,工厂可自由排放废弃污染物,而该工厂不承担因生产而污染空气的环境责任,导致了企业只确认生产过程中的内部成本,而不确认外部成本。政府可采用强制性的经济手段,通过加大企业的税收,将企业污染环境的成本加到产品中。庇古的这一构想可以看作是环境会计理论上的萌芽。国外的环境会计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1971年比蒙斯(F.A.Beams)发表在《会计学月刊》(Journal of Accounting)上的“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和1973年马林(J.J.Marlin)的《污染的会计问题》两篇文章为代表,揭开了环境会计研究的序幕。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和在实践中的应用,都是从环境信息的披露开始的,20世纪8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学家对环境会计做了大量深入的科研探讨,形成了一些初步的理论框架。

一、西方国家环境会计发展概述

(一)环境会计的萌芽与形成时期(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 1972年,联合国通过了《环境宣言》,提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呼吁各国重视和改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环保革命时期,许多国家政府纷纷采用严厉的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对企业滥用资源的行为进行干预,制定了一系列环境管理制度。企业对股东、员工、政府、管理者、供应商等众多利益关系人的责任开始得到重视。从1971年起,一些企业开始有意识地披露其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引起了学者对社会会计问题的探讨,环境会计开始萌芽。但此时的研究主要是在社会责任会计的框架中进行的,研究的重点是环境信息的披露。实证研究主要是关注财务报告中的环境信息披露问题,主要围绕在披露企业环境活动方面的作用、环境问题的本质以及报告类型进行的;而规范研究所提出的模型主要是考虑外部性的计量、计价和披露问题。这一时期由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人们在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中更加突出了环境会计的地位,环境会计逐渐从社会责任会计中脱离出来,形成了独立学科。

(二)环境会计的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各国陆续开展环境会计研究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著名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首次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该概念的提出使人们更进一步认识到环境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发展必须以环境保护为前提,而环境保护则需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提供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在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环境会计得到迅猛发展,并出现了与各相关学科和研究领域交叉互补的趋势。1995年,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ASR)颁布了《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这是目前国际上第一份关于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系统而完整的指南。后来又相继颁布了《环境成本与负债的会计与财务报告》、《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等一系列的指南,为各国进行环境会计理论研究和相关事务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在这些指南的指引下,各国的环境会计发展也出现了各自不同的特点。

(1)环境会计在美洲的发展。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着手研究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的过程中,美国环保署、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证监会、注册会计师协会等政府机构和专业团体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美国环保署为了有效实施于80年代提出的33/50计划 ,导致了对环境会计核算系统的需求。这种核算系统必须有明确的会计规则,以便使环境业绩的计量具有可靠性和可比性。为此美国环保署于1992年专门设立了环境会计项目,研究向企业外部利害关系者披露环境信息的问题,并组织编写了《环境会计导论:作为一种企业管理工具》一书,书中不仅对环境会计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澄清了环境会计的含义,而且在环境成本计算、环境成本分配、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和应用方面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指南;1995年,环保署又了《鼓励自我监督:发现、披露、改正和防止违法》的政策,鼓励企业自愿发现、披露、改正其环境违法行为,对那些按规定自愿发现、披露、改正其环境违法行为的企业给予减免法律处罚的优待。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于1989年建立专门的工作小组,研究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主要集中在负债和支出两个方面。FASB要求企业依据1975年第5号准则(SFAS 5)《或有负债会计》处理环境负债问题,该文件主要涉及的是如何确认和计量或有负债与损失,因其主要针对一般或有负债,故在确认和计量环境负债方面显得并不具体。于是,专门针对环境事项的会计处理,FASB又陆续颁布了《EITF89-3石棉清除成本会计处理》、《EITF90-8环境污染费用的资本化》、《EITF93-5环境负债会计》3个有关企业环境成本处理的公告;前两个公告对环境费用的资本化条件进行了说明,环境污染的处理费用一般都应作为当期费用,计入当期损益,只有满足三个条件时,才允许资本化处理,一是延长了资产使用寿命,增大了资产的生产能力,或改进其生产效率;二是可以减少或防止以后的环境污染;三是资产将被出售。后一个公告则要求企业将潜在的环境负债项目单独核算,并与其他或有负债分开列示。对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的规范,美国证监会(SEC)也发挥了自己的作用。SEC在1993年6月专门就环境会计与报告问题了第92号会计公告,要求上市公司对现存或潜在的环境责任进行充分及时的披露,对于不按照要求披露环境信息的公司,将被处以50万美元以上的罚款,并在媒体上予以公示;另外环保署还及时向证监会提供存在潜在环境负债的企业名单,使证监会关注企业的环保责任和环保风险。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了《环境负债补偿状况报告》,为特定环境负债的确认、计量、披露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相关方针。它提出了公司在报告环境补偿责任和确认补偿费用的基本原则,同时也提供了对补偿责任进行揭示的不同方法。由此可见,美国的众多部门联手工作,国家行政命令与各方监管同时作用,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美国的环境会计发展做了很大的贡献。加拿大是较早研究和实施环境会计的国家,其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加拿大政府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如通过连接环境资源统计与国家会计账目的关系,来确定清洁污染的经济成本,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限制。理论界和实务界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方面研究的同时,会计界也开展了对环境会计和审计的研究与探索。1993年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ACI)的可持续发展专门小组了一项报告,在分析了人们在环境问题上所面临的挑战后,提出了会计职业界在环境问题上努力的方向和应该采取的行动。至目前为止CICA正式出版了《环境成本与负债:会计与财务报告问题》、《环境审计与会计职业界的作用》、《环境绩效报告》、《基于环境视野的完全成本会计》和《废弃物管理系统―执行监督与报告准则》等几份有价值的研究报告。这些报告对于指导公司环境会计实务处理机信息披露起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在1994年的《环境绩效报告》,是公司如何提供环境绩效信息的指南,报告讨论了在企业决定对外报告环境绩效时应该考虑那些因素以及单独的环境报告和年度报告中的环境部分应该如何列示和披露等问题,确定了关心企业环境报告的主要的几类利益关系人及他们不同的信息需要,分析了环境报告中必要的信息内容,并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选择模式。另外该协会还通过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期刊,及时公布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的研究成果,为企业加强环境管理、编制环境报告和会计师进行环境审计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在加拿大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同时,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应用也随之发展起来。在加拿大推行环境会计的初期,与企业生产时间相结合过程中遇到了来自企业特别是传统会计的巨大阻力。但最终越来越多的企业还是看到环境会计对经济效益提高的好处,都纷纷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加入环境会计核算,使加拿大环境会计得以发展。

(2)环境会计在欧洲的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也积极开展了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并在实践中逐步加以应用。英国是世界上环境信息披露比较早的国家之一,英国的环境报告一直是作为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一部分对外披露,而社会责任报告是英国企业对外提供会计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1975年,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颁布的《公司报告》中首次使用了企业对社会公众的受托责任概念,而这些责任中很大一部分与环境责任有关。20世纪80年代末期,Rob Greay 教授在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支持下,对企业的环境会计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出版了相关著作,对环境会计进行了介绍。1990年,Rob Greay 教授发表了“绿色会计:Peace后的会计职业界”论文,研究了环境问题对会计的影响和会计职业界对环境保护可以做出的贡献。该论文使人们开始关注环境会计,对环境会计从社会会计中分离出来起了催化剂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环境保护理念深入人心,政府和社会公众开始关注企业经营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企业提出了环境信息披露的要求。1992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环境管理制度BS7750”的环境保护法规,该法规要求污染企业必须在报表中反映其在环境保护中采取的措施,并对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开发、实施和维护都提出了明确要求,促使企业为实现所确定的环境目标而努力。这部法规对促使大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起到了很大作用。到1996年,英国的77%的大公司进行环境信息披露,而最大的100家公司则全部编制和提供环境报告。虽然众多公司编制和披露环境信息,但在当时却没有公认的专业标准。鉴于此,为了规范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英国环境部于1997年颁布了题为“环境报告与财务部门:走向良好实务”的报告文件,它适用于所有企业,虽然并不强制企业必须遵守,但作为政府部门的一份文件,客观上起到了规范环境会计的作用。荷兰对环境会计和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研究起步较早。荷兰环境部一直主张引入强制性的环境报告制度,强制企业进行环境信息披露。1999年,荷兰环境部了“环境成本与收益的确认与计量方法”报告书,对宏观范围的环境成本确认和计量进行了规范,主要用于政府部门。该报告书的目的是用于指导宏观范围的环境成本,并以此为前提,对企业环境治理活动所引发的支出进行推算,根据这种推算,达到评价和改善政府环境政策的目的。至于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计量和披露,由企业根据自身具体情况确定。荷兰环境部还对本国大型企业规定了编制环境报告的义务。所编制的环境报告书分为两类,一类是面向政府部门的,一类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两类报告的内容和格式有所不同,但是可以交叉使用。即:面向政府的环境报告可以向社会公布,面向社会的环境报告也可以提交给政府。在欧洲,德国在研究和实践企业内部环境会计方面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早在1982年下半年德国Ken大学的Josef Kloock 就提出了环境成本的计算。到1990年的上半年,以Kloock 为首的学者在德国经营经济学领域内取得重大进展。这种德国式的环境成本计算,其实质在于从已经制度化的成本计算体系中将其中的环境成本分算出来,从而形成环境成本和通常成本两种成本并行处理的计算。受这种理论的影响,1996年德国环境部编撰了《环境成本计算手册》,该手册是在集中了众多研究人员、产业界代表、顾问公司意见的基础上编撰的,该手册的发表对德国产业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到目前为止,德国的环境会计体系主要包括五大类:物质能量流动会计、土地会计、环境评估会计、环境保护支出会计和可持续发展成本会计。最近的目标是研究对于环境自身的评估以及环境对于经济的影响,而土地的综合使用情况将成为下一步核算的重点。1978年法国开始建立环境会计体系,以实物量和货币量单位计量该国自然资源的存储量和变化量。当时该国的自然资源有很多是前人遗留下来的,体现了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人们要求该国的环境会计体系可以就生态、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加以评价。在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初期,人们便认识到将环境会计与国家会计联系起来的诸多益处,而这也成为发展环境会计的主要动力。然而建立环境会计体系的目的除了得到一个可以更准确地反映社会财富的经济总量之外,更重要的是可以合理的分析出生态、经济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像绝大多数国家一样,法国的国家资产负债表也是以货币单位计量该国所有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的价值。而该国环境会计的核算对象已经扩展到土地、底层土和森林在内的自然资源。从1986年开始,法国开始计量环境保护方面的支出。最近法国的环境会计体系正在更新而且试图与欧洲与欧洲环境经济信息系统接轨。

(3)环境会计在澳洲的发展。澳大利亚作为大洋洲地区最为典型的国家,其环境会计的发展代表了其所在地区的情况。澳大利亚最初发展环境会计是为了支持其国家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确认自然资源的市场价值这项工作。这些自然资源包括:森林、水、鱼类、土地和地层土等。它们可以反映出澳大利亚自然资源的富足程度。与其他使用货币进行计量的会计一样,澳大利亚的环境会计体系仅对具有经济价值的资产进行估价,而不包括生物多样性或者空气这样没有市场价值的因素。澳大利亚环境会计体系的核算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货币量估价;各部门环境保护支出的估价;能源等自然资源实物量的估价;各部门对环境影响的压力指标的计算以及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的货币估价等。澳大利亚的国家会计系统被分解成若干部分以反映其自然资源的使用情况。这样,受影响的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资产负债表。当自然资源被消耗或有所增长时,要分别对以上两种情况加以确认;二是对投入产出会计的估价。具有保护环境目的支出被单独分离了出来,以核算某项经济活动的环境保护成本。

(4)环境会计在亚洲的发展。日本环境会计的发展在亚洲最具有代表性。日本环境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提出“循环性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并大力倡导企业引进环境会计的基本理念。其环境省在推动环境会计实施和环境信息披露方面起了不容忽视的作用。环境省于1993年了《关注环境的企业的行动指南》,第一次提出环境报告书的概念;1998年了《关于地球温暖化对策》,要求企业公开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控制方法;1999年颁布《关于环保成本公示指南》,将环境会计核算问题提到政府法规层次。许多上市公司按照指南的规定披露环境会计信息,并陆续发表环境报告书。自此,日本的环境会计走上了规范化发展的道路,1999年也被日本会计界成为环境会计元年。之后环境省又陆续颁布了一些公告。如2000年的《关于环境会计体系的建立(2000年报告)》对环境治理效益和环境收益进行了探讨,并确定了对环境费用和环境收益进行计量的相关方法;2001年,日本环境省委托日本公认会计士协会(JICPA)编写了《环境会计指南(2000)》,在该指南中收集了37家企业的环境会计处理案例,采取有问有答的形式,解释了人们所关注的一些问题。2002年日本环境省又了修订版的《环境会计指南(2002)》,为了提高环境信息的可理解性,修订版中提出了三种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报表格式,鼓励企业选用其中任意一种。这些公告推动了日本环境会计的普及化和进一步的规范化。据统计,日本目前约有47%的企业采用不同的形式环境信息,并通过第三方验证来保证信息具有可靠性。还有一些企业利用公司互联网形式包含社会活动信息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从发展趋势来看,日本的内部环境会计的成本研究也呈现新的变化,开始研究和探讨企业的上游成本和下游成本,也逐步开始了企业产品的生命周期研究。种种迹象表明,日本的环境会计正在向着普及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亚洲各国开展环境会计研究和实践的样板。作为亚洲新兴国家,韩国的环境会计研究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的增加,一些公司开始研究环境会计,这主要是因为环境污染预防成本的增加使得企业产品成本不断持续升高,严重影响了市场竞争力。另外由于政府环保法规的规制力不断增强,使得金融机构等外部债权人更关注企业环境风险和业绩,迫于压力的公司不得不寻找成本效益化方法来提高环境业绩。基于这一因素,许多公司已开始意识到事前的环境管理战略和环境业绩报告的重要性,但实践却处于初级阶段。为了促进韩国环境会计实践,韩国环境部于2000年1月引进了一个由世界银行资助的关于“环境会计体系和环境业绩指标”的特别项目。这个项目的完成提供了一个准确地估计一个公司的环境成本和业绩的工具,并为企业引进环境会计和业绩评估方案提出全面的方法框架。同时,这个项目也考虑了在发展中国家建立一个能够被利用的环境会计指南,并且推荐了一些能将这些工具更容易引进经营实践的政策选项。2001年,韩国会计协会(KAI)出台了一个覆盖了环境会计相关范围的关于《环境成本和负债的会计标准》报告,其目的在于提供理论基础及在韩国引起环境会计的相关方法,主要包含环境会计的定义和领域、环境会计的概念框架、环境会计在韩国的实践和环境会计标准草案。2002年韩国环境部颁布了环境报告指南,以帮助公司环境信息,鼓励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实施环境管理。

二、西方国家环境会计特征

(一)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条件 政府和相关环境管理机构的大力支持及相互的联手工作是发展环境会计的前提条件。在上述国家环境信息披露过程中,国家政府及环境保护机构充分发挥了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环境保护都有明确要求,而且对违反环境保护法的行为,惩罚极为严厉。通过加大环境执法和惩处力度,迫使企业认识到环境问题对企业经营所带来的风险,企业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不得不关心环境保护,接受绿色经营理念,从而达到引导企业自愿进行环境保护和环境信息的披露。从上文中可知,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环境会计的发展,没有本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也就没有这些国家环境会计发展的今天,日本的环境省和美国的环保署等对推进环境会计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的作用。

(二)发展坏境会计的基础 各国会计职业团体和实业界的大量参与以及社会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是发展坏境会计的基础。各国会计职业团体在本国环境会计的发展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政府与会计职业团体合作,从技术上规范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和形式,为环境信息披露提供统一的标准,使环境信息的披露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例如: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日本的特许会计士协会、加拿大的特许会计研究会等团体都对环境会计的推进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各国的实业界在引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环境会计实务的发展。另外,在经济发达国家,环境问题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环保理念深入人心,许多社会团体和个人自觉致力于环境保护活动,积极倡导从生产---消费---废弃的生活模式,向尽可能使物质资源得以循环利用的生活模式转变。在这种大环境下,如果企业不重视环境保护,就会面临极大的环境风险,与之相对应的费用也会增加。

(三)发展环境会计实践的关键 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的实践是发展环境会计实践的关键。由于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是政府监管的主要对象,证监会对其信息披露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因此西方国家进行环境信息披露的企业主要集中在上市公司和大型企业。理论和实践是相互促进的,在环境会计理论发展的同时,企业的实践极大地促进了理论的发展。在日本和韩国,企业的实践带动理论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知名度,并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和内容多样化,且其披露范围和质量差异较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环境会计得以发展的这些年间,国际上甚至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环境业绩指标式,所以环境信息的披露形式和内容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有些企业通过年度会计报表附注的形式披露环境信息,也有些企业单独编制环境报告书。披露的内容有货币量信息,但更多的是非货币量信息。在货币量信息中,大多数企业侧重于披露环境支出,对环境收益的计量和披露较少。虽然近年来披露环境信息的企业数量稳步增加,披露质量稳步提高,但环境信息披露的范围和质量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很难在企业之间进行环境信息的分析和比较。而对于环境报告的使用者而言,要对企业的环境业绩作出评价,一套可比的、可靠的业绩指标是十分重要的。会计需要审计的监督,否则会计信息有可能失真。上述国家在发展环境会计的同时,环境审计也随之发展起来。环境审计主要是对企业所披露于环境有关的信息进行验证,也就是针对环境信息提供可信性的保证服务。如在日本环境省2001年的《环境简易企业行动调查》中,有20%的企业回答已经接受了第三者认证,打算接受第三者认证的有35%,55%的企业关心第三者认证,这一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要求独立的环境审计机关对企业提供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审计,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西方国家环境会计对我国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加强环境法规研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环境会计问题不应仅是社会团体和学术界所关注和探索领域,而是进展到了具有政府组织行为的行动领域。总体上看,我国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设比较滞后,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法律法规,规定了对环保的要求以及相应的惩罚措施,但往往执行不力,使法律法规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力,企业感受不到环境风险的压力,缺乏主动关心环保、进行环境信息收集和披露的动力。所以在我国今后的环境会计发展中,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健全法律法规的同时,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作为我国国家环境管理主管机构的国家环保总局也应适应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扩大环境管理工作范围,与财政部门通力合作,积极组织领导环境会计的理论研究、制定并颁布相关准则与制度、切实可行的研究开发计划等以推动我国企业环境会计取得新进展,缩小和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

(二)加强专门的环境会计制度及可操作性的环境会计准则研究,积极发挥会计职业团体的作用 在与环境成本核算和环境会计有关的专业标准建设方面,目前在我国专业界还基本上是空白。环境会计有关实务在我国企业界已经存在,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是摸索着开展的。我国现行的用于指导企业会计和报告实务的法规主要是由财政部和中国证监会制定的,包括财政部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以及中国证监会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执行的信息披露规则和准则。总体来看,这些法规制度和相应的会计与报告实务基本上没有涉及到环境会计问题。而上文所述国家环境会计发展过程中,会计职业团体的加入使得坏境会计的发展更具有专业性和指导性,所以应充分调动会计职业团体和大型集团公司的积极性,使环境会计的理论和实践得以同步发展。

(三)提高上市公司实践环境会计、披露环境会计信息的积极性,推动环境会计实践的发展 环境会计在我国还处于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很少有企业将环境会计应用于实际,理论与实践脱节,使环境会计只建立在逻辑推理的基础上,影响了环境会计理论体系的构建。建立环境会计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目前已经取得的成果看,大多数只注重环境会计理论某一方面的研究,而不能将环境会计理论作为一个系统和一个整体来研究。上市公司属于公众公司,其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面广,会计核算相对比较完善,具备了实施环境会计的基本条件。因此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应当从上市公司中的污染行业做起,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广到其他企业。从而推动我国环境会计实践的发展。现阶段允许企业以多种形式进行环境信息的披露,但同时应积极探讨统一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虽然多样化的披露方式不利于环境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但鉴于我国对环境信息披露的探讨和实施才刚起步,因此现阶段应允许企业采用各种自认为合适的形式进行环境信息披露。只要对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有用的环境信息,都可以披露。披露的信息可以用货币计量,也可以用实物指标或技术指标计量,同时还可以在财务报告中披露,或编制单独的环境报告书披露。但同时理论界和实务界也应积极探讨通用环境业绩指标的研究,以尽快实现企业之间环境信息相互可比的目标。

环境会计的产生与发展标志着人们对生存环境意识的觉醒和观念的更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主导的21世纪,各国环保法规日趋严厉,各种环境经济理论越来越盛行。由于环境会计在我国起步较晚,因此要顺利地开展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工作还需要作出多方面的努力,特别是要借鉴国外环境会计发展取得的经验,组织研究我国的环境会计制度,为我国环境会计的实施在制度方面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刘明辉、樊子君:《日本环境会计研究》,《会计研究》2002年第3期。

[2]许家林、蔡传里:《中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会计研究》200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