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试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会计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现状
中国职业教育自民国初至今也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教育的质量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其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渐渐浮出水面,成为困扰或阻碍职业教育发展的绊脚石,如中高职教育的衔接问题。从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衔接的视角来看,普通教育的衔接是最密切的,从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的良好衔接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考试选拔、知识的培养等方面,而职业教育的中等和高等衔接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努力下取得一些成果,但总体来看成效并不大,长久以来仍旧存在这严重的脱离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之间教学培养目标区分度小、课程体系的区别不明显、对资格证书考试的对待无差别等。
(一)中高职教学内容的区分度小
总结中高职会计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中有许多相同的科目,如基础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审计、财务管理等,这足以说明了中高职教育在会计专业教学内容的选取和设置上存在着严重的区分度小的问题,会计专业的主要课程中等职业技校和高等职业技校都在开设,在名称上没有任何差别表明了其界限不明。此外,会计学最重要的基础会计和成本会计两门科目中,教材中主要内容的阐述基本没有差别,前者都是围绕会计的概念、特征、原则展开,然后选取极少量的篇章对企业经营中的会计实务进行分析,这就导致了理论和十几的严重不协调;后者则是主要讲授成本的各种核算方法,以及报表的编制等等,这些知识对于文化基础薄弱的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相当困难的,加大了学生的难度,使她们渐渐地对会计专业学习失去信心。
(二)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界限不明
目前,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衔接的错位较大,反映到课程体系的衔接上导致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出现许多相同的专业,据中国职业教育研究所的有关统计显示,中高等职业教育同专业的课程体系重复率达30%以上的专业不在少数。据有关部门统计,中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重复率更是高达60%,基础会计课程、财务会计课程、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等8门课程相同,尽管可能在教学理念上有少量的偏差,但是在教学内容上、教学方法、甚至考核方式都极其相似。出现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课程标准,因此,学生在中职教育是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这些会计知识,升入高职学校后仍旧进行枯燥无味的、重复性的学习,这既浪费了学生的大量时间,又导致学生既对会计专业课程的兴趣大大降低。
(三)中高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低
中高职学生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具有基础差、文化底子薄、知识欠缺的特点,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作为会计行业的入门凭证并不对中高职院校的学生有任何宽广或优惠的政策,再加上中高职学校的衔接不当、教学和师资等的落后造成中高职院校学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低,这也对学生的就业率造成消极的影响。本文就广东省不同学历学生会计专业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做了调查,分别对广东省某财经大学和某高职学校的会计专业进行跟踪统计,其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由上表对广东省大学生毕业后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可以明显看出,首先,从2013年至2015年3月份截至,无论是普通大学毕业生生还是高职学历、中职学历毕业生,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都在逐年递减,这说明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后对我国会计专业学生的资格考试的通过率有很大影响;此外,在普通大学、高职学历、中专学历各200名学生抽样调查中,从2013年至今,600名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平均通过率均在35%左右,普通大学会计毕业省的通过率稍高为55%左右,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通过率不高,学校会计专业课程教学质量不高。
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及意义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实践活动的管理产生而随之产生了会计,其目的就是提高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和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而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国家对会计的相关人员进行的资格审查的有力依据,会计资格考试则是会计从业证书取得的手段。
(一)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
会计专业教育和培训目的就是青年人在学校的教育和培训下,使自己获得会计岗位的基本技能,实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是会计职业制度的重要一个环节,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几乎是世界各国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备的条件之一,我国《会计法》也对会计行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具有明确的规定:务必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然而,国家对会计专业人员的要求并没有止步于此,财政部在2012年12月又颁布了新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于2013年7月1日起开始在全国实施。新《办法》的颁布不仅是为了加强会计资格的管理,更进一步规范会计专业人员的行为和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另外,改革对于会计资格管理的规范、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会计队伍群体业务能力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会计资格考试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包括基本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两个方面,是国家对从事会计工作人员的重要考察,是从事会计或者财务工作的必备条件和“敲门砖”,对中高职学校来说,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不仅是衡量学校会计专业水平的体现,更是衡量中高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对学生的就业和学校的招生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教育体制的改革也在扎实稳步的推进,职业教育中对会计从业能力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课程体系和考核体系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因此,对职业教育改革,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迫在眉睫。2013年以来对职业教育的改革实施以来,由国家财政部统一部署组织实施的无纸化会计考试,既规范了考试的行为,也统一全国各地的会计考试标准,真正做到了继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司法考试后又一次由国家统一命题、统一考试;随机抽取考试试题增加了考试的范围,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对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的要求更高,有助于国家通过考试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从业人员加强继续教育的规定不仅更提高持证群体的专业能力,对其整体素质的提成也有着积极意义,总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对减小考试作弊的概率,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增加就竞争力,对促进社会公平,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会计资格考试改革的影响
在经济社会中,为了使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不断的调整经济发展的战略,中国为应对全球化的趋势提出了以市场经济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经济发展发展战略,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现代化建设。而教育领域的改革也在缓慢且稳步地推进,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对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我国会计行业、广大考生以及对会计课程体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会计行业是直接和经济接触的行业,会计从业人员工作是从事经济预算、核算、计算等,因此,会计行业实施的是非常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我国对会计行业从业人员的首要要求就是拥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从获取资格证的难易度角度来看,因为改革后的考试题型几乎都采用国家财政部的统一命题,从全国题库统一调取,不仅增加了学习的范围、扩大了试题量、更加重视基本功的扎实程度,严重的颠覆了以本地区为范围的试题特征,极大的加大了资格证获取的难度。但是对于会计行业来说,这一改革则是提升了会计行业人员的整体素质,特别是会计行业的职业道德,国家此次改革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更高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个人素质层面都做出了很大的完善,这对改善目前我国会计行业的整体水平和提升会计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对广大考生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从事会计专业的学生也由传统的手工会计工作实践中得以解脱,对于广大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考生来说,通过会计资格考试是实现就业的必要手段,考试改革为考试的公平性提供了保障,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考试的难度。因此,想要在严格的规定和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会计专业学习中取得教会计从业资格证,这就需要广大考生一方面对会计课程体系和教材的结构框架进行准确而完善的把握,另一方面要有针对性进行各科目试题的模拟训练。对体系和大纲的把握,首先需要考生吃透教材,对每一科目的教材做到精读细读,然后对考试大纲进行归纳和总结,这样才能在难度较大的计算分析题和案例分析题面前以扎实的基本功迎战;对试题的训练不能是盲目的大量练习或实施“题海战术”,应该有针对性的对考试的各种题型做“板块化”的模拟训练,对知识点各个击破后再进行下一个板块,另外,对考试资源的选取也需要慎重和择优,考生可以在网上的会计练习试题库中选取整套题来进行在线练习和测试,这样在共享考试资源的同时也享受到了信息科技时代带给人们的方便。
(三)改革对会计课程体系的影响
教育的目的是学生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后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会计从资格从业考试就是学生通过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后能够掌握会计方面的专业人才,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服务。而传统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在实用性、公平性、专业性上还存在很大的不足,新资格考试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做出了很大的改善,也对中高职会计课程体系产生了影响,具体体现在:对课程体系的影响、对课程内容的影响和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1.对课程目标的影响。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落后,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会计教学是教师运用资深的教学经验为学生传授各种笔算、验算的技巧,侧重于对学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是用于如,账簿登记、编制报表、做凭证等实际的动手能力,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开始少之又少。但是在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革后,不少中高职院校意识到传统的会计课程教学目标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社会的需要,于是在中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中以《会计基础》、《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为主要科目,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考察,实习和活动实践中则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的训练。因此,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改的双重影响下,中高职院校要重新定位会计专业的课程目标才能既满足国家队会计专业人才的需要,又能帮助学生获取会计资从业格证书。
2.对课程内容的影响。会计从业资格在内容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为:首先,对以往会计从业考试的免试制度进行了取消和废除,这种过于呆板的规定使很多专业基础薄弱的会计专业学生拿到资格证书却无法很好地胜任会计工作,名不副实。其次,改革后要求考生必须一次性通过会计基础、财务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和会计电算化这三门课程,这对以往两次考试机会的规定彻底转变。再次,改革的重点是实施无纸化考试,考试题目由国家财政部统一命题并在考试库抽取来组织考试,这对保证考试的公平性、时效性有着积极的作用。最后是对领证程序和持证人的规定,领证程序的简化,是国家对腐败、形式主义有力打击;完善持证人员的管理是对会计师的法律地位和考试的专业性方面进行了极大的改善。
除此之外,考试题型的变化也是此次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会计基础》的题型看似没有什么变化,但实际的分值却变化很大,主观题和客观题分值的比例实施了很大的调整,严重削弱主观题;针对当前时事政治,为了达到测试学生对会计专业的实际操作能力,此次改革特意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中加入了20分的案例分析题型,这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要求更高;而《初级会计电算化》的题型则是进行了翻转性的变化,变传统的“先操作,后理论”为“先理论,后操作”,而且是在同一张试卷上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基本功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为了应对这些改革内容,中高职会计专业的程程内容也是紧紧围绕资格考试所需的三门科目,并在实际教学中加强对案例分析题性的指导,新的教学内容既能满足中高职学校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又有利于学生进行会计从业资格证输的获得。
3.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课程开发是指以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来确定某种课程的课程目标,然后依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内容的编排、教学计划的实施等相关教学活动,最终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对中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有着很大影响。在职业教育领域中,为了保证中高职学校课程体系符合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了迎合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顺利通过,会计专业的课程开发是十分必要的。由于会计专业课程本身的复杂性和极强的专业指向性,因此会计专业课程开发更需要政府、学校和学生的全力配合。首先,要对当前社会重人才市场的需求进行分析,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极强的“职业性”特征,只有以中国社会当前的经济、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依据,通过对人才市场的需求的分析来制定人才的培养计划,最终才能培养出有针对性的会计专业人才。其次,对会计专业的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课程资源包括学校的一切硬件条件和人文环境条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还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最后,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对中高职学生的学情分析也是课程开发的主要考虑因素,了解中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才能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以至于他们更好的应对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改革。
四、中高职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应对策略
随着社会对会计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和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会计从业资格考试进行改革后,为了适应新形势,针对中高职技术学校的会计专业的特点,现提出会计专业程程教学的策略以供参考:
一方面,实行教、学、考一体化教学策略。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学内容和资格考试相一致,把资格考试中的考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中,以考试的热点、难点和重点作为日常跨级教学的主要内容,对教材的渗透要紧密的结合资格考试试题,做到日常讲解和考试要点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其次,在会计专业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要采取和资格考试题型相似的教学方法,如:在日常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情景分析的教学法,对考试是题目中的案例分析进行日常演练,使学生在资格考试中能够轻而易举那高分。总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要同资格考试相辅相成,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和积极性,而且使得更多的学生通过资格考试。
关键词:会计;题库;财经法规;会计职业道德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同时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科目。日常教学过程中为应对课程考核和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章节习题以作备考之用。章节习题以课本后面的章节练习为主,而往年真题以教师打印并课堂分发为主。由于受到出版物的出版周期、资源来源和打印等因素的影响,资源的数量和更新速度受到限制。随着财政部于2008年12月18日了《关于推进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的指导意见》(财会〔2008〕16号),并于2010年1月15日印发了《全国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题库建设方案》,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职业技术学院财经与外贸管理系会计专业学生数量多,绝大部分需要参加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为响应财政部的考试无纸化要求,总的来说,现阶段的教学和考试题目有以下欠缺之处。(1)书本背后习题集自主性和灵活性差,不能按照教学进度的要求选择试卷。(2)试题库开放性和可扩充性差。考试每年都会添加新的内容,而题库中的试题必须能够不断得以补充,同时淘汰已经不做考试要求的试题。即考试题库必须是动态的,同时另一方面,作为会计专业网上试题库没有自主维护的权限,新出现的试题无法录入,而陈旧试题无法删除,这样的试题库在较短的时间内就会逐渐老化,失去活力。(3)题库资源信息不能适应现在的互联网+的要求,能够同时满足web端和手机端登陆访问的题库资源少之又少。因此,建设适合老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应对考证需求的题库势在必行。本文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校级项目为例,阐述如何建设教学题库。
1资源试题库的收集以及格式
1.1试题库资源的收集和整理
由于互联网的便利,可以在一些文档分享类站点进行试题收集下载和整理,例如百度文库和豆丁,这些试题往往其他人已经经过了初步整理,是题库题目的主要来源,而对于需要增改的试题主要来源于近年的真题。
1.2题库的保存格式
建议以excel格式按照章节和题型进行分类保存,例如,会计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考试试题类型分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计算分析题、案例分析题等。相比起word格式而言,excel格式在后期的题型适应性和增减上有更大的优势。
2资源试题库平台的选择
待资源整理完毕后,可以选择现有的题库资源平台(教之初)或者对开源的题库考试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如TCtest等)。两种类型的资源平台可以从应用环境、维护成本和动态管理上进行题库建设的优缺点分析:
2.1应用环境上
开源的题库考试平台自主度高,可以按照项目的要求进行题型的增添,同时支持视频文件和图片文件的上传。由于开源考试平台利用MYSQL进行数据库管理,后台为PHP编写管理和应用程序,使得其他科目的试题教学资源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和整合,方便教学应用,但对于手机浏览支持差,对教师的编程开发水平要求较高。而现有的第三方题库资源平台可选项较少,只支持特定的题型,但平台开发规范,对手机浏览可以实现自适应。
2.2维护成本上
开源题库考试平台成本较高,除日常题库维护外,在学校无法提供服务器的情况下,需购置域名和租用网络服务器。现有的第三方题库资源平台可直接申请账号使用即可,无需日常硬件和网络维护,只需支付每年的账号使用费用。
2.3动态管理上
开源题库考试平台的数据库和第三方题库资源平台均可以支持ecxel文件的导入操作,方便资源库的内容增加、删减和完善,使得更加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综合上述,出于对自身项目的定位以及实际成本考虑,本项目使用现有的题库资源平台(教之初)进行题库的开发与建设。
3教学资源试题库的组成
根据《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考试大纲要求以及课本章节安排,为满足日常学习和教学需要,题库设计带有答案以及答案解释的标准题目共计1961题,共计2套题库,30套试卷。其中题库一为1162题,单选(含计算题)为288题,多选题为249题,判断题339题,不定项(案例)286题;题库二(备选)为799题,单选(含计算题)287题,多选221题,判断题291题。
4教学资源库的应用
由于题库系统是按照课程的要求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教学情况进行建设的,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发现其针对性较强,实际应用价值大。现以日常教学应用以及考前突破两种情景进行介绍
4.1日常教学应用
教师前期对教学章节进行预准备,将学生名单导入到系统中;正常授课,预留越20分钟进行课堂习题巩固,在PPT中展示二维码;学生拿出手机扫码,使用自己的姓名学号登陆题库;题库根据所选章节随机抽出约20题左右供学生限时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教师手机端得到成绩;教师根据学生的成绩对课程后续内容进行调整和重点讲评。
4.2考前突破应用
教师将考证学生名单导入系统,同时开放所有习题供学生备考刷题所用;系统统计错题反馈给教师,教师考前加强复习。借助于各种各样的终端设备,学生可以随时在习题库中进行练习,通过在线的学习与复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师端通过导入学生名单的做法,可在自己的教师账号上调用和统计信息,同时也在日常和备考前充分利用资源库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教学活动,赋予了教师对教学资源应用的灵活性,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教学内容,创造立体的教学空间,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5结语
教学习题库资源是利用现有的web技术,对教学习题资源的再次优化和整合,使其能够适应不同的教学情景,同时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和定向共享。当然,如果仅仅从一门《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来看的话,这对于整个专业的教学质量提高时不够的,建设多门习题资源库并进行整合是一个相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前期的技术选择,习题删减和后期的维护应用,这也为奋斗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敏锋.教学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建设与管理的探索[J].信息科技,2006,(4):146-147.
[2]郑恒娜.广东省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模式优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5.
[3]张庆玲.试卷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内蒙古大学,2011.
[4]刘翠屏.《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职工法律天地:下,2014(9):207-207.
(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
经济法课程本身是一门实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程。然而,当前很多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性,让学生对经济法课程的学习存在很多误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是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在这种应试教育的体制下,老师忽略了给予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独立意思表示的机会,忽视了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容易让学生把经济法看成是一门枯燥无味的课程,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法律法规的介绍中引入的很多案例比较陈旧,要么是与最新修改的法律法规不符,缺乏针对性,要么是与当前的经济形势不符,缺乏时效性。最后,老师在教学工具的应用上缺乏创新性。很多教师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有效地把教授、板书、多媒体、以及互联网有机的结合,教学方式单一。
(二)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会计学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专业。而经济法是会计学专业必修基础课程。当前,经济法教学内容普片缺乏针对性,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章节缺乏针对性。目前,经济法还没有集中于一部法典型的规范性文件中,而是散见于大量经济法规之中。经济法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法和商法中,民法主要包括基本民事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商法主要包括合伙企业法、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和票据法,除此之外,还有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所以,从教学内容上看,经济法包含的内容太多、太广。然而,在有限的课时下,老师不可能把所有章节都面面俱到,需要选择性地讲解,因此,老师在章节的选择上可能参差不齐,随意性较大,特别是对会计学专业缺乏针对性。第二,章节里的内容缺乏针对性。经济法每一章的内容都有一个特点,即内容多、杂、细。学生在初学时很难全面的掌握所有知识点,更难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结果很多学生对章节的内容的认识什么都想学,但就是不知道学什么;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没有学到。经济法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目的性对学生现在的学习、以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患。第三,学生在学习经济法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都体现出不足,尤其是对法律法规的理解只能停留在表面的层次上,无法把经济法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现实结合起来,无法活学活用。
(三)考试方法缺乏合理性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学生期末考试评定成绩的方式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70%)和平时成绩(30%)组成,经济法也不例外。这套成绩评定方法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的积极性都会产生很多弊端。由于很多学生对经济法的学习方法都存在着误区,认为经济法只是一些法律条文,只要把它记住就可以了。然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比达到了70%,导致很多学生为了考及格,就在考前临时抱佛脚,通过死记硬背记住相关的法律条文,而对其内含根本没有理解到,更别谈运用法律条文来分析现实经济主体的法律纠纷。虽然平时成绩占比30%,但很多老师是仅依据学生的出勤情况来决定平时成绩,而忽略了学生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导致很多学生是为了上课而上课,只要老师点名到了,平时成绩就有了,至于在课堂上能不能学到知识,很多学生并不在乎。所以,在当前这套成绩评定体系下,对学生学习经济法的积极性和培养学生实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很大的伤害。
(四)教师专业知识的缺失
经济法是经济学和法学两大学科的交叉学科。由于会计学专业经济法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教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故在教学中就很难两全其美。从事法学研究的老师因会计学专业知识的欠缺,很难把法融入到实际的经济问题中去分析;而从事会计学研究的老师因为法学知识的欠缺,在经济法的讲授中可能会出现法理知识不足、法学知识深度不够等问题,让学生对经济法的认识缺乏深度。两个方面的问题都是因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欠缺而影响到了教学效果。
二、会计学经济法教学的改革思路
(一)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又称为个案研究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具体案例,掌握分析问题的原理,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向学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情景,让其针对案例进行认知、思考、分析和发表自己的看法,将原本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且提高学生综合运用、逻辑思维和口头表达等素质。[1]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注意:第一,选择的案例要贴切。老师在选择案例时需要结合某个章节,或者某一个知识点的含义需要来选择,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和启发性,能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第二,选择的案例要新颖。老师可以从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途径,选择当前的热点、重点、经典案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当前热点问题,又能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三,案例分析要注重讨论和总结。在讨论过程中,老师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做出意思表示、相互辩讨。同时,让学生明白,在课堂上讨论结果不是最主要的、讨论过程才是最宝贵的,不要怕出错,错了通过讨论明白自己错在什么地方,然后予以纠正,才能真正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和主导地位。老师要要求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不能偏离主题;当学生发现分歧或讨论结束,老师需要对上述讨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根据相关法律得出正确结论,以实现预期的案例讨论教学效果。
(二)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相融合
在新常态下,社会更需要既懂经济、又懂法律的复合型人才。在现有实践教学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对于会计专业而言,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就需要老师在经济法教学中中,既要夯实基础知识,又要注重资格证书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中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等)。经济法教学与资格证书考试融合并不意味着经济法教学是以通过资格证书考试为目的,而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为目标,以资格证书考试为风向标,注重拓展学生的经济法律知识面,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资格证书考试从某个程度上体现了社会对会计学专业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学生参加各类资格证书考试既能检验自己的实际水平,以便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和目标,同时也为将来职业的发展和职称的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三)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
改变过去重考试,轻平时训练的现状。很多学校学生的期评成绩来源于平时成绩(30%)和期末考试(7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仍占绝大部分,很多学生忽视平时的训练,仅通过期末考前的复习也能通过考试,为此,应积极加强考试改革,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首先加强考试改革。通过应经计算机考试系统,实现考试无纸化和试卷差异化,改变过去期末考试学生同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局面,降低考试作弊的概率。其次,实现多元化的考评模式。降低期末考试在期评考试中的比例,提高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出勤率所占的比例,比如采用期评成绩=期末考试(50%)+上课表现(30%)+出勤(20%)。把平时学生上课的表现成绩引入到期末考试成绩中,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再次,试卷题目设计改革。降低单纯记忆性的试题比例,增加案例分析的试题比例;减低客观题的比例,增加主观题的比例。把期末考试试题与相关资格证书考试试题看齐,经济法把期末考试办成为检验学生实际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的考试。
(四)提高教师专业知识